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市场

2024-10-26

水务市场(共10篇)

水务市场 篇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使得各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均面临严峻考验。金融危机的影响极大, 水务环保产业也不例外。但城市水业的必需品特性和低可替代性导致的市场需求是刚性的, 金融危机对水务市场的冲击并不明显, 而且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和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实施, 对水务行业的长远发展还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于水务企业各自侧重的领域不同, 有偏重于水务设备制造的, 有专于水工程建设的, 有侧重于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的, 还有从事水务投资的, 因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 其中受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水务投资企业。金融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多的体现在水务行业中的某个方面, 而非整个水务市场。金融危机对有的水务企业是威胁, 而对有的企业却是机遇。金融危机最终对国内水务行业的实质影响可能会加速该行业的市场整合, 新一轮的行业“洗牌”正在进行。

国内水务市场的整合

谈到水务市场的整合和并购, 绝不是通常所说的优胜劣汰或“大鱼吃小鱼”那么简单, 首先要分析市场参与主体企业的性质、背景、核心竞争力在哪些方面, 再看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背景。两方面一呼应, 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有的“老牌企业”被收购, 而有的“行业新兵”却频频得手。

如果按国内水务投资市场参与主体的企业性质划分, 可大体上分成三类:其一, 外资背景的大型跨国水务集团, 典型代表有威立雅、苏伊士 (中法水务) 等;其二, 民营性质的水务环保企业, 代表有北京桑德、金州控股、中科城等;其三, 国资背景或国有控股的水务企业, 代表有首创、北控、深水、光大环保等。

外资水务企业“大鳄”前两年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资产的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 政策环境上不支持它们继续大规模地攻城掠地, 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使其原本通畅的境内外融资通道收窄, 融资成本抬高。面对公众日益增多的质疑和被削弱的融资能力, 外资水务不得不收缩战线, 放慢它们扩张的脚步。自2008年以来, 外资水务企业基本未进行大的战略性收购, 甚至很少参与国内水务项目的公开招投标。金融危机影响了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开拓, 这对国内水务企业来说却是谋求发展的难得机遇。

同样, 金融危机的“冬天”对一些民营水务企业来讲也是难熬的, 一些资本实力弱、管理水平差的小企业固然难保, 而一些颇具实力的民营水务企业在经济严冬里也不得不想尽办法化解危机。这些规模实力尚可的民营企业, 在水务市场投资热情高涨时, 为了占领市场而背负了沉重的资金包袱, 当金融危机导致融资环境恶化时, 身陷财务危机的企业只能通过出售项目或股份以求渡过眼下的难关, 这就给国有水务企业提供了一个并购扩张的绝佳机会。国有水务企业深厚的政府背景使其便于获取更多的政府资源, 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融资渠道, 因此不仅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有的甚至还能从中受益。

2008年,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家具有国资背景的以资本运作见长的大型水务企业, 一家实施了大手笔的并购活动, 另一家成功运作了国内首笔并购贷款。

2008年6月,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斥资13.71亿港元, 收购了国内一线水务企业———中科成环保88.43%的股权。并购中科成后, 北控水务获得了十多个水务项目, 增加了每日100余万吨的污水处理产能。当年9月, 北控水务又通过中科成以3.92亿人民币收购了深圳华强创投旗下的所有水务资产, 获得了每日供水10万吨、每日处理污水20万吨的产能。11月它又投资5000万元收购广西贵港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2/3股权, 获得每日供水15万吨、处理污水10万吨的产能。

北控水务的几次大手笔动作, 说明水务行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由拼抢一级市场新增项目, 向兼顾二级市场存量交易的阶段转变。目前, 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一手项目几乎瓜分殆尽。在外部经济环境低迷、融资通道不畅时, 一些以技术和运营管理见长而融资能力欠缺的企业, 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撑其渡过危机, 通常会考虑出售部分项目或股权, 水务项目二级市场也因此逐渐形成。

水务投资企业成功运营的要素是: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卓越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实力、对政府资源和产业政策的把握能力、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口碑等。拥有雄厚资本实力和行政资源的企业, 通过并购等方式弥补技术或运营方面的不足,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将占据主动地位。

与北控水务同样具有深厚政府背景的首创股份公司, 在2008年新年伊始即签下了国内并购贷款开闸后的首单。首创公司认为金融危机给行业整合和并购带来了很多机会, 一旦时机成熟, 第一笔贷款会尽快启动, 这笔贷款为其整合资源、通过并购实现更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并购贷款的签约对首创公司的战略扩张大有帮助, 也使外界完整地看到了“区域开发+并购贷款”的新首创模式, 为有意借助危机谋求扩张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了有益借鉴。首笔并购贷款的签约使我们感受到国家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政策倾斜, 也预感到在金融资本支持下的水务行业整合将逐步展开。

投资拉动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内水务市场的主基调。国有水务企业将趁着水务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期, 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资金实力, 一方面抢占市场空白点, 另一方面收购并整合现有的项目, 必将成为国内水务市场的主力军。

随着扩大内需的政策逐步落实, 包括水务市场在内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开始提速。为落实国务院的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国家环保部提出, 今后三年中国将从各方筹集一万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 36个大中城市要力争在2010年底前实现污水全收集和处理, 未来在全国90%以上的县城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这说明今后几年水处理一级市场将不乏充足的项目资源, 但项目的规模可能偏小。

近一时期, 一些民营水务企业准备转让旗下的一些水务项目, 这些企业大多已在水务市场打拼多年, 规模既不小, 以往业绩也不俗, 有可能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本已绷紧的资金链不堪重负, 但求断臂自保, 以避免验证鳄鱼效应。但二级市场的项目良莠不齐, 甚至有陷阱埋伏, 这就需要投资人审慎地选择并购目标。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选择并购目标要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为导向, 前期要进行充分的调查, 对目标项目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估, 后期要筹划好并购支付方式和收购资金的来源。

水务市场需求旺盛, 而参与其中的有实力的投资人却在减少, 这一矛盾将使水务资产的估值中枢理性回归。无论是投资建造成本还是收购成本都会有所下降, 而降低的财务成本和上升的价格预期, 也促使水务资产的获利能力得到提升。有实力、有远见的水务企业应借机实现资产重组和低成本扩张, 以获取丰厚的回报。

相关链接

1.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是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 是在国内污水处理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水处理企业, 也是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进军水务领域的旗舰企业。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城市燃气和基础设施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公用事业公司, 于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8年1月, 上华控股向北京控股定向发行2.47亿新股, 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4.78%。北京控股由此获得上华控股的控制权, 并将其更名为北控水务集团, 其注册资本也由1.5亿元增至15亿元。

2.并购贷款, 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企业或并购方控股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股权对价款项的本外币贷款, 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进行受让现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 或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交易的款项。并购贷款是在2008年12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指导下产生的。该《指引》的出台标志着之前“不得使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的规定被打破, 银行贷款将正式介入股权投资领域。

首创股份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合作模式是:在商定的比例约束下, 企业与银行共同出资作为资本金, 然后以这部分资本再去融资。

长期以来, 尽管企业并购已有多种形式, 但相关的金融配套一直未跟上, 迫使企业将短期借款作为并购款使用, 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隐患, 并购贷款的出现将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发展并购贷款将有助于促进国内产业整合和产业结构升级。

水务市场 篇2

县水务局关于水务工作情况的汇报 县水务局

关于水务工作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县今年以来的水务工作情况及下步打算简要汇报如下。

一、抗旱防汛工作情况 入春以来,我县境内基本未形成有效降雨。截止4月底,降雨量仅为5毫米,占常年同期降雨量的45%,全县近百万亩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受到干旱。面对旱情,我们及早部署,主动应对,做到科学调度水源。春节刚过,我们便积极和市局引黄处联系,于2月20日正式提闸为我县供水,与往年相比,时间明显提

前,错开了引水高峰期。截至目前,我县共计引水8700万立方米,其中,引黄河水5200万立方米,引徒骇河水3500万立方米,基本保证了全县农业生产用水。5月3日至4日,我县出现大范围降雨,平均降雨量毫米,旱情得到了进一步缓解。

防汛工作方面,我们按照防汛要求,及早动手,积极备汛。做到了计划早制定,任务早部署,工作早落实。保证了县乡两级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落实了防汛责任制;制定和完善了防洪预案和抢险预案;成立了防汛抢险工作专家组;认真落实了防汛队伍和防汛物料。汛前,我们还集中时间对全县骨干河道和防汛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投入用于危桥闸维修改造、县属河道清淤以及防汛设施维护和更新。完成了对骨干河道所有启闭设备的维修保养任务;对德惠新河三皇庙桥实施了维修加固;抓住汛前有利时机,完成了沙河五期工程及左家涵闸 的建设任务,为汛期洪水顺利下泻提供了保障。同时,对徒骇河营子闸至展家段26公里的防汛公路全面实施硬化。目前,防汛公路配套建筑物工程已全面动工建设,计划在6月初全面完成配套建筑物工程。随着徒骇河防汛公路的动工建设,我县所有主要防汛公路将全面得到硬化,防汛调度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

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们规划建设完成张坊、龙桑寺、贾庄三个乡镇原有合格人饮水源续建配套工程,解决60个村、万人的通水问题。共新建水源井1处,配套原有合格水源井8处,铺设供水管道万米,预算总投资630万元,其中:县以上财政补助315万元,县财政配套315万元。工程于3月14日开工至今已基本完成了三个乡镇的村外主管道和村内供水管网6万米及水源井配套工程,共新打水源井1眼,配套原有水源井7处,预计所有工程5月底完工并实现全面通水。届时,原张坊、龙桑寺、贾庄三个乡镇村村通

自来水工程将得到整建制完成,全县农村通自来水率将达到%。下半年,主要是规划建设我县南部浅井群集中供水工程和北部苦咸水和高氟水区降氟改水试点工程。具体任务是:在省道248线两侧玉皇庙街道办事处和许商街道办事处浅井群集中供水工程3处,解决72个村,36817人的通自来水工程,工程投资1197万元。目前,3处浅井群集中供水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已完成,正在组织评审,县政府正在制定资金筹措方案,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并对项目乡镇和村庄进行组织发动,做好前期筹备工作。该工程完成后,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对于北部苦咸水和高氟水区降氟改水试点建设工程,通过对河北省黄骅市和我省武城县以及青岛兰海希膜工程有限公司的考察,认为青岛工程公司研制的新型滤料降氟改水设备较为可行。近期再组织有关人员考察后,我们将于5月底以前在沙河乡和韩庙乡已建的自来水

