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现状(共12篇)
中国企业网现状 篇1
一、直销模式是什么呢?
其实有很多人再问什么是真正的直销模式呢?其实直销就是营销的一种, 一种分类, 一种方式和类型吧!要是说他有什么样的不同或者是特点就是有以下几个。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跟客户直接见面的以后总行销模式, 这种模式是消除了中间环节的, 直接向客户交往, 没有中间环节的介入, 如果要是有中间的商在中间
所谓的直销, 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 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 (以下简称消费者) 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什么是直销企业?直销企业, 是指依照规定经批准采取直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什么是直销员?直销员, 是指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将产品直接推销给消费者的人员。2、直销, 顾名思义是直接销售的意思, 把产品或服务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营销方式才是真正意义的直销。我们常见的真正具有直销意义的销售方式有如下一些:现如今网络销售已经成为市场的一大主体, 实体店与虚拟店之间的博弈已经精入道了白热化的阶段, 从阿里巴巴收购案的成功到淘宝的大众化, 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成交额使得网络营销成为当今的主体, 但是每一个成功的产业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为什么这么多的网络营销会得以成功, 分析其原因我想一个很好地营销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关键, 因此本文从网络营销错略入手重点分析其策略的形成以及原因, 从而为其他产业的营销提供借鉴。
那么学术界是怎么样对直销进行定义的呢?制造商呢在做一定得市场调查之后呢在向广大消费者进行一定的沟通以后, 慢慢的达到对消费者直接的沟通, 建立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信任, 从而达到一种实践营销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直销有这样三中要素:首先呢就是一定要有消费者对直销产品的大力支持, 其次呢, 就是要形成以后总面对面一对一的体系与机制, 再次呢就是直销减少了中间环节, 没有店面费没有人工费没有因为大量的货物的堆积而产生的产品损坏, 极大的减少了货物仓储的面积杜绝了很多的呆账的产生, 没有给因为库存原因而增加额外的成本, 从而保护了生产者甚至是消费者的利益。如果一个公司要进行直销方式, 要加快他的发展的脚步, 一定以及必须进行直销钱的市场调查, 要与消费者沟通好, 顾客是上帝, 必须让自己充分了解客户。不要把客户康称自己的竞争对手, 如网上直销, 电子商务, DIY定单接纳, 电话直销等。再次要有科学管理直销团队的方法, 确保销售团队高效运转。
二、直销人要素
直销人必备的四要素
一、我们要讲诚信
诚信是最可贵的, 做什么事要是没了诚信, 那么一切将无法谈起。只有有了诚信别人才会信任你、支持你、协助你。所以我们就要坦诚, 用真诚的心与人交流沟通。
二、我们要负责人
做直销这行是一定要有责任感的。首先就应该对自己负责, 要对得起自己, 不能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其次要对别人负责, 比如你的老师、伙伴、团队、消费者、亲戚、以及你身边的人等等。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最终, 要对社会负责, 做直销与传统营销是不一样的, 无论是保健品、日用品、网络教育……目的都是要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我们要学会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用感恩的心才会去感受世界、对待世界、改变世界!一个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我感谢有这么多消费者的支持政府的大力保障才能有现如今的生意的火爆
四、回报
怎样才能做到回报社会呢个?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了必须要回馈社会如果没有社会的大力支持没有社会的管饭关注那就没有现如今的回报一定比想象的要好的多
三、直销企业的困境
直销企业的困境在何处?这个问题我想很好分析, 相对于网络营销的不断火爆, 直销方式是一种相对落后的营销模式, 因为相对于网络营销直销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 需要时间, 空间, 需要地面甚至是受到天气的影响, 有太多的因素阻碍着直销企业的发展壮大, 特别重要的是由于网络的便捷性, 人们可以不出门就可进行商品的挑选和购买, 而不需要出门冒着风雨去商场画着打车钱, 去买有那么多附加值的产品这些不仅有店铺的经营费店面费, 水电费, 还有很多人工费等等如果能没有这些费用那么精会省下很多的钱当消费者面对两个完全相同的产品是你想想他们会选择呢一个呢?我想他们会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
中国企业网现状 篇2
——大而不强
摘要: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在,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国际化,对我国国有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坚持渐进式的发展道路,整个国有企业体系是一个伴随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在改革与调整中求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每隔5至8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在内容上就会有新突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是以中央企业、大企业为主体,以发展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目的是想保持我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一个趋于常态、相对稳定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企业规模较大,但实力不强。国有企业从国退民进到国企股份制这一阶段,走上了曲折的改革之路。论文从国有企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国企“大而不强”的原因。并提出良好的改良路径。关键词:国有企业,大而不强,改革,战略选择
正文:
一、国有企业的现状
分析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可以看出,此次500强入围门槛从上年的93.1亿元上升为105.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且,中国企业500强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比重继续攀升,收入利润率等绩效指标首次超过世界及美国500强。但中国企业500强只能定义为500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低,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例如民航业有6家企业进入500强,却仅有两家企业盈利,行业亏损达145亿元。
二、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原因
(一)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由于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增多,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影响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企业设备利用率普遍较低,巨大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在第三次工业普查中,在调查的 402 种工业品中,有 83% 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或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只有 0 . 65。技术进步迟缓导致许多国有企业消耗过大,成本过高,浪费严重。
