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峦讲话 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2024-05-10

崔峦讲话 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精选6篇)

崔峦讲话 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篇1

崔峦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成绩有目共睹。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影响深远。但是,语文教育距理想境界仍相差甚远。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状况,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先说费时多,收效微。吕叔湘先生在30年前所言“中学生语文大多不过关”“涛声依旧”。近年有人尖锐批评: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用了16年的黄金年华,却不及旧时只读了几年私塾的童子那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更遑论在经史子集里的较量了!此说虽有些言过其实,却振聋发聩,令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汗颜。一些专家、教授对学生语文能力不强也深表忧虑。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所长,在对课改实验区调查后坦言:中小学生使用的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局限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这已影响到学生思维的丰富性、缜密性。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足,大学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①再说负担重。2006年11月8日《中国教育报》披露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县中的调查结果:37%的教师、58%的中小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另一项对北京、四川、山西、澳门四地中小学生课外生活调查显示:四地中小学生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仅为国际均值的4%,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仅为国际均值的3.6%,运动时间仅为国际均值的15%。②我国许多地方中小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社会实践少。学生往往为了提高几分成绩进行重复复习,透支了学习热情与兴趣,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效果却大不如人意,师生的幸福指数不高。教育部发布的200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足以说明“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中小学语文教育“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在教育内部的原因中,既有诸如课程计划之类宏观的原因,也有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类微观的原因。

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唯念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和“唯大学毕业才能找到好工作”的用人观;另一个是英语教育不断升温,母语教育不被重视。

在人才观和用人观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愈演愈烈,高考指挥棒不仅指挥着高中、初中,而且指挥着小学,甚至幼儿园。形成“社会以文凭为本,教育以考试为本,学生以应试为本,学校以分数为本”的现状。社会、家长对升学率的期待,使得地方、学校不得不“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似乎只有升入大学,特别是升入重点大学的才是人才,否则就是庸才。一些发达国家和我们不一样,“蓝领”尽管没有读过大学,由于有一技之长,且不断进修,工薪未必比大学教授少,他们同样享受着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教育的应试化”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不利于各种专才脱颖而出。我们培养出的下一代,很多人只会应试,他们丧失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这样的人怎能担负起提升民族创新能力、以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任?怎能使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继续作出有影响的重大贡献?更令我们焦虑的是,对“教育应试化”“质量分数化”的问题,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哪怕是改革的思路!

关于英语教育不断升温,“经济全球化”“世界已成地球村”要求克服各国人民间的语言障碍,已是不争的事实。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多了融入国际社会的一张口、一双眼。问题的关键是要摆正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的关系,要分清主次、先后。过去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一门外国语,出国留学进外企”。于是,外语被提高到不恰当的地位,似乎母语学不学好无所谓,外语一定要学好,而且要“从娃娃抓起”。一度双语幼儿园在各地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娃娃学英语成了一种时尚。有些人爱“刮风”,外国不是如此。不要说幼儿园,在小学学外语,人家也取慎重态度。韩国在一些小学搞试点,开英语课。反对者称,儿童应该首先掌握母语,过早学英语,会造成“语言身份障碍”。很多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小学教英语是个错误,称目前没有可靠证据证明英语进入小学的益处……儿童首先学习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传统非常重要。

外语是一定要学的,但应当是在母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之后。在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不仅削弱了语文教育,错失了学习母语的大好时机,而且透出了对母语缺乏自信,对母语、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缺失。中国心是由中华优秀文化打造的。削弱母语教育,对下一代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要付出沉痛的代价。汉语教育国外热,国内冷,非常不正常,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痛心疾首。无论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来说,还是从语文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来说,母语教育必须加强,不能削弱!陆俭明教授认为,在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著名语言学家兼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强调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吕叔湘、苏步青二位教授的看法,应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③

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首先是每实行一次课程改革,语文就大幅度减少授课时数,来一次减肥、瘦身。建国以来,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授课时数最多的时候是20世纪60年代,占总授课时数的38.43%。此次课程改革课程计划规定,小学、初中语文学科授课时数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20%~22%,减少了16个百分点以上。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一定要保证语文、数学、体育的授课时间,其道理不言而喻。语文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母语学习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都表明,小学阶段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加强母语教育,就要保证教学时间,使语文课程足以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其次,更多的是语文课程内部的原因。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能力不强,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我以为,语文课程定位不十分明确,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目标,教学又不甚得法,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远的不说,建国近60年,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争论不断。工具论、思想论、人文论、文学论、语感论,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语文是培养语言能力的课程。就小学语文来说,就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听、说、读、写,以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有效的阅读、沟通与表达,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这一点应当十分明确。

至于教学目标,历次教学大纲和几年前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都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或各年级)的学习目标。这两个层级的学习目标是十分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总要求以及教学要求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有助于准确理解、把握和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但是,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疏漏,就是没有明确规定教学内容的目标、范围。加之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绝大多数以课文为主体,教师以为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教语文就是讲课文。于是,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控。难怪有人说“语文课学两个月没长进,两个月不学没实质性损失”。每个年段没有明确的内容目标,是造成教学盲目、低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者要担负起设计语文课程内容目标的责任;教科书的编者要担负起将内容目标细化并落实到每一册、每一组、每一课的责任。责任明确,任务确定,教师才会“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至于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法得当,提倡百花齐放,开拓创新。关键是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把学生引上自主学习的轨道,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都学有所得,逐渐做到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解决小学语文教育“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面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要全社会摒弃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营造培养创新人才、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环境,并且渐渐形成传统。以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在没有分数重压之下,在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根据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长远谋划,以求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涂好做人的底色。

二要修订好《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更加明确地强调学科特性;具体目标中要增设各年段(或各年级)内容目标。从课程目标、内容目标这些核心问题上,使教材编者和广大教师十分清楚有哪些基本要求,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粮”,防止和克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盲目性、随意性,使语文教学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三要从课程、教材、教法上进行整体、配套的改革,力争把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办成世界一流的语文启蒙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路 1.提前识字,早认多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6~13岁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要利用这一年龄段的记忆优势,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于游戏之余,利用高质量的韵语启蒙读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读读背背之中,认识2 000个左右常用字,只认不写。这样,小学生一入学便可利用汉字阅读。在阅读和生活中巩固已识汉字,增识更多汉字。这一举措可以解决因识字慢拖了阅读后腿的问题,使母语学习不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一项战略性的变革。退一步说,识字也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一种办法是利用上述蒙学读物识字;另一种办法是利用新编韵语识字教材识字(可包括童谣、儿歌、古诗以及诸如对子歌、三字经等形式的韵文);第三种办法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习汉语拼音和一批构字率强的基本字以后,边学习拼音输入、边打电脑识字。此外,还有多种办法。无论采取上述哪种办法,都能在一年之内认识2 000字。这样一来,识3 000字的任务,两三年便可完成。有人会担心,让幼儿识字会增加他们的负担。据说,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教他们诵读《旧约》,到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中国的孩子不比外国的孩子笨,我们有许多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如果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每天学一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学前认识2 000个常用字是完全有可能的。

2.加强自学,大量阅读。

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不仅因识字不快、不多进入阅读晚,而且阅读量太小。据统计,我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六分之一。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自学,坚决地革“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的命,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享受阅读中学习阅读。另一方面,要大幅度增加阅读量,建议小学六年,课内阅读量不少于180万字(一、二年级10万字,三、四年级50万字,五、六年级120万字),在大量阅读中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就是说,小学六年,除了学习12册语文教科书(大约30万字),课内还要读150万字的书。

3.识写分步,强化写字。

从一年级起,按照写字规律严格训练写字。建议每周专设一节写字课,每天固定在校练字的时间,先写单字后写词语,先硬笔后毛笔,由描到摹到临,进行写字训练。人人做到字写得正确、端正,部分同学做到美观、大方。小学阶段会写2 500字的任务可以提前完成,还能在练字中掌握大量词语。

4.喜欢交流,敢说善说。

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上无拘无束地交流,有话就说,有问题就问。由敢说、爱说到善说。学会倾听、讲述与应对。

5.乐写能写,顺畅表达。

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由写句子、写话到习作,再到根据需要随时练写,使习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格式正确。我们期望,在不加重师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采取“提早识字,加强写字;改进教法,大量阅读;鼓励交际,激励练笔;课内课外,融合贯通”等策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几项关键措施

1.创编兼具识字和传承文化功能的《新蒙学读本》。

要鼓励团体或个人编写兼有识字和传承文化功能的《新蒙学读本》。该读本可以采用三言、四言或五言等形式,用2 000多个常用字,编成一篇或几篇韵文,用字力求少重复。通过读读背背做游戏,认识2 000个左右常用字,并受到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蒙教育。儿童读背上述韵文,等于在头脑中储存一个字盘,一旦遗忘某字某词,便可循段循句进行检索,做到再认,以利巩固。该韵文内容要丰富,可涵盖:道德伦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礼仪;人物事件,掌故名句;农事节令,饮食起居;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体育卫生,学习游戏……希望能够编成与“三百千”媲美的传世之作,以泽惠于一代代儿童少年。

