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精选12篇)
民族特色 篇1
笔者所在的清华小学是兰州市成立最早的一所“民族小学”。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构建了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为主体、民族特色活动为龙头的学校特色建设体系,打造民族教育品牌。
一、以校园文化为支点,构建“一纵”、“一横”、“一基地”的民族教育框架
“一纵”就是创造了浓郁的百年民族学校氛围。大门口赵朴初提写的“清华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见证了这所百年老校的过去与现在;校园内两棵雪松四季常青,伴随着同学们“色俩目”的穆斯林问候声,欢迎您走进这所绿色民族苑,在校园紫藤树下赏析少数民族文化,品味少数民族艺术。另外,学校将民族常识、各民族的基本状况、民情风俗的直观图文,张贴、呈现在学校楼道的固定展示墙面上,使学生触手能及、常见乐看。如此氛围的营造,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一种民族特色教育氛围。
“一横”就是走出校门,外派教师赴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学校分期分批派教师赴扬州、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地挂职学习,深入了解教育发达地区的最权威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转变观念,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们见多识广了,底气越来越足了,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了,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了。还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先后到香港、海南、大连、桂林、河南、青海、西藏、台湾等地进行考察,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情怀。通过活动,开阔了民族教育视野,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校本研究能力,更进一步突出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民族特色。
“一基地”就是以展示“三个离不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民族、汉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教育基地。近年来,学校通过访问兰大、民大等院校,让学生和大学教授、大学生、留学生进行“手拉手”活动,以达到“招生引师”的目的;还通过和秦王川龙西、榆中朱家沟、临夏和平等民族小学进行手拉手“送教”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学校还和东乡贫困学校进行“手拉手”送教活动,真正起到民族学校“基地”的作用。
二、以民族文化为支点,构建“一课”、“一研”、“一亮点”的民族教育特色体系
“一课”就是以56个民族为基本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开发了适合清华小学学生阅读的民族教育校本课程———《穆斯林文苑》。以不同民族为单位的流程进行开发。鉴于本校少数民族中回族、东乡族所占比例较大这一实情,现阶段清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伊斯兰教篇”。课程分年段制定教学要求:低年级以了解为主,中年段重在认识,高年级要熟知、熟悉。并采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顺序开展民族知识学习和常识的掌握。
“一研”指的是注重学校特色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清华小学加盟了国家级课题《新学校新经典》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子课题的实验。由于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学校特色创建目标更加明确,学校积极争取资金,在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率先采用无纸化办公,使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研究操作符合规范,再加上专家的指导、理论上的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校本性。同样,学校的各项课题研究也因为有了特色创建作为载体与依托,实施起来也更扎实,更有实效了。
“一亮点”就是清华小学开设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清华开设富有文化意蕴的《国学》特色教育,具有承清华之先风,启文化之重构的特殊意义。凡是学校大型的集会,都要求教师、学生齐颂《少年中国说》之精彩片段和《礼运大同篇》全篇,让经典精髓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师生的行为。
三、以民族特色为支点,形成“一发扬”、“二整合”的校园文化理念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清华小学以民族教育为特色规划学校的发展,重塑学校校训等主体文化,形成了自已独有的民族教育主体校园文化体系:一是发扬“诚实、勤奋、团结、文明”的清华精神;二是整合以“雅”为主的校园中心文化。建设高雅的学校,追求学校有学府的博大;兴科研之风,民主之气;求道理之真,人性之善,创造之美;成就儒雅的教师,要求教师有学者的风范,智者的明察,仁者的宽阔,勇者的意志,知识文化博雅,胸襟气度宽雅,言行举止文雅,“雅育”要求男教师“儒雅”,女教师“优雅”,真正做到“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培养文雅的学生,要求学生行为规范“正”;行事态度“勤”;有学子的勤勉,日有所长,月有所进,情有所爱,慧有所托,志有所远,体有所健,行有所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校还通过师生硬笔书法的辅导、比赛,使全体师生散发出由外而内的“雅致”。
摘要:<正>笔者所在的清华小学是兰州市成立最早的一所“民族小学”。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构建了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为主体、民族特色活动为龙头的学校特色建设体系,打造民族教育品牌。一、以校园文化为支点,构建“一纵”、“一横”、“一基地”的民族教育框架“一纵”就是创造了浓郁的百年民族学校氛围。大门口赵朴初提写的“清华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见证了这所百年老校的过去与现在;校园内两棵雪松四季常青,伴随着
关键词:民族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品牌
民族特色 篇2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这个民族,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民族精神。
有这样一种材料:为了增加和改变家里的电视频道,一个家庭主寻求购买一个频率放大器回家。他妻子问:“你买了什么外国东西?”得知是广州产后,他说:“广州产,为什么没有中文,只有外文?”汉语,也就是汉语,经历了几千年,演变到现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语言正在被外国人学习,但在其发源地,在自己国家流通的商品实际上是用外语解释的。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广泛使用可能是一种趋势,但在中国,汉语更容易被接受。与这些现象相反,一些国家规定,没有自己书面描述的产品不允许进口。但是,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商品中,根本没有中国的代表,也没有中国的描述,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的民族文化难道不值得骄傲几千年吗?
东北人讲究过年的热闹和欢乐,风俗也特别多。用硬币包饺子以求好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有除夕养老的习惯。除夕夜前夕,一定要吃饺子,里面只包了几个有硬币的饺子(现在人们讲究卫生,改用花生或其他坚果。),谁吃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好运和好运。另外,东北人第五天一定要吃饺子,也叫“破五”,就是咬饺子,意思是消灭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意思是驱邪避邪。除夕夜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有些水果冷冻后会有不同的味道。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众所周知,最纯的梨是冷冻秋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刚摘的时候又酸又涩,人们就摘了,直接放在树下,上面盖了一层叶子。冻秋梨酸甜,汁多。冷冻梨应该在吃之前在水中解冻。除夕夜后吃这些梨可以解酒去脂。第三年30点长寿灯。东北人在除夕点长寿灯,通宵亮着。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晚上要点着,通宵不关灯,表示生命延长,香火不断。4第一个月不理发。东北人一般不能在元旦前到农历二月初一理发。如果他们剪了头发,他们会杀了他们的叔叔,所以东北人对此非常嫉妒。第一个月没人会剪头发。“二月二日,龙抬头”,意思是人在二月二日理发会很幸运,所以这一天会有很多人争着理发。5农历正月初一、初二东北不扫地。老人有句话说,大年初二不扫地,就是不想扫走自己的好运和财富。所以只有到了初三才能扫地。
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乐派 篇3
一、 站在新的起点上
1. 音乐生活空前繁荣群众歌声激情澎湃,形成了热潮,有利于社会的祥和稳定。以北京景山公园为例,每个星期天有上千人自发地在那里唱歌,这个情况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亿万人民纵情歌唱》,2001年12月发表在《人民音乐》上,后来又有若干个刊物转发过。这篇文章当时得到了李岚清、刘云山、滕文生同志的肯定。群众的歌唱活动,可以说是遍及全国,大型合唱节,地区合唱节,国际合唱节,比比皆是,这是我们国家音乐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我们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侧面,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在音乐生活上的一个反映,中国人从来没有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所以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纵情歌唱。
音乐培训遍地开花。“文革”前我们有9所音乐院校,现在大规模的音乐学院起码有9所: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除此之外,又成立了许多新的音乐学院、音乐系,一些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北大、清华等等都成立了音乐学院或是艺术学院音乐系,加起来全国共有300多所,从7所到300多所,这是多大的发展!各种音乐培训班、训练班非常多。全国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在接受着各种音乐培训,这是多么雄厚的人才队伍。我们的音乐考级,全国大略统计有百万人以上,这在经济上是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意味着可以拉动文化内需1百多个亿!为什么这么说,大家想一想,现在珠江钢琴厂最普通的钢琴价格都在1万左右,你用1万块钱买一台琴来计算,你再买教材,你再请老师,甚至还租场地,1个人1万,1百万人就是1百个亿,实际上也可能是一百几十万人,所以拉动文化内需是多么大个数字。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拉动内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的音乐考级、音乐培训不仅对文化,对经济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国际比赛频频夺冠。我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音乐家,声乐、器乐、作曲都有,前一段时间是李云迪,最近是郎朗,那真正是轰动世界乐坛。
演出市场空前活跃,国际交流高潮迭起。比如《阿依达》《图兰多》《悲惨世界》等一些著名的剧目和交响乐团,世界三大男高音等频频来华演出,另外我们也积极走出国门,奥地利金色大厅的门槛都快被中国音乐人踏破了!不但中央团体去,各省市的团体也去,交响乐团、民乐团、民歌和京剧,不同唱法都到那去演出,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盛况空前。
