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精神文化

2024-09-14

传统精神文化(共12篇)

传统精神文化 篇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企业文化被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核心, 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给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发展壮大, 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现代企业文化不仅把员工看成“经济人”、“社会人”而且看成“文化人”, 所以, 它带给企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实现了企业的“硬”管理和“软”约束的最佳结合,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软性管理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管理的落后状态。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酒店企业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酒店业的积极、快速发展。我们有必要借助现代企业文化理念, 创建我国酒店企业文化, 使之成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 支撑、推动我国酒店企业在新时代市场中不断发展。

1 传统文化在构建酒店企业精神文化中的独特功用

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 包容道、佛、法、兵、墨等各家所言的多元型传统文化。本人以为, 其中的人和、中庸、人本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等哲学思维, 对塑造酒店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可以发挥独到功用。

(1) “人和”理念能将个人与集体目标有机融合, 形成企业“共融”的工作环境。这种“人和”理念, 能使企业员工和谐相处、团结一致和真诚合作, 使管理层充分考虑每个员工的个性需求, 通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把各位员工安排在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岗位上, 达到人尽其职、人事相宜的效果。对此, 我国一些酒店通过实践已经证明其具有可行性。例如, 深圳威尼斯大酒店, 人称“小小联合国”, 员工来自世界各地, 为将这些员工融为一体, 企业就积极将西方人的严谨和中国人的热情有机结合在一起, 创造了融惯中西的独特的企业精神文化, 从而为企业带来高效率和高质量。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他们提出的价值观——“关注员工——我们承诺通过综合人才梯队计划和奖励体系以培训和发展员工;团队合作——我们将通过在各个级别上积极参与式的领导作风而创造一个开放沟通、彼此合作、相互信任、承担责任的工作环境”得出结论。

(2) “中庸”思想能提高企业整体战斗力水平。备受现代企业和组织推崇的理论观点——“木桶理论”强调:一个团队的战斗力, 不仅取决于每一个成员的水平, 更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协作与配合的紧密度。也就是说, 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 一方面要讲究“和”, 通过紧密的合作推动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稳妥发展;另一方面, 还强调大家要有相似的水平, 共同以同样的水准来完成任务, 而不能单纯地靠一两个特别强的明星成员来提高整体成员的水平。用中国传统的思维观点来套, 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强调总体的平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尤其在酒店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中, 其先进性与合理性显而易见。所以, 在中国企业中运用中国人谙熟的“中庸之道”思维来进行建设和管理, 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哲学。

(3) “人本”思想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古人云:“为政之要唯在用人”, 说的就是如何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道理。“人本”思想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把员工作为企业经营主体, 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点来看待, 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以对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作用明显, 也契合现代企业用人理念。国际假日集团的创始人凯蒙·威尔逊先生曾说的:“没有满意的员工也就没有满意的宾客;没有令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 就没有令顾客满意的享受环境”阐述的就是这种“人本”思想。当今酒店业已经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走向理性发展之路, 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可以为企业赢利能力、和谐发展能力的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

(4) “伦理道德”思想能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运用对于企业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具有显著效果, 这是因为“中国式”的充满温情的伦理道德观比西方资本主义特有的冰冷的制度更有人情味, 而这种人情味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员工发自内心地迸发出工作激情。

2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创建酒店企业精神文化

从根本上讲, 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就是酒店的“生命”所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酒店企业精神文化, 能使我们的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与服务文化形成规范, 保证服务工作的标准化、高效化、个性化和情感化, 能使客人在酒店得到满意的享受, 促进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顺利实现。那么,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创建酒店精神文化呢?

(1) 利用儒学思想创建酒店企业整体价值观。“酒店的整体价值观是酒店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 为酒店生存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也对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因为儒家思想具有倡导自我牺牲和忘我精神的良风美德, 对防止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能发挥作用, 而这些传统思想恰恰是西方文化中所没有的。正因为如此, 我们应该利用儒学思想塑造酒店企业价值观。那么, 我们如何利用儒学思想创建酒店整体价值观呢?本文以为, 当以“仁”引导企业福利制度趋向。“仁”就是有爱心, 让人幸福。如果酒店的所有员工都处在“仁”的氛围当中, 那么这个酒店的员工就会象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酒店的声誉, 以此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以“义”引导员工忠诚自己的企业。在孔子看来, “义”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 “义”是实现“利”的前提和保证, 因此只有循义而行, 才能实现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如果我们的管理层能够更多地以“义”为指导, 更多地满足员工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 不怕员工不忠诚自己的企业;当以“礼”塑造企业形象。儒家思想十分讲究礼, 强调“治国以礼”。“礼”中有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消极因素, 也有注重礼节和仪表风范这些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因素。酒店企业应该注意以“礼”搞好与政府机关、新闻媒体以及客户的正常友好交往, 塑造企业的形象, 塑造企业环境和员工的仪表、言谈举止、精神风貌, 这是我们企业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必要途径;当以“乐”营造团队的和谐气氛。为此要求酒店管理应该以制度建设为准绳, 实施刚柔相济, 恩威并施的柔性化管理办法, 通过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活力,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以“圣”明了企业知行合一的行为规范。

(2) 利用“天人合一”思想创建酒店企业经营哲学。“在当代, 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要求在确定酒店利润水平时, 把员工、酒店、社会的利益统筹起来考虑, 不能失之偏颇”。德国波尔教授曾说: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 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和谐和顺应的基础之上。“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主要应该体现在“取诸社会, 还之人群”的企业经营哲学。为此, 我们应该要求酒店企业把经营活动看作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首先, 企业在产品服务的构想、设计、定价、促销、分销的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 不仅要使自己获得利润, 还要努力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欲望, 并由此获得利润;其次, 企业要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全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使自己的经营全过程与消费者和全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符合、相一致, 为此就要做到诚信经营, 统筹兼顾, 求得三方或者多方利益的平衡、统一, 就如中国传统儒商精神所言:“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3) 利用“天下为公”的济世思想创建酒店企业精神。“酒店的企业精神是酒店价值观的形象概括, 是酒店向心力、凝聚力和员工对酒店信任感、自豪感的集中表象形式”。《礼记·礼运》篇曾说:“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这段话清晰地表达了人类期望“天下一家”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企业固然要赚钱, 但是更应该关注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 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奋斗。那么, 如何利用“天下为公”的济世思想创建酒店企业精神呢?本人以为, 作为一家企业首先要有一个高远的追求。这种高远追求就是要求企业在自身和消费者、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首先应该考虑和保证社会整体利益, 然后考虑和保证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最后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其次, 企业应该将自己的高远追求形象地概括出来, 让其深入人心。只有这样, 我们企业的精神文化才能在员工中生根、开花、结果。

