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构建管理

2024-05-18

影视文化构建管理(精选3篇)

影视文化构建管理 篇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10月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那么,在法制视野下,中国的影视文化该如何构建呢?

一、中国当下影视文化的现状

我国影视文化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影视文化存在许多弊端。

(一)粗制滥造。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电视剧年产量破万集,2007年达到13840集,2008年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其质量却令人担忧。我国电视剧的产量多但缺少精品,处在一个追求数量的初级阶段,没有自己的品牌。

(二)缺乏创新。从《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开始,中国掀起一股选秀风;现在,各大电视台又热衷于买别国版权的综艺节目,比如近几年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中国的综艺节目总是机械化生产,缺乏创新。

(三)广告植入过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急于利用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文艺作品来打造地方的文化名片,也有许多公司利用影视作品来宣传自己的产品,使得影视作品成了长篇广告。

二、我国当下影视文化价值缺失的原因

(一)技术对艺术性的挤压。1. 技术不足。影视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1995年,好莱坞动画片《狮子王》敲开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当年创下了4100万人民币的票房纪录,而当年中国电影票房总值不足10亿元人民币。之后,《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等等好莱坞动画片不断刷新中国内地动画电影的票房。反观中国动画电影,技术落后太远,大多都是2D,少数的3D动画片还制作粗糙。2. 过分追求技术。在看到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模式后,我国许多电影开始过分追求技术上的突破而忽略了艺术性。最反面的例子要数《无极》了。《无极》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可是巨额投资与超级豪华的演员阵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它的票房只有约1.8亿元人民币,且恶评不断。

(二)漠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且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并且由于人口效应,中国只要占领了国内市场,也就意味着占领了世界市场。

三、中国影视文化如何构建

(一)创新。以三农题材影视剧为例。首先,三农题材影视剧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中国的农民、农民工人数超过九亿。目前农村影视剧的弱点并不是人民向往城市,而是农村影视剧没有反映真实的农村,没有得到受众的认可。

(二)多开展公益性演出。文化惠民,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创作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小成本剧目,鼓励国有演出场所举办公益性、低票价的演出。

(三)电视:完善审查制度,对观众的年龄作出限制。电视节目种类繁多,受众也不同,有些节目不适宜儿童观看。在电视审查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韩国,韩国的电视节目在片头都会告知本节目适合多少岁以上观众观看,这就对观众有指导作用,也帮助父母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四)电影:分级制度取代审查制度。我国实行的是电影审查制度,要求电影在上映前要经过审查,将过于暴力、色情以及其他不能上映的部分删减,否则不予上映,有些影片由于题材过于激进或者其他原因,甚至会被禁止上映。这样的审查制度有很多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电影的多样性,并且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的观影需求。

电影分级制度取代审查制度,首先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使他们因模仿电影中的色情、凶杀、暴力的行为而受害。其次,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对于世界的看法、观念和道德水准来选择要观看的电影。最后,可以促进电影繁荣发展,许多影片不会因为大量的删减而减少艺术性,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空间变大。

四、结语

影视文化承载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在法制视野下,我国影视必须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创新和探索,构建一个更完善、更积极向上的影视文化体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当下影视文化的现状,以及中国当下影视文化价值缺失的原因,深入探讨影视文化作品如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怎样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法制视野下的中国影视文化该如何构建。

关键词:法制,影视文化,构建

影视文化构建管理 篇2

三台县广播电影电视局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属典型川中丘陵地貌,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935个村,总人口147.81万人(农业人口128.06万),是四川省百万人口大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全国文化体育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

“十一五”期间,三台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超强力度、超常措施大力推进广播影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严格落实“建管用”、“责职权”,建立健全“村村通”长效机制,构建“符合实际、富有特色、西部领先、城乡一体”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提前了完成了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人人看”目标,在西部县(市、区)率先实现广播影视服务城乡同质化和均等化。农村群众一致称赞:“广播电视村村通,通到百姓心坎中。”

