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力(共12篇)
大学生学习力 篇1
高中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所以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很重视这一阶段的学习。在高中的学习科目中,英语是学生们面对的一个普遍难题,一方面是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存在问题,总而言之就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不高。其实在学习中,学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学习力不足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倦怠,而一旦有了倦怠的情绪,学习的质量就会呈下降趋势,所以为了拥有更好的学习力,必须要对学习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力的影响因素
1. 个人兴趣与爱好
影响学习力的第一要素就是兴趣与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和爱好的驱使下,学生会自主的进行相关科目的学习,所以学习的动力会非常的足。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学习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并不浓厚,这种现象在男生中尤为严重。就调查发现,有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更好的应对考试,如果没有考试,不会将时间放在英语的学习上。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除了英语本身的因素外,跟任课老师也有很大的关系。
2. 科目的趣味性
科目的趣味性也是影响学习力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活动,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英语学习没有一点乐趣。通过了解发现,认为英语有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力相对较充足,但是认为英语学习没有乐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力则较为缺乏。由此来看,科目的趣味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力影响巨大,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利用多样的方法挖掘课程本身的兴趣,由此提升学生的兴趣浓度,并增加其学习力。
3. 外界因素的干扰
外界因素的干扰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力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普遍较为成熟,自制力相对也有了提高,但是面对外界因素的干扰,部分学生很容易转移注意力,一旦注意力从学习上发生了转移,那么学生的学习力就会出现显著的下降,这对于学习效果的提高非常不利。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外界因素的作用,积极地进行因素排查。
二、解决学生学习力不足的措施
1. 通过氛围熏陶来提高兴趣
要解决学生学习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兴趣提升方面,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氛围熏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将学习力不足的学生放入到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当中,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其对英语的兴趣会有显著的提升。在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不自觉的融入到氛围当中,从而适应整体环境的节奏,进行自我英语兴趣的培养。通过这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得到普遍性的加强,在意愿强化的基础上,学习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2. 利用趣味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的娱乐性
利用趣味教学方式来提升英语课堂的娱乐性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力而言具有重要的帮助。部分学生认为英语课堂过于传统,所以造成了活力不足、氛围不浓厚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和学生可以积极地进行配合,促进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进行情境课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参加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在具有氛围的课堂中完成教学,不仅教学课堂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学生对于英语的冷淡也得到了改善。在持续不断的活力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对于英语的渴望增加,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学习力的提升。
3. 进行意志培养,隔绝外界干扰
对学生进行意志培养,以隔绝外界干扰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措施。在学习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一心多用,这样往往会造成鸡飞蛋打的情况,所以在学习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自控力的强调,学生也要进行自我的约束。通过持续不断地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利用习惯的优势来进行学习的引导和指正,学生的学习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在隔绝外界干扰的时候要着重注意一点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理接受范围之内进行隔绝。有时,强行的措施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措施利用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结束语
高中是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但是许多学生表现出学习力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在英语学习中,大部分的学生较为吃力。研究发现,英语学习的学习力对于成绩的提高非常的重要,所以积极地分析英语学习力的影响因素,并在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因素控制,不仅可以提升英语学习的学习力,更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促进学生学习素质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秀,丁建华,刘嘉林.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高考外语改革背景下的新思考[J].教学研究,2015,03:115-120.
[2]关珊珊.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探[J].品牌,2014,10:158.
[3]兰春寿.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82-89.
[4]李自娟.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2:138.
大学生学习力 篇2
原点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力
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年第4期,第1-7页
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一、问题的提出
我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专业不是英语教育。在从事英语教学的16年中,我既是教英语的教师,也是自学英语的学生。我既是英语教学的当局者,也是“跳出盒子思维”的草根研究者,能够近距离、多角度、大范围地了解一线英语教学的真实面貌,发现当前的英语教学偏离语言教学规律和学习主体,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
(一)英语教师缺失儿童立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中小学英语教师对国际上通用的外语教学基本概念、研究成果知之不多,甚至流传着许多谬说和曲解(龚亚夫,2010)。在基本概念缺位的情况下,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两种不正常的现象:
一类教师闭门造车,对任何改革和理论置之不理,一切跟着感觉走,凭着老经验做事,以考试成绩论输赢,蛮干苦干,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时候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心为代价,换取教学质量。另一类教师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屈从“本族语者主义”,对权威专家或时尚的教学模式俯首帖耳,意识不到教育文化的具体性,盲信凡是英美等国家认为“好的”教学标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量尺,只关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名门正宗,不在乎学生的具体情况。
学生立场的缺失,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目中无人”,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原动力。不但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喜欢英语,而且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讨厌英语。对孩子来说,英语学习是个负担,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二)英语课堂教学特性异化,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功利思想的左右下,英语课堂教学丧失了有声音、有思辨、有情感的语言特质,盛行“呈现规则—操练做题—反馈巩固”的理科式教学模式。英语本是一个花枝招展、百伶百俐、能言善辩的小女孩,结果被异化为一个暮气沉沉、呆头呆脑、笨嘴拙舌的傻小子。
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只局限于知识传输,较少有意识地把英语作为描形叙事或者抒情说理的交流工具,较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知识,思考语言,并对所学语言做出自己的决定”(Jeremy Harmer,2011)。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不利于优化英语学习方式:学生没有机会尝试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风格。
(三)英语课外阅读萎缩,学生缺乏英语自主学习的时空 英语阅读教学“面黄肌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吃不饱。教师热衷于对教材进行精耕细作,不注重举三反一式的语言积累,只知道深挖井,忽视广积粮。
其二,吃不好。多数教材为精加工的细粮,营养大量流失,少见文质兼美的鲜活语言,学生英语文学阅读量少得惊人(柯安利,2007)。
其三,吃不了。学生听读词汇量低,没有处理“稍有嚼劲”的真实语言材料的基本能力。许多师生认识不到,在信息时代,能听懂或看懂100个单词,比完全掌握10个单词更重要。
大量阅读是外语学习成功者的共同经验。一个缺乏泛读计划的课堂,将无法有效提高学生任何方面的语言发展(Colin Davis, 1995)。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的三个阶段
最初,定位于试题与做法,一切围绕提高教学GDP打转,结果考试成绩上去了,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却下来了。后来,转移到琢磨教材与教法,把教材视为圣经,追逐时尚教学法,结果理论水平上去了,但教学接不上地气。最后,回归到学生与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教于学,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力为原点,寻找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
(二)探索方式的选择
我的教学研究过程形成一个行动研究环。
1.确定问题(Identifying questions)。我的行动研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要求自己在粗粗一看没有问题的地方能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的时候能聚焦问题,在别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解决问题。2.采集分析数据(Processing data)。在没有强大教学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采用课堂录像、观察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参阅文献等方式来采集数据。
