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2024-10-02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共12篇)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篇1

伴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我们不再以文明的或是野蛮的, 高级的或是低级的, 先进的或是落后的为标准来评定东西方文明。在音乐教育中, 不再以欧洲的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 而是基于一种文化多元化的思想来对待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承认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在传承本民族音乐教育文化时所独具的优越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给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它既是是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形式的回归和复兴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参与全球音乐文化交流的资源和保障。

一、如何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当前的多元文化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 不论其性别、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所属社会群体的差别, 实施的一种旨在使所有的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教会学生在千姿百态的社会文化中自如生存。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指的是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他们都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埃里奥特说:“如果音乐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化中, 那么音乐本来就是多元文化, 如果音乐本来是多元文化的, 那么音乐教育从根本上也应是多元的。”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 美国公立学校中多元文化教育的最早尝试, 到如今,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已渗入到世界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 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

二、我们应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首先,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经济全球化, 使得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文化多元化也将使我们的精神生活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通过文化的交融, 我们可以汲取国外音乐教育的长处, 来补充我国音乐教育体制的不足, 同时又能引进不同国家、不同音乐家优秀音乐作品, 让这些音乐走入我们课堂, 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丰富资源,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视野。

其次,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之中, 是凝聚了本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具有宝贵的传承价值和教育功能。因而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今天我们强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抹杀各民族的音乐特征, 而是在学习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 使本民族的音乐获得更深层的发展。同时, 世界音乐教育的局势是走向交融, 但并不是说我们要舍弃本民族音乐自身的传承方式, 照搬其他民族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 而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吸取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经验来丰富、和完善本民族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 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在多元文化主义浪潮中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及其实施情况

凯姆普谈到:“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潮流毫无疑问将带来对世界不同音乐更多更细致的理解。但不至于此, 多元文化意识将使我们对要求保留文化纯洁性具有更敏感的意识, 使人们能认识并尊重世界各种音乐的基本不同点。”音乐被称为世界性语言, 音乐有助于民族间的文化的交流, 有助于民族间的相互接纳与理解。音乐课程的设计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到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 在理解某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该民族的文化。让学生树立起对音乐做世界范围的理解的信念。各种音乐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文化, 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音乐。

总之,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在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将成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在科技不断创新, 人类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 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 来对待音乐对待人类文化, 是音乐教育事业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挑战。我们应抛开偏见、超越国界, 与不同民族, 不同肤色, 的人民携起手来, 为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共同努力。

摘要:二十一世纪,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来对待人类文明已成为新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潮受到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家的关注, 它代表了新时期世界音乐教育理论发展的主流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高等中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基于前辈音乐教育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释了多元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说明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势头已不可抵挡。

关键词:多元,文化,交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卢康娥, 音乐教学论,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管建华, 音乐人类学导引, 陕西: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6。

[3]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管建华, 后先代音乐教育学,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篇2

纵观当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迎合时代多元文化潮流,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强化课程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高校音乐学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随着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兴起,多元文化教育逐渐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它既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强调认同多种其他文化属性,作为高校学前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教育做出了积极正面的回应。

一、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与能力

做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可确保未来师资的力量与质量,这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再者,受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也定位于“提升国民素养,提升人的创造性”等方面。因此,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提升音乐教师素养的同时,也从源头上提升国民音乐素养。

(二)它迎合了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关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多元化已经俨然成为社会热点,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因顺应时代发展,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化视野以及其多元文化交流能力。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理应置身于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学前音乐教育也应以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角度审视与看待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不断充实自我。

(三)可抢救与保护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故音乐文化形式多样,内涵深厚,特别是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名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民族传统音乐失去耐心,不加重视,致使很多音乐艺术形式缺乏后继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旨在鼓励学生在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下,融合与学习多种其他属性音乐文化,故其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置于重要地位,这有利于抢救与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四)推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创新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弥补了我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传统教学弊端,该理念的引进与普遍应用直接促使了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优化创新,使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与风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构建使学生将音乐文化学习看做是一种独立自主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有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理解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达到良好了音乐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整体音乐素养。

二、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一)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高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学生由于内在与外在因素无法提升音乐学习兴趣。从内部原因来讲,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注重文化知识而非音乐素养的提升,他们将过多时间花费在文化知识或缺上,而往往在音乐知识掌握,乐谱认知,乐器学习不想下苦功夫。再者,未能做到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的一体性,音乐整体素养不高。从外部因素讲,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缺陷,让学生积极性不足,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二)音乐课程内容单一,未凸显多元文化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师范性”特征,故在音乐课程内容方面,不能仅仅凸显音乐知识与技能教育,这样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呆板,不能符合当代学前班幼儿音乐学习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的改革,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多元文化渗透,促使学前音乐教育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构建既具有扎实音乐基本功,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高超教学技能的未来音乐教师团队。

(三)音乐课程在开发时未考虑地方特色

在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时,未考虑到融入地方特色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冲击下,部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往往依存在于其他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而忽视了在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致使许多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如我国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知识为主,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尚未建立,且发展缓慢。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方面,不仅要解决多元文化教育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教育,实现二者平衡发展。

(四)学前音乐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薄弱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趋势,这对高校学前音乐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基于多元文化教育浪潮改善与提升自我,培养自身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构建高效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但当前学前音乐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意识,教学能力不高,技巧欠缺,不利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将多元文化纳入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上,要注重将多元文化形式、多元文化践行方式巧妙渗透其中。首先,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而是融合多元文化的教育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可涉及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相关艺术形式、音乐与除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内容,这也是传递多元文化,将其他多元文化融入音乐课程设置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音乐课程包括作品曲目课程与音乐要素课程等。高校可单独设置与其相关的其他类课程,给予学生从各种文化视角、文化层面、文化视野理解与学习音乐文化的机会,将音乐定位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与感悟,高效区分音乐作品的特性。最后,将世界优秀外来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教高校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外来经典优秀音乐文化对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并引领学生在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精髓。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着“本民族文化缺失”的重大问题,在如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很多音乐课程致力于外来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却忽视了对本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要重视与强化民族特色音乐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变“欧洲一元论”音乐教育观念,树立新的音乐教育观。转变“一元论”,使音乐教育趋向多元文化教育,继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音乐课程体系。

(2)开设中国特色的多种文化音乐课程。在开展“中国音乐史”的前提下,增设中国乐理、中国器乐课、音乐诗词曲、音乐美术课等多类课程。当然,在传统音乐基础上,还要开设现代音乐课程,促使古典与现代音乐课程相结合。

(3)精编基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专门课程。将优秀的多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民族美、艺术美与思想美。

