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2024-07-02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共12篇)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更好地去体味和改造生活, 同时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 情操也能得到真正的陶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回归生活, 促进语文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摒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完善, 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走出来, 深入实际生活, 去感悟、去体验。然而对于一些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小学生往往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要留心观察, 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从而提高其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课文《小露珠》时, 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很少有同学去用心观察它,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 让同学们了解到小露珠对于万物的生长是多么重要, 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了。再如《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 了解它的形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因此, 在充分的生活背景下, 教师应该进行生活化教学, 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化学习的过程。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 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荣臻元帅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 不仅使学生对聂荣臻元帅是中日友谊使者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深入生活, 实现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应该善于观察,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相结合的地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儿童不能在一个世界里, 像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寻找一种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所以, 最终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的目的, 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校园和社会中的课外实践为依托, 将知识延伸到生活。

1. 走进校园, 联系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 我发现学生对六一的庆祝活动非常感兴趣, 于是我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活动, 结果出乎意料: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 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一定情境中激活了学生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 因而“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2. 走进社会, 联系生活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语文来源于社会, 更要走向社会。社会是语文的源泉。现代语文, 应该关注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结合社会,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联系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的活动, 如学了《鸟岛》《台湾的蝴蝶谷》等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像导游一样, 回去向自己的父母介绍那里的美景。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 如参观访问, 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 结合实践, 形成“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 而应像张孝纯老师提出的“大语文”教学观一样, 语文教师应放眼社会和世界, 使语文走出小课堂, 走上社会轨道, 与国际接轨。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心国际动态, 把有限地教材内容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结合。这一点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已有所体现。大语文教学, 需要教师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热情,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大语文教学, 任重而道远, 而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无疑是一条正确高效的道路。

总之, 语文教学就是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让语文教学走生活化之路, 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知识的弊端,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2

金沙县第二小学:王德艳

说到作文教学,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从教十余年,在阅读教学上还积累些经验,而在作文教学上,真是无计可施啊!2017年8月,我通过努力,考进金沙县第二小学任教,来到这样的大型学校,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里人才济济,突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不过,不懂就学吧!在这半年里,我潜心研究,虚心向同事请教,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断地努力着。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以“生活化作文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及李弦名师工作室和我校联合开展的“小学生体验式作文教学”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原来我们在关于作文内容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作文写作过于书面化、形式化,显得不够生动、真实,这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够生活化,很难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意真切地运用到写作中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对小学语文作文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收集,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思维等方式。通过这段时间的积累,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1.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任何的文学创作都必须来源于生活,大到作家的文学写作,小到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同样对于作文写作来说,想要写作一篇好的作文,必须通过足够仔细地对生活观察,因此生活体验,生活素材收集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比如以“动物园的小动物们”为题写作时,就需要学生们将动物园中的动物种类、样貌、性格和原本的生活环境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再通过将在动物园游览参观之后的感受都真诚地表达出来。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就应当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注意观察父母或者朋友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特长等,就能够通过在相关题材的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只要老师细心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就一定能够使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通过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适用于作文的写作,学生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积极的感受生活的魅力,体会生活的乐趣,才能够写出有思想、有内涵、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比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通过亲手种下一棵棵小树苗,学生能够感受小树长成大树的不容易,通过亲手参与树苗栽植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产生爱护树木的意识,从而形成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这种通过亲手植树产生的成就感以及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能力,也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劝导别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进而间接地影响到身边的人。以后在此类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将不仅仅只是写具体的植树过程,还会更深一步的写出保护环境的意愿,从而提升文章的内涵,加深文章的思想深度。

二、让课堂教学成为生活化的平台

1.把课堂内容转变为生活化的内容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纪还比较小,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内的课堂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课外经验转化为课内写作素材的最佳方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课文中描写的挑山工的心理情景,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进行现场演绎,使学生通过扮演挑山工、游客等不同角色,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挑山工的心理状况。通过学习了解文章作者所想要向我们传达的这篇文章的真实意义,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扮演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文章中主人公的真实心理状况,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对于生活的珍惜、热爱,促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真情实感写出有内涵、有情感温度的文章。

2.把课外经历运用到写作之中

尽管课内的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合,但是课堂之外的学习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应当适当地开展课外学习的相关活动。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同老师、同学相互分享课外有趣的经历,然后用写作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之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分享写作经验,分享式的写作方式以及将生活中的趣事口语化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将从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同实际生活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用生活实际写作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小学生们在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问题,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十足的好奇心,若老师在这一点上能够加以引导,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抓住现实事物的本质用自己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描述自己的感受体验。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指引,让他们对于不同问题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运用发散式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去了解问题,并且尝试性地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作时,我们可以对学生多提一些问题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问学生:“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如果长大了要工作了,希望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通过类似提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日积月累,笔者相信对于学生的写作一定会有所帮助,并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让学生爱上写作

