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2024-06-22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精选7篇)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法 (NBNA) 对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患儿早产儿据脑损伤情况分为脑损伤组52例和无损伤组56例。在生后3、7、14、28d和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NBNA评分;并随访至纠正胎龄6个月时测评智力发展水平 (BSID) 与NBNA的关系。结果 脑损伤组在3、7、14、28d的NBNA评分均低于无损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2组NBNA的评分随日龄增长而增加。脑损伤组在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为 (34.15±1.4) 分明显低于无损伤组的 (37.33±1.62)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纠正胎龄6个月时2组早产儿中NBNA≤35分者智力发育异常率及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率均高于NBNA评分>35分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生儿NBNA评分能反映早产儿脑损伤后的变化, 可作为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词: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早产儿,脑发育,脑损伤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逐年增多, 且随着新生儿急救水平明显提升, 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发生脑损伤并导致后遗症的几率随之增加。如何提高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正确预测患儿的预后, 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对早产儿脑发育和脑损伤的评估多采用影像学方法和行为检查, 但影像学检查侧重于脑结构的改变且缺乏早产儿脑功能的相关数据, 而早产儿行为评估过程复杂, 结果分析较难。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 (NBNA) 是我国儿科发育专家鲍秀兰教授吸收外国新生儿评估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的一种评价新生儿心理行为能力的方法, 已广泛用于足月新生儿脑损伤的评价, 是早期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和评估预后的敏感指标。本文运用NBNA评分法对112例早产儿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1月我院妇产科分娩和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108例, 排除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112例早产儿据脑损伤情况分为脑损伤组52例和无损伤组56例。脑损伤组均为住院期间颅脑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发现, 胎龄31~35 (33.14±2.23) 周;其中脑出血22例,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9例, 点状脑白质损伤13例,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8例。无损伤组胎龄32~36 (34.26±2.14) 周。2组性别、胎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予相应的早期干预, 并进行NBNA及智能发育水平评估 (BSID) 。

1.2.1 行为测定:采用NBNA测定方法, 将其作为近期神经精神系统发育评价。每项采用0、1、2分度评分, 总分40分, 出生后3、7、14、28d和纠正胎龄40周作NBNA测定。由专人 (经鲍秀兰教授亲自指导并通过NBNA学习班考核者) 操作, 检查环境安静、半暗、温暖。评分标准:NBNA≤35分为异常。

1.2.2 BSID评估:2组患儿均于纠正胎龄6个月进行测定, 将其作为远期神经发育情况的评价指标。均于儿保门诊保健室进行, 由专人用BSID测评智力发展水平, 检查结果用智力发育指数 (MDL) 及精神运动发育指数 (PDI) 表达, 评分标准:MDL<69、PDI<69为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NBNA评分

脑损伤组在3、7、14、28dNBNA评分均低于无损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2组NBNA的评分随日龄增长而增加。见表1。

注:与无损伤组比较, *P<0.05

2.2 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

脑损伤组在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为 (34.15±1.4) 分低于无损伤组的 (37.33±1.62)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纠正胎龄6个月NBNA评分与BSID评分的关系

纠正胎龄6个月时2组早产儿中NBNA≤35分者智力发育异常率及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率均高于NBNA评分>35分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35分比较, *P<0.05

3 讨 论

早产儿因过早脱离母体, 使神经系统的成熟连续性受到阻碍。同时, 早产儿器官功能不成熟, 免疫力低下, 易引起和加重脑损伤, 造成终身残疾。找到一种简便、准确评价早产脑功能的方法, 进行相应的早期干预, 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尤为重要。NBNA已广泛应用于足月儿神经行为能力测查和新生儿脑损伤的评价, 但在评估早产儿脑损伤很少报道。

