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论文(精选12篇)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论文 篇1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到, 历史课程 (尤其是史实) , 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 是生活的多彩画卷, 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 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 但他们的精神风貌却存留在历史里。历史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审美感悟,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 了解人生, 从中汲取营养, 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 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从一定程度上说, 历史教学可以“复活”历史, 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创建历史趣味课堂, 必须做到历史教育的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 优化历史教育!下面谈一谈我的五种做法。
一、激发激情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人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 他就能积极地思索, 主动地感知事物, 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创新历史教学活动也必然如此。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想办法创设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 使学生具有一种自由、快乐的心态, 使他们主动参与、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进行思考和创造。例如在上中国近代现代史《红军长征》这一课之前, 我会要求学生们做一下准备:找到自己身边的老红军或者革命前辈, 听他们讲真实的革命故事, 写下自己的感想。学生有了亲身的体会后, 我在历史课堂上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长征的精神和长征的意义, 然后我告诉学生, 学习历史要从生活中发现历史。这样的历史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启发想象, 求异创新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造都与想象密不可分,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而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故事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 留下诸多耐人寻味、想象的空间。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想象, 去再创造, 这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比如, 让学生给《昭君出塞》写一个续篇, 比如昭君出塞后的生活情况和对家乡的想念。这样的教学既有趣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的想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 改变所谓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答案和僵化思想的现状。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 只能看哪种答案更合理更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大胆求异, 突破思维定势, 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 (逆向) 去想, 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这时候教师就引导学生, 让他们思考自己如果在场会怎么办, 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创新原来无处不在, 学生以后也会注重创新了。
三、注重兴趣培养与质疑交流, 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
赞可夫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 使之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 体验认识知识中克服困难的喜悦。”兴趣是创新的先导, 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就会主动去学习。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力求把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活泼, 有吸引力;有时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在上《秦朝的统治》一课时, 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熟悉课文, 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写一篇文章, 写完后, 学生之间相互交换阅读, 认真与课本史实作对照, 找出其中的优缺点, 阐述理由, 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争相把一些好的对话和见解读出来, 并结合课文加以阐释。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学贵有疑, 大疑则大悟, 不疑则不悟。历史教学活动重点在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关键。如讲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时, 课本上的评价是“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有学生提出问题“现在的俄罗斯不是回到资本主义制度了吗?这是不是说明十月革命最后也还是没有改变俄国的命运?”这个问题代表了学生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疑惑……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 教师都应鼓励, 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四、注重赏识和激励, 强化学生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 对历史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历史课的独特魅力所在, 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保护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而绝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思维创新。
鼓励实际上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学生就等于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 点燃其思维的火花。而赏识则会给学生送去快乐, 使之产生兴趣, 增强干劲。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 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 就会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成功感对每一个人终身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应该对所有学生都寄予同样深切的期望, 并满怀爱心地注视他们的成长, 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考方法, 面对学生多种多样的质问,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感到高兴, 而不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 以一个成年人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对学生思考加以指责, 特别是一名历史教师, 更不该如此。面对学生创造性的提问, 我们要加以肯定, 这对教师来讲并不是很难的事, 但对学生来讲确实很有意义。
五、加强训练,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多说多讲, 有意识地去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比如在讲解《日本的明治维新》时, 可让学生思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与日本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异同, 比如美国的、英国的、俄罗斯的。这样就能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串起来, 学生也就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针对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历史故事, 可以让学生排成剧本来表演, 以做游戏的方式来学习、理解、消化知识。对主观性比较强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同时增强学生的论辩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在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们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就会事半功倍。如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也许无意间你就扼杀了中国的牛顿、中国的爱因斯坦。历史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注重历史教学改革, 研究课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历史教学过程,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执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 2005 (7) .
[2]麻洪友.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对历史新课改的启示[J].中学历史教学, 2005 (7) .
[3]赵亚夫.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 (3) .
[4]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及案例.学成教育网.
[5]王增科.新课程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3.
