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餐饮文化

2024-06-06

丰富的餐饮文化(精选9篇)

丰富的餐饮文化 篇1

1 什么是中职校园文化

对于中职校园文化的解释有很多,我们可以这样通俗地来理解:①没有人能够确切地告诉你它究竟是什么,但是当我们走进中职校园,在潜意识里看到或感觉到的灵气、灵动和鲜活弥漫于整个中职校园。它书写在人们的脸上,发散开来,飘逸至社会。这时的第一感觉是和谐、愉悦、美好、幸福,这就是中职校园文化。②中职校园文化是不可捉摸的。它是无形的,用手摸不到。它属于意识领域,精神范畴,它需要用心去感悟。③中职校园文化表现在中职校园的主人在校园里做事的行为方式。要改进学校文化,应该先从师生的语善、眼善、乐善和行善做起。

由此对中职校园文化应该有这样的理解: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当师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依然保持着和中职校园内一样的品质,这就是中职校园文化。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现代学校的发展要求学校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丰富其文化色彩。

2 中职校园文化的特点

中职校园文化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无意而成,无为而治,主要有以下特点:①中职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不能急于求成,不是一蹴而就的;②中职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形成—继承—传承—创新—提升—发展;③中职校园文化的存在方式是由物质到精神,逐步深入人心,属于意识范畴,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④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刻,外延极为广阔,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可以无限延伸和拓展;⑤文化因人而存在,人因文化而发展,这就是人文精神和人本理念。

3 中职校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教育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生命得到尊重,健全人格得以形成,良好习惯得以养成,道德品质得以提升,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指引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是道德品质、学习习惯、治学精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健全人格、强健体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中职校园文化是内化的一种精神,它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之中。作为精神,它给人鼓舞,指引人克服各种困难,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它体现的是哲学上的一组关系,即“物质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文化墙、橱窗、标语、条幅,等等,是看得见的物质。这些物质经过人的力量,将它内化,升华为精神,再去反作用于这些物质,将这些精神附着于这些物理的、物化的实物体内,就犹如赋予它新的生命。这样物质就会鲜活起来,中职校园就会灵动起来。

有人说:“一个好领导就是一所好学校。”这里的“好领导”指的是他或她将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这种文化影响全校师生,引领其愉快地工作、快乐地学习,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这就是所谓的先进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样的管理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基础上的,是以尊重为前提,是和谐的,是避免教育冲突的。将中职校园建设成为师生真正的精神家园,让真诚系在心上,让微笑挂在脸上。仰望天空,白云朵朵,小鸟悠闲,俯瞰大地,鲜花簇簇,学童嬉戏,这样的中职校园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神往!

再不见身心疲惫而厌教的老师,再不见备受歧视而厌学的学生,这就是中职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4 如何构建丰富而独特的学校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系统的思考、规划和行动,让学校文化充实一些、宽厚一些、个性一些,让学校色彩丰富起来,让学校的生命鲜活起来,让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

构建学校文化的关键是要实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多角度的融合,使其成为一个立体的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1 全民投入,合理规划

优秀学校文化的形成是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结果。它需要管理者科学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学校管理者要以平静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看教育、做教育,淡化教育的极端功利性,充分调动学校一切积极因素,全员参与,全身心投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

4.2 长远的眼光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尊重每一个生命,努力提升每一个生命的质量。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尊重生命,用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教育来看待孩子未来的环境和生活,将现在与将来融合,促其发展。

4.3 环境与人协调发展

一所学校是物质的、静态的。建设中职校园文化需要学校环境和人积极互动,需要环境和学校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传承。促进学校的人、环境、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动态中职校园。中职校园文化的外延极其宽广,在继承、传承、融合、提炼、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演变成学校文化。

学校的文化体现在修身立德、开放融合、理解包容、勤奋上进、严谨治学等理念上,这些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学校灵魂的体现。

建设内涵丰富而有灵魂的学校,要让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只有阳光没有灰暗,只有轻松没有压抑,只有幸福没有痛苦。为师生构建一个幸福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职校园,应该是教育人坚持不懈、永无止境的追求。

摘要:中职校园文化是特定场所的特定文化,其形成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它与领导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创新的思维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教育理念,创新思维

丰富的餐饮文化 篇2

摘要:浙商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商人文化。浙商文化既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带有浙江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的气息。本文试图通过以娃哈哈集团为案例,展开浙商文化丰富内涵的研究。从娃哈哈集团的“家文化”管理理念,建立自主品牌,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来体现浙商文化独特的内涵。

关键词:浙商文化;丰富内涵;管理理念;自主品牌;社会责任感

浙商以独特的创业实践创造了独有的浙商文化。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浙商以其一贯的敏感和迅捷,用新兴文化中蕴含的崭新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想象力,对浙商文化进行着新的演绎。而娃哈哈集团是其出色的代表,本文通过阐释它独特的“家文化”管理理念;建立自主品牌,提高竞争力;捐献善款,帮助贫困地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详述浙商不一样的企业文化和浙商文化。

一、“家文化”管理理念

娃哈哈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家”,宗庆后是这个“家”的“大家长”,娃哈哈的全体员工都是这个“家”的孩子。很多人都把这种“家”的比喻等同为娃哈哈是一个家族式企业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娃哈哈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家”,是因为它拥有如家一般的温暖、和谐,以及共同奋斗振兴“大家”的团队精神。

