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干预

2024-09-20

临床药师干预(共12篇)

临床药师干预 篇1

加强医院药事管理, 为医疗事业整体用药水平的提高做出积极的贡献, 是将患者作为核心的现代药学管理的客观要求。在推进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 确保用药的合理性是有效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1], 我院对骨科围术期患者进行药师干预临床用药指导, 临床效果突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3月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围术期患者75例, 男40例, 女35例, 年龄分21~63 (36±6.1) 岁。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予药师干预临床用药指导, 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 对药方进行仔细核实, 发现用药问题要及时与主治医师进行交流协调; (2) 每周进行1次对患者用药情况的全面总结、评价活动, 并给出相应建议。对照组行一般治疗, 药师对其用药情况不予干预, 患者依照医院治疗一般流程接受治疗, 自行抓药,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服用。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合计费用、总药费、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使用时间、使用种类、抗菌药物费) 及患者治愈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费用以及总医药费, 试验组分别为19421.63元、3956.3元, 对照组分别为27981.65元、6987.35元, 2组抗菌药物使用数量及天数、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3 讨论

传统的不合理用药处方主要表现为医师处方登记不规范、漏项填写、未使用专门处方、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规格数量未达标、涂改处方、用药不合理、用药情况与患者病症不符合等情况[2], 随着电子处方的推行以及处方评价制度的实施, 主治医师的处方合格率明显提高。但是在临床治疗中, 研究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及药物对患者病症不符的情况却未得到有效改善, 这不仅对诊治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更对医院声誉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沉重压力。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我院通过不断探索, 研究并通过以下途径具体解决用药合理性问题: (1) 定期组织科内的业务学习, 对药师的处方审核能力进行有效地提高, 并通过定期的考核, 增强药师责任心与使命感, 切实将业务学习落到实处,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3]。 (2) 制定严格、科学的处方审核制度, 尤其对处方的事后审核作为重点来抓。与此同时, 将对处方的质量直接纳入到各科室的医疗效果评价体系中, 使得不同科室对于处方质量高度重视[4]。 (3) 将处方审核的结果定期进行公布, 处方合格率高的部门及个人进行荣誉奖励与物质奖励。考核不过关的人员, 进行处罚, 严重的情况直接追究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对其予以警告, 影响恶劣的情况予以开除。 (4) 药师发现临床中用药不合理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的相关建议要及时的进行医院内部的局域网以及网讯中公布, 使得相关人员在具体工作时, 能够有效地避免同类问题, 或者用药审核时有必要的参考[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药师直接参与并干预的试验组在医疗费用、药物费以及抗菌性药物的使用上, 与对照组相比, 均有明显优势。故药师干预对与临床合理用药不仅有显著作用, 且对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杨柳.药师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 8 (4) :321-323.

[2] 顾建英, 顾萍.临床药师干预对呼吸病区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J].上海医药.2013, (3) :39-41.

[3] 何国栋.药师干预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医疗质量的意义[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 (10) :18.

[4] 邓艳辉, 汪燕, 黄万巧, 等.药师干预对我院门诊处方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2 (30) :52-53.

[5] 石远苹.临床药师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2, (04) :82-83.

临床药师干预 篇2

邓 琴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药学部,650032)

摘 要:临床药师的培养将进一步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着为临床药师学员负责的态度,本文主要探讨在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临床药师的规范化、专业化培养中,本人作为带教药师的体会,以便提高临床药师的教学质量。关键词:临床药师;培训;带教;体会

卫生部从2005年启动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2006年就开始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试点工作。我院虽然在2010年才被批准成为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002年开始,我院就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工作的总要求及临床药师培训指南”等文件精神,逐步开展了药师下临床的工作,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建立了有关非基地培养临床药师的办法。2010年,我院被批准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同时临床药师培养工作也正式全面展开。笔者作为本院基地第一批临床药师带教老师,尽管带教的时间不长,但是通过近几年来的临床药师经验及带教工作,也有的一些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和交流。临床药师带教体会 1.1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临床药师的培训对学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对带教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面规范化学习的过程。在培训中的每一次课程,无论是药学的课程,还是临床的基础或专业课程,带教药师都与学员一起参加,以身作则,给学员做出表率。一方面可以温故而知新,巩固和加强相关药学和临床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在带教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为以后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和临床药师培训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础。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临床药师的学员都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工作经验的,换句话说,临床药师的培训也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药师带教老师,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1.2 思路清晰,因材施教

目前,临床药师通过参与到临床医师的一些工作中,来逐步增强对临床用药合理性的把握。虽然临床医师对临床的知识很熟悉,但未必就对药学监护点和监护计划的制定很熟,故临床医师对临床药师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带教药师在临床药师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对于从未接触过临床的临床药师学员来说,带教药师的思路对学员的入门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清晰明了的教学思路才能引导学员对临床药师工作产生兴趣,才能使学员有信心面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教药师根据学员的情况,指导学员从专科用药学起,只有对专科用药清楚后才能将药物与相应的疾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针对不同的患者做相应的用药教育。此外,在查房过程中,带教药师将查房中发现的临床问题和用药问题与学员交流,启发学员学习临床知识和相关药物的药代、药动学特点、注意事项、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指南,逐步养成一种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思维习惯,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1.3 便利条件,成长助力

基地针对临床药师学员的培训,专门准备了《内科学》、《诊断学》、《心脏病学》、《药物治疗学》等教科书、工具书供学员参考和学习。还为每个临床药师学员配备工作电脑,且都能登陆医院图书馆,可以便捷地查阅文献资料;安装了在院病人病历资料浏览系统,能够获取全院在院病人及出院病人的所有信息,对完成药历撰写及药学部针对全院开展合理用药调查均提供了便利条件。

1.4 专家教学,自学互补

药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日新月异。由于一些学员从学校毕业后,长期从事药学常规工作,药学知识老化、医学基础知识欠缺,基地根据各专业学员情况,开设相关药学、临床基础及专业课程,并聘请相关专业的临床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药学专家进行授课,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以便学员更快地进入角色。但是,由于学员基础差别大、水平参差不齐,面临的困难不尽相同,需要学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补充所缺乏的知识,逐步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尽快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1.5 沟通技巧,实践指导

良好的沟通是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重要前提。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家族史、用药史、过敏史、用药依从性和药物不良反应;与医生、护士的沟通,学习临床知识和诊疗技巧,建立良好的关系等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交流。例如:在临床查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医师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此时不应当面指出医师的错误,特别是在患者面前,即使自己对问题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为医师在患者心中的形象远比药师高很多,临床药师不能做激化医患矛盾的事。此时,可以先暂时保持沉默,离开病房后,通过与医师探讨交流的方式来实现纠正错误。如果没有把握好分寸,在与这些对象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就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既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又可能导致医护患关系不和谐,药师也无法很好融入临床团队。因此,学员沟通交流技巧的培养对学员在临床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可增强学员的自信心。有一位学员就发生过与医生意见不统一,在患者面前当场发表意见的情况,幸亏问题不大,那位患者和医生都比较熟悉,没有发生更大的分歧。事后,带教药师再次给学员讲解了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之后未再出现类似的现象。学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急于求成

参加临床药师培训的学员多数回到单位都将开展相应的工作,这就使得一些学员显得急于求成,恨不得自己立刻就能单独工作,但是实际操作又达不到要求。部分学员以至于在之后的临床实践中显得没信心,觉得自己太差,什么都不懂。这时候带教药师的鼓励、开导对学员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帮助他们认清现状,认识到学习没有捷径可找,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前进。

2.2 依赖教师

我们发现,有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希望每一个问题都从老师那里得到标准答案,显得非常依赖带教药师。带教药师应该正确引导学员去寻找正确答案,更何况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鼓励学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针对有疑问的地方与带教药师进行交流、探讨,逐步消除学员的依赖思想,才能促进学员的真实成长。

2.3思想波动

目前,很多学员在临床药师的培训期间都需要远离家人,在基地集中1年的时间学习和实践,而且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需要完成很多作业。由于学员的基础差别大,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就显得没有信心,思想波动较大。带教药师应多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员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总结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好的带教老师能将学生带入正确的门,加之学生的努力,就能在一年的培养期内使临床药师学员学有所成。尽管带教的时间不长,但我作为带教教师,带教药师在临床药师心态培养、学习能力、沟通技巧、基本技能和工作思路等方面给予学员的帮助受到学员和领导的肯定。而本人也将严格按照卫生部相关文件及培训指南的要求,严格要求、尽心尽责地做好带教药师的工作,做到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临床药师如何应对临床路径管理 篇3

〔关键词〕 临床路径 临床药师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9-6019-〔2 011〕01-41-04

2010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其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一项重要的工 作。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临床路径管理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 管理的现代医疗管理重要手段,是我国医院管理的一次新浪潮。卫生部拟利用2年时间,通 过在50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 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 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 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 建立临床药师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临床药师已进入临床开展相关工作,并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而临床药师作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 战。

1 临床路径的定义和内容

临床路径(CP)是指临床专家、护理专家、药学专家、心理专家、营养师、检验人员以及行政 管理人员等联合为服务对象进行某一特定的诊断、处置而制定的一套最佳的、标准的服务与 管理模式。它是医疗管理者用来改善服务质量及控制医疗成本的方法之一。

对于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来说,“临床路径”通常是一套以时间为顺序的、具体的、详细的 医疗服务计划单或表格式程序或路径图。患者从住院到出院要遵照此计划逐项接受诊断治疗 ,一般包括诊断、化验及检查项目、药物治疗、医疗干预、护理、检测项目(包括用药效果 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疾病知识教育、治疗阶段目标、时间要求以及运动、饮食、营养、 及一些需患者协助的康复指导等等。采用“临床路径”管理,可以在住院期间,实施有预定 计划的临床诊疗护理,既保证了预期效果,又可缩短住院天数,节约费用。

可见,通过建立和实施“临床路径”,可以帮助和引导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临床诊疗,更有 效地利用卫生资源,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医疗原则,提高医院 整体服务水平;并在有限卫生资源条件下,有效降低医疗总成本,增强医院的竞争和生存能 力。

2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临床药师的工作职责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和修正的循环过程。以实现高效率、高品质的服 务和减少医疗经费、合理运用资源为目标。其循环必须依照循证医学、循证药学和循证护理 等方法,即结合本地区医疗水平、医疗条件,将所有为患者医疗负责的多学科、多专业的成 员群体组织起来,共同参与规范诊疗的过程和行为。在用药过程中,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 路径的调整意见,对患者进行药学知识教育。所以,临床药学是实施临床路径不可替代的重 要组成部分。临床药师在临床路径中的职责主要包括参与给药方案的制订,药学监护、药物 应用评价以及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教育,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药物费用 。

2.1 计划 现阶段卫生部已经发布了若干单病种的临床路径,各医院可根 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医院情况的单病种进行临床路径管理,并结合实际进行修正。

在计划阶段,临床药师要参与路径中给药方案的制订,在制订给药方案时,临床药师应根据 已发表的科研成果提供药物信息和最佳给药建议,避免应用不必要的药物,保证用药安全有 效,降低药费,减轻患者负担。

2.2 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是药学监护,并进行客观 评价 ,及时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家沟通,提出临床路径的调整意见,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 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2.2.1 核查处方的完整性、药物的相互作用、注射药的配伍禁忌、患者个 体情况、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频率等。

