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后勤服务职能

2024-05-29

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后勤服务职能(通用7篇)

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后勤服务职能 篇1

以病人为中心 强化后勤服务职能 作者: 医学生 来源:网络 时间:2010-01-22 19:26136收藏本页

杨建立 李建红 刘晓勤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以后,卫生部明确提出: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服务态度,降低医疗成本,方便患者就医。这一改革目标的核心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是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也是医院服务模式转换的方向。实现“以病人为中心”首先要改变旧的医患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患关系;其次要改革医院医疗服务的结构,建立包括患者医疗、心理、安全、生活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整体服务体系。对医院来说“以病人为中心”不仅仅是对临床医生和护士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医院后勤服务系统的要求,尤其是当前病人对医院服务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医疗服务上升到包括医疗、饮食、环境卫生、安全、心理、陪护等整体化的服务,而其中后勤服务是提高医疗护理效率和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的、相对滞后的因素,也是医院管理的难点之一。因此,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后勤服务模式,是医院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一环。

一、转变服务观念,对医院现有的服务结构进行改革

贯彻“以病人为中心”就要在服务观念上有所转变,更多考虑一些方便病人的问题。如何在可能的条件下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使其尽可能舒适、方便、放心;如何使病人尽快了解医院工作程序和方法,适应就医环境,不要过于操心和劳累就能得到各种检查和治疗;如何利用计算机联网等手段简化就诊手续;如何使病人象在家中一样吃上可口的饭菜。为此,有必要对医院的一些规章制度、工作方法进行一次检查,对服务的程序、方式、内容进行必要的修订。

医院所有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病人服务的。医护人员主要是直接服务,后勤人员主要是通过为医护人员服务对病人间接服务。为了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全院各项工作都要树立为临床第一线服务的思想,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第一线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而当前医院内部结构、工作程序、管理方法等还不能达到这一点。设备设施维修、物资供应、财务管理等部门各按有利于自己的日程、程序和方法办事,往往和临床需要脱节。临床各部门尤其是护士人力不足,却又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和时间用于领物品、换被服、送标本、取报告、陪病人作检查等各种“跑外”工作,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各种会议、汇报、评比、检查、登记、统计等工作,还能有多少时间用在病人身上呢?这样,“以病人为中心”将流为一句空话。要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就要对医院内部结构、工作程序、管理办法等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

完善有效的“对内服务”机制的建立,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首要环节。如:物资供应实行“流水补给”,免除临床人员填写申请,往返领送;建立中央运输系统,将医院内部运送病人、药品、文件、样本、餐车等由服务人员去做,由中央运输系统调动控制,做到适项、适时、适位送达;医院清洁实行专业化管理,规定清洁标准和清洁程序,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系统,保持全院始终清洁,无需停工突击;对医院设施建立起预防性的巡回检修制度,转变已往的服务程序,变被动为主动等。

后勤支持系统功能有的直接作用于病人,多数是通过第一线人员使病人受益。健全的后勤保障,可使医护人员不离岗,集中精力,专心本业。医院管理者切勿重医疗轻后勤,尤其

在当前更要重视后勤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实行科学管理。在注重提高外部“顾客”(病人、家属、社会人士)满意度的同时,应当首先让内部“用户”满意。这样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要求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转换后勤管理机制,建立适合“以病人为中心”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

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后勤部门,要按照有利于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建立起外向型、多样化、多功能、高效率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后勤管理模式。

随着医院内部综合改革的深入和各种责任制形式的出现,医院后勤管理必须通过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经济分配制度等改革,建立健全经济、管理综合目标责任制,从而确保“后勤为医疗服务”、“医疗为病人服务”,全院“以病人为中心”目标的实现。中日友好医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①在医院内部实行单项工程承包和班组工作计量承包,完成由行政计划管理下的服务向医院内部实行有偿服务过渡。②建立“后勤总调度室”,使后勤职能处室与服务性系统分开,相对独立,各司其职。③实行干部责任目标聘任制,工人劳动合同制。④在收入分配方面,打破“大锅饭”和“出工不出力,奖金无差异”的现象,实行“按工作量计算报酬,按成本消耗结余提成,按技术等级分开档次”的分配制度。

医院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转。后勤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后勤各部门功能到位、主动服务、供应及时、保障有力。近几年来,我们把后勤服务质量作为重点,不断完善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内容的“目标承包、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基础质量入手,抓住对环节质量的动态监督和对终末质量的考核评价,逐步使后勤管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向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1995年,后勤系统配合全院开展“质量年”活动,抓住“责任者、时限、效果”3个质量基本要素,将后勤工作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计量化、程序化,把工作做细、做严、做实。

三、强化后勤服务职能,创造“方便、舒适、整洁、安全”的就医环境

近年来,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内容、方式、层次上有了明显变化,医院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要在“服务”上做文章,同样医院后勤也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1.做好本职工作,给患者提供一个“整洁、安全”的就诊环境:保持医院环境“整洁、优美、安静”是后勤的本职工作之一。1993年,中日友好医院成立了清洁队,聘用100多名清洁工负责医院的清洁卫生。医院建立健全了清洁队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一整套清洁程序和不同部位、不同设施的清洁方法,每位清洁员都配备了专业清洁工具,并对医用垃圾的处理进行专门培训。目前,清洁队已基本实现了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工具专业化,达到了使医院干净、整齐、环境优美的目标。保障患者在院期间的安全,也是后勤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的做法是:①在交通上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分类管理。院内有专门的机动车行车路线、交通管制标志、病人下车区、临时等候座椅、停车场等。②医院有治安巡逻队和保安队保证院内安全。③防火安全有组织、有制度、有检查、有奖惩、有应急方案。医院还培训了专门的消防队伍,每年举行2次消防演习和消防表演。

2.开展便民服务,拓展后勤服务领域:患者进入医院后,医院所提供的“服务”一是由医护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二是由行政后勤人员提供的后勤服务。在后勤服务中,直接面对患者的部分就是“便民服务”。后勤系统开展“便民服务”的目的就是不断改进后勤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运用全程服务机制,将“服务”贯彻于患者就医各个环节、整个过程中,使患者跨入院门以后,处处感到“方便、舒适”,达到患者满意、家属满意、社会满意。我院从1992年起,坚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全方位的便民服务活动。我们提出“三个转”即医护人员围着患者转、后勤人员围着医护人员转、医工人员围着仪器设备转。后勤系统与医护人员一起连续开展了“优质服务周”、“全程优质服务”、“患者在我心中服务月”、“优质服务百日竞赛”、“优质服务„双百‟工程(一百项便民服务措施,一百项医疗特色服务)建设”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形成了一批有形的便民服务项目,如:患者服务中心:

