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精选9篇)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篇1
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是一种产伤。主要由于胎儿在母亲产道内头位产时因肩部不易娩出而被用力牵拉头部, 或臀位产时被用力牵拉手臂或躯干, 以致臂丛神经发生不完全或完全性损伤。主要病理特点为臂丛神经变性, 伤肢肌群失神经支配, 从而导致伤侧上肢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伤侧上肢松弛下垂, 臂和手活动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不同神经束的损伤所致麻痹的表现不同。现总结我院康复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例臂丛神经麻痹的患儿, 对其诊治体会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收治的10例患儿均有明显的产伤史, 其中4例为过重婴儿, 6例为臀位分娩。男性7例, 女性3例。年龄最小的10d, 最大的6个月。在这10例患儿中, 不完全麻痹8例, 占80%;完全性麻痹2例, 占20%。肌电图检查对本病损伤的定位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有8例患儿表现为第5、6颈神经根受损, 其中有3例伴有第8颈神经根及第1胸神经根受损。临床表现可见:患肢下垂于身侧, 上肢内收内旋, 前臂旋前, 部分手指屈曲面向后方。其中有3例手、腕活动消失, 2例完全性麻痹的患儿肢体松软、干燥, 近远端肌肉均无运动。
1.2 治疗方法
1.2.1 静脉滴注神经营养药, 如申捷、脑蛋白水解液以及肌肉注射弥可保等。每日1次, 15d为1疗程, 疗程中间间隔1周。
1.2.2 运动疗法主要是针对患侧肩、臂、手的被动运动, 使上臂外展外旋, 肘部微屈。腕和手指伸展。手法可选用上田法和Vojta、Bobath、Rood等方法中针对上肢的治疗技术。当患儿出现主动运动时可引导其进行主动运动, 如主动爬行、抓握球类、玩具, 治疗时间为每次20min。每日2次。
1.3 针灸推拿
取穴肩前、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毫针刺, 进针得气后, 通电针机, 选用连续波, 通电时间为每次20min, 每日1次。同时, 循经取穴配以手法推拿。主要是采用一指禅推拿和循经捏拿法。每次操作时间为20min, 每日1~2次。
1.4 经络导平治疗
取穴同针灸推拿, 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 每日1次。
2 结果
大部分患儿经2个月的积极治疗后, 肌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手臂的异常姿势得以纠正。其中3例手、腕不能活动的患儿在治疗后腕部能伸展上抬, 手指可张开。坚持治疗5~6个月后, 大部分患儿 (8例) 得到了恢复。治疗最短时间为2个月, 最长为6个月。而另2例完全性麻痹的患儿经过治疗后, 虽肌力有所提高, 患臂功能得到改善, 但恢复进程慢, 短期疗效不显著, 尚需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
3 讨论
臂丛神经麻痹多见于第一胎足月正常体重或过重婴儿, 常有胎位不正、难产或产程延长史。一旦发生, 应尽早进入神经康复科进行综合的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在治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既可保持和增强关节活动, 又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的挛缩变形, 并可增强本体感觉, 诱发肢体屈伸反射, 增强肌力, 改善局部的功能。而配以中医的针灸推拿, 则两者相得益彰, 更显奇效。因为针灸推拿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正确选穴和特定的推拿手法, 能达到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祛痿除痺之功。此外, 本病的治疗, 尚需家长的积极配合, 注意患臂的日常保暖, 防治受压, 将手臂置于外展、外旋位, 肘部屈曲。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篇2
临床表现
1.臂丛神经根损伤
(1)上臂丛神经根(颈5~7)损伤 腋、肌皮、肩胛上神经及肩胛背神经麻痹,桡、正中神经部分麻痹。肩关节不能外展与上举,肘关节不能屈曲,腕关节虽能屈伸但肌力减弱,前臂旋转亦有障碍,手指活动尚属正常,上肢伸面感觉大部分缺失。三角肌、冈上下肌、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肱桡肌、旋后肌等出现瘫痪或部分瘫痪。
(2)下臂丛神经根(颈8胸1)损伤 尺神经麻痹,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受损,正中、桡神经部分麻痹。手的功能丧失或发生严重障碍,肩、肘、腕关节活动尚好,患侧常出现Horner征。手内肌全部萎缩,骨间肌尤其明显,手指不能屈伸或有严重障碍,拇指不能掌侧外展,前臂及手部尺侧皮肤感觉缺失。尺侧腕屈肌、指深浅屈肌、大小鱼际肌群、全部蚓状肌与骨间肌出现瘫痪。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部分瘫痪。
(3)全臂丛损伤 早期整个上肢呈迟缓性麻痹,各关节不能主动运动,但被动运动正常。由于斜方肌受副神经支配,耸肩运动可存在。上肢感觉除臂内侧因肋间臂神经来自第2间神经尚存在外,其余全部丧失。上肢腱反射全部消失,温度略低,肢体远端肿胀。Horner征阳性。晚期上肢肌肉显著萎缩,各关节常因关节囊挛缩而致被动活动受限,尤以肩关节与指关节严重。
2.臂丛神经干损伤
(1)上干损伤 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和上臂丛神经根损伤相似。
(2)中干损伤 独立损伤极少见,但可见于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修复术切断颈7神经根或中干时。仅有示、中指指腹麻木,伸肌群肌力减弱等,可在2周后逐渐恢复。
(3)下干损伤 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和下臂丛神经根损伤类同。
3.臂丛神经束损伤
(1)外侧束损伤 肌皮、正中神经外侧根与胸前外侧神经麻痹。肘关节不能屈,或虽能屈(肱桡肌代偿)但肱二头肌麻痹;前臂能旋前但旋前圆肌麻痹,腕关节能屈但桡侧腕屈肌麻痹,上肢的其他关节活动尚属正常。前臂桡侧缘感觉缺失。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与胸大肌锁骨部瘫痪,肩关节与手部诸关节的运动尚属正常。
(2)内侧束损伤 尺、正中神经内侧根与胸前内侧神经麻痹。手内部肌与前臂屈指肌全部瘫痪,手指不能屈伸(掌指关节能伸直),拇指不能掌侧外展,不能对掌、对指,手无功能。前臂内侧及手部尺侧感觉消失。手呈扁平手和爪形手畸形。肩、肘关节功能正常。内侧束损伤和颈8胸1神经根损伤表现类似,但后者常有胸大肌(胸肋部)、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麻痹,前者则无此现象。
(3)后束损伤 肩胛下神经支配的肩胛下肌、大圆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小圆肌;桡神经支配的上臂和前臂伸肌群瘫痪。肩关节不能外展,上臂不能旋内,肘与腕关节不能背伸,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伸直和桡侧外展,肩外侧、前臂背面和手背桡侧半的感觉障碍或丧失。
颈内静脉穿刺臂丛神经损伤1例 篇3
