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精选12篇)
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 篇1
课程教学资源库是基于课程教学的需要和计算机网络环境, 利用信息手段, 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 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 面向海量资源处理, 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一方面,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 切实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实施和应用, 也对课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要求。
一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按照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 资源优质整合, 借助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多元共建、系统设计基于职业岗位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现代礼仪课程标准, 构建项目化、通用性、开放式、共享式的现代礼仪课程框架, 以行业、职业礼仪规范为重点, 集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虚拟实训及教学评价为一体。
(一)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课程级资源建设和素材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课程简介、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定位、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授课教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团队、政策支持、职业标准、典型案例、课程负责人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训录像、测试习题、演礼训练等等。素材级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材提供中心。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按照课程内容分为商务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旅游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部分 (见表1) 。
(二)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特色
为适应礼仪课程改革的需要,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在学习资源的建设、定位、设计、划分等方面不断进行扩展与完善,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习者为中心架构资源库框架性资源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整体的框架架构方面, 以学习者为中心, 按“学习阶段”划分课程资源, 并对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资源相应按等级划分。根据礼仪学习者的具体情况, 将其分为初学者、进阶者和研究者三个不同层次, 使资源库的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习阶段选择学习资源。如初级阶段 (初学者) , 以“知礼”、“懂礼”为主, 了解礼仪基本知识, 了解礼仪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 尤其是需要掌握与个人形象密切相关的个人礼仪、交际礼仪等礼仪规范;中级阶段 (进阶者) 以“习礼”、“用礼”为主, 在对礼仪知识和规范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 需要学以致用, 在日常生活、工作场所、为人处事等方面能灵活运用所学礼仪规范, 践行礼仪准则;高级阶段 (研究者) 以“践礼”、“研礼”为主, 不仅能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素养, 还能以礼仪的传授和传承为出发点, 研习古今中外的礼仪文化和精髓, 从引伸、对比中把握对现代礼仪的内涵和要素。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还将根据学习阶段设置测试题库, 学习者通过客观的测试题和测试结果分析, 可以更清楚的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等级。
2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资源库课程内容体系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资源库课程内容体系, 明确工作岗位中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剖析知识点和能力目标, 制定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学模块, 并确定其与教学项目、任务的对应关系和分层要求。根据专业特点, 设计教学模块和单元, 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及考核要求。不同的专业群体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礼仪要求, 自主筛选相关教学项目, 进行自助式教学和学习活动。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资源库课程内容体系, 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行业、职业特点。礼仪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依托专业能力和行业规范, 满足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的要求 (见表2) 。
二 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实施, 打破了教师中心和课堂本位的教学模式, 对传统的礼仪课程教学是一种颠覆和创新, 更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更为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因岗设学”, 强调“一专一课”。因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以生为本”, 建立自主学习模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资源, 实现了立体化教学。网络技术与课程资源促进了教学的自主性、交互性, 不仅延伸了礼仪课堂教学的内容, 而且拓宽了礼仪学习的渠道。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 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深度和资源。
因此, 依托教学资源库丰富的资源媒介, 现代礼仪课程的教学更要强调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 建立自主学习模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把接受教育变为自主探究。与传统的授受型教学相比, 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更有利于项目导向、工作任务教学模式的应用。在项目的咨讯、计划与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与评估阶段, 教师都要以“导”为主, 以“教”为辅, 有意识地收集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 尽可能多地将礼仪与个人形象、日常交际、工作岗位等联系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实践探索、小组讨论、总结, 主动地获取礼仪知识。此外, 教学资源库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还可以从教学第一线采集, 学生的优秀展示和作业是教学资源库中资源更新和补充的绝好素材, 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 也能激发学生礼仪学习的兴趣。
2 “因岗设学”, 强调“一专一课”, 变盲目性的教为针对性的教
传统的现代礼仪课程很少考虑到专业的差异性, 虽然设计了固定化的教学模块, 但往往忽视了岗位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礼仪任课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和研究的局限, 也常常疏于对行业和岗位礼仪规范的研究和讲解。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因岗设学”, 强调“一专一课”。
借助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提供的丰富资源, 以及对现代礼仪课程项目的设计, 礼仪任课教师可以轻松获得相关行业、职业礼仪标准, 依据行业工作规范和职业资格标准, 自主选择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的教学模块, 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作过程导向、岗位能力本位的校企合作礼仪课程教学方案, 实现“一专一课”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从而变盲目性的教为针对性的教。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不仅可以实现集“商务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旅游礼仪、涉外礼仪”为一体, 基本可以覆盖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礼仪学习内容和模块, 而且能分块组合, 统筹兼顾。“因岗设学”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出发点, 使所教与所学高度匹配, 由此推进礼仪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库开发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 2013 (30) :75-76.
[2]汪晓璐.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 2013 (1) :107-108.
[3]肖长水.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3 (2) :74-76.
[4]曹乃悦.基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库建设内涵研究[J].科教导刊, 2013 (6) :170.
[5]徐美玲.基于网络资源库的“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成效与成效——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 2014 (1) :91-94.
[6]徐美玲.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礼仪教学创新探略[J].广西教育, 2013 (11) :28-29.
[7]刘剑峰.汽车电器课程资源库的开发与运用[J].职教研究, 2012 (1) :30-33.
[8]陶颖华.课程资源库建设下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 2012 (6) :135-137.