(4) 利用“感恩”思想创建酒店企业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道、讲情义的优秀民族, “衔环结草”、“投桃报李”、“知恩图报”、“感恩报德”, 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在当今重利轻义的大环境下, 我们的企业需要“受人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感恩型人才, 因为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值得尊敬的人才;因为一个知恩感恩的人, 才会时时想着为恩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 如何创建酒店企业充满“感恩”情结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呢?本人以为, 首先企业应该通过对员工感恩、施恩, 然后再触动员工对企业感恩, 以此培养出企业与员工之间双向的感恩意识。具体而言, 就是企业应当更多地从细节上关注员工, 让企业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为此要认真建立员工档案, 细心地收集员工的相关信息, 比如员工的兴趣爱好, 结婚等重大纪念日, 以及员工家人的生日等等, 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需要, 实施个性化的服务策略, 营造企业内部浓厚的“人情”氛围;其次, 酒店企业还要把这种充满感恩情结延伸到企业和员工对社会的感恩;企业和员工对客户的感恩;企业和员工对合作伙伴的感恩;企业员工之间的双向感恩。如此, 这种充满感恩情结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就能够凝聚企业内外方方面面的力量,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发挥出倍增的振兴效应和强大的文化功能。

总之,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百十朝代的社会实践, 已被证明是有利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 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今天,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塑造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对提升员工在现代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感、改善世道人心具有实际作用。为此, 笔者坚信,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培育自身精神文化, 且让这种企业精神文化深入到企业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与服务文化中, 更能有效推动我们酒店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 为人类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给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现了企业的“硬”管理和“软”约束的最佳结合。缺少文化底蕴的我国酒店业有必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形成自己的精神文化, 来推动企业在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塑造

参考文献

[1]王大悟, 黄小春.中国酒店评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2]徐桥猛主编.现代酒店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王向雷, 高文哲, 李世民主编.企业文化战略[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4]翁钢明.现代饭店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传统精神文化 篇2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觉、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同时,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按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文化产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国家层面(政府层面):

一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意义重大,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哪些类型的传统文化,以何种法律模式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文化政策目标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和立法选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可根据国际公约之精神,采取公法措施,对相关文化权利予以保护;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则应致力于制度创新,在私法领域采取有别于现行著作权的保护机制,避开可能倾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根基的法律变动。

二 完善传统文化的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中国立法不仅应立足本土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考虑国际制度发展趋势,借鉴他国立法经验。采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权利的双重保护。从文化业角度来说,两者分别涉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法律问题;从法律部门而言,两者各自归属于传统的私法领域和公法领域。

完善文化法律法规,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地位。从韩国抢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事件不难看出,我国对传统节日的法律保护存在缺失。应该适当增设传统法定节假日,不断完善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性立法,不断完善相关细则,形成完备的传统节日保护法律体系;各地政府要对地区性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地方性保护,通过地方立法,保护当地民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县、市、省和国家的综合保护体系。此外,要严厉打击个别商家“节日商机”等行为,避免泛娱乐化、商业化现象。

三 健全文化产业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自律。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繁荣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适应市场,适应生存和发展。文化主管部门要在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加大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扶持,正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传统节日文化产业领域,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还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市场的行业自律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内部自律机制,不断完善文化调节机制,促进以传统节日为支撑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四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增强群众文化意识。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充满人文感召力的,其对于凝聚群众力量意义重大。因此,要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原本的精神内涵范围上不断赋予其新的特色,从而增强青少年对祖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新闻媒体等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增进群众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的认识。

文化产业层面:

一 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传统文化

作为现有的文化产业的支柱,电视、新闻、报纸、电台、杂志等传统的文化产业渠道在人们日常的宣传和文化传播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走向社会、走向群众的最重要的一环,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新型的网络平台的崛起,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论坛、贴吧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些新媒体,我们可以进一步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能更广泛地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大众日常文化的一部分。

三 鼓励传播优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在当下文化交互频繁、文化碰撞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无可避免地与其他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以及新时代下产生的新文化发生交互、碰撞、交叉和融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传统文化的“主心骨”;另一方面,对于接踵而来的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新时代的新文化,我们应持“扬弃”的态度,将其中优秀的部分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促使二者的融合,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新时代的特征,丰富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交互融合和碰撞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以更广泛、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个人层面:

学习传统文化 培养人文精神 篇3

关键词:育德;溢美;养行;品味;审美;人文素养

音乐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教育需求日益突出;而“国学文化”在校园的普及也成为现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国学文化”,让“国学文化”丰富音乐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音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在音乐教学中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的:

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音乐育德

了解中国音乐,讲述音乐家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人格。音乐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音乐溢美

在演唱中体验美。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无不洋溢着美。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在演唱中体验歌曲的美。如第四册《月光光》,这是一首描写家乡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散文诗,歌词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描写的景象都是多数学生所能感受的。因此我抓住歌曲的特点,由“家乡的山水”“月光”“大树”这些描写大自然美景的重点词切入,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说说家乡的特色,创编自己家乡的歌,并让学生说说描写家乡的古诗如:《静夜思》《泊船瓜洲》等等,通过这一环节喚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总之,音乐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同时,在课堂上渗透性的进行“国学文化”的渗透教学,能极大地丰富音乐课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学生的笑脸上绽放。

参考文献:

王寅.浅谈在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音乐时空,2014(07):196.