2.依据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或重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修订或重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增补后的各年段“语文能力目标”和“教学内容标准”,要改变“文选型”教材的编法,切实把语文教科书编成以课文为例子,以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为核心,每组、每课贯穿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型”教材。此类教材大大加强导学系统和练习系统,明确呈现“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内容确定性高的教材,成为革除“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课就是分析内容”的积弊的基本保证。

3.阅读教学要改变思路和教法。

(1)要改变阅读教学思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所用课时多,教学效果差,改革语文教学要从变革阅读教学入手,变革阅读教学首先要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由侧重考虑“怎样教”变为侧重考虑“怎样学”;由侧重分析课文内容以“得意”,变为“文意”兼得、注重语言的运用;由课上只教教科书、不管课外阅读,变为在教好教科书的前提下,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以使阅读教学增量、增效。

(2)要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做到重整合,重自学,重指导,重运用。

一要重整合。即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篇一篇地教课文,而是搞“单元整组”教学或“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可设计浏览整组教学内容、学习每篇课文及进行拓展阅读、学习其他内容(如,口语交际、习作)、小结本组学习收获等几个环节。可规定一组教学所用课时,其中课文教学时间至少应压缩三分之一,将省出的时间用于拓展性阅读。“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首创者是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她一学期教了95篇课文,采用两三个课时精读一篇再略读若干篇的教学方法。此外,也可以用“提速”教教材、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教法。总之,阅读教学要整合,课堂教学要提速,课外阅读要“挤”进课堂。

二要重自学。夸美纽斯说,要寻找一种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谈到“减负”时,提出“要自学,靠自己学”,主张“自教育,学会自主学习”,不做分数的奴隶,而应做学习的主人。当前的阅读教学,“教”与“学”比例失当。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会”和“会学”,要跳出“教”的圈子,研究“学”的路子。重视自学,首先要保证自学时间,每学一篇课文,不自学不开讲。可用“作业纸”或“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凡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就让学生自悟自得,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由敢问到善问,学会提“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问题。其次,要把学生的学,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程参与,人人参与。再次,要加强自学的指导与辅导。要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要求,提示自学的方法与步骤,对后进生,教师要加强一对一的辅导,以取得因“少教”“多学”而使学生“学会”和“会学”的效果。

三要重指导。教学有三重境界:教是为了教;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这三重境界都没有否定“教”。“教”即指导、引导、诱导、辅导。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提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内容;②组织、引导自学与交流──要善于根据预设,结合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体现教学重难点、落实语文训练点、能带动整个教学过程、有思考价值和思考空间的主干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读书、思考、交流,在理解和运用语言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③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诱导与小结,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闪光点的发言,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④精心设计练习:预习提纲侧重于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和整体把握,课中练习侧重于对重点句段表达效果的体会和基本表达方法的领悟,课后练习侧重于对语言的积累和表达方法的尝试运用;⑤适度拓展,包括拓展性阅读,联系阅读的练笔以及课后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要重运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要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运用语言的意识,贯穿运用语言的实践。无论是识字学词、解词析句、读段学篇、探究写法,都要落实到“用”上。常言说,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要通过做,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4.习作教学要亲近儿童,贴近生活。

(1)要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教师就不会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学生就不会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畏难情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从容面对了。

(2)求真、立诚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从第一次拿笔写句子开始,就要求学生说真话,吐真情,说自己的话,说诚实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成人话。这是作文的问题,更是做人的问题。习作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具体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读书,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表达的冲动。

(3)从写句子、写话到习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低年级,鼓励学生写句子、写话。“每日一句”,“画配话”,写观察日记、循环日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中年级要加强观察能力和叙述事情、描述事物的训练。写景、状物、写人、叙事等素描练习,有助于学生看仔细,写具体,宜较多地采用。此外,低中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编故事、写童话是他们的强项,要不失时机进行训练。高年级要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因此,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写出不同文体的特点,应是着重训练的。

总之,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写话、作文一直抱着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细心地观察生活,持续地广泛阅读,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有写不完的内容;如果我们鼓励他们写放胆文、生活文、个性化作文,他们就会用童言童语写出童真童趣,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而减少束缚,放胆习作,热诚鼓励,适当指导,应是作文教学的要义。

5.语文教育要落实“大语文”“生活语文”的思想。

母语学习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母语的条件和资源,有多方面使用语文的需要,有广阔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生活中针对实际需要主动进行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使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运用语文中享受生活。

另外,课内语文学习是有限的,学习语文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吕叔湘先生认为,课内得之于老师的占三开,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七开。课外阅读、练笔等,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进行课外语文学习,当做自己分内的责任。

再者,要引导学生向自然、向社会学习。古人尚且提倡并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1世纪的学生更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阅历。开阔的视野,亲身的体验,绝对有助于语文学习,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用种种借口把学生同广袤的大自然、同沸腾的现实生活阻隔,只能使学生变成“井底之蛙”,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都是不利的。

最后想特别强调,要实现上述改革理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下定决心,大力加强母语教育,并在教学时数上给予保证,在“基本建设”上给予扶持。譬如,在学科基本建设方面,除了组织力量编写供识字用的蒙学读本外,还要商请有关部门研制新时期“小学生常用字表”;开发满足150万字阅读量的、体现阅读经典的《精品阅读》读物。只要领导重视,语文界同仁群策群力,我们就有希望走出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怪圈,渐渐走进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作者:崔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崔峦讲话 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篇2

一、建构合理的教学结构

新教材 (苏教版) 语文学习的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 强化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体现语文学习的终极方向。当然, 素养的提高并非空谈人文, 还要寻找人文和语文的最佳契合点。语文素养本身就应该包含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学修养、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 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在强调其人文性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以人文话题统领的专题教学, 又该怎样建立其合理的教学结构呢?

确定明确的知识目标是关键。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 然后以此为焦点, 由知识到能力到情感, 层层推进, 对该知识作纵向的推进或横向的发展, 由点到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结构可以是“串联式”的, 如《劝学》 (必修一) 的教学, 把知识点落实在比喻论证上, 将其和初中学过的《为学》、《乐羊子妻》比较, 归纳出比喻论证的特点, 然后再通过《孟母戒子》和《诲学》两篇课外古文, 进一步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最后让学生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就“求学之道”进行论证。这样, 在新旧课文的联系、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中, 不但进一步巩固了文言字词, 而且由认知、理解到运用, 全面落实该知识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结合该板块的话题, 进一步告诉学生“求学之道”,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劝学”。其结构也可以是“对照式”的, 如赏析《林黛玉进贾府》 (必修二) 中人物工笔画式的外貌描写时, 可以和鲁迅笔下祥林嫂 (《祝福》 (必修二) 的白描式写法, 契诃夫笔下别里科夫 (课外补充) 的漫画式写法相对照, 甚至还可以补充一些“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式的侧面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分析其共性和个性, 形成外貌描写的系列, 指导学生赏析和写作, 从而真正做到“慢慢走, 欣赏啊” (专题话题) 。当然, 这种结构还可以表现为其他形式, 这些形式并不是孤立的, 可以相互交错, 其共同点是从旧知识到新知识, 从课本内到课本外, 从阅读理解到阅读能力, 甚至从阅读到写作, 尽可能扩大该知识点的覆盖面, 这样既便于学生夯实该知识点, 又将该知识点转化成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和情感。

“一课一知识点”, 教学的容量似乎并不大, 但只要我们把每个知识点讲深讲透, 综观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内容, 就会形成一个纵横交叉的知识网络, 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样, 也自然解决了苏教版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困惑:课文增加了, 课时不够, 怎么办?

同时, 合理的教学结构还解决了教师的另一个困惑:人文话题统领, 会不会影响语文知识的落实?虽然每个专题都由一个人文话题统领, 由于每篇课文都设计了一个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渗透在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过程中, 始终以文本为媒体, 避免了从话题到话题, 文本被“架空”的现象。

因此, 明确知识目标, 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结构, 就能驾驭整个教学过程,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度, 进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调节主体的接受状态

如果学习是一种负担的话, 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这样的教学怎样也谈不上理想的境界。“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应该是所有优秀教师的追求。何谓“负担”?负担从其意思而言是指承受的压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最好方法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并乐在其中,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压力;同时, 兴趣又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最大的内驱力。有一个学生对写作很感兴趣, 每周规定交一篇随笔, 他往往交两篇, 甚至觉得一周不写就难受, 此时, 你能说写作对这位同学是一种负担吗?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若能寻找到触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形式, 把主体的接受状态调节到最佳位置, 就能建立起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全面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除了考虑每堂课要教会学生一些什么外, 还要考虑如何利用最好的形式, 使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感兴趣, 学得主动、轻松。