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 篇2
作者:陈瑜 陈俊梁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与改革的目标
(一)宏观就业形势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加上20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其二,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有创造力、有一技之长。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都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核心竞争力总是以核心员工为依托的,因此,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多凭经验、靠感觉,但在目前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吸引、甄别、培训、考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更加缜密、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多,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企业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并不多,整体上的就业质量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具有共性的问题是: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理论性、完备性,忽视了对技能与胜任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在专业教学方法上,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缺乏学生的模拟训练和情境体验;三是在师资培育方面,以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操作型教师。以上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表面上看,似乎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但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理想”状态,当毕业生真正接触工作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出现手足无措、不能马上胜任HR工作岗位的现象。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环节设置等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改革措施,力图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模块的理论内容,同时要熟练掌握各模块对应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胜任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1.增设人力资源市场参观实践课程。人才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佳的实习实践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专业实践与应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至少应有两次深入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的经历,并把它列入假期实践的范畴,给予相应的学分。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试图达到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形势,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一大二学生一部分还比较迷茫,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应该休息一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参观人才市场可以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就业压力,重新调整坐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二,现场观摩招聘面试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是人员招聘,招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是企业用人的第一步。通过参观人才交流市场,学生可以学习企业方如何设计招聘问题,面试应注意的技巧等,这种观摩比传统教学更直观、冲击力更强。第三,了解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思考企业对招聘岗位的要求是什么,要胜任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什么。只有抓住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学习才更有针对性。这种观摩实习往往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实务模拟课。专题实务模拟课程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模块,由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一些管理任务、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某些角色去完成任务,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增加经验,提高相关技能。比如,“招聘模拟”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参与、评价招聘面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应聘的基本技巧。具体过程是:将学生分成特定的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一组是求职者,保证每个企业有几名应聘者,准备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面试问题。第二组是招聘方,负责招聘广告、职位的设计、考核表格的制作和面试问题的设计。第三组是点评嘉宾。由同学与任课教师一起按照成绩评定标准,为每个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对每一个环节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最后给出考核成绩。再比如,培训模拟环节。通过模拟培训方案,让同学们了解整个培训活动流程,把握关键点,掌握演讲培训的技巧。具体过程是:每组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对象,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其中一门培训课程的展示,主题自选。然后,请同学和指导老师现场点评每组同学设计的培训方案以及同学模拟培训课程的表现,互动交流,给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1.善用课题展示、团队讨论式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那么同学们将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角色,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逃课的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模块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如“请调查并评论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体系”、“评议某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争议”、“评析某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讨论和交流,形成最后的汇报材料,用PPT或视频的形式按组进行展示。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态势,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享汇报和竞争合作,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完全发挥出来。
2.挖掘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本身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以往的实践教学证明,哈佛大学商学院或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虽然代表性强,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与同学们产生的共鸣并不多,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仅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涌现出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近在咫尺,贴近生活,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讨。教师可以把学校、生活以及企业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体验性。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同学们积极思考。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把案例中的道理揭示出来。
3.善用情境模拟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特殊“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操作性、趣味性强,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也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主要通过模拟的方法设计出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中可能面对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情境之中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当管理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对的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素质测评模块,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实习生,周末在博物馆加班时突遇大火,该如何处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考查其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改革
1.成立HR讲师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依托企业人事经理协会成立HR讲师团,可以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局面。第一,除了定期邀请人事经理来校做专题讲座,还可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根据合作深度和教育实效,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的税收,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建立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多种合作。让企业的人事经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发体系,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第三,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让企业与学校的人才流动起来,鼓励专业老师兼职、挂职、交流、培训,加速知识结构、技能的更新。第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文科课程,理论偏多,要想让理论指导实践,就需要创造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去体验和感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
