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阅读

2024-10-20

地图的阅读(通用12篇)

地图的阅读 篇1

我们常常会在门户网站、图书馆、报刊等平台看到各种给小学生的推荐书目。

仔细比照、研究这些推荐书目,你会发现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

某部作品,被甲书目列为二年级适读,在乙书目中却被列为六年级适读。哪个更准确?

看丙书目,10 本书中有5本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显然,推荐者是该作家的“粉丝”。如果这是一份“我喜爱的书”,自然无可厚非,显示出其人独特的阅读趣味。但是,作为一份面向公众的推荐书目,这样是否合适?

看丁书目,小学高年级适读书中,赫然列有《红楼梦》《悲惨世界》等经典名著。对于大部分孩子,这样的经典适合吗?

还有学者宣称,不该推荐书目,谁有权利为别人开书单?

我本人也多次接到约请,先后为一些网站、报刊、书城等推荐书目,当然,更经常的,我需要为我所在学校和班级的孩子们推荐书籍。每一次,我都小心翼翼,斟酌再三。

一、书目就是儿童的阅读地图

孩子的阅读,需要教师的推动与引导,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引导决定着孩子群的基本阅读面貌。美国人类学家斯皮罗指出:“文化上的获得是始于童年期,而孩子们是从那些作为他们的‘重要他人’那儿获得文化的,这些‘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或父母代理人。”教师自然是其中的“重要他人”。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说“:人与书并不是先天互相吸引的,开始时,必须有媒介———父母、亲戚、邻居、老师或图书馆员,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

推荐书目是引导儿童阅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一份好的书目,能给孩子的阅读提供多条合适的路径,就如一位位良师益友,在前方安静地守候。孩子们信任这样的书目,细心地挑选,一本本阅读,快乐而满足,于不曾知觉之时,精神得到了丰富,情感得到了陶冶。

反之,孩子们面对茫茫书海,内心彷徨茫然,这样的阅读充满着随机和偶然,很多好书往往擦肩而过。

二、推荐书目应该是“优秀”的集合

聚焦当下的儿童阅读生活,我们将失落地面对这样的现状:迫于升学应试压力,作文选、教辅书成为孩子、家长认定的“合法”读物;教师、家长出于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关怀,为孩子提供、推荐诸多成人文学名著,大多沦为孩子案头的“摆设”读物;孩子间自发阅读流传的某些“畅销书”,以漫画、卡通、通俗童书为主,常遭师长干预而成为他们的“地下”读物。

以上三种情况,分别是功利阅读、超前阅读与平面阅读(浅阅读)的具体表现。

童年是当下的存在,并非成年的预备;儿童是独立的生命,并非缩微的成人。儿童阅读具有自身先在的季节性特点。遗憾的是,很多成人或是由于缺乏了解,或是出于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将本属于成人阅读范围的成人文学名著过早地摆放到童年的书桌。这种与儿童趣味相距甚远的书籍很可能冲淡孩子的阅读热情。

娱乐性的平面阅读本身并无错,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心理释放,得到某种平衡,适应了阅读主体的现实需求。然而,目前却有以简单轻松甚至消遣娱乐为儿童阅读形式最高追求的趋向,这就不免让人很是忧虑了。

阅读的价值取向历来是多维的,H·吉尔曾把阅读类型分为信息型、逃避型、求知型、文学美型。其实无外乎两个维度,一则诉诸功用、诉诸现实,一则诉诸精神、诉诸心灵。两个维度并无抵触与消解,不过,我以为,在儿童时代,后者远较前者重要。儿童时代,心灵与身体在一同成长,心灵的田野需要润泽、温暖,阅读———毛姆所说的“非功利的阅读”,梭罗所说“严肃的阅读”,抑或如伍尔夫所说“非专业的阅读”,尤其文学阅读,正是给予润泽与温暖的水分和阳光。

推荐书目体现着推荐者的价值追求与文化导向。我们并不拒绝时尚阅读,也不拒绝流行文化,但是,我们有责任把最为纯粹、最为丰富的优秀与经典带到童年跟前,用这样的优秀与经典滋润童年,为他们打好精神之底,让他们做精神贵族。

那么,怎样的作品是优秀的?

1920 年,周作人在一次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提出儿童文学须有“儿童的”“文学的”两个角度的标准。

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在其名著《书·儿童·成人》中,提出了自己的好书观:忠于艺术的书;原原本本的,把儿童们在脑子里描绘的事物呈现出来的书;给儿童不是感伤,而是丰富的感性的书;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启发儿童知识的书;选择所有知识当中,最艰深的,也最必要的,把它启发给儿童的书,也就是认识人性———人类的心灵的书;含有高尚的道德的书;以培育信赖真理和正义的心为目的的书。

那些素有定评的经典应该纳入书目,代表性作家的优秀之作应该成为书目的重要构成,要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向前辈致敬。格林兄弟、安徒生、托芙·扬松、埃里希·凯斯特纳、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米切尔·恩德、新美南吉、E·B.怀特、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中国的丰子恺、张天翼、严文井、洪汛涛、任溶溶……书目以文化基因的方式成为儿童的共同记忆,这些光辉的名字应该永远照耀童年的星空。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书观。面对一本具体的书,作为非专业评论家,我们其实可以有最为简单朴素的评判标准:你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阅读?你是否产生一种自己童年曾经相遇的庆幸,或者错失的遗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果断地推荐吧。

三、推荐书目需要结构化

推荐书目并非优秀书的简单罗列,它的编制牵涉到诸多问题,我们要努力追求严密的结构化。

1.遵循儿童各年龄段的阅读心理特点

推荐书目需要遵循儿童各年龄段的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一个科学的健康的心理秩序”。诗人金波指出,这个秩序,首先是纵向的阅读心理秩序。即儿童从幼儿到少年,在阅读趣味上是不同的。他认为,小学阶段的阅读经历了这样三个梯次:情趣的快感———情节的好奇———技巧的欣赏。其次是横向的阅读心理秩序。也就是要认清各种文体样式的特点,多读各种文学样式的文学作品。(金波《唤醒童年》)

这样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不少成果。周作人先生认为,在幼儿前期(3~6 岁),适合的儿童文学品种为诗歌、寓言、童话;在幼儿后期(6~10 岁),适合的儿童文学大略为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在少年期(10~15 岁),则为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周作人《儿童的文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幼儿前期和少年期都列有寓言,但周作人先生却做了精细的区分。他指出,幼儿阶段,寓言的价值“单在故事的内容”“,象征的著作须得在少年期的后期(第六七学年) 去读”。而少年期的寓言阅读“,可以注意在意义,助成儿童理智的发达”(《儿童的文学》)。

我国台湾地区有调查资料表明,儿童读书兴趣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 4~6 岁是神话传说期。对于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空想世界所出现的生命与生物的神话传说发生兴趣。

● 6~8 岁是寓言故事期。对于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寓言故事发生兴趣。

● 8~10 岁是童话故事期。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经由想象所构成的故事发生兴趣。

● 10~13 岁是传记及传奇故事期。对人类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或传记故事发生兴趣。

2. 考虑书目中内容维度的多向度

推荐书目时要考虑书目中内容维度的多向度,也就是说,推荐书籍的内容组成不能都指向同一个角度。

丁筱青老师从儿童个性发展的角度,循着“自信·乐观、珍惜·感恩、幻想·冒险、分享·接纳、坚持·执着、关爱·宽容、勇气·坚强、性别·情感、成功·成长、生存·思索”的路线,推荐了很多适合的作品。(丁筱青《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

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则涵盖文学、科学、人文三个维度。

著名学者刘绪源先生提出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影响深远。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划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各个母题均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我们可以参照这一理论,推荐不同母题下的作品。

3.兼顾体裁、中外、风格等原则

推荐书目时还需要兼顾几个原则,即兼顾体裁,兼顾中外,兼顾风格,以保证书目的均衡性。这几个原则,既是保证科学化,也是力求客观性。

一般书目多以小说、童话打天下,我则会努力加入诗歌与散文,乃至散文诗、传记等。《韩青辰纪实励志精品系列》是作家韩青辰以多年采访所得为素材,精心创作而成的以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纪实文学。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会让顺境中的孩子读到社会的复杂、生活的不易。

阅读过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代儿童需要开放的心态和视野,需要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但同时,当下儿童又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我们的推荐书目要兼顾中外。

民间文学作品一向被忽视,我们应该重新确认其意义和价值。神话和民间故事寄托了大众的想象和愿望,表达了民众的心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智慧。它们传达的不只是故事,还有无穷的想象、奇妙的语言、勇敢和正义、善良与纯真。所以,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应该成为书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还要兼顾作品的风格。同样是散文,吴然先生的文字自然清新,徐鲁先生的文字抒情优美,年轻作家孙卫卫的质朴本色,组合在一起,能让人感受到散文作品的丰富色彩。

作家的代际关系也要适当注意,书目里最好兼顾不同时代作家的优秀作品。不同年代的作家总是或隐或显地携带着某个年代的文化气息。当然,这个“优秀”必须适合现代价值标准,否则,只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而未必适合孩子阅读了。本土童话中,从叶圣陶至当下的新锐作家汤汤、陈诗哥,风格明显,题材差异很大,成人阅读之,还能看出本土童话的发展史。

我们的推荐书目要关注男女孩子的阅读趣味。真正的好作品当然是不分性别的。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的美国小说《一百条裙子》,是描写女孩的故事,其传达的人性光辉却超越了性别,越优秀的作品越是如此。

