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2024-10-12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精选12篇)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1

一、将农村传统音乐文化引进课堂的意义

过去每逢过年, 农村都会组织本村的老戏迷以及外地的民间戏迷演出, 唱戏, 其热闹情景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 大人小孩都会摇头晃脑哼上几句, 其乐融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被流行音乐取代了, 几乎没有人学传统的戏剧或者歌曲了。乡村的老艺术家感叹道:要是谁愿意学习传统的戏剧或者歌曲, 我免费教。在红白喜事上我们还偶尔看见小型的团体演出, 或烘托气氛或寄托哀思, 但是音乐没有了原先的感伤或者喜气。传统音乐是否正在消失?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认为将熟悉、朴实、亲切传统的音乐文化带进课堂, 既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也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 更是将衢州艺术文化继承下来。因此农村音乐课堂如何创新教育已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关系到农村音乐文化继承发展。

二、现阶段实施农村初中音乐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课时量不够

音乐课程是实践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音乐教材设计很完美, 内容也丰富、生动有趣, 教材安排许多音乐创新与实践环节,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课时而不能实施, 还有课余时间也被主课占用, 导致音乐老师课堂创新教育实践受阻, 农村初中音乐课时少决定这些学生, 将来是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者, 其综合素质不高, 务必引起我们音乐教师足够的重视。

2、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创新教育理论与农村传统观念格格不入。

我国音乐创新教育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教师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3、学生主体主观因素:

学生学习兴趣不稳定, 常常受主课作业干扰, 音乐可以放一放。音乐知识空白无妨, 认为上音乐课占用时间影响主课成绩, 很多学优生竟然不参与音乐活动, 这种音乐学习氛围和学习意识只会削弱学生兴趣。加之从小音乐学习习惯不好, 如:缺乏自信唱歌, 唱歌气息很分散, 一首歌唱下来基本没有感情等。

三、农村的传统音乐进课堂, 农村音乐创新教育的探索

1、解决问题根源从学生生活中音乐开始

音乐课应该从学生生活中选取素材, 像本地的地方戏曲、民间乐器等是很好的素材。农村的传统音乐是开拓农村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音乐课只有结合农村学生生长环境拓展教学, 传统音乐对他们来说更具亲切感, 同时传统音乐提升教师的理解、表现能力及二度创造能力。原本的传统改成学生易接受的传统, 不但发挥师生从小耳染目熏的民间音乐特长, 更是学生学习音乐最大潜力的挖掘。

2、利用当地的民间乐队, 进行座谈访问, 极力引进优秀传统音乐进课堂。

事实上老一代艺术家们对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有着非常执著的喜爱, 像乐队有二胡、唢呐、大号、小号、锣鼓、箫、板胡、道琴等组成, 一个人会两种乐器以上也很平常, 有些音乐技能全属童子功从8岁开始学习笛子、二胡司空见惯, 如今能背唱许多民间歌曲, 懂琴谱、会创作等这些学习音乐资源, 我们通过采访吸收他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聘请老艺术家进课堂讲述民间音乐发展现状, 激发学生主观学习意识。

3、邀请民间音乐家音乐技术指导, 我们在学生了解传统艺术之后, 重点培养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孩子。

这期间组织他们和老艺术家一对一学习一样技术, 组成一个学校民间乐队, 由年轻点的农民艺术家任组长, 教师带领乐队, 利用寒暑假义务参加各种农村礼仪活动, 并且拍成数码资料, 带回课堂供学生观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生改变对音乐课的看法, 增进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还有戏剧元素也属传统音乐也有必要引进课堂, 可谓引旧创新教学探索。

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创新教学实践的形式和方法探索

1、结合教材, 课堂上老艺术家生动表演一段民间舞蹈。

在课堂听、看、唱、舞、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中, 增进学生对民舞的热爱。民间歌舞曲, 像衢江《采茶灯》, 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曲调欢快、跳跃, 舞蹈再现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

2、欣赏一场婺剧。

创设学生模仿空间, 比如课堂专题讨论婺剧的走步, 婺剧的服装, 婺剧表现力。婺剧中的高腔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衢州西安高腔即婺剧一种。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 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涓》等, 因为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 所谓:“武戏慢慢来, 文戏踩破台”。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商讨送戏下乡, 创造学生零距离艺术欣赏机会。

3、结合民乐《二泉映月》或者《唱脸谱》教学, 教学生学会一种民族乐器二胡简单演奏。

通过女子十二乐坊乐曲录像课堂欣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对民间乐器兴趣, 像流行浙西一带的民间器乐。将民间音乐家请进课堂, 传授二胡演奏民间乐曲, 曲调柔美清婉、逸丽多彩, 引起学生共鸣。

4、通过观看越剧碟片, 观察学习越剧《王老虎抢亲》、《玉

堂春》、《杨娃女斩夫》、《金殿认子》等戏, 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在表演方面, 向越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 教师搜集一些音乐素材, 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五、结语

将农村传统音乐教育引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 从而创新农村小学音乐课, 是推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一个重要途径, 这是不争的事实。

摘要:农村小学音乐文化依赖农村学校音乐生活发展, 流行音乐尤其是一直深得学生们的喜爱。欣赏共鸣的流行音乐, 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流行音乐与文化影响着学生思维、审美、行为方式、价值观, 而反映家乡现实生活的传统音乐备受冷落, 几乎离学生音乐生活越来越远了。值得庆幸的是, 近来我们衢州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像衢州的婺剧西安高腔, 衢江的十番等被衢州人重新关注。在此, 笔者有个想法:我们音乐课堂是否也该探索引进衢州本地的传统音乐文化, 探索音乐创新教育?

