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激励管理(精选12篇)
学生激励管理 篇1
随着近年来生源数量的下降, 各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学校把越来越多的精力都放在了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上, 而难免会对学生管理上下的功夫力度下降。中职学校的生源原本在文化知识上, 更重要的是自我管理能力上整体水平不高, 再加上他们选择职业学校大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因而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消极对待学习, 违反学生规章守则, 甚至误入歧途。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变化的阶段, 人才需求结构也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对技能人才的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 在政策、资金上给与倾斜。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那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素养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就成为各中职学校面对的紧要问题。我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 以及对管理学中的激励相关知识的学习, 以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1、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的中职学生都是九零年以后出生, 并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有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照顾呵护, 从小到大都是家庭的中心, 在家长的宠溺下已经习惯了只考虑自己, 在个人意识下行动, 不会从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懂得与他人分享。这进而造成了这些学生缺乏集体观和大局观, 没有团队合作精神。
2、缺乏自信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 看到自己初中时的同学走进高中, 自己难免会有很强的失落感。有些学生于是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 甚至会自暴自弃。
3、空虚迷茫
一方面, 九零后的学生们非常容易沉溺于网络, 他们不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 就是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 他们也会选择网络去寻求答案和帮助。另一方面, 他们衣食无忧, 对未来很迷茫, 没有目标和理想。
尽管如此, 他们也具有着闪光的亮点, 那就是他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很多孩子都有着跟兴趣有关的一技之长, 当被赋予责任之后, 他们会乐于承担并付之于行动。当遇到挫折的时候, 他们不会沮丧害羞, 反而会表现出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这就是当代中职学生非常值得赞赏的特有闪光点。
二、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般对策及不足
有效的激励是学生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因为它可以点燃学生的激情, 有方向性的改变学生, 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 许多中职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多是单一采用了一些组织行为强化的外部措施和手段, 以激励学生。
奖励形式主要是公开表扬, 各种荣誉评选等。惩罚形式主要是以学校的“学生守则”的条款为基础, 通过批评、警告、处分、留校察看、勒令退学等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还有的班级内部也会制定班规等。
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它对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便利, 即能够根据确定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但即使奖励处罚措施设计得完善而又科学, 也依然很难彻底改变中职生的不良学习状况和日常行为。从组织行为学来看, 它并不是一种动机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 过去的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中职学生的教育。正因为管理方式的落伍也不完善, 只关注学生的行动, 轻视了学生内部的情感状态, 而让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中职校的学生出现不少让整个社会触目惊心的行为表现。
三、有效的激励管理
中职校的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 就将走向企业实习。而很多中职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因不适应企业而被淘汰。其原因往往不是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 而是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因此, 在校园里对中职生尽早植入一些企业管理方法来起到过渡作用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中职学生所需要的不单是从事某职业需具备的技能, 更需要具备从事某职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考虑到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及企业的需求, 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学到的管理学知识, 我觉得中职学生的管理方法必须与时俱进, 结合一些企业对员工的激励管理方法来完善管理。
企业管理者希望对员工激励后, 员工能表现出五类行为: (1) 加入组织; (2) 留在组织内; (3) 按时上班; (4) 表现, 即员工努力工作争取高产出高质量; (5) 展现优秀品质, 即组织中的负责任、令人满意的优秀员工为组织利益而愿意承担责任范围以外的工作。当然, 上述行为中的最后两类尤为重要。“拿来”放到学生管理中, 我们的激励管理应使学生能够产生下列对应的五类行为; (1) 加入班集体或整个学校; (2) 融入班集体内或学校内; (3) 遵守学校出勤制度; (4) 表现, 即学生努力学习知识与专业技能; (5) 展现优秀品质, 这些优秀品质包括当代中职生所欠缺的责任心、自信、毅力、求知、友善、团队集体精神等。
对学生的激励过程也应像企业员工激励一样包括目标设定、强化、设计激励性工作、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
(一) 设定目标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 个体都有鼓舞和指引自身思想和行为的有意识的目标。我们据此给学生激励管理设定的目标应具备以下三点。
第一, 目标是可接受的。让学生参与到目标制定中去, 而不是由教师或班主任为其设定。例如, 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 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体。
第二, 目标富有挑战性但可实现。也就是说, 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来促使学生努力, 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些好高骛远的目标会让学生觉得是毫无希望, 也不会有为之努力的动力。如今天60分, 明天100分。
第三, 目标是具体的并可以量化衡量的。如制定“本月内全勤出操”这样的目标。而不是含含糊糊地要求“本月尽量少缺勤”。
这样设定出的目标才会使学生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需要, 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二) 强化
即通过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自然消退的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这一做法是目前中职校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虽然其可以为控制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但它并不关注激发行为的因素, 忽略了情感、态度和期望等。所以强化是必需的, 但又不全面。这点前文已有阐述。
(三) 设计激励性工作
植入有挑战性的问题、创造的机会、有趣的任务, 以此来鼓舞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让学生分小组准备, 通过教师指导, 搜集资料, 制作幻灯片, 然后各选出一名代表来给全班上一堂关于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讲座。学生因此而兴趣高涨地学到了专业知识, 更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又如, 让学生干部轮换工作。一方面培养他们全局意识和换位思考的习惯, 另一方面通过从事不同工作来减轻其对工作的厌倦。这样使得学生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四) 实现公平
不可回避的是, 当代中职学生会很关心自己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如何的, 即自己所做出的努力、贡献与获得的认可、满意度之间是否平衡。作为教育管理者, 应当尽可能的做出公平的评价, 来得到学生的信任。而公平的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评价, 单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其实是不公平的, 也就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满意, 继而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例如, 在一次化学实践教学中, 不能仅以实验结果作为考核的标准, 同时还应将职业素质中的“独立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考核标准, 在考核中将其与实验步骤相融合。学生通过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实验, 并得到全面的多元化评价。最终的结果是,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认可, 又获得了自信, 提高了兴趣, 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五) 竞争
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既能体现公平民主, 提高积极性, 又能让中职学生提前适应即将面对的激烈的社会竞争, 锻炼自己。通过自愿报名学生管理职务, 民主投票选举, 并在未来对当选学生干部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一旦考评不合格即予以警告, 再次考评不合格则予以免职。这种透明的竞争有利于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纪律的形成, 为未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此外, 授权也是对中职生激励管理的一种可以选择的方式。授权可以增强学生执行目标时的信心, 并使被授权的学生相信自己对班级或学校做出了有影响的贡献。同时, 这也大大减少了管理成本, 让学生管理工作者有更多的精力去指导方向和监督协调。当然, 授权也会带有某些问题, 不必惊慌, 学生在起初会犯一些错误, 但长久来看, 被授权的个人和整个机体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达到双赢。
四、总结
将企业中常用的激励管理模式应用于中职生, 是与时俱进的全新尝试, 德国的“双元制”和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也都是植入企业管理的成功先例,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拿来”。目前来看, 将学校的育人目标和管理方式, 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结合, 对中职生的未来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 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 这需要有一定的周期性。从长远来看, 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以改进现有管理方式。
摘要:传统的中职学校激励管理方法对当代中职生而言相对单一和滞后。针对当前形势及当代中职生的特点, 运用企业激励管理的知识植入到学生激励管理中, 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关键词:中职学生,植入,企业管理,学生激励管理
参考文献
[1]托马斯.S.贝特曼, 斯考特.A.斯奈尔, 王雪莉译.管理学新竞争格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96-419.
[2]斯蒂芬.P.罗宾斯, 蒂莫西.A.贾奇.李原, 孙建敏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57-181.