目前,三台县已建成覆盖县域全境的广播电视双向光纤网络,有线网络主干光缆750公里,支干光缆2400余公里,电缆干线6300余公里,光接收机3000余台,放大器24000余台,实现光纤到村;广播馈送线路6500余公里,专用地下管网338孔公里,高音喇叭17000余只;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37套电视节目和4套广播节 目;无线传输覆盖县域全境;完成了1125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157%。其中,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28.45万户,入网率70%,村通率100%;有线广播覆盖935个行政村,通播率100%;完成四川省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骨干台大旗山广播电视发射台维修改造,播出两套中央电视节目、一套中央广播节目和一套自办广播节目,无线覆盖率100%;加强电影放映队伍建设,组建三个农村公益电影民营放映公司,确保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落实到位。

2008年4月,四川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现场会在三台县召开,来自全省各市州的广电同行对三台县村村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三台县广电局先后荣获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四部门联合表彰的“双服”(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维护先进集体、全省广电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百余项荣誉。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广播影视决策参考》(2007第12期、2008年第5期、2010年第5期)及《西部广播电视学刊》等刊物,先后10余次刊发三台县广播影视改革与实践的经验文章推广交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升认识——以“办人民满意的广播影视”凝聚共识,争取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村通”工作,成立了县长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将村 2 村通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县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全县历年“民生工程”,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并对全县“村村通”工作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边远镇乡、村组调研“村村通”工程实施情况;县人大、县政协年均组织2—3次专题视察;县财政确保了县级匹配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五年来,中央投入40.4万元(用于无线覆盖),省配套价值240万元器材,市财政配套20万元,县财政匹配10万元,局台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全额用于广播、电影、电视覆盖工程建设;县级相关部门和镇乡党委政府将“村村通”任务层层分解落实,逗硬考核奖惩,形成了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格局。

县广电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村村通”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号工程,由技术层面上升到“确保政令畅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推动,充分利用自身“声、屏、网”互动优势,深入宣传“村村通”工作的重大意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村村通”建设,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关注和支持“村村通”工作的强烈共识。在此基础上,县广电局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按照“针对一个片区,明确一个包抓领导、落实一个协调部门、制定一套推进方案、安排一个督查人员”的“五个一”工作流程,层层签订 3 责任书,分片包干、强力推进。在实施区域建立了广电局分管领导、镇乡领导、村社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进度安排,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提出推进措施,形成了上下协同、左右互动、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责任、资金、措施、机制等“四个到位”,有力推动了“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

二、科学规划——突出规划的科学引领作用,整合资源实施“3+1”基础工程

县广电局视“村村通”建设为推动广播影视事业跨越发展的现实机遇,坚持“统筹规划、全面覆盖,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科学规划的引领支撑作用,既注重当前“村村通”建设要“速度更快、标准更高、节目更多、效果更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更强”,又注重为将来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三网融合多业态全业务发展奠基,确立了“无线覆盖为基础、有线覆盖为主体,全业务布局为主线”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模式,整合优势资源,聚全系统之力,统筹实施广播、电视、电影及宽带“3+1”基础工程。首先于上世纪末建成大旗山无线发射台,实现无线传输全覆盖。2000年以来,采取“先点后线,由线到片,最终全县大联网”的规划思路与“积累资金滚动推进,整村发展户户安装”的发展思路,做到规划、标准、施工、验收、管理“五统一”,科学务实、灵活高效地打好了“四步走”攻坚战。一是先发展人口 4 密集的县城和集镇,积累资金滚动发展;二是光缆传输,实现区域联网;三是2002年实现全县光纤大联网;四是2010年建成了全县广播电视双向光纤骨干环网,为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在广电行业普遍“热电视、冷广播”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城市反哺农村、事业反哺产业、电视反哺广播”的反哺机制,长期致力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步通,在普及电视的同时促进了广播的良性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到2005年期间常通常响率达85%以上。2007年至2010年,县财政又投入1200万元支持广电部门完成922个行政村通有线广播的恢复建设与灾后重建,使全县935个行政村“村村通”有线广播村通率达到了100%,通响率达到了100%。电影管理职能并入广电以后,县广电局及时制订电影规划,积极培养放映主体,建立健全市场竞争、业主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化运营体系,实现了全县所有放映设备数字化;同时,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建设1座三星级多功能县级电影院及22座镇乡数字影院,积极开拓城乡电影消费市场,推进农村电影放映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县电影产业收入可到1000万元以上。

