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文化内涵的挖掘(精选9篇)
跆拳道文化内涵的挖掘 篇1
摘要:跆拳道运动文化认同的媒体传播, 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国际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文化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跆拳道运动文化认同的媒体传播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旨在为我国武术运动文化认同的媒体传播提供思路。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媒体传播,文化认同
1. 文化人类学案例研究范式的引入
体育界的跨国活动一直处于体育研究的范围内, 它已经成为跨国变迁的动力和标准。确实, 全球体育领域对于“挣脱国家、国籍和国家意义、基础和真实性”起到核心作用。根据某位跆拳道运动员发生的社会事件, 数周内在韩国 (他的出生地) 和西亚 (他生活所在地) 两地报纸文章对此的分析, 我们研究某位跆拳道运动员复杂的、多面的、有时自相矛盾的文化认同描述。我们的案例分析致力于当代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跨国流动的文化本质, 尤其是对跆拳道运动明星的争论。某位跆拳道运动员是来去自由的国际公民, 在这些方面, 某位跆拳道运动员并不突出也不特殊, 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能够作为国家认同的象征, 这一点也没有例外。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田野工作基础上的一手资料与参与式观察, 类似社会学的参与观察法。在我国, 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 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 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与组织、体育社会问题等研究领域涉猎极少, 这为体育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可以尝试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
2. 跆拳道运动文化认同的媒体传播分析
在任何跨文化的媒体分析中, 当前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困难是进行同类分析。因为韩国报纸与西亚那些大报和无名小报的风格不同, 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大报而不是小报的报道上, 于是我们分析了韩国的五家国家大报和四家星期天报纸、西亚的六家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星期天报纸。我们的研究建立在对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大事回顾方面, 我们搜集的资料包括150篇来自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文章、32篇来自韩国新闻媒体的文章。
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事件是一件大事, 经常上报纸的头版, 而且成为四家报纸的头条新闻, 另外在之后的三周还在报纸的新闻版得到了广泛的报道。譬如, 一家报纸用了整整一个头版来报道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绯闻, 并附上了一些有争议的近照, 图片占据7个专栏中的5个。在韩国, 只有一家报纸把某位跆拳道运动员放在头版, 其他的报道平均分布在新闻版和体育版。我们的分析还有对研究者参观某位跆拳道运动员在韩国社会的报道, 内容涉及到跆迷的回忆录和信件。我们的分析基于这样的一个思维定势:虽然媒体不能告诉我们如何思考, 但是媒体对事件的描述为人们的思考设立了范围, 所以尽管我们不能直接拥有如何描述某位跆拳道运动员和韩国如何理解这些描述的任何必要的文件资料, 但是有证据表明, 很多人, 尤其是韩国人, 对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反应和媒体的报道是一致的。而且, 尽管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离散性认同在媒体报道中并不被强调, 但是在韩国, 大家理所当然地接受某位跆拳道运动员作为韩国人这个事实, 并强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国家如此报道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社会事件, 最后允许研究有可能拓展离散认同的思考方式, 尤其是在体育活动越来越全球化的背景下。所以, 尽管对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跨国性描述没有问题, 但是全球体育经济的发展却深深影响了国家形象, 因为他们选择和自己的祖国竞争。某位跆拳道运动员作为一种文化化身的代表, 就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民族认同的情景下。显然, 很多生活在韩国的外地人并没有表现出民族性意识, 他们既生活在韩国社会之内又站在之外, 和其他新韩国人一起生活和参与社交活动, 并构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跆拳道运动文化认同的国际传播, 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国际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文献资料、文化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跆拳道运动文化认同的国际传播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 旨在为我国武术运动文化认同的国际传播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黄璐.新闻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价值发现——伦敦奥运会国际媒体报道案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 (1)
[2]王金秋.技术、制度与市场[D].南京财经大学, 2008
[3]黄璐.“微传播”与“大阅历”——反思新闻从业者的知识结构问题[J].新闻知识, 2014, (2)
[4]黄璐.街舞运动风靡世界的传播方式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4)
[5]马成顺, 我国体育竞赛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9
[6]黄璐.美国篮球梦的轮廓与文化精神——《高中篮球、种族与美国梦》评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 (2)
[7]武淑.中小型体育赛事营销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1
[8]黄璐, 吴印波.健美操运动迅速发展的传播方式探视[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跆拳道文化内涵的挖掘 篇2
跆拳道文化节策划书
活动简介
社团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迎合同学们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展示自我才华,结交良师益友的重要平台。一个良好的社团是有气息,有朝气的集体。沉闷,自我封闭的社团氛围只会让社团发展步履维艰,停滞不前。因此我们需要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自我改进,吸收其他社团的优秀成果与经验以发展自己。
1.活动目的:当前,各社团之间的交流甚少,由于管理的阶梯性和滞后性,不少社员与社内负责人联系不够,对社内的运行情况知之甚少,不少社员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低,造成了当前不少社团发展缓慢,门庭冷落。而举办这次 的晚会可以很好的调用社内的优秀社员,挖掘一批负责任,有能力,有热情的人才。也能将社内的运营成果展示给全校的同学,夸大社团的影响力,增进社员对本社团的自豪感和社员之间的凝聚力。这无论是对学院社团管理部还是对个社团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2.活动时间及地点:四月中旬 校风雨操场
