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激励学生成才

2024-06-14

培养兴趣激励学生成才(共5篇)

培养兴趣激励学生成才 篇1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促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求知欲, 并为之不懈追求, 进而产生获得知识、掌握能力的动力。作为语文教师,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 务必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 力促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 进而实现课堂高效, 让学生快乐成才。

一、为学生的作业“减负”, 让学生想学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就“学习与发展”的调查结果表明:“喜欢学习”而上学的青少年仅占8.4%。学生厌学的原因有许多因素, 诸如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新的“读书无用论”、社会就业竞争力加剧、贪图享乐观念等等,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引下, “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升学率”“高分数”, 一味地增加学生作业数量, 千方百计组织教师编写“题库”, 让学生整日陷在“题海”中不能自拔。试想, 学生每天机械地做着一道道习题, 成了学习的“机器”, 难免会对学习厌倦, 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 更不会以愉悦的心态在课堂上主动思考问题、快乐掌握知识。所以, 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做到一个“精”字, 针对课堂的教育教学目标, 精选作业, 学生精练。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他们才能在愉快完成适量的作业任务之后, 快乐地和伙伴们做游戏、阅读一些课外书籍, 自由自在做一些有趣的活动, 这样才能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只有减轻了“课业负担”,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乐学

教师在具体组织语文课堂教学中,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所要教的基本知识和创编动作的基本方法、要求传授给学生, 等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并有了发展与创新能力后, 再分成几个小组, 选派一个小组长负责活动, 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创编的集体动起来的游戏, 然后师生对各小组创编的动作给予中肯的评价, 同时对创编能力弱的小组给予指导。这样一来, 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又能发挥学生的才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创设问题情境, 体验篮球教学过程, 培养创新意识。在篮球教学中, 设置问题情境,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兴趣。如果没有适当的情境进行烘托, 学生参与的兴趣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教学实际应用价值和教学自身魅力,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创新的动机。问题情境的创设, 其素材来源于生活, 源于自身教学, 还可以源于其他相关学科。也就是说问题的设置必须是使学生“跳一跳, 就能够摘到桃子。”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的教学材料信息, 为学生提供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 引起认知冲突, 诱发质疑猜想, 使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重视篮球教学思想, 激发创新动机, 培养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创新首先是思想的突破, 我们在备课时应该牢牢抓住教材体系中蕴涵的教学思想, 并以此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时要敏锐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加以提升, 鼓励学生创新, 通过激发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创新积极因素,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浓厚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体现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 进而积极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实现课堂的高效。一是自然导入新课。作为语文教师, 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 必须在新课导入上下工夫、想办法,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导性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的导入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借助多媒体等多种方式, 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入探究境界、渴求知识的心理和求知欲, 从而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二是适时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提出的问题,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注重情境创设, 诱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自始至终处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 进而积极主动课堂学习目标。三是组织好教学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 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 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 可以跨越时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组织开展兴趣活动, 让学生愿学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 不要单纯地只是“填鸭式”地传授知识, 这样只会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在学校学习生活中, 学生不应是整天一走进校园, 就是单纯地听课、做作业, 这样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要想方设法经常组织开展诸如故事会、猜谜语、诗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轻松掌握课本知识, 尽情品味学习的乐趣, 从而快乐成才。

(河南省社旗县)

动机, 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篮球本身的简单美、和谐美、奇异美等, 都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材料。这样的教学既突出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 又使学生经历、体会到教学思想发展过程, 在思想活动过程中学会教学思维,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三、结论与建议

(1) “创新式”教法适用于中小学生不同年级的篮球教学。 (2) “创新式”教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才能的培养。它不仅让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 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整个体育运动的认识, 对培养终身体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3) 探索篮球教学提高创新才能, 要注意优化策略。 (4) 教师在实施篮球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钻研其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1]文柏竣.教育创新简论[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3) .

[2]严志平.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教学,

[3]易小坚, 蒋毅.不同地区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技术教学方法比较

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侯公渡中学)

培养兴趣引导探究激励创新 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 兴趣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

前言

初中物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学生今后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深远影响,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从课堂实际教学来看,同学们普遍反映比较难入门,究其原因,可能是老师在教学中将抽象概念向形象事物转化的能力尚不到位,导致学生难以听懂,最终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现代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紧紧依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转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主动研究发挥出的潜能是被动激发出来潜能的五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将着力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