[6]陈月霞.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A].浙江史学论丛 (第一辑) , 2004.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论文 篇2
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除了转变“应试教育”,建立素质教育大环境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目前,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只管智育,不管其他;只管升学的多少,不管学生素质发展好坏。在许多学校的管理资料档案中,最多的就是学生的考试试卷,学生分数册,期中、期末考试后教师有关考试情况分析等资料,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性格、品质、才能、体质、特长等素质发展情况的资料却看不见,有关对学生素质的调查、分析、研究、训练以及结论说明等资料也看不见。这说明,学校的管理,还是“应试教育”的管理模式。我们要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管理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教育、训练和管理上来,着力构建现代的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弄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弄清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标准和内涵。
加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领导科学、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当前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二、学校管理人员要采取坚决措施改革学校管理工作,要从重分数转到重素质的管理上来,用主要精力去研究和探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管理途径、办法和措施。如,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档案袋;建立有特长学生的记录卡片;建立学生个体素质调查、观察、记载、分析的卡片;编制学生素质训练的计划和措施;组织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定期召开有关素质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等。
三、应花大气力抓好教学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素质训练过程,促使学校整个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论文 篇3
关键词:体育 发展 主体 过程 情感 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体育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做法是:
一、注重情感培养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体育课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和树立快乐体育观念的催进剂和润滑剂。对于教师来说,爱与知识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要求,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能够感化学生的心灵,培育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只有关爱和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信赖感与安全感,进而激发出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以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如在“比一比”、“秀出自己”等展示环节和游戏环节中,教师以普通一员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活动中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诚恳的学习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同时,不忘在交流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建立师生间和谐而愉快的课堂氛围,长此以往,师生感情不断加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不断增强,从而养成快乐健身的好习惯。
二、突出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体育教学要构建自主有效课堂,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有秩序的参与活动,让整堂课在学生自主的过程中达到有效这一最终目的。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动作进行简单阐明、示范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各组学生自主学练,对练习中存在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各组由一名代表根据练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找到的方法,并总结练习心得与效果。如立定跳远教学,讲解其姿势要领时,同时也对学生提出要求:“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半蹲充分,摆臂与起跳协调,蹬地有力,空中收腹、收大腿,落地时小腿前伸,手臂用力往后摆。”在分组练习中,观察其他同学的姿势正确与否,并对自己的动作做出自我评价。有疑难或技术动作不明确的向组长汇报,由组长负责帮助指导。练习后,集体讨论立定跳远中的重点、难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再由体育教师总结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纠正个别不规范的动作。学生练习的目的性便会明确,练习的积极性便会得到发挥,学习的效率便会提高。
三、优化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不会某种运动技巧,上课就打不起精神,可是当他初步学会,并且逐渐熟练后,就越练越想练。这就告诉我们:一节有效的体育课,必须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它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教会学生有用的知识、技能。也就是说,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运动技术、健身方法及健康知识,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在适度的“苦”和“累”中达到身心愉悦,不断进步、树立自信心、体验运动的乐趣,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身体活动和玩玩游戏。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没有获得运动技术的进步,没有通过学习运动技术获得身心的愉悦的体育课,我们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一节有效的体育课。同时,在重视运动技术的学习时,还必须避免用过去训练运动员的方法来教技术,不要过于追求技术的细节,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增进健康,我们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有层次,必须有传授运动技术和锻炼的程序与效果,即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展示、比赛、评价、常规、掌握运动原理和方法。
四、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一个班里,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耐力跑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鼓励多跑多练,逐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以达到提高耐力素质的目的。而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情况不同的学生开小灶,能力差的逐步加强,能力强的可以充分发掘其潜能。在教学同一个动作时,即使很简单的动作,经常会有做不好的同学,这就需要我们给他“开小灶”,鼓励他克服困难,在他取得进步时给他以表扬。学得好的同学,教师可以给他提高技术要求,增加学习内容,鼓励他做得更好。如在“加速跑”训练中,倘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教学,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跑”、“团结接力赛跑”,这种因人施教的做法,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使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培养学习习惯
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体育教学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与技能,需要在课外与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实践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完全出自于学生内发性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跳山羊时,有的学生有惧怕心理,不敢练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掌握动作结构;讲解示范后安排胆大的学生带头练习,教会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评价、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学生看到同伴轻松完成动作,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也能大胆练习;对于一些仍不敢练习的学生,可以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我保护你”、“你能跳过去”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通过掌握“三基”,发展智力、体力,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样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论文 篇4
在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 在新环境下, 高等教育应该仅仅跟随时代要求,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 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内涵
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 是在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 从东方人本主义的和谐理念出发, 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力, 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专业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 其内涵主要有: ( 1) 以人为本, 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 以人为本是基础, 强调在教育管理中突出个体的主体地位, 以人发展为中心, 从而实现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在教育管理中,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促进人的发展。 ( 2) 服务理念, 在现代教育中, 应该坚持以人的现代化发展为本, 在教育管理中, 管理者应该树立良好的服务管理意识, 用 “理”服人, 而不是用 “管”管人, 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 3) 关爱尊重, 对于管理者而言, 关爱尊重学生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管理者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管理者要充分关爱学生的个体生命,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与学生平等、友好的相处,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更好实现。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探索
( 一) 全方位保证学生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 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 因此, 全方位加强高等教育管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新环境下, 受各种文化的冲击,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波动, 这就对高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高等院校应该坚持 “三分管七分教”的管理理念,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从而全方位保证学生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应该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以此, 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此外, 应该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注重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性。最后, 高等院校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沟通, 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 进而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二) 注重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 他们的自尊心、独立性、自主性很强, 因此,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时, 应该注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高校教育活动中, 大多是教师教、学生听,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对此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得到提高。此外, 在教学活动中, 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积极的走向社会, 让学生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去社会进行实践,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 三)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中, 应该将 “充分展现个性, 实现自由发展”为目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等院校中, 社团是学生德育实践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素质发展、道德品格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 还应该鼓励学生创建优秀的社会, 在教师的帮助下, 完成社团的组织、构建, 推动社团的健康发展, 使社团变成课堂, 让学生在发展社团中提高自己。
( 四) 关注学生独立个性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 主要对象有两部分, 一是教师成员, 二是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只有实现管理和个性的有效结合, 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中, 经常采用 “流水线”的方法进行学生培养, 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 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因此,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 应该改变这种固有的模式, 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场所,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会被固有的教学模式所限定,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才有利于学生自我的现代化展示。
四、总结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是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也是促进高等院校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 在新环境下, 高等院校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管理活动, 全面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发展,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乔文奇.试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5) :12-14.