【关键词】颈内静脉穿刺;臂丛神经损伤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损伤臂丛神经少见,我院近期发生一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因“额顶叶脑膜瘤”入院。四年前曾行“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手术,瓣膜是生物瓣。拟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脑膜瘤切除术。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扩大,升主动脉扩张,凝血功能正常,其他检查未发现异常。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取右侧胸锁乳突肌中路穿刺。在锁骨、胸锁乳突肌锁骨端和胸锁乳突肌胸骨端圍成的三角顶点扪及颈总动脉后旁开0.5cm穿刺,针干与中线平行,与皮肤呈30°角,向尾端进针,穿刺不成功,针尖改向外侧偏斜,经几次穿刺方才成功。穿刺过程未发现神经激惹现象。手术历时5h,术中麻醉平稳。术毕清醒拔管送回病房。手术后前三天患者未诉不适,第四天在拔出中心静脉导管时患者诉小指触电样感觉后手部尺侧半和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障碍,特别是小指感觉消失,另有环、小指末节屈曲功能障碍,诊断为右臂丛神经尺侧支损伤,患者拒绝手术探查。应用理疗、推拿、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并嘱托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术后两个月患者右环、小指肌力较前增加,但不明显。术后八个月随访,患者右手肌力恢复正常,但尺侧仍感麻木。
2 讨论:
颈内静脉穿刺损伤臂丛神经并不多见,本例患者原因可能为:患者穿刺困难,多次穿刺血液外渗,导管与臂丛神经粘连,所以在拔出导管时损伤臂丛神经,可惜患者拒绝手术探查,不能验证笔者推测的原因。但是,请教外院专家,他们认为是穿刺方向过度偏向外侧,穿刺针越过前斜角肌直接损伤臂丛所致。穿刺中未见神经激惹现象可能为在全麻后患者能耐受神经损伤或者操作者未仔细观察微小的神经损伤体征。1999年,郭兆源[1]等报道一例颈内静脉穿刺致臂丛神经损伤中亦未说明术中见神经激惹现象。患者笔者从此例得出的经验教训是:在可能存在解剖变化或者变异不能顺利穿刺的患者,不要反复多次穿刺,而且不能太偏向外侧,以免增加臂丛神经损伤的风险。
参考文献: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前臂、腕部和手部的急诊手术病人 (ASAⅠ、Ⅱ级, 年龄18~60岁, 体质量50~75 kg, 10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定位组 (VTP组, n=50) ;传统一点法定位组 (TOP组, n=50) 。术前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外周神经损伤、使用阿片等镇痛药以及糖尿病病人除外。所有病人均使用止血带。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30 min常规肌注地西泮10 mg。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BP、ECG和SPO2。开放外周静脉后, 两组病人的臂丛阻滞均由同一麻醉医师实施。局麻药均采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 (批号:NE2216, Astra Zeneca公司, 瑞典) 45 m L。
1.2.1 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
病人仰卧, 头偏向对侧, 头垫一10 cm高枕头, 被阻滞的上臂外展90°, 肘关节屈曲90°, 前臂略外旋放置枕头上 (见附图A~C) , 先在腋窝 (腋横纹处) 触摸到腋动脉搏动, 用左示指在腋动脉上缘与胸大肌下缘之间触摸胸大肌—腋动脉间隙, 右拇示指持7号针头, 针头与上臂纵轴成45°角, 向胸大肌—腋动脉间隙, 紧贴腋动脉上缘缓慢刺入, 当出现异感或刺破鞘膜的脱空感, 先松开左示指后再松开持针手指, 针随动脉摆动, 即可认为针已进入腋鞘内, 此时将针尾压低与上臂纵轴平行, 向近心端进针少许 (略大于穿刺针斜面) , 然后接注射器, 左手拇示指固定针头, 用左手中环小指指背压住腋鞘远端, 回抽注射器无血后, 分次注入25m L局麻药 (每注5 m L回吸) , 拔针, 用纱布将隆起的腋鞘内药液向近心端挤压;被阻滞的上臂改外展120°, 肘关节屈曲120°, 前臂旋后放置枕头上 (见附图D~F) , 用左示指在腋横纹处腋动脉下触摸腋鞘下缘, 右拇示指持7号针头, 针头与上臂纵轴成30°角, 向腋鞘内腋动脉下后方缓慢刺入, 当病人出现有异感或针尖落空感或松开针后, 针随动脉摆动, 即可认为针已进入腋鞘内, 然后同第一点方法, 分次注入15 m L局麻药 (每注5 m L回吸) 后, 针退到皮下, 用剩余5 m L药液沿腋鞘横行方向环形皮下浸润阻滞肋间臂神经。拔针后用纱布将隆起的腋鞘内药液向近心端挤压。若刺到血管, 拔针按压2 min, 移向近心端少许, 避开血管继续穿刺。
1.2.2 传统一点法
病人仰卧, 头偏向对侧, 被阻滞的上肢外展90°, 肘屈曲, 前臂外旋, 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作行军礼状, 以充分暴露腋窝。先在腋窝触摸到腋动脉搏动, 再沿动脉走向, 上摸至胸大肌下缘腋动脉搏动消失处, 略向下取动脉搏动最高点[1]。
取长7号针头, 在动脉搏动最高点处, 穿刺针与动脉呈10°~20°夹角进皮肤, 然后缓慢进针直到出现刺破鞘膜的脱空感, 松开持针手指, 针随动脉摆动, 即可认为针已进入腋鞘内。此时病人若有异感可更明确, 接注射器回抽无血后, 即注入45 m L局麻药。
1.3 观察指标
1.3.1 感觉阻滞程度的评级
阻滞后5、10、20和30 min后由另一麻醉医师 (不了解分组情况) 用25G的细针评价肘部以下的5支神经 (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 的感觉阻滞情况。各支神经的感觉测试部位如下:正中神经-大鱼际区和食指远端指节指腹, 桡神经-手背虎口区, 尺神经-小鱼际区和小指远端指节指腹, 肌皮神经-前臂外侧上中1/3交界, 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区。对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评价的评价标准[2], 即0级:正常, 1级:刺痛减退, 2级:刺痛消失 (analgesia) , 3级:触觉消失 (anesthesia) 。2级和3级定义为该神经感觉阻滞完善。
A:第1点体位;B:第2点体位;C:穿刺点 (体位改变前) ;D:穿刺点 (体位改变后) ;E:第1点穿刺注药方式;F:第2点穿刺注药方式
1.3.2 运动阻滞程度的评级
运动评价仅于阻滞后20 min评价一次, 对定位的4支混合神经分别进行运动评价。肌皮神经-屈肘动作、桡神经-伸腕、正中神经-桡侧3个手指握拳、尺神经-尺侧2个手指握拳。运动阻滞分为3级[3,4]:0级:肌力无减退或稍有减退;1级:不能抗重力完成动作;2级:无肌肉收缩动作。1级和2级被认为运动阻滞完善。
1.3.3 麻醉阻滞时效
比较两组臂丛阻滞的操作时间T1 (阻滞针进针到出针的时间间隔) , 麻醉起效时间T2 (拔出阻滞针到肘部以下5支神经感觉阻滞完全的时间间隔) 以及手术等待时间T3 (T3=T1+T2) 。
1.3.4 并发症及药物的副作用
发生时间、症状、程度、经过, 于术后24和48 h随访病人, 了解病人对阻滞的满意度。评估有无腋部血肿和术后短暂神经功能障碍, 如出现同手术无关的上肢感觉或运动障碍, 继续每周一次随访直至4周并同手外科医师取得联系, 共同处理。
1.3.5 成功率
臂丛阻滞成功被定义为:30 min后支配前臂和手部的所有5支神经均感觉阻滞完全。如果30 min时仍有部分神经感觉阻滞不全, 仅需辅以少量镇静镇痛药 (咪唑安定≤5 mg, 芬太尼≤0.1mg) 便可完成手术。术中加用肌间沟、肘部远端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静脉给予氯胺酮、异丙酚等均视为失败。直至上述5支神经感觉阻滞完全后方允许开始手术。
1.3.6 止血带
比较两组止血带不适的发生率。如病人诉止血带不适, 给予芬太尼50μg、咪唑安定1mg静脉注射。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Pearsonχ2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