提供轮椅、拐杖,出车接送病人,代售氧气袋,进行医疗咨询,电脑查询,代售报刊杂志,邮寄包裹,代订机票、介绍住宿,代送鲜花等;立体导诊系统:走廊上方指路标牌,地面彩色导引线,电梯内分层指路标示牌;导诊服务小姐;医患协调中心: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接待住院患者的投诉;健康桥:负责探视管理、截流闲散人员,在非探视时间代探视人员递送物品、传递消息、转达问候;护工服务:在护士的指导下,给病人喂饭、擦身、倒便盆,护送病人去体检、理疗等。便民服务的开展,使就诊病人能够“抬头看标牌、低头看彩线;咨询有人答、办事有人管;权益有保障、生活有温暖”,初步形成了比较有效的服务特色。

3.从细微处着手,将后勤服务引向更深层次:从1996年起,医院在门诊实行计算机联网,将划价收费合二为一,减少了患者的奔波之苦;相继在门诊、急诊大厅安装了空调,设立了饮水处;在候诊区设立了“流动画报车”;在中心治疗室还配备了电视、报刊、输液沙发;血液净化中心免费接送病人、提供免费午餐等。1997年,医院提出“厕所不臭、水管不漏”,要求后勤部门每天下科室、病房巡回维修;成立了物流搬运中心,为临床科室分忧;增设了24小时餐饮服务,百货店提供开架自选售货等。

四、发挥医院后勤部门对医疗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

医院工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为社会、为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健康的保护和保障,尤其是在重大的政治、经济、对外交流活动以及应付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事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院所承担的重大医疗任务,赋予了“以病人为中心”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对整个医院来说,医疗工作是“一线”,后勤系统的职工以辛勤的劳动保障了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转,可以说,后勤人员也是工作在幕后和台下的“一线人员”。后勤工作不仅为医院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证,而且还在重大的医疗任务和紧急抢救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后勤部门以物流通畅、供应及时、设施完备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1992年以来,我院出色地完成了17起重大的涉外抢救任务,救治伤病员49人,初步形成了包括后勤保障在内的“快速、协调、严谨、高效”的院内急救系统。特别是在1994年11月抢救台湾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先生的工作中,快捷、方便、安全的后勤服务赢得了海内外舆论界的高度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贯彻“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让病人满意不能作为医院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能将其绝对化或无限制地进行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改造。方便病人应符合和服从病人的根本利益,措施要扎实可行,从实际出发,并能长期坚持,不要赶时髦、出风头、搞花架子。

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后勤服务职能 篇2

1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生要以人为本, 满足病人多方面的需要, 想病人之所想, 急病人之所急, 积极创造条件, 尽可能地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 时刻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给病人提供、实施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服务。医生要尊重、同情、关心、理解、体贴和爱护病人, 体恤患者的痛苦, 同情患者的困难, 尊重患者的想法, 让患者获得肉体和心灵的健康。"以病人为中心"就是要尊重患者的权利, 维护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医疗权、费用告知权等;严格按照医疗程序和规范来行医, 自觉处理好医患关系, 防范医患冲突。"以病人为中心"是对患者日益增长的自主权的尊重, 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满足了医院发展的需求, 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符合医院讲究效益、增加内涵的集约型的发展动向[1]。

2 实现人性化的诊疗服务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过程中, 要严格贯彻"患者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

2.1 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 医疗服务不仅应着眼于患者的疾病, 还应

着眼于身处病痛之中的患者, 处处考虑患者的需要, 通过体贴、周到、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 减轻患者的痛苦, 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养疗模式, 使其早日康复[2]。

2.2 提高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交流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巨大, 因为医患交流不仅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门学问, 医护人员应把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患者从进院到出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 促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要在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中耐心询问病情, 让患者畅所欲言;体格检查时动作轻柔, 用屏风或布帘遮挡;开具处方或拟定手术方案时尽可能减轻其负担;手术前详细告知和安慰患者及家属。

2.3 注重健康教育。

用板报、多媒体、网络、广播、电台等多种手段宣教相关疾病的知识, 使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知识, 明白如何治疗、如何防治以便调整心理, 主动配合治疗。还要定期举办健康沙龙, 安排专病、专题健康教育讲座。针对出院患者情况, 利用电话、家访、信函等形式,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指导康复。这一点特别适合手术后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 让他们在出院以后仍然可以得到医院的关心[3]。

2.4 注重人文关怀, 树立护理品牌。

将《护士文明用语规范》应用于护理文明服务中, 做到服务有"八声"即:患者初到有迎声、进行治疗有称呼声、操作失误有歉声、接到患者呼叫有回声、与患者合作有谢声、遇到患者有询问声、接电话有问候声、患者出院有送声。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 对患者询问给予满意的答复, 不能解答的问题主动去询问能够答复的其他人员[4]。

2.5 优化服务流程。

开展单病种临床护理路径, 制定住院病人全过程的护理服务流程, 把护理工作细化到病人住院的每一天。同时注重评估病人需求, 提供个性化服务。一般情况下按常规、制度、流程、标准等提供服务, 特殊情况应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原则来衡量。对住院病人采取分组管理, 住院全过程均由专人负责, 按护理程序评估病人需求, 重视服务环节。病人在出院前均需填写满意度调查表, 通过满意度调查分析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积极改进。在病人出院后一周由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进行电话跟踪随访, 为病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并将相关问题进行记录并与医师沟通, 加强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个别病人通过电话随访再次来院就诊或入院, 从而形成住院前、住院后服务的良好对接[5]。

2.6 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 光有人文关怀而没有医疗水平是无法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的。医护人员要做到技术与服务并重, 让病人在方方面面感受到关怀和温暖[6]。

2.7 加强科室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 更是一种服务理念, 核心内容之一是要提升服务品质, 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数字化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规范化管理与便捷服务的统一途径, 检查、检验科室和医生工作站都通过网络"零距离"亲密接触。同时网络的力量更使医院数字化体系突破了地域的限制[7]。

总之, 要以病人为中心, 实现医护人员的人性化服务, 就要把病人当亲人, 当朋友, 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 还要给患者以足够的尊重和同情, 善于与患者沟通, 富于爱心, 寻求与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 这样可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提升医院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

摘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减少医患之间的摩擦和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必须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实现人性化的诊疗服务。本文论述了医护人员实现人性化诊疗服务的措施。

关键词:以病人为中心,医护人员,人性化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左伟, 黄成华."以病人为中心"的合理解读[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2) :16-18.

