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动力

2024-09-21

大学生学习动力(共12篇)

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1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 进入大学的“门槛”逐年降低, 这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数量上的扩张也带来了生源质量上的变化。近年来, 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 有的甚至无法完成学业。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

在心理学中, “动力”一词含有力、能量和活动等意义, 可包括所有决定有机体行为的内在或潜在因素。学习动力是由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个性特征等各种因素组成。它不直接介入学习, 而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学习的潜能, 调节学习活动的进行, 具有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升华等功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学习动力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最大。

我们所指的“大学生的学习”, 不仅仅是指“上课、复习、考试”等应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而是广义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校社团活动、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利用各种学习途径 (如图书馆、网络、学术报告) 开拓视野等等。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就是指能激发并维持上述这些学习活动, 使之达到某一目标的各种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 构成了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 具有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 要学习、要生活、尤其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没有充足的动力是很难完成这些任务的。一个动力充足的大学生, 学习中, 精力充沛、学习主动;生活中, 井井有条、乐于交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未来有信心并做积极的准备等等。应该说, 这样的大学生也是当前大学生的主流。

大学生的学习比中学生更复杂更高级, 同时也更为自觉、更为独立, 因此, 学习动机的强弱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发现, 造成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来自五个方面:

1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也无近期目标, 对自己在大学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 怎么学, 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其实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千方百计逃课;上课不听讲, 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 抄袭作业l有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 荒废了学业。再次无成就感, 无抱负和理想, 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 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另外当代大学生还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听课困难。部分学生缺乏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 又不能适应大学里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课堂学习, 常常是感到进度太快抓不注重点。

2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作为产生和保持学习动力的因素, 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促进作用, 有了明确的目的,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通过调查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的第一目的”是“完善与实现自我”, “谋求职业自食其力”居第二位, 接着是“努力提高社会地位”、“报答父母”和“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为了“完善与实现自我”、“努力提高社会地位”, 还是“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等, 都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和进取心。但是, 人生目标是有层次的, 只有上升到崇高的人生目标, 将学习与精神价值联系起来时, 动力才能持久。反之, 当目标比较低, 仅仅局限于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等外在的名利方面的满足时, 一旦实现, 动力很容易随之消失。

3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 诸如“他们玩我也玩”, “他们谈恋爱我也谈恋爱”, 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控能力。有的大学生经受不住暂时失败的考验, 因为一次考试成绩落后就一蹶不振。另外, 当前,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换型时期, 高校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 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仍存在着不公平竞争, 如靠关系走后门、重学历轻能力、性别歧视等, 也严重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懂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 缺乏高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 互联网的出现和大量使用, 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4 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上大学”等根本问题, 学习动力的不足才可能得以根除。

5 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 自己感觉低人一等, 并将自卑情绪带入学习当中, 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找回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

首先,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 保持稳定的学习动力。一是通过在学生中普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课程和辅导讲座, 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学校要根据变化着的社会形势, 不断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在施行学分制的框架内, 积极引入社会最需求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加强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严格教学管理, 改革教学内容使之与大学生的前途发展紧密结合。

其次, 要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 学校有责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者要注重因材施教, 善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社会实践, 开阔学生眼界,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对大学贫困生而言, 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他们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因此, 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集体、宿舍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的作用, 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找到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消除学习困难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袁秀珍, 关于构建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思考.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何刚.新世纪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

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2

二、强化意志力。哈佛定律:W=X+Y+Z(成功=勤奋学习+正确方法+少说废话),闲散犹如醋酸,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却像火酒,能烧起智慧的火花。专注是学习中最具有凝聚力、整合效力的品质。千万不要去幻想学习中的捷径,要做的就是将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坚持是学习力中最执著、最顽强的品质。

三、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孩子的个性品质如责任心、上进心、自信心、意志力、自制力等以及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关系的养成更多地依赖家庭教育。所以,学习不只是孩子的事,更是父母的事、整个家庭的事。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孩子学习提升的充分必要条件。

重塑学生的学习动力 篇3

规划学习愿景

良好的学习愿景就是树立美好的目标,并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手段,克服学习困难达到目标。明确的、迫切的学习愿景是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能够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在学生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规划切实可行的学习愿景,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动力。愿景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长远的,甚至是人生规划。分阶段为学生设置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以此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

创设情趣课堂

为什么很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呢?关键在于学生缺乏激情,课堂少有情趣。

营造乐学氛围。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营造一种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上。班级团结和谐,师生信赖友好,可以畅所欲言,学生的差错大家在“欣赏”,老师的批评学生在“享受”,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师生共同陶醉在一种温馨的课堂氛围里。教材中不少文字是枯燥的,有时我用周杰伦的歌唱风格来演绎一些枯燥的文字,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巧用激励评价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而且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本人对学生的评价原则是:不看智力看努力,不比起步比进步。学习活动中的预习、作业、课堂表现、测试等方面,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方式去评价,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

