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精选6篇)
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 篇1
每个家庭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一生的成长中最初也是终身接受教育的场所, 它是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树立远大的志向抱负的起始点。因此家训教育在我国始终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曾国藩的家训伦理思想处于中国仕宦家训历史中的巅峰位置。主要内容是:勤俭乃兴家之本, 孝悌乃家和之方, 知足乃立身之术, 谦敬乃交接之要。基本方法有因材施教法、以身立范法等教育方式。这些方法和内容对于当今家庭行政道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消费伦理等方面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曾国藩的家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基础,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德育教育的合理因素, 有益于促进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新风建设。
一、中国传统德育
1. 中国传统德育的政治化倾向特点。
中国的封建文化权威和社会政治权威都是儒家学说的思想, 二者高度统一, 体现了政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特点。传统封建的统治者认为, 政治功能应该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功能, 因此, 作为处于伦理道德体系中的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 必然会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辅佐工具。
2. 中国传统德育的宗法化色彩。
夏禹死后, 他的儿子启继承皇位, 君主从禅让的官天下正式演变为子承父业的家天下, 由此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作为唯一的德育思想, 儒家思想自然不置可否地成为了宗法制度下的产物。在儒家学说的伦理之中, “三纲”体现出了被统治与统治的关系, 把阶级关系引向绝对化, 成为封建社会的最高伦理原则和统治原则。这种封建思想和制度, 包容了政权、神权、族权、夫权这四种权力, 几千年来束缚着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
3. 中国传统德育的人文化特点。
中国自汉朝后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已成为经典, 并作为当时学校唯一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孔子的儒学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试图通过亲人、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使得国家可以长治久安。即便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后, 儒家思想也很好地和科学价值观融合,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育人文化特点。
4. 中国传统德育的封闭性特点。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里, 外来文化都具有入侵企图, 始终坚持着:“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观点, 始终坚持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的观点, 因此对待其他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也持有拒绝的态度, 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封闭性。
曾国藩的家训就是以传统的中国德育思想为基础, 适度改进, 坚持克勤克俭、戒骄戒躁、和家睦亲等治家的伦理思想, 敦促曾家子孙的同时, 也教国人受益匪浅。
二、曾国藩家训及其特点
在我国家庭伦理的思想史上, 曾国藩的治家伦理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曾国藩是满清期间的一位充满矛盾儒士, 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向世人推崇仁爱的思想, 提倡清廉的品质, 并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 告诫后人要重视忠孝, 教导大家要具备坚强刚毅的品质。然而他自己却在残酷与仁爱之间徘徊, 在贪腐与清廉之间挣扎, 在坚强刚毅和自寻短见之间犹豫。不过, 他纵有诸多不是, 也仍旧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曾经血腥镇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也曾以治家伦理制书, 并深得后人珍藏、借鉴。即便对于现代, 曾国藩的家训, 也有很多值得发人深省的思想。
曾国藩的一生多读诗书, 作文也十分讲究, 因此在家中也经常敦促子弟们读书。纵观曾家家训中有关读书的规诫, 纵有千言万语, 也都离不开为什么读书和怎样读书两个问题。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提倡自小立志, 刻苦读书。始终坚持:“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他看来, 欲有所成, 却没有志向, 不发奋刻苦是必然不行的。
1. 百善孝为先。
“孝”乃百行之首。曾国藩在其家训中提到:“孝为家庭之祥瑞, 独孝友则立获吉庆。”这确实是正确的。无论是在古代的传统家庭中还是如今的现代家庭中, 子女如若不孝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必然成为了造成家庭不和睦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国内家庭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由传统的多人大家庭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独生子女的家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渐渐非人性化而是更趋于利益化, 新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加优质的生活, 成为了车奴、房奴, 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年轻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顾及父母们的生活。在《曾文正公全集》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凡所称因果报应, 他事或不尽验, 独孝友则立获吉庆, 反是则立获殃祸, 无不验者”。这句话虽然体现的是因果报应循环, 但仍然能够看出, 曾国藩对于孝道的重视。他不仅仅是指出孝道的重要性, 更加是通过自身的实践作用, 告诫后人尽孝道的标准。他始终认为, 能够尽到孝道的人, 做人必然是有自己的原则;做事亦有一定的逻辑能力, 能够获得亲人朋友的爱戴, 得到任何人的尊重, 父母也会愈加疼爱于他。而不能够尽到孝道的人, 做人必没有自己的原则;做事情也会颠三倒四的错乱复杂, 亲朋好友都不会愿与其交好, 更别提获得别人的尊重了, 最终众叛亲离。其实曾国藩所说的‘孝’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认为的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 而是作为子孙, 我们还要顾及到父母的精神需求, 不光在物质上, 让父母得到应有的满足感, 还要在平日里的行动作为方面, 让父母放心、满意。如果能够获得远亲近邻的尊重, 那父母的精神需求层面, 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这才是曾国藩认为的‘笑’。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喧闹的世界所缺少的, 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并该将其发扬光大的地方。
