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支付

2024-10-07

消费支付(精选11篇)

消费支付 篇1

摘要:2004年, 移动支付概念首次提出;2005-2006年, 移动支付概念逐步引入中国;如今, 唱响移动支付的歌声更加嘹亮。3G牌照的发放, 带给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新的发展机遇, 三大运营商欣喜若狂;成熟的支付体系、良好的资金运作, 金融机构移动支付风光无限;而支付终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尽享移动支付的便利。然而, 移动支付这块在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眼中巨大诱人的蛋糕, 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而又坎坷。谁能成为移动支付运营中的主导者?三大运营商集体发力造成的“三足鼎立”局面还将维持多久?伴随移动支付迅猛发展势头而来的安全、统一标准等问题又将如何解决?移动支付新型消费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畅想移动支付未来, 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

概述揭开移动支付的盖头

概念

移动支付是指进行交易的双方为了某种商品或者服务, 利用一定信用额度或一定金额的存款, 通过移动终端 (通常指手机) 从支付服务商处兑换得到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 以移动终端为媒介将该数据转移给支付对象, 从而清偿费用进行商业交易的支付方式。整个移动支付运营价值链主要有移动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商家和终端用户等环节组成。

分类

按照交易额度, 移动支付可以分为微支付和宏支付两大类。微支付的交易额一般较低, 主要应用于游戏、视频内容的下载等, 而宏支付是指交易金额较大的支付行为, 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安全要求的级别不同。对于微支付来说, 使用移动网络本身的SIM卡鉴权机制就已足够;而对于宏支付来说, 通过金融机构进行交易鉴权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支付地点远近, 移动支付可分为近距离支付 (又称F2F支付, 即Face to Face) 和远距离支付。对于移动支付而言, 不同地点的支付, 其技术实现方式不同。近距离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实现方式有红外、NFC (近距离非接触智能芯片) 等;远距离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实现方式有SMS, WAP, IVR, Kjava/BREW, USSD等。各种移动支付业务技术实现方式优劣势比较详见表1。

特点

伴随着3G时代的到来, 移动支付业务迎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其自身特点也更加多样化, 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具有以下特点:

(1) 支付灵活便捷。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 便可足不出户完成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 (2) 交易时间成本低。减少了往返银行的交通时间和支付处理时间。 (3) 利于调整价值链, 优化产业资源布局。移动支付不仅可以为移动运营商带来增值收益, 也可以为金融系统带来中间业务收入。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 它也具备一般电子支付、网络支付等支付方式相似的业务范围, 主要包括手机订购、手机消费、手机银行、刷手机消费等, 这充分体现了移动支付灵活便捷的特点。

总而言之, 尽管国内移动支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但我们依然坚信移动支付在中国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它是3G时代的重要应用, 终将成为传统支付的重要补充。

设想谁将是市场主导者?

目前, 国内移动支付的技术和服务已经逐渐成熟, 中国3G的启动, 更是极大地改善了网络状况, 从而对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支付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移动支付产业属于新兴产业, 2009上半年, 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总量突破1 920万户, 实现交易6 268.5万笔, 支付金额共170.4亿元。咨询公司Informa报告认为, 预计到2013年, 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 600亿美元。而据计世资讯研究预测, 201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1.47亿 (如图1所示) , 未来三年内, 移动支付市场将由“慢车”状态跨度到“快车”状态。2010年将成为移动支付市场快速增长的拐点。

不可否认, 移动支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且随着市场的推动,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已经形成了以下几种运营模式:移动运营商独立运营;银行独立运营;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独立运营;移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联合运营等几种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 (如图2所示) 。然而, 哪一种运营模式更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 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市场需求结构, 更能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呢?移动支付市场的参与者本身就是在进行一场较量、博弈, 以最大化地分得移动支付业务这块香甜可口的“蛋糕”。

设想一:移动运营商成为运营主体

理由:

1.运营商处于通信设备产业链的核心, 其对业务的开发和推广, 势必会影响设备厂商的行为, 可促进移动支付尽快走上产业化。

2.运营商拥有丰富的用户资源, 庞大的用户群是任何金融机构和第三方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对于移动支付商业化的推广, 运营商的优势算得上得天独厚。

3.与电子银行相比, 移动支付使用更便利, 用户的操作门槛更低。如通过更换一张SIM卡, 用户就可以方便地靠近刷卡终端完成资金支付, 其便捷性要远远大于WAP或者客户端版本的手机银行, 因此, 对于能够覆盖各种层次、各种终端类型的上亿手机用户, 非接触式的SIM卡方案或许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4.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解决用户对资金安全的担忧。手机银行可以解决用户的身份认证问题, 可是由于不能像电脑那样能够提供外部密钥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数据加密, 因此在交易过程中, 通过手机的金融业务操作就很容易被截取。而非接触式的SIM卡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存放交易安全数据密钥的地方, 通过与运营商建立的证书管理中心和认证数据中心交互, 不仅能够解决用户的身份认证问题, 也能够同时确保对交易数据的加密。而且, 独立于银行账户的运营商设立的支付资金账户的存在, 能够确保在银行账户被暴露之前, 存在一个足够安全的缓冲和隔离防护带。

5.从产业成本结构来说, 非接触式解决方案最大的成本结构在于用户终端上SIM卡的更换以及在商户刷卡终端的大规模部署。这些成本成为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巨大资本门槛。对于银行来说, 他们早已大规模部署了银行卡刷卡终端, 可能没有足够的利益动机来承担这两部分成本。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 不管是出于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空间还是出于竞争的需要, 实现对手机用户的高度黏着以及从数亿用户那里快速获得规模效应以实现迅速降低成本的可能, 都给了运营商足够的动机去承担最开始的成本。

特点:

直接与用户发生关系, 不需要银行参与, 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用户的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减, 技术实现简便, 但手机话费和移动支付费用很难区分;运营商需要承担部分金融机构的责任, 只能限制或停留在小额支付领域中, 如果发生大额交易将与国家金融政策发生抵触;无法对非话费类业务出具发票, 税务处理复杂。

设想二:银行成为运营主体

理由:

1.银行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 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 用户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移动支付。

2.银行为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 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用户提供信息通道, 不参与支付过程。

3.高效的资金运作管理、成熟的支付体系、高度的客户信赖是银行进驻移动支付领域的最大资本。银行可以将用户手机号码与客户的银行账户关联在一起, 并且必须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一套完整、灵活的安全体系, 从而保证用户支付过程的安全通畅。银行利用他们在账户管理、支付领域的经验, 依靠大量的现有客户

群以及他们对银行的信任, 可以大大减少运营的成本。

特点:

当前我国大部分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 (如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工商银行等) 都由自己运营移动支付平台, 但各银行只能为本行用户提供手机银行服务, 移动支付业务在银行之间不能互联互通;各银行都要购置自己的设备并开发自己的系统, 因而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对终端设备的安全性要求很高, 用户需要更换手机或STK卡。

设想三: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运营主体

理由:

1.目前, 处于中国移动支付产业中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 (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 , 有上海捷银、联动优势、支付宝、快钱等企业, 它们具有整合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等各方面资源并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能为手机用户提供丰富的移动支付业务。

2.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可利用移动、电信的通信网络资源和金融机构的各种支付卡, 进行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交易确认。

比如, Paybox.netAG与IBM公司合作开发的WebSphere平台、北京泰康亚洲科技有限公司的“万信通”平台、广州金中华通讯公司的“金钱包”等, 就是由独立的平台运营商运营的移动支付平台。

特点:

银行、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服务提供商发挥着“插转器”的作用, 将银行、运营商等各利益群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单化, 将多对多的关系变为多对一的关系, 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务运作的效率;用户有了多种选择, 只要加入到平台中即可实现跨行之间的支付交易;服务提供商简化了其他环节之间的关系, 但也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了处理各种关系的负担;在市场推广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资金运作能力等方面, 都要求服务提供商具有很高的行业号召力。

暗战运营商的战略游戏

目前, 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 正处于“日益明朗”的发展趋势中, 除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与稳定, 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移动支付技术也是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因此, 此这种情况之下, 国内三大运营商也看准时机, 加快了布局, 并联合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厂商们进行大力度的合作与推广。

对于移动支付标准的选择, 三大运营商也经历了戏剧性的过程。中国联通“情有独钟”, 涉足移动支付之初就选择了基于13.56MHz的SIMPASS标准, 而中国电信则对13.56MHz和2.4GHz相关技术都有试点, 直到此次确定选用SIMPASS才算有了明确结果。在早期业务的试点中, 中国移动对于SIMPASS和RFID-SIM技术都曾有过尝试, 在广州和厦门试点了SIMPASS。但随着3G的发展, 中国移动对于移动支付市场格外重视, “雄霸一方”的野心初见端倪, 自推支付标准的决心开始显现。最近一段时间, 中国移动已彻底叫停基于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的试点, 又确定在湖南、上海、重庆、广东等4省市采用RFSIM技术试点手机小额支付业务, 全力推动2.4GHz方案的拓展。2.4GHz方案更容易让运营商控制产业链, 且用户使用门槛低。

中国移动:圈地运动进行时

技术的革新不断推动着移动支付市场业务的发展, 其实从2002年开始, 移动支付就已经成为移动增值业务中的一个亮点。2002年5月, 中国移动开始在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地进行小额支付试点引起相关兴趣方, 尤其是以中国银联为主的金融机构对该业务的极大关注, 使得当时有种观点认为移动支付是2003年甚至是未来几年内能够为移动公司以及相关行业带来规模效益的增值业务。2003年, 各地移动通信公司纷纷推出相应的移动支付业务, 年初湖南移动与中国银联长沙分公司推出与银行账号捆绑的手机支付业务, 9月份北京移动通信公司推出名为“手机钱包”的手机支付业务, 12月份上海推出出租车上的银行移动POS机。