融洽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人的尊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相互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言论和表现。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甚至产生“爱屋及乌”的积极心理效应。

主动接近、关心学生。找机会与同学交流,还可以充分利用节日短信交流的机会,拉近师生关系。如,我组织建立了班级“风味地理”QQ群,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在群里,毫无拘束地交流思想,联络感情,讨论问题,分享快乐和忧愁,建立起理解信任、民主平等、心灵相通的朋友式师生关系。

宽容学生错误,维护学生自尊。对待学生的错误,老师不能抓住不放,穷追不舍。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效,更具震撼力。应以欣赏的眼光,坦荡的胸怀去认识、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能学好、能改错、能进步,对学生保持一种宽容的心境,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创编励志口号

口号,精炼,响亮,有气势,有力量,振作精神,催人奋进!口号展现出一个团队的精神,集体的智慧。

我的地理课堂,全班、每个小组都有与地理有关的口号,并且每次上课时都要呼喊。口号不仅是励志的,更要注重口号的创编生成过程。口号的创作可在全班、小组、学科长中竞争产生,通过征集、评选、修改、确认,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过程。如“天气变化无常,小组学习护航”;“主动学习地理,轻松创造奇迹”等。集体研究生成口号的过程就是一种共同的学习认知与实践体验、主动学习思考的过程。同时还要求他们经常思考研究,定期更换口号,保持其鲜活性和激励性。每堂课让他们轮流呼喊每个小组的口号,对小组既是激励也是展示,学生斗志昂扬,热情奔放。

相信孩子天性是爱学习的,只是他们的学习动力无意中被忽视、被打击、被替代、被扼杀!教师要去发掘他们的潜能、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思考 篇4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成就感,任务教学

一、引言

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如何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学生?对以课堂为主传播知识能力的高校而言,如何提高课堂质量是个关键的问题,也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好。学生从繁忙的高三过渡到自由时间比较多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习惯了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模式。时间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安排了。自觉一点的学生会在上课前一天写写作业。很多学生都无所事事,上网打游戏的大有人在。导致第二天上课时候无精打彩。

二是学习模式没有转变。很多大一的学生都反映,为什么考试前没有模拟试题或者习题做做?这说明一个问题:高中时期学生们对熟悉的题海战术根深蒂固。大学生学习明显的特点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提到的一些知识,需要学生们课下的时候看看相关资料,很多国外的大学课程都是这样设置的,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读很多书籍。而我们中国的大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意识,除非老师去留作业。

三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有些学生所读的专业是经过调剂过来的,本身意识上觉得是被动接受的,从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再加上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思想影响,更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厌恶情绪。

四是从学习态度来讲,有种学习无用论[1]的观点,大学生受此观点影响颇多,认为大学时成绩的好差,掌握知识的多寡与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发展的联系不大,于是面对不及格面对重修等等问题,大学生们很是坦然。殊不知任何成功都是有知识做根基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

1.学习的成就感[2]。学习成就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实际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成就感情绪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愿望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目标达到或实现时产生的满足感。这种学习成就感的获得会成为学习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从而产生一种进一步学习推动其再次去获得成功的兴趣和动机。

2.学习的兴趣[3]。创造、创新与兴趣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天才的火花、创造的萌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往往和他们的学习兴趣、专业迷恋分不开。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深感: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比如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我急切地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与创新探索精神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兴趣是创新人才成长的诱因和源动力之一,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一旦形成,就成为积极探究知识奥秘或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倾向,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乐不知疲,精力旺盛。

四、教育方法

1.注重案例教学。通过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调查发现:大学生很重视学习的目的性,即我所学的这些知识在我走上社会之后,对我有什么样的帮助?我是否用得上这些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的讲授,提倡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穿插大量的案例,在案例的选取中实施案例教学。应多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密切相关,同时鼓励学生编写案例,加强学生分析和动手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提高课堂质量[4]的根本。高质量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学习的动力就是学生的学习欲望。青年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也是人生的迷惘期,对于生活对于责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理想对于目标也不是都能进行准确定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认清本专业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课程与实际工作需求的联系;让大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而不是仅仅依靠课堂的简单教学。

五、解决方法

(一)引导学生爱上自己的专业

积极引导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行行出状元”就是说在任何一个专业、职业领域都有佼佼者,只要你肯下功夫,就能成为成功者。现在有很多高校都提供给学生转专业的机会。大学生们都非常重视本专业在本校所占据的地位,纷纷奔向当前的重点专业,热门专业。对于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们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没有机会转成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他们有些会极端的认为自己所在的专业没有前途。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重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当然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尽量找到与社会需求适应的课程内容和实验,配合技术先进的设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跟进技术前沿,使得学生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毕业时找到合适工作做好各方面准备,如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学习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中引导学生接触华三交换机和路由器,再开设网络工程师培训班,给学生在通信和网络搭建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基础和机会。