一、培养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为年轻人,总是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这一特征,不要主动将书本原理、规律等一股脑抛给他,而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通过物理现象去发现规律,总结原理,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物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就像相声演员一样,不能把包袱(物理原理)过早的抛出来,而要引导观众(学生)自我探索,这样才能使之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成就感。比如在教初中物理中有关光的相关课程时,就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两个物理魔术,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学生自我研究揭秘魔术的方法来达到传授物理知识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手段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通过亲身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从而真正领会科学的精神与真谛,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有关磁性知识时,可以结合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关“驯导金鱼”的魔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该魔术中磁性知识是如何应用的,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去揭秘魔术,从而自主探究得到磁性中相吸和互斥的规律。

三、要变抽象为形象,克服学生物理思维障碍

马克思在唯物辩证法中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说“一切事物的普遍性总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因而我们教师在教授物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实行填鸭式教学,这样只会使抽象的物理原理更加枯燥,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更加严重。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将普遍的物理学原理和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景、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日常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这一完整过程,实现对物理原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举个例子,我们在教学有关光和声的传播速度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因此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这样一种抽象的知识灌输完全对学生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因为学生对光和声的速度毫无感性体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下雨天看到闪电的时间早于听到雷声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抽象概念难以把握的问题,学生也能够迅速将生活现象与物理原理相结合,并且还会为解释了现实中的自然现象而充满成就感,从而学习兴趣也就会更加浓厚。

四、重視引导、传授学生探索的方法

古人有云: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具备探究问题的兴趣之后,我们教师就应该传授他们探究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到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扶”,通过各种测试,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夯实,让学生在知识储备与抽象思维上都有所提高、使之具备“渔”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要通过各种物理现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甚至可以实行科研申报制,对好的实验设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积极性。

五、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物理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我们物理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技术,变抽象为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的开展物理的教育教学工作。

记得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有过一段著名的发问:我国这么多年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却出不了顶尖的大师级人物,这是为什么?他的这个发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不禁反思我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诚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足是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化所导致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探究兴趣不浓厚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物理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杨太忠.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

[2] 朱文科.探究物理课程改革[J].理化生教学,2003 .

[3] 李善彪.物理教学中认知建构模式的思考与探究[J].青海教育,2003.

培养兴趣激励学生成才 篇3

一、注重平时的情感交流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思想品德课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以师生的友情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某位教师情感越深,就越喜欢听他的课。反之,受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会不理睬或抗拒老师的要求,在学习上表现为不求上进。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举行师生沟通活动等形式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1)在课堂教学中,以言激情。学生们正处在个性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教师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全体学生都以优美的语言来激发,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呵斥,特别是对后进生鄙视,学生心理受到极大的挫伤,自尊心没了,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消失。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语言能力的训练,这关系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语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以行激情。以行激情是指教师的行为,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举手投足等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得体、优美、幽默的举止让学生感到教师端庄严肃而又亲切自然,妙趣横生,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以物激情。以物激情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利用图片、录音、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实物,科学、巧妙地进行直观教学,促进学生直接思维、主动参与,沟通师生知识信息、情感信息的传递。借助这些实物,给出情景动机,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目的教育

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把学习思想品德课视为乐趣。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发自内心的需要。如我在教授“我知我师”时,在课前专门设计“教师访谈”活动,通过访谈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老师,增强老师形象的亲和力,消除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在课堂教学时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的,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青少年正处在兴趣的高峰期,好奇、好学,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碰到新鲜的事物总想知道为什么,还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从一开始就发生兴趣,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如我在教学“严也是一种爱”时, 我说“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父母教育子女要严,才能使子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由于子女与父母两代人的关系,容易产生代沟,子女对父母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我们应如何认识代沟,怎样认识逆反心理,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呢?由此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对代沟和逆反心理等问题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到了本课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注重教学评价

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最有威望的人,他们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学习上,得到表扬, 学生们会非常高兴,同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受到批评, 则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教师要特别慎重地使用批评,更不能斥责挖苦学习差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信奉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因此,我总是刻意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进行赏识教育,让他们始终相信“我能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发挥课文插图的形象作用

现行教材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插图,其目的是借助图画的形象作用,以可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做到一“挖”画面讲了什么,内在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活”,努力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人、事、景、物跃然纸上。三“扩”,将画面的内容加以扩充延伸,充实画面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看画面、想问题、讲道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激励学生成才 篇4

然而刚开学时批评他,他也会害怕,也会伤心落泪,而现在呢,哪怕拉到大家面前“斩首示众”———他只是晃着身体,吊儿郎当,还冲着座位上的哥们嬉笑,一点也不在意的样子,越是批评他,他越是不当回事,反而变本加厉。一晃儿,学期临近尾声了,起初想管束Z的想法彻底落空,倒变成Z治住了我!