如今, 中国移动持续开拓移动支付产业市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在即, 中国移动将使2010年世博会首次实现国内外观众通过手机门票参观世博会。观众只需更换一张带有NFC功能的SIM卡, 就可以通过“空中下载”取得手机门票, 或者直接购买附带门票的SIM卡。在进入世博园时, 门口的验票器识读一下手机中的门票信息, 观众就可以入园参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 园内超市、商店等商业场所, 观众可以用手机付款。世博会手机门票融合了RFID和SIM卡技术, 用户无需换手机, 只需换卡, 省却了用户的麻烦, 当属一项创新应用, 届时全国的观众可在本地营业厅换卡购票。相关负责人说, 这项业务即将开始试商用, 2010年5月正式商用, 在世博会后也将继续使用。

目前, 中国移动完成了对若干频率下的手机现场非接触方案的测试, 正着手制定自己的移动支付标准, 试图通过对SIM卡制式的控制掌握未来手机支付的话语权。同时, 上文所述的中国移动进行的上海世博会手机门票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也为大举攻城略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联通:内外兼修促发展

在移动支付业务产业价值链中, 移动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和商家等环节拥有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只有彼此合理分工、密切合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移动支付业务的运作模式, 才能推动中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共赢。中国联通深谙此道。

2008年12月23日, 中国联通联合重庆渝城交通一卡通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命名为“渝城通付宝”的多制式刷卡手机。

2009年4月17日, 中国联通在上海推出NFC手机, 该手机内置公交卡账户, 在乘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和轮渡时, 可直接用手机进行刷卡扣费, 还可以利用手机菜单功能直接查询公交卡的余额。

2009年5月17日, 中国联通在上海推出移动支付业务, 联通用户通过购买内置NFC芯片的联通3G手机以及购买NFC手机贴卡 (挂坠) 等方式体验手机支付。

2009年11月, 中国银联与中国联通在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金融支付和通信服务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双方将发挥各自行业优势, 共同打造新移动通信技术条件下银行卡创新支付模式, 实现联合发展和互利共赢。双方将基于银联跨行交易系统和联通通信网络, 在近期内共同推进智能卡手机支付, 同时将新一代移动支付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共同推广固定电话、网上支付业务在个人家庭与企业的应用, 并围绕3G时代的移动电子商务, 在移动商城、应用服务提供、多渠道支付、物流配送、支付凭证确认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和支付服务创新, 共同构建并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环境。

2009年12月, 中国联通与工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的网络资源、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 在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多个领域全面开展战略合作, 共同促进双方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延伸。

中国电信:全方位拓展业务

2009年5月26日,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正式推出天翼3G移动支付业务。同日,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与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宣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整体通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资源利用等领域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电信移动支付业务是面向政企、家庭、个人客户, 通过短信、WAP、客户端软件等多种渠道, 利用电信账单账户、银行卡、行业支付卡等多种支付账户, 提供电信账单支付、电信手机充值、公用事业费交纳、订购商品、自助金融等服务。作为中国电信基于天翼手机应用平台推出的一项新型电子支付产品, 其包括手机订购、手机交费、手机银行和手机刷卡四项子业务。目前, 手机订购、手机交费业务在上海已经正式发布商用, 手机银行、手机刷卡业务即将推出。

其实, 早在2006年11月, 浙江电信就推出以小灵通终端为基础, 通过小灵通网络技术和RFID技术在小灵通终端上的结合, 并且扩展后台业务支持系统, 实现以手持小灵通终端为载体的公交卡充值、刷卡消费和余额查询服务, 使得公交卡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 2009年12月21日,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正式推出“天翼·公交翼卡通”, 南京、苏州两市办理这项业务的市民, 将率先进入“刷手机”时代, 以后坐公交、地铁时, 只需“刷手机”即可。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 运用综合信息化手段, 让天翼手机又添移动支付新功能。对天翼老用户而言, 不用换手机, 也不用换号码, 只需到指定电信营业厅办理“公交翼卡通”业务, 换一张“公交翼卡通”专用UIM卡, 就可以轻松实现用天翼手机刷卡坐公交、地铁。还没有办理天翼业务的用户, 到电信营业厅办理天翼业务, 同时申请“公交翼卡通”功能, 就能成为天翼手机刷卡时尚一族。

国内的三大运营商侧重不同的移动支付技术, 占领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一方, 据易观国际的相关人员表示,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业务的后续市场推广中, 应与手机终端或数据卡厂商深度合作, 统一手机支付的技术标准, 通过补贴或定制等方式, 解决移动终端与手机支付不相匹配的问题。

破解移动支付发展难题

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 使移动支付成为我国金融支付手段中的重要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之所以能成为未来最受欢迎的一项移动应用,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移动金融服务市场潜力巨大。据调查公司Jupiter Research预测, 到2012年, 全球将约有1.5亿人使用手机接入银行和支付业务。虽然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但要想快速大规模地推广, 仍存在一定难度。

于2009年7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2009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提出了现阶段移动支付的两大问题:一是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 这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是运营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是移动支付的标准化, 这需要主管部门、运营商、产业界共同努力制定出产业标准。移动支付涉及到了金融业、通信业等行业, 产业链的各方需要互相配合, 齐心协力, 共同解决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才能使移动支付走一条融合、健康的发展道路。

产业标准首当其冲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和金融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移动支付中应用的技术多种多样。技术的多样性和标准的不统一, 虽然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 但现在还没有哪家机构能提供一个普适性的移动支付技术, 这就直接造成了缺乏银行和服务提供商的载体支持, 使得可以使用移动支付的场所是凤毛麟角。同时也使得各种模式的移动支付各自为战, 不能形成合力。因此, 标准问题成为移动支付行业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所有厂商都按照自己的标准特立独行, 将使厂商系统、设备等不兼容的问题更加严峻, 可能会导致移动支付行业错失前期制定标准的机会, 导致以后更难统一标准。

推而广之, 到目前为止, 国际上也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因此, 移动运营商、银行业、设备制造商等移动支付各个环节的参与者们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组织, 以期推出自身主导的技术标准或业务标准。

例如, 移动运营商驱动的标准组织:SimPay、Starmap Mobile联盟、GSM联盟、ETSI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UMTS论坛;银行业驱动的标准组织:Mobey论坛;跨行业的驱动组织:MPF (移动支付论坛) 、Pay Circle、MPA (移动支付协会) ;设备制造商驱动的MET (移动电子交易) 组织;技术驱动组织:OMA (开放移动联盟) 、Ir DA (红外数据协会) ;识别方法驱动组织:Radicchio、Liberty联盟和金融服务组织:ECBS (欧洲银行标准委员会) 、FSTC (金融服务技术协会) 、IFX (交互式金融交换论坛) 和ARTS (零售技术标准协会) 等。

其中, 与移动支付相关的主要组织和标准有:The Mobile Payment Forum移动支付论坛、Pay Circle联盟、Mobey论坛、Simpay、The Me T Initiative移动设备生产商协会、The Open Mobile Alliance移动支付技术协会、Paybox.net、The Radicchio Initiative、欧洲银行标准委员会 (ECBS) 。因为缺乏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许多公司都不止参与一个相关的组织和机构。

当前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 前期移动支付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中国银联、部分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机构都对移动支付市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并采用多种方式进入该领域, 开展各种各样的试点项目。但产业链中各方关系比较复杂,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实现支付, 没有形成统一的业务模式和标准规范体系, 不利于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技术升级和业务拓展。为促进产业化发展, 达到产业链共赢最有效的运营模式是需要不断完善产业布局、推广统一标准规范。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移动支付备受专家及商户、银行、运营商等青睐, 但是在它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 人们也在担心其安全性究竟有多高。

据一项调查显示, 国内40%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任, 只有低于15%的手机用户完全信任移动支付, 而65%的手机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信用卡资料, 以免造成个人资料泄漏, 超过90%的手机用户都收到过诈骗短信。由于垃圾短信、电话诈骗和资费陷阱问题的广泛存在, 导致移动增值服务的诚信度较低, 可能影响用户进一步使用移动增值服务的意愿。由此可见, 用户除了担心支付安全问题, 对个人资料泄漏的担心也达成了一致共识。由于存在被窃取的威胁, 交易的安全认证和数据传输的机密性要求必不可少。

一是客户端的安全认证。客户端的安全认证是一种基于手机终端的设计,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见表1所列) 。

基于手机终端设计的安全认证限制了消费者更换手机的范围。为此, 一些移动支付业务提供商采用基于SMS和USSD的安全认证解决方案。

二是网络传输层的机密性。除了在客户端进行交易的安全认证以外, 在网络传输层还要保证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在现有网络传输层安全草案 (如TLS和WTLS) 中, 提供一个接入到应用层的编解码系统。当前主要采用的编解码系统是SHA-1和3DES。

行业协作亟需加强

行业间的协作性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涉及到多个行业, 其价值链包括终端厂商、网络设备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金融机构、服务提供商、客户等多个环节和行业。一方面, 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网络标准、互不相容的操作系统和设备;另一方面, 各环节之间的合作模式成为移动支付的另一个发展瓶颈。

以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例, 在提供移动支付业务方面, 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之间, 一方的优势恰好是另一方的劣势, 双方是互补的关系。移动运营商在支付流程管理上缺乏经验, 而这恰恰是金融机构的优势所在;金融机构缺乏对移动支付业务传输渠道的控制, 而移动运营商不仅控制着移动支付业务的传输渠道———移动通信网, 还拥有庞大的移动用户群。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是移动支付业务成功开展的必备因素之一。