在小学的语文课程中,作文写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想要使学生能够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教学的关键就是取得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喜爱。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生活实际提出能够使学生引起共鸣的话题,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的写作题材要选取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话题,比如“假如我是超人”“我想做一名科学家”“我最喜欢吃的食物是”等,通过切实地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设置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的题目,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出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增进对于写作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简而言之,在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上,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探索应当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同时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融合到一起,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换位思考,同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感受写作生活的乐趣。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作文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分析了我国目前小学学生语文作文写作存在的诸如学生写作的作文过于书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使其体验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积累丰富的生活写作素材,将课堂教学转变成为生活化的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实际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最终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帮助,从而能够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爱上写作、爱上生活。

论述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书籍报纸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书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读书时,应该教会学生去有选择的读书,并且教师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或者一些比较优美的段落摘抄下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相应的知识,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并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著名的学者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句话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二、在网络广播影视中学语文

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给学生以巨大的信息量冲击,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广播电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书本和广播一样,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巨大想象,例如有些广播电台的语言组织非常优美,就像现代诗文风格一样,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电台中一些比较经典或者精彩的话语进行摘抄背诵,反复锻炼自己的文字功底,通过这些听、看、写反复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凝练能力,这些东西对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来说无疑是场听觉和心灵的盛宴。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相关的背景资料搬进课堂,通过一些诗歌朗诵家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整首诗的意蕴和感情,同时在朗读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创作相似的歌曲,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相应的点评,在课后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描写北国雪的相关资料,并且将一些优美的文字抄写下来,在课堂进行相应的展示。

三、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和生活实际联系得很紧密的实践性学科,一个好的写者善于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例如从平时生活中买菜、逛街中的所见所闻、家里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并且里面融入自己的情感特征,同时语文的叙述可以来自于自身,也可以第三者。我们可以让学生倾听一些阅历较为丰富的第三者,倾听他们关于一些奇闻逸事的看法,这些丰富生动的事例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肚子里有货,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不出相应的素材。

四、在谜语对联歇后语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谚语,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有很多丰富的素材可以挖掘。例如成语和俗语,通常这些词语中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字面意思是指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实际意思,但是深层意思则是指该词语有相应的隐射的含义,同时这些词语本身的高度凝练是中华文化精髓。在一些词语中通常分为实际的物体和字,人们通过这些词语的组成可以看出整个词语另一层的意思,这样的词语能够勾起人丰富的想象能力。同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通过让学生猜词语或者成语的意思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在古代语文中两袖清风是指为官者的清廉而不是指人非常凉爽,古代汉语中红豆一般是指相思,所以才会出现现代红豆这个品牌。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学加工,通过文学的描述方式在学生的笔下具体展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去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自我的文学修养和气质。

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将对文学的热情投入生活中去,文学最终的目的仍是回归生活。因此教师只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文学,体会文学,并且在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文学。

(一)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学习知识自然是为了应用。在课堂上关于语文修辞手法还有环境描写的手段教师都讲过,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相应的题目。例如为校园的垃圾站或者图书馆写一些标语或者宣传稿,并且利用全班进行征文比赛,看看谁的文字最有创意。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看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语文在自身学习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语文,不断磨炼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二)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时事热点,还有一些神秘的事件,一些未知的事物。通过这样的引导,我们可以充分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新疆的神秘公路、百慕大三角的神秘船只消失事件。通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合理的文献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者一篇小的调查报告。

六、结语

语文来自于实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学习语文的诀窍。教师在课堂中所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体味生活,将生活为语文写作服务,同时语文学习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注定要返璞归真,回归生活。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娜.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3(23).

[2]曹姬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大观周刊,2013(6).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学生

一、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现阶段,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始终在课堂中拘泥, 应当密切地与广博的社会教学相结合, 在生活的大课堂当中使学生用好语文以及学好语文。要想让学生将语文这一人生工具扎实地、真正地、熟练地加以掌握, 那么就应当将语文和生活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厚障壁”彻底打破, 使学生的心灵与语文教学相互沟通, 使社会天地与语文课堂相互接壤, 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并且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地“生活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途径