(三)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激发兴趣与信心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干瘪枯燥,教学氛围沉闷无生气,学生兴趣低下的现状,因此,教师应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首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巧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声情并茂、趣味横生的学习情境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时,为了使学生全面、真实、深刻理解,可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刺激学生感官细胞,开启学生愉快的音乐学习之旅。其次,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不同民族。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对同一类音乐文化形式认识不同,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强化理解。最后,学生亲自演示音乐文化的方式。教师可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积极演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化学习氛围,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单纯的音乐理论教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技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重视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不放弃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师范性较为突出,学生既要掌握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表现技能,又要重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实践课程的设置很有必要。

(2)创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应实现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链接。促使音乐课程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从实践方面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践行。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发现音乐美、生活美、艺术美,以便将来更好地行使音乐教育传递美的义务。

(五)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地方文化 音乐教学 校本资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音乐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但湘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难操作的问题:部分教学内容过于生僻、陈旧;部分章节的教学目标要求过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部分作品(如器乐曲、戏曲)难度偏大,学生难于理解,不易产生兴趣;单元内涉及的教学内容过多而课时较少,致使一节课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内容等等,使得“音乐鉴赏”变成了音乐欣赏或是视频、图片的欣赏。

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深入,它逐渐渗透到了每一个学科领域,就高中“音乐鉴赏”学科来讲,我觉得要结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应当关注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的鉴赏更有鉴赏的条件和土壤,从而更具有生命力。具体操作中,我觉得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度解读教材,寻找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创造性使用教材不等于随意处置教材,有的教师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决定教学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剥夺了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应是“束缚”,而是“引领”。这是因为,新教材承载着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此外,教材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能力、创造探究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为,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了解教材基本框架和设计思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分析学情,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重组、补充和删减,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二、在音乐鉴赏课中注入地方文化因素

地方文化资源是指“特定区域的独有的自然地理、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资源。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在我们学生周围,有许多的地方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关注。比如我们兴化从历史名人上有昭阳、施耐庵、郑板桥……;从习俗上有庙会、舞龙……;音乐上有茅山号子、戴窑的窑工号子……;现代的有缸顾千岛菜花、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古迹上有拱极台、四牌楼……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是由高中生的思维特点、知识结构以及高考特点决定的。高中学校、高中学生比较关注的是高考,把研究性学习中所运用的方法、知识一定程度上与高考接轨,会调动更多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更多学校的支持。而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从地方文化资源中挖掘、提炼、整合成音乐校本资源

关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挖掘、提炼、整合适合音乐课堂教学的校本音乐资源呢?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音乐素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学生学习了《多彩的民歌》之后,我们选择了“兴化民歌中的情感元素”作为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学习了《音乐的美》之后,我们选择了“安丰地区的战争歌曲”进行研究……这样使课堂内外结合起来,以课内为阵地,课外为拓展,不至于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性学习脱节。

2.选择能展示本地所独有的音乐资源进行挖掘,形成课题。兴化地区的民歌堪称一绝,兴化的板桥道情、茅山的茅山号子、戴窑的窑工号子等,这些独特的生活歌曲都孕含着人们在劳动时独特的感情,其中又根据唱调和功能等的不同,分为若干个亚种,经过同学们的调查,学生可以对这独有的文化资料有全面的了解。

3.选择与时代主旋律相一致的音乐资源进行挖掘,形成课题以显示其研究价值。当今社会,在人们物质文明提升到较高的水平时,精神文明建设就上升到一定的地位,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求也上升了一个台阶。近几年来,广场舞几乎风靡了整个城乡,我引导学生开展了“广场舞的调查研究”,通过带领学生看广场舞、知广场舞、跳广场舞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这一喜闻乐见的农村音乐文化有了深刻的印象。

寻找高中生研究性学习与音乐鉴赏的契合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合理的发掘运用,不仅提升音乐课堂的活力,更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保护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相信在教师的粗心组织下,研究性学习必将为音乐课程带来全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3-01.

[2]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修订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12.

[3] 郭子林.《歌从茅山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2.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篇4

马歇尔·麦克卢汉对当今世界所作的“地球村”的比喻已是家喻户晓,这个比喻也表明了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各具特色的多种文化环境和频繁的跨文化交流状况。

跨文化交流涉及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旅游、移民、教育等,其中也包括音乐这一重要领域。从范围和意义方面来看,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是教育领域,而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多文化音乐教育,也开始出现在世界大、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成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音乐文化既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新的课程理念无疑会对我国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如果说今天人们的生活空间已经打破了区域性的界限而走向世界,那么教育当然要培养广阔的全球意识。”这种“全球意识”具体到音乐教育上就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谓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指,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它的产生和发展受产生地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多元化。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无先进、落后之分(亦即“音乐人类学”的思想)。所以,音乐教育应立足于掌握本国、本地区的民族音乐,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及现代音乐。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是一个世界现象,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批判地思考整个世界不同的音乐和音乐创作人,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视野。通过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别人, 也进一步学会观察自身。通过演奏其他文化的音乐, 双重乐感或多重乐感 (有效地应用两种或更多音乐文化的能力) 才能得以发展。学习其他文化的音乐也能拓展学生的听力基础, 使他们的思想更为开放, 对新的声音更为宽容, 欣赏、演奏或创作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

第一, 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音乐。从现行音乐教材中我们发现, 选用的歌曲和乐曲有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种民族以及全国各少数民族的歌曲和乐曲, 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 适当增加了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当代优秀作品、外国优秀作品的选用, 其中包括经过严格挑选的现代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曲。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而且也让孩子们体验音乐的综合范围得到了扩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时期, 我们就向学生展示音乐世界的博大精深, 有助于他们将来接受各种各样音乐表现的风格和展示音乐作品的方法。

第二,学生们开始认识到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音乐与他们本族、本地的音乐一样优秀。直到最近,无论西方还是非西方的文化都还相信欧美古典音乐较其他音乐更加“优越”。现在,无论作曲家、表演艺术家还是音乐教师都开始注意到各种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正在全球范围内涌现,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地方音乐都是众多风格中的一种。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都能从某一角度让孩子们体验音乐的美、感受风土人情,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加深感悟。

第三,学生们开始发掘许多各不相同却同样精彩的方法来进行音乐创作。学生从各国、各地和各民族的音乐中汲取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创作。正如新疆舞蹈的节奏、蒙古歌曲的旋律和优美的曲调,还有探戈、黑人舞曲的动感,欧洲音乐的内涵,都在学生的脑海里击起朵朵创作的浪花。对许多学生来说,这也许就是在学习多元文化音乐的表现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收益。当他们发现某种文化的音乐规律与本地区文化的音乐规律截然不同,而这些差异和各种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应当被理解时;某种在西方音乐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尝试,也许正是世界上某个地区音乐中的精妙之作时;那些用来描述西方音乐的音乐术语在描述其他音乐的时候就不恰当,所以发展出一种更具有全球视野的术语势在必行,他们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更主动地探索音乐的奥秘。

