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2024-10-20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共12篇)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想、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以提高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着眼自主,创设轻松愉悦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童话世界”、“儿童乐园”,精心设计悬念,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海底世界》,上课伊始,教师可用语言描述:“你们到过大海深处吗?大海深处是个怎样的世界呢?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就会知道了。”在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这一要求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初读课文后,充分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所得,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些中心词语积极去思考,寻找出相应的语句、段落,仔细品味。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富有乐趣的一件事,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二、以疑促思,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掏;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议中寻得解决问题的门路,在议中得到共同提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提高自主阅读质量

开展合作探究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可采取导而不牵的形式。

首先,可以以主题引导。这个主题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如以“我看语文课本中的三国故事”为题去阅读;可以是对于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考证,如以“鲁迅与三味书屋”为题,搜集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是就某个思想观点进行争论,如读《落花生》,以“做人到底要做怎样的人”为题引发学生探究;还可以小到于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的研究,如就“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让学生思考:这个“绿”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为什么?

其次,以问题引起学生阅读探究。这个问题可以是课本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导向性问题,如读《海滨小城》,让学生研究:海滨小城美在哪里?还可以是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只有一个地球》中说:“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有学生问:“地球怎么会晶莹透亮呢?”这个问题就可引导全班学生去探究。

此外,还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即在阅读前既不确定主题,又不提出问题,只给出阅读的范围,甚至连范围也不作界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去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让学生在一个月内阅读经改编的《水浒传》,月末举办一次读书成果汇报会,让学生各抒己见。

对于合作探究的评价,应坚持宜粗不宜细、宜鼓励少批评、宜启发少代替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四、激发想象,培养自主延伸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如《穷人》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的内心活动时,多处用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表示句子的停顿及语气和结构的强化,而且有助于传情,丰富了形象和增添了人物文字的魅力。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去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体会桑娜美好的心灵。

总之,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2

马丽娜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学习的殿堂,是我们当老师的一门必修课。课堂提问设计以学生问题为核心可以提高课堂提问效率,达到教学效果。

一、学生问题的内涵

在课堂提问设计初期,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对课堂的判断与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了解去设计一些问题。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有时掺入了过多的成人化思维或固定模式,导致问题设计不契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要使课堂提问效果更佳,需要教师悉心分析,寻找真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在此,笔者将学生问题定义为既不超越也不低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二、以学生问题为核心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融合、相互配合。作为课堂的整体引导者,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往往对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还不到位。在做问题设计时,往往脱离学生,加之对教材的钻研不够,难以把握教材与学生的联系点,所以未能挖掘出文本中有价值又能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也不顾学生的课堂生成,只想把他引导到自己设计的标准答案上来。长期以往,课堂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学生就会养成依赖心理,课堂上不去思考,等老师的“标准答案”,更不可能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发现学生问题、合理运用学生问题是课堂提问环节达到效果的必要前提。

三、如何把握学生问题 1.认真分析学生的卷面问题。通过摸底考试了解班级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详细分析每个学生的卷面,对学生知识结构与水平进行初步了解。

2.总结学生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状况。在小班授课中给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自我表现等判断学生的问题。

3.加强课外师生联系。作为教师还要在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交流沟通,去发现学生的行为与学习习惯。

4.研读学科教材,把握教材整体性。作为新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本学科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在问题设计时容易超越或低估学生知识水平。问题设计偏难,所提的问题没能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距离太大,学生无能为力,思路打不开。

四、学生问题设计的“五何”结构

在麦卡锡的4MAT模式中,曾采用“四何”问题分类法,即“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祝智庭教授将“由何”概念引入问题归类之中,形成 了“五何”分类法。

1.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重在点明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

例如: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本质 你正在做什么?——内容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理解。麦卡锡认为“具体—行动”型学习者偏好“是何”类问题,关注概念。

2.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

例如:树叶为什么一般都是绿色的?——原由 你为什么这样做?——目的

学习的基本方式:反思、信息搜集,也可通过探究获得。麦卡锡认为“具体—反思”型学习者偏好“为何”类问题,关注意义。

3.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

例如:你是如何做这件事的?——方式

她今天怎么样?——状态

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在做中学习,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在体验中学习。麦卡锡认为“抽象—行动”型学习者偏好“如何”类问题,关注应用。

4.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等情况下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办?

假如那是真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麦卡锡认为“抽象—反思”型学习者“若何”类问题,关注创造。

5.由何(where/when/who):表示问题发生的条件、来历、起因,通常可以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情境,并由此进一步确定问题的性质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

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服务 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 教育服务 以学生为核心 教育资源

一、引言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各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

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是在开放教育领域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服务的核心,该如何改进教育教学,如何改进教学媒体,如何改进教育管理,以及如何整合资源的问题。

二、开放教育中教学服务的现状及成果

1.国外

2001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正式启动了著名的“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Ware Project,以下简称OCW项目),宣布将学校的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免费开放,揭开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序幕。在当时如此浓厚的网络教育商业化氛围中,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能够力排众议发布这项计划,根本原因在于,其决策者相信:“对大学来说,互联网技术本质的特点就是开放与机遇,这应该是大学运用它的出发点。”

日本放送大学远程教育将远程教育作为形成终身化学习社会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注重在多层次上、以多种形式灵活开展工作。重视与国内其他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课程和学分方面做到了相互承认和转换,以增加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实行完全的学分制,赋予学生选课的自主权,并有较大的课程开放力度。

英国开放大学实现了学习对象和学习地点的开放,采用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吸收一切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在英国开放大学,有专门的课题小组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学习材料;由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务;有完善的后勤服务和管理;教学人员参与研究工作,通过参与研究工作,教学人员能够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地带,从而便于他们提出最前沿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社会机构的捐助,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以上举措都为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做了铺垫。

2.国内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要远程开放教育机构的中国的开放教育发展迅速。

各级电大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普遍建有校园网、卫星接收、IP接收、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等教学设施,功能完善,达到当地较高水平,形成了一个“天网、地网”结合,基本覆盖各省城乡的网络教学环境,为进一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基层和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大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逐步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培训,制定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制作等,提高了教师的远程教学水平。

电大各教学点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信息和多媒体学习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电大组织的各种网上专题讨论活动;提供学生自学和小组学习的场所,如定时向学生开放自学教室、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工学矛盾等各个方面的助学服务等,建立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基本满足了学生自主化学习的要求。

众多大学纷纷开设网络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发展迅速。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到教育教学不发达的省市和地区。

开放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的多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

三、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的现实情况看,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校方面

(1)各学校合作和资源共享不足。许多学校的资源建设“各自为战”,互不共享,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