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男孩与女孩在阅读上存在着差异,既有阅读内容的偏好,也有阅读方式的不同。从阅读内容的角度审视,在我们很多的推荐书目中,适合男孩阅读趣味的确实偏少一些。作家杨鹏就认为“,对以科幻、侦探、冒险为代表的比较阳刚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却一直很弱”。纪念安徒生200 周年诞辰时,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曾经推出《安徒生童话》的不同性别选本。“她读本”中收录有《小人鱼》《野天鹅》《小伊达的花》《祖母》等,作品风格委婉、细腻、浪漫“;他读本”中有《坚定的锡兵》《傻汉斯》《老路灯》等,幽默、深沉、睿智。我以为,这是关注孩子性别阅读的一次大胆尝试。英国儿童畅销书作家康恩·伊古尔登写的《男孩的冒险书》更是引起了轰动。

四、指导儿童恰当使用推荐书目

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姗·罗森韦格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所以,不要将推荐书目作为框子,束缚住孩子的阅读,而应该是一个路线图,给他们自我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一般说来,推荐书目是针对某个群体的,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又有各自的不同情况。因而,不宜原单照收,而应进行细致的情况分析。

书籍是精神食粮,也应注意营养均衡。我们要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阅读食谱”,找出自己的阅读兴趣点,看是否有偏食现象。可以将孩子最近一个学期的阅读书单全部列出,从作者、体裁、内容、篇幅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再讨论如何完善,以推荐书目为蓝本,确定私人订制的个性化阅读书目。

地图的阅读 篇2

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现形式,学会换算和判断大小,学会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并换算成实地距离,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记住基本的图例。在教学中讲解辨别方向的方法很容易,但是运用方法辨别方向却不容易,为此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坐标定向法,学生在地图上先按照老师讲解的三种方法即“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向北方。”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然后在指定的点上画一个一个坐标,标上东南西北,那么,再判断它和另外一点的相对位置就轻而易举了。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屡试不爽,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听课的教师们都认为这个方法行之有效。成功之处

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是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小游戏、多媒体手段等方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的情绪高昂。

三是关注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读图、识图、析图。②正确把握教材内容,重视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③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学习,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协作习带来的成功,激励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不足之处

地图的阅读 篇3

“中国文化地图”阅读探究课,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走进生活”,引导学生亲历生活,在亲历的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二是“走近经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与名人、圣贤对话,在与前贤的心灵交流中吸取学养、涵养和智慧,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的个性。

本文所选案例为六年级阅读探究课之荆楚文化阅读探究,共需两个课时。六年级的“中国文化地图”阅读探究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阅读环节:第一环节,“走进民俗风情,走近圣贤名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校本教材感受当地文化氛围;第二环节,结合学生的个人行走(包括现实中的旅行和在网络、书籍中的思想行走),将阅读内化为个人的感悟和思考;第三环节,通过读书交流课,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第四环节,用写游记、画思维导图等形式,将阅读和行走的收获落实到写作中,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

一、走进民俗风情,走近圣贤名流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是什么节呀?

生:端午节。

师:过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会参与什么活动呢?

生:包粽子。

生:赛龙舟。

生:挂艾草。

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请大家阅读我们校本教材中的“荆楚文化”一节,翻到有关端午节的介绍,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件出示问题:

1.端午节还有其他的别称吗?

2.过端午节还有哪些我们平时不知道的习俗?

3.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么?

生快速阅读后回答问题。

生:端午节又叫端五、端阳,过端午节还有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的习俗。

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远。有谁知道关于屈原的信息?

课件出示屈原头像。

生:他是一个爱国诗人。

生:他是楚国人。

生:他因为爱国,所以跳进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师:准确地说,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当年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便是为纪念屈原而设。请大家翻到“荆楚文化”的第67页,阅读《汨罗江的故事》,了解一下屈原和汨罗江的故事。

生齐读以上内容。

师:大家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似乎看到了屈原投江时的悲壮情景。

生:屈原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纵身跳江了。真可惜!一位诗人就这样消失了。

生3:他写了很多诗,里面有很多楚言楚语,很有特点,读起来很好听,后来形成了一种诗体,叫楚辞。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同学们,屈原的诗句中,你印象深刻的是哪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的意思是,沧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沧浪的水清有清的作用,浊有浊的作用。

生:沧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沧浪水浊喻乱世。不过,我倒觉得,一个人只要善于调整自己,清世乱世都不怕。

师:渔夫站在世俗的角度,劝屈原要审时度势,不可太执著于自己清高的理想,不然会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请齐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生:我还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师用PPT出示以下内容——

漫漫:长。修:长。兮:语气词,相当于“啊”。将:将要,还要。求索:寻找。

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我”(即屈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这句话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师:屈原这位浪漫主义的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让我们一起阅读第68页的《拜谒屈原祠》,体会作者的心境。

地域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从哪里入手去阅读和“行走”,又该怎样带领学生去阅读和“行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以传统佳节端午节为切入口,从学生最熟悉的话题——端午节活动入手,用对话打开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补充学生对节日的了解,并带出对当地文化名人的介绍,自然地实现了从民俗文化到名人文化的过渡。通过阅读校本教材中的《汨罗江的故事》,学生对屈原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个别学生把自己所知的“楚辞”、《离骚》与同伴分享,老师再带领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有关的诗句;通过阅读《拜谒屈原祠》,学生开始慢慢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生活即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感受地方文化氛围,唤起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欲望,再进行文字的阅读、探究,这也是遵循学生情感和认知规律,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一种有效方式。

nlc202309091439

二、结合个人行走,将阅读内化于心,体会地方文化的魅力

【课堂实录】

师:刚才有同学说屈原是楚国人,你知道古代的楚地是指现在的哪些省份吗?

生摇头。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再用动画形式勾出“楚地”今天的地域范围,并出示相关文字说明:楚,也称荆楚,大体上以今湖北和湖南为中心。

师: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开创了独具异彩的楚文化。(课件出示岳麓书院大门图片)在今天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有谁去过那里吗?能不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老师,我去过!这对联说的是,只有楚地有才子,而我这里最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跟爸爸妈妈去这里游玩的时候,顺便看了书院里关于这幅对联的解释。

生:我虽然没去过,但是我在网上也查到了这个资料。

师:嗯,都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一个是用脚步去寻找,一个是用现代化的手段网络阅读去寻找。大家别忘了,还有阅读文字的好方法哦!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学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在课后继续阅读荆楚文化的相关内容,还可以跟同学们相互说说当地的美景或有趣的故事。

我们所编写的“中国文化地图”校本教材,按照区域划分,大致分出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十一大文化区域。既然是文化地图,就得有一个范围的划定。本教学环节,教师首先借助地图,带领学生用“地图”符号圈出“荆楚文化”的地域范围,让学生对这一地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并建立起一个地理概念,这反映出我们这个校本课程中学科整合的特点。阅读,不只是阅读书面的文字,还有“行走”时的见闻,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愉悦。在课堂上,教师抓住地理行走中发现的人文景观,即岳麓书院门口张贴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让学生说出它的意思。以此启发学生通过“行走”获取知识的途径:在阅读中获取、在旅行中获得、从网上搜索中查询等。课后的交流也为之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教学环节,集语文、地理、实践为一体,实现了从阅读文本文化到“行走”文化的转化。学生在行走中,会再现文本阅读的场景,生成各自独特的内心感悟。

三、交流探讨,展现学生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那节课和课外广泛阅读荆楚文化的名家名篇,不仅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对屈原、楚辞、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对荆楚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与同学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荆楚文化,比如这里有哪些风俗民情或者风景名胜?这里有哪些名人,你读过他们的哪些文章,从中有什么收获?等等。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生:我知道岳阳楼是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

生:我通过阅读校本教材第70-71页的《岳阳楼记》,知道了洞庭湖旁有个岳阳楼,因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而扬名海内外;他在文中告诉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那么,谁知道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该怎样理解呢?

生: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师:这句话表现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态度,他们不仅深谋远虑,而且胸襟豁达。

生:我还知道《岳阳楼记》中的另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句名言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忧解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师:补充得很好。面对“气象万千”的洞庭湖,范仲淹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表现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宽广的胸襟气魄。

生:我从第72页知道湖南有个地方叫桃花源,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得名。

生:我很向往陶渊明那种“鸡犬相闻”的农村生活,很自然、很随性。我还知道他的另外一句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你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吗?

生:这句话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师:你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写完作业去散步的时候有;去大明山旅游,清早起来看见大山的时候也有。

师:心无旁骛,沉浸大自然,怡然自得的时候,这种感觉来得最强烈,是吧?(生笑)

生:我从第52页的阅读中知道了长沙有个橘子洲,还知道毛泽东曾经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

生:《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用草书书写的,那字写得太有个性了!

生:《沁园春·雪》写的是陕北冬天的景色。橘子洲头还有毛主席的雕像,当我站在他的雕像前面对着他时,崇敬、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呢。

师:《沁园春·雪》中有这样一句话,“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谁知道这里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八路军。

师:这句话是说,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在当时是指人民群众。在现在,“风流人物”常常指有突出贡献的人。

生:我从第53页知道了湘西的凤凰,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就是为它而写的。凤凰是个古城,那里山清水秀。

师:《边城》里的爱情很纯,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很特别哦。

生:我知道,《边城》里的翠翠被两个男孩喜欢,很纯洁,他们采用对山歌的方式传情。(全班爆发出笑声)

生:我从第78页知道了湖南的花鼓戏也很出名。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以读书交流课的形式进行,学生在阅读了“荆楚文化”的有关内容以后,广泛交流了自己了解到的当地的风景名胜,深度探讨了阅读名人名篇的感受,呈现出探究学习的特征。老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虽然不用过多评判,但是仍需为学生的交流“穿针引线”,以保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阅读与行走,从书本知识到现实生活,从名言警句到个人感受,学生的回答形式多样,理解准确。更有趣的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交流探讨,各有不同发现。比如在阅读《边城》时,有的同学感悟到了翠翠的爱情天真纯洁,有的知道了用对山歌的方式来传情,还有的知道了凤凰是一座古城。这个环节,凸显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不同的取向,交流过程再次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nlc202309091439

四、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堂实录】

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解读以下内容:

“惟楚有才”,自古楚地多人杰。2015年7月19日,首部“荆楚画派”名家作品丛书首发式在武汉举行。作品展现出楚地独特的瑰丽风貌……

师:欣赏了这些现代画家的作品,你想说什么?