2.成立校友分享会,整合校外资源。杰出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乏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已经成为骨干和精英,通过校友分享会,一方面可以让优秀的校友分享自己的职场心得,分析专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另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在校学生的距离,有亲切感和说服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也影响着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围绕专业问题、就业、面试技巧等问题向校友展开提问。通过优秀校友的经历,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发挥校友分享会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做好校友会会员发展工作,在现有通讯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校友资料的搜集、整理,完善校友数据库,不断壮大校友会队伍,为今后开展校友工作打下基础,进一步增强校友会的发展后劲。第二,校友会不是法定的组织,要为大学生、校友提供有价值的活动,才能让该项活动持续进行,这就需要设定主题、长远规划。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平等交流、互帮互助以及各类趣味性活动,进一步加深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校友们排忧解难,共同分担彼此的艰辛与困苦,不断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3.以“双师型”为目标,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硕博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专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与企业的接触较少。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公共管理或心理学等专业转过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荐教师到企业挂职,推动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成为兼职教师。学校应在促进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方面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所有在岗教师都有必要定期在企业对口岗位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实践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而且要把此作为硬性规定,严格执行。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与企业互动,同时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基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氛围改革 1.开展拓展性意义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意义学习,拓展性意义探究包括兴趣、思想和技能拓展。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思考内容的科学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技能并合理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全新问题或困难。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缺乏一技之长,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塑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理论知识显然很难支撑同学们能力的提升,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兼职,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提高自主学习的技能。
2.运用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为特殊迁移,主要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为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的效果是指提高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将原有的信息片段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融化在经验中,使个人经验产生积淀,就完成了迁移。大学生属于高认知表征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引导,让同学们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员工激励等各个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同学们把已经掌握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五)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发挥企业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层次。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与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向,但往往停留在签订协议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各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以后,真正能起作用的也为数不多。如果双方能深入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高校能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减轻招聘压力,获取所需的人才。所以,高校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拓展合作的深度:一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二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基地;三是企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企业缺乏积极性,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和企业享有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
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动物资源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项目基金:教育部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287);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建设(2011231)
动物资源开发学是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生物资源科学专业属于传统招生目录外专业,目前只有浙江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及泰山学在试验办学。通过动物资源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概况、特性、分布、资源价值、资源量;掌握我国动物资源的种类、价值及开发利用途径。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本课程的教学规划和实施是贵州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专业综合改革的内容之一,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创新思维和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方面有显著提升,但目前并无合乎要求的教材。经过两届教学实践,笔者在本课程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在课堂教学上得以实施,以下即对笔者在本课程理论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的心得做一总结。
一、教学内容改革
关于需要特别突出的教学内容:针对相关教材内容与普通动物学重叠程度过高的弊病,突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内容,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有一个清晰的动物资源开发理念和思路。针对相关教材动物分类学相关内容过于简略,在实践中不能给学生以完善指导的问题,突出动物分类学内容,增加动物检索表,清晰展示不同动物类群的鉴别特征。针对相关教材缺乏实例分析的情况,增加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实例分析。
关于内容结构及连贯性:在授课结构上体现创新,各部分层层递进,知识点前后紧密衔接,克服以往教材各部分内容过于分散问题,并使动物分类学部分和动物资源开发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浑然一体。通过一些重要生物学原则将各部分内容有机地统合在一起,通过“进化”将各动物类群相联系;通过“内环境稳态”将各生理机能相联系;通过“生殖”将动物个体与动物群体相联系。
关于内容详略取舍原则:一些比较小的门类,资源开发价值不大的门类从略;一些较大的但开发力度不足的门类如昆虫类详加介绍。高中学学过的内容从略,未学习内容从详。等等。
关于内容编排,除了常规的资源介绍以外,增加动物资源开发案例分析内容。按照资源开发程序和步骤,以发展原料的一级开发,发展产品的二级开发,发展新资源的三级开发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每级开发内容篇章下都附以典型案例,并在最后总结动物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只获得我国基本动物资源种类和存量知识,还能掌握动物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动物资源开发案例选择上,既要展示目前开发利用的热门动物,也要展示利用不足,但潜力巨大的动物。
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动物资源开发学》课程特点,围绕教学重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突出应用多媒体课堂技术:随着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条件的改善,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成为高校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动物资源开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动物分类学知识,因只有奠定较为雄厚的分类学基础,才能在资源开发利用上目标明确,游刃有余。而在理论课堂上,展示所有类群的代表动物实物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多媒体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基本类群、代表动物、显著特征都可在多媒体课件上清晰标示。这样,整个教学课件显得图文并茂,学生学习时左右脑并用,从而可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二)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类型。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1】。启发式教学强化了学生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达到了教师和学生双赢的效果。如在介绍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时,启发学生如果自己想要飞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总结学生意见,大致是需要有翅膀、身体轻便、结构紧凑、肌肉发达等,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鸟类具翼、气质骨、骨骼大部愈合、胸肌发达等适应飞行的特征。又如,在介绍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潜力时,介绍到昆虫种类至少占全部动物种类的2/3,且数量极为庞大,引导学生认识到昆虫资源开发潜力的巨大。让同学说出自己家乡有无食用昆虫的习俗,食用哪些昆虫,食用方式是什么等等,综合所有同学的叙述,总结出昆虫可以作为蛋白质资源来利用,并用同样方式,得出昆虫药用、工业用、观赏用、文化用等利用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其基本内核一是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二是强调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2】。具体操作可做如下理解:学生学习时,教师只是给出问题,学生需通过自行阅读、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自主能力得到加强,可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如在鱼类分类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为:常见经济鱼类(以鲤形目、鲈形目、鲇形目、合鳃目、鲽形目为主)鉴别特征。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水产市场调查(通过标牌、摊主介绍、详细观察等方法确定相关鱼类特征),相互讨论,询问老师等方法和途径准备材料,最终形成PPT课件,推举学生代表课堂宣讲。宣讲完毕后,其他同学可做评判并提问,最终由老师对宣讲内容作出补充、纠正以及总评。
(四)案例分析教学法:我校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一个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典型案例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案例材料通过临时口头举例、书面案例,网络视频,光盘视频资料等多种途径实现。提供案例材料以后,给同学5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由学生自愿或点名回答教师提出的案例相关问题,每次最少提问五位同学,每位同学尽量不重复前面同学观点,最终由教师和同学总结从本案例中得到的启示。如组织学生观看江西大学生王显裕创业的视频,通过观看和讨论,老师与同学共同总结出本视频的核心和亮点既不是豚鼠养殖技术,也不是养猪技术,而是王显裕的一个做事理念,大致意思是: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内部管理,同样的大环境下,谁的内部管理搞得好,谁就可以脱颖而出,赢得成功。通过类似诸多案例的展示和课堂讨论,同学们在动物资源开发技术和创业理念上都得到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少芹,邢戬.启发式教学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159,217
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 篇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必修的一门基本课程, 是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 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 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近年来随着资源共享化校园的建设,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我院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 以及民办院校教师的流动性强、流失严重, 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严重地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 《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 我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 教师工作量大, 学生人数多, 基础参差不齐, 主要都是由信息技术学院的专业老师承担, 但部分是其他行政人员兼课, 缺乏足够的业务、经验的积累, 更缺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的经验。