3.实施行动(Undertaking actions)。我把课堂当成实验室,一有新想法,就到课堂去检验,打破常规,看看换一种方式会有什么结果。
4.总结反思(Reflecting)。我一直坚持写教学博客,把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做法和心得总结成文,与更多的一线教师分享和讨论。
(三)教学理论的内化
外语教学有许多教学流派、方法、程序和技术。通过大量阅读、反思和实践,我终于厘清了这些概念。众多的教学流派就如一个个菜系。教学的内容就是各式各样营养丰富的食材。方法、程序就如蒸、煎、炖、炒等烹饪手段。情境、气氛、媒体就如烹饪的各种调料,而学生正是我们的顾客。教师就要像厨师一样,精选食材,精心为学生烹制一道道符合其口味的英语美味佳肴。我们做事情的方式并不取决于方法的选择,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这样教学的理由和我们所处的教学环节。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是谁,教学环境是什么样的,要分析这些特点,然后选择符合要求的最适合所在环境的教学程序和技术(Jeremy Harmer,2010)。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提炼“16字英语学习力培养目标”
在英语学习力培养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中心,行为系统是重心,动力系统是前提,调节与支持系统是保障。通常来说,一个英语学习力很强的学生具备“双商”:自我管理的情商和有效学习的智商。
一个情商高的英语学习者,懂得苦中作乐,会有效管理好自己的英语学习动机、注意力和情绪,会从英语学习中寻找到“个人意义”,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一个“智商高”的英语学习者,懂得方式方法,会挖掘和使用学习资源,知道运用记笔记、形象思维、迁移、推断、建构等学习策略。
(二)总结出“原点教学操作指南”认知努力 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情商和有效学习的智商,学会管理自己时间、目标和情绪。鼓励学生参与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任务,去思考语言,发现语言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让他们体会到深层次的学习快乐。
听读领先 经典素读
先听读,后说写。加大声音和文本的输入量,集中扩充听读“听读词汇量”,坚持“从听读中来,到听读中去”。提供“有嚼劲”的文学作品,采取私塾式的“素读”学习方式:不求甚解,反复诵读,烂熟于心,慢慢体悟。
整存整取 情景对应
多创设基于生活的教学情景,弥补真实语境不足,把语言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情景记忆对应,建立关联,把语块(lexical chunks)作为知识基本教学单位,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对语言知识进行“整存整取”,批量处理。
组合评价 潜能激发
提升学生初中化学的学习力 篇3
一、为什么要进行化学作业管理
学生完成化学作业的过程既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认同—内化”,也是“掌握—巩固—升华”的过程,更是“整合—拓展—应用”的过程。传统的化学作业显示出了诸多的问题:作业量大,质量低,机械重复性多,缺乏灵活性,作业形式单调,作业布置随意性大,缺少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作业评价注重结果,忽视探究过程,缺乏探究性;作业批改形式单一,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激励性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例如:有的老师每天的化学作业就是:课本XX页,完成第几题;或者完成练习册第几页到第几页的内容。有时候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由于各种原因就这样堆压在老师的办公台上。一放就是几天,如果是用作业本做的作业,做了几次后,有的干脆就堆放到期末甚至一年,学生毕业了,这些本子也就成了垃圾了。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必须改正。因此在重视课堂改革的同时重视化学作业管理非重必要。
二、如何进行化学作业管理
学习心理学家Sweller等人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证实:“问题解决或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活动消耗任职资源越多,超过了个体所具有的资源总量,则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作业能获得一种肯定、满足和学习动力,家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
1. 管好作业的量
“报酬递减”律说明:重复学习的频率增多,则保持的效率愈益递减。因此过量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兴趣乃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作业的量要进行有效的管理。
首先要注意到:不同的学生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每个人能够完成的作业量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对作业量进行管理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笔者尝试将班内的学生分成ABCD四种不同的层次,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有一份统一完成作业量的协议。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分成四人小组。规定每次作业的最低完成量,每月将达成的协议公示,形成小组竞争制,目的是起到监督的作用。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作业量的管理,这样学生既可以达到教学的要求,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 管好作业的度
笔者所说的作业度,指的是作业的难易程度。这需要配合上面的作业量,布置的作业有必做题、选做题、自选题。其中选做题是难度较大的题目,供优生完成,自选题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拓展的题目。
3. 管好作业的质
质就是质量,作业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但多变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负载深刻的内涵。为了保证作业的质量,笔者作为科组长,引领化学科组进行了教师集体设计作业的尝试。
集体设计作业备课组长或有经验的老师扮演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做到:(1)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进度确定作业目标;(2)遵循分层设计的原则,每一位教师都设计出一些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作业;(3)将教师设计的作业呈现讨论,达成共识;(4)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要布置的作业。
4. 管好作业的评价
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就必须对学生辛苦完成的作业进行信时的批改与反馈。将错的较多的题目进行重新编辑,进行二次作业布置,而对于少数的错误则进行个别辅导,以期达到培优辅差的目的。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反馈信息,调节作业设计并把高质量的作业存档。
三、作业管理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笔者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达成了优化作业设计、实施、评价等诸环节,切实有效地发挥了化学作业的有效作用。既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更提高了学生完成化学作业的欲望,最终在不断的尝试成功的过程中提高了化学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
大学生学习力存在问题及增强对策 篇4
一、当前大学生学习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习动力普遍不足。
刚经历完高考的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普遍如释重负。不少“老生”对新生高谈“大学生活远比中学丰富且轻松”, 可见学习松懈在其他年级学生中并不罕见。学习动力不足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力最突出的问题。在调查中,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层次不高, 有明显的自我本位和庸俗化倾向:21.3%的学生表示“为振兴祖国而学”, 50.0%的学生“先为自己后为祖国而学”, 22.8%的学生“完全为了自己而学”, 4.9%的学生“为光宗耀祖而学”。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较有兴趣和热情, 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 缺乏求知欲望:25.3%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45.4%的学生兴趣“比较浓厚”, 26.6%的学生兴趣“一般”, 2.4%的学生“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主动性不强, 处于“动力缺乏”状态:有的学习要求不高, 浅尝辄止;有的学习懒散, 耽于玩乐;有的甚至对学习厌倦冷漠, 畏缩逃避:自我感觉动力充足者仅占34.4%, 动力一般者占47.8%, 动力不足者占14.3%, 完全没有动力者占1.9%。
(二) 学习方法缺乏效力。
大学生学习力的另一突出问题是学习方法缺乏效力。在制定学习计划时, 大部分学生重视学习的计划性, 力、方法、动机、情感情绪、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岩松.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8, (3) .
但计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不强, 在学习上自我组织和管理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在调查中, 82.6%的学生学习有计划, 但能严格执行者仅13.1%, 49.2%的学生“有计划, 有时执行”, 20.3%的学生“有计划, 难以执行”。造成学习计划未能执行既有计划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 更有学生自身意志力不足的原因。在听讲、笔记、作业、复习、应试等学习环节上, 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方法失当而学习效果欠佳。有的学生不重视预习、不带着问题听讲, 有的被动接受知识懒于思考, 有的不注重平时积累等到复习考试才搞大突击。在调查中, 55.1%的学生“有时预习”, 17.9%的学生“极少预习”, 5.6%的学生“从不预习”;51.0%的学生“有时做课堂笔记”, 5.8%的学生“等复习一齐抄”, 4.1%的学生“从不做”;对待完成作业, 16.0%的学生“慢着来”, 16.2%的学生“抄别人的”, 1.9%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三) 学习毅力普遍缺乏。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对大学生来说早已入耳、入脑、入心, 但却往往不能付诸行动。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坚持性、持久性, 学习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好高骛远, 样样都想学, 精力不集中, 最终一事无成;有的开始学习劲头十足, 但半途而废;有的执行学习计划有始无终, 对预习、做笔记、复习等需要坚持的学习行为不能持之以恒。在调查中, 仅13.1%的学生学习“有计划, 严格执行”, 21.4%的学生“坚持预习”, 39.1%的学生“坚持做课堂笔记”。这一情况表明, 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坚持性普遍缺乏。另外, 不少学生缺乏迎接学习挑战、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决心。当学习遇到难题时, 近一半的学生不想坚持独立思考, 11.3%的学生“马上问别人”, 32.6%的学生“很想得到别人指点”, 3.6%的学生对难题“不懂拉倒”。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参加挑战性学习活动缺乏信心。如对学习竞赛, 想参加怕失败者占23.7%;对科研活动, 想参加信心不足者占41.4%。
(四) 学习创新活力缺乏。
学习创新活力是学习者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将新颖、独特的学习方法寓于其中, 以实现创新学习活动的实际本领。当前, 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但在学习中显现学习创新活力者却为数不多。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循守常规学习, 满足于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对
[2]郑延才.从现代学习理论看现代学习方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
[3]刘晓明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及对现代教学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 2000, (8) .
[4]王振宏.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心理学报, 2000, (32) .
