创新性语文课堂的构建(共10篇)
创新性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1
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能否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 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那么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以期抛砖引玉, 投石激浪。
1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 教师讲读一篇课文, 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 步步为营, 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 要紧扣教材观点和高考考点, 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 只有复制的功能, 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 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必须以学生为根本, 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 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1 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 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求知的欲望, 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 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 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通过不同渠道 (最好是选择教育信息化) ,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 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2 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厌倦。学习经验告诉他们, 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 稍具分析能力, 多看几本课外书, 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 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 学生学业还未结束, 对语文的新鲜之感荡然无存了, 其结果是语文能力日益低下, 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 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口若悬河, 眉飞色舞, 实际上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获取的东西并不多, 长此以往, 会形成恶性循环。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 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 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 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 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教育的主体, 只有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 才能发挥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3 改革语文读写教学
长期以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 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 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 结果却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比如, 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 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 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 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 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 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 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把“知识”放在问题中, 放到现实中,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 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4 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到来, 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 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 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 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 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进而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 引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 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 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 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 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 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Z].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全国课题协作组.
[2]赵祥麟, 王承绪, 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29-30.
[3]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11:229.
[4]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J].4版.中国教育报, 2000-10-07.
创新性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作业设计;层次性;趣味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无非是重复老三样,即“抄、默、背”,形式机械且枯燥,内容单一且繁琐,这让学生觉得苦不堪言,严重抑制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最主要的是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必须对作业的设计进行创新,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以此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创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具体方法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作业设计要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业的设计上亦是如此,我们只有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趣味性的作业,才能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并对下一次作业产生期待心理。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不要总是以指定的题目进行“回答”或“抄写”训练,而是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做作业的兴趣,以兴趣盎然的心态去完成作业。
比如,教学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两项作业:(1)在生活中,你一定见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情景吧,回忆一下,把最精彩的对话以文字形式写出来,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语言的魅力;(2)自由结合成小组,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各个小组进行排练,在课堂上将剧本情节演绎出来。这样,我通过给学生布置这两个形式比较新颖的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尤其是第二个角色扮演的作业,它符合小学生善于表现、爱模仿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而以兴致勃勃的心态去完成,对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二、作业设计要注重生活性,让学生感知语文的学习价值
新课改提出“语文应走向生活,生活里也应有语文”,所以,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该融入生活的元素,赋予作业生活化气息,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让学生感知到语文的学习价值,进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完成作业,并且在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时投入饱满的热情和情绪,从而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
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力量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内容如下的作业:(1)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为自己做过且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以《你总是和我在一起》为题,将这件事情描述出来;(2)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做几件暖心的事情,如给他们做一顿饭,为他们洗洗脚、洗洗衣服、端一杯热茶等等,让父母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感恩和孝顺之情。这样,我在设计作业时通过融入学生的生活,实现了作业设计的生活化,拉近了学生和作业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价值,从而在日后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语文。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兴趣爱好等,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形式,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有的学生吃太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业要求,如设计富有层次性的作业,即针对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文作业,以此激发全体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从而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在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作业:语文水平较低的学困生,对本课的生字生词进行抄写,并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还是”进行造句;语文水平一般的中等生,除了完成学困生需要完成的作业,还要通过解析词句来体会文章的写法;语文水平较高的优秀生,除了完成学困生和中等生要完成的作业,还要利用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写一篇作文。这样,我通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全体学生都能产生做作业的兴趣,并都能在语文水平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全面盛行的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进行创新,让学生愿意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以此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彭晓霞.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及实施[D].四川师范大学,2013(07).