关键词:农村传统音乐文化,初中音乐教育,现状,举措,教学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民族音乐》文章《音乐人类学视角中的民间音乐》作者:熊晓辉2009年第二期

[2]、《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五期《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函待重视和挖掘》--由《欢庆丰收》一课想到的作者:林百玲

[3]、《观念决定成长》--中国城市与农村家庭教育的背景差异作者:池瑾2008年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2

[1] 七年级—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二单元---课题:京剧

【文史篇】内容分类:中国戏剧 [课程内容]:

1、学唱戏歌《唱脸谱》,能用铿锵有力、开阔豪放的声音演唱歌曲。

2、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体验老生唱腔的韵味。

3、欣赏《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唱段,感受京剧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的不同特点。

4、了解昆曲和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拓展内容]:

1、绘制脸谱

组织学生制作各式脸谱,了解不用颜色的脸谱代表的人物性格特征。并在歌唱表演中加入脸谱的元素。

2、深入体验

利用社团时间,到京剧社团感受聆听,观察伴奏乐器的特点和相互配合的默契。

3、拓展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视频资料,分享给同学们。

[2] 八年级—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二单元---课题:民歌

【文史篇】内容分类:传统音乐 [课程内容]:

1、了解中华民族五声调式。感受汉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2、能够视唱《无锡景》曲谱,体会关键方言字的发音和演唱韵味。

3、对比聆听湖北、湖南、江西的民歌,根据方言和音乐特点,判断歌曲的所属领域。[拓展内容]:

1、查阅资料

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民歌音频视频,了解并感受各地民歌风格特点。

2、角色扮演

课上欣赏民歌,并在演唱歌曲中进行角色扮演和服装搭配,深入感受各地民歌的区别和独特的魅力。

3、实地感受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3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 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 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代理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2007(3).

[2]杨加猛.中国在线音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分析[J].特区经济,2008(4).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4

社区:一次源于拉丁语, 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 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中《Community and Society》时, 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 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近年来, 我国的很多社会学家开始对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研究;2000年, 中央办文件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 将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音乐:目前为止社区音乐还没有确切的定义, 国际教育学院下的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一直在探讨着社会音乐的可行定义, 通俗来讲, 社区音乐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主要体现, 加强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建设, 对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文化质量, 陶冶社区居民高尚情操具有深远意义, 社区音乐的功能有目共睹。

社区音乐开展传统音乐的状况

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繁荣, 形式多样, 但是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流行音乐、爵士乐、嘻哈音乐、摇滚乐发展迅猛, 影响了老中青三代, 尤其对青少年影响颇深;而传统音乐文化由于含蓄、内敛、空灵、婉约的个性特征, 与观众缺少共鸣, 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在社区普及力度不大, 开展的剧目和种类也较少;虽然国家用法律保护传统音乐, 但是强制的手段不能从本质上做到保护和传承, 要从灵魂深处留住传统音乐的影子, 从本质上唤醒大众的深层觉醒。

在社区开展传统音乐的意义

1、在提倡社区文化“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理念下, 依托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普及传统音乐有利于构建特色社区文化, 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内涵上, 打造特色音乐文化和品牌社区, 要立足传统音乐新式, 通过传统音乐活动的开展, 使群众对传统文化由感知的浅显了解到理性的深度感悟, 感叹中华民族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

3、有利于提高了中国的软实力和世界竞争力。

GDP不是衡量民族先进的标准, 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加强民族的文化内涵, 增加世界竞争力。中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传统音乐不多, 估计也就二胡曲《二泉映月》和民歌《茉莉花》吧, 而我们对美国的音乐却比自己的传统音乐都熟悉, 如美国的摇滚乐、嘻哈音乐、街舞、歌星、影星等, 从事音乐研究的人一定要努力践行, 为弘扬传统音乐尽心尽力。

传承传统音乐的途径

1、要依靠社区的平台开展社区传统音乐

社区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 是以业缘、地缘关系为主的人际关系, 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业缘是在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形成了各种非血缘的社区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关系;同时大家生活在一个区域, 又形成了地缘的人际关系, 这就为开展社区音乐文化提供了保障。

2、社区音乐教育、技能培训发展将会推动传统音乐的开展

社区为了丰富社区文化, 方便社区居民的受教育, 在社区内开展音乐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 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无形中渗透一些传统音乐知识的传输, 能为真正开展传统音乐提供支持。

3、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社会学者, 对社区音乐发展提供人力和学术指导。

目前社区音乐文化的开展多为合唱、舞蹈居多, 而传统音乐节目较少, 说唱艺术、戏曲节目、民间舞蹈等没有开展。我们要利用学校丰富的师资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社区音乐文化大多都为自发组织的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在活动开展、活动策划、技能指导、演出程序等方面都不成熟, 我们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4、传统音乐成果共享

高校的传统音乐发展成果已形成文字成果和成型的研究, 要指导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社区音乐文化具有传统、区域性的特征, 要把区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要进入高校。

5、设备、场地等基础设施共享

学校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已成体系, 具备了完善的教学和演出的设备和基础设施, 而社区文化开展音乐活动的场地有限, 设备不全或已老化, 我们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对社区音乐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 要加大社区文化开展经费的投入, 而社区组织者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建设亮点音乐形式, 与市场结合, 可以参与盈利性的演出。以增加居民活动场所设施的改善。■

摘要: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 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大的专家和学者把毕生的精力用在传统音乐的挖掘和传承上, 如何多渠道多方位的开发应用传统音乐是大家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社区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社区音乐依托较强的群众基础和的群体意识发展迅速, 开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同时将传统音乐很好的融合进去, 利于打造特色社区音乐文化, 建设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传统音乐, 是音乐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社区音乐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

关键词:社区音乐文化,传统音乐境遇,传统音乐开展状况,传承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健, 任剑.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功能与发展.学术交流, 2001, 1.

[2]李磊.浅谈社区音乐文化的作用.大舞台, 2010, 1.

[3]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2.

[4]龚娜.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5

鲁一仙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外延和深刻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各地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构成的物质文化;以独特的组织管理形式构成的制度文化;以独特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情感志趣、心理素质等构成的精神文化。除此之外, 传统文化产业低资金投入、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和小型、分散、灵活易行等特点, 起到了有利于充分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增加就业机会、遏止大规模人口流动、丰富产业和产品形态、促进生态经济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作用, 这些优势决定了传统文化产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 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为此, 本文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视角出发, 指出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探讨了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文化产业 意义 问题 对策

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对于加快农村的发展, 推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出现的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嫁接、相结合的趋势, 是一种双向的需要。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实现其存续和发展的新契机。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 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就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政府的工作思路应充分体现发展文化产业, 尤其是传统文化产业对整合与提升农村经济的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衣食住行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消费倾向必然向精神、文化方面转移。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文化艺术仅仅作为单纯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事业看待,而对其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具有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不仅具有公益事业的属性,而且具有服务业生产经营的特征。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要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神需求大大增加,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强,而文化产品品种的增多,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宽,消费水准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的,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中央文件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这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又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把健全宏观管理和搞活微观主体统一起来,不断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体制保障才能不断得到完善。

