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休闲文化

2024-09-04

传统休闲文化(精选9篇)

传统休闲文化 篇1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并无“休闲”一词,“休闲”是现代汉语“休”与“闲”的联合。按《说文》的解释,“休,息止也,从人依木”,指劳作之余,人倚靠树木或就坐于树下休息;“闲,阑也,从门中有木”,则表示范围的概念,在门外竖栅栏以为界[1]。中国古代虽无休闲的概念,但休闲思想与实践源远流长,休闲文化体现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及文人情怀、民间习俗等各个层面。 休闲与旅游是密不可分的。目前,较认同的休闲概念是指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超脱出来,在闲暇时间自愿从事各项非报酬性的自由活动。休闲与旅游是相互交叉、彼此依存的关系,两者有明显的共同点:一是两者都以闲暇时间为基础,二是两者所从事的活动主观上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同在于,旅游和休闲相比技术性限制较多,强调异地性和时限;休闲在某种程度上的涵盖范围比旅游广泛,可以说旅游是休闲的一部分,或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活动方式之一。中国传统的休闲文化具有其特定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厘清其内涵和特征,对发展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将不无裨益。

1 儒家休闲思想与方式及其借鉴

1.1 儒家自适、独善其身、中和的休闲观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家定邦的方案。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强调自我完善,即使是休闲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安贫乐道的自适情怀: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平时言行的《论语》充分展示了儒家应有的人生态度、休闲方式和人生境界。孔子的众多弟子贫富不均,有富如子贡,也有贫寒如颜渊者,但乐道则是推崇的共境。贫寒弟子颜渊屡被孔子称许:“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处于贫困之境、不忧而乐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上德之境,颜渊堪称孔子德行的代表。孔子也曾自许:“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渊之乐还在于他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也曾赞子路:“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与穿裘皮华衣的人在一起,穿破衣烂袍的子路并不以为耻,这是孔子所欣赏的一种生活方式。显见儒家注重的并非外在的物质感官享受,面是注重精神德性愉悦的休闲方式。休闲对于儒家个体而言,不管富贵贫穷都是一种自适自得、自娱自乐的人生境界。

独善其身的生存法则:儒家的休闲思想在孟子那里上升成为一种生存的原则。《孟子·尽心上》云:“得志,加泽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 进或退,用世或遁世,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从而成为儒家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后世儒士文人基本依此为生存方式。独善其身并非消极的闲处,而是济世志趣受阻时,以自我的完善来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孔子也曾说明自己的独处休闲之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闲处依然以道德为归依,但可通过“游”的各种方式充实和成就自我。

纵观儒家历史上“独善其身”的休闲之道,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立言”。古代士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4]”的“三立”理想,立德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德”是儒士毕生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并具体通过济世骋志的政治实践的“立功”来实现,历朝历代的士人大多都抱有参与当朝政事、建功立业的政治渴望,但一旦这种政治渴望得不到实现则退而求其次,通过发愤著书来“立言”抒解。儒家这一休闲之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良多,文人通过休闲中的“立言”创造了浩繁的典籍、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资源。其二是隐逸。隐逸是中国儒道休闲思想具有共性的地方,事实上中国历代的隐逸之风是文士阶层一个普遍的现象。孔子自己就有隐逸思想,周游列国不得志之后就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叹,体现出一种文化性、精神性的隐逸。儒家的隐逸与道学的遁世隐居完全不同,儒家的隐逸是一种济世的补充,而且隐逸与“立言”往往两者结合,在隐逸中重视现实生活,抒怀写志,有陶然于生活情趣的,如陶渊明、陆游等对生活琐事的品味;或纵情于山水的,如谢灵运、李白之流[5]。隐逸为儒家的“独善其身”理想的实现提供了自由,也丰富了儒家休闲文化内涵,提升了儒家休闲文化的价值与美学意义。

中和为美的悠游之道:《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6]。意思是“中和”乃天地之本,万物繁育之所,“致中和”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其社会理想的至美追寻。所谓“致中和”,从哲学意义上讲包含人格精神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7]。儒家休闲之道以中和为贵,以中和为美。如休闲中人与人的悠游相处,《论语·先进》充分表现了这一志趣。孔子称许和赞叹弟子曾皙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休闲境界是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之境。儒家的休闲不仅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更追求整个社会的闲适与和谐。儒家的“比德说”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把山水与人格相比照,人与自然通过比照而相通,儒家的比德观是把人的精神置于自然之中来玩味,自然是人的自然,可以因人的精神变化而改变,所以有孔子登泰山而小鲁之说,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这种以精神为联系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对后世文人山水休闲方式及山水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柳宗元的永州游、苏轼的赤壁游等。

1.2 儒家休闲观的现代借鉴

休闲旅游以精神愉悦为宗旨:儒家休闲观产生、发展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但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儒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让心灵宁静愉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可在追求德性提高中获得幸福的身心体验。即使是物质条件充裕,儒家休闲依然强调道德文化享受的首要性。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更应重视精神内涵,在休闲中使心灵得到平静或升华,反之没有精神的休闲,只能是庸俗的闲聊、闲逛。从儒家休闲观中可知,儒家休闲是一个人的日常修养行为,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境界,并不强调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而现代人的休闲认知却有许多误区,其一是把休闲和工作绝然分开,工作和休闲是两种生活方式;其二是把休闲看成奢侈品。对很多人来说,休闲就是能够经常出入高档休闲场所,拥有别墅、名牌轿车,或是进行西式的贵族运动等;认为休闲生活是工作之余的寻找乐趣与刺激,因此为了休闲而拼命工作。对个体旅游者而言,儒家休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精神内质的休闲方式,个体通过休闲完善自我,休闲中以精神生活为主,安贫乐道,闲适自得,即使进行休闲旅游也应量力而行,也应以精神享受的休闲旅游产品为对象,放松心情,增广见闻。对旅游企业而言,开发休闲旅游不以奢华为目的,不以特定群体为对象,休闲旅游是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体现,休闲旅游事业应符合国家的发展水平,符合大众的整体需求,重视休闲旅游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享受。

休闲旅游以就近游与周边游为起点:儒家旅游提倡近游,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近游是儒家旅游的首肯的态度,儒家不远游是为了孝道和反对奢侈,提倡就近休闲和娱乐,提倡官与民同乐。自古以来,帝王的“巡游”和“畋猎”是儒家指责的对象,中国山水园林的本质之一就是把休闲旅游方式置于家园之内,方便于时刻举家休闲。就近休闲体现儒家社会和谐的旅游观,《论语·先进》中表现的“大众悠游”是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休闲旅游首先不是高端旅游产品,而应是大众型旅游产品,最近我国政府规定免费向大众开放各级博物馆就是适应我国大众休闲的需要。从儒家“中和”休闲旅游传统可知,休闲旅游应首先在人口聚集地开展才有意义。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已到了一定的阶段,休闲旅游应以城镇为依托作为起点,首先应完善城镇内部服务大众的休闲设施,其次逐步向周边和高端休闲旅游方向趋进才符合休闲旅游发展的规律。

2 道家休闲思想与方式及其借鉴

2.1 道家无为不争、回归自然、逍遥自在的休闲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休闲思想的精义。在道家思想中,很多都是与休闲思想有关联,道家休闲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提倡 “无为[8]”,“不争”,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庄子则是中国先哲中最善于观察世界,反省自身,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智者。

