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特色

2024-10-25

音乐文化特色(精选12篇)

音乐文化特色 篇1

摘要:内蒙古音乐代表了强烈的游牧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大量的草原音乐,对山川、河流、草原的赞美,对人类多种情感的歌咏,其节奏上舒缓或跳跃,情感奔放,有着浓郁的草原辽阔宽广地域气息。这种浓郁的音乐特点鲜明了代表了内蒙古长久历史以来的民族情感,形成了特有的地域音乐文化。

关键词:内蒙古音乐,地域音乐文化,特色分析

1、内蒙古音乐文化特色

内蒙古音乐文化特点都与蒙古族人们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有关,这种生活环境让人们有了一种刚烈、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而音乐文化可以看到,最初的蒙古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萨满教和狩猎类的歌舞,而后蒙古族从山林进入草原游牧生活,长调民歌逐步替代了最初的短调民歌,并在历史上成为了蒙古音乐的主体,形成其音乐的代表。而音乐特色可以分为不同的风格区域,科尔沁、瓦刺、中部区域的风格特色。内蒙古音乐文化中以长调最为特色,其音乐在表现时会在马头琴音乐的配合下,演唱者身着蒙古式的长袍,歌曲内容表现对生命、母爱、爱情的歌颂,唱法上主要以真声为主,发声与自然音更贴近,唱法中具有多种的丰富装饰性,如滑音、回音和前后依音,同时还有波折音的特殊发声特点运用。其发声中通过咽与口腔的复杂性的配合达到一种颤音,这种唱法让蒙古的长调具有了鲜明的特色。而这种长调的唱法因为歌唱者的不同,习惯的差异性而导致出现多种自由发挥的效果。歌曲的主体多数是对白云、牛羊、马等草原风景事物描绘。蒙古族的民歌中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一般长调存在时间最为久远,其特点是字少而腔调长,这种音乐特色源于游牧民族在劳作中创作而生,一般在节日和野外放牧中演唱的民歌形式,歌曲分为上下两部分歌词,主要是演唱者根据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景色、生活体验来创作发挥,在演唱中的节律上没有统一性。长调民歌主要表现了蒙古诗歌的特色格律,其表现为节拍的自由起伏,节奏的长短鲜明对比,旋律上自由且庞大。而在演唱上,直至今日都处于一种自然形成的状态,没有统一的具体系统形式与体系,大部分属于即兴创作,节奏上,上行旋律缓慢,下行则可以引入活泼感,表现草原上生活的状态。

2、内蒙古音乐近代发展特点

2.1 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前的内蒙古音乐

该时期的内蒙古音乐创作带有较浓重的政治成分,歌曲中主要是表现对领袖的爱戴,对新生活的赞美,例如《赞歌》。当时的音乐作品已经开始将西洋音乐的创作技巧与民族音乐特色相结合,节奏上富有激情且明快,抑扬顿挫明显,整体的旋律表现为激情高昂的状态,展现出气势辉煌的音乐情境。这些音乐具有叫宽广的音域,高音部分突出,音乐对热情的抒发较为重视,希望以此来激发人们的爱国、兴国之情。

2.2 改革开放后的内蒙古音乐

随着改革开放,世界和港台音乐的不断涌入,原有高亢、硬朗、明快、响亮的音乐创作风格被改变,逐步的开始被优美婉转的抒情曲调所感染。内蒙古音乐逐步受到通俗音乐的潮流影响,相关歌曲创作逐步的活跃在人们视野,并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逐步的诗意化,让音乐作品表现出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性。与之前的激昂高亢的曲风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品更看中抒情的表现,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展现,对自然的亲近。但是歌曲中的流行音乐和大众性的音乐特性并不明显,虽然处于流行音乐文化氛围下,但是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更多的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展现。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其展现了操作游牧生活的人们其对自然的亲近感,草原的辽阔,美丽的草原风景中,音乐如诗如画的展现,犹如一个美丽的梦。

而流行音乐达到产业化的发展情况之后,内蒙古音乐也逐步进入了流行乐坛,具有代表的音乐人如腾格尔、斯琴格日乐等。腾格尔的音乐作品为例,表现了高亢有力的音乐风格,展现的音乐可以深沉厚重、豪迈壮丽,较好的传承了内蒙古的地域音乐文化元素。作品中《蒙古人》这首取自继承了蒙古音乐中的长调民歌韵味,歌曲的每一句都采用延长尾音的方式处理,有浓重的蒙古族音乐特色。这种做法展现了对蒙古传统民歌的尊重和继承,较好的保留了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元素和风格,因此一般在基本的旋律上有一定的原则性,避免了当下流行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

3、结束语

内蒙古音乐代表了鲜明了地域文化特色,甚至让人们对该区域的人们进行一种形象的个性印象。虽然现代音乐元素对传统内蒙古音乐进行了不断地刺激和融合,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内蒙古音乐的传统特色,这种传统特色是值得传承的,其中表现了历史文化的痕迹,让世界音乐有了更多的丰富性和多元化,赢得世界文化的认可。其中如长调、马头琴等音乐符号应得到国人的认可和维护,这样才能有效地保存本国的优秀文化财富。

音乐文化特色 篇2

------2009-2010年第一学期 一年来,学校立足校本,促进课改,坚持把校本教研与新课改相结合,以课改的方向确立校本教研的目标,以校本教研推进课改的深入,把创建省音乐特色学校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器乐进课堂”活动为切入点,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种乐器,人人会吹奏口风琴”为培养目标,将器乐课纳入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良性互动校本教研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学期围绕特色办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真抓实干。

特色学校的创建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为特色学校的创建既要硬件的投入,也要领导观念的转变,管理行为的落实。否则将无法开展。作为学校,创建工作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否则推动的力度很难保障。本学期在学校领导争取,市财政局的关心下,为学校配备了一间有三十架电子琴的和多媒体设备的音乐室并投入使用。学校校园特色文化氛围在校领导的关心下已经初具规模,继音乐大道后,修建音乐长廊,音乐特色图片展等,为学校创建省音乐特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特色,全员参与,融入办学全过程。

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涉及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的特色不只限于某一点,而应是“以点带面”,最终使学校整体工作,全方位都反映出这种特点,因此,学校方方面面的所有工作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来计划、实施、总结、反思、改进。创建特色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把富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个体的自觉行动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实施,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创建市级音乐特色学校为载体,坚持口风琴兴趣小组活动,确立“三步走”的战略,彰显音乐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小组成员经过几年的摸索整理出学校口风琴教材并已投入使用。

第一步,以教研组建设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音乐特色逐步形成。学校音乐组参加了市级音乐课题《口风琴学习与小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发展的研究》的研究。并通过开展全方位的、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实践,不断探索学校自身的发展潜力;通过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特色学科的建设。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各级各类音乐教育教学比赛中成绩显著,学校艺术氛围浓郁,艺术特长生,尤其是音乐人才辈出,每学期都有部分学生被相关的音乐学校附属中学录取。音乐学科的崛起确立了学校在特色发展的方向。在今年口风琴和合唱比赛中学校口风琴和合唱队分获市一等奖;在区二十四所中小学教师“庆元旦,红歌比赛”中我校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在区古诗文吟诵比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