工程中,选择两处进行试点,然后在北部乡镇推广。

以上工程方案5月15日已经县长办公会议通过。计划抓住农作物换茬的有利时机,立即组织实施,争取10月底全面完成。

三、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完成了沙河故道调蓄水库第五期工程。治理长度6公里,清挖土方万立方米,投资万元。配套建筑物工程计划在7月中旬竣工,预算投资万元。截止本期工程完成,我县已累计治理长度公里,与规划治理总长度公里还剩公里,计划明年一次性完成。目前,整个工程一次性蓄水能力可达到860万立方米,增加和恢复灌溉面积万亩,解决了流域内42平方公里的水涝灾害,增加土地2200亩,形成水面1500亩。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并呈现出较大的开发潜力。上半年,我们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县境内危桥闸进行了全面普查,同时结合

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和提案,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于4月份率先完成了怀仁镇三皇庙桥的维修任务,完成投资万元,下半年,计划对徒骇河高桥桥、符李桥实施维修加固。同时计划对商中河部分河段进行清淤治理。

四、水资源管理情况

水资源管理工作始终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特别是自去年我县被列为全省水利综合执法试点县以来,我们从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入手,从全面落实取水许可制度抓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执法体系,全面做好水利综合执法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法力量。年初,我们将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和水土保持办公室合并统称水政监察大队,下设综合科、征管一科和二科。综合科长由大队长兼任,一科和二科科长通过竞争上岗。新配备了执法专用车辆,增设了办公室、听证室,更新了办公设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

各项规章制度,执法队伍达到了28人。二是把加大对自备井计量设施的监督检查贯穿全年工作当中。对出现问题的水表进行及时维护和修理,对人为破坏计量设施的,我们依法进行处理,确保设施发挥应有效益。同时,对新审批的自备水源井,从规范计量抓起,要求一律安装智能计量设施,使全县自备井水资源计量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三是依法加大对各类水事案件的查处力度,积极维护全县水事秩序。上半年,共查处水事案件2起,制止水事违法行为3起。同时依法加大各项规费征收力度,确保规费征收任务完成。

四是认真开展了水利执法检查工作。4月10日,市水利局转发了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水利执法检查的通知》。为做好执法检查工作,我局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通过下发通知、电视公告等形式,加强宣传,广造声势,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全县水利执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普查和重点检查,并对排查出的问

中国水务市场路在何方 篇3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水资源紧缺、水灾害加剧、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先进的技术,需要技术的创新,更需要管理体制的改革。水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按行政管理与市场运作两个层面进行。从行政管理层面上讲,水务部门是政府管理涉水事务的综合性行政主管部门,是水务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主体,对涉水行政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并对涉水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从水务市场运作层面上讲,市场主体要根据市场运作的机制,根据政府及水务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划、规程、规范与标准、水务市场准入与运行规则进行操作,积极参与组建集水源建设、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为一体的水务企业。

国际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

目前,国外有两种水行政管理模式: 一种是美国的水市场模式,另一种是法国的水协商模式。美国实行私有制,联邦政府对水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水权的管理上;至于供水、配水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市场自发地调节和民间机构的运作。水权作为私有财产在美国可以自由转让,在程序上类似不动产的转让。法国水管理分4 个等级( 国家级、流域级、地区级、地方级) ,又涉及许多相关部门( 农业部、卫生部、工业部)。因此,协调管理极为重要。在水管理活动中,国家水资源委员会、流域委员会、流域水务局等机构的成员,包括政府各相关部门、用水户、专业协会的代表,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制度,真正建立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是当今世界比较推崇的做法。

传统的管水模式是由政府或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建设水设施并负责运营,但其产生的结果往往是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导致亏损。新的管理模式有私有化(如美国、澳大利亚) 和特许经营(如法国)。法国在水设施无法私有化的地方,维持所有权不变,把经营权交给私营企业,这样可以引入竞争、提高效率。事实证明,政府与民营机构联手是管理城市水务的较好模式。

管理形式上,法国、英国、德国和荷兰是水务管理比较好的国家,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全部由一个部门负责,水资源的水量、水质真正做到了一体化管理。英、法两国颁布一系列法令和制度要求水量水质并重,取水必须事先得到许可,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法律规定的水质标准才能排入河流或湖泊。

投资政策和水价机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是市场经济,但供水机构管理和水价政策仍在政府的有效控制之内。美国和加拿大政府规定供水机构既不能盈利,也不让其亏损,但必须保证投资的回收和略有盈余。供水工程的投资回收一般体现在水价构成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成本和合理收益。污水处理工程投资回收一般体现在污水处理费或税中。在制定水价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投入产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英国水价的制定完全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入——产出模式运作,确保回收成本,并有适度盈余,国家设定一个价格上限进行宏观调控。法国供水机构在修建供水工程之前就将供水价格确定下来,并与用水户签订合同,用合同相互约束,政府不再干预。

国内水务一体化概况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来看,水源、制水、供水、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从水的循环讲, 地表、地下、城市、农村、工业、农业,都是水资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紧密联系,无法分割;从水质水量的角度看,质与量是水资源的两个固有属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是系统效率的关键。因此,水资源管理是一项有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性工作。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分部门管理,即水源工程由水利部门管理、供水与排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由环保部门管理。这种多部门分割管理的体制,造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中浪费与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和突出。近几年,虽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在水务一体化管理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很多地方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水务体制”。有只改其名、未有实质性变动的水务局,也有水务局、水利局并存的情况,有的水务局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或仅受政府委托进行水行政管理,但没有给予执法主体地位等。

随着水务一体化在我国的逐步实施,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可能”: 一是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它使“多龙管水”变成“一龙管水”成为可能;二是促进了城镇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防洪工程建设,它使城镇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防洪工程建设从区域上通盘考虑成为可能;三是有利于培育与完善水利基础产业,它使水利从单纯的防洪保安、抗旱保农业丰收为主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综合经营性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四是遵从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在规律,它使国内水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可能。

国内水务市场发展趋势

我国水务市场改革的规范发展应当是自2002 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环保总局等单位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之后开始的。建设部于2002 年12 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允许外资、民资同时进入,共同竞争全国市政公用行业。财政部等五部门2002 年4 月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中,对如何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推进水价改革、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的征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国内城市水务市场化的深入,水务市场上的投资主体丰富多样,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市场化模式也被纷纷采用,有出让股权、设立合资公司、经营权转让等;水务行业资本运作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格局,有兼并、收购、转让、重组等。

国内水务市场的发展趋势总体体现在“七化”:

一体化——水务企业逐渐实行给排水一体化。水务行业涉及范围包括供水( 原水、自来水) 、排水( 防汛、污水处理)和水利( 防洪排涝、防汛防台安全) 等三大行业,它与燃气、公共交通、电力等同属公用事业类基础性行业。

科技化——加大科技含量,加大研究与发展投资,企业与院校、研究机构结盟。据统计,全球已经有300多家拥有第一流水处理技术的大公司、大企业和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加入国内的水处理新产品、新技术的战略合作。国际上较为先进的自来水臭氧消毒和碳粉薄膜超过滤技术,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个别水厂试用。苏伊士集团技术部门负责人表示,像用噪音定位、声音传感等手段检测控制水量流失的技术,在中国逐步成熟的自来水行业将会找到市场机会。

规模化——规模经营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水务经营模式将成为发展方向,大型水务投资公司将成为中国水务市场的主力军。为了与国外资本在水务产业领域相抗衡,上海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00 亿元的上海水务资产经营发展公司,深圳市政府牵头组建了规模达50 亿元的深圳水务。同时,伴随着大型水务集团的建立,民营企业也异常活跃地出现在中小城镇的水务市场上,成为中国水务市场最活跃的生力军。

专业化——水务的生产运营向专业化发展。水务生产运营包括水处理质量控制、运营成本控制、专用设备维护保养、营销服务和政府关系协调等方面,这当中的每项工作要求运营企业具备专业的工艺技术力量、成熟管理体系、生产服务配套体系、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纵观国际水务市场四大巨头( 威立雅、苏伊士、泰晤士、柏林水务) ,无一不将强大的技术、运营力量作为其核心竞争力。

国际化——洋水务依靠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水务市场竞争中占领先地位。近年来,全球最大的四家水务公司法国苏伊士集团、威立雅环境集团( 原法国通用水务公司) 、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柏林水务先后登陆中国水务市场。特别是近几年,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与中国多家城市大型水务公司进行了成功合作,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目前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超过100 亿元。如与深圳市政府签约,转让深圳水务集团45%的股权;参股兰州供水集团及污水处理项目,受让兰州供水集团45%股权等。

外向化——打破地方保护,有实力的水务集团凭借资本、技术、经验及人才优势开始向其他地区进军。如中国水务投资公司重组新疆昌源水利水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内水务行业的龙头上市公司首创股份,采取全国布局的模式,相继完成在江苏、陕西、浙江、广东、深圳等地的水务布局等。

市场化——水务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领域,价格联动机制是发展趋势之一。参照国际市场,一般水、电价格比为6∶1,而我国仅为2∶1 左右,从发展趋势上看水价进一步上涨已成必然趋势,且未来几年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了建立完善的水价机制,上海在居民用水中首次引入阶梯型水价: 第一阶梯确保基本需求;第二阶梯抑制超额消费;第三阶梯遏制奢侈浪费。其水价定价机制包括: 原水基本由政府投资提供,保本不盈利;排水中政府投资部分保本不盈利,社会性投资适当盈利;自来水行业是保本微利。中国水价调整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边改革边提价的趋势是必然的。

我国水务市场化改革探讨 篇4

关键词: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问题,趋势

近年来, 随着我国水务行业投资和运营准入的放开, 各种资本开始相继进入, 打破了水务行业原有的国有国营、政企不分制度下利益主体单一的格局, 因而对旧有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也随之变得日益高涨。为推进水务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策, 2002年国家建设部颁布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 (建城[2002]272号) , 2004年推出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26号) 、2005年推出了《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 (建城[2005]154号) , 旨在进一步规范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操作。

一、我国水务市场化进程

我国的水务改革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零星对外开放, 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90年代以后, 我国对水务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改革之初采取减少或取消财政补贴、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制度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看未涉及市场化改革, 以至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快水务领域的改革力度, 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推进水务市场化进程的政策、法规, 明确了水务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尤其水价改革和国家对水务投资政策的放宽, 加速了水务市场化进程, 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水务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了城市第一阶段水务投资改革。城市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担保, 获得政府间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在这一轮引资中涉及了主要大城市多个项目, 但未涉及产权关系。