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具有核心的地位,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它也是天地万物之终,因此“无为”而“无不为”。人们遵守“无为”并不是事实上的一无所为,不过要人们不做只凭主观意志而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不为己有,不去强求,要顺乎自然,自然而然,能“不争”则“不去”。为追求“无为”的境界,道家的休闲方式趋于隐逸,不问世事,与儒家的隐逸风尚不同,儒家的隐逸是进退之间的操守,“隐”很多方面是一种形式,是隐而不隐;道家的隐逸是隐遁、出世,是以“无为”求“道”的行为,是真隐,所以《史记》以“不知所终”传老子结局。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往往兼具儒道思想,绝然区分儒道两者隐逸的不同是没有意义的,但道家的思想却为中国的隐逸传统注入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除了“无为”、“不争”的休闲思想,“知足”、“知止”和“回归自然”也是老子提倡的道家休闲思想。老子说:“祸莫过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俗言“知足者常乐”可作为这一思想的注解。老子的“回归自然”,既是寄身于自然山水,也指返朴归真。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事物的本真状态或事物本来的面目。因此,人要归入自然的本身,也要归入自然的本真。尊重自然规律,这才是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这些思想可集中从他对“小国寡民”的理想国描述中形象体现,这是一个完全无为不争,知足、知止,与自然交融一体的人间净土。

相对于老子,庄子学说则主要是指向“自在逍遥”。庄子的“逍遥”指的就是悠闲自得的人生状态,就是摆脱一切主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的极致休闲。在庄子看来,人要获得休闲的极致状态,就必须超越形骸、功名的束缚,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9]”的逍遥之境。这种逍遥自在的悠闲状态,是从是非、虚实、善恶、内外、物我、生死的区别中超脱出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的“齐物”之境。这种绝对的精神自由,在现实生活中虽难实现,但可启迪人的智慧,怡养人的性情,使人可以超然物外,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庄子为求不受羁束,宁可“无用”,鄙薄人间富贵,而专注于自然之乐。庄子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一切大自然的风光都能使他欣欣然而乐,心领神会。在中国古代,最能体味自然之美、悠游之乐的,当首推庄子。自古以来,差不多所有爱好旅游的人都能在《庄子》一书中得到启发和共鸣。

2.2 道家休闲观的现代借鉴

休闲旅游的品味在于回归自然、寻找本真:道家休闲观是以自然为宗,以回归自然本真为最高境界。为了实现“道”的自由境界,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只有在大自然中才有“天籁”,才能“神游”,即获得自由。人类有对自然和自由的本能爱好,现代休闲旅游更应该是生态的自然旅游,注重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生命情趣,在大自然中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闲。其次,道家的逍遥游不仅是自然之游,更是精神之游,是通过自然的游历实现人的精神解脱与自由境界。因此,道家推崇的是出世脱俗的游乐行为,摆脱迷乱人性、造成自然本性遗失的一切人为物役。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休闲观同样要追求脱俗的游乐,摒弃仅仅把休闲理解为休息、放松、娱乐的庸俗休闲观,把休闲视为人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生命的体验过程。对旅游企业而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休闲旅游开发就要注重旅游产品的自然性,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尽可能多地保存其原有的自然本原状态,甚至通过精心设计,营造出更为浓郁的自然氛围,使旅游者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真正的休闲。

休闲旅游是淡漠名利、闲情逸志的个性化旅游:当今时代,人很容易在物欲横流的喧嚣尘世中迷失自我,而休闲的本来目的就是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简单生活,是一种享受;休闲需要人们具备从容平淡的处世态度。老子的“知足”、“知止”,庄子的超然物外都是在自然中体认到如诗如道的人生真谛,过着一种淡泊闲适的休闲生活。同时,对个人而言,休闲只有合适的,没有最好的,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不要盲目跟风,应有自我的个性化休闲,体味道家休闲中不为形式所拘,“神游”重于“形游”的境界。

休闲旅游是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可持续旅游: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一个农业社会的乌托邦,这就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它所体现出老子的知足常乐、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前提。道教理念引导下的休闲旅游要顺应这一潮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在道家自然观滋养下的游客对旅游资源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能自觉地爱护休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对环境的高要求又能促使相关企业加大力度保护和改善休闲旅游资源。因此,挖掘道家理念精髓,发展和谐型休闲旅游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教化价值,更能体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

3 民间休闲文化传统及其借鉴

3.1 民间休闲是农闲时的憩息与节日休闲

如果说以文士阶层为代表的儒、道两家休闲观代表了中国传统休闲文化意识形态的精义,那么中国民间大众传统的休闲文化则更多体现出中国休闲文化的独特形式,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文化。农业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必须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受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影响,作息十分有规律性,因此民间大众的休闲文化具有明显的自然特性和节律。在民间,休闲并不能自由选择,要休闲只能是在农闲时期,而农闲往往是固定而有规律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间节日休闲文化。迄今在农村,人们一直看重的春节、端午和中秋都处于农闲之时。处于较长农闲之时的春节,则成为休闲之最佳时节,因此也就成为饱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休闲文化的凝聚。

生成于农耕社会的民间休闲文化传统,第一个特征是强调实用,“吃”是休闲的第一要义。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农业是生活资料主要来源却又无法使人们丰衣足食的情况下,“吃”自然就占据了第一位。因此,在文化意义中,饮食之于中国,较之饮食之于西方,有着明显的厚薄之别。凝聚中华传统休闲文化的春节、端午和中秋,“吃”自然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饺子、粽子和月饼就是春节、端午和中秋的标志食品[10]。第二特征是祈福娱神、祭祖拜神,祈福吉庆是节日文化必不可少的项目,由此产生了诸如贴对联、起五更、放鞭炮、吃饺子、舞龙灯等多种以祈福为目的的娱乐形式。

3.2 民间休闲传统的现代借鉴

恢复节日休闲,回归传统、和谐社会: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传统四大节日的休假制,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更主要的是正确认识了传统节日休闲文化对国人的意义。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休闲文化虽然没有儒、道两家休闲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但形制固定,内容具体、丰富而实际,尤其经过几千年的延续、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的形式和情感的依托。恢复节日休闲,回归传统,使整个民族有文化的自豪与归属感,有利于民族的认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在传统节日休闲文化中,家庭亲朋中的亲情,邻里同仁间的拜望,节日休闲成为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对天地山水草木之神的祭祀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时代的局限,对天地山水草木的敬畏有非常浓厚的迷信色彩。

大众休闲才是休闲旅游的最终目的:休闲是闲暇与自由的结合,是人所追求的一种生命形式。休闲无等级,社会越发展,大众休闲要求也就越高,也就越成为可能。中国古代长期的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几千年来整个民族大众的休闲方式几乎没有质的变化,民间大众休闲依然处于较低档次的注重物质的实用阶段。因此,在提倡和谐社会的现阶段,社会和人都需要达致自身的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根治社会问题,根治人的身心问题需要休闲,应该采用更多鼓励的政策和措施,服务大众休闲需要,实现休闲旅游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鲍金.休闲的比较词源学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1)∶88-9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左丘明,李梦生.左传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90.