[2]任敏.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2008(30).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612)成果。
创新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3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衔接课内课外, 拓宽创新空间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 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抓住学生的思维这只“小鸟”, 让它唱出美妙的动听的歌声。俗话说:“生活有多宽广, 语文就有多宽广;生活有怎样的色彩, 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为此, 把学生引向社会, 引向生活, 使语文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将学生的视觉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进一步拓宽创新空间。
例如:在教《政治家幽默术》时, 让学生课前查找周恩来在外交界的佳话。联系古今, 使学生对外交家必须具备的机智幽默, 有理有节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的优良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故乡的榕树》时,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家乡的某类植物, 这样, 不仅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更主要地是拓宽创新空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课堂设计应充分运用学生的智慧, 睁大学生的双眼, 扑捉细小的生活场景, 采撷平凡的人事, 拓展应对社会考验的各种方法和能力, 提高生活综合能力与素质。
(2) 拓宽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修养, 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 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 这些并不是圜于书本, 拘于读写, 限于室内能够做到的。
二.激活课堂气氛, 铺就创新之路
未来教育是唤醒求知欲望的、充满激情的教育, 教育的责任在于激发,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 就要抓住机会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新的兴奋点, 煽起学生的激情。
例如:在讲鲁迅的《祝福》时, 为了搭建合作平台, 点燃创新火种, 我设计了一堂探讨主题的辩论赛———帮祥林嫂打官司。老师告诉学生, 好端端的祥林嫂悲惨地死去了, 她是被害死的, 我们要查出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元凶。随之而来的会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高潮热情, 点燃学生激情之火的时刻到来了。我或设疑激趣, 或峰回路转, 从而极大地激起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 激活课堂气氛, 铺就创新之路,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这样的预设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 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春色, 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播下创新的火种。
(2) 在教学过程中, 抛弃滔滔不绝的灌输和越俎代庖的讲析, 让学生敢于尝试, 大胆创造, 打破常规, 主动实践, 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令其智慧火花互相撞击, 令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和深入, 展现出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创造的潜能,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
(3) 学生动态的学习活动, 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三.搭建合作平台, 点燃创新火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合作的氛围, 为此, 语文学习更要提倡人人参与, 共同合作,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 也是思维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为此, 我采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强化学生的表演欲, 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体会情境, 丰富想象力。
例如, 在《雷雨》一课, 我让学生们演戏剧, 学生们非常的投入, 为了更好的让他们发挥自身的潜能, 我还让喜欢编剧且会编剧的学生执笔编写, 集体讨论, 定稿;让会当导演的学生选拔演员, 排练;让一些喜欢“评头论足”的学生当演员和评委, 让他们来评价剧本和演出, 总结经验。这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点燃创新火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力, 开发创造性潜力, 加强合作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 确实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好形式。
(2) 此次实践活动, 学生在小组规定活动中不断观察与发现、交流与对话, 分工与协作, 吸取与消化, 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十分切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这样一看, 本次活动的教学效果和实际意义都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本身。
(3) 通过搭建合作平台, 使学生思想得到解放、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爆发, 同时,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发现造就了势能, 积蓄了动力。
(4) 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 活动提供了应用和锻炼的机会, 所以说, 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创造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如果离开了活动, 创造力的培养只有是一句空话而已。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课堂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构建探索
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重视语文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悟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深厚底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要让孩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做到创新学习。那么怎样教养学生创新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要求学生“养成记诵很广的‘活书橱’”“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还是养成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
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前者强调“灌输”,后者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其实,这种教育就是将教育史上的两种主张融合起来,既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又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我在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邓稼先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科学家,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人类的朋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怎样使大自然更美丽?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思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证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前提。不同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近朱者赤”,亦可以让其“近墨者黑”。因此,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严肃、枯燥与沉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保持高涨、愉悦的学习热情,可以提高有效学习的效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学内容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和同学们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快乐高效地学习。如,在上课前用多媒体播放即将开始的课堂内容相关的影片、录音等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资料,直接将学生引入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中,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团队精神与综合运用能力
团队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明确指出的目标之一。小学生目前还不能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分组学习。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综合每个人的意见。一个人的意见或许片面,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可能不够完善,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再问老师,让老师给出解决意见。这样,大家对问题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掌握得也就更加熟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加自如。