第二阶段:合作经营阶段。在中央禁止城市政府参与担保等直接融资行为之后, 90年代中期开始了第二阶段投资探索, 外资开始以合作经营并且保证固定回报的形式投资城市水厂 (基本不包括城市管网) , 同样回避了产权关系的明晰问题, 只是明确了投资回报。

第三阶段:管制下的政府控股企业经营。90年代后期开始以BOT方式为代表的改革探索, BOT针对单个新建项目 (主要是水厂项目) , 放开了一定期限的有限产权, 实现了项目的有效融资, 但回避了城市水务原有资产的产权处置。上海、深圳、三亚等城市水务企业的部分股权转让, 标志着水务行业市场化进入了产权制度改革阶段。

目前, 我国水务行业改革基本上处于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过程的多种模式共存的过渡阶段, 逐步形成了开放市场、实特许经营和加强政府监管的总体部署框架,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我国城市水业已经形成。与此同时, 传统的水务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正在逐渐退出投资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投资主体。城市水业市场化竞争格局已初具雏形, 国外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占有领先地位。国内金融资本巨头和大型国有水务集团依赖政策背景、水务资产规模和地利的优势, 加紧引进符合市场竞争的机制, 迎头赶上, 与洋水务竞争。这些国内外资本巨头和大型水务集团的目标市场是大中型城市的水业项目, 包括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体系的整体兼并和建设。资本实力较弱的国内中小投资商和民营企业利用其本地资源和机制灵活的优势, 则纷纷出击中小城镇水务项目, 抢占大资本和大集团无暇顾及的规模较小的水务市场。

二、我国水务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务改革的有益探索, 解决了水务产业链局部节点的融资和效率问题, 成绩裴然, 但仍然存在一此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务市场化改革的制度环境还不够健全, 由于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 没有能构建一个适应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宏观政策环境, 政府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足, 导致战略投资者承担了较高的投资风险。一些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者不敢来投资, 或者提出较高的投资条件, 这也是目前水务产业改革推进迟疑的重要原因。

2、对水务公益性与经营性域界定不清, 部分地区存在把政府责任也推给市场的“泛市场化现象”。目前一些地区在推进城市水务市场化过程中, 硬性要求政府基本不再向水业投资, 管网等基础设施也依靠社会资本建设。这些决定没有对水务的公益性与经营性进行严格界定, 导致全部推向市场的“泛市场化现象”, 市场化要求投资多元化, 但城市水务的公益特征决定政府不能从水务市场化完全退出, 政府是水务行业公益性、引导性、补贴性投资的主体, 不能将责任转嫁给公众。

3、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建立, 水价改革不到位, 难以支撑水务市场化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水业一直实行的是低水价的福利性政策。由于水价和排污费过低, 水务企业不能实现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 企业普遍亏损, 严重缺乏建设与发展资金, 制约了供水行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 水价过低, 难以实现投资回收和正常盈利, 也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不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2005年水价改革成为我国水务改革的重点, 全国上下水价上涨叫声一片, 但是缺乏相应的机制, 在既保证水务的福利性的特征基础上, 保证企业的经营利润, 出现有些城市为了吸引外商投资于城市水行业, 在与投资者谈判时, 不考虑实际承受能力, 承诺提高水价与包销水量, 水价调整幅度过高, 给地方财政造成沉重负担。而另一些地区出现为了社会福利, 抑制水价上涨的两种局面。

三、我国水务市场化的趋势

鉴于我国水务市场化改革的特殊性, 水务市场化改革未来发展会坚持走“社会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多元参与的水务市场化模式, 形成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水务发展机制。我国水务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职能不断加强, 市场化动作将向不规范化过渡。由于我国水务产业刚刚进入市场化, 在市场探索中因经验不足和操作不规范等原因, 使一些企业在动作中走了不少弯路甚至留下了许多隐患, 但是通过在改革中不断地摸索和创新, 国内的很多水务企业已经成功地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 他们的这些经验将为后来者提供有效的引导, 随着一些成功的水务经营模式的实施和市场经验的不断积累, 以及政府对市场化认识的不断加深, 市场化动作将会由不规范逐步向规范过渡。

2、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建立, 水务市场化进程加快。水价是制约我国水务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素, 水价改革是“十一五”期间水务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推进水价形成机制, 形成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机制, 既保证水务的公益性特征, 又保证企业的利益, 改变水务企业微亏或保本的状态, 这是促使水务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3、水务市场化将会从资本拉动时代走向产业时代。现阶段, 资本仍然是拉动水务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纽带, 水务市场化下的巨大投资需求, 是推动水务市场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资本为纽带走联合发展之路, 成为现阶段中国水务投资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 水务企业正在走向真正的“自负盈亏”, 产业化特征初步形成, 行业竞争的重心逐步由投资环节下移, 各产业环节的协同成为趋势, 整体成效成为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运营服务成为嬴利的核心环节, 行业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 这标志着我国的水务行业开始从资本拉动时代走向产业时代, 同时, 也意味着我国水业将逐步完全走向市场化。

4、水务市场化将会进入管制下的私有资本控股企业经营阶段。随着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深化, 政府职能发生改变, 逐渐淡化其控股地位, 主要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 对水务经营企业进行监督、协调和引导, 水务企业由私有资本控股和经营。

参考文献

[1]曹志来《立体重组:中国水务产业改革途径》,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出版的《发展研究参考》, 2005年第4期。

[2]吴季松、石玉波、田琦、李晨光:《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水网。

水务市场 篇5

1、系统概述当前面临问题以及原因,解决对策、创新管理

一、背景

1.1水资源重要性

1.2税务管理的概念与作用(重要性)1.3当前管理模式概述

一、城市水务管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2.1缺水与污染并存|原因

2.2多头管理、权责不统一|原因

2.3分配体制、定价体制有待创新|原因

二、解决对策(从原因上分析,从源头上解决)

3.1节水(价格机制、循环利用、适时蓄排、明确指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办法等)3.2治污(立法保障,明确权限、政府企业加大投入资金设备技术)3.3管理体制创新(统一管理)1.实施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的背景

从当前城市涉水事务所遇到的权属多头管理、水务产业链监管被割裂、缺水日趋严重、水环境污染日渐加剧等情况分析,实施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背景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① 现代化城市需要建立统一的城市水务管理新格局

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物流、文化和信息等的中心,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作为城市存在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决定性角色。

② 严峻的水资源环境局势成为发展的压力和改革的动力

1.城市水资源环境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

 供水水源结构不太合理,重地下水,轻地表水  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城市水源不足与污染并存,不仅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环境和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并加剧了缺水。因此,加大城市水污染源头治理力度,提高水处理和利用效率,建立城市水循环利用体系,改善水环境治理,促进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建设节水防污发展型城市,都要求城市水务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③城市水务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影响了城市水务健康发展 ④促进合理用水的经济政策尚没建立健全影响水务事业发展 ⑤日益严重的缺水危机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水务管理 ⑥以城市水务统一管理保障水务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王胜利——

水务市场 篇6

技术创新,助推公司快速成长。巴安水务重视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以技术立司、以技术强司。目前,公司拥有14项专利,发明1项,实用新型13项。

公司是水务市场上少数具有膜技术的企业,公司主要的水处理系统如凝结水精处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市政给水系统、市政污水系统等,都具有自主研发的核心膜技术及其他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这使得公司在整体系统的设计和理解上具有不断创新的优势和广阔的成长空间。此外,公司还是我国化工行业标准《石灰乳液自动配制成套装置》的主要制定者,并参与编制《电去离子纯水制备装置》行业标准,目前正在参与《化工蒸汽凝结水系统设计规范》的编写工作。

政策保障, 未来市场空间巨大。随着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和水资源需求日益增长,我国水处理市场容量巨大。在“十二五”规划、水利一号文件以及《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 0 1 2年7 月强制执行) 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 将使污水处理在“十二五”期间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火电等工业废水处理市场容量将逾500亿,而市政给排水及中水回用市场容量也将达350亿。

订单充裕,市政水处理业务快速拓展。公司不仅所涉及的下游行业多市场容量足,而且除国内市场外,公司在印度、韩国、中东和东南亚都有客户且国外市场在不断扩大。公司现在已有的订单为4亿,全部是从2012年1月开始执行,同时公司还有很多项目正在洽谈中,公司未来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

公司在保持火电行业稳定业绩的同时,公司还将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大力开拓市政水处理市场。而市政水处理毛利率较高,达40%以上,该业务的拓展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的重要支撑点。

巴安水务董事长张春霖表示,公司上市后,在工业水处理方面,将致力于把电力成熟的水处理技术复制到冶金、石化、煤化工、市政等行业;在市政水处理方面,将大力推广微滤成膜技术对自来水厂进行深度处理,适度建设BOT项目;同时加快高端市场、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研究 篇7

水作为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 对经济发展甚至人类生存有巨大的影响。我国的城市是从供水行业发展起来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供水企业除了面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要求, 同时要应对水务基础设施的不足对发展的制约, 国家、各级政府和供水企业都把解决水务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水务产业具有独特的经济技术特征, 大多数国家对水务产业的改革和民营化持谨慎态度。发达国家的水务市场形成了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的格局, 提高了水务产业的经济效率。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城市水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以来, 水务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普遍存在运营效率低、服务质量差、政府财政负担沉重的问题。随着公用事业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国内外民营资本进入供水和污水处理产业的期望越来越大。如何根据水务产业的特点和我国水务产业的实际状况, 借鉴国外引入竞争机制的经验, 寻求我国水务产业引入竞争机制和民营化的途径, 是当前推进水务产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此, 本文从水务产业的市场准入角度, 探讨我国水务产业引入竞争机制和民营化途径, 为我国水务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的发展历程

我国水务市场传统上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 城市供水的生产、经营、投资、定价等都为政府所掌控, 直至20世纪90年代, 水务产业的政府垄断经营体制才有所改变, 政府对供水专营权逐步放开, 市场准入有所放宽。根据政府对市场准入的限制程度, 可以将我国水务市场准入管制大致可分为不开放管网和逐步开放管网两个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为不开放管网阶段。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开放水务产业的供水生产和污水处理环节, 但对供水管网的建设和运营部分限制开放。这一时期, 外国水务公司和民营资本开始直接进入我国水厂的建设与经营、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等领域, 合作方式多以BOT为主。2001年6月, 北京桑德集团与江阴、荆州等11个城市签约, 以BOT方式承建并经营这些地区的城市排污处理厂。国有供水企业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进行内部改造, 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 以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为目标, 采用借壳、包装、分离等多种方式获得上市募集资金, 很多自来水公司更名为“自来水有限公司”但国有资本在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上没有实现突破性进展。

