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2024-08-04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共9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篇1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浙江省松阳县水南中心小学 叶兴东 电话:***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并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我们通过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求能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作为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际的,国内、国外、历史的、现实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在向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因为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只要运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受到潜移默化的学习。因此,教学活动是不可能离开生活而单独存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求能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力求课堂教学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行以下四个转变:第一、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第二、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第三、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知识的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第四、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四个优化:第一、优化备课。从传统的单纯的备“教”向备“学”转变,从备知识转向备学生转变。第二、优化教学目的。教师清楚的认识到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是应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和人文精神目标等多元目标。第三、优化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全新的方法、创新的气息和奥妙无穷的乐趣。第四、优化练习和作业。主要减少了大量重复的、有违教学规律的低效的劳动。增加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学尝试,多研究,多实践,多体验,多积累,多运用,多说“生活语言”,多写“生活作文”。在“大语文”的广阔天地里读书、作文。学习和反思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

(二)、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就更谈不上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之路。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也就是说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三)、课外创造生活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利用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颐和园》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结合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4、设计想象生活,学习语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参考文献:

1.叶澜著:《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000年

2.桑新民、阿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5.《陶行知教育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

6.《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年第2期 7.《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期

8.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篇2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开放语文课堂, 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向语文, 让学生感受自然, 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完善人格, “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一、丰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现行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极富生活趣味的, 学生在生活中能听到、见到、说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 如《荔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童年的发现》等。这样的内容既源于学生的生活, 又高于学生的生活, 教学时善加利用,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 学完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可以引导学生向家长、长辈收集民间故事, 然后开个故事会, 比比谁收集的故事多、讲得生动, 相信那些“葡萄架下”的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且一定能滋润学生精神的田园。

2. 挖掘社会中的生活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人是社会的人,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如果能好好利用, 就能成为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 如“大富豪啤酒, 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 让您牙口无炎”等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 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 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而且能训练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3. 挖掘家庭中的生活资源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 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 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 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 等等。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高昂, 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 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 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使教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1. 观察生活式

在我们的教材中, 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实际很贴近, 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 在学习中, 学生常常会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 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生活现象,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 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起到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

如《夕照》一文, 很多时候, 学生放学时都是沉浸在夕阳的余辉之中的, 可是又有几位学生认真地观察过夕阳呢?领略过夕阳的美丽呢?感受过夕阳下城市与村庄呢?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夕阳, 领略夕阳西下的无边美景。如《猫》一文, 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真正观察它的学生却不多,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 从而知道小动物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它们一样富有生命和活力。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并且在学完了之后, 还可让学生去仿写, 这样又可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再如《火烧云》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云彩, 领略天空的美景, 感受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 就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再现生活式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高度注意,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 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 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 从而再现生活, 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 在教学《田忌赛马》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孙膑、田忌和齐威王。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 学生不仅会加深对孙膑胸有成竹的理解, 而且对田忌和齐威王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想象力、创新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又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 播放当时战斗的英雄场面,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有感情朗读, 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的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 使学生入境动情, 顺利地跨越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革命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同时获得一种强烈情感的陶冶, 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3. 体验生活式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 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 去感悟,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例如, 《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 明月初升, 朋友相聚, 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 可能学生感受不大, 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 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 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 不需教师多费口舌, 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 愈品愈香, 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 笔者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 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和风拂面, 几位学生在公园内尽情游湖,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 学生一边表演, 一边齐声欢唱, 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已不仅仅是白纸黑字了, 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生活和语文好像是孪生兄弟, 它们同生存, 共发展。语文一旦离开生活, 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生活”来突破文本中的难点、化解学生心头的疑点, 还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思想认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摘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向语文, 不断挖掘教材、社会、家庭中的生活资源, 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 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使教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完善人格, 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一种文化同时它还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们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是社会生活中的交际工具。

生活是一切意识的本源,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要理解生活,经历生活,感悟生活,把学语文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生活化语文是以生活为根基的语文教育。它拓展了语文的学习领域,从一个单纯的课堂推向了各个领域,比如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

生活化语文就是要把课堂内容贴近生活,符合生活,注重对于生活经历和生活故事的运用。在教学中,师生同时经历生活,感悟生活继而抒发生活。

生活化语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融入生活之中,激发他们参加教学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新鲜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人生境界。

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要还语文教学以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学习语文和生活融为一体。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去实践语文生活化呢?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把长期隔绝语文与生活的高墙推到,实现语文课堂内外和课程内外的沟通,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走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让教学内容贴近和符合生活,符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也才能从中得到启发:学生才会拥有对于生活的感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才能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生活的胜利者。

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坚持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归宿。

