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

2024-07-14

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共10篇)

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 篇1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就业需求的降低,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字称: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 全国毕业生人数将突破700万, 预计达到727万, 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开拓就业渠道,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将成为高职院校的急、重工作。

一、依靠产业结构调整, 做好专业设置对接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 是各高职院校进行改革的依据和基础。专业设置能否及时跟进产业结构的变化, 能否顺利对接产业结构的调整, 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定位。

(一) 建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检测体系。

近年来, 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过程中, 追求社会需求热点, 盲目扩充建设专业种类, 致使某些专业重复设置, 大规模招生, 最终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总供给量远远超过社会的需求, 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 一些学校因循守旧, 迁就现有教学资源, 对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 还在发展和建设。这些因素无疑促使学生更加陷入就业的困境。因此, 在就业服务指导上, 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体系, 了解评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 科学调整现有专业, 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从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方面更贴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二) 打造示范性专业。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中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要求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职业素养等都随之提升。各高职院校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还是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由“量”向“质”进行转变。通过打造优势强势专业, 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社会影响力, 形成特色化的示范性专业的建设。通过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核心就业岗位和目标岗位、科学的课程体系、职业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手段,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二、校企合作, 搭建就业渠道平台

(一)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一是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二是有利于提供学生贴近企业的平台,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知自身、认知行业, 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三是有利于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 使学生能与用人单位提前对接。四是有利于实行嵌入式就业方式, 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血缘”关系, 缩短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

(二) 设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一方面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对本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 提出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 有利于校企进行订单式培养。另一方面, 可以为学生提供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等信息需求, 跟踪毕业生发展成长情况。

(三) 建立企业巡讲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 虽然在校内外进行了实践和实习, 但是面对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迷茫, 找不到就业的信心。而很多学校, 也仅在学生毕业实习时邀请企业进行宣讲。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巡讲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宣讲, 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人文文化、企业理念、用人标准、发展愿景等, 使学生产生职业归属感,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坚定职业取向。

三、多措并举, 拓展就业渠道

(一) 发挥区域人才市场招聘主渠道作用。

政府部门人才市场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窗口和平台。通过这个窗口和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寻求到更及时、更广泛的就业信息。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人才市场开展紧密合作, 利用人才交流会、企业招聘会员年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等途径向企业宣传学校和毕业生。高职院校也可以将本校设为当地人才市场的分站, 实现招聘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共享, 提高就业信息资源利用率。

(二) 举办学校专场招聘会。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 也可以利用本院校优越的地理优势或环境优势, 特别是有校企协议的校企共同体进驻校园, 搭建合作平台, 使本校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 提高求职成功率。也可以在举办学校较大规模专场招聘会的基础上, 举办专业专场招聘会, 通过展示毕业生专业成果, 现场参观毕业生工作实景, 促使企业与毕业生“零距离”接触, 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对口招聘意向, 进一步紧固校企合作关系, 形成长久、持续的供求链接。

(三) 开发网络就业市场。

网络就业市场以信息量大、资源充足、更新快、成本低廉、时效性和针对性等, 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新的招聘应聘方式, 并逐步成为招聘市场的主流。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积极开展网上人才信息发布、网上求职招聘、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人才信息服务, 建立与其他院校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四) 搭建校内专业信息交互平台。

突破专业限制, 实现校内专业信息交互共享, 将本专业关联到更多专业领域。如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 不仅仅是能担当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 也可以走进酒店专业, 从事收银、库管、成本核算员等岗位的工作;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 不仅可以做翻译工作, 也可以走进酒店专业, 从事涉外酒店的餐饮、客房、前台接待等岗位的工作。

(五) 挖掘“校友育人”资源。

目前, 各高校非常重视校友资源的建设, 校友除了对学校发展的直接回报外, 校友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盛行于国外众多大学校园的“校友—学生结对”项目值得国内同行借鉴。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校友在社会资源各方面的优势, 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四、建立专业的毕业指导制度

(一) 建立专业指导师制度。

高职院校“双师”制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建立指导师制度, 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 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 专业指导师在三年专业学习中, 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正确的职业观, 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带领学生积极实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一技之长”, 更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 加强顶岗实习巡访制度。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课时安排占总课时的50%左右, 高职院校普遍在大三下半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并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实习设计。顶岗实习成为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纽带和桥梁, 但也是学生对未来最为迷茫的阶段。特别是一线工作的苦和累, 人际关系的复杂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无措感。通过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巡访制度, 有利于各专业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利于各专业与企业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三) 开展交互课堂, 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

近年来, 我国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战略规划的需要出发, 重视并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高职教育中, 大多采用“双证”制, 但择业空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高职教育应加大“第三课堂”的开设力度, 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 并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加择业机会, 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构筑系统、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途径

(一) 建立组织结构。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单纯划归学校的就业部门负责, 而应以学校为中心, 外联社会公共就业机构, 建立包含学校、专业群、专业、年级等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就业指导机构, 从学生入学之时起, 就开展职业规划,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

(二) 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

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端正就业态度,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打破传统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 改变一职定终身的观念, 鼓励学生学会竞争、勇于竞争。

(三) 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

一是开展与毕业生有关的市场调研活动, 及时发现问题, 为学院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反馈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促进学院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建立用人单位跟踪制度。按照用人单位的行业特征, 根据行业人才的动态变化, 预测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供求关系。

六、鼓励自主创业,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 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虽然给予了许多政策帮扶, 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如缺乏经验、眼高手低等, 也折射出高职院校系统化创业教育缺失、大学生自主创业科技含量低等弊端。

(一) 鼓励自主创业, 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一直是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划中。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塑造创造性思维, 培养科技创业素质。在师资配置方面, 招募当地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创业服务团队, 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二) 提供创业孵化场所, 提高自主创业能力。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实训基地”建设, 建起了“生产性实训基地”, 有些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在校内建立起了“孵化园”或“创业园”,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 而且学生通过在全真环境下开展实践活动, 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 建立自主创业长效保障机制。

目前, 服务业发展在提速,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这些都将会创造更多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岗位。近年来,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从资金和技术指导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如税收优惠政策、税费减免、培训补贴、落户政策等, 增强现实针对性,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中, 拓展出更加广阔、通畅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包奕峰, 陈江.论拓宽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途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14) :6