[2]贝雯.人性化服务在胸外科术前访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1) :152, 154.

[3]莫军扬等.人文关怀与外科的人性化服务[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5) :29-30.

[4]王聪敏, 丛林, 刘鲁燕.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皮肤美容外科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4) :3338.

[5]陈世清.泌尿外科病房全程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0) :90-92.

[6]何红阳, 林华秀.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J].南方论刊, 2010, (5) :90-91.

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后勤服务职能 篇3

一、“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实质内涵

全会决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段论述,明确了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方向、目的和措施。过去的刑事诉讼制度是以侦查为中心,过分强调侦查在诉讼中的地位,侦查阶段就决定了被告人的命运,侦查的结果决定着审判结果,严重违背了现代刑事法治原则。而这次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实现从“以侦查为中心”到“以审判为中心”的根本转变,使刑事诉讼制度更加符合司法规律;目的是让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考验,最大限度地避免冤错案;措施是检察机关、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通过充分行使各自的诉讼权利,按照法定的程序,通过举证、质证,将证据置于法庭之上,并由法院根据控辩双方的意见以及案件的证据情况,最终做出有罪与否的判决。由此可见,“以审判为中心”是对宪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其中的“审判”,在公诉案件刑事诉讼程序中居于中心地位,并成为决定性环节,强调的是庭审的决定作用和法官的主体地位,使控辩双方的地位更加平等,对抗性更加强化,更好地发挥审判权最终判断功能。但是,“以审判为中心”并不是要忽视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相互协作与配合,庭审作用的发挥,还是要以侦查、起诉、辩护环节的成效为基础,不能只强调庭审的重要性而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二、“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对检察工作的影响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对检察机关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职务犯罪侦查、侦查监督和审查起诉这三项工作,因为以审判为中心要求侦查、起诉服务于“审判”这个中心,而这三项工作正是审判前的服务性工作。

(一)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影响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要求实现庭审的实质化,提高审判质量,使控辩双方在法庭上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判断证据的证明力。可见,庭审的核心就是对证据的进一步审查。现阶段,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或者说取证方式适用的是“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来获取口供、证言等言词证据,以此带动全案侦破。这种侦查模式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就暴露出明显的弊端,难以有效应对犯罪嫌疑人翻供和庭审严苛的质询。这将颠覆检察机关传统的侦查模式。

(二)对侦查监督工作的影响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强调审判程序才是中心,调查和确认案件事实的重心在法庭审理阶段,这对侦查监督工作特别是批准逮捕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以前的侦查监督工作中,审查逮捕的案件证据质量差、入罪门槛低,公安机关在“构罪即报捕”的思想影响下,将大量明显不符合逮捕标准的案件提请批准逮捕,检察机关证据审查方式偏重书面审查,仅关注“在卷证据”,对侦查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只是通过分析论证即作出批捕与否的决定,而不注重核实“在案证据”,不注重听取多方意见,不积极引导侦查取证。这种单纯书面阅卷审查的办案方式,忽视了对客观性证据和全部在案证据的审査,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相背离。所以,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必将给侦查监督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带来变化,要求从过去的封闭坐堂办案变为主动开放办案,从过去的事后监督变为更加重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从单纯的监督纠错变为防范诉讼风险。

(三)对审查起诉工作的影响

1.审查任务更加繁重。“以审判为中心”有利于实现程序正义,但其对诉讼资源和时间上的投入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充分地实现程序正义,公诉部门要强化审前调节职能,要认真研究如何正确行使起诉裁量权,包括如何完善不起诉制度,对达不到起诉标准的案件在审前依法进行分流,完善多元化的案件处理机制,通过“司法漏斗效应”(对于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案件,由于一些案件未能达到法定的证明标準,在起诉和审判阶段继续地被排除到刑事诉讼程序之外,这种过滤处理被称为“司法漏斗效应”)的处理,履行好对犯罪的追诉职能。这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应有之义。

2.公诉质量要求更高。“以审判为中心”意味着庭审中控辩对抗的加强和证据规则的完善,庭审成为定罪量刑的主要和决定性阶段,审判者的一切心证(心证是指法官心证,是法官通过裁判文书公开法官被说服的过程,包括公开事实形成过程中各种影响法官心证的主、客观因素如常识、经验、演绎、推理等,表明法官在认定事实方面的自由裁量权受证据规则的约束,使裁判获得画龙点睛之用。)均应当来自公开进行的法庭审理活动。这必然要求公诉检察官更新刑事司法理念,进一步提高公诉质量。

3.侦诉关系将更加紧密。我国原有的刑事诉讼模式实际重心在侦查阶段,公诉的职能很大程度上从属或依附于侦查职能,这种侦诉关系不但不利于保障人权,也不利于在审前阶段形成合力。“以审判为中心”意味着审判阶段是诉讼活动的中心环节,控辩双方的对抗会更为激烈,承担追诉责任的侦查、起诉一方只有更为紧密地结合,才能形成合力,有效查明案情、打击犯罪。

三、以审判为中心带来的职能调整

(一)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调整

1.侦查理念上的转变。以审判为中心,要求所有定案证据都要在审判中提交和质证,所有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项都要经过法庭辩论,法官的判决完全建立在法庭审理的基础之上,被告人的辩护权及其他诉讼权利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因此,自侦部门要摒弃职务犯罪侦查权力独大的本位思想,采取尊重权利的规范式的取证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规范化转变,从初查到侦结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的各项规定,最大限度地克服违法收集证据、违反程序办案的现象,确保每一份证据都能在法庭上经得起控辩双方的质证。

nlc202309021124

2.侦查模式上的转变。“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侦查、起诉和辩护等各个诉讼环节都需围绕审判展开,做到事实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判决结果形成在法庭。在今后的庭审过程中,所有的证人、鉴定人都应出庭作证。因此,检察机关应尽快提升职务犯罪侦查法治化水平,推进侦查方式转型升级。一是侦查模式由“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转变。“由供到证”是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传统的侦查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改革后的诉讼制度,必须向 “由证到供”转变,侦查人员要重视获取口供以外的其他证据,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及电子证据等,通过口供以外的其他证据先行构建证明体系,再对口供进行突破,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固强证据锁链,确保案件质量;二是侦查方式由人力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转变。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个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伴随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度应用,职务犯罪侦查也与大数据技术紧密相连,人们大量的工作、生活、社交活动的线索或证据将不再以传统物证的方式而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如犯罪嫌疑人的手机存有的通话记录、往来短信、社交软件的聊天记录、银行转账信息等这些电子数据,将补足证据链条的最关键部分,从而有效证明职务犯罪事实的发生。所以,检察机关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科学分析,发现职务犯罪规律, 确定侦査方向和重点,为职务犯罪侦査指挥决策提供专业和科学依据,保证侦査工作更加精准和隐蔽;三是审讯方式从疲劳战向专业化转变。审讯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要重视对干警审讯谋略意识的灌输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干警审讯工作艺术化水平,并通过对审讯工作中经验性、方法性内容的提炼、总结,揭示职务犯罪案件审讯的规律,提高干警审讯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侦查监督工作的调整