第四,通过学习世界和全国范围内的各种音乐,学生们能够培养出更强的音乐适应性,可以称这为“多重乐感”。这种适应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表演能力、欣赏能力,进而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老师们发现,如果学生抱着一种肯定的态度来看待“外来音乐”,特别是来自海外的音乐,他们就能更好地表演或欣赏这种音乐。随着他们逐渐认可这种不熟悉的音乐,他们也就变得更具适应性。通过接触其他类型的音乐,学生们的声乐和器乐技巧都得到了发展,学习不同音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随着理解能力的增长,表现手段更加自由,他们就可以学习和演奏新的音乐。此外,当学生具有了这种适应性后,他们在没有尝试了解一种新的音乐之前,就不会对它轻易下结论。通过学习基础的音乐构成元素,比如旋律、节奏、结构、音色和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段,学生们开始重新评价西方音乐,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观点。他们对这些音乐的了解更为全面,而之前他们只是全盘接受这些音乐,缺少自己的见解。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措施

要确保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1)国家教学大纲是否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纳入其中;(2)音乐教材内容是否根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要求完成相应更新;(3)音乐教师是否具备适应、执行、完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能力。在这三个主要因素中,我们看到前两个国家已在实施中。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第三个因素,即教师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能力问题。

我们知道,就目前的音乐师资力量而言,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生疏的,他们不清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精神实质,也不掌握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因而成为了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阻碍因素。应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对音乐教师来说是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的践行者,如果音乐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知识素质达不到相应的要求,那么实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是一纸空文。

因此,可从两方面促进音乐教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力的提高:(1)补充与丰富高校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的相应内容,向在校学生传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提供更多接触多元文化音乐的机会、扩展多元文化音乐视角,使他们尽可能获得满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储备。(2)加强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我国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教材已经根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要求作了适应性调整。与此对应,应该积极开展对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规范的教学培训,增强音乐教师观念更新的主动意识,使他们获得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完善多元音乐文化的音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建设,鼓励音乐教师在职自学,把握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努力创造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中国特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创新的产物。对中国的音乐教育界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刚刚起步,在其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但困惑与问题正是音乐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创建适应中国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模式,开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不断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四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目前各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故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如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韩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不管你走到哪里,亲近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绝不会改变,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但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弘扬,并非一定要排斥和拒绝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并非一定要表现为那种狭隘的民族性、局限性,“一个民族什么时候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用民族的标准衡量一切,那么这个民族就成熟了”。因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民族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中,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开阔我们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的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J].中国音乐增刊:国际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 1996

[2]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 (田林译)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幼儿园小班音乐课程教案设计 篇5

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3—1—2—5—6—0—0—4—6—6

活动目标

1.尝试跟随音乐拍点,模仿小动物走路的姿态。

2.跟随绘本故事,感受一个跟着一个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动物,能够跟着音乐拍手。

2.材料准备:绘本《一步一步走啊走》,PPT课件,小动物走路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人,引出故事内容

师:今天天气真好,让我们到草地上去散散步!小朋友走走走,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来了 一个小弟弟,让我们听一听他在说什么。

画外音:今天天气真好,我要和动物朋友一起做游戏。它们是谁?

二、听听看看,模仿走路姿态

1.大乌龟(尝试跟着音乐重拍一步一步走)

(1)重点提问:谁来了呀?

小结与过渡:远远地,走来了一只大乌龟,让我们拍拍手来欢迎它吧!

(2)重点提问:大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引导幼儿做出背着乌龟壳、摆弄爪子等动作) 小结:大乌龟慢吞吞,一步一步慢吞吞。

过渡:快听,又有朋友来了1

2.大白鸭(表现大白鸭的走路姿态,尝试一个跟着一个走)

(1)重点提问:这是谁的叫声呢?大白鸭是怎么走路的?

小结:大白鸭真神气,脖子伸伸长,屁股翘起来,挺起胸抬起头,走起路来摇摇摆。 过渡:大白鸭也想和小朋友一起玩。

(2)重点提问:瞧瞧,好朋友们是怎么走路的?

小结:一步一步走啊走,一个跟着一个走。

过渡:一个跟着一个走,它们玩得真高兴。

3.小灰兔(尝试跟着音乐调整小兔跳的轻重,一个跟着一个跳)

(1)引入:一跳一跳的音乐会是谁来了呢?

小结:兔妈妈要去菜地里摘萝卜,兔子宝宝在家中玩,大老虎来了就轻轻跳。

(2)集体音乐游戏。

小结:兔子宝宝们也一个跟着一个跳吧。

教师反思及活动点评

教师反思

1.教师站位应恰当

本次活动中,需要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对于教师的站位应该面向幼儿还是背对幼儿,出现了疑问。我在上课时曾试过背对幼儿,作为排头第一个走,效果不太理想,虽然许多幼儿跟随着我,可是我却看不见幼儿,他们在我的背后。因此,教师应面向幼儿,才能更好地观察幼儿,并且给予幼儿适时的语言或动作支持。

2.音乐游戏的步骤如何步步递进

音乐游戏必定有游戏规则,当幼儿欣赏一段完全陌生的音乐旋律时,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遍听完音乐,幼儿可用拍节奏的方式再欣赏一次。教师与幼儿一起拍节奏熟悉旋律的重拍点,然后再进入规则的梳理,由在位子上游戏逐步变为离开位子进行音乐游戏。这是一个从听开始的活动,脱离了旋律,幼儿就游离在音乐之外,音乐游戏的目标就难以达成。

3.小班幼儿的第一谁来做

小班下学期的幼儿自尊心逐渐增强,对于做第一名、站第一个的渴望逐渐强烈。本次活动中,教师站在了第一个,给幼儿的信息是“我要紧紧站在老师身后”,于是出现了争抢第一个位置的情况。教师应该在逐个环节中,慢慢地退到幼儿后面,鼓励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活动点评

下面,将围绕“一步一步”活动的两个目标设定以及教师的实施过程怍一分析。

1.把握年龄特征,挖掘绘本内涵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如何激发小班幼儿的兴趣,更好地开展音乐活动,使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有效促进其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步一步”活动源自《一步一步走啊走》绘本故事,从活动名称就能感受到小班幼儿那种摇摇摆摆的动态,年龄特征把握恰当。绘本中的人物形象可爱、生动,教师通过画面就让幼儿喜欢上了这些角色,再通过一步一步走将规则意识融入音乐活动中,让小年龄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体验快乐,有效学习。

2.依托绘本情节,巧妙结合运用

(1)音乐性

将绘本故事《一步一步走啊走》与音乐动作相结合:旋律节奏适合幼儿走步的速度,便于教师带领幼儿玩“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情境游戏;乐曲选择与幼儿喜欢的故事《一步一步走啊走》的情境匹配,也符合幼儿喜欢的故事人物——大乌龟、大白鸭、小灰兔的动作特点。

(2)趣味性

模仿动物走路容易使幼儿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本次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乐曲与角色的特点,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而是紧抓“趣”字——大乌龟重重的壳、大白鸭昂着的脖子等,动作源自幼儿,从教师的引导、提升中看得出“挖”的过程。活动过程变得有趣、生动和自然,活动的趣味性进一步提升。