[5]吴小龙.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5,(6)∶167-170.

[6]方向东撰.大学.中庸注评[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6∶92.

[7]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1-228.

[8]自陈鼓应.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苏文珠.休闲文化:传统与现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54-56.

传统休闲文化 篇2

21世纪,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一个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时代”迎面而来,休闲体育作为一种集健康、科学、文明于一体的生活方式,正日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休闲体育对于人们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全民健康计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作为一种产业,对促进城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1]。

作为一种“有闲、有钱、有心情的”条件体育,休闲体育涉猎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体育娱乐活动、交际活动、探新求异活动、寻求刺激活动等,在众多休闲体育活动中,中国本土的休闲活动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少。

在今天全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保持民族文化自尊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世界需要了解中国,需要中国贡献自己的优秀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诉说世世代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智慧和追求的独特身体文化语言[2],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集健身、娱乐、教育、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体育活动,而这些正是能够满足休闲时代人们休闲需求的。

传统休闲文化 篇3

关键词:休闲体育,内涵特征,传统茶文化,关联性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如今人们对健康、休闲、养生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各种与之相关的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受人们需求影响,茶文化及休闲体育产业不仅出现,而且亟待提升发展水平。因此,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今天,想要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客观需求,就需要从其具体特征分析入手,结合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元素,通过有效融入和实质性继承,从而为整个休闲体育发展提供重要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茶文化继承和发展也寻找到了合适的载体,通过两者互相融入,必然为两种形式发展通过重要基础和保障。可以说,这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1 休闲体育的特征概述

客观上讲,休闲体育出现的历史还相对较为短暂,因此有关其价值内涵、特点的具体认知还较为欠缺,因此结合对整个休闲体育出现的背景及发展轨迹进行认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休闲体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认为整个休闲体育实际上就是休闲理念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充分融入、有效结合,所以研究休闲体育的内涵和价值时,就需要对休闲理念及传统文化形成成熟认知。可以说,发展休闲体育能够对体育事业和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一致性影响。而想要构建完善的休闲体育产业机制,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发展成熟到一定状态,同时也需要消费者积极融入其中,其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之后的产物。随着人们对休闲体育需求日益增加,当前我们想要实现休闲体育的发展,需要发挥多元作用,积极引导休闲体育与大众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完善整个体育文化的发展机制,实现整个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想要发展休闲体育,必须对其价值和产生作用方式进行有效认知,休闲体育价值的存在是整个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整个休闲体育发展成熟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价值内容进行有效了解。结合目前市场需求来看,休闲体育整个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完善消费服务机制的建设,同时要对整个产业的经营理念给与充分重视,注重休闲体育产业的正规化、成熟化运营,结合大众消费理念发展趋势,充分使用我国丰富庞大的休闲体育资源,从而构建大众化、休闲化的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身峰潮的形成。

相对与其他体育运动而言,休闲体育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健身性,与竞技体育运动和技能体育运动不同的是,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目的和根本价值在与帮助参与者养成健康的体质,人们通过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有效放松自身身体,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心情愉悦、放松的目的。因此,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达到有效健身、舒心的目的。其次,休闲体育运动的娱乐性更为突出。在开展休闲体育运动时,没有过多条框、规则的限制和要求,参与者的参与形式较为自由,而参与目的也较为多元,因此整个过程更为轻松,为提升人们的参与兴趣,完全可以结合多种元素,丰富休闲体育活动开展形式。

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所追求的不再是体育成绩,也不是相关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是释放自身。再者,休闲体育运动具有自主特点。相对于其他体育运动来说,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比较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的内容,同时也更为随意,也就是参与者可以自主开展体育活动,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最后,休闲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具有简单的特点。休闲体育活动没有过多规则的要求,其不需要参与者掌握相应的技巧,其完全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参与体育休闲活动,能够让参与者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实现自身心情的有效放松和舒缓,在其释放压力的同时,收获休闲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2 传统茶文化体系的相应内容阐述

我国是世界上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茶叶种植、饮用过程中,形成了体系化的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被我们所借鉴和学习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传统茶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生活。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元素是广泛的,其中不仅包括了诗词、歌画,还融入了各种生活化的元素,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传统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健康养生更是成为人们所普遍追逐的内涵,因此深层次研究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内涵价值深远。

首先,传统茶文化是一种社会习惯。之所以说传统茶文化是一种习惯,这和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之间有很大关联。从唐朝开始,茶叶就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和元素,人们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礼仪和规范,而这些礼仪规范正是经过几千年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因此值得我们在今天进行推广和学习。传统茶文化中所展现的习惯,主要是呼吁社会大众能够形成正确的社会事务处理方法,在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以恰当的心态予以面对。

其次,传统茶文化中也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礼仪,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因此其值得我们去探索。传统茶文化中包含了我们饮茶过程中应该保持的礼仪,这些礼仪实际上就是茶道文化。而这些内容已经成为帮助我们有效处理社会事务的重要媒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知到这一文化内涵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促进传统茶文化与当前发展之间的融合,通过赋予其相应的时代性内容,从而为其发展提供重要帮助。传统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在今天仍然极具传播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最后,传统茶文化中还包含了正确的处事理念和人生态度,以及恰当的个人心态。心态是一种意识和理念,其从根本上为我们提供了影响。在品茶时,我们想要感受到茶及茶文化的魅力,其需要以平和的心态来感悟,所以传统茶文化中,对个人的要求就是能够保持一个较为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当处理较为复杂和困难的事项时,能够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应该以休闲、品味的心态来对待。在发展迅猛的今天,人们的压力逐渐增大,因此想要享受有品味的人生,就需要注重茶文化内涵的充分融入。传统茶文化中要在引导我们学会结合各种生活元素,充分享受和感悟生活。这实际上与休闲体育中所倡导的生活理念是一致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 基于休闲体育的特征分析其与传统茶文化之间的关联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前人们在全面生活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和接触的内容,通过有效融入茶文化元素,结合全面认知思维的融入,从根本上发挥茶文化的引导作用。因此从休闲体育的特征和功能认知入手,分析其与传统茶文化之间的关联,无论对休闲体育产业本身,还是传统茶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从休闲体育的特点上看,其基本上与传统茶文化所包含和倡导的价值内容是一致的。在休闲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更注重的是对个人作用的发挥,也就是整个休闲体育活动开展所围绕的核心是个人,因此无论是该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还是相关要求都更倾向于自主。而这与茶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内容是一致的,传统茶文化也积极倡导每个人之间的平等,每个品茶的人,都可以自我感知茶及品茶所带来的具体体会。而休闲体育也是休闲理念与体育活动之间的融合,其从本质上看也是两种文化理念之间的深度融合。而茶文化体系也是品茶这一活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因此两者都倡导的是行为理念与具体活动之间的融合,通过参与具体实践,从而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事实证明,只有互相融合,才能将两者之间的优势进行集中,对其劣势进行有效规避。

从休闲体育的功能上看,其基本上与传统茶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休闲体育所追求的是在实现身体健康的同时,实现个人心灵的释放,也就是实现身心愉悦的目的和追求。这与传统茶文化所追求的内容完全一致,通过茶文化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在品茶及研究学习传统茶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不仅满足我们对健康养生的具体追求,同时也能极其有效的丰富我们个人的心灵内涵,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

休闲体育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表现,从本质上看,休闲体育是能够充分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活动,通过有效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包括内部心灵放松及身体素质有效提升的综合体育运动,通过也能让人们充分有效利用闲暇时间,从而树立积极生活的价值理念。可以说,休闲体育的出现是体育活动的巨大发展,也是人们生活理念不断丰富和成熟的具体表现,其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探索。因此,正是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反映了休闲体育与传统茶文化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可以将两者互相融合,实现互动、共促的目的。

4 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茶叶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茶叶种植、生产、饮用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包括诗歌、绘画、体育舞蹈等元素的传统茶文化体系。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探索完善传统茶文化的继承思路也极为重要。休闲体育的根源在与兴趣,目标在于追求健康,从根本上看这与传统茶文化所追求的内容是一致的。所以积极探索休闲体育与传统茶文化之间的关联,能够帮助我们丰富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同时也为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找到新的载体和途径,实现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凤英.休闲体育文化价值与实现策略研究[J].体育学刊,2013(3):126-133.