(2)一些学校缺乏完善的后勤服务和管理,服务意识差。一些学校的设备陈旧,后勤服务跟不上,管理也不规范,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辅助。

(3)教学人员不参与研究工作,不能跟上学科前沿,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人员一味跟从课本教学,不能追踪学术前沿,从而无法提出前瞻性的问题,因而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缺乏教育资金。部分学校教育资金来源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放教育在国内的发展。

2.学生方面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习的依赖性强。传统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教”代替“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的面授辅导,依然被动地听课和做笔记,沿袭着传统的学习方式。结合各种教学媒体资源,讲解重、难点的面授辅导课更受学生的欢迎。

(2)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率低。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开放教育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基础薄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低;二是学习方式过于传统,不适宜开放教育的学习。学生使用最多的仍是文字教材,对于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如音像教材、CAI课件、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使用率低,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自主学习时间有限。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员,大部分承受工作、家庭、学习多重压力,他们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承担家庭责任,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学习。

(4)学生通常忽视平时的学习,重视期末复习串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注册入学的目的就是拿文凭,并不在意是否学有所获。平时既不参加面授辅导,也不利用其他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到了期末和交作业的时候,才开始临时突击。

四、改进的建议和方案及其推广的可行性

1.改进教育教学

(1)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转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指引、辅导、帮助的地位,教学活动由原来被动的“他控”式变为主动的“自控”式。

(2)多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相结合。通过个别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3)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由于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学习模式。在开放教育模式下,要求学生以自己为学习的中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5)个性化自主学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模式,在传统课堂中,为了迎合多数人的学习习惯,教师不得不采用“大众化”的教学模式,而一些学生对这种方式的接受程度是很低的。这就造成了学习模式不“大众”的学生学习兴趣底下,成绩总也提不高。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学习过程更多的是由学生自己来掌控,学校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符合自己学习模式和进度的学习资源,使得学习更“个性化”,更能取得成效。

2.改进教学媒体

(1)建立学习型网络社区。通过使用BBS,Blog等工具组织起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学生们在一个平等、互助的环境中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多样化和差异性的服务。因为在职学生往往面临来自于工作、家庭和学业的多重压力,所以,很多人由于分身乏术造成学业荒废。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为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学生要求必须修完所有学分方可毕业,而对于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目的的学生,则可以根据其需要提供模块化的、非系统性的知识,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3)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配合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电话答疑、数据广播、电视教学、BBS、Blog、E-mail、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式教学,并辅以必要的面授辅导。多数学校已经实现这一条件。

3.改进教育管理

(1)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跟踪和记录;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和评价,评价结果计入总分;完善形成性考核制度,让学生从单纯关注考试结果变为关注学习过程。

(2)加强和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服务体系。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与及时的回复,对学生所反映的教学和资源的不足之处应及时解决,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尽快制定替代方案。切实做好围绕学习者的服务工作。

(3)定期的集中学习。如果能够有条件面授,那么定期的集中学习将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集中的听课、讲座和辅导可以营造学习环境,加强情感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

(4)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借鉴日本放送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学分制,即“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最低学分,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即可毕业。而一个专业教学计划通常由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四个部分组成。”从而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针对一些学生学习时间无法保证的问题,采用弹性学习制,在经过一些课程的学习后,由于工作或家庭的原因需要暂停学业的,可以保留学籍,待学生的时间等条件满足后可以回来继续学习。

4.整合资源

(1)取消和突破各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的自主权,通过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来获取更大的教学效果。

(2)与相关学校协作共享,加大课程开放力度。相关学校之间互通有无,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在资源共享方面各大学还可以联合成立非赢利性质的资源共享委员会,来协调资源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加大课程开放力度,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五、总结

开放大学通过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使广大学习者能够不受地域限制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并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开放”与“共享”是其精髓所在。相信在各方不懈努力下,开放教育定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雄.借鉴日本远程教育办学经验的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2).

[2]龙春松.浅谈日本放送大学远程教育[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2).

[3]刘超球.英国开放大学观感[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3).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4

一、教案变学案

教案是教师施教的依据,是教师根据教材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特点,为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而设计的教学程序。教案是教师个人用于教学的方案,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过程、作业布置 等基本环 节。教案的设 计教师是 清楚的,学生是不知道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 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缺乏应有的主动性,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的路线图,其主要功能是“导”,核心是“学”。教学的重 心要从研 究“教师如何教”转变到“学生 如何学”上。教师 的角色需 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换。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规范性,实现课堂的 能力培养 为主。因此,学案的编 写、使用、批阅、保存、检查和考核,都要建立一整套完 善的制度,确保编写质量和使用效益。在编写上,要求认真 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把握学案的难度、梯度和长 度,做到将严谨的、抽象的知识转化成能读懂、易接受、较通俗的具体知识,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 和方法,给出达到 目标的办 法、途径。在使用上,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学情制定教学设计,灵活调整学案,并在使用后进行及时的交流反馈与完善。

二、讲堂变学堂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科学有效、有序地学习,有针对性、有选择性、有感悟地学习。

“自主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一般以几人为一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自主课堂的组织保障,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主要平台,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对小组建设按照“组建、指导、培训、考核、评价”于一体的经常化建 设制度,在实践中加大随机培训指导力度,按照培训的“时间短一点,人员少一点,频率高一点,层次多一点”的具体要求,确保学习小 组在自主 课堂中发 挥带动和 引领作用。

三、传授变引导

学案导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 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驾驭自主课堂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准确合理 安排、调控自主课堂的三个环节,遵照“抓两头放中间”的策略要求,重点强化对自主学习的指导和落实,着力于检测反馈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并充分展示,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四、客体变主体

“自主课堂”关键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核心是要让学生会学。教师要针对学情结合教材,决定教什 么、怎么教。教师一般不讲学生已经会的内容;经过启发学生能懂的内容让给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理解仍有困难的内容,教师才画龙点睛,具体细致地讲。

五、作业变检测

导学案的基本内容除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储备、问题情境、学法指导以外,更重要的是还有尝试题、变式训练、跟踪训练、启迪延伸等问题情境,而不是整齐划一的作业布置和批阅。这样,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分层练习,差异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使他们都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喜悦,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得以发展和提高,真正起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作用。

六、对个体评价变对小组评价

学习考核时,在对个体进行评价的 同时,还要对小 组进行评价。这样,学生不但关注自己的学习 成绩,还要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只有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提高了,他们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使学生从小养成分工、团结协作的习惯,学习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都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总之,自主课堂是以学案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创新的主人,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更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认真实践、合作交流和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是非常好的。