但从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在实际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表现来看, 双方的合作不容乐观。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考虑, 都想成为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主导者。移动运营商希望借助移动支付提升移动通信业务收入, 金融机构希望移动支付成为其支付业务新的发展渠道。另外, 移动支付业务带来新的竞争者———移动运营商, 这是金融机构不愿意看到的。因此, 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

另外, 还有一点不可忽略, 绝大多数国家的金融管制政策比较严格, 对非金融机构经营金融类业务有着严格的控制, 这就使得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不可能太深入。

总而言之, 从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大局考虑、移动支付的各个相关环节, 应该勇敢地承担起促进移动支付良性发展的责任, 通力合作、切实提供方便百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真正实现移动支付方便快捷的优越性, 推动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尽快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消费支付 篇2

支付宝转账、微信转账或者扫码支付的支付方式不仅让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方便了很多,避免了一些琐碎的经过,对做生意的商家以及客户也是提供的相当大的便利,聚合支付优化消费体验,助力商户实现精准营销,推动了市场发展结合的模式,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到发挥后发优势,在支付产业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随着支付宝和微信两大巨头相互角力、Apple Pay积极布局中国市场……各大机构正在争食规模近20万亿元的移动支付市场。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最新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81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46.78%。易观预计,到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将达到百万亿元规模。

与实体经济萧条相反,支付行业迎来新的生命活力,尤其是移动支付势头迅猛,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手机支付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现金支付。通过支付宝和微信的补贴大战,形成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其他第三方支付为辅的格局。

近日,Apple Pay也开始全面进军中国支付市场,极有可能将重新打破由微信和移动支付格局,但是不管格局怎么变,消费者新的支付习惯已经建立,碎片化经济已经形成,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商户也必须与时俱进,不管是支付宝、微信、Apple Pay,还是其他的支付通道,都要具备。

为了留住客户,许多门店的收银台前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二维码牌,有支付宝、有微信、有Apple Pay、有百度钱包、有京东钱包等,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在众多二维码面前,收银员常常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个平台收到了钱,到晚上盘账时,各个账户的资金结算复杂且繁琐,无形中增加商户的工作量。为了解决第三方支付方式太多造成给商户和消费者带来的体验不佳等痛点,数科宝推出一站式支付解决方案,将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通道做整合,通过技术手段兼容各方系统,为商户提供统一的后台管理系统,将多种支付方式和接口统一到商户,无论是哪种支付工具,只需要扫同一个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非常便捷。

支付宝透支消费对谁更有利 篇3

“支付宝真是逆天了啊!余额宝刚刚给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来了个下马威,现在又直接置银行的信用卡网购支付业务于死地,马云这是要把银行往死里逼吗?”在转发支付宝将推出透支消费服务的微博时,某网友加上了这么一段吐槽。

支付宝透支消费怎么玩

尽管支付宝官方还没有明确给出透支消费业务的具体推出时间、详细细节以及试点范围,但关于即将推出的支付宝透支消费的模式,已基本能够确定,即今后支付宝用户在淘宝或天猫上购物付款时,除了可选择绑定的信用卡或储蓄卡进行付款外,也可以不用绑定任何银行卡,直接用支付宝上根据其征信评估系统的打分给出一定的免息透支金额。在透支业务推出初期,支付宝给予消费者的最低透支额度为1元,最高授信额度是5000元,免息期为38天,逾期后收取基准利率50%的复利罚金。

据了解,5000元的透支额度主要定位于小商户和普通网购消费者。对于高收入、高消费人群来说,5000元的透支额度并不算高,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普通信用卡透支额度的起点。但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每月5000元免息透支额度足以覆盖其在淘宝和天猫上的日常支付需求,因此吸引力巨大。外界普遍预计,该业务推出后,很可能会像此前推出的余额宝一样,迅速获得青睐。

不过阿里也不是慈善家,尽管阿里官方避免将这一新业务定义为“虚拟信用卡”,但无论是操作方式还是盈利模式上,支付宝透支消费都和信用卡如出一辙。公开信息透露,支付宝将向已签约的商户每笔信用支付交易收取服务费,费率与信用卡大额一致,即淘宝和天猫都是1%,目前处于优惠期为0.8%。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得到信用支付额度后,只能在淘宝、天猫等阿里系购物网站消费,并非全网通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支付宝工作人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表面上看,消费者似乎免费得到了38天的免息透支期,而且也省去了开通信用卡所需的填写申请表、提供相关证明等手续,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过去网购用信用卡快捷支付时,信用卡的手续费由商家支付,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部分费用也算在商品价格之中了。如今这部分手续费等于转而由支付宝获取,最终依然是由买家承担的。“当然这只有在已和支付宝签约同意消费者使用信用支付方式付款的商家购物时才能使用,商家如果不愿签约,消费者也不能用这个功能。另外,理论上说,信用支付手续费可以由商家也可以由消费者来承担,因此不排除有的商家虽然同意信用支付,但只愿意承担一部分手续费,另一部分手续费需要由个人承担的情况。但基于目前网购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环境,商家出于营销考虑,最后很可能通过小幅提高价格以暗中消化这部分成本。”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犯不着为马云操心

与余额宝推出时,外界大多对消费者的钱存在余额宝是否安全表示忧虑不同,此次信用支付是支付宝把钱借给消费者,风险转移到了支付宝这边。对此,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这显然是外界对信用支付的运作模式不了解所导致的误解。“支付宝完全没有风险,”他解释说,“不是说不可能出现坏账,而是信用支付借出去的钱根本不是阿里自有资金,更不可能是支付宝沉淀资金,前者量太小,没有杠杆,根本hold不住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后者则是严重的违规行为。所有贷款资金全部由合作银行提供,目前据我所知是和上海农商银行进行试点合作,将来可能会进一步推广。同时阿里旗下重庆商诚担保公司对信用支付提供全额担保并承担全部风险。如果将来信用支付规模足够大,阿里也会考虑把这块担保业务开放给实力更雄厚的保险公司来做。”

由此可见,消费者压根不用为马云操心,在这个新业务中,支付宝作为平台提供方,坐收无风险的手续费收益,合作银行虽然获得的罚息收益率会比信用卡略低,但与信用卡业务相比,银行的营销成本和风控成本要低得多,既不需要在大街上摆摊送礼品来吸引消费者办卡,也不用承担坏账风险。而且基于支付宝8亿多注册用户和1亿多实名用户的市场规模,这一业务将来给合作银行带来的潜在收益将不可限量。

根据阿里官方的说法,如果出现逾期,阿里金融首先会短信通知,然后语音催收,最后是人工催收甚至上门催收,催收一年之后仍不还款,阿里金融将自行核销,逾期一年以上的客户将被注销支付宝账户。此时,阿里旗下的担保公司会向银行垫付资金,并采取进一步手段讨债,包括动用法律武器向法院起诉。由此可见,无论是支付宝、合作银行还是阿里旗下的担保公司,都能在这项业务中赚到钱,同时又能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当然,真正将透支违约风险降到最低的,不是贷款担保,而是阿里金融根据长期积累的用户数据所挖掘出的用户信用状况。“我看到网上有些人想得很天真,说支付宝很容易被冒用身份申请。假如不法分子冒用别人身份开通支付宝,并透支5000元买个三星S4,再直接注销账户岂不是空手套白狼了?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别说刚注册的新账号,哪怕是注册有好几年但交易较少的老账号,或者虽然最近交易频繁且信用良好,但注册时间较短的账号,都不一定能获得1元钱的透支额度。阿里有一套很完备的基于大数据的征信评估体系,和银行的征信体系一样,甚至某种程度上说,阿里给出的征信评估报告比银行给出的更准确可靠。无论是交易频率、交易金额、退货次数还是买家信用等级,都会影响授信额度。另外,支付宝还会对那些透支消费的用户进行实时监控,透支消费异常的账户很容易被发现。想要钻支付宝透支的空子,要比信用卡恶意透支难多了。反过来说,那些信用良好、日常消费金额较高的用户,今后支付宝还可能会进一步提升透支额度上限。”上述人士说道。

不过透支消费对网购用户来说也存在一个安全隐患,当支付宝密码被盗时,可能会面临被盗刷透支的风险。对此,上述人士认为,这种风险过去一直存在,即使没有透支消费服务,支付宝密码被盗后同样可能面临信用卡快捷支付被盗刷的风险。对于这种情况,支付宝有一个争议支付处理流程,只要用户证明这笔交易不是自己下单而是别人盗用的,支付宝可以进行赔付。目前阿里金融体系已经把能买的保险都买了,包括快捷支付可能暗藏的盗刷风险也都买过保险了。

nlc202309020224

消费者或成“宝奴”

至于为何要推出信用支付业务,按照阿里官方的说法,主要是为了提高移动支付的成功率,促使移动支付成为今后的主流电子支付手段。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突破500亿元,达到550.4亿元,和2011年相比大幅增长380.3%。不少业内人士看好移动支付的未来前景,认为随着新一代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移动支付或成为中国主流支付手段。

不过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今年3月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去年支付宝通过中国银行业的手机银行,完全支付的成功率是38%,还有62%是当客户创建交易以后,支付不成功,这当中还不包含一部分客户,因为支付不成功不敢创建交易。正是由于目前移动支付的用户体验尚未十分优秀,用户不得不安装许多安全控件、跳转多个页面,多次输入账户、密码等信息,每一次信息跳转都可能会打断用户正常交易,并给黑客中途截获关键信息提供可能,信用支付推出后,用户的移动支付会更加便捷,成功率更高。

“这个只是官方的说辞,应该说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我觉得更主要的是阿里已经拥有了海量的用户消费数据,将之做成信用支付体系是一件水到渠成、相对容易的事情。这等于是给阿里金融开辟了一片巨大的新市场,将来会成为非常值得期待的盈利增长点。”上述人士表示。

