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阅读

2024-10-24

学会阅读(精选12篇)

学会阅读 篇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不但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而且能陶冶性情,丰富生活经验,增强社会生活能力。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 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大教育观,着重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使孩子的阅读量得以丰富,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为了使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广阔的世界, 班主任必须促使他们从小养成爱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的好习惯。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好低年级课外阅读的训练。

一、创设情境,喜欢阅读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目前,在我国,电视普及家家户户,还有不少家庭拥有电脑。 电视、网络上多的是有声有色的活动图像,其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这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诱惑太大,很难对读课外书籍感兴趣。 看电视、 玩游戏挤掉了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1.以境激趣 。 我经常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室 、阅览室参观,任其随意翻翻、看看,让学生潜意识地默默地接受其熏陶,学生一下子被五彩缤纷的封面、插图、奇妙有趣的书名、丰富新奇的内容深深吸引,激发阅读的兴趣。

2.以情激趣 。 我把自己喜爱的并估计学生也喜欢的故事 、 儿歌等经常感情投入地有声有色地朗读, 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接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图书通过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表达出来。 我则在一旁倾听,并不时加以赞扬和鼓励,促使学生从单纯的行为模仿成为主动阅读的行为。

二、选择内容,有书可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物多了,信息量大了,要找一本喜欢的、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会花去大量时间。 再加上一些家长只给孩子买教辅用书, 造成孩子们面对各种读物非常迷茫, 似乎 “没书 ”可看 。 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阅读材料 ,才能提高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才会有收获。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的读物推荐工作。

1.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儿童喜欢形象生动 、色彩鲜艳的画面,故以拼音读物为主,最好读物里配有插图。

2.低年级学生童趣十足 ,童话 、寓言类的书籍学生特别爱看,我时常让家长帮助孩子选择这类书籍。 当孩子看了一本有趣的书后,我时常让学生在“读书介绍会”上介绍自己的书,这样运用学生家长的智慧和力量,使选书工作做得更有实效。

三、科学组织,有效阅读

低年级孩子阅读大多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娱乐而读,因为没有“诵”、“摘”等阅读手段帮助记忆、积累,所以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收效不佳。 另外,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少,加之识字量少、理解力弱、阅读速度慢而缺乏耐心,还有些孩子则太过于依赖家长,没有家长的陪读、导读,自己就完全不会读书,这些都会妨碍孩子的阅读发展。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积极引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 鼓励他们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阅读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指导阅读, 还要特别留心发现学生中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开展读书方法介绍会,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 为了使更多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教师要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

一是“讲故事”活动。 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主题性阅读,每月确定一个主题, 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参加活动,如“童话故事”、 “大自然故事 ”、“神话故事 ”…… 通过这些故事 ,他们不仅认识了丑小鸭、白雪公主,而且发现了弹琴的蟋蜶,唱歌的蝉……

二是“仿编故事”活动。 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故事或课外书中的故事。 自己创造性地编故事讲一讲、写一写,孩子成了安 徒生 、小作家 ,这种成功 的感觉会 让学生更 快乐地阅读。

三是“古诗文吟诗”活动。 每天利用早读中的十分钟时间教学生吟诵古诗。 如果我们让孩子每天背一首小诗,读一篇短文,记一条成语,六年该有多少收获呢?这些用课外书“泡”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在日后的学习、 生活中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语文素养,必然会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以上三点外, 抓好低年级课外阅读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合理安排,保证阅读时间。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参加了各种培训班,购买了各种辅导资料,孩子每天淹没在题海中。 部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课外阅读。 针对这些原因,我首先从自身起控制作业量,每天中午到校后到上课前的时间不写作业,全部阅读课外书,并对家长讲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每天睡前保证最少半小时时间读课外书。

二是积极评价,养成阅读习惯。 任何人都希望对自己的作为有所认可,小学生也是如此。 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 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鼓励,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因此,在活动中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使学生的劳动得到认可,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会阅读 篇2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 ,能 ;谅解是 ,能 。 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

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小题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4分)

小题2:.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从论证方法入手)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如果将第⑨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3分)