(一) 加强游戏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 为了对学生的童心加以保护, 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增长智慧, 学到知识, 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 并且从中得到成功的乐趣, 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采用表演、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可以采用“快乐邮递员”、“击鼓传花”、“游戏拼音动物园”等有趣而又生动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 以此活跃课程气氛, 从而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加强教材中知识的生活化, 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同时也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起来, 这是能够将课本知识转变成生活常识且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 开展综合性学习, 推动学生走向社会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不仅能够对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共享资源挖掘出来, 还能够对各科知识技能综合性地利用起来, 有助于推动学生不断走向社会, 在社会的大课堂中用语文、学语文,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 在讲解《家乡的秋白梨》一课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通常极少有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特产, 进而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到生活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对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加以组织, 在社会调查中使学生学习语文。与此同时, 学生的调查技能、访谈技能和观察技能均能够得以发展及提高。

(三)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真正走进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以往死记硬背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打破, 重点对学生自主实践和自主学习加以强调, 重视激励学生的自悟和自得,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主动地参与, 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比如, 在讲授《可爱的小蜜蜂》这篇文章时, 通常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将书本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及蜜蜂的生活特点掌握, 但是抛开课本学生却对蜜蜂知之甚少, 甚至有些学生将蜜蜂画成了蚂蚁。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看一看、走一走, 让学生们切身观察生活中蜜蜂的形态、蜜蜂的动作和蜜蜂的活动等,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蜜蜂的观察及了解写成小短文或者日记, 从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融入生活, 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四) 拓展学习空间, 沟通“三大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使课堂内外沟通起来, 对社区、家庭和学校等教学资源充分地加以利用, 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加以开展, 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方面, 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 而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便是父母, 在家庭中, 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 这便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家庭特点抓住, 对语文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比如, 有些家长是卖水果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水果方面的小文章;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服装广告进行设计等。通过这样的措施, 学生便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能够得到家长的赞许;另一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舞台, 教师可以将这个舞台中所发生的故事适当地引进学习中。比如,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并且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在选举班干部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自荐书, 并且上台演讲;在语文课堂开始前, 可以请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即兴演讲, 对班级生活进行评论或者讲述生活中的趣闻等。在这些“语文化”的生活当中, 学生便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语文对学生的帮助以及乐趣, 进而促使生活运用和学习语文共同提高。此外, 社会是广阔的背景, 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天地, 教师可以利用对社会中时髦的广告词, 比如“使用××牙膏, 让您牙口无炎”、“××啤酒, 步步领鲜”等, 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 并且加强学生的规范用词。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探索 篇5

[摘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这一生活教育理论问世以来,一直以鲜明的观点在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们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借着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教育与生活的无痕对接再次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本文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系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出发,依托教学实际,从“走近生活,立足文本;亲临生活,开放课堂;描绘生活,感悟生命”等三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建,努力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关键词]

重建

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可持续发展前景这样一些特点。而人的生活体验恰恰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语文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无缝链接,重建语文教学生活。

重建语文教学生活就是要将语文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现生活和学习合二为一的目标,从而获得有活力的语文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一

立足文本

走近生活

作为语文课程载体的文本,每一篇课文都是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生活就存在于这种立体的、鲜活的文本之中。因此,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元素,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容,获取生活的启迪;也赋予了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1.紧扣文本

体察生活,许多的文本内容是学生比较常见和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学生对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学生熟知却又被遗漏的教学元素,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唤起曾经的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荷花》一文,荷花虽然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真正用心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设计明确的观察任务,教给科学的观察方法,并精心指导学生去抓住荷花特点进行观察,感受荷花的美。这样,活生生的荷花就会透过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了学生的生活文本,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雷雨》一文,可以借助影像资料,指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各方面去观察、感受雷雨前、中、后的景物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加深对生活的印象,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得文本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演示文本

再现生活

专家指出“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我们的教材体系中,有的文本内容却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老师在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形象、直观地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激起学习兴趣,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就水到渠成了。也有一些老师善于对文本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如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就可以把语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在教学课文《葡萄沟》时,为了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能进一步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老师带几位学生扮演“客人”,请其余学生当老乡。客人说:“我是来自浙江的客人,听说你们这儿的葡萄很有名。”几位“老乡”说:“你好呀,欢迎,欢迎,快坐会儿,来尝尝我们这儿的葡萄吧!”(师做吃状)师说:“哦!吃饱了,谢谢!”老乡说:“再坐会儿吧!这儿还有葡萄带些回去吃吧„„”全班学生都赶着上来尝葡萄,场面相当热闹。毫无疑问,学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招呼客人”与一些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才有了这样的表演。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能看出老乡热情?”在目睹了实践操练后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表演,其效果无疑会远胜于教师抽象的讲解,而使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