摘要:在新课改过程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在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过程中,为多数专家和教师所接受的是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模式,也叫做“自主课堂”。“自主课堂”是指在教师点拨、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5

摘要:

本文通过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研究,探讨了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在采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的同时,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培养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且对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自信心课堂教学创新思维极限体积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即创造性,创新人才就是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创新思维是有创见性的思维。数学创新思维是数学发明创造的源泉,数学创新是数学发展的伟大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数学的发明创造,没有数学创新,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数学创新思维有多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等。而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对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概念、公式、定理。在逻辑思维中的思维过程重要包含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

创新意识主要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态度。常表现为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探索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呈正比,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尤其是自信心。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研究,探讨了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在采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的同时,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培养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且对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它是每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人自己所具有的、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特别是对自身力量的充分估计和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自信心是一个人顺利成长和能够有所作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一个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肯定和充分估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它是所有事业成功的动力。没有自信就没有独创,就没有勇气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见自信的作用之大。

自信心之所以能够影响创新思维,是因为:第一,自信心可以为创新思维和提供内在动力,第二,自信心可以增强自主的创新能力。只有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主动和敢于创新,为自己设立更高的创新目标,。只有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激发创新激情,欢迎挑战,并在迎接挑战中提升自己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第三,自信心是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内在积极心理资源。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在面对困难、挫折甚至失败时,自信心会为我们提供一种自我激励,鼓励我们不气馁、不动摇、不退却、不放弃。自信心使我们内心变得强大,是引领我们寻找新的创新路径、发现新的创新方法、尝试新的创新领域并最终使我们的梦想成真的关键心理因素。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肯定和充分估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它是所有事业成功的动力。没有自信就没有独创,就没有勇气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见自信的作用之大。

三、自信心的培养

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认知、数学实践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对数学学习的坚持性和情绪调节,它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是决定数学学习成败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师就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地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和压迫感,形成愉快的情绪体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设计,使知识的传授由浅入深,逐步递进,鼓励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在给与必要帮助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

高等数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对于理工类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所以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理工类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总会感到困惑和困难,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缺乏自信心,总希望老师给出问题的标准答案,这时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对问题的不断反思,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能力。例如:

这样,结果不同。这时,教师同样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解法的行为,并且让学生树立这种想法完全正确的自信心,并非体积只能看作4倍,而不能看作2倍。这样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本质在计算的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自信是英雄的本质,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自信拥有强大的力量,它是通向成功的必然之路。教师要善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探索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融进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科研新成果,将学生领进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刘元宗,席高文等.数学研究与创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刘玉琏,傅沛仁.数学分析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6

现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几个相一致的设计理念:一是认为学科性的体现是有让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机会,有让学生说写的练习设计,有让学生汇报的成果展示台;二是认为综合性的体现是把自然、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引入进来;三是认为实践性的体现是走出去调查、采访、讨论等;四是认为成果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如汇报、书面写作、手抄报、演示文稿等等。从这些举措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们是想方设法围绕着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作努力,花样繁多。可就是这样想尽办法变花样,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总是被批为语文味不足,感觉不是上语文课,而是综合实践课,收效总不如意!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设计理念,我们就会不禁质疑:引入自然、历史、地理等学科是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所独有的?搜集、处理资料、汇报、调查、采访、讨论、手抄报、演示文稿等的活动方式和成果展示方式是不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形式?如果同样的教学设计可以用到多种教学领域的话,如何才能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形式是外在的,必须有一个内在的属于学科核心的中心统领这些形式,才能使形式很好地服务于内容。那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这个属于学科核心的中心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言语实践。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定位为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以开展言语实践为中心统帅所有的活动,不仅能很好地解决学科性问题,而且也是语文教育目的的所在。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即言语能力,这在历次的教学大纲中都被提及,如:“以备应世达意之用”;“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等等。虽然在各个阶段、各个地区,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其核心仍然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问题,即培养言语能力的问题,语言知识是为言语服务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言语实践就是语文学科最核心的活动,听说读写实质上是一种言语实践过程。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指向——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实际上也是对言语实践的要求。

那么怎样设计活动才是真正地以言语实践为中心呢?它一般遵循什么原则呢?在这里我介绍《牛津英语教程》的一个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范例,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的,从中可以给予我们什么启示。(注:设计和编写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是英国英语教科书的特点之一,有不同的版本,此教程设计了20个言语实践活动专题)

专题:在荒岛上

贺词:体验荒岛生存

祝贺你被推选为“荒岛生活小组”的成员之一,你将和你的同伴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一个月,从而显示年轻人的机智、勇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你将要做出许多决断、探险,并且要描述出你们在荒岛上发生的各种事情。

勃林岛(附图略):到了勃林岛,你将进入一个热带天堂,它堪称野生动物世界。你在这里将看到平时所说的绿色世界中见不到的鸟类和鱼类。但是要注意:许多动物对人类怀有敌意,比如毒蛇和凶猛的山猫。许多奇异的果子可以为你们提供食物,但也可能含有致命的毒素。然而最主要的困难是岛上没有水源,除非你们能够想出聪明的储存雨水的办法,因为岛上几乎天天下雨。

克劳维斯岛、阿波埃岛(附图,介绍略)。

1.仔细地研究所有插图的信息。

2.为每个岛屿列表,写出它们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根据岛屿和你们自己的条件来选择居住的地方。

4.用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你们小组选择该岛的理由。

5.利用所提供的信息,画图表示岛屿的特点,并说明你们自己的情况。

选择旅伴(附相片,略):

奈森·范里西:男,13岁,身体强劲有力;性格任性,具有独立性,不喜欢求助于人;怕蛇。

(下面还介绍了四位,略)

除了上述的5个人外,你还可以另选两名伙伴同行。现在,你要做的是:

1.作为岛上生存小组的成员,了解他们每个人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2.选择另外两位成员,并说明选择他们的理由。

3.按照上面提供的资料,介绍一下自己的优、缺点。

配置设备(附图,略):

在上岛之前,允许各小组选择一些设备:6种生活必需品和两种奢侈品。配置的物品应满足小组每个成员的需要。

1.你选择的6种必需品是什么?说明选择它们的理由。

2.你选择的两种奢侈品是什么?说明选择它们的理由。

3.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应有一个日记本,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现在已是出发的前一天了。你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伙伴、已有的设备;已经对小组选择的岛屿有了许多了解。在第一篇日记里,写下自己准备进驻岛屿的感想。

4.现在写第二篇日记,其中应写出登上岛屿时发生的事情,你和小组其他成员的感受;尤其是当看着运载你们的船返航,渐渐远去,直至消失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在岛上生活(附可能出现的情景图,略):

