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2024-10-22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共8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1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然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世界之间的竞争,关键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高等院校责任重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教学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加之人类知识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需求,必须要对高等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文章立足当下,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矛盾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关于高等教育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显著而辉煌,高等教育在此期间也获得了长足的改善与发展,为新时期的国家建设提供了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反过来,优秀的人才也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矛盾

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的新矛盾,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勇于分析矛盾、认识矛盾,才能有力地解决矛盾。笔者总结的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矛盾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人才数量上不足是其主要矛盾。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说,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人才数量上的不足,高等教育改革要往教育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也是当下的紧要任务。放眼当下,虽然与以前相比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已经在逐渐提高,但是总体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不能只停留在精英教育上,要提高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劳动者。

2.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期望逐渐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期望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紧随社会发展需要的。要知道在十几二十年前,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期望是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技术才能的人士,社会需要的大学生也是其能在专业的学习领域有一定的见解的人才。二十年后,时代发展变化了,对人才的期望与要求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也许是具有一定技能的合格的劳动者,劳动者的生产价值很快就能够得到验证,立刻就能够适应自己的劳动岗位,这一点我们从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应聘上也可以看出来。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仅仅只接受在校期间的学习显然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的,还需要平时自身不断地充电、积累,并通过自我学习,完成新工作的要求。

3.学生的求知欲的转变。当下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大学生在大学里面的求知欲已经发生变化,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心攻读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面对这样的新矛盾,高等教育教学就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劳动者,使得大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有些高等院校当下的招生方式很死板,在大学里面有一部分学生进入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习,再加上有的高校转专业很难,因此这些大学生就无法对学习的课程产生很大的兴趣,他们完成大学的课程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或者可以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这样的学习动力,求知欲望可想而知,反过来这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高等教育教学的症结

经过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锻炼其思维方式与方法,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心态,并锻炼大学生的创新与适应能力。因此,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不能继续使用以前的教育模式,原有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点问题:

1.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过于“专业”,课程内容陈旧深邃。要知道当下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创新人才,而过于专业的专业知识是与之相违背的,陈旧却深邃的专业知识,专业性太强,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把学生培养得过于“书生气”。另外过于专业的知识,会导致学生很难理解,造成学生被动接受、老师被动输入的状态,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2.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当下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以老师为中心,以老师讲、学生聆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方法过死也会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百利而无一害。落后的教学手段,也是当下很多高等院校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推进,社会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这也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为了迎接社会的发展的挑战,笔者从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手段的改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管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新世纪的管理水平与理念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坚持教育管理理论的多元化,所谓的理论多元化主要包括:校本管理论、以人为本管理论等。校本管理论即学校本位,此理论涉及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以人为本管理论即要实现高效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当下,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互联网的普及率,互联网的普及丰富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手段,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要关注老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2.教学方法的改革。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好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老师确定教学内容之后,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对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培养技能、开发自身能力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1)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目前部分高校沿袭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只重视传授专业的知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以及高等教育来说都是可悲的。因此,当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该侧重于发展大学生的能力,创新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中不利的一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其中的积极成分。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研究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再者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因此教学方法要坚持与时俱进。(2)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在当下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拖延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要想提高效率就要求老师课前认真备课、研究专业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讲求实效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其次,教育教学改革重在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05).

[2]杨德传.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管理观察,,(02).

[3]张书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哲学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03).

作者简介:李小红(1973-),陕西泾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理工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2

一、实践教学的涵义及任务

实践教学, 是根据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客体是教学内容和对象, 包括自然对象、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实践教学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教学, 是教学中的一个特定环节, 围绕某一专题、利用一定手段组织的一次实践活动。广义的实践教学, 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由教学主体主动参与, 为传承知识、发展能力、探索创新而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 即按照实践活动特性规律组织教学就是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和实训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的实践学环节, 是三个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 同时也是相互关联和相通的, 各自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实验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 作为课堂理论教学辅助的环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其中, 创新实验是非验证性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实验。实验以校内的实验室为基础。

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性的认识性实践教学, 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必要的实践环节, 同时也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习主要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 (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 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 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实训, 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

二、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途径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突出技能培养

