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指导教材

2024-05-15

大学生学习指导教材(共13篇)

大学生学习指导教材 篇1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 王振刚

练笔是围绕训练点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可以当堂完成,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地设计好课堂练笔,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看图作文,练习细节描写。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提供的画材料想象事情发展过程的各种细节,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写具体”的能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也大有好处。例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后,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指导学生进行3次细节描写练习:①人物外貌;②自然景色;③奔跑追蝶。由于依托插图,进行想象练习,因此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二、仿写作文,进行迁移训练。

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作文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训练方法,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如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讲述了狮子的5中形态,段末的省略号说明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想象一下狮子的形态,用上“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写一段话。学生跃跃欲试,短短的几分钟就写好了,有位学生这样写到:

有的小狮子双脚踩在大狮子的肩膀上,好像在向远处的小伙伴招手;有的小狮子抚摸着大狮子的头,好像在给大狮子抓痒;有的小狮子望着天空,好像正在思索问题;有的小狮子扒在母狮子的腿上,好像在听妈妈讲故事;还有的小狮子真是太娇惯了,总是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

学生的思维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这一课的练笔中,教师抓住了文中出现的一组关联词语,引导学生“串珠连线”,在练笔训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联想作文,训练联想能力。

联想,即人们由当前感知的某一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某一事物而又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它是想象的初级形态,能把分散的思想片断联结在一个思维链条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想象的原型,精心设计练笔,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如教学《白杨》一课后,学生体会到了爸爸借介绍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随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的各种思路,从眼前所见的事物引起联想,想到所要表达的人和事。如从蜡烛想到老师,从雨花石想到用鲜血染红五星红旗的革命烈士,从路灯想到默默无闻、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人等。

四、续写作文,进行想象训练。

学生在阅读中常常对故事的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就故事的发展安排学生续写作文。这是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想象空间大,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及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发展。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练习:以《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题续写南郭先生的未来。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动笔。其中一位学生续写的寓言故事发表在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办的第235期《小浪花》报上,她这样写到:

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一定知道故事的来历,但你一定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南郭先生后来的事情。请你慢慢听我说来。

那位南郭先生自从逃出了吹竽的队伍,生活没有了依靠。有一次,他实在饿极了,饿得头昏眼花,腿也发软了,只好拄着拐杖慢慢地走到一户人家想讨口饭吃,没想到门刚开了一条缝就窜出一只大狗,吓得南郭先生撒腿就跑。

南郭先生艰难地又来到一户人家,小声地向主人讨饭吃。主人说:“你怀里是什么呀?”南郭先生说:“吹的竽。”主人说:“那你给我吹一段好吗?”南郭先生听了,不好意思地走了。

后来南郭先生遇见一位卖唱的盲人,盲人把讨的饭分给南郭先生一些,才救了他的命。南郭先生非常感激这位盲人,也被他高超的演奏技法所震惊。一个盲人都有饭吃,而我一个正常人却没有饭吃?是我太懒惰了,是我没有练会真本领。我再也不能混日子了!

从此以后,南郭先生下了决心学习吹竽的技法,有时为了学好一个技法,他忘记了吃饭、睡觉,甚至在梦中都在鼓着腮帮子练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南郭先生经过勤奋学习,终于在民间出了名。齐宣王的儿子听说以后,命人将南郭先生请到了宫中。

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续写作文,砸开束缚学生想象力的镣铐,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人和事,使他们敢于奇思妙想。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

五、情境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作文是从作文教学的需要,教师有意选择、创设一个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观察、思考、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写作训练的方式。它可以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写作动机,增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培养学生适应不同情境作文的应变能力。

如学习《丰碑》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练习:同学们,军需处长的事迹在革命博物馆里展出,看完展览后,工作人员请你在“留言簿”上写上几句话,你想写些什么呢?当教师翻开学生的随笔集,那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完全是学生情感的真实写照。有的同学写到:“军需处长爷爷,您是我心中一颗闪亮的明星。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您光辉一生将记录在共和国的英雄史册里,您那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还有的这样写到:“敬爱的老战士,您安息吧!敌人已经投降了,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我是一名成长在新中国的幸福孩子,参观了您的展览,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么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永远不受列强的欺侮,以告慰长眠于地下的英雄们!”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伴随着情感,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水到渠成地把他们的感受和想象写了出来。正是由于情境的巧妙设置,才使学生动情、动心,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学生真挚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通过看图作文、仿写作文、联想作文、续写作文、情境作文等方式进行练笔训练,不仅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写作兴趣,学生写起来也感到轻松愉快,挥洒自如,从中激发了学生想象力,使学生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创造能力,形成创造人格,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挖掘教材因素,指导学生练笔]

大学生学习指导教材 篇2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呢?