[2]陈科全陈奇.多维视角下休闲体育的价值与发展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3):40-43.

[3]王未.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6):169,171.

[4]李仲广.从休闲体育的视角谈篮球教学的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2014(17):88-96.

东方休闲文化的特点 篇4

一,东方休闲文化的特点

1注重精神,倡导状态和境界2修身活动娱乐性强,竞技性弱3主张反璞归真,顺应自然4强调自我内心的平和5文化艺术经常以悠闲的形式作为载体

二,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特点

1运动方式多样

体育休闲娱乐不拘泥于形式,一切由自己随心所欲

融入新生活方式的体育休闲娱乐

2对技术和体能要求不高

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其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运动就足够了.3可选择活动内容

体育休闲活动种类众多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开展.4灵活参与

体育休闲娱乐对参与人群在时间,个人体能及其他相关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5心态愉悦

融入新生活方式的体育休闲娱乐

三,东方快乐观的特点

1从节俭中寻求快乐2 不纵欲,也不禁欲3 反对穷奢极欲的过度刺激以自我为中心,内向,矜持5 从周遍环境索取越少,得到快乐越多

四,游戏的非功利性和非生产性

答: 游戏是非功利的, 无结果的, 仅仅是追求自身内在的目的.一般它是远离严肃性的, 从而把人提升到美好的境界, 达到自我满足的境界, 而这一点恰恰是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它对个体具有很强的生活功能, 而对社会具有文化功能.游戏的理论

五,现代社会人的身心特点

1体力劳动逐渐减少2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情绪变化大,精神疾病发病率高4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六,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对青少年的作用松弛紧张的情绪2 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3 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到的标准4 能够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和兴趣

七,工作与休闲的关系

答:工作与休闲并不是对立的,休闲和工作同时拥有才使得个体的人生圆满充实;休闲不是用来忘却工作,而是为了生活过的更美好.为了人的发展而制造更多的,更好的休闲,才是工作的真正目的.八,我国体育休闲娱乐产业空前繁荣的原因

1传统旅游行业日益浅表化,恶性竞争加剧。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玩”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新奇,独立,刺激。3人们对娱乐的要求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开始在与娱乐要快乐的同时更加注重身体健康。4 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日益萎缩,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受众人群正在发生变化。5 体育休闲娱乐产业发达的国家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名词解释

休闲:指人们在闲暇的时间里,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愿意做的一切。

娱乐:是人类在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之外获取快乐的非功利性活动,它包括生理上获得快感,更主要是心理上得到愉悦.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健康的定义也逐步从最初狭窄没有疾病拓展到了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等方面.现今生物, 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论医学已经得到世界普遍认可.体育俱乐部:就是面面相大众开展各种健身,娱乐活动的社会体育组织。

体育赞助:是指企业为体育赛事或者运动队提供经费,实物或相关服务等支持,而体育赛事组织者或运动队允许赞助企业享有某些权力(如广告)或商业宣传做回报。

体验: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以个人化的方式去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回忆的事件。

填空

休闲经验中可获得6项体验效益 •••••• 休闲学的两大研究方向,应用性和技术性 •西方思想家认为求乐避苦是人与一切生物的本性,幸福快乐是人生的目的.西方的快乐与东方快乐相比更注重肉体上的,感官上的刺激和快乐.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的两个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休闲的前提是闲暇时间 体育彩票发行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论述题:

一,为什么要培养体育向休闲人才,如和培养?

我国对体育休闲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极快。各种休闲娱乐俱乐部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已经从开始的全国中心城市发展到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但同时我们的休闲娱乐教育却严重滞后,导致在我国,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奇缺 •我国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4.1学习休闲娱乐产业发达的国家的先进经验。•4.2 结合我国国情构建符合自己的学科体系。

二,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育休闲娱乐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国的青少年体育休闲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其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及个方面: •3-1 一度将增强体制置换为体育的唯一目的 •3-2 在教育中丝毫没有休闲娱乐性可言 •3-3休闲娱乐以学校体育为主

•3-4在教育中缺乏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 •3-5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的渠道和媒介太少 •我国青少年体育休闲娱乐存在的问题 •3-2-1 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女性青少年的体育参与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3-2-2 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体育休闲娱乐开发滞后 •3-2-3 青少年体育休闲娱乐中的娱乐性确实严重 •3-2-4 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的训练员,指导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3-2-5 青少年对体育休闲观念上的差异导致青少年在体能上出现严重分化•增加运动场所,通过非传统的方法让青少年尽可能多的尝试各种体育项目 青少年的体育休闲娱乐教育 •3-3-2 体育计划的制定完全按照青少年的身体特点和心里特点来制定 •3-3-3 开展户外运动等新型的趣味性强的体育休闲活动 •3-3-4 加大各个体育教育机构和实体的合作和经验交流。

青少年的体育休闲娱乐教育 •3-4 青少年体育休闲活动开展的要点 •3-4-1 具有相当数量的体育休闲场所对青少年开放 •3-4-2增强体育休闲过程中的娱乐行,淡化功利性 •3-4-3对体育休闲娱乐项目的筛选要慎重 •3-4-4青少年体育休闲的开展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避免将专业化的训练过早的引进到其中来。

青少年的体育休闲娱乐教育 •3-5 实施青少年体育休闲娱乐教育的原则 •3-5-1 有益性原则 •3-5-2 经济性原则 •3-5-3 安全性原则

三,我国体育休闲娱乐产业在管理经营上的问题及对策? •A 我国的体育休闲管理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 •B专业人才缺乏 •C经营理念缺乏 •D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对策:个性化趋势与经营的多样化公共设施的岗位需求专业化水准产生效益 4 人性化服务创造价值

传统休闲文化 篇5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我们传统文化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的、工艺精湛的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1]。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因根植于生产生活而璀璨,不仅在图形图像、文字的形态和建筑造型方面近乎完美,还在其寓意象征层面蕴涵深邃的精神和美好的情感。遵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宗旨,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探讨休闲产品创意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为产品设计提供创意的思路和引导。