动手能力强是农学专业毕业生的特色, 丢掉这个特色, 农学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将缺乏竞争力, 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农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培养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 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1.1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各门实践课程都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 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考核项目和标准等。

1.2实践教学生产应用相结合

实践教学与农学专业实际生产结合起来, 设计实践项目和组织实践。一方面可让学生了解农产品生产实际, 另一方面又可使教学更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应用性, 我们一方面聘请农业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参加农业企业生产, 进行顶岗实践。

2运用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各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内容,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以加强技能训练, 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均具有突出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为认知性层次, 如品种识别、营养诊断等, 直观性强, 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接触实物, 多观察、多对比, 这样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便判断推理;第二为技能操作和劳动锻炼的操作训练层次, 如种植类的播种、育苗、栽植、田间管理、收获、储藏等, 必须亲自动手操作, 在实践教学中要安排学生多操作、多练习, 以达到规范和熟练;第三为综合运用层次, 如制定农田管理方案、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案等,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第四为接触高新技术的创新层次, 可组织学生与校内、外科研项目挂钩, 进行新发明、新创造、新设计的实践锻炼。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重点不是放在某一个结果, 而应放在形成这个结果的过程。关键在于教给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路, 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辅导,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

3.1组建学生农学会

在全校学生中, 组建学生农学会。广泛吸收学生中的农学爱好者, 定期开展活动。如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国内外动态等的讲座, 参加农业生产实践, 渐渐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的专业氛围, 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成立农学科技创新小组

在农学专业学生中成立农学科技创新小组, 让学生结合专业在课外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学校全力支持, 提供设备、场地和适当资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3.3开展各类实践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通过定期的农学专业实践创作等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热情,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4、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为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 在学生学习期间必须让全部学生参加生产实践,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到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的全过程, 以及不同农业企业间的运作模式、开发手段等。这就需要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提供保障。

实习基地建设要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的原则, 要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农业高等教育实习基地主要包括校外及校内基地两部分。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通过科学管理, 达到巧用教育资源的效果。

校外基地是指结合专业特点, 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 (场) 通过鉴定协议建立起来的实习基地。学校对校外基地的管理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要与校外基地主管部门签订协议, 必要时以合同公证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签订协议时必须保证以下几点:一是使学生至少参加生产、管理的一个过程;二是必须保证学生在基地真正能够动手操作, 不能只做一个“看客”;三是指导教师必须到场指导。学校享有参加基地内生产方案的制订、生产技术的实施、合理化建议的提出, 以及在不干扰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利用基地的设施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基地则要配合学校安排好有关学生的专业实习, 配合实习指导教师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例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校外与黑龙江农垦总局部分农场、大庆市周边各县、部分农业企业建立了多个相对稳定的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5努力提高农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技能的传授者, 其自身实践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2]。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 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了解生产具备农艺师素质, 能不断用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目前我院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我系从事教学工作的, 这种从学校到学校, 从学生直接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使大多数专业教师从事专业课教学时, 由于缺乏实践锻炼, 没有机会接触生产, 不了解生产中的具体问题, 在讲授中往往是教学内容空洞无味, 教学方法单一, 甚至所讲农业技术措施落后于生产, 因此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院作为主体, 一靠培养, 二靠引进。

三、农业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方向之我见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农业高等教育实践教学首先要在总体结构上进行改革。哪些理论知识要学生以实践方法验证、加强理解, 哪些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属于学生必会技能, 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需要整体规划。如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合格评估的基础上, 各实验室要对各门课程的实践进行综合改革为农学专业实践整体综合设计创造条件;其次对实践课时进行调整, 防止过多地减少实践学时;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不同的实践, 进行必要的改革、重组、调整。提高部分验证性实践的水平, 并将其修改为应用型实践。对于专业实践项目, 综合的程度要深一些。比如:结合农学专业改革的方向, 不仅将专业实践内容改革为适应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的转化, 而且与农业产品生产实践内容综合在一起, 进行整合。设计综合生产实践, 将部分专业实践综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地理解。学生不仅从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学到了实践技能, 而且在实践时的动手机会多了, 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实践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 还提高了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兴趣, 使农学类课程实践更系统化。对于实践手段的改革, 必须更多地使用先进手段, 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先进性。将目前用于科研及生产的技术方法和测试手段引入实践教学, 保证实践技术手段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总之, 实践教学对传承知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原则的实施、对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以全新的观点进行实践教学, 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不断提高和完善农业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改革是农业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并非一时就能完全实现。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就能保证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忠凤.农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 13 (8) :192~193.