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精神 篇4

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扎根于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土壤上的传统戏曲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之根。经典的戏曲文化, 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 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 是修身证道、昭彰未来的文本。这些优美至极, 充满诗画意境的戏词, 有着永恒的文学价值, 是民族文化宝库里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值得珍惜的宝藏。它承载着光辉灿烂、延续不绝的中华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 更是艺术精神赖以存在的根本。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戏曲如一枚磁石, 凝聚着民族的魂魄。又像陈年醇香的佳酿, 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 一直在孕育着, 却从未停止过演变和成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 戏曲活动更加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 戏曲集中代表了平凡的民俗文化和高雅的士大夫文化, 因此也成为社会大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艺术样式。如果说, 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体现了最为广泛的群众文化和审美风格, 成为从宫廷到市井, 从城市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 那就是戏曲。由于戏曲每个部分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因子, 要了解中国文化, 不能不了解戏曲。

自从戏曲诞生后, 便对中国社会人类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范围的覆盖。从空间上来看, 经过孕育演变而形成的大量地方剧种, 对整个人类的集中居住地区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并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傣剧、侗剧等, 戏曲充斥在中国大地上, 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戏曲, 这在世界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从时间上来看,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 不管是戏台还是茶馆, 街边、舞台锣鼓喧喧、终日不绝的演出, 体现除了民俗文化生活的主要景观。从介入深度上来看, 戏曲文化几乎是包罗万象, 不论是民间节日庆典、拜神请愿, 还是婚丧嫁娶、联络感情都被戏曲所垄断, 人们周边的文化空间, 戏曲无处不在, 当仁不让的演变一切民俗艺术载体, 更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戏曲题材的创作内容, 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全部历史故事, 一直延伸到当今的现代生活, 积累起来的数万个剧目, 对于中国传统题材有了全方面立体覆盖, 然而不同的剧种和演绎群体, 所拥有的各具特色的曲调和表演方式, 形成了审美角度和多重风格的覆盖, 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区域的覆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的正统意识逐步转化为民俗民风, 进而演变为传统的文化生活。戏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载体和桥梁, 沟通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对于民间的影响也日趋深入, 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它礼乐合一的表达形式, 进入并牢牢占据着全社会人类的精神空间, 很多人在孩童时期就在其中沾染着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 如鲁迅小说《社戏》里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那样。古代的劳苦大众, 特别是没有条件念书的升斗小民, 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观念很多从看戏中汲取, 同时他们的娱乐也和戏曲演出密切相关。当然, 戏曲剧本对于历史的叙述和人物的扮演, 通过了大量的艺术性创作和加工, 具有了极强的主观性, 并不能当做真正的历史来看, 因此也造成了普通民众对于历史事件的曲解和对文化知识不完善的解读。

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 但是它以优美通俗的审美共鸣, 明亮流畅的唱腔曲调, 融通古今、兼备内外的表演风格, 朴实无华、海纳百川的文化风貌, 反映世间、贴近人生的大众格局, 被绝大多数社会民众所接纳和喜欢。不管保守还是时髦, 庸俗还是雅致, 观众喜欢就是硬道理。

二、传统文化性格的体现

由于戏曲的广泛普及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演变和塑造着人们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文化品格。

戏曲承载着传统道德与价值观, 呈现出人们的理想与愿望, 展示了生活的苦难与温馨, 提供了前人经验和教训。戏曲多用小人物的视角去观察社会, 用普通人的情感来塑造形象, 因此其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表现, 非常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因为在民众的价值世界里, 淳朴的是非观念特别明确。戏曲把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作为创作的基准点, 将发生的故事作为题材通过普遍化的价值评价体系, 转化为人们认可的舞台艺术形态, 以便于传统道德的弘扬与传播。它所体现出的自主精神、乐观情怀、善良人性、崇高品格、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将人生百态的价值和意义完美的诠释出来。戏曲文化内容的宽泛性, 使之成为中国人文化性格的核心。戏曲中数量众多的公案戏, 道德观念直白、人物性格单一, 戏曲里人物是忠还是奸, 情感是真还是假, 是对还是错, 由于贴近普通民众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水平, 最能触发大众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因此戏曲所弘扬的传统价值观念, 对于大众道德观念的增强有着特别的影响力, 戏曲的道德宣扬已逐步转化为日常生活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 并支配着社会民众的生活哲学和道德观念。

戏曲与各种方言俚语、乡曲小调和生活习俗的融合, 演变成风格各异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声腔剧种。每个人都知道, 文化的类别包罗万象, 各种方言风俗组成文化相通的元素, 乡音则寄托着人们情感。地方剧种的遍地开花, 使得人们通过曲调的吟唱, 回忆起对于家的亲切和牵挂, 不论身处哪里, 只要听到家乡熟悉的曲调, 心底就会产生令人回忆的复杂情感。如今, 中国人的身影遍及世界各地, 身处地球村的每一个城市, 我们都能听到地方戏曲的轻哼吟唱。在当前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 我们肩负着精神家园守望的责任, 肩负着保护本土文化资源的重担。而国人追寻情感, 精神回归, 身份表达的主体对象, 融入在各具特色乡音、乡情的家乡戏中, 它是我们心灵获得安慰的方式, 更是精神寄托之所。

一部被大众认可的戏曲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一个感人的戏曲作品, 会让人抑制不住地流下泪水, 感情上的震撼, 思想上的鼓舞和教诲, 甚至终生难忘。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优秀作品将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 与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相融合, 使人们通过感情的体验和道德的判断, 找到人生的理想, 提升高尚的情操, 将精神上受到的激励与鞭策, 在现实生活中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优秀的传统戏曲能让欣赏大众潜移默化的得到心灵上的净化, 情操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升华, 这是传统戏曲具有的独特内在优势。社会大众是文化的接纳者和传承人, 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日益普及的传统戏曲, 可以不断地开阔视野和知识, 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培养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 促使社会大众的独特品质走在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艺术精神和美学观念

古代哲学和美学观念, 以及表现手法构筑了戏曲的艺术基石, 通过对客观对象求真、求美的艺术追求, 使之成为戏曲所要表达的精神诉求。

戏曲的表现技巧主要在于节拍、舞蹈、模拟动作等方式的结合, 充分调动了身体各个方面对于我们所理解的世界, 并展示出来, 这符合我们人类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人们总是通过叫喊、歌唱、手舞足蹈来表达自身的激动, 正好印证了古人的“物感说”论点, 当人们需要对外传递自身的情感时, 需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分的技能来体现。而为了更好展示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抒发, 戏曲就自然而然的调动起各种艺术手段, 并合理的以综合运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 把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因融合起来, 是中国传统思想最显著的特点, 而戏曲的综合展现取决于外部意识, 即对客观外界的直接感官和与之相应的反馈, 顺从自然的价值取向, 发挥抒情与观赏的功能, 并通过对戏曲的审美过程, 追求身心放松和精神上的欢畅。