首先, 我们必须打破千篇一律的上课模式, 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 以创意来吸引学生。如《神的一滴》 (必修一) 的教学, 可以先补充介绍作者梭罗的经历, 当学生开始仰视作者时, 再来教学文本, 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又如把《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和“问卷调查方法简介”结合起来讲, 请学生根据《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来设计“麦当劳和中国传统饮食”的调查表, 这样的设计既一举两得, 同时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 比按一般议论文的教学模式来分析课文有用、有趣、有效。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这方面开动脑筋, 多花一些工夫, 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我们所教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其次, 防止对教材的“肢解”性分析, 建立“构建”理念。如果把教学活动当做一种纯技术的活来处理, 把课文肢解成一堆堆语言材料, 变成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 即使是名篇, 也会让学生觉得烦琐、乏味。“生存选择” (必修五) 这一板块选择了《报任安书》与《渔父》两篇文言文对话题进行讨论, 按传统的教法则通过对形象的分析加以落实, 这样的教学把一个大话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 学生思维跨度小, 不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让学生以“生与死的对话”为话题创作剧本, 该设计除立意新而更能吸引学生外, 思维容量更大, 在此过程中既要完成人物形象分析,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从而使课堂活泼深刻, 重点突出。这一课虽然完成了许多教学任务, 由于学生感兴趣, 并不感到学习负担重, 反而学得更投入, 体会得更深刻。

再次, 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也是调节学生的接受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起他们求知欲的方法。如对周朴园性格的分析 (《雷雨》节选·必修四) , 可以让学生讨论“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 借不同意见的争论来完成该教学任务, 更好地体会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更深刻地挖掘对该形象在作品中的意义, 这样的设计远比单靠教师的讲解要来得印象深、效果好。“求异”符合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求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思维的全面性。

主体接受状态的调节, 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外, 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于兴趣的牵引, 学生会更自觉地进入文本, 进入课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有一定深度, 不是简单地以完成阅读为目的, 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研究的兴趣。如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细节描写的两种教学设计:其一, 小组合作, 寻找文中的细节, 并分析细节在文中的作用;其二, 针对一个个细节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显然, 设计一给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自我表现”的天地, 学生发挥的余地越大, 教学的效果也会越好———不但增加了学生参与的广度, 还能增加参与的深度。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吸引, 那是一种富有磁性的教学。当教师把教学当做一门艺术时, 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 学习便成了主体的自我需求。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设计出既能把学生的接受状态调节到最佳位置, 又能体现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形式,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化。

三、选择能力培养的载体

培养能力, 是理想化教学的目标。培养能力的载体的选择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课本是例子”, 指的是课本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滋养学生情感的载体。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有五个必修模块及五个选修模块———必修系列所选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各种类型的范文, 选修系列所选的则是一些专题式的典型范文———这些文本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看, 都足以成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最好载体。譬如《外国小说欣赏》 (选修) 分八个专题, 通过各种典型的选文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以八个专题为载体切实掌握相关的知识, 学生可以独立赏析任何小说, 无论是外国小说还是中国小说, 无论是现代小说还是传统小说。

如果我们功利地分析一下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情况的高考就会发现, 大多数高考题虽然不直接从教材中取材, 但考查的内容均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是从教材中间接取材的。至于如何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 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更好地使用课本。

如果语文教学只局限于课文本身, 没有从“小课文”放眼于“大文章”, 那么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其教学效率自然是低的。如果把课文仅仅看成是“例子”, 充分利用教材,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由知识上升到能力, 教学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因为一旦培养了语文的能力, 学生就会举一反三, 各部分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这一点在高考中已经得到验证:如果我们就课文学课文, 哪怕是把课文记得滚瓜烂熟, 我们在考试中也拿不了多少分;只有当知识上升为能力, 并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滋养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高考中才能驾轻就熟, 轻松地完成阅读题、鉴赏题、作文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完全可以表现为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相反, 如果我们不重视课本教学,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外, 或做大量的模拟卷, 有的甚至把课文也演绎成一道道练习题;或除了课本, 自己再搞一套。这样做或使教学过程变得单调乏味, 或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了许多学习负担。要改变这种现状, 只有从语文教学舍本求末的怪圈中走出来。

因此, 充分利用课本, 并能潜心钻研课文,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科学有序地通过课文培养学生的能力, 无论外界的题海战如何激烈, 学生只需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学习上, 同样可以通过任何考试。正如数学老师教会学生运算法则后, 不必去做所有的运算题, 况且运算题也是教不完、做不完的。当然, 这么做并不是排除任何课本以外的内容, 只是不让学生卷入题海战之中, 精选一些课外题, 仅仅只是把它作为课内所学的知识及所培养的能力的一种检查, 而不是教学的主体。

以课本为教学的载体, 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 是实现语文教学理想化的主要途径。

四、利用无处不在的时空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是开放而鲜活的, 新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万人一本, 千人一课”的局面, 就其理念上给语文学习留出了较大的空间。除五个必修模块, 还设计了五个选修系列, 在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基础上,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以拓展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潜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其实, 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教学实质决定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等同,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学生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相对于其他学科, 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学习机会。理想化的语文教学的外延也应和生活等同。

一方面, 社会大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语文的信息, 可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等, 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学习的媒体。通过这些渠道, 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知识, 以巩固我们课堂中之所学, 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补充, 弥补教材选文的滞后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和听接收的信息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便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 而这种熏陶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同时, 通过这种方法还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拓展和丰富他们生活和情感。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一学习语文的社会大环境不是很可惜吗?

另一方面,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此, 教学必须要面向生活,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如果我们不注意向现实生活学习语文知识, 也就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当今世界是信息世界, 新思想、新事物、新名词日新月异,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让学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是责无旁贷的;同时, 语文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它的实用性,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引导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充满语文信息的社会大环境中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学习语文的好机会, 那么语文课的教学只能是局限课本的封闭式的教学, 也就无法更深刻地挖掘课文, 把知识点从课本内引申到课本外, 从而上升为一种能力。正如学生写作, 只有作文的框架, 而没有具体的生活感受, 则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的。

据调查表明, 在社会生活中接收语文信息, 几乎是每个学生无意中都在做的, 而且是乐于去做的, 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时哪怕只是一句不经意的提示, 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时, 顺带介绍大学中流传的说法———“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 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便引起班中王小波和周国平作品阅读的热潮, 当然也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制作一点阅读卡片、观察记录等。与在浩如烟海的题海中拼搏相比, 这种学习省力而且见效快, 效率高而负担轻。凡与生活接触, 自然就会学到或运用到语文, 语文学习的时空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很好地利用。

由此可见,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只局限于课本是不够的,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让学生走大语文学习之路, 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此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实现真正的理想化。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篇3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从思维开始,而思维往往起于质疑。我认为,这“源头活水”首先来自于学生的质疑。在质疑状态下,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教学的过程开始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之前,那么在课堂的某个瞬间,教师有可能会遇到掷出一个自认为挺有价值的疑问而遭遇冷场的情形。课后,教师常常将这种情形的出现归因于学生不愿思考,家长没有事先引导,却很少想到这是因为学生缺少课前的探究过程,大脑停留在等待而非思考的状态。其实,越是这样的课堂越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长久下去,学生的依赖性会加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习惯于“等”和“靠”,对学习内容失去本来应有的好奇心,爱问的天性慢慢被扼杀。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害怕教学环节被学生的提问打乱,或者害怕学生的问题过难造成自己的尴尬而放弃了让学生提问,应该想方设法让所有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呢?预习是一条较好的途径。预习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重要环节,一贯的语文预习要求是标主次、学生词、明内容、理结构,这种机械化的预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可通过事先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质疑的做法,改变语文预习的方式。我校一直开展的准备性学习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如《伊索寓言》一课,预习要求是:搜集伊索的信息,读读感兴趣的伊索寓言,你有怎样的疑惑?学生预习后写出了诸多问题,如伊索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每一则寓言都有格言式结尾?寓言与成语有关系吗?文中的蝉如果在某个地方遇见了乌鸦,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课堂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培养敏锐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其学习的激情就会喷薄而出,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所以,兴趣也是“源头活水”的重要来源。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一节作文课上,教师按照教学预案让学生读自己修改过的作文。第三位学生读完后,教师笑着说:“你真棒,你的作文改得可真好啊。”这位同学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忽然,一个学生一边举起小手一边喊道:“老师,我的作文修改得比他好,让我读一下吧。”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教师赶紧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教师话音刚落,只见该学生“哎——”的一声耷拉下脑袋,趴在了桌子上。

这个案例中的教师为了不拖堂,放弃了一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让我读一下吧”,既表达了学生想展示作文修改成果的愿望,也是学生进一步修改作文的开始,更是教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契机。我们的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案、预置任务的完成为中心。在上述情况中,教师可以在课后单独听那位学生读一读修改后的作文,并给予肯定和指导。这样处理,既不会拖堂,又可以激发该学生的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然世界就是儿童生动语言的源泉。请敞开教室的门,和孩子一起开始走向生动语言源泉的‘旅行’!”语文课堂是充分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教师要在自由的环境中将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多留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让这样的自主课堂形成一股清亮的“源头活水”。有位教师在教学古诗《山行》时,采用了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为引诗入画,让学生依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山行》的图画。第二步为照图解诗,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有理解性错误的作品,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通过热烈讨论,找出对与错。如既然是“寒山”,就不该有满山的青草;是“枫叶晚”,天上挂的就该是夕阳,而不是明月等。第三步为由诗为文,要求学生根据对诗文的理解,写一篇百余字的写景片段,要求写出诗中的优美意境。整个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以学生为主体,自己画、自己评、自己作文。这样的课堂,真正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针对儿童成长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所以,“源头活水”也来自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作品能让儿童拥有善良和丰富敏锐的心灵,能增强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使儿童在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方面较为出众。教师要积极充当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推广者和引路人,让一本本世界经典童书,一个个中外著名作家,一步步进入学生的视野。