1.树立捕诉一体化工作理念。侦查监督工作与审查起诉是一脉相承的,要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做法,增强捕诉一体化意识,积极探索监、诉协同办案机制,要结合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扭转习惯上审判、起诉、逮捕、立案证明标准依次降低的错误认识,坚持法律判断上的统一标准,即以审判活动中内心确信为标准,(内心确信,是指法官在诉讼中,通过听取当事人的举证、质证、辩论、审阅卷宗、查找法律规范依据等活动,按照一定的诉讼规则,对争议的证据采信、法律适用、裁判调整等问题,在内心形成某种确定且坚信的结论性意见,产生成竹在胸的感觉。)将审查逮捕工作的重心从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等言辞证据为中心转移到以客观证据为中心,积极引导侦查机关把侦查的重心从突破口供转变到全面收集固定、挖掘运用客观证据上。对已经获取的证据,要严格坚守法律底线,按照审判的要求对证据进行审查,使所有提请审查逮捕的案件,都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非法证据坚决予以排除,杜绝证据不足、证据瑕疵案件进入审查逮捕环节,为公诉部门提起公诉奠定良好的证据基础。

2.构建和谐的检律关系。新的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律师在侦查阶段就可以向侦查机关提出意见。不管是过去的侦查主义还是现在的审判主义,检察院和律师都有对立的一面,但律师对犯罪嫌疑人无罪或罪轻的意见,是检察机关重新认识案件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检察机关防范冤假错案最低成本、最具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北京大学陈永生教授抽取20起刑事错案研究发现,85%的案件中辩护律师都提出了强有力的辩护意见,但由于办案人員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错案的发生。[张红:《从检察应对的视角谈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载《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4期(下)。]因此,检察机关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对辩护律师提出的意见,要消除对立情绪,认真听取,多角度思考案件的定性,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方向。

3.推进逮捕必要性听证审查实践。按照以审判为中心的要求,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中,不能仅凭侦查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和证据就作出批捕决定,要在审査中注重听取多方情况和意见,积极推进逮捕必要性听证审査实践。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中,针对部分符合条件的案件,就犯罪嫌疑人是否有逮捕之必要,当面听取公安机关、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意见后作出决定的工作方式。近年来,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对逮捕阶段建立听证审查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在认真审阅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材料和证据的基础上,仔细听取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的意见,核实重点证据、关键性证据,从而提高批捕案件质量。

(三)审查公诉工作的调整

1.强化审前调节职能。以审判为中心凸显了庭审地位,大量的证据都要在法庭上直接查明,比如直接言词原则的贯彻、证人的出庭、法庭盘问程序的精细化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下,更增加了审判人员的负担。因此,审前程序调节就显得十分必要。审前程序也就是审查起诉程序,它在刑事诉讼中处于承前(侦查)启后(审判)阶段,在此环节容许检察机关扩大起诉裁量权,发挥审查起诉的调节器作用,做好审前程序分流。即通过案件审查,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违反法定程序的案件“带病”进入审判程序,把那些不该起诉、不必要起诉的案件在本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消化掉;对有争议的案件,可以召开“诉前会议”(所谓诉前会议,是指检察机关在对刑事案件审查起诉过程中在决定提起公诉之前,针对证据合法性、全面性等特定事项,召集侦查人员、当事人以及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解惑释疑,就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达成意见的一种审查起诉机制。)的方法予以解决。另外,新刑事诉讼法还赋予了检察机关更多的审前分流手段,如未成年人特别案件中附条件不起诉、刑事和解的酌定不起诉等,这都是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有力保证。

2.重新构建侦诉关系。侦查与起诉之间的基本关系就是协作与监督关系,构建新型侦诉关系也应该在这个基本框架上作进一步改良,构建新型的侦诉协作和监督关系。一是调整侦诉协作方式。当前侦诉协作方式,一般都是公安机关主动邀请检察机关派员介入,或者通报初步案情和案件讨论,是一种间接地介入,接触到的具体案情不多,这就限制了公诉的引导作用。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对追诉犯罪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侦查与起诉双方加强协作产生了倒逼作用。所以,公安机关应当对检察机关持更加开放的态度,让检察人员能够实质性地接触办案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公安机关的侦查取证行为进行引导,保证案件质量;二是调整诉讼风险责任。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案件在提起公诉之后,指控犯罪的证明责任以及相应的后果完全由检察机关承担,而公安机关的证明责任只体现在侦查与审查起诉期间,对最后的诉讼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不公平诉讼风险的分配,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框架下应得到改观,审判中涉及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应当由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共同承担,并由立法予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侦诉力量,增强打击犯罪的合力;三是调整监督方式。目前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还处于警主检辅[樊崇义《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载《中州学刊》2015年第1期]的状态,检察权对侦查权的控制仍显不足,检察监督的实际状况同立法的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逐步改变检察机关对侦查行为监督滞后的问题。检察机关要直接、主动地对侦查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而不是接到举报才监督。同时应建立公安、检察专网,将公安机关线索受理到侦查终结处理横向运行情况,直接置于检察机关监督之下,使事后监督转变为同步监督。另外,还要赋予检察机关的实体处分权。目前检察机关对侦查的监督,只有建议权没有处分权,难以达到监督效果。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以实体处分权取代建议权,才可能从根本上强化法律监督效果。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建议纠正、撤销、责令改正、建议上级追责等处分权力,从而达到立法的预期目的。

3.公诉技能不断更新。构建以公诉为主导的刑事指控体系,做强刑事指控大控方。公诉人要有对案件整体把握的能力,对案件的事实、情节、定罪量刑等问题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证据的审查要全面,对证据的客观真实性、与案件的关联性、取得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细致、严格审查,充分考虑证人出庭作证可能引起的证据变化和对案件定罪量刑产生的影响,围绕案件焦点作好出庭应对准备。最重要的是具备控制庭审主动性的能力。在举证阶段合理安排举证顺序,突出举证重点,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示证系统直观展示证据;在质证阶段,针对被告人的狡辩、翻供要一针见血,有礼有节。同时采用换位思考和反向思维的方式,从辩方的可能观点审视指控证据的瑕疵,指控证据可能产生的动态变化,新证人出庭的影响,犯罪嫌疑人翻供等情况,主动预测辩方可能提出的新证据,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调动自己所掌握的事实、证据材料和自身积累的知识,迅速地形成应变对策的思路和方式方法,通过扎实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辩,给对方以有力的反击,牢牢把握住庭审的主动权,履行好追诉犯罪的职能。