第二步,立足校本教研,提升办学层次,创建音乐特色学校 初见成效。通过加强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围绕创建音乐特色这个中心,积极探索以校为本的管理模式、教师培训模式及学校课程培养模式。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学校每周为五、六年级增设一节音乐,确保学生每周两节音乐课,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同时全校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开设文体课,单周进行口风琴训练,双周进行各班音乐特色训练。这样一方面要求教师上好音乐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开展课外选修类课程,如音乐、舞蹈、器乐、书画、书法等方面艺术类校本课程;同时积极把握隐性课程的建设,浓郁校园艺术氛围,如抓好学生艺术团的建设,逐步建立了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学生艺术团体,并在班级成立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主题常新、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如开展高雅艺术欣赏、艺术讲座、艺术展示、艺术实践、艺术比赛等艺术活动;坚持举办一年一度校园文化艺术节;逐年提高校报《春之芽》的质量,逐步拓展艺术教育领域,并逐步延伸到文学、美术、棋艺等领域;通过板报、展览、广播、绿化、文化墙、标志性建筑等各种形式,营造校园环境的艺术氛围。同时,面向社会展示学校特色教育的成果,吸引全市具有音乐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来校就读,并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扩大影响。学校还逐步增加设备、设施,引进聘请社会知名艺术人才讲学,保证特长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获得快速发展。每年“六一”、“元旦”学校都围绕特色开展艺术活动,如:今年元旦学校特色展演是由四年级组承办的的口风琴比赛,比赛有齐奏和点奏两部分,聘请校内外专家当评委;每年清明、端午传统节日,学校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艺术活动。

第三步,以音乐课题为龙头,确定学校新的三年发展规划,向更高目标迈进。由于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因此,我们必须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来来追求特色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由专家引领,与科研同行,这样才能确保科学全面地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并取得实效。学校申报音乐特色课题并已成功立项,下学期将带领全体教师投入研究。音乐不仅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特色,也是学校在激烈社会竞争中获得发展的一个品牌。学校的快速发展需要树立品牌,艺术特色的生命也在于品牌,以“品牌促发展”成为学校下一步工作的核心内容。为塑造艺术教育品牌,争创“省特色学校”,学校首先将进一步明确音乐特色教育办学目标,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逐步形成“班级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年级有精品”的音乐特色新格局。其次,在现有条件下,学校将完善综合楼建设,形成音乐室的独立管理、独立师资、独立教学;同时,加快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师资,保证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另外,将进一步加快音乐课程建设,努力通过校本音乐课程的建设来营造校园音乐学术氛围,提升特色办学品味。

三、实践反思、不断调整。

创建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每经过一个阶段都必须回过头来看看,想想其中的成败得失,这样才能不断的调整、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发展。

五、经验指导,继承创新。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要历经长期持续性的打造。特色需要历时,需要稳定,更需要经验指导,只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切合实际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特别是老领导,老教师她们是一笔宝贵的创建资源,他们深厚的管理底蕴和教育教学模式对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反思和调整,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音乐特色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今后,我们将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把加强音乐特色创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以美辅德、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以此推动我校音乐特色创建向进一步纵深发展,并以音乐特色创建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1、加强对音乐特色创建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创建音乐特色学校的规划、实施方案和音乐教育工作规章制度,使学校的音乐特色创建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加强对音乐特色创建项目工作的定期研究和检查,逐步增大对音乐特色创建项目的投入,加快对音乐专用教室的改造,充实音乐教学的器材、设备和资料。

3、加强对音乐学科教师的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能适应创建音乐特色学校需要的、稳定的教育师资队伍。

4、调整课程结构,强化音乐特色创建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音乐类拓展型课程和音乐类社团活动的实效,使学校的音乐类特色项目再上新台阶。

5、以创建音乐特色全面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学校要有特色,教学要有特点,学生要有特长”已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更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校着力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不仅是为了创建省特色学校,更是要以点带面,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以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歌剧《伤逝》的音乐特色 篇3

《伤逝》是历史题材的歌剧,光南在创作时,既注意到作品所处的时代,又不单纯“仿古”,而是吸取了“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音乐传统,溶合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法和我国民族戏曲的表现手法,使这部歌剧具有现代音乐的基本气质,体现了作曲家含蓄、深沉、优美、抒情的创作风格。

《伤逝》的整个音乐是成功的,这晨仅就剧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主要唱段,谈谈它们的音乐特色和光南的创新:

一、 全剧主题音乐的运用

《紫藤花》是贯穿全剧音乐的主题歌,在序曲中就出现了这表达两位主人公热烈爱情的委婉、深情的音调,随着涓生和子君爱情发展,他们在夏日黄昏中,唱出了以单主题歌谣曲式结构写成的二重唱,全曲重复三次。

开始涓生轻柔温情地唱出:“紫藤花,洁白降紫美如云霞。为了献给心上的人,我把你轻轻采撷。”子君热情奔放地接唱:“紫藤花,我们常坐藤萝架下,你含笑听那真情的话语,浸着花香飘向天涯。”以后是子君和涓生的二重唱,曲调未变,采用轮唱和二部旋律的手法,在竖琴的琶音和弦伴奏下,歌声充分抒发了这对年青恋人的欢快心情。

这一主题音乐在全剧中的不同情景下多次出现,但手法统一又富于变化,如在春、夏两季中,主题音乐是那样欢快、明朗,表现了涓生和子君初恋的羞怯,相爱的幸福,对美好未来的响往:而在秋、科两季时,随着主人公爱情命运和心情的变化,音乐呈现出现沉、不安、悲伤的音调,子君带走枯萎的紫藤花,离开了家,这时乐队又一次奏出《紫藤花》的音调,在主旋律上虽未有大的变化,但乐队的和声、织体和配器,都有着感伤的色彩,感人深度比前些场景出现的《紫藤花》音乐更有所发展。到终曲合唱《古城默默盼春来》时,合唱以《紫藤花》的主题为主,涓生以独唱以对位方式唱出内心的悲伤。最后一段出现子君的歌声,伴送涓生走向朦胧的未来。

歌剧中的咏唱是歌剧音乐的主要部分,是朔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怀、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伤逝》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是光南借鉴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结合汉语特点和民族欣赏习惯,又注意到旋律性而写成的。他对这引起重点唱段着意描绘,精心创新,使它们成为这部歌剧中最动人、最有意境的核心唱段,展现了作曲家高度的创作水平。

二、 宣叙调《我把她送给你》

这是子君和涓生决心象海燕冲破乌云怒涛,建立理想幸福家庭时的一段对白,第一、二次演出时采用话剧式的对白,为了更符合歌剧的要求,光南在第二稿中将剧中全部对白谱写成宣叙调。在写作中,他运用了从戏曲中学到的处理语调的经验,在符合语调规律的前提下谱写动听的旋律,做到主要的词不“倒”字,但又不是每个字都严格按照“四声”来谱,而是掌握基本语势,从总体上吻合语言的音调走向。这样的宣叙调不同于西洋歌剧中的朗诵式的,主要在语言节奏上的表现方法,而是将我国的语言特点、民族欣赏习惯结合起来,谱写出有说唱音乐的旋律,使其成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宣叙调。光南遵循这些准则和规律,经过探索和实践,使《伤逝》中的对白旋律化。