在娃哈哈集团,“四种关系”是企业构造“和谐”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娃哈哈集团提出了一个“家文化”的理念,即“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在积累巨大财富的背后,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企业样本,也是娃哈哈创业20年来所追崇的一个目标。金顺星告诉记者:“遵循这个理念,集团对职工生活上给予关心、工作上给予帮助、管理上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性关怀。” 据了解,早在前几年,娃哈哈每年用于员工生活、发展和工资等方面的投入平均每人就达到了9万多元,“所有的员工都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目前娃哈哈分给单位员工的住房就达2000多套,在即将建设的浙江海盐基地,还将兴建一批专为外来务工者提供结婚用房的住宅楼”。[1] 娃哈哈集团一位从事政工工作的员工表示,除了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之外,娃哈哈集团内部员工的精神生活也很富足,在处理内部员工关系上也独具人情味,这使得集团上下始终拧成一股绳,目光紧盯着企业的长远发展。该员工透露,娃哈哈员工的待遇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员工流失率却是相当低的,“我们有任何建议和问题,都可以通过畅通的渠道直接传达到管理层。” [2] 娃哈哈集团把儒学中的“家文化”理念引进到企业管理中,让企业这个“大家”和职工这个“小家”融合在一起,让企业“大家”成为职工“小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主要来源。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重视感情投资,创造条件尽量满足职工的需求,努力搞好职工福利,建有职工家庭档案,职工家里遇困难,领导会登门造访,帮助解决困难。“家文化”带给职工的不仅是缕缕温情,还向职工传递一个信息:你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命运就掌握在你手里。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中所有的成员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在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念激励和诱导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总之,娃哈哈集团十分重视人性化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并将之切实落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平时员工的生活中去,从而形成了追本溯源的企业文化合力。

此外,浙商在他乡发展,特重人伦价值,讲血缘、地缘,树立“隆帮”精神,凭着自身的团结,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求得共同生存和发展,也使中华传统文化群体本位得以发扬光大。

二、建立自主品牌,提高竞争力

商界有一个传言,说是在全国各地同时展开一个调查,从大江南北,到西部边陲、东部沿海,同时摘录商场、店铺的商品商标,可能随处可见的商标最多只会有3个,而其中肯定有一个是“娃哈哈”;在过去的15年里,让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娃哈哈”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娃哈哈”,向人们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名牌,什么是名牌真正的力量。

娃哈哈集团在全国27省市建有70余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形成“销地产”格局,同时,在市场推广上采用独特的确保分销商利益的“联销体”策略。二者形成了快速进入市场的物流系统和高效运转的销售网络。不少人把娃哈哈的成功归因于此。然而,宗庆后则认为这是表面现象。在他心中,“娃哈哈”品牌扎根中国人心的原因是六个字:“大众化,高品质”。

所谓大众化,就是要让娃哈哈产品遍布全国各地,消费者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得见、买得到,就是要让娃哈哈产品价格便宜,人人都能消费得起;所谓高品质,就是要让娃哈哈产品真正有使用价值,要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宗庆后有一句口头禅:生产出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品牌也有不同的目标人群。“娃哈哈”最可珍贵的是,在存在东西差别和城乡差别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断缔造着最多数认可的且够得着的价值。

可口可乐前总裁杜达夫曾说过:“将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唯一对手可能是来自娃哈哈的挑战。”宗庆后和他所创办的娃哈哈,已成为中国饮料业乃至中国经济活动中的”强势力量”。很多人对于娃哈哈的了解,来自于娃哈哈的产品,因为在中国任何一个最角落的鸡毛小店,你都可能发现娃哈哈的产品。

娃哈哈集团专业打造的企业协同办公平台将工作流程管理、企业内容管理、项目管理、协同办公等诸多功能模块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流程管理、指令流转、发布公文、绩效考核的完美结合,使得微宏协同办公平台有效融入娃哈哈集团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提升其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包括ERP、HR等,有效整合在一起,消除企业信息孤岛、整合企业信息资源。

宗庆后运筹娃哈哈的方法被称为”宗氏兵法”,而娃哈哈的企业运作模式又被人们称做”娃哈哈模式”.。”娃哈哈模式”在一个神话破灭的年代创造了一个企业崛起的新神话,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和企业方法,是了解中国市场现状的一把钥匙。几乎所有娃哈哈人对自己的企业都有着一种天然的自信:“娃哈哈的东西别人永远也学不了。”[3]别人学不了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点上,娃哈哈无疑是中国饮料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三、捐款帮贫,有着崇高责任感

近些年,娃哈哈集团在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也在同步增长,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2005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中也频频露面。一切尽如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一贯推崇的——“做善事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因为企业生存于社会,就应当回报社会”。[4] 娃哈哈集团的不少员工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个温馨的场面:2003年11月19日,“娃哈哈”号爱心航班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起飞,5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搭乘那趟班机,前往韩国开始了他们的“生命之旅”,宗庆后则亲自到机场为他们送行。

娃哈哈集团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员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娃哈哈集团与韩国非营利性儿童福利组织“韩国儿童保护财团协会”签署协议,共同资助杭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赴韩免费治疗。第一批赴韩的5名患儿是由杭州慈善总会在各儿童福利院挑选出来的孤儿以及贫困家庭的患儿。另据了解,当时治疗每名患儿的平均治疗费用为5万美元。

娃哈哈集团外联部副主任单启宁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热衷于慈善事业是娃哈哈一贯的作风。2003年“非典”期间,娃哈哈曾一次性捐赠了市值900万元人民币的商品;2005年1月份,娃哈哈集团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赠近千万元的纯净水和童装。