[3]王金城.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学生激励管理 篇2
一、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原则
精神、物质激励主辅结合。人的需要涵盖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两大维度。激励教育须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作为一个受教育时间较长的特殊群体,高职学生具有与其他人群相异的思想表征、行为特点。他们对物质和精神有着自己的具体需求,常常更看重精神激励。的确,比较而言,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更直接,可是,激励的时效非常之短,难以持久,仅仅为爆发性的激励样态;而精神激励更强调塑造人的内心,“触及灵魂”,能更持久、更深层地撬动个体的内在动力。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学校方面必须将二者的有机结合,渐进式地将“物质激励为主”置换为“精神激励为主”。
正面、负面激励主辅结合。正面激励,即充分肯定学生已有的改进、发展,借助肯定、称赞、表扬、激励对受教育客体的思想行为作出积极评价,以达到激励他们的实际效果。正面激励不仅可以很好地催生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迸发他们的潜能,而且可以满足施教对象不同层次的主体需要,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负面激励,即对教育受众的过失、错误、缺点、毛病予以拒斥、批评、惩罚。负面激励给施教对象传递的是“不要这样”的信息,促使他们易辙改弦,“回头是岸”。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定程度的忧虑、恐惧是人们内趋力的一个重要源泉,不仅能增强人们的反应强度并导致内趋力的提高,而且惩罚还能警示、教育他人。比较而言,正面激励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所以,对高职学生应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
目标、榜样激励交替使用。目标激励,即借助厘定目标来激发施教对象的动机,指导、引领其行为,使高职学生的成才需要与成才目标紧密结合,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于理性思维较强的群体里,目标激励的需要凸显。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设计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强烈的成才动机,引导他们刻苦学习、发奋努力。同时,也要注意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经常于高职学生中确立各种榜样,比如,树立班、级、系、校的学习标兵,然后问一问大家,在同样主客观条件下,为何有人能获得优异成绩?有了示范,每一名学生就“赶有目标、学有方向”,便时时处处受激励,进而引起感情共鸣,起到鼓舞和教育作用,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促人奋发的内在力量。平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交替使用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
理性、情感相互交融。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乃高职教师教育管理工作威力发挥的一大法宝。一般而言,高职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讲清道理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同、接受,必然会实现教育的目的。进行说理教育时,教育的主客体必须完全平等、非常坦诚,摆事实讲道理,交流的进行要有理、有据、有节。同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必须对施教对象投入真情实感,以心换心,主动、积极地与他们真诚交流、耐心沟通。要用好用足情感激励,竭力用精神杠杆、感情力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情感人、动人,促使高职学生产生接受心理。平时,教师一要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诚关注、关心、关爱学生;二要理解并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
合理激励、公平激励同时注重。合理激励,即激励措施须适度。高职教师于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激励措施,要契合如今高职学生时代之特点,注意因应他们身心发展实际的动态吁求。公平激励,即要保证激励措施的公平性。老师平时对施教对象的学习、工作表现开展种种评比、总结等具体活动时,必须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如果不公平、不公正,就会使某些学生顿生消极感、颓唐感、拒斥感,甚至诱发师生间人际关系的紧张或冲突。激励教育应该适时适度,不可不注意开展时间和力度分寸。如果能够适时适度地进行激励教育,必然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强烈的.自信心,从而能够健康成长。
二、高职学生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实践路径
通过垂范实施激励教育。儒学大师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始终力倡教师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孔子主张,人必先自立,方可立人;必先正己,方可正人。因此,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19世纪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告诫“: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只有从高职院校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生发出教育管理之深厚伟力。众所周知,高职学校的任课教师与同学接触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当然也最大、最久。这就是讲,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严以律己,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激励每一位学生。
通过关爱实施激励教育。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其中一部分同学迷惘、彷徨,对将来的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一片茫然。他们中的不少同学对社会实情不甚了解,心里缺乏目标感、方向感。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须及时地观察他们、关爱他们,及时为他们拨云见日,明晰方向,厘定理想。关爱必须以谈心、座谈等方式正确进行,首先,要真诚、热情、积极,从好的方面、正面视角对同学给予认可、鼓励,让学生感到全部谈心过程的愉快、舒心;其次,须坦诚相见,以帮助人为目的,避免伤害他们的感情、自尊。
通过满足实施激励教育。满足是指契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及精神需要,这属于高层次需要,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向心力、归属感,形成可对他们持久产生影响的推动力。大家知道,高层次需要其实就是精神维度的吁求。比如,高职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像献血、当志愿者等),其心理动因就是源于他们的精神需要、内心呼唤。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干部、任课教师应该非常注意维护和提高优秀干部和突出学生的信任度、知名度、影响度、荣誉度,使他们精神上得到鼓舞,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激发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巨大力量。通过评价实施激励教育。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曾明确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理论分析表明,每一个人无不具有自我肯定、接受荣耀、获得荣誉的心理需要。
通过评价对高职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首先,须注意针对性、公正性,绝不可大而化之,泛泛评价;其次,须注意及时性,要于第一时间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励;再次,须注意策略性,公开场合主要是肯定性评价,私下沟通时可以使用否定性评价;最后,须注意多样性,比如口头的、书面的,定期的、随机的,语言的、非语言的,等等。(本文来自于《高教论坛》杂志。《高教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论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篇3
[关键词]激励理论 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高校课堂教学和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学生管理者通过运用激励理论,分析学生需要,合理设置激励目标,激发学习内驱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促使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一、激励理论的内容
从广义上讲,激励就是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狭义上讲,激励是一种能使个体将外来刺激内化为自觉行为的适当的、健康的刺激,是促使完成目标的行为总是处于高度激活状态的某些内心心理需求的外在因素。激励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提高工作的效率。激励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引导来激励其积极性;二是通过设置富有吸引力而且能实现的工作目标来进行激励;三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人的行为,从而激励人的积极性。一般而言,动机是指诱发、活跃、推动并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激发人潜在的某种需要,并由此产生动机,使人具有某种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因此,无论动机还是激励,都包括三个关键要素:需要、组织目标和努力。激励理论的典型类型主要有三种:
1.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是集中研究引起人的行为的原因,以动机的激发因素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其中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这几种理论都是从人的需要形成的角度展开的,其研究对象和结论主要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
2.过程激励理论。揭示了激发员工的行为时与工作相关的若干特殊因素。包括维克多·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的激励模型、斯达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及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3.行为改造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性,为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的系统理论。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挫折理论和海德的归因理论。强化理论强调通过控制激励人的外部环境中的两个条件来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的外在目标和行为结果的奖励。就是说,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目标进行改变或者是对人的行为结果的奖励进行改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的,并且是可以被人所控制和利用的,主要的管理者和行为者可以利用强化的方式灵活掌握这一技巧。导致强化的因素主要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或消退四类。正强化是运用各种刺激因素对人的某种行为进行强化,使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方法。负强化则是通过否定或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要求对象按照允许的方式来避免令人不快的后果的方法。惩罚是指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后果表示对某一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从而减少该种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自然消退是指撤消对人的某些行为的强化,使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逐步减少。目标设置理论认为,任何一个领域若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该领域迟早会被忽略,管理者只有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并以目标达成的情况衡量组织成员贡献的大小,才能保证一个组织的整体目标的达成。
二、运用激励理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它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把学习知识与将来个人理想、集体理想的实现联系起来,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是激发兴趣的第一步。目标的制定是目标管理的首要环节。目标的制定是一个“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过程。通过这种双方互动的过程,使整体目标一方面为每一个个体所接受,并转化为个体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使整体目标本身具有可行性,能真正被落到实处。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在实施时要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具体目标的制定,及时检查他们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上好绪论课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步骤,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以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导入绪论课。
2.完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设定和遵照执行。在每节课前一定要有复习提问,以引导学生及时地回忆前节所讲的基础知识。根据教学经验,管理类的课程要注意新内容的导入,最好用一个典型的有新意的案例导入教学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及时提问,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做到教学相长,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采用分组互动或课堂竞赛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使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直观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包括课内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实践基地的运用等。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入社会或企业,真正地接触实践。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幻灯、投影、录像和电视等媒体的作用。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大大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4.表扬鼓励为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表扬与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激励他们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双向努力,取决于班级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对于缺乏毅力、暂时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帮助,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应注意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殷切的希望。
此外,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还要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涉及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解决的问题留给学习较差的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即运用正强化的方法)。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先帮助他们分析,逐步引导其回答,鼓励他们自己找出答案。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荣誉感、成就感,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1.目标激励。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通过设计目标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成才需要与成才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为大学生设定的目标越有社会意义和价值,越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就越能激发广大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这就要根据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的要求,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及其个体间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比如,针对大一的新生,就应该引导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大学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法以及新的人际关系;针对大二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努力学习英语,同时学好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针对大三的学生,鼓励他们以专业为主,注重专业实践,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针对大四的学生,则要求他们以考研或就业为目标,认真准备考研的课程,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等等。在设置目标时,要注意到目标激励的内容要适度。目标太高,竭尽全力后仍难以达到,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目标太低,则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2.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的树立,激发学生追求上进。学生通过模仿和学习,不断地接近榜样,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过程,对于较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学生都会产生激励效益。要达到榜样激励的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关键是选择好榜样,不仅要注重以老一辈革命家、著名科学家、爱国人士的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更应充分发挥学生典型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可亲、可信、可学。
3.情感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具有复杂情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是情感激励的重要内容。适时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思想,谈心交心,以情感人,是激励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适宜地利用情感的感召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意切,情理结合,把更多的人情味渗透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会取得好的效果。
4.精神与物质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精神支柱。满足大学生精神和成就需要,首先,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对优秀学生的宣传和表彰,并授予其光荣称号,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恰当的表彰可以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是成就感的一种实现。其次,在精神激励的同时,要注重物质激励。物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成就大小的标志。每个人都有物质利益的需要,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此,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与恰当的物质奖励,例如奖学金就是基本的、重要的物质激励手段。
参考文献:
[1]胡文斌.论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文摘,2006,(05).