高等教育案例教学改革思考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案例教学;改革思考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内容,通过教师设置案例、学生分析评价案例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理论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及创造空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应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1.案例教学满足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要

案例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具体事例,它们真实而复杂。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学到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可以逐渐学会处理在众多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条件下可能面对的类似问题;可以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抓住主要矛盾,并作出科学的安排。尤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可以通过积极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例如:案例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其他解决方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改变某一影响因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该如何解决?另外,由于案例都是企业经营中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事件(尤其是综合性案例),学生为了分析案例或回答案例问题,就要经历分析、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说服他人接受自己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现为一种单向的纯理论灌输,而且教学内容模式化,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形成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这种教学方法片面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忽视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以师生互动取代单向灌输,使知识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多向流动,教师居于次要地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且教学内容也灵活多变。

3.案例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用全新的教学策略去处理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实现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学习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因此,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教师都应当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求索者,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这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具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灵活运用设问、提示、解释、质疑、强调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尽力监督、激励、引导学生。

二、高校开展案例教学的现状分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产生于古希腊,而真正作为教学方法来运用是在20世纪初。我国高校的案例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后很多高校逐渐将案例教学法列入了教改计划。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案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于案例教学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高师资水平,目前案例教学在高校各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当前高校开展案例教学改革的优势条件

首先,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是开展案例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就为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是以案例为线索、以理论分析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实施案例教学是顺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发展潮流的教学思想转变。

其次,高校师资水平的提高为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案例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具体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高校围绕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引进、相互交流等途径组建了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师资条件。

最后,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国家对教学资源投入的日益增加,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多媒体等新技术开始在教学中广泛采用。这些为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2.当前开展案例教学改革的劣势条件

首先,案例教学所占比例不尽合理。虽然高校教学中一般都会安排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但很多高校并未对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手段给予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些高校并未将其列入教改计划。因此,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过程中,为了说明某些概念和内容,虽然也会随机使用一些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案例使用随意性较强,没有列入授课计划,也未要求学生做任何准备工作。

其次,案例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状态,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案例教学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掘案例中的信息并结合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但当前很多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时都是自己将案例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讲解一遍,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不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种做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终会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最后,案例积累不够。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并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然而,当前高校开展案例教学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案例资源不足,尤其缺乏高质量的本土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管理,促进案例教学开展

1.教学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提高案例教学管理水平

案例教学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互动、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等弊端。案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最终提供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能力与方法。所以,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优点,鼓励教师运用案例教学,为开展案例教学创造条件。

对于教学管理部门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处理好教学中的以下两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理论性教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高校专业课程本身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结构比较严密,学生若没有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他们阅读案例资料将会感到很困难。如果教师能以案例作为引导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再要求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用案例印证理论,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这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并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手段,因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学生实习、模拟实验、习题练习、测验考试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各有各的用途,是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的。

2.以教学基层单位为主体设立案例积累研讨中心

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取、分析角度及事后归纳。高校如果能集中力量、集思广益地建立案例库,那么案例教学的开展将顺利得多。同时,案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前、课中、课后都作出极大的努力,而且案例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如果教学基层单位能组织教师进行事前的案例讨论,案例准备必然更充分,分析角度更全面,归纳总结更科学。

一般而言,案例的选择主要考虑其典型性和可用性。在建设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选择或编写案例时可遵循如下原则:目的性原则,选择或编写案例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实践性原则,选择或编写的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即使是虚构的案例,其情节设计与现实情况也应基本相符;启发性原则,案例应蕴含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即学生需要运用理论知识,通过思考、互相讨论、教师启发才能得到结论;生动性原则,案例要生动活泼,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教师案例教学素质教育

一方面,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大量实际资料,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企业的实际工作。如果高校具备条件,最好能够邀请社会从业人员来举办一些相关讲座或者研讨会,使教学目的性更强。

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案例选择素质,选用的案例要服从教学需要。另外,教师在案例应用时应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果断性和即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中应坚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在理解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学生会呈现出“优”“中”“差”三种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分层教学的基本理念,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是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对低层次的学生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侧重于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应加强综合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是分层组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案例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是分层指导,分层引导,分层评价。对高层次学生,教师要注重引导他们理清思路,拓宽思维,探索更深入的问题,而对于较低层次学生,教师应以“导”为主,积极鼓励,并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提示性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1]荆蕾.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4).

