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通用9篇)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篇1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魏博文
摘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美、英等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行大学教授授课制度,鼓励高等教育实行通识教育改革,对大学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高等学校
基金项目:辽宁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导师制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JG2013YB0013)
作者简介:魏博文(1981-),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和行动”世界宣言》,在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利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人。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无论其创新成果多么丰富,如果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那么高等学校就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去造就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具备高知识、高技术的人才参与经济的发展,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不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最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科技水平,引领国家实现教育强国,继而成为经济强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恰好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美、英等国“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
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自然就要重视本科教学。在美国,对于教学工作表现不好的教师,很难得到职称晋升的机会。很多大学都提出,坚决不聘任不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研究教授”。
美国遵循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体现在大学教育实行完全自由的学分制。在美国,大学会开设很多课程,这些课程的覆盖面极其广泛,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美国的大学校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主修课程不满意,可以向学校的相关委员会提出申请,在校方批准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而且,美国大学的这一做法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教师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开展科学研究,增进师生在学术上的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思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产生某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学生在参加研究过程中,会逐渐地学会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并想法设法地解决问题。在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还会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进而确定自己的主修方向。
在美国,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还包括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相结合,这也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英国
英国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英国不仅有牛津、剑桥这种世界一流的大学,而且这些一流的大学还培养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的大学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这与英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在英国,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知识的前沿性成果以及发展的新东西介绍给学生,并将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论文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并不长,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讨论。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就讨论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性发言。
在英国的大学教育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实行导师制。学校从大一开始就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这些导师是专任教师。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选专业,待专业选好后在选修课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建议。导师还要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英国的大学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英国的.大学教育十分灵活,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可以先学习一年或两年,然后工作一年,再回到学校学习两年或一年。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更加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而且经过一年的工作,学生也会更加清楚自己学习的方向,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英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英国的大学教育无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这也是英国之所以出现了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的主要原因。
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改革措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虽然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有差距,理念并没有真正地确立。因此,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实行大学教授授课制度。我国很多名牌大学的教授,由于其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较大,其授课主要针对研究生。而大学教授研究的问题多是前沿性的,如果能够将这些新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配备1~2名助教。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介绍一些前沿性的知识以及自己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由助教负责课程的辅导。对于有兴趣参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可以由助教进行指导研究。这样,不但教授完成了自己的本科授课任务,而且学生也拓展了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2.实行通识教育改革。美、英等国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覆盖面极广。对于大一的学生学校不设定具体的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程的选修,经过一到两年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辽宁大学已经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对大一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习成绩在专业前10%的学生都有机会申请调换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从而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我国的高等学校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改革,让学生充分地展现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3.实行导师制。进入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学生生命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在这样关键的时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高等学校应该为每一名大一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应该都是专任教师。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可以在课程选修方面为学生提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确定专业方向时,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参加导师的研究项目,可以就大学学习期间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向导师寻求帮助。对于在某一领域有特殊潜能的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条例允许的情况下,导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制订单独的学习计划,以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大学学习期间,导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可以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孙丽萍,张建华。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理念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2):6-7.
[2]李培根。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C].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10)。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4]卢进南。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2):98-102.
[5]王正良。英国高等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商洛学院学报,2009,(6):41-44.
[6]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C].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2005,(11)。
[7]郭宏宝,刘海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理念探讨与模型论证[J].大学教育,2015,(1):1-5.
[8]李嘉曾“。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08,(4):54-56.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篇2
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和行动”世界宣言》, 在宣言中提出, 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 高等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利益,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
首先,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人。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无论其创新成果多么丰富, 如果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那么高等学校就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不断地去造就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其次, 知识经济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知识经济要求具备高知识、高技术的人才参与经济的发展, 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不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最后, 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科技水平, 引领国家实现教育强国, 继而成为经济强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恰好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因此, 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美、英等国“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
(一) 美国
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不断进行教育创新, 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自然就要重视本科教学。在美国, 对于教学工作表现不好的教师, 很难得到职称晋升的机会。很多大学都提出, 坚决不聘任不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研究教授”。
美国遵循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还体现在大学教育实行完全自由的学分制。在美国, 大学会开设很多课程, 这些课程的覆盖面极其广泛,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美国的大学校园,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主修课程不满意, 可以向学校的相关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校方批准的前提下, 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 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自主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做,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而且, 美国大学的这一做法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教师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开展科学研究, 增进师生在学术上的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思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有时就会产生某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学生在参加研究过程中, 会逐渐地学会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并想法设法地解决问题。在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过程中, 学生还会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进而确定自己的主修方向。
在美国,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不仅是指教学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 还包括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相结合, 这也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 英国
英国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英国不仅有牛津、剑桥这种世界一流的大学, 而且这些一流的大学还培养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的大学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 这与英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在英国,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将知识的前沿性成果以及发展的新东西介绍给学生, 并将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论文介绍给学生, 启发学生去思考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并不长, 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讨论。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讨论结束后, 其他小组可以就讨论的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性发言。
在英国的大学教育中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实行导师制。学校从大一开始就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 这些导师是专任教师。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选专业, 待专业选好后在选修课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建议。导师还要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解答,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英国的大学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英国的大学教育十分灵活, 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 可以先学习一年或两年, 然后工作一年, 再回到学校学习两年或一年。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更加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 而且经过一年的工作, 学生也会更加清楚自己学习的方向, 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英国,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英国的大学教育无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中,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这也是英国之所以出现了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的主要原因。
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改革措施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虽然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有差距, 理念并没有真正地确立。因此, 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实行大学教授授课制度。我国很多名牌大学的教授, 由于其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较大, 其授课主要针对研究生。而大学教授研究的问题多是前沿性的, 如果能够将这些新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可以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配备1~2名助教。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介绍一些前沿性的知识以及自己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 由助教负责课程的辅导。对于有兴趣参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 可以由助教进行指导研究。这样, 不但教授完成了自己的本科授课任务, 而且学生也拓展了知识面, 可谓一举两得。
2.实行通识教育改革。美、英等国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 覆盖面极广。对于大一的学生学校不设定具体的专业,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程的选修, 经过一到两年选修课程的学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辽宁大学已经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 对大一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 学习成绩在专业前10%的学生都有机会申请调换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 从而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我国的高等学校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改革, 让学生充分地展现自己, 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提高个人素质, 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3.实行导师制。进入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学生生命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这样关键的时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高等学校应该为每一名大一学生配备一名导师, 导师应该都是专任教师。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可以在课程选修方面为学生提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确定专业方向时,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参加导师的研究项目, 可以就大学学习期间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向导师寻求帮助。对于在某一领域有特殊潜能的学生, 在学校相关部门条例允许的情况下, 导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为学生制订单独的学习计划, 以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大学学习期间, 导师的作用极其重要, 可以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摘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美、英等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实行大学教授授课制度, 鼓励高等教育实行通识教育改革, 对大学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孙丽萍, 张建华.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理念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3, (2) :6-7.
