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滨江文化休闲新城的思考

2024-11-28

关于建设滨江文化休闲新城的思考(共3篇)

关于建设滨江文化休闲新城的思考 篇1

关于建设滨江文化休闲新城的思考

南溪区南溪镇政府何光彬

按照区委、区政府打造滨江生态城市的科学构想,借助长江护岸堤和桂溪河两岸景观带的打造,建成长江上游的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同时结合桂溪河两岸江南水乡风格具有浓郁仿古民居特色的商业、居住和步行街的建设,将形成以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滨江休闲服务与旅游服务功能相结合,体现二十一世纪南溪城市景观的核心区。由于滨江新城是在一张白纸上绘蓝图,必须从开始就必须围绕商业发展,认真开展规划、建设、开发、管理等相关工作,积极统筹,分步实施,推动县城西区商业形态、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打造川南独具特色的城市新区。

一、深挖历史,营造商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古街打造,要与旧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努力把仿古街建设成为既有独特地域风格,又具浓厚人文气息的特色仿古旅游街区。坚持把保护、弘扬历史文化与县城西区的城市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南溪历史文化精髓融入到商业街区、公园、雕塑、广场的规划建设之中,集南溪历史传统和城市时代精神于一体,打造城市文化景观群,提升商业文化内涵。我区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人文,要组织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和研究,对南溪从建制以来的名人、文人、历史古迹、特色文化活动进行梳理,要从与南溪的经济、社会影响角度进行提炼加工,挖掘出根基。

二、彰显特色,构建商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凸现滨江亲水特点。在城市整体布局结构上充分利用水系与城市各项功能布局有机结合,将水与城市总体布局巧妙、自然结合;在滨水环境塑造上应

重点解决如何保水、亲水、露水,营造水、建筑、人居完美融合的城市意象,创造出一种清新、宁静、怡人的滨水空间环境和城市意象特色。

(二)现川南建筑特色。在建筑风格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我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要从我区有特色的古建筑中提升出现代建筑符号,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符号。积极开展城市夜景规划,以城市夜景灯光将山水园林城市风景线连成一线,以桂溪河两岸夜景为主轴线,在滨江公园、体育文化广场和园林绿地进行灯光装饰,在标志性建筑上设置夜景灯光,以满足夜间观赏要求,形成夜间迷人的风景线。

(三)注重绿色体系营造。绿地和公园、行道树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理念,在展现高低起伏、衔接流畅的自然变化的同时,辅之以大口径名贵乡土树种,以树为主,花草果相结合。

三、塑造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业形态

(一)打造滨江现代商业街区。在临滨江路一侧,围绕体育文化中心广场打造特色滨江商业圈,集合餐饮、休闲、娱乐、商务、金融、法律、保险、会计、旅游文化服务等行业,连锁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折扣店、精品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建成繁华有序、环境优美的区域性购物天堂、区域性消费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流通经济中心。

(二)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平台。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重新审视服务业的发展策略,最大可能地实现旅游饭店的星级建设,使南溪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档次和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在县城范围内形成各种档次相结合,总量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

(三)提高商业旅游管理水平。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商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开发和包装一批商业和旅

游大项目,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调动各类投资主体投入商业和旅游业的积极性。注重旅游管理机构的职能设置与人员配置,强化旅游行业职能管理。

关于建设滨江文化休闲新城的思考 篇2

1、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及其目标

体育素质通常是指以大脑为核心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它是人的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社会性素质三者的完美结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对人文的忽视导致现在强调“科技以人为本, 社会以人为本”,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理应坚持“体育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与其他学科一起共同承担培养全方面人才的重任。其内涵包括:提高身体素质, 掌握运动技能, 促进身体健康;培养运动兴趣, 激发运动热情, 逐渐形成理解与鉴赏运动美的能力, 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规范, 鼓励正当竞争, 培养合作进取精神, 挖掘创新潜能等。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能力。体育素质层次结构又可以分为三种:

1.1、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由强健的体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两要素组成, 这是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最低要求。这里说的强健的体质可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身体素质发展, 也可泛指解剖学和生理学意义上的各项指标, 其作为健全人生活、工作最基础的条件支撑成为体育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改善学生整体素质的精神支持, 它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 持之以恒的能力。

1.2、发展素质

发展素质包括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它以基本素质为基础, 处于体育素质的中间层次。发展素质不同于机械式的练习, 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求充分领悟动作来加强身体锻炼以及技能学习, 同样, 身体的练习与动作的习得又反作用于学生更好的体会动作要求, 共同促进。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兴趣、需要和情感等, 是学生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以及在解决问题时动力支配和情绪调控作用的个性心理。一旦非智力因素形成又会充实、丰富和发展思想素质, 并在身体练习中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