[2]毛梅.市场营销课的引入式案例教学法探讨[J].教育探索,2007,(2).

[3]姜伟国.案例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实践[J].中国教师,2009,(1).

[4]朱华桂.也谈管理学案例教学[J].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版),2007,(2).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4

摘要:慕课的兴起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慕课也带来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巨大挑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引入慕课形式,优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完善考核评估制度、弥补课堂管理不足,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慕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身不断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一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型教育模式――“慕课”出现和兴起了。新兴的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的一个里程碑。“慕课扩大了传统教学内容的疆界、提高了教学及其管理的效率、转变了人们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融合、提供了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1]

一、慕课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机遇

当前,慕课正带来一场教育与学习的革命,将会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慕课教学模式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师生的互动过程等均可以系统、完整地在线体验。可以预见,慕课的兴起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而这种契机主要源于慕课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1.慕课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公平的灵活的学习机会。慕课这种新型的远程授课方式,在探索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方面意义非凡。慕课的主旨在于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可以学到任何知识,而这正与教育公平所追求的精神相契合。在慕课平台上,不论学习者的社会地位、收入或学术背景如何,学习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程度、学习时间申请学习自己需要的某项课程;完成申请后,在该项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实时评论、完成并提交作业、参加社区讨论、互相批改作业、进行测试考核;如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可以取得证书、学分。慕课让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不再仅仅是校园内的事情,而在全球范围内变得具体而公开。故从学习者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可以体现公平。实现教师资源的公平性是较为困难的事情,而慕课的授课方式就有可能解决或大大缓解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不公平程度。慕课让更多人分享到了“名师”“名校”“名课”等原来仅少数人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极大地促进教育公平。

2.慕课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以及时互动的教学平台。慕课这种新媒体技术形式下的在线教育,其独特优势在于为师生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即时性的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随时可以提出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因为不是面对面,学生更容易把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和问题展露出来。教师可以通过互动了解自己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就课程、学科的相关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学生的反馈,无疑对老师的教学和课程、学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与以往的传统教育媒介相比,慕课所传播的不是单向的信息,它让参加大学课程的学习者可以充分体验到更加立体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这显然更切合教育的本质。

3.慕课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大规模的开放的教学空间。慕课可以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对高校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其具有的“大规模、开放式”特性打破了学校的界限,无论学习者的社会地位、收入或学术背景如何,只需要一部联网电脑,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参加大学课程的学习,学习者的数量不受限制,除了专门的证书或学分外,学习者亦无需缴纳费用,学习的成本被降低到极致。学习者在获得低成本的学习机会的同时,还可以获取海量的专业信息。再者,提供慕课的教师和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常常数以万计,远超过在课堂上面授学生的数量,他们有可能在慕课平台上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学生,也使自己的声名得到传播。