三、强力推动——从大处着眼真情为民汇民意,从细处着手真抓实干为民生,从严处着力真诚服务聚民心

县广电局坚持将宣传动员贯穿“村村通”建设始终,切实做到“政策宣传到家、思想工作入户、技术服务到人”。一是组织专 5 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社与农户座谈,指导村社干部给群众对比算帐,宣传“村村通”的意义,解答农村群众的疑问和顾虑;利用广播影视、新闻网站、散发资料、宣传标语、宣传车辆以及将客服电话印制成温馨卡片和墙体广告等方式,在城乡营造浓厚发展氛围。二是降低安装费门槛,做到让利于民,把入户率高低与安装费价格挂钩,对入网农户实行以奖代补,鼓励集体入网;还大力开展活动营销,利用春节农民工回家过年、秋后丰收等农户手头宽裕时机,策划优惠安装活动,收到较好入网效果。三是张榜公示,阳光作业,做好政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让群众从内心理解,用行动支持,迅速形成“抓好村村通、服务千万家”的共识与共为。同时,加强硬件投入,成立三台县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服务中心、客服投诉中心和投诉热线,实行“四统一、两挂钩”:即把服务与责任挂钩,责任区投诉与责任区员工工资挂钩,形成“网格式”服务体系,做到巡回问诊与“网点坐诊”相结合,形成实时接听投诉,即刻分区打单,当天回访的客服体系,以优质服务加快农户入网。

在实施过程中,严把“六关”:一是方案关。严格按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一村一案,认真实施。二是设备关。“村村通”所需设备全部由政府公开招投标方式统一采购,设备验收、入库、出库、使用,均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做到不浪费每一台设备、每一米线缆、每一颗 6 镙钉。三是资金使用关。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专项专户、专款专用,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向农户收取费用。四是质量关。牢固树立“抓质量就是抓安全、抓效益”理念,规范施工行为,严把质量关,杜绝“豆腐渣”工程出现。五是督查关。市、县广电局随时进行“村村通”督查,市广电局局长亲自联系三台县,多次带领相关部门实地督查指导。县广电局对镇乡各营业部一周一报,及时向市、县通报进展情况;适时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加快推进。六是验收关。所有“村村通”工程,均由县广电局统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县级相关部门人员共同组成验收组初验,根据《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1999)和《四川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验收大纲》规定,通过问卷调查和客观测试,依照规划图纸实地查看、验收设备材料的使用情况,严把工程质量关,凡不合格工程一律返工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几年来,在省、市组织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验收中,三台县建设的1225个 “村村通”工程全部一次性合格,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四、灾后重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完成“跳起摸高”

三台县是“5〃12”特大地震灾难全省30个重灾县之一,广电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4319万元。震后半小时,局党委启动紧急预案,成立了广电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宣传报道组、突击抢修组、灾情核查组与抗灾自救组,班子成员靠前指挥,分头组织抢救设 7 备、应急恢复、避险疏散、核查灾情。5月12日下午3时,在频频余震中搭建起“两台一站”(三台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临时编辑制作间,率先开辟“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和“抗震救灾英雄谱”等专栏恢复节目播出,5时恢复无线信号应急传输,灾后13天,全县广电网络基本抢通。至6月12日,“两台一站”共计播发新闻稿件1932条,被中央、省、市台采用稿件162条,网站编发图片新闻666幅、视频短片30个,大量政府、捐赠、监测、水质等公告、通告、救灾标语、避险知识等,每半小时一次,全天36组(次)滚动播出,确保了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灾区千家万户。