(2) 教学资源不规范, 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课件、教案、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 导致课程进度会因老师而异, 课程考核内容也会有所差别, 这样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 教学手段陈旧, 教学效果不好。从教师方面看, 备课、讲授内容常常只限于书本知识, 很少与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相联系, 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影响学习的热情。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改革目标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的建设,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强的环境下, 保障教学质量。通过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改革, 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研究团队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教改方案, 课程内容的改革本着教学内容突出职业需求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职场真实的案例作为实践的项目。
3 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教学改革内容
在确定改革目标后, 本课程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 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资源库建设和教学改革。具体的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实践环节, 进行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将现有的教学与劳动部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结合,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分为七大基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模块、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模块、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常用工具软件模块。按模块式讲授、综合实践、考核。
(2) 建立共享资源库, 为各教师和学生提供综合、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库所包括的内容有:①教学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教案等;②教学课件:主要是本课程的各章节教学课件;③操作素材: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操作内容, 列举部分操作素材及样张用于学生上机操作;④互动交流:针对某些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师生课堂上互动交流, 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
(3) 对以往上机考试进行改革, 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往上机考试为教师出一整套试题, 每名学生都答一样的题, 存在一些弊端。《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 学生人数多, 教师在批阅学生试卷时, 工作量大。上机考试改为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 系统具有自动出题、随机组卷、计时收卷、实时评分和记录成绩功能, 大大提高了考试以及教师阅卷效率。每名学生的考题是随机产生的, 与周围学生的考题均不相同, 所有考题均可由任课老师根据本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抽取, 具备针对性, 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具备平时练习和正式考试两种使用方式, 学生平时可以加强练习, 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
(4)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体现任务式驱动的思想, 全过程贯穿了任务式驱动的思想, 建立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在任务前提下掌握知识。
4 课程改革特色
(1) 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 将以前零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 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服务。
(2)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 采用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方法设置课程体系, 符合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宗旨。
(3) 实现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 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5 可行性分析
5.1 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1)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一直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围绕这一课题,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包括:在教研室工作会议中多次对公共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研讨。
(2) 在教学资料收集方面, 历时5年, 我们已经将原有的教学大纲改革为共享教案、完成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料的整理;在教学资源库支撑平台方面, 目前课题组成员也已具备了研究和开发基础。
(3) 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把以往的上机考试改革为使用教学辅助系统进行考试。
5.2 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学校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室10个, 并且每个研究组成员均为计算机专业教师, 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校一贯重视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建设与研究工作, 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全面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对批准立项的项目, 学校予以大力支持并督促院系领导加强管理, 指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确保人力物力的需要。
课题组成员均在高职院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自己的认识。此外, 在课题研究中除了专任教师之外, 还有来自企业的专家的指导,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课题切合我院实际, 立项依据充分, 研究思路清晰, 队伍结构合理, 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际, 可操作性强, 因此, 《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检核与教学改革可说是势在必行, 也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从学院办校来, 一直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研究和观察, 积累了大量实验素材和学生作品, 可以对现有材料进行整合, 并探讨案例模式教学及网络辅助教学对该课程的重要性, 分析各个教学环节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的优缺点, 讨论有关教学设计、课程规划、教学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指出引入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编审委员会组.计算机应用基础[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2]查东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2.
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 篇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开门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成才。”实现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的目标。
我国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出要表现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教学质量这几个方面。由于城乡差异等区域性经济差异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大幅增加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也有明显改善,但教育优质资源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不均衡的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二是管理水平城乡差异大,共享不够。三是优质师资力量不均衡。四是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只有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优化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推行干部交流。城区学校领导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师资实力雄厚,已向立足于电子文化的现代学校管理方式转型,办学特色明显,教育教学质量高。而农村学校领导素质参次不齐,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特色少、创新少、品牌少、影响小,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大多数农村学校仍停留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办学品位等“软实力”方面,与城市学校差距较大。因此城乡优质资源共享首先应该共享管理,建立城乡学校管理队伍定期交流制度十分必要。
二、统筹城乡师资建设,提高城乡师资队伍水平。城区学校规模大、条件好,吸引了大量农村骨干教师“孔雀向南飞”,汇聚了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学科教师配套,专业对口,专业水平普遍较高。城区学校经费充足,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福利待遇好,专心教育,思想稳定。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条件,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农村教师编制少,学科教师不配套,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对饱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师相当紧缺,在村小往往1师1班,在完小被迫多级多科上课,教非所学的现象突出,“万金油”教师是农村学校的常态。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民转公”、“代转公”教师,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农村学校经费紧缺,进修提高机会极少,福利待遇微薄,农村教师不安心农村,不安心教育,不求进取,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教师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是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一是深化改革,统筹教师配置。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实行同一标准,按规定配备农村中心幼儿园和村小教职工,配足、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专职教师。进一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定向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新增教师应优先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需要。
二是强化创新,统筹教师培训。加快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打造一流培训基地。制定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扩大互动交流,完善城区学校教师支教服务制度,农村学校上派挂职学习制度。
