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2024-09-09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共8篇)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篇1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2014-05-16 11:21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居欣如

核心观点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关键时刻,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前重大任务,必须全力以赴,抓实,抓好

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为先导。而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正是以民族文化的颓废与民族精神衰败为诱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把疆土如此广大,人口如此众多的中华民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缔造出举世公认的中华文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挖掘、阐发、传承和实践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所说的:“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栖居的家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古代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而其核心乃是关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和追求的基本观点。如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如此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思想内容。

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而民族精神则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的推进更要培育和弘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使之变成我们内心的动力源泉。只有做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民族精神栖居的家园。它承载着梦想,也昭示着底线。它需要守护,弘扬;更需要传承、践行。

要将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当前,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的突显,并不是我们发展不够快,发展不够好,而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建设。改革开放带来思想解放,价值多元,而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也带来了物质至上、利益至上、道德滑坡、价值分裂、信仰缺失等问题,使不少人面对飞速发展和转变的社会现实,难以保持应有的理性和冷静。钱,成为一些人唯一的信仰目标,物质享受成为一些人唯一的生活追求。这就成为在某些人中产生的所谓信仰危机的原因。对此更应加强、改进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靠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宣传。不光要讲,最重要是要“示范”。“上行下效”做好表率。政府要承担责任,做出标杆和表率。

政务诚信是“第一诚信”。因此,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今就显得十分重要。贪污腐败更是严重危害社会风气,严重扭曲价值观的毒瘤。反腐倡廉关键要常抓不懈,成为常态。同时要健全社会信用等一整套制度,才能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风气。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就要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小处着手,使价值观融于点点滴滴凡人小事中。最美司机,最美老师,最美乡村医生„„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像闪光的群星,照亮星空,默默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要提高国人整体素质,还要注重“家风”的重建。“家教”是中国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教育,既是优良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和重建,更是潜移默化中的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要从娃娃抓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民族精神的支撑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因为有丰厚的精神家园,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传承的集体记忆和积淀。

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十分要不得的。我们应当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华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价值观基因,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软实力。

如今,当我们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候,不能忽视具有突出优势、深厚软实力和重要精神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关键时刻,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前重大任务,必须全力以赴,抓实,抓好。

(作者为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篇2

“仁和”:企业核心品质

“仁和”, 是叶氏集团倡导的核心品质, 它的确立对于叶氏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叶氏人拥护党的领导, 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积极建设和谐企业,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的文化自觉。它强调, 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竞争形势, 要以“仁者”的心态, 本着“与人为善、和气生财”的原则, 努力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培养和聚合强势社会资源, 最大程度地获取社会多方面的认同和支持;在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中, 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把企业当作全体叶氏人“经考验、受锻炼、长才干、建功勋、创价值”的成长发展平台, 使叶氏人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同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把个人的成长成才愿望同企业的发展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看一看叶氏集团如何对待外来务工人员, 就可以感知他们是如何践行“仁和”价值观的。

随着生产经营不断扩展, 叶氏集团员工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 集团所属的物业管理公司、餐饮公司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非京籍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达到70%左右, 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叶氏集团认为, 无论员工是来自北京还是外地, 是来自城镇还是乡村, 都是为集团的发展贡献心力的产业工人, 都是叶氏这个温馨和睦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因此, 在员工的工资待遇上, 叶氏集团决不以身份、户籍来划线, 而是一律本着公平的原则, 严格按照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以劳动作为衡量员工收入的尺度。

外来务工人员进京工作, 首先碰到的两大难题就是吃和住。尤其是农民工, 他们吃的是最简单的饭菜, 多数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 条件好一点的结伴租住廉价的民房, 冬天漏风, 夏天漏雨, 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叶氏集团尽力多腾出一些房间, 为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免费住宿。对于仍然租住民房的员工, 集团时常安排人员前去了解房子的取暖和防雨情况, 并帮助他们排除安全隐患。集团向全体员工免费提供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工作餐, 大大提高了农民工的饮食质量。在福利待遇上, 叶氏集团也是一视同仁, 与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并为他们购买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险, 还专门设立了困难职工子女大病救助金。

在努力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 叶氏集团还努力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集团购置了多种文化体育活动用品和器材, 在员工宿舍里安装了电视机, 建立了乒乓球室、影视放映室, 为员工订阅了多种报纸杂志, 并经常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

叶氏集团人文关怀的更深层次, 是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成长与发展。集团积极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尽快实现从一般打工者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转变, 经常为他们举办各种培训和讲座, 开阔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 提升他们的技能。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辛勤耕耘, 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他们有的入了党、入了团, 有的走上了经营管理岗位, 有的被评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 还有的成长为“首都外来务工人员文明之星”。他们说, 是叶氏集团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这, 就是叶氏集团践行“仁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忠信”:道德行为准则

“忠信”, 是叶氏集团倡导的道德行为准则, 它的确立对于叶氏集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宏观层次上, 它强调企业和员工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在中观层次上, 它强调企业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依法纳税, 反对惟利是图;在微观层次上, 它强调员工要忠于企业、忠于职责。它从总体上明确了企业和员工的思想道德基点与工作行为准则。