创新学习缺乏认识、重视不够、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 认为创新学习是高尖端技术人才或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事情, 与己无关。对自身的创新学习能力, 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如在对创新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上, 仅8.0%的学生自我感觉“很高”, 28.3%的学生感觉“较高”, 52.2%的学生自认水平“一般”, 10.2%的学生自认水平“差”。又如对创新创业类活动, 仅29.0%的学生“很感兴趣”, 53.2%的学生“有点兴趣”, 15.0%的学生“没兴趣”, 2.3%的学生“很讨厌”。可见, 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创新活力。
另外, 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 大多数大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分科学习能力上呈现普遍的不均衡。大学生往往存在“文科生学不好数理化, 理科生学不好文史哲”的学习能力局限情况, 文理渗透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够强。大多数文科生的社会调研能力和大多数理科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大学生学业成绩显现的学习潜力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都处于学习潜力一般水平, 学习潜力出类拔萃者为数极少。大部分大学生反映, 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应试教育模式, 学习潜能未能很好开发, 到了大学, 由于受自身的应试惯性、学习惰性和学校学业评价单一化、终结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学习潜能仍未能很好挖掘。
二、增强大学生学习力的对策
大学生学习力存在的问题表明, 当前大学生学习力的状况从总体上还不太理想,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力还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 因而增强大学生学习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研究增强大学生学习力的对策, 不仅是社会和学校培养人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而且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究的重要课题。我着重从大学生个人层面对增强学习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 确立高远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力。
大学时代是确立志向的关键时期, 远大的学习志向能使大学生将学习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紧密结合, 激发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指引大学生为目标的实现而坚持不懈。反之, 近景性和庸俗性的志向容易使大学生达到目的, 即丧失动力、不思进取。大学生要重视学习目标的确立, 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清国家前途命运, 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 坚定理想信念, 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 确立高远的学习目标;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将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体现到服从社会需要、热爱所学专业、夯实专业知识技能基础的具体行动上,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习道德修养,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动力, 始终保持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
(二)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学习能力。
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砺, 才能逐渐提高能力。大学生要提高学习能力, 树立实践理念, 确立新的能力观, 为参加实践活动做好思想准备;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为参加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要积极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活动, 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鉴于以上, 大学生通常可以参加下列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其一是低级形态实践活动———练习性实践活动, 如朗读文章、做计算题、练习听力、临摹字帖等;其二是稍高形态实践活动———教学性实践活动, 如专业实验、见习、实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其三是高级形态实践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 如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志愿服务等。
(三) 掌握科学有效方法, 提高学习效力。
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反之, 学习则会事倍功半。大学生要重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仅要扎实用好传统学习方法, 而且要灵活用好新的学习方法。传统学习方法按照教学环节可包括预习学习法、听讲学习法、复习学习法、作业学习法、实验学习法等, 按照发展智力的方式可包括观察法、思维法、记忆法、想象法等, 按照学科特点可包括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形态的学习方法, 以逻辑推理为主要形态的学习方法, 以观察为主要形态的学习方法, 以实际操作为主要形态的学习方法等[1]。新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网络学习法[2]、体验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面对种类众多的传统和现代学习方法, 大学生要结合个人学习实际, 选择符合个人特点的科学有效学习方法, 以提高学习效力。
(四) 经常磨炼学习意志, 增强学习毅力。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 根据目的支配, 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学习的过程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要经历许多曲折和反复。大学生要顺利、持久地进行学习活动, 必须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3], 增强学习毅力。首先要有自觉学习意志, 这是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并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服从社会和时代要求, 积极主动学习, 并排除外界干扰, 自觉努力学习, 坚持独立思考, 有独到见解。其次要有自制学习意志, 这是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知识发展, 克制自己的欲望, 掌握自己的心境, 约束自己的言行。再次要有坚持学习意志, 这是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 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大学生要勤恳踏实、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五) 树立学习创新理念, 提升学习创新活力。
学习创新活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结论, 以所学内容为基础, 独立思考, 多向思维, 主动探索, 标新立异, 积极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新结论的实际本领。它是学习能力的高级层次, 也是学习者学习力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学习创新活力的要素包括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品格和创新学习成果[1]P8。大学生要树立学习创新理念, 运用创新学习思维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信息网络等途径, 着重提高问题学习能力、联想学习能力、迁移学习能力、组合学习能力、变通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独创学习能力、操作学习能力[4]P9-13等创新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创新活力。
(六) 激发多元能力, 挖掘学习潜力。
学习潜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发的解决实际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音乐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5]。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学习潜力, 激发多元能力, 是增强学习力的核心和目的。大学
高校如何帮助新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许曼琳
(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 山东菏泽
摘要:进入大学后, 由于角色的转换和环境的变更, 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所下降, 本文从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不同的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新生学习积极性原因对策
学习的成功, 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 而且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兴趣、意志等,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动机和调节器, 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方向, 在以成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活中, 学习仍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内容。积极引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引导他们顺利度过大学新生适应期, 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很多, 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即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大学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1.1外部因素
1.1.1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和就业环境的恶化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学生择业机制不健全, 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 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多困难。在毕业求职过程中, 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一定有明显的优势, 就业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这些现象, 反映出社会制度在建设上的不完善, 而反映在学生身上, 则会使他们觉得读书无用, 以致学习动力不足, 积极性不高。
1.1.2学校因素
校园文化氛围和教师的教风是学生自身因素之外的影响学习风气的两个最为关键的原因。每所高校本身都有自身的风格和特色, 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 这一大环境决定着该校学生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既有学校的历史原因, 还与学校的教学环境、管理机制和教育基础设施等有关。同时, 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纪律生要增强自身的学习力, 就要了解个人学习潜能的状况, 准确分析把握个人在多元能力上的优势与短处;要保护、巩固、扩大、提升个人能力的优势与强项;要正确认识个人在能力上的短处与弱项, 做到巩固强项, 提升弱项, 扬长避短, 使之均衡发展, 从而挖掘学习潜力,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约束力、课程设置和考试管理程度等, 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因素。很多大学的管理都比较宽松, 一些学生习惯于中学时家长式的教学管理, 对大学全新的管理方式很不适应, 加上自身的约束能力差, 以致放任自流, 感到平时学习无压力, 学与不学一个样, 考试时存在侥幸心理, 搞突击式复习, 结果作风越来越涣散, 学习越来越被动, 甚至走入恶性循环, 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
学校的学术氛围及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学术氛围能够熏陶和培养学生对学术孜孜以求的积极态度, 而教师为人师表的风范、高超的学术水平、热心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反之, 一个学术水平有限、对本专业缺乏热情, 对学生缺乏责任心的老师则会直接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 影响他们的进取心。
1.2学生自身因素
1.2.1学习动机的缺乏
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往往感到没有学习的动力, 而在进入大学之前, 他们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考取大学。在这一愿望的推动下, 他们有巨大的动力, 夜以继日地学习, 付出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入大学后随着这一愿望的实现, 他们在精神上不同程度地松懈下来, 普遍有好好休息一下的心理, 原来那种刻苦攻读、认真学习的精神荡然无存, 学习上缺乏动力, 不知道或者不关心今后的发展。进入大学后, 除了目标丧失外, 有些学生还对大学里要继续“苦读”缺乏心理准备, 同时把大学理想化, 想象大学应该具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等。进校之前, 许多人都雄心勃勃、踌躇满志, 把目标定得过高且不合实际。这样, 过高过远的目标实现起来就没有了计划, 因为实现的日期还比较遥远, 学习起来就没有了动机, 也就谈不上积极性。
1.2.2学习目标的失落
大学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是因为对专业没有兴趣或者存有偏见。很多学生高考分数不理想, 面对现实, 他们无可奈何, 不得不选择他们并不想上的大学和专业, 于是也就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次, 一些学生一
参考文献
[1]林天卫.科学学习观的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91-192.
[2]王言根.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9.
[3]叶瑞祥, 吴华钿, 陈洵.青年学习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5-86.