一、针对实际情况, 分步指导

1. 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可列出预习提纲, 指导学生预习。如在学习新课程八年级教学上册第1章“1.4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时, 可针对该课时内容给出以下预习提纲: (1)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如何组成的? (2) 横轴、纵轴是如何确定的? (3) 什么叫有序实数对?什么叫点坐标?如何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 (4) 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怎样的关系?

进行一个阶段后, 教师可不给出提纲, 应放手让学生去预习, 并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2. 在课堂教学中, 可通过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来指导学生阅读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思路, 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提问题本身也渗透着怎样阅读教材的指导, 还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强调教材中例题的示范作用

不少学生由于没有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例题, 致使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 结构欠严谨, 层次感较差。每逢出现这种情况, 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例题, 从中找出差距, 使学生通过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懂得应该怎样使用教材和阅读教材。

4. 及时交流阅读教材的经验。

学生基础不同, 阅读能力有异, 学习的自觉程度不一, 因此, 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教材的经验,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阅读教材中, 很多同学会得到这样的启发:对教材中的定义、定理、运算法则等重要内容要用醒目的记号标出;要理解, 熟记定义、定理;要善于从教材的例题、定理、法则中悟出一些发现, 从而转变成自身的一种能力, 并能对教材中例题的解法提出更多的看法。如此总结、交流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会大有裨益。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自学能力在提高时, 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数学方面的参考书, 或者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借阅相关书籍。趁热打铁, 形成风气,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阅读的良好环境。如此,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而且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阅读的好处。二是在指导阅读中应该以鼓励为主。三是指导学生阅读一定要持之以恒, 贵在坚持。四是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务使都有发展, 并且要形成良好开端, 切忌盲目执行。五是及时交流经验, 总结得失。

借助教材指导学生习作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61-01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语文教材齐集名家名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精美的阅读材料,其丰富的题材和写作体裁也给学生习作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因此,抓住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能让学生言之有物,轻松习作。

一、积累词汇,厚积薄发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首先要学会阅读大量优秀的文章,积累丰富的词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灿烂的成果有经典的诗文、凝练的成语、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等。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名家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经典佳作。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丰富词汇积累,写起作文时才能胸有成竹。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画卷,堪称写景文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课文时,借助文中描绘事物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的词汇积累。如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桂林的山水美之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词句,并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生答:“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清、静、绿”。笔者抓住学生发现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文中词汇去观察、描绘其他景物,通过出示我县大明山的三幅图片,让学生找出图上最具特色的景物,并将景物的特点说清楚。学生通过看图及对大明山景物的了解,很快总结出:“大明山的水清、凉、绿;山间绿树成荫、有白色的房子点缀;山下农田交错、河流弯曲。”学生还能运用课文中积累的优美词句进行口语训练:“大明山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大明山的水真凉啊,站在水中,让你瞬间消除夏日的炎热;山间绿树成荫,走在林间小道,似乎走进了天然的空调房里;座落在半山腰上的白色楼房,好似一座布达拉宫,远处星星点点的小洋楼,更像是镶嵌在绿色翡翠上的一颗颗珍珠……”

二、借鉴教材,适时练笔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重视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作文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写法、概括主要内容、谈谈阅读感受等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再把交流所得写下来。如:“写一写你对文章学习的感受”“写一写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对文中的故事进行续写”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美丽景观,文章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笔者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运用课件出示以下几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笔者提问:“读一读老师摘录的课文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生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交代了这一段将要描写的景点。”生2:“这几个句子都是过渡句。”生3:“这几句话都交代清楚了作者变换视角的观察点。”生4:“我还发现这几句话按先后顺序读起来,可以连成一段连贯的话。”……笔者总结:“这就是写游记的要点,即交代清楚变换的观察点。”笔者随即出示三张大明山的图片:山脚下、半山腰、山顶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图片中的景物。学生很快说出是大明山脚下的天然游泳池、半山腰的凉亭、山顶上的避暑山庄。笔者接着要求学生仿照《颐和园》一课的写作方法,用几句连贯的话将大明山的变换观察点写下来。学生写道:“从县城往南大约两公里就来到了大明山脚下的天然游泳池。绕过游泳池往上走半个小时,就来到位于半山腰的凉亭。从凉亭出来,顺着盘山公路继续走一个多小时就来到山上的避暑山庄。”笔者接着将训练难度提高,出示一张人民公园的游览线路图,问:“哪位同学有信心挑战我们今天训练的第二关?观察人民公园的各条线路,找出自己最想去的几个景点,运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自己的游览线路。”学生经过课文学习以及之前的练笔训练,基本掌握了变换观察点的写作方法,纷纷写出了游览公园的线路,表达清楚明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借助教材,让学生积累词汇、适时练笔,不仅可以积累许多优美的词句,而且还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能够有效地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大学生学习指导教材 篇4