叶氏集团创立之日, 就有了两条明文规定:一不许赌, 二不许骗。董事长叶青说:“赌, 使人倾家荡产;骗, 使人一无所有。只有勤勤恳恳工作, 踏踏实实做人,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机遇和成功只属于勤奋者和诚实者, 投机取巧之徒, 只会遭到市场的淘汰。”

因此, 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 叶氏集团始终兢兢业业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从未发生过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现象;始终切切实实追求双赢、多赢, 从未发生过坑害合作伙伴的现象;始终积极自觉地维护市场秩序, 与竞争对手保持着良好的竞合关系;始终一丝不苟地贯彻执行政府的政策法规, 宁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要做到落实政策不走样, 经营管理合法规。因此, 叶氏集团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这一信誉又为叶氏集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例如, 就在很多民营企业感到从银行贷款很难的时候, 叶氏集团却觉得相对容易,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叶氏集团拥有“北京守信企业”、“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的品牌形象。

“精细”: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精细”, 是叶氏集团倡导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它的确立对于叶氏集团培养追求完美的企业作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决策上, 它强调科学决策, 关注市场细节;在经营上, 它强调追求产品的卓越品质, 养成善于开源节流的严谨作风;在管理上, 它强调从粗放式转向集约式, 不断完善工作标准, 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不断提高企业执行力, 从而实现管理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人文化和高效能。

叶青大厦写字楼, 是叶氏集团的经营主业, “精细”二字在这里体现得很充分。为了让驻厦客户有个“家”的感觉, 他们在长期保持硬件设施优质高效的基础上, 又创造出许多精细服务的亮点。

每逢星期一, 服务员早早就把大厦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全体保安员精神饱满地在门口列队迎接客户上班, 让客户在尊贵的礼遇中心情愉快地投入新一周的工作。大厦员工把这个活动叫作“舒适星期一”。

外面下雨时, 服务员会站在门口, 给每位打伞来的客人送上一个伞套。

服务人员在公共区域与客人相遇, 都会面带微笑地让客人先行。

过年过节, 大厦都要为每位客户送上一份精美的礼物。春节送“中国结”、“贺卡”, 端午节送上员工亲手包的粽子, 中秋节送月饼, 情人节送巧克力, 圣诞节送鲜花, 等等。

日常客户提出什么问题或要求, 不管是谁接待, 都要认真倾听、细致答复, 并联系相关部门尽快予以解决;如果不能立即答复或解决, 也要定出答复解决的时间。他们管这叫作“一次性协调服务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 避免了客户东找西找的麻烦, 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以前, 维修电工接到客户的报修电话后, 必须先通知办公室人员打出报修单, 拿到报修单才能去客户房间检查故障。原因找到后, 再到库房领取所需物料, 返回来才能进行故障排除。在一次服务质量分析会上, 大家认为这个检修流程是从加强内部管理的角度设计的, 虽然严谨, 但却忽视了客户的需求和感受, 应当从客户的角度来重新予以修定, 尽量减少客户等待的时间。很快, 新的流程就产生了:客户报修, 维修电工立即赶到现场, 查明原因后电话报告办公室故障情况和所需物料, 办公室人员持报修单领取物料送到现场。这样一改, 赢得了客户的好评。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董事长叶青又提出了“延伸服务”的理念, 意思就是要在认真履行服务合同的基础上, 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扩大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项目, 努力为驻厦企业提供更贴心、更便捷、更优质、更有效的精细服务。于是, 他们主动与工商、社保、劳动等部门联系, 为驻厦企业开辟了多种上门服务。现在, 大堂里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告示”:

“×日, 工商所现场办公, 为企业办理年检手续。”

“××公司, 请按时进行注册登记。”

“×日×时, 特邀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举办知识讲座, 题目——如何营造和谐劳资关系。”

“×日×时, 特邀财经专家举办知识讲座, 题目——如何进行个人理财。”

延伸服务, 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为叶氏物业的品牌形象增添了亮丽的光彩, 叶青大厦荣获了“五星级写字楼”和“全国青年服务文明号”光荣称号。

“创造”: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创造”, 是叶氏集团倡导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精神, 它的确立对于叶氏集团增强活力、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创造力是第一推动力”、“惟有创造才能使企业现有资源增值”等观点, 坚持“创造有价值的叶氏企业文化, 以叶氏文化创造新价值”的指导思想;它要求叶氏员工不断开创和发展叶氏投资置业的产业模式, 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的工作流程, 创造符合叶氏企业集团经营业态的“叶氏科技制造企业平台文化”, 在企业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不断提高工作的“创造”含量。

叶氏格林科技公司是叶氏集团践行“创造”的先进典型。公司以“原始创新”为理念, 以“微电子技术”为平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客户认可”为目标, 凭借领先研发和生产技术,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 成功开发出L D专用驱动电路系列产品, 满足了从635N M到1350N M波长, 从5M W级别到50M W级别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的应用要求。该系列产品领先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同类技术产品, 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协会 (F D A) 的镭射安全标准认证, 取得了国际市场的准入许可, 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等领域。在此基础上, 还研发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E G202T多谱脉冲激光治疗仪”。这种治疗仪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高、无副作用、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制做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等多种优势, 在弱激光理疗产品中独占鳌头, 可以广泛应用于医院、保健机构以及家庭。该项目填补了国内弱激光理疗产品的空白, 被国家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计划”推广项目之一。

