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备课组活动

2024-05-23

丰富备课组活动(通用4篇)

丰富备课组活动 篇1

2008年下半年, 笔者所在的江西省遂川中学高一年级正式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新课程实验的开展对本校高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也使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那么, 作为本校新课程实验的“尖刀连”“排头兵”, 作为开展校本教研的最前沿阵地,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基层力量, 备课组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笔者结合本校高一英语备课组的一些做法, 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理论学习

新课程实验能否顺利进行, 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标, 是改变教师教育理念的前提。因此, 2008年暑期, 本校高一英语备课组的全体教师在学校的安排下去井冈山参加了全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 聆听了来自北京、广州等地新课程实验专家的经验报告及对新课程教学和教法的思想, 获得了有关新课程实验和英语教学的最新理念。9月份开学后, 高一英语备课组长利用每周的备课组例会, 组织备课组员学习新课标、中小学教育类期刊上及其他有关新课程理论及英语教学方面的文章, 让大家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实验的特点和主要任务, 进一步了解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通过这些活动, 高一英语备课组全体教师的观念转变了, 认识提高了, 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这为备课组的进一步教研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优势的有效途径, 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保证。面对困难较大的新课程教材内容, 本校高一英语备课组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规定每周一下午的第7~8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 要求全体教师集思广益、通力合作、共同商讨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每次备课活动都有1个教师作中心发言人;讨论时每个教师都发言, 表达自己的观点, 促使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地分析教材, 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形成可行的教学设计;最后由中心发言人负责拟写教学预案, 分发给大家使用, 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体备课, 本校高一全体英语教师在合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合作, 形成了备课组内教师互动合作、团结一致的工作作风。

三、说课交流

为了将教材的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课前预演, 本校高一英语备课组把每周二的早读定为说课交流时间。每次说课安排3个教师, 要求说课教师根据前一天的集体备课向其他教师说明自己教学预案, 包括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教材分析、课型设计、难点突破、专题归纳、学法指导等。通过说课交流活动,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形成了清晰的思路, 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教师理论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

四、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 其中包含了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等许多内容, 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经。听课是评课的前提与基础, 评课是听课的延续与升华。在新课程实验中, 本校高一英语备课组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20节, 每位教师要有完整的听课记录、听课评价, 要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 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出建议、共同提高;学期结束前备课组还应精心准备两节交流汇报课。通过经常性的听课、评课, 备课组全体英语教师就新课改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何有效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视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因此, 本校高一英语备课组要求全体英语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全体英语教师在课前反思, 反思教学设计能否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课中反思,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所预设的学习方式是否为大多数学生喜欢、接受;在课后反思, 反思课堂教学的成效有多少, 所设计的方案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以及怎样改进等。通过反思, 全体英语教师实现了从被动发现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的转变, 促进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六、“青蓝工程”

近几年本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发展, 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 仅高一英语备课组的10个英语教师中就有3个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素质好, 热情高, 基础扎实, 对新的教育理念接受快, 但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为了培养这3个青年教师, 缩短他们的成长周期, 使他们尽快成为新课程实验中的教育教学骨干, 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部署下, 高一英语备课组实施了新、老教师结对子的“青蓝工程”:一是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给每个年轻教师指定1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辅导教师;二是召开座谈会, 让新、老教师结成对子, 定期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及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三是明确青年教师的任务, 要求他们每周与老教师一起备1次课、每周听老教师的1节课、每周记1次教学随笔、每月在备课组内上1节汇报课、每学期结束时参加学校教务处主办的“青蓝工程”汇报课竞赛。在老教师的辛勤指导和青年教师的自己的努力下, 这3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了老教师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 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期末的“青蓝工程”汇报课竞赛中, 有二个获得校一等奖、一个获校二等奖。

七、校本课程

英语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 本校高一英语备课组教师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英语教材外, 还定期为学生安排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 如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此外, 备课组教师会在每周五下午的第8节课为学生举行“英语角”活动中, 按照新课标要求与学生一起练习英语会话、提高英语口语。这一系列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促进了新课程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

为了促进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 本校高一英语备课组还要求全体教师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撰写相关的教研论文, 以总结新课程实验中的成败得失, 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由于认真做好了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 全体教师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的热情相当高。备课组通常采取这样的方法:教师自己写好课题或论文提纲, 然后在备课组内交流, 全体教师提出建议和评价, 最后教师自己修改、总结和定稿。自新课程实验以来, 本校高一英语备课组全体教师在国家级、省级英语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 有一个国家级、两个省级教研课题成功结题。课题研究的开展, 增强了教师的教研意识和合作精神, 提高了全体教师专业水平。

丰富备课组活动 篇2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特地开设了趣味数学兴趣活动,名为《数迷园》。

二、主要内容

本学期开展了11次趣味活动,其中2次数学小游戏,1次模型制作,8次数学专题。

三、主要成绩:

