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的家园共育

2024-10-04

幼儿德育的家园共育(精选12篇)

幼儿德育的家园共育 篇1

生活自理能力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如,小班幼儿会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睡觉前会把脱下的衣服折叠整齐等。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通过自我服务、自我锻炼,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动手操作。成人要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图书等,注意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

一、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

1. 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使幼儿养成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2. 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其责任心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我服务能力差,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因此,作为家长,要对幼儿讲清楚什么事情应该自己做。家长在生活中应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通过每一次的练习、操作激发其责任心。如,大小便后学着自己擦拭,为了指导孩子用正确的擦拭方法,家长可以为孩子创编儿歌或者手把手地教,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3. 让幼儿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体验愉快的感受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如,我们班的程程(化名)小班时自己吃饭都困难,天天到了午餐时间就开始哭闹,最后每次都以呕吐来拒绝吃饭。在和其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在家程程天天得有人喂,一边喂还要一边看电视、玩玩具,只要什么地方没满足他的要求就哭,结果把吃下去的饭都吐光,几次下来家长也没办法,只好依他,能喂着吃完就已经很满意了。进入幼儿园后,程程的父母对于他的教育方式有了改变,每次只要看到程程自己学着吃饭就鼓励他,还用不同的形式给予奖励,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了自己做事的信心。

二、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式

1. 通过家长会促进相互了解,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通过家长会进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系列讨论,有系统、明确的指导目标,有由浅入深转变家长观念、态度、行为的全班性家教指导活动。很多家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了解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家园共同确定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和措施。家园双方通过经常交流实施教育后的效果及时调节和补充教育方案,同时也交流各自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2. 家教现场研讨、辨析活动

我们利用情境创设、小品表演、语言表达、拍摄录像等,围绕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的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交谈,从而使家长在对特定问题的看法中形成一定的认识。家长们也都一致认为应该重视孩子出现的每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要求和行为,并加以鼓励和提供实现的条件。如,当你拣菜时,孩子要来帮忙,不要怕孩子会把菜弄得没法吃或是把地上弄脏,也不要认为会给自己添麻烦而不让孩子动手,甚至还训斥孩子。要知道,你的拒绝、训斥恰恰扼杀了孩子独立动手的意识。其实这正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好时期,应当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3. 个别指导形式

家庭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小班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如,班中的罗加(化名),由于她父母生育她时年龄偏大,所以对孩子是呵护有加,什么事情都包办到底,使得罗加在同伴面前显得很特殊,罗加也逐渐感觉到自己和同伴的区别,开始排斥父母的帮助。可是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罗加自理能力和同年龄的孩子拉开了一段距离,所以利用家园双方共同的探讨,一次次的家访使家长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罗加的父母也开始为孩子着急,并逐渐懂得了教育孩子的根本是什么,过分宠爱是害了孩子。通过吸取成功家教经验,罗加父母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罗加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渐增强。

4. 书面家教指导活动

书面家教指导活动虽然是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体系,但是研究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指导家长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组织家长间经验的交流上。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个别家长交流和电话联系等方式,把各种家长的指导方式进行了分析。针对家长指导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及时采用经验交流的方法,使家长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孩子的自理能力。不仅为家长们提供了成功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对有些家长的疑惑和难题进行讨论,使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产生了互动。

摘要:<正>生活自理能力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如,小班幼儿会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睡觉前会把脱下的衣服折叠整齐等。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通过自我服务、自我锻炼,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动手操作。成人要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图书等,

幼儿德育的家园共育 篇2

河东区第二十二幼儿园

刘长影

何秋霞

幼儿自我管理的动力来源于自我服务,自我服务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求。但由于家长的溺爱,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普遍很差。表现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看了图书,玩了玩具不知道主动还原,衣服不会穿脱,鞋子不知反正,不会吃饭等现象。更有幼儿在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现出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在家里连最简单的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意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家长做,而家长又一味地依从,这就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家长经常抱怨孩子在家和幼儿园两种表现。可见只有幼儿园、家庭密切配合,对幼儿要求一致,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往往与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有紧密的联系,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对幼儿进行早期的行为指导,有益于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我们以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为主要途径,在如何提高小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家园合作策略。

一、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

家园合作首先要求合作的双方,即教师和家长要有平等的态度,任何一方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的态度都会让另一方退缩。因此在日常与家长沟通中,我们不以自己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比家长懂得多的教育知识,具有比他们强的教育能力自居。而是把自己看成与家长一样的幼儿教育的主体,相互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的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合作的态度,参与家园活动。就这样班内许多家长看到教师的诚心都积极参与班内的活动,提出自己在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中自己的一些观点与看法。例如:胡靓婧的妈妈提出:“孩子们最听老师的话,老师应针对幼儿情况给每个孩子制订在家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计划,由家长来记录实施。”我们采纳了家长的建议,为每一名幼儿建立了自我管理计划,实施后收到好的效果。在孩子们的进步中更提高了家长参与班内活动的积极性。

二、指导家长参与教学,做一个观察者。

由于家长与幼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最为直接,没有谁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是了解孩子的最佳渠道。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家长的直接参与,即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幼儿园是多么重要”进而大大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增强与教师的合作意识,丰富其育儿的经验,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在半日开放活动中,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一张观察记录表,指导家长随时观察记录孩子的表现,最后请家长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价。石胜男的爷爷说:“本次活动锻炼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生活本领,增强了家务劳动的能力,这些表现在家中也能体现一些,感谢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胡月峥妈妈说:“以前孩子在看书时候坐不住,现在孩子能够自己安静看书,看完后也知道放回原处。”在回答“参加本次活动您有何感想”中,许多家长认为:在家中应多给孩子提供干家务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在生活劳动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这种参与式家园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家长观察孩子的目的性,配合完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也为教师寻求适宜的教育方法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家长了解教师的专业技能,激起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敬佩感。更好的实现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进步与成长,了解教师工作的繁琐和辛苦,他们心中的那份信任就会油然而生,激发他们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为家园合作架起桥梁。

