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2024-10-27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精选12篇)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文化, 尤其是经济领域有了巨大的飞跃, 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经济文化模式。把中国的本土特征与西方的先进体制和科技相互融合, 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没有改变中国政治经济的基本体制, 又使中国经济跟上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

中国的艺术设计同样也要遵循这样的道路, 既与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保持交流, 又要注重设计理念中对中华民族特色的体现, 注重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表达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

一、中国哲学与艺术——中国艺术设计民族特征的文化根源

哲学是理性王国的高峰, 艺术是感性王国的高峰。哲学与艺术这两座人类精神世界的高峰彼此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每个民族、时代的艺术, 都深深植根于那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沃土之中。

中国艺术设计之所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从根源上来说是因为中国艺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思想的影响。灿烂辉煌的中国艺术设计, 正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与艺术中吸取了极其丰富的营养。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可从中西美学的对比中一目了然。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注重艺术对于伦理道德的关注, 西方传统美学强调美与真的统一, 注重艺术的认识价值, 强调艺术的取真求实;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表现、抒情、言志, 西方传统美学强调再现、模仿、写实。

受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 中国艺术设计往往体现伦理道德, 强调中庸思想, 提倡儒释道精神, 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就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思想影响的典范。其一,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努力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一方面注重自然美, 将山石、水池、花草树木精心布置, 营造出一种“小桥流水, 荷花飘香”的意境;另一方面注重建筑美, 亭、台、楼、阁、厅、堂、廊、榭等的设计也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谐和, 这些建筑虽由人工做成, 却表现出“宛自天开”的效果。 (如图1) 中国古典园林将自然美和建筑美巧妙地融合, 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 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其二, 中国哲学讲究“虚实”的辨证关系,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 给园林设计中的“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大扩展了园林的空间, 增强了园林的空间美感。其三, 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是内向、含蓄、谦逊, 在园林设计中也透露出这种文化传统。如园林的入口处往往设置一个照壁或屏障遮挡视线, 不让游览者对园中风景一览无余。园林中的景物, 强调曲折多变、含蓄幽长、层次感强, 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与西方园林相比, 差异迥然。

不仅仅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中国其他艺术形式同样具有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艺术发展都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相关, 有着本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其中, 因而表现出各自特色鲜明的艺术美。中国文化独特的世界观、审美观、伦理道德观, 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 从而孕育了辉煌于世的中国艺术。

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

一提到中国艺术, 马上映入人们脑海的是中国书法、中国瓷器、中国戏曲、中国园林等等。当这些艺术品与埃及金字塔、希腊雕塑、欧洲哥特式建筑等一起出现时, 为什么我们能一眼认出哪些是中国的艺术?回答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缘故, 只有中国文化才能创造出中国艺术。

(一) 中国书法

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 它是用毛笔蘸墨书写而成的“线”的抽象艺术, 是一种最简单的线的组合。线有粗细、浓淡、干湿、瘦肥、丰瘠、疾徐的丰富变化, 线之流动犹如天地间气之流行, 气之流行而成物, 线之流动而成字。中国汉字在作为文字的同时就具有艺术性质。它由横、竖、撇、捺、点构成, 形态多样。点有大小, 横有长短, 竖可粗细, 故字字成为一个独立系统, 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和不同形态, 所以才有了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百寿字以及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各种形态的“之”出现。中国书体分为篆、隶、草、行、楷 (如图2) 。各种字体都是按照美的形式来安排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的, 字里行间流露出虚实相间的意境美。纸为白, 字为黑, 一阴一阳。纸白为无, 字黑为有, 有无相成。纸白为虚, 字黑为实, 虚实相生。这些都契合中国传统的宇宙构成观。

(二) 中国戏曲

在世界上, 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至今其他两种戏剧已不再有昔日的风采, 惟有中国戏曲依然根深叶茂, 活跃在舞台上, 充满勃勃生机。中国戏曲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沃土,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充满一种“似与不似”的写意性, 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深受不同肤色、不同种类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产生了轰动世界的效应。

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 唱、念、做、打是其艺术语言。在戏曲里, 各艺术门类都按戏曲的方式融合为一个整体, 它最主要的特点是程式化和虚拟化。程式化表现在:角色的分行上有生、旦、净、丑, 唱和打更是程式化。表演虚拟化, 如从屋内到屋外, 由一地到另一地, 观众随着程式化动作由虚入实, 想象出戏台没有的东西。再如, 挥鞭表示骑马, 划桨表示行船等。正是在虚拟与程式的相互推进中, 中国戏曲创造了最具文化意味的形式美。戏曲舞台美术虚实结合的布景和道具, 也都可追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 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有昆剧、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 (如图3) 。

三、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2008奥运与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 意见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认为传统已经过时, 没必要为设计所用。有人认为传统必须继承, 但却是一味盲目照搬。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设计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为设计所用。这样, 才能为中国设计跃上一个新的水平找到根本出路。

2008奥运在中国的举办, 给中国艺术设计搭起了向世人展示的平台。一些宣传奥运的广告招贴设计, 将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与奥运主题相结合, 突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 显示了中国与他国、东方与西方在哲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使中国文化获得展示的机会。

如图4, 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典型装饰——屋脊上的走兽改为各项运动形象, 生动自然, 鲜明地体现了民族特色。

如图5, 把奥运标志恰如其分地表现在东方女性的发式上, 非常到位地显示了东方女性的稳重、内秀、典雅。同时, 女性身穿中国代表性服饰——旗袍, 又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大红色, 这些视觉元素无不在表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如图6, 将奥运运动项目与最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有机结合, 同样在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2008年奥运会会标以一个手印为图案, 也说明了中国人所具有的一贯品质——诚信, 体现了中国人的一诺千金。这些都说明了2008奥运设计作品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四、“民族特色”艺术设计与世界

民族的艺术特色, 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这种民族特色, 受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归根结底是由本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基础决定的。

1.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和融合

各民族的艺术具有差异性、独特性, 也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没有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十全十美的。因而, 为了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需要并且必须向其他民族的艺术借鉴, 吸纳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来滋养自己。

在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中,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创作方法等等会产生一些共性, 这些共性会随着民族艺术交流和影响的频繁而增强, 使各民族的艺术能够相互融合。当然这种融合不是一瓶黑墨水倒进一瓶红墨水那样的合二为一, 不是简单的一律化, 而是有机的融合, 既保留各自的民族特色, 又能吸收对方的精华, 使本民族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而使本民族的艺术真正具有民族性。

2.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民族艺术要努力走向世界, 成为世界艺术。如果仅仅满足于本民族人们的审美需要, 仅仅符合本民族的审美趣味, 那么这样的民族艺术可能很难有所突破;惟有打开视野将本民族艺术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艺术进行切磋和交流, 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才能有机会汲取其他民族的精华来完善自己, 从而使本民族艺术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 世界性是民族性的一种, 因而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有区别的, 并非一切民族的艺术都能成为世界性的艺术。民族的艺术要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必须有一个前提, 就是能反映人的一般本性, 能表达各民族的共同情感, 能真实反映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惟有如此, 才能使民族艺术真正走向世界。

文化无国界, 东西方艺术从来就是相互吸收和借鉴的。现代中国艺术必须在继承本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世界艺术的交往活动, 汲取西方艺术的营养, 找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最佳契合点, 将民族元素与世界元素完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认识中国, 让中国了解世界, 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五、结语

艺术设计者要让中国艺术设计具有“民族特色”, 就不能放弃对传统的文化、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不能放弃对中华民族博大而宽宏的民族精神的永恒追求。要努力做到艺术设计表现出特有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口号贯彻到艺术设计理念中, 并把传统与现代, 世界与中国的设计元素相互融合。只有这样, 才能让中国艺术设计作品在世界现代艺术设计舞台上独具特色、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4]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国艺术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2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伦理;现代伦理;文化彰显

【作者简介】黄超,广西科技大学(筹)副教授,教育学硕士;冯振萍,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宪伦,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2-0045-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当下性发展。逐步彰显了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化发展的潜能和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提示着加强民族传统伦理文化发展研究,应以传统道德文化优秀品质的现代弘扬为引领,构建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为基础又与现代道德文化相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它对推进以中华民族伦理和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的现代伦理发展,有着文化视角下的伦理发展探索启示和意义。