[2].彭晓峰, 张朋.对拓展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15~17

[3].邹新月, 周志强.产业结构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0 (2) :5

[4].张宏雷, 刘雪辉.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 篇2

课 题 1:“我的电脑我做主——计算机硬件初体验” 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常用硬件设备;

2.学会辨认、了解常用配件的功能;

3.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计算机常用硬件设备的名称及其作用,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五大基本组成部件。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图。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法、观察体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结合了体验式学习、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合作探究等学法指导

教具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硬件展台、图片资料、游戏道具、每桌一台拆开的主机箱、彩纸、学习素材、调查问卷、个人桌签、积分表、大白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分组及组内职责分工;

2.前置作业:计算机硬件调查问卷,相关计算机硬件学习资料的收集 3.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会实践调查:(1)“天源电脑城计算机硬件设备调查初体验”(2)“计算机实验室硬件探秘之旅” 【1.吸引注意力】(约3分钟)

热情开场,激活课堂。学习需要热情,课堂需要氛围,学生的精神状态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课前我设置了三分钟与学生的激情互动破冰环节,通过热烈的口号掌声互动小游戏,宣达硬件达人挑战、小组财富基金以及优秀小组的评选规则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2.建立连接】(约10分钟)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课程内容的实践情境,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效对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再通过课堂进行归纳总结提升,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此环节能让学生充分感知计算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突破只有在课堂被动学习的惰性思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热情!为本堂课教学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XXXXXXXX》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XXXXXX 授课班级:XXXXXXXX 1.播放录像。课前教师带领学生亲身参与计算机硬件社会调查和计算机实验室硬件探秘之旅,用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制的视频来引课,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刻融入到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来。并由此视频向下面新课展开过渡。

2.建立连接。师:同学们,计算机硬件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今天也让我们来做一回硬件达人吧!

目标达成预测:通过播放实践小分队在天源电脑城进行计算机硬件设备调查和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学习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一种轻松活泼有趣并且生活味十足的学习氛围中,激发想要学好计算机硬件的强烈愿望!【3.介绍框架】(约3分钟)

课程开始介绍框架是很重要的,每个成人都有很强的掌控欲,中职学生也马上接近成人,他要知道老师今天要教什么,怎么做,对他又什么益处,他才能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对你接下来的内容产生兴趣。此环节通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起学习者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期望,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激活旧知、引入新知、练习与反馈一】(约24分钟)

硬件达人第一关:了解计算机有哪些常用的硬件设备,可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识别,并简单了解它们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分享、动画演示、硬件展台(每组桌上都有一台拆开的主机箱、同时在讲台前有硬件展台,上面摆放了各种常用的硬件设备),游戏PK赛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对计算机常用硬件设备的外观、名称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课堂小结、通关练习的完成,强化加深记忆,巩固本小节知识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形式的精心设计和有效有序切换,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快的旅程中得到收获!【4.激活旧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有哪些常用的硬件设备吗? 《XXXXXXXX》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XXXXXX 授课班级:XXXXXXXX 生:找2位同学分享。【5.引入新内容】

播放动感FLASH动画,了解计算机常用硬件设备的外观、名称和作用。【6.练习与反馈】

【硬件达人之闯关游戏第一关】——“开心辞典之硬件猜猜看”

游戏目的:寓教于乐,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常用硬件设备的外观、名称和作用。游戏规则:选出积极主动的两组同学参与,每组派1名代表,游戏时间为1分钟。游戏分三个挑战,有10万题目的挑战,有20万题目的挑战,有30万题目的挑战,难度依次增大,答对题目所得分数依次增多,答错题目倒扣分数也依次增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题目内容有看图说出硬件名称、根据硬件的作用说出硬件名称,根据硬件名称在硬件展台上找到相应的硬件实物展示给同学们看等等。哪一组在1分钟内答题所得分数越高,谁就是游戏的胜利者!

本小节教学策略与目标达成预测: 1.教学效果:

1)当学生还沉浸在观看社会实践视频的快乐中时,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计算机有哪些常用的硬件设备?”,基于大家都有使用电脑的经历,这个问题就像启动开关一样迅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自主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连接!

2)根据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通过播放“计算机硬件介绍”的动感FLASH动画极大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既而对计算机常用硬件的外观、名称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感性直观认识。

3)这个时候再通过“开心辞典之硬件猜猜看”的闯关游戏,让学生在充满竞争的热烈气氛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寓教于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最后再通过课堂小结、通关练习的完成,强化加深记忆,巩固本小节知识点。2.教学管理:

教学的过程就是带团队的过程,游戏PK赛形式,充分激发团队荣誉感,每组进行分工,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课堂秩序活而不乱,值日小组承担起教师助理的角色,学会履行责任,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到最好,为老师、同学、课堂更好地服务,赋予职业思维,提早进入职业人状态!

任务一完成后的认可:硬件达人第一关过关成功!给予自己喝彩的掌声!《XXXXXXXX》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XXXXXX 授课班级:XXXXXXXX 【激活旧知、引入新知、练习与反馈二】(约24分钟)

硬件达人第二关: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计算机有更加整体全局的认识。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与人体结构和进食消化流程等的类比分析,发现原来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竟然和人体有相似之处,形象的比喻,轻松化解难点!

人体结构图: 计算机硬件系统工作原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结构图:

【4.激活旧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硬件系统分为哪几个基本组成部分?工作原理是怎样? 生:找两位同学分享 【5.引入新内容】

通过人体与计算机进行形象对比,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6.练习与反馈】

【硬件达人之闯关游戏第二关】——“玩转魔方” 游戏目的: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游戏规则:白板上贴有磁板(写有今天课堂上所学的计算机常用硬件设备名称和计算机的几大组成部件的名称),杂乱无序,发出挑战令,第一位同学排列出计算机的几大组成部件,第二位同学要将这些杂乱无序的磁板按照计算机硬件的几大组成部件进行重新归类排序,比如说:哪些硬件设备属于输入设备等等,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完成计算机硬件组成结构图。

本小节教学策略与目标达成预测:

1)当大家还沉浸在硬件达人第一关过关成果的喜悦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么多硬件设备,它们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呢?换句话说,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分为 《XXXXXXXX》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XXXXXX 授课班级:XXXXXXXX 哪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呢?他们之间又是如何来协调工作的呢?”学生此时会迟疑困惑,同时也会积极思考!