(二)教育方法上注意两点

1.专业课程的处理方法。专业课程关系到大学四年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本身都会增加对该课程的精力。对学生应介绍该课程的重要性和与它相关的后续课程,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该课程的”价值”。例如本人就是给大一学生讲解C语言,这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也是他们的第一门编程课程,当然除了学习最基本的语法外,还需要多激发学生的编程灵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后续课程还有数据结构,Java课程.NET等编程课程。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学生们基本上都会拿出比较多的时间来学习这门课程。

2.非专业课程的处理方法。非专业课程一般设置为基础课,或者是选修课。通常是学生感觉重要程度不高的那一类。对于这样的课程,需要教师采用任务教学。就是每讲一个知识点,就给学生一个任务,限期完成,并给出相应的分数。这种方法是对学生成绩的量化,其实是符合学生需要学习成就感的理论。得到的分值越高,越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这种模式其实在中学广泛使用,当然也适用于大学。短期范围内的激励和惩罚总比期末挂科来的更有意义。

本人讲授过《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面向的是全校的大二学生的选修课,更多的是文科学生,而且里面不乏大一的。通过调查,学生们都觉得这门课太难了,肯定学不好,但最后的效果不错。原因就是我们把知识点分解,分解为:安装数据库系统;建立一个简单的表;如何处理数据库的移植问题;如何建立一个学生选课的数据库;如何做单表查询;如何做多表查询;如何建立视图等等。分解完任务,我们都会给每个同学的任务打分,并且会在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之前给他们看自己的分数,如果觉得不满意,还可以重做。在期末总结的时候学生反映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希望安排更多的学时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有的学生还建议我们建立学习小组,完成更大更复杂的实验任务。

六、结论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学习伴随着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现在提倡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又要求在高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具有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要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由维持性学习转向探究学习的转变。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才不会被日益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孙翠琴.浅析在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甘肃科技横,2007,(04).

[2]杨光,周文丽,王婷等.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7,(8).

[3]王子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0,(09).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及措施 篇5

1、进人大学后没有及时确定学习目标,心理落差大。进人大学前以考入理想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乏长远目标,因此,虽然学习动机非常强烈,但却属于狭隘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很多同学一且考上大学,实现近景目标,就进人了“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此外,进人大学前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特长和业余爱好,进人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于是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迫切的想锻炼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而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2、大学前后学习模式的巨大差异,部分学生学习适应困难。大学前后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入大学前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比较被动且有章可循;而大学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大学里课程门类多、课时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这样一来,对于依旧沿着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便产生了学习适应困难。加上大学教师与学生课后对话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致使疑难问题越来越多,部分学生无法听佳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对学习失去信心。

3、专业思想动摇,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失去信心。学生在入校前,填报志愿非常茫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所选择的理想志愿,对所学专业、发展目标、就业前景等了解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习了。所以在学习上常显茫然和被动。调查显示,学生所读的专业是否自己选择,对学生在校时的学习状况影响较大:凡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由自己选择专业或由父母提出参考并指导其选择专业的学生,进人高校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放松学习,认真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往往能取得好的成绩;而由父母做主,或经学校调剂的学生,进校后其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也最容易出现降级、退学、转专业等情况。

4、就业的困扰。自200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从2008年的550万,2009年的超600万,到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630余万。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严峻。面对这一现状,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困扰越来越突出。有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比较普遍地认为自己在大学中并没有掌握实用的知识,埋怨学校没有教会他们更多适应市场所播要的技巧和能力,因此极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消极情绪。

学校角度措施:

1、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及时确定高尚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理想。一年级是大学阶段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新生入校后,学校领导、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都应该及时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聘请知名教授、青年学者为新生开设系列讲座,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贵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部孺要,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远景性学习目标。

2、创造全员育人的学校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与加强理想教育同样重要,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人手,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教学难度应该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所讲授学科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如果说理想教育是帆,那么专业教育就是桨,它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起着不可取代的导向性作用。一方面,学生入学后,学校及时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专业前沿知识以及就业前景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今后大学的学习打下方向性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所在学院的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负责人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过程性的专业思想教育,避免学生因专业思想动摇而产生的学习倦怠、学习目标不明等消极情绪。