根据胡润“2005中国内地慈善家排行榜”,宗庆后的捐赠金额是4340万元,主要捐赠领域是健康、教育、文化事业等。但事实上,近些年来,娃哈哈集团仅在社会公益事业上的投入就超过了2亿元。

除了对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和地区进行捐助,提高企业形象,娃哈哈还进军西部,帮助他们扶贫脱困,又扩大了市场范围。浙江是资源小省,土地、能源资源十分有限,后来成了众多企业发展的瓶颈。而娃哈哈却显得游刃有余,这主要得益于宗庆后超强的战略眼光。在西进涪陵的成功基础上,娃哈哈抢占先机“跳出浙江”发展。1997年以来,在西进涪陵的成功基础上,娃哈哈再接再厉,在三峡坝区湖北宜昌、国家级贫困区湖北红安、四川广元、吉林靖宇及沈阳、长沙、天津、河北高碑店、安徽巢湖等22省市建立了40余家控股子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地分公司的产值占到整个集团公司的近一半,不仅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使娃哈哈实现了销地产,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饮料企业,取得了“双赢”,达到了互惠互利的目的。

崇高的责任使命感,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宗庆后是当之无愧的“西部开发功勋浙商。作为民族品牌的杰出代表,娃哈哈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发展之重,彰显了大品牌的大风范。20多年来,娃哈哈累计上缴税金近百亿元,资助教育和各类其他社会公益事业2亿多元。在发展过程中,娃哈哈共计采购180多亿元农副产品,通过采购茶叶、白糖、奶粉等,直接、间接解决了130余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推动了“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东北老工业区投资建厂40余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饮料市场历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白热化竞争态势。娃哈哈却能在这场“群雄混战”中,独领风骚,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小企业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娃哈哈的成功令人羡慕,但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它的成功并不是无迹可寻、侥幸而得的,企业的金字塔也是有一块接一块的砖头垒成的。其中体现的浙商文化也可以让我们细细咀嚼和认真学习。独特的“家文化”管理理念、自主品牌的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使命感都是企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些也是浙商文化价值独一无二的体现。参考文献:

[1]子夜.娃哈哈的家文化.[J].企业文化.2008年01期

丰富的餐饮文化 篇3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我们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施展才华,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健康成长。我们的理想是:校园———圣洁、崇高;教师———儒雅、渊博;学生———活泼、好学。为此, 我们在塑造学校文化形象和丰富学校文化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一、塑造学校的文化形象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环境能够给人以美感, 让人心情舒畅,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能激发学校师生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同时对学生也起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效。因此, 我们努力让校园里的一切有形物质尽量赋予文化的内涵, 从而形成龙港二中自身的文化特色。学校抓住申报省示范初中的契机, 积极实施了“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一是改建旧校门。破旧、狭窄的老校门, 既不利于学生安全通行, 又影响学校校容校貌。我们聘请专家精心设计, 建成了一个造型别致、意蕴深长的新校门, 美化了学校的外观形象。

二是整修改造教学楼。二中的“勤学楼”, 由于原来设计不合理, 整幢四层楼没有一个厕所, 加上工程质量差, 年久失修, 下雨时严重渗漏, 墙体剥落, 既影响学校外观形象, 又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为此, 我们对该楼进行改造整修, 从外墙涂料的选择到楼体结构的改造, 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思考。经过整修改造的“勤学楼”, 面貌焕然一新, 大大方便了师生的学习与生活, 同时也使得改造后的教学楼墙体色彩和学校整体色调浑然一体, 突出了校园的主色调, 增强了校园的和谐美。

三是美化校园。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育人的特殊功效, 于是加大改造力度, 精心设计, 努力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2005年, 我们学校完成了办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顺利通过了浙江省示范初中的创建验收。在创建过程中, 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 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 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学校陆续对校园内的广场以及“博学楼”后面的空地进行绿化、美化, 设置紫藤架、风景文化石等景观, 种植古榕树等名贵花木。现在, 校园内大道曲径、绿地草坪;杨柳依依, 古榕青青;荷塘池沼、锦鳞戏水;处处鸟语花香, 展现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目前, 校园内教室、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 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名言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优秀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 使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而我们的终极目的便是努力让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为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校园环境改造工程为我校师生创设一个优美、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学校整体校容校貌的改观平添一份生机与活力。我校被温州市人民政府评为花园式单位, 温州市绿色学校。

二、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一所学校, 物质文化建设固然重要, 但作为学校教育最鲜活的因素———人的发展, 更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需关注的首要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业进步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 促使教师不断追求自我发展进步, 使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教育胸襟, 让他们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来服务教育, 服务学生, 让充满人性化的校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乐园。

因此, 我们面对学校实际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接触与征求学校各层面的意见, 经过充分思考与酝酿, 提出了学校近期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蓝图———“建设三大工程, 实现四大目标”, 将学校教育发展提升到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高度。

“三大工程”:名师培养工程;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校园信息数字工程。

“四大目标”:一是通过名师培养工程, 造就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美化校园,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三是通过校园信息数字工程,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的整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工作效益;四是力求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创浙江省示范初中, 跻身名牌学校行列。