2.2 组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并发症、和病人满意度等结果
VTP组阻滞成功率明显优于TOP组 (P<0.05) 。VTP组操作时间长于TOP组 (T1, P<0.05) , 但VTP组起效、达到阻滞完善的时间明显短于TOP组 (T2, P<0.05) , VTP组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TOP组 (T3, P<0.05) 。阻滞不全的病例VTP组2例、TOP组6例追加肌间沟, VTP组2例、TOP组7例静脉用药后, 顺利完成手术。2组误穿血管的发生率VTP组高于TOP, 但差别无显著性;VTP组较TOP组病人能较好的耐受止血带痛 (P<0.05) 。两组病人均无局麻药中毒反应。见表2。
2.3 阻滞后20 min上肢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情况
臂丛阻滞后20 min两组病人上肢各神经分支的感觉阻滞情况见表3, 两组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差异无显著性 (P>0.05) ;VTP肌皮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TOP组 (P值分别为0.017和0.021) 。见表3。
3 讨论
传统一点法[1]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经常发生桡神经阻滞不全, 止血带不耐受, 其发生率为10%~20%, 术中不得不追加局麻、静脉药或锁骨上、肌间沟阻滞等等, 不仅不便于操作, 而且增加了风险。改良腋路—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有效弥补了传统一点法的不足。
3.1 解剖学基础
腋鞘内臂丛神经分成三束, 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分别位于腋动脉的外内侧面和后面, 腋鞘不仅包围血管神经束, 且向内形成分隔, 将各血管和神经分开[5]。THOMPSON等[6]认为臂丛鞘是一多腔隔结构, 腋鞘向内形成多处较为完整的分隔, 阻碍了局麻药扩散。KLAASTAD等[7]采用MRI技术描述了麻醉药在腋部扩散和神经阻滞效果之间的关系, 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鞘起源于颈深筋膜, 其从颈部前中斜角肌到肱骨上端水平神经血管束入肌间隔处, 均包绕神经血管, 而且, 鞘向臂丛分支内延伸为筋膜, 将各神经束分隔开, 使每个束支均被一个完整的筋膜间隔所包裹。在腋窝近端, 正中神经间隔和内侧束、外侧束间隔相通, 尺神经间隔和内侧束间隔相连, 而桡神经间隔和正中神经、尺神经间隔在束水平却不连结, 如果将局麻药注到一点上, 就造成有的神经分支周围有药, 有的分支周围没有药, 不能与局麻药密切接触而引起阻滞不全。尤其桡神经和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后侧, 传统一点法注药[8]很难迅速、完全将其阻滞。在腋路臂丛阻滞的穿刺点水平, 肌皮神经和腋神经早在喙突水平从后束发出并离开腋部的血管神经束。对这2支神经的阻滞效率差最终造成了腋路臂丛阻滞用于肘部手术的成功率较低。源于第二胸神经的肋间臂神经分布于上臂内侧皮肤, 如用止血带, 必然造成上臂长时间压迫, 引起压迫痛, 因此阻滞肋间臂神经非常重要。
改变体位、进针角度的意义: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第一点注药穿刺点同传统的一点法, 当判定针已进入腋鞘后, 改变穿刺针的进针角度再进入少许, 能保证所注药物都能进入腋鞘, 同时用左手中环小指指背压住腋鞘远端, 注药后将隆起的腋鞘内药液向近心端挤压能尽可能的让药液向近心端扩散;第二点注药前将被阻滞的上臂改外展120°, 肘关节屈曲120°, 前臂旋后, 上臂纵轴120°旋转后腋鞘内各支神经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发生改变[9], 腋动脉上移, 桡神经离体表距离缩短, 易暴露。此点注药后向尽心端挤压, 容易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肘关节保持的角度不能过小, 否则腋鞘张力过大, 易刺破血管, 损伤神经。体位的调整对于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此方法用5 m L局麻药环形阻滞臂内侧皮神经和肋间臂神经, 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对止血带痛的耐受性。
3.2 操作注意事项
下一点注药时要避开两条主要静脉, 一条是腋静脉, 仰卧位时, 腋静脉位于腋动脉下方, 腋动脉血管壁较韧, 根据搏动和血管壁韧性, 很容易避开;静脉壁较薄, 触摸不容易, 若刺到静脉, 向近心端、血管走向横行向下方向移动少许, 针尖斜向血管后方刺入;另一条是上肢浅静脉—肘正中静脉, 多数患者体表能够看到, 穿刺时用左示指向下挤压, 可避开。
3.3 局麻药的容量和浓度对阻滞效果有影响
麻醉药在腋鞘内扩散的距离与药液体积成正比[10]。腋鞘呈圆柱体, 成人直径约3 cm, 其容积公式 (πd2/4) ×L, 即成人每cm腋鞘有7 m L体积, 如扩散6 cm, 需42 m L药液。若局麻药的容量过小, 不能确保麻醉药向近心端扩散越过喙突水平, 就不能保证肌皮神经和腋神经被阻滞。国内学者林惠华等[11]研究三种浓度罗哌卡因 (0.25%、0.3%、0.375%)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发现, 0.25%罗哌卡因阻滞完善的时间长、满意率低、止血带痛发生率高, 不是临床使用的适宜浓度;0.3%和0.375%罗哌卡因起效快, 作用完善, 可推荐用于长时间臂丛神经阻滞, 而以0.375%罗哌卡因最为适宜。所以, 在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所选用的0.375%罗派卡因45 m L是合适和安全可靠的。
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对臂丛各束支阻滞完全, 尤其对桡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率高, 是一种科学且简便的方法。其优点还包括: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外科医师等待时间, 对急诊手术更具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减少病人止血带不适。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601-602.[1]LIU JJ, ZHAO J.Modern Anesthesiology[M], 2nd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6:601-602.Chinese
[2]车薛华, 梁伟民, 陈佳瑶.三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法和异感法的比较[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05, 32 (5) :529-535.[2]CHE XH, LIANG WM, CHEN JY.Triple-injectio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a comparison of two nerve localization techniques, nerve stimulation versus paresthesia[J].Fudan Univ J Med Sci, 2005, 32 (5) :529-535.Chinese
[3]SIA S, BARTOLI M, LEPRI A, et al.Multiple-injectio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A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 of nerve localization-nerve stimulation versus paresthesia[J].Anesth Analg, 2000, 91:647.