3.品位文本

体验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优美动人,需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教学《说茶》一文中,请学生边品味文本内容,边亲自品茶,文本文字与生活情趣悄然结合,学生感受颇深。如教学《葡萄沟》中的葡萄干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先观葡萄干形,再品葡萄干味,那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的特点,无需解释说明,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明白。这一刻,品味文本即成为了生活的体验,体验生活即提升了文本的品味。二

亲临生活,开放课堂

课堂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外延为课堂教室外,课本练习之外。都说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做有心人,“放雀出笼”,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亲自到工厂、市场、乡村、住户中去调查、访问、参观、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并逐步培养和引导学生也做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有心人。教师要做到擦亮自己和学生的慧眼,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开放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社会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亲临生活,使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教材。

1.亲临校园,开放课堂

校园是个大课堂,校园语文学习因素随处可见,告示牌上的文字、橱窗里的标语、学校的通知、校务公告栏的文件等。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在课堂上交流,让语文教学面向校园。同时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个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激烈的运动会、快乐的六一节、有意义的少年税校活动、为灾区人民、身患疾病的伙伴捐款等等,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好素材。

2.亲临家庭,开放课堂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经营烟酒商行的家庭,请家长配合孩子分析烟酒的利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有的家长是经营服装生意的,则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下服装广告;还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这样家庭的孩子对于介绍水果方面的文章拿捏得就会比较到位。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建还要引导家长适当订阅一些报刊、杂志在家里阅读,让孩子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很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

3.亲临社会,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小学生经常会跟随大人去超市、酒店、游乐园等地方消费和游玩。超市内,琳琅满目的物品都是小学生经常接触的,在超市的物架上都有每样物品的名称和价目;在酒店中都有不同风格的装饰摆设、菜单、餐具;游乐园更是儿童的天地,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积累知识......这些社会生活无时无刻地在向学生展示着语文学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各种商标、小包装袋,摘录广告上认识的精彩语句等,让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成就感得到满足。组织学生去调查超市的经营状况,给超市领导写信,这些更是学习语文的好载体。同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亲自设计探究性、交流性、趣味性的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共同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小主人。挖掘校外的教育资源,参观考察古建筑群,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到农村去帮助出黑板报;到企业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都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无机地相交相融,重建鲜活的语文生活。

4.亲临网络,开放课堂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新时代,老师们早已不再是“一心埋头教参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更多的是用开放的心态,上机看看网上精彩的世界。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广阔的知识信息背景,更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我们可以大胆地汲取高人经典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查阅更多的课文背景资料,我们更可以在网上搜索我们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答案。亲临网络,我们节约更多时间;亲临网络,我们获取更多知识;亲临网络,我们方可居高临下,有的放矢,深入浅出。科学合理利用,我们能给缺氧的课堂带来新鲜的空气,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在倾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的结尾时,我感受到亲临网络,开放课堂带来的巨大震撼。老师带领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之后,进行了拓展:仅仅在阿尔及利亚的救灾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吗?不,远远不止这一些!课件播放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灾区、新疆昭苏、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灾难、巴基斯坦7.8级地震、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别自治区以及四川特大级地震中所立下的战功。学生随着影像资料的播放,情绪高涨,异常激动。老师趁机问道:你愿意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中国国际救援队?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振奋的。课堂掀起一高潮。

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在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完全可以更加开放,而开放的关键是大胆吸纳,合理整合。像《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最后一个环节,比较好地处理了课内与课外、文本与超文本、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阅读课,就用足了生活与网络资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本更加丰厚。

描绘生活,感悟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体验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感悟,建立在学生的亲历之后。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又强调,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创造生活,才能放飞学生生命的自我,体验成长的快乐,感悟生命的精彩。

1.描绘生活,放飞心灵

一是即兴成文。课堂教学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事情,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心灵一震,但又稍纵即逝。如课堂中突然闯入的一只蜜蜂,轰然倒地的桌子„„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知道学生写作的良机,教师应及时捕捉,因势利导,即兴作文。这样的作文,因为学生经历了全过程,写起来得心应手。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教师还是闹哄哄的,从他们的议论中我似乎能听出教室里多了一位“客人”。仔细一问,果然在一位男生的矿泉水瓶里,一直极富生命力的蚂蚱在跳着、蹦着。这时可真为难我,是不去处理它?还是去处理它?如果要处理,怎么处理。我犯困了!看着学生们那新鲜劲儿,我突发灵感,请出“客人”,请这几位调皮孩子从外形、动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介绍,再请其他小朋友轮流观察之后,写下一篇观察日记。在哄闹之后,教室渐渐安静了下来。我高兴,生活的瞬间让我和学生们有了生动的写作素材。一篇篇生动有趣、极具个人特色的习作在学生笔尖流淌着。