2002年至现在为逐步开发管网阶段。2002年3月4日,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联合公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允许外商参与综合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营;2002年12月, 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 鼓励对供水、污水处理等经营性项目的建设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建立特许经营制度, 加快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2004年, 建设部连续发布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城市供水特许经营协议示范文件》等法规和文件, 对自来水产业的市场化运营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专业性指导, 极大地促进了自来水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在这一阶段的宽松的政策环境的推进下, 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全方位的以BOT、合资、合作等方式加速进入我国的水务市场。世界三大水务公司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威望迪水务集团、泰昭士水务公司以及安格利水务公司等其他外国水务公司陆续进驻我国水务产业, 民营企业也通过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等方式进入水务市场。另外, 我国的国有企业也经过重组和市场化改革, 在提升自身规模和竞争力的同时, 开始向跨区域经营发展[1]。

综上可知,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水务市场准入政策经历了从限制开放到全方位开放转变, 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水务产业的方式从BOT方式为主向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转变的过程。在当前我国水务市场进入门槛降低的背景下, 我国水务产业已由传统的政府主导、国有企业垄断转变为外国资本、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争逐的市场[2]。

三、水务产业的经济技术特征

水务产业是围绕自来水的生产、使用等一系列业务而形成的产业, 是典型的“公用事业”, 除具有“公用事业”的一般特征外, 还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技术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自然垄断性

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及其基本特征的认识不同,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而言, 自然垄断是这样一种状态, 生产规模越大, 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就越小, 或者说是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多家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 自然垄断多是由于行业的规模经济造成的。水务产业不仅包含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 还包括输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等, 这一整套系统的建设如果由两家或多家企业来提供就会造成重复建设, 违反了经济效率原则, 由一家或数量很少的企业为整个市场提供供水服务, 这时的平均成本是最低的, 因此, 水务产业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3]。水务产业依赖于输水管网的建设, 受政府财政、城市规划、管网覆盖范围的约束, 水务市场实际上在地域上被分割为若干块, 由各地区政府管理, 受到当地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供水企业的服务提供范围也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 因而形成了很强的区域性垄断性。

(二) 资本密集性

水务产业产业链涉及到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生产和提供产品的自来水厂, 还包括供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 这些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所需设备昂贵, 投入资金量大, 供排水管网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工程量大、建设期长, 也具有较长的使用周期, 如污水处理设施的使用年限至少为20年, 输水管网的年限一般为50年、100年甚至更长;与此同时, 水务产业形成的资产专用性较强, 这就决定了资产一旦形成, 即使设备停用或闲置, 也很难被改用于其他用途, 面临较高的沉淀成本风险。因此, 水务产业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出, 属于资本高度密集的产业, 有研究表明, 一个中小规模的城市水务资产就能达到10亿元以上。

(三) 不可替代性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 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由于水务产业所提供的产品 (自来水) 和服务 (污水处理) 是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必需品, 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迄今为止, 还没有发现一种物质可以替代水, 企业、居民等用水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 水的资源功能相对而言是不可替代的, 这就决定了水务产业与其他自然垄断产业的不同, 同时也使得水务产业不存在与其他替代产品的竞争, 在经营上的垄断性更强, 能够保证定价高于边际成本时不会导致企业利润的流失, 收益也会相对稳定。

(四) 外部性

水务产业作为一种公用事业, 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一方面, 水务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水质与用水者的健康紧密相关;另一方面, 水务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需要政府从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角度出发, 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公众效益。水务产业取水源头所需建造的设施具有强烈的外部性, 这些设施建造与维护成本庞大, 但却在满足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必需之外, 还有治山防洪之功能, 不仅如此, 污水处理服务的提供与质量的保证对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水务产业市场准入存在的问题

(一) 民营资本与外资进入困难

我国虽然逐渐放松了水务准入的限制, 但是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的比重依然较小, 全国多数城市水务产业仍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外资虽具有技术和管理的优势, 但缺乏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经验和知识, 谈判成本较高。民营资本虽具有本土优势, 但多数民营企业规模不够, 技术薄弱, 还不能进入需要巨额投资、收益回报率稳定的水务业。与供水产业相比, 污水处理业更是非常薄弱的环节, 吸引的投资寥寥无几。地方城市政府为了达到国务院的规定要求, 污水处理厂仍主要依靠财政投资。水务业的非自然垄断部分引入了较多竞争机制, 但管网设施开放速度非常慢。

(二) 原有特许经营形成准入障碍

原有的BOT模式产生了很大的风险, 而新的特许经营制度尚未得到规范。BOT是建设、经营、移交的简称, 即由外资投资并经营一定时间, 取得合理回报后无偿移交的模式。我国水务业在初期引入外资时, 多采用这种方式, 它可以分为合资BOT和全资BOT两类, 前者如中法水务公司与保定供水公司的合资, 后者像法国通用水务集团投资的成都自来水六厂。由于外资在BOT合同中确定固定投资回报率 (一般15%) , 由中方约定价格和承担销售的水量, 这种的合作方式降低了外商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 但增加了中方水务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和风险, 这在沈阳、成都、保定、南昌、天津、中山等地的BOT项目中均有发生[4]。中央政府已在1997年禁止在BOT和其他合作方式中明文规定固定回报率的做法, 但变相的方式仍然存在。

(三) 存在一体化“瓶颈”

在开放市场、引入竞争的方式上、采用“厂网合一”和“厂网分离”各有利弊和使用条件。厂网合一就是给水 (供水处理、分水销网络供应业务) 和排水 (下水道与污水处理) 实行一体化经营;厂网分离就是对两类业务实行垂直分离, 分别由不同企业来承担。一体化经营能够使污水处理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 也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 因为诸如管理、收费和读表等成本可由供水业务和污水处理业务共同分摊, 而且水生产与供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和管网之间也存在由于节约共同成本而带来的规模经济。但是, 一体化经营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当竞争对手需要使用一体化经营者的“瓶颈”设施时, 后者可能产生排斥前者的动机。垂直分离经营能够避免一体化经营者产生排斥竞争对手的动机, 但这种体制也会损失范围经济。由于我国各区域的复杂性, 目前两种模式都存在。

(四) 水价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价格是按照1998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制定的, 实行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 不仅保证供水企业的合理盈利, 而且将污水处理成本计入城市供水价格。但是, 现有的水价结构仍不合理, 主要原因是由于两部制水价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目前水价制定依据的是水务企业上报的成本, 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企业常因为缺乏降低成本的压力而低效率运营, 甚至会虚报成本, 从而导致水价的上涨。另外, 从总体来看, 我国水价仍然偏低, 水价的递增并没有随着工农业产值、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比增加, 水费占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 不能有效地发挥节水作用, 而且对于收入越低的家庭, 水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越高, 对这些家庭就越不公平。

(五) 政府的多重管制

我国供水和污水处理产业政府管制的典型特征是多重管制, 建设部门、物价部门和公用事业管理部门等共同行使管制职能。虽然管制权力分散有利于限制权力滥用, 但在政府横向层面的“多龙治水”, 形成了“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局面, 分散管制带来了严重的外部性问题, 破坏水资源的流域性和完整性, 抑制了水务产业的发展。为了克服分散管制的外部性, 我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县级行政单位实行了统一管理的水务局, 其管理任务包括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多项工作。但水务局权力太大, 又容易形成“监管监督者”的问题。

五、水务产业市场准入改革的思路

根据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理论, 政府需要在市场失灵时用“看得见的手”来进行调节和管制, 理论界对于公共事业管制方面进行了许多探讨和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 尤其注重对水务等自然垄断产业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率等问题的研究。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对水务产业的管制体制实行改革后, 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力量, 打破了政府垄断经营水务产业的格局, 使得水务产业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也逐步放松政府管制培育市场竞争力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处于初始阶段, 因此探讨和研究水务产业如何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经济效率, 造福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 面对水务产业曾经出现的种种问题, 引入竞争对于提高水务产业经济效率是十分必要的。而由水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所决定, 水务产业引入竞争的目标就是要打破无效的垄断, 实现有效竞争。

(一) 构建水务产业可竞争市场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可竞争市场是指潜在进入者给现有厂商的行为带来了很强的压力和约束, 不存在严重的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障碍。可竞争市场理论对市场的潜在进入者有两个基本假定:第一, 潜在进入者与市场中现有的厂商一样, 获得相同市场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处于同样的管制政策和平等的市场地位, 不必支付额外的进入成本, 为同样的市场提供服务;第二, 潜在进入者以现有企业的价格水平作为计算标准, 衡量进入市场后获得盈利的可能性。可竞争市场理论注重区分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对可竞争性的不同影响, 认为沉没成本而非固定成本是影响市场可竞争性的根本原因, 只要高额的固定成本本身不沉没, 就不构成进入障碍。因此, 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 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的垄断利润, 从长期来看, 市场上不存在生产和管理的低效率现象。

由此可见, 在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过程中, 资产的专用性和沉没资产的存在使得改革不能简单地实行私有化, 而应当重视如何引入市场可竞争性, 创造一个自由的进入和退出市场的环境, 同时降低和管理沉没成本。在可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潜在进入者带给现有企业压力和约束,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传统管制方法, 不仅使市场维持超额利润为零的价格, 而且保证生产和管理的有效率运行。因此, 在水务产业引入竞争, 采取方式降低沉没成本, 促进市场可竞争性, 提高水务产业运营和管理的经济效率。

(二) 促进水务市场的有效竞争

水务产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 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多家企业更有效地、成本更低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 因此,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可能会导致生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但不少学者提出新观点, 认为市场竞争的存在能促进企业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促进生产效率和资源分配效率的提高。根据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技术特征, 要在水务产业实现有效竞争, 即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和发挥竞争机制对经济效率的刺激作用为目标导向, 以促进水务产业经济效率极大化。一方面要区别对待水务产业的自然垄断部分和非自然垄断部分, 对自然垄断业务仍需严格控制, 对非自然垄断业务应放松政策壁垒, 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 对非自然垄断的业务领域要避免过度竞争, 控制进入的企业数量, 以达到适度、有效竞争的目的。