[2]王妮妮, 陈锋.试论独立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旬刊, 2014 (08) :132-133.
[3]张永生.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神州旬刊, 2014 (06) :283-284.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篇5
一、以学定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以学定教”呼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
1、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
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比如汉语是母语,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学习了,他们的听、说、理解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即使是一年级刚入学新生的语文学习也不是零起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心中有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明确是可操作、可评价,集中是突出重点,适切是不随意降低要求,也不任意拔高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和完成,也有利于部分学生更好的发展。
2、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一时间,好象探究性学习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式。其实不然。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课堂教学也历来存在着“讲解-接受”和“活动-发现”两大理论派别。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而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究式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因为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功效,运用得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之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3、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采用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要建立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之上。只要学生得以发展,就是合理的好方法;学生得不到发展,哪怕教学手段花样再多,也只是教师在作秀,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如今教学条件的改善给教师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些设备,还得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来确定。新课程提倡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途径,教师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感染力。还可通过网络,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更可以发动学生主动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以学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一味地“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变知识的存储器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案例1]:教师出示配有图画的拼音字母:i u ü,一部分学生脱口而出,大声念起来。
师:这么多小朋友会念了!我请会念的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
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三个单韵母?
生甲:衣服衣服iii。
师:很好!你利用图画记住了i的音。
生乙:1字加点iii。
师:不错!你记住了字母i的形状。
生丙:一件衣服iii。
师:了不起!说了两个带i的字。
„„
[案例2]:教师出示配有图画的音节:x-i-a-xia许多学生脱口而出,大声念起来:xia龙虾的xia。
师:不准插嘴!跟我读x-i-a-xia河虾的xia。
生:x-i-a-xia河虾的xia。
师:x-i-a-xia海虾的xia。
生:x-i-a-xia海虾的xia。
师:还有什么虾?
生:龙虾的xia。
生:基围虾的xia。
这是近日在一所学校随堂听课中的拼音教学片段。两个班的学生都是刚入小学的新生,应该说,他们的原有基础、学习经验差不多。但遇到了两位不同教学观念指导教学的教师,从这学习的起跑线开始,两个班学生的发展将拉开距离。这是“以学施教”与“以师施教”两种不同教学策略带来的预测性结果。可以肯定,“以学施教” 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主动,更轻松,更有实效,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以学施教”提倡教师以学生的实际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重要依据,适合学生发展。
案例1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预案机智地作出调整,改变并确定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同伴学习,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投入地学,有效地学,做到了生生互动,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的理念。而案例2的那位教师则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的实际,坚持照预案所设定的方法,按部就班,还压制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照办。学生在这样严肃、紧张的氛围中,还谈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谈何发展?
2、“以学施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领者、辅导者,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1中,教师要让刚入学才两星期的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和形,她不强行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识记方法,而是引领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识记的方法,她从中以评价的方式作了不露声色的辅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聪明才智,成功的喜悦荡漾在孩子们的脸上,使他们在想学、愿学、乐学中知、情、意、行同时得到发展,符合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而案例2的那位教师如果不转变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不用多久,学生再也不会有主动的愿望,动脑的兴趣,插嘴的胆量,一个个成为装知识的储蓄罐,还谈何学习方法、促进发展?
3、“以学施教”呼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案例1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呈现的拼音字母的学习有差异,有的已经会读了,有的还不会,就利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让学生教学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紧接着,又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记字母的方法不作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独立学习,认记字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这种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也正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思想之一。而案例2中的教师却不管学生有无差异,一律对待。使有的学生跟不上,学不会;有的学生浪费时间陪着学。这还谈何“关心学生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由此看来,“以学施教”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教学不能只围着教材、教参、教案转,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也不能只把传授知识,学生完成作业作为全部的教学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情感、能力与学法,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
三、以学评教,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课程的不断完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应该是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应有新的评价。聚焦课堂,评价课堂教学显得十分重要。以学评教,就是要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发展的课堂学习空间。
1、“以学评教”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主要依据,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以学评教”的评价对象主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同时也指向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评价表上的指标注重的是教师,媒体、手段的采用突出的是教师,课后教师一句:“学生配合得很好。”也看重的是教师自己的感受。评价是根无形的指挥棒,这样评价造成的后果是,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主宰意识越来越强,重教不重学,搞形式,翻花样,求完美,这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显然是相违背的。因此,实现以学评教,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主要依据,就要把主要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的提高和发展。要观察学生是怎么学的,了解他们的提问、思考、体验、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了解他们在这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主要依据。当然也要关注教师,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激励、赏识、尊重,是否启发、引导、服务„„,一句话,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是否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这样“以学评教”的标准,势必引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能否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视,最终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2、“以学评教”能促使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评价标准不同就会引起不一样的教学反思。“以学评教”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理性分析,引导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教师与时俱进,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笔者曾在两个班级,尝试语文试验本教材第四册《蓝鲸》一课的教学。其中学生作出的不同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引起了两位语文教师的反思。(课前我知道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上课了。我引导学生读课题后,两个班的学生对蓝鲸都表现出喜欢的神色。这时我问:小朋友,关于“蓝鲸”,你想知道什么?甲班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很多,涉及蓝鲸的大小、体重、呼吸、颜色、寿命、脾气、吃食、睡觉、繁殖、哺乳等等。乙班学生想知道的问题都是课文中的内容。