2.“忠”“义”之道, 是社会职业道德的重要部分。
传统儒家大师认为, ‘忠’是指尽心为他人做事儿, 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或上下之分。‘义’是指办事到位、准确。这两个字几乎包括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曾国藩家训中, 我们可以理解到:即便在百业俱废的时代, 只要大家仍旧忠心耿耿的对国家精忠, 也有望使情况扭转。对于现代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中, 忠于职守可谓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廉洁奉公、不取私利、不徇私情、忠于职守可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面对生活我们应该刻苦钻研、正确理解国家的相关法规、法令, 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对待朋友、同事和气友善。忠于职守, 不但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代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 是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方法。
3. 勤俭节约, 乃中华民族之美德。
中国人自古就崇尚勤劳、简朴的家风,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也正因为此, 历代的贤能义士都将简朴、勤劳作为居家创道的重要内容。曾国藩作为一代儒学大家自然也不会例外。在他的道德伦理体系之中, 勤俭治家在所有居家美德中置于首要位置。他认为, 能够勤俭持家, 家业不会有不兴旺的。虽然他是处于将相位置, 享受着高官厚禄, 但是他始终认为简朴家风是一种惜福的表现, 也始终这样要求自己。甚至在家训中写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 无一不与寒士相同, 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 则难望有成。吾忝为相将, 而所有衣服, 不值三百金, 愿尔等当守此俭朴宅风, 亦惜福之道矣”。当位高权重的曾国藩看到自己的儿孙衣着朴素的时候, 甚是满意。诉说自己当年在贫贱之时, 妻子亲自为他添柴做饭;而现在家境富裕了, 希望自己的儿孙不要奢侈, 要学会节俭。勤俭节约, 是当代社会和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下都推崇的一种道德的品格。虽然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 人们早已脱贫致富, 但是, 作为中国这个商品经济大国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贪欲被激化了, 也就导致了现代人的消费观念, 变得铺张浪费。因此, 重新感悟节俭的道德观念, 了解节俭的人生价值, 是现代人, 当代社会, 应该选择的道路。也是我们应该从曾国藩家训中所学习到的知识, 是曾国藩家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
4. 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诚实的品德在曾国藩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有着异于旁人的解释。他认为诚实就意味着一切, 没有诚实, 就没有一切。但是, 人, 要怎样才能做到诚实呢?曾国藩认为:“天地之所以息, 国之所以立, 圣贤之德业, 所以可大可小, 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 不诚无物’”。在当代这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 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不讲诚信, 将不能立身处世, 古代是这样, 现代也是这样的。不同的社会会产生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 而社会现代化是中国走向成熟的一段必经之路。但是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建设社会大众所认同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 这是个需要慢慢摸索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 诚信始终是作为基础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会造成社会的动荡。比如之前的问题奶粉、地沟油事件, 都是不法商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制造的结果。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以法律的手段进行制裁, 但是更多的体现的是道德的滑坡, 道德底线的缺失。而曾国藩的道德理论, 加强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提高个人自身道德品质, 个人以诚立身, 要求个人讲求诚信,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德育观念历史悠久, 从开始的‘独尊儒术’到后来的‘百家争鸣’实际上都是在传授人们不同的德育观念。曾国藩的德育观念,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 形成了自己的道德理论体系和亲身实践经验, 对社会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影响。即便是对于当代社会, 也是意义深远的。曾国藩家训, 将中国传统的德育观念更加人性化、具体化, 更加符合了现在的中国。
摘要:曾国藩的家训伦理思想处于中国仕宦家训历史中的巅峰位置。曾国藩的家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基础,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德育教育的合理因素, 有益于促进现代家庭伦道德方面的新风建设。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孝道,忠义
参考文献
[1]吴慧芳.中国传统德育的体系构成与特点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9.