生:他们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生:楚地多才俊啊!

师:欣赏了刚才楚地当代画家的作品,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图片(课件出示九头鸟、精卫填海等图片)。这是《山海经》中的九头鸟。九头鸟形象,最早出现于楚地的九凤神鸟,人面鸟身九首,是为九凤。它是楚人祖先崇拜的图腾形象。出自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的最初文献。“精卫填海、女娲造人、娥皇女英、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都来自楚人所写的《山海经》。

生:楚人很聪明,画出了这么多灵异的图片。

生:楚地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画家可能吸取了当地的“营养”,才会有这么高的成就。(全班大笑)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荆楚大地人杰地灵,正是因为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才养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才会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同学们,关于荆楚文化,还有很多很多,课后请大家再去仔细地读一读吧!读一读当地的美景,读一读当地的民俗,读一读荆楚文化中的名家名篇,当然,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去那里旅游……然后,把你了解到的荆楚文化分门别类整理一下,用思维导图或用游记的方式表现出来。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读课文如此,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无不如此。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介绍了“荆楚画派”的绘画作品及九头鸟和《山海经》的渊源,意在充分调动学生深入了解荆楚文化的欲望。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阅读思路,通过文字记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二次生成,进而实现学生在接受阅读信息后的“文字输出”,有利于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不论学生选择绘制思维导图还是写游记,这个环节最终都能达到将荆楚文化变成学生文化积淀的作用。

“中国文化地图”探究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知识,并在日积月累的文化阅读中尝试勾勒出中华文化的轮廓,进而生成独特的文化和生命体验,这在提升我校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责编 白聪敏)

地图的阅读 篇4

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 从1912年到1926年, 共生活了14年。 仅从这一时期鲁迅的日记中,可以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

鲁迅对于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爱,回到上海后还念念不忘。 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一位北方厨师到上海,因为厨师薪水太高,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众多餐馆里,鲁迅去的最多、最喜欢的是广和居。 广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1932年停业。 这里是北京的文人雅士以及官员常常聚会的地方,在民国时期非常兴盛出名,曾有人书写楹联:广居庶道贤人志,和鼎调羹宰相才。

鲁迅经常到这家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近。 鲁迅当时住在山会邑馆(绍兴会馆前身),所在的胡同就斜对着广和居大门。 如有客人拜访,鲁迅甚至会直接让广和居送“外卖”到家里。 广和居是四合院布局,院里分成大小各种房间,这符合鲁迅爱和朋友吃饭的需求,他常呼朋唤友,多数是三五个人一起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广和居有鲁迅喜欢的菜,那里的菜式基本上是宫廷菜改造的。 广和居能吸引这么多名流和官员来,除了味道好,也因为它的菜多有典故,富有文化内涵。 比如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鱼”,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荫创造的,以前叫作潘氏清蒸鱼。 还有一道“曾鱼”,是曾国藩创造的。 这自然让官员和文人感兴趣,还会引来很多附庸风雅的人。

鲁迅喜欢广和居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清水加工烹制而成的。 这道菜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还有解酒的功用。

爱吃“三不粘”大概也与鲁迅爱喝酒有关系。鲁迅属于每顿饭必喝酒的人。史料记载, 他和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 鲁迅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烂醉,而且在喝酒的过程中烟不离手。 郁达夫在1933年曾作诗赠与鲁迅,其中两句写道:“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 ”鲁迅好酒这事还常被人拿来攻击讽刺,曾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漫画,画着一大坛绍兴酒,旁边缩着一个很小的鲁迅。

鲁迅喜欢吃辣,据说最开始吃辣是为了解困,后来就上瘾了。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 》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篇小说被胡适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鲁迅为此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了辣椒的梅干菜扣肉。 这道菜胡适非常喜欢吃,但他好奇菜里有辣,便问鲁迅:“据我所知,江浙一带人爱甜不爱辣,先生好像是个例外。 ”鲁迅答:“绍兴人确无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我是以此物解困。 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支辣椒来,分成几节放进嘴里咀嚼,直咀嚼得额头冒汗,周身发软,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适之先生可以一试。 ”胡适听了大笑。

(选自2014年2月5日《解放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每遇那些看见鲁迅作品就心生畏惧之情的同学,我就忍不住想推荐这篇文章。 读了这篇文章,大家可能就会感到鲁迅先生原来也是这般可亲可爱,与自己一样,是个“吃货”。 如此一来,再去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大约就会容易许多吧,所谓亲其人而近其文是也。

将本文与课文《社戏》连读,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激发我们探寻其作品、勤奋读书的热情。

读有所思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2.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3.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指向标或者通常使用习惯(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时)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3.根据需要选择内容适宜、详略得当的地图,并对照图例和注记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的区别并列举它们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指向标或者通常使用习惯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3.根据需要选择内容适宜、详略得当的地图,并对照图例和注记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难点】

1.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指向标确定方向。

2.根据需要选择详略得当的地图,并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换算,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3.了解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的区别并列举它们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百度地图浏览法、读图分析法、例题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百度地图体验法、地图观察法、例题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猜一个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打一常用地理工具 导入2:“谜”你开场 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 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 ──打一地理名词 导入3:认识地图

小明暑假准备到我国宝岛台湾去旅游,但他对台湾一点也不了解,于是老师建议他去买一张台湾省的地图。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张地图吧!

导入4:问题情境,比较思维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一、学会阅读地图

老师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A组:请在下面的台湾岛地图和枣庄市某中学平面图上指出阅读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B组:比例尺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应如何对比例尺的大小进行比较?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的关系应如何思考?

C组:地图上的方向判别有哪三种方法?如何在地图中确定方向?

D组:请阅读课文图1.25一些常用图例,进行下面的图例判断练习。你会对照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讨论结果。A组同学在台湾岛地图和学校平面图上指出了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并结合下面的台湾岛地图,给大家解说了这些基本要素的含义。

B组同学结合下面的三组地图,解说了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大小及其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C组同学结合下面的三幅地图,精心设计了思考题,解说了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个方法。

D组同学给大家展示了图例判断练习的成果,并结合A组同学讲解时用到的台湾岛地图,给大家解说了怎样根据图例和注记读取地图中的有用信息。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岛的铁路线选线时既考虑到了地形条件(图中的等高线可以反映),又考虑了穿过居民点(图中的居民点可以反映),河流的流向也可以由图示的地形条件进行思考。这就说明了,根据图例和注记读取地图中的有用信息是我们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

老师点拨提升,拓展、延伸学生对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的知识。

承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地图,你知道怎样才能选择出适用的地图吗?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老师多媒体呈现各种主题的地图。

电子地图的广泛应用:老师上网百度电子地图──城市通,两步查阅家乡莱阳。

接着再去一下首都北京吧,在“地图搜索:您想去哪儿?”里面输入北京,GO!我们又来到了北京。

老师点拨提升,让学生达成对选择适用地图的思路感悟。

■板书设计,整合思路

■课后作业

■实践探索

了解了电子地图,大家尝试一下自己上网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吧,下节课找同学到讲台电脑上给大家展示分享,利用地图,向大家介绍你最想去的地方。

■教学反思

地图的发现 篇6

对于地图收集,杨浪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游戏心态,业务太忙,一定得有一点业余爱好。骨子里又争强好胜,希望不同凡响,于是钻进了地图收藏的冷门。因地图收多了,写出来的东西,自能纵横捭阖,自成风格。

实际上,推荐该书的目的除了跟杨浪体会收藏和读图的乐趣外,更有一个理由:我们每个人,都该给自己找一个收藏的理由。收藏的乐趣在于发现而不在于占有。占有以财富而始终,累积的是数量;发现因洞见而豁然,增长的是心智。当然,针对于追求优雅的女性朋友,你可以是收集脂肪,躺在沙发里打发时间,看《欲望都市》或《疯狂主妇》那样的肥皂剧。也可以是收集奢侈品如LV包包,如果恰好有钱,跟某位一线明星一样,花数百万收集几款名表,也算一种境界吧。但这些收藏,都是占有,却少了分享。

《地图的发现》

杨浪 著

三联书店 出版

2006年9月第一版

地图的阅读 篇7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于“学会阅读地图”教学,而对于“选择适用的地图”则一带而过,至于课标中的活动建议,常常会忽略掉。即使是“学会阅读地图”部分,也大多是围绕比例尺、方向、图例进行精耕细作式讲解与训练。例如“比例尺”的教学,一般要涉及比例尺的定义、大小、三种形式及其转换,比例尺与所表示范围以及地理事物的详略之间的关系,量算距离等方面。于是,整堂课都似乎在讲和练。如此教学,到底指向哪里?显然,这是应试的需要。

以下是笔者和教研组同人实践的一组教学片段,希望这些片段能引发教师们的深度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教?

一、图例知识有三重意义

【片段一】

(教师通过PPT呈现“台湾岛卫星影像”,让学生说出台北在哪儿,台湾最高峰玉山在哪儿,铁路线在哪儿。学生一脸茫然)

师:(反问)既然是真实的卫星影像,怎么反而找不到这些地理事物了呢?

(学生还是不知所措。于是,教师再通过PPT呈现“台湾岛地图”,再让学生说说在哪儿有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在卫星影像中找不到的事物,地图中却很容易找到,原来是图例帮了大忙!