经过对学生不同表现的分析,可以推测:尽管两位教师平时都会要求学生提问,但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甲班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使学生有疑便问,真疑真问,促进思维,有利学生的发展。反之,乙班教师让学生提问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重视的是符合自己教学设计所需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过程成了猜测教师想要的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有疑不问,无疑假问,对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通过分析、反思,甲班教师坚定了自己的做法,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乙班教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因此,“以学评教”促使教师反思、改进,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
3、“以学评教”倡导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材的教与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学会学习创设氛围、组织管理、制作学具、选择教法、收集信息、开发教材、拓展教材、补充资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论文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 内部动机 发展的空间 数学作业
自主学习是人们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在“学习化社会”潮流的推动下,“自主学习”作为主体性教育的基础,越来越为学科教育领域所关注。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是高中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科中的落实和体现。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是学生完整人格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学习是否发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的学。所以,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其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点看法。
一、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 Hhain G Ginou)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构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与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可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教师是教学的真正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
对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有效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数学。
如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课前与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师:同学们,老师对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很有信心,对做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激发其他同学向他们看齐;对有进步的同学也要提出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努力;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表示支持,我很愿意帮助你们!这样的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亲切、信任、爱护的感觉,不仅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需求的情境。
二、营造主动发展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促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处于思维激活状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一种可能与条件。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的营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在《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课中,我校一老师以《幸运52》猜数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游戏规则:学生甲猜学生乙的生日是在1~31号中的哪一天,甲随便猜一个号,乙回答是大了还是小了,直到甲猜中为止。课堂上的实验真实情景如下:1)甲说:4号,乙说:少了(这暗示在5~31之间);2)甲说:10号,乙说:少了(这暗示在11~31之间);3)甲说:22号,乙说:多了(这暗示在11~21之间);4)甲说:16号,乙说:多了(这暗示在11~15之间);5)甲说:13号,乙说:少了(这暗示在14~15之间);6)甲说:15号,乙说:多了(这暗示只剩下唯一的一种可能);此时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14号。教师提出问题:甲根据乙的暗示,用了数学中的逼近思想,把正确答案逼出来了,甲猜了7次才猜中,我们能否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地去猜,令猜测的次数最少?若能,该如何猜?(众多学生齐声回答:取中点来猜)。学生丙与学生丁踊跃参加,丙按照取中点的原则,结果猜了4次就猜中。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方法:把初始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端点逐步逼近最终结果,进而得到答案的方法,称为“二分法”。这种以游戏实验的方式引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较深奥的数学原理,体验到在实践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的喜悦,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2、提供机会,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再创造’过程。”
在高三一轮的《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复习课上,我搬用温州中学苏老师在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关于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的例题:已知椭圆C: ,直线 ,(1)请你具体给出 的一组值,使直线 和椭圆C相交;(2)直线 和椭圆C相交时, 应满足什么关系?(3)若 ,试判断直线 和椭圆C的位置关系?变式:已知 ,直线 和椭圆C: 交于A,B两点,(请你添加条件),求直线 的方程。此例题,教师设计多个条件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施展。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思考。在变式问题中,学生添加的条件形形色色,如:①弦AB的中点在 轴上;② ;③ ( 是坐标原点)等等。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的例题,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欲望,诱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展探究中,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3、注重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从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种激励是强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也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心理需要,使其产生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肯定。例如“你考虑问题真周密啊!”“你的方法真有创见!”“××同学解题方法真不错!”等。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三、设计自主多样的数学作业,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新数学课程标准将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
2007年起我们课题组以“新课程下作业的布置与评价”为主题,结合我校高一二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较典型和生动的高中数学作业新模式。
1.自选作业
做法: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其特色与优势: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
2.分层矫正作业
做法: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其特色与优势: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会整齐划一的,教师不在教学单元开始时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在教学单元结束时划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作业。而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学生自编“测验”作业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通过对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采用5-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成员都是经过多方考虑组合在一起的,比如比较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补互促;同样优秀的同学也安排在一起,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提高等等。我们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