1.阅读教学生活化。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教学并不是老师把自己的体悟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老师扮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角色。同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老师对于作品的感受,学生并不一定认可和能接受的。老师而是引导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继而进行总结,和学生一起分析和感悟。

在教学中,选择性的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晏子使楚》、《西门豹》等历史小故事,有不同的角色,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借助多媒体尽可能还原课文内容的画面,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学生在欣赏了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后,才真正感受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必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2.习作教学生活化。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让作文教学面向生活,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利用节日、放假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病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鼓励述写个性化的生活经理,习作要体现个性化首要问题是让学生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构建生活、作文教学的大课堂,就要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把自己的感悟随时记录下来,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同时得来的感悟也最真实,有利于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二、倡导生活化的学习方式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语文课外学、课外用。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如:低年级学生学识字时,可以开展到超市“找汉字”的活动,比一比谁找的汉字多,谁的收获最大。当学生正确读出自己“发现”的汉字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这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广告、招牌等多种途径识字。这样的识字教学既联系了生活,又拓宽了识字渠道,扩大了识字量。

“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名胜古迹要赏。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拓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篇4

摘 要 小学语文生活化即将教育教学融入现实生活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偏远山区,还停留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为成绩搞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绝大部分小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为此,本文就小学语文生活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活化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小学语文教育是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的语文是空洞的。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自己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现实的生活环境去剖析课文,从中领悟。我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思考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材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的教材每单元四篇课文,三篇精读,一篇略读,再有语文园地。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二年级的课文来说,围绕季节特点的文章:春天《找春天》、夏天《雷雨》、秋天《秋天的图画》、冬天《看雪》等文章,便于小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使复杂的课文简单化,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探索的兴趣;围绕节假日:教师节《一株紫丁香》、国庆节《欢庆》、学雷锋纪念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与节日有关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生活、电脑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便于轻松地理解课文;围绕环保《浅水洼里的小鱼》,围绕思想品德“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还有围绕“科学探索”等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结合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学生能通过生活理解课文,亦能透过课文去热爱生活,从而自发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升自己的语文理解能力。

二、让学生透过教学内容理解生活,热爱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停留在小伙伴间的嬉戏、打闹,但不是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是他们还不会冷静下来思考总结。他们对生活不理解但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热爱,教师正要就这股热情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互帮互助,理解同心协力;在犯错时懂得知错就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学会思考与总结,从而热爱生活,理解生活。

三、提升语文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设置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情境再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本内容生活化,容易激发小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首先我通过课件给学生们营造了唐朝的一个画面,接着我和学生都坐上时光机回到了唐朝,我们想象自己的着装、说话的语调,打招呼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一起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南的庐山风景区,接着课件展示当时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谈感受。此时课堂气氛已至高潮。接着我们一起来聆听李白是何感受,配乐朗诵,学生已慢慢走进李白内心世界,似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起模仿李白吟诗,全班师生晃着脑袋望着庐山瀑布为之感叹,竟连下课铃声都听不到了。

(二)引导学生质疑、思考,适时帮助学生解惑

小学语文生活化,利用生活实际可以使教学内容简单,从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适时指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争辩,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争辩后仍然存在的疑惑,教师需适时提供帮助,并把该问题视为教学重点,与学生共同深入分析。

(三)加强实践,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必要的生活资源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教学《充气式雨衣》一课时,我们亲自制作了充气式雨衣,还做了很多小制作,有风车、瓶盖花、机器人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还让学生学会了步骤的正确使用,更加培养了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更愿意勤于动手、主动思考。

(四)将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书本和生活是存在差距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回归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很单纯,教师不能错误地引导他们——书本等于生活。书本知识教会我们正确思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立足于现实,有时又高于现实。然而生活则是现实,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我们要回归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解析论文 篇5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而看出,语文知识的学习要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其中赋予语文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课堂基本授课的同时,也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地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和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语文知识,感悟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自愿去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语文知识素养,多吸收和领悟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积极探索和总结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自身做起,在教学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会语文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此,结合我多年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浅谈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配置

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不仅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活跃度,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或者积极讨论的问题,优化各种教学模式,有效配置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的思考能力为重点,强化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寓教于乐学习语文知识。1.优化教学方式。在现代教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在有效利用教学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学习真正的做到“活学活用”。其中,教师积极地指导学生是非常关键的,引导学生学会怎么去学、学了有什么用,从而渐渐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操。同时,教师要扩展语文教学的内容,把课外教学资源看成课内教学的一种延伸。2.加强开放式教学。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要创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加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由的想象力。同时,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就要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感情投入,正确地抒发个人的情感,拓宽视野范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人情操。3.减少不必要的作业练习。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盲目作业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体验生活中“语文”。多组织和协调一些社会体验活动,从中锻炼学生语文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一些语文的词句、词汇,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率,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4.完善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机制,来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而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机制,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要管理学生彼此之间的评价,深化家长评价机制制度,从而全方面、全方位掌握的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做到有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自愿性。