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先让学生自己分组预习,然后提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问题由浅入深,相互讨论总结。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讨论性更强一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们可以相互参考、质疑;像其他两个问题,小组搜集资料、思考、得出结论,效率都要比一个人高出很多。在小组学习中,大家不仅可以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在班级中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在这样的小组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儿童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儿童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治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为创造。”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篇5
一、创设情境, 启发拓展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风景的描写, 有作者本人处于某种情境下所产生的感想、感悟等, 如果教师只是以阅读或板书的形式, 难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真正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教师们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 创设作者所要描绘的画面或情境, 启发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知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 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提高审美鉴赏力, 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时,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康桥的风景图 (曲折蜿蜒的小河, 剑河两岸垂柳倒挂, 芳草凄凄, 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 和背景音乐, 创设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诗歌景物的绘画描写, 去体会作者透过景物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思, 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二、灵活处理教材, 激活课程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 灵活处理教材, 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 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 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中, 在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后, 引导并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设置问题情境, 针对现在城市大规模建设, 很多古老建筑都被拆毁的问题进行讨论。是拆还是留?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以前启而不发的状态变成了积极热烈的情况。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 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 诗歌朗诵, 演讲比赛, 辩论会等, 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 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用活教材内容, 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 深挖本质, 触类旁通, 改变视角,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 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激活课堂教学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 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 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达到教与学双方的和谐交流, 把学生教“活”。
1.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课文, 换上一些时代色彩强、文质兼美的文章。
2.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必拿出五分钟, 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栏目, 合成一份内容丰富的“文化快餐”。同时我让学生收集莫言的资料和作品, 指导同学举办以“我心目中的莫言”为题材的剪报, 并且在课堂展开交流。
3.补充同题材名作, 扩大学生阅读面。语文教学不乏同一体裁、同一时代、同一作者、同一风格的课文教学, 只有经常拓展延伸, 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才能体现语文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艺术。
4.注入新观点, 介绍新成果。在某些现代文学名篇的教学中, 有时须注入新的观点。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常常紧扣课文作引申, 补充介绍相关的时文佳作, 如选取《当代伯乐——改相马为赛马》、《石钟山得名新考》等富于时代气息的新作, 让学生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既拓宽视野, 又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 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重视回归文本
“重视回归文本”, 它是新时代也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在教学中, 首先可以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 让学生自身融入到文本特定的情境中, 去感受文本所营造的境界。其次, 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来解读文本, 让学生能领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体会作者所感和所想。三, 在通读了文本后, 引领学生细细地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在学生在领略了文本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从而领略文本的真正内涵。如高一语文中, 如“月下荷塘的朦胧美景、故都之秋的清净之美”等, 教师引领学生细细品味, 可以让学生慢慢体会到作者所描绘出的意境之美。因此在学习文本之后, 应拓展文本, 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或是从当今社会生活的观点去评价文本,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写作能力。
创新性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6
语文学科涉及到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多方面知识, 其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尤为突出, 有利于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新的欲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探究, 才能激活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创新意识, 才能培养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能力。
笔者就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作了以下大胆尝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营造的, 当教师用激情感化学生的同时, 也会被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所感染, 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的挖掘潜能, 使课堂充满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 我们务必千方百计的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 切实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 从而不断诱发学生的强烈的创新欲望。我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经常走两条路:
第一条, 创设现场情境:文本中的故事情节由于是书面的, 往往不能让学生产生激情, 所以, 教师有的放矢的创设现场情境很有必要。譬如, 我在执教蒲松龄的《狼》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我就安排了如此的情景表演:首先请一个男学生模仿狼叫, 创造一种可怖的氛围, 然后让学生讨论狼在一起商量对付屠夫的语言, 突出狼的凶恶狡诈, 最后又让学生参加表演“屠夫杀狼”这一场景, 使课堂气氛及文章情节同时进入高潮, 从而使学生初步感悟作品的主旨。
第二条, 创设矛盾情境:许多文本表述的是不同时代的特定事件, 学生往往对一些词句产生矛盾性的困惑。譬如, 当学生学完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 我在总结性点拨是向学生提出:“大约孔乙已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的?假如不矛盾, 作者为什么如此叙述?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在兴高采烈讨论中, 最终感悟到作者如此的独具匠心———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是因为在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 他的卑微身价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和淹没, 他不劳动是无法养活自己的, 而且还被打断了腿, 一定会死;但又说他“大约”死了, 是因为事隔很多年, 根本没有办法考证孔乙己的真实情况, 所以鲁迅只能说“大约”死了。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渠道的, 但不管采用什么途径, 目的只有一个: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想象, 扩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知识是恰似浩瀚的星空, 而想象概括着宇宙见的万物,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语文阅读实际上也是对作品的语言通过想象再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诸如人物艺术形象的再塑造, 完整故事情节的续写和读歌意境的再现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 先安排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 有些学生写到皇帝一时恼羞成怒, 最后把小孩及其家人全部残酷地处死了;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 感到痛心疾首, 从此改邪归正, 治理朝政, 最后成为一名人人拥戴的明君。
