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网络教学谈

2024-06-16

小学语文网络教学谈(通用12篇)

小学语文网络教学谈 篇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网络教学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小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探索、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借网络获取的大量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并形成自己的东西。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网络教学走进语文课堂,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

一、从文字语言上感悟美感

语文学科更注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网络环境中, 音乐的运用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灵活、更为有效。音乐以独有的美感渲染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受到熏陶, 思维、情感达到最佳发展状态, 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把握时机, 使学生在音乐引领下进入学习情境, 获得情感深华, 课文阅读也就成为美的享受。如, 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 讲到穷兄妹沉浸在贝多芬的钢琴曲中而展开联想部分时,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 抓住时机播放《月光曲》的音乐, 并适时朗读示范, 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音乐旋律和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中细细体会揣摩。音乐从平缓趋向高昂, 接着风起浪涌, 宁静完全被打破了。随着音乐高昂激越起来, 朗读的语调也愈发高昂。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美妙的境界里。尔后, 在音乐的感染中, 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的独特体验来朗读课文, 同时都读出了自己对文章的深刻感悟。

二、广泛阅读, 积累知道

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 就不可能形成优美的语感以及较为丰厚的语言积累, 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乏根基和土壤, 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可能实现。教师应该经常邀请学生一起备课, 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在寻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 让学生增长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 课前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不仅对孙膑所处的时代有了一定了解, 同时还了解到孙膑坎坷而又充满智慧的一生, 有些学生甚至对孙膑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对小学生理解本篇课文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后, 同学们又穷追不舍, 搜集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智慧故事, 如《孙膑减灶斗庞涓》、《诸葛亮空城计》等等。网上资源通过链接相互联系的超文本组织管理信息方式, 促进了认知主体知识的构建, 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更是强化了学生的阅读需求, 促进了多角度积极的学习探索。与传统阅读相比较, 网络阅读从注重积累转向搜索, 从注重品味转向选择, 从注重内省转向交往, 从注重经典转向大众, 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更利于个性化感悟和思考的厚积薄发。

三、网上讨论, 主动参与

网络教学中便捷的论坛形式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索取共享的网络资源, 也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己的信息发布到网上供大家共享。当学生把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诉诸于网上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既满足学生表达欲望的需要, 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以启迪。这样, 教师不但可以根据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交流,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无声无息”的联机讨论。全班学生可以针对对方的阅读理解, 点击论坛板块, 互相发表各自的评价, 从而缩短传统课堂中讨论的等待时间。如, 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中, 学生围绕“福勒到底应不应该放弃射门”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福勒应该放弃射门, 因为体育竞赛的宗旨是友谊第一, 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他人生死于不顾;有的却说, 体育的魅力就在于竞争, 失去了竞争的比赛会黯然失色……大家争先恐后发表看法, 都想一吐为快。这时, 网络上论坛板块"你辩我驳"栏目就发挥了很大作用。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后还可以互相切磋。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和争辩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 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 并获得修正认识的启示, 进而发挥优势, 凸显个性。

四、寓学于乐开放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利用网络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形式, 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就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如, 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弄清田忌两次赛马的过程及原因, 看似简单易懂, 学生学习时却会感到乏味。教学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进入自己在数字教学平台中设立的“网上赛马场”, 学生得知要到“赛马场”去, 表现出了极强的好奇心。紧接着, 教师告诉同学们去“赛马场”以前得有个条件:读熟有关段落, 了解清楚两次不同赛马的经过。学生如饥似渴, 读得津津有味。读完有关段落之后进入“赛马场”, 学生仿佛置身于战国时期那热火朝天的赛马场地, 一个个兴致勃勃, 跃跃欲试。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次赛马, 按照课文中描述的对阵形式排兵布阵, 从而直观、形象地感受赛马的紧张与激烈。兴趣浓厚的学生还有机会当一次小小“赛马解说员”, 为大家现场直播田忌赛马的精彩场面。在解说过程中, 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化为对赛马过程及胜败原因的评论。这样, 学生既剖析了孙膑使田忌反败为胜的智慧, 又得到了一次口语锻炼的机会。