2)这时候展示一幅人体结构图,和学生一起讨论人体器官(口、大脑、胃等)的作用,分析食物输入(口)——存储(胃)——消化(受大脑的控制)——输出(排泄)的过程,课堂气氛轻松有趣,教师适时揭开底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与人体有着惊人的相似”,用PPT向大家展示出两者的对比,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总结归纳提升;

3)这个时候再通过硬件达人之闯关游戏2“玩转魔方”,让学生对所学硬件进行归类,哪些属于存储器、哪些属于输入设备、哪些属于输出设备等,完成的学案作业(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结构图)粘贴在本组的呈现大白纸上,教师当场进行点评在游戏中,轻松达成本小节教学目标。

4)最后再通过课堂小结、通关练习的完成,强化加深记忆,巩固本小节知识点。任务二完成后的认可:硬件达人第二关过关成功!给予自己喝彩的掌声!【7.复习】(约5分钟)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同时,给出一些硬件学习网址给学生,让大家学会进行课外学习,并提出可以在QQ、微博等学生喜欢的交流平台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与学习!接下来,抛出问题“家里急需购买一台电脑,你该如何帮助家人选购一台性价比好的电脑呢?”,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计算机购机攻略”调查表的布置将课堂教学又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做好铺垫。【8.行动计划】(约6分钟)

1.课已近尾声,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实现,通过小组讨论、愿望卡的制作,粘贴愿望树,学生分享创意等方式,畅想未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可以实现怎样的功能!目的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未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做出大胆的设想!

2.课后行动计划:1)拆开电脑主机,认识每一个主机内的电脑硬件设备,并重新装机;2)选择3-5种最常见的硬件设备,进行深入的了解,写一份常见硬件设备分析报告。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学生们大胆想象,创意无限,同时制作愿望卡,粘贴在愿望树上,这种方式形式新颖,所有同学都动起来,再次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XXXXXXXX》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XXXXXX 授课班级:XXXXXXXX 【9.凤尾结束】(约5分钟)

1.认可表彰:(1)评选优秀团队,认可表彰;(2)认可在课堂上有积极发言的同学;(3)认可在课堂上有认真参与学习的同学,顺利通关成功的同学,荣获硬件达人称号;(4)认可值日小组同学的努力付出。

2.填写课堂教学反馈表和自我学习评估表,布置课外作业。3.教师寄语:我的电脑我做主,我的硬件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中心” 篇3

2008年11月,我随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考察团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并参观了多所中小学,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文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的感受是:教育家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深入每个美国人的内心,那里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文化。这不仅体现在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上,也体现在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上,更突出地体现在深层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上。

一、物质层面

1.空间上:在我们所参观的学校中,学生的活动空间很多。大多数学校都只有学生学习的教室,却没有供教师备课专用的办公室,美国学校的教室大多是专用教室,教师的办公室地点就是自己所负责的专用教室的一角,教师的全部工作几乎都是在学生中间完成的。在有的学校,全校教师共用一个不大的休息室,却留给学生若干单独的辅导室。如报考大学的咨询室、学生领袖办公室、家长接待中心等。即使学校空间十分紧张,学校也会留出充分的空间给学生开设舞蹈、器乐、戏剧等校本课程。健身房也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楼道里,教室里,包括黑板的上方、教室门上,乃至其他任何一个角落,都展示着学生的作品。

2.时间上:学校把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得非常充实,组织得井然有序。学生每天上10节课,每节课45分钟~55分钟不等,午餐也作为一节课被排进了课表。这样,不同学生的用餐时间被依次排开,既避免了食堂的拥挤,也方便了教师的组织工作。学生没有过多的随意时间,课间也只有四五分钟。学生一天的生活比中国的学生还要紧张。但这种紧张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紧张。

3.设备上:我们所参观的学校使用的是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都摆放着不止一台计算机,教师普遍拥有台式电脑或笔记本。在一些教室门口的架子上放着若干台备用笔记本电脑,供学生上课随时使用。由于是专用教室,很多实验室都将设备直接放在教室,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都可以随时动手试一试。图书馆设在教室旁边,学校把学生最常用的或最喜欢看的书籍放在一进门的地方,图书借阅没有繁杂的手续,学生在课间可随时光顾。学校同时开设两种阅览室:一种阅览室和我们国内学校的阅览室一样,室内非常安静,学生不能随便说话;在另外一种阅览室内,学生可以自由交谈,坐立随意。每个教室都有书架,每个书架都摆满了图书。有的学校的走廊内还放着钢琴,学生可以随时练习。

二、制度层面

1.国家法案。《不让一个孩子落伍》(No Child Left Behind)是2002年1月8日美国前总统布什签署的一项教育法案。这项法案要求到2014年,美国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要达到及格的水平。根据这一法案的规定,美国所有学校都建立了让每个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保证机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设专门时间、专职教师,并在专设的个别辅导室进行个别教学。有的学校发动高年级优秀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一帮一的辅导。

2.考试评价制度。美国政府增加了对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体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美国政府对考试规定得非常详细。出题有专门的考试公司,对组考者和考试本身也有具体规定。不仅对什么时候考有规定,而且对成绩的划分,以及监考、阅卷、评分和考试结果的使用以及补习服务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最后美国政府还会对考试内容进行审计,审计项目包括考试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有偏向等,并且还要进行试考,题目合格才能进试题库。考试公司要用18个月的时间制作一份考卷。他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还体现在要专门为非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延长考试时间,有的甚至用不同语言印制试卷。

美国使用标准分公布成绩。学校在给家长的报告单中既有成绩,也有等级,还包括学生在哪些方面有长处,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包括需要看什么书,上哪个网站,留意什么内容,家长能帮学生做什么等,同时还提醒家长要经常和教师沟通,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招生考试与纪律问题的处理上,他们能够面向所有学生,客观、公正、公开地严格执行程序。例如:斯蒂文森高中招生录取学生的唯一办法是考试,不管学生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都不能例外。