《调整教材与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读后感

《调整教材与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读后感   下冶一中   孙雪   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的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得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如何真正帮着学生当好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引导和适时调整就变得大为重要了。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的双边活动组成的,教师的恰当的指导如果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么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就不再是美好的愿望了。本文就将教师如何恰当的引导谈的非常深刻,使我读后受益匪浅。 教育必须紧紧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因为没有机会接触到教材上的问题从而瞬间丧失学习的兴趣或者由于本门课程的成绩不是太好而在课堂上无法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所以教师不能局限在“课本”上,因为课本是全国统一编制的,而且容量十分有限,所以只能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例题,但是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针对性相对差一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自己的理解来改编所谓的“本本”。使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接近,这样学生学习的时候会因为事例的耳熟能详从而异常的活跃,发自内心的原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兴趣怎么会提不起来呢?教师应会利用教材,并且是会灵活利用,既不使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荒废,也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活化教材。反之,真正去按“本本”成了所谓的“本本主义”,那教学的趣味性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你要会当好这个引导者。课堂的速率是由教师来掌控的这点没有可怀疑的。但是你的掌控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你要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学生是生活在现在的,现在的生活节奏本来就是很快,这会影响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所以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想再听你就某一个问题长篇大论了。他们喜欢稍微的“速度”点。所以我们作为引导者,就必须迎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果一厢情愿,那么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这是因为学生是主人,我们是做服务的,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给他们什么,而不能以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进行。 最后,教育是“手、脑、心”的完全配合,也是训练“手、脑、心”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思考后解答的时候,学生的纰漏与时间给的多少并无太直接的关系。而是你是如何引导他们来回答的呢?让学生在脑中思考并且整理好语言不至于说不清楚而怕嘲笑怕批评这样来说过程太长,学生进行到一半就泄气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思想,这样可以省掉组织语言但是记忆跟不上从而会焦虑这样的环节,学生的排斥程度就会降低一些,那样你的课堂回答问题的孩子就会多起来,学生怕嘲笑的就会少起来。这样的“正向强化”时间长了,兴趣自己就上来了。 教师应该从教材和课堂这样的两方面入手,真正引导着学习的主人,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改编学习心得 篇5

芦草沟镇中心学校

张华

2016年10月20日,我参加全国网络同步培训,对本次修订的教材内容,结构,编写以及建议有了一些认识,受益不浅,感受颇深,现就学习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如下:

一、新教材编写依据

2011版课程标准

二、总体设计

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体现单元内容的分析,结构框架,教学方法等。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治意识形成、品德和人格形成的规律与机制。

四、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4.遵循育人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五、对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梳理教材的脉络框架。从总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3.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4.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教材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在这次培训中,老师的讲解让我佩服,我与他们的差距还是有点太大,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作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新教材培训 学习心得 篇6

2013年的10月11日,12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德州市的新教材培训,通过对教师口语的培训以及《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三年级起点)四年级教材介绍》的大致介绍教材的讲座以及观看两节公开课,心里感触良多。

首先,初步认真地了解了改革春风的实施,同时对于小学英语教材的删、减、调整顺序还是变化、要求以及义教课标的目标等等的改动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其次,对于以后的教学,我在心理暗下决心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一、在课堂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关键看你在平时的准备工作中如何做到,如何让这种不断创新的理念为教学服务。其中,从义务教教材的设计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看,都非常适合设计一些含有“唱、演、听、说、动、玩”等环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兴趣保持,还有利于教师自我的提升与突破。每大胆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背后一定会有一定的收获。