二、加强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认知感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不知所措的感觉,这样就会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现代素质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化的阳光”照进课堂,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方式的运用,重点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学习真实存在身边,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进行《火烧云》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要学习的内容,让实际观察黄昏后的晚霞,观察和记录火烧云千奇百怪的形状,提前了解要学习的语文内容,感受自然的伟大和感悟作者要写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写下所思所想,提高课堂教学积极性。

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向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的宗旨是让所学有所用,理念联系实践。在教学中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创新的教学,让课堂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要求,避免“空无所用”的教学内容,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加强生活化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做到有效而高率教学。落实生活中的“阳光”照进课堂中来,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化的本质要求,发挥出现代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语文教学真正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000.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篇6

徐州市沛县沛城镇孔庄小学

汪颖

情况概述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二)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

二、研究的内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1、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

在课题实践中,我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适当增加相关生活化课外阅读内容,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活化教学对学生个性化以及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体验渠道,从单一体验走向复合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变单一的语言智能展示向多元智能展示;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目前单调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生动。

三、研究的目标:

1、旨在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此研究,达到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并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精品阅读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以达到活学乐学语文的目的。

2、通过课题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的会读、会说、会写,让语文这一工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从生活中取材,结合思品学科进行学科间教材的整合。运用课堂这一载体进行操作,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现有课堂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课题研究读书内容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行动研究法

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积累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开设语文生活化教学研讨课。

该课题研究其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我充分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借鉴同行和专家的观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和主阵地,对我所任的教一年级、二年级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读书学习: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陶行知文集》》、《名师魅力课堂经典解读》、《给教师的建议》等书,并结合自己教学写读书笔记。

研讨活动:2008年12月——2009年9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课,撰写阶段性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经验总结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源于此,我申报并研究了《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通过研读教育论著,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深刻明确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围绕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这一辨证的论题,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活动。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场景1]一年级下册《识字1》,其内容是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春天 春风 春雨 小草 柳树 嫩芽

燕子 蜜蜂 布谷

桃花 杏花 梨花”。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四组词语,并知道词语所描绘的美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在野外观察春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前看到的春天美景,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找春天,观察校园里的柳树、桃花、小草。这样让学生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来读韵文自然而然的就能读出韵味了。练习中的成语“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再舞、灯火辉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在课前准备了奥运时候及我们传统的过节时的视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孩子们观看,这样一来词语的意思不用解释,孩子早已牢记于心。

[场景2]《村居》一诗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草长莺飞的春景图以及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飞风筝的情景,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早已飞到春的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积累背诵的任务也就很容易完成了。

[场景3]教学《鲜花和星星》一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鲜花的数量多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说自己认识哪些季节的哪些花儿,当时学生纷纷发言,说出很多花的名字,这时再来读句子自然读出花的多与美。这是一首诗歌,在学习时我认为不能仅仅是学诗歌,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语言表达、文字创作的能力。当时是春天,校园里开满了虞美人花,我引导学生仿照课外观察说话,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就诞生了:我最喜欢春天校园里满园的虞美人花,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然后我让孩子们一起来诵读他们的诗歌。这样孩子们创作的激情激发了,趁势我发给大家课前我画好的画:水里游动的鱼儿、天上飘飞的白云、秋天地上的落叶、空中飘落的雪花。(一组一张用水彩笔画的画。)让他们在组内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画面,合作作诗,然后全班交流,记得他们个个小脸通红,小手高举,争着要汇报呢。听了他们各组一起朗诵合作创作的诗歌,我激动万分。看到孩子们当时学习的热情,我倍受感动。是啊,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生活,这样的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七、八岁时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为大量识字提供了生理可能,为此,我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老师的理念,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自主识字,化被动为主动。于是我让孩子们在课外识字,比赛看谁识字多,一周比赛一次,这样一来,孩子们识字积极性大大增强,效率也提高很快。两周下来孩子们比课本上要求认识的字多了好多,也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而且在每周的识字展示课上,孩子们不仅能说出自己识的字,还能用一两句话说出自己在哪认会的?有的还能说一段话呢。如,有学生说:“老师,我认识‘狮子’这两个字。”其他孩子问:“你说说你在哪认识的?”他说:“在动物园里认识的。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可高兴了。来到动物园,我看到了很多可爱的动物呢,有老虎、大象、长颈鹿、猴子、斑马等,我最喜欢的是狮子,棕色的毛,样子很可爱,我还和狮子一起照相了嗯。动物园真好玩!”一年级的孩子啊,在生活中识字让学生树立“处处皆语文”的思想,使学生了解多种识字的途径,既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达到“识字开智”的目的,又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了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如班干部的选举,我让学生可以自荐,并上台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是推荐别人也让他们说自己推荐的理由;每天请一名学生给大家讲故事,可以是听来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如果学生有在学校上课那天过生日的,就让学生一起给他说祝福语、编祝福歌;每周两次的课外活动课让学生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我还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参加文艺体育活动,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学科间内容整合的生活化。

