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园共育

2024-06-22

幼儿园家园共育(精选12篇)

幼儿园家园共育 篇1

一、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内涵与意义

家园共育, 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抑或是幼儿园单方面地进行教育工作。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园共育对于幼儿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目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都非常重视家园共育, 我国的政策法规也积极提倡家园合作。

二、幼儿园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幼儿园或家庭对家园共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目前, 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仍不完善, 而且与小学教育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 所以即使现在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但幼儿园的家园共育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

(2) 家园共育中教师与家长的观念存在分歧或误区。幼儿园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学前教育方面的权威, 所以会要求家长配合自己的活动, 很少听取家长的意见, 从而使家长在家园共育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某些高学历的家长来说,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育儿观念, 所以可能会与幼儿园的教师在家园共育中存在观念的分歧, 如果不及时进行沟通, 必定会影响家园共育的效果。而对于某些低学历的家长来说, 他们觉得自己的学历不高, 所以会一味吸收幼儿园教师的育儿观念, 不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家园共育中可能会完全成为教师观念的执行者, 缺乏育儿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3) 家园共育的活动过于单一或未落实到位。目前幼儿园中家园共育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召开幼儿家长会, 根据家庭教育需求以及幼儿园教育需要, 幼儿园教师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 争取家园配合, 使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2) 举行亲子活动, 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活动, 亲密家园关系; (3) 利用园报和网站实现家园互动,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给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幼儿教育、保育知识的学习材料。所以不论是幼儿, 家长还是教师都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促进家园共育的策略

(1) 提高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 培养家长家园共育的意识。对于目前幼儿园家园共育重视度不够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幼儿教师的素质问题, 只有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使幼儿教师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其次, 幼儿园需要向家长传递家园共育的理念, 使其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

(2) 幼儿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交流。不管教师与家长的育儿观念存在多大的分歧, 但是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即通过双方的合作, 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 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 改变家长在家园共育中所处的被动地位, 寻求家园共育的最佳形式。而家长也需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活动, 并为教师的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 丰富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 将活动落到实处。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除了开展家长会、举行亲子活动和利用园报、网站等, 还可以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开展家长—教师岗位一日体验活动、做好家访和家长问卷调查工作以及定期举行育儿经验交流活动等。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活动形式, 最主要的是将活动落到实处, 教师应该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与家长进行家园共育合作, 而家长则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活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可以确信家园共育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重视家园共育, 合作促进幼儿园的家园共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6—117.

幼儿园家园共育 篇2

零食不可避免会成为宝宝节日饮食中的小插曲,是否需要限制小家伙们吃零食呢?什么样的零食更健康?

科学安排零食巧择时:两餐之间,上午9:30—10:00,下午睡醒觉后,晚餐前2小时左右比较理想;

恰限次:不可太频繁,否则,不仅宝宝的肠胃难以得到及时的休息,还有可能趁着过节,养成“嗜吃”零食的坏习惯;

严控量:再健康的零食,也只是正餐的“配角”或“助理”,担当的是滋养肠胃、补充消耗、延缓饥饿的任务,绝不可喧宾夺主、影响正餐的食欲;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127-02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关注的共同焦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秉持“家园共育”的教育观念,不仅能促进家庭和幼儿园良好沟通,还能增强教育合力。“家园共育”是指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把孩子培育好。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如何通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呢?我园成立五年来,结合本园实际,致力于“家园共育”工作的形式、内容创新,不断促进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关注下更好地发展。

一、明确角色关系,达成教育共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首先要从新生家长的引导开始。为此,新生入园前,我们认真组织《快乐入园不是梦》新生家长会,特别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在孩子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家长逐渐明白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家园共育便有了良好的开端。组织召开新生家长会时,我们先请家长观看记录孩子来园第一周生活情况的纪录片,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以及从“哇哇哭”到逐渐适应集体生活的情况,使家长感同身受教师的努力和辛勤付出,充分达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然后由园长具体介绍幼儿园的概况,重点介绍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新生家长会,不仅教会家长对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做些必要的准备,还能让家长对教师和幼儿园建立起最初的信任感,逐渐形成家园共育的观念。

我们深深意识到,只有家园的目标一致了,步调才会统一。家长中聚集着各类专业人士,每一个人都有其特长和优势,如果将这些家长的特长和优势与教师的教育优势结合在一起,幼儿园与家长便可以共同构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作团队,与孩子们共同成长。为此,我园每月都组织开展家长课堂,请相关的教师和家长一起参加,根据家长的需要举办家长课堂,如小班的《如何缓解入园焦虑》、中班的《家园因您而精彩》、大班的《有效的幼小衔接我们该怎么做》等,让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家长了解该年龄段幼儿的教育重点;同时,我们会针对家长某个时期对幼儿发展的某个关注热点开展家长课堂,如本学期同时在小、中、大班都开展了《孩子,我该如何爱你?》一课,受到家长的普遍好评。在课堂上,我们与家长共同探讨关于幼儿教育的经验或困惑,家长在课堂中收获了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生动的事例也引发家长对自身的育儿观念和方式进行了反思。这样的方式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定期召开家长会是加强家园共育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大胆创新家长会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家长听的家长会模式,重在让家长参与和体验会议的整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体验式家长会。传统的家长会往往成为教师向家长传授理论的单行道,很难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真正坦诚与密切的交流互动,不利于幼儿教育连续性的形成。我们在家长会中融入游戏、欣赏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采帧集》、观看视频、互相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家长会的参与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家长的参与热情逐渐提高,每一次家长会都达到了让人满意的效果。此外,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从新生入园到幼儿毕业,抓住幼儿成长每一阶段的需求,确定每一次家长会的主题,及时与家长进行前瞻性和策略性的教育互动,充分激发了家长的潜能与动力,让家长的每一次参与都能收获新的理念与感动,一起为孩子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的幸福奠基。