可见,在余额宝推出后,支付宝既可以坐收渠道费用,又可以增强用户粘性一样,此次透支消费业务的推出同样一箭双雕:一边是支付宝大赚手续费,另一边是支付宝移动支付业务量的大幅攀升。但对无数沉迷网购的“剁手族”来说,这却是一大悲剧。那些自制力较差而忍住不开通任何信用卡或曾经下狠心注销所有信用卡的消费者将来将受到更大的消费诱惑和刺激,从郁闷的“卡奴”晋升为悲催的“宝奴”。

让金融创新来得更猛烈些吧

在互联网革命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被摧残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前有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让国美、苏宁的实体店变成家电展示厅而人气低迷,逼得苏宁不得不革自己的命,宁可大幅降低实体店毛利也要和电商抢市场;后有当当网零元促销电子书,把传统的图书经销商和书店打得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而前不久,Kindle之父贝佐斯以区区2.5亿美元代价收购了全美第二大报业集团《华盛顿邮报》,更是引发了纸媒行业的大地震,引得全球各地的纸媒都顿感前途暗淡,来日不多……不过与这些把家电零售业、图书出版业和媒体业搅得天翻地覆的互联网新贵相比,作为具有绝对市场优势地位的电商,阿里巴巴的野心要大得多。从余额宝到支付宝透支消费,马云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佐证自己此前的宣言并非夸夸其谈,马云就是要革金融的命,就是要和传统的银行业务抢饭吃。

君不见,余额宝推出不到2个月,规模就突破150亿元,让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瞬间名震江湖。众多基金业大佬闻风而动,为争着和支付宝合作而抢破头皮。据悉,第二批基金公司接入余额宝的谈判已基本完成,很快用户就有望通过余额宝买到更多基金产品。假如今后余额宝真的变成一个集各家基金公司产品于一身的基金销售平台,这个航母级的平台可能会对各大银行基金代销业务尤其是网银“基金超市”造成巨大的冲击。

如今,阿里又把矛头指向了信用卡业务的固有地盘。正像马云在5年前说的:“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彼时被许多人当成笑话的宣言,此时已经让越来越多的银行感受到了真切的压力。因为阿里手中所握有的客户、数据和渠道,是任何一家银行都难以匹敌的,只要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依然持鼓励态度,只要阿里在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始终把风控放在第一位,那么互联网金融创新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不可限量。这意味着金融业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而作为消费者和投资者,将有机会以更低廉的成本,更方便的渠道获得更优质的服务。所以,请让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移动支付及其消费者使用行为研究 篇4

关键词: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行为,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3G网络的逐渐普及,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截至2012年6月底, 我国手机网民数已达3.88亿,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将为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的爆发奠定良好的用户基础。而且与传统支付相比, 移动支付在进行交易资金的转账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提高了支付效率, 降低了时间成本。这种“随时随地性”满足了用户对高效便捷生活的追求, 所以, 移动支付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移动支付的定义

根据移动支付论坛的说法, 移动支付就是交易双方使用移动设备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债务。这是一种依靠短信、HTTP、WAP或NFC (近场通信技术) 等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新型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目前手机是主要的移动支付终端。

二、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行为的研究

本文分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将以前学者关于此部分的研究内容加以阐述。

(一) 国外学者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

2007年, Niina Mallat进行了一场关于移动支付消费者接受度的定性研究。结果发现移动支付的接受度会根据某些环境因素 (譬如缺少其他的支付方法和支付的紧迫性) 出现动态变化。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会阻碍消费者接受的因素:溢价定价, 复杂以及感知风险。

2010年, Changsu Kim, Mirsobit Mirusmonov和In Lee为了研究移动支付消费者的使用行为, 将移动支付使用者分为两类:早期接受者和晚期接受者, 并给出了影响不同类型使用者使用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很大的因素是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 而且早期接受者更看重感知易用性, 晚期接受者更看重感知有用性。

(二) 国内学者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

国内最早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发表于2006年, 学者陈华平基于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模型探讨影响移动支付接受与使用的因素。对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模型进行扩展, 新增了两个影响移动支付接受意愿的因素, 即风险认知和成本。研究发现社会影响、期望效用及风险认知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较显著的积极影响, 成本、努力期望和便利条件对移动支付使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2009年, 曹媛媛、李琪为了了解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的因素, 对基于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的新增成本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移动支付使用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影响, 社会影响、努力期望和期望效用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

2010年, 檀溪、陈建斌关于首都大学生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发现对消费者移动支付额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四个, 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风险、社会影响、期望效用、努力期望。其中认知风险是负面影响且影响程度最高;其他三个是正面影响。

2011年, 杨水清, 鲁耀斌和曹玉枝基于信任转移理论和效价理论, 构建了一个从网上到移动环境下的消费者采纳模型, 并通过374位支付宝用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 用户的互联网支付信任显著影响其移动环境下的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且用户信任通过降低风险感知和提高相对优势感知显著影响用户的移动支付采纳意向。

2012年, 杨水清以近距离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模式为研究对象, 基于对该支付模式的分析, 对消费者用户的接受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揭示了影响其接受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便利性、服务交互性和网络外部性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 而感知风险则对用户感知价值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总之, 在对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中, 大多数学者基于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发现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成本、社会期望等因素均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有很大影响。但使用对象不同、所采用的移动支付的种类不同, 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才有助于国内移动支付运营商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行为习惯, 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 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Mobile Payment forum, Ltd, mobile payment forum white paper.http://www.mobile payment forum.org.2006

[2]N.Mallat.Exploring consumer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s—a qualitative study, in:Presentation at Helsinki Mobility Roundtable, Helsinki, Finland, June1-2, 2006

[3]Changsu Kim, Mirsobit Mirusmonov, In Le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aymen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 :310322

[4]陈华平, 唐军.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 2006, 19 (6) :48—55

微信支付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篇5

[关键词]微信支付;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

在过去的数年里,随着信息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购物渐渐地变成了一种时尚,电子商务在这期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微信支付只能算作是电子商务中极小的组分,毕竟其占有的市场份额还相对较少,受到立法欠缺的制约,微信支付在消费者维权的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缺陷,但不可否认,其确实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1、微信支付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首先,无法不能对消费者的信心做到严密的保密处理。关于微信支付客户信息的保密条例在《管理办法》第34条中有说明,微信平台必须“妥善保管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支付业务信息、会计档案等资料”。较之国际上同类型的管理办法,国内关于微信支付的立法确实存在诸多的缺陷,很显然这样的管理办法条例说明太过于草率,很容易被其他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所利用。此外,对于微信平台与商家合作泄露客户信息的案例,处理的过程也无关痛痒,导致消费者的隐私权受到侵害。

其次,国内现有的客户备付金制度存在缺陷。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彼此之间的客户备付金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丝毫不影响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营以及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在美国,一出现旦微信支付无法正常运营的情况,客户的备付金能根据法律的条例,能够有效地得到银行的保险的认证,以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损害,而在歐洲各国之间,出现同样的情况时,法律是禁止除客户自身之外的任何人来处理客户备份金的,这样无疑也是保障微信支付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有力手段。然而,在国内,虽然约束了微信平台以其债权人不能私自处理备份金,但是也没有给予备付金归属的定义,这就导致消费者在进行维权的时候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最后,在网络支付环境下,消费者往往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因而在消费者维权立法过程中一般需要倾向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但是,国内的相关立法却没能做到这样的一点。主要表现在:1.支付协议往往存在不对等的条款,更有甚者可能强制规定消费者无法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维权。商家往往都是唯利是图,因此在制定消费协议的时候,经常会出先一些严重倾向自身的条例,一旦消费者没有注意并且恰好出先纠纷的情况时,商家就能依靠这样的法律空当逃避责任,而消费者的维权难以实现。2.先行的法律并不适用于形形色色的维权纠纷。国内的关于微信支付的立法还存在诸多的缺陷,这也是导致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主要原因。

2、微信支付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于保护消费者在微信支付环境中的权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国内在这样一类纠纷的处理办法上还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及没能引起重视。缺乏类似的经验以及国内的立法虽然存在借鉴意义,但是也要适应实际的市场环境,因此这一类立法的过程也存在很大的难题。首先,对于消费过程中的付款流向能够有十分明确的途径说明,并且及时地给消费者进行反馈,这样消费者能够通过及时的处理办法,减小纠纷发生过程中的损失。其次,支付机构的权益也是立法保护的对象之一,当依法判定重大的损失或者纠纷是由客户自己造成的时候,客户应当按照法律的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除此以外,一旦支付机构存在违法的行为,除了需要对消费者的权益及时补偿之外,还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其他的处理办法,以确保类对于类似情况的约束。

(2)备付金的归属人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备付金是消费者的财产,只是在网络商务交易的过程中,消费者在通过中间平台进行交易的过程。如果是立法倾向于消费者的情况时,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极大的保护。因为毕竟备付金的机会成本是由消费者支付的,并且立法规定在支付平台破产的情况下,其债权人不能对备份金进行处理办法,这也是间接表明备付金属于消费者。根据国外的立法经验,欧洲各国还是倾向于备付金属于消费者。因此国内的相关立法可以借鉴这一办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在纠纷为处理完善之前也必须对这部分的资金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消费者维权处理办法中,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严禁机构在客户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给予不平等的条例,使得消费者在后期维权的过程中丧失采取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力。在之前的处理办法中提到,对于立法是否应当倾向于消费者,站在支付机构的角度来看这同样是不公平的,以此,借鉴美国对于此类情况的处理办法,不仅仅可以有效的避免机构剥夺消费者通过法律进行维权的权力,还能够给予双方一个公平的维权环境,保证双方的利益。第二,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类似的纠纷引起足够的重视,微信支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政府部门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处理办法的同时,还应针对国内的市场环境做出合理的调整,最终形成适用于国内消费者维权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新仓.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国外消费者权益保护之考察及借鉴[J].求实,2010,(z2):75-77.