三、以生活教育为核心,构建家园共育的内容和方式。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孩子发展,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应成为家园共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生活教育的实质是习惯的养成,也就是幼儿在自我管理方面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如:按时作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自我服务等等,重在展现来自于幼儿生活又用于幼儿生活的“活知识”重在使幼儿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布置小鱼“吹泡泡”的墙饰,让幼儿喝完一杯水就在自己做的小鱼嘴边有规律贴上一个图片,今天喝了几杯水,小鱼嘴边就有几个泡泡。以前孩子没有好的饮水习惯,家长和老师都很担心,每天没有充足的饮水是不行的。通过该活动,不爱喝水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的自觉饮水,离园时都很开心的拉着家长的手一起数着小鱼所吐的泡泡数,渐渐的孩子们都能在口渴时自己自觉的饮水了,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我们共同商讨家园一致性的方案,并约法三章。首先指导家长在家中不要过渡溺爱、娇惯、迁就孩子,能让他们自己做的事,决不代替,不良习惯及时纠正;其次,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一开始就不允许做,并坚持到底;第三,对孩子多进行正面教育,家长不能对幼儿进行打骂、体罚。我们共同遵守这一规定,渐渐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玩具到处乱扔的孩子不见了,起床后都能自己穿衣服、鞋子自己能找到自己穿上、看电视、玩电脑得到了合理的限制、能安静看书了等等。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减轻了家长与教师的许多工作量。双方的一致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为家长提供优秀育儿经验共享的交流时机。

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他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育儿经验,我们通过家长会各抒己见,谈谈自己指导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让大家取长补短。比如有的家长提出孩子在家不肯自己穿衣服,几个有经验的家长就各自介绍自己成功的做法与孩子比赛,奖励,制定家庭生活计划等。大家在热烈的交流气氛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利用亲子活动机会,带领幼儿外出参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家园共育农村幼儿 篇3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实现家园共育是建设高质量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对于身处在农村的家长来说,文化程度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职业、思想、状况,对孩子的期望各不相同,千姿百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可以说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家庭教育,所以农村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园共育尤为重要。

目前,在农村地区部分家长对家园共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交了学费,孩子就该归教师管,教育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家长只要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可以;至于和教师沟通,对他们而言似乎根本就不需要或者不重要。由于家长对教师工作不够理解、教师的家长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幼儿园开展的家长工作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徒增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并没有达到家园合力的效果。由于家长和教师双方存在观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导致家园共育中出现家长和教师不配合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1、注重与家长的情感交流

幼儿一来到幼儿园,幼儿园就与家长建立了家园关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和幼儿园的目的是一致的,但由于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各不相同,为了达到家园教育上的一致性,我们在家长工作中突出了一个“情”字,即情系家长。首先,在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对家长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将家长工作渗透到教师的师德、教育能力考核中,引入到规范保教行为之中;其次,通过具体的指导,如向家长介绍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幼儿在园表现,要求家长在家对孩子的教育与幼儿园“同步”和“一致”;再次,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推进一些有利于幼儿且能为家长解决实际困难的举措,如延长幼儿在园时间、帮助有接送困难的家长接送孩子、备病号饭等。近两年来,幼儿园组织的大型活动均安排在休息日,使大多数家长不会因为参加幼儿园的活动而耽误工作。每当家长遇到教子困惑时,我们能及时给予指导或共同探讨教育方案。有时家长和教师会因为一些问题发生矛盾或误会,我们总能耐心地了解情况,并做深入调查,分析原因,做出妥善处理,努力使家长心服口服。实践证明,我们的一切工作以幼儿为中心,怀着一颗真诚之心与家长交朋友,幼儿园的工作就会得到家长的主动配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主动取得家长的信任

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家园合作是否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是否与他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当幼儿园教育满足了家长和孩子的合理需求, 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就会提高。家园工作中, 教师应尽量主动接近家长, 询问孩子在家的表现。教师应时刻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 善于用心观察孩子在园的一举一动, 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 取得家长的支持, 家长才会化被动为主动, 配合教师的工作, 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同步, 从而达到家园合作的目的。

教师想要赢得家长的信任, 获得家长的认可, 就应该尊重家长, 友好地对待家长, 把家长当做自己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工作做得好, 态度认真、友好, 相信家长会更敬重、信任教师, 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工作, 这有助于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关系, 使家园合作良性循环发展, 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3、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应发挥自己的各种优势,将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定期组织家长来园参观学习,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化,学习内容侧重培养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家园间的合作通常会因为花样繁多的活动和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在不知不觉中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使家园合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教师在组织开展家长工作时,要尽量为家长着想;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考虑到家长的时间、精力、能力,不为难家长,不提出一些过高或无理的要求。 确保家园合作的成效。

4、建立起与家长的合作关系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是家园共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办园思想的体现。家长是幼儿园重要教育资源,除上面提到的家园活动及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部分管理工作,这样有利于幼儿园工作质量的提高。每学期工作计划出台前,我们都请家长委员参与计划的讨论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家长委员的监督评估作用,力争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都征得家长的认可。如上半年因为教师紧缺及班额等问题,本想将一个班级撤并,在征求家长们的意见之后,发现大多数家长不愿意撤班,所以我们及时调整了策略,做好相应的工作,保留了该班级。每年为了了解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度,也为了检验教师的工作我们都要情家长委员拟定评估标准,并以家长委员会的名义将评估表发放给全园家长,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和合作。而家长们的反馈意见将作为我园职工考核的依据之一,使家长的监督正真落到实处。

关于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研究 篇4

家园共育, 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抑或是幼儿园单方面地进行教育工作。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园共育对于幼儿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目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都非常重视家园共育, 我国的政策法规也积极提倡家园合作。