心系祖国,海外学子纷纷回归。以前都是往外走,想方设法地走,甚至有人借着出国演出学习就不回来了,现在是纷纷回归,搞科技的从硅谷回来,搞音乐的从世界各大名校名团回来,外国不就是有洋房有汽车吗,现在回到祖国照样有。我们的教师收入不菲,生源丰富,许多院校还有外国教员,许多乐团有外国乐手,我们中国的形象好,国际地位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2.新一届音协的工作打开了新局面2005年我们举办了少年儿童歌曲征集展演活动,举办了纪念冼星海百年诞辰座谈会、音乐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讲话,我用半个月学习材料写了一篇发言稿《星海的路》,还应邀为《求是》杂志写了一篇《星海与抗战歌曲》,严良堃同志80高龄指挥《黄河大合唱》,指挥完了久久不肯离去,演出非常成功。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举办的《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获得好评,中宣部文艺局与中国音协《人民音乐》编辑部分别召开座谈会,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的一些权威的、著名的作曲家都到了,不同观点的人都到了,可见高度重视。这个“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和两次座谈会对交响乐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年,在11月16日“金钟奖”的组委会上,由组委会主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李牧同志主持会议,确定了“金钟奖”的主题歌《金钟之歌》,并提出下一届,也就是明年“金钟奖”要评选歌剧、音乐剧、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的一等奖作品的内容必须以改革开放为题材,奖金一百万。交响乐一等奖的奖金二十万。我们还成功地举办了河南郑州的援助爱滋病病人的义演和厦门合唱节。总之这一年来,新一届中国音协的工作取得了新成就,我认为可以用几句话概括:第一,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第二,扩大了影响,第三,增强了实力,第四,提升了人气,从而打开了新的局面。前天召开的中国音协六届四次主席团会议上主席团对协会的工作也是充分肯定的,各位副主席都作了发言,我就是把大家的意见作了一个归纳。我们的国家和我们音协的工作已经站到了一个历史发展新的起点上。
二、 问题与思考
问题与思考,或者说是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在热火朝天、一片沸腾的音乐生活中,我们需要冷静地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常言道,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1.我们中国音协,我们的音乐工作到底是为什么人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1979年全国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开幕词里讲:“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总之,我们是要为人民服务,因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音乐创作、音乐教学中,在学习外国技法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一个时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脱离中国实际的情况,在交响乐创作中,许多作品不仅群众听不懂,就连大多数音乐界的人士也难以接受,有人公然说,“我的作品就是给我自己写的”,“内容就是要服从形式”,还有人说“交响乐就是小众艺术,不可能大众化。”这种说法做法严重地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路越走越窄。新作品写了很多,演出廖廖无几。指挥家陈燮阳对我说:“很多作品指挥不愿意指,乐团不愿意演,观众不愿意听,尤其是院校学生的作品有时都无法下拍子。”这种情况我认为不能抱怨别人,抱怨人家为什么不演,为什么不喜欢你的作品。对于这种局面,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我们的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作曲家呢?不懂本民族的音乐,脱离中国实际,机械地照搬外国的作法是行不通的。对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我们一定要学习,对于现代音乐的成功经验我们也一定要学习,封闭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学习了大量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市场经济、股票证券市场都引进来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人民以巨大的物质利益,但所有的学习都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所以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交响乐写作学习外国现代技法之后应该是表现力更丰富、更生动,群众更喜欢,而不应该更听不懂,更不爱听。写作交响乐是一项繁重艰辛的劳动,我们的一些作曲家热爱这项事业,长期孜孜以求地探索追求,这是令人尊敬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后,产生了大量作品,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应予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不然就不能很好地进步。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宣部李从军副部长专门召开会议,拨出专款委约创作,刘云山部长批示:“要支持交响乐创作,要调动音乐家的积极性,创作出群众喜爱的作品。”“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后,中宣部文艺局专门召开座谈会,提倡交响乐民族化,提倡雅俗共赏,提倡交响乐要为尽可能多的人所接受,为群众所喜爱。这反映了大众的呼声,指出了交响乐发展的广阔道路。
2.关于“超女”现象。“超女”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主办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利用现代视频技术,利用青少年的娱乐心里而刻意进行的商业炒作。它的出现有其合理的原因,因为人们需要娱乐,尤其是人们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要求娱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以娱乐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更不能作为音乐的唯一功能,音乐是一种美的感悟,音乐的本质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的音乐要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欢乐,给人以陶冶,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节初三晚十点半以后至第二天早三点(我关电视)一个省级卫视台不停地播“超女”“超男”同一个节目;画面单调、语言贫乏,这就太过分了!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通过美好的音乐帮助人们,特别是帮助那些成长中的青少年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能只有娱乐,不能一天到晚只唱“我爱你,你爱我,爱的死去活来”,更不能“商女不知亡国恨”。如果一味地这样引导下去、发展下去,我们年轻的一代将走向何方?我们的国家将走向何方?我们的民族又将走向何方?所以,“超女”的存在既有它的合理性,又不能过滥,要适度,要给人们,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以美好的精神食粮,要给他们以正确的导向。
3.考级问题。要想想考级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育人还是为了挣钱?可以说,我们各地协会普遍存在着考级是协会经济支柱的情况,如果没有考级的钱,我们有些协会日常的开销是难以运作的,有的协会考级的收入颇丰啊,但是考级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现在有些教师上课收费很高,一堂课就是几百甚至上千,学生不堪重负,家长反映强烈,社会反响很大。我们这个考级现在很滥,有些单位乱设点乱收费,甚至私印证件,不按规章办事,这些错误做法有悖于我们设立考级的初衷,我们的思想必须明确,我们搞考级,是为了从孩童时代起,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素质,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小平同志提出“四有”,就是为了这个目的,绝对不能把考级单纯地变成赚钱,更不能违规操作,我这里要提醒大家,这个局面如不加以控制,考级必定在某一天被叫停,这个危险是存在的,我绝不是危言耸听。话说的可能重了一点,目的是为了大家好,希望我们考级要规范地进行,这样两个效益都会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要规范操作,照章办事,重在育人。
三、 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派。这个问题早有议论,现在情况更明朗,条件更成熟,
目标更明确了。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派有利于我们的音乐事业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蓬勃发展。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文化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文化繁荣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有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有意识有目标地从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多方面共同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派,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在世界上发扬光大!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要学习世界上先进音乐文化,引进吸收消化,并创新我们中国的音乐。学习外国,要引进、要吸收、要消化,更要创新。国家现在强调要建立创新型社会,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温家宝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特别讲到知识产权的问题、自主创新问题,过去认为讲知识产权是对外国有利,这是误解。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是相互联系的,是统一的,只有在引进、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创造我们自己的,才是有特色有生命的。
第三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就要既讲社会效益又讲经济效益,要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这个问题过去存在误区。实践证明,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第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益。不要认为这是讲经济,和音乐界没有关系。其实有关系,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我们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音协的工作要是不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效益很难提高,包括我们的刊物《音乐创作》的变化,《人民音乐》的变化,恐怕还不够,还要继续向前推进,你不调整结构,你不转变方式,就很难提高效益。如果一份刊物,只有几千份,只有几千个人看,那究竟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呢?