[2]睢利萍.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0):131-133.

作者简介

姓名:周国昌.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消费支付 篇6

1 影响消费者采用网上支付的相关研究

关于消费者网上支付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已经非常多了,依其研究角度的不同,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

(1)基于信任角度的研究。自1970年,Akerloff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以来,许多关于在线交易的学术中都发表了关于信任问题的研究。刘师慧诚信问题一直是电子商务中最令人担忧的。一系列被曝光的假银行网页事件,以及个人用户交易时的不诚信问题给网上支付蒙上阴影。许多企业和用户不愿意进行网上支付[1]。

(2)基于服务提供商的角度。D Abrazhevich调查时发现支付系统的便捷性,资金的可兑换行,安全,信任属于重要的影响因素[2]。第三方支付公司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度基础上且具有规模效应的公司模式,而公司规模的增大会为公司带来规模经济,增加公司利润和影响力,从而加速其发展壮大。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B2B、B2C和C2C的电子商务领域都由一个统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服务,这种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是由一家垄断,也可能是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联合打造[3]。

(3)基于政府作用的角度。曹登焜,陈敏涵提出要促进网上支付的发展需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该社会信用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信用数据的开放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使用信用的规范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信用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发展等起到认证中心公正、权威的作用,才能避免各方各自为政造成市场的混乱[4]。

上述研究对本文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往往视角单一,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在实际的实证分析还需将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的整合,以更加全面的对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的研究。

2 影响消费者网上支付因素及研究假设

(1)影响因素。本文参照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网上支付平台自身的一些特点及目前网上支付的现状,提出了确定影响消费者网上支付采用的7个因素:安全性、便捷性、支付平台声誉、政府政策、节约程度、消费者网上支付认知程度、消费者风险偏好。

Djuric强调电子商务系统存在比传统商务更高的风险,因此安全性是电子商务中最重要的方面,尤其应该重点关注网上资金支付的安全性[5]。网上支付平台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最大益处在于能为消费者交纳各种费用时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网上支付平台时刻都能有大量的资金通过网上支付平台进行各种费用的支付,网上支付平台对这些资金与客户的信息具有较大的控制权。如果政府对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从安全到服务的创新给与支持或鼓励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相信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从而促进网上支付的发展。消费者通过外界的宣传和自身对网上支付渠道的了解,所感受到的使用网上支付平台能为自己带来多大程度的节约(包括费用、时间和精力等)。消费者越是能感到使用网上支付平台能为自己节省很多费用、时间和精力,他们使用网上支付平台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网上支付作为一种刚兴起的支付手段,对消费者来说是新的产品,需要消费者的认知,消费者对它认知度越高,他们使用网上支付的可能性就越大。网上支付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存在着多种风险。虽然目前的网上支付平台有一定的安全性,但不能否认网上支付风险的存在。如果消费者的风险偏好较大的,那么他采用网上支付的可能性就越大。

(2)假设的提出。H1:安全性与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平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2:便捷性与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平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3:支付平台的声誉与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平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4:政府扶持政策与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平台之间存在正向关关系;H5:使用网上支付为消费者带来的节约程度与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平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6:消费者对网上支付平台的认知程度与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平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7:消费的风险偏好与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平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设计

(1)问卷调查情况说明。本文研究调查过程中,主要通过联系发放电子问卷的方法进行调研,把电子问卷发给所有可能填写的被调查者。本研究采用Likert5级量表:“非常不同意=1,…,非常同意=5”。

(2)问卷调查情况统计。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共收到电子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80%。问卷结果显示,男女比例分别为59%和41%,充分验证了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现在,网上用户男女比例是相差不大。本研究中60%为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作为活跃的网上消费群体,以他们作为对影响消费者网上支付系统采用的主要调查对象是合适的。

3.2 实证分析

(1)信度分析。本论文研究的是影响消费者网上支付系统采用的因素与其采用网上支付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一个结构方程。我们可以用因子载荷分析问卷中的问题是否可以描述构成因素,随后分析构成因素与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系统的关系。

根据本文的假设模型、问卷设计以及问卷数据,“安全性”由2个问题组成;“便捷性”由1个问题构成;“支付平台的声誉”由4个问题组成;“政府的政策”由1个问题组成;“节约期望”由2个问题组成;“消费者对网上支付的认知程度”由1个问题构成;“消费者的风险偏好”由1个问题构成;“使用意向”由1个问题构成。应用SPSSV13.0对各个因素进行信度分析,如表1所示,所有项目Alpha>0.7,表示该问卷是可信的。

(2)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均大于80,Sig均小于0.001,因此该问卷是有效的。

(3)本文采用SPSS13.0,对影响消费者网上支付系统采用与采用意向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自变量是安全性平均值、支付平台声誉平均值、节约期望平均值、便利性、政府作用、消费者认知度和消费者风险偏好这7个因素;因变量是使用意向。判定系数R Square为0.752,表明这其中因素对于消费者采用意向原因的解释是合适的,如表2所示。H1、H3、H5、H6及H7得到了支持,因其Sig均小于0.1。H2及H4由于Sig均大于1.0,故均不成立,如表3所示,。

3.3 结果分析

H1、H3、H5、H6及H7得到了支持,这与其它文献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安全性性越高,用户使用电子支付的可能性越高,如何提高交易安全性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之一。(2)支付声誉越高,消费者使用倾向性就越强,这说明商家必须努力提升自身品牌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3)消费者的风险偏好越高,使用意向越明显,这完全符合人的普遍性。越是喜爱风险的人对网上支付使用越能接受。(4)网上购物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节省越多,消费者越倾向与使用网上支付。(5)政府作用对消费者的使用意向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这说明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H2及H4不成立,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影响消费者网上支付系统采用的实证分析,对影响因素和消费者采用意向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中影响支付平台的声誉、消费者风险偏好、节约期望和政府政策都对消费者的使用意向有着显著的影响,且是正相关关系。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今天,商家要更好的拓展业务,使得网上支付更进一步的被消费者所接受,就应当将更多的精力致力于以上相关因素的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爱好与要求,更好的提高网上支付这一平台的使用率。

摘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并接受网上支付,影响消费者网上支付的因素也非常多。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确定影响消费者网上支付采用的7个因素,并基于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及回归分析和对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平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网上支付,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聪慧.电子商务下的第三方支付探析[J].技术与市场,2009(7):85.

[2]刘小麟,徐畅畅.第三方支付之博弈浅析[J].理论研讨,2009(1):120-121.

[3]ABRAZHEVICH D.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s:issues of useracceptance[J].Journal of Business,2002(8):237-245.

[4]曹登焜,陈敏涵.透视我国网上支付系统现状[J].西南财经大学经济,2009(8):34-37.

消费支付 篇7

关键词:移动支付,心理障碍,消费者

一、引言

目前,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它给人们的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其支付环节的滞涨使其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方便快捷要求。移动电子商务弥补了这一缺憾,以其快捷方便、无所不在的特点,成为一种新的商务趋势。据知名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报告称,未来几年,全世界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手机支付的各种条件也正逐渐成熟。

移动支付,通俗地讲,它是以手机、PDA、移动PC等移动设备为工具,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交易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利用移动支付的灵活便捷,交易成本低的特点和3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及任何方式)优势,方便用户进行一般交易和小额支付,同时具有时尚性,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蕴含着极大的商机。但是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我国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和应用,这其中不仅有技术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原因,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表现得更加复杂和微妙,直接影响移动电子商务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

本文首先从消费心理出发,深入探讨移动支付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对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消除这些心理障碍以促进中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二、消费心理剖析

随着市场由以往针对产品的创新,转到针对消费者的创新,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更为丰富的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在电子商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对于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在选择特定的消费方式进行消费活动时,支付过程中的即时、便利、随手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支付过程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消耗了消费者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移动支付方式弥补了这个缺陷。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利用它方便快捷、随时随地支付,不受经营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效率,也就是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对消费行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消费者在选择特定消费方式过程中会比较新的支付方式能否比传统支付方式带来更大的效用,同时也在预期选择了该方式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和风险,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使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处在社会这一复杂环境下,消费者本身与其他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尤其是对处在发展初期的新事物,大家都是持观望态度,谁都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旦看到别人从中获益,立刻随波逐流投入到此行列中来。可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整个社会环境、消费群体、消费态势、商品因素、购物环境、营销沟通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消费者都能够以个人心愿去挑选和购买丰富的商品或服务,他们往往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技术敏感,对于独特的购物环境和与传统交易过程中截然不同的购买方式会引起消费者的好奇、超脱和个人情感变化,呈现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消费趋势。另外,在物质消费满足的条件下,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情感的满足等高层次的需要,希望在购物中能随时随地,随便看、随便选,保持心理状态的轻松和满足。

三、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心理障碍

通过对网络调查数据和线下访问数据进行分析,目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存在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点:

1. 安全无保障。

数据结果显示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最重视的问题。移动支付是虚拟支付,消费者感觉不到实实在在的资金流动,失去了对资金的控制能力,这种不安心理甚至导致消费者不愿去尝试,这是制约移动业务发展的很大一方面。另外,由于最近几年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诈骗银行用户的案例屡屡出现,使消费者望而生畏,加重了对移动支付的抵触心理,不愿意通过移动网络发送手机或银行的账户信息。

2. 受传统支付观念的束缚。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并且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渗透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与老事物进行比较,在认识及使用上都有一个过程。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这必然会有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被认可到认可的过程。由于对传统的支付习惯和消费模式存在依赖性,消费者对使用手机进行移动支付的主要态度是:比较新,安全性缺乏信任;没有必要,其他方式好;不知如何使用;从未听说过。所得出的结果是,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的概念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认识,接受和习惯。