二、幼儿园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幼儿园或家庭对家园共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目前, 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仍不完善, 而且与小学教育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 所以即使现在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但幼儿园的家园共育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

(2) 家园共育中教师与家长的观念存在分歧或误区。幼儿园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学前教育方面的权威, 所以会要求家长配合自己的活动, 很少听取家长的意见, 从而使家长在家园共育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某些高学历的家长来说,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育儿观念, 所以可能会与幼儿园的教师在家园共育中存在观念的分歧, 如果不及时进行沟通, 必定会影响家园共育的效果。而对于某些低学历的家长来说, 他们觉得自己的学历不高, 所以会一味吸收幼儿园教师的育儿观念, 不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家园共育中可能会完全成为教师观念的执行者, 缺乏育儿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3) 家园共育的活动过于单一或未落实到位。目前幼儿园中家园共育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召开幼儿家长会, 根据家庭教育需求以及幼儿园教育需要, 幼儿园教师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 争取家园配合, 使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2) 举行亲子活动, 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活动, 亲密家园关系; (3) 利用园报和网站实现家园互动,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给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幼儿教育、保育知识的学习材料。所以不论是幼儿, 家长还是教师都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促进家园共育的策略

(1) 提高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 培养家长家园共育的意识。对于目前幼儿园家园共育重视度不够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幼儿教师的素质问题, 只有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使幼儿教师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其次, 幼儿园需要向家长传递家园共育的理念, 使其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

(2) 幼儿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交流。不管教师与家长的育儿观念存在多大的分歧, 但是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即通过双方的合作, 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 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 改变家长在家园共育中所处的被动地位, 寻求家园共育的最佳形式。而家长也需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活动, 并为教师的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 丰富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 将活动落到实处。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除了开展家长会、举行亲子活动和利用园报、网站等, 还可以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开展家长—教师岗位一日体验活动、做好家访和家长问卷调查工作以及定期举行育儿经验交流活动等。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活动形式, 最主要的是将活动落到实处, 教师应该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与家长进行家园共育合作, 而家长则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活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可以确信家园共育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重视家园共育, 合作促进幼儿园的家园共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幼儿德育的家园共育 篇5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特别指出“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方教育理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家庭与幼儿园这两大教育环境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因此,重视家庭教育,做好家长工作是幼儿园每个教师的重要职责,做好家长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幼儿发展。《纲要》对于家园关系的出发点是家园的密切合作,而其落脚点是“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长工作还会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开拓,有待于我们今后不断钻研和提高,只有家园配合一致,才能真正实现因人施教,才能使教育的微环境充分体现,才能对每个幼儿实现良好的个性化教育。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生活能够遵守习惯定律。改善幼儿对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态度,使幼儿形成有责任保持卫生的初步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使幼儿终生受益。

2、探索对幼儿进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三、研究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

四、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课题实施

2、通过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存在的问题召开家长会

3、收集整理信息,敲定实验方案。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幼儿习惯的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以便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我们通过座谈、走访、向幼儿家长及教师发放关于《幼儿习惯现状的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到大量关于当前幼儿习惯的信息,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类与整理,通过认真的分析与综合,形成了《当前幼儿习惯现状的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在认真学习理论与收集整理信息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认真的分析与讨论,从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课题研究的对象、目标、方法、原则、措施、内容、步骤等八个方面,制定出了实施方案。

4、加强家园合作,共促习惯养成

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学校和家庭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应该成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导师,因此,我校十分注重与家庭教育的配合。一方面,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题实验的主导思想,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老师们一边探索,一边完善工作方法,将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辐射到每一个幼儿家庭,争取家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配合幼儿园做好教育工作,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与巩固。在家长的共同配合下,大部分的幼儿习惯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一些家长也从中受到教育。

5、评选卫生之星

要说老师不会表扬和鼓励孩子,大家可能都不会相信,“表扬和鼓励人谁不知道啊!多夸夸他能干就行了呗!”然而有针对性的表扬才能促使幼儿长期保持良好的习惯,纠正不良行为。经过不断尝试改进评选好宝宝的方法。老师除了根据每天孩子的情况进行即时表扬,还进行每日的“我是好宝宝”评选,每天侧重两至三个方面的评选内容,让幼儿知道好宝宝的表现很多,一月后进行每月卫生之星的评选,并将选出的卫生之星照片布置在版面上。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个小朋友一本家园联系表,在家园练习本上每一栏写上一:早睡,早起现象,二:早上洗脸刷牙现象,三:吃饭不挑食的现象,四;出门有礼貌问好的现象。。让家长如实的监督,给予评论,我们老师在给予小红花,每周评比出“最棒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都变了个样,都变的行为规范听话的乖宝宝了。通过此方法得到家长的重视。孩子家长都开心

有所了解,从而重视一些好的习惯的好的教育,让家长从心里去重视。

每周三我们大三班都会举行叠被子比赛,培养幼儿独立性。我们会邀请孩子的家长来校观看。对于获胜的一方我们都会给予表扬,家长既开心孩子也得到了鼓励。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有好多家长给我反映,我们的孩子现在可懂礼貌啦,见到长辈会主动问好,每天不用我在叫他起床都是他早早的起床叫我,一看到孩子听话我们家长就会表扬他们。听到家长的反馈身为老师我们也很开心,孩子在进步,家长开心,说明我们老师的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6、课程展示

身为老师的我们,我们要给与家长宣传一些科学知识,拓展家长的视线,同时向家长展现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家长明白我们的教学,从而回家可以传授给我们的孩子。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鳯,对待孩子的要求特高。然而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死板的让孩子去学习,从而打发了幼儿的积极性。使孩子达不到对学习的高兴趣。于是我开展半日活动,将我们的课展现给家长看,让他们感受课程的有趣性。随后,我有开展家长会让家长和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谈谈感受。让家长学以致用,也让家长像我们老师一样用科学的方法有趣的引导孩子。