一、关注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发展进程中基础性构建的文化凝炼、鉴别与扬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体系发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品质现代发展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体系发展是指以中共中央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各20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等四个规范的教育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风尚引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伦理体系教育建设发展。其中,“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话语要素,是彰扬“荣”的八大道德要素,是“五爱”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和公民道德规范的高度涵盖,是我们党关于公民道德建设提法的深入发展,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比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忠报国、勤劳勇敢、宽容友善、忠孝礼义、道德诚信、艰苦卓绝”等经典话语,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体系的建设要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及其话语凝炼的产物,作为话语观念(道德文化话语和理性话语)是传统道德用语并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客观事实存在,不是头脑的“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更不是现代道德及其文化观念的空中楼阁。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体系和道德文化体系的发展,是坚持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新时代构造,而不是在破除传统道德文化基础的废墟上建造现代化道德文化的高楼大厦,并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文化富含着中华各民族道德伦理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品质现代发展的产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文化新体系的构建要关注对诸子百家传统道德文化的凝炼、借鉴与现代弘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以及儒、道、佛教等的千年传承推进了传统道德文化理论的发展。在众多的传统道德文化理论发展中,有诸子百家文化的百家齐放辉映和传统宗教文化中的儒、佛、道教文化精华凝炼,尤其是儒、道、墨、法和佛教等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其中,“儒家主要关注的是文化,道家关注道德,墨家主要关注社会,法家关注法治”(易中天教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对诸子百家文化的概括用语),这是一种文化视角的高度概括,而佛教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归纳用语。即“人生的宽容和谐与善待”等等则是道德境界的构建提示。这些用语和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无不涵盖了诸子百家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国传统道德及其伦理文化的深刻影响,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就是道德文化中的伦理规范和伦理文化的观念思维;揭示了中国传统道德及其文化的凝炼、借鉴与现代弘扬是构建现代民族伦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体系的思想基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文化新体系的构建,要关注对诸子百家传统道德文化的凝炼、借鉴与现代弘扬。把历史积淀的优秀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推向现代发展的新视角、新效果、新境界。它启示着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和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并成为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的增长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伦理文化发展子体系的构建要加强传统民族伦理文化观念整合。并在鉴别整合中实现观念的扬弃

民族伦理是公共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56个中华民族的个性与共性和谐相处的道德共融和认知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逐步凝练构成了和谐相处的道德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文化软实力。如孔子学院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美国、英国及欧盟等国的兴办和一些国家在大学中设立中文专业、开设中文课程,就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和文化伦理价值观输出的最好例证。又如中华民族中诸多少数民族的道德风俗的传承与保护,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中得以尊重和体现。这又从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观念的构建启示着,民族伦理及其伦理文化既是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民族风俗、风貌、风情并作为特殊领域的民族道德文化的凝炼,也是在民族文化保护中获得道德文明继承和文化传承的结果。它揭示了实现各民族共荣的中华民族现代多元文化整合,构建共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伦理文化发展子体系。必须加强传统民族伦理文化观念整合,并在鉴别整合中实现观念的扬弃。特别要认识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儒、道、佛家道德文化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优秀文化辉映和文化精华凝炼,也有“三教九流”翻㈣(三教即儒、道、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后演化为泛指贬义的宗派和学术中的流派)的鱼龙混杂;既有中国文化皆好论的倡导者,也有中国文化“糟粕论”的历史文化虚无论者;既有纲常伦理社会规范要求的正宗,也有男尊女卑、歧视个别少数民族观念的糟粕,反映了大国文化观念多元的混杂,充分说明了即便各流派研究的形而上学存在着分化的趋势,但这些文化流派和观念体系的传承,亦是作为中国人观念和信仰体系中的边缘化和大众混杂文化而存在的,这就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道德与民族文化已不可分离。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文化新体系的民族伦理文化子体系构建中,必须在理性认识上加以观念是非的扬与弃。注意文化精华的借鉴、合理概念的嫁接与整合,并在道德和伦理文化的观念鉴别整合中完成对文化精华吸取和对糟粕的摒弃。

二、民族伦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观念构建①

(一)廓清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的基本关系。实现民族伦理文化观念的价值整合 民族伦理就是关于民族道德的发展学说,是公共社会伦理的特殊领域和道德概念在民族范畴下的全面涵盖,是中华民族概念下的具体民族伦理,是指某一民族的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婚姻美德的发展研究。因此,在提出民族伦理的论题时一般应与一个民族的称谓相联系,如壮族民族伦理、回族民族伦理、蒙古族民族伦理、维吾尔族民族伦理、哈萨克族民族伦理等等(而本文所立论的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有的泛指中华民族的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有的又特指56个民族中的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是指少数民族伦理特殊性的普遍性归纳)。民族文化则是各民族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在具体的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民族文化的发展源于民族的起源、民族的习俗、民族道德风尚和民族风情内涵发展的延伸、扩展与对外发展,具有民族道德与文化相结合的特性。充分地说明了当代的民族道德与民族文化发展共生和不可分离。因此,在进行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研究时,在廓清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的基本关系基础上。通常可把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观念整合起来,在教育说事时既可分门别类使用,在研究时也可将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连接整合(链接)为“民族伦理文化”用语和新词,以实现民族伦理文化在观念共识上的价值整合。

(二)让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交往中鲜活起来。彰显民族伦理文化传统价值的现代弘扬与发展

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道德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道德习俗和道德文化,历经了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其遗存(传)至今的已经作为民族传统和民族伦理规范保留了下来,更多地体现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中的传统保留了下来,这是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现代文化共融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彰显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民族伦理文化的现代发展价值。例如,藏传佛教是一种规范的宗教文化教义。也是藏民族伦理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现作为文化的遗存(传)和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各地著名的寺庙中,并得以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有效保留和弘扬。这就说明,尽管佛教作为宗教文化的产物已予立法并得以保护,也彰显了藏民族在内诸多公民的民族伦理文化信仰和传统价值。但在现代化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藏传佛教和其他佛教以及道教等也仅仅是作为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信仰体系中的边缘化而存在的。因为,就中华民族整体而言不是一个以任何宗教信仰为主流教义的国家,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体系的现实基础和基本认识定位。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保留国家认同的少数传统宗教,反而彰显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外交流,以提升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吸引力,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并支撑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在加大少数民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投入时。注重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民族旅游文化的投入比例,改善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住宿条件,以此吸引更多的经济投入和文化开发项目,使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道德传统在现代交往中活跃和鲜活起来,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新的增长点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彰显民族伦理文化传统价值的现代弘扬与发展,是对民族伦理文化发展思考获得的启示之一。

三、加强民族伦理文化建设。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一)在加强民族道德和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引领民族伦理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宗教文化信仰和民族伦理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时代观念的产物,认不认同、赞不赞赏是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民族道德和民俗民风一经上升为文化现象,是历史文化观念的产物的事实存在和民族伦理文化观念的存在,则应加以现代文化观念正确评价和尊重。这就揭示并解释了在中华民族道德和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在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文化道德观念现象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加以理性对待。因此,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现代民族理论教育中,引申民族伦理文化教育。要加强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的整体教育和中华各民族共融、和谐教育,加强尊重少数民族道德和文化观的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统一观的教育。反对歧视少数民族及其传统习俗的言行,使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伦理规范成为社会价值共识。在全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中,要以爱祖国和热爱中华民族教育为起点,以现代道德教育推动和引领民族伦理文化发展方向。深化并形成民族道德文化价值认同与现代化发展的共识。从而在加强民族道德和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引领民族伦理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体系构建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伦理文化发展子体系的构建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体系构建,以此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中的民族伦理文化底蕴。

(二)保护并开发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彰显民族伦理文化中的文化软实力

保护并开发好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学者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道德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同与称道,这是构成少数民族道德伦理文化社会大众化的认识基础。要使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使人神往的去处和研究民族地区传统道德文化、构建民族伦理文化的有效载体,并通过有志于少数民族伦理文化研究学者在《百家讲坛》或中国中央电视台其他栏目专题推出,让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和广大民众了解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传统和优秀道德文化,使其获得高度的价值认同,以扩大正面宣传和社会影响乃至国际影响。并使其与民族伦理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联系起来。因此,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旅游及其规划的制定和建设投入,重要和重大的民族历史文化遗存要上升到地区(省级以上)乃至国家层面的建设规划,使其成为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相统一的文化建设项目。要在旅游和对外交流环境建设上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促进和扩大对少数民族民众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以民族传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伦理文化发展和文化宣传,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国内外文化交流、交往和旅游为载体的文化品牌建设,以体现民族伦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体系构建。从而彰显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三)进一步加强民族伦理文化研究。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构建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3

您关注动漫行业多年,现在也在从事这一行业,您怎么看现在我国动漫行业的发展状况?