五要以人为本,搞好服务,扩大组织,要坚定不移地去做。以人为本是大家都强调的,我觉得今年的“两会”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给我以深刻的印象。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不是见报了吗,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仔细翻阅过这个报告的文本,讲2005年工作,2005年做了多少事呀!六页半纸就把全国一年的工作讲完了。而讲2006年的工作却用了二十多页纸,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要讲怎么样为老百姓办实事,怎样为人民谋利益。比如说减免农业税,我国实行了二千六百年哪,中国农民交税,不是现在,二千六百年一直都在交税,这届政府给免了,这了不得呀!国家为此每年要投入几千亿资金去支持农业,几千亿农业税彻底免了,这要下多大决心呀!而且光免还不行,还要以高科技为主,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的投入和增长,改善农民生活。还有医疗问题、义务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住房、交通、再就业等关系人民生活的切身问题等等,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的党中央理所当然地受到大家的拥护。
我们协会的工作,要多想一想会员,我们给会员能办什么事,否则怎么叫服务呢?今后的社会发展就是这样:知识型的、学习型的、创新型的,也是服务型的,这才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什么事都高高在上,要想想如何为大家服务,做好这方面工作,我们协会的人气才能提升。我们这么大的国家,音乐发展到这个程度,谁不唱歌?谁不听音乐?各地大量的优秀音乐人才涌现,有很多有副高职称的人,得奖的人,取得突出成绩的人,都在音协之外,要把他们发展进来,我们这个渠道要开通扩大,关键是我们现在具有这个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音乐的发展,我们有很多人才。再说了,你是队伍大一点好,还是队伍小一点好?我看还是人多好。所以我认为要大力地发展会员,我们这么大个协会有两万个会员算多吗?绝对不算多。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音协包括各省市的音协要大力地发展会员,当然是有条件的,有标准的。
今年的工作有许多内容,但最突出的有三项工作:有两个伟大的时代题材。一是要搞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歌曲创作、征集和展演,这是一大任务,重中之重。二是搞好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歌曲创作,搞好征集展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除农业税是造福人民的划时代的伟大创举,“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道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这种真善美的思想道德精神,必将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因此这两项工作都非常重要,都要积极地做好,要和农业部、中央精神文明办联系合作。再一个是做好明年“金钟奖”的评选准备,因为评歌剧、音乐剧、交响乐不是简单的事情,奖金那么高,如果你评的不公正,质量不高,那就不得了,后果严重。而所有这一切,都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大家要注意,中央最近有几个方面谈的比较突出,而所有这一切核心的东西,提纲挈领的东西,就是科学发展观。我们的经济社会再进一步向前发展,必须走科学的发展道路。一切的发展,包括我们的文学艺术,包括我们的音乐事业,都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希望我们06年的工作,希望我们的全体同志,各个协会工作,与会同志的各项工作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做好我们2006年的工作。
傅庚辰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民族特色 篇4
1.1 民族地区环境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地域广袤、人口密度较小,分布情况广泛而复杂,而民族聚居又相对集中,导致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整体相对落后。同时,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经过千百年的繁衍变迁,少数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以及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语言是文化的外衣,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因此极具多元化。
1.2 民语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也因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49年11月1日,我国第一座用少数民族语言播音的广播电台——延吉广播电台正式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广播电视媒体在各民族地区悄然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民族语言新闻工作取得了空前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以新疆地区为例,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着本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很多广播电视台都拥有多个民族语言的频道[1]。以新疆电视台为例,目前就有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频道,每天的《新疆新闻联播》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三种语言同步播出。
2 民语新闻的内容与特色
民语新闻是基于少数民族而言的,它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不仅包括了发生在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中的新闻事件,也涵盖了国内外新闻中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内容。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语新闻报道以体现友爱互助、增强民族团结为出发点,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具有新闻工作共同属性的同时,民语新闻又具有极为鲜明的个性及特殊性,其面对的受众群体是特定的少数民族,涉及到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文化生活及宗教信仰等。因此,新闻的内容不仅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满足民族文化心理,还应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注和喜好。合理地采用民族语言和图片,不仅能突出新闻的民族特色,还有助于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美感。
3 民族地区民语新闻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起步晚,底子薄
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起步较晚,与同行业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仅地域性闭塞、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且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新闻事业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市场规则的支配。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新闻产业空间相对狭小,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且新闻资源分散性较大,难以发挥出规模优势。
3.2 新闻人才缺乏,技术设备不足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回家乡工作,且优秀人才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进一步导致新闻人才的缺乏。同时,由于经费投入相对有限,技术设备单一、老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3.3 重复性报道多,资源共享不足
在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享有平等的使用权,很多报纸往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字。新闻资源总量看似庞大,但重复性报道较多,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一些群众由于只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其他民族文字的新闻信息难以发挥作用,新闻资源难以实现充分共享。形成了新闻信息的供需矛盾,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2]。
4 发展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建议与对策
4.1 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地域风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新闻工作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及方法。首先,要充分把握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树立民族工作意识,以避免出现政策或方向性的错误。同时,民语新闻工作还肩负着维护稳定、反对分裂、增进民族团结的重任,关系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其次,要善于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认识到差别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便于更好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4.2 突出民族特色,服务经济发展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在报道中突出民族特色。有利于与被采访者近距离沟通,获取更多宝贵的新闻素材,更有助于增进民族感情[3]。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新闻报道中要向经济领域倾斜,集中力量用于反映和指导振兴民族经济的活动上。通过宣传党的经济政策,介绍发展经济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典型案例的引导,带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摘要: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环境特点,介绍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分析民语新闻的内容与特色。同时,找出当前民族地区新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语新闻工作,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1]索朗达杰.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特点浅见[J].中国广播,2005(7).