1.思考小组成员在岛上必须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些图画给你提供了一些观点,但是还应开动脑筋。

2.列出小组必须做的重要事情的明细表。

3.列出这些事情的顺序,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表格的上层,次要的放在下面。

4.列出做好每一件事和解决每一个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思考你们小组开始岛上生活的实际情况,写下第一天生活的完整的日记。

问题:观察下面这些图画,思考如何解决你们在岛上必须面对的问题。

(附四幅图,第四幅图上9个孩子在争论问题,有详细的对话内容,略)

1.选择1~4幅图画,按角色表演出全部对话。

2.再选择另一幅图画表演。

3.选择你刚刚表演过的一幅图画,在卡片上写出它的表演脚本。

4.再次观察你选择的4幅图画,逐一思考并正确判断人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为每一幅图画写出你的解释和你的解决方法。

5.从4幅图画中选择一幅,设想你置身其中,而后写出这一天的日记。

6.最后一幅图画表明孩子们正在讨论如何解决他们面对的问题。你从他们的谈话中可能会看出一些情况。用一个表格列出他们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你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

7.思考这场争论是如何发生的,应该如何解决。在日记里引用你所描述的人们的话语,做出的决定,以及你的想法和感受。

(注:黑体和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以上案例来自《母语教材研究(7)》。)

〖简评与启示〗

专题式与情景真实。活动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子层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专题展开,按真实事件发生时将会出现的情况层层铺排。这种设计不仅使情境更真实,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活动力求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种“真实”可以是虚拟的情境,也可以是现实的情境(20个专题中不乏现实的情境,如《买最好的》、《街区》等)。这样既使学生身在学校、教室里,可思想、情感却处于虚拟的荒岛上,这种情境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催发他们的想象力,不一定要求学生走出去才能完成活动。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虽也以专题式设计,但较侧重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少有故事性的纵向联系,如“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等皆围绕一个点横向发散开去,缺乏纵向的故事性的题材;对情境的“真实”设计不足,容易脱离学生真实生活。有些教师在活动形式方面普遍认为只有走出去才具有实践性,很明显是被“实践性”三个字束缚了思维,实际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想象力也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

实践的核心是言语。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设计了诸如从图文中提取和加工信息,区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分析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等的活动,并引导学生利用制作表格、绘制图示、编写提要等把内在的理解外显出来。注重从生活实际需要和情感表达需要培养学生写作的意识,通过说明理由、写日记、扮演角色、写表演脚本、相互讨论、写想法和感受等等方式,培养学生多种写作和说话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教师有引导语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学习。这些多样化的言语实践活动强调实践主体的地位,强调发挥主体的作用,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言语实践获得的。这对我们在形式的选择方面去繁取精有很大的启示。

综合中不离学科。在此专题活动中,涉及到地理、天文、动植物、民俗等诸多学科知识,形成一个宽广的跨学科领域,但这些综合性知识的掌握不是活动的根本目的,它们是为学生提供情境、解决问题、提供言语实践内容服务的。所以当学生在这些学科知识方面遇到困难的时候,教材设计了包括导语、图画、对话、范例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要求,顺利进行活动。我们现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往往活动一开展,就会变成了天文地理社会品德等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综合学科知识的查阅和展示中,而脱离了语文学习这一主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在此抛砖引玉,期待它能从鸡肋的地位走向健康发展的大道。

参考文献

1 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 母语教材研究(7)——外国语文教材译介.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

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 篇7

关键词:尊重,理解,信任,激励,宽容

为人师者往往有一种想法:认为学生只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 教育者教什么他们就会学什么, 就一定能把学生塑造成理想的好学生。如果这样做孩子们会怎么样呢? 他们有的会把教育者的话“奉为圣旨”;有的在学校会是好学生, 走出校园却变了样;还有的会根本不把教师的教育当一回事。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人的因素造成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所强调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哲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这些对人的本性的科学揭示, 给教育者以启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 以学生为本。即必须尊重 、理解和信 任每一个 学生 ;必须随时 随地激励 他们宽容他们和提醒他们。只有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 多为他们着想, 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主动提高自己。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

尊重, 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从教者的角度看, 优秀者的可爱, 使对他们的尊重很容易兑现, 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维护。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 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 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 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 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 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 尊重他们的人格, 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 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尊重, 其次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坚持发挥学生的特长, 扬长避短, 使其主要方面“大有所为”, 这往往是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那种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一律要求平均发展的做法, 那种用强制手段勉强使学生感兴趣的做法, 用心虽好, 效果却很差, 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或者说是发展学生的“多样化”。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 当然这就不等于要求每个学生“面面俱优”。相反, 这“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恰恰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某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天赋”, 另一方面可能极具“潜能”。只要教育得法, 给学生提供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机会, 大多数学生都会成为有用之才。

二、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理解, 就是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 教师应当善于置换角色、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应当对任何人都不要求全责备。对学生来说, 首先是要把他们当人看, 不仅如此, 还要进一步把他们当儿童看。只有这样, 才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所理解。这就是按人的需要来做工作, 只有理解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使教师的工作深入到人心。

又如教师的教育模式多是告诫学生“不许什么”可“许什么就想得很少。比如, 不许吃零食, 不许看电视, 不许打游戏机……教育时应该注重引导, 不要严禁, 这样, 学生就会容易接受, 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就会致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教师在教育时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必须通过看、想、听等多种形式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就谈不上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 更谈不上塑造和教育学生。

三、信任学生的力量和价值

信任, 就是要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价值。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 教育者要通过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 让学生认识到目标价值和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实现目标价值。

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即使是“差生”也要信任他们, 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 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信任, 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现, 只有相信一个人, 才谈得上对他有所尊重和理解;否则, 一切都会落空。

四、热情激励, 共同分享

教育者长时间与学生相处, 不难发现学生的素质不一, 性格各异, 自然就会发现学生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 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 而且是热情的激励。如果别人说这孩子没有优点, 那么我们就要发掘其潜在的优点, 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 就算是点滴进步也有激励价值, 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

激励不仅要表扬, 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共同分享成功、胜利、进步甚至是失败, 让学生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 自豪, 和他们共同承担痛苦, 这会是学生受到的最大激励。

五、主动关心, 学会宽容

教育者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 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 一视同仁地爱护他们。要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母亲般的爱, 而且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 更要从教育中体会到朋友般的关心。

作为年轻的教育者, 我和学生“打成一片”, 经常和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交谈, 始终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这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我还学会了宽容与耐心。“人无完人”, 哪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会犯错误呢? 就算是大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孩子。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8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概念提出