[4]SIA S, LEPRI A, PONZECCHI P.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using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A comparison between doubleand triple-infection techniques[J].Req Anesth Pain Med, 2001, 26:499.
[5]孙继雄, 王新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与临床[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11) :795-797.[5]SUN JX, WANG XH.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anatomy and clinics[J].J Clin Anesthesiol, 2005, 21 (11) :795-797.Chinese
[6]THOMPSON GE, RORIE DK.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brachia plexus sheaths[J].Anesthesiology, 1983, 59:117-122.
[7]KLAASTAD O, SMEDBY Z, THOMPSON G.Distribution of local anesthetic i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a clinica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Anesthesiology, 2002, 96:1315-1324.
[8]吕艳霞, 陈聚朝, 王秋筠.不同容量左旋布比卡因腋路三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 (7) :551-552.[8]LV YX, CHEN JC, WANG QJ.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riple-injectio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using different capacity levobupivacaine[J].Chinese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04, 24 (7) :551-552.Chinese
[9]DAVID L BROWN.局部麻醉图谱[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42-46.[9]DAVID L BROWN.Atlas of Regional Anesthesia[M].3rd ed.Beijing:Science Press, 2008:42-46.Chinese
[10]王桂芝, 韩英.三种不同方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比较[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3, 17 (4) :252-252.[10]WANG GZ, HAN Y.The clinical comparison of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using three different methods[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Hand Surgery, 2003, 17 (4) :252-252.Chinese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篇5
关键词:中医,按摩手法,新生儿,针灸,臂丛神经损伤
在新生儿来说, 上肢的主要神经之一——臂丛神经, 易于发生损伤和麻痹。当第一肋喙突间的距离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牵拉作用而增加时, 该神经最容易受到强力牵拉而发生损伤。
由于女性分娩时的胎位方向判断错误或者头位分娩的肩难产等;还有在臂位分娩时, 手法不正、后出头娩出困难或者强力牵拉胎肩顶部等因素, 都较容易引起新生儿的臂丛神经损伤。小儿的臂丛神经损伤, 一经发生, 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 甚至可导致残废。因此, 它是小儿的周围神经损伤中最严重的损伤之一[1,2,3,4,5]。综上所述, 小儿的臂丛神经损伤无论是对社会、家庭, 还是个人来说, 都可以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痿证”就包括了新生儿的臂丛神经损伤, “治痿独取阳明, ”运用传统中医学推拿按摩手法治疗该病, 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笔者收集了2007年至2010年间者收集了2007年至2010年之间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 其中为臂丛神经损伤的共37例, 运用按摩手法来治疗该病, 大大提升了治疗结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笔者收集了2007年至2010年致之间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 其中为臂丛神经损伤的共37例, 都通过临床康复评定和肌电图检查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其中有女性17例, 男性20例;且年龄最小的4d, 最大的12个月, 平均年龄约35周。
1.2 方法
1.2.1 按摩手法
首先, 医师另患者取坐位, 然后应揉拿肩关节周围的肌群, 使之血液通畅, 得到放松;然后揉点这个区域内的穴位, 医师并被动地活动肩关节, 以防粘连;紧接着, 医师再向下揉拿上臂的肌群, 揉点这个区域内的穴位, 并且, 医师被动地活动肘关节, 来纠正患儿前臂的内旋;其次, 再揉拿前臂的肌群, 揉点这个区域内的穴位, 医师并被动地活动腕关节, 以纠正患儿的尺偏、垂腕状态;最后, 依照次序再捻每根手指, 并且轻轻地将其拔伸, 同时掐点十宣穴。按摩的手法应该轻柔, 不可使用粗暴或过重的手法;进行被动运动时一定要缓慢温和, 不可硬板强拉。整套按摩的手法, 应以令患病肢体温热、松软为宜。每天推拿按摩2次, 且每次持续半个小时, 持续进行3个月, 是一个完整的疗程。切记一个疗程结束后要休息1天。坚持治疗3个完整的疗程后, 统计临床治疗的结果。
1.2.2 针灸方法
单纯的按摩治疗并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故在本组病例中, 都采用了适量的针灸疗法配合治疗。取穴:大椎、曲池、手三里、内关、肩井、肩髂、华佗夹脊、肩偶、合谷、八邪、臂懦、外关、肩贞、支正、后溪、阳池、阳溪。若患者为全臂丛神经损伤, 则应用两组以上的穴位。操作:常规进行所取穴位的消毒。每次取5~7个穴位交互刺激。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针, 留针的时间为半个小时。在留针期间要运针2次。针法主要采用捻转提插的手法, 平补平泻, 使其得气。施针的次数为一日一次, 坚持3个月为1个疗程, 且每个疗程后休息1d。持续治疗3个疗程后, 统计临床治疗结果。
1.3 效果评价
1.3.1 评价办法
坚持治疗3个疗程后, 统计临床治疗结果。使用Loveet6分级法来评估患者患侧的的肌力等级。臂丛神经损伤的程度大小可以根据肌电图的检查结果来评价;肌肉萎缩的程度能够按照健肢与患肢同样位置的周长, 进行比较来评价。
1.3.2 效果标准
无效:坚持治疗达到3个疗程以上者, 但是, 遭受损伤的神经经肌电图检查没有发生变化, 并且肌肉萎缩的程度和肌力等级都没有获得改善, ;显效:经肌电图检查, 不但患者遭受损伤的神经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而且肌肉萎缩的程度得到十分明显的改善。并且患者患侧肢体的肌力提高了2~3个等级;痊愈:患者的患侧肢体的肌力达到Ⅴ级, 并完全没有肌肉的萎缩, 且通过肌电图检查, 确认遭受损伤的神经已完全恢复, 肢体活动正常。