二是观察成文。大自然是博大的,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花鸟草虫的生生息息,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向往最迷恋的。老师善于在各个季节带领学生观察花的晨昏变化,树的四季易容;在春、秋游中,带领学生感受蝶的迷彩,叶的绚烂......夏令营,堆雪人打雪仗,让孩子们在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捕捉大自然所赋予的写作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讲讲写写,这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在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观察生活,勤于写作的习惯。

三是交际作文。在学校创建花园式学校的过程中,让学生写写“请为学校添份绿”、“美化校园你我他”等标语和倡议书,既得到了学校的肯定与支持,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情感都在加强,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通信活动。班级开设“心灵信箱”,让学生给老师写信,与远方的某个班级结成友谊班,进行“鸿雁往来”,增进彼此的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写推销语,写解说词,写自荐书等,让他们再描绘生活中放飞心灵。

2.创造生活,感悟生命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成长,享受生命的快乐。一是利用听觉联想,借助变化多端的声音,激发学生情趣,引导想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画面,产生表达的欲望。把生活中“风声”、“雨声”、“欢呼声”等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仔细、放松地倾听,自由自在地展开想像的翅膀,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勾画生活场所。二是利用视觉联想,给学生以视觉感官的直观刺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写作。出示的物品应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这样做易于唤醒他们大脑中的储存,写出的习作才能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三是情境联想,作文是生活和思想、环境与情感、客体与主体相熔铸的产物,写作思路离不开情境的诱发。学校组织学生踏春活动,迎风摇曳的绿叶,随风起舞的野花,还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会使学生心旷神怡。在情境的催生下,学生浮想联翩,思路极为活跃,佳作亦应运而生。让学生在作文中创造生活,让生活因为创造而美丽。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生活化情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24

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都极其广泛的学科,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让生活事例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师说,他们在教学时,会收集一些和课文内容联系很密切的图片,如特写的、整体的、局部的,然后配上些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孩子们仿佛站在了相关的画面前。古代建设的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民族的会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等这样的生动效果。

二、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豐富学生体验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学一年级孩子《春天来了》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让大家寻找春天的足迹,并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躺在草地上,或者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春天来了,小草冒出小脑袋了。”有的说“我很快乐,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有的说“躺在草地上的时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戏,他们悄悄地挠我痒痒。”……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春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动而辞发”的真谛。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精彩。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让教学再现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得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地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总之,把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融合在一起的课堂。让和谐的语文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尽情徜徉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才智》2013年33期.

[2]措姬.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大观周刊》2013年6期.

谈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7

1.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插秧式的桌椅……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整齐划一,但它却缺乏一种温馨的乐学环境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 以各种形式再现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二、有生活,语文课堂才能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物质保证。

记得我在教学“席”这个生字时,让同学们组词语,当同学们组出“出席”这个词语时,我要同学们讲讲这个词的意思,其中有个男孩站起来做着动作大声说:“就是村里的人在一起吃席,快要开席时,管事的人说一声‘出席喽’,这样端盘的人员就该上席了。”不等他说完,同学们就前仰后合地笑开了,为他的理解,也为他的动作和语言。发言的这位男孩是我们班的班长,他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理事人,哪家有红白喜事准少不了,他是见多了,所以一下子就联系上了“出席”这个词。其实,“出席”这个词的书面意思并不是他所说的这样,可他的理解我也找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生活处处皆学问。

三、关注生活,引导观察

作文内容从哪里来?学生作文的内容就是要靠平时对生活素材的积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从观察、关注生活入手,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生活当成作文内容的选择之地。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才会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如有次下午我正在上课,突然听到外面有许多麻雀的叫声,寻声望去,嗬,黑压压的一片,这么多一群麻雀忽飞忽停,喳喳地叫着,学生也被吸引住,情不自禁地一齐把目光投向窗外。于是我就让他们都站起来,走到窗口观察这一景象,学生们无不惊叹,就在他们一声声的欢呼和惊叹中,一篇篇生动形象的习作应运而生。在习作中指导学生观察,还可让学生把视线从学校生活转向家庭生活,及时记下自己的点滴见闻。布置学生回去观察家中的景、物,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去观察并记下来,经常布置学生回去参加家务劳动,把劳动时的情境、心情描述下来。如此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懂得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懂得只有关注生活,学会观察,才会获得源头活水。

四、拓展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状况、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就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到工厂、农村、环保部门等去参观、访问,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报纸、杂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处于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网上有针对性地查找自己所需的材料。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文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