1986年, 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首先提出了在《学习社会》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 从此这一理念正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之后, 西欧和日本纷纷推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计划并付诸实践, 直至20世纪90年代, 随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带动,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效仿, 使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和社会潮流。

此时, 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作为国际世界的重要成员国之一, 要想屹立于民族之林, 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提出切实合理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具体办法, 这是时代发展客观要求, 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保障。据此, 2002年8月14日,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 指明“建设学习型社会, 最重要的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总的来看, 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提出, 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社会发展理念, 体现了我们党紧随时代步伐, 又独具中国特色的执政理念;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理论上升为实际的飞跃过程, 这体现了我们党事实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提出, 也体现我们党要求全体党员、各级党组织以学习作为基本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态度。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意义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 体现了党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 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利于我们党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实践方面, 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 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和传播者, 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这种推动作用。建设学习型政党, 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学习型政党的一般规定性的基础上,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政党先进性的一般要求, 紧密结合当前历史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特殊要求, 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政党, 保持党的先进性。可以说, 我们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学习型政党之间的关系是哲学上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当下坚持建设学习型政党也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性政党发展的学说。

其次, 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利于广大党员统一认识, 集中力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个年头, 纵观我们党的发展历史, 不难发现在危机关头认清现实, 统一思想, 坚持不懈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正是由于有着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做后盾, 我们党才能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发展至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指导方法的确立, 各种新鲜事物涌入我们的视野, 各种思想也充斥着我们的头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如何使广大党员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如何使广大党员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党的当务之急。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就是以马列主义为依托, 学习历史和现实经验, 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认识, 将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并不断为之奋斗。

最后, 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利于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 努力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要想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就必须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 努力使我们的党变成学习型政党。只有这样, 才能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种种挑战, 为祖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用全新的理念和视角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才能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

三、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适应学习型政党建立

(一) 科学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 适应学习实效性要求

要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学什么的问题, 根据党中央在《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所要求的, 结合现实实际情况,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习:

1.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 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也是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自由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它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体系, 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综述。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才能解决现实问题。

2.坚持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 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这个理论体系,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 学习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党中央在《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党员干部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 学习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走在时代前列, 因此必须拓展知识视野, 尽可能建立广博且精深的科学体系,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 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概念, 适应学习终身化要求

我们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树立学习终身化的思想, 学习在这里不能作为一个任务, 而是一种习惯, 这是对传统学习理念的颠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人, 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参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肩负起引导人们把科学文化学习与思想道德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任务, 将学习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去。总体来说,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党员干部的学习过程提升到一个追求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一个高度, 促使党员干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一切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 在党内形成一种学习氛围, 从而形成一种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格局。

(三) 普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适应不同学习要求

人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教育客体, 认为受教育者只管倾听和牢记就完成了教学, 然而接受者却常因此对教育过程产生反感, 无法达到教育目的。学习型党组织的最终目的, 应该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就是要求教育者通过在与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交往过程中了解受众的不同需要, 结合他们的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身发展和进步结合起来, 使教育过程充满人性, 逐层地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 加快学习型政府的建立。

总之, 新的形式和挑战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以更饱满的工作状态,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努力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学习时报, 2009.11.16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9

一、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生命线

课程体系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而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源泉。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 利用核心素养理念来引领课程改革体系, 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阶段, 我国课程体系主要面对的问题有: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忽略课程的综合性;内容上偏、难、繁、旧,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由以学科内容为主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建立核心素养, 改革课程体系, 旨在推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要想让核心素养引领新课改的发展, 最重要的问题是梳理好两者的关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两者的三种关系, 一是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将核心素养置于课程体系之外, 且相互融合;其次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一种是日本和韩国, 即无单独的学生核心素养, 而是在课标设置中体现核心素养。无谓是哪一种模式, 核心素养其本质目的就是:“育人, 育全面人, 育全面发展的人”。

推进全面课程改革旨在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构造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首要任务。首先, 将核心素养和课程改革相结合, 不使偏废其一。让核心素养这盏指路灯引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通过核心素养的建设来完善课程改革的不足, 利用完善的课改体系来指导教学,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其次, 核心素养和课程改革应依据国家的实际教育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模式的课程改革, 而适合本国教育特点, 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就是值得提倡的。因此, 要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 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 打造新型课堂, 践行生本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根本保证

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为依据, 不断提升并完善教学能力, 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是学的基础, 要想学生学的好, 就需要教师教学质量好, 教师教学质量好的要求就是教师得具备教学能力素养。第一, 扎实的人文底蕴。比如:掌握学科基础类的知识以及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变化趋势, 引导学生透过知识的表层, 挖掘深层次的内涵, 感受学科的魅力, 促进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第二, 科学的探究精神。处在大数据, 信息化的时代中, 就不能再夜郎自大, 闭门造车, 而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经验体系, 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设置科学化的教学目标, 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实施具体化的教学内容, 塑造学生勤奋好学的意识;创设合理化的教学建议, 奠定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科学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学科特色, 更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核心素养的目标, 具体化的内容和合理化的建议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保证, 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保障。

三、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幸福线

关注学生的发展,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 是我国教育的总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人知识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利用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来培养问题的解决能力。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倡导深度学习, 以深层次的方式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营造合作交流, 共享智慧的协作学习, 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交往和协作的过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 构建积极的学习策略, 也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在尊重学生认知策略的基础上, 利用元认知策略, 联系生活实际, 保障学生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如果把学生的能力喻为一座冰山, 传统教学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那部分, 而藏于冰山下部的就是学生内在的潜力, 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注意力转向学生的内在, 而不是只关注表面, 并把这些隐藏于内部的能力转化成为正面的能量。

四、结语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是顺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也为我国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将核心素养嵌入课程改革的体系中,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运用科学的教学过程, 提能力促发展, 以宽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 将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相融合, 共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学生。

摘要:目前, “核心素养”作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它旨在于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课程体系,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处于深化课程的基础地位, 是全面深化课改的“关键”要素。在核心素养体系中, 应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发展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并着重加强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10

一、建立健全学生干部选拔制度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学生干部在其中担任重要的职务,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干部选拔阶段就要建立完善的制度, 确保能够将一批优秀的学生选拔上来, 形成班级管理的核心。

1、制定选举规程

(1) 各班将选举产生班委会、团支部两套组织机构。班委会一般由5~6人组成, 有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心理委员。团支部一般由3人组成, 有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 (根据班级容量的大小可以适时增设副职与兼任)

(2) 班委会主要承担:班级日常的管理工作, 包括组织班级开展学习方面讨论、交流;组织卫生扫除;开展班级文艺、体育活动;配合辅导员维护班级日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解决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各种困难等。