(三)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创新功能,是应对现实展示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都积极主动地把高科技应用于文化产业,以其通过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使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经济发展上的严峻挑战,也面临文化发展上的严峻挑战。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总量偏小,市场化、集约化程度偏低,且大多停留于传统技术或传统文化工业,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都较低。在国外文化产品、文化集团和外资逐步进入我国允诺开放的文化领域及其市场,以及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降低门槛和放开限制的当下,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就不能仅局限于国内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就要有全球性战略眼光,文化产业战略就不仅关乎国内和文化领域,还要关乎整个世界文化发展走向和文化秩序重组。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文化市场规则滞后于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又滞后于思想观念。在文化市场化并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政府就要通过政策、经济、法律等杠杆积极引导,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四)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我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不容质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文化产业正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在我国既有潜力很大的市场空间,又有众多的消费群体,同时,基本属于“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许多知名文化企业的成长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第一、第二产业。

二、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适应

文化产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依存度高的显著特点,这六大要素都依赖于城乡基础设施、交通、食宿、文体娱乐、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条件的改善,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从当前来看,文化、旅游二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他部门不管不问、各行其事,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上存着机制不活、效益不佳的问题,许多的地区都是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动力,宣传促销主动性不强,坐门等客现象严重。

(二)文化特色不明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发展旅游业是传承和弘扬历 史文化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优秀文化产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兴盛的源泉。旅游发达地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融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而农村多数旅游产品仍处于原始状态型或文物资源型,缺乏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度假、娱乐、体验性产品不多,让游客欣赏、回味、留恋的东西更少,对很多景点都是看了就走,留不住客人,大多数都属于单纯的旅游观光景点。

(三)资金投入无保障。

文化产业,需要大投入。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建立和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及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大都是项目性投资和阶段性投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制订出台相应配套的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外地客商投资的倾斜优惠政策,致使对文化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文化产业服务不配套,难以进行实质性、深层次的开发,严重制约了文化产品的上档升级,不能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健全的服务网络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条件。从目前大多数农村来讲,不论是旅游交通建设,还是文体娱乐设施,以及环境质量都极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公路弯道较多、等级较低,难以形成旅游循环线路,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严重不足;景区、景点内的绿化、硬化、美化、香化等基础建设也不完善、不配套。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我国广大农村都是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自 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文物是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越挖越多,可以永续利用。我们要放手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改变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

(一)加快改革,进一步理顺文化产业管理的体制机制

一是对性质一致的重要文化产业项目探索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统一开发,统一促销,统一协调,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对隶属文物(林业或文化)、旅游双重管理的景区,应该首先由双方共同设立接受双重管理职能的景区管委会,涉及开发建设等重大问题要联席办公,适宜下放到块的文化项目尽量下放,更好地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三是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有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在各景区建立合法的投融资主体和科学的投融资机制,为招商引资提供便利条件。

(二)合理布局,进一步抓好文化产业的规划落实

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尽快制定出高起点、高品位、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总体上形成以文化资源为核心,重点景区景点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相配套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规划确定之后,要严格执行,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开发布局。

(三)政府主导,进一步拓宽旅游开发融资渠道

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必须加大基础建设性投入。投入要抓住重点,制造示范和轰动效应,着力造环境、造声势,积极引导其它投入。二是政府要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要做好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和监管,使有限的资金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多方筹资,形成多元化的筹资体制。要充分发挥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文物等雄厚的优势,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加快文化产业资源开发进程。

(四)齐抓共管,进一步抓好文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实施畅通工程,加快通往景区道路的提级改造。重点解决主干公路到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二是加大重点旅游城镇建设。城市建筑物的色彩风格,要与当地旅游景色和推出的文化旅游品牌相协调,要将象征性的文化元素符号注入到建筑中去,体现民族特色,从而提升城镇旅游文化内涵和品位。三是注重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等设施,突出新、奇、特等旅游要素特征。积极引进和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切实加强饭店、交通、购物、娱乐、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要素建设和管理,逐步规范纳入旅游管理体系,使其与景点建设规模相适应。

(五)注重宣传,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影响力。

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产品促销活动,宣传推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区域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得到提高。二是邀请新闻媒体到景区采风并进行宣传报道,常年为新闻媒体提供服务,从而吸引更多媒体主动投入到文化产品产品的宣传中来。拍摄制作有关专集和专题片,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形成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宣传的良好氛围。三是编印宣传材料。组织编写农村景区景点的导游词,创办《旅游》专刊等旅游宣传材料,创作旅游歌曲,录制旅游光盘,同时建设好旅游信息网站,加大宣传的效果。

实践证明,要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市场。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加快市场发育,培育市场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链。通过现代流通手段帮助农民把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商品化程度,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进入城市市场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研究农民文化需求,根据农村市场的需要创造有效供给。采取现代营销方式,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产品经销网络,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编.走向21 世纪的云南民族文化[C].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2.黄小驹.我们为什么要重提手工劳动[N].中国文化报, 2004.03.131

浅谈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篇6

【关键词】衰落 发展 去粗取精 地域传播

前言

中国的传统音乐得力于中国古代文化滋养不断发展,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5大类。至今,我们仍能受到这些音乐的熏陶,正是因为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跨越了时间界限被传承,突破空间限制得到传播。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1、发展

1)、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百姓刚开始用筷子敲击水杯来享受乐音,后来出现专业化的音乐创造与表演,战国时期还诞生了令中国至今仍引以为豪民族瑰宝——编钟。以前的音乐大多是词曲和乐器分离,如楚辞,汉乐府诗,并无乐器伴奏;嵇康的《广陵散》无歌相合,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也无词相伴。如今,两者的搭配形成潮流。

2)、逐步机构化、专业化

传统音乐最初并没有系统性的机构或组织来进行音乐创作和研究,仅仅是出于大众自发的创作和娱乐,当然水平可能也并不是很高。后来,音乐得到一些官方管理,宫廷乐师成为专门的职业,“滥竽充数”就是讲乐师的故事。到现在,音乐文化成为热门,许多歌手、音乐公司应运而生,并如火如荼地发展。

3)、音乐种类的完善

在辉煌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各种类音乐不断得到完善,独门别类,各有千秋。如今的说唱音乐已是一个独特的音乐种类,受到许多歌迷热捧,催生了许多音乐人才。有中国饶舌2PAC姚中仁,中国饶舌教主王波,中国饶舌第一人梁栋等等。扭秧歌这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也被赋予了新鲜的表演性。

2、衰落

人是好奇心强的动物,新鲜的东西总是更容易受欢迎。所以,传统音乐文化很容易在流行音乐盛行、外来音乐充斥的环境中丧失竞争力,逐渐走向衰落。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曾演奏出《二泉映月》这样的名作,但现在学二胡的人并不多,而来自西方的钢琴,登上时尚与流行的舞台,被许多人选择。这种传统乐器的小众化,是不是敲响了传统音乐文化面临衰落趋势的警钟呢?