此外,本次活动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形象、音乐、动作相结合。通过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有效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推动了幼儿的互动动作与创编。

(3)游戏性

整个活动都是在《一步一步走啊走》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活动中教师变换角色,带领幼儿在游戏中一遍遍地熟悉、练习小动物的走路动作。

建议

第一,发挥幼儿主动性,角色出现可适时。教师可以通过问“谁来了”,让幼儿有一个想和思的过程,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一神音乐不仅局限在一种形象,它可以代表多种形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在听大乌龟音乐的环节,教师做到了听、问、动、个别、集体,在“听”和“问”之间可补充一点“想”,

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第二,“听”在前,“做”在后。在模仿小动物走路时,教师引导幼儿听的环节还可以增加。

例如,可将“小兔跳”细分为五个环节:

1.听“小兔跳”音乐,幼儿自由拍手。

2.教师和幼儿共同感受音乐节奏,师幼互动,拍出“小兔跳”的节拍。

3.幼儿在座位上尝试小兔跳。

4.在中间场地轮流小兔跳。

5.开展游戏。

论《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6

《音乐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划分为五个小目标: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划分为五个小目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音乐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划分为四个小目标: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因此,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科学、规范、明确,并且能直接指导教学的活动。它的制定包含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授课前的自主行为,不要过于追求统一、千篇一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音乐教学本身就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就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形不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二、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

1.音乐教学内容必须坚持的原则

《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以下几点: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普遍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三维目标,我国音乐课程标准又将这三维目标重新调整,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知识与技能排在第三位,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学科特点。二是以音乐文化为主线。首先以单元结构代替课时结构。《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用人文主题的单元结构重新整合音乐教学内容,突出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以文化主体携带技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获取信息;其次以人文结构代替知识结构。音乐课程提倡从大文化角度出发,把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相关学科以及多元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文结构代替知识结构,将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2.音乐教学内容的安排

如何把教学内容安排得丰富、有序、生动、合理,既体现音乐课程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以规范的文本固定下来,把音乐作品、音乐知识、创造活动根据教材的呈现规律分类组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时安排、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重新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分配与调整。这是新课程教材安排的基本理念。有效的方法是将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的内容根据需要重新整合,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以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呈现的教学内容给教师的教学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应做到“下有底,上无顶”。通过拓展,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作品、体验多样的音乐情感,了解音乐作品的形成过程与旋律发展手法和音乐表现手段。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安排

音乐教学过程特指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总称。《音乐课程标准》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为强调过程而采用的隐形的、简略的、开放的过程范式。它呼唤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教育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学生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及教室的设备、技术手段与教学环境等,重新构建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方法的音乐教学过程。其过程安排主要是结构的安排。一是横向结构。以音乐教学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来划分。感受与鉴赏:听觉感知、音乐想象、音乐要素、情绪情感、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表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识读乐谱等。创造:探索音响、制作简单乐器、模拟音响、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戏剧、音乐与影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二是纵向结构。在起始阶段: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等。在展开阶段:创设情境、唤起注意、探究发现、参与活动等。在生成阶段:激发情感、互动交流、创造表现、感受体验、联想拓展、建构生成等。在结束阶段:情感交流、迁移创造、教学反馈等。

四、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选择那些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有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和语言性音乐教学法。要使《音乐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及实践意义,必须首先分析学生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效果,再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才更有意义。一是学生在什么样的学习形态下最具有学习效果:当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时;当学生被教学情境感染时;当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时;当教学内容与人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时;当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当学生遇到表现机会时;当学生遇到智慧挑战时;当学生遇到创新活动时;当学生发现知识技能的真正用途时;当学生发现教师是他们的大朋友时;当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探索时;当学生发现教师的问题真正有价值时;当学生受到表扬和来自同学的掌声鼓励时;当学生被大家信任并委以重任时;当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时;当学生被激励着向更高境界攀登时;当学生能够学用结合时;当学生把教师当作崇拜偶像时;当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时。二是针对上面的分析,采取与之相适宜的音乐课程的音乐教学方法。教,必须从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教,必须关注过程与效果,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方式必须为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是制定教学方式的基础;教学活动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音乐活动中学有所获;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时刻关注学生成长环境与周边世界中的音乐;教育手段必须以鼓励为主,放大学生的优点就能发现“人人是天才”;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样,让教学适应不同个体的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发展;师生关系必须平等融洽,心态平和的“接受”并“拥抱”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情感获得交流;教师职责必须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学“裁判”和教学“法官”的使命已成为过去;教学中心必须是学生,学生审美能力与情感发展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学设备与艺术环境必须逐渐完善,美的使者——音乐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扉;教学设计必须出新,没有个性化的艺术教学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只有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才能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的首要目标。

五、音乐教学评价

音乐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达标度。因此,它的内容、方式应以教学目标为准,各项学习评定和分数、进步程度、评语等,要反映学生达标的程度。同时,以教学目标为标准,也要重视教学前的评价和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二是以科学、公正、准确为标准。各项评定、测验,要求测量准确、评价公正。因此评价和测验的体系必须科学化。主要体现在:效度高、信度高、鉴别度高、难度适当。三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教学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四是以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教学评价,光靠测验分数是很不全面的,它只是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标志,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因此教学评价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对教师音乐教学评价,对音乐课时计划的评价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意采取多元评定的方式,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力求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推动音乐教学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中国音乐教育,2002(4).

[2] 朱裔文.让音乐课程“动”起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尹爱青.对《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冷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02(2).

[4] 郁正民.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艺术研究,2004(1).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篇7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我国自2002年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后, 国务院办公厅先后颁发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件, 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2005年3月26日, 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这份文件的出台, 为高等院校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也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师音教课堂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音乐学家赵塔里木先生说:“不同形态的文化遗产应有其相应的保护手段。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决定其特殊的保护方法——活态传承。” (赵塔里木, 2007, 2) 所谓活态传承, 就是在民间自然传承的基础上,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 通过学校教育, 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遗产, 培养学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进而让一代一代的青年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形成一种活态的延续, 这样才能保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的青春和活力。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高校开设的意义和现状

1.《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高校开设的意义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已认识到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赵塔里木先生在他的文章《学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当代保存的重要手段》一文中指出:“当代, 学校教育已经是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木卡姆的传承不可完全游离于这个文化传承的主流。如何不失时机地将木卡姆的传承纳入学校教育轨道, 使其成为活态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新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 (赵塔里木, 2007, 2) 1996年, 新疆艺术学院在普通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开办了木卡姆表演方向, 毕业生大都在专业木卡姆表演团体和基层教育岗位工作, 新型的木卡姆传承群体开始形成。通过学校教育参与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 将木卡姆蕴含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上, 镶嵌在他们的脑海中, 形成代代传承、永不消逝的文化记忆。