总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文本材料通过扩想、续想、联想、假想、反想和推理等途径, 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想象中续听、续说和续写。当学生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我们可让学生去想象:假如于勒以“大款”的形象出现在船上, 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对待他呢?当阅读《滥竽充数》这则材料后, 可以鼓励让学生思考:假如那些乐师们都能伸出温暖的双手去帮助南郭先生, 结果又会如何?类似的想象过程不仅丰富了师生互动的节奏, 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三、质疑问难,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苗
“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 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支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激励学生善疑多问, 自主质疑。目前使用新教材中所选的名家经典之作虽然脍炙人口, 其文本和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 无疑是要相信的, 但相信绝不等于迷信。实践证明:不少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和注释不精切的条文。如果我们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 不会有误”为由, 那一定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吹毛求疵”, 勇于挣脱已有“定论”的束缚, 找出更符合科学的东西。譬如, 我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 课前布置学生注意观察桃、杏、梨的开花季节和先后顺序, 在课文进入高潮时, 我就这样提问学生:“‘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否科学和真实?”通过激烈的争辩, 学生们最后一致认为:按照植物自然生长规律, 应该是桃花开杏花败, 杏花先开, 桃花后开, 那么, 课文中这句话就应该是“杏树、桃树、梨树,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才是更精妙的描述了。
创新性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7
一、组织创新性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欲望
要调动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靠以往的教学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教学注重老师的讲解、无视孩子们的学习。孩子们在传统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他们探究意识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必须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动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只有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成长,初中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他们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二、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自主性的发挥,探究创新型课堂,我们需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语文活动常常是老师的活动,甚至是自己的表演。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被忽视,他们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被压抑和抹杀, 很难发挥, 也没有发挥空间和余地。这样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只有死知识, 但丢掉的却是快乐的天性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创造条件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还要把一些课堂活动变为小组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践。通过这一系列课外社会实践的开展,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效果显著。
三、培养初中生思维的发散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思维活动, 发散性思维对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解放思想,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应试的狭窄范围内, 老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他们发散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解放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只有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得到培养, 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思维的碰撞,才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所以我们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的和谐环境的同时,注重发挥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肯定他们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有效讨论,进而达成共识,实现孩子们发散思维的碰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及合作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在课堂中要结合初中语文的自身特点,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创新。初中语文是以实际应用为基础的,语文应用形式多样而有趣,既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自我展现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合作、探究、创新的舞台,这样既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
四、积极创造初中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条件
应试教育之所以不利于孩子们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因为老师主导课堂,讲解霸占整个课堂,很少有时间留给孩子们。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即使有了一些想法,也没有时间表达,同时老师也不允许孩子们展开讨论和表达,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时间长了,孩子们的创新性思维就在我们的无情干预下一天天消失,他们的创新热情也一天天被磨灭。所以,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对问题产生质疑并由此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这正是孩子们自主创新的开始,这种开始比背那些死知识更重要。我们要倍加重视并给予保护。孩子们从开始质疑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他们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究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也是孩子们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一些具有创意性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就是他们的创新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孩子们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孩子们有时间、有空间对关心的问题展开小组研讨。并且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和释疑,积极引导孩子们讨论,并根据活动情境教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很好地发挥初中生的自主性,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 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 大力推进创新教育, 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摘要:信息化时代,社会对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基础教育的第一任务。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初中语文高效教学。
创新性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8
关键词:开放,富有创新活力,初中语文,新内容,学科融合,课堂实践活动
一直以来,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充斥着枯燥和无趣,导致学生变得越来越害怕语文、讨厌语文。 所以,如何重启语文乐园大门,让学生在这一乐园里恣意翱翔,应该成为我们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下面,本文就结合我自身的经验,对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构建这一论题展开详细探究与描述。
一、给文本注入新内容,突破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局限
以往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将教学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四十分钟,且采取的是以自身为中心的“ 一讲到底”“ 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只针对课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授,这就导致学生的视野变得狭窄。 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在学生学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突破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局限,让学生把学习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中。