[2]李培根.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C].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2009, (10) .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3) :7-11.
[4]卢进南.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12) :98-102.
[5]王正良.英国高等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商洛学院学报, 2009, (6) :41-44.
[6]关仲和, 柴鸿斌, 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C].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2005, (11) .
[7]郭宏宝, 刘海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理念探讨与模型论证[J].大学教育, 2015, (1) :1-5.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徐步青(1970-),男,江西南昌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齐月芹(1971-),女,河北平山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力学系,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99-02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高校既不能只强调以科研为中心,也不能只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基本原则。
工程力学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技术性学科。工程力学实验既是工程力学课程的延伸,又是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巩固和提高。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环节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关键环节,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工程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至关重要。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大部分学生将来主要从事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民用建筑等工程技术工作。而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具备和掌握工程力学实验相关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因为将来他们要对工程质量负责,而对工程建筑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工程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状态的了解以及对各种规范的理解和掌握,是把握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测试方法和计算原理,为将来能更好地从事工程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3]
一、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信心、兴趣等是学生赖以发展成长的最根本内在动力。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教学目的,应努力追求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个学生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工程力学实验发展历史时,会提到达芬奇、伽利略等科学家。他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力学问题和现象的研究,开创了近代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篇章,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快速发展,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了新时代。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工程力学实验的兴趣,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4,5]
二、精心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工程力学实验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而学生以前既没有接触此类内容,日常生活也很难注意到,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本课程课时数又不多,且有一半多的时间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理论课讲授时必须精选内容、突出重点、精心准备、精心讲解。比如,在讲电阻应变计粘贴技术及质量检查时,笔者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增加了很多现场实际粘贴电阻应变计的图片。在讲解时,重点讲述了粘贴的步骤、粘贴时需注意的事项、粘贴的质量要求等,且一边讲解一边利用现场图片展示如何做,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了整个粘贴过程。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然后到实验室去实践的效果就不如上面的效果好。
又比如,在讲金属材料基本力学性能测定时,主要讲解了实验的过程、注意事项,需要测试的结果。同时,在理论课时还播放实验过程的相关录像或动画,简单介绍实验现象及试件断口的形状。至于断口的成因,留给学生进行思考。等到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后,再解释即使是同样形状的试件、在同种载荷(拉伸、压缩或扭转)作用下,只要材料不同,断口的形状却是不同的。这说明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是不一样的。并且提到很多混凝土梁等结构,为何在受拉区需布置钢筋而受压区不需要,这就是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对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的认识和理解。
三、加强工程实例讲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工程力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工程力学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测定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初步掌握验证工程力学理论的基本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内容抽象等特点,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学生没有工程背景知识,既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使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
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搜集和积累一些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实例,然后贯彻到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兴趣,这样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在讲百分表和千分表时,笔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工程实践项目。在某城市有一较长的地面立交桥,该桥是曲线桥,且整个桥面是一整片混凝土梁。在经过多年的使用后,桥面在行驶车辆的离心力作用下,桥面中心线偏离了桥墩中心线。为了能保证该桥梁安全运行,必须把桥面顶回到原来的位置。但是,直接顶回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桥墩与桥面的摩擦力太大,会把混凝土桥梁顶裂。为了能使桥面顺利顶回,采取在桥墩和桥面之间放上比较光滑的材料,然后再在侧面顶回的方法。要在桥墩和桥面之间放上比较光滑的材料,必须把桥面先顶起来。由于桥面很长,大概有100多米,在顶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很多液压千斤顶(每个桥墩处放一个),且必须保证每个千斤顶每次顶升的距离相等。为了监测桥面的顶升过程,采用了一种可以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可以利用计算机采集的百分表。利用数十个百分表监测千斤顶的每一次顶升动作,从而保证了桥面的顶升安全。通过此例说明,即使一个小小的百分表,既可以在实验室做小仪器用,也可以在具体工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个工程实例对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四、调整实验项目,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工程力学实验所涉及的无论是所用的材料、构件所处的工作环境、实验的加载方式以及实验设备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在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入新科技、新成果,不断调整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接触和学习到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
现在,我校工程力学实验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验内容有些陈旧,与当前科技发展、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差距。验证型实验项目过多,难度较小,缺乏创新;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较少。有些实验设备陈旧,达不到现行的国家标准。因此必须进行实验项目的调整和更新实验设备,适当增加一些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
比如,原来有纯弯曲梁的横截面正应力测试实验,该实验主要是用来验证材料力学关于梁弯曲时正应力在横截面上的分布规律,这是一个常规的实验。但是,工程中还有一些结构是由多层梁叠合成的,比如一些大卡车的悬架。已设计并实施叠合梁弯曲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来研究应力在此类梁上的分布情况。还有等强度梁也是工程中较常见的,已利用它进行动态应变测试实验。
五、加强软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计算机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传递形式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活泼生动,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加强软环境的建设,架起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立交桥,真正发挥现代教育的特点。教学软环境建设包括课堂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信息交流平台。
工程力学实验课程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课程涉及实验设备、工程应用实例等内容,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靠语言描述或黑板画图的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信息传递的容量和传递的速度都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工程力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对教学中涉及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现象和工程应用实例等,恰当地采用图片、动画和录像等方式展示,使得课堂教学的气氛生动、活泼,信息交流方便、顺畅。
在课外教学环节,我们建立了答疑博客,给师生交流提供了网络平台,学生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博客上留言,老师通过博客进行解答。这样,学生的疑问可以随时得到解答。另外工程力学实验课程还给学生提供一些因特网上的链接地址,帮助学生选择因特网上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工程力学实验最新的内容,对掌握知识技能、拓展视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结束语
以学生为本,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我校整个工程力学教学水平和谐科学发展,是本门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所在,是全体教师希望所在,也是全体教师的奋斗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黄滨.结合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45-147.