学生激励管理 篇4
高校学生工作是解决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问题, 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的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高校学生工作中, 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 要求广大学生工作者思考一切问题都应从学生本身发展需要出发, 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发挥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个性, 使学生自由发展;用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去熏陶、感化、激励、塑造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二、学生干部为人本核心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 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实施者。学生干部群体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扩招以后,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学生干部更是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 起作用是辅导员和其他教师没有办法替代的。
(一) 高校学生干部的特点
1) 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学生干部的选举过程中, 良好的群众基础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只有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学生才有可能出任学生干部;反过来, 这种良好的群众基础, 又为学生干部开展自身工作创造了天然的便利条件。
2) 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相对于高中来讲, 大学阶段给学生干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 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更切实的可操作性。在其工作过程中, 会逐渐积累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 为将来步入社会在客观上增强了自身的适应能力。
3) 有突出的政治表现和专业成绩。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理论水是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不要前提;专业成绩的突出则是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保证。学生干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自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政治学习和专业学习来提高个人威信, 展示人格魅力, 以帮助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
1) 榜样作用。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起带头作用, 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起模范作用。因此, 我们应当努力塑造典型的写生干部形象, 培养优秀的干部群体, 为广大学生树立在大学校园内的学习楷模, 使大家在这些优秀的学生干部的感染下, 不断进步。
2) 服务作用。学生干部的工作必须以全面关心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 深入基层, 深入同学之中, 代表和维护广大同学的具体利益, 关心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困难, 为他们提供服务。
3) 桥梁作用。院系教师由于自身环境的局限性, 不可能时时刻刻对学生的活动及思想动态有较为详细、清楚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通过学生干部来起到桥梁的作用, 将院系教师的意图领会并贯彻实施, 并且可以将同学们的意见或建议, 及时的反馈给老师, 对学生工作的决策作出某种有益的补充, 使学生工作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三、高校学生干部如何适应学生工作的设计
(一) 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1) 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面对当今世界, 大学生除了牢固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质, 其基本要求是必须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学生干部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自觉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坚定信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关心国家大事, 把握时代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增添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紧迫感。并且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的实际成绩为同学树立良好的形象。
2) 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文明是表示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状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讲物质文明建设, 但更不可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干部的文明素质, 首先是师生员工一起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其次是加强制度建设, 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最后是从基础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逐步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今的高校学生工作。
3) 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作为学生干部努力提高知识修养, 更是责无旁贷的职责。学生毕业后是要踏入社会工作的, 学生干部是学校的一块招牌, 如其质量好, 水平高, 学校的社会声誉就高, 对社会的贡献就大, 学校就能兴旺发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学生干部要把有较高的知识修养作为至关重要的大事来抓,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 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今的高校学生工作。
(二) 注重工作艺术的创新
1) 培养良好的人格, 最充分地展示自己人格品质的魅力。人格品质是个人魅力的坚实基础和内在依据, 作为学生干部, 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要充分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坦诚正直、大公无私、胸襟宽广、雍容大度、怡养性情、遇事不惊。2) 学生干部必须学会协调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与技巧。无论是一个班还是一个系, 都是一个小社会, 小至几十人, 多至几百、上千人, 性情各异, 爱好不同, 要把他们组织到一起, 确实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与技巧, 在不同的情况发生时, 可以很好的调节各方面的矛盾。3) 学生干部必须掌握交际的语言艺术与技巧。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必须要与人打教导, 掌握交际的语言艺术与技巧。因此, 语言艺术对我们每一个学生干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做到:看清对象, 因人制宜;把握时机, 因时制宜。切忌无的放矢, 信口开河, 言不得体。4) 学生干部必须掌握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如有时工作得不到领导和老师的理解与支持, 甚至受到批评, 与个别同学发生矛盾等, 但不管在哪种情况下, 要善于化解和调适, 学会控制自己。工作实践表明:气平则心静, 心静则理明, 理明则事顺。只有这样, 才可以更好的处理学生中发生的问题, 可以以实践来感动学生。
总之, 在时代车轮飞快旋转的今天, 在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创新的形势下, 学生干部要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力争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做好桥梁和衔接者, 与众多学生工作者共同创造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曾向前.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 2003.
