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2024-10-26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用12篇)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篇1

●现状

教育信息化要真正产生效益, 必须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到课堂中去, 而不仅仅是做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 其中教育资源是制约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 资源建设的现状是有效资源内容匮乏,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趋向多样化

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教材, 使得公司不知所措。以前开发一套教材的课件包就可打天下, 现在做一套课件只能在很小的区域内使用, 公司无法满足各地的不同需要, 于是只好做一些针对性不强的素材资源试图满足不同教材之间的通用性。

2. 缺乏对教学规律与教学实践的了解

公司的开发人员开发资源是通过“闭门造车”的方法开发出来的, 更多还是停留在帮助教师讲授的层次上, 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很不理想。

3.合理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不同厂商之间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 使得不同资源产品出现内容雷同的局面。还有的公司为了防止盗版, 把课件做成“铁板”一块, 无法根据教师的需要定制, 教师应用的时候很不方便, 禁锢了教学思路。

●措施

教学资源的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组织, 选用具有极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运用熟练、并能积极投身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的一线教师作为资源建设与实践的骨干教师, 明确成员分工。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保障, 保证建有校园网, 教师人手一机, 实现班班通, 液晶多媒体教学系统进教室等。设立专门服务器, 用于网络资源的存储, 同时设定安全访问策略, 保证网络资源上传、下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购置大量的教学资源软件、备课系统等。可将购置成套资源软件的方式逐步转为购置多个学科教育网站的资源下载点数, 这种网站的资源实时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 选择余地较大, 费用也比较低。

2. 建立共享机制, 积少成多

目前, 很多教师和学校都积累了相当多的优秀资源, 但这些教学资源还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和应用。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激励政策、信息服务和应用支持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学校的普遍认识是资源建设要转移到致力于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 以促进交流、共享和再应用, 从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转移到以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中心。

3. 多实践多反思, 以改促优

立足集备, 直面课堂。以自然分材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 强调集体备课, 一次备课, 多堂上, 多人参与, 多反思。强调先行课的实施, 同研, 同上, 同评, 共传承。实行精品课推广, 多讲评, 多筛选, 多改进, 最终形成最佳资源, 将学科教学提高到更高的高度。

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资源的积累和共享, 取长补短, 强调集体的力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在探究、研讨、体验中解决教学中的疑问和不足, 不断完善, 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学情的资源素材, 为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总结与反思, 不断修正和更改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 从而将思维的变化和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都得以保留和展现, 也为自己和他人的日后教学留下了第一手资料。

当然, 资源的建设非一日之功。它不单纯是资料的堆积, 更需要有一个筛选和优化的过程, 这样才能形成优质、实用的资源库。要想让建设的教学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应用, 就必须快速地将其优化, 这需要教师们快反思, 快评课, 要多人共评, 及时更新。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篇2

一、依据学科特点,实施课程整合

(一)语文学科

语文的考查从大的方面来讲分为读写、理解和表达。基础题侧重考查读写,阅读题侧重考查赏析理解,作文侧重考查表达。当然每一部分都是相辅相成而非孤立存在的。

1.基础部分精耕细作。

音、形、义对于文字而言缺一不可,在考试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题型,为了最大可能地把

基础分拿到手,讲解、复习过程必须做到细之又细。细到成语的意思、适用对象、褒贬色彩、语法习惯、语境特点,细到病句的各种类型,细到标点的各种使用规则,细到每一个文言实词、虚词的各种义项。唯有精耕细作,才能在基础题上所向披靡。2.理解部分举一反三。

理解部分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因为考查的范围无边无际。各种各样的诗词、文章奔涌而来,貌似讲也无所尽,但其实范围越是广大,越应该做到讲有所尽。“文无尽而题型有尽”,所以在诗词鉴赏和阅读理解的指导过程中,明确题型、方法指导、答法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每一种题型都有其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所以一定时间内的定量的题型训练、讲解非常有效,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继而在考场上势如破竹。3.表达部分触类旁通、厚积薄发。

无论是语言运用题还是作文,当然都是以读写、理解为基础的。除了相应的题型训练,作文更应该注重素材积累,注意指导学生审题、扣材料、扣题、段落衔接、首尾照应等,最终做到厚积薄发。

所有的考试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理解,离不开表达,而这些又以审题准确为前提,审题训练、讲解、指导应当贯串学习、复习过程的始终。

(二)数学学科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整合教材内容势在必行。高

一、高二基础年级教学,教材内容作如下处理效果也许会不错。

1.三角函数部分: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三角恒等变形,解三角形三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既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又较大程度地解决了学生的遗忘问题。

2.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教材上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有较大间隔:实际教学中平面向量是高一上学期内容,而空间向量是高二下学期内容。空间向量本质是平面向量的空间推广,二者联系紧密,但因间隔时间过长,往往导致讲空间向量时,学生的平面向量的知识大多已遗忘,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统计

3.与统计案例。作为内容紧密联系的两部分内容,统计在高一讲,统计案例在高二讲,战线过长,容易导致教学效果差。建议将统计移到高二与统计案例一起讲。

4.另外,教材内容整合,既需要老师们认真研究,合理安排,更需要教研室的大力主持与统筹安排,因为学校内部的教材整合与教研室的进度安排如果有冲突,往往会影响老师们的切身利益,不利于教材整合的顺利实施。

(三)英语学科

一轮复习中英语学科多以基础知识和语法为主线,再加上大量的高考适应性训练题。但是反思并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我们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在高三英语课文复习中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原来的模块教学,而是以话题为中心,将内容相关相近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这样以话题为单位,可以更有效地复习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学习文章的文化思想、内容和语篇结构,培养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可以尝试打破课本分册顺序和模块顺序,按“话题模块”整合重组现在教材中的课文,来进行一轮复习。话题模块,是指“几个相近或相关的话题整合成一个话题单元”。按照《考试说明》上介绍的模块项目,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人物介绍与个人情况”、“ 友谊与人际关系”、“社会风俗与及节假日活动”、“ 旅游和交通”、“文娱与体育”、“自然与环境”、“语言学习”、“历史与地理”、“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文学与艺术”、“健康生活与健康饮食”、“学校生活”等12个模块,然后按照这些整合后的话题来进行复习。

(四)物理学科

1.改变教学理念 低起点开展教学,建立适合我们学生的习题教学资源库 高中阶段的学习,适量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眼下的事实是:习题集、模拟题等满天飞,但很少有难度、深度上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因此必须有自己的资源库!而低起点开展复习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套题库。在充分研究高考、考纲的基础上,各地的模拟题、习题集等,教师对题目进行选编.2.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

在平时复习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思维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建议在高三物理后期复习中,在讲解典型计算题时,抓住规范化要求的流程,统一要求,集中训练,有效地解决了有关步骤会而拿不到分的情况,在高三一模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高考试题二卷中的计算题部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的审题专项训练。将题目印制成讲义,然后让学生审题,题干每句话中,确定为关键词的、确定为已掌握知识的、确定可以画出过程图或力图的自己加标记。在进入第二时段的突击练习时,让学生在“审题”讲义批改后的基础上,清楚地勾画出过程,并特别要求写出文字说明,其格式统一要求为“对谁,在哪个过程,怎么样”并且写出贴合题目意思的方程式。由于高考物理试题属于“踩点给分”即分步判分方式。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由于题目情境或各种原因引起答题有诸多错误,但可以实现学生会的部分,尽可能拿到分。

3.循序渐进,小跨度进行变式训练

为了学生理解问题的全面性,以及防止思维定势发生,在原有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是必要的。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反受其乱.因此,变式练习也要小跨度进行,最好情境设置和方法设置上进行平行变动。同时,为了让高三学生体会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在变式训练时,采用明确的方法进行“层层加

码”。让学生在审题时,能自觉地去体会编题者的意图,让学生解答一类的效益大于几道题的。而对于“难、偏、繁、怪”和“多讨论、多推理、多判断”的问题,在高三复习的前期,大胆放弃,一模以后,可以出现一些.(五)化学学科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必修内容涉及面广,几乎包括高中所有内容,但教学要求较低,相关内容在选修中都将进一步深化。所以,同一个知识点,会在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中重复出现。在复习中应针对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整合三种教材,通过整合复习,打破原来的模块界限,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避免复习内容的重复性,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原理及应用,在《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均有涉及,每一种教材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都不一样。《必修1》从常识上了解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化学反应原理》从原理层次理解电解饱和食盐水,《化学与技术》则从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层次认识电解饱和食盐水,注重化学原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在高考复习时,有必要整合三种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循序渐进在掌握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原理和应用。

再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专题时,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存在”为主线发散到各个要求的具体物质,注意编织每个具体的物质 “结构→性质→用途→制法→检验方法”的复习线索,“单质→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

(六)生物学科 1.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高中生物分为三大板块,四大知识系统。一般来说,高三第一阶段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第二阶段可进行专题复习。