闵亮:现在中国动漫市场虽然在不断地壮大,但还未成熟,常出现低端无序的竞争,多数同行并未将重点放在推广文化方面,使得民众对动漫行业多有误解,甚至对动漫游戏、Cosplay等多有排斥。关键是现在的动漫行业,无论是漫展、游戏还是影视制作,其技术形式、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大多是相对薄弱的。动漫行业要抑制游戏中色情、暴力倾向,改变低端的商业模式,吸收中国传统优秀的游戏文化,增强原创的魅力,改变创作思维,合理整合资源、突破瓶颈、摆脱地域性的束缚,才能得到长足良性的发展。

现阶段国内漫展的形式较为单一,漫展业经过多年发展,仍然保持着数年前的模式。展会多且质量低,很少有主办方去寻求突破与创新,使之对观众的吸引力逐年降低。近期我们采访过很多参加漫展的年轻人,普遍对现阶段漫展的评价不高,大部分展会,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逛完。准确来说,现在国内的漫展,不能称之为“展会”,更像是摆地摊的集会。对动漫文化的宣传少之又少,一味地迎合现在年轻一代人的审美观,极度缺乏对其审美取向的引导。这对我国动漫行业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了解到您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之美以动漫的形式传达给观众,近日,第三届中国女皇盛典动漫嘉年华盛典正在展出,这次展会的亮点有哪些?

闵亮:我们深知现在动漫行业的弊端,中国女皇盛典动漫嘉年华盛典通过精心策划,旨在通过别样的优秀动漫展出,建立专业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漫展形象,不仅为获得业界认可,更在于牵动改善现在动漫行业的发展环境。

这次展会的亮点首先是游戏体验系列加入了中国古代传统游戏,比如蹴鞠、投斛等,并有高质量的古风服饰展示,意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动漫的健康发展。以此提高动漫爱好者的审美水平,获得具有中华传统大美的认同。

其次,本漫展已持续两个月时间,并且每天营业时间至晚上九点。展期远远大于同类漫展,普通漫展只有两三天,展示内容及形式更像是一个主题乐园。

这次漫展的不同之处是:时间长,举办期两三个月,普通的只有两三天;场馆固定,会有主题展出,每周都会变换,如汉服、火影主题展等。此次漫展活动根据展出的地点不同,场馆的布置、展示重点也不一样:比如,秦皇岛漫展会侧重三次元摄影区的展示,王府井漫展则主要是二次元的展示;另外各地漫展会有分设游戏区、表演区、桌游区等,在表演区搭建舞台,为漫迷、Cosplay爱好者提供展示的平台,桌游区则意在让宅人走出房间,在游戏中加强人与人的沟通。

再次,此次漫展活动的一大亮点是高科技的运用。动漫展的突破口是科技力量的优势,本次漫展会有机器人的斗战、3D打印机技术产品等高科技体验。

请问漫展活动为什么取名“女皇”呢?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闵亮:“女皇”是我们多次举办展会总的主题概念。我们的展会主题是“以动漫为载体,传递与传承中华文明艺术之美。”

我们看过巴黎时装周,看过“维多利亚的秘密”,却很少有人看过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时装秀。中国女皇盛典动漫嘉年华主要节目之一——中华艺术时装秀,便是以中国古风服饰为主要设计灵感,结合部分西方的设计元素,由国人原创设计的时装展示秀,其沉淀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中的璀璨精华,打造华美绝伦的古风元素服饰,意在引起人们对中华艺术极致之美的关注。我们会在每次时装秀中挑选出最出彩的人与设计作品,其形象将成为本届女皇盛典中的女皇,故名“女皇盛典”。

您曾提到贵公司要建立国际动漫游戏体验馆,能否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

闵亮:国际动漫游戏体验馆是一个新的漫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的设计理念就是以寓教于乐为前提,在漫展中加入一个专业化很强的摄影区,一个占比重很高的新颖游戏区,淡化精简摊位区,邀请国内专业民族服饰社团表演一个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中华艺术时装秀”,展现一种中华文明极致的美,以“美”为最佳契合点,美的事物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认可,不断地让现在的年轻人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服饰是一种潮流。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方针,潜移默化地改变现在年轻人对美的认识,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让审美取向从日本动漫向中国传统文化转变。

国际动漫游戏体验馆在原创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漫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最前沿3D打印机的技术,制作炫酷的服饰道具,来吸引全球的关瞩,同时把中华文明的魅力借助此类先进技术推广发扬。我们已制作了一台高达250厘米的巨型可移动机器人。由人穿配,这在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此基础上还将推出歼20、歼31,航母辽宁号,运10等能代表盛世中国且有民族特色,融入中国元素的各类原创形象的动漫作品。

您对中国动漫行业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闵亮:一是希望动漫产业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出现更多更优秀的原创作品,提升该行业的创造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二是在表现二次元人物性格方面动漫具有先天的优势,将来电影发展趋势可能趋向虚拟化,无真人出演,或许会被动漫代替;三是发挥动漫积极的教导作用,引导人际交流的良性循环。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4

一、提炼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

卡通形象设计中的艺术形象分两方面,即性格和造型。设计者在设计卡通形象时应注意,使卡通形象的性格具有中华传统美德,蕴含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使卡通形象的造型富含民族视觉元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提炼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提炼

中国卡通形象设计与传统戏曲有着割不断的内在联系,因为中国的皮影戏就是现代动画的前身。而中国动画独特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戏曲。中国动画的角色设定借鉴最多的便是戏曲的脸谱和戏曲服装。戏曲角色通过脸谱和服装可直接表现出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品德、性格和气质等背景内容,而且带有明显善恶、褒贬的道德评价。动画人物的服装设计与戏曲服装特点亦有相通之处,戏曲服装主要是提示人物身份的作用,因此在细节上并不追究历史的真实性而更注重视觉效果的美感,动画人物的服装也借鉴了这个特点。例如《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做弼马温时,官服袖口露出一段白边,是借鉴戏身居高位的文武百官服饰却与宋元笔画中的神仙人物类似。

2、从中国文学中提炼

中国动画诞生以来,整体上看其与戏曲的关联性实际上大于和文学的关联性——这也是与西方动画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然而,不可否认,中国文学仍然不失为动画创作主题的母库。中国动画在传达民族文化和思想,创造卡通形象性格时,首选题依然是选择民族经典文学著作为表现题材。从20世纪40年代中国第一部影院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开始,中国古典文学就与动画开始结缘。该片作者之所以选择民族经典文学名著作为表现题材,正是抱着向美国迪士尼动画展示自身实力和价值的目的。除了小说,古典散文也是中国动画的题材对象。比如根据先秦散文《庄子》《孟子》等作品改编的动画片《五子说》,表现了轴心时期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哲学道理、处事原则和思想观念等内容。民间传说是中国动画题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如《女娲补天》《雕龙记》等神话故事,《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等民间寓言。从这些动画作品中,也创造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艺术形象,例如:忠义双全的全能英雄——孙悟空,坚持正义的小勇士——哪吒,乐于助人的幽默智者——阿凡提,各怀绝技的除妖团队——葫芦兄弟等。这些经典的卡通形象用轻松诙谐的方式传递着优秀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

二、借鉴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形成具有民族特性的艺术风格

中国动画与中国绘画之间的亲缘关系犹如母子,具体而言,中国动画受到了古今中外绘画形式的影响,包括原始岩画、画像石、佛教壁画、水墨写意画、工笔重彩画等。繁多的绘画形式赋予了中国动画强烈的民族气息,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1)岩画是一种石绘石刻文化。原始初民以石器作为工具,通过岩画这种自然的方法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内容和美好愿景。在动画片《牧童与牛》中,创作者抓住物象基本形态将结构简化到极致,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完全符合岩画的造型特征。该片还有意识地以一种粗粝的肌理作为画底,暗示延时的特质。

2)画像石是汉代绘画形式的代表,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表现汉代社会文化时积累了大量与大众对话的经验,描绘战争、宴饮、庖厨、乐舞伎戏等场景,凝重醒目、洗练质朴。画像石的造型放弃了细节刻画而重视对象的典型特征把握,表现为程式化和符号化特点。剪纸动画《南郭先生》正是吸收了画像石的这些特点,透现出一股古韵盎然、沉稳大气的视觉风格。

3)中国的佛教壁画从审美上是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不同的美术形式,它以恢弘气势、庄重形象和色彩严明为基本特征。其中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壁画的巅峰,动画片《九色鹿》、不仅视觉形象取自敦煌壁画,连故事也源于敦煌壁画。