[2]李洪林.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宣传工作[J].科技传播,2014(1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 篇5
建设与保护项目报告
项目名称: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项目 申请单位: **县**镇人民政府 建设地点: **县**镇**村 负 责 人: ********* 联系方式: 0954-******* 建设期限: 两年(2014年、2015年)申报时间 2015年4月16日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与保护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镇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北与城阳乡、白阳乡交界,南与平凉市寨河镇为邻,西依新集镇,行政区划面积166.5平方公里,平惠公路南北穿境而过,2014年人均纯收入6804元。2014年底,全镇总人口6163户23765人(指常住人口),其中回族6243人,占26.2%。全镇辖12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是块“红色”的土地。民主革命时期,党组织在此建立了**地下支部,设立了野王沟道、杏树湾、何家塬3个党小组。是宁夏全区性唯一坚持到解放的党支部,在宁夏的党史上闪耀着光芒。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深化乡情认识的基础上,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为目标,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文环境“三大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生态乡镇、中国辣椒之乡、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精神文明乡村等殊荣。特别是2013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整合支农惠农项目,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摸索总结出的“53211”农民增收模式,助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背景:
**县**镇位于宁南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旱作农业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生产中占重要地位。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出台了移民搬迁政策,将区内最不适宜居住的群众按照生态、劳务两类方式搬迁到最适宜居住的地区,**镇**新村便是该镇移民搬迁安臵区。该村经过近两年建设完工。把**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村庄,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规划建新、治旧图新、拆旧翻新、特色创新”的要求和“先易后难、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原则,以村容整洁、道路硬化、排水畅通、美化亮化绿化为目标,配套完善水、电、路、排水、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快村庄综合整治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及时清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的实施,从建设之初就去除了环境污染的隐患,使美丽村庄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良好的基础上建设发展,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本项目实施后,可以使项目实施区**村村庄居住点308户1293人群众受益,在改善农村环保状况的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创造条件,提高农村环保综合整治对区域环保质量改善的贡献能力,创建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美好生产生活,使广大移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项目建设地点:**镇**村。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概算: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为220513.1m,总建筑面积为32661m,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6241.6m,商业建筑面积1100m,幼儿园建筑面积1650m,敬老院建筑面积2170m,社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500m。居住户数308户,居住人口1293人,绿化面积79384.7m。该项目估算总投资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99.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
二、项目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
(一)发展规划
**县地处宁南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内群众居住分散,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属全区最不适宜居住重点地区。在全镇新建1个移民安臵区,把最不适宜居住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庄居住困难户搬迁到该民族村安臵区,该安臵区为全镇规模最大的安臵区。目前该安臵区基础建设、配套设备安装已逐步建设,并完成三分之一的工程建设,为将该村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村寨,该镇规划将居民住宅区建设成具有民族风情的住宅,在村中心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建筑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精神。
(二)产业政策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
2222
22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都要求,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2年9月10日在《国务院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沙漠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特色旅游,建成全县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上王两村为**镇最主要的设施农业种植区,目前已建成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2个,建成日光温室1500栋3500亩,这为居民点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持。
三、项目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可全面美化村容村貌,不但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较好的宣传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该村品位,帮助村民提高发展经济、稳步增加收入的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实施该项目,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促进乡村大发展。而且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重要的富民工程。
四、项目扶持环节和投资规模
(一)项目扶持环节
根据项目建设设计,项目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民居特色保护与改造。
(二)投资规模
该项目预算总投资为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99.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资金来源为危房窑改造资金679.80万元,农户自筹1359.60万元,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3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00万元,其余资金为**县财政补贴。
五、其他内容
(一)项目实施计划
该项目批复资金到位后分三期完成。
一期项目(2014年6月20日至9月30日)
1、完成勘测、规划、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工作;
2、完成各项审批、勘探、设计、项目招投标工作并建成100户。
二期项目(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30日)修建农户住宅308户26241.6m²,其中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每户补贴1万元,用于建设包含回族风情元素、伊斯兰风格围墙大门,总资金300万元。
三期项目(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3月15日)完成居民点道路硬化、文化广场、敬老院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项目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宗局,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的总体协调和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兰正刚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为胡晓香。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镇政府抽调。
2、积极配合,狠抓落实。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沟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力配合支持项目建设工作,确保该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项目建设办公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工作推进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项目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问题多,各责任单位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盯项目建设不放松,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高标准完成该项目。
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公开办事程序,精心编制工程施工方案,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三)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
项目资金实行报帐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实行国家扶持与自筹相结合,同步落实。
六、结论及建议
民族特色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简称,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2012年,国家民委发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民居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因此,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少数民族特色危机是指在全球本土化时代,西方文化全面占有,形成一股席卷全球的文化势力,文化生产者面临失去传统生产方式的危机,特别是19世纪的殖民运动,西方的现代科技取代了殖民地国家的传统生产方式,在我国是农耕文明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乡土伦理也面临生存的危机,城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空间,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文化的主体性的失去,自身的身份不能从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寻找,文化的载体面临消亡的边缘,以农耕社会为代表的中华文明面临信心的危机,生产者的文化产品在现代科技生产力面前面临价值比较的危机。这些危机决定了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面临转型,这种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身处内陆的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逐渐在失去,这种失去主要体现在,特色村寨的文化生产者的城市化,特色村寨所在的地区多位西部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连片 贫困地区的特色村寨中的青壮年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去东部沿海地区去做劳务输出,这是村寨人寻求幸福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最有影响力与生产力的年轻人的“逃离”是对本身处于生存边缘的乡土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危机,因为没有他们的乡土经验或者乡土经验逐渐被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所取代,村寨的人与人之间的乡土伦理也是逐渐淡化趋于消亡。
少数民族特色危机研究的生长点是危机,就是将特色村寨视为一种具有脆弱性特征的文化生态,在全球化时代,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势必面临消亡甚至失语的危险。从危机出发我们所涉及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其转化为一种文化自我更新的生产力。危机的原理论是城市文化的特色危机,全球化的城市化进程是一种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入驻,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入驻又会带来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对西方文化的复制性生产,这种城市化的生活又引发我们自身特色的失去,这种特色的危机的指向是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家园失去了自身的神风,那么对城市文化的特色危机引入地处内陆的乡土伦理失去自身的身份,我们的引入对象从城市变成乡土,这是对西方与中国现有城市文化特色危机的理论深化,将经典城市文化特色危机研究引渡到连片贫困地区的特色村寨研究,是对经典文化特色危机研究的增生扩容;这种扩容可以让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结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是用特色危机的视角观照时代重大问题,这种问题的决定无疑在解决文化问题的语境中提供我国乡土村寨的方案,这种方案蕴藏我们中华文化圈乡土伦理的智慧,这种智慧可能为他国的乡土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参照,这种参照性的话语是对西方时代文明唯发展论的一种博弈。
在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危机的时候,武陵山片区是一个独特的趋于,这个趋于是深化问题与拓展新领域的重要案例,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而不是个别县市,专门针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问题,深入研究特色村寨特色危机的形成原因和解决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而非泛泛讨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我们先从具有片区典型意义的武陵山片区开始,直接对12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深入调研,这种调研采取的是一种群体村寨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特点的个案是我们开展问题的核心,这种点对点,点和多的关系能够为我们进行其他地方的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特别是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村寨处于城市化与非城镇化的边缘,一方面需要转型发展,特色村寨面临转化,另一方面这种村寨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失去自身的本来面目,很多的遗产与活动都成为一种展示与表演,这种展示的表演表明文化是作为他者作为观看与大量,文化的身份来自外来者的认可与确证,文化身份的危机是危机的核心问题,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的问题无疑为我国其他地方的特色村寨的问题提供一种参照与解析。