三、 子群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

描写随着冬天的到来,子君和涓生爱情的命运在风雪里飘摇。这首咏叹调前后建立在f小调的基础上,全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开始由英国管吹奏出姜凉的《紫藤花》主题音乐的引子,乐队伴以显示空虚和寂静的空五度和声以后,子君痛切地唱起了这支咏叹调。第一段曲调低沉,节奏较自由,4/4 3/4 2/4拍交替进行,旋律为自然小调,带有感伤但又不用西洋和声音阶中的增二度进行,符合民族调式和中国听众的欣赏习惯,中部分为两段:第一段转入同名的F大调,音乐色彩顿时明朗,与前段在调性上形成鲜明对比,这时乐队中又出现《紫藤花》的隐约音调,并以大提琴多次重复独奏出《紫藤花》的主题,使人回忆起这一对恋人幸福的过去。第二段转入小快板,带有花腔的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子君回想逝去的幸福而激动,又为凄凉的前景而哀伤,这时乐队的间奏更激烈,将音乐推向高潮,然后转后转回到前段的音型和节奏,逐渐缓慢,平静下来,再转入第三部分的再现,子君又唱出与第一部分同样的词曲,但加上一句强烈的尾声作为全曲的补充,最后在乐队高音与弱声中结束。这首咏叹调意境深远,感情真切、音乐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 涓生的咏叹调《告诉我》

这是全剧中最长、难度很大的重点唱段,共有310小节,涓生在茫茫原野上,呼唤着子君。冬云低垂,狂风大作,涓生在呼唤激起层层回声,无伴奏合唱由强而弱,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也在为涓生呼呼着子君,和声由大和弦变为小和弦,渐渐消失。乐队一段强烈的间奏后,在乐队与合唱的交织进行中,涓生呼唤子君的旋律出现三次,合唱与涓生的领唱溶为一体。转入中段后,光南运用宣叙调的写法,采取了中国戏曲中紧拉慢唱的表现手法,节奏越来越紧凑,情绪变化越来越激烈。涓生在这首近似交响合唱《告诉我》的唱段中,连唱一百多句,这样大容量的咏叹调,在一般歌剧中是少见的。由于光南在调性转换、音乐语言的变化发展、复调及配器手法上的充分发挥,又调动独唱、重唱、合唱等丰满的人声音域和乐队的交响性效果的作用,使这一唱段迸发异彩,每次演出都得到观众强烈的交响和心灵的共鸣。

总起来说,光南在《伤逝》的创作上,遵循了他在歌曲创作上追求真挚的感情,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和优美的旋律的原则,体现了他始终坚守的雅俗共赏的创作目的和艺术贵在创新的精神。因而这部歌剧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赞美就是必然的了。

我作为《伤逝》的指挥,从最初的排练到首演和以后的历次公演,直到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全剧盒带,始终与光南亲密无间,融合默契,我们共同经历了创作的艰辛,饱尝了收获的喜悦。为了把《伤逝》推向更高的艺术水平,我们还有不少新的设想。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光南竟离去得这样匆忙,这样突然,当他逝去一个月之后,我手捧刚录制成的花费了我们四年和心血的《伤逝》盒带时,我的心为光南的早逝在哭泣……

音乐文化特色 篇4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传承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文化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席位。各民族人民发挥自己的音乐创造才能,以音乐的形式记录着自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少数民族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国家文化教育的一种体现,会对民族文化及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应注重民族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音乐文化悠久灿烂,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黄帝乐官伶伦就曾到新疆“取竹于之谷”,并制作了12根律管。至魏晋南北朝音乐大融合时期,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诗歌后来广为流传,如《敕勒歌》、《企喻歌》等。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愈加重视,从政策制定到媒体宣传多方面的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进行抢救性保护。

民族音乐通常凝聚着一个民族的个性及民族精神,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一定意义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族的显著标志。

在对民族音乐的探索中,中国研究者也不断进行着摸索实践。上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至今为人们喜爱。

二、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中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观念陈旧的问题。音乐教学中,内容首先要体现音乐性,其次才是技术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生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多年来高校教师在进行基础乐科教学时,技能性成为教学主流,对民族音乐蕴含的人文性缺少理解和反思。教学中对技巧性的过分强调使音乐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被忽视,把音乐技能学习当做了目的而非手段。

(二)忽略本民族音乐素材的使用

西方基础音乐教学体系有其系统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中国各大高校音乐教学长期以来都沿用西方体系本也无可厚非。但不能西方音乐体系过分依赖要注重民族特色音乐的熏染,应注重本土民族特色。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众多,在课程中可以凸显其地区特色。例如,苗族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特点,让其歌曲也极具感染力和节奏感,在课堂中选取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进行播放,让学生了解苗族歌曲的特点。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素材丰富,各民族节日歌舞众多,如壮族歌圩、苗族芦笙节、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都有自己的歌舞形式。另还有许多特色乐器,如象脚鼓、口弦、巴乌、芦笙、葫芦丝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民族音乐教学素材。

三、传承民族音乐的途径

(一)注重本土音乐,体现民族特色

音乐教学内容是教学核心,因此,必须尽量摆脱对西方音乐体系的重度依赖症。音乐教学的内容应当体现民族特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表示,“没有音乐的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教育,而没有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音乐教育”。在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基础乐科教学内容应以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为基础,将音乐技能训练的内容和基础乐科的音乐理论知识巧妙的融合。同时,对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以及器乐等进行演奏展示,促进学生之间对民族音乐的讨论和交流。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介绍草原独有的马头琴,通过马头琴伴奏经典曲目《天堂》让学生感知蒙古族音乐特色。同时分别选取一些各个民族经典曲目,如藏族的《酒歌》、朝鲜族的《阿里郎》、维吾尔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曲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演唱,来强化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

在民族音乐课程设置上,凸显民族音乐文化的全面性和民族性。在教学中诠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属性,以及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地理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例如,在欣赏讲解《酒歌》时,让学生对藏族同胞的风俗及民族性格有一定了解,并穿插对藏族特色乐器根卡、热巴鼓进行介绍。

(二)注重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设备同样重要。在现代基础乐科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展示少数民族的歌舞场景和风土人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声、光、色的形式,缩短学生与作品间的视听距离,拓宽学生视野。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花费大量时间对音乐素材进行搜集和编排。例如,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搜集并了解少数民族相关的风土人情、地理、音像等各方面的资料。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将搜集到的如地方风貌、民族服饰、民族器乐等画面进行播放,让学生区分分别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对于一些经典曲目进行分析讲解,如呼伦贝尔盟的歌曲《辽阔的草原》,播放后教师讲解:整个曲目节奏自由,旋律悠扬,极具草原风味,属于蒙古族长调歌曲,也是蒙古族象征歌曲之一。

四、结语

注重民族音乐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对民族音乐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代文化中对于本民族自身文化元素的研究至关重要,在当代音乐研究中,只有传承了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才能在世界音乐研究中占得一席之地。中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也应以自身为主,坚持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龙晓匀.试析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40-143.

[2]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1:163-164.

中班音乐教案:特色活动 篇5

特色活动:快乐颂(音乐欣赏)

活动目的

1.欣赏摇滚歌曲《快乐颂》,了解摇滚乐的基本特点(歌词简单、重复,曲调热烈、奔放)

2.通过模仿摇滚乐手的演唱,动作及歌手的呼应,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3.能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话筒架,话筒各一只,观察有关摇滚乐的图片或者录相

2.录音机,有关音乐

教学流程

1.播放摇滚乐,幼儿自由表现后师问:你们快乐吗?

