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精选12篇)
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篇1
摘要:介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探讨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课堂的基本特征。以《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10 Unit 3 Reading:Aids today的阅读课教学设计为例, 从导入、读前、读中、读后等四个教学环节具体阐述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阅读课
一、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教育部2012) 。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发展跨文化意识, 促进创新思维, 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初稿,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四个方面。语言能力, 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 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文化意识, 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思维品质, 指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 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整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 (陈琳2016) 。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课堂特征
笔者认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课堂教学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 以教师为主导, 培养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言体验、探索、建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 挖掘教材文本的思想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爱国意识等。
(二) 以语篇为载体, 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
语言学家Maley (1998) 认为:“合理使用教材资源意味着要协调好三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教材、教师、学生。”教师在设计阅读课教学前, 应充分了解阅读文本和学生的水平, 设计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课堂活动和任务, 尽量将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
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备课要充分备学生, 以学论教, 以教促学, 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 不断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 (刘忠保2013) 。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应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分析
笔者以《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10 Unit 3 Reading:A ids today为例, 具体分析高中英语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Aids today以说明的方式讲述了艾滋病的传播、目前感染人数日益增长的严峻形势以及联合国、世界其他国家、中国采取预防艾滋病的有效途径。文章篇幅较长、生词较多, 对于学生来说, 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内化、运用以下词汇:Aids, far-off, cure, carrier, flu, unprotected, sex, pregnancy, childbirth, abortion, subscribe to, soul, body and soul, distribution, scar, prescription;能认识阅读文本中带“*”的词汇, 如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nfect, HIV等;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 从阅读文本中获取与主题相关的重要信息, 并根据文本线索梳理文章脉络, 理解文章大意及体裁, 体会文章的语言结构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使学生通过任务型表格填空、问题探究、口头表述、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文章的具体信息, 建构与话题相关的语言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的语言结构, 使学生理解保护自己、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同情他人、乐于助人的优秀民族文化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二) 教学过程Step 1:Leading
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一条象征艾滋病预防日的红丝带和一组感染艾滋病人群的图片 (见图2) , 并向学生提问, 引出Aids, far-off, carrier, infect, childbirth等新单词。
T:What’s this red ribbon related to?
Ss:I think this red ribbon is related to“艾滋病”.
T:So it is related to“Aids”, and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se children?
S:Maybe these children are the carriers of Aids, some of whom are from far-off and poor areas in different world.
T:Yes, some of them are infected with Aids since their childbirth, ...
(笔者在黑板上板书目标词汇并教读:Aids, far-off, carrier, infect等)
【设计意图】
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提问等方法适时引出目标词汇,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在相对真实的交流情景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和习得目标词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Step 2:Pre-reading
1. 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6人小组 (每小组有一个小黑板) ,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以下问题 (见图3) :“What words can you come up with when it comes to the topic‘Aids’?”随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写下与主题相关的词汇, 并用小黑板展示。
2. 根据小组展示的相关词汇数量给予适当加分, 并用PPT展示补充阅读材料中的目标词汇, 如abortion, pregnancy, unprotected, sex等。
【设计意图】
该环节真正起到了“热身”的作用, 很多小组想出了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目标词汇, 如incurable, measure, flu, distribution, spread, help, death, protect, carrier, definition等。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活动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此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词汇知识。更重要的是, 笔者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了适当加分, 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Step 3:While-reading
读中环节由快速阅读和仔细阅读两部分组成, 笔者设计的读中活动如下:
1.Fast-reading
(1) 自学探究:笔者让学生迅速默读文章内容, 并要求学生用笔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句型等相关知识。随后, 学生通过努力和小组成员的帮助扫清文章的词汇和句型障碍。
(2) 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以下问题, 让学生回答:
Q1:What i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passage?
Q2:What places have been affected by Aids?
【设计意图】
由于班级学生基础不同, 笔者并没有急于分析文章内容, 而是让学生通过任务自学探究, 扫清文章的词汇和句型障碍, 减轻部分学生的焦虑感。在学生读完文章后, 笔者让学生选择文章的写作风格。学生通过思考、推理不难得出答案C。学生可以通过查读得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在文本的第28~30行) :However, HIV and Aids are a problem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Argentina to the Netherland, the Philippines and everywhere in between.同时, 学生明白了艾滋病危害的严重程度, 为后续的情感教学奠定了基础。
2.Detailed-reading
(1) 笔者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 以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讨论归纳出文章的篇章结构并写在小黑板上, 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展示 (见图4) 。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并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战加香、李克信2010) 。在本堂课中, 笔者大胆放手, 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教师以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固有模式, 让学生通过体验与探索建构文本意义, 学生在此活动中形成了积极的思维品质与合作精神。
(2) 笔者给学生下发第一张讲义, 让学生细读文章后完成任务。讲义内容涉及选择题、单词填空、任务型阅读和判断题等, 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策略。如下为讲义大致框架内容:
(1) 阅读第1段回答如下问题:
What purpose does Paragraph 1 serve as in the passage? ()
A.To provid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opic.
B.To put forward the topic and attract readers’attention to it.
C.To use an example to support the topic.
D.To offer basic knowledge of the topic.
(2) 阅读第2~3段, 让学生用目标词汇填空, 如immune system, infect, cure, carrier, virus等, 理清HIV病毒和Aids之间的关系。
(3) 阅读第4~5段, 用PPT呈现9张图片 (见图5) , 让学生判断哪几种方式能够传播艾滋病。
(4) 阅读第6~10段, 分别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
【设计意图】
以上讲义任务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任务 (1) 为选择题, 学生在明确文章体裁后, 不难得出答案为B。为了引出主题、吸引读者, 任务 (2) 体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主要培养学生使用目标词汇填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 (3) 体现了活学活用的教学理念, 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任务 (4) 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 寻找主题句, 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手法,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该讲义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语言体验、探索和建构, 运用多种阅读策略, 从阅读文本中获取与主题相关的重要信息,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 如归纳、判断和推理等能力。
Step 4:Post-reading
读后巩固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处理和记忆, 拓展学生的知识, 读后教学分为小结性教学和拓展性教学 (高瑞2011) 。笔者依据文本内容, 设计了以下小结性教学和拓展性教学活动。
1.总结欣赏文本的语言特征
笔者提出问题:What’s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is passage?
【设计意图】
以欣赏活动为依托的教学注重研读、赏析文本,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引导学生感悟英语语言文化与情感的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分析文本, 列出语言特征, 并用小黑板总结。该教学活动使学生再次梳理了文本结构和语言特征, 深入理解了说明文的行文脉络, 训练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归纳总结、加工处理等能力, 为后续的拓展性教学奠定了基础。
2.借机拓展文本教学, 升华学生的情感
笔者下发第二张讲义内容, 让学生填充文本中涉及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每年世界上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因感染艾滋病每年死亡的人数及儿童死亡人数;随后播放美国著名歌手Michael Joseph Jackson的Heal the world (《拯救世界》) , 并提出问题: (1) How do you feel? (2) 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those Aids patients?