[2]李哲,冯冠.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学创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89-90.
[3]李冬梅.谈工程力学教学中学生工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1):88-89.
[4]欧淑彬.提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25-126.
[5]张义同,张岚.关于扁担的力学[J].力学与实践,2002,(5):76-78.
(责任编辑:刘丽娜)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篇4
走进莱芜二中,一块快金光闪闪的奖牌、一面面火红耀眼的锦旗映入眼帘:全国计算机实验学校、山东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山东省电化教学先进单位、山东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山东教育报中学生记者站、莱芜市规范化学校、莱芜市文明单位、莱芜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莱芜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莱芜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在短短几年内靠什么赢得了如此多的头衔?靠什么赢得了如此众多的荣誉?
且让我们走进这所学校,透视她的办学秘密。
一、靠机制创造公平
改革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开拓,开拓就是奉献。没有改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开拓就谈不上发展。
8月21日,莱芜二中校长陈传军在七届二次教代会上作了《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创设和谐人际心理氛围》的报告,为莱芜二中下一步的发展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陈校长说:“学校工作没有新思路就没有新出路,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改革。通过改革,改变旧的用人机制,实行新的聘任制,以启动学校内部活力,让学校‘这盘棋’活起来……”这些深刻而又有远见的话语,道出了全校师生的心声。
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新世纪,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供他们借鉴。如何谱好自己的曲、唱好自己的戏,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色、二中特点的发展新思路?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该校采用了“求教于实践、问计于群众”的方法,在整个学校展开了“学校要发展,应该怎么办?”的大讨论。经过广泛的调研咨询、参观考察和上上下下的讨论,学校发展的宏图大计聚到了一起,其中最鼓舞人心的点睛之笔是实行“双向选择、分级聘任”。
根据学校工作的实际,由校长决定对中层部门的聘任;其次对各中层部门进行设岗定编,由中层部门负责人聘任教职工;然后应聘教职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填交《莱芜二中教职工应聘志愿书》,由各部门负责人按其顺序志愿予以聘任。教职工有应聘的选择权,各部门负责人也有聘与不聘的自主权。教职工是中层部门聘任的,不是对校长负责,而是对中层部门负责,必须按照中层部门的安排来开展工作,否则将直接关系到对他们的评价与续聘。中层干部必须上对校长负责,下对应聘者负责。不然,上不续聘、下不应聘的现象就有可能发生。这样逐步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闭合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解决“干好干孬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莱芜二中对教师实施了目标管理,强化了质量评价。学校制定了《莱芜二中教职员工岗位目标评价细则》,对任课教师、行政后勤人员确立了详细地目标任务。为了将这一细则落到实处,该校又制定了《莱芜二中教职工聘任方案》,为实施教师岗位目标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依据。通过岗位目标管理和质量评价以及严格的考评和有效的目标管理运行机制,使学校的目标管理,成为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且是非办不可的事情。目前,莱芜二中的评优树先、职称评定,都不是评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在学校形成了约束竞争机制。
公平的机制,使莱芜二中“这盘大棋”越走越活,教职工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人人谈教学,个个议工作,时时有要求,处处有人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整个学校一片勃勃生机。
二、以民主促和谐发展
高度的民主意识和优良的民主作风是确保群众更多地参与民主管理的思想基础。谁能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谁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莱芜二中领导班子成员在民主作风上做到了“以宏量容人,以诚心交人,以廉洁聚人”。在工作上,提出了“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机构上分,关系上合”的原则,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支部成员团结协作,奋发向上。过硬的领导作风,使领导班子成员个个具有务实精神、奉献意识,样样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莱芜二中始终把建立和健全教代会制度作为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该校通过教代会达成了“统一思想,建章立制”的共识,确立了“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管理特色;学校深化了内部体制改革,确立了“双项选择,分级聘任”的用人机制;,又通过教代会提出了“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实施学生全面锻造”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及今后几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校务公开是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举措。莱芜二中校务公开的方式有: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校长办公会、校情发布会。校务公开的内容包括: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管理制度;教职工工作考核;教职工聘任;评优评先;发展党员;职称评定;基建项目、承办单位;财务管理;住房分配;福利、奖惩;班级量化管理等十一个项目,全部公开,让教职工全方位多角度地知情、知政、议政、参政,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三、走教科研兴校之路
教研、科研是教学工作的先导,是衡量一个学校深化教研教改的重要尺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队伍建设也由原来的“经验型”转向了“科研型”。
为进一步解决教师“怎么干”的问题,莱芜二中成立了“教育科研研究室”,。让教师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变“上课”为“导课”,使教师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真正突出“教与学的双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方面,该校成立了CAI课件开发部,建立了教师微机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报告厅、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无线电广播系统。与此同时,还开通了山东同步教学网、北京101中学网,老师们可以随时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校园网的建成使该校网上管理成为现实。
学校对所有教师进行了培训,提高了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教师进行教法和学法研究的主攻方向,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四进”,即:现代教育媒体进教室,现代教育手段进课堂,现代教育设计进教案,现代教育技术进考核。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每位教师有一份现代教育技术刊物,建一本电教优质课的观摩笔记,上一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公开课,写一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论文或经验总结,做一份教学软件。今年4月,全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现场会在二中举行,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四、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全面锻造
能否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是衡量一个学校生存与否的重要尺度。莱芜二中作为一所规范化学校,在素质教育的春风里,又插上了特长教育与自我锻造的翅膀,在广阔的教育领域里,大鹏展翅,已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1、参与管理,自我锻造
曾几何时,广大教师早起晚睡、加班加点,积极性很高,但取得的成绩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有失合理性、科学性。要想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单就学习而抓学习、就成绩而抓成绩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创造条件,给学生各种锻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莱芜二中启动了学生的自我锻造工程,它是一项以学生自治为主题、以班值周为突破口的学生全面锻造工程,让学生以班为单位每学期停课一周接受自我锻造,参与学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近两年来,值周班严整有序的工作已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之中,三操质量、卫生状况、校园文化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学生由他律变成了自律,由被管理者变成了学校的管理者,时时处处体验着“班级主人”、“学校主人”的角色感受,在具体管理中体验着艰辛,也品尝着欢乐。对此,学生感触颇深:“以前有事靠别人做,现在轮到自己做了,才懂得其中的艰辛”,还有的说:“值周让我扔掉了懒惰,学会了待人学会了处世,找回了自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含义……”