戏曲表演由于抽象性的特点, 决定它既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 更要表现出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中国传统戏曲非常注重对于美的追求, 中国艺术观念的“真”除了客观对象的表现, 还存在大量的主观意识, 将表现对象区分为外形与内韵, 这种对“神韵”的重视和对“外形”的轻视, 突出了戏曲的特点。但是“外形”和“神韵”的分离, 又不能称之为艺术。艺术表现不能被事物外在形象所束缚, 而应通过创作者对其内在本质的艺术构思, 用独有的艺术展示, 展现出性格迥异的独特观点, 这样的作品才能具备长久的生命力。

除了能够讲述故事, 还能明晰道理, 同时还能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 这也是由戏曲的表现所具备观赏性特点所决定的。虽然这种精神是我们所认同的, 但是这种美学观念存在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舞台表演技巧的复杂性和程式化的展示效果, 就是过分求美的结果, 这有可能导致戏曲表演和现实社会从此封闭起来, 通过岁月的流逝逐渐萎缩其中, 而且也加大了未来延伸发展的困难程度。

在表演的舞台中, 演员的实际体验是必不可少, 要在舞台上完整的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就要对戏中人物的内心所想所思深入体会, 达到随心所欲地步后, 才能够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 不管是在扮演好人还是在扮演坏蛋, 都要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为他着想。将他的特点扩大并展示出来, 并且要达到让观众感动, 甚至成为情感依赖、倾诉的对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戏真唱”, 推敲和展示出符合戏中人物的出身、社会地位、内心特点、环境因素与情感状态。所以说体验是戏曲的传统。

戏曲属于表现性的艺术, 采用虚拟的表演艺术和艺术加工后的唱腔、念白, 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 但并未丢掉完全从角色中产生的看法和感受, 虽然很难让观众产生幻觉, 但它仍然发生了, 这充分说明戏曲具备写意特性和写实剧情, 也完全具备激发现场观众的功能, 这种功能建立在与欣赏者更高的契合点之上。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篇5

21世纪伴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使知识的传播更加的广泛迅猛.在此基础上,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更加的频繁。西方传统节日的中国热,中国传统节日的西方热,都可以感受到彼此之间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随着现代化社会高速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没有跟的上当前的社会节奏,渐渐的被我们冷落了,有些正在慢慢的消亡。这时就有人认为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不能再适应这个社会。我们应该摒弃这些陈旧的。

我不这样认为。

首先,传统文化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比如社会价值,宗教信仰,民族主义等等。

传统文化的概念,是我们站在当前的时刻去回望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的先辈们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追求的时代精神。这是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古代人们对于儒道思想的的追求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并且儒道思想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已经成为一种民族共识,至今,并且依然永久的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包含着很深的传统文化在里边,每个节日都有它特定的含义,每个节日都有一种价值取向在里边,但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传统节日,它们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校园礼品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篇6

关键词:校园礼品;风格;文化;传统;世界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10-1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意义

随着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将创造出新的物质文明,中国的礼品将重新诠释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到礼品设计,这将极大地突出民族特色和民族风味,让国内的消费者不仅可以产生亲切感,也符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品设计,还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文化取向,打开国际市场。

中华名族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这些文化经过历史长河与岁月的洗礼,都渗透出浓厚的古韵感,文化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今天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把我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礼品设计中,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从整个设计行业来说,也能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风”式的礼品。因此,不仅要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同时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产品,将有很多人青睐,也将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

二、礼品对文化的承载

(一) 传统文化在礼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现代的礼品设计不应该抛弃赋予它鲜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元素。简单地在传统文化元素上的结构与式样呆板地模仿,抄袭,自己不加以消化地直接将造型等运用到礼品上,这样的设计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设计。自己进行深层次地取舍,既要学会发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丰富精神内涵文化资源,又要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憾,需要在其基础上逐步挖掘,提炼,变化,创新,结合礼品的功能与特点,将礼品设计与传统文化和谐地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风格,在設计中折射出特有的文化元素,从而才能成就一个现代时尚与古代雅韵兼具的产品。

(二)传统文化在礼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在礼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已经有很多的成功案例,这样可以为礼品带来了高的附加值,也成为本土企业传播品牌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武器。

德国设计师Nicolas Thomkins的设计Dedon Yin Yang休闲椅,结合中西文化。设计师从中国古典哲学获取了灵感,使用中国太极元素来创作,“石头和流水,流水冲蚀磨损着坚硬的石头,沙丘和风,一有形,一无形,沙丘的形状印证了风的流动。”沙丘的形状设计证实了风的 流动。此款椅子是传统现代的交集,成立了一个单独的,令人满意的时尚作品。此作品被授予最高奖项德国红点“最佳设计奖”( Best of the Best)。

中国的诗词歌赋对礼品设计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出自宋太宗:“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意思是说只要能和书本接触,总是有益的。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开始的。以竹简形式演变成可以折叠的台灯,意喻光像知识一样都是从书本中得来的。台灯不仅可以照明,还便于携带,因此,有设计师,以书卷为形状,加以创新,设计了一款书卷台灯。

(三) 礼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礼品设计体系日渐成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影响着礼品设计。

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经济发展开始由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转为设计之间的竞争,设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设计师的要求也就更高,如何处理现代化的设计是对设计师的一个新的挑战。每一个设计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设计理念、意识形态、传统技术,能更好地反映当代双方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对比国外的礼品设计,无论是德国的严谨还是英国的极简古典,或者是美国的热情奔放,还是日本的精致小巧,这些都秉承自身独特的设计特点,使得他们的礼品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在中国礼品设计很少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如果我们没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研究和理解,那么我们的礼品设计将远离民族性格。在市场充斥着风格多变的外国设计的情况下,中国传统的精髓都会烟消云散。

参考文献:

[1]郁新颜.包装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犀文.礼品包装技法图解[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侯哲,辽宁沈阳人,讲师,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产品设计教学与科研;

王珍珍,沈阳化工大学;

刘晓雨,沈阳化工大学;

单秀凝,沈阳化工大学;

传统精神文化 篇7

1. 飞钱所处的时代背景

据《飞钱族谱》及有关史志记载, 飞钱公名汝器, 为开米店的人, 妻朱氏, 乃宋宝文阁待制少保朱绂之女。汝器夫妇出生于北宋中晚期, 约宋仁宗 (1056一1058) 至和、元祜之间。经推测飞钱时间约为宋神宗元丰八年左右 (1084年) , 这时飞钱公、妈约26岁至28岁之间, 已结婚尚未生孩子。那么这时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朝代呢?