(3) 选举工作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 采取自荐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竞选者要在报名时填写自荐登记表, 在正式举行选举之前, 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竞选演说, 选举将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正式人选。“公开”即向全班同学公开条件, 公开岗位, 人人都有权力参加选举。“公平”即本着合理、求实的精神, 对符合竞选条件的同学要凭借自己的实力, 平等地参与竞选。“公正”即按照选举的要求, 尊重大多数同学的选择。

2、遵循选举程序

(1) 辅导员在班会上部署班干部选举工作, 并将班委会、团支部各岗位职责及条件向大家公布, 供同学们参考。

(2) 各班同学根据自身条件,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务或岗位, 到辅导员处报名。

(3) 辅导员根据报名情况, 可广泛听取同学意见。

(4) 候选人必须由本人自荐、他人推荐产生, 各候选人要在选举之前准备好个人演讲提纲。

(5) 组织全班同学投票选举。选举以前, 先由候选人发表个人演说, 然后辅导员介绍候选人情况。最后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选举。

3、严格竞选条件

(1) 有愿为同学服务的工作热情, 有团队精神。

(2) 学习主动、认真, 基础良好, 能按规定完成各科学习任务。

(3) 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善于做一些社会工作。有社会责任感, 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4) 在学校或单位担任过班干部及组织领导工作, 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担任“班委”的同学一般应具备此方面的特长。

(5) 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为人正派, 积极上进, 敢于吃苦, 乐于助人。

二、以职责为核心加强学生干部培养

刚选拔的学生干部往往有很高的积极性, 但在具体工作中却抓不住重点, 找不到方向, 处理事务时具有盲目性。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耐心细致地做工作, 掌握各种方法紧紧围绕学生干部的职责, 将其培养为成熟优秀的学生干部, 达到培养目标。

1、分阶段逐步培养

(1) 明确职责

各班委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才能更好地树立责任意识, 把握工作方向, 开展工作, 并在日常行为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以身作则。

那么, 学生干部的职责是什么?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既然是学生, 就应该履行学生的职责, 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学习是第一位的。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 既包括现代科技的学习, 文化知识的学习, 又包括思想道德的学习, 文艺体育的学习;既包括理论上的学习, 又包括实践中的学习;既包括自己的学习, 又包括同学间的学习等。

其次, 是干部, 是学生的干部。既然是干部, 就要履行干部的职责, 做一名合格的干部。是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学习这个中心, 牢牢抓住培养学生成才这条主线, 协助老师, 带领同学, 服务同学, 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 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不仅是组织协调能力, 而且要培养自己认真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 也就是要在工作过程中,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做干部。

(2) 履行职责

要想尽职尽责, 很好地履行班干部的各项职责, 首先要从各方面培养锻炼学生干部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班干部上传下达, 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及处理文件的能力。

其次要讲究工作方法。同样的事情, 以不同的方法处理, 结果会有所不同。辅导员老师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 要求掌握一些常用的工作方法, 比如通知、信息、要求的转达或传达等。

(3) 承担职责

在班级日常工作管理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 班委会的每个成员都要做到“各尽其职, 各负其责”。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切实担负起一定的职责。如果工作出现问题, 班干部要勇于承担责任, 做到不抱怨, 不推卸, 通过努力去改正或弥补错误, 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 如果取得了成绩, 辅导员老师要及时肯定工作成果, 表扬鼓励, 帮助学生干部树立自信, 同时也帮助学生干部树立威信, 便于日后的管理工作。

以职责为核心培养学生干部的三个阶段, 在时间上并不明确地划分, 而是相互穿插, 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 班干部的职责是核心, 只有逐步明确职责, 学习运用各种工作方法切实履行职责, 学生干部工作才会逐步走向正轧。

在这个过程中, 辅导员老师可以采用不定期的集中培训或单独谈话的方式培养学生干部的业务能力, 要求班干部将日常工作的内容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 进行总结分析交流, 培养学生干部的总结分析能力, 最终形成例会制度。

2、在实践中锻炼进步

高校学生干部的素质提高和能力提升, 不是几次例会和培训就能达到培养目标, 而是需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而实现这些目标, 辅导员老师要激励学生干部积极组织、参与, 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因此, 组织活动就成为班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种重要的手段。在班级日常事务性管理或学生活动中, 在组织、策划及实施的实践中, 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 锻炼他们的才干;另一方面辅导员老师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 观察、了解班干部的实际工作状态, 从中发现问题, 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和进行谈话。

但是组织学生活动绝对不是培养班干部的唯一手段, 更不是培养目标本身。有些学生干部, 天天很忙, 今天开会策划这个活动, 明天准备举办那个比赛, 后天又穿街走巷, 谈“合作”, 拉赞助。甚至有的人误以为当学生干部就是要搞活动, 谁搞的活动影响大、规模大, 谁就是优秀的学生干部。结果造成一些学生干部虽然开展很多活动, 但收获很少, 不但影响学习成绩, 还影响学生干部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 不利于学生干部的成长和培养。

固然, 这种积极开展各种学生活动的精神是可嘉的, 但是如果把开展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干部的目的, 把开展活动作为评价学生干部的唯一标准, 那就是手段与目的颠倒, 是本末倒置。所以, 在组织开展学生活动时, 必须以学生干部的职责为核心, 不搞表面文章。

3、以事例启发教育

在班干部的培训和教育中, 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学生干部就不容易把握, 这就要求辅导员平时注意搜集在实际工作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案例, 以此启发学生反省, 思考, 总结, 提高。

一般学生工作比较烦琐, 在处理时不注意细节, 就会事倍功半。比如同样是发布一个通知:“周三上午9点在17号楼报告厅, 邀请公司陈为2016届毕业生做就业创业讲座, 要求同学们提前到场聆听”。辅导员让班长把通知转达给各班同学。其中一个班长是这样转述的:

“明天 (周三) 上午**公司总经理陈**先生来我校讲座, 谈就业、创业方向等内容。此次讲座针对性强, 对于咱们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非常有帮助和启发, 请各位同学不要错过机会。要求:全体学生明天上午9之前到17号楼报告厅, 务必提前到场, 不许请假!!会议期间保持安静, 认真聆听, 遵守会场秩序。”

而另一个班长是这样发布通知的:

“周三上午有一个讲座, 是**公司老总陈**, 系里要求每个人必须到场, 讲座内容是跟我们就业有关系的, 大家相互转告, 务必准时参加。”