1、通过开展趣味数学兴趣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味性的东西,努力作到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2、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与形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3、在活动中,我通过开展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讲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4、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数学知识面。

5、注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丰富备课组活动 篇3

一、制订整体教学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方向

高考考什么, 怎么考要明确, 我省制定的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考试说明不仅有明确的内容要求, 明确的能力要求和案例, 更重视对照和研读高考考试说明 (包括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高三复习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也就是对初高中10本教材全面复习;第二阶段是整合地理专题复习, 做好学科内综合复习与练习;第三阶段是结合热点问题与地理联系性, 回归课本知识, 选择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试卷, 进行模拟测试。高考前, 留下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 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二、复习策略

(一) 夯实基础, 突出主干。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总体来看, 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和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人类活动、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不应死记硬背, 而应理解和应用。高考试题往往引用课外知识和社会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构成新的问题角度, 考查学生能力。但是无论如何, 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基础和主干知识, 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综合思维方法, 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逐步将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 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例如, 地球运动、气候洋流、天气系统、内力外力、地形水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口城市、区位分析、资源灾害、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就是复习重点, 要有效复习,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注意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 以及对地理知识细化和整体性的把握。二要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主干知识, 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并学会知识迁移。例如:使用历年高考题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引导。三是建构清晰度高、利用程度高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可以建构如下知识体系:

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 又有利于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 理清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 间的相互联系, 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二) 重视地图, 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 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和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 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 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

复习可从地图入手, 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 可看十方面地图, 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 (气温、降水量) 、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 (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 、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 以及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和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 甚至画图, 就掌握了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此外, 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图形的练习。如: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熟悉这些图的特点和解法, 是考好地理所必备的。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以下内容: 大气的运动和变化,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世界和中国区域 (大洲、大洋、地区、国家) 中的重要经线、纬线, 各类地图的判读, 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 (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 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 , 通过它们, 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经纬网, 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 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 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有了这样的水平, 无论命题角度如何,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见, 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 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等问题, 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 另一方面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 突出地理能力, 提高复习效率。

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近年来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科学表述) ;重视考查学习方法 (空间定位, 区域比较, 综合分析) ;重视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重视关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全球或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热点问题) 。因此, 如何训练、培养和有效提高地理能力是高考地理的关键环节。例如:要有效提高地理图表分析能力, 就要从新材料、新情境的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解读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加强绘制地理图表技能的训练, 加强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换的训练。通过学习过程体验, 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为掌握分析地理图表的技巧和方法奠定基础。

(四) 重视提高解题能力, 落实复习成果。

复习成果最终体现在解题能力和水平上。要有效提高解题能力, 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地理审题能力。新课程高考很重视应用新材料、新情境的试题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 提高地理审题能力有助于从新材料、新情境的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 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有效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论证, 探讨地理问题等, 因此平时考练时应注意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反思。二是建构答题模式。注意归纳和整理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建构各类题型答题思维模式和方法。例如:对农业发展的评价, 就从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 和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等) 入手, 依据题意, 有侧重点地评价,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得分率。三是注意限时训练。平时训练时要注意时间控制, 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题、形成解题思路, 应用规范的地理术语,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地理问题。

(五) 专题训练系统整合, 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专题复习, 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把地理教材内容分为几大板块:运动板块、图表表达板块、区域地理板块、人类活动板块。通过几大板块的复习, 使学生对整个地理知识形成大的框架, 知识点之间形成网络。

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 能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把地理规律或地理原理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 以考核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 (如青藏铁路、水土流失、等) 的认识, 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注重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也是高考试题的目标之一。如地理学科内的热点知识有: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赤潮、南水北调、能源问题 (如石油) 、三农问题、中国人口迁移、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等。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 而且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了问题, 培养了能力, 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根据这些知识所设置的问题, 都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 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都不能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

备课组活动 篇4

一、课时安排,统一进度。

第10周和第11周完成第三节的内容。第二章第三节的大气环境分7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为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原理;第三课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四课时,练习讲评;第五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六课时,常见天气系统;第七课时,练习的讲评。每个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情况或班级的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力求在这两周内将第三节的内容结束。

二、内容分析,统一难度。

本节内容难度比较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同学都不是很懂,因此,鉴于 学生的基础水平不是很好,故本节内容要求在上新课的时候尽量做到知识要讲细,难度要降低,练习要跟进。

本节的重点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特点和分布;气压系统和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热力环流的原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气压系统和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三、寻找对策,统一突破

本节重难点的的突破主要以示意图演示为主,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讲解分析,以表格的方式进行相似比较。主要的示意图有大气分层示意图、对流层大气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三圈环流示意图、风的方向判断示意图、季风气候成因示意图、锋面系统示意图、气压系统示意图、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对比表格主要是不同位置的风向的比较,季风气候中冬夏季风的比较,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和反气旋的比较,南北半球气旋的比较。

四、合理作业,统一程度。

上一篇:杜威民主主义下一篇:专利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