莱芜二中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年3月,莱芜二中召开了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学生利用四个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代表分组讨论,商讨学校在管理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治校良策。学代会期间,学生通过登台演讲,竞选产生了级部学生会,组建了校学生会。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分别被聘任为校长助理、级部主任助理。学代会让学生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人,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学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二中的民主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培养特长,自主发展
无个性即无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只不过被掩盖或压抑着,未被发现而已。“学生的需要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理由”这是莱芜二中喊的最响的口号。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特长,学校成立了特长教育培养办公室,开设了一系列拓宽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特长、增强学生能力的选修课、活动课,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武术等特长班,先后开展起了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学生自主倡导创建社团,如学生记者团、吐丝文学社、戏剧社等,其中戏剧社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真情》,获市表演一等奖、优秀作品创作奖,并代表全市参加了山东省20素质教育成果展,荣获山东省表演二等奖,深受观众好评。学生记者团也十分活跃,他们除对学校的重大活动进行报道外,还定期召开记者团座谈会,疏通师生关系,增进相互了解。学生记者团座谈会成了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3、开阔视野,自主学习
学校教育可以用“时间加汗水”将学生送进高校,但学生却不能用“时间加汗水”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能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奠基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决不是选择学生的教育,而是引导学生选择的教育。莱芜二中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全面开放现代教育设施和资源,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自主选择去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进行自修学习。同时,该校还组建了各种辅导班供学生选择:针对智商一流的拔尖学生,成立各种提高班,如物理提高班、化学提高班、数学提高班等,配备骨干教师进行优生优培,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针对品学兼优、又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各种特长学习班,进行特长指导;针对素质一般、要求上进的学生,开设各种成功教育课,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稳步地迈向成功;针对素质较差或在某一学科有缺陷的学生,进行弱科补课教育,使他们实现“后进生”到“优生”的转化;针对考学无望的学生,开设经营管理、机电维修等专业课程,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培养一技之长。
4、强化养成,自主自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莱芜二中在抓学生的养成教育时,采取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所谓“大处”就是一切从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构想,而“小处”则是从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做起。为此,学校制定了学生自律50条,要求学生对照学习、检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口痰迹、一片纸屑、一个脚印、一点果皮,也不放过;坐立行走、发型服饰,都有严格要求。通过强化管理,使学生达到了“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什么地点干什么事”的高度规范程度。养成教育培养出了良好的学风,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五、改革创新出特色
学校唯有办出特色,才有生命力。要办特色学校,就是使学校的管理有特色,教育教学改革有特色,办学模式有特色,也就是领导有风格,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创建规范加特色学校,是莱芜二中广大教职工长期以来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几年来,莱芜二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管理特色;构建了以升学预备教育、就业预备教育、特长培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打破了单一的必修课课程结构,建立起了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必修课、加强选修课程、完善活动课程。
为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早日跨入省名校行列,学校在现有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新建起了9000余平方米的智能教学大楼,开放了全省最大的图书阅览室,装备了全省一流的实验室,建成了高标准的400米的田径运动场,大大加快学校与现代教育接轨的进程,使二中成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基地。
“相约长风冲巨浪,敢立潮头唱大风”,短短三年时间,二中人勇立潮头,铸就了新世纪的辉煌。回首昨天,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21世纪的今天,莱芜二中校长陈传军正与全体师生一道奋力拼搏,勇于开拓,二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灿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篇5
1.自主学习设计, 这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常用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随即进入式”。不管用什么方法均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有机会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协商会话形式。3.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的方式有小组对个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等方面。评价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态的特点是: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这样的大纲是教师和学生做必备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思考提问,上课形式采用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演讲等形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
采用多次任务式的课程考试评估方式,课程的进行采用讨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活动方式;根据英式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全部考核考点和内容,方能通过该课程。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教师采用一对一的辅导,允许学生补考补做;
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每个学生都有学生学习手册。内容包括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考核评估方法、考勤制度、学生的责任和权力,另外还有学生进行申诉的程序和办法的描述。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在现阶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自扩招以来教学工作量增加,班级人数过多;科研任务压力大;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政策亟待强化。其主观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有的老师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存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观念,“我不讲,你不就懂”;对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估计不足,等等。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篇6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习明纳教学模式的特征,它是一种讨论式的模式,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讨学问,通过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教学活动。我国传统的模式属于灌输接收型,而且至今仍然是大多数学校的主要模式,一般是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课后复习完成作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倡的方式则属于研究互动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知识,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评价总结。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锻炼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学生收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协作互动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从而共同达到教学所制定的目的。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者的认知和创造能力,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和应用活动进行锻炼培养,这也是是该教学模式最看重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增加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为内容的活动,比如社会实践、动手操作等,在课堂教学中还可运用互动式的学习工具等。