7、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一个孩子的发展不单单靠我们老师的教育及引导,俗话说的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都不能起到模范作用,孩子又该如何去成长去学习呢!”幼儿园只是孩子临时的暂住地,临时的教育,老师与家长一起寻找原因,寻求解决方法。要求家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改善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把幼儿在园的情况及时向家长反应,同时也请家长把幼儿在家的情况如实向老师反应,这样家园共育,积极配合,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研究成效

1、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交流,探索与实践,课题组成员的理念在逐步地更新,研究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大。

2、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实践,我们不断地实施着家长工作的新途径,觉得开展的这些家长文明公约、评选好宝宝、评选好家长、家长沙龙、结对协作互助等工作的开展对幼儿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来参与活动的家长数量在逐渐增多,参与的家长的观念意识在逐步的转变;他们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更高地认识,对自身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地改善;同时我们发现家长对课题活动进展情况也越来越关注,每一次组织活动时都能吸引一些家长的参与,个别家长还能主动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出谋划策。

六、总结

幼儿德育的家园共育 篇6

下面,我们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谈谈如何抓住家园共育的契机,促进幼儿的发展。

婷婷似乎在用全身的力气拧着榨汁器,虽然我们老早之前就布置过学习使用榨汁器的家庭作业,但婷婷好像并不太会使用。由于过于用力,婷婷的小脸儿憋得通红。

老师走到婷婷跟前问:“你喜欢这项工作吗?”

婷婷:“嗯,喜欢!”

老师:“那你在家里时,也经常榨果汁吗?”

婷婷:“妈妈不让!”

如果是一个用心的老师,应该对“妈妈不让”这句话十分敏感,并马上意识到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定的问题,并想办法与婷婷的家长进行沟通,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建立起正确的游戏价值观,从而支持幼儿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一、引导家长认识游戏活动的价值

游戏活动符合幼儿天性,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对于幼儿来讲,游戏就是学习,而每个幼儿从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不一样的。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家长也应该给予幼儿游戏的自由。通过游戏,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好地观察幼儿,从而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知道如何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怎样用更好的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二、让家长意识到学习榨汁这项活动对幼儿的意义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应该告诉家长:看似简单的榨汁活动,幼儿能从中学到许多东西。榨汁之前先要把橙子洗干净并切成两半,幼儿就需要学习如何清洗水果、如何安全使用水果刀、如何把橙子切成等分的两半……榨汁的时候,幼儿必须双手配合,一手扶底座一手拧动榨汁器,把橙子倒扣在榨汁器上,用力拧动榨汁器。橙汁榨好以后,幼儿还要把它们分成许多份,让身边的小伙伴们饮用。幼儿的数学能力、精细动作、社会性、自理能力等都从中得到了发展,这对幼儿来说是巨大的收获。

三、针对家长心理合理引导

一些家长害怕幼儿在榨汁过程中发生危险,或是不喜欢幼儿把果汁、残渣等弄得满地、满桌子都是,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我们可以针对家长的这些心理,告诉家长只要合理引导、用心保护,幼儿完全可以自己安全地榨好一杯果汁,并且可以自己收拾用具,自己打扫桌子和地面。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还可以学会统筹安排、有序地做事、照顾环境。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适当为家长提供游戏案例或游戏材料单

很多家长虽然了解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价值,但因为没有经验,对于带领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为家长提供一些游戏案例或游戏材料单。比如幼儿在入园前熟悉幼儿园环境时,家长就可以跟幼儿玩“上幼儿园”的游戏。为了减少幼儿的恐惧感,家长可以和幼儿互换角色;中班幼儿特别喜欢榨汁的游戏,我们也不妨提醒家长在家备一套榨汁器,满足幼儿的需要;大班幼儿容易对迷宫和棋类游戏产生兴趣,我们可以为家长提供各式各样的迷宫样图以及各种棋类名称及玩法……这样的家园共育,才能真正联合幼儿园和家长的力量,共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美德家园共育策略探究 篇7

一、幼儿美德教育应具备“美”的教师和家长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家长是幼儿的启蒙者,教师和家长又同时应是美德教育的引领者。榜样引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对于幼儿美德教育尤为重要。幼儿模仿性极强,他们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观察最细,感受最深 ,教师美的言谈举止、气质形象就是他们直观的、活生生的学习榜样。此外,教师还肩负着探究家园共同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教育策略的重任。

作为家长,也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美好品德的榜样,要成为孩子效仿的表率并以此影响教育孩子。简言之,幼儿美德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与水平,所以,教师和家长首先自身就应是美德的综合体现,每一名教师和每一位家长都要在幼儿心目中自觉树立起“美”的形象。

二、幼儿美德教育应突出幼儿园的主阵地作用

1.开设美德教育宣传窗口。幼儿园应利用庭院、走廊的板报和广播向家长介绍美德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形象地反映美德教育内容,张贴美德故事和图片,播放美德歌曲,让家长对幼儿美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教室里开辟美德教育版面,摘选幼儿美德活动剪影,为幼儿创设一个处处彰显美德、处处能感受美德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

2.开展多种家园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美德教育的关键是学以致用,因此可让幼儿与家长在互动的、富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中实践美德、领悟美德、理解美德。各班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家长参加“美德在我心”活动:幼儿讲述自己的美德小故事,家长畅谈孩子践行美德的点滴变化,共同分享美德教育带来的快乐和进步。幼儿园还可以抓住各种活动的教育时机,因时因地施教,在活动中融入自信、诚实、坚强、勇敢、团结、互助等美德教育内容,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开展“我爱妈妈”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感恩,扩展升华美德教育的效果。

3.建立幼儿美德成长家园联系册。各班教师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随时以照片和文字等形式记录幼儿的美德言行及成长轨迹,捕捉幼儿美德行为的点滴变化。家长通过联系册,了解反馈自己孩子的成长进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和教师商讨教育方法。教师还需要因人而异地确定美德教育的策略和重点,获取家长对幼儿园美德教育的配合与支持。