本结果显示:2组早产儿NBNA评分均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4个时间点间的NBNA评分增幅呈减速增长趋势, 其中无合并脑损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足月时NBNA评分均>36分, 说明早产儿出生时脑发育不成熟, 随着胎龄增长和适度干预基本达到正常足月儿水平, 且增幅呈减速增长。国外学者Kapellou等[1]研究发现早产儿脑发育的增长速度减慢, 不同于正常脑发育特点。Zacharia等[2]分别对12例足月儿、15例早产儿在出生时和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MRI检查, 发现早产儿出生时平均脑容积、大脑灰质皮层、脑白质体积明显小于足月儿, 但在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时上述指标和足月儿无差异。由此可见早产儿脑组织的体积不断增大、脑白质髓鞘和脑灰质细胞的增生、分化日趋完善, 加上外界环境的刺激增多, 早产儿神经行为能力呈现增长趋势, 本结果与报道结果相似, 说明NBNA评分可初步反应早产儿脑发育状况。

本结果显示:脑损伤组在3、7、14、28dNBNA评分均低于无损伤组, 纠正胎龄6个月时NBNA评分≤35分者比例明显高于早产无脑损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合并脑损伤的早产儿组神经行为能力受到损害, 落后于无脑损伤的早产儿组, 且校正胎龄达足月时不能达到正常水平, 而评分随着日龄的增长也有增加, 可能与脑神经损伤后的自我修复和早期干预有关。早产合并脑损伤组NBNA评分在校正胎龄足月时仍达不到正常水平, 可能与脑损伤程度、伴随疾病的程度和早期干预的不同有关。这说明NBNA评分能反映早产儿脑损伤的变化。本文对NBNA评分≤35分的早产儿随访至纠正胎龄6个月龄发现其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发生率明显高于NBNA评分﹥35分的早产儿。说明NBNA评分法不但能反映早产儿脑损伤情况, 而且可对远期脑发育情况进行预测。

综上所述, 本文证实了新生儿NBNA可初步反应早产儿脑发育状况及早产儿脑损伤后的变化。并能对远期预后进行评估, 可作为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方法简单、易掌握、实用且可反复进行,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apellou O, Counsell SJ, Kennea N, et al.Abnormal cortical developmentafter premature birth shown by altered aiiometric scaling of brain growth[J].Plos Med, 2006, 3 (8) :265-268.

[2]Zacharia A, Zimine S, Lovblad KO, et al.Early assessm ent of brain mat-uration by MR imaging segmen tation in and premature infants[J].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6, 27 (5) :972-977.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5月在市人民医院产科门诊筛查妊娠28周内生活事件大于150分,焦虑、抑郁总分大于50分的孕妇6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妊娠并发症和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孕妇平均年龄(28.09±4.29)岁。60例孕妇均为单胎活产。干预组女婴16例,男婴14例;顺产24例,剖宫产6例。对照组男婴18例,女婴12例;顺产22例,剖宫产8例。

1.2 方法

1.2.1 筛查工具:

采用高延编制的孕妇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 for Pregnant Women,LESPWO)和Zung等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对研究对象进行筛查。孕妇生活事件量表共有53项,内容涉及家庭、婚姻、工作、法律及人际关系等。孕妇选出妊娠期实际发生的生活事件后,根据每个事件均值算出实际应激量,实际应激得分越高妊娠期应激水平越高。SAS和SDS每条按1~4级评分,20个项目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

1.2.2 心理干预方法:

研究组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心理干预从入组开始,以5~8人为一组进行团体干预。开始2个月每周1次,后4个月每两周1次,至分娩前。干预方法包括认知疗法和催眠音乐疗法。每组由2名团体领导者负责,由研究生协助进行并收集资料。

1.2.3 观察指标:

⑴新生儿评分: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5分钟分别测定新生儿Apgar评分。⑵新生儿体重:出生后立即测量新生儿出生体重。⑶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采用鲍秀兰编制的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评分法(neonatal behaviora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5]于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第7天、第28天进行神经行为评定。NBNA评分测试内容包括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及一般状态共计20项,每项有0分、1分和2分3个选项,满分40分。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Apgar评分和出生时体重的比较

干预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均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的比较