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长期的家园合作中,我们深刻意识到,一些家长本身就是现成的教育资源,如有的家长是警察,有的家长是消防员,有的家长在医院工作,有的家长是电脑专家,等等。我们经常主动争取这些家长的支持,让他们到幼儿园来,为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情况,或参与班级的区域游戏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也使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更加密切,家长和教师的合作教育得到了更好的整合。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主要教育方式,但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丰富的材料支持与准备,比如一些低结构材料、可利用的废旧物品以及与主题相关的材料等。因此,我们经常会向家长发出倡议,如一年一度的“我为幼儿园添绿色,美丽育才我的家”盆栽募捐活动,家长们都自觉自愿地参与,募捐到的盆栽让幼儿的植物园不断地丰富起来,园区的环境绿化也得到了改善;还有废旧物品征集倡议,让我们获得了非常丰富的环境创设材料,同时,这个活动让家长参与到环境创设的活动中,充分调动起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更有效地达成了优势互补。

三、成立家委会,做好管理

我园非常重视家长委员会的监督和服务工作。每学期,我园各班都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家委会成员人人热心、有责任、充满活力,通过帮助所有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和要求、协助幼儿园工作、对园内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协助教师组织家庭教育的经验交流等形式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来,充分保障了家委会对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参与权,这样就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网络,不断加强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沟通与配合,同时使家庭教育资源与幼儿园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家园明确各自职责,幼儿园与家委会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四、提供优质服务,相互支持

我园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服务意识,从服务者的角度考虑家长的需求。如家长晚接孩子时,我们要安顿好孩子;对生病的孩子,不仅要格外照顾好,还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的情况;在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活动为家长准备好茶水和椅子;在安排家长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家长的时间等。每一个细节的用心部署,都反映出我们的专业和敬业精神,这往往是最能让家长感受到和被感动的,家长自然会给予我们充分的理解和积极的配合。

我们认为,幼儿园必须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家长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能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因此,必须想尽办法让家长树立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家庭和幼儿园是“一车两轮”,幼儿园的事就是孩子的事,孩子的事就是家长的事,家长的事也是幼儿园的事。要使“一车两轮”的作用朝着良性方向前进,有一个重要的工作不容忽视,那就是幼儿园必须给每一个幼儿提供可发展的平台,这样家长才会积极投入到家园共建的行列中来。我园长期以来都很重视面向全体幼儿,认同每一个幼儿在发展中的差异,因此,无论在日常的学习中,还是在各类大小活动中,我们强调让每个幼儿都参与,一个也不能少。比如,每年11月举办的“我是阳光宝贝”冬季亲子运动会,我们要求家长、幼儿、教师全民参与,一起策划、一起组织、一起参与,使得幼儿园和家长更亲近了。每周一的晨会,我们也会邀请家长参与和观摩。在这样的氛围下,家长树立起了主人翁意识,逐渐理解和接受幼儿园的教育观念,从思想上对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从而在行动上努力配合幼儿园保教计划,积极投入到家园共育的活动中。

五、利用网络,科学引导

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的育儿知识匮乏。现代社会大部分家长的工作较忙碌,祖辈教育比较多,教师工作任务也多,诸多因素导致了传统的上门家访等家园沟通方式不够便捷、高效。网络是E时代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在工作中利用网络能有效促进家园的有效沟通。首先,我们利用幼儿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实用的教育资讯、育儿知识,让家长能随时随地了解到更加丰富的育儿知识,更好地达成了家园共育的同步;其次,我们利用QQ群、微信群,为家长和教师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教师、家长们在群里静下心来诉说幼儿在园、在家的一些行为、表现,双方再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更加具体、立体地了解幼儿,在教育幼儿时就能有的放矢,多方位促进幼儿发展;另外,幼儿园举办活动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我们会及时利用群消息通知家长,使信息沟通更加及时有效,活动的开展变得顺利、顺心……网络平台在家园沟通中的优势明显,它使幼儿园、班级的信息快速直观地传递给家长,也给家长提供了获取科学育儿知识的平台,使家园沟通更加便捷,使科学引导更加有效。

家园共育促幼儿健康成长 篇4

目前学前“ 小学化”教育的现象严重, 而它正是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下催生出来的。 家长把幼儿园教育的成果狭隘地界定为识了多少字, 学会了几道数学题!殊不知, 孩子纯真的天性, 就是在他们的这种美好愿望里一点点被抹杀掉了!

一、案例

我曾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我常去的理发店老板, 因忙于生意, 就将两岁多的孩子送入一家私立幼儿园。 孩子入园后, 每天要写16K一页的作业。 有次我去理发, 孩子正在大哭, 妈妈则在大声嚷叫:“ 一年还没上满, 就哭得不上了, 送去还放不下, 你想害死我啊? ”我告诉她:“孩子太小, 不要逼着写字, 否则她会厌学的。 把孩子送我们园里吧。 ”

去年前季, 我们接收了这个小朋友。 开始时她总是淘气, 不愿意上幼儿园。 要么哭闹, 要么动手打其他的小朋友, 要么乱跑, 要么抢小朋友的玩具。 性格显得很暴躁, 而且极不合群, 问什么都不吭声, 老师多次疏导效果都不好。

我开始特别地关注这个孩子。 每天早上、下午雷打不动地转班检查时, 我都会和这个孩子以不同的方式交流一下:有时在她画的画面上添一个小动物或一棵小树, 有时为她捏的小鸟添个翅膀, 有时为她折的五角星添个图案, 有时为她的玩具摆个造型, 或在她做游戏时轻轻摸摸她的头, 还常向带班老师了解这个孩子的情况。 有一天, 我问她为什么哭着不愿意来上幼儿园。 这个在别人看来是问题小孩的小天使终于开口说话了, 原来她是怕来幼儿园不会写字, 学不会儿歌, 被老师骂、被家长打。 我郑重地约孩子的妈妈跟她做了详细的交流, 给她耐心讲述了很多幼儿教育需注意的事情, 开导她要纠正以前那种过激的教育心理, 正确疏导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慢慢地, 这个孩子变了。 以前, 她不愿意进班里, 更不愿意问老师好。 渐渐地, 她喜欢上幼儿园了, 有了自己的小伙伴, 开始尝试问老师好, 见到我的时候有时会问一声:“ 园长老师好! ”

记得今年寒假后的一天, 这个可爱的小宝贝见面就说:“ 园长妈妈好! ” 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也确实让我很感动。这是多么彻底的信赖和敬爱啊! 正是有我们老师每天无微不至的关心, 有我们大家时不时的关注, 有妈妈正确积极的教育, 这个孩子的变化才是如此之大!