小学语文网络教学谈 篇2

根据新课标“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精神,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要求认400个字,写100个字;一年级下册要求认550个字,写250个字。教材编排的目的明显强调学生大量识字,争取在儿童语言能力的黄金期尽早进入阅读的自觉状态,同时又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但是,识字量大了以后也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课课清,堂堂清,个个清,而大识字量的人教版教材根本无法做到,于是有的教师着急了。其实,如果我们细加分析就无需着急。通过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乐于识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识字活动中去,达到大量识字的目的。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激发兴趣,在情境中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识字的主渠道,在课上,我们要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如教学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识字4》一课。一开始,我就指着黑板上美丽的贴图(图上有茂密的森林,鲜艳的花丛,碧绿的田野,四五个孩子有的手拿着放大镜在地上蹲着,有的拿着蝴蝶网兜在田野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也跟着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花丛中钻一钻,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个个睁大眼睛,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有的说:“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接下来,我随机把蝴蝶、蝌蚪等词贴在相应的昆虫旁,图文对照,让学生练读词语,孩子们个个读得有滋有味,浑然忘我。认读词语后,我请学生上来捉昆虫,并把自己捉到的昆虫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兴致勃勃走上台,有的捉到了蝴蝶,有的捉到蚂蚁……拿着这些战利品,仔细观察外形后,学生的发言令人惊讶,有的说:“我捉到了一只蝴蝶,它穿着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真好看。”有的说:“我好容易捉到蚂蚁,它很小,穿着一件黑衣服。”学生个个抢着上来捉,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这样孩子们既认识了事物,又巩固了词语,还发展了语言。轻松愉快,在游戏中识字

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愿意接受的。”低年级更是喜欢游戏,因此要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使用了许多游戏方法,如: “猜字谜”游戏:我们经常根据汉字的结构,把汉字编成谜语,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兴趣。如:一头牛走在独木桥上(生)。大口里小口藏(回)。我们也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编字谜让大家猜。有的编出了,一人前面走,一人后面跟(从)。有的编出了有个人,他姓王,袋里装着两颗糖(金)。井里一只大青蛙(因)。十月十日(朝)等。虽然有时候学生编的字谜比较粗糙,但是他们的创造力还是不得不令我们折服的。翻牌游戏:学生把生字制成生字卡片,然后几人一小组,边出牌边读字音并组成词,谁先把手中的生字卡片打完,谁就是学习生字的冠军,奖励一个五角星。在打牌的过程中,把不会读的字放一边,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把手中的牌继续打完,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些生字。另外还有“摘苹果”、“送信”、“送字宝宝回家”、“你读我找”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学生在愉快地情感状况下学习,其乐无穷。主动探究,在创造中识字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独立地去掌握他们。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人民智慧的结晶,识记汉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指导识记生字时,我们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你还有更好的办法记吗?”以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学生有许多识记方法。开发资源,在生活中识字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汉字到处都有,随处出现,因此我们十分重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整合,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识字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生活即是识字时”的观念。利用校园文化识字。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走进班级、班级名、课程表、伙伴名字等都成了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汉字的材料。如开学后,我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漂亮的名片上,贴在桌子上,课间休息时,互相认识,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久而久之,学生记住了很多小朋友的名字,接下来,我让学生先分小组、大组为单位发本子,继而发全班小朋友的本子,比比哪个小朋友认得的同学名字多,发本子的速度快。注重评价,在激励中识字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的渴望是被肯定。”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评价的重要也在于此,它具有激励功能,能让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快,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低年级学生,自尊心强,爱表现,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 开辟“识字园地”。在墙报上开辟出识字园地,把学生课外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是自己认识父母写下来的,也可以以画画形式记录下来的。建立“识字档案袋”。学生认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会渐渐遗忘,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制作了“识字档案袋”。将每天认识的字,课外收集到的商标等装入袋内,每周将字卡拿出,采用全班交流或同桌互相交流的方法,认识上面的字,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汉字。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喜欢识字,主动识字,视识字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识字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还应牢牢把握好识字教学的要求,“会认”的字就坚决不写,会写的字就一定要求写正确端正。不随意提高要求,也不随意降低目标,决不要求学生“会写”新教材中只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以免影响学生识字的兴趣,打击他们识字的积极性。在识字的要求上,我们也不能 “一刀切”,对识字能力差的学生不歧视,允许他们发展得慢一些,相信他们以后肯定会认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多识一些字。