为我国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探寻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文化特色危机形成的关键原因,通过保护与发展特色文化资源,兴办特色文化产业,探索特色文化精准扶贫路径之路;总结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有利于转文化特色之“危”为文化创新之“机”,促进民族和谐和文化进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健康推进;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的文化特色保护和建设工作被民众寄予更高期望,可以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色文化精准扶贫路径工作提供借鉴。费孝通先生在面临传统乡土失去本身而面临转型中困境的时候,提出乡土需要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为乡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发展的生产力才能为乡土文化生产者提供可能性,我们面临乡土文化的失去同时也需要发展文化自身的发展力,我们需要完成问题的转化,变文化之危为文化发展的机遇。
民族特色 篇7
一、用长远眼光抓好民族地区村镇规划工作
从江县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 做到科学规划, 统筹部署, 协调发展。在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 做好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工作。民族地区小城镇的规划要突出超前性、科学性, 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规划编制力求做到眼光要远、定位要准, 勇于创新, 使所编制的规划跟得上时代潮流, 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小城镇规划中, 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既要坚持建设标准, 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尊重科学, 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一经批准, 任何人不得随意变动,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同时, 要努力在塑造特色上下功夫, 因地制宜地确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发展方向。建筑设计也要突出特色, 充分体现城镇的风格和品位, 形成不同风格, 切忌千篇一律。
二、坚持城乡建筑具有民族特色
特色是城镇的魅力所在。在我国, 特别是南方一些城镇, 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 从而推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 从江县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立县、城镇带县等新观念的指导下, 充分认识到在民族地区搞城镇建设, 必须坚持民族特色, 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把好关, 使民族地区城乡建筑造型体现了民族特色。在遵循小城镇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确立村镇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城镇风格。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认识超前, 善于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经验和建筑风格, 同时又不盲目模仿和照搬, 在城镇建设中坚持民族特色造型设计, 实现建筑造型民族化。
许多地方在发展中还不能充分认识环境的重要性。在小城镇建设中, 因单方面谋求发展, 忽视了环境建设投入, 甚至将大中城市淘汰的污染企业引入到城镇和农村, 给小城镇建设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 小城镇建设初期, 应从规划、建设入手, 从源头抓起,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既要搞好规划, 统筹兼顾, 又要严格控制污染源, 减少污染物, 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污染治理能力。近年来, 从江县结合生态县创建工作, 在全县各乡镇积极组织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 做到每月一次例会, 定期组织检查评比。
三、多举措推动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经济发展壮大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从江县境内既有浓郁的侗、苗、壮、瑶民族风情, 独特的民族文化, 又有秀丽的都柳江、原始神秘的太阳山、月亮山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 还有举世闻名的“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 国宝增冲鼓楼为代表的鼓楼、花桥文化村, “侗歌之乡”小黄为代表的侗族大歌文化村, “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银潭民族风情服饰表演文化村, 贯洞龙图侗戏文化村、“中国计生第一村”的占里、潘里瑶寨“药浴”文化村、孔明月亮山苗族斗牛文化村、巨洞江上侗族大歌文化村等, 民族风情浓郁古朴, 从江集生态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已基本形成。
(一) 统筹规划, 以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
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规划是城镇建设的蓝图, 科学的规划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江在编制规划时还注重借鉴吸收先进理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强调产业依托生态环境建设, 与基础设施配套, 与文化内涵营造等方面有机结合。
一是依据区位特点和周边环境依托产业支撑, 调整结构, 优化布局, 培育壮大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根据小城镇的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业为依托, 积极探索实业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旅游富镇的发展路子, 形成小城镇经济支撑体系。当前, 发展小城镇要坚持四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小城镇建设要依据本区域市场、资源特点, 选准主导产业, 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提升和完善经济服务功能, 积极拓展城镇在聚集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引导当地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 尤其是要健全和完善产前、产后全程配套服务体系, 把小城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中心, 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金融、技术服务中心;与乡镇企业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小城镇聚集产业、资金、人才的优势和基础设施共享的便利条件, 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使乡镇企业利用小城镇相对优越的经营环境, 调整结构, 完善机制, 创新技术, 增强活力, 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非公有制经济资金来源广泛, 投入成本低, 吸纳劳动力多, 是小城镇经济中潜力巨大的增长点。民族地区小城镇要敞开城门, 降低门槛, 放宽政策, 积极鼓励和吸引广大农村和社会各界进镇投资兴业。
二是强调以人为本, 不断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 突出生态环境建设, 以提供安全的生产、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目标。
三是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建设, 完善城镇化功能。
四是重视建筑风貌, 挖掘地方文化内涵, 体现地方特色。规划是龙头, 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 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从长远利益出发, 不急功近利, 力求10年之内好操作, 20年之内不落后。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一经批准, 任何人不得随意变动,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不因一届政府的更换而擅自改变规划方案, 更不能为图政绩, 在“纸上改改、纸下动动”, 以致今后建设无法与之衔接。
(二) 正确理解民族建筑的内涵
黔东南苗族民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古朴浓郁, 独具特色, 建筑文化则是特色中之特色, 城镇的独特风貌是其发展的生命之源。失去个性就失去了生命力, 如果在建筑造型上不坚持特色, 将失去民族之本、特色之源。为此, 在房屋等造型上,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屋顶盖顶。盖顶一般采用盖瓦 (有青瓦、有红瓦, 有单层、有错层) 。第二是屋檐, 即房屋外露与伸出部分做民族建筑装饰, 体现花草林木、飞禽走兽等精湛的民族工艺。第三是门窗、阳台、走廊, 参照民间各种建筑造型。第四是附属配套建筑及外墙涂料。这部分建筑多为亭阁、牌坊等造型装饰。从江县建设局审批的一批现代化建筑, 屋顶为错层盖瓦造型, 门窗采用民族形式, 外墙为青色涂料, 就这么几点勾画, 便使这些建筑呈现出雅观、气派的形象, 丝毫不影响其现代化建筑格局, 反而表现地更加完美。
(三) 集约建设, 改造城区基础设施
根据区位特点和民族特色, 科学定位, 拟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思路, 着力打造小巧玲珑的山水旅游服务县城, 以县城建设为龙头, 有计划地全面改造城区基础设施。对建成区域进行功能改造和升级, 推动居住区、市政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的集约建设, 把县城做大、做强、做优、做美, 建设成为“设施齐全, 功能配套, 环境优美, 商贸繁荣, 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新兴城镇。城镇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城镇的主体, 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考虑人的需要以及人与小城镇发展空间的需要, 要在节约资源、方便生活、保持城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有效统一上下功夫。彻底扭转小城镇和乡镇驻地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行政区、文化教育区等交叉建设的局面。
(四) 注重依法建设, 强化小城镇管理
一个城镇的建设水平如何, 除有高标准的规划做基础外, 关键是看依法建设意识强不强, 城镇管理水平高不高。规划得好, 不依法建设也不行;城镇建设搞得好, 管理工作跟不上, 处处脏、乱、差, 也将严重影响整个城镇的整体形象。从江县高度重视依法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 明确隶属关系和职能划分, 稳定规划管理人员队伍, 保障经费开支, 同时严肃处理无证建设, 违章建设和乱搭乱建现象。
(五) 培养建筑科技人才
大力培养懂得民族文化, 具有民族建筑特色意识的建筑专业人才, 培养从设计造型到施工装饰的民族专业建筑队伍。
(六) 必要的行政行为
民族歌曲地方特色辨析 篇8
我国历史悠久, 地域辽阔, 人口和民族众多, 由于各地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状态、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及语言各方面不同, 也就使得民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 也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 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从民歌的音乐形式上, 我国汉族民歌有体裁和色彩区两种分类方法。这是两种相互不可替换的分类方法。体裁分类的侧重点在于民歌演唱的功用上, 而色彩区分类的侧重点在于民歌音乐中旋律进行的不同模式上, 即音乐地方风格的构成要素。在这种情况下, 民歌色彩区分类方法的提出, 使民歌体裁分类法欠缺的部分得到了补充。如果说体裁分类是总结各地民歌的共性所在, 那么从民歌色彩分类可分析出各民族的民歌个性。
色彩是从美术中借用来的术语, 在音乐中早已使用。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之别, 以后更有楚声、吴歌之异。民歌的色彩指的是民歌的地方性风格, 而所谓民歌的色彩区是指在民歌音乐的地方性风格方面具有某些主要共同特征的民歌流传区域。地方色彩的形成与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 自然地理悬殊很大,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 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 因而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的民歌多粗犷豪放、高昂激越、铿锵有力, 表现出一种“阳刚”之气;而南方的民歌多曲调婉转悠长, 缠绵多情, 表现出一种“阴柔”浪漫之美;平原地区的民歌婉转流利, 山区的民歌高吭嘹亮, 草原地区的民歌音调悠长, 气息宽广;蒙古族的民歌节奏自由、音调开阔;藏族的民歌曲调质朴流利, 节奏较有规则, 具有舞蹈的动感;维吾尔族的民歌节奏感强, 既热烈欢快又深情婉转, 感情丰富细腻, 表现出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美, 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论, 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 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民歌地方色彩的区域性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打开各地民歌, 那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扑面而来。作曲家们就像是一个个能织善绣的能工巧匠, 从生活中抽出各色彩线, 运用民歌的各种体裁形式, 将各地区壮伟的自然景物, 古朴的民情风俗同生活中的各种人物, 故事巧妙的拧在一起, 绣出了一幅幅既生动感人, 又风趣诙谐的金匾。每一幅金匾都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情调和色彩。江南民歌:旋律修饰细腻华丽, 曲风柔宛妩媚;陕北民歌:开阔慷慨旋律流畅悠扬, 节奏自由;山西民歌:舒展、幽默、风趣、气质淳厚朴实;四川民歌:柔和婉转相对欢快;云南民歌:旖旎柔宛;湖北民歌:曲调简单, 节奏规整;陕西民歌:优美抒情, 音调丰富, 旋律舒展。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词曲形式中任意要素的特点, 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 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 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 要对它进行南北色彩区唱腔的比较, 势必要先提出色彩区的划分依据。