此外,许多传统音乐品种有消亡的风险。少数民族在汉族化,农村在城市化,许多原生态的传统音乐元素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还有几个人会川江号子?还有几个云南姑娘会唱山歌?

3、去粗取精,加以创新

事物的发展就是不断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存传统音乐文化的原始基础,不全盘否定,最大可能地给予尊重;同时不能全部照搬,其中的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落后于時代甚至是与时代潮流相逆的东西必须舍弃;根据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加以补充完善。如此,传统音乐文化才能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不被抛弃、得到传承并日臻完善。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1、地域传播

1)、国内传播

中国地域辽阔,传统音乐文化多样,加之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促进了音乐文化的融合,使之繁盛。早在封建王朝时期,胡汉融合,塞外歌舞进入中原后,便以其豪放优美赢得青睐。而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有三百多种,剧种有联系和差异,国粹京剧就是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吸收了秦腔、昆曲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

2)、国际传播:

中国古代王朝盛极一时,影响力辐射周边许多国家,传统音乐文化的交流自是不可少。至今,全球联系加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借此机会走出国门,闪亮了一把。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凭借其历史价值、音乐价值、文化内涵,享誉全球。中国广场舞这一极具中国传统音乐色彩的民间舞蹈,亲民、简单、自由、轻松娱乐、健身,因为受中国大妈欢迎而在中国诸多广场随处可见。不仅如此,前段时间,惊现“卢浮宫广场被中国大妈‘占领’”的新闻,中国传统特色的广场舞有望刮起国际风呢。

2、阶层传播

中国传统音乐一度是富人的专利。虽说它平凡地诞生于“平民妈妈”,但很快被王公贵族“领养”,音乐也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异。不过这一现象并不长久,百姓的享受与审美意识是无法被压制的,音乐坊和宋词就是很好的例子。音乐坊是民间的盈利机构,但同时是比较专业性的音乐机构,这里有比较高水平的歌手、舞者、乐师。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这里诞生,优秀人才在这里停驻。宋朝的中国相当发达,商业打破“市”“坊”界限,突破时间限制,自由化程度提高,优秀音乐也在民间盛行。宋词是文化代表符号,被大众争相传诵,柳永可以说是当时的“优秀民间音乐作词人”。

3、传播手段

传播可以说是一个体系,有传播源,接受者,还有传播手段——如文字、纸。以前,传统音乐可以口口相传。在街头巷尾传唱,如果音乐实在太美,往往能家喻户晓、经久不衰,但这很难经受空间和时间的考验。传统音乐也有文字记载,汉乐府诗集、曲谱等等。

进入21世纪,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催生了新名词“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传输着各种信息,新闻、故事、经济政治指令等等,包括音乐。流行歌手通过网络、电视、专辑来传播音乐,民歌歌手同样如此。民歌歌手会录制音乐,登上娱乐新闻,在网上被大家看到、听到。东北二人转也会登上才艺表演的综艺舞台。

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手段同样功不可没。不可否认,现在的音乐培训机构拥有专业的教室队伍、教学资源、训练设备,让传统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聚在一起接受教育,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用自己的力量诠释传统音乐的魅力,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壮大作贡献。

结语

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的文化元素,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于历史的星空,它的传承与传播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传统音乐发展至今,灿烂的光芒中暗藏衰落的隐忧,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它经久不衰。同时,可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让传统音乐文化在21世纪插上轻捷的翅膀,突破地域和阶层的限制,飞出一片传统音乐文化的满堂彩。

参考文献

[1] 何晓兵.谁是前提: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传承之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73-75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7

一、以文化生态的视角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在共存和相互作用下推动着人类整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不断的改变, 人类过去的文化传播和传承方式发生这巨大变化, 作为非主流的传统文化在无声无息中消失, 这使得文化资源在不断减少, 文化生态面临着失衡的危机。同时,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 作为非主流的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受到外来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 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 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使的一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走向衰亡。鉴于此, 借用生态学的方法, 从传统音乐文化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去进行研究, 将会使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研究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 都各有其固有的风格和特点。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 形成了无比深厚的历史积淀, 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既是根植于古代社会的一种历史文化, 又是经历了现代文化变迁的一种当代文化。当前,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中国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 西方多元文化涌入国门, 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随之而来, 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也随之产生较大的改变。在西方音乐文化不断繁荣的同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过去的传播和传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使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其中一部分甚至在无声无息中消失, 这些都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态趋于失衡, 甚至已经形成一种危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之上的, 因此, 如何去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维护音乐文化的生态平衡迫在眉睫。探寻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之路, 实现其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不但有助于人与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还有利于加快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1. 文化生态理念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 在保护和传承时要考虑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这可以借鉴一些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 贯彻整体性原则,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以生态学的角度将其放置于所生存的环境和背景中去, 重视其所依赖的结构性环境及其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 形成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

2. 扩大开放力度, 促进交流合作。

当今的是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任何一种文化在封闭的状态下都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不断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的开放水平, 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 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借鉴国外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的理念, 积极引进资金、技术, 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化水平。同时, 利用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推向国际, 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研究。

(1) “基于文化生态的相关理论, 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 将传统音乐文化原装的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和环境中, 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基于此, 在传统音乐发源地、流传地加强保护基地建设, 调动政府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 将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 把对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 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使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世代相传的关键。

(3) 重视学校教育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把传统音乐文化引入专业艺术院校并纳入其教学体系, 以艺术院校的专业性、学术性去保护、挖掘、整理, 以专业的视野开展研究并形成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 将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 作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借用生态学的方法, 在文化生态视角下研究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使过去单一、错误的保护方法得以纠正。以整体性保护的理念, 把传统音乐文化放到其所生存和依赖的环境及背景中去, 不仅保护其外在表现, 更要重视其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 挖掘其蕴含的价值观念, 从而使传统音乐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 2006 (10) .

[2]杨学义, 徐经贵.基于模拟生态系统的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 (11) .

[3]矫海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消费伦理观[J].理论月刊, 2011 (12) .