2.欣赏歌曲录音。

(1)欣赏歌曲,教师提问:他们在快乐的时候说了些什么?(他们数数,从1数到8;他们互相问,回答:你快乐吗?我很快乐)

(2)重复欣赏歌曲,熟悉歌词主要内容,并知道歌词反复出现的特点。“他样总是唱;只要大家一起唱,就很快乐;快乐没什么道理,快乐就是这么容易。”

(3)再次欣赏音乐,在问答处,跟着歌曲一起大声回答。

3.欣赏有关录相,并模仿摇滚手的动作

(1)欣赏音乐录相,问:摇滚乐乐队除了唱以外,是怎么表达他们的快乐的?(有的弹吉他,有的打鼓,有的弹电子琴)

(2)请幼儿模仿自己喜爱的摇滚乐手的动作并与同伴交流

(3)跟着音乐和电视画面自由模仿摇滚手的动作。

(4)面对“观众”,跟着音乐大胆地表演,将自己的快乐表现出来。

4.教师扮演摇滚乐手,进行现场表演,幼儿扮演观众,与歌手进行呼应,(幼儿与老师交换角色)

5.小结:今天欣赏了摇滚乐,这是一种快乐,热烈的音乐。

我是一片树叶(音乐)

目标

1.丰富幼儿有关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运用到音乐活动中去。

2.能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地用动作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准备

长的硬纸条、钉书器。歌曲《秋叶》的录音带。

过程

1.带幼儿到户外欣赏秋季景象,感受秋风拂面、天高气爽的宜人气候,以及树木花草的变化,培养幼儿热爱秋天的情感。

2.观察秋季树叶的变化

①树叶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②刮风的时候树叶怎么样?刮大风和刮小风树叶有什么不同?

③树叶变黄以后怎么样?

④树叶飘落到什么地方?

3.带幼儿拾落叶,做成头饰(将树叶用针书器钉在长纸条上,再围成圆圈)带在头上。在制作头饰过程中,播放歌曲《秋叶》的录音,使幼儿进一步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理解内容。鼓励幼儿跟唱歌曲。

4.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结合观察活动扮成树叶边唱边自由表演。

5.请不同水平的幼儿说说自己表演动作的内容。然后反复进行表演。

建议

1.此活动应结合认识秋季特征进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理解歌曲内容、动作与大自然的关系,让幼儿自己获得知识经验,自由地舞蹈。幼儿的任何动作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强求统一。教师要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要给以肯定。

2.这种活动还可以结合认识春季的柳条发芽,让幼儿获得有关知识经验,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表现杨柳的舞蹈。

音乐文化特色 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艺术 时代特色

客观来说,音乐课本中的很多内容和时代的联系不算太为紧密,尤其是一些学生真正会感兴趣的内容,课本中涉及的并不多。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弥补及完善,可以引入更加新颖多样的教学元素,融入更多轻松有趣的教学方法。这会给学生营造富有趣味性的时代课堂,并且可以很好的提升音乐教学的艺术性。

一、在作品教学中充分融入情感

想要打造富有时代特征的音乐教学特色,提升音乐教学的艺术性,教师首先应当有意识的在课堂上融入更多情感元素,要突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并且丰富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情感体验。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充分分析教学曲目,结合曲目特征创设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也可以对于教学进行合理預设,尤其是学生会如何理解这首作品,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等。教师如果课前的教学准备十分充分,不仅能够更有效的把握整体的教学节奏,也更能够实现课堂上作品教学的情感融入,会收获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校园多美好》这一课时,笔者通过欣赏歌曲、了解作者、吹奏练习、创编动作等多种形式来渗透情感教育。首先,是欣赏合唱曲《校园多美好》,在欢快的节奏、明朗的旋律中,师生一起感受着生机勃勃的校园景象,呼吸着春天美好的气息。随后,笔者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伟大的馈赠,当今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教育同学们要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好好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也能够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感受作品后所传达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更符合时代音乐的教学特色,并且留给学生对于作品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营造艺术化的整体教学氛围

音乐课程的学习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氛围的烘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进行教学整体氛围的营造,最好是融入一些艺术化的元素,这会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很不一样。营造教学氛围有很多辅助手段,教师既可以借助各种有效的辅助工具,也可以从学生出发,比如和学生进行随意交流,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引导,以这样的方式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并且在交流中将一些知识要点传递给学生。优秀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善于进行整体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尽可能的放松与投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感染力,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音乐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龙的传人》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开始学唱活动,而是运用电教设备展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Flash课件。首先是一个电子版的中国地图,随之而来的是以气势恢宏的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为背景的壶口瀑布画面,一泻千里、奔腾呼啸的场景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学生内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进入高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尝试,教师透过精心的教学准备带给了学生很不一样的课堂学习体验。在这种良好的整体氛围下学生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学习印象,也会真正体会到音乐课程的参与乐趣。

三、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时代音乐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在于,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透过各种教学设计来丰富课堂的形式,学生才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与理解作品,音乐教学的渗透力度才可能得到保障。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将那些传统的、低效的教学行为进行改善。课堂上可以设计更多学生参与进来的游戏或活动,教师也可以多进行和学生间的交流。这既能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也可以将一些理念以及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在这样的整体氛围中能够更好的实现师生间平等关系的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愉悦,学生往往也会吸收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讲授“奥林匹克风”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笔者一改往日教师领唱、学生学唱、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将小组竞赛的活动方式引入到课堂,以“奥林匹克”为主题,结合初中生风华正茂、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开班级竞赛。并邀请了几位音乐教师担当评委,试图在点评环节将课堂知识渗透其中。这一随意之举竟然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反响,他们或合唱,或独唱,或重唱,在融入一定的表演成分的基础上,将单元内的很多曲目以极好的效果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对于这一活动毫无疑问非常投入,大家不仅经过了精心准备,在台上的表演也丝毫不马虎。整堂课的教学小姑非常理想,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一单元的所有歌曲,这个单元的主题学生也能够很好的接收到,整堂课在非常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参考文献】

[1] 游倩云.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神州,2013(02).

[2] 庞小英. 对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J]. 新课程(上),2014(02).

[3] 高小亮. 试论初中音乐教育中的情感体验[J]. 高考(综合版),2013(11).

音乐文化特色 篇7

一、《钢琴音乐文化赏析》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钢琴赏析》这门课程,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具有良好艺术趣味的艺术感, 以便使他们敏感地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换句话说, 也就是通过艺术作品所能提供的富有价值的体验, 将年轻人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教养的通才。

(一) 经典作品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审美满足体验

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是第一流的艺术创作, 能给予听众完美的艺术享受。就存在方式而言, 它们都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体。

(二) 有助于充分地拓展感知力

欣赏钢琴音乐能训练听觉。在欣赏钢琴音乐的过程中, 人们必须具备感受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能力以及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变化的能力;还必须具备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否则美好的音乐只不过是一些模糊不清的音响而已。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根本办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美感。

欣赏钢琴音乐能培养审美情感。情感,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不仅进行人事, 并且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 这种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感。德国小提琴家倍姆曾说过:“音乐是表现感情的。每一情感、每一心情状态本身就有自己的特殊音调和节奏”。

欣赏钢琴音乐能培养注意力和记忆力。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听者留下鲜明的印象。音乐记忆力在欣赏音乐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例如, 人们要欣赏一首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就必须记住乐曲的主题, 并在乐曲的变奏段落中不断识别出, 改头换面经过装饰变化的主题, 这样才能领悟变奏曲的精妙。

欣赏钢琴音乐能培养联想与想象力。欣赏音乐时, 听者通过感受音乐的语言、体验音乐的情感, 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定的联想与想象。由描绘性音乐或情节音乐而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的想象称作音乐的联想。例如, 我们在倾听作曲家舒曼所创作的钢琴套曲《儿童情景》时, 就不由得会被作曲家儿时的回忆感染, 引发听者对自己童年的记忆, 最终达到共鸣。由感知而非描绘性或非情节性音乐并体验其情感而引起的自由想象称作音乐的想象。例如, 巴洛克代表作曲家巴赫的钢琴作品多数没有标题, 也没有具体描绘的对象, 听者可以在欣赏音乐体会情感的同时, 展开自由的想象。