面对地震后全县网络杆倒线断、成片瘫痪、机房倒塌、设备损毁的现状,全体广电干部职工不等不靠,奋不顾身抢设备保播出、抓恢复保畅通,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地震袭来时,中太广电站副站长王绍伦看到机房摇晃不定、设备纷纷坠落,一边冒险冲进机房关设备电源,一边组织职工向安全地带撤离,随后抓紧抢救设备,保证了站内工作人员与机器设备安全。而王绍伦在北川工作的妻子却被埋在废墟里,解放军救出来时骨折达9处之多,先后送到绵阳富临医院、市中心医院抢救,由于伤情不断恶化于5月27日被转移到北京治疗。王绍伦匆匆送别妻子赴京治疗后,仍一直坚守岗位,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夜以继日地抗震救灾、防洪抢险、应急恢复广播电视线路,还与全系统职工一起 8 积极缴纳“特殊党费”,支援极重灾区,以自己行动生动诠释了三台广电人的本色。在抗震救灾中,县广电局被市人事局与市广电局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有5人评为市级先进个人,1人被市委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根据省发改委„2008‟2667号文件,三台县广播影视灾后重建项目9个,总建筑面积60900m,总投资26063万元。中央资金12981万元,其中广播电视6368万元,电影6613万元。灾后重建中,我们牢固树立“艰苦奋战一两年,加快发展二十年”的理念,将灾后重建视为三台广电浴火重生和加快发展的特殊机遇,响亮喊出“再造一个新广电”。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的责任制,制订了《灾后重建项目推进管理制度》、《灾后重建项目日报告和周报告制度》、《灾后重建资金监管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决心下够,力度加大,整体推进,梯次突破,逐步完工”,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高、成本低、速度快、效益好。2010年底,三台县广播影视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其中恢复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778个自然村,灾后重建“村村通”447个自然村,全县广电事业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而且大大超越震前水平。县广电局还自加压力,按照绵阳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相继完成了广电网络资源整合、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骨干环网建设、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平台搭建、农村标准化互动数字电视影院建设等重大工程,正积极推进县城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9 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着力打造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覆盖全面的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使广播影视成为集公共传播、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连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信息终端。

五、注重长效——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优质通”长效机制

三台县于2000年率先实行县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体制,促进了全县广播电视规划、建设、维护、管理、经营“五统一”,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优质通”,我们不断完善县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体制,严格做到机构、人员、经费、管理、考核“五落实”,强化县、乡(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职能,夯实了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创新运行机制,制订了城乡广播影视网络“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发展战略,作出了“立足三台实际,定位全省一流,明确八大方向,狠抓六个重点,落实四下功夫,实现四大转型”的总体部署。一是目标考核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将用户扩张、提高入户率和费用回收率作为全县光纤联网、村村通后第三步战略发展目标来实现,在全面加强用户清查基础上,把保证80%的网内用户率、95%的正常用户收视费“回收率”作为硬指标来考核,通过考核杠杆促使员工将重心转移到户户通上。二是增长方式由投入拉动型向管理效益型转变。10 其一是查漏补缺,提高相符率;定期组织对私拉乱接开展拉网式巡查,对常年欠费用户给予一定的优惠劝其入网,并逐户上网登记、上门钉牌。其二是巩固用户,提高续费率;全县实行分片管理,落实“四定”目标责任制,不仅提高乡镇员工待遇,而且巩固了回收率,提高了续费率。其三是实行成本管理,提高利润率;把成本管理纳入工程申报材料领取和工程验收的每个环节,出台了《材料成本管理实施方案》,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同时,实行材料统一派送制,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核算维护成本,实行节约奖励,超额处罚的奖惩机制,强化员工节约意识,大大减少了材料、器件的浪费与丢失现象。三是管理模式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其一是建立全县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材料管理分级授权、信息资源城乡共享、网络运行实时监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还有效杜绝了“跑、冒、滴、漏”。其二是鼓励管理创新。一年一度优秀经营者创新奖的设立,激发了员工自主创新热情;其中,运维部自主开发设计的有线电视网络多功能运用系统获得县政府科技创新二等奖。其三是加强硬件投入,培育企业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传媒大学、西科大、绵阳师院等高校建立院地共建机制,在组织员工开展拓展训练、培养团队精神的基础上,从企业的标识、员工服装、施工车辆、服务规范流程都进行整体的文化包装、设计,通过品牌形象的打造,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彩属于过去,开拓创造未来。“十一五”期间,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电影全数字放映,较好地满足了全县148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影视不仅成了党政部门的嘴、基层干部的腿,还让广大农村群众“耳朵有听头,眼睛有看头,头脑有学头,生活有奔头”,成为了解信息、学习科技、丰富生活的平台。“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抢抓“三网融合”战略机遇,按照“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宣传战略向精品化转型、发展战略向集约化转型、管理战略向精细化转型、覆盖战略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型;围绕建设“一流体制机制、一流基础设施、一流设备技术、一流服务内容、一流监管手段、一流经营效益”目标,加快实施有线数字整体转换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完成从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单向到双向、“看电视”到“用电视”的历史转变,建立健全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影视文化构建管理 篇3