“稳健”:发展心态和做事风格

“稳健”, 是叶氏集团倡导的发展心态和做事风格, 它的确立对于进一步增强叶氏集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 在发展观念上, 要正确认识快速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不能盲目求大、急于求成;在经营管理中, 要实施有效控制, 努力把握市场需求, 形成合理运营机制,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发展节奏上, 要注重质量、效能、持续和均衡, 扎扎实实把企业做得更加强健。

在百舸争流的市场大潮中, 叶氏集团始终坚持稳扎稳打, 看不准的领域, 决不贸然挺进;进入一个行业, 就在那里深深扎下根。1996年, 伴随着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型, 集团实行了管理模式的内部改革——从原来单一的垂直型管理, 改变为以集团为中心的“集团+成员公司”的框架式管理模式, 完成了一次企业管理方式的飞跃。集团总部转变为管理型公司, 对各成员公司进行委托经营, 通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 成员公司总经理在集团规定的指标内, 可自由支配属于本职位范围内的人财物。如今, 集团下属的叶氏物业管理公司、九门大胡同餐饮娱乐有限公司、青青小美中式快餐连锁有限公司等单位, 既自主经营, 又相互配合, 共同构成了叶氏企业集团这支航母舰队。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篇3

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根部

曾有西方学者将管理比作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有形管理仅是露出水面1/3的部分,而企业文化等无形管理则是另外还隐在水中的2/3。企业文化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只是占有重要的份额,还是管理的根部。但作为灵魂,这还不够,因为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各个层次发挥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

历史上,百年企业最多的不是欧美,而是日本。日本创业100年以上的企业有50000家,创业200年以上的企业也超过了3000家。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公司金刚组,创立于公元57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日本企业在二战后飞速发展引起全球关注,本以理性管理自豪的美国也不得不正视日本迅速崛起之迷。而日本的成功却恰恰是理性管理所忽视的管理软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融入企业中的文化。企业文化毫无疑问是日本企业的灵魂,也许正因为此,日本人不会怀疑它的作用、不用正视它的存在,一个忙于成长的正常人是不会停下来思考

灵魂是怎么一回事并勇敢地率先提出企业文化一说。

有人调查过日本最著名的100多家企业,发现这些企业都很重视内部精神的培育。日立公司有“和、诚、开拓”的日立精神;卡西欧公司有“创造与奉献”的卡西欧精神;丰田公司有“好产品、好主意、彻底节俭”的丰田精神。在美国,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也认真地分析了美国43家优秀公司,发现优秀企业间的管理风格不同,而决定管理风格的正是优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1982年10月,美国总统里根签署的一份生产力文件认为,美国的生产力在下降,其结果是美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缺乏竞争力。美国企业界和政府领导人认识到,面对更广阔、更苛刻、更激烈的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他们认为,美国企业不了解TOM,不知道如何人手提升产品质量,质量在美国企业中的重要性已迫在眉睫。1983年9月,白宫生产力会议召开,美国总统、副总统、总统顾问、财政部长、商务部部长都在会议上发言。会议呼吁在全国公立和私营部门开展质量意识运动(qua1ityawareness campaign)。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对于TQM活动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兴趣。许多政府和企业界人士建议,设立一个类似日本戴明质量奖那样的美国国家质量奖,帮助美国企业开展TQM活动,提高美国的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这个奖在美国被称为“波多里奇质量奖”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大政府质量奖之_。

波德里奇质量奖引导企业通过连续质的量改进和设定业绩的卓越标准而获得顾客满意。“质量”在波德里奇质量奖中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由于国家质量奖是针对“管理质量”和“经营质量”而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内涵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质量的时代。企业在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如何通过创建企业核心文化对公司进步以及洞见未来趋势、抢先制定精准战略的方法,提供了在夹缝中获得发展以及将潜在挑战转化为机遇的新思路。要像未来学家一样思考,你就必须学会从你的特定环境中跳脱出来并问问自己“我是谁”和“我将去向何方”。或许因为是两个哲学问题,所以很多人似乎都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通过世界各地质量奖的研究,我们从中可以轻松地得到答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世界最著名企业的共同基因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11项核心价值观(2004版标准)

1.前瞻性领导

创建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明确组织的使命以及存在的价值。

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方针目标、体系和方法,引导组织的各活动,并关注组织的长远发展。

调动、激励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到全员参与,发展和学习,改进和创新。

应对组织的治理机构的行动和绩效负责。

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起到典范作用,形成领导的权威和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带领全体员工克服困难,实现组织的目标。

2.顾客驱动的卓越

质量和组织的绩效是由组织的顾客来评价的,组织依存于顾客。

为顾客创造价值,让顾客满意,建立稳定的关系,培育忠诚的顾客。既要了解今天顾客的需求,同时预测未来的顾客需求和市场潜力。

减少缺陷和差错以及消除造成不满意的原因,是顾客驱动的卓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只是重视满足顾客基本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特性,而且还重视将自身与竞争者相区别的那些特征和特性。