我们翻开北宋历史就知道, 这时整个社会危机四伏, 内忧重重, 外患紧张, 辽金不断入侵, 边防屡战屡败, 民族危机严重, 宋王朝无力抵御外侵。一些贪生怕死的官吏主张用重金求和, 弄得国库空虚。内部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加上天灾、人祸, 到处发生饿尸横路, 哭声载道的悲伤情景, 民不聊生, 朝庭内奸吏贪污腐化、挥霍成风。如:单吕蒙正宰相, 每天必吃鸡舌汤, 杀鸡的鸡毛堆成山。丁谓为相时, 勾结宦官雷元恭, 贪污挥霍, 大量制作金酒器“四方赂遗, 不可胜纪”。宋仁宗点华灯拥歌妓醉饮, 后宫仅贵姬就有几千人, 他整天在宫中, 宴饮歌舞作乐, 给官妃的尝赐动用上万国库, 连国库红罗都被仁宗尝用一空……” (1) 由于贪官污吏、挥霍成风, 统治阶级和地主官级就得加深对老百姓苛刻剥削与压迫, 广大农民被迫得在死亡线上挣扎。在这黑暗的宋王朝中, 有谁能为老百姓喊冤叫屈?又有谁能对饥寒交迫的穷苦人怜悯救助昵?

我们先祖汝器夫妇就是这样一种人, 他见穷人就帮, 见死就救。那么他到底是怎样帮、怎样救呢?

2. 积善飞钱史迹

这里我把有关史志记载和世代相传的飞钱妈“乐善好施、积善飞钱”的史迹简单介绍一下。史志中载:汝器一生敦厚, 爱敬和睦, 将自己的全部家产让给胞兄谌公。居家积善、轻财重义, 与妻朱氏, 同心行德, 乐善好施, 怜悯救苦, 凡有急求者, 无不允诺施舍, 有人买米时, 有时还私藏钱物于米中赠之, 还交待说米中有秕糠, 请回去再簸之, 买米人拿回去捡视, 米中有钱物, 要送还朱氏慨然拒受。还在四城门筑灶煮稀饭舍施给四方来求乞的穷人, 把自家米行全部煮空, 还供不应求。朱氏妈又将自己当年娘家嫁妆全部卖掉, 再买米煎煮稀饭舍施, 以救急穷民, 终于把家资和米行全部施舍空了。

古云“一念一行, 能动天地”。在一个寒冬腊月的一天里, 有一位方外女道前往朱氏求施舍, 朱氏云, 我己囊空无物可赠了, 女道直指朱氏脚上穿的毽蔑求赠, 朱氏慨然允诺, 入室解带取出, 却不见女道。俄然一声, 天赐飞钱满室, 夫妇即刻焚香祝祷说:“愿钱减半, 乞贤胤, 光显门户”, 祝毕, 又俄然一声, 飞钱飞去一半余下一半。此奇事, 官府闻知, 盖钱库藏之, 因之以“钱库”为派系, 以“飞钱”为族名称为“飞钱陈”。

其后不久, 朱氏连生三子, 皆簪缨出仕。长子可行, 官居国子监丞, 次子可久官武举秉议郎, 三子可大赐进士第, 官朝散累赠大夫, 累官广东肇庆太守, 他为官清正, 廉洁奉公, 政绩斐然, 朝庭感其德, 特封其父汝器为奉直大夫, 朱氏妈封有德太夫人, 夫妇同寿期颐 (94岁、96岁) 高龄。“飞钱祖居”就是当年飞钱妈飞钱的文物遗物古迹遗址。虽因时代变迁、年久失修、规模原恢宏广阔现有幸仅存“飞钱祖居”这一小座, 82年列为文保。在祖居中尚保存当年“琴盘”“钱库”“二飞世第”和“飞钱旧居”石刻, 还有观音阁在西侧 (原为小宗祠) , 南门升仙桥、耀德祠和可大祠, 以及县内唐宋古墓葬十多处, 均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飞钱祖居”这四个字由飞钱后裔现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手书, 悬刻在大门上方, 金光闪闪。

二、飞钱文化研究

1. 苍天茫茫, 无奇不有;历史悠悠, 遗迹佐证。

佐证一:可大于宋绍兴十年庚申之吉 (1140年) 原序族谱牒序中, 可大自己也载自己父母飞钱情况, 其序末云:“恐后世子孙不知所从, 敬以故者所睹记而识诸谱牒之未, 有志者, 其慎藏之毋忽。时绍兴十年庚申之吉 (1140年) ”。

佐证二:宋宝祜丁巳季春仙游县尉黄岩孙、知县赵与泌著《仙豁志》宋人物 (90页) 中专题记载积善飞钱的史迹。所以有无飞钱, 用当朝代的记事, 特别以子孙记述生父母之事 (且父母尚在) , 今天我们不研究是不是历史事实。因为:“苍天茫茫, 无奇不有;历史悠悠, 遗迹佐证”了。这点我们就不必去多研究了, 而要研究的问题是飞钱带来的思索。

2. 积善人家, 必有余庆, 善有善报, 不是不报, 时间一到, 一切都报

朱氏飞钱妈积善飞钱的佳话传说, 久经不衰, 且其飞钱派衍繁昌盛世, 子孙人才辈出, 科甲鼎盛, 从中也不难看出飞钱文化的内涵之所在, 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也就不难而论了。

俗语云:一个人做一、二件好事并不难, 而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就不容易了。“善有善报, 不是不报, 时间一到, 一切都报”。朱氏飞钱妈一辈子做好事, 始终助人为乐, 怜悯救苦;一生乐善好施, 不论何人求乞, 都一一允诺。虽说当时“富在深山有远亲, 贫在闹市无人问”, 而朱氏飞钱妈却不然, 即使因施舍自己家中囊空无一物之时, 而在寒冬腊月中, 一个衣装褴褛的女婆, 都乐于把自己脚上的毽蔑脱下施之。以此来舍已救人, 助人为乐的高尚思想感动了天庭, 终于钱飞满室, 这就是善有善报的天意之所在。“天人合一”, 有了天意的感应, 也必定有了人为的报答。这种人为的报答, 乃是积善飞钱波及四方, 传到朝庭受圣上的器重, 特国恩褒赠汝器公为奉直大夫, 朱氏飞钱妈为有德太夫人, 恩赐“御宝堂”和“钱库”, 特成为仙游历史上第一座“金库”。此事当然轰动邑治上下, 大家都把“御宝堂”称为“天赐飞钱”, 把金库称“钱库”, 从而把陈汝器公妈世系称为“飞钱陈”, 把朱氏妈尊称为“飞钱妈”, 世世代代繁衍昌盛。为此, 飞钱妈的乐善好施, 高贵思想品德, 飞钱妈轻财重义的怜悯救苦思想情操, 就自然构成和谐社会和和睦家庭的飞钱文化内涵之所在, 其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3. 种德施惠, 母贤子孝