二、慕课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挑战

当前,中国的慕课主要由国内一流大学极力推动,究竟会不会带来一场教育的革命呢?有人认为它将发挥大学的功效,实体校园将会消失;也有人反对,觉得它只是昙花一现,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其实,这些看法都比较极端,慕课与传统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慕课要取代大学教育教学,目前还不太现实。但慕课却能带来一场对大学传统教育教学的改革,这将是未来的大趋势。慕课的出现和兴起将会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挑战。慕课正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冲击着以“教”为主的传统大学教学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指出,“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翻转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2]传统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着“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在探索教学模式。“教为主”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确保高等教育的方向性和理论性;缺点是忽视了成长于网络年代的90后大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缺乏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高等教育采用慕课形式,变“教为主”为“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教学环境’两方面进行。”[3](P224)这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被动的聆听者,而慕课可以将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通过网络寻找自己喜欢的老师和喜欢的课程。课程学习并不需要全程参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跳过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多次重复播放喜欢的或还没有弄懂的教学部分,而且还可以在线上随时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比如,部分大学的教师正在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听慕课的课程,而将个人课堂教学改为专题讲座,问题剖析,课堂讨论。从教学实践观察,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这些学习方法的变化颇受学生欢迎。慕课翻转了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符合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慕课的学习方式将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对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挑战。伴随着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丰富完善,各种“名师”“名校”“名课”的教育资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高校教师将授课内容制成在线视频,可以要求学生课外先自习,在课堂内则侧重于深入分析、探讨问题。慕课带来的教学模式的翻转将促使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从一个主讲者真正变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引路人。教师也是观众,可以通过回放视频反省自己的教学效果,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当慕课平台上有着内容相同、费用低廉乃至免费的课程时,老师讲课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有趣、知识点丰富等因素就成为学生在线选修课程的衡量标准。慕课对教学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需求是公开而透明的。这将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准备教学内容,不断地与时俱进。虽然前期录制视频、上传课程可能会比较麻烦和费时,但其后便可以避免重复的劳动而将课堂教学方法转换为辅导、答疑的方式,这必然将倒逼教师更多地研究教学,也可以让教师腾出更多的精力做科研,省出更多时间针对个别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综上所述,慕课今后将会对高等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甚至可能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巨大的变革。

三、慕课引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教育界一直在不断探索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慕课的出现和兴起,其本身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和强大优势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该合理恰当地运用慕课,既要积极大胆采用慕课开展教学,发挥其在变革和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考核评估制度以及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设法解决和完善引入慕课所带来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使高等教育的教学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合理有序进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也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实现教育实效不断增强的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入慕课形式,优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将日常的课堂授课变为视频授课。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选取教学水平高超、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优秀教师,让他们按照课程体系系统讲授相关知识点,并将每个知识点的授课过程录制成视频。还可以将教授同一门课程的老师组成教学团队,各展专长,分工合作录制相关知识点的视频。讲解每个知识点的视频时长大约十分钟,这是针对学生在该时间段学习注意力最佳的特点而设计,并在其中穿插一些即时性的小问题和小测试,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刚学的知识。视频授课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组织学生集中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等地方进行视频听课,任课教师或者助教老师从旁予以指导和督学,协助学生完成视频听课;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宽松的环境,直接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合理地安排学习,在课堂外自主完成网络视频听课,但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完善相关的学习跟进、督促制度,如给学生配备助教、陪学人员,设置系统定时关闭测试题环节,系统自动向忘记或长时间没有上线听课的学生发送催促信息等。另一方面,将现实课堂由理论的传授和灌输变为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视频听课进度,适时安排课堂启发、研讨式教学。在课堂研讨式教学中,由于视频授课所呈现的是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点,任课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梳理理论线索和脉络,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构建完整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并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为下一步问题的讨论和探究做好理论准备;紧接着组织和引导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鼓励学生在讨论中互学互助,自己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引导和提示。这样既能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被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视频授课教学;另一阶段则是现实课堂的研讨式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改变高等教育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可以避免教师因大量地重复授课而导致的教学质量降低,促使教师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和困惑,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中突破。