二、家园共育促孩子健康成长

1. 权威研究数据表明, 3~6 岁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黄金期, 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所以, 学前教育应该更多侧重于孩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交流、合作、礼让等多种情感能力的培养。 而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单靠幼儿园一方的努力, 显然是不够的, 还需要每个家庭都参与进来, 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科学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可以组织全体老师展开讨论, 就如何寓教于乐、让孩子快乐成长, 集思广益, 商讨对策。

2. 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 广泛组织各类活动, 不断创新游戏方式。

3. 幼儿园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活动, 让家长参与进来, 学习新的幼儿教育理念, 科学育儿, 并把这种家园共育活动常态化。

4.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 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 使幼儿在玩中获得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在玩中开发智力, 在玩中培养能力, 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懂得感恩、懂得合作、懂得礼貌、懂得交流。

例如, 在实际工作中, 我园本着“ 孩子快乐、家长放心、老师幸福”的办园目标, 在做好常规保教工作的同时, 多次举办了“ 母亲节”、“ 感恩节”、“ 幼儿安全”、“ 亲子活动”、“ 节日主题”、“ 季节主题” 等多种类型的主题校园开放活动, 让家长走进幼儿园, 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 亲眼目睹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 亲自参与幼儿的各类活动, 从而促进亲子感情。

再如, 我们还开设主题类家长课堂, 讲解幼儿心理、保教等知识, 及时与家长联系, 适时将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细微变化反馈给家长,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

如何达到幼儿园家园共育 篇5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一个学校最重大的事是教育孩子,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同样也是教育孩子。“互动合作”是当今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因此我们意识到:要有效达到家园同步、共育、同构,只有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对话、一致、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逐步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真正携手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

一、开发利用家长资源

(1)我请妈妈当老师,发挥家长优势

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强项。我们充分利用家长的优势,让家长客串教师,与教师形成优势互补,以充实幼教力量。我们开展了“我请妈妈当老师”的活动。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每位家长的职业、兴趣、特长,愿意给孩子们组织什么活动等。然后根据家长的特长和意愿,聘请他们参加相关的教育活动。首先,把家长请进幼儿园。翔翔的妈妈是位销售人员声音特别好听,我们和他共同上一节字宝宝课程,他给小朋友上起课来有声有色,还请了很多小朋友分角色朗读环节,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以后家长们各显所长,先后以“老师”的角色“介入”了幼儿园的活动。明明妈妈教小朋友们唱优美动

听的《小马》等等“我请妈妈当老师”的活动增强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活跃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气氛,孩子们感觉特别亲切,更为家园共育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梁。

(2)开展幼儿园特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

为了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教育,调动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我们经常开展各种特色集体活动动。以本学期的一次以“我健康,我快乐”的运动会为例,活动前,我们根据幼儿的提议,请家长和孩子老师共同参与运动会项目。活动那天我们做了简短的开场白,一场激烈地亲子互动式的运动会就开始了。我们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拔河比赛,老师一组,家长一组,幼儿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老师进行比赛显得非常激动和开心,家长直接介入教育活动,和幼儿老师平等交流,充分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通过活动,家长们体验了亲子互动活动的乐趣,增强了家园合作的信心,对幼儿园工作更关心更主动了。

(3)在幼儿园创设各种家园联系方式

我们幼儿园开设了多种家园联系的渠道,分别有园长信箱、家园联系册、家访、电访、网络交流、便条、幼儿园还召开家长伙委会,选派家长代表参加,并颁发伙委会委员的荣誉证书,利用园长、食堂工作人员与家长的双向沟通,家长参观食堂了解膳食搭配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等形式,积极搭建和谐家园关系,帮助家长对幼儿园工作 的进一步了解,达到共同创造和谐、温馨、快乐的理想幼儿园!

二、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整体教育水平

年轻的家长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工作压力很大,所处的环境、文化层次和职业也不同,他们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或对教育孩子感到很困惑。另外,一部分孩子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这些老人对孩子只会“宠”,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做到家园配合一致,家长工作就要因人而异。针对这些情况,我园首先进行“3―5岁家长对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了解了父母与幼儿一起活动的情况、父母对子女提供教育的条件、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和态度、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一致性等,对于获得的这些信息,我们感到了关注我园家长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整体教育水平的责任的重大,为此我们在园内开展了“教师教研会”,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们坐阵,以自身的经验、书上看到的理论来回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解决各种困惑。各班召开家长会时,总请上个别家长作个经验介绍,家长相互间进行询问、交流,他们间交流使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观念和做法上有了改观。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最深远,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家庭中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时时刻刻都影响幼儿未来人格的发展。老师和父母要如何配合才能教育出具有美好的心灵,具有创造力、有信心、有责任心、有责任感而且乐观向上的孩子呢?我们宝钢九村幼儿园通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架构起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心,达到家园一致的理想教育境界。同时也鼓

励社区的家长参与园所各项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园服务社区回馈社会帮助未来家长成长的途径。让幼儿在爱的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健康、和谐、快乐、积极的现代儿童。