4.审判监督更需加强。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要求强化合议庭、主审法官作用,强调办案责任制,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这无疑扩大了主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所以公诉部门的审判监督工作要及时跟进,加强监督,使改革的顶层设计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在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中,不仅要监督法庭组成是否合法、法庭审理是否依法、审判结果是否公正,还应当进一步拓展监督内容,强化对合议庭和主审法官对事实认定判断的依据和标准、量刑标准的监督。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建立自由裁量权司法审查制度,督促法官对认定事实和作出法律判断的依据及时公开,标准必须明确化和外在化,反映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思维过程并提供法学理论、社会价值判断乃至比较法上的依据,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

(凌忆光,安徽省五河县人民检察院监察科科长,四级高级检察官。)

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后勤服务职能 篇4

医疗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社会对医院的要求,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医院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医疗市场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诞生了现代医疗质量定义(美国卫生机构资格认证联合委员会提出的)为:在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提高满意结果可能性的程度和降低不满意结果可能性的程度 [1]。说明了现代的医疗质量概念向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它包括了医疗效率、医疗技术、经济效益、对病人心理及其他医疗服务(营养、卫生、环境)的满意程度。“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患沟通”是我院近几年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三讲”,它是指导我院医疗管理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落实方便病人的具体措施,全方位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我们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和行动贯穿于医院各项活动的全过程,把方便病人、有利于病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认真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具体举措。全院上下坚持挂牌上岗,开展微笑服务,规范职业道德语言,杜绝服务禁语。2002年5月份开展了门(急)诊(第一平台)规范化建设,简化和优化了门(急)诊的医疗服务流程和就医环境,为病人提供了优质、方便、满意的医疗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患者的普遍好评。在门诊,进一步完善“值班院长制”和“服务承诺”,如利用大型电子屏来展示医疗服务项目、医疗宣传、健康教育及正确引导群众就医等;设立“导医服务站”,每天有多名护士负责指导病人就医,提供医疗咨询;设立“药师咨询台”,正确指导患者用药;设立“服务台”,免费提供开水、轮椅、担架,为重病人代办住院手续;在简化医疗流程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挂号、收费、取药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并对各项检查单实行划价收费一次完成,简化了程序;在就诊高峰时及时增开有关窗口分流病人,消除了排长队现象,减少了病人等候时间;各种医技检查,随到随做,及时出报告,节假日门诊正常开放,解决了病人休息日看病难的问题。在急诊,开辟“绿色安全通道”,实行全程陪诊,保证病人在接诊、检查、交费、取药、治疗以及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安全、快捷、有效。在病房,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全面实行整体护理,从基础护理、康复心理入手,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使病人得到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护理,增强了信任感和安全感。例如开展了病种健康教育,即以专科知识和病种为主的患者护理健康教育;根据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护理病历并进行了归档管理工作;制定了护理质量控制8项考核评价标准等。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安排,我院从2000年初先后在门诊和住院部实行了“病人选医生”和“医疗费用清单制”的工作。此项工作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服务模式,职工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科室的整体医疗水平、引入竞争机制起到了良好效果。此外,还注重美化医院环境,投入资金装饰院内外的环境,例如灯光工程、绿化工程、改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等,由于院内绿化覆盖率高,多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以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根本,是医院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3.1 保证门诊质量,提高急救水平我院在保证所有专科门诊正常开放的同时,认真安排落实好专家门诊,从而保证了门诊质量。医院在卫生行政部门支持下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一整套急诊、急救反应体系和规章制度,有一支全年365天24小时全天候的急诊队伍,目前西宁市任何路段发生救助请求,在120大型指挥屏障上可即刻显示并指令就近人员前往抢救,今后将逐步覆盖全省各地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医疗急救。建立了绿色通道,使急诊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治疗,以其设备先进程度来逐步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GPS卫星定位。并增建了18人位的高压氧舱,新增了全省第一辆监护型救护车。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全天备班,切实提高了急救水平。

3.2 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在继续强化“院长质量(行政)查房”、“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死亡病历讨论”、“三查七对”等医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的同时,强化环节质量管理,重点突出对危重病人的巡查,及时组织会诊,执行住院、主治医师参加的一级值班制度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以上参加的二级值班制度,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

3.3 落实措施,不断提高科研、教学和临床技术水平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大力培养人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并通过引进特色人才、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诊治水平。例如,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医院先后对46个学科进行布局并加大投入力度,使医、教、研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老年病科、普外科、急救中心、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6个高起点、高水平在省内领先的学科和专业,在医院的重点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和实验室一体化方案的实施,使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上规模、上档次。生殖中心技术娴熟,工作已进入临床妊娠阶段。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经过国家评审已通过了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提高了我院的社会知名度和拔高科研带教的能力。对重点建设的院、所、学科和项目,办一个就要成功一个。例如,医院数字减影DSA购置后已成功地做了许多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脉支架治疗冠心病,结束了省级医院未开展此项服务技术的历史,并为多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实行了射频消融术,在心律失常治疗方面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医院远程医学会诊中心于2001年6月与北京301医院等医院建立了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已解决重大医疗问题200余人次,同时开展了远程医学教育工作,并于2001年底与我省黄南州、海西州、玉树州及果洛州开展了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消化内镜专家诊疗中心购置了以色列产M 2 A型胶囊式内窥镜、韩国麦迪凯斯公司产最具国际先进水平的 13 C尿素呼气检查质谱仪、奥林巴斯240高清晰自动变焦电子胃肠镜,使青海省的广大胃肠病患者不出省门就享受到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无创性消化诊断仪器的检查,从而及时获得有效、合理的治疗;我院检验科参加的全国生化、免疫、血细胞、体液、细菌等室间质控,均被卫生部认定为优秀单位,达A级水平,全省质评名列前茅;近年开展的RH阴性背驮式肝移植、活体肾移植、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等一批“三新”业务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促进了人才成长。先后建立和完善了13个诊疗中心:青海省专家诊疗中心、青海省急救中心(含青海省120指挥系统)、青海省临床检验中心、青海省放射免疫检测中心、青海省干部保健中心、青海省肝胆胰研究治疗中心、青海省口腔治疗中心、青海省脑病研究治疗中心、青海省医学影像研究治疗中心、爱德基金会青海省眼科培训中心、青海省远程医学会诊中心、青海省消化内镜诊疗中心、青海省生殖医学中心。进一步确立了我院在本地区的医疗、教学、科研的地位,提高了医院整体水平。全面实施“优质、高效、低耗、费用合理”的管理模式 我们在实施“优质、高效、低耗、费用合理”的管理模式过程中,把缩短平均住院日作为质量效益型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如医技科室及时检查,准确报告;认真做好住院病人的入院前各项准备;增加手术台数,满足临床及患者需求;后勤支持系统提高效率,及时服务;在开展家庭病床分流康复病人等方面挖掘潜力,使我院的平均住院日呈逐年下降趋势,例如2000~2002年平均住院日为14.61天,以“百佳医院”为标准 [2](普通病人小于16天)缩短了1.39天,以等级评审为标准 [2](普通病人小于18天)缩短了3.39天。我院还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医改后的医疗需求的变化,对部分科室现有的人员、床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存量进行了调整,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了现有医疗资源优化组合的水平和中心化利用程度,增强了医院整体实力。此外,重点控制药品在业务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业务收入的含金量;压缩药品及物资的库存量抓住各种物资的购销流程,完善购、存、领、用等环节,减少人为的增加成本和消耗;加强水、电、煤、气的管理,逐步实行全成本核算后分配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围绕中心强化职能 篇5