2.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1)按体系分专题: ①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②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③生命的自我复制和进化系统。④生物与环境系统。(2).按实验分专题:

①验证性实验,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②纠正错误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③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④对实验、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和解释。

(3).按题型分专题:

①曲线坐标题。②图形图表题。③遗传系谱图题。④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题。

(4).按热点分专题:

①生态和环境热点。②生命科学前沿热点.③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④国内大事、世界风云

应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最后冲刺阶段留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

(七)政治学科

高中政治分为四个必修模块二个选修模块,内容多,知识繁杂,要想提高复习效率、提高考试成绩,必须整合模块知识,提高答题的实效性和得分点。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路有许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1.根据模块特点进行模块内的知识整合。如经济生活可以从消费、生产、经济制度、体制环境等进行整合,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政治生活可以围绕十大主体、六大政策(制度)整合,文化生活按照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等自主构建;哲学按照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题目多变,万变不离其中,这种思路构建的知识体系是最有效的最实用的。

2.依据时政热点跨模块构建。比如钓鱼岛问题,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角度发散整合,注意从各个角度发散。结合典型例题,形成模版,这是最能提高得分率的思路,但相对来讲也是最笨拙的办法。

(八)历史学科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

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既有明显的优势,如可以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沿革,有一条比较清晰线索,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和比较深刻的探讨;然而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如淡化了历史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时序性和全面性,即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同时全面性也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要搞好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必须认真学习《课标》,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对教材进行整合。

1每一学习模块的课程内容,都包括若干个分别由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构成的学习专题。每一学习模块的教学,应在准确把握模块主题意义的基础上,着力处理好中国史专题和世界史专题的关系,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例如在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教学前,先进行了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教学。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受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影响极深,这样调整和安排,有助于学生认识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整合必修模块之间的教材内容

必修模块分属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三个范畴,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历史必修二经济模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学习完历史必修一政治模块的内容,所以不失时机地将两个学习模块的相关单元和内容相联系加以整合,这样做,既可以随时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更可以使政治和经济的内容加以整合,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在进行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时,引导学生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内容回顾联系,使学生认识明清时期已走向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制度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以及旧的封建制度必将被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政治制度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3.整合选修和必修模块的相关内容

高中历史新课程中选修模块的设置是对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延伸和提升。如果能将选修和必修有机结合,就能既宏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又能洞悉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如:在讲必修一中的《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选修一中的《梭伦改革》;学习必修三《启蒙运动》时结合选修二的《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选修课不要单独学习,可以把它们看作必修课的阅读教材。虽然新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总体来说在历史教育这个层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九)地理学科

整合方向:通过教材重新整合,以重新构我们地理学科教学体系,大专题与小专题相结合,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具体。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1、整合依据

(1).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在复习过程中就不会偏离轨道,做无用功。

(2).要依托教材。教材里面大量的阅读和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尽量发掘教材文本和各活动隐含的重要内容与知识点,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快速理解。

(3).依据学情。教师可根据经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以此对某些内容进行整合。

2、具体整合内容

整个高三复习的地理主要内容:有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区域地理(主要是初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环境保护。

其中必修Ⅰ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必修Ⅱ主要是人文地理知识,必修Ⅰ和必修Ⅱ主要是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必修Ⅲ主要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Ⅰ和必修Ⅱ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在区域中的应用;区域地理主要学习的是世界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但高考是必考内容,且以综合题形式出现。

自然地理知识(必修Ⅰ)

第一章:本章主要内容是地球的相关知识,1.增加:在一轮复习之前首先要复习地理基本知识,关于地球与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高考主要是选择题形式出现。

2.简化:地球运动一节内容比较难理解,学生得分率低,因此,复习时简化地球运动内容。

第二章:大气部分

增加:本章第3节没有涉及全球气候类型的知识,全球气候类型是自然地理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在高考中经常涉及到,且气候类型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在讲述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后可以加上这部分内容,这样在内容上比较连贯,学生更易理解。学完此部分内容,进一步学习中国气候。

第三章:删减:本章第1节和第2节内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复习时删掉。

强化: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垂直分异规律比较重要,要重点复习。

第四章:本部分内容主要研究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1.重组:其中必修Ⅱ中的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交通等内容,必修Ⅲ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在复习时放到本节来讲,与聚落和交通相关的知识构成体系。

2.减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部分内容高考考查不多,可以删掉。本章内容也可放到人文地理模块来复习。人文地理(必修Ⅱ)

第一章:合并:本章人口增长模式要重点复习,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只可合并作为一课时。

第二章:分解:本章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与城市相关的,城市是聚落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复习时,可把本章内容并到第四章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作为城市整体内容。

第三章:本章共四节内容,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删减:其中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节主要是对后三节内容的概述,因此本节内容可删掉。

2.增加:复习完农业之后,复习必修Ⅲ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农业。把中国工业放到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之后复习。

第四章:合并:本章主要内容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及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本部分知识比较贴近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复习时用一课时的时间。

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Ⅲ)

本章内容主要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对相关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些了解。首先第一章要明确我国分区及其特征及我国经济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等内容。其余内容按照第二章依次复习。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高考考查频率较低,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三种技术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把本章内容整合成一课时复习。世界地理

学习世界地理前提必须会读图和将区域定位,所以第一节介绍的世界地理概况等内容。后面内容则是通过不同尺度介绍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中国地理内容在高考中常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以综合题形式,第27题。常以中国重点工程和当前的热点区域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体,考查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整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把复习重点要放到前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学习。选修地理

选修地理是选做题,每道题10分,简答题形式。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大模块。此三个模块针对高考常出现的考点,分别设计三课时进行复习。

二、精心梳理高三教学工作,分类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一)教师教学资源方面。

1、经验体会

(1)科学安排高三复习计划

我校在深入分析学情,广泛征集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前几年的经验,通过与管理层和备课组长的深入交流,合作制定了有效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计划和实施要求。在一轮复习中我校重点侧重于复习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多方搜集权威资料,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细加工,规范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让一轮复习得以系统扎实地进行。二轮复习中我校重点关注了专题复习课和试题讲评课的实施,通过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形成了符合我校学情和高考要求的课堂模式,让二轮复习真正落实了巩固知识、熟练方法、提高技能的要求。三轮复习中,我校重点关注了静悟与考练的结合,各学科结合青岛市三轮复习计划和相关资料,按课时梳理了细化到每一节课的复习计划,并提前对学生进行了三轮复习的方法指导。同时,根据学习规律的需要和学生的复习情况,结合高考考试安排,合理安排了几次模拟训练,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应试素质的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诸如过于关注导学案的使用而忽视了教材,关注了专题训练而忽视了阶段性综合练习,关注了试题讲评而忽视了变式训练与错题整理等问题,但是我们总能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和推门听课等方式详细了解情况并及时加以解决。

(2)邀请专家现场指导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为了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复习质量,先后多次邀请教研员到我校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教研员的意见和建议,备课组长和包组领导将经验和建议及时传达到每位教师,并通过集备、示范课评比等方式进行实践和纠正。为提高高三教师的业务水平,开拓高三教师的视野,我校邀请了高考研究专家陈庆军教授、金太阳教育研究院焦兆群院长、高考数学阅卷组组长山东大学张天德教授,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山东大学王小舒教授等专家学者来我校传道授业解惑,并让教师们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写心得体会,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理论性和目的性。(3)外出学习取真经

在坚持请进来的同时,我们也安排教师走出去,先后安排管理层、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去济南、崂山、即墨、平度等地参加培训、交流学习,及时获得了关于高考的第一手信息和一些创新性的措施,为高三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4)多种方式查找问题

学校以李校长和臧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对高三重点关注,经常通过推门听课、师生座谈、材料积累、专题讲座等形式发现问题,提出措施,监督落实。

以上种种措施,充分保障了高三个阶段复习的有序进行,在此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资料、心得、模式,都以文字和影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我们准备通过多种渠道有效专程这些教学资源。

2、传承方式

我们将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召开新老备课组的对接会,让新老高三备课组的成员通过面对面座谈的形式交流经验,将原高三的教学计划、导学案、组合卷、教辅书、教案本、听课本、集备记录、教学影像、配套课件等材料及时移交给新高三。除此之外,我们还将邀请原高三的教学成绩突出、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新高三集备,上示范课,以老带新,以优促弱,将之前积累的教学资源充分地传承下去。

(二)学生学习资源

1、经验体会

(1)落实导师制,抓促边际生

我校高三充分贯彻导师制的前提下重点开展了“抓边培优”工程。将班级的边缘生、艺体生、尖子生分配给每一位导师,由导师负责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成长,班主任宏观调控。在这项工程的实施当中,我们的

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尤其是课间导师进教室的举措,让教师真正深入学生生活,进而走进学生内心,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多渠道实现对学生的指导