近读《陶行知的4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其实陶行知的4块糖果是一种很高的教育艺术,同时给我了很多的启示:重要的并不是糖果,在这里的糖果只是一个达到他教育目的一种媒介。其次,面对犯错的孩子,不可一刀切,而是要从他“亮点”切入,像陶行知这样,由表扬孩子守信入手,走进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紧接着告诉他做事的动机是好的,从而让孩子油然而生地反思到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对,并萌发出对自己错误的认知。此时,孩子已认识到了错误,还需要批评的道理干什么呢?像陶行知这样采取的一步表扬、一步奖励的方法,并针对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拿起表扬的武器,及时教育,从而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起到了“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是呀,陶行知先生只用了4块糖果就唤起了打架大王心底的自尊和自爱,促使他重新做人,而我却使用了一味指责的教育方式。我脸上热辣辣的,犹如挨了记耳光。陶行知送给王友的是4块糖果, 糖果中却隐藏着理解、尊重和包容。那一刻,我打定主意,也要给Z送糖果。

第一颗“消化糖”:消除抵触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实践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 总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孩子,则自暴自弃, 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碰上孩子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便会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势,居高临下,大声指责。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班上的Z平时吃软不吃硬,他午睡时从来不肯安安静静地闭上眼睛睡觉,手和脚总是乱动,一会儿摸摸旁边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碰碰已经快要睡着的小朋友,有时甚至还要爬起来。如果采取过激或者训斥一顿,显然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若能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他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何必大发雷霆!于是我微笑着来到他身边,说道: “来,让老师帮你睡觉吧!”随即我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眼睛闭得真好,原来你也很厉害,老师就喜欢你乖乖睡觉的样子。”没想到几分钟过去了,他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这颗“消化糖”见效了!尝到了甜头的我,决定继续送上我的第二颗“口香糖”。

第二颗“口香糖”:赢来自信

重拾信心的我,决定在儿童节选Z来唱歌表演,给他一个展示自己本领的舞台,增强他的自信心。身为“小歌手”的他,别提有多高兴了。果真,他的歌声征服了在场的老师和同伴,大家纷纷都来学他表演的样子,他一下子成为了“明星”,在同伴中逐渐建立了自信,也慢慢地被同伴所接受。他充分感受到了集体活动的快乐,同时也能使他克服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好孩子。现在的他,已经很少看到打人了,小朋友也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了,还经常邀请他做小老师,和他一起唱歌。看着我的微笑,他也笑了,而这种笑和以前的笑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我要的!

看来第二颗“口香糖”的甜味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第三颗“跳跳糖”:挖掘潜能

对症下药,继续送“跳跳糖”!我在心里暗笑!

在无意中的一次故事讲述中,我发现Z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的孩子发展的起点要高,这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班上大多数孩子能跟着我一起讲述学过的故事内容,当我问到有谁单独来讲一讲这有趣的故事时,却没人应答,突然间,Z自告奋勇地说:“江老师,我会讲这个故事,我来讲。”他的话语打破了教室的沉寂。“他能行吗?还是他故意在捣乱?”我心里暗想。果不其然,他响亮的声音、清晰的口齿,配以相关的动作,讲述得有模有样!他似乎也以老师的角色去感染和带动了其他的同伴,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讲述活动中去。哇!Z原来这么厉害!我真是又惊又喜。他赢得了一个个大拇指,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老师和同伴欣赏的眼光,让他光芒四射,收获满满。事后,他妈妈告诉我:“江老师,我们Z对此特别激动,高兴得念叨了一阵,现在做什么事都很有劲儿。”此时我的心里乐开了花,似乎比尝到的蜂蜜还甜。

第四颗“维C糖”:全面发展

“品尝”完前三颗糖,Z似乎换了个人,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其实,Z性格活泼开朗,可谓是个“阳光男孩”, 可他礼仪德行方面就有所欠缺。为此,我找到他的“软肋”,轻轻抚触童年的秘密,柔和实施礼仪教育期待,让他产生信任,使礼仪教育建立在心悦诚服的基础之上。如幼儿的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弱,我们可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组织“礼仪小宝贝”、提供每周“礼仪小贴士”“每天礼仪小谈话”等活动去激励孩子,然后再由家长和老师一起为孩子的礼仪行为投票,在家园合力橱窗将每周评选出来的“礼仪小宝贝”进行张贴, 家长、幼儿来来往往时的反复阅读,加上家园双方的共同肯定, 使幼儿礼仪教育中融进了另一种期待辅助,即家园反馈式辅助。持之以恒地运用该策略后,幼儿此类表现屡见不鲜,Z也不例外,来自于同伴中的“人物”极强地刺激着他的好胜心!同伴的“优秀礼仪事迹”认知直观,当教师给“人物”授以红色缎带加上荣誉头饰时,激励演变成行为的刺激,使得Z也要做礼仪小宝贝!可见,“儿童在教育中发展,也就是在教育中生活,在教育中实现人生。他们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不是被塑造好了才置入生活之中。他们的发展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人生实践”。Z笑着说道:“我的表现有进步,我下次还要当礼仪小宝贝,评上了我要和爸爸妈妈分享。”来自他爸爸妈妈由衷的肯定、老师的大方赞扬、园内的评选和表扬,不断演绎成良性循环,使他又回到了“理想男孩”的状态。可见,我的家园反馈式这一辅助手段能使幼儿礼仪教育策略更趋生活化,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糖呀糖,原来你的甜味甜到了他的心坎!糖呀糖,甜的不仅仅是他,还有我!