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写作能力;学生实际;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60-01

《新课语文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三四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直接关系到高年级的习作教学。

一、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谴词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是用词准确,二是句子完整。它的步骤是:①理解词义:理解词语表达意义,明确词语的运用范围,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②选择材料:选取一些新鲜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用词要灵活,内容要丰富。③培养造句能力: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这就是句子的主语部分。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或“是什么”,这就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当把话说的具体明白,让人一看就清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平时加强以下两点谴词造句的训练。(1)句子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或造句时说出的句子是不完整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回答“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更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如果我们在平时就坚持不懈地强调句子的完整性,我相信学生写出不完整的句子的次数会大大下降。(2)内容要生动:文章是由句子构成,为了使文章生动句子的表达首先就要生动具体,必须加上适当的修饰语。

二、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作文命题要恰当

长期的积累,是为了写出佳作打下了良好的积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命题作文常常让孩子们不知道何去何从。在命题作文的选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命题要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

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对动物命题情有独钟,利用动物的故事来展开想你是个不错的主意。中年级的孩子对大片满怀着好奇,我们就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描写对大自然的认识。高年级的孩子对文章和事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表达。选对了命题,就等于是打开了孩子们心灵上的一扇窗,可以使孩子们爱上写作。

2、命题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作文写作中,也同样适用。孩子们有了兴趣,才乐于说,乐于思,乐于写。才会把自己的想法生动地表现出来,也才能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在孩子们感到酣畅淋漓的同时,写作的情感也在这一刻得到升华,原来写作是这么有趣的一件事。

四、加强指导,传授写作方法

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在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体,所要学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和在一起的,又各有侧重点。第二、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明确写作目的、要求,注意猎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切记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简单几句要求一说了事。第三、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提纲是学生的作文的构思过程,因为学生作文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空话连篇,从早上眼睛一睁写到晚上上床熄灯,一笔流水帐。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过程,搞清哪些应详写,哪些应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谴词造句,怎样结尾。这样才有条不紊,条理清楚。

谈小学语文教学 篇4

1.优化教学结构,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节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在最佳记忆时间中安排最重要的知识点,这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既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然而教学过程千变万化,教学对象千差万别,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语文课要重视开场白。一个恰到好处的导入语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情境,能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节课学什么内容,怎样去学,从而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并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接下来重要知识的有效传授做好铺垫。

2.调动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然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可想而知,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渐渐地习惯于这样接受知识的方式,殊不知自己已经在逐渐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与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走出“上课”就是“讲课”的误区。讲课是一种理论指导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而上课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中介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师生共同实践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此外,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随着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而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加强识字教学,夯实学习基础。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不堪重负,结果事倍功半。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是说,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该渗透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1000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校园文化识字;利用电视媒体识字;利用商业资源识字;利用电脑功能识字。我们要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不应囿于一种方法。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学生的利益是唯一的追求,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多认字是最好的选择。