3.学生管理制度。美国的纪律法案也是全州统一的,避免了处理问题学生的随意性。学校自身制定的针对学生的规章制度则常常吸收学生参与组织运作。有的学校设有学生政府、学生法庭,还有的学校甚至有100多位学生领袖。在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学校由学生组织制定纪律要求。

这些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学生档案中的个性化信息有几十条,基本信息就包括祖籍,家庭收入、父母电话号码、免疫信息等很多项;此外还有很多有关学习的信息,包括所修学科、各种活动表现、上课表现,包括学习状态等;还包括学生的各种作品,统一考试的成绩等。这些信息也是大学录取学生时需要参考的项目。

4.教师评价制度。“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他们对教师的考评和培训上。学校每年开展3次对教师的正式评价,他们不仅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还把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引导状况作为主要的、经常的评价内容。评价的核心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教师教了什么,怎么教的,为什么这样教,学生的哪些表现反映出教学效果的好与差?这节课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结果意味着什么?通过这节课你对学生有什么深刻的了解?如果再教这节课,你会继续使用哪些教学法?会做哪些改动?

三、精神层面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些学校非常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鼓励教师奉献,并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不准在课堂上进行宗教宣传等。中小学校长和大学教授都一致认为:中小学教师没有完全的表达自由。因为中小学生不如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更容易受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穿戴要保守、传统,说话要谨慎,但思想要具有包容性,要能够接受学生的各种表现。他们要求教师树立一种理念:教学不仅是一种职责,而且也是自己从学生那里获得新思想、新视角和反馈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2.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课程。我们所参观的几所学校开设双语课都是因为学生母语非英语。学校甚至还会对学生进行很深入细致的调查:如学生早期讲什么语言,他们与家人讲哪种语言,他们与邻居讲哪种语言,父母和邻居各讲哪种语言,他们对学生使用哪种语言等,之后才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课时的语言学习课程表。他们的课表真正做到了个性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学校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各个学校的选修课都是非常丰富的,既有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课,也有体育、科学课等。他们组织了校内外大量的学生活动,并且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的足迹遍及国内外,遍及各个行业,他们到过亚洲、欧洲、澳洲、非洲的很多国家。许多中学都开设了大学预科,即AP(AdvancedPlacement)课程,这给学生将来的大学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大学录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学校能够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生指导员、家长、咨询师以及从社会各行各业聘用的兼职教师等。

3.注重学生的能力建设。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这些学校开设全球化历史、双语课等都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变化的世界,他们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原本以为美国的学生课业负担不重,但这种认识在这里完全被现实否定了。我们见到的学校教材,都是精装厚厚的上千页的大本。他们的理科一年的课本居然有上千页,里面有大量的阅读材料。

美国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有制订学习计划的专用本,里面有制订学习目标的指导语,有如何管理时间的指导词,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需要自己制订每天的学习计划,并且各科都有相应的计划用本册。

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 篇4

一、要详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知识现状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知识现状对于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一个基础,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了解与该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情况, 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比如说在苏教版物理第一册1.3《长度的测量》备课过程中, 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以及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 在“最近发展区”和“对症下药”的原则下组织教学过程。从学生的知识现状来看, 长度测量是一个基本知识, 学生在小学当中就已经接触过, 在现实生活当中也会进行一些长度测量的实践活动, 但是这些测量活动比较简单, 细致严密的长度测量大多没有经过。这就要求在知识教授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 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比较强, 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表现自己, 在教学设计上要利用好这一点, 设计一些互动或者学生实践测量的环节, 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当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思维障碍, 比如说学生是先认识刻度尺, 反过来认识测量本身就比较别扭, 经常会漏写单位或丢失估读数, 这些都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纠正。

二、明确教学的意图和指导思想

初中物理教学仍然是一个基础学习的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的过程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学习当中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 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意图。当然,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当中要重视三性, 也就是“生活性、主体性和实践性”, 生活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创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用学生身边的物品材料来做实验, 探究物理知识,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在苏教版物理第一册1.3《长度的测量》这一节课的学习当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普通的学习尺来测量室的长度、宽度, 并计算教室的面积,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长度的测量, 并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他们知识迁移与掌握。值得注意的是, 实验是一种基本物理能力, 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当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材当中设计了多个实验环节,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将这些单调的实验设计得更富有启发性、探究性, 以体现出实验的价值,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观念, 意识到物理科学的发展就是在实验中进行的, 其历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发展→问题→解决”的循环过程。当然实验的内容也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的实验更具有启发性和实际教育意义。

三、在情境展示中科学地提问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处在教学的中心,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符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而提问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 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初中物理教学当中的提问不能是简单的你问我答, 而是将提问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当中, 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提问, 让提问变得更加具有启发性、联系性和针对性。还是以苏教版物理第一册1.3《长度的测量》为例, 在提问之前, 教师需要预先设定教学情境, 比如说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在班级比较任意两张课桌的长与宽 (事先考察) , 通过观察与测量之后开始提问, 提问要以情境设置为切入点, 以所要学习的测量知识作为联系点。教师:“目测, 比较两张课桌的长与宽。”学生的回答一般是看不出, 因为任意两张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几乎都是差不多的, 这就引入了测量的重要性及所要学习的测量知识, 紧接着教师可以再问:“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地知道哪张课桌面积大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这就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总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是素质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之上,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但是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的要求下, 初中物理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观念和物理探索能力。本文详细地论述了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希望能够给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教学转变

参考文献

[1]邹鸿志.“构筑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复习法[J].物理教学探讨, 2004, 22 (230) :21-22.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1 教学与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研究 篇6

首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E时代的社会要求。E时代中的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实施和应用, 可以主动去搜集教学信息和相关网络教学内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方式, 可以逐渐被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录像、网络课程代替。其次, 传统的教学, 以教师讲授课程为主的课堂设计, 在沟通方式中属于典型的轮式沟通, 由教师一个人讲给一群学生去听, 这种方式的沟通, 尽管有其一定的优点:例如领导明确性高、效率高、准确性高, 但是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轮式沟通有着显著的缺点:就是成员参与度低, 成员的满意度低。教师为主的讲解很难让大多数学生满意。再有, 被动学习的效果远远不如主动学习。以教师为中心, 将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学习只有变成学生主动的选择, 才能最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