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复习策略制定、抓弱促强落实、心理状态调整、道德素质提高等方面,我校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等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在各班级、各学部的走廊和教室里,都有优秀学生的习作、学习经验交流、错题本和规范卷展示、时事素材积累和学习方法汇编等宣传资料。每周,我校都通过班会,采取经验介绍或观看视频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学习行为习惯进行培训。

2、传承方式

高三期间,我们收获并总结了很多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准备将这些学习经验介绍、规范卷、满分卷、错题本、笔记本、作业本、试卷册等宝贵资料在学生毕业后留在学校,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采取实物展示、邀请优秀毕业生做报告、制作宣传栏广而告之等形式对下一级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也会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形成文字材料,将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优异成绩、美好前途一一展示给下一级同学,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再创佳绩。

(三)教学管理资源

1、经验体会

(1)科学安排,统一行动

在高三复习伊始,高三级部管理层多次召开准备会,在复习目标、复习时间、复习策略、复习要求、课时安排、考试安排、听评课落实、集备检查、作业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研究,并最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2)落实管理人员包组、推门听课和听评课制度

高三管理层人员很好地落实了推门听课制度和听评课制度,由此深入了解了学情和教学过程,及时地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整改,让整个高三的课堂教学工作高效推进。高三管理层实行了包组制,管理层每人负责一个学科,从课堂教学到集体备课,从教学研究到考试总结,全面参与备课组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全面掌握学科的复习进度。(3)坚持召开每周学生例会

管理层充分发现问题和收集资料,结合学生一周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鼓励,在周例会上,既有生动的事例的讲述,又有优秀班集体的评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主观能动性。(4)落实管理层和班主任一线工作法

高三管理层既是学部管理者又是班主任,在坚持落实班主任一线工作法的同时也每天对学部的常规管理进行督查和通报,尤其在三轮静悟期间,各学部都制定了详细的静悟方案,并每天坚持检查通报,保证了三轮静悟工作的有效落实。

(5)加强学习,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除了注重实践落实之外,高三管理层还注意加强业务学习,每周的管理层例会不仅是工作的总结和布置会,更是业务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在不断地业务学习中,管理层人员不断丰富理论水平,提高个人素养。

2、传承方式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1.1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1.2题库/试卷库

1.3课件

1.4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2.1购买优质资源库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发布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发布。

3教学资源库建设需注意的的问题

3.1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要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

4.2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

[1]魏健,狠抓教育资源库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j],中国教育信化,2008,2(81-82)

探究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篇4

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已引起各校的高度关注。但大部分学校重收集、轻应用, 导致资源建设走入误区。本文结合中职学校实际, 对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进行探究。

1 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国家及各省市、高等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建设的教育资源库层出不穷。各中职学校也收集整合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得到基本应用。

但就目前各中职学校、特别是部分民办学校的资源建设来看,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网络设施陈旧, 校园网络运行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需要建设更加先进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二是管理平台落后, 大部分学校的资源以文件服务器的方式提供服务, 没有专用的资源管理支撑平台。三是资源类别凌乱, 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位置分散、内容重复, 没有科学规范的分类标准。四是资源质量不高, 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下载或个人收集, 内容虽多, 但真正具有本校特色、能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资源却很少。五是推广手段单一, 没有专门的机构、没有相应制度保障, 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应用。

2 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目标

各中职学校应该按照“系统一体化、内容模块化、使用常态化”原则, 以应用为导向,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先进、畅通的校园网络环境;开发资源管理平台, 构建先进实用的资源管理和应用环境;收集整合资源, 构建能够彰显本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创新应用手段, 构建资源应用立交桥。

3 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内容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三大部分。

3.1 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网络设施建设。为保证资源平台安全、畅通运行, 需要加大投入, 购买更加先进的校园网络设施, 规范网络布局, 光纤到达校内主要楼宇, 有线网络全部覆盖, 扩大无线网络覆盖面, 建立先进的硬件支撑环境。

二是资源平台硬件建设。根据资源建设和资源推广应用需要, 整合校内服务器, 购置专业的资源服务器, 配备相当容量的磁盘阵列。如果本校教师研发能力较强, 还应配备如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话筒、非编机和渲染工作站等设备, 用于资源的摄录编播, 完成资源开发。

3.2 资源平台建设

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提供载体, 是各学校充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举措。资源平台系统一般来源于购买、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等途径。在选购或开发资源平台时, 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用户操作的方便性。展示给用户的界面一定要简捷清晰, 用户可以轻松地实现在线预览、资源下载和资源管理等功能。二是栏目结构的合理性。栏目规划、目录结构要根据用户的需要设计, 用户能够清楚地识别自己使用的栏目。三是资源搜索的准确性。除提供标题搜索外, 还应提供如资源摘要、关键字、作者、资源内容等相关搜索, 让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四是资源管理的安全性。根据不同权限, 用户可使用的栏目和板块应该有所差异, 对资源的处理权限应该有所不同。五是对移动设备的兼容性。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信息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所开发的平台应该提供对移动设备的支持。六是身份认证的统一性。新开发的资源平台, 应该与学校已使用的其他系统高度融合, 实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 一次登录、全程使用。

3.3 教学资源建设

以重庆教育管理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建设为例, 经过对科研机构、IT企业、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和在校师生的详细调研, 最终确定构建以下类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1) 通用素材资源

通用素材资源包括政策文件、文献资料、常用软件、在线图书、文本库、图片库、音频库、动画库和视频库等内容, 不便于归类的资源也可以纳入本类别。

(2) 核心课程资源

对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 每专业选择2-4门核心课程完成资源建设, 内容包括课程大纲、能力标准、电子教材、授课计划、教学设计、课件教案、试题试卷、虚拟实训和参考资源等。

(3) 德育教育资源

中职学校一贯强调“德育为先”, 重庆教育管理学校通过对学生德育教育成果的总结, 将德育资源梳理为文明养成资源、学习生活资源、职业素质资源和职业指导资源。

(4) 校企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资源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校园文化资源。把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校赋等展示校园文化的材料制作成数字化资源, 充实到资源平台中。二是企业文化资源。结合学校办学方向, 收集学生就业岗位所对应企业的企业文化材料, 充实到资源平台中。三是工作过程资源。选择学生主要就业岗位, 到对应单位录制基于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的视频资源, 通过资源平台, 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场景, 树立职场意识。四是立体就业资源。通过与中国移动“12582农信通-找工作”栏目合作, 将该栏目招聘信息定期采集到资源平台中, 让学生通过平台了解社会需要与专业需求。同时也将学校毕业生信息发布到该栏目, 供招聘单位选择, 构建高效流畅的就业渠道。

(5) 师生作品资源

结合学校每日一星、每周十强等先进评选活动, 把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事迹和师生优秀作品, 制作成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 每天展播。

(6) 典型案例资源

通过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省市级资源中心、同类学校资源库等平台, 下载、交换或购买优秀的职教资源。把市级层面组织的公开示范课、教师教学竞赛、学生技能大赛中的优秀作品纳入资源库, 参与现场摄像, 制作精品视频资源, 提高资源质量。

4 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广应用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 让教师乐教。通过建立相关制度, 让教师整理上传资源、结合专业开发资源工作常态化。课堂教学愿意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设置学分银行, 让学生乐学。在资源平台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个人学习空间, 记录学习过程, 考查学习效果, 网络学分与传统课程成绩相结合, 创新学生评价机制。

三是演播精品内容, 让学生乐听。利用学校宣传大屏幕、利用各班“室室通”, 演播精品资源,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四是展示师生作品, 让学生乐看。定期播放优秀师生事迹、播放优秀师生作品, 通过学生投票、有奖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参与, 树立学生自信心和参与热情。

五是推送资源信息, 让学生乐读。定期向学生推荐系统中优秀的资源, 结合移动“家校通”、移动WAP应用, 根据需求, 发送实用的资源信息。

我们相信, 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只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资源环境一定会更加优化、资源平台一定会更加先进、资源内容一定会更加丰富、资源应用一定会更加畅通。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教师信息化素养必然有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然有所加强,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全面提升。

摘要: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资源建设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 中职学校资源建设一定要体现校本特色, 采用灵活多样的推广手段, 才能保证资源的充分应用。

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 篇5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库建设是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在此环境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应以教育需求为前提,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遵循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本文主要论述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分类来源与建设中需要注重的环节。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

一、概述

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教育教学被广泛应用,如多媒体教学、校园网络等,都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然而,许多学校建立起来的校园网,由于缺乏网络教学资源而难以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效益,造成了学校硬件设施的闲置和浪费。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建设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二、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来源与分类

1、概念的界定

(1)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从技术上看,它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说,它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必然选择。

(2)所谓“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

(3)“教育资源建设”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它的含义:一是素材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是重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第三个层次资源建设的评价与筛选,需要对评价的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它们的特色。