家庭教育指导是幼儿园开放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意义及课程活动,了解幼儿园“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好配合老师的工作。第二: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发展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关知识,让家长重新考虑如何配合幼儿的发展运用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幼儿避免拔苗助长。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分享的益的育儿经验,帮助家长了解、重视民主、支持与关怀的教养态度,尊重孩子。

三、及时反馈,促进家园共同提高

我园十分重视家长的反馈意见,通过开展多途径的反馈活动,及时分析家长们反馈回的信息,认真整改,来促进家园的共同提高。总之,我们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实际行动使家长从自己孩子身上了解到老师的爱心和工作,增强了对老师的信任和理解,搭建了家园联系的桥梁,使幼儿园与家长没有了距离,共同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使我园的教育再上新台阶

家园共育促幼儿和谐发展 篇6

【关键词】家园共育;教育合力;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 619【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12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总则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随着《纲要》的贯彻与落实,家园共育引起了广大幼教者的关注与重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家园共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共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家园共育调动了家长们的积极性,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与健康快乐成长。家园共育具有以下功能:

一、改变家长观念,形成教育共识与教育合力

幼儿园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家长则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有些家长对孩子与教师期望过高,有些家长还存在家园共育上的误区。

案例一: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片面理解与误解。

家长1:老师,孩子在幼儿园应多学知识、多识字、写字、多做加减法。

家长2:老师,孩子交给你了,你好好教吧。

家长3:老师,我孩子不会解裤子,你抱着她解大便、小便吧!

家长4:老师,谁欺负我孩子,看脸被抓伤了。

家长5:老师,孩子在家未吃饭,你帮我给他喂牛奶、蛋糕吧!

家长6:老师,我的孩子在家不听话,你好好修理修理。

家长7:老师,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你只要管住他吃好睡好就是了。

家长8:老师,我孩子喜欢跳舞、唱歌,你多教教舞蹈、歌曲吧。

家长对孩子:你真笨,不能吃亏。记住别人打你一下,你就狠狠打他两下。

家长对孩子:上厕所叫老师给你解裤子。

家长对孩子:叫老师给你喂饭。

……

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还不够,认为幼儿教育是教师的事情,否定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与责任。要转变家长的观念,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总目标: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对孩子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为了实现总的教育目标(即大、中、小班教育目标)分解为每个学期、每月甚至每周更为具体的教育目标,并通过环境创设——主题墙、家长会、家长讲座、家园小报等形式展示给家长。还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仔细观察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与人合作、交往、动手操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方面来发现孩子与同伴的差距,以此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开始意识幼儿教育应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应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游戏,重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孩子。

二、尊重家长,开展和谐、快乐、健康而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

家园共育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动作用,尊重家长,珍惜每一次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取得家长的信任,以最大的耐心和真诚与家长交流。

案例二:生日,让孩子学会感恩。

倪玉嫣小朋友过生日了,妈妈带来一个大蛋糕,让她在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过生日。老师非常乐意,精心布置了生日庆祝会现场,将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中间用桌子摆放蛋糕,插上生日蜡烛。进行点蜡烛、吹蜡烛、分蛋糕、吃蛋糕。并与幼儿进行了有趣的对话。

活动结束后,教师将所拍摄到的照片放入环境创设中,并附上文字说明。幼儿入园时,可以自由观察、欣赏与讲述。抓住过生日这一契机,教师让孩子学会了感谢。只有当孩子深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时,才能真正做出爱父母的举动来。

案例三:家长、幼儿、教师共创区角活动

区角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他们可以在那里无拘无束,积极主动的、快乐的游玩与创造。而区角活动成品、半成品材料的投放需要大量收集或制作,需要发动家长与幼儿参加。为使区角活动顺利展开,教师可以是这样做的:及时召开家长会——说明开展区角活动的实际意义——了解家长的特长与兴趣爱好——邀请家长与幼儿收集废旧材料——邀请家长与老师制作——邀请家长观摩区角活动——与家长交流与分享(具体教学过程略)。

案例四:开展“运动、健康、快乐”活动

这是园本教研工作的突破口。工作出发点是让幼儿在运动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利用家长资源,大量收集与制作体育器械,大胆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开办家园“特色小报”

家园小报是以文字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其内容包括家园合作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方法;幼儿保健知识;幼儿园近期的教育活动与重大活动;幼儿的作品、照片等;还有一些与家长交流的话题、教师的感悟等。它留下了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足迹。

四、开展“亲子同乐、亲子联欢”活动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篇7

一、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

1. 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使幼儿养成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2. 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其责任心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我服务能力差,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因此,作为家长,要对幼儿讲清楚什么事情应该自己做。家长在生活中应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通过每一次的练习、操作激发其责任心。如,大小便后学着自己擦拭,为了指导孩子用正确的擦拭方法,家长可以为孩子创编儿歌或者手把手地教,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3. 让幼儿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体验愉快的感受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如,我们班的程程(化名)小班时自己吃饭都困难,天天到了午餐时间就开始哭闹,最后每次都以呕吐来拒绝吃饭。在和其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在家程程天天得有人喂,一边喂还要一边看电视、玩玩具,只要什么地方没满足他的要求就哭,结果把吃下去的饭都吐光,几次下来家长也没办法,只好依他,能喂着吃完就已经很满意了。进入幼儿园后,程程的父母对于他的教育方式有了改变,每次只要看到程程自己学着吃饭就鼓励他,还用不同的形式给予奖励,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了自己做事的信心。

二、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式

1. 通过家长会促进相互了解,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通过家长会进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系列讨论,有系统、明确的指导目标,有由浅入深转变家长观念、态度、行为的全班性家教指导活动。很多家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了解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家园共同确定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和措施。家园双方通过经常交流实施教育后的效果及时调节和补充教育方案,同时也交流各自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2. 家教现场研讨、辨析活动