4、学校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体系。学校应善于将国家、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的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一般可由强制目标和激励目标组成。强制目标包括教学大纲、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和取得学位证书必需完成的要求等等,它是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时期的不同阶段予以完成的短期目标,作用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一种压力,因此设计强制目标要注意难度的选择,难度过大容易使学生气馁,失去信心;过于容易又不能对学生构成压力,发挥不了作用。所以目标设计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赋予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达到。激励目标一般表现为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具有长期性和导向性。此目标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应与时俱进地给予修改调整。设计目标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原则,学校与学生充分互动、反复讨论,学生参与目标体系的制订。这一目标体系的制订,使学生一进大学就明白在校时期的阶段目标,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目标引导;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运用目标管理法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其内在学习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利用好外部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增强学习动力。

5、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面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的新形势,学校除了不断拓宽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努力构建起“一个目的、一个基础、一个手段”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更好地促进这部分大学生成功就业。首先,就业指导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即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获得求职择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其次,就业指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即学生个人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最后,就业指导要以持续改进过程为手段,即必须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自主意识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科学的持续改进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引导学生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克服学习动力不足带来的懈怠情绪。

学生角度措施: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许多学子们的学习动机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定拟取的。大学生并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远远不足,许多事情都是以个人意志来做的,而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们影响几乎是决定性。正确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以正确指导,从而是正确的做法。同样,错误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错误的指导,从而是错误的做法。有些大学生做事,或许很个性,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拥有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学习者个体拥有的关于他自身存在的而且与他的性格特点相一致的主观评价和意识的全部。自我概念的最主要含义是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指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其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和意识。自我概念与师生关系,同学间关系以及他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学习者从老师、同伴那儿得到良好反馈,他会更加自信,他会有更加强烈的动机去取得更大的成绩。Williams &Burden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受到学生自我评估的影响。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会对他的课堂表现产生很大影响。学生个体应努力消除对自己的自我形象持消极否定态度的错误观点,全面地了解自己,乐观地寻找机会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3.确立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学习目的有远期与近期之分,远大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之上的,例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近期学习目的是以学习的具体活动或具体教学要求相联系,如准确理解某个词义的含义就是课堂教学要求的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的明确目标,又要有短期具体的学习目的,后者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功地达到远大学习目标的关键。

4.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仅具有促进人的学习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使人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可以说就有了很好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

(1)学生可以通过找课本中有用的、切合实际的、易与现实联到一起的东西去读,使自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才会想去学习。

(2)组织一些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这是提高兴趣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篇6

—、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题,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为上好一堂课所应具备的广博知识和丰富内涵。因此我平时注意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查阅和保存。逐渐建立自已的资源库。以提高备课效率,增大信息量。

1、电子化的备课笔记

采用计算机排版的备课笔记,其优点是有利于在教学法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教案的完整性。并可以更好满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方便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而可通过适当的排版,在打印稿上可以如传统的备课本一样予留足够空间用于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及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方便课堂讲授。教案还可以适当调整后拷贝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听课而不是记录上,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适当减轻次年的备课工作量。原则上只需要根据上年的各种记录及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上适当增加或减少内容即可。

2、丰富多彩的数码影像资料

数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了许多教职工学课件,用图象,影音文件等资料丰富课件内容,同时,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数学的FLASH小游戏,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互动。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教学“三角形全等”这一章时,首先让学生按已知两边和一夹角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看是否能重合。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形象的FLASH游戏,例如输入三角形的夹角和两边,电脑便会自动生成三角形,输入两次数据后,便得到两个三角形,拖动鼠标,看这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叠。成功后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聰明”,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而没有成功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不要着急,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7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人们对于事物的兴趣是吸引他去对其进行追求和探索的最基本的动力。学习也是这样, 当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学生也会具备这种动力。

一、有效导入, 激发动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 如果教师能在导入上多下工夫, 让学生时刻有新鲜感, 设置一些悬念, 就能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出来, 增强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等等。例如, 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 我利用歌曲导入,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如, 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其实在100多年前, 美国人永远不会想到有一天黑人也可以当总统,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黑人这一地位的改变是和什么事件有关呢?你认为奥巴马如今最应该感谢谁?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

二、“学—教—测”教学模式

“学”的过程中, 如果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则是更有利的, 因为这样做让他们既能掌握新知识, 又能得到人格、素养方面的培养, 帮助其形成积极进取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学习上更有动力。

(一) 出示学习目标, 做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 我依照新课标, 认真钻研课本,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告诉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要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 明确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目标, 让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自信, 了解为什么要学历史, 通过历史学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责任感, 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和测定。

(二) 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培养自主参与意识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在小组内通过交流探索而顺利解决, 就可以将问题拿到课堂上, 向教师请教, 由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和点拨。通过课堂讨论查缺补漏,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例如, 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课时, 我设计了以下学习提纲: (1) 洋务运动的领导派别叫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和封建顽固派有什么不同? (2) 从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 想想为什么叫封建洋务派? (3) 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在“自强”后还要提出“求富”? (4) 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这说明了什么? (5) 洋务运动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什么促进作用?这种“设疑式”学习提纲, 即便于学生操作, 又留有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心理呈现出“探索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变化, 释疑的过程同样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 左史右图, 引发动力