总之, 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与课堂设计, 更多关注于知识点的传授与掌握上。要想提升成员参与度与满意度, 就必须转变沟通方式, 也就是转变我们的课堂设计, 通过新的课堂设计,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就需要在课堂设计上转变学生是被动参与学习, 以听课为主的现象, 而成为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主动参与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进, 更多地侧重于理念与方法, 把讲授知识的课堂改为学生主动探寻, 主动学习, 群体学习并掌握知识的课堂。这样, 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知识成果和技能成果, 更会让学生们收获一定的态度成果, 让学生们在个人目标、价值观、自我认识、待人态度上获得真实体验, 学生们的态度成果就是从其一边实践, 一边得到教师从旁的指点中不断获得的。

二、国内外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以约翰·杜威开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为代表, 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 认为社会生活和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教学往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A·S·尼尔的夏山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 其主题是解放学生, 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 不去干涉和打扰学生的自我发展, 打破师生间的等级关系, 消除学科间的分界, 以及把经验学习放在和书本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0世纪80年代, 西奥多·R·塞瑟提出了“要素学校”理念, 认为在教学内容上, 要素学校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 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同时, 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较少使用标准化测验, 这些都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简言之, 要素学校的本质, 是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授传统的学科知识。Pete Strevens (1983) 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与学习者的学习进度紧密相关, 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在初级阶段, 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在中级阶段,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 在高级阶段, 则是“以学生为中心”。Johnson (2001) 认为, 如果决策时的主要思考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本质相符合, 那么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反之, 如果决策时主要考虑教师, 那么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换言之,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 若能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要的位置,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得以体现。

总的来说, 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对“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证研究, 强调以教学效果来评价教育改革的成败, 关注如何把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更好地融会贯通,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国理论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从研究方法上看, 国内关于学生中心的研究可以分为思辨型、介绍型、实证型和理论性等方面, 大部分研究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如檀东星 (1999) 、赵堪培 (2000) 、刘海量 (2003) 、曲文婕 (2004) 都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并主张应该下大力气转变教学观念, 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子。也有部分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疑问, 如曹光久 (1994) 指出, 教与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环节, 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无异于学生的自学, 而自学与有指导学习的效果孰好孰差不言自明;马壮寰 (2003) 也指出, 不分辨课型差异和教学性质, 片面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值得提倡。再有, 国内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大部分是思辨性的经验谈和教学体会, 缺乏实证研究成果, 而且大多集中于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领域, 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本课题组成员经深入研究和实践认为,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活动, 同样符合:行为学中的“行为”—“激励”—与“绩效”间的关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法改进能够提升本科生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本科生的一个学习任务就是学会与人合作, 进行团队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改进, 对于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有积极作用。要转变传统教学中, 以教师的授课为主的情况, 为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参与、主动学习为主的情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团队学习和活动的方式,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 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在大学学习中实现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习动手工作, 也学会如何作一个社会人, 真正实现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转变。因此, 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应用

为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效果显著。“以学生为中心”改进的本科教学方法其宗旨就是以“激励”为导向的课堂设计。具体做法包括:第一, “物质激励”与成绩挂钩, 第二, “精神激励”与团队荣誉、团队成绩挂钩。具体来说主要有“一个宗旨”和“三个模块”。

“一个宗旨”就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宗旨, 通过“问题导向”的方法, 把每节课堂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生的个体任务或群体任务。“三个模块”为第一模块, “团队学习、团队竞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团队学习与团队竞争方式, 比较有效;第二模块, “多元化课堂设计”模块, 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融合当前企业面试、考核中常用的各种方式;第三模块, “群体动力”模块, 采用WHO-TO-WHOM (谁向谁在说) 群体动力设计, 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过程中, 也能通过记录WHO-TO-WHOM数据, 从其他学生和群体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本科的教学方法, 经过六个学期在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本科生课堂中应用, 发现该设计方案能够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这不仅表现在学评教的成绩较高, 采用这种课堂设计后, 授课教师每学年学评教均在90分以上, 其中各项成绩学生最满意的就是“教师教导有方, 学生收获大、兴趣浓”, 该指标连续三年评分满意度都超过95%。同时, 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和课堂设计还表现于, 学生们的出勤率很高, 课堂参与度也很高。学生一旦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他们会感觉课堂不再是被动参与, 而是主动完成任务, 这个过程更加愉快, 更有收获后的满足感。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收到的实际效果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体后, 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并且促进了学生在“良好地与他人合作”、“为自我行为负责”等方面的成长。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同时还能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一定作用。

总结: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要求高等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教学观的基本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符合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 是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学生为中心”改进的教学方法既强调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 也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该理念与方法的探索, 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上的全面发展,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并且需要在未来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

摘要:传统教学理念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书育人为本, 但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 这种理念会让当代大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本科生课堂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 并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本科,教学,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Geoffrey,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al Discipline[M], 1999, The Falmer Press

[2]方展画,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3]郭晓宁:以学生为中心: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J].教育探索, 2002 (12)

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 篇7

朱克勇:学校始终把毕业生就业的状况, 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工作中, 切实贯彻上级文件精神, 认真执行“领导重视, 组织保障, 人员到位, 经费落实, 政策鼓励, 全员参与”24字就业工作方针, 深入推进“学校领导统筹全局、就业中心具体牵头、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院系班级层层落实”32字就业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研究为一体的10字就业工作体系, 以促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为中心,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 以开拓就业市场为主轴, 以加强就业指导力度为抓手, 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为依托, 以完善信息平台为保障, 有效开发和利用各方资源做细做实目标考核、全员参与、职业教育、政策引导、市场拓展、创业助跑、服务保障和就业帮扶等8大促就业工程, 有效促进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健康、持续发展, 学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 学校也因此多次荣获“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优秀组织奖”、“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记者:我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哪些举措, 在开展校企合作上有哪些新的方式给学生和企业搭建高效的平台?