[2]孙理兴.曾国藩治家伦理思想探析[J].齐鲁学刊.2000 (2) .
[3]戴素芳.论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伦理学科学.2003 (9) .
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 篇2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会随着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69-02
一、前言
2013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孔庙之行,习近平同志直言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寻求一种新的思想道德价值信仰,而这种价值信仰既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又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一致,所以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这种思想道德价值信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十八大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与习总书记倡导的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背景下,我们积极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将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此,张岱年、钱逊、罗豪才、杨翰卿、李保林等学者从内容、范围、功能、特征等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李宗桂教授对此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详尽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具备的特征是: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是中华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会随着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原则,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为基本内容。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具体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东北师范大学李忠军教授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涵概括为“新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新四有”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要树立个人成长成才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信念的民族,具有远大抱负、为理想舍生取义的文化源远流长,而这正是塑造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指明灯。例如,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云:“无愤愤之志也,无昭昭之明”;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云:“志当存高远”;曹操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都是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坚持,而发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提高其内在修养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且还可以塑造其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信念,培养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及高尚的入世精神。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学生能够自觉将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进行统一,从而积极探索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培育
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培育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共同的价值标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岗、敬业、诚信、友善。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的不二法宝,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而这正是克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宝贵财富;其次,孔孟思想中着重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这能够很好地避免当代大学生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再次,“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天下为公”等思想理念无不阐述着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价值理念,这种以国家和民族为重的集体主义思想能够让学生理清自己的价值标准,从而使我们的国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知行合一”的文化氛围,能够很好地克服当代大学生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的冲突,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思想意念与实际行动相统一。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弘扬
中国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首先,爱国主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接体现了其活的灵魂,这种民族精神包含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涵,它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源远流长,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也让本民族的每位成员都对民族存亡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思想源泉、方法之基、环境支撑与价值引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辩证精神,处处充满着“求变”思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创新提供了学习、思维与实践的科学之法;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促进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这些都为创新提供了环境支撑;追求责任、伦理、道德为价值标准的创新本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
能力素养是指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和“才”,其中“德”是“才”的尺度规范,“才”是“德”的知识技能支撑,二者不可偏颇。“德”就是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例如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等;“才”就是要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知识,并能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由此才能做到“德”与“才”兼备。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反映了德行修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所在,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对大学生“德”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着我们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发愤图强,掌握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本领与技能,吸收一切文明的知识成果为我所用,为社会所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2]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台北:水牛出版社.2008年.
[4]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5] 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6-101.
[6] 俞思念,陈沛岳. 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3-128.
[7] 王寒娜.浅谈理工科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J].高等教育,2014(1):187-188.
[8] 焦艳,黄琳庆.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152-154.
[9] 王亚萍,洪佳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J].科教导刊,2014(7):78-79.
[10] 张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3(12):13-14.