新编历史教科书插图多、史料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以《商鞅舌战图》为例,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是围绕商鞅变法而展开的, 如果教师能将本图讲好, 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在战国时期, 各国的变法与改革促使了封建社会的形成。这些变法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 商鞅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改革家, 具有举世瞩目的气魄和才华。本图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改革面对着重重的阻力, 同时, 改革也是顺利历史规律的, 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对《商鞅舌战图》进行仔细观察, 写下自己的感想, 然后向学生讲解:“你们看到的这幅图就是商鞅舌战群臣的情景。看到中间那个面对着我们席地而坐的人了吗?他就是秦孝公。画面正中那个手持竹简、侃侃而谈的人就是商鞅。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改革家。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老臣是以甘龙和杜贽为首的。这两个人都被商鞅说得张口结舌, 连连后退。商鞅认为, 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 能够为百姓带来方便的, 我们就可以改革, 不用效仿古代法规。最后, 秦孝公一锤定音他说他认为商鞅说得是对的, 以后变法的事就按商鞅说的办。”精彩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了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 也让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四) 电子白板, 辅助教学

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 根据科目的需要, 选择适宜的课件类型。应用多媒体教学, 就是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航, 做到因材施教, 达到激发学习动力的最终目的。

三、教师的引导和激励是激发学生动力的保证

教师是课堂调控的主体, 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学生能否自主学习, 就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机会, 是否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四、一课一测

“测”的环节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阅, 讲解的方式更突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篇8

根据对各阶段各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 我们知道七年级学生刚入校, 希望扩大知识面, 渴望学好英语, 学习兴趣浓厚。九年级学生由于学习内容难度大, 面临毕业、中考的升学压力, 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个体表现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 (Dr.Howard Gardner) 在他的《心智的结构》 (Frames of Mind) 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他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种智力结构分类, 对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很有帮助。实际上,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擅长于记忆单词, 男生擅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 有的学生擅长书面表达。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些措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营造真实的交际氛围, 尽可能多地创设虚拟真实情境进行虚拟真实交际。比如, 英语“The world’s population”课程的教学中, 首先让每位学生知道“Population is still a big problem in China.”从而引发出“We have t o carry out the one-child policy.”让学生们用英语在课堂上进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olicy?”的辩论。课堂教学之外, 学校还可开办“English Corner” (英语角) ,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对话, 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体验角色心理活动, 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另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大胆地去运用英语, 在商场、大街等社会活动的场所, 主动找一些外国人去交流, 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 (听、说、读、写) 加上社会能力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很难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 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例如,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 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 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 (泛指农业劳动者) , 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 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 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 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 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 但英语学习者对a white 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 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

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 篇9

首先,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对音乐艺术的感情,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处处体现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 我把兴趣培养置于突出位置。有两个出发点:第一, 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 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二, 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 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重要, 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如果音乐课不能被学生喜爱, 不能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没有意义。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 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性、美好心态和愉悦体验, 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快乐的家园, 音乐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其次, 我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实行了“个别—旁听”式教学。传统课堂上, 总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进行, 教师主动讲, 学生被动听, 往往是教师把一首歌分析好, 指出难点、要领、歌曲的表现及解决方法, 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演唱。这种授课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却没能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个别—旁听”式教学, 最大限度使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它的最大优点是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并在这种氛围下, 旁听学生也可以在别的同学“个别授课”的情况下, 直接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演唱风格。

“个别—旁听”式教学的具体做法是以班为整体, 其中一人为个别授课对象, 其他人参与旁听, 旁听者可以进行评议。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这种授课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

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

“个别—旁听”式教学直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 在这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中, 学生都愿意在其他同学面前积极发掘自己声乐方面的潜能, 努力表现自己, 力求歌唱成功。他们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发音, 每一个咬字, 甚至每一个休止符, 更加细腻地对歌曲进行艺术上、情感上的处理, 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愿意在同学面前失败。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在其他学生的带领下, 会尽快使自己跟上进度。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 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反复指导、启发下, 经过反复的练习, 才能逐渐进步。“个别—旁听”式教学, 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并及早得到解决, 从而使学生对正确的歌唱状态始终保持一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二、可以克服学生的怯场心理