2.2.2 患者用药监测。包括解决药物相关问题,如应用药物不当和对个体 差异大、治疗窗口小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以及记录药物不良反应(ADR)等。

2.2.3 对患者进行药学知识教育,特别是出院用药。在有限的住院日内,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用药概念,使患者了解药物的处置、治疗方式及不良反应。

2.3 检查 利用患者治疗结果和差异来评价路径成效是临床路径中不可缺 少的 步骤。分析的资料包括:资源消耗、临床路径的变异、住院天数、再住院率、感染率及满意 度等。惟此,才能知道临床路径与治疗效果及成本控制的因果关系,以便修改临床路径。临 床路径的变异是指病程中所发生的会影响预定出院日、预定成本及预定治疗效果等与路径内 容不同的偏差,这些变异的原因、时间、处置、对治疗效果及住院日等的影响应该加以记录 ,并以预设的编码进行分类,以供事后评估和分析。

临床药师在这个阶段中要进行用药分析,包括临床路径合理药费、患者平均药费、每月平均 药费超过合理药费的患者人数及百分比、造成药费差异的药物、医师间的用药差异、药物治 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等。

2.4 修正 临床路径是根据医学知识对某疾病制订的目前认为最好的治疗 方法 ,但它只能作为一种假说,必须根据实施效果、医学知识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善。临床 路径的变异分析是修正临床路径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参考资料,只有不断收集资料验证临床路 径,才能使临床路径向理想的方向不断改进。在这个阶段,临床药师通过用药分析找出差异 ,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临床路径中的给药方案进行修正。

以上这4个阶段根据PDCA的原理循环往复,不断改进,逐步使临床路径的内容更全面,项目 更合理,更符合临床科室的工作实际。

3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临床药师应具备的素质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临床药师的作用及其重要。在临床路径的应用中,临床药师的素质直 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对临床药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 质,使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药师的工作有更好的了解,使他们充分信任临床药 师。

3.1 药学和医学知识 临床药师基本为药学专业毕业生,药学知识掌握较 多, 而医学知识相对不足,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针对本院选定的单病 种临床路径,临床药师应针对性的加强选定病种的药学和临床两方面的知识技能。药学方面 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适应证、常用剂量和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禁 忌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等;临床方面则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等。

3.2 药物经济学知识 为了避免医疗费用的浪费,并且能够提升照顾患者 的品 质,医院通常都会有很多组织及措施来达成医院管理的目标,临床路径即是其中一种较新的 管理模式。药物的合理使用所包含的内容不仅是安全和有效,更应该考虑经济效益。如何有 效利用有限的药物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临床路径与 药物经济学有同样的目的,因此,临床药师必须掌握药物经济学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 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在临床路径的制订、修正过程中就药物使用的经济合理性提出客观科学 的评价。

3.3 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临床药师在职培训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临床路 径管理模式下,各个环节都强调沟通与交流,与医生、护士等交流可加强团结与协作,与患 者及其家属交流可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信心,增强用药依从性等。因此,临床药师必须较 好的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知识,了解交流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以保证最有效的沟通。

3.4 知识更新意识 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医院药学工作必须强化 知识 更新意识,及时充实知识。这也是适应临床路径新型管理模式、保证胜任医院药学工作使命 的关键。

3.5 责任意识 医院药学工作应以最终能否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合理的 药学 服务为评价指标,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位人员都应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医院药学工作的价值。

4 结语

临床路径是在我国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顺应医疗服务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临床路径的实 施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患间的沟通和 信任度,改善医患关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行医难”等问题,可达到政府、医疗保险 机构、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服务机构等多方共赢。而医生、临床药师是临床路径实施过程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路径的实施离不开医生、临床药师的付出,医药密切合作才能促进 临床路径的健康循环。临床药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积累经验,在多方面为医师和患者提供重 要的、安全的药学服务。

5 参考文献

〔1〕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

〔2〕王若乔,叶志霞.临床路径研究现况与展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 ,16(2):125

〔3〕张波,徐小薇.临床路径及药剂师在临床路径中的作用〔J〕.中国药房,2001 ,12(10):592

〔4〕郦尧旺,王建平.医院药学如何面对临床路径管理〔J〕.医药导报2006,25(1 0):1102

〔5〕马丽颖.实施临床路径必须加强临床药学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 (12)50

〔6〕孙川,石志成.临床路径在医疗改革新形势下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 09,15(1):1

〔7〕凌雪梅,程永忠.临床路径实施中的医药合作〔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 (18):3578

〔收稿日期:2011-01-4〕

临床药师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临床不合理用药记录以及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选取2012年未经过药学干预的临床处方1500例,2013年采取药学干预的临床处方1000例进行分析比较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

1.2 方法

药师采取会诊和查房等方式进行药学干预,并且积极参与到临床一线,对医师临床用药中的不合理情况进行及时纠正,所进行的药学干预以《医院处方的点评管理规范》和《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指导原则》为依据进行[4]对用药不合理的具体药学干预记录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进行药学干预后,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改善情况,分析临床药学干预的必要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取药物干预后,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从干预前的23.87%降到干预后的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以及临床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日趋严重,同时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因临床不合理用药导致的医疗纠纷逐渐增多,因此做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合理性,对减少医疗纠纷至关重要。临床药师可以凭借专业的药物知识,通过会诊、查房以及讨论病例等方式,参与到一线临床药物治疗中,指导医师临床规范用药并及时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保障医疗质量和水平。本文通过对本院2012~2013年的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以及药学干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本院常见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为:(1)药物的用法与用量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用量不足和用药过量两方面,用量不足主要表现为单次剂量不足和用药间隔时间过长,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会延误疾病的治疗,用药过量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和一些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上,该类患者因本身机体代谢功能下降,应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服用药量而为减少,从而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抗生素滥用是临床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之一,在没有确认致病菌前就盲目应用抗生素,使用级别较高的抗生素均比较常见。(3)药物选择以及联合用药不合理:临床上为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常常采用联合用药,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但达不到提高疗效的效果,反而会使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4)重复给药:常常发生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造成同类药物重复用药。(5)超适应证用药:常表现为临床实际应用与说明书中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等不同,并且无指南、循证学依据、文献支持的无正当理由用药,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甚至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本文通过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采取药学干预后,本院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明显减少,从干预前的23.87%降到干预后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能够提高医师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提高医院的治疗质量和水平,减少医疗纠纷,可见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是非常必须的。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的干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的临床不合理用药记录以及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的比例。结果 经过临床药学干预后,本院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明显下降,从干预前的23.87%降到干预后的3.90%,取得了明显的干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药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作用重要,通过有效的临床药学干预,可提高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从而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词: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谈医药不合理用药及对策.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25.

[2]牛通宪,周劲松.抗菌药物临床合用应用浅析.西北药学杂志,2008,23(3):176.

[3]吴兵俐.探讨临床用药不合理用药因素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的作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22):191-192.

临床药师综述 篇5

2009-10-30 21:54:12| 分类: 培训资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内容简介] 临床药师是医院药学发展中的新事物,是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提供药学服务的基本条件。作为临床药学工作者,首先应熟知临床药师的起源及其发展等背景情况,从中总结规律,引以为鉴。本章即介绍临床药师产生的背景、临床药师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社会科学与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药品不断增加,新剂型、新制剂层出不穷,使药物治疗方案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由于医生不可能全面掌握众多的药物知识,因此不合理用药及药物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早在20世纪中叶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就已受到关注。鉴于社会和临床的需要,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开始由单纯的药品供应向综合药学服务转变,药师的工作也由仅在窗口发药向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直接面向病人提供服务转变。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及工作模式的改变,临床药学学科应运而生,临床药师(clinical pharmacist)的名称也逐渐形成。临床药师担负的核心任务是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活动,面对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和病人做好药学情报咨询、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药物治疗的干预及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以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促进合理用药。

一、临床药师产生的背景

(一)不合理用药的严重危害,需要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工作药物治疗学的不断发展及药疗方案的多变性,不仅要求医务工作者治愈疾病,还要求他们减少和防止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治疗始终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治病救人;用之不 当,轻者损害健康,重者致人于死地。所以药源性疾病一直伴随着医药发展的整个过程,在上一世纪末就已成为全球范围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今由于新药不断地涌现,新的药物赋形剂的出现,新的使用方法的要求,药源性疾病更是直接影响人们健康的大问题。

20世纪因药物不良反应撤出市场的药物达100多个,累及人次数以亿计,其社会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美国1998年经153家医院的39个前瞻性研究指出,从1966-1999年,在住院病人中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由此而致死者约0.32%,即使是按医嘱适时、适量用药,1994年全美依然有221.6万住院病人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0.6万人死亡,死亡比例在住院病人死因排序中占第五位。1999年11月美国医学会的报告指出,由于用药错误造成的死亡已位于美国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和第八位之间,因用药错误造成每年7000多例病人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各国住院病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0%—20%,其中5%的病人因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而死亡,故而指出:“全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此外,在病人中约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

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我国不合理用药者占用药者的26%。我国每年住院5000多万人,其中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的病人超过500万人次,与药源性损害有关的有250余万人,而死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有近20万人。住院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500万-1030万人。目前,我国有残疾人5000万—8003万,其中1/3为听力残疾,其致聋原因60%—80%与曾经使用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

药源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造成医药资源的巨大浪费。药源性疾病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医药科技发展迅速,药品品种过多,医生医疗诊断工作繁忙,不能独担药物治疗的重任,因此需要有熟练掌握药学知识的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过程,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充分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合理用药。

(二)医院药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药师深入临床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进步。由于社会环境对医院药学的巨大压力,医院药学过去闭门不出、只围着药品转的被动服务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世界进入新的社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药学界日益感到知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影响药学专业兴衰的关键要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新药的不断发现,以及有关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扩展,大大推进了药学事业的发展。药物知识将成为药学实践的理论基础,药师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他们掌握药物知识的能力。因此,医院药学工作者认为医院药学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大科技含量,才能站稳脚跟。例如,在美国,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发药机逐步代替人工发药;邮寄业务的开展减少了门诊药房的工作负荷;加上药学技术员的大量使用,医院药师处方调配的工作量显著下降,出现生存危机,这迫使医院药师需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以保持提供最优药学服务的能力。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提出了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me)的观念。药学服务提出后受到许多医院药师的欢迎,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药学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是根据医院医疗和科研工作的任务决定的。随着国家对卫生费用的控制,医学技术的提高,住院病人人数减少,住院天数缩短,医院药学服务的对象也不能仅局限于住院病人。美国医院已把药学服务扩大到门诊病人、家庭病床病人和长期康复治疗的病人,这势必引起医院药学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调整。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药源性疾病的危害加大以及人们对药物的广泛应用和对健康和生活的日益关注,促使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模式。药师每日不是仅仅同药瓶、处方打交道,而是直接走向临床、直接面对医护人员、直接服务于病人。药师在同这些服务对象发生直接联系后,逐渐了解和学习到许多临床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理论真正转变为实用的临床药学技能。以往医药分家、重医轻药的局面随着临床药学的深入开展而逐步改变。医生专心于诊断治疗,药师则在合理用药上为医生做好参谋,共同为病人提供及时合理的药物治疗,共同担负起人类的卫生保健任务。{三)药学服务的实施,需要药师在临床担负多重角色。