(教师通过PPT呈现“常用图例”,让学生说一说最好记的图例、最难记的图例有哪些。生1说出了其中的几个,生2又说出了另外几个)

师:我们来抢答,看看谁记的图例最多。

生:……

师:(承转)这些是常用的图例,所以我们要认识它们,有些图例还需要另外设计呢。

【评析】

图例作为象征符号,只具有学科意义;而图例对于地图阅读“帮了大忙”,有些图例因为常用,所以不妨记住它,此处的图例是有用的、常用的,这就有了教育意义;案例中让学生来评价哪些图例最好记、哪些图例最难记,这不过是个教学引子,引领学生在主动评价中学习,这是图例知识的教学意义。这样,图例知识具有了学科意义、教学意义和教育意义等三重意义。而通过识记和练习强化来掌握图例知识的教学,仅仅实现了图例知识的学科意义,是典型的应试指导,而不是有意义的教学。只有三重意义兼备的教学,才真正指向学生的成长。

二、在问题探究中学习比例尺

【片段二】

师:(指着“台湾岛地图”问学生)谁能算出图上的铁路线实际有多长?

生1:这要用比例尺来换算。

师:(故意追问)图上的比例尺在哪儿?表示什么含义?

(于是,教师通过PPT呈现比例尺的三种形式与定义)

师:(回归问题)怎么来量算图上铁路线的长度呢?

生2:可以用细绳来量,小学时老师带我们量过。

(教师提示这名学生到投影屏幕上去比画一下,等多数学生反应过来后,随即点赞)

生3:(突然举手)数一数铁路线黑白的总数不就行了!

(教师提示这名学生上来到投影屏幕上数)

生3:一共是54段,每一段黑或白的长度是0.4厘米,共计21.6厘米,再用比例尺换算,全长是864千米。

(待大家都反应过来时,教师带头鼓起掌来)

师:864千米有多长?也就是从我们县城城东穿过的高铁,差不多3个小时就可以绕台湾岛一圈了。

【评析】

该案例没有数学课的严谨,没有比例尺三种形式转换的操练,没有“大比例、小范围、内容详;小比例、大范围、内容略”绕口令式的记忆,而只是首先在地图上找到比例尺,然后在PPT上一带而过讲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最后,集中精力来探究一个有趣味、有挑战并且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问题引领探究性学习。当问题不再带领学生走向标准答案时,学生思维中一定会迸发出缤纷的创新火花。

三、用校园做教材走出教室学地图

【片段三】

1. 教学准备

(1)PPT呈现地图上判读方向的三种方法:一般方法、指向标定向、经纬网定向。

(2)从谷歌地球中下载学校影像,转换绘出校园平面简图(见图1),印发给学生。

2. 任务布置

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分小组活动,要求在半小时内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简图的比例尺;

(2)标出简图的方向;

(3)给以下图例涂上不同颜色;

(4)写出图中校园景点1~5的名称。

【评析】

地图作为工具性知识,其学习的关键在于应用,在应用中自主习得运用地图的技能。而应用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习题训练式应用,在虚拟情境中应用;另一种是基于真实的任务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加以应用。习题式应用,习得的是应试技能,而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习得的是生活技能。该案例用校园做教材,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如何走进校园、走近地图,学习的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走出教室学地图其实也是学生熟悉校园的一次机会。

案例中充满了探究氛围,但与室内探究不同,室内探究虽是面向全体学生,其实仍是部分优秀学生的探究展示,而室外探究是真正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生走出教室,每走一步、每看一眼都是探究。与室内绞尽脑汁地探究相比,我们更愿意看到学生在室外“叽叽喳喳”地探究。

四、把作业变成作品

【片段四】

当各小组学生再回到教室时,只有十名学生按照要求勉强完成了任务,且交上来的作业纸又皱又脏。有的小组还在讨论比例尺是用操场跑道长度来计算,还是用教室宽度来计算。有的学生压根把作业给忘了,还在窃窃私语:“我们学校真漂亮,今天才认识。”

看来,这节课要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是不可能了。干脆,再印发一份简图给学生,要求课后完成,并在下节课安排时间展示大家的作业。

第二节课,投影展示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用了整整20分钟才完成。每当出现一份精美的作业时,学生中就会有点小躁动,间或有学生挑出点毛病来。而到了展示自己的作业时,学生都格外认真。看得出来,学生其实很在意这一次作业。

【评析】

一直以来,作业很少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成为负担。该案例中的作业,不是机械重复的巩固训练,而是引领学生探究真实问题的任务单。探究的难度不大,但也不乏创新。比如,确定比例尺和方向的问题就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些内容恰恰迎合了学生好动、好胜的学习心理。更关键的是,学生完成作业后,收获的是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作品以及成功的体验。作业和作品,不仅仅是一字之差。

究竟为什么而教?以上几个片段颇值得咀嚼和反思。

首先,有必要重新发现地理知识教学的意义。这里的意义不仅是指学科意义,还有教学意义、教育意义等内涵。唯有三重意义兼备,知识教学才能走出为应试而教的泥沼。

走出应试的泥沼,到底要走向哪里?“在问题探究中学习”“走出教室学地图”“把作业变成作品”三个片段做出了回答———为学生的创新和素质而教。

为学生的创新和素质而教,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地开展好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有课堂的视角,还要有课程的视角。比如,《地图的阅读》一节总体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前15分钟用于地图语言的学习,不做面面俱到的展开,而只是学习基本的图例知识、用比例尺量算距离的基本方法以及地图上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后30分钟,走出教室,开展运用地图的活动。第二课时,前20分钟用于展示学生的作业;后25分钟,学习用百度地图查找路线等基本技能,用谷歌地球认识本省、本市、本区的位置和范围。如此设计,封闭的45分钟显然无法做到。

摘要:知识教学不仅要实现知识的学科意义,还要关注其教学意义和教育意义。地图知识属于工具性知识,工具性知识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开展好教学活动,不仅要有课堂的视角,还要有课程的视角。

地图的阅读 篇8

在对地图空间认知能力的研究中, 前人对个体在借助地图进行空间方位判断的反应时间、使用策略、空间更新能力以及地图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2,3,4,5]当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平面地图和固定地图空间定位效率的研究, [6,7,8,9]对于三维地图和可旋转地图的研究还比较少。探讨并比较三维可旋转地图和固定地图的空间定位效率,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牟书 (2005) 等人研究认为, 人们利用固定地图进行空间定向的过程经历了心理旋转与目标搜索两个阶段。[10]第一阶段将地图上的背景参照物进行心理旋转, 使之与以自我身体为中心的定向习惯保持一致;第二阶段进行目标搜索, 寻找某一特定目标, 然后判断该目标与自己的方位关系。对于可旋转的地图, 人不需要进行第一个阶段的心理旋转, 但是需要进行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搜索;而对于固定地图, 人的心理操作过程正好相反, 需要进行第一阶段的心理旋转, 但因目标点在地图上没有发生变化, 不需要进行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搜索。旋转地图可以让被试省去心理旋转的时间, 如果地图上的目标点非常容易搜索, 重新定位目标点的时间短, 那么地图旋转情况下的方位判断反应时就会低于地图固定情况下的方位判断反应时。但是地图旋转时地图的背景方位也被重新刷新, 在地图刷新的瞬间, 用户需要对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重新搜索, 因此增加了路标以后, 目标受到背景干扰, 被试在地图旋转以后对目标点的搜索变慢, 导致即使不需要心理旋转时间, 所需要的反应时间也会比固定地图长。这些都是基于二维地图的研究。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两种背景 (空白背景、复杂背景) 的三维地图在两种导航方式 (可旋转地图、固定地图) 下是否也存在调整效应和地理标志效应。

实验假设

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 对于空白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 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 对于两种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地图固定情况下, 四种感知转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有影响, 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实验方法

1. 实验设计

实验主要检验在空白背景与复杂背景上地图旋转与地图固定两种导航方式下被试的方位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 考察两种背景在两种导航方式差异上的一致性问题。

2.被试

被试从西安邮电学院电信系三年级在校大学生中选取, 共80名, 其中男生40名, 女生40名, 自愿参加本实验, 被试平均年龄20岁 (18-22岁) , 全部为右利手, 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

3.实验材料

(1) 用VB6.0语言编制, 用flash软件设计的空白背景的三维地图 (图1) 。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个600×600的空白图片, 一个正方形 (正方体) 作为运动点 (代表被试的行进状态) 从某一边界的中点进入 (简称初始方向) 并以一定速度向屏幕中心移动, 到达中心以后立刻改变其实际的行进朝向 (简称实际转向) , 在运动点初始方向的正上、正下、左上、右上、右下或左下设有一个红色圆点 (黄色圆柱) 作为目标点。而在地图上被试感知到的运动点运动方向 (简称感知转后方向) 在两种导航方式下是不同的, 在地图固定方式下,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是用运动点旋转90度表示的, 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与运动点的实际转向一致, 即与运动点的初始方向发生了90度旋转;而地图旋转方式下,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是由地图旋转90度来表示的, 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与初始方向一致。在运动点转向时, 程序给被试提供一个提示音, 被试的任务是在出现提示音后马上按下代表左、右的单键, 判断目标点与运动点的方位关系, 即目标点是在运动点的左方还是右方。

(2) 复杂背景的三维地图 (图2) 。复杂背景地图与空白背景地图基本相同, 只是将空白背景换成一幅同样大小的复杂地图背景, 地图上有两条主要干道, 在屏幕中心交叉。这两条道路与空白背景中运动点的运动轨迹位置一样。目标点为地图上的一个物, 建筑物名称 (停车场) 用交通符号标注。目标点位置、运动点行进过程以及被试的反应方式与空白背景完全相同。

建筑实验

1. 分实验1

旨在考察三维空白背景地图在两种导航方式 (地图固定、地图旋转) 下方位判断反应时是否存在差异。

(1) 方法

(1) 被试

40名右利手的大学生 (20名男生, 20名女生) , 自愿参加本实验, 平均年龄为20岁 (18-22岁) , 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

(2)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2 (导航方式, 包括:地图固定、地图调整) ×4 (转向后被试对运动点运动方向的感知, 包括:向上、向下、向左、向右) 的双因素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在运动点发生实际转向后判断目标点与运动点之方位关系的反应时 (即从出现提示音到被试按键反应之间的时间) 。