3.晚会的形式:大型文艺晚会
4.节目名单:
绿色环保协会:小品《女生寝室,男生止步》、《生活方式》
英语社 :英文歌曲演唱
吉他社:吉他弹唱
话剧社:话剧《招聘**》、cosplay
街舞社:街舞
演讲与口才协会:
动漫社:动漫歌曲串烧
炫武堂:跆拳道表演
校十佳表演
注:在文化周晚会之前,由各社团
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晚会的节目做好宣传。宣传的场地主要是学院橱窗,文艺晚会上的节目要求有社团的特色,最好与自身的社团有一定的联系。节目先由各社团负责人在内部讨论其优劣和可行性,然后将名单上报社管,社管通过内部会议进行讨论,最终决定上报节目的取与舍。上述工作完成后,我们将与人文艺术部共同商讨,进行节目的编排,以达到节目排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使整个晚会跌宕起伏更具观赏性。
5.开办晚会的意义:社团文化周将各社团的建设成果集中展示,尤其是开幕式的晚会将文化周推向高-潮,将各社团的精华以节目的形式在舞台上放映,方式恰当,气氛活跃,是此次社团文化周的重重之重,也是学院社团管理部近期工作的中心,更是引起同学兴趣和好评的有效形式。
赞助商 权利及义务
赞助商的权利:
1.赞助商对本次文化节的所有活
动冠名.其中包括:
1).海报上证明宏图三胞的标志。其中海报大约有20张,每张海报上会附上标志,帖在宣传专区
2).晚会开幕式横幅注明是宏图三胞的大力赞助。
横幅:
“扬帆四月,唱响东岳”社团文化节开幕式
——宏图三胞友情赞助
2.请赞助商参加晚会,并在嘉宾席设座。这保证了商家对晚会的监督
3.主持人对出席嘉宾及其单位进行介绍,并在开场中适当提及,以达到宣传的效果。
4.晚会入场券会以背后附一张宣传单或商家优惠券的形式发放。
5.在场工作人员可以在身上粘一些宏图三胞的标志,挂牌等。
6.广播站对宏图三胞的友情赞助进行广播宣传。
(并且可以设一个专栏时间,对 宏
图三胞 进行介绍)
解读跆拳道文化背景中的侠义精神 篇3
关键词:义,信,跆拳道,崔泓熙,儒
1 前言
侠义精神,在我国千年的文化中一直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从春秋时起,侠只是一种行为方式。到韩非子时期“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指出武是作为侠的一种手段,把儒与侠对“义”的追求相并论。再到司马迁“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把侠与义结合起来,指明侠的行为方式和取义的目的,形成了侠义中勇武、守信、舍身取义的核心精神。虽然这个模式在后世也曾经有所变化,但其总的原则和核心始终没有超出这个范围。[1]
朝鲜作为中国曾经的藩属国,延续了很多包括侠义精神等中国特有的精神与文化。跆拳道作为东亚武术之一,诞生于朝鲜半岛,经过几千年文化的熏陶也沾染了这种“武”与“侠”的精神气质,并逐渐形成了跆拳道中行之以“礼”,为之以“义”等的鲜明特点。
鉴于现在国内对于跆拳道文化背景及侠义精神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跆拳道长期的发展。解读跆拳道文化背景中的侠义精神,并深刻认识,使其在教学与推广的过程中在对修习者人格的完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花郎道中“侠”与“义”的初期萌芽
花郎道是韩国三国时代新罗王朝特有的半官方性质的民间组织,通过聚集游山玩水,并习文修武,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其间所练习之武的技术也成为了跆拳道最早的雏形。
侠义精神在初期虽然遭到了韩非子以侠以武犯禁的方式来否定了其合法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后,慢慢的侠义的精神也得到了提升。从“犯禁”至为“义”所行侠,侠义精神成为了儒家文化中诚、信、忠、勇、义等儒家思想在民众中从底层开始的实践和落实。[2]
“贤佐忠臣,从此而秀,良将勇卒,由是而生。”——金大问《花郎纪事》。
花郎道是在贵族子弟中选拔青少年,让他们边游山玩水,边提高修养与武艺,为国家培养“良将勇卒”。其核心思想世俗五戒律:“一曰事君以忠(忠),二曰事亲以孝(孝),三曰交友以信(信),四曰临阵无退(勇),五曰杀生有择(义)。”指明了忠、孝、信、勇、义为核心价值,其所强调的核心价值与侠义精神有极多共通之处。
圆光法师在为花郎道徒众提出世俗五戒时,考虑到其徒众并非出家人,并且根本目的是为国上阵杀敌,在提出忠、孝、信、勇后强调了“杀生有则”,杀是为了维护正义而为。
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儒家文化眼中的侠义,把“义”作为衡量“勇”的准绳;花郎道中,“义”是杀生的底限。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对“义”的推崇上是一样的。
在花郎道徒众中为其国家和人民“不爱其躯”敢于自我牺牲的人也比比皆是。花郎道代表人物贵山在三国统一战役中,虽然处于劣势,但“贵山大言曰:‘士当军无退,岂敢奔北乎!’击杀贼数十人,以己马出父,与帚项挥戈力斗。诸君见之,愤击,横尸满野,匹马只轮无反着。”其本着“临阵勿退”的思想,充分展现了武人应有的忠勇与大义。
“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这是中国侠义精神中对“信”的解读,儒家文化中也有“谨而信”的极高的要求。花郎道中世俗五戒中对忠、孝、信的三点要求也不难看出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不仅仅是代表了侠义精神,也是整个为人的普世价值。在国家“良将勇卒”中强调其普世价值,使其行为有了约束。武人之勇不再是无义之乱,无义之盗,而是有德之武,并以信、义为核心逐渐形成其武德的雏形。
侠义精神在我国有过为个人之间“私义”而形成的狭义的解读。不是为国为民为大义,而是为个人间存“私义”而以武犯禁,形成了会党及帮派,这是一种错误的解读。花郎道在立世初期就已经从根本上指向了“事君以忠”,而非“忠肝义胆”个人义气之“义”,与侠义精神有着指向性的区别。所以其侠义精神的体现并不在表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方式上,而是定位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上。
在其组织原则上也提出“以权谋术、虚伪欺骗为大忌;严戒阴害和私斗”,不提及个人间的“义气”,而通过“事友以信”来维系组织内部的团结,是花郎道中侠义精神与我国侠义精神中最大的区别,这也与花郎道的儒家文化背景和我国侠义精神中墨家文化背景有关。我国的侠义精神中,还有这一定墨家文化的影子;而花郎道中的精神则受到儒、道、释三教的影响。在解读侠义精神时,可以看出花郎道精神中有着儒家文化对侠义的理解,却未受到过墨家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私义”,所以其侠义精神的体现中,“侠”的个人行为方式并不明显,多是集体的行为,缺乏“侠”之中的自由人格的特点,而对“义”的诉求较高。
虽然花郎道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期间武人依旧把所习文武与世俗五戒的精神延续下去,形成现代跆拳道最早技术与文化的雏形。而其精神上对“大义”的追求,让跆拳道虽然成为过“侠”的犯禁之武,但却一直目标明确,不曾以“私义”犯禁,为其侠义精神埋下了一颗良好的种子。
3 士祸运动中对“义”的补充
花郎道的发展中,墨家文化未能参与其中,而儒家文化成为其主导之一。在其退出历史舞台后,历史中的士祸运动不断。“士祸运动”是特指韩国历史中出现的几次新进派的士大夫遭到保守集团的镇压甚至杀害,其中包括戊午士祸(1498年)、甲子士祸(1504年)、己卯士祸(1519年)及乙巳士祸(1545年)。
“不顾其身,图谋其事,有事时不计祸患,乃真士人精神。”——赵光祖
韩国士者对于“义”的坚守是其一大特点,这一特性源自于韩国学者们屡次遭受的“士祸运动”。韩国学者们主张要求改革,触动了官僚们的利益,之后就有了韩国历史上贵族官僚特权阶层的“官僚派”对士者们的“学者派”的多次整肃运动,曰“士祸”。这写整肃中有的是政治清洗,有的甚至是屠杀。在这样血洗的历程中,儒者们著名的“取义”精神被学生们代代相传,并形成了韩国儒者那种对于“道义“原则问题上,敢于抗争,不妥协的特有的精神,使得朝鲜士大夫中对“义”的追求,成为其儒家文化的主导,也为后世跆拳道文化的背景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士者们的这种精神在其后跆拳道精神中的体现正是“百折不屈”。
不论儒学亦或侠义精神,对“气节”的推崇都是同样的。气节就是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士者风骨的总结,但何尝不是对侠义精神的解读呢?