几年来, 我们以建设“三大工程”、实现“四大目标”为工作核心, 科学规划, 有序安排, 规范管理, 分阶段实施。

现在“三大工程”进展顺利, “四大目标”也已逐步实现。其中绩效最为明显的是“名师培养工程”。

大学者之所以成为大学, 是因为其有大师焉。同样, 学校欲求长足发展, 关键在于师资力量, 我校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由此我们制定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提出青年教师“123”发展蓝图, 推出一系列培训计划, 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一是倡导读书学习。我们认为读书学习是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进步的最好途径, 让阅读来开阔教师视野, 补充教师知识营养, 净化教师美好心灵, 增强教师文化底蕴。为此, 我们成立了“诤友读书赏艺会”, 修建了一个雅致的教师书吧, 为教师们读书学习、探讨交流创造舒适的环境。利用学校宣传栏, 专门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特别购置有关书籍, 向教师推荐好书;通过校园博客笔会、读书沙龙论坛等活动, 大力营造读书氛围, 调动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积极组织教学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载体, 构建务实高效的理想课堂为目标, 鼓励教师扎根校本、立足讲堂, 倡导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此外, 经常性地聘请省内外专家名师来校讲学指导, 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开设精品课、观摩课, 普通教师开设常态化教学研讨课, 新教师开设汇报展示课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教学大练兵活动, 引领广大教师形成一个潜心钻研业务、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我校还主动承担并积极争取省、市、县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 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为他们展现才华提供机会。

我校采用重点培训与分组分科轮训相结合的办法, 分批次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进行参观、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 我们不仅与名校名师专家们建立了友谊关系, 而且领略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新老教师结对仪式。新教师在拜师学艺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帮助, 快速成长;老教师带徒授技,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通过“名师培养工程”, 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县级教学骨干。我校教师在构建务实高效理想课堂的实践过程中, 积极地思考课堂、研究课堂、把握课堂,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实效性的成果:近几年来, 教师中有课题及论文200多篇在县、市、省各级评比中获奖, 这也预示着我校教师已从教学实践向理论高度进行有效的探索。

在建设“三大工程”的同时, 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四节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 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崇尚高雅文化、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质。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室内悬挂名人名言;班班购置图书, 建设书香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学生自己的书法及绘画作品;建设校园文化橱窗, 传递校园文化心声。开展征文演讲比赛, 展示学生青春的风采与口才;举行艺术节活动, 增添学生校园人生的精彩;组织校园诗人评选活动, 活跃校园诗歌创作热情;举行“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活动, 浓郁的古风诗韵给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启动新教育实验, 师生共写随笔, 让思考推动成长;启动“二中博客”, 架设沟通心灵的桥梁;举行“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文艺汇演、现场书画大赛、大合唱比赛、学生游园等活动。

成立多个学生社团, 吸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校“晨光”文学社的创作活动, 繁荣了校园文化, 成为全国中学生文学优秀社团。校器乐队、声乐队的出色演出, 多次获市、县级大奖。2005年度, 我校被县政府评为体育运动突出贡献单位;2009年我校学生篮球队获浙江省初中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科奥队、数奥队成绩喜人, 捷报频传:2006年, 我校吴玉超同学获浙江省自然科学竞赛一等奖 (全县仅2名) , 2007年我校周德森同学获浙江省数学竞赛一等奖 (全县仅2名) ;2006年, 我校被列为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教育基地, 2008年, 被列入温州市首批体育特色学校。

我们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搭建了欣赏美、创造美的广阔舞台, 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 陶冶了学生思想情操, 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学生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到了成长的幸福。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收获与反思

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能够促使学校教育不断增值, 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建设学校文化必须重视策划与过程管理, 朝着既定目标逐项落实。

(一) 制度文化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当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学校文化的形式呈现时, 它对师生而言, 不仅仅是一种规则、一种约束, 更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我校教师在科学而又具人性化的制度感召下, 寻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现在, 我校教师讲学习、求进步、谋发展已蔚然成风;教师讲正气、争文明、创和谐的人际氛围已经形成。教师将讲台变成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 传播知识, 传播信念, 传播快乐, 传播爱心。制度文化深入人心, 教师因自觉而发展, 因努力而超越, 因挑战而创新, 因成就而精彩。

(二) 学校文化的策划与执行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建设学校文化, 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 从现实的人文环境出发;建设学校文化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策划, 必须要有有效的管理与有力的执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投入, 有效配合下变为集体的行为。在建设学校文化过程中, 要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 通过“三大工程”的建设与“四大目标”的实现, 不断塑造与培养学校的文化形象, 充实与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让高雅文化滋养师生的精神发育, 用优美的环境熏陶师生的心灵世界, 学校由内而外发生了质的变化, 校园处处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三) 校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头人

中国古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 篇4

中国古玉器不仅有着8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品种,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玉器之所以成为历代官吏显示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古玉器之所以成为重要的文物、之所以构成中国玉文化体系的原因。

中国古玉器的文化内涵不仅包括设计艺术、碾琢工艺、文字记载等,而且还包括古玉器的丰富的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

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在古代,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的品德,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玉”的用玉观;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就是将玉石的5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5种品德:“仁、义、智、勇、洁”,

资料

古玉器的礼仪功能一直占中国古玉器的主流,“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即用6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祭祀、朝拜、交聘、军旅的礼仪活动的玉器,这就是《周礼大宗伯》所说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磺礼北方”。

古玉器的宗教功能体现古人在图腾崇拜中的用玉,在佛教和道教中的用玉。玉器的经济价值从古到今不减。大中型墓葬中出土较多的古玉器,除了表征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外,也是财富的象征;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有以玉作币、以玉作交换和贡品的做法;清朝有“古铜旧玉无身价”的说法。