概括起来,该教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它打破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三中心”是指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三者为教学的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则改变了这样的制度,给了学生和教师更多的自主,让学生摆脱了固定的教材和单一的课堂,学生在活动中成了认知的主体,主动进行研究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主导活动的进行。而教材只是帮助学生进行研究的辅助资料,课堂只是进行学习探讨的场所之一。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大量与问题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在过程中掌握文献收集和查阅的方法,为以后从事研究、撰写论文等奠定一定的基础。
(3)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提倡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合作学习,因为很多时候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在小组活动中,大家通过合作,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篇7
一、关爱学生, 构建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倡导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兴趣教学的实现。毫无疑问, 学生对教师的喜好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所教课程的学习热情。一般来讲, 亲切、和蔼、性格外向的教师更容易和学生开展平等交流, 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 教师对学生往往是“身教胜于言传”。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 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并及时给予正面鼓励。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并挑战教师的“权威”。兴趣的养成需要教师真正留心学生 , 观察学生 , 并积极反馈, 做学生的知心人。
二、利用情境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体悟生活中数学和数字的存在, 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 并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固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体验数学, 理解数学。我认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思考熟悉的事物和身边的事物。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载体进行教学的方法。情景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 我引入了一个小故事:“小明和小强比赛谁跑得快, 小明跑的是正方形跑道, 小强跑的是正方形里面的内切的圆形跑道, 结果他俩谁赢呢? ”一个同学站起来在黑板上画上了这两个跑道的形状, 然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到底谁赢, 气氛非常活跃。这时, 我提出了问题:“这两条跑道的长度是相等的吗?”学生陷入沉思。我给出正方形的边长是20米, 学生很快就给出了正方形跑道的周长。“那么, 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呢? ”教室里鸦雀无声。“那么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呢, 小明和小强到底谁能获胜呢? 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圆形的周长。”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三、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变量, 对学生和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显著影响。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需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 教师要具有民主意识, 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有亲和力, 易于沟通, 能和学生做朋友的老师一直是受学生所欢迎的。教师要积极地走到学生中间, 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 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心声, 积极与学生沟通。小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难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和波动情绪。教师要能够主动和学生开展沟通, 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 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第三, 可以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 比如数学专题板报、“数学在我身边”“数字的故事”等。也可以引导大家写数学日记 , 并积极交流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总之, 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考虑。方法虽然多种多样, 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具体开展活动。
四、注意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事事洞察皆学问 , 人情练达即文章”。现实生活是我们开展学校教育的源泉, 没有实践的教学是不具有生命力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 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数字虽然简单却并不冰冷, 数字游戏的背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思维的火花,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我认为, 首先教师应该突破教材的束缚, 积极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的素材。比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分数, 建立起分数的意识。其次要求根据学生给出的生活中分数的例子直接引入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数并不是只在课本之中, 而是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这些素材, 并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 通过整理加工, 引入到课堂中。
五、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为以后各门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情境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晓琴.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不足.数学大世界, 2012, 12.
[2]刘青梅.浅谈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法.新课程学习, 2012, 1.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篇8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 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
入世以后, 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增长。那么,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很好地组织教学以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呢?本书作者认为: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课堂教学的组织要使学生能直接参与交际,英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于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和条件,虚实结合,寓教于乐,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和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输入、吸收与输出的过程。语言的输入应最终落到输出上,即学生能真正使用语言。作为课堂实践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判者,教师必须在创造各种输出活动上下功夫,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利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各种具有真实意义的交际活动,为语言输出提供条件。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各种活动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1、文化导入。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主体或内容有关的照片、图画或影视资料,也可以提供与课文主题或内容有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对这一话题的了解,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也可以就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这种热身活动中,学生可以在输出他们已知的文化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一些新的文化信息。这样,学生在正式接触课文前对相关的文化已经有了一些感知或认知和初步的了解。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大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材料解决问题,发挥已具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的有效方式。以大班精读课为例:这本身是启发大学生心智,帮助大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交流活动。所以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除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课前演讲、讨论,讲解名人轶事等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编排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双人对话( 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work)、课堂辩论(class debate)及演讲( speech)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大学生出现疲倦的状况,又可提高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