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 篇3
1 衣食住行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衣食住行是所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最基础的环节, 可以说任何人的一天都是从柴米油盐开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衣食住行上时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一身身漂亮的旗袍, 把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也让外国影评人惊叹中国旗袍的端庄靓丽。旗袍, 作为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从民国时期, 由宽松肥大变为窄瘦, 并有长短袖之分。一般款式为紧贴腰式, 直领开右大襟, 两开衩, 钉扣绊, 长至膝下略掩足, 款式高雅, 清新大方,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至今仍深受欢迎, 并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从满汉全席到民间小吃, 传统文化在饮食上的影响力更是巨大, 饺子、元宵、月饼、京八件、沙琪玛等更是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电影《满汉全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饮食文化热潮, 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来到中国品尝地道的中国传统美食。以故宫和拙政园为代表的传统中式建筑, 在雍容华贵中不失娴静优雅, 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至今仍为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在出行方面, 虽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车马舟船, 但是在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比如说, 人们都喜欢在私家车中悬挂保佑吉祥的饰物,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出行方面的物化表现。
2 文化娱乐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娱乐是社会生活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也是社会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享誉世界, 齐白石、张大千更是世界级艺术大师, 在2013年12月2日的保利秋季拍卖会上, 中国书画大师黄胄的作品《欢腾的草原》以1.28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 人们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国粹京剧更是蜚声海内外, 深受群众喜爱, 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的精彩唱段余音绕梁, 业余票友的精彩唱腔也是功力深厚, 夏日的公园里、广场上经常可以看见票友们在一起切磋技艺, 你方唱罢我登场, 尽情享受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带来的快乐。此外, 杂技、下棋、抚琴、扭秧歌等其它文化娱乐活动也深受群众喜爱, 经常在民间的街头巷尾出现, 这些文化娱乐活动都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 体育活动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活动是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 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十分丰富, 武术、荡秋千、太极拳等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最为人们熟悉。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 至秦汉形成流派, 并有著作记载, 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荡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 因其设备简单, 容易学习, 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 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 现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 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 中医经络学, 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 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 流派众多, 群众基础广泛, 在公园、广场甚至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练习太极拳的人们。
4 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说到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就不能不讲到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 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 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 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 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的方法, 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 进而得出病名, 归纳出证型, 以辨证论治原则, 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 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现在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除了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些隶属于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外, 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逐步认可欢迎中医。可以说,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
5 人际交往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也不时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谦虚礼让, 诚实守信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则, 中庸则是中国人在骨子里透露出的处事方法, 而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个人休养和个人品格, 注重人的精神追求与身心和谐, 注重人的道德情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 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行为准则, 不仅要求邻里之间、朋友之间讲求礼仪、互相敬让, 也有利于保持整个社会和谐有序。此外, 儒家思想注重团体意识、注重集体利益, 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 这些优秀思想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解决当代各种社会矛盾, 医治片面现代化冲击下出现的种种弊端与趋向, 均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今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在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独特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 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的文化价值不仅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中国社会,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也有很深的影响, 并蕴含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式腐败的六大传统观念 篇4
当下,不少人“打倒贪官”的意识,主要是源于痛恨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并非是捍卫法治正义。所以,当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时,每个人都认为社会对己不公、都能为自己的腐败找到“正义”的理由:“州官能放火”,为什么我就不能“点灯”!于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小官,会心安理得地用小权腐败;反对腐败官员的平民,自己也会托人结识腐败官员。
“有了权,就有了一切”——国人的权力观念
“官”来自“民”,社会有什么“官念”,官场上就有什么官员,这是鲁迅很早就阐明的道理。一些人千方百计考官、买官、跑官,看重的就是“权”背后的“势”、“威”、“名”、“利”。他们一旦当官,必将“公权”视同“私权”,拉帮结派、徇私舞弊、权为己用、利为己谋。这样的官,要是不贪,反倒是不可思议的。贪官必有淫威,所以,国人可痛骂八杆子够不到的巨贪,却绝不骂管着自己或自己有求于他的小贪。为贿赂“权力”谋取私利,国人会使出浑身解数“投其所好”。
“孩子摔了跤,首先打板凳”——国人的責任观念
中国的孩子跌倒了,大人打板凳;板凳无语,孩子消气了。自己被腐败了,甚至参与腐败了,都怨“体制”;“体制”无语,自己便“正义”了。国人沿循这种逻辑思维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真正的公民责任是怎么回事。学界一些“著名学者”,一面与学术腐败共舞,靠抄袭、剽窃、炮制学术泡沫盗名窃利,一面把责任推到“逼良为娼”的学术体制上,自己装出一副“良家妇女”的样子。目前的学术体制问题再多,它也没糊涂到允许你抄袭呀!