全力推进政协工作取得新建树

政协**县委员会

(2011年11月24日)

今年以来,**县政协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市政协的关怀指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各界人士,着力服务创新发展,着力推动民生改善,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为**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201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围绕提高履职能力,学习培训得到新加强。今年,县政协把学习中共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按照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坚持把强化学习作为加强委员政治理论修养、提高履职能力的重要途径,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全过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学习,采取制定计划系统学、检查指导督促学、专题辅导深入学、交流心得互相学的方式,组织委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学习党的中共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人民政协理论及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了《党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的意见》,省、市、县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

—1—

员主动先学一步,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自觉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推动了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每季度进行一次市情、县情动态测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奖金发放的重要参考。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委员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政协工作的开展。

(二)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履职职能得到新提高。一是通过委员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试,发挥了政协协商职能。一年来,委员们通过参加常委会、专题调研会、民主测评会、行风评议会了解政情社情,积极协商议政,增强了对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意识。七届四次会议期间共收到提案146件,提案审查委员会认真审查后,立案146件,占收到提案总数的100%。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批示后,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县政协通过委员督办、跟踪督办、电话催办、召开重点提案专题汇报会等形式,加强了提案的办理与落实。组织召开了重点提案实地视察现场汇报会,对委员提出的重点提案进行了跟踪督办,分别对县城凤凰广场、八一路市场拆迁、县城迎宾大道、洛栾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进行了督察,对“关于县城伊河南岸休闲区贯通的建议”;“关于加强县域内矿产资源整合开发的建议”;“关于迎宾大道控制线确定方案的建议”听取了负责部门的现场答复意见。之后,召开了座谈会形成文字报告分别送县委、县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二是通过大会发言,发挥了参政议政职能。县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召开前,我们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精心选定发言题目,召开撰写发言材料培训会,引导委 2

员就关系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产业结构调整、创优发展环境等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研。会议期间,我们专门召开了委员发言大会,组织委员对“县城规划”,“城东新区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等进行了大会发言,邀请县委、县人大、县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聆听委员发言。会后,我们将委员发言材料整理汇编成册,送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通过调研视察,增强了委员的主体作用。一是组织县政协全体机关人员和部分科技界、经济界委员,乡镇政协联络组组长,在县招商局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来到**乡8万吨/年粗铅冶炼项目、川藤实业公司等施工现场,对我县重点招商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察调研,就我县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化升级等问题进行了协商讨论。二是组织部分农业界,经济界,妇女界,民族宗教界政协委员先后来到百世荣农业观光园、奥达特食用菌开发公司进行了农业工作视察调研。协商讨论了如何围绕农业促进增收,林下经济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进行了论证。三是在县政协主席带领下,政协全体工作人员,教育局负责人,政协教育界、工会界等五十余名政协委员,参加了县政协组织的教育视察工作,先后到伊禾幼儿园、**一高新校区、**中职进行调研视察,就我县幼儿发展前景和今后全县教育应注意的重要事项委员们发表了不同意见。通过几次界别视察活动,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调研报告送交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均得到了主要领导的批示落实。

一年来,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3—

如,民主监督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委员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政协信息、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创新。

二、2012年工作打算

(一)助推科学发展,在履行职能上更加给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要密切跟踪县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召开县域经济形势分析会、专题座谈会,对我县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分析,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献计出力。要就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三篇文章一起做”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视察,力争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上更加着力。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着力点。要继续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充分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围绕促进和谐,在团结鼓劲上更加迈力。政协委员来自各个界别、联系各方群众,人民政协开展群众工作具有独特优势。4

要认真总结各级政协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新途径新载体,逐步完善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界别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要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群众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组织成份广泛、包容性强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力量,共同为建设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县,打造洛阳新名片而不懈奋斗。广大委员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各界群众,积极宣传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党的主张尽快变为各界群众的意志和行动,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同心同德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要主动做好化解矛盾、沟通思想、理顺情绪、鼓舞士气的工作,使我县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要进一步做好统战联谊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继续加强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三胞”眷属的联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力量,共谋发展。

(四)勇于改革创新,在自身建设上更加努力。创新是工作推进、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后五年,我们要努力把握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规律,努力使政协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要在加强理论学习上下功夫,以构建学习型政协组织和委员队伍为目标,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在完善科学制度上下功夫,健全提案、视察、调研、大会发

—5—

言、反映社情民意等经常性工作的制度,建立综合协调、信息沟通、绩效评估、督查落实等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要在运用科学方法上下功夫,创造性地运用民主协商、广交朋友、教育引导、真诚服务等方法,积极借鉴现代科学方法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应时代发展、符合政协特点、便于履行职能的工作方法。要在提升科学素质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委员努力掌握科学知识、秉持科学精神、发扬科学作风,切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自觉树立和展示政协委员的良好形象。