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来源

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是自建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特别是有些教学学科类的教师个人网站,对于某一门学科的资料收集比较全面,教学资源、教案和课件都有,这些网站对教学资源都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将这些资源导入资源库比较方便。可以将这些网站的有关资源下载,然后加入资源库中。

2.各类教育光盘是由各出版社出版的正式电子出版物,品种较多,比如教育论文、多媒体课件等多有涉及,而且比较权威。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光盘,将其中的资源导入资源库。

3.每所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电教资料,如教学示教录像片、教学音带和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等。平时,由于受学习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这些音像资料的利

1用率是比较低的,现在可以将这些音像资料转制成数字文件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校园网就可以随时地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中使用,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音像资源。

4.教育软件主要分成辅助教学软件和教学管理软件两大类,对于其中的一些资料性软件可以将他们的教育资料导入资源库。比如,有一个英汉词典类的教育软件,其数据是保存在文本文件中的,那么,将文本文件转换成资源库的数据库格式,这样就可以导入资源库了。

5.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例如我们学校对青年教师定下每学期

“五个一”要求,即“一篇论文”、“上一节网络课”、“一个优秀课件”、“一张试卷”、“读一本名著”,这样资源的选择也就多了。

3.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分类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根据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五大类。

试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

课件与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的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而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到本地计算机上来运行。

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文献资料——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些门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三、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需注重的环节

1.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整合、共享、共建

“整合”就是广泛收集、筛选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再加工。

“共享”是指学校教育资源对外开放,与外界交流,互相学习,使已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的学校充分共享资源。

“共建”是指为了确保资源的丰富与不断更新,调动所有能调动的相关人员,按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在统一规划与指导下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以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与创造性,及时为教育资源库补充新鲜血液。

2.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

当前各地或一些部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可谓是五花八门、品种众多,在一片繁华的背后却存在着脱离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的问题。所以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要体现以下基本思路:规范性、可持续性、适用性、开放性、前瞻性。

(1)规范性

结合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对教育资源数据实施规范的定义描述。有利于实现资源互换与共享。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基本特点和教学应用需求的同一性,对教育信息资源内容进行的定义分类。有利于在学校的推广和应用。

(2)可持续性

教育资源建设要符合课程教材改革的精神。还要兼顾各类教学需求。改革“征集制”为“立项制”;改革“评审制”为“监理制”。节约资金投入,为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建设教育资源库的过程,更注重发展机制的建设。

(3)适用性

结合中学课堂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需求,提供更加适用的教育资源。结合课程教材改革的精神,利用信息化建设,扩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空间。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选择较为经济实用的技术模式。

(4)开放性

技术规范的开放,特别是底层技术标准实现开放性。有利于不同的资源库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教育资源。建设学校的开放。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建设教育资源。

(5)前瞻性

资源建设的基本规范应适应较长时期的发展。资源的使用方式应适应教师使用的需求。资源的内容建设应适应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

3.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要求

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要有可靠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简洁性。满足这四点特性能更好的建设教育资源库,从而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1)可靠性

教育资源的庞大数量决定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数据库系统。这样有利于缩短大批数据的吞吐时间,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并保证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使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

(2)灵活性

素材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较大的伸缩性和扩展性,它可以集中管理资源库中的所有素材,也可以将素材按类型或学科划分开来,单独进行管理。保证资源条理清楚,专业学科明确,便于使用和查找。

(3)开放性

网络教学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大,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能够容纳各种形态的网上教学内容。

(4)简洁性

资源库管理系统面向用户的操作界面应该是友好、简单、导航清晰。界面上的内容应该形象、直观,能为用户提供多层检索功能,保证用户迅速查阅资料。

4.教育资源库的作用

(1)企业和教师、学生开发的资源描述和分类一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实现最佳效益地使用和传递。

(2)开发数据库和资源管理平台有一个基本的规范,教育教学资源互换和共享成为可能。经费和时间不必耗费在重复购置和掌握资源平台上。

(3)促进技术人员与教师结合开发资源。企业重技术实现和服务,教师重教学资源使用。学生也能成为资源的创造者。

(4)资源和资源信息大范围有效传播,优质资源得到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资源传播发挥作用

5.教育教学资源的评价

教学资源的评价是对资源建设质量的把关,在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它们进行评价:(1)资源的教育性 :考虑所整合的资源的教育意义,看它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2)资源的科学性:资源的整合是否客观、科学,资源提供的知识性是否比较强,能否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关参考,是否有错别字或使人产生歧义的科学性错误;(3)技术性:资源提供的清晰度与画面结构以及课件、文本等运行的技术要求是否与现行浏览器相符;(4)艺术性:主要是针对多媒体素材而言,主要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情节的生动性、构图的合理性以及画面的灵活性等几方面来考虑。

四、问题与建议

问题:(1)资源建设人员和技术支撑缺乏。由于我校信息技术方面没有专业人才,都是“半路出家”的,虽懂得很多,但不够专业,很多技术上的支持还不够。

(2)资源建设中既要注重静态资源的收集又要注重动态的学习资源。

建议: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应该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而不是笼统地布置任务什么的,结果呢?老师还是操作不来。同时,学校也要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比如,派员去专业培训。总之,资源库建设要树立服务于教学的建设理念,把资源库建设与改变传统的教学

模式、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资源库的建设与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资源库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

在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五、结语

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作为一种信息活动,对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信息的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的建设应该以应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不断完善,才能精益求精,才能建设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库,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朱凌云、余胜泉《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

2.魏健、《狠抓教育资源库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篇6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界推广的一体化教育(Educational Integration)、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全纳教育(Inclu- sive Education),让特殊儿童这一“支流”回归到“主流”,使他们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LRE)中与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这一观念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认同。在这种思潮之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根据国情, 在普通教育机构招收特殊学生进行随班就读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LRC) ,作为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于1987年在全国的15个县、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截止到2007年,我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数量占特殊儿童在校生总数的67.11%。”的确,LRC会使原本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所存在的界线足渐消失,并减少“分类标记”给特殊学生带来的影响。但随班就读学生在足渐增多,随班就读学校在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使随班就读学生真正适应普通课堂的学习等方面,仍有做得不足的地方。而特殊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使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中接受优质的教育采取了种种办法,其中一项颇见成效的措施是在普通学校内设立资源教室(港台地区译为资源教室方案ResourceRoom Program,RRP)。并且这种教育措施在我国内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于1994年颁布了《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试行办法》的第19条规定“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小学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要逐步设立辅导室”,“辅导室应配备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这一法规提出“设立辅导室”为特殊学生服务,并使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有了法律的保障。但我国内地的RRP启用较晚,最早主要在北京、上海以及一些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的随班就读学校中进行了创建RRP的尝试,其运作主要参照国外和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目前,RRP在国内大陆地区的研究和建设较少,很多地区和学校仅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建设与运作RRP是随班就读实践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资源教室的作用及功能

有很多的教育家,如国外的瑞格(reger,1973)、台湾的王振德、大陆的许家成等专家教授都针对RRP下过定义,虽然对RRP定义的语言表述有所不同,但都表明建设RRP的目的是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服务的。所指的特殊需要学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三类残疾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听觉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还包括发展性障碍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和资优学生等。RRP的作用总结起来:RRP是一种教育措施,它是指在普通学校中设置,专为特殊学生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学的场所(教室),这种教室聘有专门推动特殊教育工作的资源教师,以及配置各种教材、教具、教学媒体、图书设备等。学生于特定的时间到此接受特殊教育,其他时间仍在普通班级中上课。其目的是为特殊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上的支持,以便使特殊学生能继续留在普通班级,并促进他们的学业、行为和情绪的发展。

在统合各类文献的基础上,资源教室的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心理测评与诊断、拟定IEP、补救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社会适应训练、物理治疗、语言治疗、教师培训、家长培训、教育效果评估等。在资源教室中资源教师可以运用专业理念、设备为学习上或行为上存在适应困难的学生进行专业角度的观察、分析与评量,并与随班就读教师共同商讨拟定个别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IEP),做有针对性的教育,使随班就读学生得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尽可能使他们能跟得上普通班学生的学习进程。RRP这一教育措施更灵活,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障碍类别的儿童提供相应的帮助。其中对随班就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未掌握或掌握不牢以及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给予个别辅导的知识和技能放到资源教室中进行辅导,找到问题和困难产生的原因,制定IEP和补救教学方案,提供补救措施,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别需求。对于身体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可针对他们的障碍类别在康复方面提供建议和制定简单的康复训练计划,如遇到严重的问题,资源教师可求助专业人士的帮助或者提供转介信息,将特殊学生安置到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RRP除了为特殊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上的支持以外,还可为教师、家长提供咨询与指导,使他们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所了解,掌握辅导训练的技巧,从而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

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资源教室能促进随班就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随班就读中建设资源教室,对随班就读教师提供支持与指导,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其主动探索提高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使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