一些学生不善于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 他们往往一上台就心慌意乱, 手脚不知放在什么地方好, 眼睛不敢看同学, 精神过分紧张, 忘词跑调时有发生。“个别—旁听”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一个锻炼他们舞台表现力的机会。多次的集体上课, 他们的紧张和怯场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逐步适应公开表现的场合, 消除思想障碍, 不断改善自身心理状态, 实现自我调节, 增强自信心。随着“亮相”次数的增加及演唱技巧、艺术修养的提高, 加上同学、教师的鼓励, 学生便能充满信心地演唱。“个别—旁听”式教学是缓解学生怯场心理的一个有效方式。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

“个别—旁听”式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 同时, 旁听者又会主动发现歌唱者的长处与不足;教师在讲解和示范时, 学生会积极地进行类比、体会、思考, 触类旁通。“个别—旁听”式教学中亦可采取互评法, 一个学生演唱, 大家评议, 指出缺点, 寻求最佳解决办法。随着听辨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感受、鉴赏音乐方面以及在音乐表现技能的掌握上将会得到同步发展。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 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向学生传授, 但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 只能靠想象力去创造。艺术不能容忍说教,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那种传统的你教我学、我讲你听的师徒教学方式, 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背道而驰。而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 则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 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 没有智力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 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 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篇10

一、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相当普遍,普通高等院校的表现尤为突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仅会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许多学生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校学习只要不挂科或取得奖学金就够了,而没有认识到大学阶段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塑造自身的黄金阶段。大学是丰富知识技能、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与发展自我的平台。有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有短期目标而无清晰的长期目标,一部分学生有总目标而无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少数学生则无学习目标。[2]

(二)学习兴趣缺乏。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然而许多大学生虽身处校园却无心学习,身处课堂却无所事事。许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尤其是二本及其以下院校,学习状况令人担忧。有些同学甚至仍保持高中阶段的学习态度,将应付考试视为学习目标,沉迷网络游戏,临阵磨枪。自我为中心,对学校各种奖励、惩罚制度漠不关心、得过且过。责任意识差,集体荣誉感缺乏。有些学生对课堂更是不屑一顾,在课堂上聊天、睡觉、玩手机,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安心听课,认真做笔记,课堂与老师互动、沟通。

(三)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差。

大学是自我学习、积极探索的地方,老师和学生之间联系较少,学生自我空间越来越多,但一部分同学由于摆脱了之前高中严格的学习模式,自控力差,过度放纵自己,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肆意挥霍,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目标和规划,只满足于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应付考试,不愿在学习上投入。

(四)学习信心不足。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这种地位的变化,使许多大学生对未来就业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乐观,甚至变得消极。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对前途比较担忧,对所学专业没有信心,对人生也没有规划,因此在学校也只是消极怠学。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大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相对成熟阶段,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是多样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个人方面。这几个方面错综复杂,互相交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状况。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与人交往,学习目标也有所区别。家境贫寒的学生普遍比家庭优越的学生更踏实,更上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势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机会来之不易,他们未来就业预期压力较大,学习、生活压力也相对较大。对一部分家境优越的学生来说,未来承受的经济压力较小,有的则是习惯了轻松自在的生活,学习动力越来越小。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性格,生活习惯也密切相关。

(二)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专业不同,不同专业学生对待学校课程的态度也有所差异。工科类专业由于实用性强、市场需求大,引来了许多学生报考的热潮,课程设置也相对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操作性强。它强大的引力是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实践性弱,大多学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模式,课程设置单一枯燥,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因此许多学生容易自暴自弃,半途而废。

(三)社会环境影响。

大学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选择做兼职,渐入社会,了解到社会的一些复杂,而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很快应用到现实社会中,也很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对所学专业不自信,导致许多大学生盲目悲观,学习兴趣减少,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进入大学后有些大学生因为摆脱了高考的压力,离就业尚远,思想上不积极、不重视学习,自由散漫;有些虽然思想上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自我控制能力弱,缺乏行动力;有些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做事容易半途而废,以至于在学习上只愿意追求中间状态,不求名列前茅,只求不挂科就万事大吉了。

三、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思考

学习动力的形成,是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学习的情感情绪在学习中达到外化和内化统一的过程。在外化过程中,如果外部要求或活动有满足学生需要的价值,并且学生有达到要求的信心,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并激起和推动学习行为,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在内化过程中,如果学习活动及结果带来成功体验、需要的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外部要求与原有需要相结合,使原有需要得到扩展和深化,实现动力的内化。培养大学生学习动力,应着眼于对学习动力本质、结构和形成规律的把握,做好引导、激励工作。[3]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建立学习目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观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第一要素,大学课堂并不能充分提供职业导向教育,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健全的学习观,以适应大学教育的职业及人格养成导向。当学习活动是在自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观的导向下时,学习者就不会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4]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在健全自身学习观的指引下进行的自觉活动,这种自觉性可以指引学习者不偏离轨道,把握人生之路。