“违章逮不住,那叫本事”——国人的法律观念
在国人看来,能从监狱中“捞人”的,那是大“牛人”本事;敢酒后开车的,那是小“牛人”本事;老老实实守法,只能表明你没本事,甚至会遭人斥责。某作家从美国接受法治精神回国,在空旷马路上遇红灯自觉停下,结果后面的喇叭一起怒号连带一句“京骂”。当然,真正的“牛人”,则是违章、违法而未被逮住的主。违法行为,任何国家都不鲜见,但如此将违法不当回事、反以为荣者,却绝对鲜见于法治国家。有位教授在课堂上大讲“美国人傻”,举例道:自己在美国“买”了一台摄像机,给亲戚录完后便“无原因退货”了。
“中国人,面子要紧”——国人的面子观念
行贿并非国粹,“黑金”各国皆有,但如吴思先生所说,国人一旦给“黑金”包上“红纸”,变成“礼敬”,就将“贿银”变成了必须“笑纳”的“礼金”了。“给面子”,把丑恶的权钱“交易”变成礼尚往来的“交情”,确是中国式腐败的一大特征。当老同学、老战友、老领导以及哥儿们弟兄亲朋好友轮番出面请某位官员“给个面子”的时候,他就是想不知法犯法都难。面子体现着国人的荣辱观念,丢什么,也不能丢面子。国人是否守法,只是个人行为;而是否讲面子,却牵扯到情缘关系中所有人的荣辱。如不给某人“面子”,便是不给某群人“面子”,就要受到“不仗义”的舆论制裁。
“兔子不吃窝边草”——国人的私德观念
私德是相对公德而言的。公德维护的是法治规范,私德维护的是礼制规范。是否践行公德,与面子无关;是否践行私德,与面子有关。“私德”不姓“公”,所以,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腐败现象,私德不仅不制止,反而会助长、纵容。譬如国人吃请,对方是“私款”还是“公款”,这是要搞清的“首要问题”。私款请客,点菜别太贵,意思到就行了;公款吃喝,千万别客气,“不吃白不吃”。以此类推,凡损公肥私的腐败行为,私德是不会干预的。
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 篇5
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基础
1.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位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地位,统领其它价值观。富强,即国富民强。正所谓“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强民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物质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的生存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依托。因此,富强所发展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利益原则。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赋予了富强更全面更广泛的含义。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仁者爱人”。就是要统治者对人民要怀有仁爱之心。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社会主义民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追求和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当今中国坚持和平崛起,提倡建设和谐世界,这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自由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才有的,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儒家思想认为:公正、平等是诚信在社会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一个人若无信便无法立足于世。而平等、自由凝聚起来,就成为“法治”。总之,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法治精神的其实。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德的教化作用,在德与法之间更加倾向于道德作用,这就需要有所转变。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反映的是公民个人对于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近代中国的爱国志士的爱国情怀始终是与反封建剥削相联的。因此爱国所要表达的是追求平等、自由、法治的情怀。从个人层面上,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本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岗敬业、友善待人、诚信友爱都体现出了爱国的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赋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的元素。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具备的元素,也包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二者是相互交融,彼此促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它的理论渊源和基础。因此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学会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就必须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的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几种因素中,惟有文化的发展是缓慢而循序渐进的,任何国家要发展本民族文化都要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中国几千年来就有一种君子追求至善至美,而这种美和善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来的,博采众长,决不可故步自封,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修身之道。几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不断发生冲突,但终究走向融合,形成了全人类共有的优秀文明成果。所以继承传统绝不是盲目排外,创新也绝不是全盘接受。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联系紧密。当代中国面对着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和碰撞。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去。唯有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可以永葆生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不仅是一个理论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在当前更要具备改革和创新的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必须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B].清华大学,2012.12.15.
