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

2024-10-25

中非关系(精选11篇)

中非关系 篇1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4年GDP总额636463亿元,总人口136782万人 。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并且目前发展势头良好,据审计和咨询专业机构德勤发布的报告,预计2014—2019年非洲经济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7. 7% ,到2019年非洲经济总量有望达到3. 7万亿美元。

在国际事务中,中非的共同利益领域十分广泛。面对目前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中非建立更加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对双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趋势。自1991年起,中国外长首次出访都是首访非洲,表现出中国对非洲的高度重视。

不断扩展的中非投资与贸易规模,为双方人民带来了诸多优惠。然而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双方民间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在此过程中由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使双方贸易摩擦数量有所增加。

尽管中非贸易摩擦涉及的国家不多且金额较少,但涉及的案件数量多,且涉案领域有扩大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中非贸易受到中非产业结构的趋同性、贸易不平衡性、部分非洲国家进口商的不规范行为, 以及中国出口商的无序竞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公共外交作为非政府外交的主要手段,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公共外交理论及相关研究

埃蒙德·古里恩把公共外交界定为“涉及公众态度对外交政策的形成与执行的影响,它包括超越传统外交范围以外的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一国政府在其他国家境内培植舆论; 一国国内的私人群体和利益集团与他国利益群体的互动; 有关外交事务及其对政策影响的报道; 以通讯报道为职业的人如外交官和驻外记者之间的交流; 文化之间的交流。”

学者们对公共外交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外交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国家利益和价值的实现。James Glassman认为,公共外交的使命是尽可能地实现国家利益 。2. 公共外交的作用在于影响外国普通民众对于本国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美国前大使Christopher Ross把公共外交描述为向海外民众塑造国家倾向的政府行为。3. 公共外交的作用在于增强国家间的相互理解,改善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Hans N. Tuch认为,公共外交的作用是使国外民众产生对该国的观念与理想、制度与文化、国家目标与当前政治的理解。4. 有学者认为公共外交的作用在于影响外国政府的政策和行动,或促进外交政策。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公共外交的作用在于影响世界舆论环境、增强“软实力”、促进民主等方面。

对于中国的公共外交思想发展,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1. 中国领导人的公共外交思想与实践。王红续认为,周恩来总理创造和积累了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的丰富经验 。2. 有学者认为中国创造了属于独特的公共外交方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乒乓外交”和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 。

在中非之间的经贸往来关系研究方面,Maswana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依赖理论的有效性。依赖理论认为,经济统治贯穿南北的地缘经济,尤其是南北间的经济合作。 但是中国与非洲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代表南南合作的新形式。非洲经济体现出强大的独立性和完善的贸易功能。中非之间的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意味着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非洲国家必然会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形成对自身权益的捍卫以及提升应对猖獗腐败的自我完善能力。因此,只有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中非经贸合作才是可持续的 。

三、公共外交在中非经贸关系中的发展

(一)中非公共外交层次划分

注重政府之间外交的传统外交被称为“第一轨道外交”,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而显现出其局限性,这一过程中注重公众作用的“第二轨道外交”逐渐兴起,成为各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对外双向交流,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双向交流。例如,2008年在深圳举办的“2008非洲文化聚焦”就是通过公共外交的途径让中非民间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与习俗。

资料来源: 赵启正 .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 北京: 中,2011

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如图1所示,A国与B国之间的外交实现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A国政府与B国政府之间的直接的双向交流,即政府外交或是第一轨道外交。二是两国间进行的公共外交,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A国政府→ B国民众”,主要由一国政府通过大众媒体向另一国民众宣传本国文化、习俗等,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公共外交的基本形式; 第二种形式“A国公众→B国政府”,是指一国公众与另一国政府之间进行的交往活动,如民间团体、大型企业或大学或科研机构在外访问过程中与他国政府之间进行的交流; 第三种形式“A国民众→B国民众”,是指一国民众与另一国民众的交往活动,其中包括了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非经贸关系现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对非策略在许多方面拓宽了中非关系,其中包括加强经济和贸易合作、文化和教育交流、医疗卫生和公共健康等方面,值得注意的一项转变就是由免费提供经济援助到采取有助于双方经济发展的援助方案。然而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非贸易额仍然处于35亿—40亿美元的较低水平,中非关系处于稳定增长期。图2统计了20世纪90年代非洲解放放运动后,1998—2013年的中非贸易额,除了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非贸易额有所下降,其余年份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局网站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结束了对非洲的各种支持及援助,而中国在此阶段不断加强与非洲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并于2000年促成了中国非洲合作论坛( FOCAC) ,中非经贸交往日益紧密。自2004年起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对非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 中国对非出口额从2001年的59. 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29亿美元,增长了11倍。中国自非洲货物贸易进口额从2001年的4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932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占当年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 上升至5. 35% 。2014年中非进出口总额为2218. 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 5% 。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1061. 5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增长14. 4% ; 自非洲进口1157. 4亿美元,下降1. 5% ,贸易逆差95. 9亿美元,逆差额下降61%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洲的国际直接投资从无到有,2014年中国对非洲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超过250亿美元。

(三)公共外交在中非经贸关系中的重要性

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也愈加重要。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愈加密切。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超过1亿人,其中有3% 前往非洲。民众间国际交往的程度远超政府间交往。

2. 公共外交是促进非洲全面和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非洲国家与中国民间之间的相互了解基本上源自于大众媒体,但是西方传统媒体对于中非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据实以报,常有歪曲事实的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中非双方加强公共外交、扭转局面就显得更加具有必要性。

3. 中非之间的公共外交有助于营造有利于中国和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社会舆论内环境。一国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本国的国情,另一方面也会受制于国际环境。建立有利于中非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需要依靠公共外交的力量。

四、在中非经贸关系中有效开展公共外交

有效开展中非公共外交需要从政府层面和公众层面两方面入手。就政府层面而言,政府除承担政府外交的职责外,还应该广泛开展公共外交教育,使公众树立公共外交意识。就公众层面而言,凡是有机会进行或是参与中非国际交往的机构、组织或个人都应具有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与中非公共外交的专门项目或活动,但也应在国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一己之力创造良好的外交环境。面对数量众多的非洲入境游客,中国民众表现出东道国应有的气度与品行尤为重要。

中国民间参与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一些非洲评论家对于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有批评之词,如中国公司对环境和安全标准关注极少,中国企业带去本国劳动力而不是雇佣非洲劳动力, 非洲生产商面临低价中国进口商品的激烈竞争,担忧中国企业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会引起当地贸易部门的腐败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中方在非企业应该在更加尊重当地的文化与习俗。文化上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各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是新型公共外交的灵魂所在,它超越了具体的事件与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心中是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基础。

公共外交以人际交往、媒体传播、文化交流和语言艺术等方式广泛展开,不仅服务于本国利益,也是推动中非交流的主要动力之一。通过文化交流开展公共外交,不仅有利于非洲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也可以在中非之间构建公众广泛深度参与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五、中非经贸关系中公共外交的发展前景

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非之间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2015年2月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在非盟总部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的发展和非洲的发展相互之间的对接度很高,这为双方深化互利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合作是中非合作新的着力点,例如控制埃博拉疫情,不仅是非洲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更是世界人民所面临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向西非国家及时提供了粮食、药品、物资和实验室等必要的援助,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2014年, 我国对非洲出口额增长14. 4% ,在与各大洲的贸易额中增长最快,显著高于外贸出口总额6. 1% 的增幅。近年来,中非贸易逐步从传统贸易领域扩展到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其内容涉及金融、商务、运输、传播、教育、销售、社会服务等领域,中非贸易结构得到了优化,中非贸易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非洲政局的逐步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在非洲的建筑和工程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工程量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应借助中国企业在援建项目中储备的丰富经验,推动中非经贸关系中的公共外交发展。

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具有旅游先天优势,是中非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非洲旅游业正在把目光转向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中国赴非旅游人数见长,非洲赴中国旅游人数也保持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很多中国企业抓住非洲旅游业的商机,到非洲开设旅馆和餐馆,提供旅游服务等。在此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开展公共外交的第三种形式,即A国民众→B国民众,通过这种交流形式加深中非双方民间交流和相互了解。

中非教育合作形式和参与主体区域多元化,各类培训不只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展开,企业和民间组织也承担了中非合作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孔子学院在非洲大地上传播中华文化是中非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语

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化,公共外交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作为第一轨道外交的辅助,公共外交更加注重两国或多国之间民间与官方的交流,在消除贸易摩擦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为进一步加强中菲双方彼此之间的政治互信与经贸往来, 开展公共外交将成为首要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中非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其根源在于中非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与传统外交相比,公共外交更有助于加深双方民间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因此在中非经贸往来中合理运用公共外交手段显得尤为必要。介绍了公共外交理论及公共外交在中非经贸关系中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如何在中非经贸关系中有效开展公共外交,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非经贸关系,公共外交,发展战略

中非关系 篇2

【内容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是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能源,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沟通世界各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能源,其国际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本身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国,作为新时代的强国之一,社会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的同时,能源问题也逐渐显现。中非双方进行能源合作是大势所趋,其条件越来越成熟,成功的合作必将实现双赢,促进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能源合作 非洲 中国 条件 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世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非能源合作就是在这种国际环境下逐渐形成和扩大的,这是顺应时代特点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与非洲各自发展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贸易自由化。第二,生产国际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靠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和跨国公司投资实现,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与非洲国家有过多次能源合作,多家中国公司在非洲数个国家进行了规模巨大的投资。