干预组孕妇所生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时体重及神经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对机体产生影响,而孕期应激主要表现为抑制性应激,最常见的表现为焦虑和抑郁[6]。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孕妇经历的生活事件与孕妇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生活事件总分越高,焦虑、抑郁情绪程度越高[7]。这些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生物机制对孕妇身心产生影响,不仅给孕妇带来精神创伤,使其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还能导致子代出生后有认知功能、情绪行为学等方面的损害[8,9,10]。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孕妇经历的生活事件与孕妇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生活事件总分越高,焦虑、抑郁情绪程度越高[11]。因此,针对生活应激导致的孕妇情绪改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对干预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12]。我们采用了认知疗法、催眠音乐疗法对处于应激状态的孕妇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证实干预组孕妇在干预后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第7天、第28天神经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中的研究结果相同[13,14],说明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新生儿体格及神经行为的发育,其机制可能是心理干预调节了孕妇与情感有关的边缘系统及大脑皮层网状结构传导系统,改善了孕妇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促进了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15,16]。同时有研究[17]认为妊娠期母体应激与胎儿关系最重要的影响机制是HPA(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轴,而妊娠期应激能永久地重塑应激相关行为及其子代的HPA轴。

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疗模式出发,新生儿的健康保健应从胎儿抓起。在提倡优生、优育的现代社会,对胎儿的发育不仅要重视孕妇的营养、健康状况,还应考虑到胎儿发育会间接地受母体的生活事件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妇产科出生的213例足月新生儿, 随机将新生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10例, 对照组103例。

1.2 一般方法

针对实验组, 先给予新生儿一般性护理, 再进行“袋鼠式护理”, 使新生儿呈俯卧体位, 放置于母亲无衣物覆盖的胸前, 摆正新生儿的头部, 使其处于母亲的两侧乳房正中央, 脸部面向其中一侧, 在背部盖上被子避免新生儿受凉感冒;此时, 母亲也要参与其中, 由护士指导其将新生儿的臀部托住, 另外一只手则要护住新生儿的背部, 时长为1 h;在新生儿出生后的住院期间连续3 d每天行两次“袋鼠式护理”, 时间段选取在上午10点~12点以及下午4点~6点。针对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手段[2]。

1.3 观察内容

在新生儿出生后第4、第15、第28天, 应用权威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标准对新生儿的行为能力、先天反射、被动肌和主动肌张力、一般反应五大部分20多项内容进行评分。每项内容的评分标准是0分、1分和2分, 最后计算总得分, 若分数小于或等于35分则表明新生儿神经行为异常。此外, 在新生儿出生后第42天测量其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并计算增长后的数据差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周期的精心护理后, 经统计比较, 实验组新生儿的行为能力、一般反应、被动和主动肌张力以及先天反射均优于对照组新生儿 (P<0.05) 。下面列出第28天的测定结果, 见表1。

实验组新生儿在42 d时的体质量、身长及头围的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袋鼠式护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临床实践, 它的另一个学名为皮肤接触护理, 顾名思义, 这种护理方式需要使新生儿与皮肤直接接触, 而母亲是与新生儿最亲近的人, 所有需要使新生儿以可能长的时间、以最大的皮肤面积直接接触母亲的肌肤。

肌肤是人体中最大的感觉器官, 新生儿在皮肤受到刺激后, 便能将信息传送至大脑, 进而促进其神经系统以及智力的良好发育。相关研究证明, 影响智力的因素分为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所处环境, 所以在早期进行智力开发和挖掘十分重要, 而在优越外部环境的刺激下, 大脑的智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袋鼠式护理”的具体步骤中可见, 它不仅能够使新生儿接触到最大的皮肤面积, 还为新生儿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 俯卧式的体位带给新生儿舒适、母亲的怀抱带给新生儿温暖、母亲的抚触带给新生儿安全, 能够使新生儿安稳入睡。此外, 在实行“袋鼠式护理”时, 母亲可以轻声对新生儿说话、抚触新生儿的头部或肌肤, 亲吻的效果同样显著[3]。