三、英语教学要创设一定的英语学习情境、了解外国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不是用英语的方式学习,而是习惯性运用自己母语的方式,从而对学习已经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事例中尽量做到创设清境,比如“打电话用语、聚餐餐桌礼仪、过生日、过节”等等。做到详细地为学生讲述并假设正在进行。

四、英语课堂要尽量全英上课。

本来中国孩子要学习汉语又要学习英语,两种不同的文体之间又没有太大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很吃力了,再加上我们老是用中文讲解和教授知识,学生更没有机会体验真实的英语语境,不能养成良好的说英语的胆量和习惯。所以,为了扭转这一艰难的乾坤,改变这一种局面,就得不断用力去用全英上课,哪怕是加上哪个动作、表情以及一些辅助教学的工具也好,也不要在墨守成规地去讲中文。

大学生学习指导教材 篇7

一、提供给学生养成习惯的时间

想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就不应该担心把时间给学生是一种浪费,不要舍不得课堂时间。其实教师占据着所有的课堂时间不一定完全有用,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会怕自己时间不够,整堂课讲得十分精细,甚至下课铃已经响了还在讲。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时间,至少20分钟,甚至更多,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学习时需要时间了解、认知、加固、探索知识。但是,给学生时间并不是随意的给,留给学生的时间应该是在教学中成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时间,例如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前段时间就可以留给学生“自编教材”的时间,要求学生简单自学后用专门的册子“编写”教材,梳理教材知识点,并对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做初步识记,然后给学生时间在课堂上交流发言,分享自己的“教材”。这种教学时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偶然或突然的,学生有了时间,才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才有了“自编教材”的条件。

二、符合学科特点的思维

学生自主学习时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关键,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能自主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紧紧围绕教师的言语和教学思路,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感。要注意提供给学生“自编教材”的思维、思路非常重要。思想品德教材编写本身就有自己的思路,基本顺序就是概念、定义、含义(是什么)→作用、重要性、特征(为什么)→解决方案、方法(怎么做)→案例分析、实际运用→自身提高。这些思维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总结归纳得出,然后把这种思维、思路提供给学生,那么学生就有了“自编教材”的方向,就不会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放弃“自编教材”。

三、提供给学生经验

初中生仍处在学习探索的阶段,没有自主学习的经验是正常的,那么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给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自主学习的模型和教学模式都在说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而自主学习之“自编教材”也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种模式,学生为二次消化教材而“自编教材”。

四、提供交流更新的机会

“自编教材”后就要展示,展示后就要让其他同学评价,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并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了学生间相互了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是合作学习的体现,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五、提供激励性评价

科学评估、激励评价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自编教材”教师要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到见解的要加大表扬;错误的不可直接否定,草率批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查阅教材,与同学商讨,直到获得正确有效的“自编教材”。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激励评价就显得更加重要,经常性的使用“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课堂用语,对帮助这学生确立自信有很大的帮助。激励是一种力量,是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走向成功的力量,只有运用激励性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编教材”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前,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轻视乃至忽视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发展。在课堂上,教师更要善于利用教材,灵活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理利用教材,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篇8

一、关注学习提示,恰当组织学习活动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各个学习内容的领域里都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并且通过些提示语、活动情景图提示等方式,明确提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学习活动。

1.关注操作提示,在动手中思考

苏教版教材多方面挖掘了“动手实践”这一学习方式的课程价值。首先,操作活动本身是一种研究方法。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学习“11~20的数”时,教材提出问题“摆12根小棒,怎样就能看得很清楚?”后,紧接着在下面出现学生尝试进行操作小棒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也进行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10个一合起来是十”的过程,初步体会计数单位的作用,还为后面如何认识11、13、18等十几的数起到了研究方法的示范作用。

从操作活动中提炼数学经验是另一种重要做法。如二年级上册学习“平均分”的概念时,教材首先直接要求“把6个桃子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结果出现了有的每堆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的不同情况,然后利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师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知识获取水到渠成。

操作活动也能为数学学习提供直接的验证。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小玲赢。思考“上面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体会只有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才会公平,学生的操作活动为数学学习提供了直接的验证。

操作的价值在于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显性的直观过程和具体的活动经验,然后为数学抽象提供支持。所以,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关键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并主动思考。