三是严格纪律,统筹教师流动。深化教师调配制度改革,改变教师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状况,形成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以及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切实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农村缺编学校教师一律不得调出,新聘任到农村学校服务期未满3年、评聘了中级及其以上职称后未满3年的,不得申请调入城区学校。
四是大力推进“名师”工程,实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三优”计划。探索开辟补充农村学校紧缺师资绿色通道,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外引名师,内联骨干,聘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前来授教,把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技术精湛、深受师生好评的教师予以重用。
三、统筹城乡内涵建设,提高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充分深入挖掘和利用学校内部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走质量型、精细型、特色型、创新型发展之路,打造学校特色,提高城乡学校办学水平。
一是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加强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是强化捆绑发展,增强学校发展合力。建立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捆绑发展机制,组建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紧密联系的办学共同体。实行联校共同体“五统一、一联席、一共享”的运作方式,即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机制、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绩效考核;定期召开联校行政联席会议,研究办学共同体重大事项;共享联校共同体的各类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属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相关知识,在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操作的实施方法和技巧,为以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在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该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所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尤为重要,本人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谈谈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
1 课程内容与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概况、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职位分析与职位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职业生涯管理与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绩效考核。在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此课程会强调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内容的传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原理,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上应该突出理论够用和注重实践的特点,因此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要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加大案例分析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力度。同时,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训练,着重提高学生工作设计、工作说明书编写、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方案设计、素质测评方法、面试技巧、薪资福利设计、培训计划、劳动合同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和更快适应岗位需要打好基础。
2 教学现状及问题
(1)缺乏优秀教材,教材内容不能快速更新。市场上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品种繁多,但是,由于缺乏调查和统筹,仅仅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拼凑而成,优秀教材却异常缺乏,这给教材的选用带来了许多困扰。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陈旧的观点不能及时更新,理论界的最新观点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反映,教学所用课件也是多年不换,导致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实际岗位的要求。
(2)教学考核手段落后,不利于人才培养。传统的计划教育体制下,学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一个学期的学习状况都用一张试卷来体现,可能比较片面和不公平,缺乏科学性,无法体现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掌握的真实程度。另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的考核方式不能测评出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状况。这种考试十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过后遇见实际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这对我们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提出了要求。
(3)教师缺乏实践经历,讲授缺乏生动性。现今,高校教师大多是高校研究生毕业,从学校毕业就又走进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求学阶段经过多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对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实际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而言,他们又普遍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这样一种现状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限制,课堂上只能解释概念、阐述原理、进行枯燥的理论教学。如何让课堂知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而言,则更强调理论和实际更好结合、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那么,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教出的学生知识的掌握局限于书本,脱离了实际,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无法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 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储备不够,就会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可理解度,更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专业教师应根据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加强在职学习,积极参加进修与培训,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的职业能力。而且,高职高专属于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生产管理的一线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所以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也是如此。所以专业教师要经常参加专业实务训练,丰富自己管理实践经验,以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
(2)根据教学模块,开展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企业调研,我们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范畴涉及到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几个模块。因此,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七个教学项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员工、培训员工、绩效考核、员工薪酬管理和处理劳动争议。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情境的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然后自由组成模拟公司或项目小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共同来完成相应的任务,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成果的展示,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评价。
(3)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之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比如: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不同的案例材料,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选取案例时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和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案例的选取要合理,对各部分的知识都应有所覆盖。在分析讨论环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加强教学互动,让学生对案例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形成对案例的初步认识,再由教师精心组织课堂辩论,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也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在员工招聘这一章,在班级同学中,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模拟组建公司,然后要求每个公司准备公司的背景材料、招聘计划、招聘广告发布、准备面试提纲和评价表。各组同学可以参与其他组的招聘活动,最后,由教师给予点评和表现评价。这种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利用光盘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篇7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在实施中主要有三种模式, 其中“模式一”配备有电视机、DVD播放机和各年级的教学光盘, 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进行辅导。根据农村教学点布局的特点, 如何运用“模式一”进行教学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我们不能以为有了设备, 应用自然而然就可以推进, 效益就不断得到了提高。其实,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如何推动应用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对此, 我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是在实施“模式一”教学的实践中, 我认为教学光盘播放点应用方式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 播放教学光盘为辅。在教学光盘的使用中, 我们要切实落实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 要特别注意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积极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实现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教育机会的平等。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在远程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主导地位, 就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应用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教学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将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光盘, 可以让学生平等感受、体验、享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三是教师要针对教学需要, 认真分析光盘中的内容,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运用相关教学理论, 选择、整合、运用光盘资源, 促进师生互动, 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利用光盘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先熟悉光盘中的内容, 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有机的结合, 并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改进教与学的过程,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四是教学光盘播放一定要注意形式。有些课程可以在课堂上反复播放, 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穿插必要的辅导;有些课程可以以教师授课为主, 播放光盘为辅。在教学过程中, 光盘教学片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四者之间可以形成有效互动, 这种模式很适合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需要, 将会在各科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 篇8