(三) 形成政府的合理管制机制

自然垄断产业的显著特点是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 垄断企业以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对社会总体福利和整体经济效率造成影响, 这就决定了政府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管制, 对产业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为了实现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 政府管制机制的制定要充分考虑自然垄断产业规模经济的特征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 在制定放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政策的同时, 引入可以提高效率的市场竞争机制, 将追求规模经济和提高市场竞争活力二者结合起来, 实现企业适度规模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有效竞争状态。

六、水务产业市场准入改革的对策

在引入竞争的过程中针对当前水务产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以实现有效竞争为目标, 积极开展直接的和间接的竞争。目前看来, 在水务产业推行特许投标制、实行区域间竞争以及垄断性业务与非垄断性业务分离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一) 规范水务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则

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则不仅有利于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而且能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市场主体, 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城市水务市场的准入规则, 应该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 明确规定准入者的投资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机制、管理人才, 消除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建立统一高效的水务市场准入程序。城市水务市场的退出规则, 应该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市场主体退出的唯一依据和标准, 统一规定市场主体退出水务产业的条件、责任、规则和程序, 以注销登记作为企业退出水务市场的唯一方式, 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退出市场的行为, 应给予企业或相关责任人相应的处罚。

(二) 建立水务产业的特许经营招标制度

特许经营招标制度是一种借助竞争的水务市场准入形式, 竞争的是在某个区域的市场特许经营水务的投资、运营、管理的权利和资格。政府通过招标的形式, 使多家企业竞争某项水务项目的独家经营权, 特许经营权由报价最低并且保证满足质量要求的企业获得, 政府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明确政府与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特许经营招标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在招投标阶段引入了相对充分的竞争, 另一方面, 政府不仅给予企业的优惠措施激励企业有效率的经营, 而且制定的管制措施也给企业一定程度的约束, 确保整个水务系统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 促进水务区域间的有效竞争

区域间竞争可以解决公共产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是不同地区间经营环境、发展水平相近的同类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不是同一区域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不同区域经营环境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管制者以其中经济效率较高的企业所在区域作为参照标准, 指导其他企业采取措施降低生产和运行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但是, 区域间竞争存在一定的劣势, 因为相比较的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展水平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 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英国政府对自来水供应产业的准入管制是区域间比较竞争在水务产业管制中得到成功应用的范例。

(四) 分离垄断性与非垄断性业务

水务产业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 包括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输水管网、污水处理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是自然垄断, 需要对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区别对待, 采取不同的管制措施。对于水务产业的供排水管网的运营和管理等自然垄断业务, 资产专用性强, 沉没成本比较大, 多家水务企业进入这一市场会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不利于社会经济利益, 政府对于这类自然垄断业务的管制措施应较为严格, 控制水务企业进入管网的运营和管理领域。对于水务产业的供水、污水处理以及中水回用等非自然垄断性业务, 政府应当采取较为宽松的市场准入管制, 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 允许新企业进入这些业务领域参与竞争, 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市场上的企业数量, 实现有效竞争, 避免过度竞争。

(五) 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

改革行政区划为基础的自来水公司体制, 突破行政区域限制, 是水务企业克服垄断体制并提高集约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我们既要向外资开放水务市场, 还要鼓励已经累积了相当实力的国内民营企业的公司, 通过并购、联合重组实现跨区域拓展, 这是当前中国水务产业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要在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 以市场为主导, 一方面要发展一批有实力、有规模的跨区域国有控股的大型水务企业, 拉动水务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企业内部资源优势, 通过并购、收购、改革重组等方式实现企业的规模化运营, 提升企业的技术、管理服务水平,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六) 改革水价形成机制

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 合理供水价格的制定对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以及提高用水效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公共供水定价是自来水产业运营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水价的制定一方面要对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机理效应,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用户和社会的利益,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调节用水需求、合理配置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作用。为了促进水务行业的改革发展, 必须加快城市水价改革步伐, 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两部制水价、阶梯水价, 建立包含水资源费、自来水价格、供排水、污水处理、各类用水在内的合理全面的水务产业价格机制, 为水务企业建立良性的水务运行机制、引入市场竞争、吸引民间资本创造条件。政府要采取措施增强获取企业成本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的能力, 打破水务企业的信息垄断, 及时科学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水价, 使水务产业的价格机制既能满足资源的优化配置, 又可以节约用水, 缓解水资源短缺, 保障水务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丽娜.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2]李晓西, 丽娜.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J].中国水利, 2005, (13) .

[3]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J].北京: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3.

水务市场 篇8

笔者在掌握大量城市水价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水价的现状做了全面分析,特别注重各类城市之间水价差异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城市水价现状的形成原因及在水务市场化背景下水价未来发展的走向和趋势,并对我国如何调和城市水务市场化运营与其公益性特点间的矛盾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1 城市水价现状分析

1.1 城市水价总体水平分析

水务行业市场化运营改革以来,我国大幅度提高了水价。2000年,36个主要城市平均综合水价为1.28元/t,至2008年底已经达到2.35元/t,上涨幅度83.6%。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的调查表明,近3年以来,36个主要城市的水价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长期以来强调的水费支出占收入比例过低的现象已发生了改变。根据各城市水价和家庭生活用水量的平均加权计算,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为1.59%,其中自来水费支出占1.11%,污水处理费支出占0.48%(表1)。这一数值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注:①表中数据是根据各城市居民用水水价和家庭用水量及人均工资计算而得。水价信息来源于中国水网(www.h2o-china.com),家庭用水资料来源于2007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工资水平信息来源于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下水价研究的水价资料亦来源于中国水网。② 超大城市:人口2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万~200万;大型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小城市:人口50万以下。

1.2 自来水价格及水资源费分析

整体上,自来水平均价格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小而呈现降低趋势,但特大城市和大型城市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见表2。

注:超大城市:人口2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万~200万;大型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小城市:人口50万以下。

我国各城市之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相差很大。图1为2007年我国各水资源分区城市水资源费征收情况,资料来源于2007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由于为不完全统计,所以水资源费征收总值与人均征收水资源费值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仅作参考。

通过各水资源分区之间水资源费征收总值和人均征收水资源费的比较,能大致看出水资源条件对水资源费征收的决定性作用。从征收总量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它们是我国水资源形势最为紧张的3个流域,也分别是人均征收水资源费位列前3位的流域。人均征收水资源费最低的3个分区分别是东南诸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它们是我国水资源条件最好的3个流域。

1.3 污水处理费水平及征收情况分析

我国近年加大了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推广普通水价基础上叠加0.8元污水处理费的政策,目前这一政策在沿海发达地区和规模较大城市已基本推行完毕,正向内地和中小城市扩展。可以预期,我国未来水价上涨的空间将主要留给污水处理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7月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水价矛盾积累较大的地区水价上涨要“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分步到位,重点缓解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促进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污水处理费在总的水价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这一趋势已经在规模较大城市和一些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开始显现(表3),未来会逐步拓展至所有城市。我国未来的水务市场中污水处理业将比供水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发展生命力,市场化的广度、深度和多样性将得到增强。

图2反映了2007年我国各流域城市征收污水处理费情况,资料来源于2007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由于为不完全统计,所以污水处理费征收总值与人均值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仅作参考。

注:超大城市:人口2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万~200万;大型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小城市:人口50万以下。

通过各流域城市之间污水处理费征收情况的比较,可以大致看出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密度对于污水处理费征收起决定性作用。位列污水处理费征收总值前3位的分别是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海河流域,它们均为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都非常高的区域。而人均征收污水处理费比较高的流域有:珠江流域、海河流域、东南诸河、淮河流域、长江流域。这5个流域中,除了长江流域范围过广,内部差异较大,姑且不论外,其他4个流域整体上都符合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 水价水平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为考察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几项城市特征因素对水价水平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在此做了一个城市水价(PW)与人均水资源量(Pe)、城镇职工平均工资(PA)、城市人口数(PO)、人均GDP(PG)4个变量的回归分析(表4)。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表4中的5个模型都能较好地解释城市水价,但PW3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最高(F=41.214),这表明水资源条件和收入水平是决定水价水平的主要变量,人均水资源量对水价水平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作用(反向相关),人均收入对水价水平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比PW2、PW3、PW4模型可见,人均收入和人均GDP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人均收入水平对水价的影响更明显,而人口规模指标则对水价的影响不显著。该回归分析有力地说明了水资源条件和收入水平对水价的决定性作用。

注:①PW1=a0+a1×ln(PO)+a2×ln(PG)+a3×ln(PA)+a4×ln(Pe);PW2=a0+a2×ln(PG)+a3×ln(PA)+a4×ln(Pe);PW3=a0+a3×ln(PA)+a4×ln(Pe);PW4=a0+a2×ln(PG)+a4×ln(Pe);PW5=a0+a1×ln(PO)+a4×ln(Pe)。各模型中,a0为回归模型的常数项;a1,a2,a3,a4分别为城市人口数、人均GDP、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人均水资源量4个变量的系数。② *、**、***分别表示能通过10%、5%、1%的显著性检验。

2.1 水资源条件对城市水价及水务市场化的影响

通常水资源条件越好的城市,其水价越低,而水资源条件越差的城市,其水价越高。水资源条件对水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a. 水资源条件决定水资源费水平。未来我国必然要不断提高水资源紧张的地区和城市的水资源费标准,以真正发挥征收水资源费对节约利用水资源的调节作用。水资源条件较差的地区将面临水资源费上涨的巨大压力,同时将挤压城市用水工程水价(即原水供水工程和自来水制配工程)的上涨空间,从而对该类区域城市供水业的市场化进程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b. 水资源条件影响取水成本。水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其取水的工程成本通常要比水资源紧张的地区低很多。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和辽河流域的一些城市以及南方部分水质型缺水的城市将日益面临取水成本攀高的不利态势:耗资巨大的远距离调水、越打越深的地下水井、可用的地表水源离城市中心区越来越远,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c. 水资源条件影响制水成本。水资源条件好,水污染承载力强,水质相对较好,则制水成本低;而水资源条件比较差的城市其制水成本要高很多。如果再考虑我国未来将不断提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则水资源条件差的城市供水企业将比水资源条件好的城市供水企业花费更大的制水成本才能达到同样水质标准。