综上所述,教师在面对层出不穷的“不听话”的孩子,应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来采取多种较为恰当的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一起成为心中装着“糖果”的教师,用心去揣测特殊孩子的心理活动,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在教师的激励下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从而成长成才。

摘要:读《陶行知的4块糖果》的故事,感悟教育孩子的方法:表扬鼓励为主,用表扬鼓励挖出孩子的潜能,唤起孩子的自信,唤醒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不再抵触,从而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培养兴趣激励学生成才 篇5

一、基于教师主体:采用相机评价, 提升学习参与信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与语言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是实施课堂教学路径的重要策略。教师的评价虽然与教学传授的内容关系不大, 但高效的教师课堂评价可以放松学生心态、拓展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 从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奠定基础。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是在告诫教师: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关注于教学的内身, 传授本领形成技能并非数学课堂的唯一任务,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 从而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基础。而这种学习状态的维持就是在教师自身不断进行的评价之中得以落实。

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不仅表现在口头用语上的创意发挥, 更表现在教师的一个动作, 一个言行, 甚至是一个眼神。只要是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关爱与沟通的地方, 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例如, 在课堂中,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亮点, 不惜溢美之词, 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如果不能得以实施, 教师可以运用动作、眼神与学生的心灵意识进行沟通, 以便及时运用评价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基于学生主体:采取策略性评价, 提升学生自主意识

(1) 小组评价:建构一个民主和谐的评价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实施民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与方式, 而在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摆脱了教师全面直线掌控的局面, 是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园地。在实施小组合作时, 学生的思维与权利完全处于自由状态, 这时就需要同伴的评价互助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程度, 使得小组成为团结而具有凝聚力的小组。在具体过程中, 教师主要通过角色的认定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 并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让小组内成员都各自完成的角色进行小组内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每个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也是在其独立的空间内进行的, 因而学生之间易于接受。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测量、数据记载、组织分析中各自承担在自己的角色, 完成在小组内的分工。当每个小组合作完毕之后, 引导小组内成员对小组内的其他人员的表现给予客观公平的评价, 学生在得到同伴认可的情况下, 提升学生参与的激情, 有效激活了课堂。

(2) 互助他评:联系一对互补需求的评价对象。在班级集体授课制的环境下, 所有班级内的每个学生都是教师教学的对象, 都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关怀每一个学习主体, 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活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活力。基于数学课堂教学基础上的教学, 学生思维的充分激活不仅可以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上, 还应该包括生命个体对其他同学的评价过程。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过程, 也是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 让学生实现互评, 既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同时评价的主体在对别人实施评价时, 也是自我反思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 当教师已经形成初步的算法结论时, 让学生将小数乘法的思维过程进行重新表述。即便是学生回答完全正确时, 教师也不能直接一带而过, 而是要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过程, 是对先前同学表现的概括性评价, 同时也可以为其进行补充与反正, 实则上也是对该生进行历练的过程。

(3) 自我评价:重塑一个反思自我的评价个体。小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的限制, 他们对事物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往往来自于比其能力更强, 地位更高、权威更甚的对象。因而, 他们总是寄希望于他人的评价, 才能肯定自我的发展和表现。随着年龄的逐渐升高, 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增强, 在教师评价与小组合作评价的基础上, 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此时,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是学生自身利用自己意识对自我学习状态和思维过程进行的反思过程, 既可以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得失, 也可以为即将进行的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 可谓一箭双雕。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一课时, 教师先出示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算式, 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相加, 很多学生自然得出分子相加以及分母相加的算法, 接着教师利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这种算法的错误。于是, 在这样的基础上, 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存在哪些问题, 从而与教师即将开始的教学形成鲜明对比, 为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奠定基础。

上一篇:特色健康教育下一篇:排风热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