那么, 面对教育资源库建设问题, 该如何去解决、去梳理?是任其自然, 随意发展, 还是理清思路, 快刀斩乱麻来解决这些问题?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作为教育工作者, 无疑需要迎头赶上教育信息化的大潮, 在教育资源建设这一方面同样需要挺立潮头, 构建系统、完整、立体、动态、新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库, 全力推动学校信息化的进程, 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教育管理效率更高。
一、多管齐下, 全面实施教育资源库建设
从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 教育资源库建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已初露端倪, 后来随着经济与教育的同步发展, 教育资源库建设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从中西部地区来看, 教育资源库建设是近几年的事情, 甚至有部分欠发达地区目前教育资源库建设还是一片空白。那么, 如何来针对本地实际, 构建有效的教育资源库呢?
1.系统购买
从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原始层面来说, 系统购买教育资源无疑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 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技术部门审核推荐的教育资源库系统具有稳定性、系统化、配套化等特点。由于开发层面相对技术力量强大, 因此, 此类系统应用比较简单、方便, 易于普通教师掌握和应用。当然, 有利自然也有弊, 而且弊端还不少。系统购买的教育资源往往不能跟上目前全国上下正蓬勃开展的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各地教材不统一、教材变化快等情况导致了购买的系统化教育资源库不能很好地与学校使用的教材配套, 有些甚至完全不能兼容, 有的资源库用了一二年由于教材改革就不能再使用, 从而造成的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 系统化购买的教育资源库往往价格较高, 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价格让许多学校望而却步。
2.自主开发
针对系统购买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假如能由本地教育部门出面联合相关技术公司联合开发完全针对本地的教育资源库, 并且开发出来的资源库具有可扩展性, 可以根据教材的变化进行灵活的修改, 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当然, 由公司组织开发仍然面临着一个价格的瓶颈, 特别是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一方面可能本地技术力量欠缺, 另一方面价格肯定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因素。因此, 假如能由学校自己开发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或者小型的资源平台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同时, 在制作课件的同时考虑到将课件的元素以积件的形式存在, 这样便于课件的循环利用, 从而实现低耗高效的建设新举措。
3.网络共享
信息技术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网络技术在学校信息化中的大面积应用。现在许多学校已接入因特网, 完全具备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条件, 而且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全面推进, 相信不需要多少时间, 全国各校都将投入因特网的美丽怀抱。网络上有众多的优秀资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具备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 完全可以实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下载、上传网络上的共享资源, 从而服务自我教学工作, 提升教学质量。
当然, 在共享网络资源的过程中, 必须要注意版权问题。涉及版权的相关资源, 如需使用就要付费, 或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
4.收集整理
除了以上途径, 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意收集整理优秀的教育资源也是一个绝好的办法。我们知道, 平时做个有心人, 将公开教学的优秀课件、平时积累下的各类素材一一整理归档, 利用某种资源平台或者利用计算机的归类功能进行整理, 经过几年的积累, 肯定会积累起一批优秀的教育资源。
二、加强管理, 确保教育资源库建设稳步推进
1.管理机管理机构要稳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作为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 往往是学校内设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或者是教学业务的主管部门, 如:教务处、教育信息中心等科室。这些科室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构, 也是一个常设机构, 但里面的成员必须相对固定, 不可经常更换, 否则, 极易导致学校资源建设工作无序进行, 效率低下。
2.系统规划要合理
进行教育资源的积累, 同样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 而此类规划由于存在着涉及金额巨大、建设后具有应用管理的复杂性等特点, 因此, 投资建设前的系统规划就必须正确、合理。无论是系统购买还是自我开发, 抑或是其他途径来建设教育资源库, 都必须在事前做好详细的可行性论证, 系统规划, 方能使整项工作有条不紊、稳步推进。
3.技术力量要强大
众所周知, 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无疑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工程。这里面涉及到信息技术、电学、力学、建筑学等多项技术, 任何一项技术出现问题, 都必须尽快解决。因此, 作为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部门, 必须配备较为强大的技术力量。同时, 这些技术力量要注意及时更新、补充, 要引导这些教师加强自我学习、促进自我成长, 唯有这样, 才能跟上技术的飞速发展, 才能保证教育资源库建、管、用的高效稳定。
三、边建边用, 持续发展促进教师学用结合
1.培训引导, 提高师生应用技能
教育资源库的应用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来说, 肯定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障碍。因此,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做好培训引导工作, 从理论上、从技术上引导师生认识资源库, 认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掌握其积累、管理、操作的各项技能, 从而保证灵活运用。
2.日常应用, 服务课上课下第一线
教育资源, 重在应用, 除了在重要活动中应用, 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用。有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配合合适的软件平台,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方面积极主动应用资源库。如多媒体技术在日常课堂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平台在课后的应用等。
3.融入科研, 提升教师应用理论水平
科研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样, 在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 也可以与科研相结合。比如:课题研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实行, 一个课题研究结束后, 基于网络平台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无疑是一笔很好的教育资源。
4.服务学生, 资源宝库师生共享
传统的资源建设与管理理念更多的是倾向于教师, 笔者认为, 教育资源平台同样可以面向学生。如: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 构建学生研究性学习平台、学习习作研究平台等, 使学生充分、主动地融入到资源建设中来, 唯有学生一起参与, 资源建设方会精彩纷呈。这样, 学生的参与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从而不断调整教育方式与方法。
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形势下, 基层中小学校完全可以借这股东风, 明确思路、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循序渐进, 有条不紊地开展一系列工作, 将学校资源库建设与发展向纵向推进。
摘要:本文主要从学校资源库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入手, 重点剖析了当前教育形势下如何建设中小学教学资源库以及如何发展教育资源库的问题。分别从建设、管理、应用三个层面谈起, 有效分析了各种现实问题,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植物资源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9
植物资源化学是我校林产化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时间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的上学期。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3大部分:(1)植物纤维的生物结构;(2)提取物介绍;(3)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的结构、性质、分离、测定与应用。生物结构部分主要阐述木材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其中宏观结构比较直观,相对容易掌握,而微观结构比较抽象,掌握难度较大。提取物部分阐述了植物原料中所含有的少量组分的化学结构特点及提取方法。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这门课的核心内容,讲述了这3种天然高分子的组成单元、联接方式、化学结构、超分子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该课程内容多而杂,辐射到林产化工专业的许多分支,例如制浆造纸、香料与色素、松香松节油、木材热解、植物水解、天然高分子等;涉及的基础知识广泛,包括植物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林产化工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植物资源作为来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与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好学好这门课具有极强的时代迫切性。作者在讲述这门课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基础理论的讲解,同时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也是对李岚清指出的“大学本科的教育重点在于教好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要使学生知识面宽一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好基础”的积极响应。
二、改革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基础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牢固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育者应更多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国家教育部在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科学知识的教学,所以强化基础教育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三大素是植物资源化学中的重点兼难点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颇多,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为此,笔者按照结构影响性质的思路来展开教学,加强基本概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避免将各部分知识当成孤立的个体。如纤维素是由失水葡萄糖构成的线性高分子,葡萄糖基的椅式构象和其上含有的游离羟基是形成其结晶结构的基础,纤维素的双相结构使纤维素具有了吸湿、润胀、溶解等性质,木素是最复杂的天然高分子之一,一级结构的组成单元间缺乏重复性和规则性,因此稳定性好,难于生物降解,这正是植物保护自我能力的反映。半纤维素的组成糖基种类多,有支链,所以难于形成规则的结晶结构,而是以无定型结构存在,故溶解性较好,也更容易降解。教学中更进一步将这3种组分联系起来,论述植物纤维是一个完整而严谨的超分子体系,纤维素是基质,木质素是增强剂,半纤维素是填充剂,形成一个严谨有效的三维结构,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如抗压性、抗拉性、抗张性等。笔者在教学中以结构—性质为主线,将这3种组分各自的结构与性质阐述清楚,再将这3种组分统一起来,阐述植物纤维的特点,这样就加强了基础理论之间的联系,整个教学内容更统一协调,形成了一个脉络分明的框架体系,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除了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授课内容以外,作者特别注意在讲新内容前了解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就与学生一起回顾基础知识,以帮助其顺利接受新知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跟单糖的结构和性质有比较大的相关性,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简要复习有机化学中有关单糖结构和性质的内容,这样由简入繁、由浅入深过渡到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知识,减小了学习的难度,学生没有知识脱节的感觉。木质素的结构与性质中涉及了很多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讲课时常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帮他们重新了解这些知识,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植物纤维原料3大素的结构分析中,还包含着仪器分析中的许多知识,包括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的原理等。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以前学习时不够重视的内容,掌握情况不好。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入这些背景知识,来淡化知识的跳跃性,减小学习的难度。