3. 不可接受的额外成本。

使用移动支付是否需要额外的成本,这也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移动支付的各项额外成本,消费者都表示出较高的不接受态度。由更换SIM卡或手机终端等产生的一次性费用,也各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不能接受;男性消费者不接受额外付费的比例相比女性消费者要高一些;对于30岁以上的消费者,由于其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已经习惯现有的产品和消费模式,不愿轻易做出改变,导致这部分消费者比其他年龄段更不能接受各项移动支付成本。

4. 对运营机构的不信任心理。

手机用户对垃圾短信和短信陷阱的熟悉程度,恐怕是无以复加了。前两年,随着手机消费收入的扶摇直上,短信陷阱也几乎是无处不在,用户经常莫名其妙的被定制了服务扣了费。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SP运营商利用信息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对消费者进行欺骗甚至强行消费,可见诚信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阻碍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

5. 对移动支付系统的可靠性心存疑虑。

由于移动支付是完全虚拟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很难得到物理上的消费凭证,这对消费者的信任心理是一个考验。系统发生错误后,凭证的搜集是个麻烦问题。而任何系统的可靠性都达不到100%,一旦发生错误,将怎么保证消费者的资金,这是消费者很关心的问题。

6. 个人隐私受到威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家不仅要抢夺已有的客户,还要挖掘潜在的客户。而现有技术不能保障网上购物的安全性、保密性,使许多消费者不愿用手机参与网上购物。特别是在移动支付中,订单、密码等信息都是以无线的方式发送,一旦信息被截取,那么消费者的隐私将得不到保障。

7. 对系统反应速度慢、操作便捷性的担忧。

繁琐的操作流程和细节为用户放弃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无线POS机数据连接失败、多次登陆不上、手机支付短信发送后无短信反馈等。许多手机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购物消费心理属于冲动型心理,所以移动支付能否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是消费者衡量是否选择和使用它的又一心理标准。

8. 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整体社会诚信水平有待提高,与金融管理制度和商业信用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使得移动运营商和银行机构都有所顾忌,从而影响他们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另外,人们对某些新业务的消费心态就像买到假烟假酒毒大米,怕出现纠纷而付出巨大代价,这种心态也必然遏制了人们尝试移动支付业务的冲动。没有法律这层保护墙,个体消费者必然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后顾之忧的心理使得消费者不能放心地使用移动支付。

9. 移动支付覆盖范围太小。

目前,能够提供移动支付功能的业务还很少,能购买的商品太受限制,移动业务与消费者生活结合不够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手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另外,地区差异较大,移动支付在东部和沿海城市发展较好,而西部和其它内地城市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很少,在全国发展很不平衡。

四、消除消费者心理障碍的解决途径

鉴于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心理障碍,我们对移动支付的改进提出如下十点解决途径:

1. 打破传统观念束缚。

移动支付的真正价值被肯定还要经历一段过程。研究表明,只要尝试过一次,消费者就会经常使用。传统的几种支付方式由于形式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出现紧急支付需求或者其他临时支付任务的特殊需要。但移动支付的成功关键还在于消费者能否接受。(1)通过公交移动或者网络社区的营销手段进行推广,使消费者认识到移动支付带来的好处,用增加更多的消费者数量的方式来消除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心理障碍,也从另外的角度促进了销售额的增长。(2)动员产业链的相关环节共同开拓市场,根据交易产品的类别和金额的大小,有针对性的对消费者愿意利用移动支付的场合开展业务,除了公共服务体系外,还可以考虑零售商,彩票发行商等,让商家了解移动支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种更快捷和更廉价的客户服务方式。

2. 小额费用支付成为主流。

按照支付交易金额,移动支付分为微支付和宏支付。国内的移动支付方式1999年才起步,现阶段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在推广的过程中,大多数消费者更愿意利用移动支付完成购买车票,门票,交水电费等小额费用的支付。所以,移动支付业务提供者应该有针对性的推出业务,主要面向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小额交易,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国外移动支付业务己经进入宏支付阶段。宏支付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一般采用各交易角色移动终端绑定银行账号或信用卡账号的方式进行移动支付。

3. 技术风险亟待解决。

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身份鉴别。由支付提供方(即发行方)对用户进行鉴定,确认其是否为已授权用户。(2)数据保密性。保证未被授权者不能获取敏感支付数据,给某些欺诈行为提供方便。(3)数据完整性。保证支付数据在用户同意交易处理之后不会被更改。(4)灾难恢复。一旦灾难发生,要保证支付数据能够恢复,避免因无支付凭证数据而产生纠纷。(5)不可否认性。避免交易完成后交易者不承担交易后果。

针对上述问题,业务提供者必须对敏感信息进行全程数据安全加密;系统中配备适当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等;对访问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装备必要的恢复和后备系统;使用数字签名等。银行应注重交易数据的保管,为可能的纠纷或诉讼作必要准备。

4. 加强信用制度的完善。

业内人士认为,移动支付发展的瓶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用问题。信用问题导致了消费者的心理障碍,直接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今年的一项调查中表明,手机由于携带的随身性,其丢失和损坏造成个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较高,国内40%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任,只有低于15%的手机用户完全信任移动支付,而65%的手机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信用卡资料。

要普及移动支付,需要银行部门分担用户风险来激发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并且要大力推广手机实名制,建立手机用户的信用账户,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信用保证。信用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移动运营商与银行机构的支持和改革,还需要消费者在意识和观念上的转变。随着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的完善、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人们素质的提高,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将会逐渐提升。

5.3G时代推动移动支付。

3G技术与传统的通信技术主要区别在于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并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平台要从现有网络向3G网络平滑过渡,运营商要积极完成3G移动支付平台的建设,根据其技术和应用特点,开发丰富和实用的增值业务,拓展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促进移动支付的发展。

6. 人性化的便捷操作。

消费者的消费往往是在一瞬间发生,如果支付的手段过于繁琐,那么消费者很有可能就失去了耐心,从而对移动支付也产生了不良心理因素。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人性化服务,移动支付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创建不间歇服务模式(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为顾客服务),注重培养顾客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以含蓄的方式建立网上社团并在社团内推广移动业务的优势。

7. 加强消费者隐私保护。

隐私的保护不仅涉及技术安全性,还涉及到抢夺和挖掘客户资源的各竞争商家。由于移动电话具有内置的手机号码,并要求实名制,在增加交易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对隐私保护问题的关注。运营商在进行各种业务宣传活动的同时,必须强调保护消费者的隐私,要有配套的、详尽的自愿选择加入邮件列表计划。同时,为了发送定制化的信息,商家需要收集数据,这也会涉及到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因此,商家要在实现个性化和尊重消费者隐私之间进行权衡,以最大的限度的保护消费者的隐私。

8. 降低移动支付使用成本。

使用移动支付,可能需要一次性更换手机或SIM卡,这些额外成本是消费者不愿接受的。但是,这些成本可随无线上网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而分散,随着业务的规模化,成本必将大幅度下降。另外,运营商可以降低移动支付的费用,让它比传统支付的费用上更加便宜,人们会因价格因素转而选择移动支付方式。

9. 完善移动支付法律法规。

严格的法律制度是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这种虚拟化的消费方式的心理保障。(1)要充分利用我国现行法律来拟定移动支付相关协议,如《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2)技术安全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由于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猛,移动电子商务又属于前沿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该领域非常缺乏,急需我国立法机构及时研究并建立。

五、总结与展望

移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存在的诸多心理障碍,特别是其中的安全和信用问题,直接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严重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摆脱以往传统的思维局限,完善各种移动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市场和运用新技术、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促进移动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立法机构也要及时完善信用体系、金融管理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共同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战略。相信消费者的心理障碍将会随着移动商务的发展而逐渐消逝,移动支付也将成为中国首要电子支付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移动支付.http://wiki.mbalib.com

[2]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江林: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管帅:移动支付风险分析及安全策略[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05

消费支付 篇8

1.1 法律体系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需要一定的法理基础, 这是监管机构赖以行事的依据。美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支付结算方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包括1968年的《诚实信贷法》、1978年的《电子资金转账法》、1987年的《加速资金到位法》、1998年的《公平信用贷记卡公开法》、1999年的《ATM额外费用消除和消费者授权法》、2003年的《21世纪支票清算法》、2005年的《无辜支票存款人保护法》、2008年《信用卡改革法》等。次贷危机以后, 美国连续颁布了《信用卡履职、责任和公开法》、《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法》、《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等多部涉及支付结算领域的法案。从各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看, 这其中《诚实信贷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加速资金到账法》以及次贷危机以后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法》和《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是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法律。后来的多部法律都是在这些法律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应条款的修改而得。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各法案, 通常各法案都有相应条款指定某一机构负责制定在该法案下对应的实施规则。次贷危机前, 在支付结算领域, 美联储是大部分支付结算法律指定的规则制定机构。虽然次贷危机后《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法》及《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也赋予了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CFPB) 规则制定权, 但从具体的操作实践看, 绝大部分情况下, 美联储还是承担了规则制定与修改的主要任务。

1.2立法特点

美国是一个以立法见长的国家。从次贷危机前后立法特点来看, 在次贷危机前, 支付结算领域的立法以单项业务为主, 且基于既有法案的修正立法比较多。次贷危机后则以全局性的立法为主。

虽然《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法》有抵押、投资、保险及再保险等金融交易行为的消费者保护规定, 但就支付结算而言, 它所带来的主要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的变化, 并不涉及具体支付结算行为的保护。具体对支付结算行为的保护还是分散在各单项立法中。