【设计意图】
拓展性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要求学生完成语言的输出, 使学生实现阅读情感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生成了一连串精彩的表达, 如:“We believe it is a serious problem.We feel sorrowful.We s hould tak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ose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We should show love and care to them.We should not let the fear of AIDS cut us off from those who need our love, care and support!”除此之外, 学生自主运用文本中的目标词汇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subscribe to, soul, body and soul, distribution, scar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用能力能够获得同步发展, 在建构情感意义的同时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观的建构。该环节通过挖掘文本素材向学生传达思想内涵, 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文化精神, 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在该环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Step 5:Homework
笔者设计了以下3个任务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任务在课后完成。
1.口头报道:假如你所在的小组是慈善社团,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向社会报道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你们的队伍。
2.读后写作:假如你是记者李华, 当你得知小叶的病情和现状后, 决定就此事写一篇报道,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艾滋病, 号召更多的人关爱他人。
要求:包括以下要点, 120词左右。
(1) 艾滋病是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的, 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 使人失去抵抗力。
(2)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感染艾滋病, 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主要是因为缺乏健康知识, 预防措施和教育。
(3) 艾滋病病人不仅要忍受病痛, 还要面对他人的歧视。
(4) 我们应该关爱他们, 帮助他们, 鼓励他们珍惜生命。
3. 诗文赏析:笔者展示Langston Hughes的诗歌Life, 让学生结合该篇阅读文本和诗歌, 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设计意图】
笔者在此环节设计了不同的任务活动, 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 体现了任务的选择性。在任务1中, 笔者考虑到文章内容较长, 因而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合作型的语言学习有助于不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任务2中主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任务3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 要求其能结合已学课文知识, 运用诗歌欣赏活动内化语言, 完成从知识汲取到语用能力的过度, 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上活动都能使学生在课后进行迁移式的语言学习,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后反思
本堂阅读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 笔者以该文本阅读材料为载体, 通过导入读前、读中、读后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基本素养, 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交流能力, 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 笔者以学生情感变化为暗线, 整个课堂中让学生接触、了解、认知艾滋病。除此之外, 小黑板的3次使用与展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
需要指出的是, 要真正将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明确方向、努力学习、大胆尝试, 在实践中加深对课程价值、课程核心素养的认识, 努力优化教学方式, 建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自身教学行为之间的联系, 逐步做到知行合一, 真正地把教学实践过程和教学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陈琳.2016.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 (教师版) , (1) :5-6.
高瑞.2011.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1) :13-17.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忠保.2013.以学生为本的集体备课[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 :17-20.
战加香, 李克信.20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3) :44-48.
Maley, A.1998.Squaring the circle-reconciling materials as constraint with materials as empowerment[C]//In B.Tomlinson (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9-294.
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篇2
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集中反映了体育与健康学科赋予学生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可知,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天性好动,理性思维处于发育阶段,在1~6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打造活力型课堂,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育人,从而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一、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通常枯燥乏味,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指的就是个体学习的兴趣。学校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用兴趣引导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采取两种策略:第一,尽量多安排孩子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如球类运动、跑步运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第二,对“冷门”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安排,如跳高、跳远、铅球等,重点在于改变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项目兴趣。具体实施策略如下:第一,激发斗志。体育课开始,教师选择与体育课内容有关,比较典型、具体、生动的小新闻进行教学,使其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铅球课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把学生带入到备战奥运的运动场上,让每位学生都如同是参赛的运动员。第二,利用图片教学。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向学生出示精美的小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快速跑”时,为了纠正大学生不正确的“摆臂”动作,就将正确摆臂动作的小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结合图片边讲解边示范,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第三,利用小竞赛进行教学。如,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进行列队练习时,教会学生一段口诀,师:“比比哪列同学走得齐?”生:“我们小组走得齐!”教师及时对走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提升教学效果
在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看来,“出汗”和“笑”是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其中“笑”,代表的是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体现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中表现出一种享受和满足的积极性情感,而这种情感反过来能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度。
1.因材施教,调动积极性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基础、运动兴趣、心理承载能力等,因材施教,让他们努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并体验到进步和成功,源源不断地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种策略,对体育差生的教育效果最为显著。例如,立定跳远对身体素质好、协调性高的学生有利,对其他学生大为不利。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差异性训?,教学效果显著。通过降低对体育差生的教学要求,强调动作的规范性,一来学生在出色地完成教学要求后,感受到体育课不是一种负担和压力,兴趣大大地增加,二来学生在训练中循序渐进,很快就达到了教学的标准,逐步向更高的目标突破。
2.加强合作,升华积极性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训练,尤其是具有集体性质的运动安排,如“双人练习”“小组活动”“班级竞赛”等,以体育为桥梁,学生与他人形成合作关系,成为集体的一员,坚定地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集体归属感,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生活、热爱体育。此外,体育也应该体现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关注学校体育、关注区域体育、关注国家体育,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涵养精神。学校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手抄报、黑板报等宣传渠道和方式,结合中国快速发展的体育事业,结合中国体育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因素,不断强化学生对于祖国和人民的认识和热爱,把这份民族自豪感落实到行动中,从而对体育产生更大的兴趣爱好。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对待、认识体育,培养正确的体育观,以兴趣为出发点,在寓教于乐和趣味盎然的教学氛围中实施教学,达到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
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学策略;针对性;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既然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实施怎样的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使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和层次性。
一、不同年级的学生,占有知识量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因而阅读能力也就有很大差异
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使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如,对低段学生,绝大部分只要求读好阅读教材《读物》,部分优生可以选读儿童读物。同时,教师要对《读物》进行辅导,思考题、练习题要精心设计,使学生通过阅读,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能力上有所提高,使《读物》真正起到课本的补充作用。对中年段学生,不仅要求熟读阅读《读物》,而且还要阅读其他读物。高年段学生必须读《读物》,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阅读水平,选读一些其他课外读物如儿童读物、古代诗词、外国文学等,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指导也要因材施教。教师的指导必须首先着眼于“材”,看看是哪个年级段的学生,是哪个年级段的哪类学生,读什么内容必须心中有数,既要指导到位,又要因人而异,使学生能各得其所。这样,才能较好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
二、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课外阅读指导
不仅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程度不同,就是同一班级学生的阅读程度也不会完全一样。既然阅读程度、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存在着差异,那么,在课外阅读指导上,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由于不同年级段的阅读目的不同,故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程度,对阅读要求有所区别。如低段是实验的起步阶段,阅读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对这个年级段的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重点是“读”,中下等生能读通顺,中上等生能有感情地读。通过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识字数量,巩固识字成果,逐渐提高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中段是实验教学的发展阶段,其目的是把课文学习中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规律应用于阅读实践,提高阅读水平,汲取营养,养成独立阅读习惯。在这个年级段,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首先是应拓宽阅读领域,优秀学生还要读一些其他课外读物;其次是要提高阅读水平和标准,不仅要求学生较有感情地读,而且还要通过读提高阅读的自觉性,除完成指定的阅读数量,还要提高阅读质量,初步掌握阅读方法和规律,增强阅读的自觉性。高段是阅读的提高阶段,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课内阅读成果,继续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并有初步地鉴赏精评的能力。此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应具有明确的目的,不仅把课内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加以发展,而且还要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并与自己的习作联系起来,从读学写。因此,要求学生尽量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水平,让学生积累和总结阅读方法,逐步发展阅读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和利用剪辑或摘抄的方法做读书笔记,以此巩固、扩大阅读成果,积累写作知识和素材。
不仅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不同,即使对同一年级甚至同一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也提出不同要求。有的学生可以只读不做习题,有的学生不但要读而且还要独立解决练习题。只有这样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要求,才能使所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都有所得。