我们利用情境创设、小品表演、语言表达、拍摄录像等,围绕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的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交谈,从而使家长在对特定问题的看法中形成一定的认识。家长们也都一致认为应该重视孩子出现的每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要求和行为,并加以鼓励和提供实现的条件。如,当你拣菜时,孩子要来帮忙,不要怕孩子会把菜弄得没法吃或是把地上弄脏,也不要认为会给自己添麻烦而不让孩子动手,甚至还训斥孩子。要知道,你的拒绝、训斥恰恰扼杀了孩子独立动手的意识。其实这正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好时期,应当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3. 个别指导形式

家庭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小班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如,班中的罗加(化名),由于她父母生育她时年龄偏大,所以对孩子是呵护有加,什么事情都包办到底,使得罗加在同伴面前显得很特殊,罗加也逐渐感觉到自己和同伴的区别,开始排斥父母的帮助。可是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罗加自理能力和同年龄的孩子拉开了一段距离,所以利用家园双方共同的探讨,一次次的家访使家长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罗加的父母也开始为孩子着急,并逐渐懂得了教育孩子的根本是什么,过分宠爱是害了孩子。通过吸取成功家教经验,罗加父母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罗加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渐增强。

4. 书面家教指导活动

书面家教指导活动虽然是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体系,但是研究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指导家长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组织家长间经验的交流上。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个别家长交流和电话联系等方式,把各种家长的指导方式进行了分析。针对家长指导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及时采用经验交流的方法,使家长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孩子的自理能力。不仅为家长们提供了成功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对有些家长的疑惑和难题进行讨论,使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产生了互动。

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一、幼儿园家园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的教育者, 也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体, 只有家园双方进行合作, 才能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但目前的幼教实践中, 家园合作共育的效果还不理想, 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家长, 对家园合作的内涵理解不够。

一方面, 幼儿园扮演着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的身份, 在缺乏对家长教育需求考虑的情况下, 或多或少改变了原有“本着平等的原则、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初衷, 给人一种幼儿园“要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感觉。另一方面, 家长也没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 与幼儿园共同合作教育孩子, 有些家长对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也只是被动参与。在对“家园平等合作、家园教育同步”理念的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实际开展的家园合作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

家园合作的教育效果有限。虽然幼儿园有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游戏, 但一般家长都没有时间来参与, 即使参与, 有些家长也认为和幼儿一起游戏也找不到乐趣, 回家后更不愿意和幼儿一起聊天、娱乐。家园合作多停留在表面, 很少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尽管幼儿园经常邀请家长来园讨论幼儿的生活, 但家园合作仍然不够密切, 两者常常脱节, 并且家园活动和家庭教育差距明显, 家园活动很少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3.幼儿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幼儿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误解为幼儿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幼时主要是长身体, 上小学才是教育的开始;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 教育就是老师的事, 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就行了;有的幼儿家长从未专门学习过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家园共育的观念薄弱。另外, 教育方法也不当。有的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智力开发, 不懂得非智力因素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或过分溺爱与保护, 或过分严厉经常打骂;也有部分家庭因三代同堂等原因, 造成了教养孩子的不一致。

二、强化幼儿园家园合作教育的对策

1.加强宣传, 促进家园信息交流。

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活动,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 促进家园间的信息交流。例如:利用橱窗、书刊、材料、校园广播等宣传方式, 向广大教师和家长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介绍园内发生的大事、学前教育的动态、孩子的各项活动以及有关科学育儿、幼儿卫生保健、常见病的预防知识等, 让家长利用接孩子时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 接受信息并付诸实践。

2.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 要随时适当地沟通。开辟家园共育园地, 除常规性的计划外, 幼儿园记录每天的动态信息, 并向每位家长反馈, 让家长心中有数。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特别是进步的地方进行展示, 如小朋友在活动中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如何合作等, 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并且, 配合相应的主题, 把幼儿在家的情况, 以汇报或便条的形式, 拿到班级交流。

关注个别化的沟通。个别化的沟通方式很多, 除家园联系册、家访、电访、网络交流、便条外, 还可以为每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册”, 向家长展示能反映孩子发展水平的作品、童言趣语等。把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照片、不同阶段的个案记录及动态发 展评价, 开放式地放在文化长廊或门口专用的展台上, 让家长随时能翻一翻、看一看, 这样既便于家长掌握自己孩子发展的轨迹, 清楚地了解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 同时也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合作关系。

3.运用语言魅力, 博得家长的共识。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他们百依百顺, 宠爱有加, 很难看出孩子存在的不足, 孩子入园以后, 身上的坏习惯就显现出来了。在家园交流中, 有的家长敢于正视孩子的缺点, 有的家长则不喜欢听老师说孩子的缺点, 尤其是那种告状、诉苦的交流形式。老师要巧妙地使用语言。

首先, 要先扬后抑, 即肯定孩子的优点, 然后点出不足, 这种做法家长易于接受。其次, 要避实就虚, 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正题, 待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 再自然引出主题。

如我班的一位小朋友, 经常打乱课堂秩序, 他周围的小朋友都不敢挨他坐, 我与他妈妈沟通时, 总是先谈一些其他的话题, 肯定他这段时间动手能力提高了, 绘画进步了, 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 他的妈妈不住地向我道歉, 还与我一同分析找出原因, 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总之在与家长谈孩子的缺点时, 要让家长明白, 谈论孩子的不足, 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 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家长就易于接受。

4.借助现代传媒手段, 传递真切信息。

在当前信息快速传递的社会, 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口传或纸面等传统方式, 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 (如电脑、报像机) 给家长传递更为真切的信息。老师可及时把幼儿在园情况, 通过图片及DV的形式, 发送到网上, 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 减少家长因不信任而产生的误会。