4)水墨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杰出代表。以水墨写意画作为视觉载体的水墨动画,打破了动画片最惯用的“单线平涂”模式,既保留了水墨画的优雅高远气质,也蕴含了隽永的表现深度。画面中的大量留白使背景不再与主要角色发生现实性的必然关联,从而可以让观众从客观物象中超越上去,进入心灵的无线空间。从《小蝌蚪找妈妈》到《牧童》,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韵味无穷。

5)工笔重彩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既有严谨的造型、精致的细节也有艳丽的色彩。在动画作品中,工笔重彩往往用来表现背景。剪纸动画《草人》便是借用清末大画家任伯年的工笔清绿山水画风,《天书奇谭》中场面宏大的千岩万壑,也都是宋元青绿山水画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体系中汲取养分的中国民族动画才有其茁壮生长的土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精妙的中国传统艺术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在人的眼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创作出来的动画作品必将散发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从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两方面探讨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素材,设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卡通形象。

关键词:民族化,卡通形象设计,中国动画学派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5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教学设计

今天听了专家的讲座,我不禁汗颜,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两码事!去年我们文登市课例大教研,我在我们学校上了这节《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校级公开课,今天我通过听讲座,将自己的这篇教学设计修改了一下,恳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能 力

提高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能力。

知 识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知道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3、知道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懂得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教学重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只有平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教学难点

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且政策性较强,学生理解这些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学情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生活较远,虽然他们也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等,但是要做到更好的将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做到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各民族友好往来,就必须对民族关系、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从而认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而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

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播放视频《爱我中华》

师:大家喜欢听歌吗?老师今天带给大家的这首歌你们都会唱,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大屏幕一起唱,同时请你思考这首歌给你带来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导入,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得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结论,引出下一个问题的思考。)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一节《一年一度人代会》,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人代会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那么少数民族的人民是如何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呢?国家采取了哪些政策来保证少数民族的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呢?导入课题。

(二)、新授: 环节一:情境再现

多媒体展示:少数民族代表步入人代会会场、民族团结宝鼎,孔繁森的事例,思考:从这些图片和事例中你能感悟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形成了什么样的新型民族关系?

生答后师点拨: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逐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设计意图:用图片和事例创设情境,学生乐于接受,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得出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环节二:共同探讨

多媒体展示: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思考这幅图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生会回答: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或者边疆地区 讨论:东西部的差别

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 东部资金、技术、人才

师: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东西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我们要把东部的资金、人才、技术与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东西互补、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既促进了少数名族地区的发展,又可以弥补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局面,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为此,我们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你都知道哪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引申我们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建立的新的知识体系,自然流畅,容易理解并记忆。)

教师:从以上共同探讨我们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全国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不仅是建国60年来我国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今后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保证

环节三:我思我悟

多媒体展示:中秋、国庆、端午等节日是国务院规定的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而西藏自治区在这个基础上又将“藏历年”定为藏族节日。

讨论:在工作时间和节假日的规定上,为什么西藏自治区能够作出与国务院不同的规定?

生答师点: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设计意图:用典型的案例让生明白一个道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自治权,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的知识做好铺垫,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课本,看看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并自主解决。看谁提出的问题质量高,答案准?

生看课本,分组讨论,师总结答案

(1)、原因:(历史角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理角度)大杂居小聚居

(2)、含义:国家统一领导;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

(3)、意义: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有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设计意图:民族区域自治这部分内容虽然离学生比较远,但教材编写得非常清楚,学生在了解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自主权之肯定会有好奇之心,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问自答,并用竞赛形式,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四:走进生活 我们班的柳云雪同学是回族人,大家都知道,回族人是不吃猪肉的,我们应该怎样与少数民族同学搞好关系?为维护民族团结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启发学生要维护民族团结,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发言,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将本节的重点、难点再强调一遍,将学生遗漏的知识点及时再巩固一下)

(四)课堂练习 谈一谈你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堪称是统一国家内部处理民族问题的典范。”(设计意图:运用这个案例,再次强调我们国家的这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独具特色”的,再回到本课《人民当家作主》这个主题上来。)

教学反思: 优点:

1、本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参入到课堂上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将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与思品课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知识是相通的,所有的科目都应该好好学习。

3、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歌曲、图片、事例等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将知与行结合起来。

不足:

1、本课我们市里举行过公开课,我感觉本节的设计“独具特色”强调得还是不够好。

2、在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因中,如果与基本国情联系起来效果会更好。

疑惑: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6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西藏;实践

前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的处理民族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民族问题理论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民族工作有极大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而对当代中国民族发展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及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问题,以维护全国各民族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结合当前民族的工作问题,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并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在20世纪80年代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团,将民族问题放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民族问题进行了阐述,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深化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容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总体而言可以分为民族问题论、民族关系论和民族纲领论几部分。就民族问题论而言,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对民族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民族问题论主要包括民族问题的本质、内涵、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以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在新环境下,民族问题论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民族关系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关系论是党和国家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将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当做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核心和目标,用以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策略。民族关系论的形成,对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性质进行了详细概述。最后是民族纲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纲领论是党中央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坚持和遵循的原则。民族纲领论主要包括各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意义

(一) 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振兴,同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振兴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责任,他们相互推进。因此,推进民族经济发展不仅为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项政治问题。新时期后,中国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开发西藏经济,促使西藏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投资力度,启动扩大西藏这项标志性的工程,使得西藏经济得到明显增长。同时,西藏地区的退耕还林和保护生态环境工程正在顺利的进行,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调整农牧业结构、建设基本农田等结合起来,进而走出一条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和增收农作物的良好道路。在西藏,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水资源和开发特色资源等同西藏具体状况相结合,进而实施科技和高技术产业的示范工程。国家也相应的支持西藏地区的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装备贫困县级职业技术教育,让科技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发展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安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新时期,国家的主要扶贫力量为开发西藏地区,帮助西藏人民发展起来,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

(二)为解决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开辟了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人一致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并根据各个地区之间的具体状况实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建立团结、平等、民主的新型民族关系,建立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民族间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方针。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

(一) 完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维护国家集中统一和各民族区域自治结合;二是各民族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三是各民族充分自治,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实践与西藏,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为:一是通过灵活的方式解决了西藏少数民族自治,如能夠达到一级行政单位标准的少数民族,可以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并通过不同的行政级别自治行政机关,来行使相应的自治权。二是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的建设。在民族区域自治下,少数民族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利,党中央和国家和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自治,从而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当家做主,维护了各民族的兄弟关系,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三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我国地域辽阔,而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在维护国防、保护国家领土完整上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也激发了少数民族对整个国家的热爱,促进了祖国统一。

(二) 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地區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何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对于促进西藏地区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支撑下,党中央和国家关心西藏,加强西藏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结合西藏具体情况,通过专业院校、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大批西藏少数民族干部,并建设西藏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队伍,从而全面促进西藏少数民族的发展。

nlc202309081349

(三) 坚持民族理论与民族实际问题的相结合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应用于西藏中,是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对西藏发展进行指引,才能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在新时期下,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提高民族凝聚力。我国是一个不同宗教、风俗、语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凝聚力和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充分重视民族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将各民族的均衡发展,提高各民族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当做重要问题,加快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西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和谐、团结,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西藏的繁荣富强。

(四) 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应积极的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的解决民族间的纠纷问题,促使国家长治久安,各个民族和睦相处等。但同时,应高度警惕国际敌对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支持和帮助,有效阻止渗透、颠覆和破坏等活动,促使民族和谐发展,逐渐缩小民族间的差异,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就需要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和促使经济水平的发展。只有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中的经济因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将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促使少数民族和地区民族的人民发展起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民族分离的危险因素。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发展中大国,东西经济差距大,边疆内地经济差距大,而少数民族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关系到国家西部和边疆的繁荣与稳定,国家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国家宪法之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公平发展,稳定繁荣。

参考文献

[1]龚永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生成轨迹——中国梦与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理论研究系列之五[J].广西民族研究, 2014,(5):1-11.

[2]李斌雄.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之作--《共同發展共同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介[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5):96-97.

[3]赵健君.一元主导与多元共享: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方式的实践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与创新研究之一[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6):58-62.

[4]金炳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中国民族, 2015,(3):34-37.