(3) 实验材料

由计算机呈现三维空白背景固定地图和三维空白背景旋转地图各32张, 共64张, 呈现顺序作拉丁方平衡处理。测试图片是三维空白背景固定地图。

用flash软件设计的三维空白背景固定地图、三维空白背景复杂地图。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个600×600的空白图片, 一个正方体作为运动点 (代表被试的行进状态) 从某一边界的中点进入 (简称初始方向) 并以一定速度向屏幕中心移动, 到达中心以后立刻改变其实际的行进朝向 (简称实际转向) , 在运动点初始方向的正上、正下、左上、右上、右下或左下设有一个黄色圆柱体作为目标点。而在地图上被试感知到的运动点运动方向 (简称感知转后方向) 在两种导航方式下是不同的, 在地图固定方式下,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是用运动点旋转90度表示的, 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与运动点的实际转向一致, 即与运动点的初始方向发生了90度旋转;而地图旋转方式下,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是由地图旋转90度来表示的, 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与初始方向一致。在运动点转向时, 程序给被试提供一个提示音, 被试的任务是在出现提示音后马上按下代表左、右的单键, 判断目标点与运动点的方位关系, 即目标点是在运动点的左方还是右方。

程序:程序向被试呈现指导语, 被试先进行练习, 对于三维空白背景固定地图作5次练习, 直到被试的正确率达到90%, 然后开始正式实验。每个被试完成所有的实验条件。一半被试先做地图固定, 另一半被试先做地图调整。在每种导航方式中, 对四种感知转后方向出现的顺序进行拉丁方平衡。每种条件下施测32次, 每种条件之间休息半分钟。

控制变量: (1) 目标点出现的方位 (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对等) ; (2) 运动点的初始方向 (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四个方向对等) ; (3)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 (向左和向右转弯对等) 。

(2) 结果

对三维空白背景下的方位判断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1:

对被试的反应时进行2×4的多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导航方式主效应显著, F (1, 35) =70.225, p=0.000, 即在空白背景下, 地图调整方式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感知转后方向的主效应显著, F (3, 105) =74.574, p=0.000, 向上 (即与被试朝向一致) 显著低于其他朝向;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显著, F=32.25, p=0.000。对两者交互作用进行分析 (图3) , 结果表明, 在四种感知转后方向中, 地图调整方式下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在地图固定和地图调整方式下, 除向左和向右无显著差异外, 其他转后方向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依次顺序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向上和向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00, 向左和向右之间差异的知转后方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的影响显著性为:p>0.05, 向左和向下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00。

2. 分实验2

旨在考察三维复杂背景地图在两种导航方式 (地图固定、地图旋转) 下方位判断反应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被试、实验设计均同分实验1。对三维复杂背景下的方位判断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2:

对被试的反应时进行2×4的多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导航方式主效应不显著, F (1, 35) =3.87, p>0.05, 即在复杂背景下, 地图调整方式与地图固定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感知转后方向的主效应显著, F (3, 105) =37.516, p=0.000;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显著, F=37.89, p=0.000。对两者交互作用进行分析 (图4) , 结果表明, 当感知转后方向为朝下时, 地图调整方式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不调整;在其他感知转后方向上, 两种方式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 在地图固定方式下, 四种感知转后方向的反应时大小顺序是: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向上和向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00, 向左和向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5, 向左和向下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00。

结论

1.不同的导航方式对于空白背景地图和复杂背景地图定位效率的差异问题

从实验的结果可知, 在两种地图背景下, 两个分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

由分实验1可知, 在空白背景的三维地图, 在四种感知转后方向中, 地图调整方式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由分实验2可知, 在复杂背景的三维地图, 只在感知转后方向为朝下时, 地图调整方式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在其他感知转后方向上, 两种方式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基本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 即: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 对于空白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 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 在地图固定的导航方式下四种感知转向之间的差异问题

从两个分实验的结果可知, 对于空白背景的三维地图, 在地图固定方式下, 四种感知转后方向的反应时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除向左和向右外, 其他相邻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复杂背景的三维地图, 也存在这一顺序。这一结果验证了实验的假设, 即:在地图固定情况下, 四种感知转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有影响, 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3. 两种背景在感知转后方向为朝下时两种导航方式之效果的一致性问题

从实验的结果可知, 无论空白背景还是复杂背景的三维地图, 当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为朝下时, 地图调整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这一结果验证了实验的假设, 即: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 对于地图固定和地图旋转两种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总结

笔者采用实验方法,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探讨了在桌面虚拟环境下, 三维地图背景 (空白背景、复杂背景) 、两种地图导航方式 (可旋转地图、固定地图) 对人的空间方位判断效率的影响。结果证明, 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 对于空白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 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地图固定情况下, 四种感知转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有影响, 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 对于两种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摘要:本研究采用被试内双因素实验方法,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探讨了在桌面虚拟环境下, 三维地图背景 (空白背景、复杂背景) 以及地图导航方式 (可旋转地图、固定地图) 被试方位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 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 对于空白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 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地图固定情况下, 四种感知转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有影响, 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 对于两种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关键词:可旋转地图,固定地图,空间参考框架,心理旋转

参考文献

[1]Downs RM.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se:Its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nd rtography.In:Rcohened[M].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cognition Hill stale.Nj:Erlbaum.1985.323~345.

[2]Russell E, Nancy K.Repetition blindness for locations:Evidence for automatic spatial coding in an RSVP task[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Performance, 1999, 25 (6) :1855~1866.

[3]Mou W, McNamara T P.Intrinsic frames of reference in spatial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2, 28:162~70.

[4]周荣刚, 张侃.性别和参照系整合方向对主方位判断的影响[J].类工效学, 2004, 10 (1) :10~13.

[5]王鹏, 游旭群, 刘永芳.心理旋转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 2005, 28 (5) :1164~1166.

[6]Cockburn, McKenzie.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pa-tial Memory in2D and3D.2002.Available on:http://www.cosc.canterbury.ac.nz/~andy/papers/chi02DM.pdf.2003-12-22.

[7]Gugerty L, Brooks J.Seeing where you are heading: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and egocentric reference frames in cardinal direction judgme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p-plied, 2001, 7 (3) :251~266.

[8]周荣刚, 张侃.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模型[J].心理学进展, 2004, 12 (3) :330~339.

[9]Valiquette C M, McNamara T P, Smith K.Locomotion, incidental learn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spatial reference systems.[J].Memory&Cognition, 2003, 31:479~489.

地图的阅读 篇9

地图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人类活动需要, 而且也是几千年来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需要。地图提供给人们的是直观、形象、具体的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综合描述。可是设计制作一幅地图, 能够让读者一看即明白这一地理区域的大体情况, 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 用地图视觉语言将地表事物描述清楚, 地图视觉语言以丰富多样的图形或色彩表现一个个制图对象, 还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以符号相互之间的顺序、整体结构和空间连接方式, 描述各种制图对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就是因为有这样作用, 地图语言才具备表现有系统、有规则的客观世界的能力, 才能完成复杂的空间和时间信息的转换和交流。在描述清楚地表事物的过程, 就是要让读者在认知地图的过程中, 在大脑中产生一轮廓, 即在读者心里产生心象地图。心象在生理基础是留在大脑两半球皮层上的过去兴奋的痕迹, 在刺激的影响下, 在大脑皮层上旧的神经联系恢复起来, 产生映象。虽然从制图者到读者通过地图这一载体传递信息, 将设计制图者的地图认知能否完全传递给读者, 是地图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因此, 设计一幅好地图, 将不是容易的事情, 尤其在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地图集等方面, 要考虑地图空间认知的理论。

2 地图设计

地图表示各种复杂的自然或社会现象, 是通过特殊的地图语言系统来实现的, 如, 各种符号、色彩、文字、图片等。设计地图是根据地图制图科学技术的一般原理, 结合所编制地图的具体特点实现。一般原理指的是制图理论原则, 并根据所设计地图的用途、区域特点和比例尺等因素。把一般原理同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才能设计出既符合一般规则, 又具有不同个性的地图。地图符号的设计必须考虑读者在阅读地图的感受过程。地图符号的设计必须考虑形状、大小、方向、颜色、明度和结构等, 通过这几项视觉变量的运用, 才能将制图对象在读者阅读地图过程中对地图的认知才能弄清楚。读者在阅读地图时, 通过阅读被感受的过程包括观察、分辨、识别和解译这四个阶段。地图符号的设计时必须考虑人眼的视觉因素, 因为人眼通过光觉、色觉、视觉的敏感程度来扫描目标, 这一过程就是读者的观察过程。在阅读地图时, 能够分辨出地图符号间的差别, 因为符号的差别表现为形状、尺寸、颜色、明度等, 这一过程也比较复杂, 要受到读者的心里、生理的影响。读者通过分辨后, 就要根据图例和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去领会符号的含义, 这就是识别的过程。最后就是对地图的理解, 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 从识别了的图像中获得地理现象的结论, 在这过程中, 除了符号外, 还有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定向及制图综合等多种因素可能引起的图形差别, 准确地知道所表示现象的名称和地理特点。从感受过程的四个阶段了解到, 设计地图符号时, 在读者能够看清楚时, 应该注意不同符号间有差别, 使读者容易分辨和识别。地图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确定地图生产的规划与组织, 根据使用地图的要求选择地图内容, 各种地理现象和物体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和使用符号的设计, 制图资料的选择、分析和加工;制图数据的处理、制图综合原则和指标的确定、地图的数学基础设计、图面设计和图面整饰设计等。其中地图符号的设计、色彩的使用也是其中的内容, 下面略谈一下自己对两者的使用。