最近国际油价下跌,石油市场萎缩成为了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油价12月12日大跌至5年前低点,纽约油价和布伦特油价分别收于每桶57.81美元和61.85美元。分析人士指出,低油价将给非洲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大超过埃博拉疫情,油价大跌危及非洲经济体崛起。低油价造成的外国投资放缓以及货币贬值已经给非洲多个产油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近期非洲国家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被誉为对其追求中等收入的天赐之物,不过在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各种项目后,国际原油价格大跌,提升了市场对其中部分项目可能被搁置的忧虑。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能源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经济的发展是其对能源的购买力雄厚,是非洲能源国家的理想合作伙伴,另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非洲也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这都为中非进行能源合作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条件。

非洲地区石油资源量410.6亿吨,占世界石油资源总量的8.1%;天然气资源量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6.3%。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5国的石油资源占非洲的85%;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的天然气资源量占非洲的73%。

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非洲投资不仅成为中国能源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不可缺少的板块。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南非开建一座容量达100MW的太阳能工厂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肯尼亚西部新建一个20兆瓦的水电站;此外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参与数起包括翻修公路、修建学生宿舍在内的大规模项目等等,中国能源企业以购买、参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走进非洲”,着力形成中非双方合力共赢、持

续发展的局面。

2014年5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阿布贾出席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发表题为《共同推动非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特别致辞。会议期间,李克强就中非能源合作项目发表重要演讲,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出席“非洲达沃斯”。李克强指出,中国正在为加强中非互利合作、促进非洲包容性增长、实现中非共同发展而努力,他表示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六大工程,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版。非洲各国领导人均作出积极回应。

由此可知,非洲与中国完全具有进行大规模能源合作的前提与意愿,条件成熟,在双方共同努力的下一定能实现双赢,促进非洲与中国的共同进步发展。非洲能源现状

中非要想进行能源合作是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非洲拥有丰富的能源供开采开发,中国具有过硬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与非洲进行能源交易与开发合作。

2.1 非洲能源资源丰富

2.1.1 非洲化石能源丰富、质量上乘

非洲地区化石能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被称为“第二个海湾地区”。非洲的石油储量集中在3个OPEC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这三个国家几乎占非洲总原油储量的77%。非洲探明的石油储量在1980~2005年间翻了一倍多,达到1143亿桶。2006至2012年,西非(不包括尼日利亚)有26个石油新项目投产,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

支柱,为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巨大作用。

非洲石油质量大多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炼加工,适合生产汽车燃油,而且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远离大陆地区,可避免受到是非争端的影响。非洲政治比较宽松,各国基本上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使外商在非洲地区投资开发石油成为可能。非洲石油投资回报率高,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洲平均采油成本只有3.73美元/桶,同时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世界各大石油公司早已纷纷进入非洲石油市场。非洲几内亚湾附近区域是最近10年来世界上石油勘探和开采发展最迅猛的地区之一,最近5年内,跨国石油公司对西非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投资每年都将超过100亿美元。

2.1.2非洲可再生能源丰富

非洲除了拥有大量的化石能源,其可再生能源也数量巨大,开发程度低,为外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幅员辽阔的非洲大陆,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齐全,蕴藏量巨大,绝大多数资源都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随着石化能源越来越少,非洲将有可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而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中东”。非洲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可用度高,80%的地表每年每平方米接收2000千瓦时左右的太阳能。东非大裂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大约有1万兆瓦。非洲拥有全球最大的风能资源,占全世界风力发电能力的20%。风力发电有望为南非提供35%的电力。非洲水能资源丰富,全部开发后可装机4000万kW。土地资源潜力巨大,生物质能86%分布在除南非以外的撒哈拉以南地区。2.2 非洲能源利用率低

2.2.1 能源利用率低,电力不足

虽然能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非洲的能源利用率一直不高,整个非洲大陆都处于用电紧张的状态中。西非国家一直受困于电力短缺,西非也是全球电力普及最低的地区,57%的人用不上电。目前,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大规模投资破解能源瓶颈势在必行。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的数据,非洲长期缺电,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全部发电总量仅为68吉瓦,仅相当于西班牙的发电量,并且分布不均。从现在到2030年,非洲需要额外250吉瓦电才能够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需求。2.2.2 能源开发程度低

非洲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如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等资源,为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全世界15千兆瓦的太阳能光伏装机总容量中,非洲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15兆瓦),南非有一些太阳能模组制造工厂,但它们的生产能力仅局限在几十兆瓦。非洲的风能开发刚起步,据南非国家能源研究所2012年3月16日发表研究报告称,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可达10千兆瓦至15千兆瓦。非洲的水能资源目前开发率不到10%。非洲也是世界铀矿勘查程度最低的地区。非洲铀矿地质勘查租赁地的费用仅为北美地区的百分之一还不到,这也给世界各地的铀矿投资者带来了机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教授、能源专家吉姆瑜说,在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方面,非洲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不仅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偏远地区的脱贫,而且成为非洲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供应的关键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据报道,非洲柴油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时0.6—0.7美元,风力为0.1—0.15美元,太阳能为0.15—0.25美元,可再生

能源已成为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能源。其次,与化石燃料相比,可再生能源安装规模小、便捷快速,深受非洲人欢迎。塞迪表示,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为非洲人均能源消耗低和电力传输服务不稳定地区提供现代和可靠的电力供应。

综上所述,非洲化石能源丰富,易于开采,但本国应用率却不够高,主要靠出口为主。可再生能源丰富,但因为技术和经济问题,开发率低。非洲民众用电紧张,关键就是技术不到位。

中国能源现状

3.1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3.2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2.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高污染性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促进了其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生物质能中的沼气技术发展较早、成果显著,已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3.2.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优势

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上,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大大拓展了太阳能产业应用领域,使得太阳能与锅炉、空调等各类生产、民用设备的结合成为可能,还可以实现太阳能制冷、发电等。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自2002年以来,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均以10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包括一些欧洲国家使用的太阳能电池也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风力发电技术起步晚,但大型风力发电企业发展后劲十分强劲,到“十二五”末期中国风电机组并网容量可达到1亿千瓦,风电产业和风电技术都将获得快速发展,中国的地热技术和地源热泵利用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水电技术成熟,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标志,中国水电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04

年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目前有7家万吨级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生物柴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中国现代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国家出台了《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结合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统筹部署智能电网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计划建成建成20-30项智能电网技术专项示范工程和3-5项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5-10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50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推动中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

与非洲不同,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化石燃料。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开发技术比较成熟,中国的经验和技术,正是非洲地区发展所需的。中非进行能源合作是互补互利的,这也是双方进行合作的基础性条件。能源问题的国际环境

能源问题一直是国际焦点之一,始终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们完全可以从全球角度分析能源问题的趋势。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能源问题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渐渐呈现出统一或相似的应对态度,相关组织或国家也出台了相应能源政策。

4.1 世界能源特点

目前,世界能源呈现出以下特点:1.全球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保持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也发生着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2.一次能源生产方面,依然由三大化石能源主导;3.OECD国家对核能发电的利用,促使核能

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例从0.9%增长至5.1%。三大化石能源中除了较清洁的天然气比例略有增长,石油与煤炭的占比都有所下降。

4.2 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可再生能源发展至今,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在发电、供热及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显示,2011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9%。201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4.7亿千瓦,占全球发电装机总量的26%,发电量占比也超过2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势头强劲,光伏发电与光热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亿千瓦与250万千瓦,同比增长41%与60%;风电装机保持快速增长,装机达到2.83亿千瓦,同比增长19%;水力发电和地热发电装机增速有所放缓,同比增长3%—4%,达到9.9亿千瓦与1170万千瓦。此外,全球生物发电装机同比增长8%,达到8300万千瓦。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最多的前五位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德国,而“金砖五国”装机占全球36%。

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获得了多种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作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外,为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对保障世界各国能源安全、改善环境保护、增加各国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初,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制定或出台可再生能源政策,其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比重就超过2/3。最典型的支持政策有以下几种:1上网电价机制(FIT),即政府强制要求电网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电价收购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截至2013年初,包括中国、德国以及美国部分地区在内,全球已有71个国家与

28个地区(州)在其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实行此制度。2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是指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的强制性的规定,是政府为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最低保障水平而采用的强制性手段。一般而言,配额制的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与责任主体、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种类、绿色证书制度和奖惩措施。3财税支持政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不可或缺,部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提供资助。

4.3 非洲能源问题的国际走向

非洲的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可再生能源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下正迅速发展。据相关报道称,201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将达到59亿美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8吉瓦,超过了过去14年的总和,该地区正成为可再生能源最具前景的新兴市场之一。目前约有20多个非洲国家制定了正式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有的还制定了长远规划。肯尼亚《东非人报》近日报道称,目前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最大的风力发电地区,同时规划了1吉瓦的地热发电;东非最大太阳能发电厂近期在卢旺达建成;肯尼亚政府计划今年新建9座太阳能发电站。

新的时代,世界更加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各国都在大力倡导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中非都意识到了可再生能源的广阔前景,非洲有资源,中国有技术,双方都有意在这一领域长足发展,这正是其在能源方面成功合作的必要条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是符合双方各自利益的积极合作。另外,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国家或地区虽有小规模的利益摩

擦,但整体而言,世界是和平的。非洲地区已告别了连年战乱的局面,中国已日益强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双方的合作就有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为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深化合作层次提供了条件。

文化沟通因素

非洲与中国相距遥远,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别,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多领域,长时期的能源合作,除了要有上述基本条件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

5.1 中非文化差异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一般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状况,也包括社会的组织、制度、宗教、习惯、风俗等方面。

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连贯性、后天性、共享性。基于这三点主要特点,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涵盖人的一切生活生产方面的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他会影响到人们的一切生活,生产的行为,自然包括进行合作的商业行为;文化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和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不同的文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了解,适应;文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它会影响到与他相关的所有人,因此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长期的合作必须充分重视文化问题。