小题5:.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4分)

答:谅解是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

谅解是_______________ ,能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一方面论述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论述了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谅解。(答出一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4分)

小题1:(4分)文章第④段先列举三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谅解的重要作用(1分)。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形成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分)

小题1:这一段强调了谅解是有原则的,如果删去,将会使文章的论证不严密。 (3分)

小题1:示例: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 一缕温暖的阳光 ,能 驱散笼罩在人们心间的阴霾 ;谅解是一滴清凉的甘露,能催生埋藏在人们心田的种子。(或谅解是一缕温暖的阳光,能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谅解是一滴清凉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只要比喻恰当即可)(4分)

让学生学会阅读 篇3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如果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反而会失去兴趣。所以就要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二、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让他们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三、培养默读的能力

默读比朗读速度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训练思维。所以阅读前,先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进行交流、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四、教给精读、略读的方法

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人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四是提示阅读思路,让学生用圈点、批注、勾画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略读课文中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明确阅读的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的,进行讨论、交流,粗知文章大意即可。

五、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

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达290万字以上等。所以阅读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外还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网络或者学校的图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

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 篇4

语文学习,识字是根基,习作是工具,阅读是中心。阅读能力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识字,另一头挑的是习作,只要学生学会了阅读,也就牵住了学习语文的牛鼻子:阅读中可以完成识字任务;书读得多了,写作文的时候才能言之有物。只要教会了学生怎样阅读,教师真的可以做到“不讲而教”。所以说,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是教师把自己阅读的经验教给学生的过程,既不是参考书上所谓标准答案的“搬家”,也不是某种成功授课模式在自己课堂上的复制与粘贴。

那么在语文课上,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呢?一句话:教对学生终生有益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可以设想,一本书是由一段段、一篇篇组成的,掌握了读一篇文章的方法,整本书也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由一篇拓展到一本,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我把阅读的一些普遍的方法总结为“读、查、批、写”四个字,做为语文学习的必修课,每天训练。

读,文章不厌百回读。

读的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适用于不同阶段去运用。最先接触文章首先要用默读的形式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通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后还要通读,最好是大声朗读,这样有助于培养语感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要小看读,古人说“读文千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读五遍以上,内容和情感上的理解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如果能读十遍,语感、语法上会收获颇丰;如果能读十遍以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基本上这篇课文就不需要讲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获要比教师从教参上搬过来的有用得多。

查,就是查阅读字典等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读书的本质是识字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是识字那么简单,其实是边识字边理解字、词、句、段含义的过程,句段的理解是建立在认识字、理解词的基础上的。那么最能造成学生理解障碍的就是那些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学生如果养成了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但阅读障碍可以迎刃而解,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达到在阅读中识字的目的。我要求学生做到“逢文必读”“每字(词)必识(解)”,也就是说只要是读过的文章,都不能留下“夹生饭”。另外,像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影响等方面也可以通过查阅其他辅助材料的方法来了解,这些辅助材料也属于查阅工具书的范畴。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学生们通过查字典给生字注上音,解决了“茅亭”“开辟”“爱慕”等词语的含义,然后通过查阅教辅材料了解到了作者许地山的一些资料,还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读到许地山的父亲的资料,这些都是读一篇文章自己通过查阅解决的。

批,也就是做批注式阅读。

批注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注释,直接在书上批注。

2.写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写出自己的疑问。

4.写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本人阅读的时候如果手里没有一支笔会感到很别扭,我会不断地在书上圈点标画,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最近几年语文质量检测的阅读题中一直会有“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怎么看?”等类似的题目,不正是对批注式阅读的检验吗?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自读课本的编排与课文教材有大致的对应关系,或者是题材相似,或者是主题相近,所以,伴随着学习一篇课文的始终,我都会在课外作业中布置学生读自读课本上的相关文章。对于“读”这样一个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评价?我的检查标准就是看学生在书页上所做批注的数量和质量,以批注内容的多少、批注思维的深度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及时把一些能读深、读透的批注阅读的好典型向学生推荐,不是简单地以“完成”和“没完成”来做评价。一本写满批注的书是浸润了学生思维足迹的路,路没有终点,但这条路上却可以收获人生百味,可以阅尽古今。