我国历来也多有变法之举,前有商鞅,后有戊戌六君子。虽变法多以失败告终,变法者多以悲剧收场,却依旧是在变法之时顶着极大的压力,出于对国之大利大义而提出。变法者虽多为文人,但都铁肩担道义,不枉为侠士之所为。侠义精神也在这些文人的重新释义下变为具备气节、勇气,为大义所为的精神。跳脱出了早起以墨家思想影响下的为“私义”的“游侠”狭义的理解。
侠义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儒家文化所吸纳包容。使得侠义精神成为解读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韩国士祸运动中的士者们,也以儒者的方式来展示了其对“义”的诉求——侠义精神。
儒家文化尚气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对气节的崇尚。气节是建立在勇气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上的,是建立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之上的。这些基础正是孟子所言的“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文王之勇”——“大勇”,都是所为天下的仁者之勇。人们从武人身上更容易发现其“勇”,文人则更容易展现其气节。两者展现的方式不同,但是同为“取义”,同样是侠义精神的表现方式。
气节与勇气相辅相成,气节是勇气的体现,勇气是气节的基础。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韩国,变法者所体现的气节与勇气,都给后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使人们从对侠义精神的认识上从狭义到广义上升了一个高度,真正意识到侠义精神不仅仅是通过“以武犯禁”的形式来表达的;对侠义精神中“勇”的概念也不再局限于“血勇”,文人志士为国“舍生取义”的“骨勇”同样也一样是侠义精神的表现,是对侠义精神的一种补充。
柳承国说:“从士祸和牺牲中光显的道学派的义理精神中可发现韩国儒学特有的精神。[3]”这特有的精神,就是与侠义一样对义的追求。乃至后世士大夫们对于爱国精神,国之大义的传承成为其道统。而后来改变和影响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将军一生的“光州学生运动”,也是士祸中对这种国之大义追求的延续。
4 降生于侠义
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之所以走上了跆拳道这条道路,不得不提及著名的“光州学生运动”。1929年11月初,光州学生因日籍学生侮辱朝鲜女生,举行反日游行。汉城、平壤等地学生迅速响应,举行总罢课和示威游行。大批日本警察血腥镇压,学生不畏强暴,顽强反抗。直至1930年4月,卷入斗争的学校达194所,学生约6万余人。全国的工农群众支持学生,釜山等地的工人举行声援罢工,形成大规模反日风潮。
崔泓熙所读的学校因为受到“光州学生运动”的波及,并且他本人作为该校学生运动领袖,遭到无限期的停学。之后才师从韩溢东先生学习书法与朝鲜传统武术。崔泓熙幼时体弱多病,韩溢东也看其体质不佳,从而教授其一些朝鲜传统武术来强身健体。之后崔泓熙赴日留学,继续学习了空手道。乃至其组织学生兵起义失败,被囚禁的过程中也坚持不懈继续练习,可见其少年时就“以文乱法”,青年后更是“以武犯禁”。但是贵在其无论“乱法”亦或“犯禁”,都是出于爱国的情怀,从最初就指明了国之大义的方向。梁启超也认为侠者犯禁在“专制政府体制之下政治不修,法令不直,平民有怨屈无所申告”所以被许可的。[6]
崔泓熙经历了青少年时的“游侠期”,从监狱走出来,归国后开始参与组建自己国家的军队,并成为了韩国军队创始人之一。当时在韩国军队中,并没有属于其自己国家的操练之术。崔泓熙虽然在军队中教授自己所学的空手道,但在军中推广日本的武术让其时时感到羞愧。而这也正好促成了其在军中继续钻研、创立并大力推广跆拳道的的原因。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这是儒学中对自我进步中各个阶段的总结,由学习认知,到利用所学完善自我,到最后产生社会价值的过程。崔泓熙与跆拳道的关系正如此,通过学习跆拳道来正心修身,而后再去在军队和国家中推广和普及,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所以如果以儒家精神的角度来看,崔泓熙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士大夫,一个合格的儒者。
崔泓熙在后期在政治上反对朴正熙的独裁,导致了其流亡国外。当时其在韩国作为退役的将军,有着较高的威望。但是在面对大义时敢于决断,毅然离国,远赴加拿大。这种面对“义”时的决断,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高尚还是沦丧的分水岭。如崔泓熙少时在被强征加入日本的军队中后,他第一时间的选择就是反抗;而朴正熙则选择了加入日本的军队。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对于“义”的追求,也就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准。
其后崔泓熙在世界跆拳道推广中遭到了重重的阻挠,面对各类的困难与压力不曾屈服,面对高官与财富的诱惑不为所动,坚持在世界范围内大力的推广,并坚持反对朴正熙的独裁。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一览无遗。这种追求大义的气节,是儒者的也是侠者的。通过侠义精神来理解,其少时一身游侠气,自幼便胸存大义。待长成时更是为国为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也正是侠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崔泓熙作为一个有着侠义精神的儒者,使跆拳道在诞生之时具备了坚守大义这一侠与儒共存有特性。使跆拳道具有了文化和精神上的追求,让这一武术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精神文化上,都达到了真正意义的完善。
5 跆拳道侠义精神的现代意义
我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国力孱弱,屡遭侵害。有识之士皆意识到侠义之风对国之益,其时有唐才常发表《侠客论》,章太炎作《儒侠》,梁启超著《中国之武士道》,意欲唤醒人们心中的尚武之风与侠义精神,从而侠风兴盛。随着历史的进步与时间的流转,现代社会中对于侠义精神的需求与理解也开始逐渐转化。其中有着不同的情况,但是也有相似的问题。侠义精神就再次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
现代社会中,道德滑坡,对于信仰的匮乏使人们越发的唯利是图。诚、信、忠、勇、义等士者之节被抛之脑后;尚勇武、重诺然、守信义等侠者之风更是荡然无存。跆拳道引入我国后快速的发展与普及,这与人们精神上的匮乏有着极大的关系。“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的出现,成为练习者完善自我精神的途径。跆拳道在我国推广的过程中,对于跆拳道精神中“礼义廉耻”经常被错会为“礼仪、廉耻”。一字之差,理解全然不同。仪,仅为一种形式上的秩序,在现代社会中固然重要;而义,则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这种对“义”的坚守,正是我们现在所严重缺乏的。在精神匮乏与价值观偏差的现代社会中,侠义精神中的“尚武”与“守义“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跆拳道练习者在通过技术的练习来强健体魄培养尚武精神的同时,“以礼始以礼终”成为其行为标准,“义”的坚守成为其决断的依据,忍耐与克己作为自我的约束,百折不屈成为其风骨。使得跆拳道中的侠义精神在现代社会得到另一种途径的延续。