[4]叶瑞祥, 鲁澄南, 柯柄嘉, 朱双利.创新学习能力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大学生学习力 篇5
辽宁小学 朱珠
如今的小学生读书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小小年纪的他们要应对沉重的课业负担,要应对没完没了的近乎于刁钻的考题,有的甚至连双休日也被逼往各种补习班。然而,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学习激情缺乏,学习方法缺失,学习效率不高。困扰小学生学习痛苦、低效的原因是学习力缺失。
一、何为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
1、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动力取决于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取决于学习的需要,因此,要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主动的积极地学习。学习的动力着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2、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问题。当学习的方法正确,策略有效,并且能够准确、熟练和有效使用,学习的能力也就产生了。学习的能力解决能够学习的问题。
3、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毅力主要是指行为强度和持久性问题。尽管学习的毅力与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它和人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于是,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意志、耐力、勇气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可以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学习的毅力解决持续学习的问题。
4、学习的创造力。学习的创造力主要是指学习的改造、运用与创造的问题。学习需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甚至,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的创造力解决创新学习的问题。
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是学习的四个要素。四个要素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的逻辑顺序,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要素都决定着学生学习力的水平。
二、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考试不当的“导”。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试无疑应该促进教学发展。然而有的考试命题随意,或难或偏,每每考试下来,学生云里雾里,考试结果必然不理想。目前许多学生害怕考试,因为一次考试便是对他们自尊心、自信心的一次伤害。不当考试和泛考试成了泯灭学生学习热情的罪魁祸首。考试科目的不均衡性,造成学生对统考科目的敬畏,对非统考科目的轻视,如此区别对待,使“培养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成为空头口号。由于各学科之间内在的相互关联,被学生忽视的科目必然阻碍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2、教师不当的“引”。新课程倡导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可并非所有教育者都领会了其中的精髓,教师引导不当是造成学生学习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常见的不当引导有以下几种类型:
“母鸡型”——对学生呵护有加,展开的双翼成为学生的庇护伞。学生学习是安全的,一切困难都有老师顶着。书上做满笔记,记满答案,可是,离开老师离开书本自己却不知所措。
“放牛型”——牵着学生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做主,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忙于迎合教师,结果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自学能力低下。
“放任型”——过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管学生年龄大小,也不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都将学生自学、自我感悟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缺乏方法指引,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散漫,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3、家长不当的“管”。如今“2+1”式的家庭模式注定孩子幸福并痛苦着。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是衣食无忧,然而学习上的压力却是很大的。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每棵“独苗苗”都长成参天大树,都寄予孩子学业成绩过高的期望。家长对教育的干预是学生学习力丧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然而,他们却把“管教”孩子当成自己的特权,不仅自认为该管,而且自认为会管。班上前十名、考分九十多的家长和排名三
十、考分八十几的家长都在骂孩子不争气。于是孩子书包里教辅资料多了,双休日被占了,大小城市的培训班火了,学生苦了,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多了。
三、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生的学习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小学生学习力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1、加强提升学习力的研究。教学质量好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教学质量的好坏又和学生的学习力强弱息息相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应成立专题小组,拟定研究计划,构想管理策略,适时监控与反馈。各学科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找准切入点实施培养计划。
2、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心理品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当然,有了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就会有满意的考试成绩。所以,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的享受,引入竞争的机制,关注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适时适度的赞扬鼓励,都是学习的快乐源、动力源。所以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去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的需求。
3、渗透学习方法指导。没有哪个学生没有学好的愿望,可往往不知道怎么学。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精炼地说明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意义。班级授课的方式在学生一生中大约只占20%,伴随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是自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套路,学生才会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
4、该放手时就放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要逐步由辅助学习到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水平差异,确定辅助与放手对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辅助与放手的分寸。习惯方成自然,教师只有适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战胜困难,持之以恒,学生学习毅力才会得以形成。
5、拓宽学习领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树立“大课堂”意识,让学生明白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不仅只发生在学校课堂,在书店、图书馆、街道、家里等场合也可以学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提高小学生学习力策略研究 篇6
“学习力”最初构想源自美国麻省理工管理学院教授Jay Forreste及其学生Petter M.Senge的“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他们指出了学习力对于组织管理的价值。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cgattrick教授认为学习力是一种能量,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他提出学习的双螺旋结构理论:学习是两个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一个反映了学习者的意愿(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向、动机),另一个反映了学习试图达成的结果(知识、技能和理解),两个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增进学习者的学习力。个人的学习力包含它的知识总量、知识质量、学习流量以及它的知识增量。学习力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学习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只有同时具备了三要素,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力。
“大阅读”活动起源于英国广播公司(BBC)于2003年发起的在全英范围内的图书调查活动,后来发展为全城共读一本书活动。“大阅读教育”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相伴终生的学习方式为内涵的一种开放式阅读教育。“大阅读教育”的“大”,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理念之大,一方面为人的一生而读书,另一方面,阅读不是辅助性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和学的方式,不仅是语文的工具,也是数学、英语等的一切学科的工具。二是范围之大,它涉及到学校、家庭、老师、学生、社区。三是形式和内容之大,大阅读不仅是课外的,也是课内的,可以读各种书籍,以基础阅读和推荐阅读相结合。四是目标之大,大阅读教育既培养阅读兴趣、增长知识,又学会方法、开拓境界、陶冶情操。
二、构建提高小学生学习力的“大阅读教育”课堂模式
(一)“大阅读教育”课堂模式构建
“大阅读教育”课堂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简单表述为“三段四环”。“三段”分为课前、课中、课后。课堂教学是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这是大课堂的理念,但它们的分工不同。根据大阅读教育课堂模式理念,对于新问题,新知识,应该先是自我学习,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课前的任务是:围绕本单元或本课的内容开展相关的阅读和自学,学习可能不深刻,可能有疑惑,但要有深刻的学习体验。本段的任务是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并发现问题。课中: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监督展开生生互动,教师适时指导。学主要解决个人难题问题,进一步探究和质疑。课后:学会整理和提炼知识,学会处理信息,尤其是进一步去拓展阅读,深入阅读。
“四环”主要是课堂中的四个环节,分别是阅读积累、自学互检、合作分享、检测评价。
1)阅读积累:个人或全班展示阅读积累。阅读积累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要求。主要特点:反映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反映教师在班级的阅读推荐;反映本班学生的阅读状态;反映学科的阅读常规要求;让学生在同学当中进行信息分享。
2)自学自检:这里包括自学和检查。自学是本模式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也是“大阅读教育”课堂模式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本环节基本要求:1. 基础知识自学复习和检查,小组长要组织学生练习、强化,小组长汇报自学情况,可插入环节汇报;2. 体现学科学习实践活动;3. 完成本科学习基本结构。
3)合作分享: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合作,组织学生讲解或导读。本环节要求:1. 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研究分享方法,分工合作;2. 质疑和评价,认真聆听,认真思考提出的观点,给予恰当的评价;3. 教师关注重难点,适时主导;4. 体现学科实践。
4)评价检测:检测能起到突出重点,使知识得到巩固,问题得到反馈。检测要注意不同层面的学生,使之得到各自的发展和巩固。
(二)本模式中关键要素“导学案”和“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力的主要抓手
(1)“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
自学是本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指导学生预习、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预习习惯以及交给他们预习的方法是一项重要长期的工作。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它根本意义是指导学生去学习。注意以下要点:1. 教师必须要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用儿童的学习方式编入导学案中,使其成为学生自学和探究的抓手;2. 教师适时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3. 在初期,教师要指导和检查学生完成导学案时的自学。