学生激励管理 篇5
现如今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心理、思想认知等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这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布下了重重障碍。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如释重负,表现懒惰,思想上不思进取,学习上不求优秀、只求及格。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对于思想上慵懒的学生来讲已经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效果很难体现。因此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激励机制及其心理学原理
激励,指的是通过一定程度和方式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揭示了激励与行为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什么样的激励手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因此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激励;需要得到来自同事、团体与组织方面的激励以及相互之间的激励。激励只有在被激励的当事人的需要被满足时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需要的来源可以分为:外在需要和内在需要。外在需要主要包括物质性的需要,比如:工资、奖金、住房等等;以及社会感情需要,比如:友谊、荣誉、表扬、信任等等。内在需要则主要包括工作本身的激励性以及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性。由此可见,需要的不满足是激励的最根本所在。只有牢牢地把握住需要,才能激发出真正的潜力。西方国家对于激励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影响最广泛的理论之一莫过于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马洛斯在他的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共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大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过程来说,前四个层次都有相当程度的涉及。
二、高职院校学生目前各层次需求满足情况现状分析
(一)生理需求
大学生的生理需求层次不满足主要表现在:
(1)贫困学生经济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足。目前中国大学的普遍情况是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业都是靠着父母的经济支撑来完成的,对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对于一些农业类高职院校来说,贫困生的数量较多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
(2)学生对于学校的餐食、住宿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足。由于高职院校的.规模相对于本科大学来说规模要小,总体配套设施还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将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归咎于基础设施的欠缺。
(二)安全需求
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层次不满足主要表现在:
(1)大多数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方面的得失对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小的事情。虽然大多数现代高校采取的是半封闭式管理的方式,但是校园里的偷盗事件依然不可避免,大学生在校外兼职被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依然不够。大学是一个半封闭性质的社会,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在相当意义上已经有所交集,大学里能够交到知心好友,也会有相处困难的舍友。
(三)社会需求
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层次不满足主要表现在:
(1)家庭条件差异导致的部分学生过于悲观、自闭。由于大学的特殊状况,每个学生的经济条件都不太一样,有时巨大的家庭条件差异会对一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
(2)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庇护,因此在大学生活中如何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就成了每个人的必由之路。一些学生一旦离开父母就不能够很好的融入新环境、新集体;而另一些人则将不受拘束的溺爱无限放大,在大学中挥霍无度。
(四)尊重需求
大学生的尊重需求层次不满足主要表现在:
(1)学生在集体环境中急需得到肯定却没有很好的做到自我实现而产生消沉态度。大学的学生活动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自己的平台,这就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机会毕竟是有限的。没有在别人面前展示过自己特长的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可能存在犹豫和迟疑;严重的话更是可能造成个人竞争意识的淡薄甚至是丧失。
(2)虚荣心的需求和学生自己现实的经济能力之间的差距促使了自身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平衡。与各种经济层次的同学的接触以及逐渐的步入社会让学生开始考虑自身的利益,对于名声、荣誉有了相对更加迫切的需求,然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成为了虚荣心实现的主要障碍。学生实现经济能力与自己虚荣心的平衡的方式冗杂,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三、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由于学生各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应用而得到有效的解决。激励机制从其应用原则上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能适当结合这两个激励原则,对于解决以上问题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精神激励扮演着主要作用,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一)理想激励
理想的树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而树立理想的最好方式就是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理想。这项工作的最佳开展时间就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在班级的首次班会上,班主任在给大家充分时间自我介绍的同时,会给大家留出时间去谈论分享每个人自己的理想,这就促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追求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榜样激励
往届生为新生树立榜样,优秀生为后进生树立榜样,榜样激励的优势在于只要有比较的地方,就有榜样的存在。在学生工作中,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予以评价,以此评价评分为基础进行评奖评优,并对结果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示。平时哪些学生早操表现突出,哪些偷懒不去;哪些学生上课积极、成绩优秀,哪些经常逃课、成绩落后都会在综合评分中一目了然。老师根据综合测评的结果去任免班委,了解学生情绪波动等等。
(三)关怀激励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必要手段。为此,可以参考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制定的“辅导员进宿舍制度”,该制度要求辅导员的办公地点从行政办公楼搬进学生宿舍,学生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得到辅导员。辅导员真正地成为了学生的大哥哥大姐姐,同时也可以更加及时高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学生更加亲近。学生的归属感由此更加强烈。物质激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与精神激励相辅相成,并且在大学的学生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尤为明显,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奖学金激励在高职院校中,奖学金是物质激励最普遍的方式。一个完善的奖学金机制对于该物质激励方式的成效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学生综合测评的基础上进行奖学金的评比,对于综合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奖学金奖励,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并且给了每个学生同等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为自己的综合成长而积极努力。
2.助学金激励助学金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中相当数量的贫困生而设立的物质激励形式的一种,它的激励对象是那些成绩良好但是家庭条件较为艰苦的学生。助学金的设立可以有效抑制那些因为自身家庭条件艰苦而产生自卑消极、自卑心理的情况,对于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及时有效的补偿。只有被学院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才可以参加助学金的申请,使得助学金激励机制更加的公平和公正。
学生激励管理 篇6
【关键词】激励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意义 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新旧观念碰撞中有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而赋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的内涵,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在原有激励方式的基础上,既赋予其新的内涵,又努力探索激励方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及特性
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深处有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通过人的具体行为显现出来。要促成行为的显现,就必须通过创造外部条件去刺激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主要是一种需要状态。
激励教育的真实意义就是要开发人的行为资源,强化人的能动行为,推动行为方向朝着组织目标接近,从而改造世界、改造人,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意义和作用
管理心理学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管理领域里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表现如下:
(1)能引导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标健康成长。正确的使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去努力。
(2)激励机制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机制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激励机制对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激励机制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团体、组织的凝聚力。激励机制能使人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4)激励机制能促进大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和坚强意志的形成。由于激励可以激发人的积极向上和愉快的情感,因此,激励能使学生保持比较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态,并促进其坚强意志的形成。
(5)激励机制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其奋发向上。在学生中进行正面的激励,能形成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良好風气。
(6)激励机制能促进后进变先进。给予后进生适合的鼓励,可以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看到差距。还可以通过身边榜样的影响,取长补短。
三、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方面,激励教育必须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特殊群体,有与其他人群不同的思想特征和个性特征,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有其自己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更看重精神激励。学校应很好地运用奖、贷学金和困难补助等机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适时适度地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目标激励与榜样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在理性思维比较强的群体中,目标激励显得尤其重要。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动机,指导其行为,使大学生的成才需要与成才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激励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运用目标激励的同时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有了榜样,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会时时受到激励,进而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鼓舞、教育、鞭策作用,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
3.理性教育和情感感化相结合的原则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好坏、友谊的深浅对开展学生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注意感情的投入,只有相互间感情的深入交流,才能促进相互信任,才能使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原则
正面激励就是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成绩,并通过赞许、表扬、激励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做出肯定的评价,达到激励他们的目的,促进其优良品行的形成。正面激励能够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需要,培养人们的积极情感,促使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5.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
群体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组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在群体中能够按照群体的规范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新选择和定向,群体的舆论、评价、责任、荣誉感会促使个体将自己的言行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言行进行比较,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使整个群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高度统一。
四、激励理论在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综合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全方位激励
学生管理是一个多样化的管理,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单靠某一理论的指导进行激励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的效果,激发大学生的个人潜能,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激励理论,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法,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2.注意激励的时效性
激励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的时效性,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需要和了解学生的行为,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激励。当出现值得鼓励的行为时,应及时采取正激励,使其行为得到肯定和强化;当出现需给予批评乃至于惩罚的行为时,也一定要及时进行负激励,使其行为迅速得减弱、消退。
3.注重激励时的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是激励手段最终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有些学生管理工作者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不清楚学生的需要,也不清楚学生对采取的激励手段理解不理解,只知道一味地去激励,很容易失去激励应有的效力,有时候可能还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采取的激励手段才能深得学生的理解,最终也才能获得应有的成效。
激励教育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每一种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不同的方式相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每个人的特点及思想状况,抓住激励的有利时机,结合具体的激励情境,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真正做到联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的学生工作才能入耳、入脑、人心、入行。
参考文献:
[1]段善君.试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激励艺术[J].科技信息,2009,11:75.
[2]刘艳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3:171-172.
[3]李如林.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8,12:30-31.
[4]蒋丽.论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学报,2009,8:90-91.