[5]张艾力,金炳镐.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贡献——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J].贵州民族研究, 2014,(12):1-6.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7

一、崇“和”尚“中”的观念在政治制度中的合理运用

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数千年来儒家文化一直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其所倡导的崇“和”尚“中”处事哲学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崇“和”尚“中”的本质, 就是认为事物的存在应是在事物不同 (事物多样性) 的基础上实现并存共处;事物的发展应该是在不同事物并存共处的基础上, 互利共赢[1]。经验告诉了人们某种价值观念形成以后, 不仅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反而会使人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保持下去, 并形成一种社会风范。这对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或多或少存在着直接或者潜在的影响。崇“和”尚“中”的思想观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与首要价值。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 它仍然会影响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中国各民族之间经数千年的交往与融合, 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之间崇“和”尚“中”的观念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 从文化意蕴上讲就是崇“和”尚“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的体现, 走什么样的道路将决定这个民族今后是否能够繁荣发展, 因此国家运用崇“和”尚“中”的思想来解决多民族问题。“和”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和而不同”。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及人文地理环境。不同基础上的“和”, 就是互补, 就是合作, 就是竞争, 这样才可能达到互利共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崇“和”尚“中”是中华民族对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和发展过程的理想模式的体验及其理解, 也是中华民族对待事物存在状态和发展模式的理想追求。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崇“和”尚“中”这一思想, 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所制定出来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策略, 同时也是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政治问题上伟大智慧的体现。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合理运用

19世纪中期,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中发现, 要实现国际社会的民主变革、和工人运动的国际团结, 各民族必须有自决权。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 恩格斯曾写道, “欧洲各民族的诚恳的国际合作, 只有当其中每个民族都在自己内部完全自主的时候才能实现”[2]。在对民族自决问题进行宏观总体性把握的同时, 马克思恩格斯还针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中的民族自决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如意大利、匈牙利这样的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民族自决问题就是摆脱殖民统治, 组建自己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但是就罗马尼亚人、南斯拉夫人等, 这种属于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自决问题, 在这里民族自决权也就是自治权, 恩格斯认为, 他们“将能自己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 并且不受任何外来干涉而确定自己的新疆界”[2]。就欧洲那些饱受压迫、奴役较深的爱尔兰与波兰民族来讲, 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 爱尔兰解放的“先决条件是把现存的强制的合并, 即对爱尔兰的奴役, 变为平等自由的联合———如果这是可能的话, 或者完全分离———如果这是必要的话”[3]。在波兰问题上, 马克思曾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的原则的基础上, 并通过民主和社会主义基础上恢复波兰的办法, 来消除俄国佬在欧洲的影响。”[4]就是说, 民族自治权对被压迫民族而言, 就是同压迫民族彻底决裂, 从而解放自己。

综上所述,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自决理论中民族自决权包含民族分离权与民族自治权两项内容。对被压迫的民族和受外来民族奴役的民族来讲, 民族自决权就是民族分离权, 有权从外来压迫民族中获得自由, 组建自己的国家;而对属于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各个民族来讲, 民族自决权应当是民族自治权, 即各民族在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自治区域范围内可以自行决定属于民族内部的事务, 而不是说每个民族都有权建立国家。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中国国情之后经过研究最终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 并最终为解决民族问题选择了一条正确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还谈到了关于民族国家选择单一制与联邦制的问题。恩格斯在谈到联邦制共和国问题时曾讲道:“在我看来, 无产阶级只能采取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共和国的形式”, “真正的民主集中制共和国赋予地方的自由比联邦制共和国更多”[5]。可见, 马克思恩格斯不但反对国家内部的民族分离, 而且认为民族集中制与地方自治并不矛盾, 单一制国家内部完全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结合

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根源。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因社会剧烈变动而出现的“百家争鸣”, 从不同的角度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建立起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从此, 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 虽曾几度出现过短期分裂, 但每次分裂对峙都为更高层次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两千多年来, 从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结构形式来看, 一直都采取中央集权的单一制, 从来没有出现过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虽然在近代史上曾经有过地方自治, 但其前提是在承认中央的权威及有效管理的情况之下, 因此仍属单一制性质。历史上的中国这种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形式成为一种历史的传统。

现今以科技竞争为主导的国力竞争日益加剧, 经济全球化明显, 国家与国家之间, 国家与地区之间, 各民族之间, 都面临着强大的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中国这个泱泱大国, 地广人众、民族众多、内部差异明显的国家, 政治治理不可能只依靠单一层级的政府来完成, 中央与自治地方的权力划分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权力配置。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也就成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定内涵,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正确分配好中央与地方的职责。中国权力机关依据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来规范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全面落实民族自治地方的各项自治权力, 维护民族区域自治权力。做到在调整和处理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时有法可依, 同时更好的保证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稳定性。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就新疆而言, 正如清朝统治者说的, “新疆东捍长城, 北蔽蒙古, 南连卫藏, 西倚葱岭, 居神州大陆之脊, 势若高屋之建瓴, 得之则足以屏卫中国, 巩我藩篱, 不得则晋陇蒙古之地均失其险, 一举足而中原为之动摇。”[6]由此可见, 历史上统治者十分重视中国的边疆地区, 正是由于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民族地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因此科学、合理的解决民族问题至关重要。苏东剧变让我们从事实中看到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运用统一的模式去管理和治理民族地区很可能会有一些因差异性而导致的不适应。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在告诫着人们, 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在于民族区域自治, 应该让各民族人民运用自己的方式方法, 运用自己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条件进行自我管理和整治。但是民族区域自治权的限度, 是必须保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的。因此我党选择了运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使各自治地方因地制宜进行治理。

民族区域自治, 核心问题是民族自治权问题。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 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充分扩大和切实保障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的权力。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必须是在服从党的领导的前提下, 有权制定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管理地方财政;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管理本地方各项事业;配备相应民族干部和培养民族人才;以及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等。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机关同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二者有机的结合, 这样做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有利于更好的维护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使这种纵向管理体制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对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相结合, 做到因民族制宜, 从而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使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和地区特点进行合理的发展并最终推动着中国经济发展, 维护政治的繁荣稳定。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儒家文化中所倡导崇“和”尚“中”的观念在政治制度中的合理运用,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结合, 同时也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该制度的施行使民族地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可以按照本民族风俗习惯、生活特征等进行自治。使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对民族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并最终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维护政治的繁荣稳定。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崇“和”尚“中”,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王让新“.崇和尚中”——邓小平内政外交思想中的中国智慧[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5, (5) :110-1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7:122-83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47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6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6-277.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8

1. 课程特点与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八章, 涵括三大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培育社会主义道德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育人性特征。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 “养成”。养成非朝夕之功, 需要不断引领, 需要良好氛围, 潜移默化。在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 受时空局限, 一线教师在教室单兵单阵地 “作战”, 教学效果有限。因而在教学中, 我们在信息化试点项目“基于云的立体德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基础上, 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 实施基于云的立体德育教学。

“基于云” 意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 依托云平台。 “立体” 有三层含义: ①教学内容集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法制素养、健康人格四位一体, 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 ②育人主体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各方力量, 通过富媒体齐发力; ③育人阵地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 线上线下共发声。利用信息技术连通课内与课外, 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2. 教材分析与专题设计

教材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包含三节内容: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计划4学时。在设计专题时, 考虑到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可以与 “中国梦”教育相结合, 因而把该章设计为两个专题 “让理想照进现实” 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前一个专题为理论讲授课, 讲授“人须立志” “如何立志”和 “全力达志”内容; 后一个专题为课内实践课,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1) 知识层面: 使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 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 2) 能力层面: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3) 态度层面: 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意识, 形成个人发展要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价值认同, 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其中,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而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及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树立的理想信念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 “让理想照进现实”时, 虽然对理想信念教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 但是通过多渠道调查的结果显示: 学生普遍缺乏方向感, 有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节。调查还表明: 学生希望能获得更多书本外的知识, 希望更多与人交流, 得到自我展示的机会及更多的指引。

三、教学策略

1. 教学组织方式

基于以上对课题和学情的分析, 考虑到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获得认知会更易形成价值认同, 本专题授课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 利用信息化平台, 运用多媒体, 组织翻转课堂教学。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和调查研究学习法。不同知识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法。

3. 教学活动设计

本专题中, 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为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 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为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需要接受的观念和形成的价值认同有: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进行相应教学活动的设计。

四、信息技术

教学的开展与管理, 主要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老师利用账号开展导、教、管、评, 学生用账号进行学。此外, 还有校级精品课程网站、革命纪念数字展馆等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平台。我们还对大学城空间平台加以特色利用, 申请账号建立了主题教学空间, 并把账号开放给校内和校外专家, 专家可以用此账号参与到德育教学中。除了空间平台, 我们还利用微信、QQ群组、微博等服务教学。

五、实施过程

专题学习实施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共包含七个环节。其中, 课前和课后环节, 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