崔泓熙也在《跆拳道与我》中提到:“跆拳道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登上国际舞台,固然也因为它在技术上有约,但更主要是因为整个社会尤其年轻一代中伦理道德的败坏和暴力的抬头,造成了不信任感、颓废思想、过度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和精神空虚感,这使人们需要有心理上的安息处和能够保卫自身的强壮的力量。”跆拳道的推广对整个社会来说,不仅仅是对练习者身体的锻炼,更是要让他们达到心理上的慰藉与满足。
跆拳道运动从它的萌芽、发展过程中都渗透着侠义精神。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培养人们的侠义精神中的尚武之风。原本的技击之术,糅以儒学之“礼”作为约束,辅以侠义精神对“义”的坚守,使之成为了一种对自我精神完善的“道”,不再局限于武,更是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韩云波.从侠义精神到江湖义气[J].新东方,1998,(5):50-56.
[2]刘浩.《论语》中侠义精神浅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99-100.
[3](韩)柳承国.《韩国儒学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125.
[4]冯延燕.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的异同[J].安徽文学,2008,(8):342-343.
[5]陈来.东亚儒学九论[M]三联书店,2008.8.
[6]刘宝刚.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2):149-154.
[7]薛柏成.墨家思想对中国“侠义”精神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5-120.
凝搏跆拳道社团文化节策划案 篇4
一、活动背景
在2011级内蒙古化工学院社团联合会刚纳新结束暨新成员步入正式工作之际,为使各部门、社团之间更好的熟悉彼此,增进友谊,各部门、社团能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好的互相协助,特举办内蒙古化工学院社团联合会第一届“百人百足”大赛。
二、活动主题
接受挑战、勇于拼搏、展现活力、追求梦想
三、活动整体方案
1、活动时间:2012年3月14日、15日
2、策划主办单位:内蒙古化工学院院团委社会部,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凝搏跆拳道社团。
3、参赛对象: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各社团及学员
4、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5、器材设备:布条、哨子、秒表(自备布条)。
四、“百人百足”比赛细则
1、裁判员:凝搏跆拳道社各部部长
2、计时员:社团新成员一名
3、比赛方法:
本次比赛每队设领队一名(各部门自己选出)、队员10名,领队主要负责该队口号的设定、该组人员的选择和成员安全。比赛每队由十名队员参加(男女不限),两队成纵队面对标志物站在起跑线后,每队十名队员并肩站立,内侧的小腿用小布条捆住,这样成了“百人百足”,比赛开始,发令员发令后,两队中任何一队以最少时间到达终点即比赛结束。
4、比赛规则:
(1)布条必须捆在小腿上,并捆紧,如中途松开应系好再前进。
(2)中途若队中有人摔到,应立即停下来,等重新准备好之后再前进。
(3)每次两队同时进行比赛。
(4)监察组负责好每队路线和活动规则的执行;服务组负责好每次比赛人员的安全,帮助整好队再行出发。
(5)领队必须全程跟跑,负责喊口号和队员安全。
(6)发令员应等两队队员全部准备好才能发令开始进行比赛。
(7)违规者均不记名次。
(8)每次按完成规定任务所用时间安排,时间少者名次排前,若时间相同,则必须加赛。
(9)裁判员有对本次比赛活动细则的解释权,一切服从裁判判定。
七、“百人百足”工作安排
1、由凝搏跆拳社内负责通知各社团负责人,做好宣传工作。
2、社内统计参赛队伍数目,每次参赛队伍由领队抽签决出。
3、社内成员负责每次赛程的裁判、秩序监督维持与医护工作。
4、活动期间请团总支委员会负责拍照、赛后交由秘书处做好比赛总结工作。
八、赛程安排
1、报名的十五个社团联合会部门和社团每个部门或社团以及团务处出11人,男女不限。(人员只限本部、社团)
2、2012年3月15日进行抽签,确定比赛顺序,按序号进行比赛。
3、15日进行初赛,16日进行复赛和决赛。
4、每天比赛时间:12:30-13:30
九、奖项设置
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另设两个体育风尚奖项颁给在比赛中团结一致表现突出的团队,由凝搏道社团联合会统一颁发。
内蒙古化工学院凝搏跆拳道社团
跆拳道文化内涵的挖掘 篇5
跆拳道是创新与发展起来的一个独特运动项目, 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 使练习者增强体质, 掌握技术, 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跆拳道在韩国盛行, 文章以桂阳高中跆拳道为研究对象, 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为国内的跆拳道学校的建立、跆拳道的开展提供经验参考。
2 研究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运动队教练5名、学生30人 (男生15人, 女生15人)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相关书籍及收集并分析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的现行研究结果, 政府机关的各种刊行物、各种统计资料等, 得出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发展的现状。
2.2.2 专家访谈法
对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的5名教练围绕该校跆拳道的发展现状进行访谈, 并仔细进行记录。
2.2.3 问卷调查法
对韩国桂阳高中非跆拳道的教师20人、学生30人针对该校跆拳道社团发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2.2.4 数理统计法
调查后进行分析统计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的发展状况及该校在这7年来发展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师资力量发展现状
要想在韩国学校中担任跆拳道教练, 尤其是在高校任跆拳道教练, 非世界冠军、或世界冠军教练或是在该领域内有很深造诣者, 无资格担任高校跆拳道教练。在韩国桂阳高中, 对教练的聘任非常严格, 跆拳道教练满足以上条件。
在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运动队中, 采访了所有跆拳道教练员, 共5名, 100%为男性, 证明在韩国桂阳高中教练员选择上较为重视男性;跆拳道教练中平均年龄在33岁, 较为年轻;在学历方面最低为本科生, 其中还包括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历, 学历上较为看重;同时在学历的基础上同时看重教练员在运动生涯上的运动能力;在全国优秀跆拳道教练中5名教练员均获此殊荣;教练员的教学年限较为长, 最低为7年, 最高位16年。10年以上的教练员对自己的学生有着充分的了解, 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选手的长、短处, 在其做出错误动作时可以及时给予指出和纠正, 以及为了运动员日后可以更好地完成动作给予合理意见反馈。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往往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最优秀的选手。