2.引入慕课形式,改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大学课堂上,学生往往被动听讲。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慕课引入高等教育学习,改进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形式。一方面,变原来被动的课堂听课学习为自主的网络视频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完成原来在课堂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因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和欢迎的教师授课,加上游戏化的学习环境,由原来的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课。慕课在设计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时,在视频中穿插一些像游戏闯关一样的小问题和小测试,答对才能继续下一个环节,连续答对测试题可以给予得分奖励,由此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网络视频听课过程中,学生拥有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自主选择、灵活调整视频学习的内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概念可以选择越过该部分的内容讲授,而对于未掌握或一时理解不了的知识、概念可以选择反复观看学习,直至弄懂、理解为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难题和困惑,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线上互动社区或互助平台,向其他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由此,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把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变为问题研讨式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研究。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研讨交流会,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在研讨式学习方法中,学生会逐渐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无疑是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3.引入慕课形式,完善考核评估制度。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往往对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流于形式化管理,因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都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慕课对于丰富课程的考核评估手段,提高考核评估的有效性有所助益。在慕课的教学模式中,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并给学生之间提供互评的机会,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成绩和获得学分的考评依据。但是,传统的考核考试也不能抛弃,慕课提供的考核方式应该作为原有考核的有益补充,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完善考核制度。另一方面,慕课给学生提供了评价老师教学和课程的机会,学生是老师教学和课程教育的直接受众,他们的感受、意见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作为老师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性以及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和实施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4.引入慕课形式,弥补课堂管理不足。在课堂管理方面,学生人数较少的课堂,教师对每个学生可以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个性化也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教育效果更佳。但是,小班教育要实现大规模推广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很多课程不得不实行大课堂授课,多则上百人。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常常无暇兼顾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同时,也无法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将慕课进入高等教育,既可以实现规模化的教学,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个体加以管理并提供个性化指导,从而实现规模化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的较好结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平台的管理收集到学生视频听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的数据资料,实现细化和量化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学生的听课质量一目了然,教师据此能够及时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和督促,实现大规模的宏观教学和个性化的微观指导相结合。诚然,慕课在当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但是慕课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增强教育实效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新路径。相信随着不断完善和发展,慕课一定可以为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斐.“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2]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7-16.

[3]何克抗.教育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篇5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就高职高专院校中关于中医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简要的探索.根据中医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就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知识面的.扩展、德育教育的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面探讨中医学的教学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 者:王改敏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73000刊 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英文刊名: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年,卷(期):8(8)分类号:G71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中医学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6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和市场提供合格的职业素质人才,推行工学结合是实现其目标的必要改革之路。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高等职业教学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相关建议,从而培养高素质、高职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改革

工学结合、突出职业高素质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急剧增加,提升其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是教育的重点,而增强实践实施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方可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进步。因此应当增强对工学结合的全面系统研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1目前工学结合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追求的是高学历和潜心研究,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读书,不应参与其他活动,更谈不上对工学结合的教学的理解和支持,也因此本科学历更受到众人的关注和重视,而一些人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持有不置可否的态度。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制约下,学校教育培养的重点很少考虑到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动力不强,其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仍沿用以往的习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结构方面一般模仿了普通的高等院校,缺乏与本校特色相符的管理模式,专业设置缺乏缜密性和科学合理性,很难起到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作用[1]。

1.2工学结合教育认识存有差距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人们对工学结合教育在认知上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的社会舆论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相对不利,家人们不认同让孩子上职业院校,更不认同到工厂企业去,从一定程度而言,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行业兴起,正是为了当时改革开放急需市场人才而涌现的教学形式,随之而来一些高等院校积极推行实施了此教学模式,但是在其发展的20多年以来,工学结合教育进展缓慢,仍停留在对教学机制和教学课程设置的探索阶段,成熟而具有示范效果的典型例子较少。

1.3工学结合教育受到经济的制约

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政府部门对职业高等院校的长期资金支持并不充裕,无法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改革,许多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难以支持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充分发挥作为职业院校的功能。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工学结合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氛围,在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分工高、开放和大规模的企业经济环境下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我国的大规模企业数量过少,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也较低,经营模式为密集型,而缺乏技术、信息等产业,因此无法为工学结合教育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

2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建议

2.1基于工学结合教育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才能支持工学结合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当加强完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工作,制定校方与企业合作的相关制度和文件,增强对工学结合教育实施的管理制度,动员企业参与制定并实施学生实践管理工作,在规章制度上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整体利益,实现各方的`共赢,并以优秀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教育支持当中。其次各个职能部门应当加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本着为工学结合教育服务的宗旨,以正确的理念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勤加沟通多加考虑,为保证工学结合教育的顺利实施,应当保证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

2.2优化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

在合理的工学结合计划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手段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抓起,学生日常所接触的课程内容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具体事务,应当以专业培养为目标,与技术应用相适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国情,把握课程知识和内容在专业中的地位和水平,在教学体系中得以体现专业素质的培养[2]。其次应当以岗位为具体内容对课程实施改革,及时补充时代发展下创新的科学技术,完善职业技术的新方式,克服课程内容缺乏时效性的难题,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要改革职业高等院校的考核方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增设项目考核、过程考核以及作品等,动员企业、政府等部门增强实现多元化考核,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长能力。