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有益的阅读内容、高效的阅读方法,让他们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源头活水”的来源一定还有很多,但其最终都是源于“爱”。爱是教育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关爱和同情,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引起学生的积极体验并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创设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这种以爱换爱的教育理念,能引导学生愉快、积极地学习,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思考。

阳光灿烂的晌午,我曾带着全班学生在操场上玩起了“梅花梅花几朵开”的游戏。这种游戏五六岁的孩子都会玩,显得有些幼稚,但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乐开了花。他们的手紧紧相连,没有了课堂的约束,没有了男女生的界限,也没有了父母的题海战术。

“梅花梅花几朵开?”我不紧不慢地问。“还没开呢!”他们绷得紧紧的小脸蛋顿时放松下来,继而便听到爽朗的笑声响彻在校园的上空。“梅花梅花几朵开?”“一朵开!”孩子们绽放着美丽的笑颜,宛如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梅花梅花几朵开?”“五十朵开!”瞧,他们激动地簇拥在一起。是呀,五十朵梅花齐心合力,可以装点一方风景,而五十个学生倘若劲往一处使,定可以装点我们多彩的学习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最佳模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学生自主的课堂环境,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轻松、愉快地领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寻找、探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自己全身心的热情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走出局促乃至瞻前顾后的精神洞穴,来到一个诗意盎然的广阔天地,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这才是活水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崔峦老师在赤峰的讲话 篇4

◇崔峦

中国小语会理事长

赤峰市的这次研讨会开得很好。是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由市教育专家工作室、市教研指导中心、学校和教师的协力攻关,共同破解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促使小学语文走出教学费时低效的怪圈,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赤峰市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路很清晰,更可贵的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提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和实践,特別令人高兴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大家都能看到存在的问题,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但是脚踏实地进行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效的不是很多,从这一点来说,赤峰市走在了自治区和全国的前列。

这次活动,就是研究怎样坚决摒弃单纯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模式,更准确地把握年段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阅读教学策略上的转向,以策略为导向,做到阅读教学高效整合。这个整合是多个角度的:一是通过阅读教学,实现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整合;二是整合单元内容,进行阅读教学时间的整合;三是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整合;四是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整合。

这次研讨会的研究方向明确,即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主,读写能力训练为重。这次活动既有典型课例、报告还有全员参与的研讨。整体上体现出赤峰市小学语文界的锐意改革、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创新精神。

今天我的讲话分为两个部分:

一、听课观感

这次研讨会安排的课非常全面,低中高各段都有。既有精读课,也有课外拓展阅读课;既有一课时的阅读课,也有两课时的完整阅读课。

第一课,人教版二(上)的《纸船和风筝》(第二课时)。这次安排的课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師所带年级的学生上高一个年级的课。这节课是张东方老师借三小一年级一个班学生上的,这节课非常符合低年级的教学特点:

1.重视字词教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写字、学词。这位老师都很关注。比如在教“祝福”时,指导书写,让学生注意“示字旁”与“衣字旁”的区别,并渗透字理。对“漂”“飘”两个同音形近字,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辨析。这样的教学工作,低年级的语文课要经常做,既可以辨析本课出现的,1 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要引导学生加以区分,这样就会有效防止学生写错别字。课改以来,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识字、写字不如以前扎实了,字词的掌握也大大不如以前。识字、写字和学词的教学要扎实,学习词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该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思,引导学生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有如课文中有个“乐坏了”,这个“坏”字,既有贬义,也有褒义,有的时候还是中性色彩,教学中教师能够做到理解词语既宽泛又准确。

2.依据学生质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把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纳入教学目标,又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尊重了学生的质疑。

3.阅读指导基本跳出了从头至尾的“串问串讲”分析为主的路子。有自己的设计,围绕两个问题,引导阅读。注意点拨,使学生感受到“有朋友的感觉真好”这一情感主题。重视拓展另一篇《对不起》的阅读。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把课文有意识地分为三个部分指导阅读:成为朋友——吵架——和好。每部分读后让孩子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再找到相对应的词划出来,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用这样的方法来渗透框架意识。

2.读童话,除了读好要求学生能复述,能讲故事。这样的语言训练更符合童话文体的特点。

3.我们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回归整体。如果分三个部分再找三个同学读,强化课文三个部分,分部分读后回归整体,再次凸显框架和整体。

4.字词教学还要进一步加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在写字的时间、指导上都要进一步加强。低年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写得规范,就要加强写字教学。小学阶段每天的语文课至少安排10分钟的时间练习写字,低年级的语文课每节至少用8——10分钟练习写字。经调研,课改后发现学生的词汇量下降,书写不规范、不工整,错别字多,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现象比较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低年级抓起。老师们,要记住一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训练中,能写词就不要写字,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练字,进一步加强词语教学。一是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如本课学到的“幸”与“辛”。二是词语的运用还要加强,如用“幸福”“如果”“连忙”说一句话。还可以设计祝福卡片,让学生学着写一写,加强语言运用。

第二课,孙老师借三小三年级执教四(下)古诗《乡村四月》。根据课标的要求,语文教材安排不少古诗词这样的内容,我们很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古诗词这类课文该怎么教。古诗词的教学研究应引起重视。

孙老师的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首先孙老师注意指导把每个字的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特别是多音字的字音读正确。如“了”,在这首诗中,无论是从意思还是平仄上,都该读liǎo,不能读le。

2.在课上老师指导学生自读,提出问题,引导自学,并给出一些建议,即策略指导。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字典读懂诗句;读诗歌想画面,走进诗歌的意境;指导孩子用符号做些标记来掌握诵读诗歌词语间的停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3.教师不仅指导学生读懂诗歌,还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准确的选词用语,诗中写景写人相结合等。

4.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引进相关语段进行读和赏,很好地帮助理解了“雨如烟”。

几点建议:

1.一节课仅学习一首古诗,信息量比较小,节奏慢。

2.把一首诗读正确之后干什么?一般的处理是“疏通大意,翻成白话”,这样做容易破坏诗意。古诗词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把孩子带入古诗词的情境当中,读诗词想象画面。最好是直接读诗句,让学生自己想象出画面并说说这个画面,培养想象力和个性解读的能力。学生说的不一样是允许的,想象不怎么合理也是允许的,目的很明确要“学生自己的画面”。

教一首古诗一要读正确,二要读诗句想画面,培养个性解读的能力,然后再读悟情,再知表达,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老师教古诗喜欢先出示画面,严重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力。

3.写法上到底让孩子了解什么?让孩子关注前两句是写景的,写景与写人相结合,这个是比较明显的,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写人。

一、二句都写景,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还有个动静结合。“绿遍山原白满川”是静谧的,“子规声里雨如烟”则是静中有动,相互映衬。还有就是照应,“蚕桑”照应“绿遍山原”,“插田”照应“白满川”。我的建议是,今后的古诗教学中读诗句想画面,不要用一个固定的画面把孩子框死,如果需要一个画面,也要放在最后。

教读古诗要是学一首,再让孩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自读其它古诗。

第三课《山中访友》,这是六(上)的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乌丹三小吴老师借五年一班上的。通过这两节课展示了教学的全过程,相比前两节课,吴老师的课体现出改革的步子更大,更值得关注,更值得以这课为例来好好研讨。

1.自学在先。老师很明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方法、策略,并提醒学生 3 关注单元导读、读课文和课后练习题,进一步明确单元任务,将其进行整合。而且自学很充分,各小组都做到了既独立又合作。

2.小组汇报体现了多个层面。一方面是字词,一方面是主要内容的把握,条理结构和主旨理解等。要相信“孩子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千万不要低估”。以往老师们之所以繁琐分析,就是源于低估孩子。在内容上,掰开揉碎、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早就烦了。吴忠豪教授曾做过一个关于教读的调查,结果发现教读前后,学生理解差不多。所以说老师的教,多是在做无用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点非常可怕。让学生自学,既要做到任务目标清楚,又要把方法策略告诉给孩子。叶老多年前就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并提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标。

3.方法策略意识强,看得清清楚楚。比如,自读、解读、指名读、评读、用得好,很娴熟。

4.老师还注意把读书情感、体会及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起来,体现了“言意兼得”。

5.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及展示中的相互“比”劲,使课堂真正呈现出“民主、愉悦、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了教学的“学习场”,孩子们真的都动起来。但要注意高潮有度,紧张热烈有序。

6.课上引导揣摩写法。如第二人称,形散神聚,写景中抒情、想象、联想,拟人、比喻等。老师只抓联想一点,但要抓透,不要只说概念,这个很容易,还要找出来那里是联想,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这个“得”要实,不能离开文本。

当然这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这节课的小组汇报我先是做了很多肯定的,但也有不足。小组汇报要分层次,引导学生集中从哪个方面汇报,有遗漏的地方要提出来,教师相机进行启发点拨。先把字词砸实,再内容,再理解,再情感,再表达。如果一锅烩,学生的印象就不会深。