3.2 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运动队训练情况发展分析
3.2.1 强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韩国贵阳中学跆拳道队, 除了专门身体素质训练课以外, 在一般的训练课中都还穿插安排有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他们将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纳入在整体训练计划的重要部分, 把专项素质揉合贯穿于整个训练之中, 并不断的变换练习方法和延长练习时间, 从而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和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的结合能力。
3.2.2 强化专项技术训练及技术保密
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中, 技术动作练习针对性很强, 他们身高普通偏矮, 所以在转体技术、连击技术和近身技术动作中下了很大功夫。另外, 针对每一名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适合于自己身体特征的技术动作。
韩国贵阳中学非常重视对跆拳道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的保密工作。该校跆拳道队在训练时禁止任何人参观, 采取的是全封闭式训练。到目前为止, 韩国贵阳中学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动作速度、力度、连贯性、准确性等是如何训练的, 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都是在全封闭式的训练场地封锁训练而得来的。
3.3 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社团发展现状
韩国桂阳高中自开办跆拳道项目以来, 除了创立跆拳道运动队, 同时也设立了跆拳道社团。针对该校跆拳道社团的发展现状, 现对韩国桂阳高中非跆拳道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3.1 非跆拳道教师对该校跆拳道社团发展的了解情况
由上可知, 调查的20名教师当中65%的为男性, 35%的为女性, 基本符合随机问卷当中男女比例的概率, 说明调查问卷具有随机性。受访者中65%为本科学历, 25%为硕士学历, 10%为博士学历。可以看到, 韩国桂阳高中的教职员工对于素质的要求较高, 最低为本科学历, 有三分之一为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些对于跆拳道及其它课程项目的教学都是比较有益处的。
而在这20名教师当中, 有60%参与或者曾经参与到韩国庆尚工业高中学校跆拳道社团的工作当中, 40%则未参加到指导工作中;但90%参与到了学校所组织的跆拳道比赛或者活动当中, 只有10%完全没有接触过跆拳道队或者比赛等活动。可以看到, 韩国桂阳高中教师参与社团建设的比率不低, 而只有极少数教师从未参与过学校跆拳道社团的活动, 显示出学校对于跆拳道运动和跆拳道社团的关注。
调查教师在对于跆拳道社团的关注方向上有所差距, , 20%的受访者关注教学训练, 35%的受访者关注推广普及, 20%的受访者关注技战术研究, 25%的受访者关注跆拳道比赛的规程和发展。而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同事对于学校跆拳道社团的态度分别为55%的积极关注和20%的冷眼旁观, 15%的可有可无和10%的毫不关心。在此问卷调查中对于跆拳道运动, 受访的教师们各自有各自的关注方向, 但是还是有所关注的;而在对于学校跆拳道队的关心上, 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同事毫不关心;有45%的受访者认为发展的会更加良好, 20%的受访者认为无法预测, 10%的受访者不看好将来的发展。
总体来说, 对于学校跆拳道褐色社团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教师还是十分关心的,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看好将来的发展。
3.3.2 非跆拳道学生对该校跆拳道社团发展的了解情况
韩国桂阳高中在开办了七年的跆拳道社团后, 积累的经验与人气, 在下面的表格中得以体现。
由上数据可知, 调查的30名学生当中, 当中60%的在读年级为一或二年级, 40%为三年级;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同学对于学校跆拳道社团的态度为70%的积极关注和10%的冷眼旁观, 0%的可有可无和15%的毫不关心。可以看到, 韩国庆尚工业高中学生参与跆拳道活动的原因不同, 但是都是出于自身的需要, 少数学生表示从未参与过学校跆拳道队伍的活动并对此毫不关心, 极少数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同学对此不关心, 显示出韩国桂阳高中学生对于跆拳道社团的关注。在调查中, 学生参与其他社团的有60%, 虽然看起来占大多数, 但是在其他社团中, 包括了篮球、足球、桌球、短跑等多种项目, 其中还有除了运动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开办社团, 总体研究, 所占总数并不算大。其中在参与其他社团中学生的满意程度为60%;在问及是否想要参与该社团时70%的学生为肯定回答, 这预示在跆拳道社团未来的发展中, 人气十足;针对跆拳道社团在学生心目中的发展程度来看, 45%的学生认为发展良好, 占此问题回答的比例最大。
总体来说, 韩国桂阳高中的学生对此学校跆拳道社团对其将来的发展充满信息。同时大多数也希望加入其中, 称为该校跆拳道社团的一份子。
4 结论
(1) 韩国桂阳高中的跆拳道之所以能健康发展, 得力于其有一批业务能力强、治学严谨的好教练从事跆拳道教学与科研;同时提供先进设备、创造优质环境是韩国学校跆拳道健康发展之道。
(2) 对于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社团的建设, 学校的教师还是十分关心的,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看好将来的发展。韩该校学生对此学校跆拳道社团将来的发展充满信息。同时大多数也希望加入其中, 成为该校跆拳道社团的一份子。
摘要:文章通过对韩国桂阳高中跆拳道运动队运动员、教师中非跆拳道教练30名进行问卷调查, 对韩国桂阳高中5名教练进行专家访谈, 对韩国贵阳高中跆拳道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得出该校在短短几年之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而为中国开办跆拳道项目的学校提供一些方法。
关键词:桂阳高中,跆拳道,传承,韩国
参考文献
[1]张继生, 雷军蓉, 吴天佑.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朱朝阳, 高志红.韩国跆拳道运动员的专业素养与技战术特点[M].广州: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0.