1. 课前完成

( 1) 情景创设———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环境, 憧憬 “我的未来生活”, 并发布在自己的大学城空间, 引出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 2) 教师通过 “三问” ( 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 引导学生探究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 3) 学生通过完成老师在空间设置的项目学习任务, 完成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自主探究, 并将探究成果发布在大学城空间。

2. 课中完成

( 1) 分享和汇报课前完成的自主探究成果, 教师小结后, 学生探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 2) 学生分组讨论视频案例: 2012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完成对讨论问题的合作探究, 交流探究结论。

(3) 教师总结。

3.课后完成

反馈与指导。课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完成空间发布的任务, 教师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 并有针对性地个体指导。

六、实施效果

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法, 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 学生信息搜索受限, 获知面较窄, 从而对问题的探究学习无法深入。利用信息技术, 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课前完成基本学习和初步思考, 课中攻克教学难点, 课后延伸练习引导养成, 从而获得了更优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对这种形式新颖、注重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专题教案

【教学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授课类型及课时分配】课内实践课 ( 2 课时) 。

【教学目标】

( 1) 知识层面: 了解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 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 2) 能力层面: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3) 态度层面: 引导学生树立起理想信念意识, 形成个人发展要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价值认同, 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教学重点】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教学难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应树立的理想信念观。

【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三明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调查研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视频: 知识类 《百年潮·中国梦》《微宣讲之中国梦》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 新闻类 《焦点访谈———中国梦我的梦》, 案例类 《2012 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公益之星———徐本禹》, 史实类 《南京大屠杀》; 音频: 朗诵类 《七子之歌》、歌曲类 《我的要求不算高》 ( 黄渤) ; 图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影像集》 《印象华西村》;文档: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共产党宣言》、PPT演示文稿。

【教学要点】

( 1)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的实现无法脱离时代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告诉我们, 当国家民族积贫积弱, 个人幸福梦、出彩梦便无从谈起。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的结论。

( 2) 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 ( 中国梦教育) 。 “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 习近平语)

(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4)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应树立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的梦想, 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圆梦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有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 需要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需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韧的实干精神!

【教学环节设计】

(一) 课前

1. 情景创设, 引出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请结合社会环境, 憧憬你的未来生活。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思政德育实践”的子栏目 “第一课堂”。

2020年, 我______岁, 我是__________ (职业名) , ___________ (我的工作生活状态) ;

2049年, 我_______岁, 我是_________ (职业名) , __________ (我的工作生活状态) 。

2. 教师引导探究

核心: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三问: 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 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3. 学生自主探究

思考A: 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_______。

思考助力: 请依次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一: 登录大学城空间, 在线观看教师通过圈子推送的文档资料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视频资源《南京大屠杀》和图片资源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影像集》《印象华西村》。

活动二: 人物访谈 “寻梦之路”。分别与自己熟悉的一位六十多岁、五十多岁、四十多岁、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的人交谈, 了解他们十八岁时的人生状态以及当时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憧憬。做成汇报材料 ( 可选择视频、音频、动画、PPT演示文稿或Word文档等形式) , 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 “思政德育实践” 的子栏目 “第一课堂”。

思考B: 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是________, 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思考助力: 请依次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 活动三。

活动一: 在线搜索视频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 带着以下问题完成观影。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 大国崛起是否有统一的模式? 中国崛起的道路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活动二: 访问老师的大学城空间, 在线观看视频资源 《百年潮·中国梦》《中国梦我的梦》《微宣讲之中国梦》, 学习中国梦的相关内容。

活动三: 访问老师的大学城空间, 在教研苑 “思政德育实践群” 跟帖, 汇报自主探究学习成果。

(二) 课中 (90分钟)

1.时间分配

导课: 教师开场白, 呈现教学目标。 ( 3 分钟)

分享: 我的未来生活、寻梦之路 ( 15 分钟)

自主探究成果汇报。 (20分钟)

老师小结点评。 (7分钟)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 35 分钟, 其中观看视频8 分钟, 分组讨论15 分钟, 结论汇报12 分钟)

老师总结。 (10分钟)

2.学生自主探究

成果汇报

3. 老师点评小结

导引合作探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思考助力: 观看在线视频: 2012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4. 学生合作探究

(1) 讨论:①林俊德在癌症晚期, 仍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甚至都没有留时间跟家人道别, 你能够理解这样的选择吗?林老的选择让你想到了____________?②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当代大学生读书为_______?

(2) 结论交流汇报。

5.老师总结

( 三) 课后

反馈: 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对自己之前的人生憧憬进行审视, 完成 “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未来生活”, 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 “思政德育实践”的子栏目 “第一课堂”。

各班在教研苑 “2013 级思政德育实践群” 发起投票, 每班票选出两位“梦想之星”, 参与到年级 “梦想之星”的评比。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9

生产制造:量身定制

同方机械采用订单式生产,由订单决定生产数量。但这里的量身定制,指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加工装备的量身定制。

2013年,同方机械搬迁至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园中,拥有标准化厂房2万多m2,各类数控加工中心20余台,以及数控车、铣、磨等设备120余台,产能提升了数十倍。

因此,在同方机械的生产车间中,自动化生产设备随处可见,而真正有特色的是那些经过改造的专用机床设备。或许是研发精神已经深入骨髓,同方机械研发部门将原有机床设备全面进行了定制需求下的改进,来满足不同零部件的加工需求,并同时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比如,秧箱往复式螺旋轴的加工对位置精度要求很高,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要求。同方机械便在传统手摇式车床上增加了专用工作台和数控系统,实现了加工自动化和精确化。同时提升了3倍工作效率,同方机械研发团队又设计增加了双夹持机构。

在接受采访时,董事长郭保可说道:“很多优秀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其实并不都是非常先进,而是老式设备与新式设备共存,因为,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一定的时间,重要的是要物尽其用。”同方机械对设备的改进,体现的正是郭保可这样物尽其用的管理理念。

也正是在这些“量身定制”设备的帮助下,德棵水稻插秧机所有核心零部件和70%其他零部件为自主生产,充分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并将成本降低到了极具竞争力的水平。

服务:承前继后

服务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产品质量,除专注于产品外,同方机械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从售前、售中到售后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在产品销量较大的黑龙江省,同方机械共授权建立了40余家经销商和售后服务网点,并要求所有德棵插秧机经销商设立配件专柜和用户满意的售后服务人员。

依托于这样的销售体系,同方机械设立了三包员和用户培训机制。

同方机械要求所有经销商配备产品销售数量1/40的售后服务人员,并且所有参加服务的人员均需到同方机械接受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

在记者采访期间,就有来自黑龙江建三江万鑫物资的13名(新老)三包员正在工厂内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德棵水稻插秧机的维修保养、故障排查以及拆卸装配等操作和讲解技能。

用户培训则由当地经销商协调组织用户,由同方机械派出多名技术人员前去当地进行培训。

2016年春节前,同方机械共派出10余名技术员,前往黑龙江农垦,历时一个多月在20个农场、县市地区进行了免费用户培训会和产品推介会,为用户讲解德棵插秧机的维修与使用保养知识。

“培训会受到了用户的极大欢迎,到场用户从三四百人到七八百人的都有,甚至有的培训会到场人数还超过了1 000人。”同方机械销售经理刘际玉回忆道。

黑龙江省每年5月份的水稻插秧季,是水稻插秧机集中使用的作业期。每当这段时间,同方机械都会派出由120~150名三包服务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联合当地经销商,对所有新用户做到上门调试并指导相关注意事项,并在作业期实行24小时售后服务执行机制。

反馈:形成闭环

产品改进是同方机械极为看重的一点,每年,同方机械均会对产品做出多项细节改进。为此,同方机械建立了产品使用信息反馈机制,将服务与研发相连接,形成了产品改进闭环。

在每年的插秧作业季,同方机械都会通过三包服务单记录产品使用和装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插秧季后,结合三包员的三包总结、经销商对用户使用情况的反馈以及三包服务单记录,同方机械将插秧季存在的使用问题进行汇总,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确定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确定后,将各部分改进任务分配至研发团队。研发团队改进完成后,样机被送到实验田进行性能验证,并最终定型,成为下一代升级产品。

2015年,同方机械对德棵新型独轮高速水稻插秧机共做出了大大小小24项改进,可是如此多的改进是否会影响到产品的最初定型呢?刘际玉告诉记者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改进的一般是“材质、加工工艺以及一些细小结构”,如同各软件的版本升级一样,经过改进的机器,往往在可靠性和稳定性上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10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艺术特色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年动乱直接冲击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 “双百方针”不复存在, 这时期的钢琴作品也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 阻碍了正常的发展。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 我国主调钢琴音乐由创作转变为改编, 因此这段时期又称为“改编曲时期”。这段时期中国主调钢琴曲创作特点是将既有的歌曲或器乐曲在保持原曲相对完整的情形下改编为钢琴曲。代表性作品有殷承宗等人编曲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愤、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自此, 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钢琴音乐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多层次与多元化, 向着新的旅程迈进。