在一个单元内容结束以后,每一个小组共同讨论,出一份有意义的“单元测试卷”,在此法的实践中,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参与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其特色与优势: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4.研究性作业
研究性作业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作业。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确定,或直接由学生独立提出的。而完成“课题”的研究通常可以由学生独自进行,也可以由若干个学生(一般是3-5名)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团队力量合作进行的。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方面的能力。做法:①教师给定范围或专题,学生选题;②学生搜集整理资料;③反馈与修正;④形成作业成果;⑤汇报交流,进行评价。
研究性作业的优势有:⑴探索研究性作业往往是综合的专题学习,学生在驾驭专题学习中容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⑵作业完成时间较长,作业反馈相应延迟,时空的广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广泛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⑶重视从单独完成到合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⑷作业过程、完成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开放性。
新型的高中数学作业结构在我校高二年级的数学教学的实践表明: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位学生允许自己布置作业、教师指导解惑。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收效非常明显。
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过程,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持续、持久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能给人一饭之需;而授人以渔,却能让人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于梦军.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07,7
4 王道宇.数学教学让学生主体参与的实验研究报告[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论文 篇7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的内涵解读
21世纪初, 我国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改革理念, 从此确立了中国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从人本主义视角来看,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认知教育, 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感情、理智、情绪和行为进行相应的影响教育, 也就是做到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第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首先重视学生的健康。身心的健康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很重要。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从人的健康发展的三个方面着手, 尊重人的发展的自然属性和规律, 注重生命的需求。第二,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参与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发展的社会属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弘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加强主体意识, 调动其学习生活的参与性,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根据高职学生“半社会”的性质, 开拓他们的群体社会性。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 把握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通过学校开展活动或班级组织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 加强人际交往, 为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提供更好的途径。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1. 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首先要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很多教育管理者的大脑, 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 很多教育者又会重蹈以自我为中心的覆辙, 命令式、灌输式地教育学生;另外一部分人并没有理解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对于其本质和内容在实践中往往容易犯错, 完全放任学生的做法, 这都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 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什么, 然后再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坚持理念不动摇,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有序管理和创新性教学, 实现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的目的。
2.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学校学生的复杂性。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 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差、注重自我和个性、就业压力大。对于这些学生的特点,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出发, 教育管理上宽严并济,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在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时, 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来进行设计和组织。而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见性上, 教育要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必须从教育的目标设置开始, 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开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锁定的目标明确, 然后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置培养课程和培养内容, 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学生手中。
4. 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但也要尊重个别学生的差异性。正确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 在班级管理时要做到凡事因人而异, 把握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或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 知道学生的需求, 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 找出其身上存在的弱点, 对症下药, 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顺利地步入社会。
5. 关注学生情感, 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 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主张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理智、情绪和行为。我们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也需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设置班级管理目标、建立班级管理档案, 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点, 将情感的升华转变为行动的动力, 使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得以提高。我们在关注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 需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高职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 他们面临学习、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 我们应为其排忧解难, 做好他们步入社会的引路人。
三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含义, 分析了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论文 篇8
一、亲历材料准备,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向心力