写,有两个内容。

一是写阅读中新认识的字、词,既是书写训练,又是识字过程。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本民族的人写不好自己的文字、不认识自己的文字,是母语教学的悲哀,所以母语六大工程以写字为首。仅仅认识课本上的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写字是一砖一瓦的建造过程,母语的大厦需要写好每一个汉字。写字、识字训练是基础,而且每个年级段的语文学习都要以此为基础,不能认为写字的训练是低年级的事。不但要有指导,还要有习惯的培养。二是摘抄精美句段,这是一个弹性的任务,不能所有的学生都“一刀切”,毕竟审美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情。

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我把“读、查、批、写”四个字写在黑板的一角,长期保留,提醒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按这四个字去做。我还在每个字的旁边标上序号:读①⑤查②批③⑥写④,这里面“读”和“批”是反复进行的,也就是实现多层次批注。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

《学会倾听》阅读答案 篇5

①数年前,一起医疗纠纷把我推到“风口浪尖”上。患者家住近郊,很快就有二十来人聚在会议室的门口,吵吵闹闹,人声鼎沸,大有一触即发的火药味。我提议大家坐下来,请对方不限时地把话说完,医师一方则推举代表限时发言,超时说话要经过对方同意,但一方讲话时,另一方都不得插嘴。轮到我讲话时,我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声明我讲话时可以录音录像做笔记,录音录像可以播放,讲话可作告状材料任意引用,决不出尔反尔。当我十分耐心地听完对方讲话时,发现其中既有对医学的误解、对医师的误会,也不乏对医院工作的中肯之词。三个小时的交流后,医患纠纷烟消云散,对方甚至留下地址和电话号码邀请我去钓鱼。干戈玉帛之变,始料未及。这件事让我明白,在某些场合,会说不如会听。听清楚你才会明白对方的意图和需求,才知道怎样面对怎样解说。

②其实,无论是“衙斋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还是“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都是静心倾听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倾听。

③倾听是一门学问。做学问要讲规矩,倾听也有规矩。倾听者必须有同情心,必须专注,必须敏捷。“同情就意味着理解的一半”(高尔基),有了同情心,你才会尊重对方,待人以诚。倾听需要专注,不专注听别人的谈话无异于轻视或侮辱别人。专注的倾听对于倾诉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褒奖,从专注的倾听中流露出来的真诚和善意,比任何药物都更有抚慰作用。要边听边想,分析综合 既要抓住对方在倾诉中流露出来的闪光点,加以引用 夸奖和张扬 又要留意其中的纰漏和谬误,以便适度疏导或批评。这就需要缜密,也要掌握分寸。

④倾听也是一种艺术。作为艺术,倾听也讲技巧。倾听者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坦诚的胸怀,并拥有符合要求的体态语言。倾听时或上身前倾,平视对方,或俯身侧耳,紧闭双唇,洗耳恭听。倾听中应尽量保持静默。且看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倾听者时而面带微笑轻轻点头以示肯定或赞赏,时而双眉微皱面有愁容甚至眼泪盈眶,仿佛身临其境,不经意地走进了对方的心灵世界。《长沙晚报》休闲副刊有一个“倾诉”版面我也常看,其实阅读也是倾听。窃以为倾诉和倾听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次毫无顾忌的倾诉和一次不受干扰的倾听常常使双方受益。倾诉者一吐为快,心中块垒为之一消;倾听者大增见识,心灵为之震撼,同时获得一个结交朋友、研究人性和了解社会生活的机会。

⑤成功的倾听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剂良方。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努力学会倾听。医师学会倾听,就会从善如流,提高疗效;官员学会倾听,就会更加体贴民情,为民造福。如果每个人都把倾听当作一门本领来掌握,我们的社会定然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

1.本文第①段是如何引题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请以第③段为例,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2分)

答:

3.第 11 段中两个“津 津有味”相同吗? 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4.说说本文第 11 段所用论据的特点。(2分)

答:

5.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____。(2分)

参考答案:

1.(2分)由人们日常的交往引出议论的话题;点明了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2.(2分)第③段以设问(自问自答)的形式,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说理,使人容易接受;本文语言通俗,层次分明,含有丰富的哲理,说理情强。

3.(2分)不相同。植物学家的“津津有味”指他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熟识和热爱(讲得有兴趣,有滋味、趣味等)。卡耐基的“津津有味”指他善于倾听(听得投入),兴趣浓厚,对对方尊重。

4.(2分)运用了名人事例做论据,论证了“善于倾听,还能使你有好人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学会阅读畅游书海 篇6

关键词:阅读方法;读目式;浏览式;摩玩式;交流、诵读式;笔录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56-1

阅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能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因此阅读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应是生命的需要。对于中学生而言这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知识的增长,生命的蓬勃离不开书籍的润泽,阅读能给他们懵懂抑或迷茫的心灵一个正确和理想的引领。吕叔湘这样说过:每天阅读5000字,长期坚持,才能逐渐形成阅读感悟的能力。如何指导好孩子的阅读活动,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其成效,意义不言而喻。这里提供一些方法,供师生参考。

一、读目式

即看文章或书刊的题目和目录。因为即时阅读时间有限,读物未知评判,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接触读物就从头读到尾。为求实效,先读题目,再先选择感兴趣、有价值的读其一二,这样省时省力,收获显著。如长篇可览其梗概,对时文短评可观题思义,有必要的,再作深入细致赏析。例如阅读受人们欢迎的卡耐基“成功之路”丛书中的《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一书,从目录部分即可得到赢得友谊的十二种方式,如何春雨润物般改变别人的九种方法,快乐生活的八项原则等,这真是事半功倍。历史学家陈垣曾经说过:“先读书目,心中有数”,也就是这个道理。

二、浏览式

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浏览阅读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阅读方式。由“随手翻看”到“目览十行”、“过目成诵”,这是当前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从获取信息角度看,这是一种高效方式。如对于较厚的书刊、中长篇文章,在读目录之后,再浏览序跋,即看看“前言”,讲了什么要点,“后记”作何评价鉴定。对全书有个大概了解,以便决定是深入透视还是翻过算完。鲁迅先生在谈读书方法时,也曾有“书在手头,随手翻翻”的经验,即是浏览式阅读的具体注释。这样的阅读也不必刻意追求有所得,轻松愉快地翻阅即可,补孤陋寡闻之短,得见多识广之长,情趣自然而然受到陶冶,的确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三、摩玩式

随着浏览习惯的养成,阅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阅读面的逐渐拓展,许多读者会在仔细研究后,选择、专注于某一类文体或某一类题材,阅读步入深层次赏析的阶段。对于须反复咀嚼的文中精品,则应摩玩赏析,这是阅读活动中的最大享受。

对于精品的阅读,首先须细审涵咏。唐朝著名散文家韩愈曾说:“记事者必提其要,寡言者必钩其玄。”这对于阅读中要抓关键,抓要点是同一道理。古云:“少则得,多则惑。”精品要读,不宜多杂,而应求深、求透。深,如儒学家子思所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苏东坡为达到“事事精核”,研读精品时从各个方面理解消化,总结出”八面受敌”读书法。透,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一个是由薄到厚,另一个是由厚到薄”,以此作为能力提升、水平提高的标志,这种透视阅读,要求阅读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段落的时候,首先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还应该看到文字背后的内涵”,也就是说在认识书本讲的道理之后,还应该想一想,人家是如何琢磨出来的,经历多少坎坷,突破多少难关,才获得这个发现的。这种深入探究的阅读方法,古今中外,一直受到学界推崇。

对精品的摩玩,另一法是反复阅读。“重新再读一本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伏尔泰语),可见其不同于一般阅读。温故而知新,这是学问之道,也是读书之道。西方不少政治家,包括革命导师马克思常常把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剧作精品反复诵读、品味,从而受到语言大师如珠妙语的薰陶。革命导师列宁曾多次被沙皇政府流放,流放时,他随身带的书中就有歌德的名作《浮士德》。总之,精品赏析,涵咏浸润,好处一言难尽。