4.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以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换言之,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文思想品德教育。而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的运用。小学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借助语文教材这个工具和手段,始终着眼于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意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此外,在小语教材中,诸如爱迪生对科学实验的顽强与执着,张衡小时候对天文的好奇与探索,章第周不怕失败、勤奋自信的奋斗历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而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让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5.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一、二年级侧重的是识字教学,进入三年级后除了识字教学外,还有阅读和写作教学等,其中写作教学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素材,通过思考与组织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好的写作能力离不开阅读,阅读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增强写作的技巧。只有通过严格认真的阅读写作,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一般小学生在写作上的不足有文章语句不通、条理不清、用词不准确等问题,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分数。因此要重视阅读,为写作铺好基石。教师通过阅读教学这一主要渠道,将写作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在班上设立图书角,利用学校图书(下转47页)(上接48页)室资源等,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习和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并将课内外的写作知识融合为一体,最终转化为写作技能。

6.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篇5

一、走出课堂,利用室外情境。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以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

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云像骆驼,那朵云像手枪;这朵云像白兔,那朵云像绵羊;这朵云像一只公鸡,那朵云像一棵树……

学生发言极为激烈。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二、动手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逻辑、抽象的事物就不会太喜欢。苏教版二年级《动手试一试》一文,虽然记述的是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却是需要逻辑分析去理解的。

为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场实地、真实的实验,让学生免去了分析的过程,而只需进行观察与思考。

先端出满满的一杯水,放入一个石子,让学生看有什么事情发展。学生都观察得很认真,发现水漫了出来。然后我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会漫出来吗?有的说会(已经预习过而已理解课文),有的说不一定(还没有预习课文),有的肯定的说不会(预习了课文,但还没有理解课文)。于是我现场实验,将带来的一条金鱼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结果水也漫了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由于对于真实的答案已经知道,且是看着实验知道的,学生对于后面的学习就顺利了许多。

三、借助道具,渲染对话情境。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在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我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狼、小羊),让学生到讲台边来表演。由于头饰渲染了气氛,学生们都格外的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对话背了下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11-0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即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一方面的尝试。

一、问题设置要激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就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帮助教师的教学顺利进行。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让兴趣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其次,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最后,提问时除了注意内容的新颖、形式的丰富外,还可以在组织的问题里面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或一些“见惯不怪”的现象,在学生面前设置一些“悬念”,以增强学生的好奇性。一般来说,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际、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记得在《春晓》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利用一个“知”字,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一问题紧紧扣住一个“知”字巧设“悬念”,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在表面的涟漪之下让他们的脑海中涌动着汹涌澎湃的思潮。

二、问题设置要精、巧、活

所谓的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找准关键处,可抓住“完善”一词,层层设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编写“完善”的药物书,他是怎么做的新的药物书《本草纲目》是“完善”的药物书吗这样以“完善”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完善”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所谓的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所谓的活,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理解完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分层,有的学生把第二句划到了“飞机遇险,情况严重”这一层里。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意见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认识语言的内在关系。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三、要倡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非定向思维,它的题目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发散思维自行推断。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不唯一性。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聚合式的提问,尤其是那些只需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題,要多采用诸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形式的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及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我觉得只要他们的想法是有见解的,是符合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一直是学生的弱项,老师感到头疼,无从下手,学生也普遍感到阅读难,难在阅读速度慢、时间不够用、无法正确理解全部信息。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学生们总以为阅读是很难的事,总觉得自己不会,或者是自己理所应当不会,好像阅读是学习好的学生才会的。其次,阅读时不认真思考,这可能是大多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在阅读时,没有个明确的目的,不知道该从文章中读出些什么。即便有时候老师布置了阅读的要求,他们阅读时,也不去认真思考,只是老等着老师和同学公布正确的答案,然后再一写就行了。这种“等、靠、 记”的思想,使得好多人最终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哪怕自己有独到的看法,也任由其埋没,变得没有独立的思想,只会随波逐流! 而在阅读方面,也永远不可能有进步!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让学生读,而且要多读。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阅读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阅读中。

(一)故事激趣法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

(二)课文引趣法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在教学《赤壁之战》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三国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以及曹操、诸葛亮、 周瑜等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引导他们去探究原著。

(三)榜样激励法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讲述名人阅读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向学生介绍名人们热爱阅读的一些故事。 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略读、浏览、朗读默读等。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

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著名叶圣陶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 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1. 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古人常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是很好吗? 学生在读书时,只有一边读一边思考,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吗?