科学课注重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而准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结构的材料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可以一步一步把课堂探究活动引入深处。因此, 材料准备充分与否是决定学生探究活动有效性高低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会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准备一些相关的实验材料。一来可以减轻教师本身的负担,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准备的材料更加丰富、具体、生活化。这样做,实质上是将让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且学生准备的材料往往特别丰富,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如在教学《蜗牛》一课时,课文中有引导学生认识蜗牛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实验,实验材料主要是蜗牛。一般来说,学生找蜗牛是比较容易的事, 课前我布置每个实验小组自备6只蜗牛,学生在抓蜗牛时就在无意中获得了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蜗牛的感性知识。在学这一课时,当我问到蜗牛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时候,就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在潮湿的白菜里和树叶下方找的蜗牛最多,说明蜗牛适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接着让学生用蜗牛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他们从实际中得来的感知是正确的,使学生得出了蜗牛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的结论。 学生还意外发现左旋蜗牛比右旋蜗牛少得多,也比较难找…… 这些实验材料只有让学生亲自准备,才观察得仔细, 理解得深刻。如果这些材料是老师替他们准备的,学生则可能对实验结果不置可否,这样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提高实验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的最大特色是实验教学,实验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观察等能力,又可以使枯燥的课堂增添无限的乐趣,这也是科学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所在。但是如果老师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中科学实验所提供的信息上,就会减少科学实验带给学生各种思维锻炼的机会,同时又降低实验本身的趣味性和魅力。所以教师在准备每一节实验课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改进实验装置,让实验产生奇特的效果。这样科学课既能促进学生的各种思维,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自然实验的有效性也能得以提高。
例如,在上《声音的传播》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声音的传播, 我特地增加了一个“土电话”的趣味性室外实验。利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拿着自制的“土电话”集体到学校塑胶操场上“打电话”,当一名学生在电话的一端小声说话,另一名学生在电话线的另一端听筒接听。在听电话的过程中,学生无意发现许多同学围成一个圆圈,以其中一条电话线为中心,其他电话线搭在其上面,结果其中的一个同学小声说话,圆圈其他方位的同学都能听到。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我适机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声音沿着棉线传播的道理。 又如,在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 我事先准备了一盆泡沫小球,拿一个铁制的勺子在毛皮上来回反复地摩擦后, 我挥舞着手中的勺子问学生:“把勺子放在泡沫小球的上面,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学生有的说泡沫小球会飞到勺子上,有的觉得泡沫小球难以飞起来, 实验结果是先飞起来再从勺子向四周散开,因为这中间除了有静电现象之外还包含着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道理。泡沫小球向四周散开的“壮观”景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继续深挖下去,他们就不难理解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道理了。
三、巧用媒体手段,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直观性和规范性
由于目前小学科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 规范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时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
(1)巧用视频展示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常会因器材或某些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小,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而视频展示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空气在哪里》一课观察哪些物品里有空气这一实验中,由于砖块、粉笔等孔小,放入水中后气泡不是很明显, 导致学生的观察结果与实际有了差距。 针对这一问题,我把实验放在视频展示台上,通过投影放大形式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晰地观察到小气泡,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此外,在一些实验中指导学生选用器材时,由于器材可见度小,学生很难看清老师手中所拿的器材。例如, 在教学电池正负极的认识时,教师把它出示给学生,前排的学生看清了,而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一片茫然。后来我将器材放于视频展示台上,难题解决了, 学生能很快地认识它并把它拿出来。
(2)巧用网络信息技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科学教学中适时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知道极昼和极夜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兴趣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学校教室中有多媒体及专用多媒体教室这一优势,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学生先打开计算机上网,网络上展示了许多幅极地风光和南极午夜的太阳图片,然后出示问题:“这样美丽而壮观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它的出现与地球的什么有关呢?”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回忆旧知,使其了解到该现象与地球的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然后让学生观看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的有关视频和文字资料。 这样一来,通过老师对教学的适当安排, 不但使枯燥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更使学生提高了通过网络资料在自行探究中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注重生活延伸,有效拓宽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
“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科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再发现。
例如,在教学《谁流得更快一些》 一课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同学们家中的洗洁精用到剩下瓶子底一点儿时, 你们是怎样取出剩下的洗洁精呢?”学生利用本节课的实验很快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实验就在他们身边。又如完成《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之后,让学生自己再回去用脸盘、茶杯和纸做“打不湿的纸”的实验,学生就会感受到科学原来离自己这么近,用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材料也可以做出很多有意思的小实验来,拉近了科学实验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长期的共同努力,也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只有认真研究和解决教师有效教学观念淡薄、教学实践有效性差、课堂管理有效性缺失等问题,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极大提升, 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才能最终内化而成。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简要分析了提升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并在此基础上,从亲历材料准备,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向心力;提高实验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巧用媒体手段,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直观性和规范性;注重生活延伸,有效拓宽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例谈“以学生发展为本” 篇9
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习题2. 4中15题( P89) : 设a = ( x, 3) ,b = ( 2,- 1) ,若a和b的夹角为钝角,求x的取值范围.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学生们的解法都是. 到底这种解法对吗? 课堂上在处理习题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另一道题: 已知a = ( x,3) ,b = ( - 2,- 1) ,若a和b的夹角为钝角,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教师: 同学们同意吗? 请回忆非零向量夹角的定义.
教师: 钝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学生3:(π/2, π) .
学生5: 对的,若x = 6,a = ( 6,3) ,b = ( - 2,- 1) ,此时a和b的夹角为 π,不是钝角.
教师: 很好,现在x的取值范围是正确的.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是否一定要解上面的那组不等式呢?
学生6: 老师,我觉得不要解上面的不等式组,可以这样做: 先求a·b < 0时的x的取值范围,再求a,b夹角为 π 的x的值,然后从之前x的取值范围中去掉a,b夹角为 π 的x的值就可以了.
教师: 这名同学的想法很好. 大家可以再看看数学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习题2. 4中第15题.
学生7: 老师,我们的解法有问题,应该这样: a·b < 0且a,b不能共线. 所以2x - 3 < 0且 - x - 6≠0,所以x <3/2且x≠ - 6.
教师: 太好了,请大家将该题补充完整吧.
笔者认为学生的错解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学生是怎样错解的? 为什么是错的? 错在哪里? 能改进得到正解吗? 只有弄清错解的根源并真正排除,才能使得学生达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教师简单暂时教会学生解特定一道题. 当然,如果能以学生的错解开展探究活动,从而固本清源则是最佳的. 总之,学生的错解之中必定有“合理” 的成分,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一节数学课,要让学生“动”,在“做”中学会,师生互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和条件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将教与学融为一体.
本节课紧紧围绕课本,但又不死扣课本,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改动和补充,在例题的选择上,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和谐课堂 篇10
关键词:学生,发展,教学理念,活力,和谐
尊重生命, 体现人性,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活动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那么, 我们如何紧握新课改的脉搏, 以学生发展为本,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呢?