3.“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授课,增加口语练习
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口语水平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语言环境,大学生能够练习口语的唯一机会是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忽视口语训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只会读、不会说的情况。为了克服以往翻译语法教学法造成的“哑吧英语”的顽如,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应在授课的内容和侧重点上也做一些调整。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普遍低的问题,采用听说小班授课,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听说。内容上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大学生欣赏现代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文歌曲等。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培养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点和关键。
第二、高职英语改革中的主体——学生
学生是高职英语改革中的主体,也是高职英语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在以往的高职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抱怨高职英语枯燥乏味,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些学生甚至抱怨说,原来对英语的兴趣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消磨殆尽了,原来掌握的英语知识也逐渐忘却了。总而言之,学生普遍认为,在高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也没有学到知识。高职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
第三 教学效果的彰现
变位产生的效应。教师角色变位的初试效应,深刻地反映了新的培養外语人才的模式的光明前景。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凸现的成果大致是:
1.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实践活动与被动听课不同,它的各个环节都要靠自己独立地去完成。这既要有钻研的功夫,又要有创新精神;既要开动脑筋,又要善于动手,这给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学生的依赖意识给以了有力的冲击。
结语
当然,在高职英语改革中除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因素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教学大纲的调整、教材的选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等。高职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Jorde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王春蕾,协作学习教学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21-24
[3]张樱,章梓茂:创新教学模式,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13、14期,21-22。
浅议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评价 篇9
关键词?演学生中心,课堂教学,历史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5)11-0003-07
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评价,并非现在才有。任何时期那些求进步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上除着眼教学目标外,普遍关注学习活动的指导。当然,他们也通过良好的教学发展自己开发学生能量的技艺。①然而,历史教学可以明确区分新旧教学法时,打出的口号便是“以学生为中心”。②那时,甚至提出“没有学,就谈不上教”的主张。③遗憾的是,主流的历史教学则太习惯于“教历史”等于“讲历史”的观念,而且“讲历史”又被狭义地理解为“教教材”。于是,在教学现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还是不能替换“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观。
今天我们看教学,把“教”的本质直书为互动,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文本、与社会的互动。正是因为单向的、接受式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主体感和创造力,并在学习中始终被动,所以要用多向、主动式的教学改变它。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观,探索互动的、师生共同承担的评价角色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更为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有助于教师自觉地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成熟的教师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质量。诸如,“我教的内容学生真的懂了吗?”“学生能够思考这样的问题吗?”“他们准备好学习新知识了吗?”这类问题,既基于教师的经验改善教学,也同时对激发教学创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作用。其中,还蕴涵了教学评价。
10月30日下午第三节课,我在初一(2)班组织了一次辩论课――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经过课前周密的准备,我想象着辩论课的精彩景象。然而,一切大出所料,学生无话可说。我尽量挽回“冷场”的局面,提示道:“认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秦王扫六合’。”“我们都了解哪些有关秦始皇的知识?”没人应声。我急了,便说:“想到什么都可以说。”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前准备的资料、提纲,成了学生手中最有力的助手”。④
课后这位教师反思道:“教学思路没有问题,教学方法有问题。”“关键是不了解学情。”事实并没有这般简单!教师所确认的“问题”――教法和学情,不过是自我经验的自然回馈,包括学科教学论习以为常的诊断角度和现实累积的经验,还不是认真的抑或是专业性的反思。比如,怎么解释“经过课前的周密准备”,但没有发生预想的“精彩景象”呢?这里的“周密”究竟指什么?“精彩景象”又特指什么呢?为什么一句“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就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呢?从现象看,学生缺乏展开该辩论的知识基础。但是,这不是预设不起作用的要害部分,也并非“不了解学情”那么简单,因为教师让“什么都可以说”时,“课前准备的资料、提纲,成了学生手中最有力的助手”。精彩景象或许就不再出乎“所料”。所以,问题出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本没有学生的位置,他没有为学生应有的表现设定前提条件和提供自我判断的机会。
我们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并不是仅仅着眼活动本身――做什么活动和怎样做活动,而是要特别关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无论教学还是评价,重点都在这里。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依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范围和学习顺序,以及源自教师的讲述或由教师提供的事实性知识进行教学和评价。今天,虽然不能完全排斥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但是决不能把学生的理解只限定在教科书或教师所讲的内容。最直白地说,这样做,不能确定历史教学求真的本义,亦无法保证历史教学人文性的发挥。①若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围绕学的动机,强调教应有连续性的激励作用,也利用教营造活泼的学的环境,以此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发现,我们的历史教学现场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对学生发展产生真实影响。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的做法是:②
我课前布置学生按照兴趣和特长,组成“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下设政治、经济、国土资源、文物古迹四个调查小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调查,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呈现调查结果。……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课堂上各组通过小品、歌曲、朗诵、英语、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示调查结果,其他同学则参与评说。……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说起来了,唱起来了,画起来了,成功地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将教学评价嵌入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常态。问题是,做不好极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削弱历史的叙事性,使历史学习在各种活动中变得琐碎;二是让廉价的评价充斥课题。即便是上述比较成功的实验,也只能是在学习兴趣、考试成绩有长足的进步,而在学生历史意识和能力发展方面,仍没有确凿的实证研究说明它是有效的。因此,目前的历史教学界还是信奉“一节好课是讲出来的”道理。至于一般的课,就只有讲课本知识了,乃至“不考不教”的现象普遍存在。③诚然,以考试结果论质量,以讲解考试重点为指针,以训练书面考试能力为目标,不符合“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历史教学原则。④历史教学是否也到了非转变评价范式⑤不可的时候了呢?抑或是需要确立更为平衡的评价系统呢?⑥笔者以为然!尽管困难重重,但并非做不到,更何况我们的一线教师已经开辟了通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道路,作为改善历史教学的方向,它是观念层面的前提,更当是行为层面的前提。