(三) 有助于培养艺术历史感和人文洞识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记录。不同时代, 不同历史时期, 音乐作品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欣赏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 必须了解古典主义的美学强调秩序、客观性和比例和谐;必须了解18世纪后期, 随着法国革命在欧洲的爆发, 社会的权利逐渐从贵族阶级转手至中产阶级, 古典主义是新旧时代交替的产物。了解古典主义音乐诞生的土壤, 能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 并产生个人的人文见识。

(四) 有助于扩展人际交往能力

音乐不仅是欣赏的对象, 而且也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桥梁。人们在共同欣赏音乐的同时, 可以交流彼此对音乐的不同感受, 相互启发。

二、《钢琴赏析》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一) 《钢琴赏析》的教学任务

1.培养对钢琴音乐的兴趣、爱好, 养成欣赏钢琴音乐的习惯。

2.发展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学分为2个阶段:首先, 选取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 让学生反复聆听, 以获得感官层面和情感层面的直观感受。其二, 介绍作曲者、创作意图、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曲子的节拍、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声配置等理性层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获取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3.提高钢琴音乐的审美能力。选取中外优秀的钢琴作品, 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 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

4.开阔钢琴音乐视野, 增长钢琴音乐知识。了解钢琴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 懂得不同历史时期钢琴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 初步了解中外著名的音乐家与部分钢琴演奏家。

(二) 《钢琴赏析》的教学内容

《钢琴赏析》的教学内容总体上, 遵循钢琴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 讲述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近现代的西方钢琴音乐经典, 还包含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三、《钢琴赏析》的教学方法

(一) 《钢琴赏析》的一般过程

钢琴音乐欣赏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介绍历史背景与作曲家;第二阶段, 反复聆听代表作品, 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音乐的情感, 认识作品的音乐形象;第三阶段, 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织体、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地讨论, 加深理性层面的认识, 强化审美感受。

(二) 《钢琴赏析》教学的载体

1.钢琴大师录制的CD大都是演奏的艺术精品,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们可以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 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的美。

2.观看钢琴大师的音乐会录像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一。音乐会录像将音乐、画面、甚至音乐所涉及的情绪与氛围完美地展示给观者, 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联想与共鸣。

3.教师与学生的演奏。演奏是学生最感亲切, 最直观的欣赏教学。教师熟练、充满情感和艺术魅力的演奏, 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欣赏热情。学生亲身投入到钢琴演奏的实践中,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钢琴音乐文化的魅力。

(三) 《钢琴赏析》教学的一般方法

1.培养学生倾听音乐。

引导学生从听觉的体验中, 体会钢琴音乐作品的情感与音乐形象;有意识的分辨作品的特点, 从多种角度包括:旋律、节奏、织体、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

2.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

在欣赏音乐时, 如何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在一起, 是促使他们产生联想与想象的关键。因此,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故事、图片、视频等, 都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钢琴音乐欣赏的联想与想象有三种方式: (1) 由描绘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如法国作曲家拉莫所创作的《母鸡》一曲, 描写母鸡生蛋时咯咯的鸣叫声, 富有生活情趣。 (2) 由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如:舒曼的《蝴蝶》, 该作品是作曲家根据德国作家让·宝儿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年岁》所写, 讲述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在假面舞会上的遭遇。⑶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象。如欣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会使我们联想到一个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钢琴赏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钢琴赏析》要多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课堂上, 不能总是教师在一言堂, 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唱钢琴作品的主题, 加深印象;课堂也可以加入小组讨论的环节, 学生们分组讨论对作品的见解, 相互交流;课堂还可以展开主题教学, 让学生在课下准备材料, 在课上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一些钢琴演奏的基本技能, 增强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兴趣;有演奏基础的同学还可以上讲台演奏自己喜欢的钢琴作品, 并将之介绍给大家等等。

(二) 《钢琴赏析》要注重本国钢琴音乐和钢琴家的介绍

钢琴文化虽然发源于西方, 但在我国也发展了近百年。自1934年, 第一首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诞生后, 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不断问世, 如《浏阳河》《夕阳箫鼓》《东山魁夷画意》《黄河协奏曲》等。优秀的钢琴家也不断涌现, 如老一辈钢琴家殷承宗、顾圣婴、傅聪等, 年轻一辈的钢琴家李云迪、朗朗、王羽佳等。欣赏本民族的钢琴音乐文化, 有益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激发学生欣赏钢琴音乐文化的兴趣。

(三) 《钢琴赏析》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视听资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大量方便的资讯变得唾手可得,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 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人人能够创造知识, 人人能够共享知识, 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因此,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视听资料, 欣赏更多优秀的钢琴音乐资源, 让自己的欣赏体验更加的丰富。

(四) 《钢琴赏析》课程的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钢琴赏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 教师必须对艺术史、艺术哲学、音乐、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教师积累了广博且充实的人文知识, 才能在《钢琴赏析》的课堂上旁征博引, 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钢琴音乐文化。

(五) 《钢琴赏析》课程的教材建设仍需不断努力。

《钢琴赏析》课程作为一门近些年才在高校兴起的课程, 其教材建设有明显的不足。现今比较常用的教材有:《钢琴欣赏18讲》 (康宁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钢琴音乐欣赏》 (刘悦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很显然, 针对普通高校所撰写的钢琴欣赏教材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是数量还是写作质量都有待提高。

音乐文化特色 篇8

关键词:五指山,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音乐教材,基础课程建设

《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 (试用版) 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 因考虑到教材还比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暂定为内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区的典型音乐素材为主, 内容主要从黎族民歌、黎族器乐作品、族舞蹈三大类别入手, 形式上主要以欣赏、唱、跳为主, 拓展到访问民间音乐家、感受民间节日、搜集一些相关的本土民族音乐名作和名家故事资料等活动, 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 逐步培养和加强当代儿童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的目的和责任, 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 就教材主要内容对当地的十余所小学的2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 课题组特邀请黎族歌曲传唱专家杨桂兰老师逐句用黎语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沿的音乐骨干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诚挚邀请下许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 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 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材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根据教材培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又走访了五指山实验小学, 对10余名老师进行了专访和交流, 总结各位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收录的黎族歌曲虽然好听但是大都是普通话演唱, 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黎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如:教材试用版共收录学唱歌曲十三首, 其中只有《睡吧, 好宝贝》、《摇篮曲》、《儿童过生日》三首作品用国际音标标注了黎语的发音。

2.教材选用的学唱歌曲除了创作作品外, 全部录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 其民歌针对小学生来说旋律、节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歌词的密度问题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 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训练等趣味性教学环节设计还比较欠缺。

4.该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还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全面的政策督促, 导致个别学校知难而退。

二、教材在推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针对《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音乐特色音乐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我们课题组除了跟骨干教师的交流、专家的走访, 还在五指山市试验小学全体音乐老师的配合下亲自指导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课《睡吧, 好宝贝》、《跳娘调》。通过跟同学们的亲密接触, 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区小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我们尝试把曲目改编为两个声部,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 但是创作作品时必须注意低声部的配备避免太多变化, 应以平稳的长时值为主, 旋律声部难度较大的节奏和结构, 创编时可以把整个节奏按比例扩大, 这样既减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 又做到不影响原作的风格和味道及情感, 等等。这次排练和授课体验对于课题组进一步修订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回访, 我们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共同组织开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民族地区普遍开展, 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 另外, “说写黎语”、“民歌传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普遍开展, 在这种大好政策扶植形势下, 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地普及我们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订措施和设想。