(二)加强专业知识引导,增强专业认同。

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全面发展。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专业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有学生只是单纯听取家长的意见,重视对学校的排名而忽视了对专业的选择,以至于在面对自己的专业时不感兴趣、迷茫不知所措。还有学生只是为了拿学分,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对自己的专业不认同、不重视。对此,高校要完善信息公开系统,加强专业指导,树立学生问题,建全专业与就业引导机制。

(三)进行学生职业引导,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当前部分行业市场需求量小,就业形势严峻,打击了学生对未来走出校门的信心。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市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积极联系社会机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热情,不断提高与完善自我。

(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媒体、特殊案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讨论,合作竞争的教学与参与团队,使大学生由学习对象积极变身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校园文化活力。

摘要:学习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样的,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等。深入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加强学习观引导与教育教学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侯莞姣,石舒萌,张建波.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6).

[2]詹宏伟,瞿亚辉.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教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3]王岷.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4]陈雯,周宏仓,张慧.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体性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6).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篇11

一、“登高”才能“望远”——强化目标意识和坚持精神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秀与否,比智商影响更大的是情商上的差别。为了确保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延续的动力,需要强化目标意识和坚持精神。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引领学生去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和经典读物,让他们在一些伟人身上得到启发,树立自己人生的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让班级主题活动系列化,策划组织开展了系列的“励志成长”主题活动,如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抛弃、不放弃》、《同样的心情一样的期待》、《家校联手提高效率、树立信心勇往直前》、《收心静心迎接新挑战》、《如何克服畏难情绪》、《在伟人的启迪下,我们明确了奋斗目标》等活动,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回顾起来,对课堂上知识学习的过程早已淡忘,但对这些主题研讨活动却记忆深刻。

通过读书和主题话题确立高远的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外来的憧憬或者说是人生规划的意义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却是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而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

二、“正本”需要“清源”——用兴趣和成功启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引擎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兴趣和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他还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是孩子们永不枯竭的学习动力!”可以这样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成功体验,便没有兴趣,反过来看,没有兴趣就失去了建造成功大厦的支柱。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为孩子们搭建更多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的课堂讲解很少,我喜欢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或者板演,甚至开展学生优质课评选活动。实践发现,学生的潜力惊人,只是一个学期的坚持,部分学生的课已经上得有模有样。板演我一般让成绩暂时落伍的孩子上台,成绩中等的孩子纠正,成绩最好的孩子上台解说原因,解说更加简便、更加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有,通过“每日悬赏一题、单元手抄报评选”等活动,孩子们不同方面的潜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发展。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现进而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去展示自己,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2.要减负增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五年来,我一直在坚持以“引导自学型课堂”推进“学生单元自主式学习”的实验。在这种课堂上,我经常听到三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掌声,这种掌声来自全班交流或点拨自学得失时同学或老师深刻而精辟的见解,有时是豁然开朗,有时是醍醐灌顶,师生不自觉地鼓起掌来;第二种声音是笑声,孩子自己上台讲课,大多数的课堂生动而精彩,让数学的课堂对孩子来讲有吸引力有魅力,让他们产生兴趣。第三种声音是辩论的声音,这种课型的结构让孩子有了探究的欲望,让孩子能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和同学甚至老师辩论。课堂当中什么时候孩子思维最活跃?就是在辩论的时候;什么时候教学效率最高?就是在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实践证明,这种课型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作业负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挺快乐的事。

3.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多样化,坚信鼓励的力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一样的孩子,这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多样化,不仅从成绩来衡量孩子的成功和失败。对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笔者在几年来坚持考试成绩、在校表现、作业优秀、课堂表现、艺术特长、特色活动等方面的家长喜报制度,只要孩子在这些方面中的某一项取得进步和优秀的,都以学校的名义给孩子的家长发一份喜报,让老师、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这份喜悦。还有定期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优秀奖和突出进步奖颁奖典礼、优秀经典题、错题集评选等,让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得到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顺理”方能“成章”——让制度、集体、竞争合成内驱力

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首先使学生产生一种限制感。学生在规章制度的限制下活动,产生一种被动性内驱力。对规章制度成功的管理,例如:有监督、有检查、有奖惩,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遵守规章制度的自然性需要,产生一种责任感,进一步转化为班级文化,这个时候规章制度所引起的内驱力的主动性也就会得到提高。如我的班级内长期坚持的小组合作制度、小组晋级评价制度等。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有很强烈的归属需要,他们需要交往,需要友谊,需要理解别人和被别人理解,也需要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团结温暖的集体对学生来说乃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集体中的优良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实践中往往发现有个别离群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内心同样具有强烈的归属需要,甚至比一般学生更强烈。优秀班主任总是能在建立良好班集体方面下功夫。依靠集体,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在集体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和帮助,也互相竞赛。大家也为了维护集体的荣誉而携手并进。