(2)“小组合作”机制的建立
小组合作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模式学习主要形式,很多学习任务都是在小组内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建设注意以下要点:1. 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与读书小组并轨,人员固定且各自职责明确;2. 要有激励、竞争机制。采取每天评分,评分涉及到课堂学习、纪律、课外阅读等方面;3. 为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负责汇报过程中的课堂纪律管理;4. 培养小组长尤为重要。
(三)通过“大阅读教育”课堂模式构建,生成了学生的学习力
(1)“阅读”、“导学案”、“小组合作学”等要素与学习力的关系
“大阅读教育”课堂模式研究的目标直接指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自学、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的关键点是先要提高学生学习力,反之,通过模式的实施,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本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基础上,此阅读基础包括阅读意识、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本模式强调,要教给学生怎么自学;小组如何开展合作学习;信息输入后如何与大家分享;这些内容不但要指导,还要适当的培训。通过模式当中这些活动和要求,学生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都得到多次强化和培训。
(2)学习动因由外压转变为内驱
在大阅读教育课堂建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有共同目标的集合体,整个课堂学习的活动能在教师科学组织下由学生自己来探究、来发现、来解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火花能在教师巧妙的点击下不断燃烧。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他们学习力的生成。
大学生学习力 篇7
一、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听”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的首要能力,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弄懂同伴的见解往往就是要靠听的质量来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有些学生听一遍就记下来了,有些学生却在老师讲了几遍之后,他还是一脸茫然,这取决于他们是否善于倾听。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听别人讲话时要做到: (1) 眼看对方(老师讲课时眼睛看老师;同学发言时,眼睛要看同学)。 (2) 集中精神听同学讲话,不分神,小脑袋的思维跟着别人发言的内容走。 (3) 不插话。但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要求,学生能完全做到的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时刻要求学生做到眼看、耳听、心想,专心听老师讲课,留心听同学发言;在课余,还要求学生在平时与人交流中也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说话,并懂得在倾听中吸收有助于自己学习的信息。也就是说,我时时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说话时,一要听清别人的话,二要听懂别人的话。只要我们坚持这样要求学生,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在一到两个月内逐步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曾经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的学习能力一般,甚至可以说是低下。对于思维强的数学课,他在测试、考试中长期拿的都是30分以下的成绩。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学生,在六年级的毕业考试中,数学只得了6分而语文却考了88分。究其原因,除了由于他较爱学语文,并且从一年级开始在我和家长的要求下,每天坚持积累语文知识,从开始的积累词语,到好句好段,再到高年级的报纸资料收集,他都坚持积累。从他的身上我更深刻地领会到,勤于积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每接到一个新班,我要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每人准备一本“收集本”,我把它冠名为“成长记录本”,要求学生用这本本子进行语文课的材料积累。开始时,从简单的积累好词好句入手,而且是从课堂上指导他们怎样摘录积累;当他们学会怎样去积累好词好句的方法后,就要求他们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学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段;继而引导学生们学会剪报。为提高他们积累的兴趣与质量,我经常利用周末,以主题的形式(如“成语王国”、“歇后语大本营”、“百花故事集”……)让学生定期搜集各方面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积累大量的语文素材,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说善于倾听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的能力,勤于积累的习惯促进了学生读的能力, 那么, 乐于表达的习惯就会利于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 首先从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发言入手。语文课堂是个互动的交际场所, 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也不是一些同学讲, 别的同学听;而应该是老师与全体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都相互交流的课堂。因此, 我每一堂课都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有最少一次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 往往在课堂的后10分钟, 我会强调课堂上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要争取机会发言, 如果有某一位学生还是不举手, 我就会设计一个适合他的问题点名让他回答。而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在课堂上设计问题的时候就顾及全体同学, 难度小的问题 (如读词句、读文段) , 我会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来回答;难度适中的, 我会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那些难度较大的, 我就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回答, 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其次, 我会利用平时与学生一起的机会, 如课间、午饭时, 逗他们讲话, 与他们交流, 从而培养他们乐于表达的能力。
除了这些口头交流中培养他们的乐于表达能力外,我还引导学生通过书面语言培养他们乐于表达的习惯。我告诉学生当他们有话要对老师说时,看到老师在的,就直接用口头表达,但如果看不到老师,可以通过书面语言记录下来给老师看;看了一本好书,可以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有哪些话碍于情面,不敢直接开口与长辈说的,可以给长辈写信等等。这样,通过各种方式,我让内向的、开朗的学生都乐于表达。
在宏观视野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篇8
我们提出在宏观视野下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命题,还是基于以下认识:
其一,学习力的培养必然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我们需要避免成果流失和研究断代,导出有说服力的结果。
其二,在某一个学段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移植到另一个学段未必是有效的。诸多训练项目、训练手段、学习工具等应该有其最佳进入点,我们应该为学生调剂最适合的学习力营养配餐。
其三,宏观视野不仅仅是一个年段延续的概念,更是一个课程整合的概念,课题组提出的建模思想,切合学校追求课程整体改革的阶段和节奏。
其四,从我们接触到的全国各地同行的研究成果来看,大致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态势。我们认为,这和初中阶段特有的“课程压力很大,选择空间很小”的学习生态有关。我们特别希望课题在初中阶段能有所突破,这是我们的责任。
下面,我就为实验学校在宏观视野下的学习力培养工作勾勒一个草图,与大家分享。
一、宏观视野下的学生训练
我们学校最早进入课题实验的一年级学生现在已经是七年级了,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也已经是小学高年级了。7年来,学校移植共享了各地同仁的研究成果,诸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实验学校落地生根。当然,我们自己也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训练内容和方法,简称为“三基本一综合”。
(一)基本机能训练
基本机能训练是本课题的操作起点和重要标识之一,其目的为了激活眼、手、口、脑的潜在机能,建立稳定的内在联系,使其随时处于学习的伺服状态。各学校都采用的机能训练操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赘述。在我们的宏观视野里,必须建立回答一横一纵两个问题:从幼儿园到九年级都练什么?并行的各个学科都干什么?
在纵向上,我们大致的线索是:学前———游戏为主;一二年级———制式训练操为主;三四年级———学科嵌入训练为主;五六年级———专项任务牵动为主;七至九年级———低频专门训练与综合任务牵动相结合。
在横向上,我们对课程操作方式进行改造开发:定位学科技能训练的标志性手段———进行合理衍生变式———判断与学习力机能训练的相似度———学习力训练的植入。
(二)基本学力训练
这里所谓基本学力,是指识别、记忆、阅读、计算等各年龄段、各学科都依赖的能力。基本学力训练往往与基本机能训练相匹配,呈一举多得之势。
(三)基本方法训练
基本方法在基本机能和基本学力之上,呈现一定的综合性。为了防止概念的模糊,我们将基本方法训练定义为:建立或使用特定程序、模型和工具完成学习的训练。我们特别强调方法引进的适时性,比如思维导图的进入,我们的流程是:三年级———用图进行粗放式学习;四年级———用图进行较精细的学习;五年级———尝试画图,用思维导图的思想进行问题分析;六年级———掌握思维导图绘制,全面辅助学习;七年级———优化思维导图,形成用图习惯;八、九年级———思维导图进入常态。
(四)综合能力训练
实验学校的教师团队在成长中感悟出并坚守住一个基本共识:用基本训练向综合学习输出能量,同时全面提高综合学习任务的服务质量和支持力度,是学习力培养的目标。我们认为专项训练中的“速、质、量”等指标,只是学习力的半成品,不值得过于沉溺。我们必须用综合学习任务来引导和催熟学生的综合学力。
二、宏观视野下的课程建模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受到大家的积极追逐,以至于许多教育实验课题,都将校本课程作为主要操作领域。但是,如果一个教育课题绕过课程的主峰而去攻占一个个狭义校本课程的山头,那么,打再多的胜仗,战果也是有限的。诚然,实验学校的学习力培养也是依托校本课程起步的,但当我们的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是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实现升华的时候。于是,我们的认识从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一本不属于学校层面的课程逻辑中走出来,确立了我们自己的三类课程,这就是我们的“课程2.0”。
(一)“训练———能力”轴线的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科学、综合实践等领域的学科,其基本特征是必须通过借助器材的身体力行的训练,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必要的能力。这类课程实施的关键是体验训练过程,培养技术思维,而不是学习间接经验。首先,具有学科本质属性的训练要真正做实,也就是要让学生上器材,进专用教室,进实验室,进实践基地。其次,校本课程内容必须敢于大踏步地进入,消弭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人为界线,特别是体育、艺术领域。达到训练效果的载体和路径本应丰富多彩,在实验学校,我们正经历学校课程进补国家课程的阶段,即课程二次开发。第三,构成课程主要形态的训练要直接服务于学习力培养,并将指向学习力的内容序列化,这是课程的三次开发。第四,能力用进废退,要保持能力的活性,下大力气维系“用”的学习过程。
(二)“材料———修为”轴线的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思品等学科,其基本特征是必须通过丰富的材料积累,增长见识,发展素养,优化修为,才能逐步实现学科的价值追求。当然,这类课程也离不开训练,但这里的训练与前述“训练———能力”轴心中的训练有着重要的区别。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把素养和修为知识化,让学生面对从材料中生硬地挤压出来的问题进行模式化的解答,充其量能解决知道不知道的问题,很难解决能行不能行的问题。所以,这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是“多备料,少烹调”。我们大力建设书香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三)“体系———思维”轴线的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数学、科学等学科,其基本特征是必须依托于学科固有的体系来结构课程。虽然新课程强调教材的经验本位,但其目的应是矫正以往忽视学生基本经验的偏差。数学新课标所定义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我们觉得,“四基”对于科学学科也完全适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体系是基础,经验是路径,技能是抓手,思想是内核。这类课程大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理科,是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载体,容易被当作学生聪明与否的试金石。我们一直在思考,“四基”如何上升为逻辑思维呢?学科建模的思想令我们豁然开朗,建模就是从具体经验向一般经验升华的过程。所以,这类课程关键是把知识建模明晰化,然后围绕模来组织内容。