作者简介:
学生激励管理 篇7
但是通过调研,自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以来,高校在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体质测试的过程及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重庆市10所高校体质测试工作中工作人员的激励管理分析与调查,从浅层面的研究,就如何提升体质测试工作人员的激励性措施与管理来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升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本文将着重研究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人员在测试过程中的激励性管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10所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负责人为调查对象。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法
在文献研究过程中,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通过收集有关的著作和国内外文献资料,查阅了有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文章30多篇,广泛学习、吸收和利用前人己有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为本篇文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 2.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参考相关学者的问卷设计经过咨询专家,反复修改后,设计了《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激励管理分析调查问卷》。对测试工作人员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工作人员对体质测试工作的认识和看法。问卷的回收率100%与有效率100%,均符合论文要求。
1. 2. 3 访谈法
在走访过程中,访谈了重庆市10所高校的体育学院院长(体育部主任),就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进行讨论,这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1. 2. 4 实地调查法
在进行调研前,作者亲自参加了西南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对体质测试中的管理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 现状分析
2 . 1 组织管理方面
2.1.1 工作条例
高校学生体质测试主要由学校体育学院(部)负责,体育部负责安排场地和人员。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表示,学校在测试工作中有相应的工作条例。包括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的相应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管理办法。但经过调查发现,在测试工作中,工作人员并未对学生讲解测试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有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甚至也不了解《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和意义。对学校体质测试的工作条例了解不清楚,也不会主动的去了解有关于体质测试的规章和制度。
学校的相关工作部门对体质测试没有足够重视,没有严格要求和监督工作人员,没有系统合理的培训,没有专项的测试资金来做保证,没有激励工作人员去主动的进行测试工作。相反,个别工作人员还出现消极对待的现象。
2. 1. 2 工作人员培训
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是以了解器材的使用为主。例如:秒表;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和握力测试仪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让工作人员掌握了测试的基本技术和要求,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测试工作的认识。但是对工作人员的其他工作要求则较少,例如:“在工作规章制度的遵守上,奖罚措施的执行上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2.1.3 时间安排
绝大多数学校体质测试时间安排在周六周日,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时间的安排,工作人员大多数认为:体质测试工作持续时间太长,耗费大量的时间,占用了课后和周末休息时间。而且测试工作十分辛苦。但是学校相关部门却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不太重视,没有给工作人员给予合适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报酬和奖励,没有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2.1.4 奖罚措施
除传统的工资、奖金等物质激励方式外,和谐的工作环境、适当的交流和通畅的管理渠道等无形的激励方式也不可或缺。健全激励机制,有物质激励、奖惩激励、环境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等六个方面内容。
经过调查发现,高校对体质健康测试的工作人员只进行了少量的物质补助,造成“劳资”不等价,极大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 . 2 工作态度认知方面
2.2.1 工作态度
我们知道工作人员在测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工作人员态度的好坏决定了测试工作效率的高低。在体质测试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如果情绪高涨,工作积极,会给测试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在对工作人员参与学生体质测试的态度上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对于参与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态度还是存在不同的看法的,在调查中没有人非常积极参与;而较积极参与的才占有了2人,占到调查人数的20%;有3人在调查中选择一般积极,这占到调查人数的30%。而且还有3人对于参与大学生体质测试感到无所谓,占到调查人数的30%;还有2人对于参与大学生体质测试抵触。
2.2.2 认知程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体质测试的认识程度,针对相关内容对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
从调查的结果统计中看出,有4位工作人员认为大学生体质测试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占到40%;有3位认为是较重要的,占30%,有2位工作人员认为大学生体质测试在学校体育中的的地位是重要,占20%,有1位工作人员认为无所谓,占10%。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大学生体质测试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3. 1. 1 人员培训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有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系统全面的培训,他们只是了解其中的一部分流程和规章。由于体质测试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由体育学院(部)教师和学生组成,因此,在学生工作人员的选取和培训上出现了问题,即没有严格的人员选拔过程,没有对学生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所以,工作人员的对体质测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全面。工作人员对体质测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够,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关于测试项目知识和技能方面差错,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使他们因担心测试失误而不敢主动进行测试,不利于测试工作快速有效的进行。因此,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不够,使激励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3.1.2 奖惩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校的相关部门对体质测试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体质测试工作期间,对测试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方面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导致在工作人员的测试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当在测试工作中遇到应急事件或是职能之外的情况时,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而且,高校对体质测试工作人员虽然有明确的奖励措施,但是存在“劳资”不合理现象。有明确的奖励措施,但没有惩罚措施。奖励机制不全和执行不力,导致了在测试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无法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另外,我校的相关部门对体质测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有体现。没有明确的奖罚机制来刺激工作人员努力工作,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来督促工作人员认真工作。
3.1.3 时间安排和态度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体质健康测试的工作时间安排不恰当。测试工作的持续时间比较长,而且占用了工作人员大量自由支配时间。这会出现工作人员不愿意主动参加测试工作,或是测试工作不积极,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大部分工作人员虽然认为体质测试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但是由于体质测试工作占用了工作人员的大量自由支配时间,因此他们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不愿意参加测试工作。有少部分工作人员更是不了解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及意义,他们只是觉得这是学校下发的任务必须完成,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工作人员在体质测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 2 建议
(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设立明确的奖罚措施。荣誉激励 ,对在测试工作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荣誉评定,如:评选优秀工作者。薪酬激励,对测试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薪水报酬,按劳按工作时间进行薪水的发放,同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发放奖金。而对工作表现不好的,进行警告和批评,或是取消个人参与评优、评奖学金等方面的资格。
(2)工作激励,加强工作人员关于体质测试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增强他们的工作自信心。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培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明确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树立正确的测试观念,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调整测试工作安排,缩短测试工作的持续时间。
(3)环境激励,成立高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小组,由各个学院委派教师或是学生参与到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中来,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要责任到人。
学生激励管理 篇8
一、反思现行激励举措, 萌生“文明券”教育设想
现行的针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大多数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小标兵”等, 激励的周期一般是一学年一次。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评选的第一标准, 成为众多成绩平平的学生一个不可逾越的高门槛。久而久之, 熄灭了众多孩子渴望争取荣誉的热情, 导致这种激励方式如同虚设。再者评选的周期过长, 没有及时的评价、激励, 导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 且现行的激励方式目标单一, 决定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行为习惯被忽视了, 追求的只是面上的东西, 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因此, 我萌生了“文明券”的教育设想。
二、凸显多元和谐原则, 精心设计制作“文明券”
“文明券”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展性与个体性差异, 注重记录评估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发展情况, 让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比较, 达到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目的, 激发其兴趣和动机,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为了让文明券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 文明券的版面设计也成为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范畴。为此,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精心设计了一组激励性升级券, 以红、黄、蓝三色为底色, 分别代表高、中、初三个级别。此组券的正面主体画面印有可爱显眼的“文明券”三个字, 左上角是学校的校徽。背面是以一个大大的奖字为背景的颁奖感言框, 用以记录孩子获得文明券的原因和大家对他的肯定和鼓励。鲜艳的红黄蓝底色、温馨的颁奖感言, 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三、依托活动载体, 实行多举授予机制
我们围绕“争文明券, 做好少年”这一主题活动, 实行文明券的周授予制、随机授予制、积分制、兑换制。“文明券”中蓝券是基础券, 采用每周授予的形式, 以表彰班级中本周习惯养成方面有进步的学生。班主任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推荐和评选, 推荐采取自我推荐、生生互荐、教师推荐、家长推荐等方式进行, 评选充分发扬民主, 要获得班级半数以上同学的认可才能获得“蓝券”。获得奖券的学生将张榜公布在班级“文明礼仪伴我行”荣誉榜上。
文明券中“黄券”比“蓝券”更高一个级别。当学生的“蓝券”达到10张时, 就可以到班主任处换取一张“黄券”, 班级会举行隆重的“授星”仪式, 授予该学生“班级文明之星”称号, 并在班级的“文明之星”光荣榜中粘贴他的照片, 宣传他的事迹, 鼓励他继续前进, 向着“红券”迈进。
“红券”是文明券中级别最高的奖券。每10张“黄券”才可以换取一张“红券”, 并被授予“学校文明之星”称号。文明券评价的最高级别为“学校文明之星”, 由学校在升旗仪式上颁发“文明之星”证书, 再宣读颁奖词并张榜公布。学校每学年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候选人将从荣获“学校文明之星”的同学中推荐。
“文明券”激励机制中还有一项重要的方式就是“随机授予机制”, 即校长室、导护师、文明礼仪督导队在平时学校巡查过程中,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当场授予“蓝券”。这一授予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树立“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成就人生”的成长理念。
四、解剖“文明券”承载优势, 收获学生成长果实
(1) 完善了德育评价的机制。“文明券”评价体系是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是一种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只针对优等生的评价体系, 做到了面向全体,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成功是可望又可及的,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 活动成了教师教育管理的好帮手。教师与少先队队员一起制定的切合实际的争券方案, 可以让学生心中有明确的努力目标, 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教育教学管理也就能够事半功倍。
(3) 活动促进了家校合力, 为学生的成长导航。“文明券”激励评价主体的拓宽, 改变了以往由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 有效地整合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形成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谐。
学生激励管理 篇9
一、何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
(一) 国家执政理念的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其中包括“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指导思想。而以人为本正是道德激励本质的延伸, 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1]。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高校对学生管理中, 加强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正是体现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 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科学方法。
(二) 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的培养和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 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也成为教改委对各院校提出新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 实施道德激励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关注度, 而且为社会所需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高校自身的人性化需求。在高校的管理机制中, 注重的都是如何规范学生、约束学生、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日前的高校管理中, 经常会出现校方与家长产生矛盾的现象, 甚至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制度。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的管理方法, 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以更加体现出高校的人本化和人性化。
二、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的困难
(一) 腐朽思想阻碍道德激励的实施。在目前的各高校中, 特别是针对师资力量强的高校来说, 进校难、学习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现代社会日益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长过度溺爱。在高校中,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思想到处可见, 学生比的不再是成绩, 而是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下, 对道德的激励和培养变得难上加难[2]。
(二) 道德激励形式化严重。现如今, 很多的高校仍然是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教学的主导, 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只是走走形式, 并不认真对待。有些高校把道德激励、道德培养时常挂在嘴边却大多流于形式。很多高校认为道德要从小培养, 因此在高校中并不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 认为作用不大。
(三) 道德激励不能深入人心。学生作为高校管理中道德激励的主要载体, 是高校实现道德激励的重要对象。可是现如今各种社会负面因素越来越多, “碰瓷”、“扶老人反被诬陷”、“送钱送礼”等使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呈现下滑趋势。另外, 高校是各种学生聚集的地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高校学生对待道德的意识淡薄, 没有从根本上想去接受优良品质的熏陶, 使道德激励在最容易深入人心的阶段被弃之不顾。
三、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教学
(一) 整治高校不良学习环境。在高校中, 校方应及时铲除校园中的腐朽思想,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就要求领导从自身做起, 杜绝贪污受贿。在高校学生管理中, 在实施道德激励过程中, 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不搞特殊化,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完善教师自身道德标准。教师作为道德激励的重要角色, 在道德激励中发挥着本质作用。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低下, 那么很难正确教导学生。因此完善教师自身的道德标准也是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首要目标。
(三) 树立学生道德模范榜样。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教导出什么样的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 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标准, 教师在道德激励教育中, 要善于发现、善于培养学生干部、模范榜样, 在学生中树立道德楷模而不是从书本中利用英雄模范。这样在学生模范中学习道德, 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激励的认识和学习。
(四) 建立道德有效评价机制。表扬, 是对人最好的肯定。在高校学生管理中, 有效的道德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学习的有力保障和最好的激励方法。在过去的教师评价中, 形式化严重, 教师只是草草给出几句评语, 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作为给予肯定或者教导[3]。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 首先在对学生评价上就要体现出道德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道德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高校中, 都是体现人文精神、完善自身践行能力的高标准。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中对道德激励的教学成为各家长、高校乃至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只有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才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 才能成为当代社会中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绍萍.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东方教育, 2015 (1) :284-285.