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学习可以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改进,员工责任感和能力得到增强,组织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组织的目的不仅是赢利,还要培育人。培育是组织对员工成长的投资,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是高回报的投资。

学习不再作为额外的工作,而是日常工作的常规组成部分:学习实施在个人、部门及整个组织的诸层次上。

学习内容不仅限于技能和岗位培训,应包括员工的创意、研究与开发、顾客的意见、最佳方法的分享和标杆分析。

开展学习交流,在组织内作出知识共享;在岗培训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培训与组织的需要和重点相结合。

通过学习不仅带来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还提升了员工的响应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效率。从而给组织带来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绩效优势,也带来了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和追求卓越的动机。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在内部要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对员工的承诺、保障;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优秀员工的认可;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在组织内做到知识共享,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营造一个鼓励员工迎接困难,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外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顾客、供应商、社会团体、院校、协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则是:实现互利和优势互补,增强双方实利和获利的能力。

成功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应建立长远目标,从制度和渠道上保证作到互相沟通、共同认识取得成功的关键要求,定期沟通的手段,评价进展的方法,适应情况变化的措施等。

5.灵活性和快速反应

要在全球化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敏捷性,即灵活性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为了实现快速反应,要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和产品服务的生产周期,精简机构和简化工作程序,实现业务流程再造。

为了满足全球市场顾客多样化需求,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按规定办事”,“按标准生产”,要有更多的灵活性。

培养掌握多种能力的员工更为重要,以便能胜任多种岗位和任务变化的需要。

时间绩效的所有方面都变得愈来愈重要,周期时间已成为一个关键的过程指标。时间方面的改进通常会同时推动在组织、质量、成本和生产率方面的改进。

6.关注未来

在今天的竞争的环境下,关注未来就要求理解影响你的组织和市场的那些长期的和短期的因素。

组织未来持续增长和市场领先地位能给顾客、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股东、公众、社区以长期信心,这是与之建立战略伙伴的基础。

要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应当预先考虑到诸多因素:顾客期望、新的商机和合作机会、员工的发展和需要、全球市场的增长、技术发展、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新的顾客细分和市场细分、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社区和社会的期望、竞争对手的战略性举动等。

依据战略目标制定长短期计划,并配置所需的资源,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了追求组织持续稳定地发展,要重视与员工和供应商的同步发展。

7.促进创新的管理

创新不局限于研究开发部门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管理的创新也很重要,包括新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等。

管理的创新应着重改进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过程并为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带来新的绩效,创造新的价值。

在做法上,管理应使创新成为组织的学习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创新融入组织的日常工作中去,并被组织的绩效改进系统所支持。

创新建筑在组织及其员工所积累的知识之上,对于促进创新的管理而言,有效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8.基于事实的管理

组织的运作依赖于对其绩效的评价和分析的反馈信息进行管理。

依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并对提供有关的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数据、信息进行评价,找出差距,进行改进。

绩效测量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应包括顾客、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绩效;运营、市场和竞争性绩效的对比;以及供应商、员工、成本和财务方面的绩效。

分析可用于多种目的,如计划活动、整体绩效评估、运营改进、变革管理、与竞争者或标杆的绩效比较。

在绩效改进和变革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绩效测量指标的选择和应用。所选指标应能最好地描述使顾客、运营、财务和伦理方面的绩效得以改进的那些因素。体现顾客和组织绩效要求的一套综合测量指标,构成了将所有过程与组织目标相协调的一个明确的基础。

在对所追踪过程的数据的分析中,测量指标本身也会被评价和改变,以更好的支持目标。

9.社会责任

组织的领导应重视公众责任,伦理行为并强调履行公民义务的必要性。

在恪守职业道德、保护公民健康、安全、环境方面和有效利用资源,领导者应当成为组织的榜样。

从公民责任的角度而言,应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环境、资源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能满足于达到国家标准,应注重持续的改进。

组织应在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交往中强调伦理行为。组织的治理机构应对高层领导的伦理操行提出要求并加以监控。

履行公民义务指的是,在组织资源许可的条件下,积极从事公益性事业,在社会活动中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例如:社区教育和医疗的改善、环境优化、资源保护和社区服务,产业习惯和商业风气的改善、非专有信息的分享等。

10.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

组织的经营结果是评价绩效的重点。组织的绩效测量应注重关键的结果。

经营结果不限于销售额和利润,还应包括顾客满意、产品和服务结果、财务和市场结果、资源结果、过程有效性结果(比如生产、经营、服务过程等)、组织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结果。

经营结果应当被用于为关键的利益相关方(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众及社会)创造价值和平衡其相互间的价值。

一套均衡组合的先行和滞后绩效指标的应用,为沟通长、短期的重点事项和监控实际绩效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手段,也为结果的改进提供了明确的基础。

11.系统的观点

将组织看成一个整体,各项要求是协调一致的,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要将组织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并实现组织绩效的改进。