2.关注探索提示,在自主中感悟

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我意义上的认知建构。自主探索的价值在心理学上应当是应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时,教材中留下了探索的空间。计算850×20,先算85×2后,学生通过思考“170的后面应该添上几个0”,可以掌握本课知识的生长点,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这些探索的经历不只解决了本节课的问题,还对后续的比如小数乘法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3.关注交流提示,在互动中提高

合作交流的价值关键在于,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丰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视角,引发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地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的机会与体验。

苏教版教材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合作和交流,获得对知识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在三年级教学“认识分数”时,让学生折同一张纸的1/2,通过不同折法的交流,学生可以认识到虽然每种折法不同,但只要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1/2。而在后面折圆形的1/2、1/4、1/8时,交流后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都是一份,分数却不一样呢?从而揭示出分数的本质。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不只是“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二、把握教材脉络,动态生成学习过程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论,而且提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教法和学法,教师要能够把握这条教法脉络和学法线索。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大多数是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准确、有效地还原和丰富这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学习活动的发展。

1.还原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如果不注重“过程”而满足于仅学得“结论”,那么,这些概念就是一些没有生命力的数、字母及各种符号的堆砌。学生学习这些概念不只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个概念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过程。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时,教材首先让学生直接观察哪个茶杯里盛的水多,形成对容量的直观感受后,引出容量的概念。其次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哪个水壶装的饮料多,并用容量的概念描述动手操作的结果。再次用不同容量的杯子描述茶壶的具体容量,引出容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接着教材通过生活中的物品引出常见的容量单位“升”,并运用教师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认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就是1升。

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清楚地指明了引入的相关概念(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然后将新引入的概念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联系,实现了知识的同化。学生不再是机械地接受概念,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引导计算方法的探讨过程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计算教学内容的编写,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接着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计算方法,并在交流中评价,确认或修正各自的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材设计了一个订牛奶的场景:“一份牛奶全月28元,一年要花多少元?”教材中列举了几种学生可能会采用的方法。一种是估算的策略,28×10=280,那么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第二种是转化的策略,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再算—年要多少钱;第三种是把28×12转化成28×10+28×2。第三种也是转化的策略,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把28×12转化成28×10+28×2。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出笔算的方法。

因为有了现实场景的支撑,学生可以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问题,并在探讨中逐渐地理解了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算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主体意义上的真正发展。

3.经历公式、规律的推导过程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不只承载了知识的逻辑体系,它在编排中还精心安排了数学对象的抽象过程、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等,使得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个不同形状的图形比较面积大小,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更为简便,而例2直接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让学生发现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沿着高剪是最简便、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接下来的例题则是让学生分小组探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的面积变化情况,得出直觉的认识后,通过如下3个问题验证得出的结论:一是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二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三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要沿着这样的教学线索,让学生亲身经历而不是用教师的演示替代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由“听结果”、“看结果”变成了“听过程”、“看过程”,那么“过程”在这里仅仅停留于字面而已。

4.体验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提出,并将数学活动中的经验进行抽象表达,形成相对固定的知识模型。

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篇9

培训中,我在孙老师的讲解下对新课标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课标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德育回归了生活。它强调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产生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道德。在不一样的地区,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人群,对于道德就应该有不一样的标准。教学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易感知的生活实际去进行教育,不可一味地用自己的思想实际去臆想和构建孩子的实际生活。课上学习尽量舒服化,并非要让学生“站如松、坐如钟”,因为学习姿势越自在,听课效果越高效。

新教材内容的编写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张老师和徐老师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通过张老师、徐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篇10

通过聆听吴欣老师的讲解,我觉得PEP人教版英语新教材突出了教育“树人”的主旨,为初学者提供了一幅清晰的“道德底线样式”基础知识框架,这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成长提供了正确的导航。PEP人教版新教材,始终以“与人交际”的姿态,选取与渗透教育教学关键事件做交际练习情境。教材恰当地把理论与案例结合在一起,案例鲜明地反映了教育现实,为教师授课和学习者学习提供导引,突显实践导向性。

对周诗杰老师“读写教学讲座”,我印象深刻,颇有同感。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在讲授的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引起学生共鸣,才可能达到教学效果。读写体系中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更高一些,需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有一个消化知识的过程。整个小学期间,把各内容、要求分配在各年级、各单元及各学期教材中。这些都给了我启发。