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药学人员的工作范围不再仅限于药房,而要直接深入病房,为医务人员及病人担当药物治疗参谋,提供与药物相关的有责任的药学服务。美国医院药师协会(ASHP)会员中有10%以上的人直接从事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日本在一家300张床位的医院里至少安排2名药师配合医生工作。韩国1993年的调查表明,63%的疾病是经药师咨询而得以治疗的。可见,药师在临床担任的角色是多样的。药师实施全面的药学服务中深入临床是重要的过程。中国近20年的临床药学发展过程中,药师下临床已在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并逐步显示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工作的重要作用。

1.参与药物治疗,担当临床治疗药师临床药师是在医药结合点上工作,是药学人员加入健康监护体系中的代表。临床药师在深入临床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医生、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对药学尤其是临床药学的了解,不断解决了许多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潜在的药物问题。同时临床药师在深入临床过程中还亲自掌握了病人的第一手资料和药物治疗原则,熟知病人的用药方案和对药物产生的各种反应,从而可发现很多不易觉察的现象,及时干预一些不恰当的容易引起问题的用药方案,保障临床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国外临床药师通过血药浓度测定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个体化给药方案,取得了实际效果。例如,庆大霉素的平均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0mg/L,经过临床药代动力学咨询(CPS)的病人87.5%谷浓度达到了MIC,而未经CPS的病人只有37.5%达到。从不良反应的角度来看,经过CPS的病人肾毒性发生率为7%,而未经CPS者发生率高达14.7%。国内也多次通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而使洋地黄中毒者得以顺利抢救;通过对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的血药浓度监测,使医生有的放矢地调整用药,实现了器官移植病人术后生存率的大大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大大延长。每个人由于体内基因组的不同,对于药物的反应和获得的疗效也会有很大差异,具备相当能力和具有一定药学基础的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随时观察或借助特定仪器监测病人对所使用药物的反应及临床疗效,进而对不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案实施有效干预,会大大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治愈率。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均有报道。

2.收集、分析、传播信息,担当临床药物咨询药师电子技术的进步,信息的快速传播,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外很多资深临床药师主要从事药学情报咨询工作,他们每日把来自各个药学网站的最新药学信息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再通过医院计算机网络把这些信息送到各个医疗点,为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病人和医务工作者如果有药学上的问题会主动给情报药师打电话进行咨询,并会得到满意的答复。有的情报药师还参加新药购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范围的制定等工作。

有些医院在门诊专门设立专科药物咨询室,由临床药师为病人进行药学服务,深受病人的信赖,对病人的合理用药及健康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临床药师通过对药学信息的采集分析、整理归类和输送传播,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临床药物治疗依据,使各位病人获得了许多有益的药学保健和相关药物知识,由于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逐渐提高,缩短了疾病治疗和病人住院的时间,使得医院的床位周转速度得以加快,对病人或是医院都带来了好处,医院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提高。同时,由于药师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研究临床用药现状,分析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和用药趋势,为医院药品管理的科学化带来了第一手资料。临床药师为病人本身以及医护人员提供的药物情报咨询工作提高了他们合理用药的意识和素质,为整个医院乃至社会的健康保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临床药师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将逐渐成为提供病人卫生保健服务的工作者中的一员,直接参与为病人提供负责的合理用药治疗,改变过去仅仅在药房里调配药物的职业形象。临床药师注意收集整理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信息资料,为临床医生和病人提供合理用药信息,为卫生工作人员提供各种药学情报咨询,充分发挥自身深厚的理论基础,将显示出临床药师存在的价值。临床药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应用现代药学方法研究临床用药,将为合理用药的深入发展做出贡献。临床药师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从安全、有效、经济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评价和监督,将对整个社会带来良性结果。因此,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临床药师是临床用药的参与者、咨询者、研究者和监督者。

3.增进病人自我保健能力,担当临床保健药师临床药师的工作除了关注药物本身之外,更要关注病人。因此,应注意询问病情、用药史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使病人逐渐对临床药师的工作有所认识并能积极配合,同时也给病人一个获得合理用药知识的良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是药师的职责,由于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及药品联合应用的概率增加,病人不能完全掌握药品治疗疾病的原则,更不能对用药产生的潜在问题进行关注和分析。另外,由于某些药品广告的扩大宣传,致使有些病人直接到药店购药,并自行按广告对号入座,盲目或不合理地使用药品,导致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既延误了疾病的治疗,又影响了身体健康。临床药师从科学的角度,用病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向病人宣传合理用药和健康教育知识,分类编写药物保健手册并分发给相关病人及他们的亲属,下社区或到病房进行药物有关知识及健康讲座,将逐渐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病人理解用药的目的和重点,主动正确地配合药物治疗,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发挥药物治疗的更大效果。

二、国外临床药师的出现与发展

(一)国外医院药学的发展,使临床药师逐渐诞生国外18世纪医院药师就开始参与临床药学工作,当时法国医院药师和医生一起巡视病人,参与药物治疗,但那时只限于提供一般的药品知识的服务。1952年美国药学会的道德准则中规定:“药学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即向公众提供安全的制剂和药品,药师不与病人讨论药物的治疗作用、处方成分,如有病人询问,应请其与医生联系。”

20世纪50年代,新药不断发现和上市,制药业、公共药房的竞争造成市场上新药品种剧增,数千种药品进入市场,其中许多药品主要成分相同。例如,1952年美国17家公司生产了45种口服青霉素制剂。为了治疗的有效和规范医院用药,医院建立了处方集制度,允许药师按通用名而不是商品名配发药品。医院药师开始注重发展专业职责。

20世纪60年代,药学作为一种临床专业出现。1960年White药师重塑药房形象,开始建立病人的药历制度。1964年Francke领导的一个小组在调查了美国医院药房之后,发表了“医院药学服务指南”(TheAuditofPhammceuticalServiceinHospital),提出医院药师可以完成的事情即临床药学。1965年药学教育家Brodie提出“药学服务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公众安全使用药物。”1966年,“临床药学”和“药物使用控制”的概念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医学中心明确提出。它包括:卫星药房、单位剂量发药系统(unitdosesystem)、药物情报中心和病人药历。60年代美国卫生保健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医疗补助方案(Medicaid)和医疗照顾方案(Medicare)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医院药学的发展。1969年,美国药学会的职业道德准则改为:“药师应把病人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应向每个病人充分提供自己的专业才能。”

20世纪70年代,一些药学院校把药学博士课程不仅扩大到临床教育,而且扩大到社会和行为药学。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推广,药师应用计算机建立了病人药历,监查药物相互作用,改进用药记录的存取。

20世纪80年代,药学进入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时代,由于各国对控制卫生费用增长的普遍要求,在医院药房,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成本比变得更关键了。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和科学变化,美国药学界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试图寻找未来药学专业的方向。1984年,举行了第一次21世纪的药学会议,药师们展望了20世纪最后20年的药学实践。随后在1985年的Hilton会议上,提出了药房临床实践的方向。1989年召开了第二次2l世纪的药学会议,正式提出药学服务的概念。会后,许多医院药师把药学服务作为药学专业的主要目标。据1990年美国医院药师学会的全国性调查,80%的公共医院的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监测;42%的药师参与药代动力学咨询;92%的药师参与药物使用评价。

20世纪90年代,社会发展给医院药学带来不可想像的变化,医院药学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药房发药逐步自动化,邮寄药学服务迅速扩展,往日药师的工作和任务已逐渐被药房技术员所替代,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人数和时间更多,范围更广。医院药师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和病人心目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作用更明显,特别是与病人药物治疗有关的所有业务方面将更趋重要。

国际上临床药学发展至今已经历了40多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ASHP)概括临床药学的发展为3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50—80年代,临床药师主要在医院里开展工作,以确保病人合理用药为主要内容,工作关系是药师一医生一病人,药师对病人的治疗质量不承担直接责任,这一时期可称为以医院药学被动服务为主的临床药学阶段。其次是20世纪80—90年代,临床药学的工作实践范围逐渐扩大,药师参与对病人的具体治疗工作,并且更注重于直接面对病人进行服务,临床药师的目光开始转向医院以外病人的药物治疗,如已涉及到在健康中心开展合理用药工作,可称为从临床药学向药学服务的过渡时期。再次是90年代以后,对临床药师的职业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认为药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药物,将过去整天和药物打交道、以药物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直接和病人打交道、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进而扩展了药师的职能,拓宽了实践工作范围。现在的临床药师已开始直接面向病人、面向所有的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他们不仅为到医院就诊的病人,而且为社区居民提供药学服务,关心全体用药者的身心健康和结果,协助和指导人们接受最佳的药物治疗,开始了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旨在推进整个社会的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和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同时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这一时期也就是目前国际上提出的药学服务阶段。临床药师队伍伴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逐渐产生和壮大,并且地位日渐巩固。

(二)国外药学教育的改革,促进了临床药师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药学教育就开始从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1957年开始实行药学博士(PharmD)教育课程,20世纪60年代初实行学士、硕士连读的PhannD教育大纲。1966年,Hertindal等人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院率先创立了临床药学专业,除药学课程外,还增设了和治疗有关的课程及临床训练项目。1967年提出临床药学专业毕业生需在临床实习的方案获认可,并向全国推行。1970年美国又对全国药学院的学生实行强制性的临床药学教育。1974年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在“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大纲中规定:必须在临床实习1500h。1979年创立“临床药学学院”。1981年成立临床药学研究院。1997年7月14日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决定:2000年6月1日起全面实施PharmD教育,2005年后停止其他药学教育,目的是为临床培养能协助医生做好药物治疗的临床药师。据1997年初“美国药学院校协会”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全美药学院校已有57所设立“临床药学专业”6年制PharmD教育,58所院校还办了在职医院药师PharmD教育班;在医院药师中已有38%受PharmD教育,取得药学硕士或博士学位。1975年出版了第一部临床药学教科书,通过药学教育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能够胜任临床实践工作的临床药师。据统计,美国在1960—1993年的33年中,已正式培养临床药师15301人;1973—1993年的20年中培养临床双博士4576人;1995年预计总人数约为24167人,在医院工作的临床药师已达药师总数的25%。

(三)国外临床药师的法制化,赋予临床药师重要的责任

目前,临床药师在美国、欧洲等国已成为医院不可缺少的重要药学专业人员之一,赋有法定的职称。在国外一些大的医学中心里,不仅设有专职临床药师,还授给他们一定的权利。临床药师主要在门诊、病房及信息中心工作,其中有些临床药师还根据医院专业科室的设置进一步分工,有专长地服务于不同科室,如传染病、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和ICU病房等;他们大都具有处方权,还直接参与临床治疗活动;通常每日早晨,和医生、护士、营养师所组成的治疗小组一起查房,已成为医生选药和用药的重要参谋,在抉择治疗方案和药物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国,所有的临床药师均为药学博士(PharmD),担负着临床药物研究、教育及病人服务等三方面的职责。一名合格的临床药师要为医学院、药学院的学生提供有关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课程教学,还应向住院病人、诊所病人提供有关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等方面的咨询,临床药师要掌握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等,以及剂量个体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临床药师作为病人服务行列中的一分子,要有能力处理临床常规和疑难问题,要随访病人。作为药物治疗的监督管理者,应在巡视中善于发现和解决病人的用药问题,并要求参与治疗会诊和拟订用药方案,了解和掌握每个病人的用药史,对治疗药物进行监测,临床药师有权修改医生的不合理处方。美国的临床药师主要承担以下一些工作任务。①审查处方用药,协商选药、用药。②参与医疗实践,与医生一起进行医疗查房、协商和研究合理用药。③与临床实验科合作,利用检测的参数,指导个体化给药。④为医护人员和病人提供用药咨询。⑤参加危重病人抢救,由临床药师现场提供急救药品选择和指导用药。⑥进行药物信息检索和应用。⑦协助临床医生申报有关药物的临床研究课题。⑧承担临床药学的实习教学工作。在许多国家临床药师已被作为临床专业的工作人员,具有相当的权利并担负着临床药物治疗的重大责任。