三、关于进一步修订和推广教材的设想

1.根据需求扩大课题组的研究力量, 适当调整和补充研究人员, 吸收优秀的任课教师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力量。

2.争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大的支持, 成立课题督导小组, 主要负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门人员参与。

3.调整和改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难度大的歌曲作为欣赏内容, 多用肢体参与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和节奏游戏。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课程理念指导, 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黎族歌曲装饰音繁多, 节奏行多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聆听, 并用身体部位去尝试着表现和理解作品, 把这类课程设计成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 并将其作为学生全身心走进音乐, 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通过这样音乐艺术实践, 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 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强,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加大歌曲当中儿童合唱作品的编配, 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为主, 根据授课教师的建议, 多插入相关的图片, 歌曲最好经过改编, 旋律应围绕主要动机多重复, 动用课题组音乐创作专业的力量, 克服困难, 尽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儿歌化、趣味化, 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掌握, 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兴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课程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断提高音乐素养, 丰富精神生活。

5.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举办教材内容授课比赛或观摩和相互之间的活动, 并评选出优秀教案或教学活动纪实录入修订教材, 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该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特别重要, 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督体制, 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广和使用。

6.课题组应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访问, 掌握最新的动向和资料;及时整理采集地数据, 进行分析和总结, 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依据为上级部门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设在内容上应适当考虑多元化的因素和特点, 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情感, 通过感知不同艺术的情感和特点, 正确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点。

8.通过进一步对海南本特特色音乐教材的修订和推广, 吸引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乡土、乡音和乡土旋律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再次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 通过对族群英雄和先辈美好品德的再度认识、理解和熏陶, 增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 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承本土文化地活动中来, 树立热爱家乡、自立自强、勇于承担称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语是教材地编写和推广过程中的难点, 经过推敲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在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 尽可能邀请民间音乐专家和爱好者亲自进课堂授课; (2) 联合“民歌传唱”、“读写黎语”等活动相互授课; (3) 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 发动家长和长辈给孩子们营造说黎语或其他语种的氛围, 在家、课间鼓励学生尽量说黎语, 方便学生逐渐恢复母语语境。 (4) 建议民族地区媒体多提供母语节目和栏目, 为民族地区孩子恢复母语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和深入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工程, 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重视, 在当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文体厅联手主抓传统文化三进校园以及黎语、黎歌全方位传承活动的正面影响下, 及时把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并形成政策法规, 长期延续不断地深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及教学观摩等活动, 切实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韩沙霖, 胡凯.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Z].五指山市教育局内部资料, 2013.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Z].2011.

音乐文化特色 篇9

一、音乐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亦是如此。音乐教育, 是以音乐作品为教育内容, 以音乐实践活动为教育方法途径, 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培养成为“四有”新人[1]。音乐教育具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追求。其一是“通过教育学音乐”[2], 这是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 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对音乐的热情, 提高他们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 其注重的是音乐技能的培养, 对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二是“通过教育学音乐”[3], 这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 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 能适应和推动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高尚完美的人”[4], 其注重的是对音乐精神的塑造, 对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由此可见, 音乐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目标定位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音乐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原则上具有互通性

在文化建设领域, 提倡大众性又呼唤走向高雅, 凸显民族性又要求多元融合, 保留传统性又把握时代特征, 既是音乐教育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1. 提倡大众性又呼唤走向高雅

美国人类学家R.雷德菲认为音乐有两个价值系统, 即“小传统”与“大传统”, 前者主要表现为娱人观, 后者主要强调教化观。这个“小传统”对应的就是大众性, “大传统”对应的是高雅化。音乐教育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倡大众性, 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 从价值意义上来看属于娱乐型, 其对应的则是通俗。我们的音乐首先是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要考虑到人们的审美需要, 主动适应和能动改造大众文化,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升大众文化品位, 而不能不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 仅凭个人的爱好进行创作。高雅化是内容、形式和思想的高度提炼和总结, 是教育积累和文化发展的结果, 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 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和社会文明的程度。音乐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走向高雅, 是实施大众性音乐教育的必然结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要求。

2. 凸显民族性又要求多元融合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的音乐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凸显自己的民族特性, 而不能不管民族风格, 用所谓“世界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对于现状必须承认, 在专业音乐与普通音乐教育中都普遍存在民族性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如南京师范大学管建华教授所言:“我们的音乐课程主要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的, 它带有半殖民地的印迹。”跨世纪的音乐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多元融合。对外来音乐文化首先是了解它, 不要盲目地排斥。筷子和刀叉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代表, 唢呐、琵琶、二胡本来都是洋玩意, 一旦“洋为中用”, 进行合理化改良吸收, 其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只有以音乐教育的手段去破解各民族丰富的音乐中所隐含的文化密码, 充分利用积极向上的世界多元文化资源“为我所用”, 同时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贡献给世界, 才能让各国人民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并尊崇我们的民族文化, 使世界消除误解与隔阂, 促进世界的和平、繁荣与稳定。

3. 保留传统性又把握时代特征

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的产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它对中国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传统文化虽是历史的结晶, 但其所蕴涵的基本精神在现时代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规范着现时代的中国人。不言而喻, 民族音乐教育是学习和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它对于培养民族审美观, 强化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学习和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如同其他艺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 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 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个大时代来说, 音乐教育要紧跟中国发展的步伐, 在保留传统性的同时把握时代特征, 在立足于教育的同时, 要向音乐文化建设拓展。要强调音乐教育内容与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联系, 尊重音乐创造, 强调多元文化, 以及民族文化传承, 重视音乐与人、社会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三、音乐教育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文化层面来讲, 音乐是文化的产物, 音乐的属性是文化,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既构成了文化本体, 又起着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作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大力支持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 坚决抵制消极没落的腐朽文化, 引导和改造落后文化, 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吸取外国的有益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音乐教育在传承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和创新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1. 传承文化

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 对中国五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音乐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加工和整合, 将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和专业技能传承下去,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人类文化的积淀作用, 将外在音乐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2. 传播文化

音乐是关于声音的艺术, 具有传播的特性。音乐的传播既是音乐文化得以产生和生存的动力, 又是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 文化也需要交流与传播。音乐教育作为音乐传播的主要途径, 理所当然而且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任。音乐教育将先进的专业知识、科学的艺术理念传播开来, 成为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与世界先进音乐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 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推动作用。

3. 选择文化

由于意识形态及文化环境不同, 音乐文化领域异彩纷呈又良莠不齐, 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相撞击与融合。音乐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需要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如何对人类创造的浩如烟海的音乐文化内容进行筛选并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这当然是音乐教育的职责所在。

4. 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音乐教育的崇高使命与全部追求。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国民音乐教育, 从历史中找出些可供借鉴的积极的经验, 对传统的腐朽文化进行改造, 从现实中发现可资利用的未来的端倪, 在兼收并蓄国内外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技术、观念和理论,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 我想, 这正是音乐教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曹理, 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5.

[2][3]郭声健.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J].人民音乐, 2004, (4) .