学校教育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高等院校汇聚了大量的人才, 具备了师资优势, 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规模。这无疑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音教课堂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借助高等音乐教育这一现有的平台, 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进而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和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桥梁的作用, 不仅能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还能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得到弘扬, 让青年学生树立起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实现活态传承。另外, 把音乐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引入课堂, 还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室里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 学生无精打采的听课。而该课程却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请艺人表演, 到民间采风等。所以,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 从而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方式转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赢的局面。

2.《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高校开设的现状

然而, 令人忧虑的是, 在全国众多的院校中, 只有新疆艺术学院等少数院校付诸了行动, 新疆艺术学院不仅长期开设了新疆木卡姆课程, 还设立了木卡姆表演本科专业, 使新疆木卡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活态的传承。其他很多学校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没有实施。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 对河南五所高校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情况进行了了解:你学校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了吗?A.开了B.没开;所调查学生的选项都是B, 这五所高校都没有开设该课程。只是讲授《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老师会在课堂上偶尔提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三、在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具体措施

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 有了强大的师资保障, 又有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在高校艺术院系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可谓是万事俱备。但具体如何去做, 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该课程的设置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没有成功的范例可供我们参考。没有完善的教学大纲, 没有令人满意的教材, 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也是诸多院校没有开设该课程的重要原因。

1. 教学大纲的编写和教材的选用

我国疆域辽阔, 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形式。所以, 各个地方的学校不应搞一刀切, 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 选用统一的教材。而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突出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特色, 制定较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选用地方性实用性的教材。因为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不可能覆盖所有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样会使一部分文化遗产被遗漏而得不到保护和传承;另外, 学生一般都对本地区的音乐形式更加熟悉和喜爱, 也更愿意去保护和传承。如果教材中很多都是学生不熟悉和不感兴趣的东西, 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也不利于具体教学环节的操作。如果各地区高校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选用与本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教材, 突出地方特色,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改善该音乐形式的生存环境, 使其在本地区得以保护和传承。比如河南通许县赫庄村的罗戏, 如果让广西的学生来学, 那就非常困难。学生们都不了解罗戏为何物, 更没听过唱过, 而且不同地域的人, 语言方面也是一大学习障碍, 学生们不一定会感兴趣, 更不会去学习和传承。但如果让河南的学生来学, 就会容易接受一些。因为他们可能听过甚至唱过, 乡音乡情会使他们更愿意去学习和传承。再如陕西的秦腔也不一定会受到江浙学生的欢迎, 而苏州评弹则会激起他们的兴趣。所以, 制定教学大纲和选用教材, 要“百花齐放”, 而不能“一枝独秀”, 因为“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样才能迎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春天。

2. 课程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是该课程的具体操作环节。虽然是教学,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教学也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 只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课程教学的方式, 调查问卷对商丘师院、洛阳理工学院、南阳师院、河南理工大学和焦作大学五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题干是:你希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上课方式是: (可多选) A.老师课堂讲课B.请老艺人表演C.开展专题研讨D.到民间采风;调查结果如下表:

该题的统计结果显示, 学生更喜欢请老艺人表演和到各地采风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这两种方式。同时课堂授课和专题研讨这两种方法也不能完全抛弃。因为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 都有其功能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利用这四种教学方法, 使其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知识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传授。比如: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本地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等等。当然所占学时分量也不能太重, 建议课堂教学的学时数占到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

(2) 请老艺人表演、讲学

老艺人们对其所从事的音乐形式的知识掌握的更全面。他们对该音乐形式的历史、音乐的特色、曲目或剧目的内容等非常了解, 请他们给学生讲课, 能让学生了解到该音乐形式更全面的知识。他们还可以边讲课边表演, 使课堂生动有趣, 学生对该音乐形式的了解也更直观, 更形象。本人所在学校曾请一些怀梆老艺人到学校表演、讲学, 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建议请老艺人表演、讲学的学时数也应占到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

(3) 开展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 有时候一个人的看法、观点也会充满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开展专题研讨, 能集众人智慧于一体, 能让学生思路更加开阔, 观点更加全面。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好机会。鉴于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不是特别喜欢, 建议专题研讨的时间应占总学时数的四分之一。

(4) 到民间采风

这种走出去的学习方法, 是学生们都很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虽然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法的青睐难掩其青春驿动之心, 但带学生到文化遗产的生存地, 能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该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生存现状、运作形式、音乐特色和传承情况等, 他们也能更直接的向艺人们学习。精心策划和组织的采风教学, 不但能很有效地解决音乐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它还是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兴趣、锻炼学生的民间音乐采集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带学生出去采风之前, 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做一些理论和技术上的铺垫。在采风过程中要全面但有重点的搜集资料, 回校后要抓紧时间进行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很重要, 如果不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前面的工作就等于白做了。资料整理之后, 要写出采风报告。切忌把采风变成“变相旅游”。但考虑到这种方式耗资较大, 以及学生们的安全不好保障, 建议这种教学方式的学时数也应占到总学时数的四分之一以内。

结语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极其严峻的情况下,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 在音乐院校开设这门课程, 让青年学生了解并加入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来, 这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措施。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能让该课程永葆青春和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兴衰的历史过程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保证一个稳定的爱好者群体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而学校教育, 则恰恰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数量最为庞大而且极为稳定的潜在爱好者群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校音乐教学内容, 使民间传承与高校传承结合起来, 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堂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对高校音乐系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地调研资料的分析, 重点研究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从而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课堂成为可能。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高校教学

参考文献

[1]项阳.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J].音乐研究, 2006, (1) .

[2]赵塔里木.学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当代保存的重要手段[J].中国音乐, 2007.2.

[3]吴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师音教课堂的思考[J].中国音乐, 2009, (2) .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篇8

一、钢琴课程教育的文化剖析

(一) 钢琴的缘起。钢琴最早出现在西方, 于19世纪传入我国, 到了21世纪, 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呈几何式增长, 它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乐器。钢琴课程得以诞生, 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懂得欣赏音乐, 欣赏钢琴文化。钢琴课程教育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学校学习, 通过钢琴音乐老师传授的方法学习, 一种是团队式教育, 将爱好钢琴的人集合在一起, 一起欣赏与学习[2]。这两种方法取得的成效都非常显著,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钢琴艺术家, 如李云迪、郎朗等。

(二) 钢琴课程教育的文化诠释。钢琴课程是通过钢琴与音乐以及音乐与文化等关系来阐述的, 钢琴课程从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来阐述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也在不断进步, 越来越具有多元性。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 不存在哪种文化更优秀这一说法, 通过多元化来进行音乐文化的研究, 有助于发挥音乐文化的价值。

二、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 钢琴教学的偏离。钢琴教育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钢琴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其本质发生扭曲, 很多家长逼迫着子女学习钢琴, 为的都是攀比成绩、 取得证书、有利于读名牌大学等功利性的目的, 每一个都脱离了其最原始的意义, 也降低了钢琴文化的价值, 而最后需要面临的是更多的问题[3]。