飞钱公妈, 不仅轻财重义, 乐善好施, 而更是一位贤德的父母亲。为了子孙“光门户”, 不失一切代价布施积善, 怜悯救苦。可大公曰“考与朱氏母焚香祝天, 愿减飞钱一半, 乞贤胤, 以光门户”。 (2) 这短短的言语中不难看出, 汝器公妈对子女的渴望心情是多么迫切!嗣后连生这三子, 皆簪缨出仕。在封建王朝中, 能生多子枚不胜举, 而能培养出仕却少见。朱氏飞钱公妈虽晚育生子, 却能同心合力, 虽因施舍家中无物之际, 夫妇还能克勤克俭, 持家有道, 教子有方, 终于把三个儿子都培养成功长大, 光明出仕, 荣宗耀祖, 为国效劳, 为民造福。今天我们更需要赢造更多的像飞钱妈这样的贤德母亲, 为国为民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这也是我们要研究飞钱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社会价值的内涵之所在了。

4. 功在当代, 荫及子孙

尽管千年光阴流逝了, 而在这千年光阴里, 我们飞钱传说却永远留传, 飞钱族系却永久不衰, 飞钱陈子孙传播五洲四海, 飞钱公妈是精神永远为人长歌。

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 要提倡荣辱观, 就更需要成千上万飞钱公妈这样的有贤德的人, 也更需要飞钱文化再发扬、再光大, 为祖国统一, 为人类和平赢造一个美满幸福的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注释

1 见《宋史》142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 篇8

奥林匹克运动历来强调体育与文化的结合, 奥林匹克运动既是大规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同时又促进、推动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单纯的竞技体育, 而是国际间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良好途径和载体。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奥林匹克运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 给人类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杰作, 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 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 更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 生生不息。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最早提出的, 它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具体体现。《奥林匹克宪章》中概括地提到“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 但这还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全部内涵。在探讨奥林匹克精神时, 应把它与奥林匹克主义、格言看成是相互关联、统一的整体, 而不是相互分离、排斥或对立的, 它们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思想。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共同创造、享用和追求的一种美好理想, 其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这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够超越历史的空间、排除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治障碍、把不同肤色的民族凝聚在五环旗下, 以及成为当今世界除了联合国和战争之外, 其规模和影响是任何一个国际组织和国际性活动所无法比拟的重要原因。

奥运会不仅是世界体育盛会, 也是世界文化盛会。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 除了体能的竞赛之外, 已加入了音乐、舞蹈和诗歌的比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各主办城市更是注重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文化含量, 使其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的鲜明夺目的展示。在奥运会期间, 不仅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还要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因此,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一次让世界真正认识充满魅力的中国文化的机会。

北京奥运是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有利契机。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中华文化历来就有兼收并蓄、富有包容性的特点;和谐而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 这与奥林匹克追求的团结、友谊、和平的宗旨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其一脉相承的精髓就是“和”, 包含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等意。“和谐”思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以及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和谐, 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纷争、人际关系冷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传统“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 就在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之间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表达上存在着某些一致性, 例如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和平社会的建立, 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同样注重社会稳定、和平。

人文奥运作为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的核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融合的理念。人文奥运是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直接形成的、以奥运活动为主线、以各国人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 以及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奥运竞赛及文化活动形成的奥运参与文化现象或景观。人文奥运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 也挖掘了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和谐思想。环境已经成为奥林匹克支柱之一, 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之首的“绿色奥运”, 不仅符合当今世界绿色环保的潮流, 顺应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环境要求, 从其本质来讲, 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 追求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正是“和谐”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之一。奥林匹克运动的环境追求在谋求人类行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点上不谋而合。

中国人民有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在维护民族独立的同时, 从不主张向外扩张, 因此中国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和平追求, 利于传播和平观念。古代奥运会就有“神圣休战”的传统, 现代奥运会则继承了古代奥运会的和平追求, 为建立和平而美好的世界作出了不懈努力, 如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都纷纷宣布尊重奥运停战精神。在当今世界, 奥林匹克运动为推进世界和平进程可谓不遗余力。北京奥运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 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也是发扬奥林匹克运动对和平的追求, 利于继续发挥奥林匹克运动在国际和平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扩大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哲学思想、医学基础、审美观念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体育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 而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保健体育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的和谐美, 重朦胧、抽象的含蓄美, 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 重外在、形体美。

传统文化与大学人文精神的重建 篇9

以儒家思想为主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精神, 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源泉。在大学的现代化进程中, 借鉴传统文化精神资源和人文智慧, 注重对人的精神关怀, 重新确立大学的尊严, 成就大学的理想人格, 对每个大学生乃至整个民族都尤为重要。儒家思想的价值也得到了全世界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崇。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 我们应从厚重的中华文化中甄选和提炼出具有核心价值的精华, 以此哺育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成长。

一、崇学尊师、独立自主的气质

儒家思想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强调人是“万物之灵”。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 都是试图确认人类非凡的德性、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孔子提出“为仁由己”、“我欲仁, 斯仁至矣”, 以此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人的意志和情感, 张扬人的自由意志和精神价值, 并表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德性的修养确立起人的尊严和价值。继承与弘扬儒家思想中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就是要重建大学的尊严, 还师道以独立治学的尊严, 还学生以自主问学的自由, 也即给学者和学生以独立思考、独立治学、独立判断、独立表达的权利, 给学术以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的空间。这既是儒家精神气质与意蕴的魅力, 也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底气和基石。 在中国教育行政化色彩越来越浓厚的时代背景下, 重建大学尊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尊严的确立来自大学内外两个作用力的影响, 校外来自社会转型期的价值混乱和背离教育规律的行政干预, 校内则来自于办学目标的错位和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侵害, 而价值混乱和目标错位从本质上讲也是行政权力侵蚀学术权力的后果。因此, 弱化大学行政干预, 还学术以崇高、还学者以独立、还学生以自主, 才能重新找回大学的活力和尊严。