此外, 皮肤作为感觉最灵敏的器官, 实质上可以当作身体外部神经系统, 在相关研究中指出, 对皮肤进行温良刺激非但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伤害, 还可以激发体内神经、免疫系统及内部分泌系统产生良性反应, 最终促进新生儿健康良好发育[4]。因为皮肤相接触可以将新生儿的感受通过神经传入大脑皮层, 缓解新生儿紧绷的神经, 继而带动肠胃蠕动, 促进内分泌状况, 提高生长激素水平, 帮助新生儿体格快速发育。

在此次研究中, 接受“袋鼠式护理”的实验组新生儿在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中仅接受常规护理的新生儿,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为促进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良好发育, 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行常规护理后, 应当加以实施“袋鼠式护理”, 其操作步骤简单, 技术要求不高, 对室内环境也没有具体要求, 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惠荣, 马桂琴, 李胜玲.“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4) :2459-2460.

[2]石晓东, 陶少华, 李秋平, 等.广东省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 (1) :42-45.

[3]张一, 王强, 夏锡伟, 等.复发性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 (12) :1282-1283.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篇4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 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本病于妊娠20周以后发生, 是产科常见病, 按发病基础、脏器损害程度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为五类, 即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国内外发病率分别为9.4%~10.4%, 7%~12%[1];围生儿总死亡率为0.268‰[2]。国外相关研究表明,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疾病的发生率较高[3]。本文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 为指导围生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6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分娩的新生儿 (观察组) 及60例同期的新生儿 (对照组) 。观察组, 男35例, 女25例, 孕周 (39±4) 周。对照组, 男33例, 女27例, 孕周 (39±3) 周。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所分娩的新生儿, 且无其他合并症或并发症;对照组:同期于观察组且为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两组在性别、孕周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由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务人员对两组在出生后7 d的新生儿分别进行鲍秀兰[4]的20项NBNA检查, 包括行为能力6项 (对光和声音习惯形成、对咯咯声、说话人脸、红球反应、安慰) , 被动肌张力4项 (围巾征、前臂弹回、窝角、下肢弹回) , 主动肌张力4项 (头竖立、手握持、牵拉反应、支持反应) , 原始反射3项 (踏步或放置、拥抱和吸吮反射) , 一般估计3项 (觉醒度、哭和活动度) , 按每项0、1、2分计算, 早产儿孕周纠正至40周时评估20项NBNA总分为40分, 于生后2~3 d, 12~14 d, 26~28 d, 3次测定, 以1周内新生儿获37分以上为正常, 37分以下为优, 在2周内≤37分者需长期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NBNA测试总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项测定中, 被动肌张力与一般估计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与原始反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3.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新生儿的影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 是造成围生儿生长受限甚至死亡、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5]。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中, 滋养细胞的侵入和胚泡的种植较浅, 子宫肌层内的螺旋小动脉的变化又仅限于蜕膜层内部分血管, 使原需增大增粗的动脉腔无法变粗大、蜷曲, 而形成无弹性的管道。子宫肌层和蜕膜等其他部分血管发生动脉硬化, 因而使血管腔直径减少至正常妊娠时的一半[6]。这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可致孕妇与胎儿间营养交换发生障碍, 使胎儿生长发育受到限制, 进而导致神经传导功能的损害, 树突结构出现改变, 导致部分神经技能 (如记忆、注意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神经识别功能障碍[7], 从而影响到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发展。

3.2 NBNA作为新生儿神经系统重要的检查方法, 是经全国12个城市25个单位的协作研究, 已证明此方法可信度高、效果好, 是一种全面、客观、可靠的评分, 是检测新生儿轻微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种无创伤的, 且经济、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8]。并可作为判断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及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对婴幼儿的智能发育有预测性, NBNA评分越低, 神经系统发育预后越差[9]。