[2]管震.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5) :14-14, 15.
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篇10
一、全员互励, 打破传统单一形式
传统的激励教育都是单一的, 大多是上级对下级的激励, 老师对学生的激励, 老板对员工的激励, 等等。 而现在, 我们要打破这种传统, 即学生既是激励的客体, 又是激励主体, 这种激励模式能够让学生变得更有主动性, 使得激励的效果更长久。 比如空军工程大学, 老师可以培养学生每天多进行自我激励, 同时学生间可以互励, 可以他励, 学生也可以激励老师。 这就使得激励不仅是老师对于学生的任务, 更是全员之间的活动乃至互动, 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空间。 所以在校园中, 老师可以充分采用自励、他励、互励等激励模式。 在我国现如今的教学方式中, 他励是普遍存在的, 都是教育机构或者教育从事者对于受教育的人进行激励, 这种激励模式有一定的制度性, 可以保证良好的秩序, 缺点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一直处于客体的被动状态。 因此, 这种激励模式不利于长久运行。
二、定期激励, 形成周期循环
学校的激励措施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 所以对学生来说, 对于一个新鲜的观念和思想, 他们经常三分钟热度, 过后就了然于事, 对此学校应该予以重视。 首先, 学校要采取经常性策略, 让这种激励思想成为学生的习惯性思想, 时刻激励他们。 另外, 要有时间段和分期概念, 学生不可能长期一直处于一个状态, 因此学校要派一定的老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观察并研究下一个激励方案。 最重要的是, 老师们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需要上, 他们需要什么, 老师从这个点着手, 一切要以引起学生需要为始。 另外, 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生理、健康、学业发展、情感等, 但是在每一个大阶段, 学生群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 刚入校的大学生喜欢在学业上突出自己, 或者在各种活动上得到肯定。 但是高年级学生就需要在职业方面得到肯定, 他们更需要的是跟就业有关的知识及得到相关人士的肯定。 所以在这些方面, 老师要注意, 并且要适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三、物质与文化相结合, 以文化为主导形成激励
在学校中, 学生感受到的大部分还是来自校园文化的感染。 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校园内所有人员共同营造的一种团体文化氛围, 有别于其他团体, 有自己的文化意识和素养及精神。 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运用激励理论的机会。 而在大学中, 很多学校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及创造一些锻炼他们的机会。 如果这时候注重宣传一些激励理论方面的知识, 学生就会受到感染, 久而久之会自动将其归属为习惯性意识。 所以在大学生活中, 学生主要还是以校园文化为主,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
学校的环境亦可以影响到学生, 包括物质环境和人为环境。 学校的教学楼设计、办公楼、图书馆的设计和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班级里的良好的班风及各种活动的传播, 都是可以影响到学生的理念的。 所以对于校园环境, 学校也应当予以重视, 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元素。
四、结语
学校的关于激励理论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 在校园里, 除了学生自身发展外, 老师一定要予以帮助和引导。 而在学校, 学生接触的主要文化还是校园文化, 而学校很多的活动里, 例如校庆、运动会等大规模的活动都是学校宣传激励理论的好时机, 学校应当充分把握。 另外, 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励、他励及互励, 并且对于学生的激励要进行周期性循环, 联系学生的发展进度和学习情况对他们予以适当引导。 另外, 要注重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大学期间的发展, 并积极看待未来。
摘要:激励理论在我国是适用的, 因为我国学生没有特别强的学习自觉性, 一般都是按既定步骤走, 所以我国需要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对学生加以引导, 使他们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并通过最大努力和激情使自己向已定的目标靠近。然而激励理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却不是非常好, 人们并没有充分利用每个恰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 而是直接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就转身走人, 让学生自己回想。我们要在平时把激励理论落到实处, 久而久之, 学生会树立一种习惯性意识, 便会坚持做。文章就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学生管理,运用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学生激励管理 篇11
【关键词】目标激励理论;大学生管理;层级目标;必要性;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信息以及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趋向多样化,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显现出不少弊端。在这种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之下,国内的部分高校将管理学中的目标激励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提高了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效率,还很好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目标激励理论的内涵
目标管理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其内涵为“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指导人的行为,将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糅合在一起,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随后,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对目标管理做了进一步阐述——企业的目的与任务要转化为总目标和与之相一致的子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用总目标与子目标来指导员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来激发人的动机最终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标的方式称为目标激励。
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进取之心,其活动也都遵循着“选定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试图实现已选的目标—达成目标—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再奋斗”这一规律。这个规律与过程恰好也符合德鲁克的总目标与子目标指导工作的理论。
2 目标激励理论应用在大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2.1 大学生缺失目标的现象严重
根据对我院2015级部分专业共220名学生的调查,当面对“你的成长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时,116名学生表示没认真的考虑过,72人没有目标,只有32名学生有计划且表现出执著的意志和强烈的追求欲望,但对“目标管理”还缺乏深层的认识。究其原因,一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成长目标的教育思考和激励;二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同家庭背景下,知识层次和个人素质不同的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思想引导和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建立目标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因此表现的参差不齐;三是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不强,自律性差,更有甚者受不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误导追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没有追求目标的动力。
这些现象反映了很严重的学生教育问题。学校的教育要因人而异的加以指导和帮助,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使学生逐步从“要我做”转换到“我要做”。
2.2 目标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从社会的需求与热点话题来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大学生。经调研,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没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领域做充分的素质拓展。目标管理将大目标按时间段分割成具体的多个小目标,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素质和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以便为自己制定更合理的素质拓展计划,有意识地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实力基础。
从高校人员配置上来看,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学生工作教师的数量偏少,提倡大学生“自我管理”变为一种趋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管理除了关心、鼓励、照顾之外,还应尽可能地挖掘其自身的潜力。目标管理是“对症下药”的管理方式。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较高的素质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水平,然而受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也呈现多元化。传统的“警察式”管理方式已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运用目标激励理论来指导学生工作势在必行。
2.3 目标管理刺激竞争,在大学生管理中效应良好
运用目标管理为学生个人和集体设置目标的同时会对完成目标者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鼓励来激励更多的人向好的方向发展。首先,竞争为大学生个体创造了激励因素强烈的氛围。例如,“奖优汰劣”。教育管理者把奖励先进淘汰后进的标准措施和方法定量或定性地告知学生后,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优胜劣败”意识,刻苦学习、奋勇争先。其次,竞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找到优秀个体参照,形成良性循环。竞争机制让大学生感到是自己掌握着命运,获得的表彰是不懈努力的结果。另外,这种“公平竞争”确立了大学生间共同的行为标准,个别的不良行为的主体会因失去其他个体成员的认同产生从众心理。