三、国内临床药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的临床药学工作,应该说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萌芽,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一些大型医院根据各自的条件,逐渐开展了一些初步的临床药学工作,药师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如下病房了解药物使用情况并给予一定建议。

(一)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使临床药学发展迅速

1983年中国药学会在黄山召开了全国首届临床药学学术论文交流和专题讨论会,以后又陆续举行了多次学术交流会。同时,临床药学工作也受到了国家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曾于1981年批准了12家重点医院作为全国临床药学工作的试点单位,迄今为止被批准为临床药学工作的试点单位已增加到16家。1982年国家卫生部在《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及医院药剂工作条例》中列入了临床药学内容。1991年国家卫生部进一步将是否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列为医院的等级考核标准之一,其中规定三级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含治疗药物监测)。1989年国家教委又在华西医科大学试办5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每年招收几十名大学生,培养正规的临床药师。1993年卫生部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建立了临床药学培训中心;南京军区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先后多次举办临床药学培训班,进行短期在职培训,为促进临床药学工作开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以后武汉大学又在其第一临床医学院药学部设立了临床药师专业,面向全国培养在职临床药师。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临床药学工作全面和深入的展开。特别是2002年1月21日发布的《医院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医院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还专门指出要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并规定了临床药师的必备条件。至此,意味着临床药师的职业名称在我国正式启用。

(二)临床药学广泛开展,临床药师队伍逐渐形成

经过近20年来的努力,国内在临床药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临床药师们从调查临床用药和处方分析开始,逐步参与临床的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信息服务,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并结合临床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新制剂和新剂型研究,近几年还开展了药物利用研究等。有关临床药学的论文在国内相关药学期刊杂志上占有较大比重。1992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创刊了《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南京军区总医院陈刚教授等还编写了《治疗药物监测》专著;中国药学会和各省市药学分会都成立了相应的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或专业组,每年召开临床药学学术交流会,使国内的临床药学专业出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尤以北京、上海、南京、哈尔滨、湖南、湖北等省市工作较为突出。如北京市药学会成立了药师下临床活动小组,由各大医院的临床药师参加,定期进行实践查房和学术交流,并针对各自在实践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进行学术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药师下临床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海市2002年在卫生局临床药事处的领导和组织下对10个大医院的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点,意在总结经验,普遍推广,全面提高上海市各医院的临床药学水平,为病人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一批素质好、业务强的药师已开始走向临床,定专业或全院范围地参与查房、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和流行病学研究等工作。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也在国内全面开展,国家及各省市均先后成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治疗药物监测工作在三级医院开展已较普遍,据统计,除了各单位根据临床不同需要开展的个别药物品种的血药浓度监测外,常规监测的品种已达20余种,在血药浓度监测和个体化给药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为治疗药物监测提供更新、更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其他如药物动力学研究、药学情报资料等工作都开展得较好,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国内临床药师已逐渐成熟。

(三)临床药师发展趋势

药师深入临床工作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实施方式。随着临床药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临床药师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以药物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合理用药(rationaldrugUSe),对医、药、患任何一方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也是医药学发展和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大力宣传和开展合理用药,深入进行临床药学的研究,加大临床药师培养的力度,也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现代药物治疗正在经历着革命,只有医、药、护及管理等各类医务人员共同合作与研究,才能不断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促进各自学科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药事业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药的不断涌现,使医生不可能详细了解所有的药物。药师应该熟悉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特点,帮助选出对疾病有针对性药理作用的药物。药师有责任向临床医生提供药代动力学参数,并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协助医生选择能在病变部位达到有效浓度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医院药师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也时刻感到社会的压力和时代的挑战,正面对医院药学模式的转变积极调整自我,加强临床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参与临床的各项工作制度,制定临床药物治疗干预计划,主动与医生、护士和医院管理人员沟通,以求临床药学的深入发展和自身的成长。

目前,各个药学院校正积极探讨药学教育模式的改单,准备增加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班,开设临床药学相关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及临床诊断学等,主要目的为加快临床药师的培养。许多有条件的医院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都不同程度地派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制订相应的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赋予一定的责任和权力,促使临床药师的逐渐成长和成熟。药学会及一些学术组织经常召开与临床药学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对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及临床药师队伍的培养提出研究对策和建议,为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搭建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的平台,使临床药师的工作不断完善和规范。经过多年的努力,临床药师的业务水平大大提高,临床药师的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的理念逐渐形成,临床药师必将会成为一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能为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但没权利开药

临床药师处境尴尬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肖清清 通讯员吕翼、涂晓晨报道:在取药窗口拿完药,再返回医生诊室询问用法用量,是病人常见的做法。事实上,用药咨询这项应该由专职药师完成的工作,在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置。昨日,记者从协和医院临床药师培训会上了解到,在用药指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临床药师,却面临身份、权利等多重尴尬,造成人员奇缺、效果有限的局面。

据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陈东生主任药师介绍,对大多数人而言,临床药师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临床药师应给患者解释药物作用、服药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还要跟踪患者用药情况,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医生很难全面掌握药物专业知识,更没时间向患者详细解释用药知识。因此,专业药师进入临床服务十分必要。

陈主任介绍,自2006年以来,卫生部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必须配置专职临床药师,配合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合理安全用药的服务。事实上,临床药师在医院的地位面临多重尴尬。首先,临床药师没有处方权。按照卫生部要求,协和医院在心血管和肾病科病房各配置两名专职临床药师,但药师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理权,需要调整药物方案时,必须由有处方权的医生来决定。其次,由于临床药师服务不在收费范围内,目前对患者提供用药指导都是免费的,属于“赔钱赚吆喝”的事情,在多数医院得不到重视,人员队伍得不到壮大。

陈主任呼吁说,药师服务可以大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卫生部门和医院都应重视专职的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的工作,在治疗上做到“医药分开”,才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武汉三大医院专设临床药师 患者用药更安全(2009-08-15 11:27:44)稿件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消息(记者江卉、通讯员涂晓晨、吕翼、实习生谭骊)在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药师韩勇不是发药员,而每天和医生、护士一起查房,其职责是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给患者写“药历”、指导患者安全用药。他是我省首批12名专职专科临床药师之一。

协和医院药学部副主任陈东生昨透露,卫生部将推广临床药师制度,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2-5名以上专职专科临床药师。

据介绍,临床药师主要为住院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包括与医生、护士一起每天参与查房和会诊、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临床药师还可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协助临床医生做好药物遴选工作。

目前,我国病人的用药只能由有处方权的医生决定,但专科医生的药学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用药知识并不全面。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专科医生也无法全部掌握。

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2005年,卫生部在全国50家医院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列为首批试点医院。目前,4家医院各设有4名专科临床药师。

临床药师谈动脉粥样硬化用药 篇6

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并且能正确面对和科学防治,本刊特邀请几位临床药师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因素、药物选择、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教育和生活规划等五个方面进行解析。

发病因素

实例:熊爷爷,65岁,高血压3级,平时饮食清淡,每年体检血脂均正常。近2年以来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且偶发头晕。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老爷爷很不解,自己血脂正常,为什么还会得动脉粥样硬化呢?

解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 张卫芳):日常生活中像熊爷爷这样的人肯定不少,以为自己血脂正常了就不会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其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因素众多,大量统计学资料表明:吸烟、肥胖、运动量少、乙醇摄入,以及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自身的脂质代谢异常,以及先天的遗传因素,甚至是性别、年龄等,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

1.脂质代谢异常 血脂在血液循环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高脂血症实际上是高脂蛋白血症。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也被认为对促动脉粥样硬化有影响,这些脂蛋白也可经过类似于LDL的氧化修饰,最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脂质代谢异常主要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在诸多危险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是唯一缺乏其他危险因素协同条件下独立诱发和推进人类和实验动物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因素。

2.高血压 大量研究显示,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无高血压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早,病变较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血管炎症是一个主要的、共性的病理生理特征。炎症可能是连接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桥梁。高血压与冠心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因此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3.吸烟 吸烟是脑血管疾病(CVD)主要的独立危险因子,人一生中吸烟的总量与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显著的相关性。另有证据表明,不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能构成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被动吸烟能使患者发生CVD的风险增加70%~80%,这与主动吸烟结果相似。

4.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CVD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较早,且更为常见,CVD、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在成人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中占70%~80%。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通过各种途径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事件。许多研究表明,血糖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或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实施糖尿病预防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糖尿病患者血中甘油三酯(TG)和VLDL水平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与动脉粥样硬化和CVD关系极为密切。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变多发生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患者和病因不明的一过性血糖升高患者,2型糖尿病还可以加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大血管疾病的进程。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晚期控制高血糖不能改善心血管病变的发生,而在早期实施降糖治疗能改善心血管病变。

5.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 有家族聚集性的倾向,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等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6.年龄及性别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更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在40~60岁,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增加5倍。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暴露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的机会增加,40岁以下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确诊率逐年增加,呈年轻化趋势。而女性在绝经期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低于同龄组男性。绝经期后,两性间这种差异逐渐消失。

7.其他 除上述发病因素外,肥胖、体力活动及乙醇摄入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肥胖不仅能促进胰岛素抵抗,也能导致脂质紊乱。规律性的体育活动可减少CVD的危险,体力活动少的人比经常运动的人CVD发病率高2.5~4.0倍。同时,大量饮酒也可导致高血压及脑出血的发生,适量饮酒能够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及进展,降低CVD的病死率。

通过了解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因素,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体力活动减少、肥胖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可改变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遗传等则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就要从那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入手。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选择

实例:林奶奶,66岁的农村老太太,三年前被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一直未予重视,也未服用任何药物。前几天由于胸骨下疼痛被急诊送入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若三年前发现疾病后就能进行规范药物治疗,或许能避免今天的病情。

解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 张卫芳):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现、评估及干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药物治疗仍然是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主要手段。即使成功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也仍需坚持服药。现将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选择介绍如下:

nlc202309040935

1.调脂类药物 该类药物主要包括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环氧芳酸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每类药物降脂的机制均不同。

(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目前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最广泛,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的疗效显著。自1994年以来的各项临床试验均证实,他汀类药物除降血脂以外,还具有修复受损血管、抑制炎性反应、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并能有效抗氧化损伤等作用。目前临床上已将他汀类药物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二级预防药物。建议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并长期维持。

(2)环氧芳酸类(贝特类) 药物贝特类药物主要可降低甘油三酯、VLDL-C,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胆固醇、LDL-C,升高HDL-C。贝特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内皮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烟酸类 属于B族维生素,别名维生素B3,较大剂量用药时才有调脂作用,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4)胆酸螯合剂 属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主要降低胆固醇和LDL-C,目前临床应用不多。

(5)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酸螯合剂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为依折麦布,其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外,也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通常用于他汀类药物不能耐受患者的调脂治疗。

2.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这类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前列环素等,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针对不同的靶点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其中,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

3.溶栓和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凝血因子组织凝血过程,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官腔狭窄或阻塞者有一定作用,不推荐常规治疗。在对于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官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用抗凝药。