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论述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一、在书籍报纸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通过看书, 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书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读书时,应该教会学生去有选择的读书,并且教师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或者一些比较优美的段落摘抄下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相应的知识,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并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著名的学者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句话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二、在网络广播影视中学语文

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给学生以巨大的信息量冲击,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广播电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书本和广播一样,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巨大想象,例如有些广播电台的语言组织非常优美,就像现代诗文风格一样,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电台中一些比较经典或者精彩的话语进行摘抄背诵,反复锻炼自己的文字功底,通过这些听、 看、写反复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凝练能力,这些东西对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来说无疑是场听觉和心灵的盛宴。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相关的背景资料搬进课堂, 通过一些诗歌朗诵家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整首诗的意蕴和感情,同时在朗读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创作相似的歌曲,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相应的点评,在课后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描写北国雪的相关资料,并且将一些优美的文字抄写下来,在课堂进行相应的展示。

三、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和生活实际联系得很紧密的实践性学科,一个好的写者善于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例如从平时生活中买菜、逛街中的所见所闻、家里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并且里面融入自己的情感特征,同时语文的叙述可以来自于自身,也可以第三者。我们可以让学生倾听一些阅历较为丰富的第三者,倾听他们关于一些奇闻逸事的看法,这些丰富生动的事例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肚子里有货,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不出相应的素材。

四、在谜语对联歇后语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谚语,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有很多丰富的素材可以挖掘。例如成语和俗语,通常这些词语中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字面意思是指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实际意思,但是深层意思则是指该词语有相应的隐射的含义,同时这些词语本身的高度凝练是中华文化精髓。在一些词语中通常分为实际的物体和字,人们通过这些词语的组成可以看出整个词语另一层的意思,这样的词语能够勾起人丰富的想象能力。同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通过让学生猜词语或者成语的意思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在古代语文中两袖清风是指为官者的清廉而不是指人非常凉爽, 古代汉语中红豆一般是指相思,所以才会出现现代红豆这个品牌。 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学加工,通过文学的描述方式在学生的笔下具体展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去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自我的文学修养和气质。

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将对文学的热情投入生活中去,文学最终的目的仍是回归生活。因此教师只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文学,体会文学,并且在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文学。

(一)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学习知识自然是为了应用。在课堂上关于语文修辞手法还有环境描写的手段教师都讲过,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相应的题目。 例如为校园的垃圾站或者图书馆写一些标语或者宣传稿,并且利用全班进行征文比赛,看看谁的文字最有创意。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看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语文在自身学习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语文,不断磨炼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二)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时事热点,还有一些神秘的事件,一些未知的事物。通过这样的引导,我们可以充分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新疆的神秘公路、百慕大三角的神秘船只消失事件。通过这样,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合理的文献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者一篇小的调查报告。

六、结语

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篇9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只是单纯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教授文章, 只重知识与技能, 是在就教材进行讲解,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 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处于肤浅层次, 使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负担, 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人文价值。而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 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即实现“再现生活, 体验生活, 回归生活”,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使学生产生独特的见解, 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1. 还原生活。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 而是作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用心体会而写出来的, 可以说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有生活的影子。因此, 我们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需要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作者文章所描述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是孤立、机械地进行文章的分析, 进行机械的讲读式教学, 而是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手段还原生活, 让学生能够真切地走进作者的生活世界。这样, 学生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文字。如我在教学前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资源库与综合处理功能, 为学生收集与文本相关的图片、照片、影视剧片断等。然后, 我再精心构思、巧妙组合, 将一篇篇枯燥静止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课件。上课时, 我将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 真实地还原了作者文本所描写的生活, 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同时, 学生也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与场景来理解文章, 这样更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 体验生活。

新课程改革倡导个性化阅读, 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将文本与现实结合起来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还原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文本所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能基于文本, 又超越文本, 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悟。因此,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将文本的学习引向学生的现实生活,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来感悟与理解文本。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我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细节, 从真实的生活中来体会父爱。这样, 学生就会对文中所描写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产生更深刻的体验与认知。