(二)建设资源教室能为随班就读教师与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

受我国办学条件的影响,普通学校的班额普遍较大,如在班级中有特殊学生,教师既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正常进行,又要兼顾特殊学生,使他们不掉队。课上时间紧,教师的精力有限,这无形中增大了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难对特殊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并且,目前的随班就读教师接受特殊教育技能培训不完善,特殊学生自身社会适应性程度低、需要特殊教育,这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随班就坐”、“随班就混”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严重制约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在资源教室配备专业的资源教师为随班就读教师和特殊学生提供支持性的服务是很必要的。

(三)建设资源教室能指导家长掌握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和训练技能

通过RRP,资源教师可以向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家长提供特殊教育相关的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指导,比如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简单的心理辅导等方面,使其具有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提供教育与辅导的能力。这种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用于培训和服务,不仅可为学校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支持性的服务,也可作为资源中心为周边地区的特殊学生提供服务,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能起到最直接的教育效果。

通过网友调查和实际访问,了解到RRP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关注度,“能使自己的特殊孩子在普通学校接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这是许多特殊学生家长的一块心病,也是教育界人士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我国专门服务于随班就读学生的RRP在所有承担随班就读工作任务的学校是凤毛磷爪,而且设备严重短缺,资源教师也很缺乏,几乎空白”。“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普及,如何建立并使用RRP在学术界也时有议论,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的并不多。”这一论述是对我国RRP及其他相关支持系统现状的客观分析。所以RRP的广泛开展和富有成效的运作要成为我国随班就读实践中需要重点探索的内容之一。切记“RRP 不同于补习班”“并非学生的自习室、“摆设”或是为达标和展示而设置。建设这样的RRP只能导致资源浪费。”而要真正地从特殊学生的角度出发,建设符合特殊学生需要的RRP,为他们提供支持性服务。因此,资源教室对特殊学生具有的重要性要引起所有随班就读学校的足够重视。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篇7

一、实施背景

(一) 共享优质数字资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迅速发展。一波信息化大潮、“数字海啸”正扑面而来。“谁在教育信息化潮流中落伍, 谁就会被时代淘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在国家层面上强调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提出了“双重革命”和“三个转变”的论断:“学习技术的深度应用, 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主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 是率先在全国1000所中职示范校中共建共享信息化资源, 正是随着“三通两平台”规划项目的启动同步实施, 开启中职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并在“双重革命”和“三个转变”的推进中不断扩充内涵的项目。

(二) 教育教学改革需求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现代学生接触的信息, 除了传统的课本与课堂之外, 网络是信息与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教学上从传统的理论教学+验证实验转变为教学平台上的项目教学、任务引领、虚拟仿真等现代教学手段;同时教学网络平台的发展, 促使校园开放、教学内容开放和教学平台开放的信息化教学变革。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资源建设课题组, 为中职电子专业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提供了共享资源库, 顺应当今的教育变革;通过课题建设让示范校电子专业教学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 起到引导各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作用。

二、主要目标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重点建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热电动产品原理与维修》《视听产品原理与维修》《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单片机仿真设计及应用》《Protel电路设计与仿真》共8门本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大纲、教学指导方案和所有知识点的数字化资源和教学辅助资源。

整个资源包含8门课程项目化的知识点内容和交互式习题库、教学PPT、Flash动画、项目典型案例和竞赛方案、源程序、项目仿真软件、岗位技能考核试卷库以及行标国标等通用主题素材等。课题的研发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以项目式教学方法入手, 以项目内容为知识单元, 划分任务, 课程资源以积木式搭建为原则进行研发, 与最底层手持终端进行对接, Android或PC终端均可无需增加控件运行, 实现教学资源优化。

三、实施过程

(一) 调研与论证

为使课题的研发建设具有技术前沿性和使用前瞻性, 针对课题建设内容, 课题组调集全国三十多所示范校电子专业教师参加课题资源建设的核心工作, 并邀请福建省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专家和台湾英棒科技有限公司专家、闽南师范大学和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等对课题部分资源成果进行技术论证;组织骨干教师前往高校调研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电话调查;下企业调研生产工艺和实用技术要求, 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二) 规划与实施

根据教育部部署参加政策、技术标准、组织方案等内容培训, 制定课题建设任务书, 规划课题建设的工作计划和节点要务。

如, 《电工基础》摈弃原学科体系按章节的教学模式, 交流电路原理采用项目式教学, 以安装简单的照明电路项目开始, 引出识图、安装、认识交流电等任务, 在任务的执行中掌握相关的各个知识点。

(三) 检查与修订

在建设过程中强化过程监控, 聘请行业专家、高校教授、企业技术能手对课题的内容、质量等技术指标进行阶段性评审, 对不合格资源及时进行整改, 提出修改方案。

如, 在单片机课程的机器人项目中, 台湾英棒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硬件、软件、技术指导;台湾中洲科技大学教授则从伺服、感测、通讯等任务的教学设计和项目实训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修订。

(四) 试用与反馈

按照阶段性任务推进, 以单机版、普通网络版及SCROM标准版三种形式进行封装和平台测试, 并先行在我校适用, 之后分发到三十多所共享学校进行教学试用, 从一线教师的试用当中提出缺陷和不足, 及时返回修订。

(五) 条件保障

1. 人员保障:

调动各校电子专业教师全程参与, 汇集全国示范校电子专业110多名骨干教师及闽南师大、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部分电子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发, 不仅具备最前沿的电子电器专业水准, 并且具有崭新的教学理念。

2. 技术保障:

资源建设由具备电子专业教学经验的软件技术公司作技术支持, 福建省信息产业局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台湾英棒科技有限公司、台湾中洲科技大学等提供技术指导, 技术力量雄厚。

3. 管理保障:

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是本资源建设成功的关键。在教育部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 协调教育主管部门、财政和税务等政府主管部门、各共建共享学校领导等多方面人员及部门, 制定工作条例和工作制度, 依据建设任务阶段性工作要求, 细化任务点、时间节点等要素, 落实任务责任, 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4. 资金保障:

本期共建共享总计投入资金355.2万元, 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管理办法, 建立单独的财务账户, 单独核算收支, 通过项目管理平台定期汇报课题经费开支情况。

(六) 推广与示范

以创新、示范、引领、带动、辐射、贡献为目标, 在共建共享单位进行资源部署、安装和开展教学。同时依靠教育部信息网和示范校群落网站在全国进行资源推广, 介绍课题研发经验和研发模式, 对中职学校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起到辐射贡献的作用。

四、成果及其特色

集合全国三十多个省市的行业、高校、企业、兄弟学校的100多名专家、骨干教师历时1年多的开发, 共研发出8门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方案等容量近40G空间成果:1300多个知识点积件, 1500多道试题, 1196个教学PPT课件, 276个知识点动画, 35个教学案例, 33个竞赛方案, 58个源程序, 2个仿真软件, 1647个行业标准文档, 33个岗位技能考核等大量课程教学辅助资源以及大量的行业标准和通用主题素材。

按照本项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展建设, 相比较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资源建设具有较大的优势。

(一) 项目化教学

所有知识点改变章节式传统教学, 全部采用项目教学。

(二) 内容实用、前沿

除了各项目基础知识点外还包含有C语言源程序、Protues仿真和机器人实训拓展模块、技能竞赛模块。

(三) 动画与仿真

复杂、微观、不可拆卸、危险的实验通过动画演示、视频教学、虚拟仿真等方式展现, 动态效果展示, 交流互动好。

(四) 积件化组合

依据SCROM标准建设, 在各平台上可跨任务、跨项目、跨课程, 以致跨专业学科自由搭建积件, 手机、PC访问网络社区、论坛、在线交流与练习等形式丰富多彩。

(五) 具有示范性, 利于辐射推广

以福建省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漳州市电子协会为行业指导, 台湾英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产品支持, 闽南师范大学、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为专业指导, 集全国几十所示范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之智慧, 严格按照部颁标准进行建设;有单机版、网络版和SCROM标准模型版三种版本为资源成果, 适用于各类职业学校、技工技师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岗位培训。本课题项目经教育部验收合格后, 现已在全国30多个职业院校的电子专业教学中使用。

五、体会与思考

(一) 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一项大工程, 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使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是应用的关键, 建议加强教师的信息化培训, 真正使优秀资源充分展示魅力, 发挥传统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共建共享才具有最大化的价值

综合大批本专业骨干教师的技术能力水平, 资源才能开发得更全更好。“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避免了学校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达到了提高建设水平、节约建设成本的目的;集全国示范校专业教师之所长, 共建单位既能自主创新, 又可全力共创精品、高效完成专业建设需求, 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成本集中制作和优化最好的资源;教师通过共建共享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建设及教学能力都得以大幅提升。

(三) 决策与管理要科学

在参建人员、共建共享学校领导、企业和行业、教育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等之间的协调与管理必须做到科学、高效。