4.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除了可以降血压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长期用药能改善动脉的顺应性,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这些药物包括氨氯地平、拉西地平、伊拉地平和维拉帕米。

另外,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若出现缺血等相关症状(如心绞痛)时,还需应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

现有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案疗效肯定,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与年龄、性别、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一般都需终生服药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往往需要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以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血压和/或血糖)。总而言之,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临床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个体化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从而更加有效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实例:李爷爷,86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天一次;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每天一次,其他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剂。然而患者用药后感觉肌肉疼痛,下地行走困难,急查肌酸激酶过高,考虑到可能为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立即停用阿托伐他汀钙,一周后不适感消失。

解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 蔡静):从该病例可以看出,患者用药后即发生不良反应,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因此在使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使其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下面我们介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1.他汀类 该类药物总体安全性很高,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转氨酶升高、肌肉症状、肌酶谱升高、消化道症状等。因此使用该类药物时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毒性和肌病。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肌肉疼痛、触痛、乏力、疲劳、关节痛或者伴有发热、排尿困难、尿液呈酱油色改变或尿量减少,应及时告知医师,请医师判断并处理。

2.贝特类 本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也可引起肝脏血清酶升高和肌病。严重肾病和严重肝病者禁用。由于贝特类单用或与他汀类合用时也可发生肌病,应用贝特类药物时也须监测肝酶与肌酶。

3.胆酸螯合剂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便秘等。该类药物能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使用时需相应调整剂量。

4.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和恶心。考来烯胺可使此药的作用增强,故两者不宜同时服用,必须合用时,须在服考来烯胺前2h或后4h服此药。环孢素也可增强此药的作用。

5.抗血小板药物 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的刺激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罕见的情况也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因此服用期间应留意大便的颜色,如果大便颜色呈柏油样改变,则需高度警惕,告知医师或至医院就诊。此外如果要接受手术,需告诉医师近期在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医师可根据手术情况决定术前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6.溶栓和抗凝药物 本类药物不推荐常规推荐,且对于存在阿司匹林“临床治疗失败”的患者,也不推荐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作为补救措施,而应换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或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7.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头痛、颜面潮红、多尿、便秘、胫前踝部水肿等,使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变换体位时速度应慢,必要时降低药物剂量,遇到不良反应时应减量、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另外使用此类药物时注意避免将非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对存在窦房结、房室结病变的患者,禁止使用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伴有心力衰竭患者,不推荐使用钙拮抗剂。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但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就忽略了药物治疗对健康的获益。其实只要我们早期识别,定期监测,就可以从降脂治疗中最大获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nlc202309040935

用药教育

实例:王大爷,62岁,退休后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每天清淡饮食,坚持早晚散步打太极拳,日子过得舒适惬意。但最近的一次体检可让王大爷闹心了,体检发现王大爷血脂异常,主要是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X线检查还发现了主动脉粥样硬化。医师建议王大爷在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基础上,积极治疗,服用调节血脂的他汀类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王大爷觉得目前自己并没有明显的不适,有必要接受药物治疗吗?再说吃药麻烦,而且“是药三分毒”,因此对于服药心存抵触。

解析(长沙市三医院药学部 刘丽华):王大爷的困惑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动脉粥样硬化病友的担忧。那么,如何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中的疑虑,提高治疗依从性,防止病变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需要服用药物。王大爷目前虽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如果不予重视,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脏器的血液供应障碍,产生缺血坏死。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梗死,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中风”。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危害不言而喻。如何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呢?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往往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延缓斑块进展、稳定斑块。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

在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之后,还要了解如何正确服用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师会开具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通常是每晚服用一次。为什么要晚上服用呢?因为胆固醇合成在夜间较白天强,晚上服药更有利于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食物可增加辛伐他汀的吸收,因此辛伐他汀最好与食物同服;而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吸收不受进食影响,建议每晚选择一个较为固定的时间点服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药物阿司匹林目前常用的剂型是肠溶片,药品说明书推荐饭前用适量水送服。因为餐前服用胃排空速度快,肠溶片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可快速进入肠道吸收。而阿司匹林普通片剂因为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性,通常建议餐后服用。患者应遵照医师医嘱并结合个人情况安排服用阿司匹林时间,并应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服用。万一出现了漏服,应尽快补服;但如果到第2天快要服药时才记起前一天未服药,就服用当天应服用的剂量,不能服用双倍剂量的药物。

最后,还要提醒的是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需关注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具体参见本文第三部分)。另外,在服药期间,如果因为发生其它疾病需同时服用其它药物,应咨询医师或药师,因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所以联用药物不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此外还应将药物保存在小孩不易触及的地方,根据说明书的要求储存在相应的温度环境中,一旦过期不可再服用。

对于王大爷来说,通过合理治疗是可以延缓病变进展的。当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更严重的患者,如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的患者,还可考虑使用溶栓药和抗凝药治疗,当发生了脏器缺血如心绞痛时,可采用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但只要使用合理,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获益并且避免不良反应。

生活规划

实例:张先生,40岁,平时从事办公室工作,压力大,运动少,还经常熬夜加班,时不时吃点宵夜,最近体重直线上升。年轻时操场上篮球健将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了,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发福有了啤酒肚。更让张先生烦恼的是,体检还发现他血脂轻度升高,主动脉粥样硬化。医师提醒张先生应该改变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那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体要如何进行生活规划呢?

解析(长沙市三医院药学部 刘丽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合理膳食:(1)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一般以体重指数20~24为正常体重,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身高(m)2。或以腰围为标准,一般以女性≥80cm,男性≥85cm为超标。超重或肥胖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使用低脂(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200mg)膳食,并限制含糖食物的摄入。动物内脏、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含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较高,40岁以上人群即使血脂无异常,也应避免过多食用。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如鱼、禽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为宜。建议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不宜超过25g,但每天25g食用油对于已经习惯了油腻食物的人而言简直捉襟见肘,如何用有限的油烹调出美味佳肴呢?我们建议合理选择烹调方法,尽可能采用蒸、煮、炖、焖的方法,少吃油炸食品。此外还可以坚持家庭定量用油,控制总量,也就是将全家每天应该使用的烹调油倒入一个量具内,炒菜用油均从该量具中取用,逐步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除了控制油的摄入量,还应注重其质量。多个国际营养学会提出了每日膳食脂肪总量的脂肪酸构成比应该均衡,建议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为1∶1∶1,还进一步强调了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血脂及血糖控制的重要意义。尽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食用油。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脏病和腹型肥胖的风险,因此需严格限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反式脂肪酸常见于奶油饼干、巧克力派及反复高温煎、炸的食品。(2)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但能有效降低血浆总胆固醇,控制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改善结肠功能及缓解便秘,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潜在益处。植物性食物蔬菜和水果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例如胡萝卜、芹菜、菠菜、韭菜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正常成年人每日膳食纤维总摄入量为25~30g。(3)避免高盐饮食。我国成人食盐日摄入量远大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每日5g)。除钠盐外,还应特别注意减少食物及调味品中的钠离子摄入,包括咸菜、榨菜、黄酱、豆瓣酱、腊肉和味精等。建议每日摄盐量限制在约1茶匙,慎食含盐量高的加工食品。

2.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于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节血脂代谢均有益处。体力活动量应根据身体情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而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为原则。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每日1小时,可分开进行。年轻人可慢跑、游泳、打球等。

3.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因为持续的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跳快速、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减少。

4.戒烟限酒: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显著增高,而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也就是说,每日吸烟的支数越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就越高。除了主动吸烟,被动吸烟同样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对于饮酒,虽然低浓度酒能提高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它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5.积极控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健康是一口口吃出来的,长寿是一天天攒出来的。健康没有捷径,唯有管好自己。有专家提出“管好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总结而言主要有: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健康生活方式从你我做起,我们的健康也可以自己做主!

临床药师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抗菌药物的使用数量、金额等来源于本院住院药房发药汇总, 时间是2013下半年~2014上半年, 包括药名、剂型、规格等分别计算后合计出的总的使用量。

1.2 方法:

利用Excel表格进行汇总统计, 以用药数量, 用药金额、DDDS等进行排序, 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程度的差别。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13下半年~2014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总体使用情况,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2013下半年到2014上半年, 用药总金额略呈上升趋势, 但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比例呈逐月下降趋势。用药总金额上升与医院患者增加有关, 但总药占比是在不断下降的, 药占比逐月下降表明临床使用抗生素呈良性发展趋势。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 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维持在45%左右, 基本合理。使用强度维持在30 DDDs左右, 并且逐月降低。

2013年下半年及2014上半年从使用数量及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品规中 (表2、3) , 从表2可以看出, 2013下半年不论按销售金额、数量还是DDDS排名, 头孢他啶均为第一名。头孢他啶属三代头孢菌素排列首位, 在我院送检率偏低的情况下, 其广泛预防性使用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迫切的需要提高标本检出率, 实现个体化治疗。针对这一抗菌药物选用不当现象, 药师进行了通告, 提醒各临床科室依致病菌特点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从2014年起药师的干预发挥了作用。

2.2 病原菌分析:

2013下半年共送检标本181份, 检出阳性菌株85株, 检出率为46.96%, 排名前五位的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耐药菌株12株。2014年上半年共送检标本284份, 检出阳性菌株119株, 检出率为47.96%, 除了上半年排名前3的菌株外又检出了四株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共检出耐药菌13株。鲍曼不动杆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需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 加强手卫生及医患间的接触, 注意隔离, 防止耐药菌的散播。同时因这类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普遍偏高, 而对部分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敏感性较好[2], 经医院药事委员会讨论通过, 增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表1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钠、注射用磷霉素钠, 按病原学检查结果保证临床用药。

2.3 Ⅰ类切口手术:

2013下半年及2014上半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分别为90.75%和71.4%, 该数据分析由于抽取的病历数较少, 虽不能代表我院住院患者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精确比例, 但通过数据, 我们还是可以看出, 我院Ⅰ类切口患者术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还是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30%。故需加强控制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 防止耐药菌的过快产生。

3 讨论

从以上统计分析表明, 药师干预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已初建成效。虽然由于药品使用数据统计方法、抽检病例等影响因素, 对于综合评价我院抗菌药使用和细菌耐药性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仅就目前掌握的数据作出的分析来看, 我院临床科室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基本符合抗感染需求, 抗菌药物结构也比较合理。但在临床使用中, 还应加强临床医师经验性用药的改进, 如给药方案, 给药时间等, 以及临床微生物与细菌耐药的检测, 建立和完善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机制预警。总之, 在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的转变中, 临床药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 依据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 利用本院HISS系统对我院2013年下半年及2014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分析。结果 药师干预初见成效。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趋于合理, 但仍有不足之处, 需全院医师、药师及管理部门共同努力, 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关键词:药师,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陈忠英.药品分级管理制度对江苏盱眙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3, 12 (3) :131-240.