如2009《信用卡履职、责任和公开法》开宗名义第一部分内容即是消费者保护。由于这个法案早于《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 因此该法将执行该法的对应的规则制定权授予了美联储。美国立法的另一个特征是法案及其实施规则的修订频率极高, 从而延伸出新的法案也比较多。如自1987年《电子资金转账法》问世以来, 基于该法案的修正案陆续出台, 衍生出《ATM消费者公平收费法》、《消费者借记卡保护法》等数十种法案。从法案实施规则的制定看, 同样存在这一现象, 如自2012年2月7日CFPB针对《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第1073条的实施修改了“E规则”, 为资金汇划的消费者提供一种综合的保护以来, 2012年8月、2013年1月及4月又数度对该规则进行了修订。

注:由于美国的法条之间跨法案互相引用的现象比较突出, 这里的法律关系渊源主要是以各法案文本首页的立法说明作为判断依据

2 英国的支付结算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与特点

次贷危机以前, 英国消费者保护的基础性法律是1973年的《公平贸易法》、1974年的《消费者信贷法》。支付结算方面单项的法律有1957年以及1992年的《支票法》等。为了适应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需要, 2000年英国颁布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 确立了金融服务监管署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 的单一监管机构地位, 并赋予其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职责。但直接与支付结算相关的一部系统性法律是次贷危机以后于200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该《办法》共分九个部分, 其中支付结算消费者保护的内容集中在第五部分“支付服务的信息要求”和第六部分“支付服务的权利与义务”。随着电子支付方式的兴起, 次贷危机后, 英国在支付结算方面的单项业务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修改和完善, 这包括在2002年《电子货币管理办法》基础上修改并于2011年4月重新颁布实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电子货币管理办法》。

相对而言, 英国在支付结算领域消费者保护的立法虽不如美国繁杂, 且在法律修正的频率上不如美国高, 但其法律基础仍然比较丰富, 支付结算领域的专业性法律基本上是以议会制定的法案形式予以发布, 且主要围绕支票、电子货币等支付工具来进行制定, 因此法律维度的划分比较简单。

3 中国支付结算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局限

对比美英的支付结算消费者立法实践, 可以看到我国的支付结算消费者立法至少有以下几项不足。

3.1 专业性不够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适用于一般的商品, 对于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实用性不强。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授权给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消费者协会, 忽略了支付结算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复杂专业性。再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部分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条款以及《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质量监督、生产者 (销售者) 产品质量与义务以及损害赔偿等条款只适用于有形商品, 而不适用于支付结算服务等无形商品。

3.2 零散不系统

在现有的支付结算法律体系中, 无论是《票据法》还是部门规章层面的《支付结算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及《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都是业务层面的管理办法, 虽然这些管理办法部分地体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思想, 但条款比较零散。

3.3 法律层级不够

《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层级较高, 但仅限明确消费者保护的授权机构, 并无支付结算消费者保护具体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管理办法 (暂行) 》以及银监会下发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属部门规章, 限为各自在从事支付结算消费者保护过程中具体的行事准则。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 属规范性文件, 约束力不强。

4 启示

借鉴美英的支付结算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构建, 本文认为我国支付结算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有两种可先后践行的思路。

一是出台支付结算专项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 可利用当前《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修订的良好时机, 对有关支付结算消费者保护条款进行整合与研究, 形成针对某一支付工具或某一支付结算方式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

二是研究出台综合性具有较高层级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支付结算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该综合立法中专门予以阐述。

摘要:当前支付结算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随着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觉醒日益成为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理基础的不足, 支付结算领域的投诉与纠纷往往难以得到妥善解决。本文拟对美英等成熟经济体的支付结算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进行系统梳理并予以比较, 以此对我国支付结算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提出建议。

消费支付 篇9

1 数据来源

实证数据来源于对石家庄市、保定市、定州市、定州市吴村4地的城镇居民进行的消费者调查。样本覆盖了不同地理区位、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调查一共获取问卷400份, 有效问卷357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89.25%。

2 消费者乳制品购买行为和认知状况分析

2.1 消费者乳制品购买行为

河北省居民乳制品消费以液态奶为主, 75.8%的家庭消费液态奶, 43.8%的家庭经常购买酸奶。由于奶粉质量问题的频繁发生, 购买奶粉的消费者有所减少, 约占总人数的15.4%, 这部分消费者购买奶粉主要是给小孩替代母乳。

消费者在乳制品选择上排在第一位的是新鲜度, 占到32.6%, 第二位是保质期, 占25.6%, 排在第三、四位的分别是质量和口感, 分别占到16.3%和13.3%, 只有12.4%的消费者会考虑价格。

液态奶品牌选择方面, “蒙牛”和“伊利”两大乳业巨头牢牢占据了前两位, 经常购买蒙牛和伊利牛奶的消费者分别占到了28.9%和31.4%, 保定市本地品牌“天香”, 由于其本土优势, 主要由保定市和定州市居民消费, 共占据了14.4%, 君乐宝约占13.5%, 三元约占9.2%, “光明”约占8.4%, 其他品牌合在一起也仅占15.9%。

2.2 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认知

多数的消费者表示, 自己很重视乳品质量, 从调查情况来看, 对乳品质量很关心的占37.8%, 比较关心的占34.8%, 一般的占14.2%, 不关心的占9.2%。

被调查的消费者中, 44.5%的人不太相信产品质量和包装标识上所说的一致, 37.9%的人根本不相信产品标识, 相信的仅占17.6%。

2.3 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态度

66.4%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在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没有尽责。调查中发现, 虽然大多数消费者很难准确地判定乳制品质量的高低, 但是如果货架上的液态奶被确定是优质、安全的, 那么76.7%的人表示愿意为更安全的乳制品而支付更多。

3 消费者对乳品的支付意愿分析

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 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收入状况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相关因素会对消费者是否购买乳制品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选择差异较大, 为了识别这些差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应用二分类逻辑回归来研究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3.1 模型的选择与设计

因变量对是否购买乳制品 (Y) 本身只取0, 1两个离散值。因变量:性别 (X1) 、家庭收入 (X2) 、年龄 (X3) 、文化程度 (X4) 、居民对三聚氰胺事件的认知 (X5) 、安全乳品价格 (X6) 、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 (X7) , C为常数项, μ为随机误差项。因此, 购买乳品的消费者的经济计量模型可以表述为: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期作用方向见表1。

3.2 变量定义及特征描述

对357份符合变量要求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对被解释变量和7个解释变量分别进行赋值, 见表2和表3。

将调查数据分类统计并按照需要输入Eviews3.0, 进行logistic回归。数据采集质量非常高, 400个调查样本中, 357户消费者的数据全部进入模型, 没有发生丢失数据和数据不完全的现象。

3.3 logistic回归的估算结果及显著性分析

在logistic模型中, 对消费者购买优质乳制品的支付意愿进行估计。可以利用各个变量的均值和回归系数, 求得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注:“+”代表作用方向为正, “-”代表作用方向为负, “+/-”表示可正可负。

结果见表3, 4。

变量X2、X5、X7的系数为零的概率分别为:0.095 5、0.025 9、0.046 4, 3个系数都小于0.1, 即表明X2、X5、X7这3个变量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不为零, 表明上述3个变量均通过了检验。

3.4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居民是否具有购买乳制品的意愿没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第二, 家庭收入、居民对“三鹿”事件的认知、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对居民是否具有购买意愿具有很强的影响因素。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居民对“三鹿”事件的认知对购买乳制品意愿具有很大的影响, 表明居民对乳制品的安全具有很强的关注度。消费者获取信息渠道的宽窄对居民的购买意愿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因素, 因为信息渠道宽了, 消费者会知道乳制品的益处, 了解功效以后会增加对乳制品的购买, 与正常的观念也是相符合的。家庭收入越高对乳制品的消费量也会提升, 通过检验也得出了相符合的结论。

4 结论

(1) 消费者购买的主要是国内知名品牌的乳品, 消费者选择现代化市场和知名品牌的首要原因是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但在一些小的城市 (如定州市) 和农村仍有15%左右的居民可以接受其他品牌。

(2) 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都非常关注, 但消费者仍然存在着消费误区, 如一些消费者认为超高温灭菌奶比巴士杀菌奶质量更高, 甚至在被调查的样本中仍有26.3%的消费者认为直接饮用原奶更新鲜卫生。城镇相对来说经济发达, 生活水平高, 具备冷链销售条件, 液态奶和巴氏消毒奶都很有市场。农村居民更偏好常温条件下保质期较长的液态奶。

(3) 消费者对政府渠道公布的乳制品质量信息信任度较高, 但目前政府质量信息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

(4) 消费者渴望能购买到优质安全的乳品, 并愿意为此而支付更多的钱。

消费支付 篇10

“没有想到消费能力这么大。”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认为,双十一交易额激增是消费潜能的爆发。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提出要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提升宽带速度,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分析人士指出,这将为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提供充足动力。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的背景下,“双十一”消费时点将为“新常态”注入新能量。

三四线城市发力

2009年首个双十一诞生时,支付宝当天的交易数据是0.5亿元。6年间支付宝交易额巨幅增长,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是9.36亿元、33.6亿元、191亿元和362亿元,直到今年突破500亿元。

如此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支付宝双十一交易额屡创新高,但增速明显放缓。万擎咨询CEO鲁振旺认为,目前一二线城市的电商红利已释放得差不多了,三四线正在开发中,县域农村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天猫总裁王煜磊透露,“今年双十一,单店销售过亿的商家当中,大家电、手机占据半壁江山。”截至11日中午12点,单店过亿的商家已有12家,包括海尔、美的、格力等。而在11日中午13点31分,今年双十一的交易额就超过362亿元。

王煜磊说,大家电的爆发得益于大家电物流与海尔日日顺合作,找到了一个适合大家电发展的行业解决方案。据悉,11月11日零时15分送达,此次天猫双十一首单被签收,而签收的产品正是广州佛山一位买家购买的奥马冰箱。