2.要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纳入一定的序之中。教师心中要有先后的序来设计板块。如初读读正确,解字词;再读知内容,理顺序;再悟语言,读出情感。研读汇报,一步步夯实古诗,完成小目标,再深入下一个。

3.高年级要培养听记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简单的笔记的习惯,这样对学生进入中学学习非常有帮助。

4.预设和学生的学情要更好结合。一是老师要跟得上学生,既不能“牵”学 4 生,也不能“被牵”,跟在学生后面跑,二是对预设和生成要善于调控。

第四课、五分地小学的课外拓展阅读课

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浏览三篇,侧重读一篇,进行批注交流,并通过分享的方式,扩大了阅读量。方法上是先小结课内收获(第五组课文),从言意的角度谈收获。小组汇报时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进行不同的意见交锋,或对其他同学评判,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见解。最后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读收获,有复述,朗诵,表演,联系平时的阅读谈收获等。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改进

(一)进一步明确年段阅读教学目标,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多年来,我们小学阅读目标不清晰,教学都是以内容分析为模式,导致低年级的阅读理解越位,字词缺位,字词的训练不扎实,不巩固;中年级重点应放在段上,即自然段,结构段;高年级则是人文性过深,把阅读课上成了文学作品赏析课。这本该是高中才上的课。因此,必然导致基础不落实,比如品词品句,比如揣摩语言的表达形式,比如领悟基本写法等轻描淡写。

下面明确一下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小学语文年段目标。

低年段:

第一,侧重字词句的训练。具体说就是识字、学词、写字。“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低年级该识的字识了,该写的字写好,该掌握的词语掌握了,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底线,同时,还要培养识字能力,还要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小学规定了2500的识字量,那么掌握常用的词汇量就要求是7000个。要能在口头、书面表达中灵活运用,这叫“积极词汇”,死扣死默的那叫“消极词汇”。

第二,初步进行朗读训练。这个初步侧重指的是读的正确上:一是做到每个字的字音都读正确,包括生字的字音、多音字的字音、儿化音的读音和变调都读正确;二是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更不能一字一顿或唱读;三是要读出长句中的自然停顿,学会断句停顿。小孩子是没有语感的,这些能帮助小孩子形成初步的语感。学习汉语语感太重要了,小学学不好长大是补不上的,要先重视语感训练,不要急于要求读出感情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范读让孩子听,练学生的耳朵,再让学生自己读练,在评读中学会在句间段间停顿。

第三,大致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要求不要高,要教给孩子一些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

第四,积累语言。包括好词,好句子,好句式,优秀段篇。除字词教学外,重点还要放在读背上。好的课文鼓励孩子背下来,将来一定有用得到的地方。

中年级:一句话就是侧重词句段的训练

第一,继续加强字词句训练。在词句训练中,理解词句表达的意思,还要关注表达的效果,让孩子知道好在哪,为什么好。

第二,加强段落教学。包括由自然段逐步过渡到结构段、意义段。段的教学有三个维度:一是理解段义,二是理清顺序,知道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三是了解写法。为迁移到篇做准备。

第三,加强朗读,训练默读。朗读不但是读正确而且要读流利,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批注,读出感情读出表达的语气。阅读教学更要重视默读,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用得最多的还是默读,目前朗读重视有余,默读重视不够。

第四,略读课文,粗知大意。用比较快的速度独立地读,培养整体把握课文重点内容的能力。

第五,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高年级:在中年级的基础上,重在句段篇的训练

第一,在词句的训练上,重点是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体会词句含义,对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语句要抓住不放。

第二,在篇章训练上把握文章整体、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文章,既得意又得言。主要内容的概括,是指要准确的,不是大概齐地,要有标准地、有方法地培养概括能力。要教会学生抓要点,用连贯通顺的几句话来表达清楚。而且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教给不同的方法。当然,还要理清顺序思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顺序,同一体裁同一内容的文章也有不同顺序。表达方法指的是基本的表达方法,老师要选好点。

第三,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方法。抓住不同体裁表达的特点,指导读好这一类文章。例如读诗歌,要进入情境想象画面;读小说,要关注情节、人物、情感;读说明文则是说明什么,怎样说明。

第四,学会浏览,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浏览也就是培养学生跳读,一目十行地读、猜读以及筛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加工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要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言理解和运用。

教语文不是教课文,教语文是用课文来教。目前的教学误区是把教语文等同于教课文,又把教课文等同于面面俱到。

叶老多年前就说过“语文无非是个例子”,是用这个例子来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老师拿到教科书后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第二次开发,到底怎样使用这个例子,难在开发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上。要抓住三个点,要争取做到“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和“能力培养点”的合一。“教科书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惟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这个意识一定要树立。仅靠现行教材这点篇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叶老和吕叔湘先生在上个世纪就说:“教材要编的厚一点,让孩子多读一点。”又说“有的老师说教不完怎么办?因此学生多读教师少讲,教师挑几点就够了。”省下时间来可以多读,一定要让孩子在课内多读一些。

(三)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做到十六个字:自学在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要成为我们教学的理念。这些理念在有些教师中已经形成共识,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了,有的甚至体现得很好。

这里的“自学”,是指让学生先学、尝试着学。学过之后找准教学的起点再导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要从一年级开始,从学完汉语拼音开始,用拼音认读生字,用自己想用的方法记字。到了高年级要提出一些带综合性的问题进行自学,可以设计作业纸、作业单、列提纲等,这个提纲要细,比如字、词、句子、阅读的初步感受、阅读中不懂的问题,可以罗列若干项。孩子一边读书一边做这个提纲。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学生已知、已懂、已会的就不作为重点讲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该订正的、该提醒的、该指导的、该点拨的我们都做了。在这个基础上,找准学习的起点,特别要关注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质疑问难的能力,孩子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由不善于提问到善于提问,要有一个训练过程。到了高年级我们就不应该表扬哪些只能提出浅显的简单的问题的孩子了。要鼓励孩子提出有思维价值、能抓住课文理解和表达的重点难点的问题。老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该马上解决的马上就解决。我们只留少数的一两个、两三个有思维价值的、体现教学重点、既得意又得言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纳入预设当中,引导孩子深入学习。所以找准教学的起点非常重要。

孩子必须先学,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交流,号学生的“脉”就能摸出语文教学的起点。

一般地说,有50%难度的任务,是学生最喜欢完成的,太难了不行,太易了 7 也不好,让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子,也就是教育学上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现在我看的课甚至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多数从零开始,老师认为孩子什么都不会,零起点,这样孩子当然没兴趣。教师无视学生的自觉能力。

“自学在先,先学后教”就讲这些。下面讲讲“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我们老师设计出整合的体现教学重难点得意得言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在体现整合的问题之下设计一些辅助的问题,帮助孩子搭桥,引导他们理解。教师在教学当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因为我们是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学习杜郎口的经验不要照抄照搬,因为杜郎口是中学,我们是小学。我认为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小学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一定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我们不能只知一端,一会儿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会儿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一定要把二者平衡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无限制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或无限制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对。

我们学习杜郎口已经形成风气了,据我所知,有的地方已经学歪了。有的地方看课就看展示,展示得好就是好课,展示得不好就不是好课。结果孩子把大量的功夫放在课前课下准备。有的孩子告诉我,为了一节课他们已经准备了一个月。为了在课堂上的展示,那是在作秀呀,新的形式主义。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学习过程,看到的就是一个结果,老师在那无所事事,就看着孩子在台上表演,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新的动向。有些地方有的领导说:学习杜郎口,就是看孩子展示,一套一套的,都是提前导演好了,到时候让孩子到台前表演。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新的形式主义,我们一定要禁忌。我们要展示,更是要看到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学生要真学、真想、真交流。那么教师的指导、引导、诱导可以在哪些地方发挥呢,我提六点:

第一、要营造氛围。要营造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如此,孩子要思维活跃。我更提倡哪种外松内紧,所谓外松内紧,从外部看课堂气氛很愉悦,但孩子心里在积极思维,在动脑筋,时时刻刻都在动脑筋。外松内紧,动静结合,老师非常亲和与学生打成一片。

第二,要引导方向。老师是把握方向的,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教学奔哪里去,我们的教师一是自己非常明确,二是在课堂上随时调整。学生稍微走偏一点我们就要及时调整,让孩子奔着教学目标去。所以上课伊始我们要交代清楚这节课干什么,到哪里去。在每个环节我们提出教学任务的时候一定要交代得清清楚楚。要求孩子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第三,在教学上要时刻加以调控,及时点拨。学生回答不对的一定要纠正;理解不到位的一定要引向深入;学生所忽略的重要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提出来; 8 学生提的好的问题、回答的精当的地方教师一定要点评:这个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给我们什么启发?这个问题回答的精当精当在哪里?都要及时地评价,当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我们还要做精当的必要化讲解。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对立起来。老师精当的讲解这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需要的,不是不需要的,特别是在总结的时候,老师画龙点睛式的小结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适当小结。这个小结既可是对全课的小结,也可以是一部分的小结。既可以是全课性的小结,也可以是阶段性的小结。比如,理解课文内容这一部分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回忆一下我们是运用哪些方法学的,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小结,揣摩写法,也可以对学习上所发现的方法进行小结。