2.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的习惯。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

3.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4. 鼓励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每周一篇。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 1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的写作材料。2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 4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折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达到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很明确,课标把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紧紧结合起来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育的方向。

1.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 “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感受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情感。在安排课外阅读教学时,可结合一些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根据学生已获取的资料,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可以通过“读书汇报会”一系列的活动,交流读书的内容和读书的体会,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让我们引领学生一起快乐地读书吧!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积极倡导实施教学改革,小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引起重视。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谈 篇8

一、营造兴趣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灌输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一统天下,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被动地听讲,他们为师为上,唯书为上,学生没有什么其他的质疑和怀疑,不能随便发问,课堂教学出现了死气沉沉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任何的创新意识,他们只能是合格的答卷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下,改变了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课堂教学氛围出现了新的面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发挥。因此,我们教师要积极倡导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形成创新的思想,体现了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执教《月光曲》一课时,首先我把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给学生进行了播放,再把视频月光在海平面升起来的情景配合音乐一起播放,学生立即被这个美妙无比的盛景以吸引住了,他们沉浸在这个令人难忘的美景中,这个时候我就以感人至深的语调给学生讲述起了《月光曲》的产生,孩子们马上就对盲姑娘的不幸产生了同情,也不断赞叹贝多芬的美妙音乐,于是学生随着而产生出了一种急于想知道的这篇课文的内容。于是我就带着这优雅的乐曲声中和学生一道学习起了这篇课文,进入了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悬念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就会使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出来,这样也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比如,我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时候,向同学们问道“: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谁去过最美丽的地方?”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了一些地方,我总结性地说道:我领你们到一个最美丽的地方,学生感到非常地高兴,都问是什么地方,我说“:《美丽的小兴安岭》”。孩子们都欢声大笑起来,各个非常高兴,他们问什么时候去,我回答道现在就去,他们用非常疑虑的眼神看着我,不知道老师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于是我就说道“: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就是小兴安岭,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接着我就介绍了小兴安岭的情况:小兴安岭在我们的比邻省黑龙江北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三、图文并茂激趣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小学生性格特点是他们喜欢图片直观的东西。而新教材编排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编者在编写时特意编入了一些插图,这些图片高度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地体现着课文的要点、关键,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这些插图,就能更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更能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将图和文字的结合分析能力。我在执教《海滨小城》一课的时候,我就抓住了它的特点来分析,我首先拿出海滨小城的挂图,让孩子们看看这个画中的美丽图景中的小城市。接着把文章的要点以天空的形式让学生从课文中选出填好,并且去品味海滨小城的语言美和景色美。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滨小城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这海天辽阔,小城玲珑,美不胜收的海滨小城发出由衷的赞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用谜语故事激趣

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他们喜欢猜谜语的活动,用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执教《蜜蜂》时,我就给学生们出了一个迷,让他们猜猜看谁能最快地拆除了。我说道“: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由于比较押韵,学生听着都笑了,并且进入了猜谜语的高潮中,有趁此机会就导语到新课教学中,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总之,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兴趣学习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很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能力,让他们不耻下问的精神,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倡导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他们的对学习的兴趣感,引导他们参与教学。所谓的“兴趣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充分发挥双方面的教学积极性,达到教师喜欢教,学生喜欢学。通过师生的教学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生动、活泼、快乐和民主的学习中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兴趣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篇9