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后勤服务职能 篇6

发挥统领作用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市作为**省此项改革的试点地区,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和省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重点围绕更新思想理念、健全规章制度、推进庭审实质化等关键环节,精心谋划,勇于探索,积极推进此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提高认识起点,统一思想观念,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此项改革,市委政法委围绕自身职能定位,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进行谋划推进。一是主动推进改革。基于改革的全局性和司法体制的特点,由任何具体司法部门牵头负责推进改革工作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市委政法委主动担负起改革重担,积极发挥组织、领导、协调作用,从去年开始,就牵头组织市直政法各部门对改革相关事宜进行试点探索,印发了《关于做好主办案件侦查员参加庭审工作的通知》,在**区人民法院举行了庭审观摩活动。特别是在全国和全省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后,市委政法委牵头从市直公、检、法、司部门抽调了精干人员,成立了**市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0次专题会议就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市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各部门任务分解表》,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二是全面动员部署。市委政法委组织召开了全市政法机关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会上,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对前期探索试点工作进行了客观系统的总结,对全市推进此项改革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明确重点任务,对机制建设数量、庭审观摩次数进行了量化。市直公检法司部门主要领导围绕如何保障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作了表态发言,进一步激发了全市政法干警积极投身改革的工作热情。三是及时调度跟进。为了全面掌握了解全市政法机关推进改革情况,今年4月初,市委政法委组织召开了全市政法机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调度会议。会上,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和各县(市、区)委政法委围绕贯彻落实全市政法机关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就本地本部门推进此项改革情况进行了汇报;书记对全市政法机关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下步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四是注重督导推进。为了进一步传导压力、激发动力、推进改革,4月底市委

政法委组成工作调研组,深入全市8个县(市、区)进行了专题督导调研,详细了解掌握各县(市、区)政法机关落实全市政法机关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和调度会议精神情况、工作中遇到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二、突出重点工作,精心谋划设计,多途径全方位 夯实筑牢改革基础

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改革,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为了使改革工作真正实现改革目的,有效释放改革红利。**市委政法委注重从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庭审观摩、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不断夯实筑牢改革基础。一是组织专题讲座,以学习促提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相关内容作专题讲座,组织市直政法干警参加学习,并将讲座刻录成光盘,分发到各基层单位,统一学习观看。二是推进执法专业化,以培训强技能。通过开办法律大讲堂、开展实景化培训、案件交流评审、岗位练兵、业务研讨等活动,加强对办案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及科学取证能力的提升,不断推进执法队伍专业化。目前,已举办法律大讲堂8次,实景化培训52场次,业务研讨会36次。三是健全相关机制,以制度保顺畅。在建立健全相关改革工作机制上,市委政法委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及时交换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确保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业

务流程衔接顺畅。目前,我市已经制定出台《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工作规定(试行)》、《刑事案件庭前会议操作规程》、《保障律师依法行使辩护权规则》等18项改革配套(试行)制度,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制度遵循。四是借鉴改革成果,以考察促实践。为更好地推进我市改革实践,本着学习借鉴、互通有无的理念,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织市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实地学习借鉴了温州、成都两地在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混合式”证人调查模式、当庭认证和当庭宣判等方面的先进做法。

三、直面突出问题,勇于探索攻坚,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遇见诸多问题。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过程中,办案人员不适应庭审、非法证据排除难、证人出庭率低、案多人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改革的推进,对于这些问题的破解,我们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探索解决。一是积极组织庭审观摩活动。积极组织广大政法干警参加庭审观摩活动,力争通过参加庭审观摩,切实增强广大政法干警,特别是一线干警的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提升业务技能,增强参与诉讼能力,尽快适应庭审。目前,全市政法机关已经组织庭审观摩130多次。二是认真落实庭前会议制度。要将庭审资源集中于核心争议问题的解决,避免将庭审时间浪费在细

枝末节的问题之上,就需要充分发挥庭前会议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庭前会议操作规范》和《庭前会议规则》,规范庭前会议的内容和流程,对于案情复杂或者在辖区内有影响的案件,及时启动庭前会议程序,调查了解控辩双方的重大分歧和可能达成的一致意见,听取管辖、回避、非法证据排除等意见,引导控辩双方举证,做到无争议证据简要举证,争议事实及证据重点举证,为庭审顺利进行做好准备。三是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证人既包括普通证人,也包括警方证人、鉴定人和专家辅助人。普通证人、鉴定人出庭率低,是困扰公正审判的突出问题。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直接言词原则和证据裁判规则为核心,制定印发了《刑事案件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规则》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规则》,起草了证人出庭作证补贴的具体办法,并正在协调市财政部门申请专项补助,建立了证人出庭保障机制,对存在作证风险的特殊证人,通过采取隐蔽作证、远程作证、文书技术处理等方式,促使证人能出庭、敢出庭、愿出庭。改革以来,累计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案件***件***人次,出庭率***%以上,实现了刑事出庭作证率的大幅提升;重大疑难案件侦查人员出庭**人次,实现了应出尽出。四是全力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围绕“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目标,根据案件难易、刑法轻重等情况,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认罪的轻微刑事案件,推行简易速裁程序,进一步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确保审判人员集中精力审理疑难复杂案件。改革以来,全市法院简易程序适用率从原来的15%提高到的50%;案件平均审理期限从原来的30天降低为7天,审判效率提升3.2倍。全市法院共利用远程视频形式审理案件****件,占全部简易程序刑事案件的70.3%。

从上述情况看,我市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司法工作人员适应改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办案理念和办案方式,目前,侦查人员收集证据的能力、检察人员举证、质证的能力、律师参与辩护的能力以及审判人员的庭审驾驭、认证、裁判的能力和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还需进一步加强。我市两级法院信息化硬件建设还没有全覆盖,有的基层法院智能审判系统、远程视频审判系统还没有投入使用,有的基层法院不善于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处理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庭审效率的提高。三是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改革的成效广大群众最有发言权。为此,我们在推进改革过程通过加强政策解读和新闻宣传,广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但从调研情况上看,我市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政策依据、法律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还不是很清楚、很了解,改革的各项机制和成效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按照中央和省委政法委的关于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职能作

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后勤服务职能 篇7

1 目前“以医院为中心”门诊流程中存在的弊端

1.1 就诊流程冗长、繁琐

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以下简称该院) 门诊流程为例, 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就诊结束离开医院, 需要经过排队-挂号-候诊-就诊-缴费-检查-取报告—复诊-再缴费—取药—离院等诸多环节, 由于门诊病人流量大、就诊时间集中, 特别是早上更是患者集中的高峰时段, 就诊环节多、流程冗长, 导致“三长一短”的现象持续存在, 就诊秩序混乱, 究其原因, 主要因素之一是医院在最初流程设计中未从患者需求角度考虑, 而是以医院管理便捷为出发点设计就诊流程。因此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据调查, 患者将80%~90%时间用于反复排队、等候、移动过程中, 造成患者非医疗等候时间过长, 为医患矛盾发生埋下了隐患。