在上述授课前提下,为巩固基础知识,在每部分内容中都留下了复习题,复习题基本涵盖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要求学生在习题课上完成,或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学生完成答题后,再由教师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习题课既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
三、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是教师教授这门课的突出问题。我校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及“十一五”期间,始终强调加强本科教学,加强学风建设。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急转直下是一个普遍现象。具体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上,学习积极性的下降还与课程自身的特点有关。首先,课程的难度大,很多知识的掌握要求对基础知识有运用能力,运用知识是教学目标中要求较高的一环,而一直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令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学完了就忘记,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是明显不足,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吃力,跟不上节奏,继而产生厌学情绪。其次,课程概念繁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改进教学模式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对课件进行改进,增加课件的亲和力。在木材的生物结构一章中,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对照讲解,包括实物图片和示意图,相比文字描述,图片更直观,更能吸引人的注意,还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第二,赏识学生,肯定学生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奋斗之心。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对学生而言,最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尤其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赏识及掌握知识丰富的赏识,这将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授课中,笔者会不时提问学生,并引导他们回答,针对回答情况给予恰当的肯定和赞扬,真心赏识他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教师的肯定,触动了学生渴盼尊重与关注的心灵,也给了他们自信心,学习变得主动多了,课后经常有学生带着问题来跟作者交流。
四、引入前沿知识,拓宽知识面
国家教育部对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指出,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实践,又要拓宽知识面。笔者在讲课中也始终贯彻这一原则,注意把相关内容跟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关联起来。例如,植物提取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北京林业大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教授的学生中也有人正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对提取物的讲解中,笔者对某些提取物如黄酮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或者请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此外,植物提取也是生物生产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产物有着生物产品的共性,因此植物提取过程跟普通的化工产品有诸多不同,教师会在此处介绍这些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纤维素的内容中,把由植物纤维原料制备燃料乙醇的情况及由纤维素制备功能性材料的情况做简要介绍。在讲解半纤维素时,会介绍由木聚糖生产木低聚糖和木糖醇的情况,等等。这些内容的加入,让课程内容丰富而新颖,不仅让学生对本课程更感兴趣,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有助于实现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总之,笔者在教学中本着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植物资源化学教学的内在特点,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打下基础。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在植物资源化学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情况。以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辅以教学模式的改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入相关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植物资源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严瑞芳,胡汉杰,梁锋,等.高分子时代的天然高分子[J].高分子通报,1994,3:143~151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教学改革 篇10
一、根据海洋药学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 不断修订教学内容
我校海洋药学专业开设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等专业课程, 三者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由于海洋药学专业设立时间较短, 没有现成教学内容可以借鉴, 使用的教材都是自编教材, 故教学工作一直在摸索和创新中;同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本专业设立之初并未全面考量细化专业课程内容, 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 特别是海洋药用资源学与海洋生物学有很多重叠。针对上述问题, 通过开展教师之间研讨及学生意见反馈等方式, 笔者协同其他教师一起修正教学内容, 以符合教学发展的需要。以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为例, 突出“药用”和“资源”两个主题, 以区别于海洋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海洋生物学重点讲授海洋生物的分类学特征) 。具体包括“药用”的海洋生物分类特征、药用部位、药用开发与应用, 及其资源分布。以软体动物为例, 不再赘述软体动物分类学特征, 而是突出介绍药用的品种, 如海兔, 具体介绍海兔生物分类特征、分布区域、药用部位、药用进展、药用进展、实例等, 如Dolastatin10、Dolastatin15等研究进展。实例选择更趋向于来源于海洋的已经成为新药或临床在研的药物, 特别是国外热点药物的追踪。本着由面到点, 逐步深入, 全面介绍药物研究过程的教学思路,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海洋药物研发历史、流程及研究思路,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 拓宽知识面和眼界。
二、紧随海洋药物前沿进展, 更新教材
目前海洋药学领域每年约有500~600篇论文发表, 1000个左右的新结构化合物被发现, 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不断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有部分药物已经被批准, 有的药物被驳回, 如来源于芋螺的齐考诺由2005年1月首次在美国上市, 2005年2月获欧盟许可[1]。但就目前的教材而言, 特别是教材2004~2005年期间编写的, 许多知识已经陈旧, 亟需更新。特别是对海洋来源的新药或候选药物的介绍不够深入, 缺乏详细的有代表性的介绍, 因此与药物化学相比较, 缺乏系统性。因此笔者筛选了有代表性热点药物研究, 将其更新于教材中, 全面系统地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外, 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扩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优化教学方式, 实现师生互动
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解为主, 缺乏学生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同时缺乏对外界的了解, 如对企业的了解, 不知道企业需求是什么。并且现有教学都进行独立内容讲授, 学生了解知识往往很零散, 缺少全面整合和融会贯通。对此笔者做了大量创新。如笔者参照企业新药立项报告形式, 其内容涉及药物来源、结构、理化常数、药理活性、研究动态、专利情况、市场预测等方面, 要求学生参照模版对某种海洋来源的药物进行综述。通过大量文献检索, 规范书写报告, 学生从中学习到有哪些著名企业, 该企业的研发方向是什么, 作为药物研究中重要一环的调研报告该如何撰写, 从而全面整合已有知识, 同时扩充新知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 必然涉及到药理、药化、药剂等各种知识, 故可以将已有知识进行回顾和整合;在课堂讨论中, 采取演讲和提问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积极参与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锻炼学生的口才。笔者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题, 如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有待提高。
四、开展野外实训, 巩固基础知识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 学生如果只是学习课本内容, 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无法真正了解一些海洋动物或植物。为此本校海洋药学专业开设了野外实训教学。学校与海洋研究所、海洋大学等建立实训基地, 安排前往海滨实地考察, 了解海洋动物或者植物生活环境, 观察活体或标本, 参观养殖基地, 如紫菜养殖基地、鱼虾蟹类养殖基地, 参观相关生产海洋药物企业 (如甲克素生产加工企业) , 聆听专家讲座。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 学生通过实地学习, 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增强了对企业的了解, 扩展了知识面。
五、开展在企业暑期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 促进就业
就业是学生的头等大事。海洋药学作为一个新专业, 许多企业并不了解, 不知道这个专业学生学习过什么知识, 能够从事什么岗位, 故需要与企业沟通和合作, 使得企业了解学生。最佳办法为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 本教研室教师通过与企业沟通, 设立培训基地等方式, 开展暑期短期实习和本科毕业实习等方式, 加强企业与学校, 企业与学生相互了解, 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海洋药学不断发展, 与此对应的教学工作也应适应时代发展,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以适应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教学改革针对现有问题, 针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等做了创新和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教研室在校及院部领导的支持下还在不断努力, 为培养21世纪海洋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效率”“公平”“以人为本”等一系列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也在适应中求变,在变化中求新。在此背景下,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与新时代需要相适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如何与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职业要求相适应,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定位思考,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研究与实践。