(四) 应用技术手段先进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篇8

1. 社团活动资源库的含义和重要性

社团活动资源库, 就是将社团开展过的或者是准备开展的活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 形成一套特有的资源, 为今后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具有以下意义。

(1) 进行社团资源建设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有力保证。当前我校社团活动内容很多, 每月各类社团活动次数达5至7次, 但活动内容大多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和被动地接受上, 真正有意义的活动较少。究其原因, 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是老师, 加上每个月社团必须有一定次数的活动, 很多活动的点子都是社团指导老师临时想出来的, 因此, 活动质量并不高。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 可以帮助社团确立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向, 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2) 进行社团资源建设可以促使活动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升。社团每次活动之后都必须写好总结, 反思在本次活动中的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

我校白鸽志愿者协会与蓝天志愿者协会在2014年5月27日联合开展了一次绿色环保出行的徒步活动, 虽然在活动开展前做了详尽的活动规划以及充足的准备工作,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 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活动后的总结中, 这些小问题都一一得以呈现, 如果今后有社团再开展类似活动, 可以将活动办得更好。

(3) 进行社团资源的建设也是社团之间有效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各社团将自己的资源在网上共享, 每个社团可以了解其他社团的活动情况, 为自己今后开展活动提供一些思路。一些不同的社团之间也可以开展交流活动。

2. 社团活动资源建设的要点

(1) 为每一位社团成员建立一份成长档案并纳入学生日常规范考核。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中, 社团成员仅仅拥有一本象征社团身份的社团证, 学生在社团里干好干坏都一个样, 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因此, 建立一份社团成员成长档案就势在必行了。社团要设立专人把每一位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 包括出勤率以及对待活动的态度。所有资料都要纳入学生日常规划考核里, 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分, 作为判断其评三好学生或者拿奖学金的标准;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将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分配一定量的学分给社团建设, 不仅可以催生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 而且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为彰显学生个性、拓宽学习空间、凸现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

(2) 建立学校社团活动网页, 将所有社团的活动、表现以图文形式呈现。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专栏, 供社团进行活动展示和成果分享。社团可以定期把自己的活动计划、活动成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网页上展示。这既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工程, 也是社团自身加强经验总结以及升华提高的过程。每次活动的总结内容可能不是很多, 但是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丰富的资源, 这些资源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成立学校甚至是全市范围内的社团联盟, 摆脱各自为营的局面。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 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 各种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交流和沟通。各社团通过QQ群等方式加入到一起, QQ群群主负责活动的发布和组织, 社团发现适合的活动可以及时联络群主, 参加活动。各社团甚至是社团成员也可以提出一些好的活动策划或者创意, 为社团发展建言献策。运用这些信息技术, 各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参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同时, 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成立职校社团联盟, 各社团以学校为单位加入社团联盟。由于单一社团的力量有限, 活动范围存在局限性等特点, 通过上述做法可以有效改变原先学校社团各自为营的局面, 也是社团正规化、规范化的大胆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明.中职校学生社团建设寻径.教育长廊[J].科教文汇, 2009 (30) :76.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篇9

关键词:网络资源,教育发展,校园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是促进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建设教育网络, 推进教育创新, 加大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力度, 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整合水平及学生信息素养, 推动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一、网络建设现状

目前许多学校均接入了互联网, 并建有不同规模的校园网, 但在校园网的实施过程中, 很多学校只注重校园网本身的先进性而对校园网建成后的应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 引起初始投资和资源闲置的双重浪费, 在校园网建设与利用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软件异常孤立, 缺乏数据交换标准。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使用的应用软件很多都还不能够共享信息和交换数据, 各级教育系统的数据传递缺乏标准, 因此缺乏互操作性, 导致重复的数据录入。 (2) 教育部门中心网络和学校校园网离异分存, 应用脱节。网络的主要功能只是简单的获取信息和实现基本的管理。在应用方面, 学校如何利用网络为自身管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服务功能太少, 缺乏立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设计, 尤其是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 (3) 系统建设不平衡, 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功能。在网络的建设和使用中偏重管理功能, 偏重信息的发布, 对资源的理解片面化, 而忽略了教育系统的核心任务———教学, 可共享和使用的资源太少, 不能充分的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为了使网络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必须建立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 以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基础, 以实现现代化教育和管理为目的, 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应用服务的信息化环境的教育城域网。

二、教育城域网整体解决方案

教育城域网是在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 依托学校的

刍议高等教育探究式学习中网络交互评价的合理性

郝金星, 杨竞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100191)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探究式学习, 但是很少有研究从网络交互角度对探究式学习进行定量评价。本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初步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交互评价指标, 并且通过本科教学实践初步验证了网络交互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交互评价;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探究式学习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改变学物理网络建设的一个区域教育信息网络, 实施网络行政、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教育信息服务等。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形成区域教育特色, 使它成为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资源中心、远程教育中心。

1. 教育管理中心 (即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

依托教育城域网, 全面实现教育政务电子化, 对区域教育进行规划设计, 使区域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系统将群件、信息管理、工作流和业务重组真正有效地集成起来, 很好的支持教育的整体协作, 通过公文流传系统、办公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教育统计系统, 视频服务系统和数据报送等一系列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传输, 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服务。

2. 教学资源中心。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核心, 为了集中存储和有序管理信息资源, 为了方便师生从各个角度快捷地查询检索调用所需资源, 可将资源库分为“资源库管理平台”和“资源库内容”, 建立城域网资源中心和学校两级分布式互动式资源库平台, 这样, 教育城域网资源建设和校园网资源建设相结合, 通过有机的资源管理平台联系起来, 实现共建共享从而减轻城域网资源中心负担, 充分发挥各校建库、管库、用库的积极性, 共建共享, 优势互补。中心网站可托管或连接区域内师生共建的学科专题网站、学校自制与收集的教学资源库, 形成庞大的资源库群为师生服务。系统可包括:资源管理系统、课件制作系统、备课系统、授课观摩系统、教学交流系统等。

3. 远程教育中心。

教育城域网的建成将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并可以通过中心网站提供的“远程教学”和“协作学习”等平台以及电子公告板、免费电子信箱等形式相互交流, 选拔学科带头人作为平台的授课教师, 在网上定期上课, 学生结合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学校、教师可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疑难解答或单独辅导;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方法和相互辅导;家长通过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以便更好地教育子女等。这种交流是可在任何学校学生家长之间进行的, 是跨学校的。系统包括:联合网校, 智能学件系统, 视频点播系统, 自助考试系统等。

4. 综合教育门户网站。

通过教育城域网的构建, 辅之以综合教育门户网站, 形成以教育信息中心为核心, 信息技术示范学校为分中心, 辅助学校, 连通家庭和社会, 满足资源建设与共享、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学习多样化等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我们不仅要实现“校校通”, 还要实现“家家通”工程。实现学校和家庭的互联沟通, 树立我们的教育品牌, 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基础教育。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22-0240-03

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1,2], 这对于培

三、学校如何接入教育城域网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协调、跨越式发展、如何将所有学校接入教育城域网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创建支持教育城域网的软硬件环境。高负荷的应用负载, 需要高性能的硬件设备。随着网络功能的加强和结构的调整, 学校的服务器和核心交换机需逐步升级。软件的配备需不断完善, 如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安全防护软件等。 (2)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良好的条件是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但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各学校人员素质呈不均衡发展, 因此必须在中小学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队伍、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 加大培训力度, 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 (1)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研究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及作用,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相关的有关理论, 对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 (2) 应用技术培训。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研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 网络组网与建网的基本技术, 校园网的管理技术, 网络教学平台 (含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网络课程的研制、网上授课等) ;电子政务系统, 网站开发培训等。 (3)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培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 如何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学的角度把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等。 (3) 搞好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保护工作。要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的制度管理, 做好网络的安全技术措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坚持硬件是基础, 软件是核心, 应用是关键的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 加大投入, 积极整合, 强化应用, 进一步完善覆盖信息网络, 实现教育管理网络化。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库建设, 形成多位一体的信息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加大培训力度,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利用和开发现有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要站在未来教育发展的高度, 统筹规划教育工作, 要以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度超前, 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篇10

地方特色课程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人文资源的实际, 是彰显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承载地方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课程, 可以增进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音乐、人文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了解, 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 培育青少年学生“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助推涪陵区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一、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渊源与现状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就曾提出要“调动地方积极性”。他认为, “教材要有地方性, 应当增加一些地方教材。”1963年, 他又提出要“在高中设置选修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产生的弊端日益明显, 促使课程政策中权力分配亟需重新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 教育权利下放与教材多样化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 我国正式迈出了多样化办学的步伐。北京市陈经伦中学、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等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在80年代就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 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自此, 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改变, 并成为了课程决策的中心。在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 学校不断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的课程, 不同学校之间出现了校本课程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参与到学校课改工作中, 有力推动了地方课程建设的发展。