改革开放后, 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二为”文艺政策, 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改革开放也为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土壤和契机, 钢琴音乐的创作也朝着多元、多轨、多向发展。这段时期的创作主要趋势是反主调音乐创作, 作曲家尝试运用各种现代作曲技法, 创作了不少富于想象力的优秀作品。如陆华柏的《东兰铜鼓舞》、饶余燕的《献给青少年》、黎英海的《阳关三叠》、陈钢的《梁祝系列钢琴协奏曲》、储望华的《春江舟影》《情歌》《正月新春》《在那遥远的地方》《茉莉花》等作品。这一时期进入了自由创作时期, 在思想和创作灵感上都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 开始借鉴西方的创作风格、技巧;在创作经验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在创作技法上开始有独特的个性特色;在题材的开拓与技法的创新上, 大力地吸收了民间音乐的表现技巧, 运用民间素材创作, 极大地丰富了创作手法、音乐风格和技巧。至此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的作曲家们创作出了相当多的钢琴作品, 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 各种具有特色的钢琴作品没有给广大群众充分了解的机会, 故广大群众也不大熟悉, 如董为杰的《江西民歌五首》、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赵晓生的《太极》、王千一的《托卡塔》等等。

本世纪, 魏廷格在《钢琴艺术》杂志中提到“中国钢琴艺术研究属于中国音乐学研究的一部分”这一观点。这说明中国的钢琴音乐, 在研究领域有了自己的定位, 不再是仅仅模仿学习欧洲, 引用欧洲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技法。这一观点的提出, 使中国钢琴音乐不再长期处于迷盲与滞后状态。在不断学习和与西方交流下, 我国钢琴音乐在研究领域有所成就。“是涉及古今中外音乐多种关系, 内含多种学科的复合性研”。在这种社会潮流的推动下,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紧密, 中国钢琴乐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出现了建国以来中国钢琴音乐的盛况, 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如孔祥东、李坚、韦丹文等等, 这些大家的出现, 为当代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钢琴艺术繁荣离不开不断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现如今, 国家对音乐教育开始重视起来, 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人才, 为我国钢琴音乐与世界接轨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一批批海归人才将西方的音乐文化带入中国, 对国内钢琴音乐资源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国际上著名的钢琴大师也频频访问中国, 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的学习机会, 因此, 我国钢琴音乐得以在一个了宽松而又舒适的在环境里发展。李云迪、朗郎、孙梅庭等一批青年钢琴家, 都是在这样宽松有环境里成长起来, 都在国际的重要音乐比赛中获得了大奖。中国的钢琴音乐已经进入到了繁荣时期, 名家名作层出不穷, 为世界乐坛所惊叹。

当代中国钢琴音乐, 在创新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进行创新, 不断缩小了与世界钢琴音乐的差距, 并初步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化艺术风格:

(一) 题材的民族化

题材的民族化是钢琴音乐创作的基础, 它体现了钢琴作品中民族化的基本文化内涵。题材的民族化首先反映在最具有中国内涵的民歌上。中国号称“泱泱大中华”, 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民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中国钢琴音乐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另一方面, 题材的民族化反映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 现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内心生活的内容。作曲家把欧洲音乐文化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国民族化特色”的钢琴音乐, 涌现出了大批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改编的中国古曲, 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 耐人寻味。钢琴创作者经中国古曲改编成曲, 大大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内容, 也别有一番中国风, 其中神韵是其他国家不可能具有的, 这种美代表着中国魂, 中国气质。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百鸟朝凤》《梅花三弄》, 储望华的《二泉映月》等等。

(二) 西洋作曲技法的民族化

钢琴音乐创作反映出艺术家已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价值, 作曲家大都是一些具有民主思想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子。他们并没有刻意模仿, 生搬硬套西洋作曲技法, 而是在创作中将西洋作曲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的作曲技法中来, 形成了民族特色浓郁的的音乐风格。钢琴作品大多改变了以单音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和声、复调的音乐表现形式, 开辟了运用西方进步作曲技法来创作民族钢琴音乐的新道路。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同时在曲式上, 吸收了欧洲曲式结构, 创作出了出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奏鸣曲、回旋曲等。

(三) 音乐色彩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性的元素被融入了作品中, 体现出了各地的自然环境、风俗人情、区域文化。不同地域的不同气质的体现, 使外来的钢琴音乐和传统的民族乐器一样, 便于和人民融为一体, 对钢琴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邓尔博的《新疆幻想曲》等, 这些作品都富有浓郁的地域风情。

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 出现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出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钢琴人才, 在一次次的国际大赛、演出中, 将中国的钢琴音乐带到世界, 用优异的音乐向世界证明, 中国化的钢琴音乐正在崛起。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从无到有直到经久不衰,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由此可见, 中国钢琴音乐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民族化。坚持民族化、本土化不仅是钢琴音乐所遵循的规律, 对其它音乐形式都具有深远的指导借鉴意义。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觉醒本土文化意识, 肯定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已成为必然。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刘元举.《钢琴时代》.北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10

[2]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 .华乐出版社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11

然而,目前陕西市场上民俗工艺品的包装却不太令人满意,一些低档民俗工艺品尚处于无包装状态,大多仍赤裸着陈列和销售,这对民俗工艺品的普及和流通造成很大不便;一些中档民俗工艺品采用普通包装盒,盒型结构简单,且容易变形;一些高档民俗工艺品,如陶瓷、玉器、青铜器、泥塑等,则千篇一律地采用锦缎包装盒,这类包装盒毫无个性和美感,更谈不上地方特色,而且外包装盒上没有最基本的品名、商标、生产厂家等信息,更没有合理的包装结构,只采用了发泡塑料、布、废纸等填充物,非常不利于高档民俗工艺品的流通和扩大销售,也不符合环保要求。

可见,陕西民俗工艺品包装市场总体上仍处于低层次、小规模的阶段,民族文化内涵不足。因此,为引导消费,满足商品包装的保护功能与审美功能,须充分考虑工艺品的民俗性、地域性、宣传性等特点,加强陕西民俗工艺品包装盒的设计开发和研究。下面,笔者就以3个较具代表性的陕西民俗工艺品包装盒设计为例,阐述如何通过结构和装潢设计的完美结合来突出工艺品的民族文化特色,希望可以为包装设计师提供一些新思路。

周至民间刺绣包装盒设计

周至民间刺绣经过图案设计、刺样、刺绣、挂浆、裁剪、上里、签边、合成、绗针等13道工序精制而成,色彩亮丽,做工精细。图1所示为一款周至民间刺绣产品,尺寸为18cm(长)×16cm(宽),厚度为3cm。其定位为一款中档民俗工艺品,消费群体主要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1.结构设计

包装盒采用正六面体结构,其内部垂直方向有3个大小相同的正六面体内盒,每个内盒的侧面分别与盒体相对应的侧面相黏结,盒盖和盒底采用粘贴方式固定成型。

这款包装盒可包装一组周至民间刺绣,整个包装盒以垂直中心线为转轴,可以合拢或者展开,展开时可方便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消费者购买之后可将包装盒合拢为固定式包装,方便携带。

2.装潢设计

周至民间刺绣包装盒装潢设计如图2所示。包装盒整体以白色为底色,再配以淡蓝色、淡紫色、金黄色;内包装盒整体选用暗灰色,以淡雅的色彩衬托出周至民间刺绣的浓艳色彩和质朴气息;盒盖(如图3)采用花开富贵的图案,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待,以中国的国花牡丹花作为背景,采用飘逸古朴的篆书,与周至民间刺绣优美的图案相映衬;盒侧面(如图4)对周至民间刺绣进行简要介绍,使消费者对其历史有进一步了解;盒底(如图5)采用十二生肖图案,与年份相对应,分别注明各生肖的特点,使包装盒更具趣味性。

凤翔泥塑包装盒设计

陕西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其经过毛稿创作、制模、翻胚、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以形态逼真、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以及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广被称道,是一款极富陕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不愧为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图6所示为一款凤翔泥塑,尺寸为5.5cm(长)×5.5cm(宽)×10cm(高)。

1.结构设计

包装盒采用全罩盖结构的三角形粘贴纸盒,盒盖、盒底采用三角形结构,通过盒角黏合制作而成;三角形的衬垫采用灰纸板成型,衬垫上面开有三个圆孔,便于安放产品。该款三角形纸盒结构简单,造型简约。