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改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还担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融合,它们可以说是两门有着“近亲”关系的学科。因此我采用生活丰富语文教学,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学科整合的方式方法,在听读说写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

[场景4]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识字1》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练习一的读读背背要求读背4个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和一首短诗《秋天到》,课文《秋游》描写的是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练习二中的做做说说要求观察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秋景画下来或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的第二单元《走进秋天》,前三课有这样几个板块的内容:我眼中的秋色、小小气象员、栽种与收获、瓜果大聚会;叶片、种子的收集、种子拼画、秋游盘点;剪秋叶小制作,做小橘灯、秋色博览会。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正好是秋季,我认为把语文和品德与生活课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既能避免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打破学科壁垒,统一整合教学时间,使两科知识相互融合,内容有机渗透,互为补充,互为学习资源,使两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互为借鉴,从而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三个大的教学板块:走进生活,丰富体验;感悟文本,内化语言;实践运用,创意表达。布置学生课余时间继续在生活中寻找秋天、收集秋天;搜集与秋天有关的成语、诗歌等。有兴趣做“小小气象员”的学生,组建一个“气象发布站”,从各种途径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填写观察记录表,每天定时在班级发布气象信息,提醒同学注意防寒保暖,随时增减衣服。在学习课文《秋天》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边读边交流,边读边回味,体会秋景的美丽,秋游的快乐。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他们感觉就像是在读自己,读自己的生活,读自己的内心感受,读自己的切身体验,一个个全身心投入,谈得动情,读得有味。我让学生分小组展示收集的瓜果、蔬菜、粮食等。介绍从家长处了解到的某一种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知道在生活中要节约,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进入秋季,孩子们就在开心地寻找着,惊奇地发现着,快乐地阅读着,幸福地生活着。学科整合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欢乐、无穷的创造。

此外我还在课堂上采用歌唱、朗诵、画流程图、小记者在行动、小老师登场等学习形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阅读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大大增强,对知识的建构更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中,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与欲望,热爱语文学科;使学生乐于阅读与表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独立见解;培养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意识,能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以期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并享受生活的积极的学习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构建有自我特色的知识体系,培养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除了在课堂上去充分利用生活化资源外,更要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经历去学习语文。克服困难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加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上下功夫。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把研究工作继续做下去,切实让语文教学扎根在生活这片沃土中。探索还需努力,研究还需在专家学者中的引领下向更深一步发展。

附件: 读书笔记:

1、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2、要使知识“活起来”---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3、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有感

4、聆听课堂的阳光与花香

案例分析:

1、用“生活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写“原生态”的作文

2、快乐识字教案

3、加强学科整合,提高综合效益

—一次语文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整合教学尝试

4、谈《乡下孩子》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篇7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形象的生活情境辅助对教材的理解, 从生活中感悟文本情感,从文本中积累生活经验,相辅相成!

一、巧点妙拨——诱其真言

教师应该将能说的话转化为听他的话,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谈自己的生活经验,我相信,学生不仅要乐于学习,但也知道所有的词和态度。师生之间就能很好地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师生、 生生互动,课堂效率更好地提高了。

例如在上《秋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秋游时的自由和欢快,我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春游或者是秋游时的情景。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我的学生往往是出生在农村,伴随着他们的是田野、 河流,自由发挥,让他们的亲密友谊的本质。再读读课文中秋游的场景,一对比,学生自然都明白了。

因为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外地,他们从小和父母分别,长大后才被父母接到身边, 他们体会过和父母分别、团聚的感觉,所以在教学《陈毅探母》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出陈毅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对陈毅的不舍和感动之情,我让学生自己谈谈和父母团聚时的表现,以及当时的感受。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没有动人的言语,但是孩子们触景生情,有的泪水含在眼眶里谈,有的红着眼睛谈,学生们都一下子理解了文中浓浓的母子之情。《奶奶的白发》《好学的爸爸》《母亲的恩情》等感动于心的文章,学生都曾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经验,都有自己的体会,让他们从身边的实际入手,说出自己的内心话,即使是一个词语,也是真情流露。教材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场景是需老师拨一拨,就可见“青天”。