制水成本过高,显然不利于自来水生产企业吸引投资。水资源费和取水工程成本高,将大大挤压自来水生产企业的价格上涨空间。这两点均不利于供水企业吸引外部投资和实现市场化运作。而水价整体偏高,必然对市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产生重大考验,政府必然加强对水价和供水企业的控制力度,加大对城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统筹规划力度和干预度。可见,从自身条件和现实形势两方面讲,水资源形势比较严峻的城市的水务市场化步伐不宜过大。

2.2 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水价及水务市场化的影响

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城市通常水价水平越高,这与整体物价指数是相一致的,而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城市其承受水价上涨的能力也越强,这主要由于水费支出占收入比例不同:水是消费必需品,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水费支出相差不会太大,因此低收入者的水费支出占收入比例必然要高,承受水价上涨的能力也就弱。即使考虑到低收入水平的城市水价亦低的因素,该结论也可大致成立(表5),因此,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其水务市场化的程度也会比较高。

2.3 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对城市水价及水务市场化的影响

整体上讲,城市规模亦可以显现出与水价的正向相关关系(表2和表3),但这一规律不能达到显著水平,而城市规模与水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的关联性并不存在(表1)。但可以预期,未来污水处理费水平将日益体现出与城市规模的正向关联趋势,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其污水处理费未来提价空间更大,更容易理顺价格机制,污水处理业走向市场化运作的能力更强。

经济发展程度对污水处理费上涨空间的影响作用亦非常显著。近年我国率先在经济发达城市征收污水处理费并不断提高其标准,其征收的绝对水平与相对水平都比较高(表6)。经济发达的城市未来水务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会更高,一方面该类城市水务设施基础好,水务系统运营效率高,对社会投资吸引力强;另一方面由于其财政实力强(具有一定的财政补贴能力),居民人居收入相对也比较高,承受水

价上涨和污水处理费提高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其水务市场化运作的能力更高。

3 阶梯式水价制度实施探讨

我国未来城市水价呈现多向发展趋势,各类城市的水价上涨幅度和上涨的重点都有所不同,水价结构的变化也将随着不同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该城市水务业市场化的整体方向和态势。但总体上各类城市未来的水价定价都将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如何调和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与保障居民基本用水权的矛盾,这是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责任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实行福利性供水和市场调节供水相结合的阶梯式水价制度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3.1 实施阶梯式水价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实行城市水务市场化,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建立合理的水价管理体系,以促进供水企业的良性运行,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确保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合理配置[3]。但建立水务市场化条件下的水价体系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公平是指要考虑居民对基本生活用水费用的承受能力;效率是指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节约的前提下,做到各类用水价格合理,供水企业有一定盈余,实现供水企业的良性发展[4]。但水务市场化不能只讲效率不讲公平,供水企业把效率目标放在第一位是正确的,但应通过水务市场的竞争来达到改善效率的目的[5],而政府应当将公平目标放在第一位,保障每一个城市居民都绝对享有基本生活用水的量与质的获得权,而不论其是否能够支付得起相应费用,这是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重要体现。

强调水务市场化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并不意味着恢复以往的完全福利性供水,完全福利性供水的效率缺失是有目共睹的,无节制的用水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完全福利性供水虽然保证了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却破坏了代际公平,损害了后代人利用水资源的权利,所以其实现的公平也只是局部公平,且完全福利性供水虽然可以满足水量的供给,却无法保证水服务质量的提高,可见完全福利性供水造成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双缺失。

摒弃完全福利性供水并不意味着彻底走向反面,为调和城市水务市场化与保障居民基本用水权的矛盾,实行福利性供水和市场调节供水相结合的阶梯式水价制度就显示出其必要性,即对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给以免费或象征性收费;对超过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则随着用水量的增加成倍加价征收水费。

在我国,实行阶梯式水价的条件开始逐步成熟。首先,从各类用水户角度看,日益加大的水费支出已经使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和用水企业开始关注用水成本,相比于我国现行的一刀切式的水价标准造成的穷人补贴富人、一般用水户补贴用水大户的不公平现象,阶梯式水价制度更容易为广大用水户所接受。第二,我国在近10年间已经有一些城市展开了阶梯式水价的改革尝试(如深圳),已经具备具体管理和实施操作方面的经验。第三,当前各城市都在加紧实施“水表出户,一户一表”的用水计量方式改造工程,为实施阶梯式水价奠定了良好基础。

3.2 阶梯式水价标准的确定及收益归属

确定每一阶梯用水量的具体价格标准及阶梯递进幅度是合理实施阶梯式水价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既不能完全按照等差或等比递进的方式,也不能毫无规律可言,总的原则是:随着用水量逐渐增大,阶梯间的价格递进幅度亦应逐渐增大。各阶梯水价标准的确定可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初始阶梯用水量(即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量)范围内的水价为供水成本加企业基本利润(由政府和供水企业协商确定),费用由政府向企业支付,用水户享受免费用水的福利或象征性地向政府缴纳少量费用。

第2阶梯用水量(即满足高质量生活水平需求的用水量)范围内的水价为供水成本加超额利润(由政府和供水企业协商确定),用水费用由用水户向企业支付,全部收益所得归企业所有。

第3阶梯以上的用水量(奢侈性生活的用水量)范围内的水价按照逐级递增且阶梯间差异逐渐拉大(以第2阶梯水价为基准,具体递增幅度可根据当地水资源形势、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用水习惯等因素确定)的方式合理确定,以拉开层次,切实体现阶梯式水价标准对过度用水的调节作用(当前部分城市实行的阶梯式水价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点,对用水的调节作用很微弱)。这部分用水费用由用水户支付,收益所得除补偿企业供水成本和获得超额利润(第2阶梯所确定的超额利润标准)外,全部以水资源费形式上交政府。

以上论述仅以自来水单价为探讨范围,污水处理费和基本水资源费(即绝对水租)不含在内(该2项标准可另行确定,污水处理费亦可采取阶梯式制度制定)。

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2007年的数据,居民家庭用水总量36 603万m3,当年用水人口1 053万人,则人均家庭用水水平为每月2.9 t,现行自来水单价为1.7元/t(不含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按照此标准,北京市对于居民用水的收费可以采取表7所列的阶梯式方案。

注:此方案的具体数值没有经过严格论证,仅表达整体性的思路和方向性的认识。

3.3 实施阶梯式水价的效果分析

a. 有助于供水企业理顺价格机制,提高供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初始阶梯和第2阶梯以上的水价标准是按照企业与政府协商确定的不同利润率来制定的,意味着供水企业在不同市场条件下有了水产品差别定价的能力,有助于实现供水市场化运作。

b. 有利于充分保障居民基本用水权利。对于初始阶梯的用水给予居民福利性水价,从最大程度上调和了水务市场化和居民基本用水权之间的矛盾。

c. 真正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水价改革仅仅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方式,调整水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作用不是无限的[6]。笔者认为,利用价格手段实现节约保护资源的前提是区分基本资源需求和奢侈性资源需求,对基本资源需求不能涨价,而奢侈性资源需求则要成倍加价。如果一刀切,笼统地讲涨价是为了节约资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它非但不会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还会加重低收入者的生活负担,损害人的基本用水权利。只有在对基本用水量实施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基础上,针对奢侈性用水成倍甚至数倍加价,才能真正起到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作用。

3.4 实施阶梯式水价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a. 通过统计数据,测定人均用水标准,但存在如何具体落实到以户为征收单位的征收制度上的问题。通常居民生活用水可以分为2类:以户为单位的家庭生活用水和以集体公寓为单位的集体生活用水。对后者,按登记的居住人口数量确定具体的阶梯标准相对容易(集体生活用水的人均用水标准应适当降低),而对前者采用同样的方式(以户籍为准)则过于繁琐,且不适用于流动人口。按照国外以及国内已经实行阶梯式水价的一些城市的经验,通常是按照户均4~5人来确定阶梯进阶的具体用水量。笔者认为户均4人比较合理,在实行初期可暂以此为标准。如果要进一步进行精细化管理,则可考虑户型面积而适当调整标准,如30 m2以下按照户均2人计算,30~50 m2按照3人计算,50~80 m2按4人计算,80 m2以上按5人计算,但以户均5人为最高限。针对部分贫困家庭和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合租房存在户均居住人口偏多现象,可以采取向相关管理机构主动登记的方式个别对待,适当提高其户均用水量标准。以上措施是完全可行的,增加的管理成本也在可控范围内。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上可确保各类用水户享受公平的待遇。

b. 季节因素对用水阶梯标准的影响。一年内不同季节,用水量亦不同,冬季用水量明显比夏季低很多,且各地的差异程度也不一致。北方城市季节间用水量差别通常比南方要大,因此,用水量阶梯标准必须有季节性的浮动才能保证阶梯式水价制度顺利实施。各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对用水量的月度历史数据作相关统计分析,一般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季节性用水阶梯标准。

c. 自备水源的处理。我国多数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都还存在相当规模的自备水源。自备水源供水价格通常很低,不受公共供水价格制度的影响。实施阶梯式水价制度后,如果不能对自备水源的供水价格施加影响,则节水效果将大打折扣。可行的解决方式是,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备水源水资源费标准,另一方面实行阶梯式水资源费制度。

摘要:在以地理学的视角分析城市居民用水水价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各类城市的自来水价格、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作了比较分析,论证了城市的4项基本地理特征(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水资源水平)与城市水价之间的关系及对城市水务市场化的影响,最后对我国未来城市水务市场化的水价改革进行了设想,提出了阶梯式水价方案。

关键词:城市水价,水价影响因素,水务市场化,公共水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张天柱,傅平,陈吉宁.完全成本水价与水价改革[J].环境经济,2004(9):14-15.

[2]郑兴灿,鲁春江.城市供水价格改革问题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5):26-28.

[3]方玲,裴源生,王立.我国城市水价浅析[J].水利经济,2003,21(2):32-34.

[4]张天勇.关于城市水价改革政策的几点建议[J].水利经济,2003,21(4):40-42.