一、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在进行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绝对不应该是旁观者, 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让学生积极地新课导入活动最好的形式就是师生对话。例如, 我在《桂林山水》的导入中, 课堂伊始, 我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出我们的家乡邹城都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谁不爱自己的家乡, 谁不说自己的家乡美?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情感的小河之水荡漾起来, 个个都兴致勃勃地说心中家乡的美丽所在。在夸完自己的家乡后, 我又适时拓展, 让他们去说自己知道的祖国的名山大川, 学生又是一阵畅所欲言。在此情境下, 我对孩子们说:“大家说得真好!我们伟大的祖国美丽无处不在, 老师悄悄告诉大家, 咱们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是独特, 想去看看吗?”瞬间, 学生的好奇心来了, 期盼之情有了, 在彼此的对话中, 自然将学生带入了对桂林山水美景的向往中, 此时, 学生的心弦已被悄然拨动, 想进一步欣赏的动机已经形成, 从而开始进入了积极地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入新课

讲课如同写文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习兴趣, 引发学习动机, 使他们很快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 教师创设情境,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来。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导入的:小朋友看, 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出示气球) 平时, 你们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看到过气球? (学生发言) 看来, 气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 增添快乐的气氛。不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这个气球, 却有着特殊的作用。它呀, 成了一剂治病的良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本, 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教师创设情境, 用充满激情的导语, 把学生引入课文,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 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设定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弄清楚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然后将这一问题具体化, 转换成可以评价的指标, 还应当是关照了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目标若设定为“懂得尊敬老师。”显然这样的目标比较模糊, 检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 若改为“知道教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疼爱, 并能说说自己要怎样尊敬老师。”这样的目标就更为具体, 也容易检验。

四、结合实际情况钻研教材

在本人从经历中, 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 总是先通读一遍,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 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 或查字 (词) 典解释, 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 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 (词) 典理解的词语, 自己先查字 (词) 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 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 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 及时做上记号, 备课时写入教案, 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 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 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 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 总是写在一旁, 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 我才开始撰写教案, 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 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 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五、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环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 活化教学内容, 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 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因材选媒”设计教学环节, 突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入, 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 首先应明确目的, 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另外, 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我在教《小露珠》时, 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设计了“动物们夸奖小露珠的动画”课件, 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了解, 有感情为动画配音, 试着为自己喜爱的动物当一回配音员, 结果大部分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 首先, 应明确目的, 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 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总之,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 做好铺垫, 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 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刘小媚.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探.

[3]张丽芬.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1. 阅读是兴趣的践行。在小学校园里, 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学生抱着故事书读得津津有味。而我们的教材是文章, 不是故事书,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放大书中的故事情节, 提升文章的情感渲染。这样学生才能在兴趣的推动下持续读下去, 对文章情感也才能有深刻的体会。

2. 整合再加工, 提升阅读效率。整合与再加工, 不是简单的目标重新串联或者内容归类叠加, 而是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能力三者进行有效结合, 提升三者之间的兼容性, 最大化地释放三者之间的结合能量。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 首先需要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认知目标进行重新整合, 把教学目标的情感和认知, 通过优化寻求发酵点, 确立最佳结合方式与顺序, 变式成为情感与认知的交融。其次, 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等信息, 重新创建理顺,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 触摸文章的内涵与思想, 与文字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交流, 为后面感悟文章打下基础。最后, 教师需要理顺年级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之间的关系, 使目标有重点、有层次、有先后、有递进地渗透到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之中去, 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在初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选择的阅读内容应该从浅入深、由易至难, 从学生该阶段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出发, 尊重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 由速读了解、细读体会、慢读总结逐步过渡;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重点字词句进行了解、体会、感悟, 阅读时多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例, 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对段落的概括、词语的使用等, 需要教师逐渐引导、慢慢培养, 启发要及时准确;阅读中注意词语的用法、句式的结构, 需要标注的进行标注, 需要提炼摘录的也要随读而记, 对于阅读中不太理解、没有掌握的, 标记后认真听教师的解答, 在随后的阅读交流环节, 与小组成员进行疑问解答交流。