系统的观点要求利用测量指标和组织的知识来建立组织的战略。

系统的观点要求高层领导关注组织的战略方向和顾客,依据经营结果来监测、应对和管理组织的绩效。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其战略要与组织的关键过程联系起来并校准其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整体绩效的改进和顾客的满意。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管理组织及其关键过程,实现卓越绩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观点。其七个类目和核心价值观构成了这一系统的模块和整合机制。

要对总体绩效加以成功的管理,还必须针对组织进行综合(synthesis)、校准(alignment)和整合(integration)。校准是有标准、有方向的,这里的标准就是战略目标;校准保证了方向一致,但不一定有节奏,组织要达到一定的节奏就要整合,整合是最高状态。

“卓越绩效”即现代企业管理之道

现代企业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必须同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1_必须考虑成果和绩效,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

2.必须考虑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

3.必须考虑外在的社会,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明确指出:通过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绩效,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式(approach),它能够:

1.为顾客提供不断改进的价值,从而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2.提高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和能力;

3.促进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尽管时代在变,现代企业管理的各位大师对管理的认识和看法却惊人地相似。卓越绩效准则反映了现代企业管理之道。它是成功企业的路线图,是通过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结果的综合组织绩效管理方式。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篇4

——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24字,既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又有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同时也涵盖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看似宏大遥远,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宣传好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智慧人生是每个人一生非常重要的经历,是必修课,关系到人的平安吉祥,关系到人的幸福。”所以我认为学习传统文化这课“必须补”,教育系统必须首当其冲。

“我们开展智慧人生教育,就是要开启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潜能。”智慧的内涵、智慧人生的本质特征、为什么要开展智慧人生教育、如何契入智慧人生等内容,提出全体学员,特别是老师要把传统文化学习和美德教育融入学校管理、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传播教育的同时,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学习践行弟子规、新八德等传统文化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下去。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同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找好着力点。广州在这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挖掘身边素材,拉近民众距离。每个城市都在不断上演各种好人好事,如为了抢救病孩而“全城吃面”;为筹集公益资金而开展马拉松比赛;为救落水青年而英勇牺牲„„“广州好人榜”也不断涌现感人至深的人物,在媒体宣传中,身边的好人被广为传颂,民众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利用好身边素材的宝贵资源,通过宣传身边人物,发扬正能量,让民众更好地感知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与时俱进,活跃宣传形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宣传不仅要有内涵,更要有视觉冲击力,才能“攻下”年轻群体。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近日正式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读本《爸爸,去这儿吧!——爸爸与娃娃的中国梦》,首次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来表述较为严肃的主题,受到青少年儿童的欢迎。革新宣传形式,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最后,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感知核心价值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宣传核心价值观,还要让民众多走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在身体力行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青年团干走进青年文明号体验活动”让青年们走进12家青年文明号企业单位,即是一例;不少单位开始践行群众路线,走出办公室,走入草根百姓,收获另一番人生体验,亦是一个良好开端。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长路漫漫,任重道远,找好着力点,方能事半功倍。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篇5

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立足学校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鲜明特色,深入挖掘和阐发学校历史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讲好学校自己的故事,传播中国大学的好声音。

【关键词】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 地域文化 特色资源

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也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除了理论的宣讲之外,更需要立足其固有的根本,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播、交流与体验。

近年来,xx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立足办学传统,以校史为依托,以地域文化为根基,以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和文化教育基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校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也包含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xx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曲折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1939年,学校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以“适应抗战需要,致力于国家生产力量的培植”为办学宗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第一任校长刘贻燕在开学典礼上讲:“本校的成立,实是应运而生,本校的使命和任务,正是针对抗战建国而来。”然时值国难,民族危殆,办学条件极其艰苦,资金难筹,教师难聘,设备难寻,连校舍也难有着落。在后来的历史变动中,学校先后七更名称、七变隶属关系、六易办学地址,中途曾一度停止招生。其发展道路之曲折,办学条件之艰辛,在各高校发展史上,十分罕见。从“假旧庙以迎新生”到座落天府沃土xx,学校在曲曲折折中奋勇前行,以坚韧不拔博取生机,在时代大潮中激流勇进,不断发展。

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体现着一代又一代纺专人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也充分展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每年9月,学校都会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艰辛发展的曲折历程,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学校还陆续推出《自强不息70年》、《纺专校友》等校史文化丛书,每年开展“相约20年”校友返校活动。学校建校史文化走廊,通过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弘扬爱国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懂得奉献与感恩。

学校发展历程中包涵的大量历史素材,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丰满和充沛。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抗日英雄杨惠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全国道德模范曹于亚等杰出校友。杰出校友们的事迹体现出中华崇正义、讲孝道的优秀品质,又体现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时代价值。通过这些典范以及优秀校友的事例,让学生在对校史的认知认同中切身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激发出前行的动力,让xx纺织高等专科学校76年的精神得以传承弘扬。