[4]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J].学术探索, 2002 (4) .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8

对于古风音乐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其作出严格的界定,而网络上对什么是古风音乐已经讨论得沸沸扬扬,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此本文拟采用古风音乐团队“墨明棋妙”团长“丢子”(艺名)的看法:“古风音乐体现出的是怀古之情,创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追求中国古典美学,音乐极具故事性与画面感。此外古风音乐是为现代社会年轻人而打造的一种音乐样式。”

二、古风音乐的兴起发展

古风音乐虽然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熟知,但其发展却已历经了数十载。简单来说,古风音乐的兴起与1995年发布的《仙剑奇侠传》《轩辕剑》这类武侠题材的RPG电脑游戏密不可分。游戏中古体诗词的运用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热爱,由此兴起了一股为这类游戏配乐填词或为游戏中的古体诗作曲的原创浪潮。这股浪潮在2005年互联网普及后更加明显,“古风”一词也在此时出现,古风音乐风格逐步形成。

随着创作团队的不断壮大和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古风音乐创作团队如今形成了两类群体:一类是以北京小旭游戏音乐公司为代表的职业创作群体,通过为游戏配乐而创作古风音乐作品;另一类是以“墨明棋妙”为代表的由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原创音乐团队,他们有自己独到的创作特色和创作理念,通过歌曲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三、古风音乐的创作特征

(一)从音乐类型方面看,古风音乐大体可以分为器乐作品和歌曲两大类。古风音乐器乐作品从风格来讲可以归类为NEWAGE,大多出现在RPG或者古风情景舞台剧当中, 起到烘托氛围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与电影原声音乐(OST)相似。因此,只有音画结合,或者了解特定背景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内涵。古风歌曲在创作上则通过歌词达意, 通常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并且大多是仿古体诗结构,在编曲方面形式十分多元化。

(二)从创作模式方面看,古风音乐采用的是线下分工合作、线上统一整合的模式。虽然近年来部分游戏公司加大了对游戏配乐经费的投入,从电脑制作转到专业录音棚进行实录,但“线下”“线上”相结合模式依然是主流。该模式在民间原创团队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使得古风音乐创作的分工更为细化。作词、作曲、编曲、美工、宣传等环节都由专门的子团队来完成,每个团队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从而使作品质量得以保证。而这样的模式也促使了古风文化的形成。

四、古风音乐的文化体现

从古风音乐的创作特征可以看到,古风音乐需要其他的载体(剧情、场景、歌词等)来体现其作用和意义。因此每一首古风音乐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立体展现,通常表现在:

(一)传统音乐文化:在古风器乐作品中,作曲家通常使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和民族乐器(音色),如笛、箫、古筝、 古琴、琵琶等,使音乐与画面之间完美搭配。读者可聆听《沧海龙吟》《载酒行》《回梦游仙》《醉花荫LIVE》等作品一探究竟。而歌曲创作中除了使用民族乐器外,还将民歌或戏曲融入。如《再逢民乐照九州》中用拼贴手法引入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而《大唐红颜赋》在演唱上使用了戏曲唱腔,为作品增色不少。

(二)传统诗词文化:古风歌曲歌词大多采用仿古体诗的模式,从内容上来说,往往包含仙侠、乡愁、天人合一等元素,或者结合古代历史进行创作。如:“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墨色淌/ 千家文都泛黄/ 夜静谧窗纱微微亮”(《卷珠帘》)。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

(三)传统视觉文化:从“古风圈”以及其他原创团队的官网上,笔者发现,几乎每一首古风音乐成品都会配上相应的主题绘画,而中国传统视觉文化则由此体现。例如传统书画技法、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剪纸艺术等等。由此可见古风音乐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 这也是古风音乐魅力之所在。

五、结语:古风音乐的文化价值

从古风音乐文化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风音乐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集为一体,并通过音乐来展现其魅力。重要的是,古风音乐唤醒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它促使年轻人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去主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 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今古风音乐创作者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80年代, 他们的童年伴随游戏而成长,如今成为了古风音乐的创作主力,并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更多的人。2013年《环球时报(英文版)》的《Gufeng ascendance》一文提到,古风音乐的粉丝不过十万,而如今,随着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古风音乐团队演唱会的举办,目前古风音乐粉丝实际已经达到20万。在这样的背景下,古风音乐的发展必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摘要:传统音乐文化一直以来都受到专业音乐人士的重视。而近年来,一种全新的风格——古风音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亦是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另一种尝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古风音乐是在职业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并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传播开来,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文化价值。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9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据统计, 至今已经收集到的民歌大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音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民族音乐的理解

民族音乐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民族音乐随民族存在而产生, 不仅因为生活手段和风土、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受到民族政治、历史背景的影响而变化。各民族因为自己的信仰、生活习惯、习俗, 特别是语言相同的社会团体, 在特定的区域都会形成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民族文化。因此, 民族音乐的形成有自己特定的民族特征。

三、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文字有5000多年历史, 但是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久的时间。骨笛是目前我国所掌握的最早音乐文化文物, 距今已有7000到8000年的历史。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包括曲艺音乐、民间歌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等。据统计:民间歌曲歌种有千种, 民间舞蹈音乐有1500个品种, 戏曲音乐有200多个剧种, 曲艺音乐有300多个曲种, 五彩斑斓的传统音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正因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种类及形式的多样性, 使其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传统音乐文化财富。

荀子曾说:“乐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西汉的教育家、思想家董仲舒也曾指出:“乐者, 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 其化人也著, 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 接于肌肤, 臧于骨髓。”即通过“声和”“心和”, 达到“政和”“人和”。对中国人来说, 音乐是发自内心的, 是人的精神表现, 于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深受影响的。

四、简述马关县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马关县民族音乐历史久远, 素有传统。在云南省以及州县的不少志书典籍中俱有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史官倪蜕在《滇小记芦笙》中写道:“宋乾德 (964—968) 中, 牂牁入贡召见。询问地理风俗, 令作本国舞蹈, 一人吹瓢笙, 名曰水曲, 即芦笙也。”马关旧时即为牂牁郡进桑县, 文中提到的芦笙舞, 现在的苗族仍然在跳。清乾隆版的《开化府志》载侬人“婚姻以歌唱私合, 始通父母议财。”此俗在马关的壮族侬人中十分普遍。

马关县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以继承和发展。每逢赶街或节庆, 县域内的各族同胞对唱山歌, 演奏古乐乃是延续几十年的一道景观。文山州的音乐工作者收集了不少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在省内颇有影响的苗族歌曲《花山谣》, 此歌采用马关的苗族民歌元素创作, 曾获《歌唱美丽的云南》全国征歌创作奖。流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圭亚纳等国家。马关的傣族音乐和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音乐完全不同, 风格独特, 被称为“奇特的山傣音乐”。