(二) 传统钢琴课程与大众钢琴文化的冲突。传统钢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成功的钢琴艺术家和专业的钢琴人才, 并已形成了较为严格的教育方式。而大众钢琴文化主要是出于对钢琴音乐的兴趣去学习, 既充实了自己也丰富了业余时间, 陶冶情操[4]。但这些都只适用于成人, 而现在很多儿童因家长原因正在接受这种成人式教育, 花费大量的财力与精力, 而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达到预期[5]。

三、钢琴课程在中国的构建

中国是实施钢琴课程教育的大国, 传统的精英模式教育及大众化钢琴教育都在提示我们构建完美的钢琴课程是多么重要, 无论拥有多少钢琴艺术家还是拥有多少专业的钢琴人才, 都要了解学钢琴最根本的目的, 那就是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 充实和提升自己[6]。钢琴课程主要是给人以完美的生活理念, 要更加完善传统的精英化钢琴教育和大众化钢琴教育, 体会真正的音乐内涵[7]。

钢琴音乐传播的是一种社会文化, 在不同的历史价段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的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存在, 文化研究是在各个领域进行的, 通过汲取各个阶段的精华来建立一种完善的钢琴课程, 让群众能理解和认知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 并不断地充实自己,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8], 也对社会音乐教育课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钢琴教育文化。

参考文献

[1]贺小珈.“文革”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题材简析[J].乐府新声, 2015, 33 (2) :158-161.

[2]闭秋霖.壮族音乐元素在歌曲钢琴声部中的衍展——以歌曲《壮族大歌》为例[J].大众文艺, 2015, 16 (4) :139-141.

[3]刘洋钢琴演奏教学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回归”[J].北方音乐, 2014, 3 (18) :82-84.

[4]马长芹.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J].儿童音乐, 2014, 8 (10) :64-67.

[5]王新力.知识与能力——“国内乐理”与“英皇乐理”考级比较研究[J].人民音乐, 2014, 9 (3) :82-84.

[6]李梦媛.中国当代钢琴立体教育探微[J].大众文艺, 2013, 10 (22) :252-253.

[7]孙英.毛泽东《谈话》中的音乐思想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J].飞天, 2010, 9 (18) :95-97.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篇9

关键词:五指山,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音乐教材,基础课程建设

《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 (试用版) 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 因考虑到教材还比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暂定为内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区的典型音乐素材为主, 内容主要从黎族民歌、黎族器乐作品、族舞蹈三大类别入手, 形式上主要以欣赏、唱、跳为主, 拓展到访问民间音乐家、感受民间节日、搜集一些相关的本土民族音乐名作和名家故事资料等活动, 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 逐步培养和加强当代儿童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的目的和责任, 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 就教材主要内容对当地的十余所小学的2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 课题组特邀请黎族歌曲传唱专家杨桂兰老师逐句用黎语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沿的音乐骨干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诚挚邀请下许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 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 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材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根据教材培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又走访了五指山实验小学, 对10余名老师进行了专访和交流, 总结各位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收录的黎族歌曲虽然好听但是大都是普通话演唱, 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黎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如:教材试用版共收录学唱歌曲十三首, 其中只有《睡吧, 好宝贝》、《摇篮曲》、《儿童过生日》三首作品用国际音标标注了黎语的发音。

2.教材选用的学唱歌曲除了创作作品外, 全部录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 其民歌针对小学生来说旋律、节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歌词的密度问题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 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训练等趣味性教学环节设计还比较欠缺。

4.该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还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全面的政策督促, 导致个别学校知难而退。

二、教材在推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针对《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音乐特色音乐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我们课题组除了跟骨干教师的交流、专家的走访, 还在五指山市试验小学全体音乐老师的配合下亲自指导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课《睡吧, 好宝贝》、《跳娘调》。通过跟同学们的亲密接触, 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区小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我们尝试把曲目改编为两个声部,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 但是创作作品时必须注意低声部的配备避免太多变化, 应以平稳的长时值为主, 旋律声部难度较大的节奏和结构, 创编时可以把整个节奏按比例扩大, 这样既减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 又做到不影响原作的风格和味道及情感, 等等。这次排练和授课体验对于课题组进一步修订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回访, 我们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共同组织开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民族地区普遍开展, 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 另外, “说写黎语”、“民歌传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普遍开展, 在这种大好政策扶植形势下, 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地普及我们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订措施和设想。

三、关于进一步修订和推广教材的设想

1.根据需求扩大课题组的研究力量, 适当调整和补充研究人员, 吸收优秀的任课教师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力量。

2.争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大的支持, 成立课题督导小组, 主要负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门人员参与。

3.调整和改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难度大的歌曲作为欣赏内容, 多用肢体参与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和节奏游戏。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课程理念指导, 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黎族歌曲装饰音繁多, 节奏行多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聆听, 并用身体部位去尝试着表现和理解作品, 把这类课程设计成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 并将其作为学生全身心走进音乐, 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通过这样音乐艺术实践, 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 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强,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加大歌曲当中儿童合唱作品的编配, 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为主, 根据授课教师的建议, 多插入相关的图片, 歌曲最好经过改编, 旋律应围绕主要动机多重复, 动用课题组音乐创作专业的力量, 克服困难, 尽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儿歌化、趣味化, 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掌握, 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兴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课程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断提高音乐素养, 丰富精神生活。

5.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举办教材内容授课比赛或观摩和相互之间的活动, 并评选出优秀教案或教学活动纪实录入修订教材, 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该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特别重要, 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督体制, 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广和使用。

6.课题组应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访问, 掌握最新的动向和资料;及时整理采集地数据, 进行分析和总结, 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依据为上级部门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设在内容上应适当考虑多元化的因素和特点, 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情感, 通过感知不同艺术的情感和特点, 正确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点。

8.通过进一步对海南本特特色音乐教材的修订和推广, 吸引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乡土、乡音和乡土旋律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再次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 通过对族群英雄和先辈美好品德的再度认识、理解和熏陶, 增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 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承本土文化地活动中来, 树立热爱家乡、自立自强、勇于承担称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语是教材地编写和推广过程中的难点, 经过推敲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在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 尽可能邀请民间音乐专家和爱好者亲自进课堂授课; (2) 联合“民歌传唱”、“读写黎语”等活动相互授课; (3) 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 发动家长和长辈给孩子们营造说黎语或其他语种的氛围, 在家、课间鼓励学生尽量说黎语, 方便学生逐渐恢复母语语境。 (4) 建议民族地区媒体多提供母语节目和栏目, 为民族地区孩子恢复母语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和深入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工程, 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重视, 在当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文体厅联手主抓传统文化三进校园以及黎语、黎歌全方位传承活动的正面影响下, 及时把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并形成政策法规, 长期延续不断地深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及教学观摩等活动, 切实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韩沙霖, 胡凯.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Z].五指山市教育局内部资料, 2013.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Z].2011.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篇10