[5]段永红.中国水市场培育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水务市场 篇9

一、水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 没有把握经济和公益的平衡点

水务事业单位相对于其他事业单位有着其非常大的特殊性, 其主要的责任是制定水务部门的规划发展, 建设和维护居民的供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水污染治理和排放等基础设施, 在这些工作当中水务单位必须保证“三个效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保护效益的平衡。水务单位必须认清水务工作是基础性的民生工作, 既不能全力推向市场也不能使其产业化。我国大部分的水务单位都是政府经营的, 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原因, 导致在水务单位内部形成的浓重的计划经济制度成分, 同时水务单位往往处于垄断的地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水务单位竞争意识能力不强, 也不能使水务单位的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很多时候认为水务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是非常简单的对账管理, 而内部的相关员工也不具有非常强的成本意识, 水务单位虽然设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相关的制度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

(二) 财政预算体系不全面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 水务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中存在很多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 水务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过程短、时间紧、有时准备不充分, 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低。 (2) 经济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各相关部门的有效的配合, 各相关部门的参与力度不够, 仅仅关心自身的经费指标。 (3)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预算编制人员态度不够端正, 在提交相关的上报经济预算数据过程中, 仅仅按照上年指标简单的乘以一定的比例, 致使预算编制的结果粗糙简单, 不能充分考虑水务事业单位各项经费的需求情况, 对于经费需求较大的项目, 因预算过小导致资金缺乏而影响项目的进度, 对于经费需求较小的项目, 因预算过大导致浪费国家财政收入的现象发生。

(三) 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水务事业单位对资金管理的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 (1) 各项资金收入和支出的界限不明显, 各支出常常相互挤占挪用, 整个支出结构呈现出不均衡、不合理的现状; (2) 资金综合使用效率较低, 从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例如在物资采购方面缺少节约意识, “大手大脚, 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水务工程成本提高, 使国家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四) 财务分析体系不科学

在实际调查中, 水务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参与管理的机会少, 对于单位的各方面情况了解不全面, 运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和方法单一, 在做财务分析时, 不能从事业单位的整体出发, 只单纯地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的数据和结论缺乏合理性, 阻碍了决策者正确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 不利于水务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水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进的措施

(一) 引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水务单位也需要改变管理理念, 强化财务管理的认识。水务单位的财务管管理要从简单的记录收支向财务数据分析、资金项目管理、投资预算分析等方面过渡和转变。强化财务管理在单位中的核心地位认识, 提高财务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水务的经营管理者要积极的开展对水务单位有利有益的经济活动, 实现长久的发展目标。要积极的利用财务管理对财政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和缺失, 及时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修正和弥补。现代化的管理也利用信息技术立足于单位本身, 做好财政预算和收支, 减少部门的不必要的开支和投资, 完成国有资本效益增长的目标。

(二) 优化财政预算, 保证资金需求

水务事业单位实施全面科学的财务预算, 确保水务资金需求的供给应采取的改进措施主要有: (1) 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要早动手、早安排, 编制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进行调研和论证工作, 制定出一个符合水务事业单位实际情况, 切实可行的预算计划。 (2) 编制预算的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 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所需经费从全局出发, 相互沟通。 (3) 编制预算的工作人员必须端正工作态度, 根据当年的实际需要和水务工作重点出发, 结合当年的财力状况, 细化收支项目, 明确支出的方向和用途。摒弃传统的“上年基数加本年调整”的预算编制方法, 运用科学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提高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

(三) 加强水务事业单位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利用率

为了完善水务事业单位资金的管理, 首先需要根据水务事业单位的支出需求, 遵守水务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要求按照相应的财务制度, 平衡好资金供应, 合理调控, 做到资金的来源去向合理,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对现有的不符合当前情况的财务规章制度及时讨论并修改, 贯彻国家有关财务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 增强资金管理观念, 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于水务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 严禁挤占和挪用, 对专项资金要进行单独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每一个环节财务部门必须积极参与, 使资金管理与水务项目管理相互协调发展, 保证专项资金管理的连贯性。在具体工作中, 依法合理有效的使用每一项资金, 建立严格的资金支付流程, 做到先审后支, 不审不支, 支出必有来源, 全过程监督预算执行, 提高财务管理, 保证收支平衡和专项资金不被挪用和挤占。

(四) 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

财务分析在水务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全面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 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家的财政资金。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事业单位的可以使用的财务分析指标有预算完成率、预算拨款增长率、公用支出增长率、人员支出比率、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经费结余率等财务指标。在进行财务分析时, 必须把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分析指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分析。此外,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过程中需要突出准确性原则, 水务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不仅要从财务方面出发, 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财务分析人员需要深入到项目的实施管理过程中去, 详细了解经费的支出运转情况, 大量地收集资料, 从根本上保证财务分析的准确性, 为领导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三、结语

水务单位不同于其他的事业制单位, 水务单位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在服务人民的同时实现国有资金的升值。水务单位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有效分配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财务管理作为其核心的机构, 实现资金最大化的使用, 深化财务改革, 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结合单位本身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对财务数据分析汇总, 为单位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黄静欣.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新思路[J].管理科学, 2010, (24) .

[2]李萍.水务工程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 2012, (3) .

[3]赵海.浅谈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J].安徽水利财会, 2012, (4) .

[4]陈雷.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中国水利, 2009, (5) .

水务市场 篇10

在全球性城市化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国政府十分重视和探寻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模式。在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的指导下,成都、重庆、北京等地相继出现了水务公私合作项目。实践证明公私合作(PPP)模式能够有效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传统的公共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一直存在民间投资参与门坎高、政策界线不明晰、合作观念及制度缺乏等问题[1],这影响了公私合作模式发展。以我国重庆市在水务行业公私合作的实践案例,探索水务公私合作建设及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1 重庆公共供水公私合作运行模式

1.1 改革背景

重庆水务公私合作起源于2001年1月11日成立的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6月,重庆市国有资产委员会通过国有股权划转,将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由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2名股东控股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8月,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东会通过决议,整体变更为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重庆水务集团”),其中水务资产经营公司持股85%,苏渝公司持股15%。

1.2 运行模式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授予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排水特许经营权的批复》(渝府[2007]122号)文件,重庆水务集团及受其控制的供、排水企业在其特许经营区域范围内,独家从事供排水服务和负责供排水设施的建设。特许经营期满后,重庆水务集团可报请重庆市政府延长特许经营期限,如其总体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同类企业,市政府给予优先考虑[2]。

如图1所示,改革选择了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运营,其中合作双方是政府(文中所指的“政府”如未特指,是指公私合作中以公共利益为代表的法定公共部门,即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下属授权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重庆水务集团。重庆水务集团主要业务是独立与政府开展BOT合作,少部分对外采用合作经营的模式,即重庆水务集团与私营水务公司合作成立新的水务投资公司,然后由新成立的投资公司与政府合作。总体上可以看出重庆水务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其经营模式体现“公司经营、公私合作、产权明晰、价格协商”的中国式“BOT”模式。

1.3 重庆水务模式的公私合作关系

1.3.1 融资方式

重庆水务模式摆脱传统的政府直接供给水务产品模式,采用市场化的运行思路,以公司方式接替政府进行水务产品的供给和运营。与传统的BOT项目中广泛存在的项目融资方式不同,重庆水务集团采用的是企业融资的方式,即重庆水务集团不是以具体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为基础进行融资[3],而是以其企业集团优质资产为基础进行融资,比如政府给予的土地资产。

1.3.2 风险分配关系

重庆水务集团作为独立运作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其风险主要来自经营风险、政策风险和行业风险。政府和重庆水务集团之间并没有明确的风险分担原则,但基本的融资风险是:(1)经营风险。如原材料供应、运营成本、能源供应、质量变化、暂停服务等。重庆水务集团有权要求进行价格调整,即依照法定程序,由重庆水务集团事先提出调价申请,之后履行听证程序,最后由重庆市政府批准执行。因此成本风险转移至政府和消费者承担。例如2009年11月举行的水价调整听证会决定水价调整方案是重庆主城区居民自来水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60元,先调整0.40元,剩余0.20元由政府补贴解决或视经济发展情况再行实施。而且2007年开始,重庆市政府与重庆水务集团之间核定的污水处理结算单价高达3.43元/m3,高于当前国内同类型城市的污水处理费结算水平(0.8~1元/m3),由此导致重庆市政府每年需支付污水处理费约15亿元[4]。2010年上半年,污水处理的营业利润率达到69.7%,而自来水销售是33.71%,同时期的政府补助额接近4800万。但是重庆水务集团承担因供水业务成本上升而水价不能及时得到调整而导致的经营和效益损失风险。(2)重庆水务集团同时承担着发展中尚未明确的政策性风险,如行业体制政策变化以及行业技术标准的变化。(3)由于重庆水务集团在政府授权的特许经营范围内自动获得特许经营权,因而其行业竞争风险相对较小。

1.3.3 利益分配关系

政府与重庆水务集团的合作中,政府得到社会效益,即水务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营保证了公众的用水需求。重庆水务集团则在政府价格管制下,在其特许经营范围内以垄断地位供给水务产品并获得利润,其所获利润在股东间进行分配。2010年上半年,重庆水务集团的有限售条件股份占到89.58%,其中国有法人持股占到75.1%,基于重庆水务集团的国有控股特性,政府实质上享有股东分红的权利,获得水务产品供给带来的利润,政府首先关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是利润。

2 重庆水务模式的特点

重庆水务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公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2.1 采用政府资产企业运作的模式

以企业资产本身的增值能力和重庆水务集团的营业收入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2010年集团新增自来水设计生产能力39.50万立方米/日;新增自来水输配水设计能力5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水处理设计能力24.50万立方米/日。

2.2 补贴加市场经营合力推进

城市供水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发展空间,任何单一主体供给模式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制度缺陷。因而采用公私合作供水方式,能有效缓解政府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充分结合市场机制,提升了政府资产的增值潜力,及时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务产品需求的增长。

2.3 实现专业化的水务产品供给

重庆水务集团替代政府管理水务资产,独立成为专业的水务生产、供给、投融资集约化公司,实现重庆整体市场供水占有39%,污水处理79%。不断满足市场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

3 重庆水务模式的困惑及障碍分析

重庆水务产品采用公私合作的模式,创新了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比政府垄断模式进行供给更有效率。然而其模式中仍有涉及公私合作根本性的问题,如公私合作制度保障、运行管理、过程监管等问题,特别是政府如何从观念、机制和制度上保证公私合作的有效性问题亟待探索。

3.1 重庆水务模式运行中的困惑

所谓困惑,是指重庆水务模式的各参与方在思想和认识上,尚未明确公私合作模式的实施机制,从而限制合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3.1.1 未充分重视公众参与公私合作的意义

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局限于环境影响评价阶段[5],其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事实上公私合作模式更应该强调把公众作为参与的伙伴[6]。公众参与公私合作是公私合作模式得以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重庆水务模式缺陷表现为:公众作为纳税人以及水务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其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由于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7],在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公众只能被动地参与价格听证会,被动地接受供水价格,无法获得水务产品的供给的成本信息;同时,水务企业未能公开其经营管理信息,公众也无法获知企业是否存在自身管理效率问题,导致公众普遍存在着对水价的疑惑和对市场价格变动的高敏感性。