合作过程中,主要是中国人要到达非洲进行贸易与施工开发,因此我们着重了解一下非洲的文化。

非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专家认为全世界的民族共同 11

起源于4到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原始部落。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非洲由于自然环境的问题,曾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制时期,近期更是遭到了列强国家的侵略,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蓬勃兴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陆续取得独立。纳米比亚共和国成立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宣告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的政治形态多种多样,冷战结束后基本都实现了民主多党制。非洲人民信仰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

中国是四大文明最古国之一,历史悠久,从最开始的夏朝到现在可考证的历史有五千多年。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文明时期,文化灿烂辉煌,孝道被其尊为传统美德。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稳定繁荣,已经是现实到的强国之一。中国现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国无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有信众,中国人民普遍为泛神论,属于朴素的基础信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一般来讲,不同文化交流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缺乏文化共同感,合作市时会缺乏熟悉感与信任度;产生文化优越感与文化自卑感,阻碍彼此坦诚交流;文化普遍性假设出现偏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存在文化偏见,难于真心相待,互帮互助,导致隔阂等问题。

5.2 应对文化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应对措施:1.重视跨

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强化跨文化意识,时刻提醒合作双方对方和自己文化不同,出现问题时都要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发生。3.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建议可包括严选合作项目,减少沟通误区;吸收当地文化,克服文化优越感;了解当地社情,摒弃偏见思维;改变传统思维,反对普遍性假设 ;加强沟通,有分歧时主动交流倾听,彼此尊重。

正确地处理文化问题是合作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条件。而中国在这方面明显是做的不错的,经过多年交流合作,多个项目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肯尼亚的《民族日报》甚至发文称“想要干得好,就请中国人”,肯尼亚当地因为经济基础差,社会基础设施薄弱,油管爆裂,道路坍塌,房屋倒塌等问题频繁出现,但当地政府却没有给予民众满意的解决,结果他们选择把工程包给中国人,中国高效负责的作风得到了当地人的肯定,并且双方交流愉快,相处融洽,目前,中国公司正在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肯尼亚的桥梁和高速公路系统进行现代化的升级改造。中国与几乎95%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悠久的交往历史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尤其美国、韩国最明显的优势,可以看出,就文化交流问题而言,双方是基本具备了深度合作的条件的。

中非能源合作的合作方式

要进行能源合作,只有基本条件满足是不够的,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合作方式上。非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共有数十个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是当代强国,人口、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是世界前列。中非双方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公司间的商业交易,而是两大政治集体的接触,两大文化的沟通,两 13

大经济体的交流。因此,双方的合作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是考虑在文化,经济,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全面合作,整体性的互帮互助。

目前,中非能源合作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等方式进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工业的发展要从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例如,发展面粉、碾米、榨油、面包、饮料、制糖、肉类加工、乳品、鱼品加工等工业。发展低碳“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选择那些技术要求不高、工艺不太复杂、资金所需不多、能容纳较多劳动力的生产项目,依靠可再生能源技术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同时,中国也可借在非洲的技术应用对相关技术进行研发改进。另外,非洲市场还较弱,在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对非洲采取了大量的援助行动。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对非援助有条不紊地展开,目前,中国正与十多个非洲国家合作积极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的能源合作,为双方创造更稳定可靠的合作环境,在今后的合作机制上,双方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不断探索更符合中非双方特点的合作机制。例如:

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民间资本进入,全面开发金融产品,争取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开辟国际融资渠道,推动对非投资市场化,为中小低碳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扶持。

2.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转让;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建立中非国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3.设立联合专家咨询委员会、行业协会。及时介入、广泛参与非洲国家能源战略、政策的研发过程以及人力资源、数据统计的培训和建设过程,同时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出去”到非洲的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

4.建立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非洲部分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宗教、文化、民族等冲突频繁发生,要依托非洲国家政府,与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投资争端解决的机制,积极保护中国能源投资企业的利益和相关人员的安全。

结语

新的时代,中非的合作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新的一年里,中国出资20亿美元与非开行成立“非洲共同增长基金”,2014年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卡贝鲁卡在非洲共同增长基金签字仪式上郑重签字,这将成为中非合作的一个新的开端。这是落实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的与非洲国家开展务实高效融资合作的重要措施。充分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合作的真诚态度,在互利共赢的氛围中,为非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与非洲历来友好互助,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中非的合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虽然还会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某些国家的破坏与竞争,但双方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中非能源合作,必将把中非双方共同带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非洲可再生能源现状,纤维素网,[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Renewables and Waste in Africa in 2009,http:///stats/renewdata.asp?COUNTRY_CODE=11

[3] 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丰富,中化新网

[4]钟延秋,孙国庆,马凤成;《富有勘探开发潜力的非洲石油资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1期

[5]曹光美《新时期中非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王倩《中非石油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7]王越;《非洲油气资源现状及投资环境分析》[J];中国矿业;2008年11期 [8]李北陵;《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石化;2011年01期

[9]何琬;郑迎迎;《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11期 [10]张刚;《外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竞争趋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03期

[11]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必须深层次思考的几个科学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2]韩秀申;《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及其社会责任》[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07期 [13]徐伟忠;《非洲油气资源现状》[J];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12期

打造中非关系升级版 篇3

全球视角下的中非合作

中非合作中最明显的体现应属1971年非洲兄弟们将中国“抬进”联合国。进入21世纪后,联合国改革特别是安理会改革成为热点,到2005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时达到高潮。非盟于2005年3月通过了有关联合国改革的非洲共同立场文件,其中称“非洲的目标是实现在联合国所有决策机构特别是安理会中的充分代表”,这意味着非洲“需要两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五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该文件还称,尽管“反对否决权,但只要否决权仍存在,出于公正原则,安理会所有常任理事国都应享有否决权”;至于哪些非洲国家应获得何种席位,非盟坚持应由非盟负责非洲代表的遴选,而相关的遴选标准完全是非盟内部事务。

中国一贯支持非洲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中的立场。一方面,中国强调在安理会改革时,一定要照顾到地区代表性,特别是强化非洲在安理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中国始终没有干涉非洲内部围绕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席位分歧,不就支持哪个/些非洲国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表意见。

中非合作的议题性团结最明显的体现是联合国2015年后议程的拟定。在2013年第68届联大召开之际,中国政府公布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提出了中国对2015年后议程建构的指导原则、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实施手段等的总体看法。非盟也于2014年2月通过了其有关2015年后议程的非洲共同立场文件,提出了非洲对2015年后议程建构的三项指导原则和六大支柱。双方既有重大共识,也存在相当差异,后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并未强调非盟所关注的科技创新;二是中国认为和平安全议题不应当纳入2015年后议程中讨论。但事实上,中非双方已通过其他渠道实现了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如中国在2012年发起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等。

地区视角下的中非合作

如果说全球层面的中非团结相对容易实现,那么在地区层次上,当非洲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合作时,由于其相对明显的阵营划分,其团结便可能更难以实现。尽管如此,中国仍努力推动非洲地区的团结,并进而促成中非团结。

自独立以来,非洲的内部团结长期存在问题。在多数非洲国家赢得独立之后,关于联邦主义的讨论逐渐兴起,其代表是加纳国父恩克努玛倡导的以“非洲必须团结”为口号的泛非主义。但其首轮尝试在20世纪60年代初便事实上失败,泛非主义在1961年出现了事实上的分裂,即后来的蒙罗维亚集团与卡萨布兰卡集团之间的对立。

进入21世纪,非洲团结的激进派与温和派斗争再次兴起。导致这一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宏大的泛非主义计划,一是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的宏大却不现实的“非洲合众国”计划,二是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推动的非洲安全、稳定和发展合作大会,三是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提出的“新非洲倡议”即后来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最终,在以卡扎菲为代表的“新卡萨布兰卡集团”和由奥巴桑乔和姆贝基代表的不那么明显的“新蒙罗维亚集团”之间进行了大交易,铺平了创建非洲联盟的道路。

在2007年的非盟峰会上,非盟决定启动有关“非洲合众国”的“大讨论”,激进派与渐进派的矛盾再次凸显。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2011年西亚北非国家政治转型的启动,非洲统一的进程再次陷入停滞,有关联邦主义与非洲地区一体化的尝试又一次跌入低谷。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有关泛非主义的讨论发生了转向,即通过追求非洲“单一计划”或“单一声音”而逐渐实现非洲团结,其具体例子可从三个共同立场的形成中看出,即非洲“2063年愿景”、非洲在2011年釜山发展援助高级别论坛上的立场,以及非洲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立场。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非洲实现团结的几个发展趋势:一是逐渐从依赖外部帮助转向独立发展“单一声音”,实现真正的内部团结而非外部驱动的团结;二是发展“单一声音”的机制路径日渐成熟,特别是逐渐实现了“单一声音”制定过程中的“政治独立”与“技术依赖”的合理结合;三是“单一声音”的制定机制日渐成熟,特别是形成了大国主导与地区代表性相结合的合理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非洲的内部团结并非易事,但在对华关系时却体现出了一种合作。这是非洲自身有意识的努力,特别是在前四届中非合作论坛中,诸多非洲国家都呼吁非洲以“单一声音”面对中国。2012年,非盟正式加入中非合作论坛。

双边视角下的中非合作

就双边层次看,中非合作的最大问题在于,尽管很多非洲国家都从中非合作中获益良多,但对他们而言,真正重要的关系仍是与西方特别是其前殖民宗主国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的合作很大程度上被当作与西方特别是其前殖民宗主国讨价还价的工具。