1 消费者对休闲产品文化价值的需求

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后,人们对消费品的审视将会越来越重视蕴涵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即在产品的造型、色彩、质感、包装、商标、广告等方面追求高情感[2]。一件设计和制作都非常讲究并富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在休闲娱乐时的物质需求,同时还能不同程度的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甚至可以让消费者有效地获取中国的风土特色、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等信息。所以,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产品将会引领消费者进入一种“知性休闲”的生活时代。

2 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休闲产品创意中的应用方法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引以为荣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也是中国设计的不竭之源。

2.1 传统文化元素移植法

移植本意是指将有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传统文化移植法是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或某些元素完整平移到产品形态中,或者取其中一部分和产品的形态、产品的装饰巧妙结合,也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图案通过适当的变形应用在产品创意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数不胜数,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如:中国结、中国红、回纹、如意、云纹、京剧脸谱等。回纹最初是人们从自然界获得的灵感而创造的,只应用在青铜器和陶器上,到了清代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在许多产品上作为装饰和底纹,因其横竖断线迂回曲折形成方形或圆形,如图1所示,整齐划一、丰富的形态效果耐人寻味。在休闲产品创意过程中,可以将回纹整体或者部分形态直接挪用,如图2所示。该户外休闲桌椅在用藤条编制时充分应用了回纹短线折绕、一正一反、相连成对、连续不断的形态,形成了有趣的图案,并赋予了吉利、“富贵不断头”的美好愿望。

从商周的“云雷纹”、先秦的“卷云纹”到楚汉的“云气纹”,再到隋唐以来的“朵云纹”、“如意纹”,云纹图案以其极尽丰富的形态成为了一部中国装饰的艺术史,如图3所示[3]。其不仅作为装饰图样而存在,还作为一种造型的元素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北京2008奥运火炬的设计让世界惊叹,因此,火炬设计团队是这样评价云纹图案的,“云纹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图案”。致使设计师无论在户外还是室内的休闲产品创意时都不忘将云纹图案搬到产品上,为产品增添几分装饰美,如图4所示。

2.2 传统文化情感体验法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产品的关注程度不只停留在功能层面,更希望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给人以情感上的慰藉,从而产生美好的回忆。换句话说,衡量产品的优劣不再是一维的功能,而是四维的高质量、高精度、高科技、高情感[4]。休闲产品作为人们工作生活之余放松愉悦的载体之一,更应该满足人们对情感的诉求。因此,设计师在休闲产品创意时,就应该在传统文化应用基础上挖掘其深邃的内涵,找到切合点,将前人赋予传统文化的情感寓意融入现代休闲产品之中,以丰富产品的维度,满足使用者的情感体验。[5]

作为佛具之一的如意,从印度传入中国,除行云流水的美感值得惊叹之外,如图5所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手中之物,也因此成了贵气和权力的象征;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其逐步成为佛教弘法与仪礼中必备的道具之一,更加深了象征吉祥美好及聪慧睿智的不凡意义,因而成为中国人语言措辞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语。在休闲产品创意中,不仅可以借鉴其富有创意和美感的造型,如图6所示的休闲桌椅也给人权贵、祥瑞之情感体验。

而受“在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念的影响,艺术家常以一种泛神论的眼光去面对自然,自然形象本身所带有的“神性”、“灵性”给了他们丰富的启示和体验。云纹不仅形态飘渺,而且在其意念中也同样被赋予了一种深刻的内涵,如“祥云”的“祥”就有吉利、平和、理想、美好以至神圣之意。云纹已不再是对“天上之云”的客观写照,因为它同时也包含着主体对自然现象的观念认识和情感态度是“心物合一”的产物,是中国人“心中之云”的表达。将云纹图案应用在休闲产品创意中,如图4所示,给人亲近自然、心旷神怡、祥和而富有灵气、无穷的遐想之意。[3]

3 结语

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与价值所在,情感上也更加期待本土文化的回归。因此,现代产品设计尤其是休闲产品创意既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的移植,满足人们对产品形态的审美需求;也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寓意和蕴涵的情感融入其中,让具有现代技术的产品自然地散发一种文化情感的气息,满足人们对产品内涵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是休闲产品设计创新的方法,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摘要:以传统文化符号在生活中所传达的形态、语意和情感信息为启示,分析了回纹、云纹、如意等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并结合休闲产品需给使用者带来情感体验和愉悦的要求,举例论述了传统文化符号在休闲产品创意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传统文化元素移植法和传统文化情感体验法两种休闲产品创意的方法,以期为产品设计提供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休闲产品,情感体验,产品创意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付星,董继先.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解读[J].包装工程,2009,30(6):132-134.

[2]黄林诗,张阿维等.中国传统文化与产品情感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9,(1):120-122.

[3]姜松荣.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4]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传统休闲文化 篇6

笔者认为:休闲体育是注重体验的身体活动,借助一定的运动项目,通过身体活动感受到人类原始的本性张扬与情感宣泄,感知到作为一个生物体的自我真实存在。[4,5,6]各种休闲体育更是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在新兴的“假日经济”中,体育旅游、体育健身消费已成为广大市民的休闲体育热点。简而言之,休闲体育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着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社会提供高品质休闲资源,其中休闲体育相关产业促进休闲经济发展、休闲体育赛事为地方靓丽名片添彩、休闲体育整体化水平“牵动”地方休闲指数;另一方面必然促进休闲体育的“挂挡前行”。

1 峨眉武术之休闲价值阐释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7],其通过身体活动的形式成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阶层把文化实践刻写在休闲体育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休闲体育模式。休闲体育作为一个区分标记、阶层差异的象征再现,可以展示他们的文化和经济状况,并达到文化资本的积累或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转换。休闲体育视野下的峨眉武术发展亦然。

休闲体育视野下对峨眉武术的研究,首先应该明确其分类。虽然在众多学术著作、官方文献中对峨眉武术的分类已有定论,但是在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议。对峨眉武术的界定应从时间和空间着手界定。峨眉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不能忽略其民族、族群的历史性,悠久的巴、蜀史,孕育出峨眉武术深厚的底蕴,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且深刻地影响着峨眉武术文化的格局。本课题研究的峨眉武术包括,“土生土长”的武术拳种——较早流传于巴蜀地区,技术风格受到该地域文化影响的武术,还包括虽然源于外地,但是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且逐渐显现出该地域武术特色也应属于本土武术之列;“客家武术”——进入巴蜀地区时间较短,技术风格没有发生过多变化的外地拳种。[8]

1.1 峨眉武术之观赏性

首先,峨眉武术之观赏性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有诗[9]云:

突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不仅形象的展示出道人精湛的武术表演水平,而且呈现出峨眉武术之观赏性可见一斑。

其次,派系、拳种繁多的峨眉武术,亦为其观赏性提供了可能。据笔者查证《四川武术大全》资料认为,、峨眉山市及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下辖区域源流有序、拳理清晰的峨眉武术约有15种,主要包括僧门、青城派、太极拳、孙门、赵门(三原派、直隶派)、岳门、子午门、杜门、查拳、洪门、方门、绿林派、少林拳、少林南拳、象形拳等。

再次,现代川剧[10]养生术在巴蜀地区发展十分盛行,从彭祖“善导引行气”[11]亦从另一方面说明巴蜀地区健身、养生相当重视。当然,《神仙记》中所记载并非一定真实,但它从侧面反映了巴蜀地区擅长导引之术。张道陵于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教义中用“符箓、咒诀、神水治病,用行气、导引、服食、房术等法教人长生。”[12]对于四川道教以及后世道教的养生思想具有积极影响。