二、地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质料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根植巴蜀大地,承接华夏文明,深入挖掘和阐发纺织服装文化渊源及其时代价值是xx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挖掘和阐发嫘祖文化。嫘祖,xx盐亭县人,轩辕黄帝的元妃。她拓展农桑、一生为民、福泽百姓的故事在巴蜀大地广为流传。中国油画名家杨万忠把嫘祖誉为“推广栽桑、养蚕、抽丝、织绢、制衣”的教育家,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的人文始祖。学校深入挖掘嫘祖精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都是嫘祖文化体现出来的时代价值。学校以此凝炼了“衣被天下、科教兴国”、“长向桑梓纺经纬、永为河山织锦绣”的大德文化,形成了“服务纺织、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德修于正、学究于行”的校训。学校将校中湖命名为“嫘湖”;织华夏母亲嫘祖故事图,作嫘祖记;组织教师研究嫘祖文化,每年举办“嫘湖之光”纺织文化论坛等等。学校通过嫘祖文化的宣传教育,既凸显了办学特色和学校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也让嫘祖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传承和创新蜀绣文化。蜀绣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蜀绣和蜀锦被誉为蜀中双宝。学校以蜀绣研究为切入点,在对其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将精美的中国刺绣艺术和技艺创新运用到现代服装、家纺、装饰艺术上,积极推动将xx本土文化元素植入到现代产品中,同时也积极推动蜀绣文化的传播。学校还将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建立“蜀锦蜀绣研究中心”,引进省级知名蜀绣大师、传承人到校工作,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蜀绣、羌绣、彝绣等课程及开展业余培训,迄今已有1000余人修读,教师累计授课30000余学时,这既提高了学生对蜀绣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又强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认知。正是在这一认知下,学生创作的作品才有了精气神,有了文化之“魂”。近年来,学生创作的蜀绣作品连续三次参加xx市蜀绣创意大赛,获得多个奖项,参赛作品丰富多样,服装、家居、工艺品、设计稿等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参赛作品对xx蜀绣产品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师生创作的蜀绣作品先后十余次参加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南非国际贸易博览会、德国“中国职业教育展”、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xx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展览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三、特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xx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利用既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出了一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品文化项目,既办出了特色,又提高了文化品味,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效果。

以艺术形式再现中华纺织史。中国的纺织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汉唐时期生产纺织品达到极盛时期。但纺织品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产品,它还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因此,纺织品与人类其它文化现象息息相关,它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表征。以中国为例,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处处洋溢着富足快乐,服饰文化则表现为富贵典雅,服装的样式也丰富多样。学校编排的大型舞蹈《织》,就是以中华纺织史为切入点,把几千年的纺织文明浓缩在一个舞蹈剧内。这部舞台剧以历史时间为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不仅再现了中国纺织文化的发展史,也再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将历史与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加以表演展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形式。

以现代技艺创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华纺织服装文化,就是要提炼蕴涵其中的精神内涵,使时代价值和传统文化相互交织。自2012年起,学校就结合xx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的发展战略,与新丝路、雷迪波尔等大型企业以及多所中高职院校合作,连续3年在国色天香、宽窄巷子等地举行师生服装作品展。这些展演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师生设计作品时,将川剧脸谱、传统山水图案融入到时尚元素的构变中,将传统书画艺术与数码印花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传统印染加工会带来环境污染,师生利用无水印染技术,模拟传统扎染与蜡染,进行印花和服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使得凝聚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扎染和蜡染技术得以传承发展。学校还经常邀请蜀锦蜀绣大师、国画大师、书法大家来校讲学献艺,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广大师生奉献精彩文化盛宴。2014年开始,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办国画、陶艺设计与鉴赏、软装饰设计与搭配等业余艺术班,为爱好艺术的师生提供专业指导,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丰富的文化遗产,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纺专儿女,是纺专人的精神家园,是学校万世不变的“遗传基因”。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融入传统的纺专文化,形成了全校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以“一带一路”文化活动弘扬友好合作精神。以xx为核心的南方丝绸之路,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为连接中国西部与东南亚、南亚,促进双方的人文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2015年9月,xx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举行了“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周活动,开展了与沿线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等。来自印尼、老挝、印度等多国师生齐聚xx,交流不同民族文化、切磋传统技艺。学校向各国师生展示了蜀绣、羌绣、茶艺、书画、明清家具、民族服饰等多种类型的特色文化,并达成了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协议。经济贸易的合作,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各国间的合作以文化为纽带,以共享为基础,夯实了“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而xx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举行的这一文化活动,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精神和价值观。

以人文景观和历史博物馆丰富文化资源。校园人文景观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纺专校园内有序分布着雕塑、石刻、建筑林木、原物复制品等,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交互,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色文化资源。学校还建有“臻古堂”明清家具博物馆,藏品900余件;建有少数民族服装陈列馆,开展对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和审美教育。学校历经周折收集到唐代大镂花机、丁桥织机,置于学校图书馆和校史馆,供师生参观。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篇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概念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1 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建立,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科学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2006年3月,我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 2 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三、价值意义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 3 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四、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五、践行路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 4 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 5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六、宣传教育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带动作用,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严格社团、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的管理。

(二)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拿出重要版面时段、推出专栏专题,出版社要推出专项出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和各类出版物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增强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多运用大众化语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传播媒介管理,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从业资格考评重要内容。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

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 6 境,集聚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主动有效地进行网上引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四)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

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力度,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活动、经典作品阅读观看活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坚持文艺评论评奖的正确价值取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均等优质的文化产品,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七、实践活动