二、诚实守信、克己自律的操守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 行乎哉?”个人如果能做到诚实忠信、敦厚谨敬, 即使身处蛮貊之邦也会行得通;如果不讲诚信, 即使在家乡、州里也是行不通的。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 又是以道德自律为实现途经的。儒家主张内省、慎独、克己、养气的修养方法, (《论语·学而》) 中的“吾日三省吾身”, 《礼记·中庸》中的:“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都是要求人们从内心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是否能真正抵制外界诱惑, 做到独自无人时也能诚实守信。自律慎独, 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也是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较高的精神境界。

诚实守信, 克己自律, 首先是对学者治学品格的要求。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知识技能的传承和创新, 更需要通过学者治学的品格影响一代代学生的人格塑造, 治学者如果为师不尊, 诚信失守, 求学者自然是耳濡目染, 依样画瓢。而治学的品格决定着学术成果和学问传承的品质。没有克己自律的操守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 只有追名逐利的喧嚣和急功近利的浮躁, 是不可能做出令人敬仰、历久弥珍的学问的, 更谈不上承担孕育先进、抚慰苍生、泽被天下的责任。 诚实守信, 克己自律, 也是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要求。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不仅要在学识上显示出深厚的积淀, 更应该在道德上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 诚信失守, 道德失范现象比比皆是, 大学生要以自己的道德操守和言行举止做出表率, 律约自己, 取信社会, 成就道德人格, 净化社会风气。

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儒家文化中, 人的尊严还应体现在自觉向上、永不停步的创造精神上。人应效法天的刚健有为, 即《易传》中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独立自主、自我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基本最独特的部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动力就源于此,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均蕴涵其中。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中国要进一步发展, 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问题。大学作为最具创造力的科研创新基地和文化传承机构, 因聚集着高密度的创新人才和丰厚的科技、文化资源, 从客观上被赋予科技和文化创新的使命, 从主观上也具备创新的意愿和能力, 因此, 更应在创新精神上走在时代的前列。

大学要激励和保护学者的批判精神, 让他们敢于对一切现成的结论和学说提出怀疑和挑战, 实现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要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 培养和呵护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 积极探索自主教育模式, 让学生在自主发展中释放创新潜力;要以制度创新鼓励和推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办学行为的创新, 保障创新的可持续和高效率。

四、开放兼容、融合共生的胸怀

“和合”理念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融合, 体现在大学精神中, 则突出表现为开放兼容、融会贯通、和衷共生的品格。

“开放兼容”是大学融合精神的基础。大学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调适能力的组织,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大学精神不可缺少的要素, 是大学不断获取养料、推动发展的动力。蔡元培、梅贻琦等著名教育家正是吸收和借鉴了欧美优秀教育思想, 才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进步。2l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 要求大学必须敞开胸襟, 用开放精神、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来开拓大学的未来。

“融会贯通”是大学融合精神的核心。“和合”并不抹杀原则分歧、矛盾和斗争, 其本身就是矛盾学说和斗争观念的表现。“和合” 的过程, 就是矛盾的转化和融合的过程。它提倡不同性质的因素和平共处, 融会贯通, 兼容并蓄[2] 。通过转化与整合, 促进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大学之间的融合, 从而孕育和生成新的学术和文化。

“和衷共生”是大学融合精神的旨归。这里的“共生”, 既指多样文化的共同存在和发展, 也指共同生民, 即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大学作为具有社会标杆意义和文化引领地位的机构, 必须具有“和衷共生”的价值追求, 要把启迪民智、维护民生、推动进步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 必须明确竞争的目的不在于竞争本身, 而在于通过良性的竞争, 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 不断地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 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类的终极福祉。

五、居安思危、心怀天下的品格

儒家思想在充分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创新精神的同时, 又注重激励人的担当精神和培育人的责任意识, 如“仁以为己任”和“舍我其谁”中体现的担当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中揭示的责任意识。中华民族精神中有一种十分珍贵的品质, 那就是在国运多舛、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 整个民族会勃发出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爱国壮怀激烈, 护国同仇敌忾。但是在物质充裕的和平年代, 却往往是安于现状, 缺乏担当。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指出的, 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最危险的时刻才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那种历史积淀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被唤醒。

在大学校园里, 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大学校园里, 治学不忘忧国, 治学不忘救国, 治学不忘强国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情怀和志向。闻一多的拍案而起, 朱自清的拒食洋面……一代师表以羸弱之躯, 向国民展示了大学精神掷地有声的坚硬质地。岁月更替, 当代大学的书桌已可安然放置, 人文精神却在纷扰的逐利运动中无处安身。教师和学生沦为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工具, 科研创新和文化传承成为经济建设的附庸, 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不断攀升的物质欲望挤于一隅。在这种状态下, 大学人文精神的重建更要注重吸收传统文化中自觉关注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勇于担当起引领民族精神的责任。

摘要:大学人文精神的重建是中国大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重建大学人文精神可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 努力造就大学崇学尊师、独立自主的气质, 诚实守信、克己自律的操守,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开放兼容、融合共生的胸怀, 居安思危、心怀天下的品格。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顾犇.关于诺贝尔与孔夫子的一些说明[J].中国文化研究, 2002, (4) .

传统精神文化 篇10

走进沙岭学校,你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心旷神怡,遐想联翩。这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摇篮。学校环境优美,树木葱茏,碧草如茵,构成一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素有“远看似公园,近看是花园,生活其中是乐园”的美誉。校园文化彰显“鼓舞”育人特色,以鼓的文化、舞的精神影响师生的发展。

曾庄大鼓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其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洪亮,套路花样繁多,突出了“削打”的击鼓特色及鼓棒的运用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技艺风格。大鼓演奏起来节奏强烈,气势磅礴,威武雄壮,铿锵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2006年5月,沙岭学校被北京市顺义区政府命名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庄大鼓传承单位”。学校就此建立传承机制,并将大鼓列为校本课程,以曾庄大鼓为研究课题,深入对古谱的研究整理,组织在校学生演练曾庄大鼓。传承大鼓表演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更主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精气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学校参加顺义区内奥运场馆的庆祝活动,为人文奥运营造气氛。2016年6月16日,全国首家“徐兆民提琴艺术学校”在

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大美精神 篇11

一、“授之以渔”,在美术鉴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美术鉴赏课程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并加以传承,同时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并不了解,甚至无法理解和认同。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优秀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甄别评价,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其全面健康的审美观念。