四、交流、诵读式

闲暇时,约几个朋友,泡一壶香茗,一起欣赏美文佳作,见到有兴味的题材,边看边谈,交流感受,畅谈收获,互相感染。当独自一人阅读时,见到锦语妙文,又没有他人交流共品时,不妨一个人朗读欣赏或作演说,或作表演,使阅读材料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从中体会揣摩字句的推敲,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意图。朗读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就是对于走上社会的青年,也能起到培养语感,锻炼口才,启迪心智的作用。

五、笔录式

自主质疑,学会阅读 篇7

1. 抓过渡句引导学生质疑

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作了高度概括, 收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我们可借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伟大的友谊》第二课时, 复检要求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此引出过渡句, 然后教师作必要的引导:从这个过渡句我们知道课文是从两方面来叙述他们之间友谊的伟大, (导读) 一是 (在生活上, 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 ;二是 (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他们互相帮助, 亲密合作) 。我们再读第一方面, 问:读了这一句话, 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稍一迟疑, 一双双小手便举了起来:“老师, 我想知道恩格斯为什么要热忱地帮助马克思?”“马克思的生活到底有多困难?”有同学甚至说:“老师, 我想知道马克思在困难的环境下是怎样对待工作的?”学完这一部分, 教师小结:因此我们说, 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 (导读) 更重要的是 (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他们互相帮助, 亲密合作) 。然后教师问:读了这一句话, 同学们想一想学习第三部分应重点思考什么问题?由第二段学习为铺垫, 这一次学生很快就纷纷举手, 有同学说:“老师, 这一段应重点思考, 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他们是怎样互相帮助, 亲密合作的?”很显然, 后一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更便于学生自学思考。老师在肯定两位同学的基础上, 在比较筛选后, 再作适当的完善, 要求学生用“——”划出有关语句, 用“。”圈出重点词语,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在展示自学思考题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诱导组织的作用,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去探索, 获取知识。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 如《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等。

2.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不少文章题目即是理解其内容的钥匙, 只要我们从题目入手, 就可以找到处理教材、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办法。有的题目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 我们一看课题, 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一目了然, 如《草船借箭》、《将相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类课题质疑。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 在出示课题后, 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 如:将是谁?相是谁?将和相之间究竟有什么矛盾?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令他们和好了?这些问题正揭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课文所要反映的中心。

3. 抓首尾引导学生质疑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 先出现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读后说说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 教师又激发学生质疑:读了这两段, 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这时同学们便又提出:为什么“我”看到梅花就会想到外祖父?“我”为什么每次看到梅花手绢就想到它不只是花, 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为什么外祖父送梅花手绢给“我”?接着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以上问题, 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时, 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都迎刃而解。

4. 抓看似矛盾处引导学生质疑

有的课文中暗含着一对对“矛盾点”, 而这“一对对矛盾点”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 通过品位、对比、判断重点词句, 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一对“矛盾点”, 从而为全文的学习打开“突破口”。

比如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 有位老师这样教学:

师: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一块怎样的麦田里拣麦穗, 能找到词说明吗?

生 (齐答) :沉甸甸、到处……

师 (高兴) :很好——“沉甸甸”能说明什么? (学生一片沉思)

生1:沉甸甸能说明麦粒都很饱满!

生2:说明今年麦子丰收了!

生3:说明麦田里的大麦穗有很多!

……

师 (兴奋) :同学们说得很好, 在这满是大麦穗的麦田里, 弟子们的收获是怎样的?能找到一个词吗?

生 (很快) :两手空空。

师 (板书这两个词) :根据这两个词, 脑海中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1:在丰收的麦田里, 为什么两手空空?

生2:麦田里有那么多大麦穗, 怎么会一无所获呢?