颜色对每个人的感受程度略有不同, 可大部分情况有相同之处。做地图设计时, 就是利用读者对颜色的共同处来设计。大多数人对色相的差别都很敏感, 所以, 地图上总是用色相来区分地表事物。如, 红色最为敏感, 一般常用表示党政机关所在地。从视觉上对颜色形成远近感, 在制图中形成一种惯例, 蓝色表示水系, 绿色表示植被, 用红棕色表示山地。许多地图都是在彩色的背景上用点状或线状符号表示出大量的细部。很明显, 背景色调越单一, 亮度越大, 眼睛就越容易辨出细部, 所以, 在彩色面积底色上绘制彩色的线状或点状符号时则应尽可能选用互补色或对比色。从颜色的感觉与象征意义来分析, 从颜色对人们的刺激或激发感情的角度来看, 把颜色分为兴奋和沉静两类, 红、橙, 黄色给人以兴奋、热烈、向前的感觉, 称为积极色;青、蓝色有沉静、收缩和后退的感觉, 称为消极色;绿、紫色居中, 有宁静与平和感。颜色也分为冷色和暖色, 一般有青、蓝、白给人以寒冷感, 红、橙、黄给人以暖热感。通过对颜色色相的分析, 在地图设计时充分考虑读者的地图认知过程, 就应将颜色运用的恰当, 使读者阅读地图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想象, 同时也加深对地图的了解。

3 地图的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论是认知理论中的一个方面, 也是地学可视化的基础理论之一, 主要研究人们空间感知和空间思维信息处理的过程, 具体而言就是人们怎样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包括其中的诸事物和现象的相关位置、空间分布、依存关系, 以及它们的变化和规律[3]。

地图是为读者提供地表某一区域的空间信息的载体, 通过它可以获得一些这一区域信息。可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 获得信息不一样。地图空间认知就是利用地图学方法来实现对地理空间环境的认识。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地图设计者和使用者的空间认知规律。地图设计就是通过对地表的事物认识, 根据制图的目的和要求, 加工出制图对象的信息, 再利用地图语言描述地表事物, 最后就构成了一幅地图。读者通过阅读地图, 将地图上的符号还原为地表上的现实事物。

地图空间认知主要研究读者如何利用地图获取空间信息, 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认识地表事物。按照地图空间认知的基本过程, 分为感知、表象、记忆、思维过程等。地图空间认知的感知过程, 是研究地图图形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对地理空间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如, 一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看到图上用不同颜色表示的图斑, 对照图例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图斑代表农用耕地。再进一步分析其它图斑, 就可以知道这一区域共有几种用地, 每一种用地所占的面积, 这样在土地管理部门就可以决策下一步土地的使用分配问题。如图1所示。

通过地图上的图斑直接刺激物, 读者获得关于现实中土地利用中的个别地块的属性、特性, 这是知觉过程的基础。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地图空间认知的表象过程, 是研究在地图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表象的过程, 它是通过回忆、联想使在知觉基础上产生映象再现出来。这一过程中, 在读者大脑中就心象地图, 尽管心象地图的形成是一种内部化的心里过程, 是不可见的, 但他是确实存在的。从人的生理机制上分析, 心象地图是人脑中由于地图图形符号刺激的痕迹的再现而产生的, 这种痕迹在人的不断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综合, 所以, 就产生了概括性的心象地图。它具有客观性、概括性。其实把思维与感知觉统一起来的媒介就是心象地图。地图空间认知的记忆过程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在过去发生的映象与现在分析认识该事物的记忆过程。记忆过程也有很多种类, 就是对某一事物的分析认识过程。对于地图空间认知中的记忆, 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 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三种基本类型, 还有其他的动态记忆和联想记忆。如, 现在已制作好的许多地理信息系统中, 所用到的多维、多时相的数据及数据结构, 认为都是与地图空间认知中的动态记忆有关。联想记忆有因果联想和现实联想, 如, 冰川地貌中的雪线, 雪线以上是雪冰盆地;雪线以下是冰体部分, 这是通过因果联想记忆来分析冰川地貌。现实联想记忆按照常规分析, 红色一般表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符号, 蓝色表示地表水域的分布状况, 通过河流就联想到桥梁等其他道路附属物等。地图空间认知的思维过程构成了地图空间认知的高级阶段。地图空间认知的思维提供关于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和空间关系的知识, 在地图空间认知过程中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转化, 它是对现实世界的非直接的、经过复杂的中介——心象地图的反映, 是在心象地图及其存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地图空间认知的思维的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和间接性。基于心象地图的思维的概括性, 是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其个别特征, 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如, 当看到地图上的桥梁时, 想到的是各种桥梁, 有人行桥、车行桥、铁路与公路公用的双层桥等。地图空间认知的思维的间接性, 指它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心象地图来反映现实世界。

经过地图空间认知的四个阶段的分析, 地图制图与读者认知地图是两个方向相反, 相互作用的过程, 用来联接两者的媒介是心象地图。

地图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特别是设计、制作一本地图集。作为一名地图制作者, 首先要进行细致分析制图区域, 将对该区域的空间认知如何在制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必须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映象, 确定几种较好的地图设计, 并将它们在制图过程中再现出来;经过对几种设计进行评价、分析和对地图制图过程中其它因素的分析, 最终确定一种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 认知地图和心象地图都在起作用。设计、制作地图集, 其中有版面设计、表示内容及其指标确定, 符号及表示方法设计、色彩及地图整饰等各个环节, 都经历着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地图空间认知的基本过程, 所有从事地图集设计与制作都应有这样过程。

以上是对地图空间认知在地图设计、制作中的作用, 通过充分的理解地图空间认知理论的四个过程, 将它完全融入于地图学这门课程中, 认识到地图空间认知论的重要性, 将会在地图设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在以后设计制作中作出更好的地图作品。

4 结束语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作为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对地图学的作用十分明显, 其中认知地图与地图制图是执行的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 相互作用的过程。地图设计是地图制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想将地图空间认知的理论在地图设计应用的更恰当, 要自己在这方面多研究、实践、学习, 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 才能将这方面理论应用好。

摘要:对地图使用者来说, 其地图空间认知过程与客观世界认知过程是相同的, 即包括感知过程、表象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等。而地图空间认知论对地图设计制作者来说, 主要表现在认知地图与心象地图在地图设计中的应用上, 这是因为地图设计制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特别是对于小比例尺地图、地图集的设计与制作来说。主要阐述了地图空间认知论在地图设计中的作用, 分析了地图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关系, 以之为基础, 讨论如何在地图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地图空间认知论的知识。

关键词:地图空间认知,地图设计,符号设计,心象地图

参考文献

[1]王家耀, 陈毓芬.理论地图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9, 35-58.

[2]祝国瑞, 郭礼珍, 尹贡白.地图设计与编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190-207.

[3]陈毓芬.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J].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 1995, 12 (2) , 145-148.

[4]俞连笙, 王涛.地图整饰[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5, 38-41.

[5]王家耀, 孙群, 王光霞, 江南, 吕晓华.地图学[M].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3, 85-89.

地图的阅读 篇10

科技进步和实战需要推动了无人机定位技术的发展。目前,如何实现对目标快速精确定位是无人机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无人机传统地图匹配与大气高度测量参数方法定位精度受底图影响,应用范围受限; 而利用定 位定向系 统 (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POS ) 无法适用于精确定位[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相关算法性能[2]及无人机POS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利用POS辅助图像匹配实现精确定位成为可能,而匹配算法是其核心内容。

1985年美国军方提出了在航空导航中的地形匹配技术,并构想了许多地形轮廓匹配系统方案,但该技术尚未应用于实际工程,无法证明其可行性。 20世纪70年代初,美军通过研究证实了将地形比较法用于对惯导进行辅助的可行性,同时将此类系统应用于无人机上,但无法解决大范围实时定位问题。目前,美国Sandia公司通过改进图像匹配算法从而提高惯性地形辅助导航系统定位速度,并应用于战斧式续航导弹,但定位精度不高无法应用于无人机对目标的精确定位[3]。

针对地图匹配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改进方法,主要集中在改进图像匹配算法上,解决了噪声图像和仿射图像的匹配问题,但没有对底图的应用范围进行改进,无法实现大范围实时定位。

本文利用无人机传感器能同时提供航空影像与POS信息的特点,以及卫星数字地图应用广泛的优势,主要针对目标的二维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匹配的无人机目标定位方法,在不引入地面控制点的条件下,利用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法,与本文制定的搜索策略,通过对实际航摄影像的处理,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完成了大范围内不同目标的自适应定位,对实现快速、精准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集成传感器定向法

无人机的机载定向定位系统在获取影像的同时,可以直接测定摄站点的三维坐标,以及飞机在摄像瞬间的方位姿态角[4]。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也称为集成传感器定向法(Integrated Sensor Orientation,ISO),它是通过对POS系统观测数据进行严格的联合数据后处理(动态卡尔曼滤波) 直接测定航摄仪的空间位置和姿态,并将其与像点坐标观测值进行联合平差,以整体确定地面目标点的3维空间坐标和6个影像外方位元素,实现少量或无地面控制点的摄影测量区域网平差[5]。

为了研究像点与地面点相对应的数学关系,先建立中心投影的构象方程。设像点a在以像主点为 (x0,y0)的像平面坐标o - xyz中的坐标为(x,y),物点A在物方空间坐标系M-XYZ中的地面坐标为 (X,Y,Z),投影中心S在物方空间坐标系M-XYZ的地面坐标为(XS,YS,ZS),则在像平面坐标与物空间坐标理论上应满足投影中心 - 像点 - 物点位于一条直线的共线条件方程[6]:

式中,ai、bi、ci(i = 1,2,3)称为方向余弦。可以通过POS的角元素计算出来。

因为像片上一个像点只能组成2个方程,但未知数是3个,必须从不同摄站对同一物体摄影,获得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影像对,按照构象方程分别对各个影像的同名像点组成条件方程,由立体相对可得式(2)。

求解上式即可获得相应物点的三维空间坐标 (X,Y,Z)。利用PO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误差方程对影像定向参数与像点坐标观测值进行联合平差,从而提高精度。