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

民间的传统文化是古老的, 但在先进的科学世界面前它又是脆弱的。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影响下, 传统文化各自为政往往无法抗衡强势的现代传播媒介冲击。不少传统习俗、传世艺术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悄悄退出历史舞台。因此, 民族音乐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语境下, 健康的文化生态应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只有传统文明与当代背景有机融合, 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成为一种为人们所共享的音乐文化, 进而获得人们的认同, 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牵动着广大观众在音乐审美观念上的更新。他们要求民族民间音乐上升到新的高度.这就是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结合。作曲家们力图在程式上标新立异,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来。

六、结束语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 , 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 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 , 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 , 使其融为一体。”所以 , 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 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 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 , 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 , 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 , 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 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所以 ,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 , 而是可以且有必要划定的。

摘要:音乐是各民族综合的产物, 它来源于民族。所以, 音乐的发展和产生就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和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 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必然因素, 可以体现各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和内涵。所以, 民族音乐的形成有特定的民族特征, 而民族音乐恰恰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曦帆.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探索.2012 (02) .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10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

一直以来,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 从声乐理论到歌唱教学, 从发声技术的训练到歌唱教材, 基本上都是学习西洋的美声发声方法、欧洲的美声歌唱技术, 忽视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东西。但对于声乐教学而言, 还是要传承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 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歌唱形式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这是体现民族化教学特色的重大突破, 是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 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点。我国传统音乐表现了我国历史传统、地理风情、民风民俗,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很多的优秀代表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 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高校声乐教学

长期以来, 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处于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单一音乐文化教育模式。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家, 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必须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本, 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成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基础, 建立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多元文化声乐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

传统音乐经过历史的沉淀, 流传下来的都是艺术精品, 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感受与鉴赏美的能力, 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 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

1、利用情感体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民族风俗的影响, 其民歌风格各异, 丰富多彩。也因此, 民族音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 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对于高校的声乐教学传统音乐的融入, 首先就要从情感入手。例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很多同学一听都只知道这是一首情歌,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先对歌曲的的背景做好交代, 让学生对这歌曲的音乐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了解, 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兴趣, 就不会只是一味的模仿。在做好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我们的声乐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 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会合理地分析音乐的走向、歌曲的高亢、低沉、缠绵。同时, 教师要教学民族音乐的唱法, 美的声音应是珠回玉润声音响亮, 声线自然松弛, 音色要优美共鸣处理充实等等。课堂训练在具体到每个学生时, 一定要结合其自身的嗓音条件, 在培养他们声音音质时, 要尽可能地挖掘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风格, 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发挥感知能力

因个人爱好、趣味、修养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感知是有差异的, 对民族声乐的感知能力也呈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 但它依然反映的是现实中对美的体验。音乐无国界, 民族音乐也就更没有美的界限, 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感知能力来感受民乐的美。如在欣赏了一曲民族音乐之后, 提出问题:这首曲子产生的文化背景怎样、民族音乐唱法是什么特点、其需要什么情感体验、这一民间地区的唱法又有什么要求等, 然后让学生表演, 进行讨论, 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感知、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在注重对歌曲的气韵和意境的把握后, 还要培养学生对音高、速度、节奏、力度、音色、调式、调性等技术性要素的把握。通过课堂教学更积极地引导他们对音乐本身做深层次的理解、把握和表现。另外, 对于声乐学生而言, 感知民族音乐的艺术影响, 然后做一定的学科探索会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3、提高教师的素质

高校声乐教学想要发展民族音乐就必须培养一支具有民族音乐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背景, 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唱法有整体把握, 让我们的音乐课多一些文化指向, 多一些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每一位声乐教师都要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 民族音乐的旋律、声腔特点等都要深刻地知晓, 还要能够准确地区分各类民歌, 并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作品。掌握在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如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陇剧等, 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些曲艺的风格特点。总之, 声乐教师自己必须要喜欢民族音乐, 讲课时感染学生, 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他们热爱民族音乐。

4、利用现代化手段

声乐教材都应配备相应的音响资料, 并且要尽可能是原唱。如今, 教育媒体的形态日新月异,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音响设备为这种资料配备提供了可能。享受原声的民族音乐能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特色了解。如《山路十八弯》的原声演唱, 在播放音乐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 弯曲曲的山路, 极富地方特色的衬托, 加上委婉又大气的音乐旋律, 再保留方言的一些发音, 真实地演绎了山路的美和人民鲜活的心境。利用影像手段整理搜集资料、讲解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音乐, 做到史论相融,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地参与教学。学生一方面欣赏着原汁原味的民调, 一方面又学习民乐的演唱技巧, 很好的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教学中。

总之, 民族音乐文化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与传统的声乐教学完美地融合, 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掘、继承和保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佳宇: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刍议, 飞天, 2010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11

一、传统音乐研究专家主旨发言

赵宋光的《有关岭南文化的若干思考》从岭南音乐文化研究现象出发,观照岭南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清晰地勾勒出岭南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田青的《民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当下民歌挖掘、传承、保护中的种种现象为切入点,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冯明洋的《流行文化风潮中的岭南音乐》回顾了多元一体的岭南音乐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提出在现阶段全球性流行文化风潮中的岭南音乐文化建设,需要大音乐观、大文化观、大岭南观等理念引领。周凯模的《岭南音乐研究的方法学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音乐人类学视角的岭南音乐研究方法学理论。蓝雪霏的《地缘亲缘剪不断,闽粤音乐理还乱》从闽粤地理关系到闽粤历史民俗关系,以丰富详实的田野工作资料,分析论证了闽粤传统民歌的内在关系。李幼平的《广州南越王墓的音乐考古学观察》提出了“将音乐文化遗物归置于相关遗迹中进行综合考证研究”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基本原则。罗艺峰的《“汉藏——南岛文化丛”与华南玎族乐器起源的拟测》以人类学对“汉藏——南岛文化丛”的研究成果为理论认识基点,考证了由这种乐器演奏的萨佩音乐与中国疍民疍歌的内在关系。陈雅先的《探索中前行——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岭南传统音乐舞蹈研究》阐述了以地域传统音乐舞蹈研究为切入点,树立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引领学科发展理念,并形成了学科研究特色及教育特色。