在小班上学期的家长会上, 我用摄像机拍下了幼儿在园一天的生活实况:吃饭、睡觉、喝水、入厕、游戏、做操等。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里活泼可爱, 还会自己吃饭、脱衣、睡觉的时候, 家长对我们的感谢溢于言表。在家长会上, 大家畅所欲言, 气氛活跃, 尤其是那几个平时闹情绪, 不爱上幼儿园的孩子, 以前家长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被小朋友欺负了、老师凶了, 看到录像后他们就放心了。很多家长由最初的担心、不信任, 转变到主动与老师交流。

现代传媒手段, 还可用于那些忙碌的、想关心孩子、想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却又无暇顾及的家长朋友。如:经常以短信的方式与家长预约在QQ见, 通过QQ了解孩子的进步与不足, 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种方法, 既能让家长放心, 又能鞭策我更加耐心、细心地对待每个孩子, 推动家园协调一致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园沟通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连成一体的主要手段, 沟通效果的好坏, 沟通目的能否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策略的优劣。只有针对家长的个性特点进行沟通, 才能引起家长的共鸣, 形成教育共识, 使幼儿园的家长工作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马爱莲.家园共育现状及其改善措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2]张建珍.家园共育袋[J].早期教育, 2002, (10) .

[3]康建婷.浅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J].科技信息, 2013, (01) .

幼儿园家园共育 篇9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幼儿行为偏异,改善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我们经常碰到有个别幼儿存在行为偏异现象。幼儿行为偏异具有很强的危害性。那么, 如何改善幼儿的行为偏异, 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共同研究和探讨。

一、幼儿行为偏异的主要表现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我们经常碰到有个别小朋友存在吮手指、啃咬指甲、夜间磨牙、拔毛癖、摩擦癖、撞头、屏气发作、遗尿、睡眠紊乱、异食癖、过度依赖母亲、电视电脑依赖等现象。我们把这种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的现象称作为幼儿行为偏异。虽然, 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这些幼儿偏异行为会自行消失。但是, 幼儿行为偏异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它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 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 也有可能给成年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埋下隐患。幼儿行为偏异有多种表现形式, 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 过度依赖

正常情况下, 婴儿首先与母亲在情感上发生依恋关系, 这种依恋对建立儿童早期的安全感颇重要, 是其情绪正常分化的前提条件, 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环境所必需的过程。但是, 这种过度依赖是幼儿对父母要求过多的帮助、感情和关注, 并与年龄不符合的一种不良行为, 是指发生于婴幼儿期在行为、情感、活动方面独立性不足, 过分依赖父母或养育者的行为。国内资料表明, 过度依赖在儿童群体中占到21%左右, 女孩多见, 甚至可持续到成年期。

2. 个性倔强

幼儿个性倔强主要表现为十分任性, 不听劝说, 常固执己见, 执拗, 好发脾气, 常发作激烈, 持续时间较长。突出的表现是抗拒、易激怒、好发脾气, 特别是个人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就大声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拒食、扔东西、拒绝排大小便、强占他人物品, 甚至打人等行为。一般在现场对其劝阻难见效, 多数要对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或很久无人理睬才可能罢休。

3. 吞食异物

咬吃非食物性的东西是最典型的表现, 咬吃的东西有灰泥、泥土、沙子、橡胶擦、头发、笔、纸、衣服等, 甚至吞食毛发、污物、尖硬石头、金属物等。有的儿童仅食某种物品, 有的则食多种异物。本症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很少持续至成人。

二、产生幼儿行为偏异的主要原因

无论幼教工作者还是家长, 我们都有必要分析幼儿偏异行为产生的成因, 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矫正。那么, 产生幼儿行为偏异的原因有哪些呢?任何幼儿行为偏异都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因素和幼儿的自控能力差, 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等自身原因以外, 还有来自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下面主要围绕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因素做一个简单分析。

教养不当及不良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是产生幼儿行为偏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在环境因素中, 家庭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在儿童出生以后, 不仅是儿童的养育者、监护者, 还是儿童的模仿对象, 也是儿童依恋的对象, 更是儿童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守护者。可以说父母的家庭教育观、教养方式、性格、文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儿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幼儿年龄小, 分辨能力很弱, 而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 喜欢模仿, 无论好坏都是兼收并蓄。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宠;有些家长注重孩子身体和智力方面的投资,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 顾不上管孩子, 认为有幼儿园老师管就行了, 看到孩子的偏异行为, 只是简单地说两句, 或者干脆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三、家园共育, 共同改善幼儿行为偏异

1. 注重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孩子的生活态度、个性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模式等人格模式的形成。作为家长特别是父母要担当教育好孩子的重任。 (1) 做好表率。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 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 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 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 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作息时间有规律, 有良好的业余爱好, 等等。 (2) 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不要把他当作私有财产, 或收藏或摔打, 由着家长自己的性子, 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同时, 还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3) 宽容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 以恰当的方式指出问题所在, 明确孩子改正的时间。 (4) 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 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 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5) 不断增加家庭教育投入, 智力开支。

2. 注重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一方面要定期对家长宣传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知识, 向家长介绍幼儿偏异行为对其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的危害, 让家长学会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应对政策;另一方面, 要定期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沙龙”“班级网页”“幼儿成长档案”“家长园地”“家校路路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对家长宣传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知识, 逐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同时, 家长要善于和孩子一同学习,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3. 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1) 培养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及时关注孩子的兴趣, 采取相应的措施, 让孩子开心地进行游戏,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2) 满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要满足, 我们都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对自以为是的孩子要积极引导。 (3) 冷静处理孩子的过激行为。在防范意外的情况下, 对其冷处理, 能使孩子认识到无理的行为是不会得到满足的, 从而不会通过故意违拗、发脾气来达到目的。 (4)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做事有主见, 对事有自己的看法。

4.注重改善孩子的教育方法

一方面, 存有行为偏异孩子的家长多参加亲子活动, 能多方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同时也能看到与其他孩子在行为上的差异, 对孩子存在的行为偏异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使那些原本出现行为偏异的孩子, 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温暖, 陶冶情操, 逐步改善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 老师不断根据幼儿的行为变化, 及时调整教育的策略,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中, 帮助和鼓励具有行为偏异的孩子努力和其他孩子一样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树立他们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朱家雄.第十讲:及时矫正幼儿的偏异行为.早期教育:教师版, 1992 (6) .