2.3增强工学结合实践培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只有增强工学结合实践培训,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校方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条件,与企业共同建设高水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通过彼此之间的协议或者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形成教师进修与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训的长期合作关系。其次校方应当增强对实践的考核,避免有些学生过于敷衍散漫,改善以往传统的知识考试形式,增大实践在考核中的比重,与企业和教师制定相关标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真实客观的评价。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育下实施教学改革是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应积极总结工学结合教育下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善,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平台,不断增强工学结合的实践培训,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完成其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徐炳文.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与职业标准的对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36-37.

[2]李继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5):78-79.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然科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

1 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源远流长, 在春秋时期就存在以官学和私学为代表的教育体系。随着朝代更替、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成了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如“学而优则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重视人文教育, 轻视自然学科。及至近代晚清、民国时期, 由于受到强敌外辱、内部征伐连年,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教育”。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高等教育改革时期, 以及北洋军阀、国民党、革命根据地等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时期。1912年, 民国政府的教育部颁布了《专门学校令》和《大学令》, 大学开始分文、法、理、工、商、农、医七科, 形成以日本和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的高等教育体系, 并由此改变了我国古代一直延续的重文轻理的教育局面, 使我国的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得到了一定的肯定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 政府接管了旧中国的公立和私立高等院校, 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改革开放之后,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并进行了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在这个时期,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育投资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为了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 国家相继制定和实施了“211工程”, 以及后来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这些措施大大的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和进程, 有利于让部分有条件的高校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在课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理工课程改革实践与发展趋势

理工课程专业融合的“大工程”课程体系设置与教育是理工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改革趋势。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这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上, 高等工程教育应该以专业教育为主还是以普通教育为主, 已经成为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 但最终仍难以达到统一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 美国高等学校掀起的课程改革使美国大学本科课程实现了既注重基础知识教育, 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体系设置就强调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未来变化的“通才”。反观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 借鉴苏联模式, 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专业细分, 造成了专业知识面过窄, 不能适应社会工程领域的技术需求。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行和发展, 高等理工课程体系逐渐摆脱了苏联模式, 正确处理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拓宽了专业口径, 培养适应性强的“通才”。如理工类高等院校的本科金属材料相关专业设置就由以前的大三年级细分的铸造、焊接、锻压、模具等专业统一规划为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 拓宽了本科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同时也扩大了其就业领域。

“人文”教育在高等理工教育中独树一帜, 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较高人文修养的科技人才是必要的。欧美高等教育素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有优势, 而近、现代发源于欧美的工业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更是将这一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全的, 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美国工程专业的代表麻省理工学院也同时在理工类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众多的文科课程, 占整个教学计划的20%;其他的美国理工科大学的理工类专业中的人文社科课程学分也约占毕业所需学分的15%~20%。新中国成立以后, 高等教育体制学习苏联模式、欧洲模式, 理工类自然科学受到重视, 但是矫枉过正地在理工类学科中只注重理论专业的教授, 忽略了学生必要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虽然有些高等院校逐渐增加了人文类的选修课的课程, 但其作用和意义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言以蔽之, 当今高等院校课程设置需要强调文理工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增加, 理工和人文的学生都要学习一定比例的人文和理工科课程, 以满足当今科技的发展与人文素质的提升趋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工类高等教育不光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普通教育, 更需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养。1995年, 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代表麻省理工发出倡议:“工程教育必须更密切地回归到工程实践的根本上来。”而其理工大学在工程教育方面也非常注重工程对社会的服务, 利用工程知识解决都市问题, 保护环境, 发展能源, 从而使工程教育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课程, 如海洋工程学、环境工程学、地震工程学、教育工程学、生物工程学等。这类课程突破了传统狭窄专业领域的范畴, 课程内容是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服务社会, 目前国内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 甚至是区域经济或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国内的一些重要的科研院所中, 国家级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科技园区等都已成为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同时, 也成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积累实践经验的场所。