三、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不同阅读能力的训练
由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庞杂繁多,体裁多种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必须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如《读物》,内容十分丰富,体裁也比较全面: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应有尽有。教师在指导时,应根据学生的爱好、能力和阅读水平以及根据各种体裁文章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阅读指导。如对多数诗歌,只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知道作者姓名,读准、会背即可;对记叙文,除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外,还要要求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和基本的写作方法;对说明文要求学生学习精炼准确的语言特点和主要的说明方法及过程。同时,对不同特色的文章,可以要求学生重点练习朗读;有些结构紧凑层次清晰的典型文章,可以要求学生分段、总结段意和主题思想等。这些还要同课内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以达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总之,“注·提”教学的课外阅读指导,不要千篇一律地泛泛说教,更不要用一把钥匙开多把锁,而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因体裁而异,切实突出课外阅读指导的针对性和阅读训练的目的性。
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篇4
一、聚焦言语形式, 充分发掘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课文是教师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 课堂教学的本体性内容应该是每篇课文独特的言语形式。歌德说:“题材是人人都能看见的,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一个秘密。”文本的言语形式对学生来说大都是秘密, 而对语文教师来说, 应该是一种专业己任。
1. 立足文体特点
入选小学教材的课文, 文体类型很丰富, 不仅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还有小说、散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和剧本等。不同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作家写就不同文体的文章, 运用的往往是具体的文体思维。因此, 教师开发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内容, 也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教师若没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往往会把它当成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来教学, 核心内容就会重点落在解读扫路人的人物形象上, 以致散文教学异化为小说教学。作为散文, 它两次描写天游峰, 两次描写老人的外貌, 记叙了作者与老人的三段对话场景, 这些都在表达作者的情思变化:得意———好奇———好感———惊讶———感动 (感悟) 。作者如何写天游峰的?为什么分“两次”写?如何写老人的外貌?如何记叙作者与老人的对话?为什么这样写对话?这些才是这篇课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教学中, 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各种文体的特点, 就能比较容易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作者的思路, 乃至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特点, 由此才能开发出合宜的教学内容。
2. 聚焦结构特点
教师要有清晰的结构意识, 深入破解作者布局谋篇的秘妙, 方能发掘出本体性教学内容。
薛法根老师的经典课堂《猴子种树》, 就是聚焦结构教学的典范。薛老师发现了三个结构雷同的段落:乌鸦劝猴子改种杏树, 喜鹊劝猴子改种桃树, 杜鹃劝猴子改种樱桃树。每个段落在言语形式上都隐藏着相同的结构:鸟儿怎么劝, 猴子怎么想、怎么做。薛老师又机敏地发现鸟儿劝告的话语中也隐藏着相同的结构:第一句连叫两次“猴哥”, 是着急的表现, 接着用反问句劝阻, 增强了劝阻的力量;第二句运用农谚来告知道理;第三句用反问句再次劝告, 强化了劝阻的力量。于是, 薛老师就着眼于重点段落的言语结构, 设计了“听故事, 知‘结构’———讲故事, 用‘结构’———续故事, 化‘结构’”等指向言语结构内化的教学内容板块。
3. 关注特色词句
这里的“词句”是指课文中那些形式新颖、表达效果独特又与文体风格和谐一致的言语形式,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心词”、“中心句”。这些词句的表现手法, 是这个文本相对于其他类似文本所特有的, 或者是学生阅读经历中不大关注的。这种有价值的言语形式, 可能是一个标点符号的超常规用法, 可能是一个词语的匠心独用, 可能是一个 (组) 修辞巧妙运用的句子 (句群) 。教师要凭借敏锐的专业目光, 精准地发现它们, 并转化成教学内容。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如《珍珠鸟》中“我猜到, 是它们有了雏儿”这句话, 一个“逗号”改变了句子的节奏, 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惊喜;又如《槐乡五月》中“ (小姑娘) 发辫上戴着槐花, 她们飘到哪里, 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飘”字形象地表达了小姑娘快乐的心情, 就像槐花的清香。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独特的言语形式在转化成教学内容时, 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的落脚点不在言语内容的体会、感悟上, 而在对言语形式的技巧和效果的体验上。
二、依据具体学情, 合理甄定更具现实价值的教学内容
立足篇章文法, 就每篇课文我们都能发掘出丰富的以“言语形式”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但是, 言语形式包罗万象, 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 这么多的内容, 在具体的课堂里不可能全部教学。我们需要专业地甄别、选择。面对具体的课文、具体的学生, 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去选择和甄定更具现实价值的核心教学内容呢?
1. 依据“年段要求”, 准确选择与定位
有关新课标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年段要求, 是指导我们选择和甄定合宜的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如课文《燕子》描写燕子飞行的文字:“在微风中, 在阳光中,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有的横掠过湖面, 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用不同的思路可以开发出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 (1) 用词准确, 表现了燕子优美的形象———聚焦“斜”“掠”“沾”“落”等词语的体悟; (2) 从文体特色出发, 与说明文介绍燕子飞行特点的文字比较, 体会散文“移情于物”这一表达手法的特点和效果。苏教版把《燕子》安排在四年级, 根据中年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内容 (1) 是合宜的, 内容 (2) 就不合宜。如果课文安排在高年段, 那么内容 (1) 不适合了, 内容 (2) 就契合高年段“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
2. 通研同类课文, 做好统筹安排
纵观同一版本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同一文体相近题材的不同课文, 呈现相对有序的分布, 它们蕴藏的言语形式教学点呈现交叉、重复的现象。以议论文为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高段主要安排了四篇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这四篇议论文在言语形式上有很多相同点: (1) 篇章结构, 提出观点———事例论述———得出结论; (2) 事例论证的段落结构基本相同, 都是“叙述+议论”; (3) 每个事例的叙述都是围绕论点进行概述的, 不同于一般叙事性文章; (4) 每篇课文都是举两个以上例子, 后面三篇课文所举的例子, 在论述上的结构关系都是层层深入, 呈递进关系。我们教学这四篇课文, 选择表达形式的教学内容时, 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用一篇课文教学完以上所有的教学内容, 一下子解决议论文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在通研的基础上, 做好统筹安排, 从简单到复杂, 从整体到部分, 每篇课文着重解决一个言语形式点的教学, 各个击破, 连成一片。比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 在整体把握议论文篇章结构的基础上, 重点发现议论文中事例叙述与一般叙事性文章的不一样, 并设计替换其中的例子来练习议论文中事例的叙述技巧;教学《谈礼貌》时, 重点安排发现每个例证段落的结构“叙述+议论”, 并与《滴水穿石》进行比较;教学《学与问》时, 联系《谈礼貌》重点启发学生发现多个例证材料的顺序之间的结构关系;教学《学会合作》时, 可以安排对议论文的言语形式特点进行整体复习。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谈礼貌》, 选择了三个教学内容: (1) 发现了事例论述语段“叙述+议论”的结构; (2) 发现例证中的叙事的概括性, 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性文章; (3) 发现这三个例证段落之间层层深入的结构关系:礼貌待人暖人心———礼貌待人能沟通心灵———礼貌待人是修养。这堂课几乎把这四篇议论文的最具价值的言语形式都教学了。这有它的特殊性, 名师观摩课有别于我们的家常课, 它是教师学习的例子, 往往在一堂课里集中展示了议论文教学的要点。笔者认为, 一线教师的家常课, 像薛老师这样选择和安排, 显得“多”而“满”了。实际上, 可以将这四篇议论文联系起来, 通盘考虑, 恰当选择, 力求一课一得。
3. 针对日常习作中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 进行选择和转化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阅读课里的“写作”, 主要是先“怀上”;至于“用”, 得允许学生有一段“孕”的时间, “孕”后, 才能生产。[1]笔者认同这个比喻后面的观点, 在指向言语形式的阅读课中学到的表达知识、技能和意识, 一大部分是储存在学生言语表达图式中, 期待着它们在学生今后遇到的某个具体的语境中突然活跃起来, 得以“强化”或者“化用”。不过, 事实上也会有一部分“写作”知识、技巧往往和学生当下习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直接挂上钩的。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开掘之, 转化之, 那么一定会给学生习作生活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春”的体验。
笔者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 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人物对话总是简单地“我说”“你说”“他说”, 一来一去, 像记账一样的现象, 选择了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形式作为教学内容: (1) 发现课文记叙的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对话情节, 而不是连续性对话; (2) 发现这三个对话情节是作者精心选择的, 而不是“我”与老人喝茶聊天的全部; (3) 进一步发现作者选择这三个对话情节是用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情思变化的, 从“惊讶”到“感动”再到“激动”; (4) 再进一步体悟作者在记叙对话中对“茶”、“天游峰”、老人肖像和“宿鸟”的描写的表达意图; (5) 课后布置学生写一段对话。教学效果表明, 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研制是有效的。
三、立足语文方式, 充分发挥言语形式的教学价值
教师发掘并研制了合宜的言语形式教学内容后, 接下来就是如何教学的问题了。面对当下语文教学还深受“泛语文”和“非语文手段教语文”等现象的干扰, 笔者力推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使精心选择和研制的以“语言形式”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实现最大的本体性教学价值。
1. 形式比较是体验言语形式的最“语文”的方法
鲁迅先生也是采用比较法的倡导者。他不但主张“多看大作家的作品”, 还主张读那些大作家“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 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 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 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2]王尚荣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学习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 比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与课文比较的言语材料其实有多种来源, 除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作家原作的未定稿”外, 还有外文作品不同汉译版本, 自编相似的语料等。[3]事实上, 我们未必容易找到鲁迅所说的“原作未定稿”, 也很难找到同一外文翻译作品的不同版本,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课文言语形式的特点精心“量身制作”。实践证明, “自编相似的语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经济, 小到改变一个标点一个词语, 大到变换文章的结构、文体等。
特级教师蒋晶军执教《趵突泉》中有一个很好的尝试。蒋老师就原文中“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 大、扁一点, 慢慢地, 有姿态地摇动上来, 碎了;看, 又来了一个!”这句话, 进行了精心“改编”, 说是老舍先生的“草稿”:“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 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于是, 蒋老师引导学生“还原”了老舍先生修改的过程, 最后启发学生:“你看, 就是这样一改,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小泉的姿态, 也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写作时丰富的情态。”这样, 学生经历了“应该这么写”而“不应该那么写”的过程, 获得的体验自然是深刻的。
言语形式的比较, 还可以是相似主题不同作品的互文比较, 如朱自清的《匆匆》和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在材料选择、表现手法和行文风格上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表达效果同样是折服人的;还可以是改写版课文与原作进行互文比较, 如将课文版《三打白骨精》与原著《西游记》相关章节的言语形式进行比较, 让学生体悟什么样的言语堪当精粹。
2. 在相似语境下迁移运用是化形式知识为言语能力的“语文”之径
相同或相近内容的不同言语形式之间的比较, 学生习得的言语知识有别于理性分析教学传授的言语知识, 其价值在于让学生建立言语形式的“优劣意识”, 养成敏于辨别言语形式的习惯, 学生由此获得的言语知识具有活化、活用的可能性, 能在今后“不期然”的“化用”中显现为能力。当然, 课堂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言语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能力生长。
笔者执教《海底世界》, 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创设介绍小动物过冬方式的情境:帮助教师策划如何向二年级小朋友介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1) 明确需要用课文中“举例子”说明的方法; (2) 向学生征集小动物过冬的例子; (3) 讨论把这些例子是否全部写进去, 明白例子需要精心选择; (4) 学生按照“备粮、南迁、冬眠”三种方式各选择一个例子; (5) 要求学生以“冬天来了, 小动物过冬各有各的本领”为开头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这个教学板块从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需要出发, 经历了“明确方法———征集例子———选择例子———模仿课文段落结构写作”的言语实践活动, 学生的语文能力生长是看得见的。