从以上三个典故中可推测,该地域特有的文化对于峨眉导引养生的发展和后来武术内功的训练特点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乐山地区僧门的“达摩易筋经”、青城武术的“六合内功”和独立的“峨眉十二桩”等功法,即通过外部形体动作和呼吸调整来增强内力功夫。虽然因为历史时代跨越较大,不能断然肯定古代巴蜀“以形导气”对现代四川武术内功训练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峨眉武术的健身、养生有其久远的渊源。

1.3 峨眉武术之修身养性

历史上,由于巴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的特色性,在峨眉武术在长期发展中,必然要受到“秦汉大移民”[13](见表1)为峨眉武术文化休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据上表以及笔者在实地访谈可知,峨眉武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和品牌价值应该说不输于与峨眉武术齐名的少林、武当。虽然连续四届国际峨眉武术节的举办,但仍不能掩饰其与少林、武当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相形见拙,各类开发属于初级阶段。峨眉山市以及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对峨眉武术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和无限的商机虽然十分重视,但是保护意识不足,且各自为政相互间通力协作度有限。在各自辖区内诸多武术馆校、社会团体招商引资对峨眉武术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峨眉山市辖区内峨眉武术学校、乐山市峨眉山大佛武术学校、设立于大佛禅院内峨眉山市武术协会(峨眉传人王超先生在此传授武艺)等峨眉武术传习场所,峨眉山武术公园、象城大剧院等峨眉武术演艺场所,以及峨秀湖国际度假区的核心产业之一的峨眉功夫主题公园的建成必将开启峨眉武术发展的新篇章。

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辖区内的灵秀欢乐谷中的武术养生基地,以及景区内众多旅游标志性景点,包括峨眉山大酒店、峨眉山温泉饭店、红珠山宾馆等场所开展的休闲娱乐主题活动,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灵秀剧场中相关峨眉武术的演艺,以及黄湾武术文化小镇的建成势必为峨眉武术休闲化发展增光添彩。但是自峨嵋派领军人物汪键先生的逝世,在景区内众多峨眉武术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武术养生基地近乎没落。

2.2 峨眉武术文化旅游:一种全新的四川特色旅游品牌

峨眉山市辖区内峨眉武术学校、乐山市峨眉山大佛武术学校、设立于大佛禅院内峨眉山市武术协会(峨眉传人王超先生在此传授武艺)等峨眉武术传习场所,峨眉山武术公园、象城大剧院等峨眉武术演艺场所,以及峨秀湖国际度假区的核心产业之一的峨眉功夫主题公园的建成必将开启峨眉武术发展的新篇章。

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辖区内的灵秀欢乐谷中的武术养生基地,以及景区内众多旅游标志性景点,包括峨眉山大酒店、峨眉山温泉饭店、红珠山宾馆等场所开展的休闲娱乐主题活动,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灵秀剧场中相关峨眉武术的演艺,以及黄湾武术文化小镇的建成势必为峨眉武术休闲化发展增光添彩。但是自峨嵋派领军人物汪键先生的逝世,在景区内众多峨眉武术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武术养生基地近乎没落。

据表2,伴随着激增的游客数量,调查区域的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拓展,除大型的旅游相关企业外还存在有大量的家庭旅馆、餐馆,提供了充足的住宿与餐饮服务;遍布调查区域的购物群;以及相对便利的交通运输站都为峨眉武术的休闲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但是纵观峨眉山市以及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辖区,针对峨眉武术这块“大蛋糕”的切分显得过于粗暴,未能各尽其能通力协作,缺乏伙同更多的相关峨眉武术传承人及院校配合实为一件憾事。值得肯定的是,在于更多有实力的开发商协作过程中,无疑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动力。

3 结语

纵观巴蜀文化史、乃至中华文化史,巴蜀地区涌现出无数的文学家本身就热爱武术(9),品读其诸多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也洋溢着峨眉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属少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亦是巴蜀文化独特的文化事项。峨眉武术除具有中华武术的普遍性之外,还独具地域观赏性、健身养生、修身养性等休闲价值,为峨眉武术休闲文化体系构建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峨眉武术休闲文化发展,离不开峨眉山市及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下辖区域的休闲化建设,因此如何借鉴诸多城市,亦如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的成功经验,提高峨眉武术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相关景观意态的趣味性,以及在休闲体育视野下满足多样化休闲需求的客观规定性,促使峨眉武术活动本身具有多种的文化形态,成为内容丰富的文化行为。

因此,如何促使峨眉武术休闲化成为摆在众多武术学人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峨眉武术的发展切不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在保持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依然要尽可能的做到“实事求是”;在彰显其个性的同时,切不可为迎合大众需求而变得面目全非,而应针对峨眉武术的独特性和现实性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与规划。随着全球化休闲消费的兴起,以及休闲体育进程的加快,峨眉武术作为巴蜀地域独特的身体文化符号,必将成为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良好工具。面对现实差异,我们要扬长避短,加强沟通,努力实现峨眉武术文化与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构建一个多元而和谐的峨眉武术休闲文化体系。

摘要:文章通过对峨眉武术休闲文化价值的透视,以期为传统文化创新与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启发意义和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认为:峨眉武术之观赏性、健身养生、修身养性的休闲意蕴,为峨眉武术休闲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以一种新型的休闲体育文化产业、一种全新的四川特色旅游品牌,带动四川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传统休闲文化 篇7

连南瑶族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有着瑶族特色的体育项目,韶关学院的王桂忠教授通过实地考察,把广东瑶族地区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归为24项,具体项目是:赛龙舟、舞龙灯、舞狮、舞龙、射箭、顶杠、爬杆、扳手腕、摔跤、踢犁公、登山、爬刀梯、独木舟、瑶拳(刀、剑、拳术)、瑶舞、气功、跳台桌角、跳坑沟、掷石子、抢花炮、射弩、打陀螺、押加、游泳等[2],并建议有计划有目的的把这些项目引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当中,对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对满足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3]。

1研究目的与方法

1 . 1研究目的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连南县瑶族世代居住在百里瑶山之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保存下来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做好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弘扬瑶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1 .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开展研究,在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连州市图书馆、连南县图书馆阅读相关资料,同时在中国期刊网、万方全文期刊网检索查阅自1979~2012年关于瑶族传统体育的论文共60余篇,利用互联网,浏览网页,阅读专著、报纸画刊,查看地方志和政策法规等,在连南县文体局、连南县志办寻找相关文字资料,收集了大量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和资料,为本次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地走访连南县三排镇、三江镇、涡水镇、大麦山镇等地,拜访了瑶族耍歌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歌王”唐买社公、长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鼓王”唐桥辛二公、瑶族耍歌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彬公、房比边良九斤公、唐民意三公等民间艺人,访问连南县县志办许文清、唐剑明先生,获得第一手访谈资料。