玉器的装饰功能始终是玉器的主要功能。包括玉珠串、手镯、玉佩等人体装饰用玉;玉剑饰、玉带钩、玉带扣等服饰装饰用玉;玉山子、玉制瓶、玉制炉熏等陈列装饰用玉等。

浅谈如何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篇5

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符合群众特点的精神文化活动, 培养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广场文艺的形式丰富他们业余生活, 有针对性的在社区和农村中开展文化活动进社区、进基层活动, 真正使一批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文化走进广大群众。要为群众提供社会健身器材, 创办群众文化俱乐部、增加文化娱乐设施, 并通过财政投入和补贴方式降低相关的收费标准, 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要在城市文化设施规划上逐步提高非营利性设施比例, 满足群众的需求。要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 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多开展适宜大多数群众的文化活动, 有意识地扩大业余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提高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水平。同时要重视广大群众对业余文化多动的参与程度, 切实将他们作为业余文化生活参与的主体, 使他们在享受业余文化生活中乐趣的同时, 喜欢上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继续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各个社区和乡镇应当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硬件建设要充分整合可利用资源, 通过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发挥公共文化资源的综合功能, 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 发挥最大效用。支持乡镇宣传文化中心扩展功能, 共建共用, 使之发展成为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向附近群众开放, 最大限度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作用。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开展文化信息化服务, 使广大群众就近、方便、低成本地享受和利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 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

三、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

繁荣的群众文化活动, 是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繁荣群众文化, 要抓好文化下乡、进社区工作, 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农村以电视广播为主要文化消费方式这一实际,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作用, 提高“村村通”质量, 开设农村频道, 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 保质保量向农村播出。做好送戏、送书、送电影工作, 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和看电影难等问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快全民健身路径建设, 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要把文化下乡与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 提供符合群众兴趣口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 要大力扶持群众搞好自办文化活动, 组织开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民间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民间艺术活动、文体竞赛活动, 支持民间剧团发展, 鼓励特色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自编自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文艺演出, 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

四、加强引导, 成立群团文化队伍

拥有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 是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前提, 也是持久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撑。

一方面, 对各社区要加强引导, 健全网络组织体系, 建立各类文艺队伍花名册, 发挥这些文艺队伍的作用, 让其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社区投入大量资金, 购置文化活动设备, 确保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坚持以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市民学校、文化广场、书画小课堂等活动阵地等为载体, 开办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业余培训班, 组织社区居民读书学习, 丰富社区群众生活,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融洽社区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 要明确各乡镇文化工作职责, 公开选拔有一定文艺专长、热爱基层文化工作的文化干部, 建立一支基层文化干部队伍。要培养文艺骨干队伍, 注重发现和培养“乡土艺术家”, 建立健全基层文艺骨干档案和长效培养机制, 让他们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头人, 激发基层自身的文化活力。要壮大群众业余文化团队,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基层组织各种文化团队, 力争村村拥有一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 并经常性开展活动, 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五、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深入“活动点”指导促进

开展群众文化指导工作, 首先应当构建市群众艺术馆和城区文化馆包乡镇 (街道) 、乡镇 (街道) 文化站包村 (社区) 、村级文化协管员 (社区文化工作者) 包“活动点”的“层层包干指导”工作机制, 制定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包片等一系列制度, 广泛组织开“宣传干部下社区 (农村) ”、辖区宣传文化单位与社区 (农村) “结对共建”等一系列活动, 将各级宣传文化工作者充分发动起来, 深入各个社区、农村、宣传文化“活动点”, 围绕“把方向、抓协调、创文明”的要求, 共同做好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管理、指导、服务等工作。“把方向”, 就是引导各支队伍大力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 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抓协调”, 就是积极帮助各支队伍、各个“活动点”协调解决活动开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推动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创文明”, 就是指导各支队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文化活动、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 影响和带动周边人群, 促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城市的文明程度。

总之, 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但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是他们在精神生得到了补给和满足, 而且群众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增强了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们在艺术团唱歌, 用歌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享受群众文化带来的变化, 在这个“大家庭”中体验生活中的乐趣, 这种文化效果的作用, 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相信精彩丰富的文化活动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是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朱萍.群众文化活动应贴近群众[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2]王晓云.群众文化重在人人参与共享[J];才智;2010年13期

丰富的餐饮文化 篇6

以团队协作为前提, 创新校本教研的形式

新新课课程程背背景景下下, , 校校本本教教研研的的形形式式灵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教师自我反思、教师间的互助互学、教研人员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及案例分析等形式, 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员, 体现着团队协作特征。

1.强化自我反思, 发挥团队智慧。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一个主要目的。在这里对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自我反思起到一个杠杆作用。通过这一杠杆作用能让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增强参与集体研究的热情, 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保持主动性。由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年组为单位, 组成教研团队, 通过这些团队, 教师间得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发挥团队集体的智慧, 共同进步。这里团队中教师间的互助必须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

2.提倡团队互助, 开展校际间互动。校本教研通常以团队互助为基础来运行, 在此基础上不仅在校内进行, 也应该在校外进行校际间的互助。校本教研不全等于本校教研。校本教研不能限于在学校内部构建教学研究平台。学校领导导及及各各学学科科教教师师 ( (团团队队成成员员) ) 都都要要自自觉觉地地加加强强与与外外界界的的合合作作与与交交流流。。通通过过各各级级教研部门和网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可同其他学校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校际教研活动。