幼儿园家园共育 篇10

美国学者U·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 这种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的, 这些系统变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 从此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儿童的成长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我们要重视他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保证儿童的发展, 而幼儿园是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同时兼为家庭服务的机构, 由此可见家园共育对实现幼儿园的办学目标, 对幼儿园实施有效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园共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学知识表明, 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来自男女两性教育力量的影响, 因而学前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现状不能令人满意。据调查, 美国男性幼师占幼儿教师的10%, 日本男性教师所占幼儿教师的比例为7%, 荷兰、澳大利亚占6%, 而大多数西方国家男性教师所占比率均在1%~4%, 我国也不例外, 女性幼儿教师在比例和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基本上是女性一统天下, 这极易弱化男孩儿的阳刚之气, 导致儿童人格片面发展, 出现男孩儿女性化, 而男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介入, 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前教育机构男教师不足的遗憾, 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使儿童健康成长。

二家园共育能够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前儿童比喻成一块大理石, 把教育者比喻成雕塑家, 他认为这些雕塑家中第一是家庭, 第二是教师, 那么家园共育一方面是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环境,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孩子越小对父母的依赖就越大, 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就越大,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帮家长走出“重知识、轻个性发展”的误区。最近, 一项调查提出“幼儿也要减压”, 调查显示, 上海近五成的孩子有学习障碍、夜惊, 35%的孩子参加了各类兴趣班, 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站着的是一群“童年变质”的孩子和一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 但是他们是否会想到这种做法是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大量的事实证明, 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 当然这也与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个人素养有关, 那么这就需要幼儿园在做家长工作时发挥其主导作用,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学习掌握幼儿发展规律, 双方促进幼儿发展。

三家园共育能够提高家长关心、支持、参与幼儿园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在组织和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融入社会, 家园共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成为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 一方面幼儿园的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家长的监督评价也促进了幼儿园的管理, 成为幼儿园获得社会关注与支持、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桥梁。

幼儿园在与家庭、教师、家长的互动过程中要本着遵循信任的原则, 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那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呢?

第一, 日常交流。教师要把握好家长接送幼儿入园离园的短暂时间与家长接触, 了解幼儿概况;教师也可以建立班级博客, 将幼儿一日活动记录下来与家长分享, 让家长了解班级活动;教师可以建立班级QQ群, 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沟通交流, 教师随时反映幼儿在园情况, 交换孩子的成长进步, 关注幼儿在园在家存在的问题与需要, 以便采取措施, 使幼儿健康成长。

第二, 家长园地。幼儿园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在家长园地定期宣传科学的保教知识, 介绍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内容, 展示幼儿作品, 同时教师也可邀请家长在家长园地畅谈育儿经, 请家长将孩子创编的故事、照片放入家长园地展示, 让家长园地成为教师、家长、幼儿三方互动的桥梁, 有助于提高家长素质, 对家长的家庭教育也提供了帮助和指导。

第三, 开放日活动。幼儿园可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 请家长来园参观, 利用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兴趣特长等优势与教师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 参与教学, 家长就会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有直观的了解, 增进对教师的了解, 促进相互配合。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家园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还有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园合作的途径, 都可达到使幼儿园和家庭满意的效果。综上所述, 家园共育在幼儿园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谁把家园共育做好、做到位了, 谁就能获得社会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认同。

摘要:家长是幼儿园的服务对象, 同时也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家长与幼儿园的纽带关系对幼儿园实施有效管理影响很大, 因此幼儿园必须做好家长工作, 与家长积极联系, 引导、帮助、影响家长, 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家园共育,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44[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44

[3]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3]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

农村幼儿园如何有效促进家园共育 篇11

农村幼儿园要充分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认识到家园共育的不足,搭建好有效的家园沟通平台,普及幼儿期家庭教育知识,形成家园共育的氛围,让农村幼儿在科学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沟通平台 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正文:

兒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幼儿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教育的成功与否,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从大的方面来说,孩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在教育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

然而,目前在农村,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学前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留守幼儿也逐步增加。父母外出打工,多数留守幼儿都是爷爷奶奶带,即使父母自己带的,也多是因为事忙,把孩子往幼儿园一放,选择早送晚接,孩子一整天都关在幼儿园里。与孩子的交流时间相对减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即:“生活上缺少照料、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教育缺少监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如何在农村有效的落实家园共育?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并进,才能有效实现。

一、普及幼儿期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掌握教育艺术。

1、鼓励家长学习了解教育幼儿的信息与观念

儿童本位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其思想基础是以“人学”为前提的,强调幼儿是教育过程中积极的、主动的、创新的主体,不是单纯的被塑造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家教活动都要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核心。家长应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挣钱与培养教育子女的关系,履行为人父母的职责,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舍弃孩子教育。

2、引导家长认可游戏化教学,摒弃“小学化”思想。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农村大部分家长一味要求老师教孩子认字写字和做算术题。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甚至说:“幼儿园不教字,我还送孩子来上幼儿园干什么,不如让他在家玩玩。”、“你们不教字,我孩子上小学怎能跟得上?”针对这样的顾虑,我们召开家长会,围绕《指南》精神引导家长认识游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从理论上阐述游戏化教学的益处。

3、强调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

我国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出现4 2 1的现象。即四个老人、两个年轻的父母、一个小宝宝。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缺点,不仅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还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独立的机会,甚至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给家庭带来不幸。

家长要做到科学的,理智的爱孩子,不要那么浅薄和外露,要把爱藏起来一半。家长怎样摆脱对孩子的溺爱呢?