2.装潢设计

图7所示是一款为凤翔泥塑生肖蛇设计的包装盒装潢设计图,整体以黄褐色为主色调,透出泥土的质朴气息;盒盖的中间位置采用大红色印刷“凤翔泥塑”的产品名称,盒体周围伴有红色花纹和金黄色“福”字进行点缀,给人以喜庆、朴素的感觉,使整套包装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盒底同样采用大红色印刷“凤翔泥塑”四个字,并且在底部还附有产品的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等信息。凤翔泥塑包装盒成型效果如图8所示。

华县皮影包装袋设计

陕西华县是皮影的发源地,皮影不仅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而且还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华县皮影人物线条优美生动,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图9为一款华县皮影,其尺寸为16cm(高)×14cm(宽),厚度为0.5cm。

1. 结构设计

这款华县皮影价格不高,因此其包装采用由白卡纸制成的信封式包装袋,用塑料膜包裹华县皮影后直接放入包装袋内,然后采用插舌式封合。该包装制作成本较低,并且方便携带,适合喜爱陕西民俗文化的普通消费群体。

2.装潢设计

中国民族特色包装设计 篇12

一、20世纪50~70年代乌鲁木齐的现代建筑

20世纪50~60年代, 乌鲁木齐在原来的迪化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正规的设计单位也在此时形成, 设计队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一是新疆军区工程处和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设计处, 大部分人员是由内地引进以及部队里具有专业知识的青年;二是1957年由北京、天津省部一级的民用建筑大院支援新疆建设调来的百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三是这期间国内各建筑名校分配到乌鲁木齐来的近百位大学生。设计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很高, 所以在新疆建成了一大批优秀建筑, 其中有很多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非常多元化, 有探索民族地域特色的, 如人民电影院、二道桥百货商店、人民剧场、八一百货商店等建筑, 尤以人民剧场为代表;有在欧式建筑的柱式上添加民族性装饰图案的, 如新疆博物馆、原八一农学院教学楼、石油医院行政楼、八一剧场等建筑, 这种创作手法在当时的内地也非常流行 (图2) 。

当时, 苏式建筑 (1) 风格在乌鲁木齐盛行, 中苏合办的中苏金属矿山技术学校 (新疆工学院前身) 和新疆医学院即为代表。另有石油局明园住宅楼、自治区卫生厅办公楼、新疆医科大学行政楼、自治区团委办公楼、新疆大学解放楼、乌鲁木齐机场塔台、新疆煤炭科学研究所办公楼、自治区邮电学校办公教学楼等建筑, 皆为绿色铁皮坡顶, 浅黄色的墙面, 欧洲古典柱式, 也成为乌鲁木齐建筑的一大特色 (图3) 。

当时的中国, 现代建筑虽然没有彻底生根, 但符合现代生活和建构技术的材料, 尤其是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普遍采用。在乌鲁木齐, 砖混、框架等结构体系的应用逐渐增多, 以简洁构图、虚实对比、讲求体量和光影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建筑不断涌现, 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 几乎成为当时主流的建筑风格。如新疆军区司令部、新疆昆仑宾馆主楼、乌鲁木齐人民政府办公楼、新疆展览馆、乌鲁木齐烈士陵园陈列馆、迎宾馆一号楼、团结剧场、乌鲁木齐机场航站楼等建筑 (图4) , 典型特征是平顶、砖混或框架体系, 甚至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薄壳结构, 但外装材料主要以水泥砂浆抹灰或水刷石为主, 石材、瓷砖、玻璃、金属板等较为少见。

二、20世纪80年代乌鲁木齐的现代建筑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际, 建筑创作思想也比较活跃, 国内外建筑领域的各种思潮、流派纷纷引入乌鲁木齐, 建筑师更加关注如何把民族地域传统融合于现代建筑的创作中。

1985年, 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 一批大型公共建筑相继建成, 这些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 如新疆人民会堂、新疆迎宾接待楼、新疆科技馆、新疆友谊宾馆三号楼、伊斯兰经学院、友好商场、乌鲁木齐长途客运站、维吾尔医院等, 受到国内外业界的肯定, 建设部还因此给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颁发了“少数民族地区建筑创作进步奖”。这些新建筑在乌鲁木齐城市特色的形成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图5) , 直至现在仍是乌鲁木齐城市特色的重要构成部分。

与20世纪50年代对民族地域特色的探索相比, 80年代的建筑创作更强调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从建筑的空间方面着力创新, 同时新技术、新材料 (如瓷砖、石材、玻璃幕墙、壁画、喷泉等) 的应用也为建筑增加了亮点。当然, 不可否认, 80年代的建筑创新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建筑符号的运用上, 如尖拱、圆顶等, 甚至到了滥用的程度。这是不足之处。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鲁木齐的现代建筑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 建筑的趋同性十分明显, 乌鲁木齐的建筑与全国其他城市建筑的趋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虽然, 建筑曾是城市特色的主要标志, 但在现代城市中, 建筑在此方面的作用日渐式微。通过研究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脉络以及观察近20多年建筑创作实践, 笔者认为, 通过大多数的建筑来表现城市特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虽然只有20多年, 但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建筑的建造量很大。增量最大的建筑类型是各类行政办公楼、商业、教育设施以及住宅, 这些建筑业已构成乌鲁木齐城市的主要形象。受全国设计潮流影响, 不少建筑基本上放弃了对民族地域特色的探求, 有些甚至是对内地建筑的模仿, 以致出现“乌鲁木齐特色丧失”的说法。归根结底, 这是价值取向的问题。深受评价体系同质化、西方化的影响, 人们习惯了接受西方强势文化, 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信心不足, 其根源关系到社会各个方面深层次的问题, 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

当然, 在探索创新与民族地域特色结合方面, 还是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 如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小巴扎、新疆地矿博物馆、新疆博物馆、新疆民街、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乌鲁木齐南郊客运站、乌鲁木齐火车站、乌鲁木齐红山体育馆、阿斯塔那公寓、乌鲁木齐人民饭店、新疆体育中心体育馆等。它们的出现说明民族地域特色探求不是不必要的, 也不是无路可走的, 更不能情愿放弃 (图6) 。新疆国际大巴扎已成为乌鲁木齐标志性建筑, 如今每日接待旅游人次过万, 即印证了在乌鲁木齐的建筑创作中坚持探寻民族地域特色很有必要。

另外, 这个阶段一些优秀的现代建筑虽然没有体现出民族地域特色, 但由于其彰显出的个性和时代性而在乌鲁木齐深受欢迎, 如新疆体育中心体育馆、新疆大学文科楼、乌鲁木齐少年宫、乌鲁木齐美克大楼、红山体育馆、邮电专科学校体育中心、红山百盛购物中心、海德酒店、中银广场、银星酒店、银都酒店、火炬大厦等, 都为乌鲁木齐增色不少。

四、评价与结论

通过以上对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地域建筑创作和实践的梳理, 可看出乌鲁木齐的地域建筑创作从探索到发展, 从符号的滥用到深层次的发掘, 如今走向了从民族、宗教、地域等更深层次上新的探索。如新疆国际大巴扎把维吾尔建筑的街道空间、体量、光影等与现代建筑的做法结合在一起;新疆博物馆则着重以“西域”和多元文化交汇为创作的基本出发点, 这些探索较之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一些作品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同时这些地域建筑由于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所以其有一种天然的和谐性、生态性, 而且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

但是目前, 存在一种对民族地域特色的误解, 即认为乌鲁木齐的民族地域建筑主要是维吾尔、伊斯兰的建筑, 这是一种极其错误与不切实际的观点。民族地域特色的表达以地域建筑、本土建筑更准确。因为“地域”或“本土”就包括了民族, 还更广泛地涵盖了自然、地理、地形、环境等因素。而且, 就民族的范畴而言, 乌鲁木齐还应该包括维、汉、回、哈萨等多个民族。其实这一点在解放前就存在了, 如南梁一带就是维、回、哈萨等族的各种会馆。宗教亦如此, 在乌鲁木齐不仅有伊斯兰教, 还有佛教、基督教, 道教也有流行, 有关宗教的建筑也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地域建筑”是一个更合理、更广义的概念, 是一种瞬间的深入, 是时间、空间某一刻的具象化, 同时又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作为全球化的“逆反”, 地域建筑的观念将逐渐转向自然、气候和人文传统等重点方面, 这是一种经过了修饰, 再被放大、重新演绎的空间, 是文化遗产在建筑中的折射。

注释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下一篇:税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