第五,必要的示范。如写字、朗读、表达、习作,老师都要做必要的示范。特别是习作,中高年级的教师要示范,要写“下水文”,教作文不写范文不行。叶老若干年前就要求老师写下水文,他讲了很多好处,其中有一条“老师写下水文能体会学生写作的甘苦”。只有你写了才知道这次作文难在哪里,有哪些坎坷过不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写一手好字,还要有朗读的本领,更要能写出好的文章。

第六,恰当的评价。我这里指的是课堂里的评价,即时性评价。教师要做恰当的评价,反对廉价无意义的表扬。在课改初期,全国很流行“棒、棒、棒”,一个劲地棒,最后把学生说得一点感觉都没有了。我们提倡的是用激励性的语言做有针对性的评价。总的趋势是激励孩子,鼓励他们,但是要有针对性。好,他得知道好在哪,存在问题,他得知道怎样改进,因为评价也是指导。总之,我们教师的指导要体现在进行“激学”,激励学生学习;“引学”,引导学生学习;“助学”,帮助孩子学习;“促学”,促进学生学习;即激学、引学、助学、促学。我们的“导”,体现在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体现在提高学习的效果上,是我们的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好学,所以我们教师的导在提高学习的高效上至关重要。我们教师要研究“导”的艺术,怎样导更有效。我不欣赏全国有的老师把彩出在自己的身上,风光无限,看课的老师还觉得真好,那是表演。我们教学的彩应出在学生身上,学生的精彩才能体现教师“导”的功力。

(四)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大力推进儿童课外阅读。当前我们的阅读教学一手要抓课内阅读的改革,一手要抓推动儿童的课外阅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大的改观。只在课内阅读教学改进上做文章,结果是徒劳的,所以这次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标规定了小学最低阅读的量: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 9 万字,加在一起154万字。这个量不多呀,我们一定要保,并争取突破。现在做得好的500万字、1000万字的都有。王崧舟用考级的办法激励他所在的学校学生读书。读书分级,每级都有必读的书。读了这个级要求的书目后他有一个简单的测试,达标了就发给一个证书。一共有七级,要读130多本书,1000多万字。他不分年级,不是说那个年级必须考几级,他就看你读的书有多少。

另外更重要的是儿童读书课程化。把儿童读书纳入语文课程里去,有课程的保证,有课时的保证,有内容的保证,这是我们的理想和努力的方向。

我主张,“厚今薄古,厚中薄外”。多读现代的少读古代的,多读中国的少读外国的。我不主张读经典,所谓读经典都是古代的,我不主张全读这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论语》《老子》《道德经》等等,读这些是要节选的,要把里面糟粕的东西去掉,读一些见识见识可以。但是我鼓励,古诗词多读一些,我鼓励古代一些优秀散文搞一些节选,读一读背一背。

在阅读内容上我建议,低中年级主要多阅读儿童文学作品,高年级主要多阅读名著。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孩子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大大提高,就会比我们今天的孩子更优秀。

崔峦讲话 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篇5

罗蓉 (昆明高新开发区第一小学, 特级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语文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动物篇”的主题单元。本单元选编的三篇文章《鸟语》、《天鹅的故事》、《生命桥》, 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对动物的赞美, 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教学本组课文时,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特点进行梳理和调整, 即先上反映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精神的《天鹅的故事》, 再上讴歌动物们在生死攸关时刻表现出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的《生命桥》, 最后上内容相对浅显,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 极富情趣的散文《鸟语》。对三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有所侧重, 做到精读和略读有机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本组课文。

王巧贵 (昆明市东川区第三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教材编排的整体性规定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语文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来说:这一单元可称为动物篇, 由《鸟语》、《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以及“习作五”、“练习五”组成, 围绕“合作”这一专题选编教材。所选课文均语言生动形象, 结构清晰, 重点突出, 插图也很精美,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练习五”安排了5个项目, 其中“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点。“习作五”写一篇关于植物的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时, 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 还要突出三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写作方法, 进行习作训练, 教学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时, 要落实这些学习重点。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打破单篇课文教学与单一作文练习的传统模式, 注重单元内容各个方面有机的联系, 形成一个教学整体。教学时以一篇带几篇, 以“范例”通其他, 由“举一”而“反三”, 这是单篇教学所不及的。

陈富恒 (小学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各册的课文均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每个单元总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组合课文。语文教师怎样上好一组课文, 在教学中体现和发挥单元整合性优势呢?

1.强化单元意识, 整体把握单元目标。意识是行动的方向, 良好的意识决定了成功的一半。教者首先要有整体把握单元目标的意识, 了解编者的意图、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确定教学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关于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原“实验稿”相比, 增加了“教科书编者”可见, 理解编者意图, 强化单元意识, 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十分重要。

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共有四篇文章, 分别是《走, 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 整组课文都是以春天为话题展开的, 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春的希望, 春的秘密, 春的快乐, 春的美好和春的短暂, 意在告诉学生要爱春、惜春。这是新学期的第一组课文, 时值初春, 万物复苏, 春潮涌动, 可见编者的用心和意图。了解编者意图是实现单元整体目标的前提。

2.单元整体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教会他一种思维方式, “单元整体教学”传递给学生的就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小学会从对比分析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及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单元整体教学”体现的是整体性原则, 它是一组课文学完后的总结和升华。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文章主旨相近, 但表达方法和布局谋篇方式可能各不相同, 教师可在教学单元课文之前或者之后,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一组课文进行分析对比, 以求单元学习的整体效益。

再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这一单元的前三篇文章描写的都是“爱”, 学完后学生会发现, 这三篇课文描写的爱种类各不相同, 有《爱如茉莉》中的夫妻之爱, 有《月光启蒙》中的母子之爱, 有《我和祖父的菜园》中的祖孙之爱, 虽然爱的种类各不相同,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真爱无言, 大爱无声, 它平淡无奇却散发着缕缕幽香。三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也有共同之处———用记事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用写景来烘托人物的细腻情感。教学这一组课文, 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爱意浓浓的氛围中,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爱的真谛。

“单元整体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 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又能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文金 (小学高级教师) :教材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 作为一个系统的构成要素, 就不可能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 而应该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小学语文教材也不例外, 它承载着义务教育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而每一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同样是围绕一个专题组合的一个整体。无论从编者的意图、教材编排的原则看, 还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语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 突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那么如何整体把握, 上好一组语文课呢?

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谈一点看法。

首先, 整体把握本组课文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 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 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是人与鸟儿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天鹅的故事》讲述了众天鹅齐心协力与恶劣环境抗争, 共渡难关的故事, 赞扬了老天鹅奋不顾身、顽强坚韧的品质。《生命的壮歌》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两个故事述说的悲剧都是人为造成的, 这是人类进行反思的好例子, 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交流体验, 学好语文, 感受生活, 熏陶情感, 体验生命价值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这组课文是继本册教材前五个专题:颂春篇、创新篇、英才篇、爱心篇之后的动物篇, 是关于天人合一, 从不同角度抒发对动物的赞美, 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文质兼美的名篇。

其次, 了解本组课文要达成的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 将《天鹅的故事》中震撼人心的破冰场面表达出来。 (2) 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 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疏忽”、“倍感亲切”等词语造句。 (3) 利用重点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感知文章思路。 (4) 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鸟, 写出它的外形特点和叫声;通过朗读、想象练笔等途径, 练习仿写某一场面,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激发尊重生命、敬重卑微的情感, 初步形成对生命价值的认同。 (6) 通过学习《天鹅的故事》和《生命的壮歌》, 感悟其中蕴涵的团结合作, 勇于献身的精神。 (7) 读懂例文前的习作要求, 通过讨论, 了解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8) 通过互相评价、讨论, 明白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见“口语交际”:“学做节目主持人”) 。 (9) 创设情境, 让学生学会主持人的常用语言 (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 。 (10) 在口语交际中, 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些要达成的目标中, 第 (1) (3) (5) (6) (10) 可以通过精读《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两课达到, 而 (4) 可以通过学习《鸟语》一课达到。

最后, 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课文教学顺序进行调整。先教学《生命的壮歌》, 接着教学《天鹅的故事》, 完成大部分教学目标, 再指导学生学习内容相对浅显易懂, 又富于儿童情趣的《鸟语》。学生在“蚂蚁肝胆俱裂战火海”、“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的悲壮场面中产生对动物敬佩的情感体验, 同时体会由于人类的贪欲给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 两个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 人类对这些动物带有深深的愧疚和歉意, 这两种情感在小学生心中产生了强烈思维碰撞。然后通过“天鹅破冰”的感人场面让学生对动物敬畏之情进一步升华。他们亲近动物、接纳动物、爱护动物的内心体验达到了高潮, 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学习《鸟语》一课,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增强。最后通过《习作5》和《练习5》对整组内容进行整合, 了解植物和人类的生存同样息息相关, 自然而然地将视野放宽到整个自然界。