必须说明, 指向言语形式的阅读教学, 并不是排斥“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理解课文内容”是所有言语作品的“原生价值”的实现;文本一旦进入教材成为课文, 它就衍生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让学生“习得言语形式”。“习得言语形式”离不开“理解课文内容”, 不存在脱离“课文内容理解”的“言语形式习得”。学生获得的“课文内容理解”越是丰富, 越是接近心灵“同构”“共振”, 则对言语作品的“言语形式习得”就越加真切、深刻。“课文内容理解”是为“言语形式习得”服务的, “言语形式习得”反过来也会提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金铭.“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J].小学语文教师, 2013 (3) .
[2]鲁迅.且介亭杂文集·不应该那么写.鲁迅全集 (第六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篇5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以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与有效教学为切入点,通过论证三者关系,剖析了初中英语阅读低效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适合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的两个基本途径,即以学生为中心和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
一、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与有效教学
关于阅读的研究可以溯源到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心理学家Wundt 在莱比锡大学设立了心理实验室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过程。此后,Bushwell和Bartlett 分别从结构、意义的角度来研究语言。Goodman,Gough,RuMellart,Carrell 和Eisterhold分别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相互作用模式和图式理论模式。Huey,Nuttall,Silberstein 等学者围绕着阅读教学,系统地论述其本质、原则、影响因素、技巧等,阅读教学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语教学中新的研究领域。对阅读的不同理解导致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我国学者从体系、程序、类型等不同视角提出了对教学模式的理解。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诸要素用科学的方法组成较稳固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程序。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有效教学。理论界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上半叶对 “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率。目前,理论界主要从目标、技能和结果三个层面来阐释有效教学的定义,认为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共有效性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重意蕴。这三方面分别强调结果、效率和目标的达成程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和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途径,达到提高了有效教学为目标。通过这两个阅读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环境,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率现象比较突出,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以下6 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1)部分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仍过度强调学生对单词、语法的记忆,把阅读课上成了语言知识点课,出现了“费时多,收效微”的局面,课堂效果不尽人意;(2)部分教师不能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于英语阅读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基本知识而轻视其他方面;(3)部分教师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单一,基本上都采用相同的阅读教学模式,忽视了指导学生学习时不同的学习策略、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4)部分教师片面强调以习题战术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做题占用了师生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失去了自主阅读的机会,失去了各项阅读技能的培养,例如,阅读速度的训练,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5)目前的教学评价仍侧重于对学生“过去”学习情况的考查,只重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今后”学习至关重要的诸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的评价;(6)有些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持有错误的阅读目标意识,并且学习和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淡薄等。
三、英语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探析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应试教育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过度重视教知识而轻视教学生学会学习;第二,强调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启发教学策略;第三,强调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而
对其灵活应变能力培养不足;第四,由于应试的沉重压力,使得外语教学难以摆脱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
(二)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目前,课堂使用英语的学习环境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第一,部分教师使用汉语授课;第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大部分相同;第三,课堂和书本成了语言训练的主要方式;第四,应试教育下教师、教材、习题构成了我国英语学习者学英语的主要的语言环境,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三)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从总体上来看,英语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教师知识狭窄,课堂上语言呆板,教法单调;第二,部分教师课堂上注重讲语法、抄例句,学生听讲、做笔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第三,部分教师缺乏真实情景的创设,学生在课堂上即便开展一些活动也只不过是朗读、背诵对话、复述课文等伪交际或准交际行为。
(四)目标导向倒置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言能力由5个方面组成,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后3 个方面而过分重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
(五)忽视对课程资源的整合
部分教师还没有对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意思与习惯。教师和学生所用阅读材料基本上就是教科书和配套的练习册中的文章,阅读材料单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六)忽视个体差异性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有标准的,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于按教师的思路来思维,按教师的标准来表现,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特表现则会慢慢退居后台,成为被浪费的资源。
四、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的两个基本途径
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有效教学五条评价标准: “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义;教学生的复杂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通过计划教学。”以这些标准为中心,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根据个体的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阅读为中心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达到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即LCRIM(learner-centered reading instruction method)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完成各种阅读活动或任务以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LCRIM 强调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由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讲授者、示范者、启发者、管理者、指导者、合作者、咨询者、商谈者、鼓励者,他们对阅读教学的设计和改进负更多的责任,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 养起关键作用。在初中的英语阅读教学中,LCRIM 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的主动全还给学生。在LCRIM 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的主体,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获得知识,提高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基于这些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阅读教学模式强调以人(即学生)为本,从培养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出发,围绕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而展 开了一系列性的语言活动。
(二)以阅读为中心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英语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阅读前无预习,激活内容图式
在教授新的阅读课前,学生无需查字典,进行课前知识性预习,教师提供相关内容的文化内涵、社会组织、宗教观念、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背景知识或课前让学生进行查找以帮助阅读理解。阅读中无讲解
整体阅读实现深层理解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阅读教学从语篇整体出发,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义,真正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课文讲述的基本内容,达到对课文的表层理解。最后,核对阅读练习,进行自我评价,在教师的点拨下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阅读后建立图式,实现评价性理解
首先,重视语言基础,扩充语言图式;其次,分析语篇主题,建立语篇内容图式;最后,建立语篇修辞图式。围绕阅读训练听、说、写,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教材在编写体系上采用了话题核心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从而使听、说、读、写具有相同的内容图式,在阅读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知识覆盖整章的其他教学内容,因此,听、说、读、写又具有相同的语言图式,阅读文章的修辞图式还可以运用于写作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外阅读为拓展
以阅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并适当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以及补充,是复习巩固所学语言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学习新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2] 乔伊斯,韦尔·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7 版.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9.[3] 张志勇,崔振,杨岱.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2.[4] 黄艳云.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5] 钟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8.Study on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of Junior English Reading
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篇6
【关键词】英语自主阅读;学生核心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19-04
【作者简介】刘学惠,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外国语学院应用语言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授,教育学博士,国际应用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自主阅读体系建构
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输入来源,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自主课外阅读,现状都不能令人满意。被动的应试型阅读、止于表浅理解的阅读占主流;英语阅读量少而面窄,学生缺少发自内心的阅读兴趣与需求,阅读缺乏个性化和主动性。因此,构建英语自主阅读体系,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宗凤昌老师组织的高中生英语自主性阅读专题研讨十分及时和富有意义。几位作者展示了各自对自主性阅读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他们关注重点不同、分析角度各异,但总的指向相当明确和一致,这就是回归阅读的本质,在对文本内容的主动建构与个性化体悟中,提升阅读者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发生新的重要转向,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思考重点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成为关注焦点。我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正是在借鉴国际框架和考虑我国社会现实与历史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之根本,突出了未来公民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英语学科而言,课程总目标将从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内容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1]该模式将思维发展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凸显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统一起来。在此框架下,新的英语课程正在研制,现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将随之发生改变。正如王蔷[1]所强调的“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很显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以及相应教学理念的倡导,对我们构建英语自主阅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双重涵义,即“learning to read”和“reading to learn”。阅读既是需要学会的一种重要语言技能、一种生存工具,又是借以学习更广泛社会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手段。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对于其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和文化品格的养成与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建构学生自主阅读体系,必须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以立德树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而如果偏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仅仅将阅读看作是提高语言技能甚至只是提高成绩的手段,不但不能为发展核心素养做出贡献,甚至对青少年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