4.安排美德教育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每学期两次的家长开放日中,请家长全程参与各班的幼儿生活、游戏、学习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一日活动常规中的美德行为。

三、幼儿美德教育应形成内外并举、家园结合的格局

1.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家园共育合力。不少家长的教育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误区,比如对孩子养尊处优,物质关心多,精神交流少,只要求其学知识而忽略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培养等。这些做法和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干扰影响了美德家园共育的一致性。所以,组织家长走进家长学校课堂,帮助家长科学育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走出家庭教育误区非常重要。幼儿园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倾听家长对美德教育的意见,家园协作沟通,形成合力,必然会收到“1+1>2”的效果。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德教育格局。幼儿园可开展“小手拉大手‘1+6’”活动,让幼儿用他们的小手拉起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大手,传播美德,践行美德,让美德进入更多的家庭;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德社区活动:如“勤俭节约大家园”活动,向社区家长分发幼儿动手制作的勤俭节约卡片,带动幼儿身边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到勤俭节约活动中来,把文明传播到每个家庭和整个社区,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的局面。

当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德树人”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引下,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会让美德之花开遍校园内外,让美德的种子根植于幼儿心田,开花结果。

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篇8

一、家园共育的内涵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积极主动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 并形成一种合力, 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二、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1. 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优势互补,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 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 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0世纪70年代, 美国就提出了“家庭开端计划”, 该方案是在家庭中为儿童及其家长服务的, 也就是说家长既是方案的实施者, 又是方案实施的对象。

2. 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幼儿期, 幼儿生存、生活的地方, 就是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 也就是教育幼儿的地方。家庭、幼儿园、社区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 幼儿园教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幼儿教育, 幼儿园只是幼儿教育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专门的教育机构, 除此之外, 对于幼儿来说, 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机构, 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互补的关系, 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同步、同育、同构的作用, 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1. 家长要转变以往旧观念, 配合老师的工作。

(1) 有些家长对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觉得他终于清闲了, 出了什么事情就是老师的责任了, 跟自己没有关系了。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 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孩子需要什么。 (2)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 (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 , 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3) 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 过度保护, 样样事情包办代替等等, 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现在上大班了, 多数孩子已经会自己穿鞋子、穿衣服了;可还有部分孩子, 到现在还是个生活上的低能儿。有些孩子还将家里的一些坏习惯带进幼儿园, 两手一伸等着老师来帮忙, 两嘴一张等着老师来喂, 这种“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习惯, 对孩子能力的发展十分不利。

2. 家园共育需要教师尊重、理解家长。

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 使家园合力作用发挥到最大, 尊重与理解是前提, 家园合作要以教师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为起点。平等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家长,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心理学表明, 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再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在满足了家长的合理要求时, 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就会更高, 也更为积极主动;相反, 当家长有某种合理的要求而幼儿园没有加以注意, 或者家长被一些自身的问题所困扰时, 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因此, 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 既要明确自己在家园合作中的任务, 又要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意识, 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更要尊重家长的权利和义务, 取得家长的信任, 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动参与精神, 与家长建立连好的同伴关系, 双方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齐心合力。

3. 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

(1) 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 我们都组织家园共庆活动。“三八”妇女节, 组织孩子们给妈妈一首歌, 一个故事, 一张贺卡等, 表达孩子们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 让家长一起来庆祝, 观看孩子们自己精彩的演出, 家长们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一同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孩子和家长一同在游戏中迈进了崭新的一年。通过一系列活动, 促进了孩子和孩子、孩子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交流, 为每位幼儿都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 深受家长的欢迎。在主题教育活动中, 家长已成了幼儿园亲密的合作伙伴, 他们经常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一些教育活动。这些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使幼儿体验到了在学习中与家长及其他幼儿的家庭一起活动的快乐, 给家长与幼儿都创设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 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人格的发展, 陶冶幼儿的情操。 (2) 家长一日观摩活动。如在秋冬季时, 家长普遍要求幼儿外出时带帽子、穿大衣。对教师的解释置之不理。在一日观摩活动中, 家长观察幼儿进行户外活动, 做完幼儿体操后, 幼儿又开始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的拍球, 有的踢球, 有的跳绳, 有的滚轮胎……在深秋季节气候已是非常寒冷, 家长在一边冻的发抖, 而孩子却玩的兴高采烈。教师不失时机的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个小时下来, 大家都感到全身热乎乎的, 而且精神焕发, 都说自己年轻了好几岁……活动结束后, 教师不用再多做解释, 家长们都明白了幼儿园为什么不提倡幼儿户外活动时穿大衣的规定的原因。

四、家园共育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 在心理上会面对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 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 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 独生子女的普遍, 使越来越多的幼儿缺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 形成合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 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9

一、幼儿园家园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的教育者, 也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体, 只有家园双方进行合作, 才能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但目前的幼教实践中, 家园合作共育的效果还不理想, 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家长, 对家园合作的内涵理解不够。

一方面, 幼儿园扮演着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的身份, 在缺乏对家长教育需求考虑的情况下, 或多或少改变了原有“本着平等的原则、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初衷, 给人一种幼儿园“要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感觉。另一方面, 家长也没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 与幼儿园共同合作教育孩子, 有些家长对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也只是被动参与。在对“家园平等合作、家园教育同步”理念的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实际开展的家园合作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

家园合作的教育效果有限。虽然幼儿园有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游戏, 但一般家长都没有时间来参与, 即使参与, 有些家长也认为和幼儿一起游戏也找不到乐趣, 回家后更不愿意和幼儿一起聊天、娱乐。家园合作多停留在表面, 很少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尽管幼儿园经常邀请家长来园讨论幼儿的生活, 但家园合作仍然不够密切, 两者常常脱节, 并且家园活动和家庭教育差距明显, 家园活动很少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3.幼儿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幼儿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误解为幼儿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幼时主要是长身体, 上小学才是教育的开始;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 教育就是老师的事, 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就行了;有的幼儿家长从未专门学习过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家园共育的观念薄弱。另外, 教育方法也不当。有的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智力开发, 不懂得非智力因素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或过分溺爱与保护, 或过分严厉经常打骂;也有部分家庭因三代同堂等原因, 造成了教养孩子的不一致。