一、对本土音乐认识不足

传统音乐和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断变化,无论音像资料的质量如何保证,也无法表现传统音乐家在活生生的演奏中体现出的无形的力量和围绕着他们的文化环境,即使后代们在尝试着恢复过去的传统音乐,他们也只会在形式、结构和音符上集中过多的精力,而忽视音乐本身和文化的内涵与感觉。因此,只有活生生的艺术传承才能使真正的本土音乐保存下来。音乐的传承需要人作为载体,教育是传承的手段,没有传承就没有传统音乐的延续。从学科理论的角度分析,随着半个世纪以来民族音乐学的迅速发展,“文化中的音乐”这一观念已被国内外音乐界人士普遍认可。通过音乐赖以生存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和感受音乐并从中体验这种文化,已经成为国内外贯彻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方法。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了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从而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二、本土音乐引入课堂对今后音乐发展的贡献

自2006年,在完成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乡土音乐》 (编号:10542048) 时,课题组几次来到赫哲族聚居地采风,采访了赫哲族民间艺人,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音乐文化遗存资料。通过对社会传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与传承人进行了密切的接触,采录到了相当有价值的民俗音乐音像资料,我们将这些宝贵资料整理后灌制出版了《赫哲族传统民俗音乐》光盘,充实到了课堂,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后,我们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与弘扬这宝贵的原始音乐文化,特为此在学生中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其目的就是想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对少数民族原始音乐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一些对课程方面的设想,用此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客观的分析,对存在的不足加以及时的更改,并以此来证明在《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把原始音乐文化遗存音响运用于课堂的构建是必要且可行的。

1. 了解兴趣所在,激发学习乐趣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的文化中。”把本土音乐引入高师课堂,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它对今后中小学课堂的影响,使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够在新的一代中传承、发展,使中国的音乐能够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让中国的音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并有着自己民族的标签,使中国音乐家们拥有自己的、丰厚的,带着我们自己民族文化、历史、民族情感的音乐储备。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实践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到自己思考、整理、归类、概括所听、所见、所闻的事件,正是这样的无统一性,才能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学习与创造空间。

2. 实行音乐采风学习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学习研究的是本土音乐,有着大量的、活生生的音乐存在于周边的城乡劳动人民工作生活之中,因此,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建设开放性的本土音乐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和理解各种音乐形式。在音乐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处于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环境,通过各方面的信息,比如民族传说、民间故事、民饰、建筑、习俗、歌舞、乐器、传统制作等,进入到生活中、情感中和文化中,了解音乐,感悟音乐,从而激发对本土音乐的兴趣。通过“听”,使学生掌握各种音乐传统的类型、风格、曲调;通过“看”,使学生在对视觉艺术、建筑风格以及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的感受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轨迹,通过“记忆”,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参与感受。这样,在采风学习的过程中,既丰富了我们缺乏的本土音乐资料,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音乐实践中,通过大量收集音乐资料,特别是田间调查,学生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音乐的丰富性,体味到本土音乐特有的审美观,从而更能近距离地、真实地、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热爱中国音乐文化,真正实现中国音乐教育中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育目的。

3. 音乐实践学习,激发主动学习意识

音乐实践学习,是靠学生自己去录音、整理出来的,而不是靠学生坐在图书馆或电脑前,看别人作出的文章而去理解、感悟,有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其中,当学生走进课堂讲这类音乐时,会较其他音乐更有真情实感,也更能打动学生。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踏实务实的教学精神。最有效的音乐实践方法是聆听和模仿,感受民族音乐的震撼。用多媒体视听技术,借助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深层次理解音乐。通过欣赏,学唱难度高、结构复杂的作品,才能不断积累,才能让民族音乐得到流传和发展,才能发挥自主能动性和亲历体验性,在听、唱、学、看的音乐实践中,培养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本土音乐教学

以往我们的课程体系是由专家们根据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创编好让学生沿着顺序学就行了,学习有着较强的单向性,而在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学习的主动性和协作能力。本土音乐课程有着大量的实践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的这一优势,把它渗入到多门课程当中,尽量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1. 在该课程的开始之初,我们采用开设选修课程,建立研究型学科,把课程的定位摆在研究开发课程上,使其有别于一般学科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采用田野采风、分组学习、整理资料、分类分析、统一汇总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相互协作,教师指导的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地认识民族音乐的类别与其表现形式的差异,并在分析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到中国音乐文化之精髓。

2. 组织田野调查的实践课。

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作田野调查,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地领悟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意义。另一方面,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假期对自己家乡的某种音乐作田野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在现开设的基础课程中 (如钢琴课、声乐课、视唱课、练耳课、音乐欣赏课及音乐理论课程等) ,注入本土音乐内容,让学生更深地理解本土音乐,了解本土音乐的特色和内涵。

3. 开设相关课程。

在积累一定本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应开设音乐教材教法、音乐创作两门课程。在教材教法课程中,把本土音乐渗入到音乐教学中,利用音响为媒介,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本土音乐带给我们的文化震撼。同时,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本土音乐的素材,使其与作曲课相结合,让学生利用所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发展、创新本土音乐。

2003年3月教育部针对高校成立课题组,研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2008年全国首届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大会的召开表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音乐教育,完全顺应了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既要结合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教育趋势,更要促进各地高校特色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土民族民俗音乐的引入正是顺应了这一形势。可见,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黄丽群.立足本土多方接纳[J].艺术教育, 2007, (5) .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 篇11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音乐赏析;课程设计

【分类号】J60-4

一、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是抒发情感的一个方法。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上过音乐课,一直在进行着音乐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受的大部分是西方音乐,赏析的作品大部分也来自于西方的经典音乐作品。尽管是传统音乐,人们还是按照鉴赏西方音乐的方法去品味,这就对传统音乐色赏析出现了误解,使那些有力量、有价值的音乐就此埋没。因此,应该呼吁大家完善和提高对音乐赏析课程的重视,学会正确赏析除西方音乐之外的好音乐。现在的音乐教育体系以技术和审美为主,受西方音乐教育影响颇大,音乐教育比较模式化,固步自封,使得音乐教育模式化、单一化,侧重技能,本文认为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脱离音乐的发展方向。西方式的音乐教育使得民族传统音乐逐渐缺失,音乐教育转换新的教育方式势不可挡。

二、音乐教育和音乐赏析价值

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现了工业文明的进展,具有工具色彩,在现在时代转型背景下,要想跟上时代变化,现代音乐教育规范化教育必须创新和改进。音乐是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表,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育人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西方式音乐教育以哲学理论为根本,比较模式化、死板,现在音乐比较追求个体化,注重生态文明,回归创建音乐的作家本身,有利于更好的产生共鸣。音乐赏析的目的是了解创作的初衷,可以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实现个人节操的升华,建造个人的精神世界。音乐赏析不仅懂了别人,也让别人懂了自己,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三、音乐赏析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是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包括教授科目、大纲、内容、课时、教学形式等项目,是如何实施音乐教育的标本。还包括师资力量、生源水平等等。课程设计一定要重点突出,注重实践和以学生为本。