李万芳 (小学高级教师) :怎样上好一组课文?我认为重要的是理解编者的意图, 尊重教材, 尊重学生, 认真钻研教材, 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说说我本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学习《鸟语》, 从鸟语的有趣, 学生会自然萌发对动物的喜欢。该课的第11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 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 我学到了勇敢坚强的精神……”借这个省略号, 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学到什么?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转入下一课的学习, 学生从《天鹅的故事》中天鹅们的勇敢无私、团结拼搏的精神对动物产生敬佩之情。又以“我们还能从《生命的壮歌》中学到动物的什么呢”这一问题, 再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投入该课的学习。这是一篇有关生命的, 催人泪下, 让心滴血的课文, 学生被蚂蚁们、老羚羊们的勇于献身、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动了, 震撼了, 流泪了。上完本组的这三篇课文, 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学了这三篇课文有什么感受。通过钻研教材, 我理解了编者的意图, 认为这组课文内容安排非常巧妙合理、衔接自然。编者的意图就是让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情感方面则是逐步升华, 从喜欢到敬佩再到震撼, 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所以本组课文我是按编排顺序上的,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阅读教学要上好一组课文, 最重要的是理解编者意图, 钻研教材, 吃透文本,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接受能力、认知规律, 确定教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要学的文本, 设想学生会提什么问题, 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容易接受呢?以怎样的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 去感悟?进行全面预设思考。只有这样, 才能为良好的课堂做好铺垫。学生简单、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 学会阅读。

刘富祥 (小学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以“敬重生命”为主题选编了《鸟语》、《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三篇课文, 每个故事都非常吸引学生, 但文章深刻的人文内涵小学生在理解上的确有些难度。教师如果没有对这一组课文所蕴含的对生命热爱的深刻体会, 没有对整组课文主旨和结构进行研究, 就不容易让四年级的孩子在心里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本次研讨过程中, 昆明高新开发区第一小学特级教师罗蓉对教材顺序进行重新排序, 提前教学《生命的壮歌》。其教学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因学定教的宗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 创设真本、高效的教学情境, 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起来, 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使课堂教学在民主、真实、朴实、扎实的基础上更智慧, 更富有生命。及时地、多元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优化教学过程, 放大教学效果, 科学地应用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学习反馈。专家则建议, 在苏教版教科书没有区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情况下, 可以先上《天鹅的故事》和《生命的壮歌》, 然后将《鸟语》当做略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阅读。我认为要进行好单元整体教学, 就要从该组课文专题出发, 围绕主线, 挖掘篇的个性与深层内涵, 从全组到个别, 努力构建每一节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 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虽然苏教版教材未作划分) , 实现整组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蒋俊 (小学一级教师) :与单篇课文备课和教学相比, “单元整体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 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 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 以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 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 让语文教学统一在整体预设的目标中。其基本流程是:整体感知 (整体观照, 确定目标) →部分感悟 (关照整体目标, 发挥整体效应) →整体回顾 (把握规律, 整体提升) 。

整体感知: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 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的文字”为切入点 (人教版教材有单元导语, 苏教版教材没有。) , 在教师带领下, 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 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 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 教师相机指导搜集相关资料, 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部分感悟:指分课或分块学习。教材每一单元都有鲜明的人文主题, 我们在关照单元整体目标的同时, 提出单元核心话题, 继而寻找各篇的研读话题, 进行深入研读, 最后统一整合到单元目标上来。也就是要注重整体目标对各篇的辐射, 注重各篇课文对整体目标的回应。如,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文性目标是:体会鸟儿的可爱;从动物的求生和逃生的故事中体会勇敢献身、团结拼搏的精神;感悟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发的对动物的赞美,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工具性目标是: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 联系生活情境等理解文本, 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整体回顾: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攀登山峰, 由始至终的单元整体教学, 仿佛让师生步步接近山顶, 有一种“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教师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纵观全局、发现规律, 那就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一个单元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概括总结,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便是零散的,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受到局限。

单元整体教学充分利用教科书单元编排的长处, 跳出一篇课文研究的小圈子, 站在提高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 用整合的理念, 探索高效的语文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宽, 还是在教学方法策略的多种多样, 以及在教学途径的课内外融合, 在教学效果的省时高效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王洪艳 (小学一级教师) :怎样上好一组课文?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上好一组课文, 首先要了解课文编排的特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的选文、课文编排和练习设计等都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教材主编张庆先生作了如下表述:“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学理如筑塔, 学文如聚沙。”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的“序”宜粗不宜细。如苏教版实验教材 (第二学段) 阅读训练序列是按照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设置的, 即除了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 有4个重点学习项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 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其编排原则是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所订的“三维整合, 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因此, 阅读教学要有“全局观”。把一组课文放到一册中来安排, 把一篇课文放到整组课文中来设计, 心中有总的目标任务, 课堂上有具体的目标任务, 这样才能做到“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统筹安排, 螺旋上升”。

2.探究怎样上好一组阅读课文, 是对课堂教学策略的准确把握。

我们探究单元整体教学, 不是讨论是按什么顺序上一组课文, 而是要提高对文本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的灌输为目的的, 这样做摧残了人的个性, 应转向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并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百多年前, 杜威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一定要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心理经验, 一定要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否则, 学生就成了学科知识灌输的对象。杜威的思想就是“把教学变成生活”,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思想、体验发生的过程。如昆明高新开发区第一小学特级教师罗蓉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命的壮歌》之“蚁国英雄”一课时, 对于“生命”的理解, 老师并不是简单的灌输, 而是通过创设情境, 朗读感悟让学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心理经验。有了这一课成功的心理经验后, 或迁移上下一课, 或拓展延伸其余课文就变得容易多了。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课堂教学的含义后, 再来面对文本时, 才能胸中有数, 从容应对。你可把其中一课单独拿出精讲精练, 上三四节课, 也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专长, 合理调整授课顺序。总之, 学生“习得”多少并不在于老师上了多少篇课文, 而在于他自己把多少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心理体验。很多时候, 一些课文对学生来说仅是“上过了”, 而并没有多少收获, 更别说单元任务的完成。

3.要上好一组阅读课文, 就要直面文本, 直面生活。 (1) 直面文本, 细读品味。直面文本, 教师要绕过教参、绕过各种资料, 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本身直接晤面。这种晤面应该是字斟句酌, 品味精微的;这种晤面应该是互文参照, 深层阅读;这种晤面应该是还原比较, 感悟潜在。直面文本, 细读品味, 其实就是细读自己。因为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 你在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 而是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 你对文本解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 你对文本解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诗意, 你对文本解读就有多诗意。不是文本, 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上说, 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 而是从“自己”开始!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 而是到“自己”为止!上好一组阅读课文就从细读文本开始吧! (2) 直面生活, 引导体验。“教学变成生活”, 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此时此刻的教学中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此时此刻就生活得满满当当的, 此时此刻就体现思想的力量、创造的快感和生活的幸福。生活化的教学是快乐和幸福的教学。让教学充满生活的精神体验和乐趣;尊重儿童生活的特点, 并创造性地让儿童自由地生活;把学习与儿童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本身变成课程, 让儿童在体验、行动、反思中学会选择创造生活, 融入热爱生活, 这就是教学即生活的基本涵意。只有将儿童的学习基建于生活并帮助儿童在学习中充分享受生活, 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儿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张玉美 (小学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怎样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呢?上好一组课文, 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以往我们备课大都是脱离学生写教案, 为他们确定学习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最后机械而生硬地去课堂上实施方案, 在课中去套自己的“备课”模式, 课堂教学中不善于随机应变, 片面地认为备课就是准备教师讲的内容。

课程改革改变了“备课”理念, 备课既是教师的事, 也是学生的事。师生合作备课, 学生在课前的预习, 搜集资料及一些学习准备不再与教师的备课分离, 不再被学生认为都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学习进行准备。

师生合作备课, 可以在准备教学一组课文前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览整组课文, 让学生大致了解整组课文的阅读专题, 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见解, 也可以分成小组自由交流、讨论, 最后汇报, 老师收集意见或建议。如该组课文中, 重点学习哪一篇或两篇课文? (相当于“精读”) 哪一篇或两篇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 实践自己在“精读”中学到的阅读方法? (相于“略读”) 需不需要调整阅读顺序?等等。师生共同备课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再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的过程。

顾琼 (小学高级教师) :如何上好一组课文, 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思想?我认为备课时应该先制定一个单元的大目标, 再根据大目标拟定各篇课文的小目标, 这些小目标是为了实现单元大目标而定的。这样就抓住了这一组教材的人文性目标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内容。为了落实“少教多学”变“教懂”为“练能”的教学思想。我认为同一组课文可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也可以适当调整课文的编排顺序。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三篇课文, 我先让学生通读整组课文, 了解这组课文的大体内容, 然后按多数学生的愿望先上《生命的壮歌》, 接着再学《天鹅的故事》, 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比较简单的《鸟语》。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达到了单元整体教学预设的目标。