二、强化幼儿园家园合作教育的对策

1.加强宣传, 促进家园信息交流。

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活动,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 促进家园间的信息交流。例如:利用橱窗、书刊、材料、校园广播等宣传方式, 向广大教师和家长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介绍园内发生的大事、学前教育的动态、孩子的各项活动以及有关科学育儿、幼儿卫生保健、常见病的预防知识等, 让家长利用接孩子时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 接受信息并付诸实践。

2.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 要随时适当地沟通。开辟家园共育园地, 除常规性的计划外, 幼儿园记录每天的动态信息, 并向每位家长反馈, 让家长心中有数。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特别是进步的地方进行展示, 如小朋友在活动中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如何合作等, 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并且, 配合相应的主题, 把幼儿在家的情况, 以汇报或便条的形式, 拿到班级交流。

关注个别化的沟通。个别化的沟通方式很多, 除家园联系册、家访、电访、网络交流、便条外, 还可以为每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册”, 向家长展示能反映孩子发展水平的作品、童言趣语等。把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照片、不同阶段的个案记录及动态发 展评价, 开放式地放在文化长廊或门口专用的展台上, 让家长随时能翻一翻、看一看, 这样既便于家长掌握自己孩子发展的轨迹, 清楚地了解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 同时也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合作关系。

3.运用语言魅力, 博得家长的共识。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他们百依百顺, 宠爱有加, 很难看出孩子存在的不足, 孩子入园以后, 身上的坏习惯就显现出来了。在家园交流中, 有的家长敢于正视孩子的缺点, 有的家长则不喜欢听老师说孩子的缺点, 尤其是那种告状、诉苦的交流形式。老师要巧妙地使用语言。

首先, 要先扬后抑, 即肯定孩子的优点, 然后点出不足, 这种做法家长易于接受。其次, 要避实就虚, 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正题, 待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 再自然引出主题。

如我班的一位小朋友, 经常打乱课堂秩序, 他周围的小朋友都不敢挨他坐, 我与他妈妈沟通时, 总是先谈一些其他的话题, 肯定他这段时间动手能力提高了, 绘画进步了, 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 他的妈妈不住地向我道歉, 还与我一同分析找出原因, 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总之在与家长谈孩子的缺点时, 要让家长明白, 谈论孩子的不足, 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 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家长就易于接受。

4.借助现代传媒手段, 传递真切信息。

在当前信息快速传递的社会, 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口传或纸面等传统方式, 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 (如电脑、报像机) 给家长传递更为真切的信息。老师可及时把幼儿在园情况, 通过图片及DV的形式, 发送到网上, 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 减少家长因不信任而产生的误会。

在小班上学期的家长会上, 我用摄像机拍下了幼儿在园一天的生活实况:吃饭、睡觉、喝水、入厕、游戏、做操等。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里活泼可爱, 还会自己吃饭、脱衣、睡觉的时候, 家长对我们的感谢溢于言表。在家长会上, 大家畅所欲言, 气氛活跃, 尤其是那几个平时闹情绪, 不爱上幼儿园的孩子, 以前家长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被小朋友欺负了、老师凶了, 看到录像后他们就放心了。很多家长由最初的担心、不信任, 转变到主动与老师交流。

现代传媒手段, 还可用于那些忙碌的、想关心孩子、想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却又无暇顾及的家长朋友。如:经常以短信的方式与家长预约在QQ见, 通过QQ了解孩子的进步与不足, 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种方法, 既能让家长放心, 又能鞭策我更加耐心、细心地对待每个孩子, 推动家园协调一致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园沟通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连成一体的主要手段, 沟通效果的好坏, 沟通目的能否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策略的优劣。只有针对家长的个性特点进行沟通, 才能引起家长的共鸣, 形成教育共识, 使幼儿园的家长工作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马爱莲.家园共育现状及其改善措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2]张建珍.家园共育袋[J].早期教育, 2002, (10) .

[3]康建婷.浅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J].科技信息, 2013, (01) .

幼儿德育的家园共育 篇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其意义重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家庭能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 也是最自然的生态坏境。在家幼儿感到安全和舒适, 身心可以得到最自然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态度为儿童以后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奠定了基础。因此, 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是幼儿园不可替代的。

2. 家长是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最佳合作伙伴。

家长是幼儿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果幼儿教师能适当加以引导, 激发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这种热情, 家长都会尽自己所能来支持幼儿的教育工作。另外, 具有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 并能为幼儿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 在幼儿园教育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 家园友好互动本身对幼儿就是一个良好的心育环境。

良好的家园共育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环境。从中教师获得轻松、顺心, 幼儿学得积极、愉快。作用集中体现在:其一, 教师和幼儿都得到理解和支持;其二, 师幼都能在良好的家园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幼儿园区角活动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1. 区角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协商、合作的机会。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 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所以对孩子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中, 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 但针对性不强, 而区域活动的特殊性恰恰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如在理发店游戏中, 有三个孩子都想当理发师, 可是理发师只能有两个, 怎么办呢?孩子们只好自己商量, 或者改变角色等;或者采用轮流的方法解决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学会了等待, 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相互协调。

2. 区角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心理学研究证明, 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 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 又有大脑传到手, 动手是动脑的外观, 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 手巧心灵, 心灵手巧, 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通过区角活动, 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3. 区角游戏发展了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区角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 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 能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自由地发展游戏, 从而发展其交往能力。例如过家家, 从游戏的对话中不难看出, 幼儿是借助言语的交流来丰富和完善游戏的, 实现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准则的模仿和再现, 在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往中他们发展了语言, 丰富了词汇, 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也得以建构和运用。