尽管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年来对促进中非合作有重大贡献,但在如何平衡集体性决策与双边性落实的关系上仍很微妙。一方面,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合作的集体性平台,每届论坛的成果均是集体性的。另一方面,中非合作论坛相关政策举措的具体落实仍是双边性的。由此而来的便是论坛集体决策后的双边性的蛋糕划分问题。这也是中国始终将中非关系,无论是整体的还是国别的,都称作“双边关系”的重要原因。

更为深层次的,随着中非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深化,中非之间迫切需要建设“责任共同体”。即中国与非洲,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双边国家性的,应该相互负责,共同推动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但当前的现状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国单方面对非洲做出承诺或单方面设定自身对非洲的责任,而非洲方面缺乏相应努力;二是中国对非洲的有限的责任要求都是积极责任,即如何配合中国自我设定的责任的兑现,但非洲方面对中国提出的责任要求往往更多是顺应西方或其殖民宗主国的思维而来的。

如何使中非合作真正实现万隆会议所倡导的“团结”精神?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推进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三位一体”建设。其一,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二,在经过60年左右的发展之后,中非今天已经结成了坚实的利益共同体。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同时也是非洲重要的发展合作伙伴和新兴投资来源地。非洲则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新兴的投资目的地。李克强总理访非期间提出的六大合作工程、三大网络建设必将进一步夯实中非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其三,中国与非洲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初提出了各自的长远发展愿景,分别是“中国梦”和非洲2063年愿景规划,而当前的中非合作无疑是实现上述长期发展愿景的重要基础。

在这里,责任共同体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一方面,短期性的利益共同体和长期性的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既注重短期效应、也注重长期效应的责任共同体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无论是利益共同体还是命运共同体,都必然蕴含着共同体内部各方的相互责任和积极责任,而非单向责任和消极责任。因此,未来双方需要从相互责任和积极责任角度,打造中非关系升级版,为中非关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中非关系 篇4

关键词:中非关系,非洲,南通人,创业

1 时代背景

南通, 位于江苏省东部, 东抵黄海, 南望长江, 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南通人“包容会通、敢闯敢拼”的胸怀和胆识。20世纪初, 清末状元张謇等南通人用“世界眼光”开展城市建设, 使南通赢得了“近代中国第一城”的美称;而在新的世纪, 又一批敢为人先的南通人跨出国门求商机, 借着中非关系全面提升的东风, 展开了非洲创业的人生征程。凭借开放性的眼光和踏实的努力, 南通民营企业家在非洲干出了一番引人瞩目的事业。今天,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 据南通市外侨办统计, 约有6万多南通人, 其中企业家超过千人, 在全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艰苦创业。

打开世界地图, 非洲犹如一颗巨大的心脏, 搏动于印度洋与大西洋辽阔的水域之间。遥远的非洲大陆曾经对于南通来说, 是一片神秘的土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中国与非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传统友谊, 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二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目前, 中国是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也是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承担者。中国的对非合作战略取得阶段性成功的背后, 也有在非创业的南通人一份贡献。作为南通的传统特色产业, 家纺业和建筑业是南通人最先在非洲创业的领域, 随着这两个产业在非洲打开局面, 南通的企业家们逐渐将经营范围转向矿业、百货业、新能源等其他领域。

2 南通纺织业在非洲

纺织工业是南通的传统支柱产业, 在20世纪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南通商人就不畏艰辛走出国门, 将南通的纺织产品推销到了偏远的非洲大陆。早在1998年, 通商陈辉初到非洲时, 纺织品市场还是由台湾人垄断, 虽然货源大部分是南通制造。台湾人从南通批发商手中进货然后销到非洲, 多了一道手续, 价格高出很多, 陈辉从中找到商机, 随后几年, 包括陈辉在内的通商用新颖的款式和公道的价格征服了非洲主要的纺织品市场。

通商大规模“走出去”的领军人物南通海门人朱仲辉于2001年成立了江苏赛城集团, 总共投资10亿元, 打造了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设有近约7000个经营摊位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南通商人创业非洲, 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是他们的港湾。如今在非洲“, 叠石桥家纺人”的名字在当地响亮的程度, 胜似于当年的温州人。2002年, 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家纺产品贸易, 朱仲辉投资500 万元在南非创办了亚美纺织品有限公司, 成功地把开发叠石桥家纺城的经验移植到南非, 在他的带动下, 到南非创业的老乡越来越多, 在总数约101万的海门人口中, 其中已有几万人先后迈出国门, 有叠石桥家纺城作为大后方基地, 他们以家纺贸易为起点, 创立了几百家公司, 仅在非洲的800海门人每年就赚回3亿美元利润。在非洲从纺织业起步的还有海门人陆建飞, 他创办了南非红宝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将欧美的服装设计理念同中国制造结合起来, 开创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成为南非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之一。

现如今, 无论在南非、纳米比亚、尼日利亚, 还是在南部非洲腹地乌干达、津巴布韦, 在天涯海角的冈比亚、佛得角, 几乎在每个非洲土著居民的身上, 都可看到来自中国南通的家纺或布裙、批巾和鞋帽等。朴实敦厚的非洲姑娘因为美丽的南通服饰产品而增添了几分鲜亮和妩媚。

3 南通建筑业在非洲

南通建筑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素有“建筑之乡”的美誉。英国国家广播公司 (BBC) 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人来了》中就有专门描述在非创业的南通建筑者的片段, 将南通建筑业形象带入全球视野。2008年3月南通四建开始进军安哥拉建筑市场, 集团在安哥拉成立了达海国际建设工程公司。迄今为止, 达海国际常驻安哥拉人员数量有680人,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集团在非洲总体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工作体量最大。Skyna宾馆是他们在非洲施工的第一个建筑项目, 工程体2万平方米, 每层1000平方米。他们施工速度达到6天一层, 建设吉卡办公楼项目时, 他们达到双跨2000平方米6天一层, 再到施工每层3000平方米的吉卡公寓楼时, 他们仍能保持6天一层的高速度, 最后建设吉卡大卖场时, 他们把工程分为几个施工组同时推进, 即使5000平方米一层, 他们还是能够6天完成一层。当安哥拉人亲眼看到达海国际公司这样的施工速度, 这样的工程质量, 感到非常惊讶, 惊叹说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南通建工集团是房屋建筑总承包特级企业, 素有“南通铁军龙头”之称。本着“重点立足非洲市场”的经营定位, 公司在非洲的苏丹、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注册了全资子公司。2005年, 苏丹为建设阿尔萨拉姆日产2500t水泥生产线的土建工程在全球范围内招标, 建工集团在与来自埃及、印度、土耳其和苏丹本地承包商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顺利中标。尽管当地自然气候恶劣, 物资供应匮乏, 市场变化多动荡, 公司施工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 优质高效地开展项目施工。在对工程进展情况满意的基础上, 业主又将同一工程8000t设备安装和房建配套建设都由公司承建, 并提前约定二期日产5000t的水泥厂工程交给公司施工。到目前, 公司与阿尔萨拉姆水泥厂签订合同额已达4000多万美元, 预计整个水泥厂工程合同额将突破1亿美元。在阿尔萨拉姆水泥厂工程建设中, 集团表现出色, 并带来了品牌效应。邻近的约旦人投资的阿尔莎玛水泥厂和埃及人投资的一个水泥厂 (均为日产5000t) 都主动邀请公司投标。

南通三建、龙信集团、南通总承包同样是南通建筑业“巨头”, 也都在非洲建筑市场上大显身手, 南通三建在阿尔及利亚承建五星级酒店松树俱乐部成为该国样板工程;海门龙信集团在利比亚成功开拓承包工程市场, 2010年与利比亚签订合同额2032万美元的铁路基地建设工程。从“泥瓦匠”成长起来的南通建筑业在非洲市场上稳稳立足并不不容易, 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长期动荡, 突发事件和地缘政治冲突频频发生, 这些都给企业的经营施工、工程付款、预期利润造成了潜在危险, 海外经营面临着控制风险的挑战, 南通建筑人根据非洲市场的特点和变化, 在经营模式、人事管理、组织结构、业务拓展等方面不断进行了相应改革。南通人带去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有效降低了非洲国家建设成本, 使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逐步改善;其中一些地标性的建筑成为国家独立的标志和民族的象征, 在非洲国家民族的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通建筑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非关系在原有良好的基础上得到全面提升贡献了力量。

4 南通人在非开拓创业新领域

如今在江苏乃至全国范围内, 南通已成为与非洲合作的排头兵, 在非创业高达6万多人, 其创业领域也从家纺和建筑业转向矿业、房地产开发、百货等。朱仲辉又一次成为此次跨越的领头羊。纳米比亚是非洲第四大矿产国, 矿产资源丰富。2005年, 朱仲辉的江苏赛城国际集团与纳米比亚天华国际投资公司合作, 联合注册成立了纳米比亚 (中国) 矿产资源投资开发公司, 专门从事矿产资源风险勘探开发。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已从纳米比亚获得铜、铅、锌、金以及能源等十个矿产专属勘查许可证。南通通州人黄跃权2005年创办了纳米比亚 (中国) 矿产投资开发公司, 申请了20只矿开采权。2013年底黄跃权又在纳米比亚收购了30万亩的大型农场, 计划饲养奶牛, 进军乳制品业。黄跃权还因地制宜介入了新能源行业, 已与纳米比亚政府达成了建立太阳能发电厂的合作意向。南通籍企业家们在非洲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他们还积极承担社会职责, 其中黄越权将纳米比亚58%的股权无偿交给祖国。他还发起并出资建立了纳米比亚华人爱心基金会, 资助纳米比亚留学生在南通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通商们在非洲投资兴业的过程中也积极地为南通与当地城市缔结友城搭桥牵线, 南通已与贺劳纳非迪市, 哈博罗内市等非洲城市缔结成友好城市, 在各领域开展了有效合作。

5 结语

一方面, 南通创业者在非洲创造了辉煌成就, 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看到非洲除了个别国家GDP超过1万美元, 大部分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 政治不稳定、经济基础极其贫弱、卫生条件差、热带疾病蔓延, 再加上文化尤其是语言上的差异, 这些都给在非创业者们造成了人身安全和业务运作上的困难, 后方的支援和保障不可或缺。目前, 南通市侨办、南通世界通商总会这样的侨商服务组织能给创业者们提供信息援助和智力支持, 但随着赴非创业人数的增加, 需要更多民间和政府组织进行实地调研, 有针对性地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实际性的帮助, 免除他们的各种后顾之忧。唯有如此, 南通创业大军才能继续秉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 在非洲这块偏远的土地上显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陈黎.六万南通人浩浩荡荡闯非洲约占江苏在非人数八成.中国江苏网 (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11/23/022673654.shtml) , 2014-11-24/2015-2-10.