两个班长都完成了转述通知的任务, 时间、地点和要求表述完整准确, 但很明显, 两个通知语气和措词完全不一样。任务虽然简单, 但第一个班长并没有简单地处理, 首先把自己放在和同学一样的位置, 尤其提到讲座的意义时, 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这样同学们就容易认同, 从而配合班干部的工作。而第二个班长只是简单地进行转述, 结果同学们接受和执行的效果截然不同, 随后很多同学产生了疑问, 既然是系里的要求, 那“不去可以吗?”, “跟我们就业有很大关系吗, 能帮我们找工作吗?”等等。

由这个真实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个简简单单的转达通知的任务, 不仅仅体现了班干部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 班干部是否时刻把职责放在心里, 带动学生, 服务学生。

4、及时教育

针对学生干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和行为, 辅导员老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教育, 不能拖延, 否则会失去教育的时效性, 影响教育效果。

有些学生在班干部竞选环节, 挑三拣四, 拈轻怕重, 不愿意当“小干部”, 只愿意当“大干部”。热衷竞选学校、学院的主席、副主席, 而不愿意当班级干部, 特别是学习委员、生活委员这种“官小”事多的干部。还有的学生干部, 喜欢搞轰轰烈烈的“大”活动, 而不喜欢脚踏实地地做实事。显然, 有这种错误思想的同学当干部的目的, 恐怕不是为同学服务, 为锻炼自己的才干, 而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有的甚至只为了综合测评的加分而已。

还有极少数学生干部误把老师对他的信任, 作为指手画脚的权力。在传达通知, 分配任务时, 颐指气使, 官腔十足, 沾染上社会上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 脱离同学、高高在上的官僚, 完全忘记了学生干部的职责, 只对老师负责、不对学生负责。这不仅有损老师的声誉, 而且会破坏学生干部在广大同学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针对这些学生干部中出现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辅导员老师除了在集中培训时进行正确引导, 还要与个别学生进行深入交谈, 及时批评指正。如果不及时教育, 势必会在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 影响到班级的日常管理。

总之, 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后备力量和人才资源, 做好大学生干部的教育工作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加强班干部在选拔阶段的制度建设, 真正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干部, 在培养阶段, 增强责任意识, 以班干部的职责为中心, 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优秀成熟的学生干部。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的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干部选拔和管理制度, 以此为保障, 以职责为核心, 为高校学生工作教育和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11

关键词:学风建设主体成长体系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以及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教育综合水平的全面反映。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教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评价育人环境的首要指标。为形成能够与时俱进的优良学风,更好的为学生成才服务,本文将以“学生主体、管理客体、客观环境”三要素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以推动学风建设促成才的大学生成长长效体系。

1充分把握学生主体脉搏,提高自我认知能动性

传统的高校学风建设过分注重“管”的方面,过于强调教育者的威严,突出管理职能,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与群体意识的形成。在学风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中,直接抓面的措施多,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量变工作不到位,这种状态与新形势下学分制的要求以及逐年增大的就业压力等学业危机因素严重脱节,势必导致一些优良学风背向性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呈现出态度浮躁、逃课缺课、抄袭作弊、沉迷网络、纪律松散等不良现象,成为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健康发展的羁绊。教育者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显性问题,探究其忽视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深层次原因,就能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进而有效推动学风建设的科学发展。

1.1正确处理教、学、管的关系。学风建设中,教师是帅、学生是兵、管理是法,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力。其中,教师和学生又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两者是共同战斗在传道授业一线的。

学风建设,学生是主体。教育终极目标是为学生成才服务的,学生才是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呈现教育的意义、达到教育的目的。“良好的学风表现在学生个体上,是个人对学习发乎于心导之以行的过程,具有踏实认真好学上进等特点;表现在学生群体上,则是大家一种默契且持久的对知识渴求并汲取的共识和行为。”[1]要使学生学会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对新生、研究生对本科生的传帮带作用以及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创新活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传递正能量,使学风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学风建设,教师是主导。高校教师要牢固树立烛炬成灰的育人思想,以真诚真情的教风去感染、链接、带动高校学风建设。比如,通过教师教学、科研的分类指导和系统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风建设的形成力。注重深化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以教促学,教师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定期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评选活动,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严抓教学质量,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学风促进教风发展,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1.2完善自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作用,成立由作风扎实的学生组成的学生自律机构。其中专门设立学风检查部,由学风检查部每周抽查各班出勤率,监督学风,改善学习质量,从上课出勤、课堂纪律、班级整体学习风貌等各方面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上课时自觉关闭通讯工具,确保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杜绝出现“只费流量不费脑子”的状况;严格请销假制度,严抓课堂考勤,使用《学生考勤表》,各班每周上报课堂考勤纪录,每月汇总一次,由副班长负责考勤,班长负责监督,学风检查部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未雨绸缪而不亡羊补牢,慎用学生处罚措施,提前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确保不出问题、少出问题。

2抓好管理客体,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

客体,是为主体所感知,并为主体所作用的事物。主体的自我认知侧重教化,是内在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侧重于制约,是外在的。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优良的学风,是慢慢沉淀的量质演变过程,离不开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2.1成立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成立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学风建设开展情况进行具体领导,对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全程监控,强化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尊师重教意识培养,为学风建设提供领导和组织保障。

2.2建立辅导员引领、教育机制。“通常认为,学生管理队伍就是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2]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管理的具体引领、规范作用。创建良好的学风不是靠某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因素所能达到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共同支持,而辅导员是介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纽带,有效发挥辅导员的引领、规范,可以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促进学风建设。比如,实行辅导员进课堂、进宿舍制度,辅导员深入课堂进行听课,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掌握班级的学习状态,实现教学相长;辅导员每周至少进宿舍一次,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杜绝学生晚归、不归和通宵上网等现象;建立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制度,对迟到、早退、旷课、逃课、以及晚归不归的学生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并做好谈话记录;开展“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教育活动,加强考风考纪建设,杜绝考试作弊,以考风促学风。

3丰富客观环境,营造成才氛围,拓展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学风是一所高校整体精神风貌体现的一个点睛之处。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与途径,对学风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3.1开展学风建设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人人争创“优良学风班”。比如,每年定期开展学风建设年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有目的、有步骤地创建“优良学风班”。

3.2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创造和谐文明的学习环境。学生宿舍是大学校园中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息息相关的场所,宿舍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舒适、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氛围,并通过良好的宿舍风气促成优良的学风,与学风建设年的推行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3.3开展先进典型示范教育活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每年开展十大优秀青年学生评选活动,做好优秀学生的培养工作,善于发现典型,鼓励学生冒尖,为学生冒尖创造条件;组建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团,开展向学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树立可信、可学的学习楷模,让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在全校学生中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和严明的学习纪律。“大学生道德学习榜样选择的趋同性崇高性有所减弱,差异性趋利性明显增强。”[3]

3.4开展科技创新和素质拓展活动,强化学风建设。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兴趣社团等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专利,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水平。建立学术科技活动平台,优化运作机制,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5开展学术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风建设。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博士论坛、院士授课以及外国专家和特聘教授讲座等形式,向全校学生传授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学术竞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巩固知识,少走弯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开展各种社会调查,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学风是校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信息化的社会转型期,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风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积极构建加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66.