影视文化之所以能够有着强烈的影响, 就是因为一部影视作品的播出, 意味着相关文化部分对影片的认可, 或者说是出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所以政府作为公众资源的管理者, 就有责任和的义务把好这第一道关。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很多地方电视台为了赢得收视率, 上马了一些低俗和粗俗的作品, 给包含大学生在内的观众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网络影视文化。大学生们都喜欢上网, 从互联上几乎可以观看任意一种类型的影视作品, 甚至是一些暴力和色情片, 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所以作为政府部门, 应当充分行使自己的职能, 不定期地对各类影视作品进行筛查, 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审核和长期的监督, 加大对不健康影视文化的打击力度, 从源头上了制止它们给大学生们带来不良影响的机会, 为大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和健康的试听环境。

二、学校方面——培养专职人才, 完善环境建设

当前很多学校都认识到了影视文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很多心理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中做出了尝试, 并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要想让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还需要有相对专业的教师和一个完善的环境作为后盾和支撑。首先是相对专业的教师。因为影视文化在数量和传播上的强势, 所以很多学生对影视文化已经失去了相应的辨别能力, 而是予以被动地接受, 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前兆, 需要教师们及时扭转这一局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心理教师应该是最佳人选。为了让心理教师更好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学校方面应当主动地采取各种途径, 对心理教师进行这方面们知识和实践的培养。对此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请进来, 就是邀请影视文化方面的相关专家走进学校, 为老师们进行讲座。走出去则是主动地参加一些相关业务培训, 尽快地提高自身该方面的能力。只有心理教师具备了相关的能力和素养, 才能帮助学生们对此做出正确的判断, 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促进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是要完善学校的影视文化环境。校园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 而影视文化的传播也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当前很多学校相关的物质建设并不完善, 比如缺乏影片放映的设备和场地, 没有相关活动的开展等等。这也就从客观上致使了学生们要自行的去选择一些影视作品观看, 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们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所以作为学校方面, 要尽量满足学生们对于影视文化的需要, 学生们在学校里看得多了, 自己观看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比如可以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的观看列入教学的计划, 与当地的影视管理放映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辟专门的板块, 安排一些影片供学生们观看和下载等。同时, 还要积极发挥的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很多学校都有和影视相关的社团。他们经常会组织和播放一些有益的影片, 并且予以主动的推广。但是社团在活动的时候, 在场地和经费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难以满足多数学生们欣赏需要。对此学校可以为一些社团指派专职的辅导教师, 从挑选到放映到推广, 予以全程的指导和协调, 使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三、学生方面——加强审美教育, 提升自身素质

所谓审美教育, 是指运用社会美和自然美, 让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近年来的国家大力提倡审美教育, 旨在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审美能力, 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因其直观性和生动性, 也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 那些蕴含着美的素质的优秀影片, 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与此同时, 社会的转型和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给大学生们价值观的构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那些有着丰富和深刻审美内涵的作品, 已经不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流行的、甚至是低俗的影视文化, 审美观念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因此, 加强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一切资源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影视文化, 使他们能够从影视作品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准确把握审美特征, 增强审美修养, 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在学校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来增强对他们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例如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经常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一些高品位的影视作品, 并通过讲解和影评等形式, 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港台及西方影视文化, 摒弃作品中那些不健康的、反动的东西, 吸取其中的精华, 促进他们的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 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 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此外, 当代大学生在具备坚实的理论的基础上, 还应加强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因为他们还正处在一个思维敏捷而又异常活跃的这样一个年龄阶层, 这一时期的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特别是对一些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的模仿往往情有独钟。这样作品中反面人物形象的刻画就很容易误导他们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约束能力的锻炼。比如可以通过朋友、家人、或者老师的鼓励、监督以及引导等方式来有意识的锻炼自身的意志, 抵御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对自身的诱惑;还可以通过强化自身内心信念的方式, 为自己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 然后在生活中严格按照既定目标行动, 无论何时何地都坚贞不渝的去执行, 自觉抵制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

综上所述, 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 他们的成长直接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特别是他们的年龄特征, 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影视文化是他们日常接触到最多的, 也是十分喜欢的一种文化, 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观, 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 都树立起一种责任感, 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最大限度的消除影视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同时对积极的影视文化予以有机的运用, 帮助大学生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芳.《中国影视业的文化定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4卷第2期

[2]、徐继平.《文化突围与价值观念的重构—关于社会转型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索》[J].甘肃农业.2004年, 第1期

上一篇:现金流内部控制下一篇:变频器干扰故障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