从我国的地理背景来说, 中国地域辽阔, 有地形之分, 气候之分包括经济生产方式也不同, 因此, 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 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的不同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 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和对外交流的程度构成反比:交通越发达, 对外交流越多, 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 或呈混合状态;反之, 交通越闭塞, 与外界的往来越少, 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例如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 常常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 秦岭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在它的分割下, 形成了我国民歌色彩区南北区分。而这种地理背景影响了民歌南北方的风格迥异。这从我国的历史背景也可看出, 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和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 就是由于地域不同形成南北方风格的差异。两者相对来说, 南方偏于柔美细腻, 北方较为刚健豪放。“刚柔缓急, 音声不同, 系水土之风气”说明各地的方言与江河相隔、山岭相分有关。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长江与黄河, 虽然都源于青藏高原, 但是各自奔流南北, 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南北风格, 也造成人们性格气质的不同。反映在民歌方面就有了南北地方色彩之分。总而言之, 不同的地方色彩, 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
再者, 语言对民歌的影响也非常之大, 汉语方言众多, 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 单就语音对音乐的制约作用来说, 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 语音的差异越大, 音乐的差异也就越大。这样, 即使是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中, 由于语音的不同也会发生音调上的变化。民歌的歌词就是人们的口头语言, 从一开始就用方言演唱, 形成民歌的地域性差异, 也就造成不同的旋律, 润腔也不同, 从而形成民歌色彩区的不同差异。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叫“十里不同风, 五里不同看”, 就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 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例如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 此歌是体现冶币粲色彩的作品, 其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 而不是a i。四川民歌《高山顶上栽泡桐》, 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作品的诙谐幽默, 其中就写出“丝毛草儿尖对尖, 今年的洪水要朝天。江水朝天我不怕, 变个麻雀飞上天。”这样的句子。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从前北方自然灾害和战争较多, 因此歌曲风格就较高亢激昂, 凄凉。而南方地势平缓, 自然灾害和战争较少, 人们的生活很舒适, 所以南方的歌曲就比较幽默风趣。地理环境造就了人, 人以自己被造就的性格创造了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 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氛围。长此以往, 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音乐文化。以此而言, 民歌色彩具体表现上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 需要因地制宜地作出具体分析, 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当然, 民歌色彩区的划分虽然存在诸多复杂因素, 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 就有关于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记载。从宏观上来划分, 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大, 旋律多采用跳进和较大幅度的上下进行, 所以多使用七声音阶。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小, 旋律多采用级进和回旋环绕式的进行, 所以多使用五声音阶。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棱角, 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曲折;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叙事性特征;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抒情性特征。
在劳动号子中表现出了南北民间有明显差异, 南方的车水号子《小小水车长又长》劳动强度较小, 注重曲调的艺术性, 旋律和节奏的跳跃表现出劳动的轻、快。北方的打水号子《打水歌》则用旋律和节奏的缓重赋予劳动者身体的语言形态。普遍于人们之间的山歌也表现了南北民歌的差异性。例如, 陕北民歌《脚夫调》, 描绘的是在苍凉的黄土高原, 被逼离家赶脚的脚夫边走边思念妻儿, 悲叹着苦难命运的主题。曲调语言生动, 旋律流畅悠扬, 节奏自由, 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大河涨水沙浪沙》是云南的汉族山歌, 也是南方色彩区的典型曲子, 其旋律从头至尾显露出一种颇为舒缓而又从容不迫的韵致。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 在美感体验上, 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 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
如果从歌词的内容来看, 南方色彩区山歌的歌词广泛的反映了演唱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数山歌的歌词为即兴创作, 见啥唱啥、想啥唱啥, 常与野外自然景观相联系, 由景生情, 而北方色彩区的山歌音乐奔放嘹亮、开阔苍凉、曲调悠长, 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这就是民歌的艺术感召力。它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味具有一种特殊的美的魅力, 一下就将人引入它所描写的生活之中, 使我们仿佛同作曲家们一起饱览了一番各地风光, 不禁心旷神怡, 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
三:各地民歌唱腔比较
民歌的体裁主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 它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民歌的题材十分广泛, 从反映劳动生活、爱情生活、社会习俗到描写自然景物、叙述历史故事、控诉阶级压迫、表现革命斗争精神等等。由于民歌各具鲜明的地方色彩, 所以, 演唱者要想唱好民歌只有深入体验生活, 了解各地的自然社会环境, 才有可能准确把握民歌的地方特色, 保证演唱效果。换句话说, 搞声乐的要唱好民歌还必须学点地理常识。以南北方色彩区的润腔特征来对比, 南方色彩区中对于上声字母的夸张修饰较多, 有唤起对方注意和序引等作用, 四句歌词用同一音乐材料略加变化而成, 质朴单纯, 曲调为南方音调。北方色彩区的民歌演唱者常使用涩滞和不那么圆润的音色, 听起来有股愁苦和苍凉感。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南北色彩区中传播的民歌无论是体裁种类, 还是风格色彩都是本地区音乐文化的积累, 是民歌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歌的地方风格及其音乐色彩, 不能看作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 务必从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来考察。
总而言之, 风格色彩的形成, 是在长期流传中逐渐形成的。多种因素尤其是物质生产方式, 对民歌风格色彩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另外, 民歌的风格色彩又是在相互交流、人口迁移等方面不断变异的。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总有它源远流长, 传承不息的一面。我们要在民族、民间的基础上, 继承并创新民歌。
摘要:本文是有关中国民歌地方色彩的辨析心得的结集, 重点在中国各族民歌音乐及地方不同特色方面。全文内容丰富。述及从古至今各个地方的民族音乐风情和特点;论及各地不同音乐之特质与形成原由, 指出歌曲的唱腔应根据各地民歌特质来调整, 才更能表现歌曲的内在含义;以三大体系的划分梳理中国诸族音乐的特色, 俾能宏观简明把握其整体特征;涉及“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和特征, 从活的音乐中理解地方特色;论及中国民歌音调的深层结构, 提出唱腔概念及区分法, 动态地认识民歌旋律的本质及生成原理。此外尚有四川音乐、云南音乐、陕西音乐、陕北音乐、山西音乐等举例论述。全文先理论, 后实践, 由浅入深, 由面到点的编排, 展示了一个执着于中国民族歌曲音乐学习的学者的观念。
民族特色 篇9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传承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文化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席位。各民族人民发挥自己的音乐创造才能,以音乐的形式记录着自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少数民族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国家文化教育的一种体现,会对民族文化及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应注重民族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音乐文化悠久灿烂,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黄帝乐官伶伦就曾到新疆“取竹于之谷”,并制作了12根律管。至魏晋南北朝音乐大融合时期,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诗歌后来广为流传,如《敕勒歌》、《企喻歌》等。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愈加重视,从政策制定到媒体宣传多方面的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进行抢救性保护。
民族音乐通常凝聚着一个民族的个性及民族精神,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一定意义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族的显著标志。
在对民族音乐的探索中,中国研究者也不断进行着摸索实践。上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至今为人们喜爱。
二、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中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观念陈旧的问题。音乐教学中,内容首先要体现音乐性,其次才是技术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生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多年来高校教师在进行基础乐科教学时,技能性成为教学主流,对民族音乐蕴含的人文性缺少理解和反思。教学中对技巧性的过分强调使音乐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被忽视,把音乐技能学习当做了目的而非手段。
(二)忽略本民族音乐素材的使用
西方基础音乐教学体系有其系统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中国各大高校音乐教学长期以来都沿用西方体系本也无可厚非。但不能西方音乐体系过分依赖要注重民族特色音乐的熏染,应注重本土民族特色。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众多,在课程中可以凸显其地区特色。例如,苗族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特点,让其歌曲也极具感染力和节奏感,在课堂中选取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进行播放,让学生了解苗族歌曲的特点。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素材丰富,各民族节日歌舞众多,如壮族歌圩、苗族芦笙节、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都有自己的歌舞形式。另还有许多特色乐器,如象脚鼓、口弦、巴乌、芦笙、葫芦丝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民族音乐教学素材。
三、传承民族音乐的途径
(一)注重本土音乐,体现民族特色
音乐教学内容是教学核心,因此,必须尽量摆脱对西方音乐体系的重度依赖症。音乐教学的内容应当体现民族特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表示,“没有音乐的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教育,而没有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音乐教育”。在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基础乐科教学内容应以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为基础,将音乐技能训练的内容和基础乐科的音乐理论知识巧妙的融合。同时,对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以及器乐等进行演奏展示,促进学生之间对民族音乐的讨论和交流。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介绍草原独有的马头琴,通过马头琴伴奏经典曲目《天堂》让学生感知蒙古族音乐特色。同时分别选取一些各个民族经典曲目,如藏族的《酒歌》、朝鲜族的《阿里郎》、维吾尔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曲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演唱,来强化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
在民族音乐课程设置上,凸显民族音乐文化的全面性和民族性。在教学中诠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属性,以及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地理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例如,在欣赏讲解《酒歌》时,让学生对藏族同胞的风俗及民族性格有一定了解,并穿插对藏族特色乐器根卡、热巴鼓进行介绍。
(二)注重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设备同样重要。在现代基础乐科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展示少数民族的歌舞场景和风土人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声、光、色的形式,缩短学生与作品间的视听距离,拓宽学生视野。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花费大量时间对音乐素材进行搜集和编排。例如,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搜集并了解少数民族相关的风土人情、地理、音像等各方面的资料。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将搜集到的如地方风貌、民族服饰、民族器乐等画面进行播放,让学生区分分别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对于一些经典曲目进行分析讲解,如呼伦贝尔盟的歌曲《辽阔的草原》,播放后教师讲解:整个曲目节奏自由,旋律悠扬,极具草原风味,属于蒙古族长调歌曲,也是蒙古族象征歌曲之一。
四、结语
注重民族音乐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对民族音乐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代文化中对于本民族自身文化元素的研究至关重要,在当代音乐研究中,只有传承了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才能在世界音乐研究中占得一席之地。中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也应以自身为主,坚持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龙晓匀.试析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40-143.