本次专题讨论集中从自主性阅读的视角深入触及了核心素养的主题与发展路径;探讨了阅读的自主选材和思维能力培养、阅读中的文化体验过程和情感陶冶,以及阅读自我评价等问题。结合点评,笔者将进一步解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英语自主阅读的涵义,并侧重探讨课外拓展性自主阅读的相关问题和推进策略。
二、英语自主阅读的涵义及其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
阅读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对文字信息的获取,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对文本意义的诠释和建构。但我们这里讨论的阅读被冠以了“英语”和“自主”,因此,让我们先澄清一下“英语自主阅读”的涵义,并从中了解它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首先谈“英语阅读”。对我国中学生而言,阅读英语是对非母语文本进行的意义理解与建构。此时阅读者是在处理与母语不同的文字信息,在与另一套符号系统组成的语篇打交道。因此,与阅读中文相比,他们阅读英文更容易遇到障碍,不仅会有因生词或复杂句式引起的解码障碍,也会有因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而造成的理解障碍,因此有时需加以特别的处置。此外,学习和拓展词汇语法,提高语言形式意识和知识水平,也理应是英语阅读者及教学者寻求的目标之一,是作为非母语的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但是无论如何,阅读就其本质而言,首先是对文字意义的解读,读者着重要理解的是文本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英语阅读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
第一,由于阅读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就英语阅读的内容而言,我们首先要关注它的人文价值,选择内容健康向上而又引人入胜、蕴含多元优秀文化、有正确价值引导的读物,使学生被内容深深吸引并在阅读中得以净化心灵、丰富知识和拓展视野。然而由于是非母语阅读,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作品语言的可理解性以及它的工具价值,应考虑选择语言优美但难度适宜的读物。这样,学生不会因过多生词或难句障碍而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同时他们也能获得较为丰富的“i+1”式的语言输入以促进语言发展。国际阅读界对低语言水平读者的读物推荐标准是“高趣味—低难度”(High interest & Low level),这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第二,指向核心素养、以内容为中心的阅读,就阅读方法而言,应摒弃做题式阅读,尤其是那种仅满足于获得表层信息的阅读方式,而提倡批判性阅读,带着自己的经验、带着自己的思考,尽力理解和建构作者真正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把握读物的内在价值。在这方面,专题讨论作者孙绪阳、徐静芳、顾晓红等老师介绍了很好的实践课例。另一方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也学习欣赏读物的语言美和写作要素以及学习积累词汇,把读书的过程也作为增强语言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2],以达到人文目的和工具目的相统一的效果。顾晓红、宗凤昌老师在促进学生自主和深度阅读中尝试读写结合,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再来谈谈“自主阅读”。自主阅读首先应理解为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文本;这种阅读是一种满足个人需求、适合个人趣味并由此获得精神享受的认知活动。这样的阅读可以出现在课堂授课的环境中,但更多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活动,它是相对于依赖教师、局限于统一课本的阅读而言的。
在对自主阅读的内涵做进一步展开之前,有必要简略介绍一下“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的概念。阅读素养作为公民核心素养之一,在各种国际学业质量评价中均受到重视。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将阅读素养定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所需要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本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学习、参与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团体,享受阅读的快乐”。[3]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阅读素养也有相似定义。据张文静、辛涛分析,国际评价中涉及的阅读动机兴趣、行为习惯和方法策略等可归入“阅读投入”(reading engagement)的范畴,它反映阅读者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的投入。PISA对阅读投入的测评包括阅读时间、兴趣度、阅读材料及活动多样性等指标。[4]由此可理解阅读素养不仅包含阅读理解力,而且包括阅读目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情感。我国外语界有学者将外语阅读素养理解为外语阅读能力加外语阅读品格,并提出其构成模式。[5]
了解了“阅读素养”,我们再回到“自主阅读”本身的讨论上来。先从“不依赖教师”这一点来理解自主阅读的涵义及其与核心素养的关联。不依赖教师的阅读是学生自觉自愿的阅读。刘晶晶、郭元祥认为,这样的阅读是将阅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具有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性”。这样的阅读意味着学生要对阅读做出自主决策——决定是否读、读什么、读多少、以何种方式读等等;还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阅读进度如何、读懂多少、学到什么。这样,阅读就成为学生“以自尊自信、自我调控、自觉自理的方式,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以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为主导,对阅读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6]这些正是阅读素养的行为情感维度;这种自主行动能力,也正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养。夏卫华老师在这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将形成性的自我评价成功运用于英语阅读活动中。
除了不依赖教师,自主阅读还是“不局限于统一教材”的阅读。有关专家指出,英语课本所提供的阅读量有限,阅读输入的品质和数量都存在问题,依赖课本无法真正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能力。[7]在统一教材之外,学生可以接触内容更丰富、篇幅和体裁更多样化、语言难度更合适个人的读物,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增加阅读投入,从而有利于发展整体的阅读素养。
自主阅读,更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即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进行阅读,而不是按程式化的课堂活动进行阅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通常是持续性的,是一种进入高度投入状态的阅读。但现行的许多课堂活动将阅读过程打碎、使持续的默读(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简称SSR)变得不可能。正如一些专家批评的“学校中学生的阅读对象通常是基于教科书的”,“中学阶段仅有较少的情境支持持续性阅读。[4]因此,专家呼吁增加用于个性化阅读的时间,因为这样的阅读从长远看会对学生的阅读素养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英语自主阅读是学生出于个人兴趣与真实需求而进行的、不以考试做题为直接目的、不依赖教师和课本的阅读,以持续的默读为主要形态;重在理解英文文本的内容,不仅获取信息,更是建构意义和享受乐趣;同时也处理语言问题和附带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这种阅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也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诉求高度一致。
三、建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英语自主阅读体系之实践考量
以上我们综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架构;梳理了“英语自主阅读”的概念内涵,并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实践层面,为将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英语自主阅读体系落到实处,笔者尝试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1.以培养阅读素养为英语自主阅读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应当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该素养的构成是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精神相一致的,也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特点。
前面我们已了解,阅读素养不仅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还涵盖“阅读投入”。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现行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要掌握的各种阅读技巧、策略和相应语言知识;在核心素养框架下课标将会有新的能力要求,尤其是批判性阅读和高阶思维方面。在阅读行为情感方面,推进自主阅读的目标应定位于增加阅读投入,发展阅读兴趣、改善阅读行为和体验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不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喜好和阅读心向;认识阅读作为目的(learn to read)和作为手段(read to learn and do)的价值;培养他们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选择多样化读物并做持续默读的阅读习惯。可考虑更细化的行为目标,如阅读的时间、数量、用途、读物种类、情感投入度等。
2.拓展英语自主阅读的文本资源。
构建英语自主阅读,丰富和优化阅读资源是一项基本建设,应组织力量参考国际目录和根据学生实际,精心编选阅读书目。阅读资源的丰富是说书目数量大、主题和体裁多样,学生选择余地大;当然学生自己也可参与选材,如顾晓红、宗凤昌老师所做的尝试。就体裁而言,应包括寓言故事、长/短篇小说、纪实文学、人物传记、散文杂记、时事评论等等;就主题内容而言,可涉及社会、政治、军事、历史、科技、艺术等等。阅读资源的优质化,是指书目中有大量人文价值高、内容精彩有趣的读物,尤其是包含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黄远振等人[8]指出无论是培养阅读习惯、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还是提高人文素养,文学阅读都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作为优质的阅读资源,读物应有科学合理的分级,以便读者选择适合难度的读物。分级阅读是国际通行做法,王蔷等[5]尝试建构了针对我国小学生的英语阅读分级系统,而适合我国中学生的阅读分级体系尚待建设。除提供丰富和优质的书目清单外,我们还要解决读物的来源问题。各出版社近年相继出版或引进了国外的分级读物,学校应投入一定经费购置,或推荐学生购买并鼓励相互分享,可设立班级图书角。此外,应利用好国内外各种英语阅读网站,尤其是文学网站。
3.倡导英语自主阅读的合作学习。
自主阅读,并非一定指个体独自的阅读;事实上国内外有大量采用团体阅读模式的经验。如Furr[8]提出了阅读圈(reading circle)模式,步骤是“阅读→思考→联系自身→提问分享”;组织形式是学生按4~6人分组,每人各有角色,负责一项任务;个人阅读和小组讨论分享形成环状的活动链。黄远振等[8]创建的“文学阅读READ模式”(READ对应Reading,Exploring,Assessment,Development),其中探究包括思索、分享、讨论三种活动形式;评价是采用自评、他评、互评三种评价方式,很显然是基于小组的合作性的阅读活动。王蔷等[5]创建的小学英语“图片环游阅读”模式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分享式阅读。其共同点是均采用了群体的阅读活动方式,经验表明这种阅读活动是有效的、令学生感兴趣的。这种方式也顺应了现代教育倡导的社会建构、合作学习理念,同时与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契合。因此,在建立英语自主阅读体系时,应大力倡导组织英语阅读小组或阅读俱乐部等,可以尝试按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来分组。前者是水平接近者组合对难度级别相同的读物开展阅读;后者则可采用异质或同质分组,兴趣相同者之间开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效果和质量。
4.指导学生英语自主阅读的行为与方法。
首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克服纯应试的、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理解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更不是只为做题;要引导学生“为学而读”,为提高人文素养而读,同时“学而会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和改善语言。为此,应学会沉下心来持续地阅读,享受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读物。第二,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对文本做积极的、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消极接受和浅表理解,区分主要和次要信息、区分事实与观点、识别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情感、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的阅读有益于思维能力的发展。[9]第三,引导学生将个人经验和现实生活带入阅读过程,积极建构所读作品的意义,在阅读中与作者交心、与自己对话,并善于就阅读中的问题与他人讨论。第四,指导学生做摘抄、笔记、书评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分享和展示阅读的体验与收获。
5.开展英语自主阅读的反馈与评价。
重视英语自主阅读的评价,这里同样包含形式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就前者而言,应建立常规的自我监控、自我反馈的机制,利用档案袋、阅读卡或类似手段,使学习者能经常检查自己执行阅读计划的情况,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检查阅读的进度,评价阶段性的阅读成效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就终结性评价而言,应对照阅读素养的目标,以有效度的测试考察阅读能力的变化;最好是以表现型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通过阅读所获信息和知识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做出测评。此外,可以通过问卷或其他方式收集关于阅读的数量及种类、阅读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阅读的动机和情感等信息,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行为与情感。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