2 结果
治疗前, 肌力0级的患者有25例, 肌力Ⅰ级的患者有10例, 肌力Ⅱ级的患者有2例;通过治疗, 肌力Ⅰ级的患者有2例, Ⅲ级肌力的患者有11例, Ⅳ级肌力的患者有20例, Ⅴ级肌力的患者有4例。37例患儿中, 痊愈的患者有5例 (13.5%) , 显效的患者有31例 (83.8%) , 没有效果的有1例。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痿证”就涵盖了新生儿的臂丛神经损伤。主要由于撕拉或者压迫时间过长而导致气血受阻, 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经脉失之于濡养而致上肢的痿证, 造成了新生儿该病的发生。又因为新生稚阴稚阳的特性, 其气血待充, 筋脉待长, 因此, 要特别强调治疗时的手法要轻, 进针不得过深, 防止损失正气;推拿按摩时手法应该柔和, 使新生儿容易接受, 以防伤害皮肤。
《素问·痿论篇》说到“治痿独取阳明”。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是本经原气留止的部位, 可以调理人体的气化功能, 具备疏通经络的作用;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重要穴位, 它能够调整人体气血失去平衡的状态。
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滞则血滞, 气行则血行。”而针灸则可以有效地促进气血流通。上述所举腧穴互相配合, 可以达到活血通络、行气化瘀、调理气血的作用, 从而促使臂丛神经尽快地修复与再生, 来尽早恢复肢体正常的功能。
综合对本组病例的观察表明, 运用推拿按摩的手法配合针灸来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 临床疗效显著, 并且优于仅用药物治疗。早期临床上, 我们不能单一地对新生儿依靠药物治疗, 这样会延误病情。依据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 采用推拿按摩的手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新生儿, 并在治疗时, 同时辅以针灸, 得到的效果显著, 真正地提高了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减轻了个人、家庭、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韩世春.浅谈推拿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150例[J].按摩与导引, 2003, 19 (3) :54-55.
[2]李巧莲, 许田.按摩手法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30例疗效观察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 (3) :58-59.
[3]王山, 张敏尚, 刘玉泉.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臂丛神经麻痹35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8, 10 (10) :22-23.
[4]丁建新, 陈少贞, 黄东锋, 等.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在小儿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 (5) :290-292.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治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0例, 均为女性, 随机分为A、B两组, 各10例。A组年龄35~64岁, 平均 (43.7±3.4) 岁, 乳腺癌术后放疗照射平均单次剂量 (2.3±0.2) Gy, 平均总剂量 (36.3±2.1) Gy;B组年龄32~67岁, 平均 (44.1±3.8) 岁, 乳腺癌术后放疗照射平均单次剂量 (2.5±0.1) Gy, 平均总剂量 (35.8±1.7) Gy。根据相关报道表明, 照射总剂量33~41 Gy, 单次剂量2.1~2.7 Gy, 发病率无显著影响[2]。对比两组乳腺癌术后放疗水平, 发现符合标准, 排除了照射剂量的影响。两组在年龄、照射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①A组使用神经松解手术治疗, 在全麻下行神经松解手术, 经臂丛神经常规手术切口, 暴露锁骨、胸部及腋部区域。手术中可见臂丛神经外膜增厚, 质地变硬, 营养血管稀疏或消失。沿着臂丛神经束支部上行, 对受累神经进行松解, 幅度不宜过大。松解后, 注入10 mg地塞米松于神经外膜下。对伤口进行缝合, 结束手术。②B组使用神经松解加肌皮瓣覆盖手术治疗, 手术情况同上, 神经外膜下注射地塞米松10 mg后, 用肌皮瓣覆盖。对伤口进行缝合, 结束手术。可用胸大肌肌瓣作为肌皮瓣覆盖, 大小以8 cm×6 cm为佳。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测,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手术治疗后, 轻度疼痛8例, 疼痛消失0例, 仍需口服止痛药缓解疼痛, 运动功能无恢复;B组手术治疗后, 轻度疼痛3例, 疼痛消失7例, 无需口服止痛药, 运动功能无恢复, 见表1。
讨论
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多数由于乳腺癌或头颈部疾病手术后放疗所造成, 由于放射性损伤为不可逆损伤。如有患者诊断为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 主要以缓解疼痛为主, 无理想治疗方法[3]。本文对我院所选20例患者进行两种手术方法治疗, 治疗后随访发现10例用单纯神经松解治疗的患者效果不明显, 轻度疼痛8例, 无疼痛消失者, 平时生活仍需口服止痛药, 运动功能无恢复。而10例神经松解加肌皮瓣覆盖治疗的患者效果在缓解疼痛方面有显著提高, 轻度疼痛3例, 疼痛消失7例, 无需额外服用止痛药, 运动功能无恢复。B组效果更好, P<0.05。
综上所述, 在治疗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时, 运动功能并不能得到恢复, 为不可逆损伤, 我们要以预防为主, 控制癌症术后的放疗量, 降低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
注:上表可见B组在治疗疼痛方面显著优于A组, P<0.05。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治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10例。第1组使用神经松解治疗, 为A组;第2组使用神经松解加肌皮瓣覆盖治疗, 为B组。结果:两组进行2年随访, 发现A组在术后仍需其他药物来缓解疼痛, 轻度疼痛8例, 疼痛消失0例, 无明显疼痛改善, 运动功能无改善;B组在术后无需或者少需其他药物来缓解疼痛, 轻度疼痛3例, 疼痛消失7例, 疼痛有明显改善, 运动功能无改善。两组在治疗疼痛方面相比较, B组明显好于A组 (P<0.05) ;而对于运动功能两组都无明显改善 (P>0.05) 。结论:此病治疗时主要以帮患者缓解疼痛为主, 可见使用神经松解加肌皮瓣覆盖的方法可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是缓解并发症疼痛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神经松解,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肌皮瓣覆盖,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瑞, 马跃文.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7) :792-794.