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我们把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真正纳入到同一个坐标系之中,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纳入到同一个坐标系当中,将教育实验聚焦到同一个坐标系当中,有助于我们概括出涵盖完整课程体系的课程实施策略。
三、宏观视野下的课堂改革
有了自己的结构方式,摸索出一些特殊的训练方法,实验学校的课堂就变了模样。实验学校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课堂,由于目前还很难用模式来加以定义,只能从任务导向和课堂形态加以区分。
(一)个性起点的自主学习型课堂
我们现在面临的基本学情是,当一个具体教学单元正式展开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知之甚多。我们不能对这种学情视而不见,而要把这种学情当作实施教学的依据和改善课堂的资源。所谓自主学习,不是简单地“老师不讲”,而是课堂任务的多样化重构,包括以下基本要素:指向既定知识建模的充分的学习材料,可有效操作的诸如学案等学习工具,消耗性课材,自主的信息交流空间等等。
(二)特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型课堂
这种课堂是“基本方法训练”成果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我们的基本方法训练是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需要分布于学习过程之中,不会出现单纯的方法训练课,但在方法综合应用一端可以成为一种课型。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作文、读书交流、整理复习等大体量的学习任务渐多,这种课型被广泛使用。比如我们的集中识字课,是对“五读”模式的综合应用;导图作文课型,是应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的综合应用。这种课型,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保持学习技术的活性,使之逐渐固化为伴随终生的学习方式。
(三)综合目标的技能训练型课堂
这是一种学科正常教学和学习力训练深度嫁接的课型,在实践中存在三个层次。一是机能开发,主要存在于低年级,将眼、手、口、脑的训练和多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比如由音乐教师执教、融入大量体操训练的律动课,由语文老师执教的融入大量艺术元素的综合欣赏课;二是主题活动,是一种长程、开放与集中相结合的综合任务课,主要在小学中年级以上进行,可由多学科分别或联合设计活动主题;三是技术思维———逻辑思维训练课,主要出现在初中阶段,学生借助建模、思维导图等工具,对课程进行深度整理。
(四)开放空间的合作评价型课堂
这是实验学校特有的科研型课堂,教学过程有主讲教师、助讲教师、观察教师等共同完成。这种课型的初衷是评课评学,但逐渐演变成师生助学共学的成长型课堂,不仅学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源,教师也能更多地理解学生,理解课程体系。最初,这种课型要经过特殊设计,出现的频率很低,但现在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助讲、观察的角色也更加多元甚至随意。
四、宏观视野下的课题管理
实验学校不仅年级跨度大,而且办学地点分散,师生人数多,文化背景多元。同时由于是老牌的热点学校,社会对学业成绩的关注也常常对学校的改革举措形成挤压。所以,改好课题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一)整体设计,分层管理
在对学生的12年学习生活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问题、专题到课题三个层次的模型设计,将课题进行四个层级进行推进和管理:一级学校大课题,二级学科专课题,三级年级小课题,四级教师微课题。四个层面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常态化、一体式、横纵向的学习力课题实施形态表征。
(二)长短结合,及时调控
学习力培养立足为学生的一辈子负责,也要为学生当下学习生活的幸福负责。我们的课题研究既不游离于现有的管理评价机制,也不完全受制于现行机制。我们对于有关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结果十分重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同时我们也按既定的节奏让师生和社会看到学习力培养的中间成果,以坚定信念,提振信心。
(三)家校互动,把握节奏
我们学校面对12个年级的学生家长,多数家庭都会在学校训练的基础上层层“加码”:低年是多练技能,高年是多做题目。为了维系课题研究的常态化,我们每年通过家长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形成“规范技能训练在课堂、综合学习任务大开放”的模式,建设资源保障和过程陪伴型家庭,避免家长沦为考官角色。
(四)回归校本,自主发展
大学生学习力 篇9
关键词:学具操作,学习力,兴趣合作学习,想象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或者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特点设计成需要学生自主参与的操作性活动, 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学具, 为学生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的“桥梁”, 让学生将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 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一、操作学具, 培养学习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心理发展的内涵一方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操作活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操作学具时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与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 具有爱玩、好动的思维特点, 创设有效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 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 能让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比如, 学生通过自主操作活动, 能将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并在摆弄过程中自主探寻到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是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组合而成的。然后, 教师可引领学生来回自由拉动三角形学具, 从“手感”的比较中学生会自主探索到三角形有“稳定性”的特征, 这样, 让教学活动在“动态变化”中进行, 使学生将“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灵动地融合在一起, 顺应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二、操作学具,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 未来社会越来越重视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享, 能否有效地表达自主的想法与独特的见解, 能否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否概括与吸纳他人的意见等。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 注重在小学阶段努力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享的群体协作精神。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 学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教学1升=1 000毫升的关系时, 可分组分学生将1 00毫升水倒进1升的量筒中, 看可以倒几次?这时学生有的倒水, 有的看刻度, 有的记录, 学生间相互交流, 相互探究,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气氛中彰显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操作学具,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知识的内化及其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的内化而内化。学具操作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 要将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将自主操作过程与思考过程, 用语言有条理地描述出来。只有让学生获得确切的感性认识, 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比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而学具操作又比较多, 往往有许多学生操作学具的动作与自身的语言表达不协调, 或者是表达不清楚, 或者是只会操作不能表达, 因此, 应该加强用语言来表达操作过程的训练。教师要有序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每项操作活动, 其过程与思考方法应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会说的或说不清楚的学生, 应在教师指导或同伴帮助下学着说。教师用语言表达某项操作内容, 要求学生能听懂后, 进行准确的操作。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 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操作学具,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想象贯串在学生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 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游戏、学习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 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操作学具符合学生认识“感知———表象———概念”的概念形成的规律, 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听为“主动”学, 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 获得感性认识, 形成知识的表象, 并诱发学生积极探寻, 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例如, 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 可先让学生将圆形图片分成两份, 通过分图片, 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分1个, 另一人分7个;一人分2个, 另一人分6个;一人分3个, 另一人分5个;两人分4个。然后, 引领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 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 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事物有机结合起来, 使概念具体化, 使学生自主探寻到“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 并有效形成数学概念。再如, 在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教学中, 像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和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中的除以3等都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是很难理解与掌握好的。因此, 必须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与学生的学具操作、实验, 来帮助形成表象, 进而理解掌握, 并达到看到某一计算公式, 便能想象出它的转换、推导过程。显而易见, 在几何教学中, 从直观着手, 利用学具操作,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大学生学习力 篇10
一、团队学习力
团队学习不同于平时或在学校所提及的学习, 它实际上是一种面向问题并解决问题、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学习。团队也不同于一般的团体, 它是通过合作、发挥整体作用而达到某一结果的人所组成的群体结构。而团队学习就是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在团队中传播, 实现知识信息高度共享、转化、反馈、反思、提炼、应用和创新, 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它主要通过深度汇谈、讨论、信息交流会议和特别会议制度等形式, 发挥团队智慧, 把学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谓团队学习力, 是指团队作为整体从外界熟练地摄取和传播知识信息、内部重组知识结构、创造知识、不断更新自我、修正自身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新见解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能力;通过学习而获得克服前进阻力的自创未来的发展力是其本质属性;组织结构、战略、领导、文化、测量、信息、技术、奖励机制、过程、人员、组织学习等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从构成要素来看, 团队学习力应由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创新力、学习转化力、知识管理能力等要素构成, 可用公式形象表示为:团队学习力=创造财富能力+综合素质提高速度+学习能力。这个公式揭示了团队学习力的重点和关键点所在, 即创造财富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速度。作为一个动态概念, 团队学习力是由个体学习力 (包含知识总量、质量、增量和学习流量等) 所决定的, 但它不是个体学习力的简单叠加, 而是个体学习力在一定物理、虚拟和心智空间条件下的有机整合 (包括知识获取、整理、共享、综合、应用、转移、复制、整合、破坏、创造、保护等) , 是获取和创造知识, 转化知识为现实生产力的软生产力。它不仅代表现在的能力, 而且更代表组织未来的能力, 是团队最本质的核心竞争力, 是创新和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动力。