临床药师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药剂科的用药差错登记情况进行分析, 并对收集到的用药差错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分类汇总, 根据用药差错成因, 为其制定积极的药师干预对策。

2 结果

2009年2月-2013年2月药剂科共发生用药差错172例, 主要来源于医师、药师、护理人员、患者行为等方面, 主要包括选择药物、书写处方、配方发药、药品标签及药品使用情况等。发生差错人员分析:专业工作5年内的医务人员137例, 5年以上的医务人员35例;差错导致的后果:未对患者造成伤害167例占97.1%, 造成轻微伤害5例占2.9%,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伤害事件。

3 讨论

3.1 用药差错成因分析

3.1.1 医师因素:

在172例用药差错中, 医师导致102例, 占59.3%。差错原因:药品的剂型、规格、数量差错35例, 占34.3%;药品适应证和诊断不符32例, 占31.4%;溶媒选择不当19例, 占18.6%;药品名称混淆9例, 占8.8%;重复用药4例, 占3.9%, 疾病导致的用药禁忌3例, 占2.9%。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医师存在处方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如诊断不清晰或诊断和用药不符合, 整体字迹潦草, 导致药名、规格、剂型、数量不清;部分医师缺乏药物知识, 出现选错药物的情况, 如给18岁以下患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给予支气管药物患者应用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药物及病毒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等。

3.1.2 药师因素:

药房出现差错事故的重要原因为缺乏用药安全意识、疏忽大意等;另外, 药师缺乏专业知识, 进而不能使审方严格把关, 导致出现用药差错。本文由于药师导致43例, 占25.0%。差错原因:药品名称相似24例, 占55.8%;药品规格混淆10例, 占23.3%;药品标签、包装相似5例, 占11.6%;用药交待不清2例, 占4.7%;粗心大意、发错药物2例, 占4.7%。如复方雷尼替丁联合枸橼酸铋钾颗粒, 由于复方雷尼替丁胶囊是枸橼酸铋钾和雷尼替丁的复方制剂, 枸橼酸铋钾颗粒的主要成分为枸橼酸铋钾, 存在重复用药。

3.1.3 护理人员因素:

19例为护理人员因素, 占11.0%。护理人员出现差错主要由于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 具体表现如下: (1) 患者姓名、床号查对不认真, 导致漏给药或发错药; (2) 给药途径错误, 如将肌内注射用药错认为经静脉滴注给药; (3) 患者不了解新药配伍禁忌, 出现药物浪费情况; (4) 未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给药时间不合理; (6) 给予药物治疗前, 未了解用药史或询问患者过敏史, 进而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3.1.4患者因素:

8例为患者因素, 占4.7%。患者因素主要包括自身服药依从性、文化程度等方面。如医师嘱咐服用头孢类药物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禁止饮酒, 但患者依从性较低, 导致出现双硫仑反应;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未按量、按时服药, 进而影响疗效。

3.2 药师干预方法

3.2.1 加强医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为实现合理用药, 避免用药差错, 需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如通过定期举行与工作实际相贴近的业务学习活动等, 对医院各个阶段的药品用药情况、不良反应、配伍禁忌、患者反馈等进行分析讨论, 建造较好的学习氛围;运用网络平台, 获得最新药物资讯, 进而提高专业素养水平[2]。

3.2.2 构建良好的用药安全文化:

建立用药差错报告制度, 如出现用药差错, 积极找寻原因, 并进行改进和评价。另外, 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讨论沟通与互相交流机制、无障碍的医疗错误报告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良好的风险管理系统、简化标准化的关键程序及学习型组织等, 进而大大降低差错发生率[3]。

3.2.3 医师处方差错的防范:

要求医师要对药物治疗新动态进行全面掌握, 了解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完整、规范的书写处方, 注意避免使用不规范缩写, 防止药师配发处方出现调配差错;尽量应用电子处方, 减少医师转抄错误或笔误。

3.2.4 药师调配处方差错的防范:

严格根据调配规程操作, 严格根据“四查十对”制度执行, 对处方进行正确调配。加强药品管理, 保证药品有序摆放, 最大程度减少取药错误;对药品进行分类存放, 如药物品种、规格不同, 将其分开摆放;定期对药品有效期进行检查, 按照“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 严禁发放过期药品;严格根据药物审方制度, 对药物名称、规格、用法、使用剂量、数量等进行准确核对;为患者发放药物时, 保证正确发放药品, 并对患者讲解药物注意事项[4]。

3.2.5 护士给药差错的防范:

严格根据“三查七对”制度进行操作, 服用药品前正确核对药物服用剂量, 并核实患者的姓名、疾病等;另外, 认真倾听患者, 对患者讲解注意事项;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做好报告工作。

3.2.6 患者用药的教育:

医务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用药教育, 加强医师、护士及药师三方的合作, 加强患者用药管理, 指导患者正确、合理用药, 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师要正确指导患者服药, 严格规定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给药途径, 增强治疗效果, 避免错误用药。另外, 为患者公示药学服务电话, 如用药过程中出现问题, 以便患者及时咨询[5,6]。

综上所述, 通过对临床用药出现差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实施有效的药师干预方法, 进而有效降低用药风险率,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摘要:目的 对临床用药差错成因进行分析, 并对药师干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对该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药剂科发生的用药差错情况进行登记, 对差错成因进行分析总结, 并探讨积极、有效的药师干预方法。结果 共发生172例用药差错, 其中医师导致102例, 药师导致43例, 护理人员因素19例, 患者因素8例;未对患者造成伤害167例 (97.1%) , 造成轻微伤害5例 (2.9%) ,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伤害事件。结论 针对临床用药出现差错的原因, 实施有效的药师干预方法, 进而有效降低用药风险率,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临床用药差错,成因,药师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冬英, 蕫宪菊.护理临床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及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 (下半月) , 2014, 1 (2) :89-90.

[2] 潘凌燕, 宫莉, 吴红梅.烧伤科病区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的体会[J].医学信息, 2014, 10 (1) :311.

[3] 罗利雄, 范红玲, 陈健, 等.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3) :330-332.

[4] 许艳, 汪宇, 钱虞刚.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与防范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32) :159-160.

[5] 朱雅辉, 李水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分析与防范措施[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4, 10 (6) :141-142.

临床药师干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本院2014年1~10月份期间临床用药处方400例。

1.2 方法

临床药师对这400例临床用药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

1.2.1 用药量的干预

临床医师由于缺乏必要的药学知识,在为患者给药的过程中,对给药剂量把握不准,经常出现用药量过大或过小的现象。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临床药师参与的临床治疗中,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的用药进行直接的指导,患者药物的用量要严格按照药方说明书来操作。如1例患者诊断为急性咽炎,用注射用青霉素静脉滴注,1次/d,患者病情未得到控制。临床药师建议:用青霉素静脉滴注,8 h/次,医生接受建议,患者病情好转。

1.2.2 选药不合理的干预

在临床中,选药不合理的现象经常发生,针对此类问题,临床药师对医师进行了必要的选药干预,在为患者选药前,要考虑到患者年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患者的用药,针对这类患者,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药。如针对1岁扁桃体炎患儿采用头孢氨苄治疗,效果不明显。临床药师建议用青霉素进行静脉滴注,给药10 h/次,治疗效果较好。

1.2.3 联合用药的干预

在当前疾病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然而一些药物的联合使用也会造成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为此,临床药师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用药干预。如对1例胃溃疡患者采用甲氰米胍联合奥美拉挫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的头晕、头痛症状。临床药师建议,停用甲氰米胍,改用奥美拉挫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结果

在这400例临床用药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有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55.0%,通过对这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药学干预后,接受建议的有208例,干预的有效率达到了94.5%。

3 讨论

近年来,本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不断上升,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同时还会危害到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作为促进合理用药的一项重要选择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的工作重点[1]。临床药师通过直接参与治疗过程,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促使药物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从此次研究中的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行为中可以发现,本院临床药师通过对临床中常见的用药问题对临床医师进行有针对性指导,进而提高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临床医师对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接受建议达到了94.5%,由此可见,临床药师对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后,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药学干预作为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能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2]。本院临床药师对临床医师进行用药指导后,普及了临床医师的用药知识,临床医师在为患者给药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的给出合理的药方,进而减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为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保障[3,4]。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发现,医院通过对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药学干预后,在这400例临床用药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有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55.0%,通过对这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药学干预后,接受建议的有208例,干预的有效率达到了94.5%。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不仅可以对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进行规范,而且还可以减少临床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提高对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尧,潘永辉.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中外医疗,2014(1):96-98.

[2]陈岩,张良,陈淼.探讨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中国实用医药,2014,9(30):180-181.

[3]Li YM,Tang XQ.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ing in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medication regimen for a allergic patient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Practical Pharmacy and Clinical Remedies,2013,8(3):54-55.

临床药师应区别干预超说明书用药 篇10

1 严格控制超用药途径、给药频次超说明书

临床药师在碰到超用药途径时, 需要严格控制。这是由于剂型的不同, 药物里面含有的各类辅料成分不同, 使得各类剂型并不通用, 如肌注剂型与静脉滴注剂型、静脉推注剂型与静脉滴注剂型、口服剂型与静脉滴注剂型等。部分临床医生认为, 能够肌注的药物可以静脉使用, 能静脉推注的药物必然可以静脉滴注,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中国药典明确规定“静脉注射用药质量检查应无热源、无细菌内毒素, 检查不溶性微粒, 并尽可能与血液等渗”。而肌内注射用药质量标准不包括上述检查项目, 即只供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用药严禁静脉给药[2]。注射剂更是不含有口服制剂需要的赋型剂、崩解剂等辅料, 所以不能将注射剂用于口服。

另外, 临床上常见的给药频次超说明书, 其中最多见的是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门诊患者对于一天多次注射抗菌药物不容易接受, 这时医生通常将需要一天多次给药的抗菌药物 (最主要的是β内酰胺类药物) 改为一天一次的给药方法。这样的用药方法易产生细菌耐药, 不利于疾病治疗。也有的临床医生认为, 将一天一次给药的抗菌药物 (如头孢曲松) 改为一天多次给药, 能够提高疗效。对于前一种情况, 临床药师应积极建议医生使用口服抗菌药物, 增加使用频次;而后一种情况, 需要临床药师与医生一起商量患者的用药方案, 是否需要更换抗菌药物、调整剂量等。

临床药师最需要对超用药途径及给药频次进行严格把关, 严禁随意更换用药途径, 同时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频次。

2 谨慎对待超适应证和适用人群用药

狭义的超说明书用药仅指超适应证[3], 但实践中各类老药新用, 使得超适应证用药广泛存在。对于超适应证用药应谨慎区分合理与不合理用药。超适应证的原因多种, 一方面制药公司修改药品说明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或者新的适应证在国外已通过审批, 但国内厂家未对药品说明书进行更新;另一方面, 患者病情危重时没有合理的替代药品, 医生可能会尝试临床实践、文献报道的“超说明书用药”。对于超适应证用药可先查看国外药品说明书是否批准, 其次查阅各类指南、专家共识、专业文献是否对该适应证有报道。

超适用人群在临床更是常见, 临床药师要慎重对待这种情况。左氧氟沙星说明书中明确提示18 岁以下患者禁用, 但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第56 期) 》, 仍有12 岁患儿使用左氧氟沙星的病例报告。对于这类既是说明书禁止使用的, 又没有文献支持的超适用人群应绝对禁止。另外, 有药品如氯诺昔康在说明书中提示“禁止用于年龄小于18 岁或大于65 岁患者”, 但临床上有文献[4,5]报道用于65 岁以上人群。对于这类超适应证用药需谨慎, 在应用过程中需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3 合理对待用量、溶媒、配伍浓度的超说明书用药

对于用量、溶媒、配伍浓度的超说明书用药, 同样以国外药品说明书及国内外指南、文献报道为依据, 区分合理与不合理, 不必强行禁止使用。由于各类国内外指南对于药物用量的使用更新, 使得药物的用量远超过药品说明书的用量。如氨溴索、奥美拉唑[6]等药物的用量在相关文献上都有大剂量使用的报道。

溶媒、配伍浓度往往涉及药物的稳定性。临床药师在发现溶媒、配伍浓度超说明书时, 需整理药物能够在各类大输液中的稳定时间、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合理对待这两类超说明书用药。超说明书用药的主要法律风险是侵权诉讼[1]。实践过程中, 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司法机关的相关人员对超说明书的认识不同, 使得超说明书用药的法律风险存在不确定性。然而, 在国内现有医患关系紧张的前提下, 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调查、整理存在必然性。而临床药师可以在工作中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干预。

临床药师在审核处方时, 最重要的是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对超说明书用药的各个类型区别对待, 与医生及时沟通, 了解超说明书用药是否合理, 把好合理用药的最后一关。

参考文献

[1]广东省药学会.关于印发《药品未注册用法专家共识》的通知[J].今日药学, 2010, 20 (4) :1.