3 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原则
3.1 公平公正原则
教育工作者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在处理学生优劣奖惩问题时,要尊重、信任学生,公开、公正,不徇私情、不图私利,根据大学生表现是否符合客观的考核标准来决定奖惩,不侵害本属于学生的权益。让大学生个体得奖的机会均等是公正的另一个含义,奖励不是少数大学生的特权,不能由教育管理者个人好恶来决定。
3.2 奖惩结合原则
同奖励一样,惩罚也能达到激励的作用。惩罚得当可消除人的不良行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行惩罚时,要以法律和校规校纪为准绳,教育从严、处理从宽,争取能够惩前毖后。
3.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目标激励理论强调物质与精神激励互为前提与条件,应同步运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亦是如此。许多高校过多的评比使大学生对繁多的奖项、奖状早已麻木,部分物质激励不仅能表明学校对此奖项的重视程度很高,而且确实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然精神激励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奋进,但基于不同的特点与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3.4 立足于多数学生的原则
传统的教育方式喜欢靠典型人物的榜样力量来带动其他大学生,这种方式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一个小小的弊端。能成为“典型”的大学生毕竟不多,如果奖励总是少数“典型”的囊中之物,那么于其他更多的一般大学生而言,奖励的激励效能就会大大削弱,如何发挥“中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学生工作的难点,所以鼓励要立足于多数大学生,增大“中游”大学生的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意识。
nlc202309011814
3.5 协调一致原则
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的价值观念应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一致。学院、班级的激励依据也应与校园文化相一致,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积极性,促其发展和成熟,而且能塑造和强化班级文化。
4 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策略
4.1 学校高层充分认识到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高层管理者的肯定与支持是保障目标管理顺利实施的前提,目标管理明确了目标和岗位责任,相应考核奖惩体系和绩效测评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在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生工作的整体规划,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为教师与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提供指导。
4.2 设置的目标需要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与支持
目标设置应在满足集体发展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笔者作为班导师,在去年所带的班级获得了学校的“先进班集体标兵”,这一为集体带来胜利喜悦的荣誉同样使集体中的个人享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全体师生都可以参与到设置集体目标的过程中,设置的目标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配合目标管理工作。比如我院利用目标管理提升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时充分听取了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通过率较高的班级的老师和四、六级分数较高的学生给予相应奖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目标的设定应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的需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4.3 结合实际制定难易适度的层级目标
要善于确立明确可行的竞争目标。管理学认为目标是对所追求的结果的预判,它对人的行为不仅有导向作用,更有激励作用。其激励作用可表述为:激励作用=效价x期望。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取得优异成绩的美好愿望,但由于文化、智力结构、家庭背景、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每个个体竞争能力有高低之分。即,大学生个体目标价值相近,但个人能力期望值迥异。目标过高,很难完成,就会导致部分学生退出竞争,混时度日,削弱大学生参与的激情;目标过低,极易完成,会失去激励的意义。所以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制定层级分明的目标,趋利避害,有的放矢。
为保证层级目标的过程的进行更为顺利,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本人都要掌握正确的目标方法和手段。
5 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着力点
5.1 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实施体系
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制度体系,除对学校各部门各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定外,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考核和实效评估方式。目标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规定了各项评估指标,该指标应涵盖集体活动成效、班级学生的出勤率等。此外,要对体系做长期、及时的实效评估检测,在必要时更新和完善、指标内容,以适应目标的选定与参考。同时,建立长期的、动态的评估监控与反馈等管理机制,及时消化处理问题,形成良性的目标管理模式。
5.2 系统培训大学生成长目标指导队伍
学校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目标管理体系的实施,给予政策引导和环境创造,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因素参与到大学生成长目标的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尤其是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导航人,辅导员了解学生身心特点,能够针对学生个性系统、科学、人性化地与学生交流。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目标管理理论知识与相关支撑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具有能够规范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管理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加强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服务育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思想。用辅导员自身的成长轨迹和出色业绩濡染与引导学生感悟与借鉴。
5.3 创新开展大学生成长目标教育活动
多开展一些对大学生目标管理有启迪性的、形式或主题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许多高校开展的“为什么读大学?”等主题活动、“成长是否需要目标的支撑”等相关主题的辩论赛;“榜样的力量”等演讲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为大学生感悟、思考、锻炼、提高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强化目标引导和生涯设计,明确表达拥有目标和计划的人更易成功这一理念,使学生自觉地以目标设计为导向来规划自己的生涯,实现人生价值。
5.4 注重目标管理监管
学生管理者应当以动态的眼光发展性地看待问题。在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合理的预判,在过程进行中,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行为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有效地引导教育,使学生在目标管理的路上不迷失、不彷徨。
在督促大学生制定和实施长期目标的工作上,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指导学生将目标阶段化、详细化,更要适时进行检查督促并结合阶段目标进展情况做相应调整,设置完成目标进度表,检查进度完成情况并给予阶段性评价,督促学生按计划及时完成目标。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实时反馈、实时处理尤为重要,将不同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方案策略与预期的效果作比较,有针对性地改变、调整,按原计划、原目标朝前走。如若出现学生因个人或外界因素以致难以完成任务目标时,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寻求新的更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并相应调整管理目标。这不仅利于管理方案,也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绩。
6 结语
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及创新性,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教育和帮扶并行,对学生管理必须宽严得当,引导得法。做到教书和育人统筹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个性发展及需求,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激励和调控作用。注重策略技巧及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实效。
参考文献
[1]朱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李奇.德鲁克目标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04).
[3]朱冬.竞争机制引入大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思考[J].江苏高教,1996(01).
[4]赵怡.刍议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5]李华平.论激励机制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6(06).
[6]王静宜,胡晓云.初探目标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导刊.2009(17).