(二)资产负债率高,不良债务较多
统计资料表明,1998 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 65 . 9%,比全部工业企业高 2 . 2 个百分点;利息支出达 1097 亿元,占产品销售利润的 37 . 9%。由于负债压力过大,企业不可能留足生产资金,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正常发展。同时,由于债务过多,相当部分久拖不还,形成呆账坏账,给金融机构和国家带来沉重负担。
(三)社会负担过重,政策性负担过重
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特大型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承担了大量社会性职能,创办了很多医院、学校、商店及其他公共福利与服务设施。为解决企业职工子女就业问题,许多企业兴办了大量“寄生”性质的劳动服务公司。这些非经营性资产大约占国有企业固定资产 15%。国有企业每年用于职工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大约占企业全年管理费用的 50%。企业办社会,既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状况的改善,从长远看,也不利于职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各种扶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种价格扭曲和市场垄断的取消,以及国外的产品进入我国,开放、竞争的市场逐渐形成。由于战略性负担是企业不具有自生能力的问题就由隐形问题变成了显性的问题。
政策性负担对国有企业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一:政策性负担本身年复一年持久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其二:国有企业不是通过改进激励、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销售求的生存和发展;而是利用自身特殊困难与国家讨价还价,争取各种补贴,要求国家出台抑制竞争的保护性政策。
(四)富余人员多
据保守估计,全国国有企业富余职工至少有 1000 万人。富余人员多,企业支付的工资总额和管理费就多,企业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利润自然减少,亏损的可能性就大;另一方面,大量富余人员无事可做,影响了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也影响先进的技术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应用。
(五)效益下降、亏损严重
年代以来,国有工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呈下滑趋势。1990 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 27 . 6% 和 47 . 3%,到 1998 年,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上升到 41 . 5% 和 68 . 8%。在 40 个大类行业中,1990 年净亏损
行业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气等 7 个,到 1998 年净亏损的行业增加到 21 个亏损尤为严重的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五个行业,1996 年 ~1998 年累计亏损额已经超过了本行业国有企业的净资产。亏损的加剧使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
(六)垄断性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垄断性行业改革所有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行政体制和行政权力造成的垄断。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电信、电力和民航等企业尝试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业务分拆虽有所成就,但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垄断行业监管体制落后。政府职能亟需调整和转变,垄断行业的深层次体制矛盾依然存在;二是垄断行业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在广度上,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产业,对铁路、供水、供气及其他专营项目的改革相对滞后;三是立法滞后,《反垄断法》的未出台难以约束市场上各类主体的经济行为。四是垄断行业的大型企业改革步伐滞后。一方面很多领域一直未对民营企业开发,一方面,大型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一直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结论:我国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但实力不强,其改革方法可选择以下几点。
(一)剥离政策性负担,解决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
无论是国有还是私营企业,政府都必须给予政策性的优惠或补贴。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必须将企业所以亏损都承担起来。如果政策性负担不剥离,任何改革都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
所以,国有企业改革的在于剥离政策性负担。在剥离政策性负担以后,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应该赚的正常的利润,如果企业的利润水平低于正常利润,那必然是经理人员的能力或操守问题,只有剥离政策性负担,才能克服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并根据以制定能使经营者和所有者激励相容的奖惩制度。
(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的资金和人力是有限的,必须将企业资源放到核心竞争力上,这就要求国企放弃不相关多元化,沿产业链纵向延伸成为了国企变强的新趋势。将多元的业务连贯起来,在企业内部打通产业链,成为了“集中发展”最主要方式。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纵向的产业链延伸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如果
中国企业能够打通产业链,即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成本及质量,还可提高出口竞争力。大型国有企业应该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实现产业链整合和沿产业链发展。1月21日,国资委正式发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旨在严格管理中央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国企将通过并购、战略联盟、培养专业人才、强化管理等方式减少沿产业链发展的风险并取得技术及运营经验,推进企业创新。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R]北京大学国际研究中心,2003年。
中国企业税负之怪现状 篇3
但中国的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中国的企业家们一听见“税收”二字,要么虚汗淋漓,眼光游离;要么拍案而起,愤慨难当,“满腹辛酸谁人知”。更有专业人士指出,在中国,有偷漏税行为的企业超过90%!