……

在此案例中, 教师巧妙抓住文本中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一对“矛盾点” (沉甸甸——两手空空) , 并辅之以引导、启发, 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疑问, 接着顺学而教, 直奔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为本文的重难点突破, 奠定扎实有效的开端。

在以上教例中, 由于找到了教材合适的切入, 学生爆出了思维的火花, 提出了一些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高质量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师生以此为目标, 在读读议议中深入体悟文章内涵。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始至终积极鼓励学生提问。

让学生学会阅读 篇8

一、紧跟教育形式, 转变教学理念, 抓好“三读”教学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不少, 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 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 (课文) , 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 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 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 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 学生忙于做笔记, 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 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 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 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同时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 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 落实到每个环节, 做到学前读, 学中读, 学后读。

二、抓好课堂教学, 传之以情, 以情激情

课堂四十五分钟, 是一池死水、枯燥无味的, 还是轻松活跃、生动活泼的, 在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低高。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得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说过“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根’, 而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成为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作品的心灵体验、学生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而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主导者。

三、走出课堂, 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 让主动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 语文百花园里百花争放。课堂上的教学, 正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品读范文, 初窥语文百花园的一角, 要想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精彩,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须让学生走出课堂, 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 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让孩子学会阅读 篇9

2008年中青网调查显示, 在6—14岁的少年儿童群体中, 仅有不到5%的孩子保持阅读的习惯, 64%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远次于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等, 而言情小说、漫画、娱乐杂志及网络小说占据了中小学生90%以上的阅读空间。“含着电脑芯片长大”的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已经打上了深刻的网络印记。在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孩子不爱读书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不求甚解、无需思考、娱乐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导致儿童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普遍下降。 (二) 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的介入严重冲击着传统阅读形式, 导致孩子精神世界遭受“污染”。 (三) 课业负担过重, 阅读时间严重不足, 使孩子陷入“越不读书, 就越厌学, 越是厌学, 越不读书”的恶性循环中。阅读习惯的缺失带来巨大的精神空虚,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严格的把关, 在这种状况之下产生种种问题也就不难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 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大展身手的天地, 对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的钻研教授, 目的是尽可能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而对于课外阅读, 相比之下, 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家长给孩子购买的语文课外书, 多是各种门类的作文选、作文技法等书,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上的偏颇。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实, 课外阅读不仅是为写作服务, 它更应该为“读”服务。求学阶段结束之后, 绝大部分学生并不从事与写作相关的职业, 但是不管何种职业, 都离不开阅读。广泛开展阅读, 提倡为“读”而读的确是一个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 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 属于意识性知识, 需要再消化才会较好吸收,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

阅读的首要作用在于增长见识, 增加阅历, 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理解和分析, 而理解分析必须以相关知识积淀为基础。比如, 一篇高中阶段的现代短文, 让小学生来阅读, 文字上没有什么问题, 即使有几个生僻字, 也能够通过查阅词典, 很容易得到解决, 但是让小学生读明白文章想说什么, 恐怕就极为困难了。那么在阅读同样一篇文章时, 小学生相比高中生欠缺的是什么?自然是阅历, 是相关知识的积累。阅读活动面对的阅读材料包含了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的内容,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大至宇宙, 小至尘埃……无所不包, 无所不有。这些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是文学、哲学、美学、科技等类型无所不用, 如果学生没有较多的相关知识背景, 回答问题时自然会产生许多困难。因此, 阅读积累必须是广泛的, 不能偏重某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各方面书籍, 不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的, 而且要读一些自然的、人文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书籍, 使之眼界开阔, 知识广博, 从而拥有丰厚的阅读积蓄。

课内外阅读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阅读不仅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培养形成也有重大影响。几乎每位学生都有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 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 或者身边的同学或自己的父母, 等等, 这些令他们崇拜、学习的楷模多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教育问题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 阅读不是学习的一切, 但是学习上的一切问题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教会孩子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 增强记忆力、自学能力、搜集信息和总结归纳能力, 进而延伸到求知欲、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等, 这些因素足以影响孩子一生。阅读能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拓宽知识面, 培养学习习惯, 懂的东西多了, 学习的快乐和自信也必然随之而来, 厌学自然变成乐学。我们要和电视网络比赛, 开展多种读书活动, 让孩子爱上阅读, 用“足够美味的精神食粮”争夺孩子的心, 让孩子学会读书。