音乐文化特色 篇10

关键词:中国竹笛,吐音技法,流派,文化特色

竹笛表现力极为丰富, 可以表现各种地域风格的作品, 同时竹笛音色清亮优美、悦耳动听, 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竹笛演奏技巧中, 吐音技巧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重, 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吐音技术使用的正确与否对作品风格的正确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在中国竹笛各地域音乐风格作品中吐音技法的具体运用

一、国竹笛各地域音乐风格作品中吐音技法的具体运用

1、二人台音乐

二人台音乐主要流传于黄河中上游、陕西北部的榆林地区、山西北部的忻州、晋西北的大同地区、内蒙古西部的呼和浩特、集宁、伊克昭盟地区、河北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在二人台戏曲中竹笛主要是作为伴奏乐器使用, 后来经过早期的竹笛乐手加工移植形成了具有二人台戏曲音乐风格的笛子独奏曲。例如, 冯子存的代表作《喜相逢》, 此曲原为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 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 用来伴奏戏曲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 后改编为表现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的情景。冯子存将这些伴奏为主的旋律整编为一种完整的乐曲, 从而使其成为一首竹笛独奏曲, 在乐曲当中大量运用了吐音的各种技巧,

谱例1:《喜相逢》冯子存曲 (1)

《喜相逢》经过了三次变奏, 速度逐次加快, 表现了久别重逢及全家团圆的欢乐场面。应用了滑音、装饰音特别是吐音技巧等北方梆笛的特殊演奏技能, 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 整个乐曲情绪健康饱满, 富有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2、蒙古的民间音乐竹笛风格

蒙古民间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 很少出现变音, 羽调式是蒙古族民间音乐最常见的调式。表现热情奔放的情绪时多用吐音, 三吐效果模仿马蹄。

谱例2:《牧民新歌》简广易曲 (1)

3、藏族民间音乐竹笛风格

藏族民间音乐以五声为主, 其中商调式与羽调式最为常见。居住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性格开朗热情, 其民间音乐较为悠扬嘹亮, 多用F、G调梆笛演奏。在当地藏民吹笛时多采用胸式呼吸, 使吹出来的笛音飘逸, 在吹奏中要特别注重装饰音的使用, 同时也要更加注意到吐音技巧的运用, 在双吐时要注意把音与音要分得很开, 但音与音之间的气息不要断开使吐音的在具有颗粒感时同时具有线条性, 这样就更符合藏族弦子舞蹈的特性。

谱例3:《春到拉萨》白登朗吉曲 (1)

4、新疆少数民族竹笛风格

在吹奏新疆少数民族乐曲时会遇到许多半音, 例如#4、#5、#1等。竹笛一般采用半音指法演奏, 曲调在调式上有的属于中古调式体系, 有的接近欧洲音乐体系的自然小调, 有的运用多利亚、混合利地亚调式及和声小调, 有的还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新疆风格的作品中也大量的运用吐音技巧, 但他的吐音技巧和前面介绍的藏族音乐中运用的吐音技巧有所区别, 他在演奏在双吐时要注意把音与音要分得很开, 同时音与音之间的气息要断开使吐音的在具有颗粒感。

谱例4、《塔塔尔族舞曲》俞燕吴军改编吴文英订谱 (1)

5、南派风格

流行在江南水乡的竹笛, 用以演奏南方戏曲音乐、江南丝竹、江南小调等。音色醇厚圆润、典雅、秀美。在演奏传统南派乐曲时常用颤音、叠音、赠音、打音等手指技法, 而对吐音技法很少有运用, 但在现在新创作的南派风格的作品中不乏使用吐音技巧。当然在南派演奏风格中吐音技法运用时绝对不能像在被派风格作品中那样使用, 在南派乐曲中使用吐音技法时要注意气息要相连、舌头动作要轻柔, 使吐音即具有断音分音的特点时又不破坏音乐的线条, 这点非常重要。

谱例5《早晨》赵松庭曲 (1)

二、中国竹笛的文化特色

中国乐器在音色表现上非常丰富而独立, 不像西洋管弦乐队铜管、木管, 只要一个族群音色就很接近的。中国乐器每一种乐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色, 每一种乐器的音色在结合方面是不会轻易融合在一起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而来的民族器乐合奏跟西洋铜管乐队是不一样的。以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乐曲《中花六板》为例, 现代人做的《空谷流泉》, 乐曲表现过程中运用了民族的古琴、琵琶等乐器, 仔细听, 每一种乐器的音色都朗然存在, 合在一起又会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西方合奏音乐要非常仔细听你才知道有几种乐器, 因为西方乐器的音色是叠合的。从上例当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音乐里的音色是多元的。

竹笛在中国乐器里音色是非常特殊的, 中国竹笛外贴一竹膜, 当我们在演奏竹笛低音区时, 竹膜声音明显变强, 在听觉上, 会感觉声源离我们近;遇到高音区时, 竹膜声会不见, 我们听觉上会觉得它在远处, 于是产生一种特殊的空间感。如《秋湖月夜》, 让竹笛吹奏不仅在音高上面可以有高低的表现, 还会有前后纵深的效果, 显得很立体。同时, 中国竹笛的演奏更接近于各种声音的模仿, 如《百鸟荫》等各种模仿动物叫声的, 再如《小八路勇闯封锁线》当中模仿马蹄的地方。中国竹笛演奏技法的运用是受其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 他的音乐的表达就显得非常的多元化,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标题:《笛声远扬中华音》作者:孟凡夏1989年12月23日报道

[2]、《笛子入门教材》蒋国基、董雪华编著第5页

[3]、《笛子考级曲集》鲍敖法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4]、《笛箫音乐》周世波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乐器》1995年第4期《中国笛文化》曾遂今编著第6页

[6]、《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丁毅华编著2000年8月1日

[7]、《竹笛实用教程》胡结续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8]、“笛韵”http://www.diyun.com/2005-10-13

河南坠子唱腔的音乐特色 篇11

关键词 河南坠子 唱腔 音乐特色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河南坠子是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大曲种,“坠子音乐由唱腔、伴奏、击乐三部分组成,其中唱腔是表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伴奏及击乐担负着渲染气氛,填补过门击节等任务。”

坠子的唱腔音乐是属板腔体结构的主曲体曲式,它用一种有鲜明音乐性格的曲调做为主体性的基本唱腔曲调,根据唱词、故事情节的不同,重复、变化和发展,加入导入性或附属性的唱腔曲调,如引子、牌子、三字嘣、五字嵌、寒韵等,进行了融会贯通的取舍处理,使整个唱腔、伴奏音乐性格鲜明,结构严谨,丰富多彩,和谐统一。唱腔音乐板式结构为引子——起腔——平腔——快扎板(垛板)——寒韵——落腔等组成,分别介绍如下:

1引子

引子,即是在正书开始前先奏的一小段曲子或唱上的四六八句水词,为静场而即兴编唱的导入性唱腔。引子又分为音乐引子和唱腔引子两种,音乐引子即乐器伴奏的曲牌,作用是静场或招揽观众;唱腔引子即演员根据情况的即兴演唱,其作用是对书目做承上启下的交代介绍,一般起眼落板,旋律可长可短,结束音大多落在“7”音或 “5”音上,例如“未开书您都往那大街上看,哧楞楞过来了一匹马能行。马身上坐着个英雄汉他就是上回书说的哪个好汉武松。”中的“松”字就落在“7”音上,表示后面还有续唱。

2起腔

起腔也叫“喊腔”、“ 叫腔”,它的基本曲调是由一个或两个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前接引子、过门,如《十八女吊孝》选段中的“唱的是老头老婆那个七十七,那命里没有儿他可净闺女。”

3平腔

平腔是用于大唱段的唱腔,它侧重于故事细节的叙述和人物内心的描绘。一般来说,平腔曲调的进行比较平稳,旋律委婉,音域较低,故称之为“平腔”,是坠子唱腔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式。无论唱词是八句、十二句还是更多,其曲体内部结构不变,旋律根据唱词自然音调的高低和内容情感稍作修饰。平腔第一句上韵一般落在“3”音上,第二句下韵一般落在“1”音上,第三句上韵可落在“1、3、6”音上,第四句下韵又回到调式主音“5”或“1”音上。例如《吕布戏貂蝉》选段中“眼看着这个汉王江山不长久,再说说出一个丞相王允献连环。王司徒定下脂粉计呀,后花园这才献出了美貂蝉”,其中第一句的“久” 落在“3”音上,第二句的“环” 落在“1”音上,第三句的“呀” 落在“1”音上,第四句的“蝉” 落在“5”音上。