比如,在学习《 中国石拱桥》 这篇课文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课外书籍或者网络技术,收集有关中国石拱桥的资料,如桥的发展、桥的文化、家乡的桥等等,课堂上,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并畅谈自己对中国“ 桥文化”的见解和感想,此活动一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且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踊跃,课后,我还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将自己所收集的有关桥的资料展现出来,如将资料打印出来贴在教室的板报专栏里,办成手抄报、写成活动日记等等,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无法用一节课来衡量的,既开阔了学生眼界,扩展了学生视野,也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拓宽语文学科的广度,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并非一门独立、自成一体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把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上,而是尝试把其他学科也融入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从而拓宽语文学科的广度,开阔学生的眼界视野,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比如,还是以《 中国石拱桥》 这篇课文为例,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这句话,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这座桥的桥面这么长,为什么不会塌掉呢? 这时,我们就可借助数学学科知识,让学生自备纸张、橡皮,做一个相关实验:将纸张抻平, 把橡皮放在上面,结果纸张立马凹陷下去了。 接着,把纸张作成拱状,把橡皮放在上面,桥面稳稳当当,没有产生凹陷现象。 如此,我便使学生明白了,平面桥面和拱形桥面相比,拱形桥面更能承受重量。 而且,这样一来,既使学生的疑问得到了解决,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我国古代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激发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三、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孤陋寡闻、死捧教科书的语文教学,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改变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手法,让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变得乐于学语文、善于学语文,比如, 我们可积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以此使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课文时,因为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抵触和恐惧的题材形式,所以,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就将原本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的教学形式, 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践形式进行了转变,具体方法为:将其以白话文形式编排成小型剧本,选择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给他们分配好角色,如邹忌,邹忌妻、 妾,客人,徐公,齐威王等,然后将剧本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真实、 生动地演绎出来,如此,便使原本枯燥呆板的语文教学变得新颖有趣,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领悟了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
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创新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小升初”的毕业考试对于小学生选择初中学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多数学校仍然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不高。由此可见,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如何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很强但较贪玩的年龄,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心理,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被广泛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及时对学生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换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改对师生关系提出新的要求,它指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此外,教师在课下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小组式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给学生划分小组,在日常教学中将其充分利用。例如,在考试成绩公布后,学生不自觉地会与小组内成员进行比较,在竞争压力下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不断完善自我。此外,在平时的课堂交流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以集思广益,补充自己思维上的不足,从而提炼出更好的观点。
综上所述,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芳岚.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9).
[2]项蕾蕾.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提问能力探析[D].宁波大学,2013.
构建高效创新的数学课堂 篇10
一、培养思维
我认为, 数学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其实并不难, 只要把每一个知识点讲清楚, 然后由易到难配备相应的练习, 反复地练, 课余时间再时不时地以小纸条等形式进行考察, 你的成绩不好才怪呢?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呢?现就我在教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一课进行简单地说明。在理解好圆心角与圆周角的概念之后, 我先让学生画几个圆, 先在每个圆中画好圆心角, 再在每个画好圆心角的圆中画圆周角, 看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并且任何学生不准看课本。同时还要思考这样画的根据。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会积极地去操作, 兴趣有了, 等大多数学生举手想回答的时候, 我说谁乐意板演谁上, 有时学生会抢着上, 积极地思考之后, 大脑稍微有点疲倦的时候, 来点争抢, 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也容易使学生忘记了疲劳, 并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还能渗透一种思想, 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证明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时, 我让学生根据图形, 自己试着去探讨, 开始时独立思考, 谁先推理出来谁举手, 我先评判, 不当的给与启发, 等拔尖的学生基本解决了, 则让优秀的学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 寻找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某一科产生反感, 没有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了兴趣, 何谈成绩。我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记得那年教初一, 有一个女生, 入学成绩数学是100分, 进入初中, 连续两次测试都是六七十分, 我觉得很奇怪, 就找她谈话, 问她原因, 她很干脆地说, 你讲的什么呀, 俺听不懂, 一点兴趣都没有, 一上数学课就想睡觉。我一下子被弄蒙了, 教了这么多年的学, 还是第一次有学生这么说我, 尽管心里有点不舒服, 还是笑着问她, 那你小学老师是如何教数学的?她很高兴地说, 俺小学老师学一点回头复习一点, 再学一点再回头把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 一直这样重复, 很多的题俺都能背下了。原来是这样, 我首先肯定了她小学老师的方法很好, 然后转过话题问她, 你认为初中的数学这样教可以吗?她摇摇头, 我婉转地告诉她不应该沉浸在原来老师的教学方法中, 要学会适应新老师, 多发现新老师的优点, 逐步培养自己的兴趣, 她点点头, 愿意试试。看她的态度不够自信, 我想再给她吹吹风。我时常听说她的英语如何如何棒, 我就问她, 你是如何学英语的?一提英语她眼睛放光, 兴致勃勃地谈了起来, 我耐心地听她说完, 用商量的口气说, 那你先用学英语的方法试着学学数学如何?她很痛快地答应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我有意无意地点拨她几句, 有时她回答出难度稍微大点的问题, 我及时地表扬她, 在她的作业本上, 经常写些鼓励的话, 很快她的数学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很积极地回答问题, 不再是无精打采了, 等到期中考试的时候, 她就能考优秀了, 在与她面对面交流时, 她的眼里同样有了光彩, 而教师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三, 合作学习
【创新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的创新07-18
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08-2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08-17
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思考11-04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05-18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07-24
创新语文课堂导入07-03
初中语文创新课堂08-22
创新中学语文课堂教育06-26
打造小学语文创新课堂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