[2]刘鸿武.非洲发展大势与中国战略选择[J].国际问题研究, 2013 (2) .

[3]李昕.叠石桥家纺开拓非洲市场[N].中国纺织报, 2014-3-6 (005) .

[4]吴新华.走向世界的南通侨商[J].华人时刊, 2012-12-1010-13.

[5]王其仁.南通铁军勇闯天下[N].国际商报, 2010-3 (005) .

[6]张向阳.发挥比较优势做大海外市场[J].建筑, 2007 (3) .

[7]李安山.为中国正名: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 (2) .

[8]陈明.海外创业, 南通有了新风向标[N].新华日报, 2015-6-17 (001) .

[9]范朝礼, 赖住佳.弘扬南通精神推进跨越发展[N].南通日报, 2006-1-7 (002) .

[10]黄凯.南通商人创业非洲闯出成功路[N].南通日报, 2008-5 (A01) .

新金融力量促中非关系升级 篇5

陈宝国表示,中国互联网新型金融必将在中非关系升级以及非洲现代化建设中贡献出超级力量。

新金融产业在非将获更多机遇

《经济》:您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唯一一位企业家代表,在访问期间参加了哪些重要活动?就互联网金融是否与一些关联组织和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陈宝国:在访问期间,我主要参加了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暨第五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南非“中国年”闭幕式文艺演出《中非时刻》等重要活动。

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进,谱写中非合作新篇章》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真诚希望同非洲国家分享中国工业化经验,愿为非洲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持。中非应该继承真诚友好的光荣传统,把互助合作精神发扬光大,共同创造中非人民的美好未来。

南非总统祖马,非盟轮值主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及400余名中非企业家代表出席大会。

与会期间,我与南非总统祖马、南非贸工部副部长马斯沃迪尔·西纳、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人就中非未来的金融合作前景、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等交换了看法。

交流后,我感受颇深。事实上,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互联网金融在非洲的诸多领域里是可以发挥应有作用的,能够促使非洲的工业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中非关系进入全面战略合作新时代,包括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等在内的新金融产业也将在非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可以说,当前广东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PPmoney万惠股份也将在难得的历史机遇里继续修炼自身,争取做得更大更强,为广东、中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作为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为非洲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助一臂之力?如何通过抢占这一先机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陈宝国:中非关系正在掀开历史的新篇章。为此,PPmoney积极布局海外资产配置,深入践行普惠金融,做推动中非友谊的使者。

在非洲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方面,涉及到诸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我认为,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大有可为。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国内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与服务出口,在推动国内企业化解优质过剩产能、非洲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将为融资租赁行业开拓更多的业务增长点与市场空间,达成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中国互联网金融以其开放、高效、共享的特质和优势,已经将其触角伸入了“三农”发展,并做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其中广东省就有“互联网+信用‘三农’”众筹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PPmoney万惠众筹平台在广东省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支持下,参与了“互联网+信用‘三农’”项目,深入农村调研,最终推出了“益粒米”新农村众筹项目,采用“平台+农业企业+生产农户”的模式,并以应季绿色农产品为回报形式,受到了农户、农企和投资者的热烈欢迎,迈出了互联网金融助力“三农”、反哺农业的坚实步伐。

未来,将继续利用互联网的强大辐射力和能量,为“三农”以及其他更多的领域带来创新性的改变,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国家“供给侧改革”。同时,我相信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非合作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走进非洲的前景会非常光明,将为非洲的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健康发展,创新布局

《经济》:这样的一次访问,对于广东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陈宝国:此次访非,将会大大提振广东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行业里优秀的企业家把目光转向非洲这片充满商机的土地,在400多家出席高层对话会的中非企业中,能够安排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代表出席,足以看出国家对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视。

《经济》:“十三五”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作为行业协会的负责人,您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协调和共享?行业协会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陈宝国: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要在以下几点做到创新:首先是创新投资产品的种类和体验,给投资者更多的投资选择和渠道;其次是创新助力实体经济的融资模式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最后要创新征信和风险控制措施,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征信等多种手段完善风控。

在协调方面,首先要促进行业内部各个平台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整个行业的自律和良性发展;完善商会、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机构等专门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消费者、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参与的监督机制;协调与外部行业和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互联网金融更为广泛地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要继续共享创新模式、理念、数据、经验等,达到共赢。

中非关系 篇6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周年,经中非双方共同商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定于12月4日至5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本届峰会是中非合作论坛时隔10年再次举办的第二届峰会,也是论坛峰会首次亮相非洲,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将成为中非关系和中非经贸合作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5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举措的推动下,中非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成为国际对非合作的一大亮点和南南合作的典范。2014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220亿美元,是2000年的21倍,中国连续六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15年来,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7%,投资存量超过300亿美元,是2000年的60倍以上。在中非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合作领域和结构也不断拓宽和优化,工业、金融、旅游、电信、航空、广电等行业成为中非经贸合作新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聚焦非洲市场,将为非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务实举措历来是中非合作论坛的重中之重,对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商务部是本次论坛峰会新举措设计的牵头部门,在这里,我可以透露的是,新举措内容之丰富、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都堪称历届论坛举措之最,将充分体现中非合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紧密对接双方发展战略和合作诉求,共同分享发展经验和成果,鲜明突出中非合作“实”的特点。我们相信,此次峰会将为中非双方深化务实合作提供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开启中非经贸关系发展新蓝图,为双方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国际上确实有少数人在非洲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质疑中国对非洲合作的真实意图。好在这些论调和质疑成不了主流,相信的人很少,因为这些论调和质疑完全不以事实作依据,完全不符合中非关系现状,很不负责任。众所周知,历史上对非洲国家实施残酷殖民统治、疯狂掠夺资源的不是中国,而是西方列强,直到今天,决定非洲多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工业、矿产业等领域仍然被西方跨国公司所操纵。历史上中非都曾饱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当前又都面临着逆水行舟的发展重任,正因为如此,中非双方分外珍惜各自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始终本着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务求合作成果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惠及双方人民。新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际对非合作的一大亮点和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对非投资支持非洲创造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中国对非洲援助规模持续增长,无私帮助非洲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中国企业发挥效率和质量优势,与非洲建设者携手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破解发展难题。中国一直是,也将永远是非洲可以信赖和倚靠的朋友。那些别有用心兜售所谓“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毫无根据质疑中国对非洲合作真实意图的偏见言论,只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具体而言, 在货物贸易方面,双方对原产地规则进行了优化和完善,进一步简化海关通关程序。双方同意对46个章节的绝大部分工业品适用“4位税目改变”和“区域价值百分比40%”或选标准,涉及到3000多种产品,包括矿物、化工、木材纸制品、贱金属制品、纺织品和杂项制品等产品,其中有许多都是中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这两种原产地标准,企业可自行选择适用,这将大大便利有关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完成了第三批服务贸易具体减让谈判,在建筑、旅游、金融、通讯等近70个分部门作出了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在投资方面,双方同意加强投资促进和便利化合作,创造稳定透明便捷的投资环境。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双方商定在农业、信息、交通等10多个领域深化合作,并把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议题纳入合作范畴,进一步拓宽了自贸协定升级领域。

中非关系 篇7

据介绍, 新成立的中非重工投资有限公司由中国一拖控股, 是一家在非洲直接投资, 集组装、销售、服务和一般对非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以在非洲进行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的投资和贸易为核心, 结合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在非洲的影响力和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的专业技术优势与在非洲的行业经验, 将从中国一拖的非洲业务做起, 快速完成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在非洲的市场布局, 占领非洲主要市场, 逐步建成中国和非洲之间在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投资、贸易、分销和服务等方面的行业性平台。

目前, 中非重工投资有限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主要由第一批投资的南非和阿尔及利亚两个装配厂项目、后续5个装配厂及现有的中国一拖非洲子公司收购项目3部分组成。该公司还将参与中国援助非洲的项目和非洲国家的政府采购项目。

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总裁迟建新表示, 中非重工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双方的合作正式开始。他还介绍, 中国一拖早在1992年就开始运作产品出口非洲的业务, 作为最早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企业之一, 中国一拖在非洲市场已经形成一套良好的运作机制, 这是中非基金与中国一拖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非洲多数国家目前仍以发展农业和基础建设为主, 对中国一拖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产品的销售是难得的机遇。因此, 中非重工的创立, 不但是中国开拓非洲市场一个新的尝试, 也是中国一拖进军非洲市场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非粮仓——喀麦隆 篇8

说到非洲,诺是问起“喀麦隆”这个国家,可能会有许多人对它茫然无知。

而要提起非洲足球,那全世界的球迷就会异口同声地第一个说到喀麦隆队,津津乐道于这只“非洲雄狮”6次进军世界杯决赛圈的辉煌战绩,更会绘声绘色说起那位年纪最大却最抢风头的“米拉大叔”。

正是那位“米拉大叔”、那只被誉为“非洲雄狮”的足球队,一下子让人记住了“喀麦隆”这个国家!