朱克勇: (一)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建设就业创业基地。通过上门走访、联手共建、政府搭台、校友牵线、科研合作、文化宣传等途径, 先后在江苏中洋集团、大金空调有限公司、上海对外服务有限公司、上海鼎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智上海外企服务公司、广东振华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海博物流 (集团) 有限公司、上海融氏企业有限公司、上海爱屋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市都市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廷亚冷却系统有限公司、上海捷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丹尼斯克 (中国) 有限公司、川田机械制造 (上海) 有限公司、浙江粤海饲料有限公司、浙江恒兴饲料有限公司、水产科技园、上海捷联咨询有限公司、中国 (上海) 大学生创业公共实训基地、上海震业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等单位建立200多个就业创业实习基地。

(二) 全面实施“市场拓展工程”, 多渠道、全方位建设就业市场。

紧紧围绕学校新时期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 突出我校特色学科优势, 坚持“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毕业生市场定位和“巩固、拓展、提升”的方针, 根据学校的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 最大限度地优化就业结构, 研究市场、培育市场、构建符合我校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市场体系。

1、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广拓就业市场。校、院两级市场拓展人员把展报国企业行实践活动。每年暑期, 联合校团委, 开展“上海海洋大学大学生报国企业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选拔优秀的在校准毕业生同学到长三角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知名企业中去访问、参观、调研。着力推进“就业实习计划”, 利用暑期组织大三年级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 增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全面了解, 深化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和良性互动。

3、创建驻校工作站。加强与一些地方人才机构的联系, 设立“驻校工作站”。通过驻校工作站, 地方人才机构及时向学校通报当地有关人事政策和用人需求信息, 组织本地用人单位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校园招聘活动。学校也积极为各地提供急需人才, 协助开展人才培训, 实现地方与学校的协作发展、共建双赢。

4、加强网上就业市场建设, 多渠道开辟“就业源”。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猎渔”工作室, 积极依托互联网开走访、联系用人单位工作固定化、常态化, 每年的7—11月份是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黄金时节, 各级就业市场拓展人员至少每周走访一个新的用人单位, 并及时总结、反馈走访成果, 校就业指导中心每月召开一次市场拓展交流会, 分享经验, 剖析失败的原因。针对市场拓展工作中突出的校友、老师、学生, 学校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贡献奖”, 年底将根据其市场拓展的数量和质量在就业工作研讨会上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此外, 还应积极发挥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的作用, 不定期邀请企业老总、人力资源经理到校进行企业宣讲, 宣传企业文化和选材标准。

2、着力推进“就业实习计划”, 开发网上就业市场。此外, 学校还将积极推出网上视频面试、毕业生视频简历等多种信息服务方式, 真正把市场搬到了网上, 给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极大方便。

5、建立就业合作联盟。加强杨浦区、浦东新区各高校的合作与联系, 筹建区域就业合作联盟, 积极开展校际间的横向联合, 市场共拓、信息共享, 共同建设就业市场, 共同举办大型双选会、毕业生推介会, 共享就业网站信息, 相互推介市场, 共建就业基地。

6、充分发挥各地校友会和校友作用。每年举办由校友创办的企业、校友就职的企业、校友推荐的企业专场招聘会;建立各地校友会就业信息发布平台, 不定期发布由各地校友会整合提供的就业信息。

记者:在就业工作中, 对学生的辅导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学生认清自我和定位发展上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校对学生的辅导从哪些方面入手?

朱克勇:一、在职业辅导方面完善职业辅导体系。学校建立了以“诊断式”学生职业测评为基础, 以全程化、全员化的生涯发展与创业教育为重点, 以能力素质拓展为辅助, 以个性化咨询为补充的就业指导体系, 即“1+3+X+1”高校就业教育指导模式。“1”为一门《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3”为《求职管理》、《创业基础》、《职业能力拓展》三门选修课程;“X”为与课程配套的各类大赛、创业就业专项训练营等若干项活动、讲座、报告、培训;“1”至少接受一次个性化咨询辅导 (含职业测评) 。

强化课程建设。在第一课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求职管理》、《创业基础》、《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 聘请专家、成功校友、心理咨询师开展系列讲座, 指导学生正确定位, 确立职业方向和努力目标。在第二课堂引进北森职业测评系统和职前教育网络学堂,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大学生自主就业协会和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则为毕业生分享信息、交流经验搭建平台。

开设“专家门诊”, 职业咨询师为大学生就业把脉。选派教师参加“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师资培训, 挂牌门诊, 为同学职业化咨询和个性化服务。

二、创业教育方面

1、建立了协同配合、运行高效的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校、院两个层面都成立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并建立了由校领导牵头, 校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部、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科技处、资产经营公司等部门共同参与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校就业指导中心专门成立了“学生创业教育教研室”。

2、建成了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兼专职师资队伍

经过近几年校内培养和校外聘任, 目前, 我校从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已达41位, 其中校内15位, 校外26位, 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师资占32.5%。

3、设立了多项能引导同学“想创业”的激励政策

学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科技创业奖励基金、科技创新专项奖学金、大学生创业励志捐助基金等用于激励学生创新创业, 积极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引导同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4、搭建了多个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平台

2008年起把《职业生涯规划》列为本专科生必修课, 开设《创业基础》和《求职管理》全校选修课, 2010年起又调整必修课大纲将创业基础部分加入必修内容;先后与上海水产科技园、上海捷联咨询有限公司、中国 (上海) 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上海震业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广东振华电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创业孵化与实践基地;合作开发了专业化创业实训软件系统、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系统, 建设了创业模拟实验室和临港海洋科技创业苗圃;定期组织举办创业表彰会及创业者沙龙、创业政策进校园、企业家报告会、创业训练营、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实现了创业教育与实践服务的全程化。

5、公开出版了多个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成果

编著并出版了《大学生创业训练教程》、《择业与就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中国青年创业案例精选》等创业教育类教材5部, 在《教育思想理论》、《中国校外教育》等杂志公开发表创业教育类论文10余篇, 开展有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15项目, 创业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6、成功培育了多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和学生社团

据不完全统计, 近三年来有800多人次学生参加了由创业课程的学习或实践, 成功培育出了50余支创业团队, 注册资金达到2000万元, 其中, 16个项目获得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资助。此外, 学校扶持、指导和壮大了大学生前程工作室、大学生创业社、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自主就业协会、JA组织海洋分会等多个学生社团, 形成了大学生自助服务生涯发展与就业的良好氛围。