[3]张海滨.韩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对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启示[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跆拳道文化结构解析 篇6
关键词:跆拳道,文化结构,解析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起源于朝鲜的搏击术,在古代又称作花郎道,具体可分为竞技对抗,品势修炼和功力修炼。它是东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远流长。跆拳道之所以称为“道”也正是因为内在的精神凝聚,否则就成了杀人的功法,对于专业的跆拳道人士来说,理解跆拳道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更加深刻了解跆拳道的气质.对于提高跆拳道德技术动作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
一、跆拳道文化的本质
1.1身体素质美的增加,使青少年的肉体得到提升与完善
第一:形态美的显示。跆拳道是通过肢体练习为主的运动项目,结合不同的技术动作内容练习,使青少年的形体变得更好、更标准。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第二:力量美的象征。自从大众跆拳道开展以来,赢得了成千上万的人的喜爱,尤其是在每年的世界大众跆拳道比赛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开始关注跆拳道。在大众跆拳道比赛中,有一个项目叫击破,主要是以击破木板和大理石为主。跆拳道在向外推广时,大多是以这种击破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其威猛无比的功夫,这种方法是用拳、掌或脚分别击碎木板、砖瓦,以此检验和测试练习者的功力程度。这种独特的方法现已成为跆拳道训练、晋级升级、表演比赛的一个主要内容。
1.2服装美,给人一种清爽与纯洁的感觉
跆拳道的服装以白色服装为主色调,以黑色、红色、蓝色为辅。教练员和运动员主要穿着白色服装,教练员有时会穿黑色服装。跆拳道有特定的道服、道鞋和腰带,正规比赛是一般是白色的服装,代表着跆拳道运动员纯洁的内心和一成不染的脱俗,跆拳道分为十级九段,不同的系腰颜色有不同的寓意,系腰带可显露人的健美身材,还可以使跆拳道运动过程中舒适,宽松,不同颜色的系腰带更是代表了不同的训练层次和训练水平,其中黑色代表着更高的水平。
1.3刚强美,造就了执着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
跆拳道既有着武者凛然的气概,也有着谦逊的风度。而正是这种谦逊,需要痛苦与艰辛的修炼。或许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无畏于挫折,每次痛过之后,才能更深地体会到跆拳道本质的道义。在跆拳道中学习要先学会那种谦逊的态度,学会忍耐克己,才可传承到真正的王者风范。在比赛过程中击破三米高的木板和大理石充分体现了跆拳道的力量美,当我们仔细查看跆拳道的训练和竞赛时,刚强美的体现尤为显著。跆拳道是一个无氧与有氧结合为一体的项目,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好的体能耐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反应速度、技术速度。
二、韩国儒家文化是跆拳道核心文化
跆拳道的发展是伴随着韩国历史的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由于韩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而渗透进跆拳道精神中许多儒家思想的元素,因而导致了跆拳道在其作为一种运动项目本身又融入了众多的文化元素在其中。可以得出结论:价值文化是核心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韩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对于韩国人行为处事的影响不在于韩国人是否承认其重要性,而在于儒家文化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进韩国人日常行为生活理念中去了,像空气般无处不在。跆拳道作为韩国文化产业输出的重要内容,其文化核心为韩国儒家文化。跆拳道的精神一直是跆拳道文化的内核和驱动器,它所代表的是体育文化中直观表现的运动风气、运动品格以及运动道德水平。跆拳道的精神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已”“百折不屈”,而这些精神品质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文化要素。
三、跆拳道制度文化是跆拳道文化中的中层文化
跆拳道的制度文化是指:跆拳道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去创新,主动创造自己的组织和规范体系。而这个体系分为两大内容: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跆拳道制度文化的物质层面指为维持跆拳道健康有利发展的一切物质手段,包括典籍、书刊、道馆、道服(道带)、练习工具等。跆拳道制度文化的精神层面指为促进跆拳道健康有利发展的一切精神制度层面的建构和设置,包括跆拳道机构设立、等级设立、规则的设立和道馆制度的健全等,它直接影响跆拳道对普通受众的直观印象,从而有规范和推广作用。
四、奥林匹克文化对跆拳道身体文化的影响
跆拳道在传播该项目和该项目文化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传播中不断推陈出新,顺应自然,改革自身、完善自身,重新定义和发展。跆拳道为了成为世界主流体育项目之一,加入奥运会,跆拳道也在逐渐适应奥林匹克文化,并且也在补充着奥林匹克文化,并且存在一定的契约关系,互相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妥协性。
参考文献
[1]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跆拳道文化内涵的挖掘 篇7
1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跆拳道礼仪文化举例
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流, 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朝鲜文化影响深远。跆拳道中的礼仪文化也深深地被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 形成了具有严格礼仪约束的运动风格。跆拳道运动形式上虽然是激烈的对抗形式, 但是, 不能忽视的是双方都是以提高技艺和磨练意志品质为目的, 而不是单纯的对抗性运动, 因此, 跆拳道运动的双方都要在各自内心深处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在练习或比赛前后都一定要向对方、教练、裁判敬礼, 也就是跆拳道运动倡导的“以礼始, 以礼终”的尚武精神“。礼仪”是跆拳道运动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跆拳道中的敬礼是跆拳道运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之一。该动作主要是向对手表达尊重、友好、谦虚和感谢。跆拳道运动员进入道馆以后, 首先要向国旗行鞠躬礼, 以此来表达对祖国、对国旗的热爱和尊重。接着运动员再向教练行鞠躬礼, 以此来表达对教练的尊敬和感谢之情。然后再向裁判敬礼。在跆拳道比赛的每局开始时, 双方还要互相行礼, 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比赛过程中, 对于裁判做出的判决, 被判的一方除了接受裁判的判决之外, 还需要服从裁判员做的判决并且还需要向裁判员行礼以表示歉意。在比赛结束之后, 不仅还需要向对方行礼, 还要向对方的教练行礼, 以表示感谢, 行礼贯穿整个运动过程的始终。另外, 整个比赛过程中有严格的纪律规范, 在教练讲授过程中, 如果有疑问或者有问题需要向教练提问, 必须在提问之前先行礼鞠躬, 得到教练的许可后才能提出问题, 教练答疑解惑之后, 提问者还必须再次向教练鞠躬以表示感谢。