1.3、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 要想达到创新素质必须要具备一般智能、运动智能和合理体育知识结构三个要素。一般智能是指学生具有的记忆力, 想象力, 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智能, 它是通过体育教学, 在体育理论知识学习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运动智能包括运动记忆能力、运动思维能力、运动感知力和运动适应能力, 是体育创新素质的核心方向, 与身体运动紧密相关。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将所有知识构成体系, 并非简单的信息堆砌, 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2、当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学生个性与主动学习意识的作用, 更好的为实施高校素质教育服务。但由于高校体育没能跳出“以教材为中心”的窠臼, 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兴趣培养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没有按照素质教育的任务和要求来设置, 从而影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质量。

2.1、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基础课教材仍以竞技项目为主, 以达标为目的而进行教学, 其优势在于系统性强, 易于操作, 其劣势在于先进性差、时代性不强, 而对学生感兴趣的艺术类、休闲类和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开展较少。虽然近几年高校体育教材有了很大改进, 涉及内容更加广泛, 如运动保健, 按摩推拿, 运动营养, 同时出现“俱乐部制”、“导师制”等新形式, 但依旧没能根据本土实际进行制定。

教材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 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如果教材不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特点,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就不能针对高校培养人才目标制定教学方案, 那么,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提升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就会成为空话。

2.2、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和途径, 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体现, 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项运动兴趣的培养。近年来, 虽然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已有一定的深入, 但受到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不太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缺少创新性, 启发性, 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受到影响。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 遏制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学生也无法体会体育带来的乐趣。

按照高校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方法、练习方法、发展个性方法和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虽然清晰细致地分了类, 但指导性不强, 无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严密的统一起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囿于各个方法自有的特点, 无法实现多种方法灵活并用, 也无法达到培养面向社会的、全面的人才目标。

2.3、兴趣培养缺乏多样性

兴趣是人们对待事物表现出自己积极主动的意愿和意识倾向的一种情绪反应。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会对课程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 目前高校大多注重对学生技能的教学, 忽视兴趣的培养。

人在学校中接受教育, 具有强制或半强制性特征, 然而多数时候, 人是在社会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具有非强制性特征。兴趣性有助于在非强制条件下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育者主导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 调动受教育者自我学习, 完善积极主动性同时, 有效贯彻教育者教育目的。从针对特定人群的兴趣来看, 高校体育教育需要抓住学生的个性心理来开展体育活动。例如有人为健身健美而享受运动, 也有人怕苦怕累怕晒而抵触;有人不善交际, 喜欢运动宣泄情感, 有人性格外向, 通过运动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所以, 无的放矢的上课总不如“投其所好”, 根据身心特点,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2.4、评价体系存在单一化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是一面指南针, 对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指导性影响。科学合理的评价因素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身体锻炼的积极性, 促进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 还能提高学生身体锻炼过程中的科学化程度, 提高锻炼效果。

以前的体育课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它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通过教师传授技术动作, 学生学习加强动作记忆、理解为内容, 以学期末测试为评价方式的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国家规定的项目, 也制定了相应的测试标准, 这就让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体育锻炼也只是为了获得分数, 体育课毫无乐趣可言。

因此,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方面, 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上可以从随堂考核成绩, 进步幅度, 学习态度, 理论知识的掌握 (裁判、专项理论知识和体育卫生保健等) , 主动学习能力, 创新和思维能力等考量, 评价方式由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采用考教分离模式;另一方面, 对教师的评价内容既要有反映静态的、易于操作的、便于描述的显性指标, 又要看到各因素互动而生成的动态的、不易操作的、难以量化的隐性指标,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和甄别功能, 促进教学工作的改革。

3、体育休闲方式引入与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契机

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深入与扩展, 通过体育实现休闲目的作为一种愉快的、积极的、健康的健身方法和生活方式, 也就是以休闲的目的来达到健康促进的效果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3.1、体育休闲的“行为过程”与健康促进

以体育方式参与休闲必然有身体活动和行为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是愉悦的。一般来说人的生活状态分两大方面:一是工作状态 (工作赚钱———享受生活) , 第二种是休闲状态 (普通休闲即吃喝玩乐———健康休闲即旅游和运动———娱乐身心) 。可以看出无论是那种状态, 最终目的都是追求身体与心理的舒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有了更多精力来追求更高的享受, 也就有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健康的休闲生活中去。