历史知识作为公共知识,在体现国家意志、民族认同等基本价值的同时,还应当包括认识自我、探究多种观念、分析各种争论或观点等丰富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使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定量描述,也包括对学生的定性描述,最后还包括对学生的价值判断”。①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评价包容基于学生独立思考而产生的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据此,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达成如下教学要求。
(一)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一位历史教师谈及自身发展时,牢记着这样一句话:“你在这节课中,想告诉学生些什么呢?”因为正是这句话让他懂得了“为何而教”。②
“为何而教”在理论上是对历史教学本质的追问,旨在揭示学生将学到什么。而从教学形式上看,便是积极地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具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观点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促使学生承担其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者的角色。实践证明,课堂环境越是自由开放,学生就越是乐意释放自己的学习能量。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线性地编码,诸如“历史五W”――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何因)一问到底、一讲到底,而是能够按照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追究具体学习主题的意义,并关注学生看问题的整体视角。③即便是把who、where、when、what当成四颗珠子,串联它们的why也应交给学生,以此启发他们“想学习”的本能。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悬念的期望”。或许这样的课堂不如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看起来有序和有效率。但是,只要教师有能力让学生理解和组织好学习问题,而且自己扮演好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问题的咨询者、创造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心理的支持者,以及弹性的学习资源的支持者的角色,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果。比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课的活动。④
“小时候同学们有很多的理想,对长大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定有过不少的憧憬吧!”同学们笑了。……时机到了,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一个体会职业的机会。他们显得惊讶、好奇,干什么呢?我在黑板上写下“医生+经济学家”。
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想不明白这和历史课有什么关系,但是很有追问下去的兴趣。……今天,我要大家用医生的诊断方法,以经济学家的眼光,写一份诊断书。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两行字:
苏联、东欧20世纪40―60年代经济问题诊断书
要求:病由、病症、诊断、处方、医生签名
同学们有的惊呼、有的微笑、有的面有难色,怎么写啊?他们看着我,有些无助。我说:“因为你们是实习医生,所以不要求单独出诊,你们可以4―6人一组,协同合作,一起完成一份简洁而深刻的诊断书。”
(二)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的复杂性
学校课程是人类经验凝结的成果,并非学生人生经历的产物。即便是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关于人类的过往经验,无论它包含着多么丰富、多么复杂的人生指引功能,也不具有知识终点――所谓终极价值――的作用。任何学习阶段,对学生的经历而言,都是暂时的需要。历史学科不过是用一些比较成熟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探讨历史方面的问题罢了。随着学生的经验逐步丰富,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较大,这与传统的社会环境相对单纯有关。现代社会则不同,学生的生活世界远比学校所呈现的知识世界丰富的多。源自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会导致他们喜欢或不喜欢学校,喜欢或不喜欢历史学科。同样,学习伙伴和学习环境①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比教师的作用还大。所以,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习就成了教师优先考虑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力图合情合理地把学生的经验与所学知识关联起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宜的方法,去认识“不是我该知道多少”而是“知道怎样知道”的道理,促使课堂也具有社会交流的功能。为此,在课堂学习环境中,理应:(1)承认每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需要和想法;(2)如果要学生投入探究活动,就要提供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3)教师既是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和学习者;(4)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他们的问题,否则就很难营造充满快乐的学习环境。
上述要求符合“学习维度”理论,即学习包含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和内部心智获得与加工过程。前者要求使用适宜学生表现的材料和设计方案,②后者依赖启动学习动机以及定向个人学习水平,来实现真实的活动、对话和合作。③
(三)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
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由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和虚拟世界④生成学习结构,单一的以知识世界主宰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教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势必通过数字技术表现得更为生动、具体。学生借助数字技术理解历史、探究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既是现实也是趋势。
可以肯定地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更适宜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要求。诸如自由地做事,喜欢自己定制,富有个性化;更强调公开、公平、公正,并愿意承担监督员的角色;习惯性地把娱乐融入到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注重协作,要求速度,并主动地尝试各种创新。据此,历史教学应减少对学习自由的限定,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集中精力去完成应做的事情,而且要有能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节奏,熟练快速浏览,研究达成最佳学习效果的方法等。⑤
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即可定位要评价的内容,以及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贯通起来,做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从理论基础看,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依然重要。它关乎教学目标的确立,也涉及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一)认知领域
(1)了解是记住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大量使用“了解”这个行为动词,旨在强调学生应达到简单记忆和重组信息的要求。(2)理解是能够有意义地编辑信息。它由转化、阐释和推理构成。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述学到的内容。(3)运用是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获取和使用信息。它通常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归类、抽象和编程,二是解释我们该如何像史学家一样的工作。(4)分析是把一个复杂的内容拆解开,大胆假设并小心求证。(5)综合则需要创造性地产生一个完整的结论。它需要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细节,然后将它们组合成新的知识。(6)评价就是对事物、人物、现象和观点进行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建立评价的基础标准,二是该标准必须运用于要评价的对象。⑥抑或说,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亦在他能否对历史做出有价值的判断。①
(二)情意领域
该领域关乎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合作、创造性、毅力、志向以及价值观,它们与知识或技能不能直接对接。②兴趣、态度、价值观和欣赏也是一个递进关系。而且,从低到高的每个水平,需要形成一种稳定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需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接受与参与。这是学习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接受与参与是否主动决定着学生学习欲望的活跃程度,以及学生认可其学习成就是否得益于学习环境。还有,因为学生习惯地处于消极位置,所以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教师的职责。作为教学评价的技能,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愿地集中精力学习,并在参与中获得更大收获。所谓创设好的学习条件或环境,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更要培养他们愿意倾听他人观点和意见的态度,这在历史教学中十分必要。
(2)做出反应。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也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满足感。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否自觉参与活动、是否具备寻找证据的兴趣、能否扩展选择或活动范围,都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3)做出评价。内化某个观点或价值观,并能够连贯地将它表现出来,是历史教学的特色所在。成熟的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不只是接受一种价值观,而且还关注他们产生支持或捍卫所认可的价值观的愿望和态度。与此同时,也帮助学生认知多样的价值观的存在。为此,教学评价理应包括以下内容:能否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参与社会活动、是否有兴趣和能力把别人带入讨论、是否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仔细考察其他相关的观点、对自己的小组是否有自信等。