[2]Krashen S. 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 from the Research [M]. 2nd Ed. Portsmouth, NH: Heinemann,2004.
[3]IEA. PIRLS 2016 Reading Framework [R].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an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2013.
[4]张文静,辛涛.阅读投入对阅读素养影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PISA2009为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2).
[5]王蔷,敖娜仁图雅.中小学生外语阅读素养的构成及教学启示[J].中国外语教育,2015(01).
[6]刘晶晶,郭元祥.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内涵、构成及测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
[7]王蔷.中小学阅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EB/OB]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29/22/13526324_531567145.shtml,2015.
[8]黄远振,兰春寿,黄睿.英语文学体验阅读READ教学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01).
[9]贵丽萍.以评判性阅读提升阅读层次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07).
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 篇7
关键词:尊重,理解,信任,激励,宽容
为人师者往往有一种想法:认为学生只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 教育者教什么他们就会学什么, 就一定能把学生塑造成理想的好学生。如果这样做孩子们会怎么样呢? 他们有的会把教育者的话“奉为圣旨”;有的在学校会是好学生, 走出校园却变了样;还有的会根本不把教师的教育当一回事。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人的因素造成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所强调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哲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这些对人的本性的科学揭示, 给教育者以启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 以学生为本。即必须尊重 、理解和信 任每一个 学生 ;必须随时 随地激励 他们宽容他们和提醒他们。只有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 多为他们着想, 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主动提高自己。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
尊重, 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从教者的角度看, 优秀者的可爱, 使对他们的尊重很容易兑现, 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维护。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 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 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 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 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 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 尊重他们的人格, 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 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尊重, 其次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坚持发挥学生的特长, 扬长避短, 使其主要方面“大有所为”, 这往往是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那种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一律要求平均发展的做法, 那种用强制手段勉强使学生感兴趣的做法, 用心虽好, 效果却很差, 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或者说是发展学生的“多样化”。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 当然这就不等于要求每个学生“面面俱优”。相反, 这“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恰恰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某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天赋”, 另一方面可能极具“潜能”。只要教育得法, 给学生提供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机会, 大多数学生都会成为有用之才。
二、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理解, 就是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 教师应当善于置换角色、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应当对任何人都不要求全责备。对学生来说, 首先是要把他们当人看, 不仅如此, 还要进一步把他们当儿童看。只有这样, 才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所理解。这就是按人的需要来做工作, 只有理解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使教师的工作深入到人心。
又如教师的教育模式多是告诫学生“不许什么”可“许什么就想得很少。比如, 不许吃零食, 不许看电视, 不许打游戏机……教育时应该注重引导, 不要严禁, 这样, 学生就会容易接受, 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就会致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教师在教育时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必须通过看、想、听等多种形式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就谈不上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 更谈不上塑造和教育学生。
三、信任学生的力量和价值
信任, 就是要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价值。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 教育者要通过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 让学生认识到目标价值和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实现目标价值。
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即使是“差生”也要信任他们, 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 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信任, 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现, 只有相信一个人, 才谈得上对他有所尊重和理解;否则, 一切都会落空。
四、热情激励, 共同分享
教育者长时间与学生相处, 不难发现学生的素质不一, 性格各异, 自然就会发现学生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 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 而且是热情的激励。如果别人说这孩子没有优点, 那么我们就要发掘其潜在的优点, 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 就算是点滴进步也有激励价值, 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
激励不仅要表扬, 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共同分享成功、胜利、进步甚至是失败, 让学生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 自豪, 和他们共同承担痛苦, 这会是学生受到的最大激励。
五、主动关心, 学会宽容
教育者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 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 一视同仁地爱护他们。要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母亲般的爱, 而且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 更要从教育中体会到朋友般的关心。
作为年轻的教育者, 我和学生“打成一片”, 经常和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交谈, 始终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这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我还学会了宽容与耐心。“人无完人”, 哪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会犯错误呢? 就算是大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孩子。
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篇8
1 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分析
之所以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正是从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出发的,只有全面有效认识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才能为体育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结合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体育教学理念较为落后、传统
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理念往往有着独特指导作用,先进的理念能有效推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而落后的教学理念将阻碍和制约体育教学活动质量。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已经完全不符合当前体育教学活动要求,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由于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和主体地位的有效重视,体育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学生学习实效都无法满足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整个体育教学一味以教学内容推进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动思维的有效把握。传统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体育教学的客观需要。
1.2 体育教学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存在问题
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确保学生高效融入,积极参与,就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融入学生意愿,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导参与,确保体育教学高效开展。然而就当前体育教学实际而言,则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完全主导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与内容,整个过程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因此,体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兴趣爱好决定了其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往往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强度,因此必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1]。
1.3 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复合多元需求
现阶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教学内容极为单调,通常只是单一的体育课程内容教学,只重视开展体育技能和理论教学,而其他诸如:体育保健知识,预防知识都缺乏有效融入。同时往往呈现出某一个学期所讲解的内容都相差不大的内容和板块,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符合多元化需求,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就使得学生缺乏足够兴趣,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对体育课堂缺乏足够兴趣,其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分析
结合分析以往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其教学改革效果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导地位并未有效发挥,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调动,体育教学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想要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就必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1 提升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体育教学效果
通过推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对体育教学改革产生极大推动作用。确立学生为教学主体,能使得学生多整个体育教学充满兴趣和热情,而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氛围就更为融洽,学生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承认学生创造地位的客观表现,学生可以自我探索、追寻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己把握教学进度。正是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参与,能为体育教学效果改善提供必要的驱动力,从而大大改善体育教学的效果。
2.2 改革“自主”实质上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内涵
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为主的管理思路和教学模式,那么整个体育课堂教学能够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有效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革新,实现教学内涵的有效丰富。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其改革目的,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创造地位,通过改革“自主”从而有效把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涵,为教学改革有效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2.3 学生主体优化课堂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以课堂形式优化为基本点,以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为重要切入点,只有实现这两点,才能确保体育教学改革的质量。而实施学生为主体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则能够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出发,通过体育教学形式的合理优化,从而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供有效途径,另外实现体育教学改革“自主”,实质上是对体育教学根本上的改变,从以往教师把控教学进程到学生选取内容,学生主导教学进程,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可以说,课堂将更具互动气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作用更加明显[2]。