3.开展专业引领, 进行合作交流。校本教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虽然是“以校为本”, 但也绝不是说只要本校教师和邻校教师参与就可以, 专业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参与也是不可少的。他们的介入会为校本教研带来新的信息和理论支持, 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与专业引领克服了校本研究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及理论难以提升的难题。因此, 要鼓励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课程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 发挥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优势, 集中力量寻找对策, 共同攻关。

4.鼓励课题研究, 促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中, 除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外, 学校领导还要有计划地鼓励并安排各教研团队教师共同承担一项或两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通过鼓励实验教师上课题实验课, 真正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 提高校本教研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效果。

5.倡导案例分析, 强化教研实效。撰写案例分析, 进行团队研讨, 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案例分析所进行的校本教研, 不仅可以锻炼被研究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其教学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习惯。通过团队研讨, 又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提供了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不足的机会。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然后在团队中集中开展研究讨论, 进行案例分析,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均有所获, 不仅增长了业务知识, 提高了教学能力, 还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还有很多, 如, 集体备课、主题公开课、教学观摩、骨干教师引领课、网络教研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问题和困惑为切入点, 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

有专家指出,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一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与摩擦。因此,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在教师方面, 存在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学生方面, 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难, 自主学习方式培养难, 合作学习方式培养难。在课堂管理方面, 活跃气氛与保持课堂秩序之间存在着矛盾, 解决好这一矛盾才能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寻求解决上述矛盾及难题的途径与方法, 就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1.以“五新”为内容, 开展校本教研。教师作为课程的改革者和创新者, 必须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一要以倡导“新理念”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深入研究教师理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 打破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观念的襟锢, 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者和引路者, 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 做学生的合作伙伴。二要以“新课程”实施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新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研究, 加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三要以“新方式”的转变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 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研究教师如何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研究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四要以“新课标”的落实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新课程教学目的的“三维空间”, 研究确立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操作原则, 即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等。五要以“新资源”的获取整合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利用校外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校本课堂开发, 研究如何利用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等。

2.以“学生”为研究主体, 开展校本教研。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快乐。研究的内容有: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学生“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

3.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 开展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样建立新的课堂秩序, 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 就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一, 研究构建课堂新秩序;其二, 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其三, 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其四, 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改变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 促进了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浅谈丰富多彩的高职校园文化生活 篇7

建设高职院校的和谐校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校园文化生活的发展和建设, 是高职校园的重要特征。只有有了丰富健康的高职文化生活, 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校园。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真正实现传授知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体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提供精神动力, 它是生长发展在高职教育环境中的独特文化现象, 是高职院校师生在一个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思维模式, 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团体精神氛围与思想意识的结合。是维系高职高院校师生精神力量。

一、现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特征

何谓高职校园文化:就是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达到的程度。以高职师生为主体, 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高职校园为空间, 高职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不仅具有一般文化特征, 还形成了以下四大特征

(一) 传承优秀的传统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校园文化是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积累, 随着社会发展, 时代变迁, 高职校园文化业在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精神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一旦形成, 在校园内可以很快的被接受、成长, 并且向校园外散播。不但体现了高职传统的校园文化, 又有对时代变迁更新观念革, 高职校园精神发扬传统精神, 又贯穿着时代精神中的创新的发展规律。

(二) 融合社会与交流

高职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一个独立的个体, 又是社会文化一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形成于高职校园传统、学校文化发展、学校与社会运转三种力量互动中。高职校园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校园文化继承的依据;学校文化发展, 根据社会岗位的需求, 设定不同的课程, 学习不同的知识, 学校社会运转是校园文化发展关键和变动因素。

随着, 校企合作的建立, 加强了高职学生的社会认知度, 不同的实训加大了高职学生对社会的磨合, 对外国籍交流加速了高职学生的眼界, 把高职学生推向了世界, 同时也带动了高职文化的发展, 各种文化交融, 各种思想激荡, 对高职校园文化借鉴、交流、学习提供了机遇, 带来了发展。

(三) 文化的高雅与文化的多元

高职教师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创建高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 因此, 高职校园文化的价值是高雅的, 理性自觉, 如同大学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文化水平较高;视野开阔, 思想活跃, 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科技、新思想、新观念等方面走在时代与社会前沿, 良好的教学氛围, 轻松明快的校园环境, 使高职校园文化体现出文化的高雅和文化的多元。

(四) 内容丰富和形态多样

思想观念与精神风貌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职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丰富和多样的。通过用物质与行为方式, 很快的表现, 既有符合教学措施、有体现可文明规范的校园规章制度。在校园内不仅有美丽校园环境景观, 又有校园广播文化传媒、丰富的课外活动、多样的学生社团等。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七大作用

(一) 决定导向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是指在学校环境与社会发展中, 完成从学生到事业人士的角色转变, 使学生变成有理想, 有目标, 懂得真正的社会价值, 实现自我价值, 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人才。

(二) 起到凝聚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对团队现有成员的团结和合作的体现,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以及与新成员的默契融合。对外来团员的融合, 对当今的职业高校, 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和较强的合作力, 不仅体现了主人翁精神, 还能激发广大师生的顽强拼搏, 积极向上, 团结互助的精神, 这是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灵魂。

(三) 积极向上规范作用

文明向上的高职校园文化规范作用体现在当代高职学生行为有强大的行为规范约束力, 借助各种高校文化因素的影响力, 将广大学师生的言行规范放到社会这个公共大平台上, 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和道德力量.