(一)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在国家博物馆设立英模陈列馆。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与培育廉洁价值理念相结合,营造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宣传教育。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学校开学、学生毕业时举行庄重简朴的典礼,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加强对公民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增强公民旅游的文明意识。

(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五)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的、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六)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广播电视、报纸期刊要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和显著位置,持续刊播公益广告。发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公益广告的影响力。社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各类公益 8 广告要注重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注重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体现时代感厚重感,增强传播力感染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一、基本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等。传统文化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却往往不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历史起源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这些自然现象,而对其产生疑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求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一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这种“神主宰论”,在现代人看来实在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被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此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方面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方面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毉”,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三、特征

(一)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指的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二)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四、文化概览

(一)诸子百家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3.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4.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韩非子,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11 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5.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6.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7.纵横家

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8.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9.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12 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10.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11.兵家

代表人物:孙膑、孙武、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

作品:《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12.医家

代表人物: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二)传统技艺——琴棋书画

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围棋和中国象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琴棋书画。

1.“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代表作:《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2.“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

3.“书”:早期有甲骨文、金文,先秦时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有篆书、小楷等字体,汉以后主要用毛笔书写,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代表人物:李斯、颜真卿、王羲之。代表作品:《摩崖刻石》、《多宝塔碑》、《兰亭序》。

4.“画”:指中国画,简称国画,一般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以水溶性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分工笔画、写意画两科。代表人物:吴 13 道子、唐寅(字伯虎)、张大千、徐悲鸿。代表作:八骏图、《牡丹仕女图》、《墨虾》。

(三)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代表作:《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四)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都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比较重要的有15个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此外,每个地区还有地方的和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

(五)中国戏剧

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汉族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古典戏曲。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的古典戏曲是汉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在世界剧坛上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剧。此外,还有秦腔、淮剧、昆曲、湘剧、曲剧、河北梆子、川剧、粤剧、花鼓戏等地方戏曲。

(六)中国建筑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与西方。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有故宫、苏州园林、赵州桥、万里长城、颐和园、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云南“一颗印”、福建客家土楼等。

(七)传统中医

中医是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故也称汉医。中医学以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探病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代表作:《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八)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中国的民间工艺有微雕、陶瓷、布艺、木艺、果核雕刻、刺绣、皮影、泥塑、紫砂、蜡艺、书画、铜艺、漆器、剪纸、风筝、中国结等。

(九)地域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情况、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等。

(十)衣冠服饰

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装,到现代的汉服,受其他民族影响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十一)饮食厨艺

中国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

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十二)名山大川

中国五岳:华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

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

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中国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松花江、辽河、海河。

五、文化传承

与一般的宗教文化相比较,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既充分说理,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诱惑下,很多人经不起引诱,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有抵触。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使科学观念已经很易被人们接受。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 15 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用现代语言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继承、借鉴和创新,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

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加强规划,加大投入,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国的文化瑰宝。

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培育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形成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大、中、小学的重要课程。切实做好大、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全国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篇7

在红军足迹遍及的68个县 (市、区) 中, 瓮安县则是红色文化重要的源地之一。 它曾是红军三次经过的著名红色老区, 红军在此召开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一个重要会议———猴场会议, 组织过一系列著名战役--强渡乌江、巧夺垛丁关、擦耳岩战斗等。

瓮安本土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使得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高中学校承载着对学生文化知识输入与思想品格培育的双重任务, 在当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背景下, 深度再挖掘瓮安本土红色文化渗透高中各学科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价值与如何有机融入的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概念

1.瓮安本土红色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由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在瓮安 (1934—1936) 形成的红色文化, 包括红军驻地、会址、组织的战斗、战役、物品、图书、宣传册、人物、故事等。

2.教育价值

瓮安本土红色文化得天独厚, 红色资源遍及全境。 因此, 不论从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 还是从教育资源和大数据的整合与传播方面, 都具备相当深厚的学术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 迄今为止所获得的部分整理的成果, 使得这片老区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凸显。

举例而言,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猴场会议会址、毛泽东行居、强渡乌江 (渡口) 、巧夺垛丁关战斗遗址、擦耳岩红军战斗遗址等, 如果把这些本土红色资源挖掘渗透于各级学校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获得的将是双重教育效果。

瓮安地处西部落后的多民族地区, 各级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及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如果跟进本土独特的红色文化搜集并整合的工作, 并有效渗透于学科教学, 本课题研究就更具有现实的教育运用价值。

3.再挖掘

在当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 瓮安本土教师如何有效搜集和整合瓮安本土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 并将其有机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有重要的意义。 对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再挖掘, 不是仅仅局限在简单的史实宣讲, 而是要结合当今学生理解与分析问题的特点, 进行文化的深度再挖掘, 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学习素材。

二、研究思路

1.基本思路

“源地收集 ———筛选分析 ———双向运用 ———数据传播”。即:①对本地区红色文化源地的考察、调研、资料 (文字、图片、视频等) 收集与分析整理。 ②筛选富有代表性、教育性与传承性的原始史实材料、物件等。 ③“请进来、走出去”的实际运用模式。 把红色文化经典渗透于学科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即“请进来”;参观红色文化基地, 重走红色道路等活动, 实地感悟红色革命精神, 即“走出去”。 形成这种典型的、长效的双向可传承的教育模式;④图片、文字 (中英文双语) 、音视频、网络等方面的红色文化再开发, 并整合大数据传播模式, 使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传播更具有时代特色。