3.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新生儿NBNA评分的影响 本文资料显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分娩的新生儿神经行为异常的比率高于正常妊娠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所生的新生儿有21.66% (13/60) 的总分<35分, 提示这部分新生儿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损伤, 且评分越低, 提示损伤越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新生儿NBNA测试中, 主动肌张力和行为能力两项目群明显受到影响, 是造成疾病时NBNA得分低下的主要原因, 而这两方面恰是与远期精神运动发育关系最密切的[10]。而由于一部分新生儿脑损伤程度较轻, 所以在出生后未必能看出明显的神经行为异常。因此, 作者认为,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所生的新生儿, 即使出生时临床表现正常, 也应及时行NBNA测定, 尤其是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及原始反射等项目进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早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把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的后遗症降低到最低。3.4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出生的71例HIE高危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5例,年龄1~2个月,平均年龄(1.2±0.6)个月。随机分为干预组36例,平均年龄(1.3± 0.4)个月;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1.3±0.3)个月。入选患儿均为儿童保健专科管理对象,两组患儿出生时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比例相当(表1),接受相同的治疗,无其他严重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35例患儿未进行系统检查,未参加任何医学训练。干预组36例患儿进行规范、系统的早期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制定、实施早期干预方案。以中华护理学会推荐的 《婴儿抚触》、鲍秀兰等编著的《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及程淮等主编的《同步成长全书》等为指导,教会患儿家长如何进行家庭训练、合理营养和母婴心理辅导等,有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训练。一般采用初评估→干预→再评估→再干预程序进行,定期进行门诊随访(1岁前每月1次,1岁后每3个月1次)。

1.2.2早期干预措施:首先,以鲍秀兰等编著的《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为指导,对新生儿进行视觉、听觉和四肢活动训练;其次,采取按摩和婴儿操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第三,物理疗法:采取物理疗法对肢体活动有障碍的患儿或脑瘫患儿进行物理治疗。干预时间从新生儿期开始实施,出院后由医生随访并做家庭指导。

1.3神经行为发育评估及其发育量(DQ)

早期干预后6个月及18个月采用我国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儿童神经行为发育量表》测定其发育量(DQ), 对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五大领域进行测评。评分方法:1岁以内,每个领域有1个项目为1分,有2个项目各为0.5分;1~3岁:每个领域有1个项目为3分,有2个项目各为1.5分。智龄=五大能区分数之和/5;发育量(DQ)=(智龄/实际月龄)×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定数据以(±s)表示,采用χ2检验、t检验,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干预后,干预组患儿各个能区DQ值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18月年龄段患儿各个能区平均DQ值高于6月年龄段患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HIE是由于围生期发生缺氧、窒息所导致的脑部损伤使新生儿听力、视力产生障碍或产生脑瘫等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我国每年出生的数千万新生儿中,窒息发生率占活产新生儿的5%~10%,有的地区高达20%,重复窒息患儿伤残发生率在30%以上。因此,改善HIE患儿预后和提高HIE患儿的生存质量倍受关注。早期干预和出院后加强管理为改善HIE患儿预后开辟了新的途径。

HIE的病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内因为生物学角度的儿童先天性因素,也是决定儿童智力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外因为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般婴儿出生2~3年内大脑的发育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大脑对各种感觉器官都很灵敏,婴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婴幼儿生理发育。婴幼儿后期家庭生活环境如果充满丰富和刺激,这种刺激环境会使有生物学高危因素儿童的生物学认知状况得到改善。反之,如果家庭生活缺乏刺激, 小儿的认知水平就会下降。

目前研究表明,婴幼儿大脑的代偿性和可塑性是最强的,大脑有些区域的神经细胞在婴幼儿出生后还可再生,小脑皮层细胞再生可持续到出生后1122个月。当婴幼儿大脑细胞受到缺氧缺血性损伤时,如果能够及时进行综合有效的干预,可使一些新生细胞代替临近受损的细胞功能[3]。但早期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婴幼儿出生24个月后,大脑缺陷将无法弥补。合理的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损伤患儿的治疗非常重要。目前,家庭与医院相结合的干预模式是良好的训练方式。家庭干预简单易行,经济有效,可大量推广应用。