作者简介
王晓东(1989-),男,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硕士学位。现供职于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 重庆市巴南区 400054
激励策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篇12
一、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一) 促使学生发现自我与发展自我, 增强学生管理实效性
激励教育的起点是将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结合, 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竞赛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手段, 将学生个体的满足某种需要的动机激发起来, 使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一致, 将个人的动机变成实现学校和国家目标的动力并为之而奋斗。在学生管理中引入激励教育, 一方面使学生工作从单一的灌输教育转变成为双向互动, 学生受激励后主动参与, 做到尊重学生, 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学生管理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辅导员、师兄、师姐的激励和帮助下自主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激励教育, 学生管理者提出针对性要求, 提供示范性榜样, 并给与足够关心与期望, 让学生主动参与,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发现, 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克服传统教育过程中仅把受教育者单纯看成被动接受说服训诫的“客体”。
( 二)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管理有效开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润滑剂,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体现。没有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不信任甚至与辅导员对抗, 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展开, 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的无效。辅导员运用激励策略, 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鼓励、期望, 往往加快了师生之间打破陌生局面, 促进相互接纳, 增加了交往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在教育过程中, 辅导员更多地采用激励方式对待学生, 学生从内心感到温暖, 感到被信任, 容易增加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 愿意与辅导员谈心, 也会更加热心配合辅导员开展各项活动。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激励策略
( 一) 立足生涯规划开展目标激励
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 它对行动起始动作用, 但要想使动机引发行动, 必须设置适当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使人趋向一定志向, 为完成所确立的志向而不懈努力。[2]目标激励就是用吸引人去努力实现某目标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模式。[3]目标一旦被人们确定, 就会产生激发和吸引, 促使人们为实现目标而行动。大部分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和豪情壮志进入大学, 但是这种热情和壮志往往容易消退。因此, 入学伊始就要从他们对大学的感受出发, 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大学生涯进行规划, 鼓励他们将热情和壮志挥洒到底。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围绕生涯规划设计活动。对行为目标和结果的了解可减少行为的盲目性, 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明确的目标可使人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做, 付出多大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这往往可以提高努力成效。大学新生入学的初始时期是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重要时期, 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 引导他们选择和确立一个正确目标, 能对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 有利于增强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和自觉性, 激发他们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在入学9月份开始应通过一系列入学教育, 如开展高年级同学大学生涯规划交流会, 如何过好大学生活讲座等使同学们对如何过好大学生活有基本认识, 并完成对大学发展目标的观察。在军训结束后, 辅导员可以以沙龙、讲座、座谈等为载体,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士引导、成功人士个人经验交流、高年级同学经验交流及本院系教师的引导等活动, 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圈出目标设置的范围和主要项目, 引导学生将学校培养目标要求转化成为个人自己的期望, 让对目标制定的探索过程变成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 进而主动地要求进步。经过两个多月教育引导后, 同学们对大学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对自己的未来也有初步概念规划, 在这时, 辅导员应指导学生们制定大学四年发展目标规划和一年级的发展规划。从二年级起, 学年目标修改和完善的周期将缩短, 一般地在开学一个月内辅导员引导学生根据上学年的情况修订本学年规划和目标。
在大学目标设置上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是控制目标难度。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愿望、校情、专业特色等主客观情况确立目标。确定目标时要把握难度, 目标太低, 动力不足,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目标过高, 可望而不可及, 又易挫伤积极性。其次是重视时效性。目标制定要有层次性, 并要明确制定开始和实现的时间, 没有时间限制, 会消减目标价值。再次是全面与可操作性。规划目标制定过程要注意全面性、可操作性, 尽量转化成为定量指标, 以便于衡量与对比, 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确保目标有正确方向。
二是围绕生涯规划定期召开系列会的主题级会、班会。打破以往开级会或班会仅仅是通知日常事务的模式, 根据生涯规划引导的需要阶段性设置主题, 并在班会和级会的互动交流中, 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鼓励学生用行动来弥补差距, 去践行自己的生涯规划, 及时发现、指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 二) 立足典型示范开展榜样激励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借鉴、模仿他人的行为反应来完成的, 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激励的教育机制就在于榜样具有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号召功能、启迪功能和警醒功能”。[4]榜样激励法就是对先进的个人表扬, 是对良好的道德、正确的行为的肯定和赞许。当人们了解榜样的经历和事迹后,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在思想上有共振, 精神上有鼓舞, 感情有共鸣, 从而模拟其行为, 表现出与他人相一致的行为活动。
榜样激励主要有两种: 一是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喊破嗓子, 不如干出样子”。对学生来说,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专业教师, 尤其是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威望, 他们的言谈举止往往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 而且他们对专业也有更深刻的了解, 因此要充分挖掘专业教师力量, 将他们对专业的理解和人生成长的体会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这样能够取得更好效果。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新生入学后接触的最多的老师, 给同学们的影响更加直接。他们如果能够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学生们往往会模仿。常言道“有什么样的辅导员,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镜子, 学生是辅导员的影子”。二是本院系同辈学生中的榜样。人们选择学习什么样的榜样, 一般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和现实情景出发。榜样激励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榜样和被激励客体相似性和价值合一性。同辈的同学就生活在自己的周围, 年龄和经历非常相近, 更直观和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在日常中设立各方面的典型, 如设立班级或年级的“每周之星”, 设立党员示范岗等; 组织本院系优秀学生组成“优秀学生宣讲团”进行先进事迹宣讲; 在学生中开展“寻找身边的模范”活动,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挖掘同学们中的闪光点, 并自发地树立学习的愿望。
在榜样的选择上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榜样必须真实可靠。绝不能为了树立榜样而拼凑或拔高榜样, 要实实在在, 从实际出发根据实情寻找榜样。否则, 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反而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挫伤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析榜样成长过程, 指明赶超榜样的途径。榜样往往是参学者行动的参照系, 只有明确了途径才能有效地追赶。
( 三) 立足宿舍与班级开展竞赛激励
刚入校的学生都是18 - 20岁的青年, 入学前也普遍是班级里表现较突出的学生, 进取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 爱表现自己。有意地引入竞赛激励,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使他们努力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 以班级或者宿舍为单位设立一些竞赛, 例如寝室星级竞赛、争创示范班级竞赛、示范宿舍等, 这些以集体为单位的竞赛不仅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更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成效。在一些规章制度学习上采用竞赛活动, 例如《学生手册》知识竞赛活动, 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在竞赛激励要做到两个结合: 一是点评引导与竞赛相结合。在每一项竞赛开展过程和成绩呈现后, 都要抓住机会进行适当的点评, 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成功的方式。二是落败与获奖者鼓励相结合。竞赛中有成功必有失败, 竞赛中要注意对处于下游学生的鼓励, 不要过多地关注成功者, 而造成落败者低迷。要在鼓励成功之余, 帮助落败者查找原因, 积极改进。
( 四) 立足关心与期望开展情感激励
在教育管理中, 情感激励是指教育管理工作者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和宽容等情感去调动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情感激励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管理, 核心是通过感情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激励。卢梭曾经说过:“当教育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 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会被克服, 而让位于一种奇特的情感, 他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亲近的人。”青年学生较为感性, 合理地运用情感激励能够增进对学校的热爱和对老师的信任, 更容易激发他们上进心。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学生基础上, 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激励。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关心激励。人们对关怀的需求之强烈,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对集体有一种归属 ( 或依附) 的需要、友爱的需要、尊重与互助的需要等。[6]大学生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 渴望被关注、关心。辅导员要真诚地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尤其体现在一些细节上, 例如, 在学生生日的时候给他们发短信、学生不舒服时给予问候等。辅导员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怨、所虑、所惑,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 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发展平台。学生们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六种途径获得: 一是观察新生报到时的穿着打扮、基本表现, 与新生及家长的谈话。二是走访学生宿舍, 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对学校、学院的看法等。三是让学生填写基本情况登记表, 内容包括特长、曾任职务、政治面目等。四是采取学长对点辅导制。从高年级同学中挑选优秀学生采取“1对N”的挂联形式了解低年级情况, 迅速掌握第一手资料。五是建立级委 - 班委 - 舍长三级信息反馈体系, 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六是和学生通过面对面、QQ、微博等进行交流。
二是期望激励。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过:“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 仅此一点就能使学生的智商分数提高二十五分。”辅导员要在深入了解正确评估学生基础上, 从促进学生发展角度给学生提出恰当的希望和要求, 并将这些希望和要求通过合适的途径传达给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重视并且尊重他们的发展, 从而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可以把一些工作交给学生完成如协助辅导员进行奖贷助等学生事务处理, 顺利完成任务时以目光、微笑、点头等方式鼓励。
参考文献
[1]冯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从管束到激励的模式再造[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0) .
[2]王艳红.浅谈激励教育与魏书生教育管理实践[J].教育科学, 2001. (5) .
[3]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探讨[J], 教育评论, 2001, (5) .
[4]蔡武.榜样激励机制的弱化及其重构[E].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4/15/content_11179767.htm.
[5]胡玲芝.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 2008. (4) .
【学生激励管理】推荐阅读:
道德激励学生管理09-12
高校大学生激励管理10-28
大学生激励与管理09-25
激励学生的名言警句 激励学生读书名言警句06-21
学生数学激励09-12
激励学生的文章08-18
培养兴趣激励学生成才06-14
高中学生的激励教育08-31
激励学生学习的警句05-10
以赏识眼光激励学生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