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不少学校在建设特色课程的过程中, 只把目光锁定在书法、美术、音乐、体育、航模、棋艺等课程的开设上, 而忽略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挖掘与传承, 地方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学科领域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明显滞后。就涪陵区而言, 只有涪陵实验中学在“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终身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开发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校本教材——《涪州文学作品选读》, 而在课程设置的研究上, 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相关规定的务实举措。依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新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关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重要精神,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各级学校的时代使命。

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特色课程接地气、聚人气, 更易融入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接受度。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将把涪陵语言、文学、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中的基础知识和带有浓郁本土特色的文化现象展示给青少年学生。它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特色的关注;而且可以把本土文化中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涪陵区文化的成就和不足, 让他们胸怀涪陵, 热爱涪陵, 放眼世界, 进一步增强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有力手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 还是推动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来凸显本土思想、文学和人文特点, 利用相关的知识内容, 能突出学校及地方特色, 改变传统课程单一、封闭的学科化模式, 对现行统编教材做有力的补充。同时, 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更有利于把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是传承地方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特色课程面向青少年学生而设, 地方本土文化需一代代青少年传承。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不只是总结提炼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精华, 更重要的是, 它是在“人本”旗帜下, 始终贯彻“关注人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教育观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拓宽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引导学生关注涪陵文化、研究涪陵文化、传承涪陵文化、弘扬涪陵文化, 使青少年学生在课程的浸润中自觉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三、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 着眼地方文化资源

学校根植于地方, 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地方文化包括该地区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内涵与特征及其他的史迹遗存等。3000年前巴国文化久远的历史, 赋予了涪陵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感, 巴枳文化、易理文化、石刻文化、榨菜文化……使涪陵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城。涪陵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 形成了刚毅敦厚和吃苦耐劳的上古巴国文化精神。涪陵还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在北岩的石洞中点《易》立说, 形成了理学代表作《易传》;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 形成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学”。被称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涪陵白鹤梁题刻文化, 刻录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及至当代72个年份的水文资料、人文历史资料和文学、书法艺术资料, 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都参考过白鹤梁上记载的水文资料。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榨菜, 和制作榨菜必不可少的劳动——踩池子也是涪陵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御锣是涪陵民间器乐的一绝, 由低、中、高音的锣、钹组合, 音色各异、各具特色, 具有美丽中不失刚劲、优雅中不失激烈等特点, 极富民间特色和艺术魅力, 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器乐种类。涪陵不仅有着“上古巴国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御锣”等作为涪陵传统文化的支撑, 还有着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 有承载着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 它凝聚着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此外, 涪陵还有神秘的与我国军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代号为816的军工洞体。在新时期, 涪陵还培育了两位英烈——周波和周鑫,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需承传延续。同时, 涪陵还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 也有库区人民安土重迁、“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 更有乌江作家群身体力行为涪陵人民创作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探究, 就是要从多元视角承担起传递、呈现和再生产涪陵文化的责任。

(二) 着力开发地方特色教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应该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等原则, 采取文献收集研究, 行动、比较、调查研究,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等方法, 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和对港台地区和国内课改区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然后参照“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教科书的设计体例, 编写地方教材, 设计课程开设方案。目前, 涪陵区尚有李蔚茹烈士陵园、周煌墓、小田溪、点易园、白鹤梁和御锣等可圈可点的承载有地方文化积淀的载体。一方面, 我们应该加大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着力打造“涪陵本土文化品牌”。建设几个有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向中小学生开放博物馆, 为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这些文化载体搭建平台, 让他们了解家乡、了解涪陵、了解重庆。另一方面, 我们要结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和重庆市高中课改方案, 立足实际, 整合我区文化资源, 加大“学校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的研究力度。可以组织涪陵区各界专家学者和大中小学教师开发《涪陵山水赏介》、《涪陵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涪陵——红色革命老区》、《涪陵乐器、戏曲赏介》、《涪陵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枳巴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地方教材。

(三) 着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精神,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应把“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加强课程的选择性”有机结合起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同时指出学校有“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也鼓励各地“形成有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发挥创造性, 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尤其强调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建设, 《方案》明确指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重庆市于2009年秋期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地方与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涪陵区实际, 笔者认为学校特色课程的课型以设置选修课为主体, 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学习计划, 还可以加大“乌江作家群、地方语言和文化专家进课堂”等方案的研究。在课程设置的建设与研究中, 应该把任务驱动、模块教学、学科整合、主动探究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协调相关部门, 开放小田溪遗址、周煌墓、点易洞、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和涪陵博物馆,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涪陵的传统文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红色革命纪念地的建设、保护力度。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应该把关于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假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凭吊、缅怀先烈, 传承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

总之,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把涪陵区的本土文化引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 有利于培养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传承涪陵地方文化精髓, 更有利于促进涪陵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需求,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 积极建设切合地方实际、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努力把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为涪陵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娟莲.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J], 甘肃教育2010年第15期.

[2]王鉴.地方文化之教育价值[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4期.

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地方资源 篇11

学校总是立足于地方、在特定的“土壤”上“生长”的,其地方经验、地方知识和地方文化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校的文化特质,所以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运转。以开放积极的眼光观之,这些地方的历史、地理、自然、人文诸种因素是学校文化生长发育的宝贵资源,所处特定的社区、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因而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生态”。

怎样从地方文化资源中寻找学校文化的“基因”?如果将学校文化置于地方时空里来解读,我们将得到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解。地方文化“基因”的找寻可以有多种维度:其一是内陆和沿海,内陆文化稳重、内敛、坚韧、勤奋而保守,具有封闭传承的“濡化”特征;沿海文化具有开放兼容、冒险进取,尤其具有吸纳异质文化的“涵化”特征。其二是城市和乡村,随着都市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文化越来越成为优势文化,乡村文化则处于被挤压、被边缘化的颓势。维度之三是“梯度”,即西部、中部和东部。由于三个梯度的南北跨度大,从经济角度还可以大体区分出总体上的发达、发展中、欠发达,从文化特质上却难以“一言以蔽之”。倒是可以从“流域”的角度,大体区分出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进而在每个流域中细分出类型,并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文化“基因”。以长江为例,其干流文化构成“青藏——巴蜀——荆楚——吴越”四段,以最有“大江”特质的后三段为例,勇敢、强悍和阳刚的巴蜀文化,自强、融合与大气的荆楚文化,崇德、明理、创新的吴越文化,共同构成了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开拓进取、超越无限的长江文化精神。

怎样以地方文化资源来滋养学校文化?其基本范式可大致归纳为:(1)事件开掘式。即对学校所在地发生的重大人文、历史和地理事件加以提炼和转换,成为统率全局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方式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过度诠释。(2)项目拓展式。是学校对自身已有或将有的特色项目、优势领域,如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等进行拓展提升,淬炼其文化精华。这一方式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以偏概全。(3)校名联想式。从学校名称中已经含有,或者通过联想、谐音等引申出的文化理念进行挖掘,由于不少学校是以当地的村镇或街道名命名的,这样做就等于在学校与地方之间“搭”上了文化血脉。这种范式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牵强附会。此外,还可以整合上述三种路径来对学校文化进行综合凝练式的解读。

聚焦课程教学改革、渗透文化核心理念是否可行?文化理念渗透于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种,即校训重述策略、校本开发策略和氛围扩散策略。校训重述策略是指在不同发展时期重新解读校训,既能传承和更新理念,又能在重述中凝聚人心。校本开发策略要求将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过程,变成文化核心价值即“魂魄”贯注于课程目标、内容及策略,进而渗透于师生交往、主体成长的过程。氛围扩散策略重视三种氛围的形成,一是环境氛围,即以一种润物无声、教化无言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扩散文化理念。二是组织氛围,以“课程校本化行动”、“听说评课”研讨等多维度、多层面、多群体、多样态的组织活动为基础性互动平台,形成对学校变革、课程改革及课堂重建的支持性组织氛围。三是活动氛围,仪式庆典、传统及新创节日、“校本研修”、“听说评课”、“管理变革研究”等多种活动,在形成牵头组织及参与组织的组织氛围的同时,自身也在“酿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真实体验和感悟到的活动氛围。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课程与教学改革核心价值的确立,而且能使文化理念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而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持久动力。

学校变革的文化持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相信我们能以兼济天下儿童的情怀以及锲而不舍的坚韧执着,将地方文化内化为学校的人文底蕴,经由我们脚踏实地的行动,将这种底蕴外显为一种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独特人文气质。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篇12