近几年来, 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 本着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宗旨, 引导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段选择合适的书籍阅读。综合起来有以下方法: (一) 开展各种形式的促读活动。如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讲故事比赛、猜谜语等活动。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二) 进行阅读指导, 注重学习的实效性。首先, 要协调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例如, 学了《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 我推荐学生读《上下五千年》;学了《王献之练字》, 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 等等。其次, 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他们多读好书。最后, 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 这样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 方式要灵活, 注重差异性。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 要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作重点指导, 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对学生的指导方式要随之不断变化。 (四) 联合家长,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庭阅读氛围很重要, 试想, 整日打麻将或者看电视、玩电脑的父母, 怎么能给孩子创造出良好的读书环境?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篇10

一、学生阅读的意义与现实困境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应“多读书、读好书”,埋下头,屏息凝神,伴随偶尔翻动书页的美妙之音,读与思齐头并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很有必要将学生的阅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加以调查研究,以便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加以引导、矫正,以帮助学生重新回到那一片阅读的蔚蓝天空,在清脆的翻书声中,重拾阅读带来的收获与喜悦。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就是“活水”的源头,就是智慧的源泉。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以网络为载体的电子书的大量充斥和以娱乐趣味取胜的快餐类书籍的大量涌现,给学生课外阅读带来了极大挑战,“网络阅读”成为无法避免并十分流行的一种阅读方式,“浅阅读时代”早已到来,并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连小学生也无可避免。

阅读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课外阅读的意义,阅读在重新构建中失去了它应有的吸引力。甚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家长在给孩子引导阅读或讲故事时,也习惯用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这给学生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学生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在此,“把心灵献给孩子们”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科学,笔者更多将此理解为一种实用的生活方式,一种辅以人成长并发展的科学态度。那么,此种爱好更多地需要从阅读中获得,并转化为人自身的内在,以及可以与生活与世界打交道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和生活的“火种”。

二、如何让学生成为读书“低头族”

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课外阅读,理所当然地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但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从“我读”到“我会读”的道路呢?只有正确选择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通过阅读扩大视野,才能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学生在阅读中借鉴。

1.有出有入,课堂教学唤醒阅读兴趣。南宋学者陈善曾提出“出入阅读法”。陈善之读书法在于“有出有入,出入得当”。“入”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所论述的进入情境,“进入”就是从直观感受到深刻领悟的理解过程。当阅读者被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情节故事所吸引时,他们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不由自主与作者以及作者塑造的人物共命运、同呼吸;“出”就是走出文章,在“入”的基础上对文章再创造——分析、评价或接受。对后者而言,首先更注重“入”,通过故事、情境带领他们感同身受。

2.语言传情,引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兴趣是走进阅读的“敲门砖”。我国的教育曾经历了“由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过渡,现在已经完成了这种过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和体现,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情感的力量,教给学生“钓鱼”的本领,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三步阅读法,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读书方法本来因人而异,但有些基本功是相同的。基本功练不好,其他的一切方法都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而基本功的锻造,需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引导。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创造的“三步阅读法”便是其中之一。

阅读教学与学会读书 篇11

有一则报道,说一个小学生读了超过一千册的书。如此广泛的阅读,不要说和普通人相比这个孩子能获得多少特别的知识,单是默默地阅读本身,该是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啊。看了这则报道,不禁感觉现在可谓是一个“泛读的时代”那么多的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读完,其内涵究竟又消化多少呢?当然广泛阅读是必要的,在孩子小时候可以给他读了大量不同内容的书。但当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思考能力,这时候不要再大量广泛地阅读了,而应该在每一个领域选择几本好书读,这样的精读更为重要。精读让孩子深深体味图书的内涵,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更为必要。精读是给予一定时间读适量的书,因此在阅读之前应该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咀嚼品味。可以经常给学生出些思考的题目,让他们比较阅读前后的想法,这也是一个帮助学生锻炼判断思考能力的方式。对于精读和泛读孰优孰劣的问题,人们可以各持己见。但不可否认的是,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读书何尝不是这样?