3. 回归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来,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教学原则, 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来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要将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室引向学校、家庭与社会, 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平台与表现舞台,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校园, 走上大街, 走向社会, 纠正广告语、店铺名、宣传标语以及影视剧等各类电视节目中不规范用字现象等等。这样, 学生便可以将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 从而可使学生养成规范用字、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在不断的纠错中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又如, 在学习了游记类文章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给家长、朋友当导游, 向他们介绍名胜古迹、旅游胜地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要我们用心, 就可以在小学生的生活与语文教学间找准最佳结合点, 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将学与用结合来, 在运用中加深认知, 提高理解, 学会运用。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告诉我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手段, 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 我们在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包括生活化教学手段时, 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积极探究。我们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 才能增强教学的亲切感, 激起学生学的激情, 才能使学生对教学产生认可与期待, 才能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其中, 从而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只是想当然地进行生活化教学, 这样使得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 自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 我们要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 认真观察学生的生活, 走向学生的生活, 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 从小学生的现有知识与现实生活为切入点, 在学生与教学间找准最佳结合点,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基于生活实际达到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2. 突出语文特色。

生活化教学并不等于生活的简单堆砌, 也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适合小学生的学习, 而是要将生活与语文结合起来, 既突出生活化, 又突出语文化。我们只有将小学生的生活与小学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实现生活化与语文化的结合, 实现生活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才能使生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 才能真正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谈生活化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一、让识字教学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稿)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而能把语文这一生活工具用活、用好, 我们可得从识字开始。根据汉字特点,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 加减变换法。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 偏旁带字,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例如, “目”“白”“大”“王”等, 减一画会是什么字呢?加一画又会是什么字呢? (当然这类型的字很多) 利用熟字进行造字, 进行记忆, 既有趣, 又记得牢。 (2) 走进生活法。例如, 鼓励学生去书店、上网、收看电视……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布置家长和学生一起收集一些广告语, 并在语文课上相互交流, 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家的地址。相互交流看, 这样既增进感情又认识了新字。 (3) 歌谣谜语法。如“告”有学生是这样想的“一口咬掉牛尾巴”“茶”同学们又是这么说的“草人骑木马”。当然, 识字教学不仅有上面几种, 还有表演法、联系法、比较法等等。不论你用哪一法, 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要求。

二、让阅读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才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促进学生的发展。

(1) 运用多媒体, 打开学生阅读思维。教材中的一些游记、写景、说明文等, 借助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录音渲染等手段, 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景, 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 为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提供一种背景, 一个平台, 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在我们这儿, 不靠近大海, 四处高山环抱, 对于山区的学生根本没有人观看过海面的潮起潮落, 更不要说是感应它给人带来的气势磅礴景象了。在教学《观海》一课时, 我将海宁潮的录像放给孩子们看, 让他们身历其境, 感受潮水的迅猛气势, 潮形的变化多端, 大海的无穷力量。读着《观潮》, 看着潮水, 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唤醒了, 兴趣被激发了。当然, 类似例子还很多。

(2) 让学生走进社会, 融入自然。像《燕子》一课, 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到校园外, 边欣赏美丽的日出, 边感受文本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情, 让学生和文本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碰撞”。像《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真正回到实际, 关心一次残疾人, 去体会关心别人的快乐和学会能为别人着想 (但这样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

(3) 让学生走进课本人物, 步入他们的生活。如:《黄继光》《小动物过冬》《要好好学字》等等, 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人物角色。延伸阅读时, 可以让学生做些操作性的作业, 如:收集一个黄继光的故事, 为黄继光朗诵一首诗来纪念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冬眠?哪些要迁徙, 飞到南方去? (同学们收集后相互交流) 也可以搞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等等。再如,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时, 可以先让学生将文中的“船夫”一词换成“我”或者“他”来反复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用“我”会显得自豪, 用“他”则会羡慕或赞美) ,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内涵, 从而真实地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再以“谁的什么技术特别好”为总起句来说一说生活中的人与事, 从而建构起生活场景, 实现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目的。这样的角色体验, 它的生命力是强大的,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因为有了体验, 从而让学习扩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用身体去经历, 用心灵去感悟, 这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影响;措施

小学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例如,社会生活、市场经济、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和科学知识等,教学起来,如果拓展到这些方面的话,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语文,还可以开阔知识视野。在生活的环境中更加充满丰富的语文知识,教师充分利用这点就会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来无穷的乐趣。

一、生活化教学对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采用生活化教学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入生活中更多有关智力范围的生活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对所接触到的事物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活情境起到很大的诱发作用。其次,是开拓了学生的体验方式,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然而知识确实是起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当学生学习的时候,知识都可以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正是因为如此,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为学生的体验提供更好的途径。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1.借助生活情境,让学生融入生活体验

每个人要体验到生活的情境,全身心投入其中,才可以深切地体悟到其中的道理,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个人的感悟。然而小学生的情感也相当丰富、活跃,那么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课堂内容时,要从学生这些特点出发,结束课堂内容或者是开展课堂内容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当中,体悟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教师可以展开一些融入生活感受生活的活动,例如,组建小组,布置相关任务,让小组融入不同的生活情境当中,比如田野、村庄、娱乐场所、工地,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如何按照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把相应的情境感悟描述出来,最后课堂汇报。