[2]邵利民, 宋义军.医院超过药品说明书规定用药问题分析[J].新疆医学, 2011, 41 (3) :129.

[3]刘立军.超说明书用药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以某血液病专科医院为例[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4]杨云丽, 魏辉明, 张承华, 等.氯诺昔康对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4, 19 (2) :190.

[5]林峰, 张淑艳.氯诺昔康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20) :2994.

临床药师谈高脂血症用药 篇11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高危因素,还会导致其他一些疾病。积极有效的调血脂,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有效方式。因此,我们要重视高脂血症的危害,并应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治疗。为了让大家了解高脂血症,我们特邀请4位临床药师从血脂指标的解读和高脂血症危害、高脂血症的药物选择、高脂血症的用药指导和高脂血症的生活调理等方面进行解读。

血脂指标解读和高脂血症危害

实例:一年一度的科室人员例行体检结果出来后,办公室年轻的小王看着手中的化验单发愁起来。他的血脂化验单如下:

血清甘油三脂: 2.20mmol/L(参考值:0.56-1.70mmol/L)

血清总胆固醇:4.55mmol/L(参考值:3.10-5.70mmol/L)

高密度脂蛋白:0.93mmol/L(参考值:0.91-2.28mmol/L)

低密度脂蛋白:1.97mmol/L(参考值:1.90-3.60mmol/L)

小王还不到30岁,身体又不是很胖,血清甘油三脂怎么就高了呢?经向医师咨询后他才明白:造成高脂血症的祸首主要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他总认为痛快地吃,痛快地喝,生活才带劲,平时喜欢吃菜油泡饭,吃夜宵喝啤酒……针对小王的血脂化验单,医师建议小王要控制饮食,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并加强身体锻炼,即可将血脂水平调整过来。

解析(解放军169医院 陆国忠):虽然高脂血症这个词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未真正认真对待它。究其原因,是对高脂血症不全了解,对血脂指标也不甚了解。

血脂指标的解读

(1)血脂指标

血脂为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总称。血浆中的脂类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等,它们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脂蛋白”被运转到不同的组织器官而发挥生理作用。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类似物。高脂血症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2)临床上血脂的基本检测项目(空腹测量)

①总胆固醇(TC):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低于5.20mmol/L(200mg/dL)正常,高于5.72mmol /L (200mg/dL)异常。

②甘油三酯(TG):血浆中各脂蛋白所含TG的总和;低于1.70mmol/L(150mg/dL)正常,高于1.70mmol/L(150mg/dL)异常。

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通过检测 HDL颗粒中其所含胆固醇的量,间接了解血浆中HDL水平;高于1.04mmol/L(40mg/dL)正常,低于0.91mmol/L(35mg/dL)异常。

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3.12mmol/L(120mg/dL)正常,高于3.64mmol/L(140mg/dL)异常。

⑤乳糜微粒(CM):把血浆放置4℃冰箱中过夜,然后观察血浆是否有“奶油样”的顶层。

血脂指标高了不好,但血脂也绝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应维持在合适的水平。现已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越不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了反而对身体有利。

相对于一般人群,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这些人群的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应低于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低于100mg/dL或者2.6mmol/L。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头晕、头痛、失眠、胸闷气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健忘、体形偏胖、四肢沉重或肢体麻木、视力下降或失明、睑黄疣、脂肪肝等现象,应该去医院进行血脂检查,以防止高脂血症的漏诊。

高脂血症的危害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高危因素,还会导致其他一些疾病,主要表现在:

(1)最直接的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大量脂类物质蛋白在血浆中沉积移动,降低血液流速,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血管内皮上,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血管内皮,形成血管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诱发脑梗死,如果高脂血症形成斑块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堵塞下肢血管,则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2)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液减慢,造成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

(3)诱发和加重糖尿病。

(4)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等。

(5)损害肾脏,如:①导致肾动脉硬化等,引发肾小球硬化;②引起或加重肾炎症反应,导致肾组织损伤;③肾病综合征可反过来诱导血脂异常变化,加剧病情。

(6)诱发急性胰腺炎。

(7)有些原发性和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还可出现腱状、结节状、掌平面及眼眶周围黄色瘤、青年角膜弓等疾患。

高脂血症的药物选择

实例:某男,46岁,无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体型呈腹型肥胖,化验结果显示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偏低,针对检验结果,给予控制饮食,血脂康治疗三个月,但效果不佳;再次就医,医师建议改为吉非罗齐治疗,一个月后显示效果不错。

nlc202309040638

解析(解放军169医院 刘琴):该患者为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TG ≧5.56 mmol/L),为预防急性胰腺炎,首先应积极治疗,血脂康主要降脂成分是他汀类,对降低甘油三酯作用差,而贝特类对降低甘油三酯作用较好。因此高脂血症治疗除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外,选择好合适的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上供选用的调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其他。

(1)他汀类:他汀类药物是当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常用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等,中药血脂康胶囊含有多种天然他汀成分。本类药物主要降TC和LDL-C(平均下降18%~55%)水平,兼降TG(平均下降7%~30%)以及提高HDL-C水平(平均升高5%~15%)。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降低LDL-C作用明显。活动性或慢性肝病禁用本类药物,本类药物禁与环孢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合用。

(2)贝特类:贝特类药物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脂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常用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和吉非贝齐。该类药物平均可使TC降低6%~15%,LDL-C降低5%~20%,TG降低20%~50%,LDL-C升高10%~20%。严重肾病和严重肝病者禁用,应用本类药时也须监测肝酶与肌酶。

(3)烟酸类:烟酸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有明显的降脂作用。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或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常用烟酸缓释片,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宜睡前服用,不良反应较轻。慢性肝病和严重痛风者禁用。

(4)胆酸螯合剂:主要作用为降低血清LDL-C水平,可使LDL-C降低15%~30%,TC降低15%~20%,HDL-C水平升高3%~5%,对TG无降低作用甚或稍有升高。常用药物有考来烯胺、考来替泊。该类药物能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使用时需相应调整剂量。

(5)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此类药物能有效地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常用药物有依折麦布。考来烯胺可使此药的作用增强,故两者不宜同时服用,必须合用时须在服考来烯胺前2小时或后4小时服此药。环孢素也可增强此药的作用。

(6)其他调脂药:①普罗布考,主要适应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有室性心律失常或QT间期延长者禁用。②ω-3脂肪酸:主要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以与贝特类合用治疗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也可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常见的有益寿宁、脉通、月见草油、多烯酸乙酯胶丸、深海鱼油丸等。

为了提高高脂血症达标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同类别调脂药的联合应用是一条合理的途径。

(1)他汀类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依折麦布与低剂量他汀类联合治疗使降脂疗效大大提高,并不增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2)他汀类与贝特类联合应用:适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尤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时伴有的血脂异常。合用时宜都用小剂量,注意早晨服用贝特类药物,晚上服用他汀类药物,以避免血药浓度的显著升高。对于老年、女性、肝肾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的患者,慎用他汀类和贝特类联合治疗,吉非贝齐与他汀类合用发生肌病的危险性相对较多,应尽量避免联合。

(3)他汀类与烟酸类药物联合应用:在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烟酸是一种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法。

(4)他汀类与胆酸螯合剂联合应用:两者联用可增加各自的降脂作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且不增加其各自的不良反应。由于胆酸螯合剂服用的一些不便,此种联合方案仅用于其他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

(5)他汀类与ω-3脂肪酸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与鱼油制剂ω-3脂肪酸合用可用于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但服用较大剂量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增加出血的危险,并且对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因增加热卡的摄入而不利于长期应用。

高脂血症的用药指导

实例:王大爷在2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血脂高,确诊为高脂血症,医师综合考虑了王大爷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建议他在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王大爷对服用调脂药有很大的顾虑,他曾听同事说过,调脂药会导致肌肉疼痛,而且“是药三分毒”,调脂药对肝肾毒性也大。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王大爷坚持不用药。近1个月来,王大爷感觉头晕厉害,眼睛时常出现黑蒙,上医院检查才发现颈部和脑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

解析(长沙市三医院 刘丽华):现实生活中,像王大爷这样,因为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的患者不在少数。然而调脂药物对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地看待调脂药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早期识别、早期预防并正确应对呢?并且在控制好调脂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如何做好用药指导呢?

(1)了解调脂药常见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他汀类调脂药副作用通常较轻,比如头痛、腹泻或恶心等,持续时间短,大多数人都可以耐受。最应该引起关注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汀类药物对肝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可引起肝脏转氨酶升高;二是可能引起肌病,表现为肌肉无力、疼痛,发生罕见的横纹肌溶解症时,出现尿色加深呈褐色。吉非罗齐是临床使用较多的以降低甘油三酯为主的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呕吐、饱胀感、胃部不适等;此外吉非罗齐有可能使胆囊疾病症状加剧,所以患胆囊疾病、胆石症者不应使用吉非罗齐。使用烟酸降脂时,可能出现颜面潮红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发红、瘙痒和/或麻刺感。烟酸导致的潮红反应出现在治疗初期和剂量调整阶段,在接受治疗数周后患者往往可对潮红产生耐受。

nlc202309040638

(2)定期监测安全性指标。服用调脂药期间应该定期进行监测,除检测血脂以判断药物疗效之外,还应监测肝功能。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如出现肌肉不适或无力,应及时报告医师,并检测肌酸激酶。如肌酸激酶水平高于正常上限的10倍,应停用他汀类药物;如果肌酸激酶仅是轻度升高,应进行随访。服用烟酸的患者,可能出现尿酸升高,甚至是痛风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服用烟酸期间应定期检测尿酸水平。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如红霉素、酮康唑、钙离子拮抗剂,联合使用可能导致他汀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在治疗前应将所有正在使用的药品告诉医师,并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与医师就用药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交流,保护自身健康。在治疗期间,如需联合使用其它药物,应咨询医师或药师药物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例如非诺贝特就不宜与其他贝特类药物或他汀类药物联用。部分高脂血症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需要服用降糖药物,但是有些调脂药会影响降糖药物的疗效,例如降胆固醇药普罗布考可加强降糖药的作用,有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因此联用时需慎重,确有必要联用时,应规律检测血糖。