[2]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1:163-164.
民族特色 篇10
一、民族音乐的文化现状分析
民族音乐史音乐的重点组成部分,自爱我国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资源也非常丰富,但是伴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很多民族音乐中的文化被忽视,在传承与保护方面也欠缺一定的力度,因此很多地区的民族音乐也出现了断流的情况。所谓的断流主要就是一些民族音乐中的主要技术和以及民间艺人的绝活已经失传,特别是在陕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气息非常浓厚,但是掌握民族音乐文化和基本音乐技巧的都是老一辈音乐爱好者,继承性的欠缺让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也走向了濒临危亡的底部。伴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也涌进了很多的外国文化,并且市场经济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极大渲染。在新媒体和媒介中的,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比较少,现在的形式是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远远大于民族音乐,因此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也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趋之若鹜的往往不是民族音乐和民族特色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很难实现,并且也没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教学研究的机构,缺少正宗的音乐教学理念的植入,也缺少正确模式的运用。
二、民族特色文化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在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中,民族音乐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和气质,并且中华民族也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在乐理以及演奏或者演唱方面都有比较辉煌的音乐成就。若是将民族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使优秀的文化得到传承,并且有利于学生树立起伟大的民族精神,拥有民族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项普通的学校教育,要向着专业化和普及化的程度发展,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也都需要再优秀文化的路途中,有效的宣扬民族文化的精粹。那么高校在民族音乐的教育过程中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将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博采众长,二者做到相辅相成,并且用一种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教学态度去营造音乐氛围。
三、不断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传播民族文化特色
1、高素质音乐教师团队的构建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尤其是挖掘民族音乐中的民族特色,就要组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尤其要求教师需要懂得乐理知识,懂得音乐的演唱技巧并且懂得对音乐文化的宣传。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可以由学校进行组织,开展专题性的民族音乐与民族知识的培训,让教师更加多层次的了解。教师首先了解民族音乐中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教授给学生,才能把教学重点放在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方面,升华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感受,进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同时还能找到身边更多通晓民族音乐和掌握民族文化的老一辈艺术家为学生进行指导。
2、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构建开放性的音乐课堂
进入新世纪以后,音乐课程教学主要是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并且参与到音乐的开放性教学方面,那么教师就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成为音乐课的主人,并且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实践课程中去,进行互动和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融入到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的掌握民族音乐的内涵和民族音乐文化。进而鼓励学生勇于在民族音乐中发现民族文化,更加主动地创建起民族音乐学习和民族特色文化学习的氛围,营造出一个较为和谐和宽松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提升。对于此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在教学过程学唱多种民族音乐和民族歌曲,引起学生对家乡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且主动的对歌曲进行解析,以此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自我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讲,民族文化的学习较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利用民族乐器或者曲调中自己所熟悉的旋律,去激发自己内心中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然后通过自己的哼唱,找出音乐的主题和文化主题。另外,为了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新型,教师在进行民乐音乐和民族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流行音乐渗入其中,精心的选取一些歌曲来贯穿整个课堂,然后更加深入的讲解其中的音乐信息,带动学生探索民族文化,进而得到更美德艺术享受,在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使民族音乐发挥出无穷的魅力。
3、教师调整教学内容,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核心,那么在教材中就要显现出民族特点,以民族音乐的内容为主要内容。没有民族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失败的教育,那么在民族音乐课堂上,教师对基础乐科知识的教学应该包含多种多样的类别,并且风格和形式也要以民族音乐味主要依托。可以从田间音乐入手分析,也可以从民族生活音乐入手分析,把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应该包含多种形式的民族活动,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利用家乡的音乐去跳舞、民族乐器的展示以及各种民族文化的讨论和交流等等。学生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因为学生从四面八方而来,历史文化不同,地区差异性大,因此文化也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学生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民族音乐中民族特色文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那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的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了解。特色文化教学不仅仅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还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教学评价上,这些都要不断的融入民族文化,让学生养成基本的音乐思维,并且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增长自己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董晓萍.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主体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2(1):1-4,37.
[2]倪慧娣.从教育视角解析中国民族音乐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132-135.
[3]莫晓文.关于高校民族音乐师资建设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7(17):97-98.
[4]许艳艳.歌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30):92-92.