由于视准轴误差、累积漂移误差、GPS失锁和周跳、以及由像片畸变、地球曲率、大气折光差等误差的存在,无人机ISO精度不高,某型无人机利用ISO定位精度为200 m,无法满足精确定位的需求,所以本文用作粗定位,用以实现在数字卫星地图上找到匹配区域的目的。

2匹配区域搜索方法

为减少匹配时间,尽可能让匹配区域足够小,但还要完全包含航片或视频帧,所以制定如下搜索策略:

由于无人机飞行高度一般在几百米至几千米, 对于地面平坦的情况下,航片或视频帧内地物可近似认为处于同一个平面,故根据重叠区域已知坐标, 在图片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推算非重叠区域未知坐标,从而获得航片4个角点坐标,分别为(x1,y1)、 (x2,y2)、(x3,y3)、(x4,y4),设该型无人机利用ISO定位误差距离为S,如图1所示。

于卫星数字地图上标出4点,以4点为圆心S为半径画圆,连接圆外部切线交于4点,求出4点坐标(x,y),公式如下:

式中,j,i,k分别取1,2,3;2,3,4;3,4,1;4,1,2。求出的每个(x,y)的解有2个,取在在4点构成四边形外的值即可。标出4点,连线构成封闭图形,该区域即为搜索区域。

3实验验证

利用六旋翼无人机作为实验平台对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地区进行了实验,同时分析了本文方法的特点与优势,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指导帮助。实验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计算机配置:处理器为Intel酷睿双核i7第4代,主频为2. 5 GHz、2. 5 GHz, 内存为8 G,操作系统为Win8 64位系统,Matlab R2012与VC + + 2008 OPENCV编程环境。

取200张航片、谷歌卫星数字地图(如图2所示)与相关POS信息(如表2所示)。本次实验所有的航带重叠率较低,这更能说明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将2张航片拼接,进而获取同名 点,结果如图3(a)。根据ISO确定三维坐标,通过读取txt文件获得外方位元素,数据如表2所示。通过式(2) 计算出重叠区域地面点坐标(X,Y,Z),平差后推算左侧航片的4个角点二维坐标A1至A4,于数字卫星地图上找到4点。将ISO定位误差距离按比例尺转换,作为误差半径,通过式(3)计算出匹配区域4个角点坐标B1至B4,结果如表3所示。提取该区域, 结果如图3 ( b),取不同航片实验100次,平均用时2. 73 s。

最后,将航片与该区域谷歌卫星数字地图匹配, 结果如图3(c)所示。读取图内任意点坐标信息,如图3(d)所示,定位全过程用时119. 37 s。算法的最终定位误差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7]:

1卫星数字地图本身误差。数字地图本身误差取决于数字正射影像制作误差,不同区域、不同公司定位精度都不相同。对于中国,谷歌卫星地图的定位精度为0. 6 m,百度与SOSO精度更高可达到0. 2 m。

2操作手目标点量测误差。一般操作手目标点量测误差0. 5 mm,按摄影比例尺规划到实际为7 m。

3匹配误差。一般匹配误差不超过整个图像的1. 33% 。按摄影比例尺规划到实际为2 m。

综合以上3个因素,算法的最终定位误差不超过10 m。ISO定位精度会影响本文方法运行的速度,但不会影响本文方法的定位精度。定位误差结果如图4所示。

利用天翔500 GPS手持机(误差 < 1 m)对目标进行实地定位得出坐标信息,将目标的经纬度转换至该坐标下,求取偏差距离,对100个不同点进行求解偏差,结果如图3,最大偏差距离为9. 88 m,平均为7. 35 m,每个点平均用时75. 27 s,文章实验结果证明:

1针对地图匹配定位方法受底图影响,精度不高、应用范围受限的缺陷,本文结合数字卫星地图的特点,利用ISO粗定位为所有航片或视频帧实时搜索到底图,扩大了地图匹配定位方法的应用范围,同时避免了ISO误差影响,提高了定位精度,较某型无人机利用ISO定位精度200 m提高20倍以上,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精确定位问题。

2为保证定位的实时性,提高定位速度,本文制定了航片或视频帧在数字卫星地图上的搜索策略,减小了匹配范围,提高了匹配速度,进而大幅度改善定位速度,使得实时定位成为可能。

4结束语

提出一种基于POS与卫星地图改进的地图匹配定位方法,利用ISO与卫星地图,制定了搜索策略,主要针对目标进行二维定位。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即可提高目标定位精度与速度,同时避免了卫星地图更新缓慢与POS系统误差的影响,提高了目标定位精度与速度,是一种有效改进的地图匹配定位方法。

本文算法还存在不足:利用ISO粗定位推算非重叠区域未知坐标时,要求无人机飞行高度较高,地面相对平坦,而无法处理复杂多变情况,对城市高层建筑物的匹配存在误差。这些问题会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善。

摘要:针对目前利用地图匹配定位受底图影响大、精度低、应用范围受限的问题,根据航摄影像与POS数据以及数字卫星地图特点,提出一种基于POS与卫星地图改进的地图匹配定位方法。利用卫星地图改良传统底图扩大应用范围,其次利用POS数据,根据制定的搜索策略确定整张航片在卫星地图上的匹配区域,以提高定位速度。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无需地面控制点即可实现大范围的目标实时二维定位,而且定位精度与速度都有较大提高。

失衡的财富地图 篇11

工资收入是多数社会成员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说明众多国民尚未同步享受到经济成长的成果

2003年,从西部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工作才一年的胡兰,在西安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她的第一个月工资是2314.2元,感觉钱还很经花。“一有空就和朋友在家弄火锅、看碟,生活算是小资了。”胡兰说。

睡在她上铺的“姐妹”,大学一毕业就去了北京。2003年,在家人的资助下,买了一套位于北三环附近的房子。虽是小户型,却也还住得乐和。那时,“房奴”一词还未诞生,如果愿意在北京的通州买房,价格也不过两三千元一平方米。

2007年,胡兰也来到了北京工作。但此时,买房似乎成了大学时夜谈会里的童话。虽然胡兰的家人同意资助她10万元,自己这些年也攒下了20万元,可是随便看中一套房,要是买下来都会变成个“百万负翁”。

国家财富的剧增

而在这5年间,中国的国家财政,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从负债累累的赤字财政,变为真正富足的“财神爷”。

在去年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预期,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超过5.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突破20%。

事实上,中国的国家财政进入了一个连续的高增长期,增幅连续保持在20%以上,约为GDP增幅的2倍。

这样的境况让人很难想象,5年前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时,财政部还对央行欠债1582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至1995年之前,中国的财政收支除了1985年出现过盈余外,其余年份都是赤字。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所以,此后中央财政的所有赤字都通过发行国债方式来弥补。但对历史形成的透支和借款却未提出,也未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1995年以前的财政赤字,除了一部分依靠发行国债外,其余的都是通过向央行借款解决,结果截止1994年年底,财政累计的借款高达1582亿元。

双方的这起纠纷最终在2003年10月23日,被提交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5次会议上讨论。虽然在这次讨论中,未能形成彻底解决这笔财政欠债的办法。但这个罕见的、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的债务纠纷说明了一个历史事实:那时的财政部不像外人想象的那样有钱。

中国的财政收入状况,要从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两个方面来看。1994年以前,中国的财政状况在王绍光、胡鞍钢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被描述为“弱中央,强地方”的格局。

此后,历经数次税制改革、财政收支体制的调整,中央财政收入迅速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不断下降。

对出口退税机制的反复改革,可以作为一种参照:2004年,一改过去退税由国家全额负担的状况,将超基数退税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比例负担。

但事实上,地方财政收入同样在高速增长。

2007年财政收入情况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传统大城市都有不错的表现。

北京市财政局公布称,2007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1492.6亿元,较上年增长33.6%。至今,北京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已经连续13年保持在20%以上,去年北京平均一个月的财政收入就超过1995年全年的财政收入。

2007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创下十年来的次高值。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土地——源于杭州上海等地的土地储备制度,使各地地方政府学会了将土地作为巨大的财富源泉,“土地财政”一词不胫而走。

当然,税收总量的迅猛增长,是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力。自1998年以来,中国的税收保持着近乎两倍于经济增幅的高速增长,1998年至2006年的年均税收增长率为经济增长率的1.7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预测:“综合考虑2008年减税和宏观经济形势,2008年财政收入增速仍有望保持20%以上”。

国富民也富?

去年7月2日,中国劳动学会的论坛上,公布了一个“好消息”: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平均年增长12%,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

这个“好消息”招致一片热议。

7月2日到7月9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29个省区的1064人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高达85.4%的人感觉自己低于12%这个年平均工资上涨幅度,有明显的经济压力。

2005年,为了给孩子一个宽敞明亮的家,兰州大学的副教授杨芳和爱人商量后,终于下决心购置一套商品住宅。房子从购置到装修完成,花费42万元左右,其中购房款为33万元,简单装修用去约5万元,再加上购置家具以及必备的一些电器设施,又花了4万余元。

这次的购房行动,夫妻俩不仅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另外还向亲戚朋友借了近8万元,银行贷款7万元。这对夫妻的工资年收入在7万元左右,面对房子和孩子的花销,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民众的这种感觉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物价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以来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近5年这个指数年均增长约3.1%,2008年1月同比上涨7.1%,创下了近11年来的新高。

物价不仅考验着很多人的钱包,甚至影响到年轻人的爱情指数。在北京,一对相爱多年但积蓄不多的外省年轻人,今年不得不第二次推迟婚期。结婚意味着戒指、摆酒席、婚纱照。两人又都来自农村,传统的家人对结婚的一些“必经程序”不容马虎。如今,当地光是“礼钱”的标准,就已经从2002年时的1000元涨到了1万元。当地人说,不是现在的姑娘挑剔了,而是1000块钱现在就够买双好鞋。

另一方面,挤占居民财富的是大幅增长的税收。1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司长舒启明,在该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称,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实现个人所得税收入3185亿元,在2006年基础上增加了29.9%。