一、更新教学理念, 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 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走近学生, 使学生在和谐氛围中愉快学习, 让学生个性得以弘扬。
1变“句号”为“问号”, 让活泼的“问号”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创新的基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探究新知识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 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的大课堂, 使活泼的“问号”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 沉闷的“句号”重新长出装满问题的大脑袋。因此, 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紧扣教材重难点;要有启发性, “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
2变“威严”为“微笑”, 让学生在多彩灿烂的阳光教育中获得快乐
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说过:信息的总效应=7%的文字+38%的语言+55%的面部表情。这一公式足以说明微笑的力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微笑是一种力量;当表扬学生时, 微笑是一种激励;当学生认错时, 微笑是一种谅解......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 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我每天总是带着微笑进课堂, 它拉进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给学生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毕业学生在来信中说:“亲爱的吕老师, 您的微笑是最灿烂的, 也是最可爱的, 您给了我自信和力量, 让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祝您的微笑永远像棒棒糖那样甜!”所以, 让微笑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智慧潜入每天的课堂中, 使微笑成为教师和蔼可亲的象征, 成为师生交流的和谐方式, 让学生在多彩灿烂的阳光教育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3变“拦堵”为“疏导”, 让学生成为展翅飞翔的“空中雄鹰”
“拦堵”与“疏导”皆是方法, 但“拦堵”是强迫, 时常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师生关系激化。再者, “拦堵”是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的, 因为, 这也限制, 那也限制, 只能使学生变得规规矩矩, 不能越雷池半步,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聪明才智必然遭到抑制, 成为“笼中弱鸟”。要想使学生成为展翅飞翔的“空中雄鹰”, 就需要因势利导。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案例。有一次:A老师又气又急地对我说:“陈勇这孩子, 他将班上的答案全撕了……你能奈他何?能不能驯服这倔强的小马?”陈勇同学确是个曾被学校处分的“后进生”, 转化他, 难度大。我想, 做为教育者, 对他与其厌弃, 不如关爱。要帮心得先关心, 才能谈心, 方能知“心”。
他说, 上课时, 班上有人乱讲话, 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劈头盖脑训斥我。老师戴有色眼镜看我, 我气了才……要不是想到, 答案是给全班看的, 我早把它焚了。我一面批评他跟老师“闹”是错的;一面指明他的“闪光点”:你想到全班同学, 说明能关心别人;你认为上课同学随便说话是乱说话, 说明你有纪律观念。我看你先把它贴上, 我才与老师解释。”他爽快地说:“行, 只要老师不把我看扁就行了。”又入情入理, 他诚服, 大家叹服, A老师更佩服。之后, 我还以不同方式表达出对他的赞美和期待, 陈勇变了, 到毕业班时, 同学们还选他当班长, 成了班级学习的“带头人”。事实证明, 没有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只有被老师误视为破罐子的学生。我切身感受到巧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一育德铸魂的宝刀, 精雕细镂, 起到“柳暗花明”的教育实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1) 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 犯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应因势利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少点功利性的指责, 多点人文性的鼓励, 学生健康成长, 永远需要这种特殊养分。
二、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老师是奉送真理, 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会学生用知识, 使政治课由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 做到知识技能、情感“一炮打响”。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的生命力。在创设情境时, 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一经济常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教学中, 可采用小品的形式, 让学生表演小品《熊掌风波的悲和喜》:两位中学生到餐饮店吃饭, 黑心老板把牛筋说成是“熊掌”, 漫天要价, 向学生索要2万元。为此, 在协商和解不成的情况下, 向老板索要发票, 并打12315投诉, 工商部门以黑心老板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他严罚, 黑心老板最后说那是牛筋不是“熊掌”, 工商部门又以违反诚信经营处罚两千元, 维护了两中学生的合法权益。创设的小品情景贴近学生实际, 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学生们生动的表演迎来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讨论:这则小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 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掀起阵阵高潮。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 富有趣味, 每个同学都不知不觉成了课堂的主体, 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巧用辩论, 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激起思维的火花
有调查表明, 在教学中, 经常组织辩论活动, 有70%的学生认为“很有价值”;有60%的学生最喜欢的是“学生较多地参与讨论。”在教学中如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辩论, 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在探究学习中, 培养合作精神。如在上高二哲学《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时, 我有意组织了“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辩论。课前我让学生查资料, 做准备。上课了, 我让孩子们分正反方自由辩论。大家的焦点是:“中学生应选择什么朋友”?在思维的交锋中不时飞溅着智慧的火花。
思维就象一颗花, 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汁液的, 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 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 它的花朵就会绽放。辩论是思想的碰撞, 在碰撞中学会用自己目光发现问题, 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行为, 达到教学目的。
3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动态生成的“大课堂”中体验政治课的生命活力
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因此, 政治课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将书本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自觉地参与到教学生活中。在教学互动中, 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 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 新的学习需求和认识体验不断加深。这样动态生成的“大课堂”, 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上《家庭消费的内容》时, 针对校园里出现“高消费”的风潮:许多同学口渴了就买矿泉水, 喝可乐;搞生日聚会, 少则一、二百元, 多达七、八百元, 与整个校园风气极不协调。如何让同学认识到这些不良消费习惯的害处并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呢?凭我以往的经验, 理论说教和生硬的制度要求, 效果都不会好。为此, 我决定采用研究性学习, 进行“学生家庭收支状况调查”课题研究。学习小组经过调查分析后, 发现以下情况:
(1) 学生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2) 在支出中, 各家庭供子女读书的支出占较大比重。有54.3%的家庭对子女读书的支出都超过了家庭总收人的一半。
(3) 一些同学的零花钱用的太多。大部分同学的零花钱在200元以上, 有个别同学一个月花掉五、六百。
这一调查结果, 立即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反应, 有一位女生感慨:“哇!, 原来家里的钱几乎都花在我身上, 而我们……”她惭愧的低下头。于是, 我趁热打铁, 亮出了本次讨论的主题:
(1) 你们平时用钱有没有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你认为应养成什么样的消费观?