一、享有“小非洲”美誉的喀麦隆

1. 简况

喀麦隆位于中非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西接尼日利亚,东北界乍得,东与中非共和国、刚果(布)为邻,南与加蓬、赤道几内亚毗连。全国面积475,65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52位),其中陆地面积46万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600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354公里。人口2013万(2012年,居世界第58名),人口密度:39.7/km2(居世界第167名)。全国划分为10个大区,58个省,309个区。首都雅温得。

2. 南宽北窄,状同三角,犹如鸭形

喀麦隆南北直线最长距离1.268公里,东西最宽处822公里,最窄处仅22公里。全国地形复杂,除乍得湖畔和沿海有小部分平原外,全境大多是高原和山地。西南近海处的喀麦隆火山是西非的最高峰,海拔4070米。主要河流有:萨那加河、尼昂河、武里河、洛贡河及贝努埃河,分别流入乍得湖、巴隆比湖、尼奥斯湖。

3. 文化多样,有“小非洲”之称

喀麦隆由于其地质与文化的多样性,而有“小非洲”美誉。自然地理丰富多彩,既有高山,也有海滩;既有干旱沙漠,也有热带莽原雨林。最高峰是西面的喀麦隆火山,大城市则有杜阿拉、雅温得及加鲁阿等。喀麦隆以其国家足球队及本土音乐风格著称,其中又以马库萨与比库西最为人知。全国约有200多个民族、200种民族语言,但均无文字。法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南部及沿海地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占全国人口的40%);内地及边远地区信奉拜物教(占40%);富尔贝族和西北部一些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约20%)。

二、资源比较丰富经济较为发达

1. 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喀麦隆气候、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北向南渐增,属典型的热带气候。境内有10余条较大河流,水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水力资源达208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量的3%。

森林是喀麦隆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约49%,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12%左右。全国森林总面积23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7%。

喀麦隆矿产资源种类不少,但蕴藏量不很丰富。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铝矾土、铁矿、金红石,还有铀矿砂、锡石矿、黄金、钻石、钴、镍、铜、锌、铅、锰、钼、镍、白钨等,以及大理石、石灰石、云母等非金属矿产。

石油是喀麦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石油储量估计为1亿多吨,天然气储藏量约5000多亿立方米。

2. 经济状况总体良好

进入21世纪以来,喀麦隆经济稳定增长,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51亿美元,经济规模在撒哈拉以南的44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在中部非洲中仅次于尼日利亚和加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状况最好的10个国家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达到2469美元,达到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初步形成以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独立后,喀麦隆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发展工矿业,已初步形成以农、矿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水平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前列。主要有采矿、建筑、食品、化学、饮料、卷烟、纺织、造纸、锯木、炼铝、炼油、电力等。

为促进工业发展,喀麦隆政府于1990年制定了“工业发展指导计划”。1991年宣布新的“十年工业规划”,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铝矿开采、木材加工、钢铁、水泥、机械、化肥、医药、化工和电力。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1974年,喀麦隆与法国合作在西北部海域发现了油田,1977年正式开采。1981年建成第一座炼油厂并正式投产,加工的石油产品用于出口。石油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产量达到2230万桶,同年原油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42.9%。

3.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喀麦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状况最好的10个国家之一。2009—2012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9%、3.2%、4.1%、5.1%,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势头。其GDP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10个最高的国家之一,2013年为258.89亿美元。GDP构成中,农业占42%、工业占22%、服务业占36%。

尽管喀麦隆的经济发展处于较好状况,但目前仍有15.7%的人口(约300万人)处于营养不良之中。北部地区约有67%的人口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

三、农业:国民经济的支柱

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

喀麦隆素有“中部非洲粮仓”之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地位。第一,全国70%以上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第二,在国民经济中农业产值占有很大份额;第三,农产品出口值在独立后的头20年间,农产品出口值约占全部出口值的69%。

2.“中非粮仓“名不虚传

喀麦隆能成为“中非粮仓”,首先得益于其优良的土质、气候和地理条件,十分适宜多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2013年可耕地达到47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森林面积达23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7%。

农作物品种繁多。喀麦隆农作物可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传统粮食作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高粱、芭蕉、薯类。独立后,政府在努力提高以上粮食作物的同时,注意发展稻谷和小麦生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木薯、饭蕉、玉米是喀麦隆排在前面的三大粮食消费品。饭蕉年产量约200万吨,60%用于国内消费,40%出口至加蓬、赤道几内亚等国。

世界第五大可可生产国。喀麦隆的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可可、棉花、油棕等。喀麦隆系世界第五大(非洲第四)可可生产国,全国1/4以上的人口以种植可可、咖啡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在农产品出口值中,这两项的出口值即占到出口总值的30%~40%,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2011年,可可产量达21万吨,出口额2420亿非郎,其中90%以上出口至欧盟国家。

林业是重要支柱产业。喀麦隆可供开发的森林面积约1750万公顷,木材蓄积总量超过40亿立方米。目前,年产木材约230万立方米,林业产值约占全国GDP的10%,木材出口占出口总额15%左右,直接创造财政收入1.1亿美元,间接创造财政收入近8.8亿美元,就业岗位15万个。

畜牧业比较发达。喀麦隆全国的牧场和草原面积达1430万公顷,其中牧场约有830万公顷。畜牧业主要饲养牛、羊、猪等牲畜。每年生产12万吨肉、4.5万吨奶、2300吨鸡蛋,主要用于国内消费,但每年仍需进口一部分肉才能满足全国消费。畜牧业产值大约占农业产值的16%,是外资投向的第三大发展项目。

3. 农业发展前景良好

像世界各国一样,喀麦隆也深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害,但已经渡过难关,经济正向良性发展。2009-2012年,喀麦隆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9%、3.2%、4.1%、5.1%,呈现不断上升势头。

(1)政府高度重视农业

20世纪90年代以后,喀麦隆政府推行新农业政策,制订了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开展了一系列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提升项目,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强化。同时,喀麦隆政府积极与国际组织开展农业领域合作,争取世界银行、FAO非洲开发银行和伊斯兰银行等机构金融资助。2005—2010年,农业投资从265亿非郎增加到600亿非郎,对促进本国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1—2010年,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自给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水稻和小麦增长较快,持续保持了5%以上的年增长速度。

2009年,喀麦隆政府公布《2035年远景规划》,农业成为重点发展领域。

2010年建立农业商会,并积极与国际组织联络,争取国际金融支持,扩大农业合作,努力提高农业产量和竞争力。

2012年8月,设立“喀麦隆国家农业极点项目”(又称“喀领土整治与经济项目”),旨在促进喀麦隆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在全国扶持建立不少于10个农业发展项目。2013-2014年为项目试验阶段。

2013年,喀麦隆政府制定“2013-2015年发展规划”。农业方面,规划未来三年将可可年产量由目前的27.8万吨增至32万吨,阿拉比卡咖啡年产量由1.1万吨增至2.5万吨,罗布斯塔咖啡年产量由5万吨增至10万吨,棉花年产量由18.6万吨增至25万吨,黍和高粱年产量由130万吨增至150万吨,水稻年产量由18万吨增至20万吨。而早在10年前,喀麦隆便开始实施饭蕉产业改革规划,以大幅度提高饭蕉产量和质量。

水稻也是喀麦隆政府要重点加强的农作物生产。2008年,喀麦隆加入非洲水稻发展联盟,水稻年产量已从当时的6.5万吨增至2010年的17.4万吨。近几年,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同时先后与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加强在水稻种植等方面的合作。政府计划2018年达到65万吨。

2013年3月15日,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签发总统令,授权经济部与共同发展基金(FSID)、伊斯兰发展银行(BID)分别签署贷款协议,共计融资1303万美元,用于实施小型农业经营者生产力改善项目(APAPE)。

2013年7月17日,喀麦隆总理菲莱蒙·扬代表喀麦隆政府签署“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CAADP)协议。根据该计划,非洲国家每年应将10%的财政预算投入农业领域,以保障本国农业产量年均增速达到6%。

(2)确定林业优先发展方向

1999年,喀麦隆进行林业改革,明令禁止原木出口,并对林地开采权进行公开招标。2013年,喀麦隆政府确定林业优先发展方向,包括:继续加强对布巴·恩迪达等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林业有序开发,逐步减少原木出口比重,逐步提高木材加工率;森林规划采伐面积由目前的542万公顷增至752万公顷,树木种植数量由目前的754万棵增至810万棵,木材商业化数量由目前的230万立方米增至290万立方米,国内市场木材销售量力争达到150万立方米;制定林业反腐败战略,推动落实喀麦隆与欧盟签署的关于森林治理的自愿合作伙伴协议等。

(3)制定促进渔业畜牧业多样化发展政策

企业中非财务指标的应用 篇9

一、传统企业业绩评价回顾

企业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 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 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业绩评价系统就是对企业业绩评价的整个判断过程、结果形成的一个体系, 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一般包括业绩指标 (标准) 子系统、实际业绩计量子系统、业绩的标准与实际间差异的分析和报告子系统。在企业中, 通过业绩评价系统与报酬系统和战略目标的集成或连接, 可以形成对企业集团各级管理者和普通职工的约束、激励和监控, 从而保障企业集团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 最终使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