3 理工学科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高等学校教学遵从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原则。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 需要突出和提高素质教育与教学。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对口分配”转变到“双向选择”, 这要求新时期的理工大学毕业生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素质, 也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精神状态、愿望和需要等具备调整和定位的能力。同样也对理工类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教学培养要求,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要求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的观念;理想和成才教育可以让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依然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科技素质和创新素质, 是理工类大学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石, 是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必要条件。而其他的如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则是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和健康人所必须的素质。目前, 国内高校广泛开展的为毕业生进行职业人生规划、挫折教育等都可以视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综上所述,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21世纪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 必须从体制上、根本上确立和贯彻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 才可能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科技保证。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是教学方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措施。这一原则旨在教学中逐步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体现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 同时体现了高等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处在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这一点在理工类高等院校表现得尤其突出,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也要求高等院校的课程教材与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我国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教育学院, 前三种类型的大学是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于一身的大学,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其科研创新是一项重要课题。目前, 国内研究型高等院校拥有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平台, 学科交叉的大学科平台可以让高等学校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科研创新, 一方面可以争取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和充裕的经费, 另一方面也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还可以培养高质量的青年人才。同样, 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开展创新项目的探索和研究, 可以培养一批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精神, 为其继续深造进行铺垫。

4 结语

全球化和科技技术, 尤其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也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类自然科学方向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同样也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方式与时俱进, 让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为了迎接高技术的发展对新时期人类教育的挑战, 为培养21世纪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促进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必须深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晓萍.高等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2]贺国庆, 华筑信.国外高等学院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

[3]许庆豫, 葛学敏.国外高等教育制度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6) :1-6.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力促进下,规模日益壮大,各类高等职业学校已占全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教学方面的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

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实际,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教学改革:

1.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做到工学结合、与社会接轨

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闭门造车”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用人需求。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应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即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路子。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同时应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教学团队方面,由学校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技师组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积极争取企业中的项目带头人和高级技师到学校进行讲学,为教学工作增添新的活力。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另外,学生的“双证”考取率、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学生的就业质量等方面也应该纳入重点考虑范围。

高等职业教育要与社会接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走工学结合的教学路子,使学生毕业时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成为业务精英。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社会生产的相关技能,同时又可以在实习基地的实训中加强理论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使教学质量上升到新的高度。

2.高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做到准确定位、大胆探索

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对于科学文化知识这一块儿应在高中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强化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则应该要求学生必需掌握;二是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具备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理论课基础差,对于专业理论课可以以基本够用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于专业技能课程,则应要求学生做到熟练掌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去总结,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抛弃传统的老师唱主调的授课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很好的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相长,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丰富的活动以及顶岗实习等方式来培养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适应能力,并大胆探索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问题。

3.高等职业学校的教材建设不能墨守成规,应勇于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二条指出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可以说,教材建设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校都优先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系列规划教材。规划教材通过了一些实际论证,有其可取之处,应作为我们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优先考虑目标。但是这些教材并不能完全适应我们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部分专业性强的科目的规划教材内容长期没有更新,版本较老,已经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就造成我们所教授的知识较为滞后,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对于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应本着实用、前沿的原则,必须打破常规,选取一些规划外的优秀教材,也可以组织有经验的老师自己编写一些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学校在制定这些科目的教材配置计划时应选取一些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优秀教材并进行教学论证,通过一线教学检验的教材才是我们应进行选取的好教材。

4.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从实践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教师加黑板加粉笔的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层次上,这种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容易使本来就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怎样利用好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广大高职学校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发现式学习,引导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实验室教学、实训车间教学、工厂实习教学”转变,引导我们的教学手段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同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一专多能型”的优秀教师,加强同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大力改進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实现以上的目标,需要我们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到新的高度、在具体行动上要积极配合学校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要求,更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5.高等职业学校考试考核制度改革应抓住特点、拓宽思路

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去创造好的学习平台,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考试考核中,应本着“理论够用,实践过硬”的培养目标,把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实习和实训中,要本着“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

拓宽工作思路,大胆改革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寻找适合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方法。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机制。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广大高职教师更是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广大高职教师应在高教改革的大潮中唱主角,在教学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施,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上一篇:海尔组织分析下一篇:扬州大学韦冬余老师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