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中的背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社会环境的转型, 在教育水平还没有与之平衡的情况下, 大学生们的价值观普遍存在浮躁和迷茫, 这是高校管理部门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我国在教育改革之前一直遵循着传统的应试教育, 教师一般根据学生的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能力, 高下立判的淘汰机制可能会引发学生价值观的改变, 也存在着一部分学生弃学打工或就读技能型的院校的方式来减轻学习压力。很多的新闻报道和社会现象也已经为当前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带来了反馈和思索, 因此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和落实。
我国部分城市在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回归传统文化的宣传, 兴办文化馆和艺术展, 制作传统文化的宣传海报和影音资料在市中心悬挂播放。高校中还有国学大师进行传统文化的讲座, 意在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美德教育, 树立学生和教师们正确面对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04年在中共中央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本质, 也体现了相关部门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心。2007年, 我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 弘扬中国文化是建设华夏儿女共同家园的精神源泉, 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动力。全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国人民团结思想中的灯塔所在, 也是保持中华民族不被国际环境所迷惑的核心文化优势。继承但不盲从, 采纳但不迂腐是延续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形式, 文化应当根据时代和社会风格取精去粕, 这也是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协调的地方。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 从小物质生活较为优越, 家长们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孩子盲目攀比的心态, 他们从小就在激烈的竞争中长大, 虽然听过传统文化的故事, 但是也仅仅是用于背诵和考试, 没有思想上的理解和升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种价值观念开始进入我国的宣传平台, 高校学生正是处于这个思想混杂的时期。很多学生推崇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科技, 甚至在校园内滋生了崇洋媚外、拜金主义等心理问题。在社团和课外活动上也将传统文化排挤出了生存空间。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 将传统文化深入教学。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珍贵的遗产和宝藏, 其中优秀的爱国情怀和修身主义都是可以深入到我国高校思想教育中的有效方法。同时, 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和道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千百年的沉淀下更具备划时代的意义。因此, 将传统文化渗入到高校的教育制度中已经是教育机构刻不容缓的关键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要从制度的创新做起, 将僵化的课堂授课形式提升高度, 用传统文化的教育素材成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的源泉, 并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据调查, 我国高校学生有七成没有读过全本的四大名著, 由此可以说明当代我国大学生的阅读量往往没有达到该水平的课程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是需要载体才能进行继承的, 而这个载体可以是书本、喜剧、节日、风俗和历史等等, 他们的运用都可以成为提升学生日常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基础, 也能让学生在了解我国辉煌历史和文化的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我国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更乐意于接受影视剧的宣传模式, 但是剧本和剧长往往有各种限制, 甚至编剧还会对原著进行大幅度的改动, 以《西游记》为例, 86版本很受80后、90后的欢迎, 但是剧集被删减了大部分精彩的内容, 九九八十一难只播出了25集, 导致更加还原的张纪中版本的《西游记》播出后收到了很多差评。经典剧在人们心中的意义更加深远, 但是其中对人物的描述和历史还原是远远不及科学技术发达之后拍摄的新版的。因此, 学生不读名著而是依据影视剧来看待历史, 是片面不客观的, 学生需要从增加传统文化著作的阅读来修身养性, 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思想政治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应用的方式有很多, 不论是拓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途径还是从学生的角度增加文化底蕴, 都是教育机构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方面作用的方式。高校管理部门应当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并形成有影响力的必修课程, 让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备与时俱进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3.
【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08-19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10-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06-30
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10-31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09-09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08-15
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19
中国最优秀的销售10-23
中国梦优秀征文:我的中国航天梦08-27
崛起的中国优秀作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