国民的收入并没有与国民创造的财富保持相应地增长,并不是一种感觉,有数据作为证明。

工资收入,是衡量国民财富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2007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呈持续下降态势,已经从9年前的53%下降到2006年的41.4%,远远低于美国57%的水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另外一份报告也支持了类似的结论。该所副所长刘尚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3年,中国城乡居民的工资收入占GDP比重一度从42.1%上升到56.5%,但此后却持续下降。直到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较最高比例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因为工资收入同时也是多数社会成员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说明众多国民尚未同步享受到经济成长的成果。

除了国家财富与个人财富之间存在差距,中国不同阶层的群体对财富的感觉也差别很大,包括垄断企业的职工与一般企业职工;一般企业中的劳工与资方;城市居民与农村人口,农村常住人口与外出务工人员,城市中的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职员,普通职员与领导干部等等。

按照学者的分类,当今中国社会被分为9大阶层,财富的分配在这些阶层中,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不均衡。

根据世界银行的另外一项计算,2005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447,在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

实际上,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采取措施减轻民众的经济压力——特别着力于与民生相关的改革。

地图的阅读 篇12

空间塑造与空间组织一直是规划设计学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体验性景观理论认为人类体验拥有空间维度[1],环境的空间特征可以对使用者的体验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建成环境的空间特征可以从两个层面探讨,包括单一空间的空间特征与多个空间之间的组织关系。多种认知模型与测量指标已应用到测量空间特征与空间组织关系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单一空间的空间特征测度、空间序列理论与空间句法理论(图1)。这3部分理论从关注空间个体扩展到空间网络,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测量,不断发展。

1.1 单一空间的空间特征

单一物质空间被两种物体所限定,包括围绕着单一空间的物体,以及存在于单一空间内的物体[2]。对于建筑空间,Ching[3]提出空间限定的元素有两种,包括水平元素与垂直元素。这些元素的形态限定了空间的边界,能影响使用者对空间的感知。对于城市街道,研究者应用一系列指标度量街道尺度,例如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街道边界与建筑的平均距离等[4]。Lynch[5]强调从主观认知维度理解城市设计要素,并应用空间形态区别不同要素。例如,边界(Edges)元素主要指线性空间,如围墙与河流;而地区(District)则指沿两个维度延伸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和社区。在量化城市设计品质的过程中,Ewing等[6]应用围合度(Enclosure)与人性化尺度(Human Scale)两个指标测量城市设计要素的空间特征。围合度指的是城市公共空间被周围的建筑,墙体,街道以及其它要素在视觉上限定的程度,通常用是否有沿街建筑,街道纵向与横向的视线是否被阻隔,以及视野中天空所占比例等指标来测量。对于自然环境,Kaplan等[7]发现空间的开敞度与空间限定方式是影响使用者喜爱度的最重要因素。开敞的,并且有明确限定的空间,例如四边有树木种植的开敞草坪,最受喜爱。以上研究大多在定性层面讨论单一空间的空间特征,缺乏定量思考。

1.2 空间序列理论

规划设计领域非常强调建成环境的空间序列,节奏鲜明的空间序列被设计师所推崇[8,9,10]。在建筑以及室外环境中,空间序列往往围绕人流路线来组织。中国古典园林中有4种空间序列,包括环形,串联式,辐射式,以及上述3种序列的组合[8]。刘滨谊等[9]认为在景观空间序列中需要考虑空间变化、时间变化与情感变化三个方面,并强调空间的旷奥对比。对于其它类型空间,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序列应具有连续性,等级性,节奏感与引导性[11];公园中的活动空间也应按照功能与兼容性布局[12]。为了避免干扰,安静活动空间与动态活动空间应分开布局,中间用过渡性空间连接。空间序列理论侧重在定性层面与局部层面思考空间的组织关系,尤其是相邻空间的关系,但缺乏定量层面与总体层面上的思考。

1.3 空间句法理论

空间句法理论尝试在全局层面与定量层面描述空间的组织关系。基于图形理论[13],Hillier等[14]在《空间的社会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空间句法理论。受到空间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的启发,这一理论强调空间之间的拓扑关系(Topological Relationships),并认为空间是遵循一定组织关系(Configuration)逻辑的离散系统。空间组织关系在此指一系列独立关系的总和,其中每一个独立关系都是由特定要素与系统内其它所有要素的关系决定的[15]。两个独立空间的联结关系有两种,包括相邻关系(Adjacency)与连通关系(Permeability)。空间句法理论认为视线是影响使用者人流与体验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观点,提出了用轴线地图(Axial Line Map)与凸边形地图(Convex Map)两种方法表达与抽象空间的组成[16,17,18](图2)。Hillier等[14]认为空间可以被想象成线与珠组成的序列(string-bead consequences);线指的是空间在一个维度的延伸,而珠则指空间在两个维度的延伸。

2 空间句法理论相关测量指标

生成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后,绘制关系图解(Justified Graph)来说明空间的组织关系。关系图解用点表达独立空间,用连接两个点的直线表达它们之间的连通关系(图3)。首先,需要选取一个基点空间,作为研究空间组织关系的起点,并将其画在图解的最下方。在图例的建筑平面中,房间1与房间3分别被选作基点空间。直接与基点空间相连的空间被画在了基点空间之上,用圆圈表示。从基点空间出发连接这些空间的线代表着相通关系。这些空间离基点空间有“一步”的距离。在例子中,房间1与房间2和房间9直接相连,因此房间2与房间9离房间1有“一步”的距离。相似的,与“一步”空间直接相连的其它空间被画在了“一步”空间之上,它们之间的连线表示空间之间的连通。例如,房间3与房间2相连,因此,房间3被画在了房间2之上。这些空间离基点空间有“两步”的距离。也就是,从房间3出发,必须先经过房间2才能到达房间1,因此,房间3距离房间1有两步的距离。基于上述空间组织关系的抽象表达方式,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概念与指标用于量化空间的组织关系特征,包括步深度(Depth)、连接度(Connectivity)、控制度(Control)和整合度(Integration)等(表1)。

图2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2a:抽象建筑空间的凸边形地图分析(不同颜色表示相关测量指标的数值不同);2b:抽象街道空间的轴线地图分析(不同颜色表示相关测量指标的数值不同))

图3示例建筑平面的关系图解(3a:示例建筑平面图;3b:各房间之间的连通关系;3c:连通关系图解)

3 空间句法理论在测量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中的应用

空间句法理论已被大量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中[19、20],也为城市公园的空间组织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21]。学者们认为城市路网的空间组织关系(Configuration)是影响人流的主要因素[22]。高整合度与高控制度的城市街道与大规模步行行为相关,包括游憩散步行为[23],步行人流量[22、24-26]等。基于空间组织关系与人流量的相关关系,空间句法理论可以应用到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分析及人流量预测的研究中(表2)。

4 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分析实例

4.1 研究场地与范围

本文的研究场地为上海市黄兴公园。黄兴公园座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占地面积为39.85ha,维护良好,有大量游客前往使用。城市公园主要由两种不同类别的空间组成,包括允许游人进入与使用的空间,例如活动场地与园路,以及不鼓励游人使用的空间,例如灌木与水体等。大多数情况下,游人在活动场地与园边的边界内进行活动,很少进入灌木区域,因此,本研究的研究范围限于游人能够进入的活动场地与园路。

4.2 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的生成

本研究在公园总体层面考察公园空间组织关系特征,在凸边形地图的生成中,首先将公园空间分成活动场地与园路两种类别,并划分单元空间[21](图4)。对于场地,按其固有边界及设计意图划分单元空间,例如场地间高差与铺地变换等。中间没有交叉口的园路路段被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空间。因为在这一路段上,游人只能按照园路的方向前行,没有其它选择。在轴线地图的生成中,轴线覆盖了公园中活场地与园路的所有区域,并力求应用数目最少的轴线抽象公园的空间组成。

4.3 分析结果

生成好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后,便可计算黄兴公园的空间组织关系。分析结果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数值,暖色调的数值高于冷色调,红色代表数值最高,深蓝色代表数值最低。同时,通过点击不同的空间单元,可以查询某一空间相关指标的具体数值。

(1)整合度(图5)

对于整合度这一指标,凸边形分析地图与轴线分析地图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相比较其它部分,水岸北边的公园区域整合度较高。也就是说这一区域在整个公园的空间系统中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能方便地到达公园的其它区域。当游人在公园中散步时,最为可能经过这里,因此这一区域游人量较大,适合布置重要场地与设施。目前的公园布局中,这一区域中设置了主要的亲水广场与花径,能够满足游人的观景与活动需求。相反,分析地图表明水岸西侧的园路整合度较低,预期人流较少,适合布置较私密的空间。

(2)连接度(图6)

分析结果表明,公园东北部的区域空间连接度较高,即这一区域与许多相邻空间直接沟通,游人在其中行走时,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区域穿行。连接度数值高意味着这一区域穿过性交通较大,适合布局一些动态游憩活动,例如漫步道与观赏花径等。相反,公园西部与南部区域空间的连接度较低,表明游人在这一区域游赏时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按照设计好的游线游览。对于连接度只有1的空间来说,这一空间只与其它一个空间直接相连,较为僻静,穿过性交通较少,适合布局静态活动。

结语与展望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实例分析,本文探索了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的分析方法。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极大地影响着公园中的游人分布与使用者的游憩体验。因此,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相关研究能为城市公园设计、游憩活动与设施布局及游人量管理提供依据与直接指导。另一方面,城市公园空间组成复杂,本研究中仅以空间可达性为依据划分不同单元空间,而未过多考虑空间的可视性。未来研究中可以尝试应用可视线性划分不同的单元空间,不断完善相关分析方法。

图4黄兴公园平面图(左)与包含拓扑关系的凸边形地图

图、表来源

图2:引自UCL Depthmap 10入门手册;

上一篇:牙髓炎的合理治疗下一篇:以学生学习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