7、重点实施了学生创业助力专项计划

此项目由校招毕办、研究生部、团委、校资产经营公司以及校外有关机构、企业联合实施, 共同推进我校学生创业的系统工程。创业助力计划主要为我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合作、加盟、融资、贷款及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由学校组织专家为若干名我校大学学生提供一定学时的免费创业培训, 并由校资产经营公司以及有关校外企业对我校学生进行创业投资。

8、多次捧得了全国、全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奖项

我校学生先后荣获“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上海赛区一等奖、第六届“上汽教育杯”科创大赛特等奖、第十六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三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记者:在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校园招聘会是在校生找工作的首选, 请您谈谈我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的情况以及招聘中反映出的现象。

朱克勇:截止到2011年7月, 我校共举办80余场不同规模校园招聘会;动员师生员工主动出击, 收集就业信息达4500余条;通过电话联系、登门拜访、参加招聘会、网站猎寻等途径, 联络用人单位850余家, 收集有效就业信息达2650余条。此外, 2011年各学院共开发和利用了280余位校友参与就业工作。

2011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良好, 企业人才需求明显增加, 到校招聘的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近20%。机械类、工程类、食品类、物流类、管理类、计算机类、语言类专业市场需求较好, 供需比达1:3.5以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仍是毕业生首选的主要就业地;毕业生的基本流向为:厂矿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科研、学校) 、银行、民航、攻读研究生、专升本、出国深造、自主创业等等。从2011年统计情况来看, 毕业生中65%左右的毕业生进入中外合资、独资及民企就业。随着各级政府和学校各项优惠政策的引导, 毕业生就业观念相比以往有了一定的改善, 参加国家和地方项目就业、艰苦行业就业、离沪就业人数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 目前我校每年培养3200多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 涉及44个专业或方向。其中水产类、海洋类及食品类是我校的特色专业, 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另外, 工程类、计算机类及经贸商科类专业市场需求也比较好。

记者:一批一批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 对他们来说是迎接挑战的时候, 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培养的考查, 我校2011届毕业生情况怎么样?对毕业生您有什么建议?

朱克勇:2011年我校共有毕业生3837名, 研究生501人, 本科3169人, 高职167人。截止到7月10日, 全校总体签约率为61.7%, 就业率79.72%, 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其中毕业生离校签约率高于去年同期5.2个百分点。

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教学,学生,中心,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 “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教学. 教师如果能积极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必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教学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最终达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作为大学基础课程《高等代数》的主讲教师,能否使学生学会大量的知识,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树立科学的思维和观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学生通过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专业实践,在教师帮助下自主获取知识并形成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教学活动的总称. 浙江大学承担《高等代数》课程的老师均为中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优良. 现有的教学队伍基本上能够以科研来带动教学的改革. 浙江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科研实力比较强,但是如何将自己的科研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经验、思维创新方法、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带学生走上学习和科研的第一段路.

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掌握所授课程的前沿知识,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强调《高等代数》的实际应用( 特别是数学建模等) ,在第一堂课后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很好的研究素材; 引导学生阅读前沿性文献,并让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真正实现研究导向性教学.

我们在《高等代数》的教学过程中,编了一本《高等代数》课外阅读材料. 该材料包含了浙江大学的主要专业需要用到高等代数的一些重要实例,这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注: 《高等代数》上册是全校的大类线性代数课程) .

二、践行换位思考的教学方式

要真正把学生和老师看成是平等的,在跟学生沟通、交流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要做到尊重学生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要循循善诱,讲清知识又要讲其外延. 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声音要抑扬顿挫,并且要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例如在讲域的概念时,可以提一下环,交换环的概念. 在讲群的概念时,可以介绍一下半群、clifford半群等概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移动位置,使学生感觉老师时刻会在自己身边,并随机的向学生提问,这样学生就会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

三、内外部的激励

浙江大学教师的科研压力是巨大的,他( 她) 们要面临升职等,所以要他( 她) 们抽出时间研究教学,需要有内外部的激励,教师才有认真从事教学的动力,才会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

浙江大学最近几年很重视教学. 升职称时,教学不合格,采取一票否决制. 有各种评价机制,如每年都有教学考评、各种教学比武、本科教学奖、优质教学奖、心平教学奖( 最高奖金高达100万) ,这些举措无疑会使教师对教学付出更大精力,更加投入. 浙江大学已经有教学系列的副高和正高职称.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课堂上,讲重点,讲知识的背景与形成过程,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利用学校提供的先进的技术教学平台,教师把这门课的一些资料公布在网上,让学生自学和思考,并提出若干外延课题,让学生去解决. 学生有问题可以发布在网络课程中的问题集锦里,或者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时与教师或助教沟通交流,共同讨论.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

五、保持和学生“零距离”,体现教师亲和力和人格魅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 篇9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诠释

如何理解和诠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解释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理解。

《格林伍德教育词典》指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能够影响自己学习的内容、形式、材料和进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处于中心。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并且给学生提供进行有效学习的技能指导[1]。

杜肯大学威廉姆·巴伦内从心理学的视角, 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进行了界定, 认为它是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学和要做; 赋予学生权利, 让其更充分地参与, 更好地被激发, 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效果超越对孤立事实的死记硬背, 强调高层次 ( 由记忆、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创新) 的思考[2]。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从本科教育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自由发展,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未来学生能够成为最适合他自身的自己, 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3]他认为, 学校应一样地关心教师的方方面面,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丝毫不否认更不排斥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献君指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是指教师围着学生转, 也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 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从 “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 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如何学以及学到了什么。[4]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新认识

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中, 不仅要考虑到师生关系, 不同学段、教材、课堂组织形式、学校环境等因素也要周全考虑, 这样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起自主学习性, 鼓励其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从实质意义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 一) 转 “教”向 “学”, 正确把把握师生观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 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变革, 是从 “教”向 “学”为中心的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索性, 以学生为本, 看到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在教育中没有只有学生的教育, 同样也没有只要教师的教育。