(四) 强大的辐射作用

高职院校是社会组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在开放的社会发展离不开大学校园, 文明的大学生在社会中更起到引领时代的作用。通过大学直接的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如哲学、思想道德建设、文学、艺术、等。都将体现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五) 积极的娱乐调节作用

娱乐是校园文化的丰富表现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活跃师生生活, 调节紧张的课余生活, 增添新的生活的乐趣, 校园文化在娱乐同时, 还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

(六) 创新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的创新作用主要体现在全体师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潜能的萌动和开发。高职校园文化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 鲜活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情感因素, 比如学生的兴趣、情感等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的因素培养需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文化熏陶。不仅拥有传承人类文明的硕果, 更重要的是创新知识的成果, 创新的知识课题。为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七) 强大的激励作用

丰富的高职校园文化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可以激起全体高职师生的斗志, 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朝气蓬勃让人拥有责任感使命感, 强大的动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不怕挫折的奋进精神。

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不灰心、不气馁, 不退缩、不怕难、不怕苦。大确立坚定信念, 追求远大理想, 提供了扎实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凝练高职校园精神, 确立高职文化基调。把高职学院建成文化高地, 首先要培育和凝练丰富的高职校园精神, 形成富有个性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精神, 为保证校园稳定发展和建立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的挖掘和提炼, 总结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训和办学理念, 并使校训不在简单的口号。而是学校未来发展指引。

优化校园环境, 培育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离不开物质建设, 在实现高职校园规模扩建, 还应当注重校园环境的优化, 营造具有特色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育人氛围, 这对学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

加强学生思想素质建设, 推进校园文化发展。充分发挥高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关键。所以高职教师不仅要把书本知识教育与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一方面抓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一方面要做学生的好朋友,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紧抓狠抓。决不能放松, 对学生的管理。同时, 在高职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关键之一, 有大量的社团活动, 文化传播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锻炼了学生也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文化,让学校内涵更丰富 篇8

创建“五园”学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 “五园”即是文明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创建“五园”学校是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 也是提高学校管理品位的有效途径。

一、传承明德文化, 创建文明校园

“明德唯馨”, 借助老校长俞明德的名字, 一方面是继承他的精神、传统, 另一方面是对德育工作深入实践、发扬光大。于是,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 质量为本、弘扬特色、创新发展”的思路。2005年, 学校开始实施以学习解放军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此, 学校开始探讨德育的特色及德育的有效性。一方面把学习解放军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另一方面以活动性为基本思路, 扩展和深化德育的内容与形式, 整体构建起以“学军育人”“读书育人”“常规育人”“拓展育人”“艺术育人”为主体框架的校本行动德育模式。这种模式结合学校实际, 开发德育课程资源, 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重视开展一系列活动, 使学生融入生动的道德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突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注重体验,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 把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精神财富。从此, 学校在行动德育上不断下工夫, 不断出成果, 行动德育在实验小学开花结果, 反映学校德育特色与成果的书籍《德育, 因行动而精彩》结集出版, 学校也逐步形成了学军文化、“明德”文化。

二、弘扬艺术文化, 创建艺术校园

“艺术校园”创建内涵深刻, 工作扎实有力。“艺术化”教育是我校的教育理念, 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我们以“艺术化”教育为抓手, 推进“艺术理念、艺术场所、艺术环境、艺术活动”建设, 创新教育活动载体,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学校以“全面发展+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培养目标, 明确方向, 推动实践。二是建设“艺术校园”, 使学校的精神文化、艺术特色、育人环境等一系列的建设达到协调统—, 让校园充满艺术, 让教师充满智慧, 让学生快乐成长。三是丰富艺术活动。我们设立12月28日为校庆日, 每年的五月为艺术节, 每学期开展一次才艺展示活动, 同时开展艺术进社区、进幼儿园活动;广泛参加市级以上的各类艺术表演与比赛活动, 创新了教育活动载体。四是加强外联活动, 构建“上下联动, 左右抱团”的方式。“上”指与艺术院校挂钩, 如成立浙江艺术学校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下”指与幼儿园紧密合作, 成立合作幼儿园, 同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研讨, 支持幼儿园艺术工作;左右是指同兄弟学校, 一方面向优秀学校学习, 借他山之石来攻玉, 另一方面与结对学校共同探讨, 抱团发展。五是研发“艺术”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形成钢琴、舞蹈、二胡、笛子、琵琶、古筝等十几门专业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历。

三、营造和谐文化, 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办学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它是旨在通过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的和谐, 加强内部的校务公开、民主协商, 加强本校与外界、与外校等的联系, 积极对话, 积极协作, 积极学习。在了解自己、了解外界、了解他人的基础上, 不断明晰自己, 不断吸收经验, 从而促进学校自身对办学思路、管理模式、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与创新发展。从和谐办学的内容来说, 和谐办学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在实际运行中, 我们采取以下几个具体策略:

民主决策:坚持班子议事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学校重大事情都要经过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从而发挥班子集体的智慧和才能, 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超前性, 使学校班子团结, 政通人和。

制度管理:学校管理都有着一定的法规和制度, 依“法”治校, 是阳光管理的基本一环。学校制订了“教师工作手册”, 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职责、管理制度进行汇编, 使全体教师明白学校的发展策略, 清楚学校的“法”, 从而做到依“法”办事。

校务公开:凡是校内重大事项、制度和教职工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学校都必须全面、准确、详尽地予以公开。必须多一项公开, 少一项非议;多一项公开, 多一份安定。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务公开机制, 有利于推进民主管理。