4. 区域活动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培养。

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 孩子们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 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 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 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 在照顾娃娃时想象表现并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做医生时细心照顾病人等。

三、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的有效管理

区角活动材料的管理包括材料的收集与购置、材料的投放、材料的及时归位、更新与维护等繁杂的内容。这些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

1. 挖掘资源, 废物利用。

作为老师要充分挖掘资源, 懂得废物利用, 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变废为宝。如:卫生纸的纸卷心, 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上面进行装饰 (绘画角) , 还可以让幼儿用它进行造型 (手工角) ;单个月饼的小包装盒, 用透明胶进行包装后, 可以变成中型积木, 既安全又方便 (建构角) 。还有果冻壳、碎布头、旧电线、旧螺丝螺帽、家电泡沫、香烟盒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好材料。幼儿在把材料变着花样地满足不同的游戏需要时, 既锻炼了手, 更锻炼了脑。

2. 开展竞赛, 制作区角活动用具。

通过开展变废为宝, 家长区角活动用具制作比赛活动, 首先调动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让家长认识到, 生活即教育, 即便是生活中的废品, 也能成为孩子很好的玩具、学具, 第三通过家长的制作, 孩子的参与, 加强的孩子的动手能力, 和手工制作的兴趣;第四, 丰富了幼儿园的区角材料。第五, 为建立家庭区角打下基础。

3. 利用家长开放日, 让家长参与区角材料的投放与维护。

通过这样的活动, 首先让家长认识到区角活动中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对老师的工作认可, 尊重, 以后会给予更好地配合。其次, 在维护中需要哪些废旧材料, 家长会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补充。

4. 请家长设计指导孩子的部分区角活动内容。

比如科学角, 可以让有特长的家长, 给孩子讲解, 设计探索方案, 指导探索方法, 参与活动用品的维修等。

总之, 幼儿园区角材料的管理是一项常规工作, 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参与下, 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事半功倍, 使区角材料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2]王丽娟.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与指导刍议, 《价值工程》[J], 2011年04期

幼儿德育的家园共育 篇11

【关键词】不合群 幼儿 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1-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指导要点中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教师和家长对此应引起重视,通过家园共育,引导孩子喜欢交往、顺利交往,使他们愿意参加群体活动,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一、幼儿不合群行为的矫正意义

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不合群,对于现代城市高楼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了。现代幼儿心理学认为,学龄前幼儿正处于个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孩子施加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开朗乐观、主动交往的性格基础。如果错过了学龄前这一最佳敏感期的话,很可能会影响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因此对于幼儿不合群行为的矫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不合群形成原因简析

1.幼儿先天的不同个性

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一定程度上与这个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有关。有的宝宝天性大胆,喜欢与人交往,而有的宝宝生性脆弱,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比较容易害怕、害羞。相对而言,先天胆小、谨慎、性格内向的宝宝会自觉表现出控制、抑制自己的行为,他在与人交往时容易退缩,容易出现不合群的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幼儿最善于通过观察而学习,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性格特征、社会交往行为很容易成为宝宝模仿的榜样。如果父母比较内向退缩,不爱与人交往,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宝宝就容易出现社会退缩的行为。不良的教养方式,如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动机,直至不愿交往。

3.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幼儿来说,老师的作用尤其重要。被老师重视、信任并交流多、支持多的幼儿更自信,不容易出现不合群行为。而那些被老师忽视的幼儿,经常处于压抑、孤独中,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在集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集体归属感,对老师、同伴及他人失去兴趣,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变得退缩。

三、不合群幼儿家园共育指导误区

1.过于强化

对于不合群的孩子,特别是表现为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的孩子,老师、家长教育时往往过于强化,甚至未达目的不惜“威逼恐吓”,不仅不能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还会给孩子增加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孩子在短时间内迫于威慑暂时收敛,但不合群的行为习惯并没有根除,甚至还会带来别的心理问题。

2.操之过急

要使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乐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3.信息不畅

家长和教师缺乏沟通,幼儿在幼儿园、家中的表现不能做到信息交流,因为信息不畅,有时很难找到幼儿不合群的真正原因,因而难以对症下药,找到适合孩子的矫正方法。

4.观念有误

家长和教师,有时会将不合群的行为习惯,尤其对于那些用尽办法不能奏效的孩子和“言语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相提并论,甚至相互混淆、混为一谈。

四、不合群幼儿家园共育指导策略分析

1.转变观念,达成教育共识,形成家园合力

通过组织开展家长学校等活动,针对幼儿不合群行为,开展专题讨论。活动中,把家长作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家长充分互动,在讨论中逐步树立一种正确的观念,达成共识。幼儿园和家庭要努力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协调,形成矫正幼儿不合群行为的教育合力。

2.让幼儿在家园互动中萌发积极情感,自觉摒弃不合群行为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园互动,让幼儿心情愉悦,快乐地融入集体生活。

3.加强家园沟通, 构建利于幼儿成长的和谐环境

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要关心小孩,子女要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不要总把孩子关在家里,让孩子处于成人的监督、保护之下,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迁就、不以为然;或限制孩子对外交往,不允许孩子的伙伴来家里玩等,严重影响着孩子合群性格的形成。

4.消除各种不利因素,打造家园共育良好平台

形成幼儿不合群的因素是很复杂的,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不合群。教师和家长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如对爱惹是生非,爱欺负小朋友的幼儿,应及时让他了解行为的不当,及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而对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喜欢呆在角落里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应给与更多鼓励和关爱,为他们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同时不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在众人面前予以表扬,使孩子的自信心一点一点找回,从而变得大方开朗、渴望交往。

总之,幼儿不合群的行为矫正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需要教师和家长满腔的热情、充分的耐心、无私的付出,共同不懈努力打造家园共育指导良好平台,对孩子施以科学教育和正确引导,才能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告别不合群,健康活泼地成长。