1.2 就诊时间短, 患者疑问、不信任感增加

由于医院专家出诊多安排在上午, 患者就诊心里多依赖专家, 造成就诊高峰集中在上午, 每位医生接诊患者数量多达五十多人, 接诊时间有时仅数分钟, 使患者对医院及医生产生不信任感, 导致部分患者须挂找多位医生看病情况发生, 加重患者就医成本。

1.3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及服务缺陷

由于大部分门诊出诊医生由临床科室派出, 医师变化较频繁, 有一定流动性, 同时病人流动量大, 就诊时间集中, 医师用于每个病人诊疗的时间相对较短, 接诊量较大, 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 因此存在医疗安全隐患和服务缺陷。

1.4 医疗投诉及纠纷增多

由于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各不相同, 导致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同, 求医心态及医疗费用承受能力也不同, 患者就诊时通常希望医生给自己提供更多关于自身病情及治疗相关信息, 由于工作量大, 部分医务人员在接诊工作中容易出现沟通不到位的情况, 对患者反复询问易产生不耐烦情绪, 缺乏对患者的理解出现医疗投诉及纠纷。

1.5 医院布局不合理

医院在科室设置中, 过分考虑管理需求, 忽略了患者的服务, 造成布局不合理, 路牌及标识不清晰, 患者就像在迷宫中行走, 找不到目标无所适从.

2 优化就诊流程, 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流程模式

2.1 将流程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门诊流程优化

流程管理是系统化的管理技术及方法, 在国外, 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 通过管理实践, 其效果得到广泛认同,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医院第一个将其思想运用到改善医院管理上来,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 该流程管理的思想及方法以普遍运用到医疗卫生领域, 为流程优化提高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通过其程序分析法、5W1H和ECRS原则, 分析现流程中存在的弊端, 优化就诊流程, 降低成本, 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2.2 信息化建设是流程优化的必要条件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为流程优化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持。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可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也为患者就诊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使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如电子挂号系统、医生工作站、电子叫号系统、检验结果的传输, 患者就诊信息的查询等功能的实现, 尤其是智慧医疗概念的引入, 使医院的服务能力有了更大的提升, 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完成医院信息查询、挂号、支付、检验结果查询, 医患沟通等, 因此信息化建设是目前流程优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2.3 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流程优化中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因素, 由于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领域, 需要具备专业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来实现, 医院的服务对象又是患者群体, 因此医院需摒弃重专业轻服务的观念, 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贯穿在流程优化的所有环节, 把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需求作为流程优化及设计的着重点, 同时还需兼顾医生工作效率的提升及需求, 其次还需在布局方面充分考虑医疗服务及救治的及时性与合理性, 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医院的急诊中心, 在建筑布局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们将抢救室、医技综合检查室及手术室分别设置在相邻的区域内, 为患者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其以患者生命至上的服务意识值得借鉴。因此, 流程优化是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以最简洁的流程, 最大限度的满足医患需求为目的。

2.4 整合医疗资源, 实行“一卡通”充值及预缴费模式

2.4.1 简化手续, 提升诊疗水平

患者就诊时, 将预存一定的诊疗费用在卡内, 挂号储值后可直接到各诊疗区域排号候诊, 在医生接诊完毕后, 即可直接到医技检查科室或药房预缴费进行检查或取药, 也可到各楼层设置的自主机完成挂号、缴费、查询、打印化验单等手续, 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无效等待时间, 改变目前“三长一短”的就诊流程, 提升诊疗水平。

2.4.2 整合挂号与收费系统

目前许多医院沿用挂号与收费分离的运行模式, 造成挂号与收费出现两个高峰时段, 产生流程不合理造成资源相对浪费, 因此因实施挂号、收费通柜模式, 资源整合, 减少沉默成本。

2.5 设置一站式导医服务模式

各诊疗区域导医台, 均因实现分诊、排号就诊、取预约号、诊间加号、预约复诊、打印化验单、领取报告单、应急处置、健康教育等多项服务内容, 通过导医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 使患者在医生诊疗工作完成后及时获得各种便捷服务, 为患者排忧解难。

2.6 开展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工作

为了减少就诊高峰患者过于集中, 医疗秩序乱的现象, 应采取分时间段预约、诊间预约、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等多种方式, 将患者就诊时段进行合理的调整及分流, 减少患者在医院非诊疗等待时间, 使患者合理安排来院就诊的时间, 解决高峰时间段患者集中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2.7 自助服务机使用助力门诊流程优化

在诊疗区域内设置自助服务机, 患者可通过门诊自助服务系统办理就诊卡、挂号、缴费、预约挂号、充值、余额查询、就诊卡信息查询、检验报告单打印等服务, 减少患者人工窗口排队挂号、缴费时间, 解决就诊过程中三长一短的问题。

2.8 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门诊分诊系统

现代医院的分诊系统是根据医院门诊的业务需求建立的综合排队叫号系统, 通过叫号系统的使用, 可起到缓解人流, 规范诊疗秩序, 排队就诊信息公开的作用, 该系统可根据科室不同, 将挂号及报到的患者进行队列区分, 按照排队规则由医生或护士叫号, 引导患者有序就诊, 改善医院内门诊人群的流动, 合理分流患者。

3 结束语

门诊流程优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须结合医院实际探讨适合自身特点的流程优化模式, 通过流程优化, 提升医院的服务效率及就诊效率, 提升医院门诊服务及管理水平, 为改善患者就诊环境、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起到推动作用, 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流程优化是一项持续改进的工作, 应该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

摘要:目前公立医院普遍存在“三长一短“的就诊现状, 即挂号、缴费、检查候诊时间长, 就诊时间短, 探讨其原因, 在于就整个流程是站在医院及工作人员的便利条件下设计, 而非“以病人为中心”的出发点考虑, 造成患者看病难、就诊流程冗长、繁琐等现状的存在, 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调整, 全民医保政策的实施, 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文章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以病人为中心”门诊流程优化方案, 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病人看病难的矛盾。

关键词:门诊,流程,优化,探讨

参考文献

[1]周世海.医院流程优化案例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0-27.

[2]陈立华, D医院门诊业务流程改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3.

[3]曹晓均, 杨秀峰.基于“银医一卡通”系统的医院门诊流程改造[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4) .

[4]蒋凌琳, 陈如程, 李宇阳.我国公立医院门诊流程优化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4, 31 (3) .

上一篇:市尖草坪区林业局XX年上半年林业工作总结下一篇:4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