1 教学定位与思考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即教师是管理者、讲授者和解释者。然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将导致填鸭式的教学结果:课堂教学主次颠倒,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抛弃固有的模式,将教师角色转换为组织者、服务者、合作者和协调者,而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大胆尝试亲验性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一种能有效表达自己想法、容纳别人想法的氛围,从而形成整体互动的课堂。
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迄今为止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它贴近生活和实际.是管理理论经验的有效融合;它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拉近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让学生在校时就开始储备实际工作的必要素质、知识结构和操作能力。因此,需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在高职的课程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在实践中,案例覆盖要合理,对应各章内容均应有相关案例。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与分析价值,能够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情景。这些案例可以给予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处理复杂事件的借鉴方法。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以事先布置案例,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进行思考,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再由教师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如在劳资关系协商与谈判技能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选取若干企业劳资纠纷的典型案例,设置相应情景,指导学生扮演劳资双方,组织学生协商谈判,从而使案例教学更具有实践性。
2.2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而具有很大的实践性。同时,情景模拟教学还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学生们需要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相互讨论、表达和沟通,需要把书上的静止知识变得活灵活现,把抽象理论变得丰满有形,这种全程的参与能够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
2.3 专家讲座
邀请专业人士讲解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在教学课程的组织中,可以针对相关章节的内容,留出2~4课时的时间,请本地知名企业或行政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深人员到课堂讲解相关内容。专业人士实际的工作方法与从业经验可以让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比较深的认识,从而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2.4实践教学
建立人力资源专业实验室,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教师可在实验室里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其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解决和处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如在开展编制工作说明书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工作分析的程序、方法和内容等理论知识,然后发给学生有关从企业横向合作项目中收集来的工作岗位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形式分析资料、讨论,再给学生几种工作说明书格式,学生试着编写企业某个实际岗位的工作说明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工作分析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也锻炼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
3 多元化教学手段
3.1有效利用多媒体
为了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应用教师事先编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件教学,这相比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引导学生上网阅读有关专家学者论文,从中吸取先进的理念与实际操作思路,为丰富学生的理论框架打下基础。同时,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有选择地推荐学生到人力资源相关网站查找资料与选择案例,并在案例分析课上加以简单分析与点评,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2选择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时,应首先考虑其通用性,选择未来2~3年内国内企业仍能使用的、市场前景好的软件。其次,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具有人力资源专业应用和基础应用的解决方案,能够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现状,帮助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引入多种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让学生体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方式,体会软件与理论的差异,使学生能以理论为依据,熟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操作方法。
3.3建立课程互动教学网站
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巩固其所学内容,可以通过建设本课程的专业学习网站,实施课程网上教学,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预习。专业学习网站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网上案例库、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上互动教学主页及相关辅助链接(习题库、资料库、网上考试系统)等。通过建立专业的学习网站,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课后预习、复习、自习的能力,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权。
3.4设立网上案例论坛
设立网上论坛,使网上案例讨论成为可能,为学生与多方人士交流案例、分析心得、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提供了平台。学生在浏览相关章节的案例后可到论坛上与大家进行案例分析交流,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克服学生无工作经验导致案例分析不深入的弊端。同时,还可以做一些管理方面的改进,如每月规定一个时间,聘请一位有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人士做版主,引导大家就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网上论坛的方式可以使对此感兴趣的学生理论与能力得到提高。
4.多种管理方法
绩效考核科学与否对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因此,在对教师绩效进行考核时,要设置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要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那些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差又不愿意调整的教师要进行批评和惩罚。只有教师的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时,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才能被有效激发。
【参考文献】
[1]王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思考[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下),2013(6).
资源库教育教学改革 篇12
一、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它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 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远程教育资源中含有丰富的课改资源, 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 使全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在远程教育模式下, 学校可以下载课改理论、课改培训资料、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 组织课程改革的校本培训和研究, 通过集体学习和相互探讨, 教师能够更快地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 树立新课程理念, 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通过远程教育, 教师还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 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深入学习和研究课改精神, 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 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新颖、形象生动, 通过远程教育,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选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相关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和补充,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生活性、趣味性和时代性, 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例如, 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利用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资源, 把枯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在教学《圆的认识》 (人教版) 一课时, 把远程教育资源中汽车平稳行驶的动画播放于课堂, 动画中在行驶的汽车车轮上标注着车轮的轴心距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的直线, 同学们通过形象的动画认识到汽车平稳行驶正是运用了圆的半径都相等的原理, 使数学课堂走进生活, 趣味横生。
三、运用现代化的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 多种办学形式并存,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 多种功能的教育融合, 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 使受教育者具有自主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1) 构建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三种模式的远程教育的实施, 为构建互助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模式一的光盘教学资源既可以用于接受式教学, 又可以用于探究式教学, 模式二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多地用于接受式教学, 模式三的网络教室更多地用于探究式教学, 模式一和模式二通过网络与模式三的网络教室结合, 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成功构建完整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体系。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形成“教材—教师—计算机—学生”四元关系, 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计算机、教师与计算机等等之间可以形成多元互动和协作,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探索自主式学习、交流式学习、交互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式学习等多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存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远程教育资源汇集了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 含有大量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精神, 根据教学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远程教育资源直接应用于教学, 可以大大缩短教学研究的过程和时间, 快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地的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教学设计对远程教育多种类型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二次开发,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出更多有价值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