(4)组织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联系起来,并知道价值观冲突的原因。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如此。即能够以自己的价值信仰构建富有哲理的看法,以便使自己的社会行为具有一贯性。当然,这也是人们断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品的依据。历史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培养证据意识。比如,遇到新的证据时,能否重新考虑和改变自己的观点;在做决定时,能否依据事实,而不是书本或个人的情绪和意愿下结论。
尽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早已升级,③但是它对教学评价仍然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
(三)评价我们所教的
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评价:(1)我们所评价的内容,必须与所教的内容(含活动)有清晰的联系;(2)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无论何种评价都应反映学生真实学到的东西;(3)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的越清楚,他所选择和运用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就越合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在拟订教学目标、构建单元和教学计划时,应该把评价方式明确地包含在内。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不断评价学生的进步,既可以打消由一次性评价带来的紧张感,也可以帮助教师时时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诸如阅读和写作、试卷、档案袋、个人或小组的活动设计、家庭作业等,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针对历史教学,标准化考试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根本不重要,因为它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实际经历的材料解释、理性分析和独到见解。相反,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还容易导致课程窄化的现象。更糟糕的是,它极易形成成见和偏见。
纸笔考试在历史教学中依然有用,其手段规范,而且技术成熟。传统上,纸笔考试与养成学习习惯密切相关,诸如能自行搜集材料、考核史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知识特点或重点、容易运用比较或概括、强调记忆、使用参考书和利用地图等,对应的测试在解释历史散文或轶事的能力、事实的时间关系、事实来源的可靠性、一种事实连带他种事实的重要性、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等,①也有所发挥。但是,纸笔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毕竟还在终结性评价方面,它不能包含鉴别、分类、选择、综合和撰述“五法”②的全部,也难以实现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或可说它本来的定位就是甄别而非发展。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不必考虑纸笔的方式和方法。至于《课程标准》中推介的内容,在实践中可以结合实际做以下处理。
(一)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兴奋的评价方法。在档案袋中,应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内容包括:任何书写的东西、作业草稿及作业成品、小组活动设计或计划、自我反思(如日志)、所收集的数据材料、创造性作品(如艺术创作或照片)、教师的评语、各种问题草稿、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案例等。也可以采用“学习档案”的形式,旨在对学生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全面的评价。③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档案不仅能够展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反映他们的坚持性、努力和挑战意愿,管理他们学习的技能,以及自我反思或元认知的能力。
(二)等级评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不太信赖终结性评价。因为这种评价常常基于表现性活动,所以小组学习或活动成了评价的基本单位。经常性地对小组学习或活动给予等级评定,显得至关重要。比如,优秀的―5分―总是;良好的―4分―经常;一般的―3分―偶尔;低于一般的―2分―很少;不满意的―1分―从来不。虽然看上去简单,可是教师能够把握好评价的重点――积极参与的程度,那么,诸如帮助小组始终围绕讨论目标深入话题、提供准确的信息、尊重小组其他成员的见解、观点表述得很清楚、评价与主题相关等相当专业评价技能就能够镶嵌进去,并发挥良好作用。更专门的学科等级标准,可以参考《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1999年)给出了8个成就等级。④
(三)评价阅读和写作作业
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每个领域,都可以采用阅读和写作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是: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创作机会;不必总是让学生面对“正确答案”学习历史。比如,写“公民权利”的研究论文,要求“至少有3种资料来源,至少有5句引文;对比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4人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但是,需要简略介绍每个人,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念,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⑤显然,该评价什么、标准如何制定乃至学科学习价值,上述内容已经一目了然。
(四)SOLO分类层次评价法⑥或直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它把历史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结构等5个层次,明确区分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水平划分为: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①
(五)反思课堂教学
简单地说,这种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性、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特点是,该过程具有持续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自身经历中学习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帮助教师不断了解学校的社会环境,从而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②内容包括:对自身教育观念的反思(如从可观察的技术和实施行为深入到有学理支持的批判),对自身角色地位的反思(如确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专业水平的反思(如学科的学养与教养),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诸如以日志、叙事、案例、课例等方式检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得失)。比如,某教师在《圣雄甘地》课后为自己提炼了如下问题和经验:
第一,如何关注学生的感受。有多少教师真正进入了“90后”的内心?有多少教师真正感知了“90后”的心灵困惑?有多少教师真正和“90后”在心灵上做过细致的沟通?第二,深入了解学生。“90后”的学生出生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里,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热点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对待历史也有着自己犀利的眼光。第三,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有多少教师问过,学生“你在想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还有其他想法吗”等问题。第四,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感受其实就是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体味课堂教学。③
19世纪有位英国人说:“考试是非常令人厌烦的。它是为最大的傻瓜准备的,最聪明的人不一定能回答。”如今,我们期望把种的考试文化转变为评价文化,让学生不必在考试面前摇摆不定或产生恐惧感。所以,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需要采用创造性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有用的信息和工具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强调,真实的评价不是通过纸笔考试完成的,而是在接受多种挑战的互动环境中实现的。互动(无论是平和的对话还是激烈的争辩)才有助于生长智慧,才有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为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论说历史教学评价,只要确定为以学生为中心了,它就理应为学生提供发展学科能力的机会,理应创建适宜学生自由发展学科志向的环境,理应尊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批判性,理应蕴涵作用于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智慧。
【作者简介】赵亚夫,男,1959年出生,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公民教育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推荐阅读:
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07-14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06-24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08-12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09-19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10-06
以护理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为轴心打造护理专业实践教育圈05-22
以问题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07-20
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区别09-22
以资源为中心05-19
以学员为中心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