本研究发现,实施早期干预后,干预组患儿各个能区DQ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预组18月年龄段患儿各个能区平均DQ值高于6月年龄段患儿,两个年龄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因此,早期干预可使患儿大脑的触觉、视觉、听觉及动作等方面受到刺激,从而使新生脑细胞补偿受损神经细胞的功能,使患儿脑功能得到良好恢复[2,3]。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72例窒息新生儿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NICU收住院的患儿, 其中男40例, 女32例, 胎龄37-42周, 出生体重2380-4500g, 自然分娩45例, 剖宫产27例, 本院出生47例, 外院出生25例。根据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标准[1], 分为轻度窒息42例, 重度窒息30例。所有患儿母亲均无癫痫病史, 均在生后6小时内入院, 另外先天性神经、循环、呼吸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遗传代谢性疾病, 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钙血症等疾病均排除。

1.2 方法

1.2.1 a EEG监测:

所有观察对象均于生后2~6小时进行脑电图描记并振幅整合处理。所采用振幅整合脑功能仪为OLYMPIC CFM6000 (北京爱博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开发) 。电极的安置清洁头皮局部后常规去酯, 涂抹导电膏, 安置银质盘状电极, 用火棉胶固定。按照10~20标准电极安放系统, 信号采集点选择P3~P4。具体为双顶骨电极两点间距离7.5cm, 两点连线中点在头顶中央向后5cm左右, 参考电极放置在头顶中央向前约2.5cm额中线上。a EEG判断标准:正常a EEG:振幅波谱带上边界>10μV, 下边界>5μV;轻度异常a EEG:波谱带上边界>10μV, 下边界≤5μV;重度异常a EEG:波谱带上边界<10μV, 下边界<5μV。三种形式a EEG均可伴有癫痫样活动, 表现为振幅突然抬高伴波谱带变窄, 随后出现短暂抑制。

1.2.2 NBNA测定:

即鲍秀兰等制定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NBNA) 。由专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儿科医师进行测定, 在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进行, 检查时间在2次哺乳之间, 房间安静、半暗, 保持室温22~27℃。判定NBNA评分≥35分为正常, <35分为异常。

1.2.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

2 结果

2.1 新生儿窒息临床分度与a EEG异常程度的关系:

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两组比较, Zc=7.76, P<0.0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764, P<0.001, 说明a EEG分类结果与新生儿窒息临床分度有显著相关性, 见表1。

2.2 不同a EEG异常程度NBNA评分的比较:

根据a EEG异常程度重新分组, 各组均在生后第二天进行NBNA评分, 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NBNA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重度异常组明显低于轻度异常组 (P<0.05) , 见表2。

【注:*轻度窒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6.91, P<0.05;*重度窒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38.73, P<0.05;#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比较:t=27.76, P<0.05】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围生期足月儿脑损伤的最为常见原因, 严重时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的坏死, 从而造成患儿死亡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由于窒息的神经系统损伤多在生后12-36小时出现[2], 单凭借临床症状及体征难以作出早期诊断, 因此对窒息新生儿进行早期脑损伤程度判断及预后评估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 a EEG异常程度与新生儿窒息临床分度有统计学意义, 且a EEG分类结果与新生儿窒息临床分度有显著相关性, 表明窒息程度与a EEG异常发生率呈正相关。

NBNA是一种综合性行为神经检查方法,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全面、可信度较高等优点, 是对新生儿的行为能力、各种神经反射及状态进行全面评价, 比传统的神经检查更为精确和完善, 对于早期发现及早期判断脑损伤的早期评价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本研究NBNA评分结果显示, a EEG正常对照组与a EEG轻度异常组、a EEG重度异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PH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重度异常组明显低于轻度异常组。说明振幅整合脑电图结合NBNA评分更有助于早期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程度, 但对于a EEG的异常程度对于预后的影响, 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这对指导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a EEG可用于窒息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的脑功能评价, 且窒息程度与a EEG异常发生率呈正相关;振幅整合脑电图结合NBNA评分更有助于早期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程度, 这对指导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振幅整脑电图的监测及与神经行为评分的关系。方法:对收治的72例窒息新生儿进行a EEG描记及NBNA评分并分析。结果:a EEG检测表明a EEG异常程度与新生儿窒息临床分度有统计学意义 (Zc=7.76, P<0.05;r=0.764, P<0.001) ;NBNA评分表明a EEG正常对照组与a EEG轻度异常组、a EEG重度异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a EEG可用于窒息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的脑功能评价, 且窒息程度与a EEG异常发生率呈正相关;a EEG结合NBNA评分更有助于早期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程度。