(4)注意食物对调脂药物的影响。某些食物如西柚汁可升高他汀类药物的浓度,使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避免大量饮用(超过1升)西柚汁。同时摄入酒精或热饮会增加烟酸所致的潮红和瘙痒症发生率,因此在服用烟酸前后应避免摄入这两种物质。服用调脂药物期间应避免大量饮酒,因为长期大量饮酒本身就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甚至导致酒精性肝硬化,而多类调脂药物也存在肝毒性,如同时大量饮酒可能对肝脏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

(5)特殊人群用药需“三思”。孕妇或可能受孕的育龄女性都不宜服用他汀类药物。因为正常怀孕状态下,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而胆固醇或胆固醇衍生物是胎儿发育的必需物质。动脉粥样硬化为慢性病变过程,因此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怀孕期间停用调脂药物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长期转归影响很小。在哺乳期的女性,部分调脂药可通过乳汁分泌,同时对接受哺乳的新生儿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因此通常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母亲都不应哺乳。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调脂药物的时候需要个体化用药,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就不宜使用吉非罗齐,因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吉非罗齐有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和严重高血钾。

药物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这就需要我们权衡利弊,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就忽略了药物治疗对健康的获益。其实只要我们早期识别,定期监测,就可以从降脂治疗中最大获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做健康口诀的践行者

实例:小魏,一位公司白领,是所谓“心宽体胖”的典型代表。仅过而立之年,年度体检却每况愈下,前年稍许血脂异常,去年中度血脂紊乱。握着体检报告单,小魏信誓旦旦要减肥,要控制节节攀升的血脂,她也熟谙健康生活方式对降低血脂、预防心脏病的重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她总是无法践行健康的生活口诀,好食土豆、饼干、糕点等包装食品;兴致高时仅以黄瓜、苹果度日,一旦饥饿感来临,又自我安慰——“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一顿顿的暴饮暴食后,“越减越肥”,血脂也越来越紊乱。今年的体检,小魏发展到了重度脂肪肝,这无异于给自己年轻的生命埋下了危险的地雷。

解析(长沙市一医院 刘丽华):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的朋友去体检时都会发现血脂异常,通常,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医师:我该吃什么药?事实上,只要血脂不是特别的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就能轻松调整您的血脂。

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有专家曾提供了一个简单直接控制高脂血症的口诀——“管住嘴,迈开腿”。

所谓“管住嘴”,不仅要规划您的饮食品种,也要量化您的饮食数量。在我们日常的主食中,应选取既含多种碳水化合物,又有丰富纤维素的食品,而全麦食物就是经典代表。尤其是用全麦食物做早餐,还能延长饱腹感,减少午餐饭量,乃减肥降脂的法宝。而土豆、精白米面、糕点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迅速升高血糖,饥饿感来得更快,容易导致下一餐暴饮暴食。就如案例中的小魏,如此的饮食结构只会导致“越减越肥”,血脂也越来越紊乱。高脂血症患者应尽量避免选用红肉、内脏、蛋黄和全脂乳制品,这些食品中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可升高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反,应选择相对健康的瘦肉、低脂乳制品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花生油和菜籽油中富含)。高脂血症患者还应避免反式脂肪的摄入,尽量远离油炸食品和商业包装的甜点、饼干和糕点。多食蔬菜水果、豆类食品和鱼类。水果适宜吃时令水果,若您喜欢干果,注意不要超过一日一抓的量(28~56克),因为干果比新鲜水果热量更高。鱼类,一般建议一周至少食用两次,特别是鲑鱼、鳟鱼、金枪鱼、沙丁鱼这些深海鱼,富含ω-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从而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关于饮食的数量,很多人都缺乏具体的概念,不知道如何控制饭量。临床药师告诉您一个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一份肉正好是您手掌的大小,一份新鲜水果差不多就是拳头的大小,而一份米饭或面条相当于两手一捧大小。

健康的饮食习惯还要尽量避免外出就餐,杜绝“吃货”。因为餐馆里的食物通常富含饱和脂肪酸、高热量和高盐,即使再健康的点单也容易导致超量超标。如果有不可避免的应酬,不妨试试这些小招:多选择蒸、煮、炖的食物,而不是煎炸食物;把酱汁拨到盘子的一边;如果份量过多,可先行打包一半以控制您的饮食摄入量。切忌像小魏一样,面对餐馆的“三高”食品,还风卷残云。

“迈开腿”,即增加您的运动量,也是调脂健康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您是否超重,运动都可以降低胆固醇。适当的运动还有助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胆固醇指数,减少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在征得医师同意的前提下,最好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以上。可以采取休息时间快步走、骑自行车上下班、游泳等有益的运动方式,或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并持之以恒。为了能很好的坚持,可以找个运动伙伴或加入运动小组,以便督促自己执行。

诚然,血脂异常这个老年病眼下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要想有效遏制它,必须在饮食和运动上多下功夫,两者的安排不仅要合理,还要达到一定的量,做健康口诀的践行者,这样才能起到有效调整血脂的作用,为我们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临床药师干预 篇12

1资料与方法

作者收集从2011~2012年参与内科、妇科、外科查房及运行病历检查中发现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实例94例, 对其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用药建议, 并了解临床药师提出的建议是否被采纳。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94例中, 内科51例, 妇科15例, 外科28例。

2.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及临床药师干预情况, 见表1。

2.2.1 围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情况

本院在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前, 外科围术期存在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药物品种的选择、剂量及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有些医生在患者入院即开始用药, 甚至持续到出院。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后,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 通过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在给药时机与药物品种的选择上医生100%接受临床药师的建议, 规范化用药。

2.2.2 根据病原菌的特点及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用药

在病原学检查结果出来之前, 医生往往根据经验用药。经验用药除了掌握疾病的常见致病菌外, 还应具备微生物学知识, 并且结合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正确选用药物。

病例:女, 82岁, 诊断:糖尿病足感染。医生选用环丙沙星抗感染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危机肢体的通常为混合感染, 金葡菌、无乳链球菌、肠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病原菌, 可合并厌氧革兰阳性球菌和拟杆菌属。环丙沙星单药治疗不能覆盖拟杆菌属, 而且金葡菌对该药常耐药。药师建议联合克林霉素, 同时进行外科清创处理。患者治疗2周后治愈出院。

2.2.3 用法用量不当

各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要清除病原菌, 治疗药物浓度必须维持在MIC以上, 维持的时间即浓度在MIC以上的时间甚为关键。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浓度, 在达到MIC的4~5倍时杀菌作用最好, 这时浓度达到了饱和状态, 如果在此基础上盲目加大剂量, 杀菌效果也不增加, 对于治疗毫无意义[1]。

病例:女, 28岁, 诊断:子宫内膜炎。医生选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静脉滴注, 1.8 g/次, 1次/d。克林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应多次给药以使T>MIC的时间延长, 达到最佳疗效。药师建议采用0.6 g/次, 3次/d的给药方案。

2.2.4 抗菌药物选择不当

在抗菌治疗过程中, 很多的医生将第三代的头孢菌素作为治疗的和预防的首选药物, 不管患者的病情轻重缓解, 也不考虑感染部位及可能致病菌, 特别是对抗菌谱的不了解。这样不仅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与变异性, 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2]。

病例:男, 52岁, 诊断:急性咽峡炎, 医生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急性咽峡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由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以A组溶血性链球菌最常见, 少数可为C组和G组链球菌, 药师建议改用头孢唑林静脉滴注。

2.2.5 根据肝肾功能

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时, 主要经肾排泄的抗菌药物及代谢产物可在体内积聚, 以致发生毒性反应。因此, 肾功能减退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给药方案是使抗菌治疗有效而安全的重要措施。

病例:女, 46岁, 诊断:肺部感染。医生予左氧氟沙星0.3 g, 静脉滴注, Bid。临床药师查房时注意到患者肾功能检查示:血肌酐331μmol/L, 血尿素氮18.2 mmol/L, 提示患者中度肾功能减退, 建议采用负荷量0.5 g, 以后0.25 g, q24 h, 同时监测肾功能。医生接受建议。

2.2.6 不适当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得合理, 往往可以起到提高抗感染疗效, 减少细菌产生耐药性, 有时可以减轻不良反应。但盲目的采用多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使致病菌有更多机会接触多种抗菌药物, 反而使致病菌有机会发展其多重耐药性, 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都可因此增高。

病例:女, 26岁, 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有头孢菌素过敏史, 医生予克林霉素联合奥硝唑抗感染治疗, 存在着抗菌谱重复的问题, 建议克林霉素联合多西环素。

2.2.7 其他

在病原学检查方面, 很多医生在患者诊断为细菌感染性疾病后即开始经验性治疗, 往往错过最佳的培养时机, 干预后细菌培养和药敏例数增加, 但也仅占37.50%, 与文献报道的国内医院现象一致[3,4]且检出率较低。临床药师未能做到事前参与, 只能反复强调重视并规范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重要性。在溶媒选择方面, 临床药师根据药品说明书及《临床用药须知》作为参考, 医生都能采纳药师建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类切口共5例无适应证使用抗菌药物, 药师建议停用, 只有2例病例被采纳, 1例由于医生考虑高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 无法明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2例I类切口考虑异物植入, 坚持使用抗菌药物。

3讨论

手术病例是临床药师干预的切入点之一, 临床药师事前参与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才能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从干预采纳情况来看, 在围术期预防用药时机、品种选择等方面采纳率达到100%。这与临床药师在全院举行多次讲座, 定期对全院医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 并把相关的实施细则发放到临床科室, 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内部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讲座有着密切联系。在诊疗过程中医师用药首先考虑的是药物的治疗效果, 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药品应用的合理性、相互作用及药品相互作用等问题, 临床药师熟悉药物的药理学、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微生物知识和药品说明书, 在知识结构上与临床医生互补。所以医生对病原学检查、溶媒选择、根据患者肝肾功能选择药物、给药途径的建议方面采纳率也较高。调查[5]发现, 医师和护士更期望药师通过讲课和参与查房的形式提供合理用药帮助。药师与医师密切协作, 取长补短, 对整个临床用药过程实行监控, 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干预不被采纳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部分医生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性, 担心不预防用药或不使用高级别的抗菌药物, 一旦发生感染或感染加重会造成医疗纠纷。

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但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医生往往是在治疗效果不好时才希望临床药师介入, 对于药师主动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不太容易接受[6], 认为临床药师是在挑医生的毛病, 这主要与临床药师还未完全取得医生的信任, 或是医生不愿意改变治疗习惯有关系。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 帮助医生合理用药是任重道远的过程, 临床药师要不断的钻研和更新药学知识, 具备全面的临床药学知识, 同时还要加强自身与医师的交流沟通能力,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促进临床药学工作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

摘要:目的 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例进行分析, 介绍本院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体会。方法 分析2010~2012年临床药师对94例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干预情况。结果 94例药师干预的病例中, 采纳率为68.09%。围术期预防用药时机、品种选择、溶媒选择等方面的采纳率达到100.00%;不适当的抗菌药物联合、无指征用药方面的建议, 医生接纳程度最低。结论 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干预, 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临床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 加强与医生的交流,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临床药师,抗菌药物,干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彦, 杨学军.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及其合理用药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24) :142-143.

[2]郭辉, 周宗祥, 方千峰, 等.医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7) :141-142.

[3]牛向荣.我院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9, 29 (14) :1227-1229.

[4]谢六生, 刘光斌, 毛和平, 等.10832份出院病历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9, 29 (23) :2048.

[5]孙路路, 赵志刚.我院药师作用调研与分析.中国药房, 2007, 18 (13) :1032-1034.

上一篇:学会取舍下一篇:综合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