(一)欣赏工艺美术,理解其外在形式与特有的人文内涵

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等传统艺术,在我国古代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媒介。

例如,教学《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了解青铜冶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伟大的青铜时代,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在我国发现的青铜器,数量、种类、精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从司母戊方鼎的庄重威严、四羊方尊高超铸造水平、立鹤方壶的美学成就,到长信宫灯巧妙的设计,充分展示了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让学生叹为观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爱国情绪。

(二)结合建筑体系,体会中国的建筑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门类,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物质产品。纵观中国的发展史,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

在教学《中国建筑特点》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呈现,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都高度重视自然、尊重自然,把建筑镶嵌在大自然中。这种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江南私家园林清新秀雅、手法精妙,皇家园林规模巨大、风格华丽。此外,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少数民族建筑的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如回族伊斯兰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共同组成中华建筑的璀璨星空。

(三)通过名画鉴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民族传统相互渗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人画画讲究有感而发,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理解丰富的中国文化才能理解中国画深厚内涵,所以欣赏中国画时,让学生从美学思想、气韵、意境入手,深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进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例如,在讲各种不同的线的表现时,我通过让学生欣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作品,感受中国画线条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赏画、品画使学生对中国画的用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在认知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造。

二、“寓教于乐”,在美术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结合地方特色,体验民间美术的文化魅力

民间美术是广大农村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的美术作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的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艺术源于生活,文化内涵深厚的民间美术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教材。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带进课堂,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间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深了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观。

(二)走进自然世界,体验生活艺术的文化魅力

教学中,我们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如带学生欣赏城市雕塑、城市环境艺术,让他们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等,利用节假日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去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

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绚丽多彩的风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描绘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写生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对比等形式美的原理法则,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他们热爱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

三、“润物无声”,在学习氛围中渗透传统文化

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依赖于美术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一套校园隐性文化体系,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价值观念、情感倾向等产生影响。

(一)营造校园整体文化氛围,让美术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学校各项建设的规划、各种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审美的需要,特别是与美术直接相关的教育因素,如校园雕塑、环境绿化、宣传橱窗、活动园地等。一所好的学校是一个处处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的学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二)提升全体教师的文化意识,尤其是美学意识

在学生眼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美的创造者、体现者,教师的教态、服饰、教学环境、课件准备等客观上都会反映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美术教师是学生进入美的世界的向导,要充分意识到自身教学行为对学生美术素质的影响力,用审美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尽可能使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因素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美术也不例外。优秀的美术作品能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提升。美术教育发展的历程,反应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的发展和进步。保护传统文化,任重道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实践,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瑞涛.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来看美术教育的发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6).

传统精神文化 篇12

一、油画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概念

油画是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作为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是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它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油画是从外来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以及成长过程。

传统文化精神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有深厚的底蕴和沉淀,它会促使群体成员比较好地处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协调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从而可以保证文化系统的稳定发展,传统文化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人本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礼治精神等。

二、传统文化精神使我国油画发展具有明确方向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从本质上来讲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点,其思维以及表达方式也就截然不同,再者,中国油画1在现当代主要是借鉴苏派油画体系,该体系好是好,但是形式过于单一,这就会对油画创作形式的多样化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候还要面对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以及国际化不断加快的环境,中国油画该怎么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给油画发展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方向。使中国油画既可以改革创新,又不至于生搬硬套西方油画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独树一帜,不偏不倚地融入中国文化,开辟出中国油画的艺术道路。

三、传统文化精神促进我国油画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影响着中国油画,促进油画的发展。油画是一种绘画种类,它是由外国发展过来的,它有自身独到的特点,这是其他绘画材料传达不出来的,伴随着不断更新发展的艺术样式,油画始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油画要想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就是传统文化精神,中国文化之所有具有超高的文化价值以及审美情趣,主要就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传统文化精神滋润灌溉着我国油画发展,油画发展受其雨露恩泽。

四、传统文化精神使我国油画在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

文化并没有国界之分,文化又各具特色,它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符号,甚至代表着这个国家,而只有典型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的文化才能够拥有世界性文化的特点,要想在世界性文化行列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势必需要具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对绘画艺术性的叙述当中,中国的传统美学其实比西方还要早,中国传统绘画中主要是强调神、气、意和韵,中国传统美学的观念以及绘画理论深刻影响并因此造就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辉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油画题材2和中国油画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不会去刻意强调艺术的综合性以及整体性,也不会去刻意模仿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是注重绘画的内涵和思想,也就是写意,显现出艺术创作者的人格和修养,艺术作品也就会追求意境、神韵、空灵以及永恒,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方式之一,东西方的艺术观念有着明显的不一样,西方油画的侧重点是人与自然,人和社会的对立,但是中国油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侧重点是人和自然的统一和谐,西方的艺术理论着重强调模仿,但是中国的艺术理论主要是建立在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它强调的是人格的力量,注重精神以及情感的表达,从绘画艺术层面上来讲,西方的艺术形态主要是强调科学精神,拥有非常强的严密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强调的是力量。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独特之处,具有鲜明的特色,从而也可以使我国的油画在传统文化精神下独具特色,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传统文化精神使我国油画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中国油画比西方油画起步时间要晚,其创作体系还并不是非常成熟,更没有达到完美的地步,这就需要我国油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油画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要有精髓和灵魂,没有精髓和灵魂的油画任其浓墨重彩都只是虚有其表,不能称之为艺术,中国油画的精髓和灵魂就是传统文化精神,这样一来就可以赋予油画独具匠心的意义和价值,让油画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内涵和底蕴更加深厚,更加让人记忆深刻,拍手称赞,感叹中国油画的独一无二。由此可见,在我国油画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精神会使我国油画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六、结语

我国油画在历史中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经历不断的变化以及长足的发展中仍然具有让世界钦佩的水平,它已经成为了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也是一笔让世人艳羡的财富。当然,这一切成就跟民族文化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功不可没,作用巨大,在以后我国油画发展道路中,传统文化精神还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是更加积极有利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精神的作用下,我国油画发展会更加稳定,也会更加灿烂辉煌。

摘要:油画是一项造诣极高的艺术,在中国由来已久,业已成为我国一块难能可贵的宝藏,而传统文化精神在我国油画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对油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油画,传统文化精神,作用

注释

11.杨忠.中国油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美术大观,2013(5):12-14.

上一篇:互动理念论文下一篇:灰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