冯琼 (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 每个单元又按不同的专题组织课文, 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 单元内不同课文各显风格与特色, 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 从单元整体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 而是重在“整体把握”, 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探究文本内涵、研究表达形式等, 从而让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1.整体感知。依据同组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知识体系, 确定整组课文教学的总目标, 再由一篇篇课文的子目标来实现这一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一个新的单元之前, 让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 对单元主题, 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 (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 的若干篇文章, 在比较、分析中体会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以及后边的习作1和练习1, 整组课文都是描写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名胜。在教学过程中, 要抓住编者编排本组课文的意图, 方法上要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从而内化为学生写景的方法。感情上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升华主题。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思想和主题虽相同, 但写作的角度不同。其基本教学流程可归纳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读文悟情、各有侧重;交流展示、深化主题。如以倡导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以生命为主题的四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以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等。教学策略由“初步感知”到“侧重体验”再到“深入感悟”, 能集中把握单元“主题”, 各课教学持续反复渗透, 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 情感得到熏陶, 言行得到净化,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3.以读代讲。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 文字通俗晓畅, 抒情意味浓厚, 十分适宜朗读训练, 就可采用以读代讲。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赶海》要让学生多读, 从读中体验童趣;《荷花》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荷花那无与伦比的美;《古诗两首》让学生充分地读, 从读中发现问题, 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 在诵读中感知形象, 体味语言, 赏诗中景, 悟诗中情, 揣摩诗歌意境, 感受诗歌魅力。

4.适当穿插课堂小练笔。通过课堂小练笔, 有目的地让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不囿于单独的一篇课文, 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单元整体的感悟, 提高了单元习作能力, 并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增添了无限精彩。教学中, 可以通过一课一练 (这里不需要写很多, 几句话或几个词都可以, 只要能达到模仿和表情达意的目的即可) , 再到一单元一练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 学生不仅学习了一组课文, 还学会了这一组课文的写法, 收获岂不是更大?

李建萍 (小学高级教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组写动物的课文, 围绕“合作与生存、生命”这一专题展开。选编的三篇文学作品, 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对动物的赞美, 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崔峦讲话 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篇6

【关键词】语文;多维互动;课堂教学;理想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多维互动课堂教学,包含“多维”与“互动”两个概念。“多维”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师生言语交流等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立体的;“互动”是指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学习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等多项、多边的交互活动。在语文多维互动课堂教学中,具体呈现为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论辩沟通、合作探究以及在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等形态,甚至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探究应用等。在多维互动语文课堂上,学生无疑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时参与,积极地输入输出丰富的信息,不断影响或改变着教学进程。而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应该是教学另一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时睿智地引领,促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从多个侧面进行理解、探究和深化。而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理想境界,我以为师生双方应努力实现如下追求:

一、教师的追求——彰显出较高的教育智慧和较丰厚的专业学养

语文教师明确了自己在多维互动课堂教学中仍然要起主体作用之后,就必须相应地做好“引领”的充分准备,这是实现多维互动教学的前提。准备应突出语文教师对五个方面的研修和思考:

一是加强对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通过学习,深刻领会课改精神,逐步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教育理论素养,并建构起自己的教育精神和信仰。要以教育的大视野观照学科教学,将课改理念切实融入课堂教学中,明确本学科课程旨在追求的素养目标,把握好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蕴藏点,将教材内容教学化,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或设计或创生有所差异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科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使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使教与学最终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

二是用心打造富有灵性的智慧课堂。语文教师要以“学”的主体学生为“教”的支点,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高屋建瓴地确立教学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精心选择教学的突破口,并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巧妙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引趣激思,挑起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景”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本溯源的欲望,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多向多边活动中来,从而使课堂上呈现出充满生机的千姿百态的开放的局面。

四是对人生时世的观照和洞察。世事洞明皆学问,引入课堂成智慧。社会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师课余要积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把握当今科技与人文的走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调研、反思,提炼出与学科教学相关的鲜活、丰富的感性材料,既为自己的教学储备足够的素材,也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找到更多可以用于开展探究的话题,自然也会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兴趣、欲求。

五是语文教师要调整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师生双方平等地合作与互动、对话与交流,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摆正心态,适度降低“体位”,从“俯视”者变为“平视”者,虚心倾听学生的声音。课改理念中倡导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就是建立在教学实践也是一种共同参与和分享、师生双方都在发挥主体作用认知上的。师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势必体现为课堂活动的交互式、互动式,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语文教师有了以上五个方面的认知和行动,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的引领作用,从而实现语文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第一层境界。

二、学生的追求—— 激扬起快乐学习的个体生命活力

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为了探求真理,是为了获得探求真理的能力,是为了培育求真、养善、致美的理想和信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在语文多维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他们期望通过学习能把自身原有的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他们渴望自己的人格尊严、自主性、独立性能得到尊重和呵护,他们期盼着能在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激扬起自己快乐学习的个体生命活力,并得到价值和情感上的认同。因此语文多维互动课堂教学要定位于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而进行。语文教师必须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主动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生命主体。

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也必须树立自觉的意识,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学习的对象,而且还要自觉地把握自身,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语文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主动做好学习的准备。学生主动学习准备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形成问题意识。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高斯也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发展。”因此,学生在预习中除了必须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或初步的了解外,还必须自觉地培养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课文的自学,了解自己对课文中哪些内容理解,哪些内容暂时还很陌生。对较为熟悉的内容应该进一步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对不理解的内容,也能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特别关注留心这些内容,积极与同学、老师展开交流和沟通。正如李政道告诫的那样:“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二是养成与他人互相交流和积极探讨的好习惯。萧伯纳有个妙喻: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当我们交换之后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当我们交换之后,每人就会有两个思想。其实,两个思想碰撞后还可能擦出绚丽的火花,产生新的思想。所以,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应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参与课堂上的讨论、辩论、争鸣,以求与他人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通过意见的交锋,使自己摆脱已经形成了的定势思维的影响,直接促进自身发散思维的发展。“争论是思维的最好媒触”(巴甫洛夫)。

三是促成自己学会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着,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不能满足将来走上社会之后需要的。因此,学生在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冷冉语),培养自己正确的思维方法、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且要自觉地应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感性实践相结合,真正提高悟性,触类旁通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学生有了以上三个方面的认知和行动,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的主体性,从而实现语文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第二层境界。

三、师生共同的追求——建构起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主体精神舞台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同样也应该是受教育者。在认识真理的途中,师生永远都是“人在旅途”。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亚里士多德说得更透彻:“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多维互动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更应该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舞台。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互助,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这是多维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样崇高的追求,除了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充分体认和行动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交互渠道,建立起教与学的多项立体的互动互助的平台。

多维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内涵丰厚的校园文化大环境。校园文化既是一种固态的积淀,又是一所学校稳如磐石的精神支柱,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传承性,对学校成员的行为和精神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塑造着人们的思维、心智和品位。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优雅怡情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必然能够激励师生快乐、自主地去学习工作,使师生都能体验到拥有自己话语权的幸福和愉悦,品味到情趣盎然的生命自由,对未来的自我实现之路充满美好的期待。有了这样的校园文化大环境熏陶浸润,语文课堂上就能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智慧,教师养护和培育学生求真的人性、爱美的天性、向善的本性的教学理念就能深深植根于课堂文化中。

多维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恰当地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把各种有用资源、信息与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再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利用网络环境中情景化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用互动、课程互动、课内外互动、家校互动等多维、多向互动教学,如采用网上提问、网上答疑、网上反馈、网上评论等形式,使语文传统的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构成优势互补,实现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使教与学多边多维活动达到最优化。

多维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在班级中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的合作交流、互动沟通营造良好的平台,促使学生把同学看做资源而非竞争对手,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视角深化对知识与信息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在合作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组成探究团队,他们在其中进行讨论、解读和反思,提升了生成性学习的机会,对知识的探究往往会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体认。

多维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形成师生情感交集的互联网,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的合作伙伴关系。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捕捉到对方的所感所思所想。作为教师,必须实时了解学生最想学或最困惑的是什么,对这些内容教师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精心准备,利用多维互动课堂教学的优势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感悟,并适时给予启发、点拨和引导,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对话,让教师及时了解自身的需求,自觉地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大胆质疑问难,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起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促成多维互动课堂教与学的多维多向的情感交响共鸣。

多维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构筑起追求卓越的精神家园。学生应当志存高远,拓宽视野,转变“唯卷唯分”单纯追求考试成绩的陈旧观念,正确处理好考试与终生学习的关系,明确学习目的和动机,形成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新观念。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变被迫接受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学习主体为教学互动的主体外,自身也要激扬起不甘平庸、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仰,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格局,大胆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并构筑起能够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和心灵自由的多维互动课堂,进而使自己也真正升华为教育精神的建设者。

师生有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体认和实践,就能在多维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复合主体”作用,并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课堂功效,从而实现语文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第三层境界。

综上所述,语文多维互动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和认识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它作为通往实现新课改追求目标的一座 “桥”,改变了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了师生平等合作、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文化,形成了师生心心相印、相通、共长的激励机制,使师生在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中产生共鸣和交响,给师生和谐发展带来了互利和双赢。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娄华英.我们的课堂·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刘雍潜.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8]冷冉.谈“情·知”教学 [J].教育研究,1982(1).

作者简介:林育,男,1961年生,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学.

上一篇:Tashi**禅语下一篇:西部计划河北省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