[2]马跃文, 孙瑞.乳腺癌术后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5) :572-574.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雌性Wistar大鼠(由扬州大学动物中心提供)60只,体重为180~200 g,随机分3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每组20只,每只右侧为神经外膜开窗吻合组,左侧不作吻合,为对照组。
1.2 模型建立[6]
1%硫喷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脱毛剂脱毛,碘伏消毒、铺巾,取锁骨下斜向外至胸大肌止点处作皮肤切口,长约4.10 cm,掀开皮肤,显露胸大肌,于止点内侧0.15 cm处切断胸大肌、胸小肌,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分离臂丛神经后束并切断。而后于右侧内侧束远端0.15 cm处外侧外膜开窗0.12 cm×0.12 cm,将桡神经于后束分叉远端0.15 cm处切断,远断端移至内侧束外膜开窗处,用11-0无损伤缝合线行两神经外膜端侧吻合4~6针。每只大鼠左侧后束切断后,不作吻合,为对照组。大鼠常规单笼饲养,分别于术后4、8、12周麻醉下行电生理、肌湿重及组织学检查。
1.3 肌电图检查
显露右侧桡神经及内侧束,切断内侧束分支,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吻合口近端,记录电极插入肱三头肌,刺激电压为6.5 mV,观察并记录运动诱发电位,测算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1.4 肌湿重的测定
完整取下双侧肱三头肌,去除肌膜,20℃分析天平称重,测定肌肉湿重。
1.5 肌纤维截面积测定
将称重后的肱三头肌用10%甲醛溶液固定、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肌肉最大横径处的横切面。瑞医图文分析系统进行肌纤维截面积的测定。
1.6 肱三头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
取肱三头肌冷冻切片,室温干燥30 min,滴加KarnovskyRoots液(1.3 ml 0.1 mol/L醋酸缓冲液中依次加入0.1 mol/L柠檬酸钠100μl、30.0 mmol/L硫酸铜200μl、蒸馏水200μl、5.0 mmol/L铁氰化钾200μl、硫代乙酰胆碱1.0 mg),37℃孵育30~40 min,苏木精复染5 min,树胶封片。瑞医图文分析系统进行运动终板面积的测定。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术后所有动物均存活,术后4周内大鼠前足趾甲色泽稍黯淡,足部皮毛稀疏,个别动物出现前足溃疡和自噬。12周后,大鼠右侧趾甲红润,足毛恢复正常,左侧无明显改善。右侧臂丛神经圆润、丰满、光泽度好,与之相连的肌群饱满、有弹性。而左侧臂丛神经菲薄、纤细,与之相连的肌群明显萎缩。
2.2 电生理检测结果
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加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各组间两两比较,**P<0.01
2.3 肌湿重称量结果
分别称取两侧肱三头肌肌湿重,结果显示实验侧肱三头肌肌湿重明显大于对照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组肌湿重逐渐增大,结果见表2。
各组间两两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4 肌纤维横截面积测定
术后4、8、12周组肌纤维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同一时间段比较,可见实验侧肱三头肌结构清晰,肌纤维粗大,呈正常肌肉形态结构;对照侧肌纤维萎缩变细,胞核集中,甚至出现肌纤维变性。实验组与对照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各组间两两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2.5 运动终板检查
实验侧运动终板面积大,结构清晰,着色深。而对照侧运动终板面积小,结构模糊,着色浅。实验组运动终板的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吻合组各时间组运动终板面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时间组运动终板面积下降显著(P<0.01)。见表4。
各组间两两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是二十一世纪显微外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对于一些复杂性的周围神经损伤,如臂丛神经损伤,历来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顾玉东首创的健侧C7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近20年来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然而,只有单一C7神经根作为动力源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显然远远不够。后经朱清远等改良,但毕竟会损伤其他动力神经的功能。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端侧吻合对治疗神经近端回缩或撕脱消失的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优点。神经端侧吻合即把根性撕脱的上、中干远端分别端侧吻合到下干的不同部位,或把根性撕脱的中、下干远端分别端侧吻合到上干的不同部位,这样不仅简化术式,并能避免神经移位术所造成的其他动力神经损伤[7,8,9,10]。
本实验通过建立端侧吻合技术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大鼠实验模型,研究了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情况,以及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变化。结果显示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加快,且肱三头肌肌湿重逐渐增加,肌纤维截面积增大,这说明在以大鼠为对象的臂丛神经损伤实验模型中,再生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而且能使失神经支配的效应器重新获得再支配。提示神经再生良好,功能逐渐恢复。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功能丧失,形态学表现为肌肉萎缩变性和纤维化,运动终板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赖于其与中枢神经元的完整联系,运动神经断裂后运动终板将逐渐发生退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3个月后,实验侧肱三头肌结构清晰,肌纤维粗大,呈正常肌肉形态结构。实验侧运动终板面积大,结构清晰,着色深。实验侧在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及运动终板的面积上均明显优于失神经侧,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端侧吻合对失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止失神经肌萎缩。