参考文献:

[1]http://baobao.sohu.com/20100831/n274605341.shtml

[2]许小萌 幼儿交往能力培养“四步曲” 《新课程(综合版)》2009年01期

[3]尚翠堂 幼儿交往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 2002年

作者简介:

幼儿德育的家园共育 篇12

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幼儿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习惯、生活习惯、活动习惯和劳动习惯等方面。

3~6 岁是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关键时期, 也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 是培养文明礼仪与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奠基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生, 不良的行为习惯则贻害无穷。可见,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两大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在“新八德”教育中, 为了践行弟子规, 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我们做了大量的家园互动工作, 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做好幼儿行为习惯的分析

第一, 幼儿思想意识尚未成熟, 还不能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 却不会分辨是非、对错, 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如:“偷拿”幼儿园或小朋友的东西, 只是因为太喜欢了, 自己却没有。如果成人不注意引导, 坏的习惯一旦形成, 便难以改正。

第二, 行为习惯虽然已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但并不像成人表现得那么深刻、定型, 如果能趁早采用恰当方法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 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的自我控制较差, 经常出现“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情况, 如果成人善于在幼儿每次的“反复”中发现点滴的进步, 给予肯定, 幼儿就会多一分改正的信心。

第三, 幼儿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幼儿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 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 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 容易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 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形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幼儿知识贫乏, 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 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尽力避免不良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二、做好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策略

针对幼儿以上特点, 教师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应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同时重视家园互动工作的开展, 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协调一致。

策略一: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可是大多苦于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通过多种渠道, 如家长会、家委会、倡议书、宣传栏、班级家园互动栏, 请著名的家教专家进行讲座, 观看王宝寨等传统文化专家的视频讲座等, 向家长宣传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方法, 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 争取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力求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在与家长的经常性联系中, 找出幼儿某些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以便于针对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策略二:标准统一, 共同监督

行为习惯培养中需要统一的规则, 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 这样良好行为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在幼儿园老师说“左”, 家长又偏偏说“右”, 模棱两可, 小朋友无所适从, 就不知该怎么办, 结果随心所欲, 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如, 我们在培养幼儿行鞠躬礼时, 为了统一标准, 每天早上除了园长和值班教师, 每班还请两位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大门口有礼貌地迎接教师、幼儿, 并拍成照片挂在各班门口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在家做好宣传、监督, 收到了较好效果。

策略三:注重家长的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家长和幼儿朝夕相处, 是幼儿最直接模仿的榜样, 家长的言谈举止会给幼儿耳濡目染的影响, 在家长的潜移默化熏陶下, 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判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与家长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等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兴趣爱好、行为表现, 分析幼儿的行为习惯同家庭环境影响的关系等, 让家长明白言传身教的教育意义。

策略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

1.利用观摩课、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来幼儿园参加观摩课、开放日

如, 在4 月份“孝亲”主题教育活动中, 请家长来园参加小班“妈妈抱抱我”的活动展示课;在5 月份“守法”主题教育活动中, 请家长来园参加中 (2) 班“会说话的安全标志”的活动展示课;在6 月份“友学”主题教育活动中, 请家长来园参加大班“夸夸我的好朋友”活动展示课等。家长在活动中通过与幼儿互动, 亲身体验浓浓亲子之情, 懂得教育孩子遵法守法的责任意义以及从小教育孩子团结友爱、相亲相爱的必要性, 懂得有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将受益终生。

2.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安全手抄报

我们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要求家长在家注意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 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共同制作“防溺水、注意交通安全”手抄报, 通过发动, 全园有80%以上的家长积极参与手抄报的制作, 而且作品比我们想象的好。为了鼓励家长的积极性, 我们还进行作品评奖, 并将得奖的40 幅作品制作成以“预防溺水, 珍爱生命”“交通安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两个大展板。

3.家长观察记录幼儿的成长变化

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新八德”教育, 并依照行为目标对幼儿进行了规范教育并做好观察记录。如, 幼儿园每月向家长发放“月主题教育活动问卷调查表”, 要求家长将幼儿在家好的行为习惯拍成视频或照片, 写成感悟等。有90%以上的家长能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 记录幼儿通过主题教育后发生的成长变化, 有约50%的家长能将幼儿在家好的行为习惯、取得的进步拍成视频或照片, 写成感悟, 主动与班级老师交流或发到班级QQ群与其他家长共享。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园互动, 幼儿在各方面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家长反映, 开展这样的家园互动效果非常好。平时幼儿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对老人和小伙伴也没有礼貌, 自己的事情也不做。如今, 在家园共同教育下,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如, 幼儿在家变得有礼貌了, 学会行鞠躬礼, 主动问好, 他们会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会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捶背、端水、扫地板、洗碗等。

4.树立榜样, 促进家园互动

为了表彰进步较大的幼儿和认真做好家园共育的家长, 在学期末我们评选表彰了“小孝星”“守法好儿童”“友学之星”“德育好家长”和“家园共育好家长”等。为树立榜样, 我们将家长拍到的幼儿好的行为照片贴在各班门口, 便于幼儿学习模仿;为了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将教师举行家长开放日的活动照片, 幼儿行鞠躬礼, 幼儿在家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捶背、端水、扫地板、洗碗等照片及家长感悟等做成两个大展板放在园门厅醒目位置让大家观看学习。在期末, 我们又出版了一期“新八德”教育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 其中有三版都是家园互动、家长感言内容。家长们看到他们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绩, 增强了他们今后做好家园互动的决心和信心, 更坚定我园做好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信心。

幼儿园的教育不止体现在孩子身上, 更通过孩子辐射到家庭乃至社会群体。今后, 我们准备把更多的教育活动融入家长工作中去,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 真正使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受益, 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孩子长大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投资项目决策下一篇:有害因素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