二、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主题交流

(一)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陈天国、苏妙筝的《潮州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介绍了多年潜心研究“潮州音乐”的成果,认为潮州音乐不只是地方性乐种,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仲立斌的《“延续传统”还是“开拓创新”——粤剧“申遗”后的思考》,刘泽梅的《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等,均对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遗产传承中关于“延续传统”或“开拓创新”的问题进行反思。

(二)岭南传统民间音乐田野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在探索岭南音乐田野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显示出近年来岭南传统民间音乐研究者扎实有效的田野工作方法,陈雅先的《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声音景观探究——基于景观生态学视野的田野与案头》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以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解读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提出建立于潮汕民间民俗活动所形成的音乐声音景观是具有核心价值意义的珍贵声音景观。潘妍娜的《民俗空间中的当代潮州大锣鼓——对于潮州市意溪镇下地段和磷溪镇埔涵村“营老爷”活动的比较性考察》,李萍的《潮州民间音乐“传统”与“传承”一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2潮州民间音乐考察纪行》,黄燕的《民间客家山歌主体音乐行为的考察与分析》等田野调研报告,蕴藏了丰富的岭南民间音乐活态存在信息,不仅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资料,还提出了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有益见解。

(三)岭南传统音乐美学研究

刘瑾的《世俗与超越——论广东音乐的休闲文化特征与价值》从休闲文化理论的视角,提出广东音乐所具有的诗性文化特质。万钟如的《论广东音乐的非民间音乐属性》研究表明,成熟期的广东音乐具有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所有特征,即它的商品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通俗性和娱乐性。巫宇军的《“客家筝”美学思想探微》通过对罗九香等老一辈“客家筝”演奏家的演奏意识分析中,得出了“客家筝”由演奏向审美意境进行理论归纳和提升,并反过来用以指导实践的客家筝派风格。郭永青的《泷州歌艺术特征略论》解析了泷州歌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四)岭南传统音乐历史及其流变研究

孔义龙、曾美英的《从单件青铜乐器看岭南早期文化传播》从岭南青铜乐钟的编制和性能上对岭南地区早期乐钟展开研究,认为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礼乐文化至少经历了岭外传入、吸收融合与独立发展三个阶段,并初步探索了先秦时期岭南、岭北的文化异步的发展态势。李英的《外江戏在粤东的生发与演进》,刘德波的《广东传统乐舞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范晓君、李琳的《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对现代粤东采茶戏的影响——以〈乌云下的歌声〉为例》,董学民的《潮剧音乐的融合及变异——以对高腔的吸收为例》,杨艳的《东莞沙田疍民与咸水歌探究》,李维路的《沙湾广东音乐发源地的历史渊源及保护措施》,均通过对岭南传统音乐不同乐种发源的历史渊源考证、音乐特点分析,解析岭南传统音乐结构的发生变化,由此引申出岭南传统音乐融合、变异的特点。

(五)岭南传统音乐资源的课程转换研究

居文郁的《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开拓粤乐文化空间——回顾开设〈广东音乐〉选修课25周年》提出“传承”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乐种传承人,并根据传承人的演奏,整理出科学、准确、简便、实用的专业演奏谱。同时,将“无形化”的活态遗产通过“有形化”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使之成为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据。邓兰的《职业院校与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刘宏伟、陈秀清的《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实践研究报告》,施绍春的《潮州大锣鼓锣鼓经鼓垒教学探索》,魏石成的《广西艺术学院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机制考察》均立足音乐课堂,以提高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为出发点,在探索课堂教学实践如何渗透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三、岭南民间乐社工作坊

“岭南民间乐社工作坊”是吸引与会代表眼球的一个亮点。

(一)岭南传统音乐三大乐种“私伙局”展示

会议邀请了岭南传统音乐三大乐种(汉乐、潮乐、粤乐)的三个“私伙局”(民间乐社)到研讨会现场,展示“私伙局”活动。这三个乐社分别是:“羊城广东汉乐团”、“黄埔区潮乐社”、“番禺区沙湾镇翠园乐社”(粤乐)。这三个乐社成员的年龄在50至70岁之间,大多是退休人员,“羊城广东汉乐团”由广东客家人组成,演奏了《迎宾客》(中军乐)、《怀古》(弦丝乐)等传统汉乐;“黄埔区潮乐社”以潮籍潮乐爱好者组成,演奏了《柳青娘》、《寒鸦戏水》等传统经典潮乐;“翠园乐社”以广州当地人为主,演奏了《娱乐升平》、《旱天雷》、《雨打芭蕉》等经典粤乐。这些乐社每周聚会,以自娱自乐为目的演奏岭南传统音乐,每个乐社均掌握了大量的岭南传统音乐曲目。工作坊演出不仅彰显岭南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也创造了使与会代表近距离接触民间乐社的机会。

(二)硕士研究生田野工作成果“潮州大锣鼓”游行锣鼓表演

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倡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应深入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工作。由该院研究生袁静静司鼓表演了潮州大锣鼓。研究生通过向潮州民间音乐传承人采集、学习锣鼓经,产生了有社会文化价值的毕业论文选题,为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做出了贡献。

结 语

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围绕“传承创新”的思想碰撞,产生了丰硕成果,体现在:

(一)重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

历史是起点,其被研究和认识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待于被超越和延伸,掌握和梳理前人积累下来的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使我们在“传承创新”时不会忘记应立足于传统,只有在立足于传统的同时开创新意,才能使岭南传统音乐得以更广泛传承。

(二)重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现状的研究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岭南传统音乐文化,也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消化和利用,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现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音乐教育应通过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现状研究,守望民族精神,坚持自身的文化主导权,保持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三)重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高校传承研究

通过本次研讨会,建立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师生及与会代表能够通过学术研究引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并且利用岭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契合新的时代精神和学科要求。

(四)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活态存在现状采取辨析的态度

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应以时代要求为导向,以实事求是为准则。采用辨析的态度结合现实环境和条件,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正确看待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

陈雅先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 篇12

一、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中原传统音乐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首先要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征。

(一) 中原传统音乐发展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距今约90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我国最早的一种乐器, 仰韶文化时期郑州后庄王陶鼓、大河村陶铃和陶埙, 揭示了陶器时代中原音乐文化发展的新面貌。龙山文化时期, 陶铃的体形制也十分清晰, 石磬、陶号角的出现, 使乐器改进后的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成为中原音乐文化飞跃发展的标志。[1]