综上所述,端侧吻合作为修复神经损伤的一种方法,其简单易行,不易损伤供体神经[11,12],有可能成为处理臂丛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性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端侧吻合技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每只右侧神经外膜开窗(0.12cm×0.12cm),将臂丛后束损伤后的桡神经远断端端侧吻合于外膜开窗的内侧束远端0.15cm部位,左侧不做吻合。分别于术后4、8、12周在麻醉下行电生理、肌纤维截面积、肌肉湿重及运动终板面积的检测。结果:桡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加快,肱三头肌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值逐渐加大;实验侧与对照侧的肱三头肌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的面积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端侧吻合能促进臂丛损伤神经再生,并能保护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康复科2004年5月-2011年5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21例, 首诊时间为生后11 d到6个月。损伤部位:上臂型11例, 表现为患肢下垂无力, 不能做上举、外展、外旋及屈肘等活动;下臂型7例, 表现为前臂瘫痪, 患肢屈腕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手功能障碍;全臂型3例, 表现为患肢呈完全性、迟缓性瘫痪。其中年龄≤2个月的12例, >2个月的9例。以上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且经神经肌电图检查证实、X线检查排除锁骨骨折。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红外线理疗
取穴以手阳明经穴为主, 兼用局部经穴和奇穴, 取肩髃、肩髎、臑会、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交替使用。肝肾阴虚者配以肝俞、肾俞、阳陵泉等, 举臂困难配臂臑, 肘屈伸无力配内关、外关, 手内、外旋者配阳池、后溪、少海, 腕下垂配外关、四渎。使患儿患肢处于外展外旋位, 取上述穴位6~8个, 常规消毒穴位后, 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华佗牌, 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号, 规格:0.30 mm×13 mm) 快速进针, 施平补平泻法, 捻转提插使之得气后留针30 min, 期间运针3次;留针同时给予红外线理疗照射20 min, 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日施针1次, 10~1 d (依据患儿耐受情况) 为一疗程, 间休5~7 d后继续第二疗程。
1.2.2 推拿
患儿取仰卧位, 施术部位以手三阳、三阴经循经部位及臂丛神经支配区为主, 主要手法包括点、叩、揉、拿、捻等。点、叩以针刺选穴为主, 揉法以循手三阳、三阴的同时配合患肢关节被动运动, 拿法上肢治疗, 自上而下, 反复6遍, 用捻法分别治疗各手指, 30 min/次, 1次/d, 10~15 d (依据患儿耐受情况) 为一疗程, 间休5~7 d后继续第二疗程。1.2.3穴位封闭取穴以针刺选穴及损伤神经相应的夹脊穴为主, 取5 ml无菌注射器, 抽取鼠神经生长因子针20μg (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60051, 规格:20μg/支) 及维生素B12 1.0 mg, 与注射用水2~5 ml (依据选穴多少) 充分溶解、摇匀, 常规消毒所选穴位皮肤, 快速进针至皮下1 cm, 回抽无血时缓慢注射药物, 每穴约0.5 ml, 每2天1次, 10~15 d (依据患儿耐受情况) 为一疗程, 间休5~7 d后继续第二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5个疗程后评估, 评价患侧肌力用Lovett6级分级法, 神经损伤程度依照肌电图检查结果, 患肢活动与健侧比较。痊愈:患侧肘、腕、指关节屈伸功能正常, 活动自如, 肌力恢复至五级, 肌电图检查受损神经完全恢复;显效:患侧各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活动稍受限, 肌力提升二、三个等级以上, 肌电图显示受损神经有明显恢复;有效:患侧肘、腕、指关节屈伸功能较治疗前灵活, 肌力提升一级, 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功能较前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肌电图检查前后亦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症状改善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臂型、下臂型与全臂型痊愈、显效两两比较, 上臂型、下臂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全臂型,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年龄≤2个月的患儿痊愈、显效优于年龄>2个月的患儿,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2.3 所有病例经过5个疗程治疗, 痊愈14例, 显效5例, 有效2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常因出生时胎儿过重、胎位不正或接生不当, 在分娩过程中臂丛神经受到过度牵拉所致[2]。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痿证”范畴, 由于局部牵拉过度损伤筋脉, 以致经络瘀阻, 气血运行不畅, 肌肉筋脉失于濡养, 故出现肌肉痿软无力等症状。治疗上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大法。《黄帝内经》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痿证多由阳明气血亏虚, 筋脉失养所致, 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润宗筋而灌四旁, 因此针刺阳明经可以疏通经络, 补益气血, 气血充足, 筋脉得养, 痿证则缓, 且所取穴位多为臂丛神经分布及支配区, 通过对这些区域的刺激, 可以兴奋瘫痪肌肉, 有效避免因“痿”而长期不用某一肌群的“废用综合征”[3], 激发损伤神经的活性。在针刺同时予以红外线照射以温经活血, 使肌肤深处的毛细血管扩张, 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 加快炎性介质的廓清和组织水肿的吸收, 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及细胞修复过程;采用点、叩、揉、拿、捻等推拿手法可以疏通经气、调和气血[4], 同时患肢的推拿可刺激机体表面感受器, 调节大脑皮层被疾病作用所产生的失衡状态, 恢复其正常的兴奋与抑制过程[5],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穴位封闭可触及机体的局部感受器或神经干, 由刺激引起兴奋、发生冲动, 沿神经末梢经神经干传至中枢, 中枢按照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 产生一种调节作用, 以克服机体原来不能协调的异常现象[6], 而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 兼有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起生长因子的双重作用, 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发挥调节作用, 是参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7]。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减少受损中枢或外周神经元的变性死亡, 维持神经元存活, 诱导轴突生长, 促进髓鞘的形成及相应神经纤维的再生。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 可使损伤神经局部药物浓度增高, 循神经走向发挥其特有的治疗作用, 同时药物对经络穴位的刺激又可产生类针感样作用[8]。通过配合局部针刺、红外线理疗及推拿可帮助患肢的功能恢复, 故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臂丛神经损伤经常合并臂丛周围出血, 最后导致粘连瘢痕化, 主张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越早治疗粘连形成越少[9], 还可以减少关节僵硬, 肌肉萎缩、变性, 软组织挛缩等[10]。本研究表明, 对于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治疗越早, 恢复越好, 患儿年龄越小, 治疗效果越好, 疗程越短, 尤以2个月以内治疗效果最佳, 一般治疗1个疗程后肌力出现明显改善, 自主活动增多。对臂丛神经不完全损伤一般经过5个疗程康复治疗大部分可以恢复肢体功能, 对于臂丛神经完全损伤如果经过3~5个疗程综合康复治疗, 临床检查及肌电图检查无明显效果, 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果, 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56-757.