(1) 对孩子的无礼要求学会说“不”

有时候家长会觉得很难对自己的孩子说“不”,比如:孩子要求买玩具。一般的家长觉得能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之类,很难对孩子的这类要求说“不”。孩子小的时候提出的要求我们轻而易举就能满足,当孩子一步步成长起来,他们就会提出更多的要求,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有原则,即使是买玩具这种小事情,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要求是不可以的。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不应迁就或粗暴拒绝,而应该四两拨千斤,用行动告诉他:“不合理的要求,我不会满足你,只有你确实需要,我才会满足你。”

(2) 相信孩子

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就是从不相信孩子开始的。孩子的能力肯定是不如大人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小看孩子的能力,就算他们不具备处理事情的能力,但是他们可以学习。他们能够在挫折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如果孩子自作主张,干一些你看来是冒险的事情,不要急着去否定他,这往往是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果这种表现能够得到父母的积极回应,科学的引导将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二、搭建家园沟通平台

1、家长会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色,能与幼儿园更好地互动、沟通,创造出家园共育的有利环境,我们搭建了家长会这个互动平台。拉近幼儿、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距离,为幼儿园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利用短信、QQ、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家园交流。老师在平时活动中给孩子们拍好照片或视频存到手机中,利用休息时间发到群里,有了QQ、微信群家长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孩子们的最新动态,无论家长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宝贝。

三、帮助困难家庭,让幼儿找到幸福感

1、 给留守幼儿一个代管“妈妈”

家长不能当老师,老师可以当“妈妈”。迫于生计双双外出打工的家长,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以为孩子还小吃饱穿暖就行了。爷爷奶奶级的家长多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去麻将室打麻将,不参加家长会,不按时来园接孩子是常有的事。从来不问孩子的表现,不问孩子的发展,还时不时埋怨老师事多。针对留守幼儿这样的情况,我们园给留守幼儿安排一个代管“妈妈”。代管“妈妈”开展工作,首先,约谈爷爷奶奶,跟他们说家长需要为孩子做哪些事,强调家长要做的不仅仅是吃喝。然后,联系孩子的爸爸妈妈,与他们沟通孩子目前的不良家教状态,让其引起重视,建议家庭分工从孩子成长出发加以调整。最后,遵照代管家长制度,代管“妈妈”喊孩子“宝贝”,主动亲近孩子,常常把孩子抱进怀聊天。定期去孩子家中,给孩子洗澡换衣服,打扫房间卫生,陪孩子种花种树,给孩子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知识。

2、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

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没有营养早餐,没有称心衣服,没有漂亮的发饰,缺少自信的神情。例如:大班伍兰小朋友家庭遭遇不幸,叔叔患白血病,爸爸出车祸,奶奶双目失明。当孩子穿着脏乱,眼神惶恐地站在我面前时,我的心被揪紧了。怎么办?我们幼儿园老师必须要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写捐款捐物倡议书、申请资助、与爱心家庭结对子。我们收到善款,收到小学生捐的衣服,老师们常轮流去伍兰家给她梳漂亮的辫子,给她讲故事,和她一起玩儿。孩子逐渐走出家庭的沉重,慢慢开朗起来。

幼儿园家园共育 篇12

关键词:家园共育,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心理健康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是现在很多问题的出现, 都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发展幼儿心理健康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就目前状况而言, 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

搞好家庭教育, 首先, 需要父母要具有健康的心理, 同时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 重视榜样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原本有一个完整的家, 在她三岁那年, 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当年又再婚。她和爷爷奶奶生活。从她能记事起就生活在充满战争的家庭里, 爸爸、继母、奶奶三天两头打着罗圈架, 她在缺乏爱的打击下长大。因此, 她变得孤僻、害怕、失落、封闭、自卑, 当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谈论自己的家庭时, 她总是悄悄地把自己的心藏起来, 从不插言一句, 深怕有人问她家里的事情, 有时她会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哭泣。但作为一名学生, 她的成绩却是名列前茅, 她刻苦的钻研精神得到了教师的称赞和器重, 她成功地掩藏着自己, 没有人知道她的秘密, 从小养成的自卑却始终困扰着她, 使得她对交往有着由来已久的恐惧, 影响了她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是一个悲剧, 也是一个警醒。

其次, 家长要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品质教育。

1. 正确看待自己。

一个人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教育幼儿, 当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 这确实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但是不要忘记这里也包含着家长的培养, 教师的教诲, 同学的帮忙, 环境的助力。切记不要以己之长与别人之短相比较。只有全面的、客观的、历史的比较才能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 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要使自己做到:自强、自立、自知、自控。

2. 培养谦虚美德。

陈毅元帅曾有诗一首:“九牛一毫莫自夸, 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 成由谦逊败由奢。”这首富有哲理的诗告诉我们谦虚和骄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谦虚的美德历来被称作“一切美德之冠”, 越是有知识的人, 越会感到自己的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 正是这个道理。俗话说得好:“越饱满的谷穗, 越是低下自己的头”;田里面, 高高扬着自己头的一定是稗子。谦虚的人既尊敬他人, 也受他人尊敬, 拥有这种利人利己的美德何乐而不为呢。

二、发挥幼儿园教育的功能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人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 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因此, 幼儿园要加强对教师开展全员培训, 让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改进教育教学的行为范式。教师要与幼儿有良好的感情交流与沟通, 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彼此才能产生亲近感、认同感, 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力就越大, 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幼儿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 使不同才能的幼儿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 体验取得成功的喜悦, 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薄煤层采煤机摇臂设计下一篇: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