( 二) 更改课堂教学模式, 重建教材

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职能。首先, 课堂是我们的主战场, 在课堂中始终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彰显学生个性和挖掘学生发展潜能, 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其次, 要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真正的运用到教材编制中去。以学生为中心源自西方, 从西方的教材中我们发现其内容无时不刻的体现着这一教育理念。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中介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 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糅合在教材中, 通过这把教材的利剑即可以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可改变学生学习的认知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 三) 把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征, 合理运用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学生的思维、语言、记忆、能力、性格等心理方面的成长, 身体机能的发展, 同样有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学生都表现出对事物不同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一学段学生的发展情况, 以此为基础来构建该学段下怎样运用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同样, 不同的学科学科结构不同, 需要达到的要求和目的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分门别类的渗透到不同学科。

( 四)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

在美国,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90 年出版的 《校园生活找回失落的校区》中呼吁加强校区建设, 营造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将学术化和社会化融于一体的教育环境。[5]这证实校园文化的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沟通人们思想感情, 融合人们的信念情操, 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 使全体师生产生对目标, 价值观念, 行为标准, 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校园文化发挥着后盾支持的作用, 完善校园文化环境, 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满意度, 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得以实现的保障因素。

摘要:在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不同的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着不同的解释。通过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发展脉络追寻来重新审视其内涵。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认识

参考文献

[1]许敖敖,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一种挑战性的先进教育理念[J].澳门教育, 2006, (4) .

[2]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4) .

[3]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11 (Z2) .

[4]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8) .

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 篇10

目前,我国对“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探讨主要搜索到了400余篇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探讨主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内部组织体系、 学校功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学评教体系、 就业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内容覆盖面较广, 已从单一的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延伸到了对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的研究,但研究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回归到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真的探析,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理论基础、内涵及理念的构建等方面,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一步加以诠释, 从而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理论基础。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起源。早在19世纪80年代末,杜威就在其相关的文章中多次强调学生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要让学生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就必须让他们自己控制自己,使他们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从而实现对自己能力的支配。同时,他又强调,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过多约束将割裂他们与社会经验的接触。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1]。他认为作为学习者的人天生就拥有学习的潜力,如果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个人需求相关,而且学习者又积极参与,这样的学习就有效。另外,学习者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如果外界的批评保持在最低限度,学生的自主评价得以发挥,那么学习者的独立性和创造力等能力将得以发展。

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 《宣言》中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最显著的特征是入学人数的急剧变化,激烈的生源竞争将迫使学校关注学生的在校感受,致力于服务学生的追求。为适应学生消费者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确立学生消费者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提高高等教育消费者满意度,切实保障教育消费者权益,积极开拓高等教育消费市场。 我国理论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中明确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乎大学的核心理念,关乎大学精神与文化,关乎学校未来发展战略。2012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年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四本经需要常念》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要牢记并实践“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是学校的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学生的三要素”这“四本经”。他强调,高校要始终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重视本科阶段的教育,使培养的学生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高校要进行一次教学方法的革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否则,高等教育质量无从谈起。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则从人的意义上理解高等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或者“使学生成为其自己”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灵开放则意味着把学生当成具有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提与强调,充分表明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 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 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2]。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主导者、决定者和评估者而是辅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以前的授业解惑,而转变成创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更多资源, 鼓励诱导学生独立思考获得学习经验。学生的职责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具有选择权和主动认知权,对学习和考核评价负有责任。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

(三)X理论Y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D.Megregor)在研究管理时发现,管理人员对工人的认识如果持不诚实、 懒惰、不负责任等观点,就会对工人实行强制性的管理措施,此即所谓的“X理论”;相反,如果认为人是主动去工作的,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工作,并希望有所成就。这一观点鼓励工人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被称为“Y理论”。并且麦格雷戈认为,“X理论”已经过时,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麦格雷戈的理论观点对构建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等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一群思维活跃、 热情奔放、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青年大学生,因此,应当充分相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自由,鼓励其参与到学校、院、系或班集体的各项事务中去,维护学生正当的、合理的权益或要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诠释

如何理解和诠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解释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的理解。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献君教授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是指教师围着学生转,也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也即“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 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如何学以及学到了什么[3]。

杜肯大学威廉姆·巴伦内(William Barone)教授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学和要做;赋予学生权利,让其更充分地参与,更好地被激发, 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效果超越对孤立事实的死记硬背,强调高层次(由记忆、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创新)的思考[4]。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更好地激励他们承担学习责任和增强自我意识;强调教师的革新,要和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鼓舞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他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用于其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课堂过程中,学生们并不意味着就是随心所欲,而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格林伍德教育词典》(Greenwood Dictionnary of Ed- ucation)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SCL)是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影响自己学习的内容、 形式、材料和进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 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并且给学生提供进行有效学习的技能指导[5]。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是要实现本科教育从“教”到“学”、从“传统”到“学习”这一新范式的转变。在“以学生为中心(SCL)”的教育理念下,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由学习者自己掌控, 大学的目标是为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创造环境,使学生成为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整体的角度设计学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构建方式

(一)处理好“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系

在强调“学生中心”思想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学生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教师如果采取对学生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学生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二)转变观念,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

在WTO的框架内,教育是被列入服务业范畴的。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服务,其产品应该是能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则是消费者,无疑应处于中心地位。 学校应该以主动的态势,转变自身观念,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组织服务队伍,深入学生群体了解需求,提高服务学生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自主管理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非忽略对学生基础和共性知识以及基本道德的培养。基本道德、共性知识等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将之传授给学生是教育者的责任。只不过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更有针对性地施予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调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的合作、沟通、协调等方式,加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依靠高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积极参与高校教育与管理,努力提升自身全面素质,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四)构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成了一个思考的问题。学校是教育产品的 “提供者”,而受教育者是“消费者”。对学校办学成败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消费者,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高校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良性互动,形成一种新型的学校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因此,构筑它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是关键。高校在主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积极参与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总是会有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建立一种高效的合作与交流平台, 协调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

(五)建立完善的学生教育服务管理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应该是一切高校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校工作必须环环相扣,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系统,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认真考虑整个教学和管理环节中的各个细节,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到教育工作实际中,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各项工作都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机会和能力。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现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回归到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真的探析,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理论基础、内涵及理念的构建等方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以诠释,从而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

上一篇:快递市场下一篇:学科-专业-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