2 儒家思想与跆拳道礼仪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论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内容, 并将“仁”与“爱人”联系起来, 提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孔子道德观中另一个根本原则是“礼”。礼, 通俗地讲, 就是见到人要有礼貌, 应该遵守各种规定, 遵纪守法。比如, 学生见到师长、父母、客人都要有礼貌。不但表面上要有礼貌, 内心深处更要恭敬, 这更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就跆拳道运动而言, 这既是儒家伦理的基本要求, 也是跆拳道练习者共同尊奉的另一道德标准。
跆拳道练习推崇“以礼始, 以礼终”的尚武精神, 即该项运动都要从礼开始, 以礼结束, 礼仪规范贯穿运动的始终。因此, 这就要求跆拳道练习者既要重视技术的练习, 更要注意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提高, 跆拳道练习者始终要把“礼”作为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能顾此失彼或者偏执一端。比如, 练习者通过行礼的方式, 如向长辈、教练、教师、队友鞠躬施礼, 使自己养成发自内省的行礼习惯, 培养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 宽厚待人的美德和互助互学的作风, 以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
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技术, 更注重对跆拳道的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与遵从, 训练始终要在充满“尚礼”和“仁爱”氛围中进行, 并将“智、仁、信、勇、严”作为人生信条, 除了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究礼仪,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 这是跆拳道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也是跆拳道对于儒家精神的传承和诠释。
3 对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影响
孔夫子曾说过:“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如今随着社会进步, 人们社交面的扩大, 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 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礼仪。可以说, 礼仪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也是衡量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可以说, 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跆拳道运动中的礼仪文化也会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1 能够使青少年懂得学会尊重
跆拳道重视礼仪细节的培养, 注重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在儒家思想中, 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跆拳道运动讲究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互相尊重的礼仪规范贯穿跆拳道运动的始终。通过师生间的互敬、活动时的敬礼仪式、学生之间的相互礼让、以及对裁判、对教练的恭敬等, 让孩子理解了“礼”的含义, 以实际行动来加深对“礼”的理解, 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 从而潜移默化地让练习者学会尊重。
3.2 能够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养。
跆拳道礼仪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它继承和发扬了讲究礼仪、崇尚道德的优秀传统, 通过跆拳道运动中的礼仪及道德教育, 可使青少年明白学习跆拳道作为一种竞技比赛项目, 不仅能使练习者强身健体, 而且能教人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通过礼仪规范的学习与约束, 可以使青少年提高道德素养。道德教育是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跆拳道技术训练, 可以使青少年学会直面如何认识失败, 面对失败;如何在失败中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性格, 通过礼节教育, 使他们互相尊重的同时, 培养坚毅的品格, 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
3.3 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跆拳道运动中所包含的礼仪规范蕴藏强烈的爱国热情。跆拳道道馆正中央悬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参加跆拳道训练的学员和教练, 在每次上下课之前, 首先要向国旗敬礼。以此可以培养每一名青少年的心中都要时刻装着为祖国争夺荣誉的信念, 使青少年通过跆拳道运动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爱国热情。
3.4 能够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
各种运动项目地学习过程必然有汗水甚至泪水相伴, 跆拳道运动的学习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对抗性竞技性的运动项目, 在学习过程中, 练习者会遇到不顺利或者一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 同样, 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难免有起有伏。碰到困难要发扬百折不屈的精神, 千方百计地解决困难。因此, 通过跆拳道的练习, 可以培养青少年顽强、自信、遇到困难不屈不挠, 勇于克服困难的自强自立精神。
摘要:跆拳道运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起源于朝鲜半岛的一项运动, 跆拳道的产生、发展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随着跆拳道运动被列为竞技体育项目, 参与该项运动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跆拳道运动越来越被青少年所喜欢。跆拳道中的礼仪文化也深深地被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 形成了具有严格礼仪约束的运动风格。跆拳道运动中的礼仪文化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儒家文化的精髓。礼仪作为跆拳道运动必不可少组成部分, 也给青少年德育教育起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跆拳道,儒家,礼仪,青少年,影响
参考文献
[1]孔义平.跆拳道运动中的儒家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5) :151-154.
[2]韩世雯.跆拳道文化结构解析[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13.