一位家长说某位专家指出,孩子在几岁之前应该读过多少书,包括多少册经典名著和推荐图书。对此,对经典名著和推荐图书的阅读是不错的,但至于“几岁之前应该读过多少书”的理论,未免不够现实。因为每个孩子生理和心智状态的发展都不相同,怎么能以年龄来决定阅读量呢?在那样所谓科学的计划下进行阅读的孩子,最终成长的情况也不会都很理想。阅读,最重要的是得到快乐。无论精读也好,泛读也罢,只有让孩子得到快乐,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的意义。如果每个月强迫给刚开始阅读的孩子读上两三百册书,无论精读泛读,都会出现不少的问题。以文学作品为例,人们读小说时都喜欢一口气读到最后,而不是逐句逐字深究吧?但是课本里引入的文章或者报纸上的社论,人们会反复阅读,揣测作者的意图。因此,阅读的目的决定了阅读的方式。

像前面说过的一样,低年级的学生适合广范的阅读,但是不要勉强地设定阅读目标,只有阅读内容都能为学生所消化才是最适当的阅读量。同时每个学生都会有特定喜欢的书,所以在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同时,也可将学生喜欢的图书挑出来一两册,进行反复阅读,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精读。有些人能从泛读中习得知识,而普通人如果不进行精读,往往大量的书籍到头来只是留下了“好书”“很感动”等印象。

让学生学会“绿色”阅读 篇12

以《斑羚飞渡》这篇文章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不带任何问题去读课文, 并写下自己的初读感受

从学生的阅读初感受来说, 我让学生进行交流时, 一学生这样写道:“我读完文章后, 老斑羚的举动令我很震惊, 很感动, 它们宁愿牺牲自己, 也要让小斑羚们活下来, 不让整个种群灭绝, 这让人感受到了真爱。我想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像老斑羚呢?他们也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我们的幸福与健康呢!人类又是多么的残忍, 让动物们身处绝境。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 我们和动物应该是朋友, 而不是敌人。”一学生这样写道:“通过初读这篇文章, 我体会到了斑羚的机智、勇敢、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精神。在老斑羚为年轻斑羚铺设生命的道路时, 老斑羚面对死亡是那样的坦然、从容, 在危急的时刻镰刀头羊是那样从容镇定, 那样聪明机智。这一切都让我震惊了。如果我们人类也能像斑羚那样, 我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因为人类是团结的、和谐的。”一学生这样写道:“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动物常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 在面对种群灭绝、进退维谷的时候, 它们做出了让人震撼的选择, 面对生的希望, 它们用牺牲一半来拯救另一半的惊人决策, 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斑羚。伤心崖上惨烈的一幕, 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斑羚面对死亡, 没有犹豫, 没有害怕, 秩序井然地排列好, 它们不服于上天的安排, 凭借娴熟的跳跃技能, 用生命创造了奇迹。”还有一学生这样写道“我真的为人类的作法而感到可悲。难道人类真的能为了一己私利, 而大下屠杀之手吗?看到斑羚的这一举动, 我们人类真的应深思了, 现在有多少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这是人类的一大悲哀呀!让我们携手共建美好的家园吧!”学生的感悟之深是我没有想到的。

二、让学生提出疑问, 交流疑难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看得目瞪口呆, 所有的猎人都目瞪口呆了, 连狗也惊讶得张大了嘴, 伸出了长长的舌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它走了上去,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灿烂”是指那一道彩虹吗?“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的桥墩?”“为什么镰刀头羊不选择自己想办法过去, 而是自己跳下山崖?”“是什么让镰刀头羊有了这样的想法, 是什么让斑羚有了这样的举动?”等等的问题, 从字到句子, 从文章的内容到文章的主旨, 这引起问题的提出就把本篇课文的知识点都体现出来。

三、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一个绿色阅读空间, 学会了学习方法, 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再也不会是一个难题, 这样还把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了。

摘要:以《斑羚飞渡》一课为例来谈一谈绿色阅读, 把学生的阅读思维限制解放,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出独特的美的体验。

关键词:绿色阅读,教学方法,情趣,感受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民间社会保障下一篇:清末农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