现代企业大都存在着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委托———代理”关系, 对代理人业绩的考核评价由于目标的多样性与现实的复杂性而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 代理人始终拥有比委托人更多、更充分的信息, 业界中存在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以及公司内部人控制等现象, 进一步加大了对代理人业绩的评价困难。过去, 我们总是认为评价需要明确的考核标准, 于是我们设计了许多量化的指标, 根据我们的期望和目标实现的程度, 设定了不同的评价级别, 严格定义什么是好的业绩, 什么是不好的业绩。传统观念认为, 标准越明确、指标越全面、划分级别越细致, 就越能客观和准确地量化企业业绩。就当前而言, 评价企业业绩的标杆, 主要是公司现时财务业绩。方法是应用财务会计指标体系, 比如每股收益 (EPS) 、营业利润、权益报酬率等。如我国《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将绩效评价指标分成评价指标和评议指标两大类, 其中, 评价指标就是量化指标, 由一些财务指标组成。

二、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中非财务指标的引入

长期以来, 传统财务业绩评价重短期业绩评价, 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 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 轻无形资产业绩;重财务指标, 轻非财务指标;重产出, 轻投入;重结果, 轻过程;重局部, 轻整体等。如此, 就极大地影响到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 导致传统财务业绩评价系统缺乏预测性和发展性。由此, 传统企业业绩评价中的不足引发了人们不断的指责。相反, 在财务业绩评价系统中应用非财务指标, 则强调它是为企业获得长期的战略性的成功而采取的必要行动。所以, 当一个公司战略依靠产品混合、市场渗透等因素的长期变化时, 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术界, 卡普兰和若顿教授在所著的《平衡记分卡》中指出, 一个公司的现时财务业绩仅仅是全面业绩评价方程的一部分。在实务中, 管理层也赞同有效的业绩评价应当是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混合。近年来许多公司的管理层报酬水平呈现指数化增长, 引起了人们对管理层报酬机制的深入思考。相应地, 出资者也开始研究管理层报酬与公司绩效的联系。如果两者的相关性是足够强的, 就没有人会质疑管理层报酬增长过快。但是如果公司业绩与管理层报酬的相关性很小, 甚至不存在, 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为了平衡出资人与管理层之间的争议, 近几年来, 评价管理层业绩的标杆已大大扩展, 其显著特征是在标杆中增加了很多非财务指标。这些非财务指标能推进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其内容包括顾客和雇员满意度、经营结果和创新等。尽管上述指标目前还远不如传统财务指标流行, 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这是非财务指标对绩效评价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同的结果。

许多公司在业绩评价中引进非财务指标是因为财务指标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面向过去。财务指标反映的只是过去的绩效;并不能提供创造未来价值的动因。非财务指标则相反, 他们往往是面向未来的, 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公司发展前景的更好的指示器。比如, 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投入市场, 用一定的时间建立市场份额, 提高对关键顾客的保持力等。这些指标的改善往往需要管理层付出多年的努力, 同时一旦上述指标顺利完成, 将明显改善公司财务业绩。对中下管理层使用业绩评价同样推动了非财务指标的应用。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甚至专业技术人员都成为业绩评价的对象, 然而他们并不能控制财务结果。研究表明, 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 (EPS) 与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相关性。与此相反, 这些雇员对经营效率、成本管理、技术创新以及产品质量等影响公司效益的重要变量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公司高级管理层。因此在中下管理层业绩评价中应用非财务指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非财务指标的应用

1. 非财务指标的设计原则

当公司将非财务指标引进到业绩评价中时, 必须根据公司自身特点选择运用非财务指标。为合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使管理层报酬与企业长期业绩增长的目标相一致, 有必要对绩效评价指标及其构成作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原则是对指标体系合理性和科学性评估的基础。公司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指标体系只有当它可理解时、能被执行者恰当地解释时才是有用的, 难以理解的指标体系只会导致错误的评价结论。因此, 绩效衡量指标必须定义明确且可以衡量。定义不明确或不可进行实质性衡量的指标将不具有操作意义。 (2) 一个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 只有当有人去使用它时才会起作用。如果一个评价系统不能为使用者所接受, 那么, 他们将会不甚情愿地遵守它, 甚至无视它的存在。这样, 评价系统就会大打折扣, 评价的结论也可能不正确、不客观。因此, 科学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建立在一般人可接受的基础上。当然, 该原则自然地包括了指标体系本身以及指标体系各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现实可行性。 (3) 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公司经营过程和结果, 必须反映公司独特的特征, 这是适应权变管理理论的要求。当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变时, 指标体系应能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变化及与之相应的经营环境相适应, 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应变力。 (4) 绩效评估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比如, 当企业采用低成本策略时, 绩效评价指标一般侧重于内部制造效率、质量及交货效率;若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 则新产品上市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应被列入指标体系。 (5) 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发展的趋势, 同时注重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指标相结合, 尤应注重设计反映长期效益的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扩充评价指标体系的应变能力。 (6) 指标体系应体现成本———效益原则。有些评价指标项目固然很有用, 但如果为获取该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 一般应采取放弃该项指标转而用其它成本较低的指标项目替代。

2. 非财务指标的内容

现代公司绩效评价理论指出, 对当代知识经济时期的公司进行绩效评价必须引进全面业绩评价方程, 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各类非财务指标。调查表明, 当前在公司中最广泛应用的公司绩效评价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三类指标:经营、顾客和员工。本文根据非财务指标的性质, 将其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 客户方面。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客户保持度、客户利润等; (2) 技术方面。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用增长情况、成本降低能力、技术领导地位与创新能力、技术目标、公司潜在发展能力等; (3) 业务流程方面。主要包括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生产能力利用、市场份额、交货效率及可依赖程度等; (4) 企业内部。主要包括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培训、团队精神、管理的有效性或公共责任、敏感性与应变能力等。 (5) 战略目标。主要包括完成一项并购的能力、公司重组、管理层交接等。

3. 设计非财务指标应考虑的具体因素

在具体设计公司全面绩效评价方程时, 必须设计一个适应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要求的, 能科学、客观、综合反映企业战略经验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以下因素应当被视为影响绩效评估方程的重要变量, 包括评价主体及其经营战略与竞争态势、与财务指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联系、行业特性、企业生命周期、经营链等。 (1) 评价主体及其竞争态势与经营战略。评价主体决定着企业业绩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在传统的业主制企业里, 企业体现为业主的企业, 业主的意志决定评价指标;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里, 出资人对企业具有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决定了出资人成为企业业绩评价的主体。同时, 现代企业竞争明显有别于以价格为中心的传统企业的竞争。现代企业的竞争是综合能力的竞争, 其竞争优势不单纯体现为成本优势, 而主要体现为技术优势、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其竞争态势也由单一产品竞争转向全方位竞争, 由区域竞争转向全球竞争, 由产品竞争转向科技和人才实力的竞争。因此, 评价企业业绩应从短期效益转向长期效益, 从局部评价转向全局评价, 把长期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视为企业业绩评价目标。在经营战略方面, 当公司战略需要将新产品加速市场化时, 新产品市场份额指标应在年度业绩评价中占据较大的权重。同样, 实施创新导向战略的公司应强调那些对新产品发展和未来获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采取“质量为本”竞争战略的公司应在年度业绩评价中着重强调那些与产品质量改进、成本降低相关的因素。 (2) 联系财务绩效与股东价值。非财务指标能准确地反映公司经营结果, 是财务绩效和股东价值创造的标志。事实上,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将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反映公司股东长期价值的增长情况。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应使公司赚取财务报酬符合投资者预期, 在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建立数量联系, 可以为管理层业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避免奖励那些减少了公司价值行为的管理层。 (3) 行业特性。不同的行业存在着不同的情况, 对公用事业类, 受政府管制较多的公司, 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往往能更精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这些公司经营受以下两个条件约束:第一, 管制的特点在于保护公众权益并使广大利益相关人 (包括顾客和股东) 的价值最大化;第二, 公用事业委员会限制了收费价格, 公司因此可能导致政策性亏损。对此类公司, 单纯用财务指标评价管理当局工作绩效显然是不够恰当的。在管理实践中, 上述公司使用了诸如顾客满意度、安全性、雇员满意度和保持度、服务可靠性等指标来弥补财务指标的缺陷。行业周期性很强的公司也可选择运用一些非财务指标来消除传统财务指标和会计计量方法所可能引发的绩效评价偏差。此类公司受行业周期性影响, 经常会面临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 会计利润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大影响。因此, 仅用财务指标很难对这些公司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进行公允评价。而非财务指标是面向长期的, 它们不大可能像财务指标那样受到非控制变量的重大影响。在这些公司的非财务指标设计中一般可考虑市场份额、产品和服务质量等诸方面。 (4) 企业生命周期。由于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财务目标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每一阶段需要注意不同的变量。根据各阶段特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指标体系, 就可以使公司管理当局在适当的时间采取合适的方式, 不断改善公司竞争力。 (5) 经营链。经营链强调的是企业业务流程的相互关联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经营范围的拓展、竞争的全球化以及内部各因素和环节的联系日益复杂化, 企业必须树立“经营链”的思想, 企业经营的每个因素和环节发生问题都将对企业业绩产生深刻影响。为此, 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必须保持企业“经营链”的关联性和有效性。

四、非财务指标的应用展望

中非关系 篇10

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

中非友好往来日益密切。2009年新春伊始,胡锦涛主席首次出访即对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非洲4国进行了访问。此访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大和蔓延,包括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郑重承诺,尽管中国自身也面临困难,但是中方将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胡锦涛主席强调,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中非越要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克时艰。胡锦涛主席的郑重承诺充分表明了中方帮助非洲应对危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真诚愿望,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誉。6月,贺国强同志访问埃及,进一步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中非友好不断深入人心,为中非经贸合作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非贸易回升势头明显。2000年以来,中非贸易连续8年年均增长30%以上。2008年达到1068亿美元,是2000年的10倍。2009年以来,在全球贸易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非贸易也出现多年罕见的下降。1~4月进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同比下降32%。中国对非洲出口微升,达到142.4亿美元,同比增长0.5%;自非洲进口83.7亿美元,同比下降56%。今年前4个月,中非贸易额降幅逐月收窄。回升势头明显。为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中国政府自2005年开始,陆续给予非洲31个最不发达国家466个税目(2008年中国海关税则8位编码计)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09年3月底,中国从非洲累计进口受惠商品7.6亿美元。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对双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十分有利。