[2]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9(6):113.

[3]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0):89.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篇12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决定了高职院校中的公共英语教学注定有着区别于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显著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注重基础英语教学,重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 注重英语为行业服务的功能,通过工学结合,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突出职业特色,使英语语言素质成为学生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之一;

(3) 注重实用性、针对性,以岗位需求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 注重教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锻炼综合素质[1]。

以上列举的各点都是教学大纲在实际教学当中的具体要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体现这些要求却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通过高考入学,受过正规的高中教育,有一定英语基础但普遍水平不高;第二类是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通过单招考试入学,这类学生几乎没有系统学习过英语,基础极其薄弱。

基于这样的生源现状,高职学生学习英语阻力重重:首先,英语基础太差,缺乏学习兴趣;其次, 跟中学时期相比,进入高职学习期,学生没有了升学、备考等诸多压力,缺乏英语学习动力,从而丧失了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学观念落后、教学 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几乎通堂都是“翻译式”教学[2]。另外,受到所用教材的限制,很多教学内容跟学生基础、社会发展、学科前沿完全脱节。很多教师拘泥于书本,照本宣科,这就使得本就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加提不起兴趣,从而滋生厌学情绪。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端正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至关重要,而这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当然,仅靠教师口头说教是收效甚微的,毕竟高职学生大多都已心智成熟、个性突出,要真正唤起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视,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入手,因为这才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而有了高效的课堂,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习兴趣。

三、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教学内容可以做出如下设计。

(一)选取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启动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来呈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3]。以此为指导,在进行词汇和句型教学时,教师可选择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真实情景设置,巧妙地将所教知识融入其中。在授课时,可选取背景作为导引,让学生先针对此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展示所学内容在情景中的运用, 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新知识的内涵。如在《新世纪高职英语2》第七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在教授“concern”(关心、关切)一词时,笔者补充了“concern for/over”(对…表示关心/关切)等词组, 并结合授课当时的新闻事件,即美国波士顿爆炸案这一背景,选用奥巴马总统针对这一事件的演讲词:“We reaffirmed that on days like this there are no Republicans or Democrats—we are Americans,united in concern for our fellow citizens.”(我们重申,在这样的日子里,没有共和党和民主党之分,我们都是美国人,一同对受害的美国同胞表示关切。)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和思考。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而且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在真实情景中积极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选取与行业英语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英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技能,以突出能力为本位和增强学生未来适应性为主要内容的英语教学理念已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由于高职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任务,所以高职英语教学不仅应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且必须突出对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加强英语技能和行业背景的有效融合。

1. 行业英语词汇在词汇教学中的渗透

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一些基础词汇在专业领域的特殊含义,或是根据授课内容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未来有可能从事的行业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比如,在《新世纪高职英语2》第七单元的词汇讲解中,讲到“panel”,这个词在一般情境下是“面板”的意思,而在汽车英语中,则特指“仪表盘”,这在给汽车专业的同学上课时可特别指出。另外在讲到“purchase”一词时,可给汽车专业的同学特别提醒,这在行业英语中特指“汽车起重装置”,而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他们更需要了解的则是该词作为“购买,采购”的意思。它们既是常见的普通词汇,又是行业英语中的专业词汇。类似的扩展和渗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行业英语打下良好的词汇基础。

2. 把行业中英语的典型场景渗透到日常口语教学中

据调查,毕业生在各岗位使用最多的是英语听说技能,业务联系、接待外宾、开会、接受外籍工程师培训、打电话等是使用英语较多的场合[4]。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对一般性社交和目标岗位实际使用英语的场景进行细分,以职业导向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适量和实用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选材注重真实性,时代性和趣味性。

比如在教授《新世纪高职英语1》第三单元的口语课时,该单元的主题是如何用英语道歉,这时, 教师就可在教授完基本的口语句型和有用表达后, 结合学生今后从事的行业背景,创设具体岗位场景来给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可给物流专业的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在公司接到客户投诉电话,抱怨货物没有及时送达,这时如何用英语道歉和回应。给汽车专业的学生则可把情景换成:在4S店中,客户因为某款车的保修问题与店员发生争论,你作为经理如何处理等等。在真实的职场情景中,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穿插典型工作场景还能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学生们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其核心职业竞争力。

3. 将教学内容在行业背景下主题化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大多还是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进行的编写, 如果每节课完全按照书中内容亦步亦趋、不加调整地进行教授,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感。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在多次听不懂讲解内容的情况下,就会选择放弃学习或是完全应付的态度。而这对于长期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利的。针对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特别是口语能力薄弱这样一个现状,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偶尔更换教学顺序等都是给课堂注入新鲜感的好方法。其中,最可行和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结合所教学生专业行业背景,将每单元的内容主题化。

具体操作如下:在确定了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后,教师可自行给整个单元概括出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在具体行业的体现,给学生设置若干个任务,如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背景资料收集,相关重点表达积累,疑难问题创建等等;随后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上台进行成果展示,鼓励他们采取多样的展示形式,并且每个组员都必须各司其责;最后教师针对每组同学的准备情况、展示效果、职业素养表现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打分,打分前三名的小组,对其全部成员进行平时成绩的加分。

通过将内容主题化,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那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能够通过其他方式如为组员收集资料、准备课件、负责协调总结等参与到课堂中,从而也改善了他们因为听不懂课而消极上课的态度。同时,这样也能训练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这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不啻为以职业教育理念引领教学改革的一大举措。

(三)选取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 学内容

最早从事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Holec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能够对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如何学做出选择;②能够做出学习计划;③能够评价学习效果[5]。这一理论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实践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一般开设时间只有一年,在这短短的一年中要想给学生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磨练全面的语言技能,仅靠课堂上老师对知识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正如《老子》中所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深化理解的同时,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效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实用英语写作时,可给学生提供今后要用到该文体的具体情境,比如购买了一个数码产品,买回来后发现了质量问题,这个产品的保修期是一年,这时你需要写一封投诉信向厂家反映问题。首先,把高频表达提前教给学生,然后,让他们根据这些信息自己先动手写出投诉信,并找一至两名同学将作文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再让其他同学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表现, 并补充此类写作需注意的事项。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培养自学能力的平台,能够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

四、结语

上一篇:地图的阅读下一篇:永磁同步发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