2.4 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技能水平
所有教学的目标都是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状况。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学生配合的教学形式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的问题也很难被得知,所有环节都是封闭的,学生学习效果缺乏有效反馈。而实施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改革,更是教学环节的完善,通过有效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能帮助教师第一时间修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能及时准确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计划和方案。而这一完善的教学流程,能有效提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技能水平,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可以说,实施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不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更是培养全面素养人才的必经之路。
3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自主”道路内容与思路分析
无论是新课程理念标准,还是人才培养要求,都需要我们对传统体育教学思路进行改革。一直以来,我们所开展的教学改革只是从问题的某一个方面切入,无论是完善程度,还是实际效果都无法达到体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因此,认知体育教学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极为重要。正是缺乏考虑学生主体核心作用的教学模式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有效开展。因此,实施学生“自主”体育教学的思路就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想要有效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我们以学生主体参与为重要突破口,通过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实现体育教学改革有效开展。
3.1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自主”道路内容分析
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核心地位的改革道路,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化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自我驱动、自发探寻教学内容,有创造性的完成教学计划,这是成就感驱使的结果。而实施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表现,同时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基本特点,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更有生命张力。从实质上看,实施学生主体参与就是从根本上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3]。
另外,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内容。这是整个体育教学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从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理解接受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学生主导教学进程的教学模式不但是教学关系的革新,更是对教学发展进程的全新理解和阐述。以往,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常认为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是正常现象,实质上这是对师生关系的不全面认知。而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充分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学习内容,整个教学进程有学生主导,而教师则是发挥指导作用,束缚学生的条件减少,学生探索知识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环境,可以说,实现学生主导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最后,所要建立的“自主”体育教学活动是由学生自我寻求学习内容,自我设计学习方案,主动反馈教学难点,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整个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设定到方案制定、执行都是环形封闭的互动过程。通过师生关系的有效改革,实现体育教学实质性改变。
3.2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自主”具体思路分析
如何准确、高效、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质上需要我们完善对体育教学的深度认知,在推动这一教学模式时,既不盲目,同时也结合必要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首先,实施学生为主体核心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学生主体探索,并不是脱离教师,由于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并不全面,所以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合理引导作用,通过教师合理引导,为体育教学改革有效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其次,要构造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只有减少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和学生的条框性约束,才能为学生创造全面开放,积极有效的体育教学环境,从而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我们必须明确只要能提升学生掌握水平,都可以选择采纳。
再者,我们必须明白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爱好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原始驱动力。因此,实施学生为主体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学生成就感的获得,从而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
最后,赋予学生自主探索权、自主学习权都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的,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不发挥作用,而是个人职能实现转化,从以往“台前”,走向“幕后”,从之前看的见的把控,转化为指导、引导。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为学生选择自主探索的范围。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发挥更为宏观的效用。
4 结语
自素质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始终在探索体育教学改革方向,但多次改革始终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随着人才培养理念不断丰富,如今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更加重视。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才能让教学活动发挥更大效果。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自主道路更是实现体育教学有效改革的必经道路。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革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就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高教开展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充分结合学生主体,通过学生主体核心地位和作用的有效发挥,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目的。深化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然而当前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改革,无论是丰富理念,还是革新内容,都未能融及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质,都没有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拟从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和影响,有效分析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主体核心,体育教学改革,学生自主,教学效用
参考文献
[1]于国辉.浅析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时空,2012(6):35-39.
[2]陈晓荣.大学体育教与学的改革创新研究[J].江淮论坛,201 3(3):75-79.
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探究 篇9
一. 强化主体的阅读实践
长期以来, 由于对阅读教学理念认识的偏颇, 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被严重淡化。表现为重讲析, 轻朗读;重训练, 轻积累;重讨论, 轻探究。由于新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 很多课上动辄讨论交流, 看上去轰轰烈烈, 主体性得到体现, 殊不知缺乏反复的阅读感悟, 缺乏对文本的深刻探究, 何来有价值的合作讨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语文课程标准》对“整体感知”和“领会”、“感受”的强调, 实际上是“阅读要读”、“阅读是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这些常识的回归, 这正是对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理论的再现和延伸。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堂教学变成了追求统一答案的过程, 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 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 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 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 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 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份的求同取向, 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 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这种一元解读模式严重扼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 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是创造意义。在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读者和文本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里多次强调“自己的”, 进一步明确告诉我们这种阅读差异的存在。而教师要做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对阅读主体的个性尊重, 人格尊重, 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
二. 关注文本对主体的人格熏陶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把育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点化人、发展人, 而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更决定其语文教学必须将知识传授与培养人的能力, 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 通过阅读鉴赏作品,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学生的人格。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发豪情;杜甫“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忧国情思;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念……学生遨游其中, 其思想情感, 人生观价值观无疑会受到一种熏陶、濡染和浸润。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以文学之器盛文化之道, 使之德艺德艺双馨, 才能成为时代的合格人才。
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篇10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去学习, 去探索。” (2) 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应用的过程中, 我们如能遵循这一规律, 从学生的情感出发,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勾起他们的求知欲, 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我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 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物为纽带,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历史的发展, 毕竟是人们活动的结果。在史书里, 看见了人物的群像, 就愈益感到历史的丰富性。离开了人, 也就谈不上历史。”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 历史的发展也是人推动的。当我们在探究历史事实, 揭示其形成因素时, 如果能从历史活动中的人物的言论, 人物的命运出发, 就会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探究历史的本质。如果能从栩栩如生的, 鲜活的个体出发, 也会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如, 在学习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宗法制的特点, 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 我会以这样的人物活动, 周幽王的亡国故事来创设情境。首先, 以史料呈现这个故事, “三年, (周) 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 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 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 爱之, 欲废申后, 并去太子宜臼, 以褒姒为后, 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 (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 曰:‘周亡矣’”。 (3) 其次, 让学生阅读并讲解这个故事。这一过程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史料的能力, 也能激发学生讲解历史故事的热情。
历史的发展正如这位周太史所预言的一样, 周朝就要灭亡了, 申侯对自己的女儿及外孙被废非常恼火, 后来联合犬戎攻打镐京, 最终于公元前771年攻占镐京, 周幽王被杀, 西周灭亡。那么周太史为什么能作出周朝就要灭亡的预言, 他的感叹又是以何为依据的?