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保持在最优状态, 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 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 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运动量不够是影响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影响世界范围内大多数人健康的主要问题。随着运动休闲的普及, 以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越来越丰富, 休闲运动已成为专有名词被人们接受并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人们重视, 丰富多彩的休闲运动项目也受到关注, 包括登高, 放风筝, 郊游、秋千、轮滑等游戏、娱乐比重比较大的运动项目。休闲的自由本性和愉悦体验决定了休闲运动既能使人在直接参与各种运动中健康体魄、娱乐身心, 也能使人在间接参与运动观赏中净化心灵、提升审美、享受人生。体育休闲作为人类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 在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成长过程中, 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品味, 建立完整的人格, 端正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改善生活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休闲下的健康促进在于引导人们从透支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 体育休闲将人们的闲暇时间文明地利用起来, 带来愉快的运动体验和宝贵的身心放松。

3.2、体育休闲方式与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互动

现代高校大学生对于休闲体育活动的认知是多元的。他们接受了多年的体育教育, 对休闲体育健身功能的认识有较高的一致性, 认为其有锻炼身体、娱乐消遣、增进交往、调节心情、增强自信、健美体形等优势。不过, 他们尚未认识到休闲体育活动是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以关注人们的生活健康和休闲生活状态以及人的生命完善的一种自觉的体育, 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自觉锻炼的意识还很欠缺。因此, 将体育休闲的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去, 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 获得积极性的休息, 强调的是对体育的参与而不是竞争的意识, 在参与中有了愉悦的运动体验, 才能自觉、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

人们的休闲体育活动以兴趣为动力, 人们一般只依靠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活动内容并决定活动时间, 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体育活动方式去锻炼身体, 寻求娱乐和消遣、休息, 由此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学校体育是在校学生在德智体美四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课程体系。对项目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 在符合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 使学生乐于参与, 以求达到强身健体, 提高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发展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 休闲体育方式提倡的是摆脱单调的生活, 增加生活情趣, 丰富生活内容。一旦休闲体育深入日常生活, 便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终身体育意识自然形成。

4、结语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 休闲与体育的无缝结合将为“积极生活, 健康生活”增添新的活力。高校体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须由“应试型”转向“素质型”, 兼顾学校的现实目标和长远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不仅传授技能, 还要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 形成正确的健康价值观, 养成积极主动进行锻炼的好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休闲体育的娱乐性、教育性、健身性、大众性、多样性和时尚性融合于高校体育, 对丰富高校体育的内容形式, 为高校学子增进健康, 调节情绪, 增强自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去竞技化”的体育有着多彩多样的形式, 休闲体育方式完全能满足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人民教育, 1999, (7) .

[2]王华女.素质教育的课程论解读[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3.

[3]孙志伟.基于健康促进理论下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5]陈玉忠.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

新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思考 篇3

一、我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新城区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东北部,总面积700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余人,是由满、蒙、汉、回等33个民族组成的满族相对集中的聚居区,设1镇、8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工业园区,26个行政村、46个社区。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按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引领时代文明风尚”的工作思路,以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新为重点,形成了以区级公共文化场馆为龙头、镇街文化活动中心为骨干、村居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了设施全覆盖。坚持以品牌文化活动为引领,以基层文化活动为依托,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新城区现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其中,图书馆藏书约5万册,每周开放56小时,所有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利用网络化信息传播,使资源共享最大化。图书馆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称号,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文化共享工程示范县级支中心一等奖。文化馆馆舍面积2000平方米,2008年进入国家二级馆行列,是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化馆和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拥有馆办业余文艺团队6支,常年开展各种各类艺术培训,承办新城区老年艺术大学常年授课。一年中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65期,参加学员2476人次。老年大学讲座等培训班61期,培训学员759人次。同时,“两馆”积极监督、指导基层工作,对基层文化站(室)的分管领导和文化专干进行培训,培训率100%。各办事处文化站普及率达100%,面积均在300平米左右,配有专兼职文化站长和文化干部,社区文化室普及率达100%。并且,各社区均有2支以上的业余文艺表演队伍,积极参加、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同时,利用地域优势挖掘扶持农村文艺队伍,使农村和社区居民同样享受业余文化生活。另外,对已建和在建草原书屋进行验收配发,实现了草原书屋全面覆盖。积极争取60多万元的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免费为村民安装。每年为村民免费放映电影300余场。多年来新城区一直发挥着文化先进县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视品牌活动,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成功推出并举办“欢乐新城”春节元宵节文化惠民月系列活动、“青山圣水·活力新城”消夏文化节两大品牌活动。充分整合基层文化资源,举办中老年歌舞大赛、街舞比赛、少儿才艺展示、文化进社区集中展演、“展文化大区风采,享文化饕餮盛宴”全区优秀文艺节目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我爱大青山”旅游摄影大赛、优秀电影展映、消夏文化节图片展、满族书画展等文化体育赛事,每年文化进社区展演100余场,放映电影300余场。参演人数达数千人次,惠及群众近5万人次。活动持续时间之长、参与面之广、涉及群体之众、演出热情之高、影响力之大在新城区文化史上亦属空前。图书馆积极延伸服务类型,为更多的群众服务,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先后开展读者读书活动、图书服务宣传周活动、“我爱中国”幼儿阅读表演会、“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少数民族图片巡展、“读书兴村,知识就是力量”送书下乡活动、“孩子,送你一把金色的钥匙,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系列少儿读书活动。组织干部职工群众参加由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办的第一届文化共享杯“文化剪影,幸福共享”全国群众摄影艺术作品征集大展。参加全市小学生“金话筒杯”读书故事会,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同投入,针对城区土地紧张等实际,充分整合改造各类文体设施及文化人才资源,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配置齐全、服务到位的场所。一是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资,完成两馆(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造。对区文化馆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了走廊文化、非遗文化长廊及展厅建设。目前区文化馆有舞蹈排练厅2个,多功能教室6个,多功能大厅2个,办公室5个,场地职能作用利用合理,标示醒目,内外环境和谐统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对图书馆暖气管道等进行改造,购置阅览桌椅、书架等设备,增设阅报栏、自习室、多功能室等服务窗口。目前区图书馆由主馆和新城区医院分馆组成,建有新营小学少儿流动图书站、丁香路小学少儿流动图书站、塔利村图书室、滨水新村图书室、护城河社区图书室等8个基层服务点。主馆内设有电子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外借室、自然科学图书外借室、少儿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工具书查阅室、地方文献查阅室、过期报刊查阅、多功能活动室、培训辅导室、自习室等多个服务窗口。初步建成新城区图书馆网站,开展馆藏介绍、检索查询、电子书刊、特色服务、开馆时间及图情动态、读者活动等服务。二是大力推进落实文化惠民项目。连续三年区政府投资600万元,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镇街、社区需求,确定并完成了9个镇街文化站、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完善,并对其软环境进行了打造。现有文化站有图书室、多功能排练厅、棋牌室、健身活动室、乒乓球活动室、健身广场等。镇街(社区)文化站(室)的完善和使用,为促进我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群众广泛享有更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文化服务