一、强化团队构建,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2006年, 球鞋业巨子阿迪达斯为NBA球星蒂姆·邓肯、凯文·加内特、特雷西·麦格雷迪、吉尔伯特·阿里纳斯、昌西·比卢普斯制作了一个广告:“Game is five” (比赛是5个人的) , 宣扬的是篮球的“Team work” (团队精神) 。只有真正的“Team work”才能给球队带来真正的、最终的、持久的胜利, 这就是NBA发展史折射出来的真理。相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而言, 团队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1.用发展的眼光搭配团队教师。这个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从教师个人发展潜力的角度选择最适合教师成长的团队;另一方面是指从团队发展的需要角度选择最合适的教师。虽然在现今条件下,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并不能自主选择教师, 也就是说, 学校不具有教师队伍搭配的主动权。但是在学校内, 教师间其实也存在诸如学科组、年级组等各种形式的团队, 合理的组内教师搭配同样显得尤为重要。NBA中很多优秀球队就特别擅长选择球员, 不管是新秀还是老将, 这些球队每年的挑选都会在新赛季让其他球队羡慕不已。为什么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这些球队选择的第一出发点都不是最优秀的, 而是最合适的。活塞队2004年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比卢普斯、普林斯、拉希德·华莱士、本·华莱士和汉密尔顿的组合, 他们中的任何一人在这之前都算不上超级巨星, 但他们都因为团队的合理搭配而变得更加优秀, 迸发出超强的团队战斗力, 真切地实践了1+1>2。

2.需求全才, 更求专才, 着力培养教师教育教学专长, 通过强调团队教师的优势互补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师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教师要在多学段、多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取得较高的成绩是不太现实的。片面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万能胶似的可塑性与可适性, 其实是对教师心智的一种人道摧残。因为所谓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没有“一面”得到发展, 最终的结果势必导致这些教师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鸡肋。布鲁克斯, 因为比赛防守差助攻少而在中国饱受争议。其实静心一想, 火箭根本就不苛求布鲁克斯的防守, 拥有联盟两个外线防守悍将的火箭还会需要第三个吗?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进攻!2008-2009赛季季后赛第一场:27分、4个篮板、7个助攻, 这份成绩单, 难道你还能要求更多?总经理莫雷称赞他是火箭的未来。我想这应该就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3.充分的信任。大家或许还记得2007-2008赛季火箭队那次NBA史上第二的22连胜, 这其中有很多角色球员的贡献。但我认为讨论延续胜利的关键因素绝不能忽略诺瓦克那个价值千金的绝杀。作为主教练, 阿德尔曼确实做到了对诺瓦克的信任。诺瓦克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球员, 虽然他有一手精准的三分, 防守弱点却也同样非常突出, 阿德尔曼坚持给他更多适应和表现的机会, 信任终于收获了丰厚的回报。深入再想, 要是没有场上队友的充分信任, 长期闲置得都快生锈的诺瓦克能投出那记引领球队胜利的绝杀?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更是团队的成功。

充分的信任, 这个问题同样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团队领导要信任每一个成员;另一个方面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在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上, 学校领导就要给予每个成员足够的表现机会与平台, 要的是足够的耐心, 要切实做到“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甚至还要容许他们适当地犯错。而教师之间, 特别是班级科任教师之间、年级组教师之间, 学校领导更是要引导他们树立唇亡齿寒的团队荣辱观, 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 互相扶持, 互相提携, 共同进步。

4.合理的团队冗余配置, 激起团队成员的竞相发展。我们大家都知道, 篮球比赛, 双方各出场5名队员, 但NBA每支篮球队有12~15人,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整个赛季都没有机会上场, 一个赛季平均上场时间为个位数的更是大有人在。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 用大量工资甚至是缴纳奢侈税的方式来维持众多的球员, 精明的球队老板此举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就是适度冗余的问题。适度冗余的存在, 成员的自恃会降低, 职位压力会增加, 工作效率会提高。此外, 冗余对成员的成长, 对队伍的建设, 对团队的持续发展, 都有积极作用。很多人至今都在非议未进入季后赛名单的巴特尔取得的总冠军戒指, 但我认为, 正是由于巴特尔的存在, 邓肯才能在平时和大巴的对抗训练中保持很好的状态。所以, 看似冗余但却廉价的大巴真的对得起这枚戒指。

对于学校教师队伍而言, 过剩的人员配置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我们可以做到学科、年级教师的适度冗余。有了这种适度的冗余, 就会使得教师具有一种岗位工作的危机感, 就会有一种学习提高的紧迫感, 这会促使教师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努力工作, 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做出最大的贡献。

二、优化绩效考核, 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NBA球星云集, 谁是最好的球员?谁是最有效率的球员?恐怕每个球迷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这有点像我们学校里的评优选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评来评去, 结果都受质疑。认同差、说不清, 是我们在考核过程中接触到的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NBA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根据考核周期, 建立量化绩效考核机制。可以这样讲, NBA是将数据统计应用发挥到极致的组织之一, 甚至都可以去掉“之一”。数据就是NBA的根本。魔兽霍华德之所以荣膺2008-2009赛季常规赛最佳防守球员, 劲爆的小皇帝詹姆斯也只能以大比分落后, 原因其实很简单, 他场均13.8个篮板、2.9次盖帽的恐怖数据冠绝全联盟。这个直观的数据统计任谁也无可辩驳。NBA五花八门但又井井有条的统计数据不但给媒体提供了写作素材, 也让球队经理、教练、球员等很容易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明确各自改进的方向。

同理, 学校绩效考核如果能够在一定的考核周期内, 如, 学月、期中、学期、学年, 甚至更长的学段, 建立明确的量化考核目标, 从教师出勤、教研成果、学生成绩统计、学生德行表现、班级日常评比、教学业绩提高率、目标完成率等方面客观反映教师教育教学业绩。尽量在量化的基础上建立考核模型, 让数据来说话, 减少主观评价内容。这样既体现出了考核的客观公正, 又有利于教师找到工作中的具体差距,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建立多样性的绩效考核标准, 满足每个成员的需求。在NBA, 评价球员的指标多如牛毛, 什么“全明星”“得分王”“三分王”“扣篮王”“最佳新秀”“最佳防守球员”“最佳第六人”“最佳教练”“最佳球队”, 也还有年度最佳第一阵容和第二阵容、年度防守第一第二阵容等不一而足。就说MVP吧, 不但有常规赛MVP, 季后赛MVP, 还有每周最佳、每月最佳;就是每轮比赛结束, 也要评选一个“五佳球”, 让电视编导们剪辑下来, 从各个角度, 用慢镜头、局部放大等手段, 反复播放, 以飨球迷。其实, 这样做的最大目的还是增强球员的竞争意识, 提高球员的竞技水平。

学校绩效考核最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为此, 学校绩效考核也就应该建立多样性指标, 全方位为教师的成长指明方向。多样性的指标就能满足多样性的需求。一个个类似里程碑的绩效指标的建立, 就让每一个人都有了成为“最佳”的机会。学校针对教师成长业绩, 分别授以诸如教研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教师、课堂教学先进个人、德育先进个人、优秀留守学生辅导员、教学质量先进个人等各种称号, 那就会有利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找到的契合自己的目标, 有效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 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理性的人员流动机制, 促进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化。简单地讲, 就是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 理性地安排教师的岗位, 切实做到能上能下, 合理流动。这样既让学生享受到最佳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鼓起了教师的上进心, 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保证学校重要教育教学岗位的效能,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虽然现阶段学校还不具备人员彻底流动的条件, 但在校内岗位轮换上却是相当可行的。在NBA, 不管是针对超级球星还是角色球员, 人员流动都是司空见惯而且相当彻底相当冷漠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远的有辗转勇士、76人、湖人, 创造了许多堪称神话记录的张伯伦 (Wilt Chamberlain) , 近的也有NBA历史50大巨星唯一的现役球员沙奎尔·奥尼尔 (Shaquille O'Neal) , 还有那个球迷心中的孤胆英雄, 永远的“答案”艾弗森, 仗剑江湖, 颠沛流离, 却已沦为球队季后赛的看客……他们都因为不适应或不满足团队而被迫远走他乡。一句话, 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最简单的生物进化法则。

4.坚决的绩效分配, 保障成员权益的最大化。你能想象一个打了十年球的老资格, 其薪水可能远不及一个刚刚加入的菜鸟, 曾经的顶薪超级球星在“年老体衰”后大幅度降低身价, 由“特权者”变为“蓝领苦力”的现象吗?NBA就是这样的。在这里, 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感情和面子根本不在考虑之列。没有人提出“尊老爱幼”的道德要求, 也没有人有资格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正是这种绩效分配模式, 激发了每个球员的斗志, 谱出了NBA这道炫目的娱乐盛宴。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激动和欢乐, 推动了联盟的健康发展, 当然也给自己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当每个新秀都为了稳定的新合同努力提高, 每个角色球员都为了诱人的长合同而奋力拼搏, 每个巨星都为了巨额的大合同拼命付出, 每个老将都为了优厚的养老合同不遗余力的时候, 作为管理者, 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上一篇:现代印刷下一篇:水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