2研究结果

2 . 1连南瑶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休闲价值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活动一般出现在以一年为一个周期的农闲时间里,或者被安排在节日庆典中。通过跳长鼓舞,感受强烈的节奏,通过荡秋千,获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身体状态与空间感,刺激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获得身体的乐趣,通过射箭,提高算度能力与力量控制能力,加强思维与体力的结合,感受射中目标的兴奋与喜悦,与现代体育的激烈竞争截然不同的是,活动中没有那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思想,只有为缓解因为劳作给身体带来的疲惫感,这种单一的想法看似容易,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人仍然无法体会到,上班的人依然认为只有工作这样的事才值得全力以赴,学生认为只有学习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至于运动休闲这一类的事情,是一种生活中的小事,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之后,并没有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根本不给自己机会释放生活与学习中日积月累的压力。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具有文化多元价值,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生态保健与中华游憩理念,这种具有东方文明观念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将在和谐社会得到很大发展,其原因是他们都具有与休闲时代一致的特征[4],连南县瑶族传统体育这种运动休闲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社会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剧增,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5],瑶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休闲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认同他们是有益健康,增强幸福感,提高生活能力的大众的活动。

2 . 2连南瑶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大多数是群体性活动,参加者不需有精湛的技术,但是一定要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许多活动需要各成员的相互配合和协作才能进行的,作为局外旁观者会随着活动的开展自觉或不自觉进入了角色,为成功者欢呼,给失败者鼓励,成为集体的一份子,在参与群体性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的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活动,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瑶区,人民常常通过宗教祭祀、节日庆典和个种民俗活动,将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传播给下一代,在发展的进程中,那些反映原始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表演逐渐失去了传授谋生本领的教育作用,谋生技能成为休闲娱乐的技能和内容[6],对于祖先神灵的膜拜与取悦升华成为祖先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披荆斩棘的意识的传承,这些蕴藏着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在各种民俗活动或家庭成员实现传承,以油岭排的唐买社公一家为例:受父亲的影响,买社公的儿女们从小也酷爱打长鼓、唱瑶歌,三位女儿先后考入广州星海学院、广东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都当上了音乐教师,并在参加市县各项声乐比赛中屡次获奖,成了瑶山上引吭高歌的百灵鸟。1997年被市电视台八面来风栏目做专题“歌王和他的儿女们”节目,同年获全国电视最高专家奖。儿子唐海宁,子承父业,多次演唱“优嗬歌”而被人们所喜爱,2006年10月与父亲等被邀请到广州参加首届国际旅游欢乐节开幕式演出,孙女唐钰莲在2005年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才艺展中获奖,2006年11月,一家父子三代被香港凤凰卫视台邀请到纵横中国节目做客,传送瑶族民歌艺术,把一家人串起来的是歌,无独有偶,南岗排的唐彬公一家是以长鼓舞作为串连,唐彬公是耍歌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擅长欢乐长鼓舞,儿子唐中工一贵从小就喜欢长鼓舞,由于技术水平高,为人正派,吃苦耐劳,现在是南岗排歌舞表演队的队长,孙女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瑶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在传承的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传递优良的民族思想。

3结论与建议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具有明显的教育休闲的特点,筛选优秀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完成运动项目的同时释放学习压力,充分发挥传统体育的教育性功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多种教育方式,增强学生民族意识;继续加大民族体育项目研究的专项资金,增加相关研究人员,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摘要:连南县瑶族世代居住在百里瑶山之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保存下来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一般出现在以一年为一个周期的农闲时间里,或者被安排在节日庆典中,这些活动,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筛选优秀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完成运动项目的同时释放学习压力,充分发挥传统体育的教育性功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多种教育方式,增强学生民族意识。

传统休闲文化 篇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熟悉的场所逐渐消失, 文化底蕴的缺乏日益凸显,取而代之的是陌生和冷漠的空间环境。现代建筑所推崇的理性主义,使得建筑师千篇一律地复制,这种机械常规的操作模式使得设计中并不包含人们的经验、知觉、意识等精神范畴和社会文化范畴,不能带给人美好的体验, 更别提建筑的象征与诗意的意境。城市休闲空间是人们在繁杂社会之外需求的能够放松、实现人际交往和自我对话的特殊场所之一,一些层次较高的城市休闲空间更是要求体现本土文化和提供人们认同、 依恋、感动、共鸣、升华等精神需求,这些需求都可以从中国传统空间中的古典园林中寻求借鉴,两者之间的特殊的交集是两者对话的桥梁。本文首先从情境角度作为切入点分析中国传统空间中的古典园林,以人的感知体验为主线,分析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提炼古典园林中可借鉴的设计手法,并将其运用于城市休闲空间的设计中,提出对城市休闲空间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手法,最后以“重庆天地” 的设计手法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情境

1.1建筑中的情境

情境”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和兹纳尼茨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中提出,后来又由德国心理学家莱温在其物理—心理场的理论中进一步用公式表示了行为与情境的关系B= (P,E)其中B为行为;P为个体;E为情境;为函数关系。[1] 在《牛津词典》中对情境的定义为“一个存在有着某种事态的地方”到“人因状况或参与活动的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情境概念在不同学科的共同特征就是主体和客体的交流互动及互相影响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人与物的统一,即把人的行为活动和情绪心态与所处的物质环境结合在一起考虑。当情境落实到建筑中,就是创造一种物质环境,符合人们的处事观点、审美情趣、行为习惯、文化素养, 满足物质与精神生活所需。

1.2情境空间与空间情境

空间情境是指作为空间活动主体的人的情感和空间内部客观物象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意象。具有情境的空间必然是高品质的充满活力与人气的,所以空间情境的形成是以空间的使用主体——人的需求和心理作为空间设计依据。 情境空间就是包含人类情感,能被人所感知的空间场所。

2.传统情境空间的设计手法

2.1注重空间序列设计——整体统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首音乐的响起在不同的时段带人深入不同的情感阶段,在音乐高潮能让人热泪盈眶,而在结束后还能让人意犹未尽,细细回味。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中很注重空间序列的设计。如欲扬先抑,就是注重“引导空间设计”, 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观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称大,以暗衬明、以小称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带给人一种意外之喜, 而又在情理之中。 在游园的观赏路线不做捷径直趋, 以曲折布线,一方面是发挥小园空间最大的观赏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布置线索,设置悬念的空间表现手法。这就像音乐的序曲、展开、高潮、结束…… 人的情感变化也在其中层层中推进。

2.2注重时空体验---瞬时之变

凯文·林奇曾经说过:“时间感觉之传达,就像表现空间形态一样重要,因为时空二者就是创造我们环境的重要尺度,时间因素贯穿空间序列的始终。在具体的古典园林中,时间和空间既是密不可分的,又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表现,相互衬托。 在古典园林中,空间是灵魂和主旨,而空间往往又是借助时间来表现的,事实上,两者对统且一体。 在园林中不能只从某些固定点上看是否获得良好的静观效果,而且还要考虑到活动与其中的人,从引进的过程中能否把个别的景连贯成为完整的空间序列,进而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其实就是移步换景和步移景异,在过程之中体现人们对空间意境的认知逐渐升华。另一方面在设计中,参天古树、昔日才子赋诗的古亭、名人的墨迹,都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消逝。在现代休闲空间的设计中同样可以保留一些让人们追溯过往的时间元素,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2.3个性化空间的塑造——自我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禅宗思想对日本传统空间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空”“虚”“无”的境界。首先其传统空间有一种时空静止的特征,看似静止实则追求一种无序的永恒。其次是一种简明、甚至抽象的特征。 如日本庭院中“枯山水”,以砾沙象征海,以石象象征岛屿,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无尽的意味,构成元素形式简洁、纯净。这种简洁而抽象的形式将“孤寂禅境”的空间个性化倾向推向极致。置身与这样的空间中,让人亲近自然,感受宇宙之无限,人之渺小,进而回观自我,获得心灵上的升华。这也是身处浮躁社会的人们所需要的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2.4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呼唤——情感共鸣