2.重点思路

(1) 源地资料收集。 在红色文化典型源地如草塘 (猴场会议) 、下司 (毛泽东行居) 、江界河 (强渡乌江战斗) 、永和 (垛丁关战斗) 等地区实地进行资料收集整理, 提炼经典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化, 挖掘其教育价值。

(2) 文献研究。 参考本土红色文化源地的乡镇1934-1936年间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 依托红色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 从县志、纪要、著作、文章及口述等方面着手分析, 综述而得出红色教育价值。

(3) 信息共享。 本课题涉及跨区域研究, 将充分运用文化讲座、授课、展览等为主进行本土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教育。

(4) 对比分析。 对比各级学校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视问题、策略问题及侧重问题, 力求在分析对比各校的数据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5) 问卷调查。 针对本土红色文化的理解、接触、传播途径及认同观等问题, 设计相关问卷, 选取实验校, 对学生和教师发放问卷, 分析实际操作情况。

(6) 翻译传播。 基于收集并重整的本土红色文化的数据资料, 运用英汉双语上传百度百科等方式, 作跨文化模式的学习与传承。

(7) 实地考察。 通过重走红军路、参观纪念馆所、战斗驻地等遗址, 做好教育融入。

三、结语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再挖掘与整理, 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 又是当代各级学校尤其是高中教育新形势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深刻挖掘其教育价值, 合理有机融入, 必然会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晋.立足红色文化, 构筑精神高地[J].贵阳:贵州日报, 2012.

[2]黎明轩.生死大行军[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基因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挖掘;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电视、网络、电子书刊杂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可学生接触的事物越丰富,视野越宽阔,学生的思想、精神、人格方面的素养却显得更匮乏了。我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学生缺少传统文化的底蕴熏染,是有很大关系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熏染的缺失,不但影响了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更影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和高尚情操的培养。然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从作者身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文学史中涌现的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又大都是思想家或者爱国者。这些民族的精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身世浮沉雨打萍”,仍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强国富民理想的实现。远者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为实现理想 “虽九死其犹未悔”。中远者如苏轼、辛弃疾、陆游,即便自身遭遇凄惨,依然矢志不移,始终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或发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叹;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心系民族安危,甘愿“提携玉龙为君死”;或年少时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大志,尽管屡遭投降派的打击,晚年被朝廷弃之山野,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再近些有龚自珍、丘逢甲、梁启超、谭嗣同,他们有的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的为外寇强夺、肢解中华国土而悲歌一曲,“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有的目睹国家积贫积弱,讴歌少年中国,满怀激情地寄希望于中国少年,展望“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壮阔前景;有的为变法维新而血洒刑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外,还有学生耳熟能详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时不我待,与时俱进”的豪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霸气,“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无不启发学生深思:“我是炎黄子孙的一员,我能为民族的振兴做些什么?”。

这些值得敬仰,可歌可泣的人物身上,无不闪耀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精神瑰宝的灿烂光芒,从这些作者身上去挖掘民族精神,是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的培养学生爱国、坚贞等思想教育最重要的一环。

二、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在学习《香菱学诗》《杨修之死》《范进中举》等课文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课文的故事情节入手,挖掘并向学生渗透《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整部著作的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可以学习她勤奋刻苦、对艺术的痴迷及精神的追求。而杨修之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白即使才华横溢,也不可以恃才放旷,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的道理。从范进中举的戏剧性过程中我们又可读出作者对当时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的认识。这些都可以在进入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学生认真刻苦、谦虚谨慎等传统美德。

三、从词句运用,诗词意境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有很大部分,而经典的诗句,往往都是一些极简单平常的词语构成,所以从词句入手,渗透文化背景与哲理境界的方式是中学语文教学最常用的。但如果我们只分解其词性,把本身的词义解释相加,是无法欣赏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从而获得不可言之情、不可述之理的曲径通幽式的意会的。如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词语,都是一些孤立的描写景物的名词性词语,不能表达明确的思想感情,而同“断肠人”这个词语联系一起,就像化学元素一样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义群,启示读者感情与理性的想象与联想,融汇成暮秋夕照下凄清苍凉的意境,传示出游人思乡萦怀的情调。曹操的《观沧海》前六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如果把每句解开,只能表现大海的一些景色特点,但把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昂扬奋发的精神融进诗中,就赋予诗句雄浑苍劲的风格,开阔辽远的意境,豪迈奔放的气势。这种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赋予词义、句子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展示词语本身符号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大得多的语境意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这正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使命。

中学语文教材精心选编了上百篇诗文佳作,涉及忠贞爱国、治国修身、大公无私、孝敬父母、重诺守信等传统美德。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中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脉搏,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对经典文本的吟咏诵读、参悟体认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和境界,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一篇:描写母爱的优秀作文下一篇:stata回归分析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