[2]孟秀会, 陈锦金, 宋娟.针刺推拿治疗小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16例[J].中医儿科杂志, 2011, 7 (3) :49-50.
[3]钟丽霞, 肖淑梅, 杨红琳, 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J].中国康复, 2010, 25 (4) :286-287.
[4]李毓, 金晓菊, 文娟.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42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1, 24 (1) :71.
[5]陈敏, 王彩姣, 刘彩霞, 等.穴位按摩在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14) :1280.
[6]李镤.穴位封闭疗法临床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15.
[7]方煜, 罗永湘.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运动纤维再生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4, 11 (5) :265-266.
[8]刘海珠, 梁伟艳.针刺为主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26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7) :1232.
[9]张希军, 庞向臻, 史彦香.推拿配合电针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20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5) :55-56.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骨科住院病人, 其中男8例, 女4例, 年龄17~41岁, 平均年龄29岁, 病程最短2d, 最长9个月;
1.2 诊断
12例臂丛神经损伤均按临床疾病标准[1]确诊。
1.3 排除标准
(1) 严重肝肾、心血管、造血系统等病变; (2) 精神病者。
1.4 治疗方法
主方:黄芪30g桂枝9g芍药12g生姜3片大枣12枚。根据患者不同证候特点进行加减:如见肌肉疼痛酸楚, 疼痛呈游走性, 恶风, 舌苔薄白, 脉浮紧, 可加防风、葛根等;如见肌肤疼痛较剧, 痛处固定, 遇寒加剧, 得热痛缓, 舌淡, 苔白, 脉弦紧, 加制川乌、姜黄等;如见肌肤麻木不仁, 重着疼痛, 舌淡苔白腻, 脉濡缓, 加薏苡仁、苍术等;如痹症日久, 肌肤刺痛, 活动不利, 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弦涩, 加桃仁、红花、当归等;如痹症日久不愈, 肌肉瘦削, 肌肤麻木不仁, 舌淡苔白少津, 脉沉细或细数, 加熟地黄, 桑奇生、杜仲、菟丝子等, 也可加少许虫药如地龙、蜈蚣、全蝎等。根据患者证候特点拟定方后交代患者中药一剂两煎后药渣不宜抛弃, 在药渣中加白酒热炒, 用布包裹后趁热敷患肩臂部约半小时。
1.3疗效观察
按照顾玉东臂丛神经功能评价标准[2], 肌力与感觉均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1954年颁布评定标准, 优:肌力Ⅵ以上, 感觉S3以上;劣:肌力Ⅱ, 感觉S2;差:肌力0-Ⅰ, 感觉S0-1。
2 结果
12例患者治愈5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1.67%。
3 病案举例
许**男, 32岁, 农民, 患者因压伤致双上肢麻木, 活动障碍2h于2009-05-08入院。诊断:双侧臂丛神经损伤, 经本院骨科"清创、营养神经"扩张血管配合高压氧、理疗等治疗后, 双上肢感觉运动均有所好转。患者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 请中医理疗会诊。经查:右侧上肢感觉麻木, 右肩抬举受限, 右肘、腕关节仍无法活动, 右手指可轻微活动;左上肢感觉己明显恢复, 左上肢各关节活动尚可。诊断:双侧臂丛神经损伤, 以右侧损伤为主。中医辩证:证系损伤肌肤经脉, 气血瘀滞, 肌体废用。予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温经通络兼以补肝肾。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用:黄芪30g、桂枝9g、芍药12g、当归12g、生地12g、姜黄9g、川芎9g、鸡血藤15g、丹参30g、生姜3片、甘草6g、大枣12枚, 每日1剂, 水煎2次后温服, 连服14剂, 嘱药渣炒酒热敷患肩臂。2009-07-20复诊, 查体:右臂可抬30度, 屈肘时可触摸至脐, 右前臂肌肉轻度萎缩, 五指略能屈伸, 不能对指。舌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继按前方加艹兔丝子15g、桑寄生12g、又连服14剂, 热敷同上法, 病情显著好转。于2009年8月5日再诊时, 右臂可抬至肩平, 右肘可屈曲摸头等, 手指己能对指。再继续服用14剂, 热敷同上法。一个月后电话随诊己恢复正常。
4 讨论
外伤导致臂丛神经损伤, 中医辩证从"血痹"施治, 而不拘泥于病因及西医病名, 治疗血痹, 重在振奋卫气, 温通阳气, 所谓气行刚血行。本方以黄芪为君, 补益在表之卫气, 充肌肤, 温分肉;桂枝解肌祛风, 通阳;芪桂同用, 固表而不留邪, 补中有通, 鼓舞正气, 祛邪气;佑以芍药敛阴和营兼除血痹, 使营阴充足, 血脉通行, 是治风先治血之意;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上病例在访方加入当归、川芎、生地, 与原方中芍药组成四物汤以调血补血, 使补而不滞, 营血调和, 所以分中, 芪桂助阳补气, 归、芍养血滋阴, 起到"不足者, 温之以气, 精不足, 补之以味"的作用, 又加入丹参、鸡血藤、姜黄以期养血行血, 舒经通络, 祛瘀生新, 痹症日久, 必损脏腑, 故方中配有桑寄生、艹兔丝子等以滋补肝肾, 填精益髓, 使生化有源, 生精血而充养肌肉。本人认为酒可温通经脉, 配合酒炒热敷后, 可促进神经恢复, 临床上配合外用, 优于单纯内服。
摘要:目的 观察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内服配合外用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煎服, 药渣加酒炒后热敷患肩臂部。结果 治疗12例, 治愈5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1.67%。结论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内服配合外用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效果良好。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中药治疗,内外兼治
参考文献
[1]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 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 23 (16) :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