2.把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如果教师在教学课堂内容的时候,能够充分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然后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将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的方式,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关访问的课堂内容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访问,或者是在电视上的有关访谈节目,应用到课堂上,可想效果将会更佳。

生活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真正体会到语文给自身带来的真正用处。教师应该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努力把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杨海花.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J].教师,2011(11).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篇12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存在的现状

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学都是存在于课本上, 而忽略了生活的教学, 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 把学校的传统知识教育和生活教育分离, 严重脱离生活实际。 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1.没有遵循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指导思想。

综合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 语文素养的内在含义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这种综合素养的宗旨是全面发展, 这样就必须做到把小学的课本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 而不是只传授课本知识, 导致生活和课本分离。 应试教育不能够使学生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母语的培养产生分离感。 在语文课本教学中, 只是在进行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堆砌, 不能够结合生活, 运用语文知识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 这样就没有把语文引入生活当中。 语文脱离了生活, 没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兴趣情感、价值观等抽象的能力, 就抹杀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禁锢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语文教学模式化, 使学生不能在学习中融入生活。

语文教学形成了一种模式化, 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机械化, 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没有主动性, 这样就容易把丰富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限制。 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 反而使学习不能融入生活, 模式化产生“高耗低效”。

二、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

语文的教学不能够停留在只学不用的层面上, 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就要求语文的教学渗透生活的内容, 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走生活化语文教学的道路。 语文课本的所有知识的外延都是生活, 应该以课堂为起点, 加强生活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得到知识, 运用知识, 得到知识带来的启发, 才能有运用知识的力量使学生懂得生活, 学会生活, 感激生活, 做生活的主宰者。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观察生活。 生活的细节往往能够获得生活的重要知识。 有的课本内容就是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或者重要体会, 观察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也能够使学生与文章知识产生共鸣。 例如:《老师, 您好! 》这篇课文就可以利用观察生活的方式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在生活中, 尤其是在学校生活中, 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及其他很多地方都是学生在向老师表达尊重的体现。 让学生观察生活, 搜集生活中的点滴, 就可以做到理解老师, 尊重老师。 这样就是观察生活学习语文, 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学习, 尊重理解老师, 爱戴老师, 而不是片面地通过文字的描述达到体会。 其次, 再现生活。 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用文字的形式记载生活现象, 学习语文知识就是把语文的现象还原的过程。 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文字语言的学习, 只是在客观描述生活, 就而不能使学生主观地感受生活。 所以,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再现生活, 也是对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一种方式。 例如:《水调歌头 》这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并不能直观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含义, 就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再现生活。 可以模拟情景, 让生活中的分离场景再现, 然后让学生体会“花好月圆人长久”的真正情感。 最后, 可以体验生活, 让学生得到语文知识, 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天安门广场》这篇文章的学习, 学生如果只是通过课本, 就只知道天安门广场的知识, 包括位置, 包括历史, 包括对爱国之情的呈现。 要想真正激发爱国情感和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的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 可以通过实地体验。 组织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参观, 把学生对天安门的向往变成现实的体验, 这样, 使文字学习的形式变成体验生活式学习, 无疑才是语文学习的成功。

三、语文学习应该在生活中实现

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正因为这一点, 课堂不能和生活脱节, 学生的人格不能存在为两个互相不接触的世界。 学生的学习不能像一个傀儡一样, 不能进行违心的自我满足。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得到知识和理解知识, 而应该是运用知识, 在生活中有所创造和实现, 而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学习联系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舞台, 在学校发生的事可以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 学校不仅是学习课本语文知识的地方, 更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 在这个集体当中, 每个同学的交流、沟通、互相之间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都是语文交流的过程。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都可以结合运用。

2.联系社会生活。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指出: “ 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老师教给学生课本知识, 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就应该使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得到课堂之外的补充, 多做课外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家庭中的父母是老师的第一老师。 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 是辅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所以, 在家庭中的语文学习, 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人格。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实践。 学生的素质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层面, 更应该和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机械化和模式化现状, 才能不断弥补学生在单纯的语文文字学习上的不足。 语文学习是一粒种子, 只有放进社会这个肥沃的土地里才能枝繁叶茂。

摘要:与众学科相比, 语文是生活性最强的一门学科, 这就意味着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 更应该使“语文生活化, 生活化语文”。语文的外延可以说就是生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

上一篇:高粘度乳化沥青下一篇:古代有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