关键词:振幅整合脑电图,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

参考文献

[1]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22-225.

[2]罗芳, 林慧佳, 王陈红, 等.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神经系统高风险危重患儿的脑功能监测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 (8) :614-619.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8月~2014年5月收治的66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39例, 女27例, 平均体重 (3.20±0.60) kg, 平均孕周 (38.8±1.8) 周;Apgar评分:21例1 min 3分以下, 26例4~7分, 11例5 min3分以下, 8例4~7分;12例合并脐带绕颈, 2例胎盘早剥, 16例羊水污染, 11例妊娠合并症。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首先应用常规疗法治疗, 主要采取维持内环境稳定、吸氧、抗感染、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纠正酸中毒、保暖以及供给能量等疗法。在此基础上, 给予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纳洛酮 (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198, 1 ml:0.4 mg) , 按照0.4 mg/ (kg·d) 的速度为患儿持续24 h静脉滴注, 疗程为1周;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多巴胺 (吉林津升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214, 20 mg) , 按照3~5μg/ (kg·d) 的速度为患儿连续性24 h静脉滴注, 疗程为1周。

1.3 观察指标[2]

治疗15个月后, 评定两组患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 应用Gesell量表对患儿进行调查, 主要包括大运动、适应性、个人社交、语言、精细运动等方面, 如综合项目评定分值<85分, 则表明患儿神经行为发育存在异常, 需要及时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5个月后, 研究组患儿的大运动、适应性、个人社交、语言以及精细运动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指的是围生期新生儿受到缺氧、缺血等因素影响导致出现的脑部病变, 患儿长时间心输出量下降, 血压过低, 且大脑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 进而大大减少脑血流量, 使脑部血管自动调节能力明显下降, 最终使脑部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患儿主要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脑瘫等临床症状, 给其神经系统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临床研究认为[3], 治疗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关键为早期实施血管扩张, 给疾病后续治疗奠定较好基础,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儿首先应用常规疗法治疗, 在常规疗法基础上, 对照组患儿应用纳洛酮, 研究组患儿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 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儿经过治疗后, 神经行为发育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其中, 纳洛酮属于一种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 能够显著降低患儿β-内啡肽水平, 并释放β-内啡肽对心跳、呼吸、交感-肾上腺系统以及脑等产生的抑制, 且能够给β-内啡肽和阿片受体的结合产生阻断, 最终发挥出改善通气障碍、兴奋呼吸以及缓解缺氧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另外, 其能够增加心每搏量、心输出量, 提高动脉压, 增强左心室收缩, 最终显著改善心肌缺氧和冠状动脉血流;多巴胺应用剂量不同, 发挥的药物作用也不同, 应用5μg/ (kg·min) 小剂量, 能够有效改善内脏血灌流, 扩张内脏血管并改善肾功能;另外, 还能够增加肾流量、尿量、改善脑缺血以及脑水肿病症;此外, 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 舒张冠状动脉, 改善循环[4]。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 能够共同发挥出改善周围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缓解偏瘫、脑水肿、惊厥、昏迷临床症状以及改善中枢系统呼吸衰竭症状的作用。

综上所述, 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神经行为发育状况,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丁可军.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窒息所致的多脏器损害.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4, 39 (5) :697.

[2]李红, 王晓明.多巴胺受体及其显像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3 (1) :29.

[3]刘明良.多巴胺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6) :1373.

上一篇:幼儿园家园共育下一篇:民间美术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