跆拳道文化内涵的挖掘 篇8
1 跆拳道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跆拳道古称跆跟、花郎道, 是起源于古代朝鲜的民间武艺。其宗旨是“事君以忠, 事亲以孝, 事友以信, 临阵无退, 杀身有择”。以此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魄。
现代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 20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人着手制定向世界推广和宣传跆拳道, 很快跆拳道在亚洲继而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开展。跆拳道如此受人欢迎, 是因为跆拳道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
2 跆拳道的特点、作用
2.1 跆拳道的特点
跆拳道作为一门体育运动, 其自身具备以下特点:
以腿法为主, 拳脚并用。手是两扇门, 全凭脚打人。动作追求速度, 力量和效果, 以击破为测试功力的手段。强调呼吸、放松, 发声扬威。以刚制刚, 方法简练、易懂 (理解) 、易接受。以礼始以礼终, 内外兼修。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客观具体, 便于公平评分。
2.2 跆拳道的作用
2.2.1 修身养性, 培养人优秀的意志品质。
2.2.2 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练就人健全的体魄。
2.2.3 观赏竞技, 享受击打艺术的美德。
3 为什么跆拳道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
跆拳道易学易懂, 对年龄和性别要求不是很严格,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接受性, 而在西藏民族学院, 藏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各占一半, 汉族学生喜欢跆拳道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喜欢这种健身和学习的环境, 而藏族学生喜欢完全取决于他们天生好动、热情、豪爽喜欢摔跤, 喜欢对抗, 也想找个地方相互发泄一下他们的热情和豪放。因此, 跆拳道在生活中不但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4 跆拳道对西藏民院大学生的吸引力
第一、跆拳道馆有良好的室内气氛, 场内墙壁上挂有中国国旗, 韩国国旗, 跆拳道道旗。学员身穿白色道服, 呼出敲山震虎的气势, 互相尊敬的礼节。
第二、藏族学生也有摔跤的历史和经历, 而跆拳道里也有摔跤之类的运动, 也有气氛, 因此藏族学生一定不会将跆拳道拒之门外的。
第三、跆拳道运动在文化上表现出, 这个民族在继承文化发面较为完善和正宗。
5 西藏民院学生对跆拳道的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 得知西藏民族学院大学生, 对于跆拳道非常热爱, 一部分已经在外面学习跆拳道;一部分没能够学习;一部分是因为经济不济, 也只好让自己的一个爱好成为泡影。
6 西藏民族学院目前所具备的硬件条件
6.1 跆拳道场地要求
木质地板、地毯、垫子、空旷场地等场地即可。
6.2 训练设备及器材
6.2.1 木制地板或跆拳道专用垫子。
6.2.2 沙袋、脚靶、护具等跆拳道全套器材。
7 对于西藏民族学院是否开设跆拳道课程的思考
西藏民族学院开展跆拳道课程不但有助于学员扩展就业面, 还可以增加学员的课余收入;不但可以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 还可以增强学员的意志力和拼搏力;不但可以增加学员的交际能力还可以加强学员信心。同时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推动高校体育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谊, 陈立人.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黄腊梅.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
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篇9
一、积淀文本文化的厚度
《语文教育文化学》中说:“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型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 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 不能充分挖掘它的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 教师要站在文化的制高点, 以文化的目光审视文本, 透过语言文字看文化背景, 让文章的文化内涵得到酝酿, 随着教学的深入和环节的推进, 让学生充分吸收文化养分, 在文化的浸润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世界遗产”。围绕这个主题, 选入了课文《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景观,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被列为这一单元课文的首篇, 引领学生开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
长城承载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太多的东西, 而教材中的这篇文章显然过于单薄, 又由于重视长城建造结构的描写, 冲淡了其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教师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文本, 开阔学生的视野。
课前, 可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或图片 (这也是为完成课后选择题做准备) ;课堂上在同学间交流, 了解有关长城的文化。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引导学生阅读歌颂赞美长城的诗文, 观看反映长城的影视片,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体会作者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奠定感情基础。
还可从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抒发自己的感受延伸到他人眼中的长城, 特别是外国人眼中的长城, 增强民族自豪感, 尊重多样文化:
设计者太伟大了, 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 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还要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 响应保护长城的号召, 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从接下来的课文《颐和园》中感悟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 透过《秦兵马俑》中的墓葬文化感悟中华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从“资料袋”中的29处中国“世界遗产”名单和精美图片中, 让学生增长见识, 激发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文字, 看图片, 查地图, 谈感受;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图片或录像资料, 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欲望;或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 或是撰写“世界遗产”导游词, 从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 记住一段历史, 感悟一种文化。让学生在感知内容、习得方法的同时, 凭借教材这个载体,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延伸文本文化的广度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还要注重文化选择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多种文化的对话、交流中, 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去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
《长征》是毛泽东主席挥毫写下的一首气势恢宏的七言律诗。诗歌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歌颂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往往只作诗歌词句的讲解, 缺乏文化内涵的品味, 使学生认识肤浅、学得枯燥, 致使诗词的巨大价值不能得以显现。
《长征》一课的教学需要以教材为基点辐射课外相关的大量资料。教师可在讲课前几天就布置学生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或观看相关影像, 从而做好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上的丰实铺垫。如, 搜集长征的时间、原因、经过的省份、路程、跨越的山水。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 (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 , 特别是诗中提到的几个重要战役———“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强渡乌江天险、飞夺泸定桥”以及翻雪山、过草地, 通过广博的文化资源, 深化对诗中“寒”“暖”的理解, 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及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化作自己切身的感受。在课堂上播放“长征组歌”中的歌曲, 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语文, 体会每年有关部门举行纪念长征的活动、央视拍摄《重走长征》的意义, 使学生感悟到, 中国崛起是一次长征, 人生道路是一次长征, 学习是一次长征,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同样是一次长征, 体会长征精神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长征文化的熏陶,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还可以拓展学习毛泽东写的关于长征的其他诗词:《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西江月井冈山》, 从这些诗词中了解长征的历程, 感悟长征精神, 体会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 进而激发学生诵读毛泽东诗词、了解长征的兴趣, 从丰富的阅读内容中汲取文本的精华。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 不同形式的文本文化资源的恰当插入、适当整合, 则是对文本原有文化内涵的丰富, 拓宽了教学资源, 延伸了文本文化的广度。
三、领悟文本文化的深度
读书如清水灌稻, 如春雨润花, 可见读书入境可知其意、悟其神。这种文化氛围的产生需要学生去揣摩隐含在文本中的言语智慧。语文课堂就是要把学生从声、光、色的世界中引进语言的殿堂, 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 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 同时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这样, 文本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润泽。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 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教材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 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 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 积累古诗词,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厚实文化积淀。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 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慧眼, 要有解读文本文化的意识, 抓住三首诗不同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走进文化。这样, 学生不仅学习了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 更主要的是从这几首诗中感受到了我国的思乡文化、边塞文化等等。
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这样才能把文本读准、读透、读深。基于此, 学生可从《泊船瓜洲》读懂王安石感慨的是仕途多险、前途未测, 表达的是再次赴京之际, 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 所有的乡情仕意。从《秋思》中读懂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 叙事成分逐渐增多, 日常生活小事也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华丽、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从《长相思》读懂边塞军旅的孤寂思乡之情。还可开展思乡诗、边塞诗诵读活动。这样的语文学习, 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引向了文本的深处, 引向了文化的高度。
【跆拳道文化内涵的挖掘】推荐阅读:
跆拳道的美学特征11-30
跆拳道比赛的周记07-09
跆拳道教练的自我简介07-03
散打与跆拳道的差异08-10
跆拳道的教学与训练11-14
描写跆拳道比赛的作文06-28
我的课余生活—跆拳道09-05
我喜欢跆拳道的范文10-12
学跆拳道的二年级作文07-14
武进跆拳道 家长对练习存在的疑问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