校情发布:电视媒体, 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传播平台。学校也应有校情发布会, 可以利用周会、教师大会、座谈会等形式, 经常性地向教师通报学校重大决策、工作计划、财务开支情况。让教师知晓学校情况, 有利于激发教师的主人公意识, 爱校之情。

通过和谐办学, 增强了学校凝聚力, 提升了学校在公众中的形象。

四、培育书香文化, 创建书香校园

学校之所以是学校, 是因为有书香, 因而“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显现。让书香溢满校园, 是我校非常重视的工作。

一是重视读书场所的建设与读书氛围的营造, 建成了温岭小学界第一个以“亲近自然, 品味书香”为主题的“森林图书馆”, 书阁、书廊、茅亭、绿树、草地营造了优美的读书环境。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和评比也使图书角成为学生随时补充“营养”、陶冶情操的宝地。教工阅览室也别具一格, 装饰别致, 融休闲、阅览、会客、研讨于一体, 是教师们修身养性、读书增智的好去处。

二是有序开展读书活动。学生每天中午都有专门的阅读时间, 喧闹的校园开始宁静, 老师、学生都会回到办公室、教室, 开始他们的阅读之旅;晚上, 学生回到家也有诵读作业, 让家庭也多了一份书卷气。每年4月份为读书节, 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教育活动。

三是开展读书考级活动, 制订考级方案, 规定读书数量与级别, 制作漂亮的“荣誉证书”。考级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生沉醉于书间, 一批批“小书迷”“小学士”“小博士”和“读书大王”不断涌现。

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整体风貌, 是校园文化的集中显现。师生徜徉其中, 浸润其间, 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

五、打造安全文化, 创建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健康、安全文化的构建, 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我校以狠抓安全为主线, 以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为保障, 积极营造平安校园环境。一是树立“安全第一, 生命至上”的安全观念文化, 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二是将安全工作按范围划片管理, 班主任包班, 教师包块, 全员动员, 齐抓共管, 严格实行安全责任追究制, 形成“责任制”的安全管理文化。三是养成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时时抓、事事抓的习惯, 坚持安全工作每周一小查, 每月一大查, 即针对校舍、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及活动设施来一次全面性的安全大排查, 且做好专项记录, 并及时整改, 逐步形成“常抓不懈”的安全行为文化。四是充分发挥各种设施的作用和功能, 形成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先进”的物态文化。

丰富学校文化 提升师生素养 篇9

一、坚守理念文化:以人为本

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传统, 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 统一认识, 凝聚智慧, 集思广益, 制定自己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往往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办学实践的一种积极构想, 是从实践出发对未来办学目标的一种设想和期待, 它要求简洁、明快地体现了新时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并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统领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要求把人放在第一位, 主张把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顺应人的禀赋, 提升人的潜能, 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

二、完善制度文化:开放民主

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学校要有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 学校的管理才能井井有条。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我们认识到, 课改, 改到深处是制度, 如果没有一个新的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 教育教学改革无异于空中楼阁, 因此, 我们与时俱进, 走依法治校、文化立校、课改活校之路, 用制度看守校园,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承, 二是修订, 三是新建。在“化整为零”的管理思路下追求日常管理的精细化, 充实完善学校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 以规章制度显刚性、细节管理显人文, 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度可评, 为逐步实现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学校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有机结合, 可召开每年一度的教代会, 更好地发挥了每一位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去, 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维护了教师的正当权益, 使全校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从而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融合师生文化:温馨和谐

师生文化的融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由于师生间年龄差异, 在文化认同度上存在沟壑, 交流障碍在所难免。为消除师生间的交流隔阂, 提升师生间的亲和力和认同度, 学校要打破师道尊严, 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三类文化”, 一是容错文化。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 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鼓励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二是赏识文化。要求教师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并通过心理暗示肯定学生, 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以激发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富有创新精神。三是批判文化。要求教师允许学生持不同观点, 鼓励学生大胆建言, 多视角考虑问题, 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

学校在实践活动中努力营造三种氛围。一是“幸福成长的”体验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 为学生积极心态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基。二是营造“温馨和谐”的集体氛围。使班集体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三是营造“书香致远”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养成“以书香为伴, 与经典为友”的学习品质, 积精神底蕴, 为人生奠基。

四、激活课堂文化:合作探究

落实课改精神,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我们学校在不断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下大力气对教师进行培训, 大力推进“名师工程”, 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可派教师到全国知名学校学习, 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及教育教学情况。在校内则牢牢抓住集体备课这一基础环节, 可要求备课组每周用半天的时间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优选了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 把准考点, 理清知识点, 突出重难点, 找准结合点,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学校每学期择时举办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教师的公开课活动, 并组织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交流学习、集体备课和公开课活动教师提升了自身的整体素质, 转变了教育观念, 增强了课改意识, 改进了教学方法,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学校可倡导教师上课需做到“三个带进”:把微笑带进教室, 把爱心带进课堂, 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能够自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平等交流, 合作探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做到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创新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五、拓展活动文化:张扬个性

学校要注重学生德的培育、智的开启、体的锤炼、美的熏陶、劳的养成。学校可组建“书画小组”“音乐小组”“篮球队”等兴趣小组, 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展现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真正做到促进自我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不但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并有助于学生美化心灵, 扩大知识视野, 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发展。有趣的课外活动, 不仅增强了师生体质, 还融洽了师生情感;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又加强了班集体的团结合作精神,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享受着阳光, 享受着大自然, 健康快乐每一天。

上一篇:网球中的数学下一篇:平行度误差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