我区图书馆、文化馆自建成以来,一直实行免费开放和免费服务。其中文化馆免费项目包括:提供文化活动场地、提供试听音像资料查询、提供文化活动的辅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及再创作等。文化馆全周开放,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开馆时间在56小时以上。文化馆组建的老教师合唱团、夕阳红民乐团、小太阳合唱团、秀君芭蕾舞苑、星文化艺术中心,活动时间达到了每天9小时,活动场地均为免费提供。这些文艺团队每年演出都在200场以上,演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文化馆开设的老年大学,每周星期一、四上课,根据中老年人需求设置课程,教学设施完善,教学人员齐备,定期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区图书馆除了所有服务项目全部免费之外,还实行了敞开办证、开架借阅、代借代还、预约购书、送书上门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并且积极发展创新,开通网络信息服务,以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代替整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文献,使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

(四)结合满族聚居特点,挖掘整理非遗文化资源

目前满族婚礼、满族服饰、满族八角鼓戏、满族太平鼓舞等6项进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目录,毫沁营镇剪纸、蟠龙山民间传说故事等5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多项进入区级保护名录,初步形成了以满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非遗项目体系,居全市首位。毫沁营镇剪纸项目传承人项灵芝的作品分别被俄罗斯恰克图茶叶博物馆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博物馆收藏,满族八角鼓戏项目传承人刘银萍带领的团队荣登国家大剧院,在全国大赛上荣获金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良性发展。

二、我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管理不足。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补充更新较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也不够健全,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文化活动单一。

(二)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薄弱。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别。经济条件好的社区,对文化工作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较大,室内外各种文体设施配套齐全,有管理人员、有活动经费,文化活动常年开展;相对比较偏远的社区,文化活动存在资金少、场地小、人员缺等问题,文化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

(三)文化专业队伍人才匮乏,不能满足需求。社区文化站长多为兼职,不能专心投身于文化工作,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基层文化活动编导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已经出现断层现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有的项目已经濒临消亡,急需培养传承人。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繁重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公共文化发展的统筹与协调,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文化管理职能。各办事处要切实承担起辖区内管文化和办文化的责任,组织协调各级文化部门进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各办事处、居委会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已建或已配置的文化场地、设施的功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

(二)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加强文化服务人员培训,探索实施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要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培育基层文化骨干。三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四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文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大学生、高素质的退休人员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

(三)再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重点用于维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二是持续对外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确保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三是支持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四是财政继续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确保农家书屋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服务效能。一是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不断提高现有场所、设施的利用率、共享率和服务效能。三是要制定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加快培育社会性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充分调动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

上一篇:用户协议内容下一篇:学校团队工作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