二、亲身实践——再现情境

俗话说,如果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要去品尝。在陶行知看来, 教学、学习和做是一个教学的生命规律,也是教育的方法。这意味着,教学方法是基于学习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 由此,他强调,学生应该可以做的知识,即实践活动。

如一年级下册《春笋》一文,文章虽然短小精悍,但是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细腻传神地描绘春笋可爱的外形,特别是破土而出的“冒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尽管班上的同学都生活在农村但对于春笋的生长是了解甚少的。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那么学生仍然是竹笋的粗浅认识。为此,在学习课文内容之时,我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小竹林中,亲身观察体验,当场交流,交流时学生对春笋的描述生动形象,特别是看到石头下冒出的春笋, 惊讶不已,感叹春笋旺盛的生命。而且经过亲身观察后,学生的记忆也十分深刻。

类似的课文如《看菊花》《春到梅花山》,我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亲临现场观察感悟,不拘泥于书本的语言文字,从生活中学,学到生活中。

三、扮演角色——体验生活

作为教师应善于把握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能把教材中的语言表达得更形象。在课堂上,对材料的复制内容的创作,激发学生自己的相关情况,试着去找,可有效缩短材料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低年级的文本中大多数的童话,虽然它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每一段文字都用生命信息载体的语言记录下来,学习汉语在语言的思想归结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讲授时,我借力于情景的设置重现文章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热情,引发高度注意,更好地诠释了课文的内容。

在《狐假虎威》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表演,把语言变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扮演角色时,我提醒孩子们注意狐狸和老虎的神态、 动作、语言——“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去。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 ‘你敢吃我?’”……“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老虎由之前的凶猛到怀疑最后相信,狐狸的狡猾,抓住语言文字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在扮演角色时,因为已学习过课文,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早已记住了他们的特点, 观看表演的学生也通过学生的“演出”再现,牢牢记住了这些动作和神态,在场的所有的人,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象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小松树和大松树》《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 ……太多太多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孩子们说,让孩子们唱,让孩子们跳,让孩子们演,又有何不可呢?读只是文字,听只是故事,看只是过客,学需要让孩子们体验,体验角色,体验情境,才能体验生活!

在语言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到处都是。将语文教育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 不但能够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智能化的弊病 , 而且是优化了教学进程的,使以立异心灵与实际能力为主旨的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生命是万物的生长和发展的源泉, 教育的生命——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土壤中才能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挥!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而语文恰恰就是一门充满农郁生活气息的学科,它来自于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应走出传统的脚本,冲破束缚枯燥简单的解释文本,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本文从聪明的小妙拨、诱导的口头禅、亲身实践重现情境和角色扮演体验生活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使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浅谈 篇8

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采用“生活化模式”展现文本资源

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1、把课堂“搬进”生活。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参观。在超市里,教师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认识商品及商品标签,把不认识的字记下来,回到学校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这样不仅学生认识了许多字,而且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班集体更加团结。

2、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在来学校的路上,把不认识的字写下来,来到学校之后,在班上互相交流,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三、作业生活化

21世纪是知识爆炸时代,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文打交道。教师可采用创造性地生活作业,使学生大量识字。

1、借助书籍识字。儿童喜欢看故事书、小漫画等,教师可开展每周一节“我会说”展示课外阅读课,鼓励学生多识字,多阅读,不仅提高识字能力,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2、借助电视、电脑等多媒体识字。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要求家长让学生看电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屏幕上的字。这样,学生不仅仅认识了大量的字,而且也获得大量有效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借助生活情境识字。教师可要求家长带学生上街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广告牌上的字,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建立友谊,增进人际互助、谅解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小学生拥有自由的心理空间。创造人际间良好的关系和环境,能为儿童的社会交往、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美国的帕特里克对比实验发现: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对知识感受性强,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文知识与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形成活跃的班级气氛。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法;同学之间友好合作的交往可以使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学生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小学生年龄相近,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爱好,便于互相启发,相互实现认识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共同实现认识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篇9

“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于漪老师如是说。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 40 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 ``````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奴隶英雄》的教学的确让不少老师犯难,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斯巴达克、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式的《奴隶英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奴隶悲惨命运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科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配上精心剪辑的音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又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

又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时,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学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学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生: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儿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教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桂林的山水、桂海碑林、李宗仁故居、八路军驻桂办事处遗址、红军突破湘江烈士陵园等,就是一个个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上一篇:质检qc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绿色发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