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1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策略来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架设好朗读这座桥梁,使文章的作者、师、生三者的情感达到和谐共鸣,从而构建师生共奏一曲悦耳动听之歌的语文新课堂。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然而,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呢?教师又该做什么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拿起书凭眼睛扫视来感知成段成篇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示范朗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达情感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创设情境,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四、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12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出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读书,不仅要读文学书,还要读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书籍,尤其是文学名著。“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同志的名言强调了读书笔记在积累中的重要性,所以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头脑里储存了大量的好词、好句、好的表达方法,运用起来方便自如,文章的语言自然也就生动、有味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是部渊博的“无字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尤其民间流传的谚语、歇后语都是语言中的精华,积累起来,为“我”所用,文章语言自然也就丰富了。

二、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学生的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他们写自己的生活,不瞎编,不乱抄,不死搬硬套地模仿,放开形式,不拘内容,不受任何压力。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作及时、客观的描述。

教师要求学生在科学课上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学生如获“特赦”,特别兴奋。上课铃响了,他们的思想还逗留在玩具世界里。看到这儿,我灵机一动,这不是引导他们写静物的好机会吗?于是我要求他们把玩具都拿出来,放到桌上。我接着说:“你们可以自由组合,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你的玩具的样子、颜色、结构、作用。介绍时,你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玩具的每个特点,让你的朋友也喜欢它。”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他们或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夸耀机器人的威武、神奇,或爱惜地抚摸着可爱漂亮的布娃娃,有的还让自己的遥控车跑起来……我一边欣赏他们的“表演”,一边指导他们说话要有条理顺序。最后,我给学生们总结到:“同学们,你们已经把自己的玩具向其他同学作了介绍,你们想不想把你刚才介绍的过程写出来,让老师、家长和更多的朋友看呢?”。直到下课,同学们还不愿停下手中的笔,再也没有咬笔头、皱眉头的了。平时生活中,我及时抓住每一个让学生练笔的机会,如雷阵雨来临前、中、后的不同感受,或是做贺卡、打雪仗等。不知不觉中他们悟出:原来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教学生掌握多向探索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觉得作文难,就是因为思路打不开,没有掌握多项探索的思维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我积极改革一件事情——只有一个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几十个学生一个标准的辅导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

我在指导以打雪仗为内容的习作时,就鼓励学生这样做:下雪了,我领着他们去打雪仗,让他们在疯闹中去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同样是打雪仗,有的着笔于雪团打在身上的疼痛,“我要使雪团小些,不要向同学脸上、头上砸,以免伤着自己的同学。”对同学的爱心跃然纸上;有的同学着重写比赛过程,总结打败对手的经验,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结果,一篇篇见解独到、灵活多样的作文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通过这种多向思维的写作,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四、把作文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传统作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第一课时教师讲,第二课时学生写;写人的文章就要写成记叙文,写景的文章就要写成散文……学生稍有“越规”便遭呵斥,学生思想压抑、思维狭窄,怎能把作文写活?教师应该放弃“唯我正确”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从心情压抑的情境下解放出来。把作文的自主权交还给他们,教师只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如写人的文章,要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写事的文章,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如从哪个角度下笔,题目的选定,材料、文体的选择,都应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扩散思维,定准自己写作的侧重点。只要能充分说明文章预定的角度,什么材料、什么文体都可以,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特点。

我在指导学生写“杨絮”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春天,校园里的几棵杨树开花了,杨絮满天飞舞,煞是好看。课间,我领着学生来到校园,让他们观察杨絮的颜色、样子,要求抓住它们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关于杨絮的文章。下午,一篇篇文章交到我的手里。有的写诗歌:“朵朵雪花满院飞,风儿吹它连成堆,太阳晒不死,家在杨树上。”有的写成散文,把杨絮比作杨树的胡子、棉絮、棉花糖。还有的写成寓言,抓住杨絮经风一吹,结成团的特点,寓示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有位同学的题为《杨树的胡子》的文章还在《小学生作文向导》上发表了。

上一篇:自然环境元素下一篇:乡镇财政资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