弘扬民族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 篇11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伊始,学校本着“成才先成人”的育人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确定以侗民族文化为根基,致力于打造学校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
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往往反映着它的办学特色。走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扑面而来的便是其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校园内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凉亭和文化长廊,它们在布局上匠心独运,如教学楼前的绿地中央建有读书亭,亭两旁是中、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两廊”“一亭”在校园内交相辉映。“两廊”的设计尤为巧妙。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长达50米,上面刻画了极富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穿戴着艳丽的侗民族服装的教师岗位牌,有穿着民族服装上课的学生,有面带微笑讲课的教师,有欢唱着拦路歌迎接客人的师生,还有欢乐的芦笙踩堂舞场面……这条文化长廊包含了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各种特色内容。中学园区的长廊全长40米,上面刻画的则是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同学们在各种科技比赛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小学园区与中学园区内容的不同彰显了该校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办学理念。
除了“两廊”“一亭”,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走道文化也是该校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该校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梯、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四处悬挂着师生的侗民族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各种凸显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使校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侗民族文化的大家园。
侗民族文化进课堂
早在2007年以前,学校领导就已经意识到,优秀的侗民族文化正在濒临消失,作为一所民族学校的负责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是自这一年起,侗民族文化开始进入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课堂。2008年,该校成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小组,着重对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优秀侗族文化进行研究,侗民族文化开始成为该校校园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学校组织教师下村入寨了解侗族文化,收集相关信息,还请来侗民族文化发源地上土生土长的歌师、技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小组的具体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读本》校本教材于2010年和全体师生见面,成为该校的校本课程。有了教材,却没有专门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于是学校领导决定下村入寨聘请歌师、技师来校培训教师,给学生上课,还到各乡镇去物色对民族文化比较了解、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教师来校上课,也从民族班学生中筛选熟悉民族文化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有了这些人力的支持,教师们带着自编的教材,将民族文化带进了课堂。
学校把民族文化课穿插在各年级日常教学的美术或音乐等课程当中,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传统的侗民族文化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民族文化课的教学任务由民族文化进校园核心教师团队的教师们担当重任。如杨炳业老师和杨丹老师负责教授学生们学习侗族传统农民画和手工;陈玉秋老师负责讲授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剪纸;杨全老师则教授学生们掌握各种侗民族传统乐器,如侗笛、芦笙、多耶舞;莫月英老师的侗族大歌、刺绣则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侗民族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所有的民族课教师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他们所掌握的侗民族传统技艺能够在学生们的身上得到延续,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承。
除了将民族文化融进课堂教学,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各种侗民族文化兴趣班,而这是学生们着力学习侗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会走进自己喜欢的兴趣班,认真地学习民族传统技艺。民族文化兴趣班的分类较为详细,有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侗族大歌、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每个兴趣班都有专门的老师指导,老师会带领学生学习该项目的历史沿革,让学生在学会做的同时,也明白了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学生在兴趣班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侗民族传统技艺,并组成各种特色小组,在各种书画展和文艺汇演上向人们展示他们所学到的传统技艺。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还向其他乡镇延伸。核心教师团队中的杨丹老师、杨炳业老师等经常应邀到独峒乡指导农民画基地工作。
学生们的民族文化作品不仅在区内享有盛名,甚至还走出了国门,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独具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引入平常课堂,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使民族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模式民族化、特色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侗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有了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们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们在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过程中,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如今,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已是硕果累累:2008年,有21名学生的作品参加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获奖,作品在日本、法国展出;2009年,学生参加广西“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展,有13名学生荣获一等奖,11名同学荣获二等奖;2009年,潘素婷等6名学生参加广西少年儿童第三届“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大赛获奖;2010年,该校有68幅学生作品参加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广西首届农民画”画展,有5幅作品入选参加全国农民绘画展;2011年,有200幅学生作品在柳州市少儿中心成功举办侗族农民画专场展览会,得到柳州市教育局、妇联、民族局领导的高度赞扬,扩大了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影响力。如今,在众多的学生们作品中,已有10幅作品走出国门参展,还有上百幅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杨丹等老师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册,一些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10年,杨全老师带领2名学生应邀到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 参加民族器乐表演活动;2011年10月,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上了中央教育电视台的节目;2011年,《广西民族报》专题报道了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成果。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中学部、小学部双双获得中考、小考第一名,继续保持在全县的领先地位……
现在,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侗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形成常态,每年都要多次承担县级表演接待任务,如2010年成功接待香港、澳门客人及中央教育电视台、广西电视台记者到该校参观、采访等,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侗民族以迎接客人的最高礼节——“拦路歌”,迎接来自香港的贵宾
(责编 白聪敏)
立足民族特色创新校园文化 篇12
立中不断形成和积淀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足殊的文化传统围的活动形象, 文化心理和物质形式, 。文化人格民族学校, 所以因有特民造符合民族文化品在构建校园文化时, 味必、心理的校园文化须立足民族特色, 。创族民一、立足民族特色族学校的办学理念, , 创新办学理念理应在“民族特特色◇楚”上做文章什么是“民。族立”, 什么是“特色足“民族特色”, ”。《现代汉首先弄清色波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郑小语词典》注释民族“ (1) 指历史上形成的、。处 (2)
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
创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注释民族杨举波新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校地的域共、同共心同理经素济质生的活稳以定及的表共现同于体共。”同而文“化特上园色的、”与呢一, 般综不合同的的解、释区是:别指于某其一他种事事物物的特显有著文的所象具征有或的标独志特, 之具处有。特结殊合的上、面特三异条的注风释格, , 或民化族的、性特质异学的校文的化办心学理特活色动, 上就出应风在格本、地出区特特色殊。
我们黔江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83%, 是一个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区, 荆楚文化和巴渝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土家吊脚楼、摆手舞、南溪号子美誉重庆。所以我校以“继承和发展荆楚、巴渝文化, 开展民族教育,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为成功人生做准备”作为办学理念, 就是我校的民族特色。
二、实施“六个一”工程, 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六个一”工程和民族教育研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即:“六个一工程”外树形象, 民族教育研究内强素质, 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创立一个“民族教育的名牌”。
一系列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引入川东吊教楼, 坡屋顶等民族的元素和符号, 在建筑、环境上体现土家、苗族特色。校门设计参照川东民居碉楼意识, 作为入口空间上的界定和标识, 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景观, 体现民族学校的特点;教学楼、科技楼群都建成“金”字顶, 铺琉璃瓦;走廊都装饰成土家吊脚楼;广场修建一个白虎台 (亭) , 刻 (塑) 一只白虎卧像;花园塑黔江土家族诗人陈景星, 革命家万涛等的塑像;楹柱上挂以民族特色为内容的楹联。一套民族特色的校服。校服将传统的土家、苗族传统服装样式结合现代美学的要求进行改造, 使之洋溢深厚的现代少数民族气息。一套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以民族知识和地方知识为主要内容, 《民族知识》编写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 民族概况。《民族历史》编写渝东南一区四县的建制、沿革、民风、民俗、历史人物、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编写渝东南一区四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民族文学》编写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创作文学、传统诗联。《民族体育》编写柔道, 土家竹铃球、苗族天地球、苗族秋千、板凳龙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民族美术》收集整理民族风情画、石雕、石刻、民族手工艺品等编拟成册, 同时编写一套适合我校美术特长生参考培训教材。《民族音乐、舞蹈》编写民族器乐 (薅草锣鼓、唢呐等) 、民歌、民族舞蹈, 同时编写一套适合我校音乐特长生参考培训教材。一出民族民间传统的文艺节目。以班为单位, 训练一出以摆手舞、山歌、楠溪号子、吹打乐为主要同容的文艺节目。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班为单位, 每生掌握一门传统体育项目 (柔道;板凳龙;土家竹铃球;苗族天地球、苗族秋千) 。一门民族经济技术。每名学生学会编织、刺绣、挑花、剪纸、泥塑等手工技术一、二件。
三、开设“三课四站”,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让“宁愿若干, 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中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学校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融入生活的教育形式, 教育和引导中学生了解黔江精神的丰富内容, 感受黔江精神的伟大力量, 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长期以来, 我校开设“三课四站”, 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认识黔江精神, 体验黔江精神, 升华黔江精神。
“三课”即党员课, 团员课, 晨会课。
“党员课”。通过成立“业余党校”, 大力发展学生党员, 加强学校党的队伍建设, 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设立“党员课改示范岗”, 党员带头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课题实施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展“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活动, 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团员课”。团员课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革命诗词朗诵”、“爱滋病预防知识讲座”、观看电影《长征》, “珍惜时间”、“赤诚爱校”、“文明之花开遍校园”、“黔江精神遍地开花”主题演讲、辩论;“手拉手、心连心”助学倡议。团员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 它引导人、激励人、感染人。
“晨会课”。天真坦荡的初高中学生, 往往不会以什么“观”、什么“法”来衡量自己或他人行为, 而是用情感、直感来体味其真、善、美, 并由此认识生活, 认识世界。晨会课一是从时事中精选主题, 如“共和国的历程”、“话说奥运”等;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中精选主题, 如“正直公道”、“孝亲敬长”、“邻里和睦”、“勤俭节约”三是从安全教育中精选主题;四是从养成习惯教育中精选主题;五是从学习方法的研究中精选主题;六是从爱家、爱校、爱国教育中精选主题。其教育的原则是“四会”, 即会发现自己, 会表现自己, 会评价自己, 会发展自己。
“四站”即“校园文学站”、“校园广播站”、“心理咨询站”、“护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