二、现实中大学生团队学习状况
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团队学习也是。现实中, 在校大学生的团队学习中普遍存在很多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问题, 大大影响团队学习的效果, 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大学生团队组建带有人工合成的色彩, 缺乏自我形成的土壤。团队成员缺乏相似的愿景, 缺乏交流、淡薄团队精神, 甚至没有明确的个人目标。二是大学生团队组织形式过于拘泥, 团队学习的目的性有偏差。三是团队组织结构不合理, 影响团队工作整体性能的发挥。四是大学生能力有限, 团队领导者无法胜任领导角色;领导者角色又过多寄期望于能力尚需提高的团队成员。五是团队成员任务分配不够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各成员的特长, 导致工作的难度增大、成员工作兴致不高。六是团队大多时候是共同承担责任, 每个人的职责边界不是特别明确, 谁的贡献多, 谁的贡献少, 难以拿捏, 而且各自之间的差异性很大, 在激励的时候难免让成员觉得不公平, 挫伤团队的积极性。七是某些团队成员有时不按时完成任务, 导致整个团队工作的停滞。
三、大学生团队学习力缺乏的原因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大学生各方面的不稳定性。大学时代是每一个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人生旅程。在这里, 大学生一方面在知识储量上达到一个量与质的飞跃, 同时思想开始完善并走向成熟。这个阶段的错综复杂使得大学生各方面都有极大的不确定因素。面对新事物、新思想大学生正误难辨, 悲喜交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不成熟的, 而且一直在变化发展中。
第二, 大学生的交流障碍。大学生无形中保守排外, 不善于、不屑于、不敢于同外交往, 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愿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对外人不信任, 缺乏合作意识, 希望给予却害怕奉献。大学生的种种疑虑, 给交流带来很多不便, 无形中给团队学习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三, 学习团队的架构的不合理。一个学习团队要在实际工作中取得高绩效, 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团队架构上。只有那些合理的学习团队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它的最大性能, 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促进团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学习成效。大学生在团队学习架构上设计上, 往往不合理。
第四, 在团队学习中缺少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学习需要一种团队精神和团队感情, 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而成员在团队学习时往往一味强调任务的分配和完成, 忽略了团队精神 (大学生团队精神包括凝聚力、合作意识和高昂的士气等核心内容) 的培养, 没有反复强调集体利益, 导致大学生团体精神淡薄, 工作是只顾自己的那一份, 忽视了团队整体工作性。而团队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也是激励大学生工作的动力。
四、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团队学习的提升作用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以竞赛的方法, 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以教育部所倡议的在全国高等院校开展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和创业创新等学科性竞赛为标志, 高等学校学科竞赛工作得到了极大发展:仅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在2007-2010年的四年中,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项目从2项赛事发展到6类, 涵盖国家级、省级和校极三个层次赛事, 参赛学生从10人发展到200余人。学科竞赛在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 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 提升学生的团队学习力, 运用创新能力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 学科竞赛主要侧重于考察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的能力, 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 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从竞赛题目看, 各类学科竞赛题目都采用给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要求拟定解决方案或按所设置的测试标准设计、制作作品两种形式;而且竞赛难度较大,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可以说, 题目本身就对参赛者的创新能力做出了要求。面对这类竞赛问题的诘问, 学生不仅需要利用自己, 更加需要利用团队的力量去分析问题、构建思路、选定方法以及验证方案, 进而完成从掌握理论知识到切实解决问题的跨越, 这一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团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从竞赛形式看, 学科竞赛一般采用半开放形式, 参赛者可以运用网络、书籍、各种文件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在调查中发现, 获取相关信息较多, 对其做出的分析评价越深入的学生团队解题思维越科学, 制定的方案越合理、越具有可行性, 从而获奖率也越高。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 能够自主学习是高效率团队应具备的能力;学科竞赛对这一学习素养的侧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为团队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从竞赛环境看, 高难度的竞赛题目要求大多数参赛者有直面困难的勇气, 探索问题的毅力和遭遇挫折的勇气;持续数天的竞赛也要求参赛者具备上下求索,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多人组队的参赛形式更是对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的考验。可以说, 参加一次竞赛, 就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一次提升。
就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言, 学科竞赛、尤其是高层次的学科竞赛, 传统上就是一种有效手段。延续学科竞赛对优质人才的塑造力, 新时期学科竞赛又有了普及性的特点。从浙江高等院校的学科竞赛开展情况来看, 学校通过认定创新学分、开展非学业因素评价等措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吸引了更多的学生;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与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创新竞赛衔接的校级创业大赛学生人数几年间翻了数倍, 发展到近200人。校级学科竞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已成为学生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拓展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广阔空间;成为提升大学生团队学习力的有效手段。
五、如何合理利用学科竞赛提升团队学习力
合理利用学科竞赛, 有效提升大学生团队学习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 建立共同的、具体的目标。有效的团队具有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目标, 它能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动力, 让团队成员愿意为之奉献。如何让团队具备其成员渴望且富有意义的目标?在团队中可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修改和完善一个在集体层次上和个人层次上都被团队成员接受的目标。这种共同目标一旦为团队所接受, 如同航海学知识对船长一样, 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指引方向。具体的目标可以促进明确的沟通, 它还有助于团队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达成有效的结果上。因此, 成功的团队需要把他们的共同目标转变成为具体的、可以衡量的、现实可行的绩效目标。参加学科竞赛, 在比赛中获胜, 无疑是最好的目标之一。
第二, 设计合理的参赛组织结构。目标决定了参赛团队最终要达成的结果, 但参赛团队还需要保证领导和组织结构能够提供导向和工作重点。在团队中, 如何安排工作日程, 需要开发什么技能, 如何解决冲突, 如何做出和修改决策、决定团队成员具体的工作任务, 并使工作任务与团队成员个人的技能水平相匹配等问题, 都需要团队的领导和团队结构发挥作用。
第三, 具有完善的绩效评估系统与奖酬体系。学生个体可能会隐身于群体中, 他们沿着集体努力的方向, 成为社会的一员, 因为他们的个人贡献无法直接衡量。高绩效团队通过使其成员在集体层次和个人层次上都承担责任, 来消除这种倾向。如何才能使团队成员在集体和个人两个层次上都具有责任心?除了根据传统绩效评估中学生个体在竞赛中的贡献进行评估和奖酬外, 还应该考虑以群体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估、利润分享、小群体激励及其他方面的变革, 以此来增强团队的奋斗精神和承诺。
第四, 培养参赛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精神。高效参赛团队的一个特点是, 团队成员之间高度信任。但是, 从个人关系中不难知道, 信任是脆弱的, 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 却又容易毁于一旦, 破坏之后要想修复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培育信任感?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领导之间首先要建立起信任关系, 然后才能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培养团队成员相互信任感的方法有:阐明既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 又是在为别人的利益而工作;经常用言行支持团队的工作;学会开诚布公;进行决策或进行评估时要公平;对团队成员说出自己的感觉;表明指导自己进行决策的基本价值观是一贯的;学会保密;在团队中适时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第五, 塑造优秀的团队选手。高绩效的团队需要优秀的团队成员,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成员, 个体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间的差异并解决冲突;学会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的利益。这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一项极其艰巨, 甚至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了塑造优秀的团队成员, 指导教师应该努力选拔那人际关系技能较强、有可能成为有效团队选手的个人。
第六, 合理分配任务, 尽量让成员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个学生至少要对其工作的一部分有高度兴趣, 对团队成员而言, 有些工作真的很单调, 指导教师可以在这些工作中, 加入一些团队成员感兴趣的工作, 让成员在工作当中感受到快乐。
第七, 不断激励团队。激励是团队活力的催生剂, 也是组织对团队管理的重要方法。为此, 指导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的行为和业绩进行考评, 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 坦诚指出团队的不足。对业绩突出的团队, 要树立榜样, 在整个组织内予以宣扬和发动学习;对团队做出突出贡献或承担重大责任者实施选择性激励, 包括树为典型、授予荣誉、给予更多的参赛机会等。
摘要:团队学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探讨了现实中大学生团队学习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团队学习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团队学习,学科竞赛,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姜伟东.学习型组织[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牛继舜.论团队学习的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8) .
[3]、徐玲, 潘和平.对学习型组织创建中团队学习的新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4) .
[4]、吴勇军.企业学习力辨析[J].学术交流, 2004 (3) .