1.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

老师是音乐之路的启蒙者,是音乐这趟旅行的领路者,在学习音乐旅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音乐教育需要资深的,有多年学习音乐经历的人,重要的还需要有能力启发和带动学生们的情感。赏析音乐的第一步是能产生共鸣,读懂它内在的情感,把死的东西变为活的事物。老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音乐也需要有天赋的人,如果一个人天生五音不全,那何谈领略音符的力量。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能继承发扬音乐的人,生源水平也是关键的一步。选择有天赋的、潜力的学生,也可以减少音乐教育时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培养更多音乐赏析“巨人”。可以通过最常见的考试为标准来衡量,如饱含情感地朗诵、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模仿等等方法。

2.课程结构

根据往年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常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知识、音乐赏析专业知识、专业课外拓展及实践教学五个部分。从形式上来说,与其他高校框架一样,主要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顾名思义,是每个学生应该熟知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选修,则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来选择的,体现了音乐的个体化。但是,选修和必修课程比例一定要适当,专业课程不能太少。专业课程才是是音乐赏析学习的主要知识,是音乐赏析的基础。除此之外,应该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抛弃原有的守旧的模式,实行培养人才的弹性化模式。

3.课业内容

高校的音乐赏析教育也是普通的转科大学教育,也需要完成每个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例如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素养和军事理论等。除此常规的课程项目外,重要的就是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赏析的学习范围非常广,因为首先音乐的范圍就很广,有流行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舞台剧,各种戏曲及钢琴曲、吉他曲等各种乐器奏出的曲子,其次还有东西方的差别,即使都是摇滚,东西方的摇滚又有不同的味道。一定要注意避免课业内容太窄,使学生认识面窄,难以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4.教育方法

古往今来,针对音乐赏析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的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音乐赏析教育方法逐渐适应了大众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为了人这个个体。其实,音乐的享受本来就是注重个人感受,音乐赏析要体现个人价值。其次要选用适合东方特色方法,从东方音乐角度出发学习。要学会赏析,就要先学会领悟音乐,领悟音乐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现实践的重要意义,学习音乐的产生,从根本上了解音乐。在你能懂一首音乐的时候,你也就在慢慢学会赏析了。

5.课业评估

就像学生的考试一样,考试必不可少,定期评估也至关重要。定期评估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可见评估的重要性。课业评估可以分成多种形式,课堂积极性、书面形式和自我创作等。专业的理论基础需要书面的形式,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卷子。学习的不同内容的音乐进行创作及自我点评。最终通过专业的老师们综合各方面表现给出成绩。

四、总结

随着音乐越来越多,能理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对音乐方面,这是极大的埋没,对我们是极大的损失。懂音乐赏析的人能帮人们去了解它,不管它对你意义如何。一首歌,可能能让没有勇气的人鼓足勇气,可能能让寒心的人再次感受到温暖,可能能让丧失信心的人重拾信心,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就是音乐赏析的力量。弹性化、科学化、创新化地进行音乐赏析教育是大众追求的目标。按照如此教育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音乐赏析界将呈现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音乐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案例分析 篇12

一、音乐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审美性:感受鉴赏

音乐课程设计应当抓住审美原则,音乐是聆听的艺术,通过聆听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在金亚文老师编著的《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其中有一节课《走进西藏》,就很能体现音乐的课程在设计上的审美性,这是一节高中音乐欣赏课。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已经日趋成熟,通过对我国一些优秀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增进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在对音乐课程设计时要引导学生提升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李存老师在讲授这节课上用一首歌和朗诵诗歌作为开场白,把学生带入到美丽遥远的西藏。“西藏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它与太阳的直线距离最短。”“魅力不仅来自于雪山、高原、宽谷和湖盆”李老师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着高原、雪山、蓝天、寺庙、青稞酒,也感受着音乐的美。

(二)综合性:交叉结合

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包括了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在学习歌曲《保卫黄河》时,让学生通过对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个性、标题、体裁的把握,不仅仅感受黄河给我们带来的震撼,通过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把握,了解中国的一些历史概况、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作者的民族节气,也通过《保卫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地里环境。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通过地图、视频资料来展现黄河的具体位置,请同学们发言谈谈对黄河的了解。综合不仅仅单纯的指学科的综合,更有学科综合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也要关注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使学生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从而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三)创造性:思维变通

创造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课程设计的新颖性和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曹理先生在《音乐有效教学的成功展示——“第五届全国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中列举了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黑龙江省孙冠英老师执教的《木瓜恰恰恰》,“从节奏、旋律、歌词、情感等方面进行乐谱的分析比较,以恰当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表演练习直至整体掌握歌曲。”把跳舞的动作“恰恰恰”应用在课堂中,在每句句末“恰恰恰”处做扭胯动作,以引起学生对特色节奏的关注。让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木瓜恰恰恰》特色节奏的含义。

课程设计如果设计不得当,过于注重形式就会忽略了实质,音乐课就会过于花哨而流于形式,学生音乐修养也达不到要求。也有一些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如设备、场地等,结果音乐课无法正常实施,类似的问题都是因为对课程设计把握不够,以下是对音乐课程设计的一些建议。

二、音乐课程设计的建议

(一)深入把握课程目标

目标的确定在课程设计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如果目标过小,学生们的教育效果达不到,反之,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国音乐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9个学年分为3个学段,各学段的课程目标都有阐述,音乐课程设计也应当借鉴这些具体的课程标准,注意课程设计的明确性、可行性。同时在课程设计时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还有学生如何学的方法。如果说教学目标起到方向性的作用,那么教学方法就起到了辅助性作用。好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师大的课堂丰富多彩,也能使学生融入课堂曹理先生在《音乐教学设计》一书中就给出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设计、教学预测与调控到课程设计思路等等这些都有涉及。所给出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在讲到初一音乐教学计划时,“学习《魔法师的弟子》也可以先介绍故事、乐器、唱主题,再聆听全曲。”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三)做好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状况如何、学生学习的情况怎么样,就通过课程评价显现出来。所以,课程评价也很关键。对于课程评价的设计类型有很多,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学生的学习进度来观察,也可以通过口试、笔试或者学生的表演来获得。技能技巧类的课程评价设计:演唱《长江之歌》,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段笛子曲进行演奏、十人一组合唱《保卫黄河》。事实类的课程评价设计:简述聂耳的一些作品及特点。发散性的的课程评价设计:通过学习巴赫你觉得那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线教师的经验还可以得出更多的评价方式,因此必须要多多吸收宝贵经验。

上一篇:教师有效学习下一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