由于之前给出了背景史料,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不难看出周朝灭亡是由于周幽王欲废申后, 太子而另立,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废申后和太子与其亡国有什么联系呢?于是过渡到对宗法制的讲解。因为周幽王的这种做法破坏了当时西周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可以促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保证王权的平稳过渡, 宗法制一旦遭到破坏, 必然会动摇周天子的统治, 所以周太史才会发出这样的预言和感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宗法制, 尤其是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的理解, 我会给他们介绍明成祖朱棣篡位后的行为表现, 通过这样的史实来增强学生的认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的皇位应由嫡长子朱标继承, 可惜他不幸早逝, 所以就由嫡长孙朱允炆继承, 因此朱允炆继承皇位是合法的;而后来朱棣的皇位却是他通过武力夺来的, 这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 所以他要通过很多的外在包装来使其获得的政权合法化。按照中国祖制, 新皇帝要给太祖修“实录”, 朱棣把自己是嫡子的身份写入了高皇帝实录, 企图通过它来掩盖生母和出身, 将篡改的历史写入到实录中, 并经过多次修改, 最终才得以让帝王满意。朱棣为什么这么介意自己的出身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自古承继下来的宗法制中所强调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政权合法化的前提, 是稳定政权的基础, 所以朱棣才会如此在意自己的身份, 并不惜篡改历史。
在宗法制的教学中, 以周幽王与朱棣的故事作为切入点, 以人物为纽带丰富历史, 客观真实的再现历史,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对人物活动内容的注意, 并通过他们的外在活动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和认识, 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中,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深切领会制度的创设与国之兴衰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 直观感性的再现历史,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 正是因为如此, 如何让学生更近的接近历史, 感受历史, 理解历史一直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难题。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后,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得到改善。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它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 利用它的视听互动功能, 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 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可近、形象、生动, 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 了解历史, 发现历史, 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的’或‘近似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自然会给我们的历史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后, 可利用它的一些特点, 以图说史,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比如在讲述“五四”运动时, 我通过网上查询到一些相关材料, 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了加工和整合, 配以解说, 图文结合, 声情并茂, 再现了运动时的场面:爱国学生响亮的口号、醒目的标语、坚定的决心以及不畏强暴同北洋军阀军警的英勇搏斗……, 将爱国学生急切要求北洋政府“外挣主权, 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的强烈要求和坚强决心表现得酣畅淋漓, 将课堂学生的思绪拉回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体会爱国学生当年的这种行动, 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活动的开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进而使学生受到感染:我们也应学习“五四运动”爱国学生那样, 多为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着想, 树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而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则是单靠教师“一张嘴, 一支粉笔”这种传统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让历史服务与我们的生活。因为传统的教学给我们的感受是历史就是历史, 只记录过去的事情, 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老师所传授的历史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习惯, 生活环境相差甚远, 所以历史与现实相脱离, 学生对它的兴趣也就不是很大。但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上课时, 把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历史相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而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历史警示现实并为现实服务。
例如, 在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引起身体严重病变、家庭破裂等悲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毒品的危害性, 然后向学生提问:“有谁知道毒品最早是在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它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很自然的进入新课,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是有联系的。又如, 在讲到鸦片战争的结果时,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割给了英国, 香港被迫与祖国分离。此时, 教师可打破时空界限, 一边, 图片展示清政府签订条约时的屈辱场面, 一边, 播放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时令人激动人心的画面, 英国国旗在香港降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雄壮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缓缓升起, 这样, 学生的情感被引入高潮, 学生也由此得到了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当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思考为什么一边是屈辱卖国, 一边是强大回归呢?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只有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了, 才能保卫主权, 维护利益, 从而树立从我做起, 为国家建设服务, 添砖加瓦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要根据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另外,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孤立的, 非此及彼, 它们往往是糅合, 渗透在一起, 共同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
摘要: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落实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 如何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呢?我认为从兴趣着手很重要, 在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们应该怎样从兴趣着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呢?
关键词:教学方式,学习兴趣,人物,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心理学》海南出版社2007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主体地位
现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创建高效课堂,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在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新课程模式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创造性学习,关注课程研究,加强实践和理论相联系。以往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仅仅是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缺乏针对性,很难真正程度上改变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必须把学生放置于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不全面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树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式学习,而不能单纯地依靠课本中的练习题来期望达到教学目标。目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先把英语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大致地串讲一遍,学生在此过程中跟读,导致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不全面。
2.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桌上记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这种单向式的课堂形式是极其枯燥乏味
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流失,进而阻碍了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众多初中学生普遍反映,他们自身的学习意识和要求较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较低。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上正确的方向。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在方向上把握好,才能够保证不走弯路。教师要想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就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严格定位。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教学的决策者,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多加与学生交流,为学生量身定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为他们构建出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主导则是另一个方面,所谓学生主导,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并且提升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仔细研读英语教材,并积极发现英语教材中的特殊之处,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英语情景对话,从而让他们融入课堂的气氛中。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2.通篇阅读,逐步讲解
首先应当进行通篇阅读,所谓的通篇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不借助外力的作用下,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中的重难点词句,理解整篇的文章内涵。通篇阅读其实是极为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所谓的后置讲解,则是指学生在完成通篇阅读之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理解文章的重难点,然后再由教师来进行统一讲解,这样的讲解方式,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处理好“老师讲”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遵从英语教学规律,从而讲出自己的风格。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传统教学,发展新型的当代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采用更好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与此,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改的实际要求,制定更好的教学策略,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通篇阅读,后置讲解的方式,以此来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静.初探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皮革,2016(16).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阅读教学浅思 篇12
一、学生的自主阅读
1.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了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机会。在阅读上, 则体现在他们可以自主决定阅读材料的类别、数量、难易程度;阅读时间的长短以及时间分配;阅读速度的快慢等。教育家普遍认为, 让学习者自己制定计划是自主学习的最佳方法, 基于计划的学习将会使学习者从计划中获取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2. 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筛选, 撰写读书笔记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要获得必要的信息, 学生需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对材料进行筛选、分析并加工。这个过程就像学习本身一样, 是无人能够替代的, 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是自主学习形成的过程。能够体现自主学习结果的, 就是学生的读书心得。所以, 在阅读的同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日记。这不仅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一种锻炼, 更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极大促进和提高。
3. 通过阅读促进词汇和语法学习
英语学习是一项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综合活动。而阅读对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最头疼的就是背单词;最生涩的就是语法。殊不知, 词汇是在反复出现的语境中被记住的;语法也是在大量阅读时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中被理解的。因此, 比起反复、枯燥地记忆单词和听教师讲解语法知识点,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语言规律, 更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阅读效率。
1. 任务型教学活动
在任务型教学中, 阅读教学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 通过一系列阅读任务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进而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完成, 从而实现对材料的理解, 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例如, Jane Willis在其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 将任务设置为任务前 (pre-task) 、任务循环 (task-recycle) 和语言聚焦 (language-focus) 三个阶段。反映到阅读中, 就是阅读前任务、阅读中任务和阅读后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帮助者, 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 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改变了课堂上一问一答的模式。交互式教学的中心是小组讨论。这种讨论是基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理解以及对阅读内容的阐释上的。它往往通过四种活动来完成, 即:预测、询问、总结和阐明。
预测———通过对将要阅读的文章内容进行预测的讨论。这个讨论是针对文章的标题、小组成员的先前知识和经验而展开的。
询问———教师先作示范, 然后每组选一位学生, 让他就所读课文的某一部分组织讨论。而后, 组织者就有关信息进行提问, 其他同学就其所提出来的问题进行回答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总结———各小组长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 教师请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总结进行评论。
阐明———如果学生不清楚文章中的要点, 小组内可互相讨论直到搞清楚为止。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预测, 并重温阅读材料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以便更为清楚地理解。
3. 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建构主义教学通常采用大量的合作学习, 其理论构想是, 如果学生互相讨论问题, 那么, 他们更容易发现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此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特征, 强调小组成员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 暴露和挑战彼此的错误概念。
4.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核心】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以《槐乡五月》教学为例08-23
推理与证明——以几何教学为例 拓展阅读4: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07-06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09-21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点发展低年级学生自能阅读策略训练10-24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英语06-21
以阅读为话题600字初三作文07-17
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法06-09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08-12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10-06
如何在小语阅读教学中凸显核心价值教育论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