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探索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学习力;课程体系;生态课堂;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11-03
【作者简介】郑志湖,浙江省天台中学(浙江天台,317200)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
学习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等。提升学生学习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力提升应建立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科学习力提升的基础上。
一、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
1.打开求知成长的“内部动力系统”,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内部动力系统打不开,学生就缺乏动力,学习的这辆车速度就上不来,跑不远,就很难获得较快发展。通过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学生的理想志向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纠偏、自主发展,增强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进入自主发展的快车道。
2.提升心理智力系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只要有一项缺失都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快速发展。学科教学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的精确性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即注意的集中性、持久性和抗干扰能力;训练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完善自我管理系统,提高自我控制力。
确保自己学习任务的完成与学习计划的实施。这就需要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一个完善的自我管理系统,遇到困难主动退缩、畏首畏尾、意志薄弱,就无法确保目标计划的执行。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反思能力、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4.建构方法技巧系统。
方法是打开问题之门的万能钥匙,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发展,就是效率和效益。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应试水平。
二、提升学科学习力的途径
1.构建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力。
课程体系特色示意图
选修课程体系应具有以下功能:
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欲望。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力;拓展类课程多元化,尊重学生差异;职业技能类课程专业化,形成职业倾向;兴趣特长类课程个性化,提升自主选择性;社会实践类课程丰富化,提升人格素养;研究型课程项目化,从而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快速发展。
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阶梯。选修课程设计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选修课程体系与社会多元化需求结合,及时吸纳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分层次、全方位、多渠道来构建拓展类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创设研究型课程,培养研究型学生、造就研究型教师为抓手,建设创新实验室和学科专用教室,提高选修课质量,利用社会资源,开设选修课。如我校与企业联合开发17门项目研究课程,企业提供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该领域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与国际接轨的一流人才和企业文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殊的教学过程和直观丰富的物化成果,促进学生专业兴趣和职业倾向的形成,成为学生创新的动力,让学生进入自主发展的快车道。
2.构建生态课堂,提升学习力。
首先要构建学科学习力要素及结构,形成提升学科学习力的课堂改革思路和学科学习力指导纲要。如物理学科构建了10个一级要素、36个二级要素……
教育要回到“原点”,构建“生态课堂”。“生态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起点不单是知识,最终目标瞄准的也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习力的提升。
构建“生态课堂”的真正意义在于建立自然的学习环境,以生为本,让学生体验人类智慧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力得以生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优化问题设计策略,提升学习力。从知识的形成来看,学生的学习力是在洞察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内化和创新力。从动态上看,创生的知识,是由“问题+方法+结论”构成的,其中,问题是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习力。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重要手段;探究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乐于探究,归根到底是好奇心的高层次表现,是探究学习的精神动力。让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品格。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过程要到达知识、方法、技巧的内化,构建知识和方法体系。教学设计要指向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学习需求、学习能力、认知体验、学习过程。如在复习课中开展自主探究,从一个小专题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到模块复习和高三复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方法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课题,自主确定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求证精神,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究证据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毅力。教育最为本源发展的动力是情感驱动,兴趣是打开探究大门的金钥匙。兴趣不仅为探究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是激活学生探究欲望的基础,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主动持久地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在学生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3.变革学习方式,提升学习力。
自学能力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它是一切其他能力获得和发展的源泉,更是创新型人才所要具备的首要能力。因此,应建构适应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激活探究欲望,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1)构建自主探究模式,引导自主探究方向。探究式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为探究目标确定、探究方案设计、合作背景下的自主探究、自主反思和总结。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探究式学习(个体自主建构过程)框架示意图。
■
(2)自主探究目标的确定。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把课前的自学质疑环节作为课堂学习的一个前移关口;把教材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对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适切性和新异性。
(3)自主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发现”是建立在学生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基础上的课堂动态生成。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探究活动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乃至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反思。
(4)合作背景下的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共同体各成员间的合作,自主地建构多样性、个性化的知识。构建有利于开展合作竞争的学习小组是关键。课堂活动是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环节。以课前导学案的预习内容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组织学生把课前自学中形成的学习认识、理解体会、问题质疑带到课堂上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探讨交流,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和质疑异同点。在全班范围内对小组汇报的质疑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交流、辨析求通,最终形成新的认识。
(5)自主反思和总结。在探究学习中,自主反思必须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它是渗透性的,弥漫于探究的全过程。作为一个积极的、严格的和分析性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独立地探究,自行地发现,自由地创造,大胆地表达。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前创造特殊的学习环境,提供建构材料,让学生自主形成问题。当学生面临问题情景时,教师需把学生引入到共同体中进行共同协商和建构。在探究设计、探究实施和探究反思中,教师是探究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
4.改革评价方法,提升学习力。
将“以学论教”作为一切评价的出发点,让学生体验成功,激活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增强自信心。使评价成为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形成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自我设计个性化发展方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系统各因素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性,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师生一致性检验,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获取信息的有效性。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有不同评价指标和权重,凸显教学质量评价的针对性。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中引入“问题反应时间”,建立时间常模。我校开发了“学生—问题—反应时间”信息图表评价软件,使师生能准确地获取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信息。
运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让每一个学生站在同一评价起点上,构建能级法和学科“增量”法的学业水平发展性评价,形成个性化评价方法,使师生准确获取阶段性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增量”信息。
构建由“设计、开发、评价、反馈”四环节组成的“以学论教”作业评价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价值理念。以“提升学习力”为目的,强化对作业功能、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和作业设计的评价。作业目标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强化策略和方法的领悟、情感的体验;作业选材联系现代科技、社会、生产和生活,重视过程与效益,充分体现作业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呈现形式多样化。作业设计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和作业完成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分层设计、布置和反馈。
构建普通高中“三位一体”评价体系,使评价目标和教学目标一致,形成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整合的策略和方法。通过评价,全面获得教与学的有效信息,为改进教与学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形成了“教学→评价→分析→改进”良性循环机制,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陈峰.学生实用学习法与超级学习力培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大学生学习力 篇12
关键词:远程教育,成人学生,自主学习力
远程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累积和练习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自学过程,这也是远程教育中最基础的核心环节,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积累是远程教育成果的最直接体现。由于在远程教育中,英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和实践中才能得到应用和提升,所以,在远程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特殊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能够对所学课程更加重视,提升自学能力。
1 远程教育成人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实践,远程教育成人英语教学也获得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的单一面授教育方式得到改变,有效地扩大了教学模式的范围。
(2)教师从最初的以教学为主转变为引导为主,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教学方式进入多煤体教学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课件进行授课教学。
(4)学生对学习方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远程教育的自学式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到,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形式,扩充了教学范围,对教育是一种有效补充。但是,在远程教育的实际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远程教育使成人学生对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盲目性,在英语自主学习力方面存在不足。
(2)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使教学课时缩短,这也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出现问题,学生自学能力不足,缺少教师的引导。此外,远程教育的网上教学使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足,也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影响了教学质量。
(3)远程教育以单纯追求及格率为目标,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在远程教育的学员组成来看,他们中大部分是在职中学英语教师,其中有一部分还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因此英语基础较差,但是由于在职工作需要,不得不重新学习以获得学历,只要考试能够及格,能拿到文凭就可以。因此,他们常常对考前学习十分重视,尤其是考前辅导内容,容易突击学习,以应付考试,而在平时的面授学习和网络自学时则缺少应有的积极性。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他们本身的英语水平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初级水平,在英语的口语水平和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错误,无论是词汇量还是表达法和语法,都存在一些错误,能够实际应用的词汇也很少,由于发音不准,语言交流也不顺畅,整体的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因此,许多学员的英语口语成绩都不合格。这种情况跟他们平时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学员都在平时的学习中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往往在远程教育学习中,只接受过少有的几次面授辅导,平时对于英语课本的内容无法做到自学,教师只是在有限的面授辅导课上进行保中串讲,所讲的内容也主要涉及到考试内容,忽视了学生平时的自学辅导。显然,这样的局面是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视学员的自学能力培养仍然是远程教育应重视的主要内容。
2 远程教育成人学生英语自学的重要性
远程教育所面对的群体是极为广泛的,包括了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因此,面对不同层次的学员,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方法的引导者。尤其是在学员的自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帮助学员,使他们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自学过程中不断发现知识,创造知识,提升能力,最终实现远程教育的优越性。在远程教育中,英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求知识达标,更强调语言的实践性,因此,远程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要让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中充分地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获得学习的能力和乐趣,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在当前许多远程教育学校中,建立了校园网、直播课堂等模式,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对于英语教学来说,网上相关教学内容信息较少,而且资源也相对匮乏,英语课程中除了少数的题型外,几乎没有更多的信息以供教学。此外,许多学员能到校学习的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还依靠在家中的自学,这样也影响了英语的学习。其次,由于远程教育面授课时是传统教学课时的1/4,时间较少,内容也相应减少,如果仅仅依靠在校时间教师单纯的知识教授,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全部知识,所以大多数时间仍然需要靠学员自学。因此,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员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的自学中来,在业余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英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同时,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成人学生来说,在远程教育学习中,必须提高自主学习力,深入学习英语各项知识,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学习习惯,为英语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 远程教育成人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培养
3.1 为学习英语营造良好氛围
英语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远程教育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员提供大量的网上英语资源,对阅读量、听力等内容进行明确的安排与检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此外,可以提供一些与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电视节目,提供与英语相关的讨论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语言环境中接触到大量的知识,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获得实践。例如可以建立适合于成人自主学习的英语平台,师生可以共同观看直播,提高英语知识能力。其次,可以开展多种教学辅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辅导,解答问题等。
3.2 因材施教、明确目标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自主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教师要在教学之初就指导学生要对自学的内容和目标有一定的明确性,然后按照既定的目标去逐步完成。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目标都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性,针对不同的弱项,选择相应的目标。例如某学员读写能力差,就要在这方面制定一个相应的目标,再不断地进行读写训练,最后掌握一定的技巧,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为英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3.3 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
远程教育学员既要在学校的学习计划中完成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资料,这些学习资料要与自己学习的英语内容相适应。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资料,使学生能够在自学过程中独立完成知识学习,提升自学能力。
3.4 引导学生自我监督
远程教育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首先,学员要专心于自己的学习,不受外界的影响,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计划。其次,学员对自身能力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弱项有正确的评估,例如自己的语法不好,可以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在读与写中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在进行辅导时,提出相应的要求,指出学习要点,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总之,远程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发挥的是指导性,学员才是学习的核心主体。远程教育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为主,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实践能力,获得更高效的知识能力。这也是远程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印丽萍.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开放学员英语自主学习策略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12(4):22-25.
【大学生学习力】推荐阅读:
解放学生的学习力08-09
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10-15
提升理工大学的形象力策划书05-27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真题及答案06-15
大学生学习论文06-04
大学生自主学习06-12
大学生学习问题07-11
大学生学习兴趣08-16
大学生学习动力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