3.1.2 对民营资本进入水务行业投资的认识度不高

政府给予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不一样的竞争地位。民营资本参与公私合作仅限于参股的方式,而且参股比例明显低于国有资本,不能充分发挥其资金、管理、技术水平上的优势。如何给予民营资本平等的地位,使其与国有企业具有共同参与竞争的环境和相应的特许经营权,这方面的制度还亟待探索。

3.1.3 对公私合作模式认识不足

水务改革的根本要求在于提高水务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效率,而政府运用公私合作模式的出发点,却单纯出于解决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未能将重心放在选择最优合作机制构建方面;只注重合作效果是否满足化解目前资金困境的要求,而不注重对合作效率的评价。由于政府没有实施公私合作模式的经验,以至于缺乏对风险分配、利益分配、激励、退出等机制的论证和设计过程,从而难以保证合作效率最优。

3.2 重庆水务模式存在竞争障碍

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平竞争是保证公私合作供给效率的基础。重庆水务模式运行中的基本问题是有关条款限制了竞争,这将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垄断供给,其结果必然出现垄断企业,降低公共产品效率,并使公众利益受损。竞争障碍主要表现在:

3.2.1 自动获得特许经营权

依据市场自由竞争原则,在同一市场中,应允许众多同质企业可以自由进出。对于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准入竞争显得尤为重要。重庆水务模式是政府单一授予一个企业集团特许经营权,重庆地区的另一水务企业重庆水投集团,由于经营地域和业务不同而不构成竞争。重庆水务集团与其最大股东水务资产经营公司签有《避免同行业竞争协议》,对于水务资产经营公司的部分水务项目,协议规定重庆水务集团有权利选择是否收购,以保证其经营领域的垄断地位。由此可知,重庆水务模式在本地区特定范围内采用了变相垄断的方式。

3.2.2 低效率的定价机制

在重庆水务集团的特许经营期内,水价是由供水业务公司的合理成本+税金(以及法定规费)+合理利润构成,当达不到供水业务公司的合理利润要求时,重庆水务集团可以向市政府提出水价调整申请。在垄断的市场供应态势下,这种成本加利润的定价机制将不能有效的激励供给企业提高效率;当企业面临利润降低风险时,尤其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引起的经营不利造成的亏损,将采取转嫁风险给广大消费者的做法,因此定价机制有待探索。

3.2.3 退出机制不完善

重庆水务模式对特许经营的退出机制规定不明确,其与政府的协议规定重庆水务集团在特许期(30年)结束后可以自动获得新的特许经营权,即没有制定明确的特许经营效果评价标准用以评估特许经营期期满后项目的经营权是否应该转移或公私双方继续合作等有关问题。这有利于政府对重庆水务集团的扶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维护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角度出发,不利于合作效率的提高。其结果:(1)将导致公共项目的运营情况无法评价,无法判断经营业绩;(2)政府继续授予特许经营权的公信度存在质疑;(3)公众无从实施有效的监督。

3.3 障碍的成因分析

(1)委托代理关系的多样性,形成信息不对称性,影响合作效率。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单一委托代理关系;公司合作新模式却存在着政府——公众、政府——企业、公众——企业的多样代理关系。一方面委托代理关系的多重性弱化了个别参与者的利益相关意识,从而影响其积极性,最突出的就是公众的参与程度较低,弱化监督的强度;另一方面弱化了参与方尤其是信息强势者履行义务的意识,从而由于参与各方的目标差异性存在,极容易产生信息强势者的道德风险。重庆水务模式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即第一层次是公众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将其资产委托给政府进行管理;第二层是政府作为委托人将资产委托给重庆水务集团。政府和企业为了满足公众的供水需求,实现经营产权转移,导致公众无法获得企业经营成本、经营效益等信息,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又没有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这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格局,信息不对称减小了公众影响力,公众参与积极性势必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政府此时与企业存在着利益关系或者是附属关系,也就难辞公正或公信之嫌。因而政府只有通过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治理利益相关者道德风险,从而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这种PPP模式的合作效率才能得到保障。

(2)政府在实施这一模式时表现出仍然借助于公共产品的自然垄断性,通过国有企业方式完成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垄断[8],进行市场干预,这将必然导致公私合作效率低下与公众利益受损。由于试行之初,市场缺乏竞争性企业,政府培育国有性质的重庆水务集团为合作伙伴是可以的,但是采取单一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将特许权授予企业后,未能持续深化公众参与决策、企业信息公开、产品市场激励与退出机制等建设,影响到持续合作和参与合作企业提升供水服务及质量的积极性。

4 水务公共产品公私合作体制改革途径

实现公共项目公私合作模式不仅是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改革,也是公共项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理论的创新。对于重庆水务模式的初步尝试,需要政府在公共产品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推动公私合作模式的发展,因而提出以下几点深化改革的途径。

4.1 科学明晰政府定位

政府转变公共项目公私合作中的定位,是构成PPP模式运行方式的前提。依照国际经验和国务院新36条,切实做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水务行业,政府应科学定位其在PPP模式中的角色。

4.1.1 政府是合作规则的制定者

政府在公私合作之前应出台相应行业公私合作的法律法规及合作指南,并保证这些文件能够促进行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合作指南应借鉴国际惯例,以及相关行业的合作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相应的完善,最重要的是保证所有企业尤其私营企业的平等地位。

4.1.2 政府是合作者而非行政管理者

政府参与公共项目公私合作,是平等的参与者,而非管理者。因此需要政府和项目合作者之间,在同一规则下实现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在重庆水务模式中仍存在着公有产权过大,政府承担风险过多的缺陷。引入多种成份企业参与供水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改善产权结构,是提升政府管理效率的关键,也是公共项目公私合作有效实施的关键。

4.1.3 政府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

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方之一,政府负有监督项目合作方的行为是否满足合作标准和公众利益的责任,如企业是否向公众提供合格的供水产品,是否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披露企业经营状况和社会责任信息等。同时政府接受项目合作者和公众的监督也是保证公私合作顺利的条件。在明确定义双方权利、义务的同时,更要督促合作另一方注重社会责任的最大化。

4.2 建设促进公众参与的信息公开机制

保证公共项目公私合作信息的透明,是公私合作有效的重要条件之一。公私合作形式上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共同参与公私合作项目全过程的关系,其中公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切实实现公众参与合作,最重要的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有效保障公众参与项目前期决策、中期评估、运营过程监督和特许权到期时的终期评价。只有改善公众、政府、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才能保证公众充分行使公共资产所有权,进而保证政府与项目合作者之间合作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有:(1)参与项目合作者的选择。让公众参与项目合作者选择的投票,并使其投票权在项目合作者的选择决策上占一定比重。(2)参与对运营公司和运营效率和信誉的评价。(3)监督政府行为和合作者行为是否促进项目合作的竞争性。

4.3 建设公私合作的竞争机制

建设公共项目公私合作的竞争性机制,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即落实运行机制、合作规则指南和构建市场竞争性结构。

(1)以重庆水务模式为基础,建设全过程的合作机制如图2所示,有效的实现供水产品公私合作运行,主要节点是合作阶段的特许权竞标、合作过程中的定期评价、根据定期评价展开的激励与惩罚、终期评价、根据终期评价展开特许权的再竞标。终期评价为了激励项目合作者保持一种长期合作的观念,应考虑在合作标准中明确如果项目合作者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可以继续拥有特许经营权,但是具体的标准应该事前制定。

(2)建设具有法定效力的公共产品公私合作规则,即合作指南。合作指南旨在明确参与各方的职责、权利和合作各阶段的各方绩效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至少包括图3所示的7个方面。建立合作指南的意义是规范合作双方行为、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明晰双方利益与风险分担方式,实现合作的和谐、效率。

(3)对水务市场结构进行重组,将水务产品的生产、污水处理和管网运营分开分别进行运营,如图4所示。自来水、工业用水的生产和污水处理完全可以在政府激励规制范围内实施BOT模式,并且不受自然垄断性限制[6]。

由于自来水的管网供给具有网络规模经济性,又是整个水务行业的关键部分,因此可由独立的管网运作公司主要负责管网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其可以由国有资本控制,也可以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形式。

管理机构是一个公众参与的咨询机构,可以作为第三方,参与合作的信息监督、吸收公众参与项目重大决策的意见,独立发布评价和建议,同时定期发布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增加运作透明度。随机抽取公众进行项目的听证决策,保证公众公平参与项目决策,促进合作的有效进行。

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努力,目的是在公私合作模式中形成公众、政府、企业的三方博弈结构,避免公众参与缺失导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新垄断。国有资本不一定必然代表公共利益,私营资本不一定不代表公共利益,而防止公私合作后出现公有垄断转变为非公有垄断的途径就是通过3个参与方的权力制衡。这种三方制衡的格局需要首先正确限定政府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前制定相应的规制政策,因为自然垄断行业要实现公共利益,规制是不可缺少的;其次建立信息的公开制度,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大企业垄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最后在规制制定时,在规模经济的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实现竞争,扩宽政府在选择私营合作对象时,可以考虑的企业范围,以防止企业通过垄断绑架政府。通过以上几点,从机制建立上保证了公私合作的效率,避免了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5 结 论

通过对重庆水务模式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明晰政府定位、建立政策体系、改善合作结构,重构竞争机制,旨在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和公共产品管理体制,形成公平、公开的公私合作环境。通过重构合作环境,优化水务供给行业的产业结构,将直接提高水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政府只有通过开放市场、放松行政管制,鼓励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平等竞争,才能真正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让公众享受到供水产品公私合作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周阳.我国城市水务业PPP模式中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297):63~66

[2].重庆水务集团.首次公开发行A股招股说明书[Z].2009:84~91

[3].王守清,柯永建.特许经营项目融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16

[4].贾国宁,黄平,张文炜.重庆水务上市模式分析及其对水业市场化改革的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8):11~14

[5].Terry H.Y.Li,S.ThomasNg,Martin Skitmore.public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from an EIA-based to a whole-cycle process[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1:1~10

[6].Shafiul Azam Ahmed,Syed Mansoor Ali.people aspartners:facilitating people 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781~796

[7].靖继鹏,张向先,李北伟.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6~137

[8].胡德宝.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殊性及其改革路径[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3):34~35

上一篇: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下一篇:施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