4快扎板

快扎板为1∕4节拍,旋律简明流畅,节奏稍快,一般用在平腔之后,唱词需转换成较紧急或热烈的气氛时使用,有板无眼,丝丝相扣,有一气呵成之感,节奏形式为€讇专O€讇专O€讇专O€专O。例如《三聘诸葛亮》选段中就有“头∣匹∣马∣驮∣的是∣大雷∣剪∣叫个∣刘立∣德,第∣二匹∣马∣坐的∣是∣蒲州∣二爷∣关∣美∣髯”的唱段。

5垛板

垛板分为慢垛和快垛两种,是平腔的附属性腔调,因用巧妙的节奏变化把乐句反复叠加在一起而得名,演唱起来顶转垛叠,一气呵成,故又称“垛唱”,做为一种新的材料和平腔连接穿插在一起。这种叠垒起来的垛子唱腔法,由于一再的变化重复所造成的推进力,同时情景进入高潮时(即一段唱词的甩腔处)又必须回到坠子音乐最有个性的基本唱腔曲调上来,因此更具特色

甩腔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式而存在,是仅仅依附于垛板之后的补充性旋律,例如《游西湖》“扭儿捏,捏儿扭”至“十七大八(那个)女娇流”选段,从第一小节至九小节止旋律简明,丝丝相扣,逐渐进入高潮,是典型的垛唱调式,第十小节系甩腔,之后的十一小节至十八小节,逐渐回复到垛唱的徵调上来。

6寒韵

寒韵又分大、小两种寒韵,大寒韵主要用于悲痛忧伤的唱段,散板唱法,节奏较自由,唱时带哭腔,善于抒发极其悲痛的情感,例如《李三娘推磨》选段中就有“(哭腔)三娘担着桑木钩担柏木桶,两眼落泪,心如刀绞,背着钩担,慢慢走出,好似箭穿胸膛,奴哭……眼望着山西太原府”;小寒韵则要求不同,一般有板有眼(2/4节拍),在慢板与快板之间进行演唱,用以表达悲哀幽怨的情感,例如《十字番》里“好苦,(哭泣声)嗯…嗯…嗯…嗯…她嫂子开口她也不住的把话传”等。

7落腔

落腔即结束腔,它不像起腔、平腔那样有相对独立的乐段,而大多采用比较自由的、水到渠成的结束方法,就其特点而言,一是将重复或变化重复的起腔曲调的主题再现为落腔;二是用其前的主题曲调过渡,连接寒韵、拖腔或花腔做为落腔;三是以快扎板、数板等唱法快速落腔,戛然而止,把情绪推向高潮,给人以急切和期待的悬念。

河南坠子目前在乡村中仍然广为传唱,大多是老艺人流传下来的曲谱与范唱,要想使这一曲艺艺术更好地延续下去,必须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曲目以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凌怡.驻马店地区曲艺志[M]. 河南驻马店:驻马店地区曲艺志编辑部,1998.102—105.

[2] 蔡际洲.鄂州牌子罗的变迁[J].北京:中国音乐学第四期.中国音乐学杂志社,2010.59—60.

音乐文化特色 篇12

关键词:地域性特色,应用型人才,高校音乐教育

一、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研究的领域, 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亟需我们关注、研究的难点问题:很多地方高校或仍然沿用五、六十年代苏式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旧模式, 或照搬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或在其基础上作些许变动;随着教育分配制度的取消, 原有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 使学生所学难以与社会需求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专业能力又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生无法相提并论, 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面临择业困难、专业不对口等实际问题。

放眼国外音乐教育, 皆与其文化相结合具有地域性适应特点, 不适合我们原搬照抄。美国音乐教育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 形成“多模式”化的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洛兹三种教育法交相融合、交相辉映, 使美国的音乐教育呈现出以开发学生“创造性”为主导思想的音乐教育特色;俄罗斯采取严格、系统、高强度化的单一专业培养模式, 实行本硕连读学制, 以培养音乐精英人才为教育特色;日本音乐教育以强调团体主义意识的集体性音乐活动为主导思想, 重视集体性的合唱、吹奏乐活动, 合唱、合奏等集体性演出的音乐艺术水平普遍较高, 以日本“和魂精神”民族文化紧密结合为教育特色。我国部分学者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道路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徐希茅教授的《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 孙瑜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毫无疑问, 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结合地方需求、充分发挥地域性文化特色方面还有待挖掘。

怎样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既贴合社会需求又充分突显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广东地区长久以来存在“重商远儒”、音乐审美趣味狭窄——青少年音乐审美受到港台、日韩流行音乐的强烈冲击, 作为岭南文化非物质文化代表的粤曲不被新一代青年人欣赏、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等社会现实现象, 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探索、改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模式探索

以构建有岭南特色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主要内容, 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分析收集资料、举行访谈会等方式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 通过访谈会与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沟通, 了解、掌握用人单位实际用人需求, 并结合调查结果进行课程设置的实践性改革、通过学生社会实习的及时反馈进行课程设置再调整等方面开展研究。

1、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1、广东地区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A、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

B、毕业生实际就业现状摸底——从事歌舞团独唱、乐团演奏等演员工作的人员比例;从事教育工作人员的比例;从事琴行业务经营、传媒类公司工作的人员比例;自主创业及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人员比例。

C、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调查——是否学以致用, 实际工作中的优势及不足, 亟需自我提升、解决的问题。

2、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调查:

A、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预期要求。

B、社会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满意度调查。

C、社会用人单位亟需音乐专业毕业生提升、解决的问题。

2、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模式的建立:

A、课程设置的改革。既强调音乐专业演奏、演唱的专业基础技能, 又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类教育的比重:开设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人文类理论课程为艺术概论课, 增设“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理论课程;增设岭南音乐欣赏课为专业理论课。声乐学生根据个体条件及自身兴趣必修一门具有岭南特点的声乐技能课, 如粤剧、流行粤曲、客家山歌、粤东渔歌、潮汕渔歌等课程。在器乐技能学习中加重岭南音乐作品的学习比重, 增设客家筝、高胡等广东器乐的学习作为器乐选修课。

B、开展课后实践, 增加音乐专业学生的实习、社会实践机会。。开设岭南地区民族文化采风课程, 每年安排学生到粤东、粤北、潮汕、梅州等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区与民间艺人深入接触, 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风情。

C、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如《合唱指挥》、《歌曲编写》、《舞蹈与舞蹈编排》、《舞台设计与监督》等以往音乐表演专业未开设过的课程。邀请电视台、歌舞团的节目编导开设晚会策划、晚会编排类课程, 使学生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切实需要。

三、培养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播高雅音乐、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及传承、发展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任务。高校音乐教育不应以培养专才和精英为目的, 而是以培养有扎实专业理论和技能基础又切实贴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旨。要解决音乐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使音乐专业的教与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有实用而丰富的教学内容, 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适合其创造性发展、能教有所成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有正确、清晰的专业学习思路, 成为既有一定的社会活动经验和丰富的音乐实践能力又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明洋, 岭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4

[2]徐希茅, 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C]人民音乐.2008.3

上一篇:高中体育与健康下一篇: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