人对空间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至关重要,而知觉和体验是通过感知时间、光影、色彩、质感等物象元素来感受某种空间气氛或情愫的。而这些元素中的材质和细部又是最能体现建筑地域文化属性,诠释空间独特气质的因子,它们与其他建筑空间环境一起构成建筑空间的整体意象。如材料的真实感与肌理感不仅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方式之一。

1 | “重庆天地”一角 ( 作者自摄 )

3.重庆天地情境空间营造

“重庆天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内的中心地段渝中区,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建筑群由文化剧场、吊脚楼、高低村落、商业主楼及精品酒店五大主要建筑群落组成,在设计初期就汲取重庆浓郁的山水文化、人文内涵、历史肌理,漫步“重庆天地” 可以细细品味出中国重庆特有的韵味。不同的建筑群落之间,无论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都经历着时空的连续变化,人在其中感受着随时间的逐步推移和视角的不断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建筑饰面以清水砖与石砌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设计中高差的处理,道路的曲折蜿蜒,给人一种步移景异,移步换景,从而产生新体验的探索欲望。 建筑群随处可见各具特色的景观小品,攀爬类植物和庭院中形式多样的盆栽绿化,在装饰美化环境的同时,调节微气候。游走其中不经意的一处空间也体现出“自然、雅静”之感,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虚静” 意境,这种空间特质与哲学家老子的思想非常接近。

“重庆天地”在整体风格上保留了中式建筑的神韵与精髓,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元素,把对意境的创造作为设计的核心,运用传统的虚空表现手法, 一方面满足娱乐、餐饮、商务、亲子、旅游为一体的休闲空间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传统建筑空间意识与审美观念上进行创新,是传统建筑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4.小结

传统休闲文化 篇9

就民族传统体育而言, 它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而且也是文化积淀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凡民族传统体育无不是历史悠久、引人入胜、各具特色, 正因如此, 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民族性。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 这些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 从而使得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都不相同, 如傣族的孔雀拳、纳西族的东巴跳等等, 这些都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体育项目, 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正因如此, 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2) 地域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空间,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 形成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 如南方的赛龙舟、大草原的骑射、北方的滑雪等等, 这些体育项目基本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蕴含了属于本地区的文化和风俗, 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

(3) 健身性。无论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健身性, 这也是体育本身的特性之一, 民族传统体育自然也比例外。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健身的同时还能够养生, 太极拳就是典型的集健身与养生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 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和现代体育的竞技性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它并不像现代体育竞技性所追求的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战胜对手, 它的竞技性是要在体育项目进行的过程中, 为了追求一种更高的意境而进行的竞技, 这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5) 娱乐性。如果追溯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很容易发现很多项目都源自于各个民族的生活, 为此, 民族传统体育中基本都蕴含着一定的娱乐性。如彝族在重要祭祀活动后的进行跳跃活动、耍龙等等, 其中无不蕴含着娱乐的成分。

2 休闲时代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目前, 全世界正在逐渐步入休闲时代, 在这一时代下, 各类休闲、娱乐活动必然会不断兴起。然而, 休闲时代的到来却对我国的民族体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致使民族体育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分追求经济性和政治性

当前, 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发展成我国一项重要的产业, 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 使其演变成为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完全忽视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如武术节、南狮竞赛等项目的开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扩大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是这种高度竞技化的项目使得更多的群众只能成为观众, 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丧失了群众参与基础, 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

2.2 全球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冲击

奥林匹克模式下发展的全球体育以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了严重冲击, 加之我国体育主管部门将体育竞技比赛作为重点发展项目, 在此情况下, 具有现代消费观念的人们往往将西方的休闲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消费和锻炼的意向。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 与当前全球体育所具备的广泛性和参与性有着极大差别, 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体育的强势渗透和冲击下, 只能拥有相对狭小的生存空间, 严重阻碍了休闲时代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3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化程度偏低

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上看, 其科学化发展程度偏低, 难以满足休闲时代下全国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休闲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欠缺广泛性, 除了健身气功、太极拳、秧歌、街舞等体育项目经常在城镇开展之外, 其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二, 地区发展不平衡, 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 宣传力度不足。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受当地风俗习惯、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所以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缺乏科学组织和宣传的情况下, 只能够在本地区获取发展空间;其三,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3 休闲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3.1 开发适应时代特点和休闲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开发适应时代特点和休闲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为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这一背景下的发展, 应当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入挖掘, 从中选出一些适应时代特点、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项目, 如摔跤、龙舟、赛马、武术等等, 这些项目中蕴涵的文化底蕴是现代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 其更加符合休闲时代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 在此过程中, 我们不应对当前不受欢迎的项目予以否定, 而是要对他人的爱好和兴趣加以尊重和鼓励, 促使休闲体育时代百花齐放。此外, 在发展民族体育的过程中, 应当将健身娱乐、休闲消遣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结合到一起,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如制定严格的竞技规则;将体育项目融入到生产劳动、宗教礼仪、佳节欢庆等活动当中, 这样能够进一步彰显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性和娱乐性, 促进其在休闲时代下健康稳定发展。

3.2 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取舍及创新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为繁多, 加之项目本身又各具特色, 从而使得对其的取舍非常困难, 但是为了在休闲时代下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这又成为了眼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首先, 在取舍方面,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受封建历史原因的影响, 从而导致了其内容当中含有很多没有科学依据的练习方式, 若是人们据此练习, 很有可能危害到身体健康, 所以, 对于这样的项目及其内容必须予以舍弃, 但在实际过程中, 还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 并使广大受众接受这一事实, 这样才能真正舍弃民族传统体育中不健康的内容, 进而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其次, 仅仅单纯地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取舍是不足以促进其发展的, 还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 做到与时俱进, 以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创新的过程中, 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彰显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赋予其现代气息, 使之真正步入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坦途。

3.3 拓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渠道

现阶段, 在休闲时代的背景下, 我国民族体育想要全面发展, 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并不断对其加以完善。首先, 应当以保持民族特色及强调传统文化积蕴为前提, 加大对其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还应对学科的应用予以重视, 借此来使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和大众生活, 进而使之朝着生活化、普及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其次,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为此, 应当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力度, 尽可能使其在全民范围内普及, 这有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再次, 在科技兴国这一大方针的指导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当以科学化为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也不例外, 所以其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走科学化的道路。这就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 并充分发挥出民族体育本身的健身性及娱乐性价值, 促进人们生活朝着休闲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辉.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化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

[2]牛晓梅, 张瑞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 .

[3]胡小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J].体育与科学, 2006 (2) .

[4]华章, 刘朋鑫.休闲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华章, 2012 (6) .

[5]陈永辉.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化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

上一篇:涂料检测论文下一篇:网络安全准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