挖掘教材,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篇11

关键词:教材本真;知识营养;写作铺垫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多把精力放在课堂中,如何运用各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对语文教材的深入探究和挖掘,以致于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了,但对授课的内容和需要领悟的知识点却一知半解,语文学习的技能也没有掌握住。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重新提出了“挖掘教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这一话题,旨在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深挖教材的重要性,还原教材的本真,让教材说话,让教材与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最终达到学生认知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感知它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技能。

一、回归课堂,回归教材,还原教材本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回归课堂。那么,回归教材,还原教材本真,教师是否也做得很到位和很深入呢?这也正是广大教师需要探索和深入探究的教学课题。我们知道,每位教师都有他们不同的授课风格,但在深挖教材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详细探讨如何深挖教材。下面将具体用一课堂教学实例来进行阐述。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词二首》中(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认识并记住生字生词外,还要理解有些生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词的深刻含义,并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词来了解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在这两首古诗词中分别各有一句提到了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这时教师可启发同学们熟读这两首诗词,从中发现并找出分别是哪两句描述和体现了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在进行这一项教学任务前,教师鼓励同学们站起来讲述一下自己童年的乐事及生活中的乐趣。教师还可通过播放多媒体图片,如春天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风筝,来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美;另一幅图片则展示几个小朋友在开心地玩捉迷藏的游戏等。同学们在看了老师展示的童年的图片后,都情不自禁地对古代儿童他们在童年会有什么样的乐事和生活乐趣产生了好奇,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回到课堂中,回到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中,通过教师这一诱导启发的过程,同学们把注意力转入教材内容中,教师为同学们对教材的深入領会创设了情境和切入点,这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最后教师对两首古诗词进行画龙点睛,揭示这两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意境:这两首诗词同时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儿童们展现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表现了他们极富天真无邪和烂漫的真性情,流露出诗人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和渴望,表现了诗人童心未泯的内心世界。最后揭示的两首古诗词的含义才是教师挖掘教材的所在,才是同学们最终学习本课的主旨所在。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并为学生揭示地过程中,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习语文的技能。

二、挖掘语文教材,提取知识营养,为学生写作做好铺垫

在教师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深入探究,总结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同学们也会在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中受益。教师从教材中汲取的各种知识营养会孜孜不倦地浇灌同学们这一盆盆茁壮生长的小嫩苗。同学们对语文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感悟要体现在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上,通过对教材中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和内容含义的理解掌握来学会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的记录、描绘、探讨和论证,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语文学习技能掌握才是根本。

总之,广大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为同学们提供和谐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感知和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为更好地掌握学习技能打好基础。教师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让同学们充分回归课堂,回归教材,感受学习的乐趣。

大学生学习指导教材 篇12

关键词: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学习热情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是与世界交流的一门必备的工具,已成为个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但随着职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究其原因,造成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统编的英语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而且这种需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要缓解这一局面,我们研究发现应在英语课程改革中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进而使他们能够在职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一、职校生英语学习现状

随着职业学校的数量增加以及各个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校的生源质量总体下降许多,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特别是英语水平更是“惨不忍睹”。他们虽“学”过三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英语,但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有的甚至“一片空白”。

另外,目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教师教英语,目的是让学生学了能学以致用,能与职业发展实际接轨。但据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课堂教学还是重语法、重在讲解,还是所谓的“哑巴式英语”。英语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围绕教材开展教学工作。但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与职校生的英语认知水平格格不入的。不但偏离了职校生发展的实际,而且违背了他们学习意愿,从而造成英语教学资源的浪费。这与我们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职校英语校本教材现状

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国务院明确提出课程改革可以尝试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开始告别长期的单一国家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学校和教师将拥有部分课程决定权,不必再使用单一的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材或者编写校本教材。

何谓校本教材.即为了达到既定目的,学校依据现有的资源条件,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学校本身为主体自行开发的教材资源,也被作为国家和地方统编教材的补充和拓展。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教材又是英语课程实施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不论是普通高中英语教材,还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都存在着很多与教学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特别是目前很多职校的英语教材五花八门,没有特定的教学标准,有的还是很多年前编写的版本。这就与当前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职业认知相行甚远,已经无法正常满足学生、教师、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

但是这样,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英语作为各个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课程,他们的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什么样的要求,又应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评价校本教材的质量呢?