2013年12月,阿里巴巴集團以28亿港元投资海尔日日顺,成为阿里布局三四线城市的重要节点。数据显示,日日顺目前在全国拥有93个物流配送中心,2800多个县级物流配送站和17000多家服务商网点,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进村入户的大件物流配送平台。

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指出,目前,电子商务的渗透率只有9%,还有91%的市场没有开拓,未来的重点是增加渗透率,电商在城市的渗透率有1/3,农村电商的普及率只有9%,这是巨大的机会。

农村电商也是众电商发力的重点,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透露,农村电商增速远大于一二线城市增速、京东正将配送网点向乡镇和村一级延伸。

“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这也是10月29日专门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亮点。李克强总理指出,网络购物对于快递等上下游行业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考虑,怎么通过信息基础支撑、物流便利化等方面创造条件,推动网络购物的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三四线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规模仍无法与一二线城市同日而语,但一二线城市的数量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占不到十分之一,众多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势必形成不可小觑的庞大消费市场。

消费潜能释放

“没有想到我们的消费能力这么大。”蔡崇信将双十一交易额激增视为消费潜能爆发。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

分析人士指出,电商缩短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从而可以为用户带来更低的价格。此外,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以及信息对称透明等特点也让用户不仅享受到低价,而且获得便捷。

双十一当天则是网购的大特写。阿里11月11日当天的数据显示,由于三到六线城市及农村消费的拉动,大家电销售额得以大幅提升,而在一二线城市,全球购、休闲度假等大额消费升级类产品更受青睐。

阿里今年把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拓展至全球范围,成为首个全球化的“双11”。天猫国际、淘宝海外、速卖通等首次参加“双11”,目前已入驻商家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400个品牌。

据悉,今年双十一阿里首次在食品和生鲜类目进行全球直采,由于生鲜受物流限制,主要在一、二城市销售,阿里给出的数据显示,消费者购买力很强,截至昨天下午两点,天猫时尚生活类目交易额突破40亿,其中首次参与双11全球直采的生鲜产品已热销过亿,是去年双11总额的三倍多。

伴随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休闲旅游度假的需求也集中爆发。据阿里旅行-去啊消息,从预售开始到11月11日12:40,美国、韩国、日本三个目的地的预订就已分别过万件,包括4999元和5999元等一系列价位的美国游产品累计预订超1万件,形成“万人游美国”之势。

当天休闲旅游上市公司——途牛网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也予以佐证,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85.6%,至13.1亿元人民币(2.1亿美元)。2014年第三季度,跟团游(不包括跟团周边游)的总出游人次同比增长89.5%,自助游的总出游人次同比增长81.1%。

网购蝴蝶效应渐显

“双十一”已经不只是网购,其在消费领域正产生“蝴蝶效应”,汽车、家装这些原本对电商颇为抵制的笨重型线下产业,今年双十一集体拥抱电子商务。

今年全国有八千家的线下4S店参加今年的双十一,在全国所有4S店当中占三分之一,在双十一之前已经有5000台车订单产生。

业内人士介绍,汽车销售需要线上扣除定金,线下在4S店试驾,但最后销售业绩并不归4S店,因而,汽车主要是在天猫上进行一些营销活动,为阶段性的促销抓眼球,短期卖几台新车。

“从去年开始4S店慢慢想通了。”上述人士介绍,通过余额宝打通了线上与线下交易的壁垒,开通余额宝的用户通过余额宝支付定金后, 定金将在余额宝中冻结并获得余额宝收益,这给厂商和4S店流出梳理盈利模式的空间。

“网购向更多领域拓展的重要原因是信息化技术的推动。”阿里的相关人士透露,双十一狂欢背后是以电商平台、菜鸟物流平台、云计算、大数据能力等为核心的全球化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

据悉,天猫、淘宝、支付宝的大数据处理,都是基于阿里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平台ODPS完成,阿里云ODPS可在6小时内处理100PB数据,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为天猫双十一的商品个性化推荐提供了技术支持。

消费支付 篇11

资源与环境约束促使生产者将其责任由生产过程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特别是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和再制造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再制造品就是再制造工程的结果。学术界对再制造工程的定义为: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指导下, 以优质、高效、节材、节能、环保为目标, 利用先进再制造技术对废旧品进行修复和改造以实现其价值恢复的工程活动。因此, 再制造品不同于新品, 首先再制造品的原材料为废旧品, 降低了资源能源的消耗, 具有环境有利性;其次再制造成本仅是新品的50%, 具有经济获利性。但是, 目前许多消费者不了解再制造品的质量和性能, 对新品和再制造品的消费理念存在差异, 认为再制造品就是“二手产品”、“翻新产品”, 导致消费者对两种产品的支付意愿存在差异。实证研究表明, 消费者对日用型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比新产品低15.3%, 对商用型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比新产品低9.7%。

由于支付意愿反映了消费者购买某一物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具有强烈的主观评价色彩, 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 研究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对再制造品的销售、企业再制造及营销策略的制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再制造品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 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为企业再制造及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影响消费者对再制造品支付意愿的因素有很多, 且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从消费再制造品具有环境有利性来讲, Atalay et al.指出再制造过程实现了废旧品的回收再利用, 具有“绿色”特征, 消费再制造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绿色消费市场的价值。因此, 再制造商可以依据对用户环境敏感度的分析和评估, 制定相应再制造营销策略。Thompson et al从人口和心理特征的角度, 研究了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偏好。研究表明, 具有较强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更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溢价, 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购买绿色产品可以有效保护环境。Celine Michaud和Daniel Llerena将再制造品视为绿色产品, 分析消费者在未被告知、特别是在被告知再制造品具有“绿色”特征时, 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研究指出在未被告知购买再制造品具有环境效益的情况下, 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要少于常规产品;但是, 当被告知购买再制造品对环境有利时, 他们就不会低估再制造品的价值。

(2) 从再制造品价格低于新品具有价格优势来讲。Ravi and Ramanath (2012) 使用e Bay上5000个实际样本, 研究了影响消费者购买新品和再制造品时出现价格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 卖家信誉对新品和再制造品价格差异的影响非常显著, 卖家的正面信誉越高, 消费者对新品和再制造品支付的价格差异越小, 反之则越大。而且消费者愿意为原始设备制造商生产的再制造品支付的价格要高于第三方再制造品。另外, 研究发现产品担保的增强并不能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

(3) 从消费者行为角度来讲, Agrawal和Toktay (2010) 指出消费者之所以会低估再制造品的价值, 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再制造品的认知度不够, 担心再制造品的质量和性能。Benjamin和Robert等人研究了歧义容忍度、感知质量对再制造品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对消费者来说, 再制造过程和理念越透明、清晰, 他们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就越高。即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歧义容忍度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同时歧义容忍度还会通过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质量感知间接影响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质量感知越高, 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就越大。Maria Anityasari等主要研究了产品担保对再利用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指出产品担保强度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再利用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而且担保期限的长短对产品的再利用具有直接影响作用。Essoussi, Linton (2010) 从产品品类的角度进行研究, 指出感知功能风险是影响再制造品价格和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另外, Griskevicius et al.研究了消费者购买高端市场中的绿色再制造品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研究表明, 人们愿意购买高端绿色再制造品并不是一种保护环境、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利他主义行为, 而是一种突显受到特殊保护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名誉的象征。由此可见, 影响消费者对再制造品支付意愿的驱动因素, 不仅包括因再制造品本身特殊性而导致的客观因素, 也包括消费者自身的行为因素。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的再制造起源于企业实践, 也是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和探索, 因此对再制造及再制造管理方面的研究较晚。而且目前国内关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公共物品和环境改善, 很少涉及对再制造品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研究。其中, 蓝英, 朱庆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影响用户处置废旧家电行为意愿的关键因素, 研究指出个体的行为态度受到自身对环境问题认知的影响。胡小军等分析了消费者对绿色环保节能汽车的支付意愿, 并在研究人口统计变量和消费者认知对绿色消费支付意愿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提高绿色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相关对策建议。

翟孟亭 (2009) 通过分析影响消费者对再制造品认可程度的相关因素, 研究了循环经济环境下, 如何塑造再制造品消费信心的问题, 并探求了塑造再制造品消费信心的最佳途径。李伶俐和肖桂春认为消费者在观念上对再制造品存在偏见, 他们提出可以通过扩大再制造品和新品之间的有利性差异, 减少不利性差异, 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价值感知, 增大闭环供应链中的整体收益。

郭军华、李帮义考虑到消费者在购买再制造品和新品时具有支付意愿差异, 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消费者支付意愿差异对再制造品定价的影响, 并求解了使闭环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产品最优定价。刘宏蛟、梁樑等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再制造品认知程度及购买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指出, 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认知程度会因个人社会特征的不同存在差异, 而且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程度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刘东霞分析了再制造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特征, 同时分析了消费者态度、感知价值、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并对再制造耐用消费品的营销策略提出了建议。

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再制造品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有:消费者个人社会特征、再制造产品知识、品牌信誉、质量感知等。

三、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再制造品消费者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 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 现有研究关于担保强度这一因素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尚存在分歧:Maria等人认为增强产品担保强度会正向影响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 而Ravi Subramanian等人认为担保强度与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并没有显著影响。因此, 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和验证。

摘要:消费再制造品对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污染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 我国的再制造产业不断壮大, 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再制造技术开发滞后、产业结构不健全、企业及公众对再制造认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支付意愿较低, 不利于再制造品的销售, 从而制约了再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再制造品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 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对企业再制造决策及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消费支付】推荐阅读:

支付管理07-15

支付宝07-21

股份支付05-10

支付审批06-23

支付改革07-25

支付困境08-09

款项支付08-18

手机支付08-31

移动支付09-27

支付结算09-30

上一篇:家庭生活废水论文下一篇: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