(2) 多数同学的家庭收入较低, 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最后, 大家共同倡议:要体谅父母, 节约开支;要努力学习, 为振兴家乡经济而努力。同学们能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 说明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高的创造热情。这时, 知识不是消极地掌握, 而是去获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地获取知识, 这正是高度的教学技巧之所在。”[1]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下基肥”, 这不正符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当然, 伴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 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需要我们教师合理组织, 及时引导, 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互动中, 活动应避免曲高和寡, 教师演独角戏;防止活动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 这要求老师运用智慧, 设法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的学生们的意识, 让课堂真正动起来。[2]政治课是一门“时尚”的学科, 高中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 勇做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树立新的师生观和课程观, 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以学生发展为本 构建语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学生发展;差异;课堂
学习,是伴随着人的青少年时期乃至一生很重要的活动。作为参与这一活动的学习者,学习应该是自主的、能动的,是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主体。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还生命主体之本色,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和创设的。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孔巴兹所说“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学校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阵地。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它面向21世纪,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着力于、着重于学生的发展。
一、尊重学生差异,各有所长,整体提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不同,对待同一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尊重差异,面向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不要搞“一刀切”,要树立“不同的人在语文学习中有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观。首先,备课时尽可能地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开放型、多层次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其次,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方式,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感悟文本,表达其独特感受。同时,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争取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差生有进步,优生有发展,整体有提高”。这正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成功处。
二、落实“双基”训练,夯实知识,发展能力
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教师因此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但是,我们在尽情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亦尝到了不该有的苦涩。推进新课程以来,“双基”似乎渐渐远去,语文课堂上冷落语言训练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字词句的教学,表达方法的揣摩等等被抛至脑后。甚至有人把“双基”训练看做是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分水岭”,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试金石”,从而抛弃和否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这其实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践出现了偏差。语文就是语文,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语文技能,懂得语言运用规律。因此,我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双基”不可随意抛却,而是应该将之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各环节中融入一系列“双基”训练,深入品悟文本,升华情感,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课改”与“双基”应和谐共生。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因追求“双基”而进行机械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能因实践新课程理念而热衷于花哨的形式,要扎实双基,追求双赢,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珠联璧合。
三、创新教学设计,层层剥笋,激趣导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天生具有的,需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好奇心强、好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间短等采取有力措施。怎样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抓住最有利的时机让他们掌握语文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需要教师很好抓住“兴趣”这把金钥匙。
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興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四、创设有效情境,读悟仿说,走进文本
情境教学伴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教材中的各种情境。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秉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一理念,为进一步促进主体感悟文本,深化文本,领悟主题,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有细心大胆挖掘,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出精彩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广阔的舞台,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总之,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发展,让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中扎实迈进。
参考文献:
[1]林锦秀.小学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张虹丽.以学生发展为本—复旦附小教学论文与教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教学改革 篇12
一、积极引导,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而且是生命的内涵。如果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有兴趣,生活会充满朝气,生命将充满活力。他们才能去思考、去探索、去发展而终身受益。
二、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在这里要提到的是教师应舍得给学生机会,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的教师认为,我讲得好,学生又愿意听,而让学生自己讲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浪费时间,还是以教师讲得好,其实这还是观念的问题,如果认为自己讲得好,滔滔不绝,这只能是锻炼了教师自己的口才,而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权力,因为,我们培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如果认为学生不会讲,或者没有能力解决问题,而不给他们机会。那学生永远也不会讲,能力永远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机会,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三、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交流,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使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展现出人性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必须绝对全力去开发它。学生的智慧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应该给他们以展现的机会。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受教育的主体,采取尊重、容忍、倾听和理解的态度,他们必将充满生命的活力。就能在情感上接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此时,如果给学生机会,他们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所体验到的。新课程的实施,教材内容减少了,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多了,要求学生必须主动的去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时教师就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充分信任、相信并发挥学生的潜能。事实上,如果你相信他们,学生会给你很多惊喜。如许多学生能自编自演小短剧,当活动课主持人,下载资料等。此外,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了许多信息,也为学生的共同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中,学生之间的综合交流会发生无穷的智慧碰撞,这也将是无法估量的智慧资源。
四、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每个人发展自己的前提条件,没有自信心的学生,就会放弃自我发展的努力和激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教师首先要自信,用教师的自信来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用自信的语气和眼神与学生交流,用教师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承认差异,创设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爱好、兴趣、特长。因此要研究如何科学地安排好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的方面表现自己,让所谓的后进生也有机会“露一手”。同时更多地应用非量化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正视差异,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因为不论什么样的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都要生存的,而他们的生存能力大都是在学校学习的这段黄金时期形成的。因此,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实际上,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就体现了这种理念,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关注这一点,不但从知识上,而且从其它方面也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真正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
五、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知识点减少,难度降低,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轻松了。在实验中,教师们认识到改变教学方法比单纯的传授知识难得多。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要多思、多变和应变。多思就是多动脑筋,多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们所接受,他们才会感兴趣。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深有感触,并且,效果也截然不同;多变,就是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单一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去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应变,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学生要查阅、收集资料进行汇报,学生的参与面广,有时教师的思路要跟着学生走,不一定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学生可能会提出无法料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一个班级一个样。因此,教师要能灵活地应对随时发生的问题,否则将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论文】推荐阅读: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10-25
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07-14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06-24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08-1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08-19
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摘引11-20
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06-03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论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11-14
以心理励志教育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10-24
致用人单位-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