三、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本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重要的载体的全程参与和深刻理解,无异于闭门造车,其结果可想而知肯定又是让教材改革走入另一条死胡同。所以职业学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应以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下列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无疑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当代技校生而言,教材的开发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是否符合他们兴趣爱好,是否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实际,才是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本身需考虑的方向。也只有这样的英语教材,才能使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感同身受,才会使他们有兴趣去探索他们以前没发现的知识领域,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2.表现形式新颖,教学资源丰富。教材虽然强调是本身所反映的内容,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会受到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如果说校本教材的设计精美、图文并茂、活泼轻松,内容丰富,时代感强,这样的英语教材,相信很多我们现在的职校生都会觉得眼睛一亮,迫不及待想继续学习下去,这就为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良好的局面。

3.注意知识性技能与应用型技能的培养。英语教材选用的话题要广泛并贴近职校生的实际,课文的体裁多样。课题新颖,时代感强。各个主题与学生兴趣关联,又各有侧重。既重视知识性又侧重趣味性。既要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向他们传达了积极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

4.体现学校特色专业发展之路。既然是校本教材就要体现本学校的专业发展特色。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材过程中注重本校的发展实际,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本学校为大背景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语言输入(language input),同时也进行以能力为基础的语言输出(language output)。教材的编辑需体现学校专业发展特色,并着重体现以交际能力为语言教学目标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开展有效的交际能力。

四、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1.形成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每个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专业特色。职校又是作为跟社会衔接的一个最紧密载体,本身的文化和功能性使职校的功用变得非常实际性和功能性。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在教材权威性的基础上得以实施的。如果通过一系列教材的变革,改变评价体系,最终确立一套符合本校专业发展特色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切实可行的英语校本教材,那么在以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通过教师加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材,从而就可以在职校专业特色基础上形成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2.提高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新时代的职校英语教师如果一味地死教书本,没有发展创新,即使你是英语教学的权威,学生也会以“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加以还击,体现不出作为英语教师的真正价值。在新的课程体系下,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为职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为了开发符合学校专业发展特色的校本教材,教师需分析当代职校生特点,分析学校专业发展的实际,深入到学生认知领域去开展研究。这样,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英语教师的认识也逐步得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会日益提高。

3.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一本行之有效的英语校本教材,如果表现非常生动活泼、内容新颖,体裁广泛,无疑会对目前许多对英语学习“慵懒成性”的职校生来讲,有如沐浴春风的感觉。面对全新的教材,他们会感到里面所反映的信息是跟自己如此贴近,想法是那么的吻合,还有自己熟悉本学校文化内涵和专业特色。这时就可以使他们从情感上愿意去接受它,愿意从此为它发生一些改变,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可以为目前困顿的职校英语教学打开新局面。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篇13

——老湖镇中心小学 侯庆荣

10月21——22日我参加了三年级语文教材培训,通过听课、评课、聆听专家报告,深刻地体会到本次培训培训模式的新颖,交流互动频繁,反馈及时,体验深刻,成效显著。通过学习,听专家们的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

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白: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捷径。我们教师在新的课改中任重而道远,即如何把信息知识同其他课程整合起来,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在备课、上课、课余的辅导中要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教师应教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信息资源,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学科之间如何融合贯通,学以致用,如何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当中来,这和老师的学习与引导是分不开的。

从四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教学要做到回归本位,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要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观——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和谐。

有的学者指出,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成为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师生的相互理解,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变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信息的交流者和学习探究的协作者。

(2)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要做到:树立并体现“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使全体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应是全程参与,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流向的调整、教学效果的评价;保证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学,以充分的学生个体学习为参与的主要方式,辅之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的方式;切实保证学生参与的程度、时间,避免形式主义的肤浅的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力求做到: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 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3)切实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独立的语文实践。

实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将学生的语文实践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2.阅读观——从“还原”到“建构”。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的读者,对于他们,阅读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学生要通过阅读,解释本文话语的结构方式,从词到句到篇章,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于恰当的解释。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要透过语言的结构方式探求本文的话语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过程观——从“传话”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其主要形式是“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主要形式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对话的主体,彼此接纳与分享,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4.方式观——从“肢解分析”到“整体感悟”、从“理性分析”到“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关注的是文本的局部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将完整的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学生学完一篇课文,除了掌握若干字、词、句、段的意思以应付考试而外,对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的把握和感悟。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和感悟,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就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和感悟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品味美妙的语言文字。有的课文可以采用思路教学的方法等等。

上一篇:国外广告创意下一篇:学校羽毛球比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