对非投资成果显著。中国政府一直鼓励有实力、有信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到非洲投资设厂,开展互利合作。截至2008年末,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约50亿美元。2009年1-3月,对非直接投资达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7倍。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非洲国家面临资金短缺的背景下,中国对非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充分表明胡锦涛主席年初访非时关于扩大对非投资的对外承诺中方正在积极落实中。目前,经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在非中资企业超过1000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

为支持中国企业开展对非投资,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在非洲建立3-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非发展基金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设立,对到非洲国家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和项目参股支持。目前,已投资近4亿美元支持21个项目,将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近20亿美元。境外经贸合作区将为企业对外投资搭建平台并提供配套服务,为国内企业创造良好稳定的投资环境,引导其开展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赞比亚期间,亲自为非洲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赞比亚经贸合作区揭牌。目前,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已初具规模,埃及、毛里求斯、尼日利亚等国的合作区项目正在建设中。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8项举措落实成效显著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召开,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宣布了加强中非务实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的8项举措,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欢迎。两年多以来,在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中方本着互利共赢、友好协商、高效务实的原则,积极落实8项举措。目前,落实工作总体顺利,已取得积极成果。截至2009年3月底,中国已向2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优惠贷款,支持42个项目,向4个国家提供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支持4个项目。非盟会议中心于2008年12月开工,预计2011年竣工。免除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无息贷款债务基本完成。扩大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零关税受惠商品范围全部实施。为非洲培训了1.1万人并派出125名青年志愿者。其他各项举措也在按计划积极落实中。

中非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2009年,是中非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中非合作论坛第4届部长级会议将于第四季度在埃及召开,会议将全面检视北京峰会成果落实情况,规划未来3年中非在各领域的合作。当前,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深化,非洲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借鉴中国发展经验的愿望强烈,为中国企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中非经贸合作,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对非工作部署、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稳外需、促内需、调结构、保增长”部署。商务部应继续本着“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认识国际经济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积极探讨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非方需要的合作方式,不断提高合作质量,丰富合作内容,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继续做好中非合作论坛经贸工作。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非双方开展集体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和互利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力推动了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应继续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性作用,如期保质保量落实8项举措,确保有关项目建成,建好、取得成效。同时,本着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照顾非方关切,研究出台对非务实合作的新举措,确保第4届部长级会议取得成功,不断推进“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二是选准重点合作领域。提升农业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工业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是广大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也是非洲人民的殷切期盼。中国在上述领域具有成熟适用的设备、技术和经验,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策、金融、法律和信息服务,积极鼓励和引导双方企业在有关重点领域开展互利合作。

三是不断丰富合作方式。应着力推动中非合作加速转型,从以贸易为主转向贸易、投资、服务,技术,项目承包等多种方式并重。在推进一些带动全局的大型合作项目的同时,引领双方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中方将继续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方式,带动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将继续通过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等方式,集聚投资合作项目,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是坚持真诚友好,平等互利。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在访问纳米比亚期间召开的驻非中资企业座谈会上,向企业提出了“牢记使命、服务大局,信誉至上、质量第一,促进和谐、造福当地”三点希望。中国企业要努力用一流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树立讲求信誉、崇尚质量的良好形象,还要积极与当地社会和谐相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公益事业、培养人才、保护环境等方面,为当地多做一些深得民心的好事实事,实现企业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

英语中非谓语动词用法小议 篇11

一、动词不定式: (to) +do, 具有名词、形容词、副词的特征

1. 不定式的形式 (以动词write为例)

否定式:not+ (to) do

(1) 一般式:

不定式的一般式所表示的动作与谓语动词动作同时发生或发生在谓语动词动作之后, 例如:

I'm glad to meet you.

He seems to know a lot.

(2) 进行式:

不定式的进行式所表示的动作与谓语动词动作同时发生, 例如:

The boy pretended to be working hard.

2. 不定式的句法功能

(1) 作主语:

To finish the work in ten minutes is very hard.

(2) 作表语:

Her job is to clean the hall.

(3) 作宾语:

常与不定式作宾语连用的动词有:want, hope, wish, offer, fail, plan, learn, pretend, refuse, manage, help, agree, promise, prefer, 如果不定式 (宾语) 后面有宾语补足语, 则用it作形式宾语, 真正的宾语 (不定式) 后置, 放在宾语补足语后面, 例如:

Marx found it important to study the situation in Russia.

(4) 作宾语补足语:

在复合宾语中, 动词不定式可充当宾语补足语, 如下动词常跟这种复合宾语:want, wish, ask, tell, order, beg, permit, help, advise, persuade, allow, prepare, cause, force, call on, wait for, invite.

此外, 介词有时也与这种复合宾语连用, 如:

With a lot of work to do, he didn't go to the cinema.

二、动名词

动名词既具有动词的一些特征, 又具有名词的句法功能。

1.动名词的形式

否定式:not+动名词

(1) 一般式:

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2) 被动式:

He came to the party without being invited.

他未被邀请就来到了晚会。

(3) 完成式:

We remembered having seen the film.

我们记得看过这部电影。

(4) 完成被动式:

He forgot having been taken to Guangzhou 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他忘记五岁时曾被带到广州去过。

(5) 否定式:not+动名词

I regret not following his advice.

我后悔没听他的劝告。

2.动名词的句法功能

(1) 作主语:

Reading aloud is very helpful.朗读是很有好处的。

当动名词短语作主语时常用it作形式主语。

It's no use quarrelling.争吵是没用的。

(2) 作表语:

In the ant city, the queen's job is laying eggs.

在蚂蚁王国, 蚁后的工作是产卵。

(3) 作宾语:

They haven't finished building the dam.

他们还没有建好大坝。

三、现在分词

现在分词既具有动词的一些特征, 又具有形容词和副词的句法功能。

1. 现在分词的形式

否定式:not+现在分词

(1) 现在分词的主动语态:

现在分词主动语态的一般式表示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 完成式表示的动作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 常作状语。例如:

They went to the park, singing and talking.

他们边唱边说向公园走去。

(2) 现在分词的被动语态:

一般式表示与谓语动词同时发生的被动的动作, 完成式表示发生在谓语动词之前的被动的动作。

The problem being discussed is very important.

正在被讨论的问题很重要。

2. 现在分词的句法功能

(1) 作定语:

现在分词作定语, 当分词单独做定语时, 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如果是分词短语做定语放在名词后。

In the following years he worked even harder.

在后来的几年中, 他学习更努力了。

The man speaking to the teacher is our monitor's father.

正与老师谈话的那个人是我们班长的父亲。

现在分词作定语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的句法功能, 如:in the following years也可用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the man speaking to the teacher可改为the man who is speaking to the teacher.

(2) 现在分词作表语:

The film being shown in the cinema is exciting.

正在这家上演的电影很棒。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inspiring.

当前的形势鼓舞人心。

be+doing既可能表示现在进行时, 也可能是现在分词作表语, 它们的区别在于be+doing表示进行的动作是进行时, 而表示特征时是系动词be与现在分词构成系表结构。

(3) 作宾语补足语:

如下动词后可跟现在分词作宾语补足语:

see, watch, hear, feel, find, get, keep, notice, observe, listen to, look at, leave, catch等。例如:

Can you hear her singing the song in the next room?你能听见她在隔壁唱歌吗?

(4) 现在分词作状语:

(1) 作时间状语:

(While) Working in the factory, he was an advanced worker.

在工厂工作时, 他是一名先进工人。

(2) 作原因状语:

Being a League member, he is always helping others.由于是共青团员, 他经常帮助他人。

(3) 作方式状语, 表示伴随:

He stayed at home, cleaning and washing.

他呆在家里, 又擦又洗。

(4) 作条件状语:

(If) Playing all day, you will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要是整天玩, 你就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作结果状语:

He dropped the glass, breaking it into pieces.

他把杯子掉了, 结果摔得粉碎。

(5) 作目的状语:

He went swimming the other day.

几天前他去游泳了。

(6) 作让步状语:

Though raining heavily, it cleared up very soon.

虽然雨下得很大, 但不久天就晴了。

四、过去分词

过去分词只有一种形式:规则动词由动词原形加词尾-ed构成。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没有统一的规则要求, 要一一记住。

过去分词的句法功能:

1. 过去分词作定语

Our class went on an organized trip last Monday.上周一我们班开展了一次有组织的旅行。

Those elected as committee members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当选为委员的人将出席这次会。

注意当过去分词是单词时, 一般用于名词前, 如果是过去分词短语, 就放在名词的后面。过去分词作定语相当于一个被动语态的定语从句。

2. 过去分词作表语

The window is broken.窗户破了。

They were frightened at the sad sight.

他们对眼前悲惨的景象感到很害怕。

注意:be+过去分词, 如果表示状态是系表结构, 如果表示被动的动作是被动语态。区别:

The window is broken. (系表)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boy. (被动)

有些过去分词是不及物动词构成的, 不表示被动, 只表示完成。如:

boiled water (开水) , fallen leaves (落叶)

newly arrived goods (新到的货) , the risen sun (升起的太阳)

the changed world (变了的世界)

这类过去分词有:gone, come, fallen, risen, changed, arrived, returned, passed等。

上一篇:创新性语文课堂的构建下一篇:知识经济条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