竞争本来是一个社会因素,是一种外推力,它已经更多地表现在学生的心理上,在一个班级可以适当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由于竞争,就必然使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而危机感则是一种强大的主动性内驱力。因此,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吸引作用的因素了。教育教学中也要大胆创新地使用竞争的机制,开展各种竞赛,使学生有点危机感,使学生在竞争中自我实现。

当然,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可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正如教育的道与路,“路”虽各有所异,“道”却大体相同,似乎可以说“万路归道”——所有小路,都归向于大道:教育之道。无论选择怎样的路径,或者无论选择怎样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不断行走,不断前进。

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12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要素组成。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三者既相互区别, 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习动机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共同作用而决定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又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分析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学生经历了十几年过于严格的基础教育, 进入大学后对过于自由的大学学习环境不能很快适应, 学生一下子脱离了严格的束缚和管理, 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就会使学生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同时, 学生刚刚经历了高考残酷的竞争, 再加上考入大学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因而造成了学生考上大学后的“动机落差”。这些都会使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复杂的矛盾冲突, 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乃至整个大学生活。通过资料查询, 我们了解到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平时对学生的接触和了解, 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学习动力问题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院学生学习动力现状的分析, 我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因为近几年高校非常规的扩招, 使更多的适龄学生进入了大学的门槛, 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 但这对于学校来讲, 生源质量降低了不少, 甚至可以说降低了一个层次, 所以教职工认为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如从前了。2.在高中阶段, 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 一旦目标实现, 学生就会容易产生松懈心理, 没有了在大学再接再厉刻苦学习的心理准备。3.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思想很不成熟, 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下, 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自己的前途、未来也没有很好的设计, 得过且过, 随遇而安, 学习上也就缺少了刻苦学习的动力。4.有些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只忙于应付各种考试了, 进了大学, 学习一般就可以了, 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个人特长上, 好为将来找工作做好准备。5.当今社会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事物的诱惑, 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不能集中学习的注意力。6.有些学生进入了大学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 常常感到课程进度太快抓不住重点, 渐渐地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信心。7.当今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 从众心理较浓, 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容易带动部分甚至整个宿舍的学生沾染上不良嗜好。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如上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不能适时更新, 不能与时俱进, 跟不上学生的思想变化;而现在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如从前, 没有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 诸多因素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大学生活没有很好的设计, 得过且过, 没有高尚的追求和刻苦读书的精神,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但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的任务更重了, 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工作, 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 从而使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三、改进的措施

学习动力不足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学生工作者应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认真研究, 制定措施。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对改进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提出了如下几种措施。

(一) 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 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讲, 他们对将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知之甚少, 在思想上没有充分的准备。因此, 学校要在学生入学时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 明确自己的使命,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使他们热爱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有了这份责任心和使命感, 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 引导和管理相结合, 重在管理

中学阶段, 在教师的严格管理和升学压力下, 学生不得不学;进入大学, 教师管得少了, 升学的压力没有了, 学习成绩也不是就业的唯一条件, 这样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方面的要求也降低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入学时加强学习方法介绍和大学生管理办法的解释, 促使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 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2.加强课堂纪律等学风管理。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都是在教师的严格管理和引导下学习的, 已形成定势, 现在一下子放开, 强调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其结果只能是增加他们的散漫。

(三)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有能力学好但不用功的学生一种压力

如我们可以采用学期考试进行班级排名等形式,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从而形成一种竞争的压力。同时, 还可以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帮助下, 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 帮助后进学生, 在班集体内部形成一种爱学习的氛围。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如果一个宿舍、一个班级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学习, 就会带动其他学生的加入,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 提高教师素质,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教师要以身作则, 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以自己的行为和学识感染学生, 做学生效仿的对象。良好教风的树立, 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 严格考试制度, 使学生以扎实的功底迎接考试

现在大学没有了期中考试, 不能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 高校应增加期中考试和适当的平时小测验, 适当提高学生学习的紧张度, 避免学生平时不学, 期末根据任课教师所划的重点, 集中突击复习, 考后全忘光的情况的出现。

实践证明, 以上几点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结语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分析, 我们认为现在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比较严重, 对于问题的改善我们认为对学生要主要从思想教育、严明纪律入手;对教师要主要从授课质量、教材更新角度入手。全院师生员工齐努力, 通过改善教风、学风、校风、系风、班风, 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而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 我们还将进行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研究背景、现象及原因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 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和管理相结合, 重在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教师素质,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严格考试制度, 使学生以扎实的功底迎接考试, 以期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加强有一定的帮助。

上一篇:构件化体系结构下一篇:中职生的学习状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