夏商周时代的中原音乐渐成系统。汉代的《陌上桑》、鼓吹乐、杂舞、相和歌、百戏等音乐艺术的出现, 标志着传统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丝竹相和、“一唱众人和”的传统演唱形式, 也为后世河南坠子等说唱曲艺所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文化多元融合。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相互交融, 《木兰辞》的主题内容至今仍在河南戏曲和说唱曲目中传唱, 促进了中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 汉族的散乐、百戏与西北兄弟民族的羌笛、胡舞、龟兹曲相互融合发展, 鼓吹乐、燕乐、胡乐绚丽多姿, 展示了隋唐乐舞的繁盛局面。

到了宋金元时期, 传统音乐由宫廷向民间转折, 促进了市民音乐的空前繁荣, 戏曲和曲艺的创作演出达到鼎盛, 民间戏曲艺术家、说唱艺人大量涌现, 传统音乐商业化逐步形成。直至今日, 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曲艺演出盛会窥其一斑。如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 河南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千上百的民间曲艺艺人, 负鼓携琴汇聚马街, 说书会友, 弹唱献艺, 观众多达数万人。马街书会推动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明清时代是中原传统音乐发展的又一高峰。民间俗曲不仅在数量上大发展, 而且在曲式结构、宫调的运用以及词曲情调、风格方面都有多种变化, 逐渐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曲种, 促进了中原传统音乐的发展。[2]20世纪以来,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以河南坠子、河南曲子为主流曲种的民间音乐, 走向街头和农家场院, 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 中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

作为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 中原一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造就了其高起点的音乐文化形态。并且以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连续性, 构成了具有独特艺术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 河南省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 (见下表) 。

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保护名录 (部分)

(三) 中原传统音乐类“非遗”具有典范性

中原地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古代文明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遗存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载体, 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在古代发展的水平, 也积淀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精神, 有中国音乐的文化象征物和标志物, 具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性。

二、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重视程度和参与度有待加强。各级政府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 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一些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危机, 甚至处在濒临状态。有的地区成立了相应的保护中心, 但绝大部分县或市、区非遗保护都是由临时抽调的乡、镇文化站人员来进行, 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对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意义的认识, 缺乏专职人员和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使得地方非遗保护工作落实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传承人及专业人才保护措施不够得力。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传承多是靠“口传身授”实现的, 即个体之间相互传承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间音乐传承人难以凭借传统音乐技艺维持基本生存条件, 造成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后继乏人, 使得传承工作面临许多困难。

三是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不足。由于保护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比如实际开展的项目保护、数据库建立、传承人扶持、申遗事项联络等等, 对资金的实际需求量远远高于国家每年划拨的数额, 因此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在资金方面缺口很大, 致使实际操作时缺乏必须的资金支持。

四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播途径不够通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方面, 社会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缺乏演出的机会, 缺少表演的舞台和场地, 缺少社会各界的呵护, 使得固有的传统音乐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越来越陌生, 许多艺人被迫放弃了专业。

五是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具体的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才能够得以实施。如何处理好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如何有效保护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光大, 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快, 保护机制亟待完善。

三、切实做好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具有活态的特质。传承传统的中原音乐文化, 首先应通过传统音乐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的方式使之得到落实。

(一) 通过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传承与发展

要把高校作为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载体,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首先是推动传统音乐进课堂。通过开设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 将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传播和学习, 确立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推动传统音乐学科课程的体系化和专业化建设, 构建高校传统音乐培养教育教学的体系。[3]定期组织学生到民间进行考察、采风, 观看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 现场感受传统音乐原始面貌。同时, 优秀的传统音乐也是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 加强传统音乐的教育教学, 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增进。

(二) 在民俗文化活动中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

1. 借助民间祭祀与庙会活动进行传播与发展

中原一带民间宗教活动中往往伴有音乐演奏, 佛家和道家在念经过程中, 也有“祥云盖”“梧桐” (悟通) 的一些曲目。[4]无论是道教音乐还是佛教音乐, 都在不断汲取民间传统音乐的营养, 同时也对民间的传统音乐予以深刻的影响。多种多样的民间社火表演、庙会赛神活动一般都会有传统音乐伴奏, 也有擂大鼓等壮观场面, 事实上, 不少传统音乐正是依托民间沿袭的宗教祭祀、社火庙会而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繁荣的。适时地利用这些活动, 对其中的传统音乐表演予以正确的指导, 对于保护与传承是一条捷径。

2. 通过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传承传统音乐

民间婚丧嫁娶的音乐中, 实际上也传承了一定内容的传统音乐, 民间的唢呐班 (俗称响器班) 与佛、道教寺庙音乐班这些民间传统音乐团体随着民间宗教和婚丧民俗的存在, 已发展成为弘扬传统音乐的重要力量。

(三) 以政府为主导, 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政府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体, 应根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民间性的特点, 尽快制定传统音乐保护政策, 为保护、开发等确立法律依据。在政府统一指导下, 逐级成立“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 协调指导保护、传承工作。同时, 还应制定科学的规划和计划, 对遗产进行记录与整理, 构建相应的保护体系;要逐步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 加大建设相关演出馆场的力度;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传承人的保护, 发挥民间组织、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培育广泛的公众保护意识[5]。保护好中原传统音乐文化,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形成政府、社会、专家和公众群体组成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 形成从政府到社会、专家到普通百姓全面参与的传承与保护的局面。

(四) 加强引导, 通过网络传承传统音乐

网络为传统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新空间。专家和学者通过在网络上开设博客, 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文化园地, 通过网络进行传统音乐远程教育。要做好传承保护工作, 首先要建立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资料数据库, 尽快通过考察整理那些原生态的中原传统音乐资料, 原汁原味地记录和整理下来, 同时也要建立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的网站。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网络对话与沟通, 增强人们保护意识和传承自觉性。

摘要:中原传统音乐是一种具有中原地域文化特征的音乐形式, 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明显的连续性、音乐种类丰富性和典型性的特征。对于中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除了以政府为主导来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通过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传承与发展, 通过网络传承传统音乐外, 也要在民俗文化活动如民间祭祀与庙会、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传播, 多管齐下形成保护与传承的合力, 推动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原地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孙敏.试论河南音乐文物的文化特征[J].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5, (2) :72-74

[2]郭湘明.中原地区民间音乐文化渊源与传承发展[J].许昌师专学报, 2001, 20 (3) :77-80

[3]王文俐, 赖涛.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普通高校的传承研究[J].东岳论丛2010, 31 (11) :187-188

[4]王晓坤.传统音乐在乡风民俗中传承传播与发展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9 (4) :129-130

上一篇:高中政治与多媒体应用下一篇:流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