是中国企业天生就无法无天吗?最新的案例道出了一部分隐情:古井贡三年偷税1.5亿元,董事长王效金却一脸的无辜:“如果照章纳税,我们的综合税率将超过50%,企业就会亏损,而且会在市场中失去一切优势。”
法律法规是用来约束企业行为的。当一些法律法规成为绑在企业身上的枷锁,为了发展,大多数企业不得不去冒险违法时,我们就有必要去反思这些法律法规是否到了理应修正的时刻。
始于去年的这场税制改革,之所以被人们寄予厚望,被冠以“税改”之名,主要是指它不是简单的小修小补、局部完善,而是一场着眼于营造更加公平、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涉及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结构性调整。
据此,这次税改提到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分步实施。税改的八大主要内容中涉及企业的就有六大块,而历年来企业税收占中国总税收的比重高达90%。因此,这次改革将对未来若干年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政府也希望通过税改为内资企业降低实际税负,改革税务环境,为中国企业轻装上阵提供条件。
从长期来看,结构性减税政策实行的最终结果可能会使税收的绝对额增加,但增长幅度降低,在税负逐步趋于合理与加强税收监管的双重前提下,提高企业的自觉纳税意识,正本清源,追求更为阳光的利润,这也正是中国企业神往的生存之道。
一、高“税负痛苦指数”下的高“外资吸引力”
在《福布斯》刚刚公布的一个排行榜上,中国人的“税负痛苦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法国。而在去年,中国在这个榜单上还只是第四名。一年之后,中国人更加“痛苦”了。
通常来说,“税负痛苦指数”越高,对外资的吸引力越小。但在中国内地,这一规则却失灵了——高居全球第二的税负,丝毫没有拖延外资涌入的脚步。来自官方的数据:2004年前11个月,反映外商投资意愿的领先指标——中国合同外资金额为1350.3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36%。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为606.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13.3%。
事实上,这个“税负痛苦指数”采取的税率都是名义税率,而不是实际税率。由于各种优惠及政策减免,中国的实际税率要远远低于名义税率。这才是高“税负痛苦指数”和高“外资吸引力”相伴而生的真正原因。
二、外资企业“长亏不倒”
截至2004年5月,我国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达到了48万家。但从2003年的年度所得税清缴情况来看,这些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亏损面达到51%~55%,年亏损总额达1200亿元。在这些外资企业完全背离经济规律的越亏损越投资的背后,隐藏着大量非法避税的事实。一些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以上。
广州曾查处了中国第一例境内企业兼融资的反避税案,使跨国企业宝洁公司避税行为暴露于世。为此,宝洁公司补交了8000多万元税款。
最近三年,认为外资企业多数赢利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分别为56.8%、65.8%、69.5%。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承认,它们在中国获利颇丰。
三、增值税:中国企业的“火中之栗”
近几年来的重大涉税犯罪,几乎全是和增值税有关的犯罪。触目惊心的增值税犯罪,以及号称涉税犯罪中的“惟一死刑”,都给增值税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2005年4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曝光10起涉税违法案件。这10起涉税违法案件中有6项是涉及增值税犯罪的案件,而且是最主要的案件,增值税犯罪之甚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增值税零申报、负申报也是税务界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通常是程度不同的违法行为:
明暗双簿,违规入账
有些企业在会计记录上存在以下违规行为:一是设置“两套账”。应付税务部门的账簿,多是采取伪造或变造记账凭证、票据而形成的假账,隐瞒或少记销售收入,偷逃税收,形成零、负申报;二是销售不开票。一般情况下,非客户强烈要求开具发票,企业就乐得不开发票,即使客户要求开具发票,企业也多用自制销货单、保修卡等来代替,对于不使用发票的销售收入不记入账簿;三是存在大量的现金交易,从而隐瞒企业真实交易,这些情况在南方的某些民营企业非常常见。
狡兔三窟,库存多处
许多商业企业的库存商品,不是存放在同一个仓库,而是分布在几个地方,企业不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如实向税务机关报告其存货地点,容易造成商品销售时不及时入账,销售后移,形成零、负申报。
关联交易,偷逃税款
例如,某工贸公司主营汽车销售,某运输公司是其关联企业。运输公司缴纳营业税,与工贸公司缴纳的增值税相比,税率低12个百分点。这样,工贸公司以微利或低于购进价格销售汽车给购车者,而购车者隶属于运输公司,向运输公司上缴管理费,运输公司又向工贸公司上缴管理费,从而实现利润在关联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三十六计走为上
一部分经营一段时间的零、负申报纳税人,在税务稽查前或者在税务稽查查出有较大偷税行为后,采取失踪的办法,逃废税收。
四、过时税种大行其道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流转税中消费税及营业税的有关条款已经与时代脱节,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原来的立法意图和调节功能,甚至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10多年前的奢侈品如日用护肤品等,现在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现在还没有逃出消费税的课税范围。而对一些出现的高档消费品及奢侈性消费行为却未能及时开征消费税,如:高尔夫、游艇、摩托艇等,从而没有能够更好地发挥消费税引导消费的职能。对营业税来说,在现行增值税、营业税并行的格局下,营业税税目分类设置,实行差别税率,导致税制复杂,不利于征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的符合营业税调节范围的服务和行为在分类征收的制度下却没有列入征收对象。另外,现行营业税对应税行为按取得收入全额征税,重复征税问题严重,不利于国家大力发展服务性行业的政策,不利于服务性行业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
五、“超国民待遇”背后的血统歧视
在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了内外资企业在税收待遇上的差别,外商企业在中国实际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差别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上,内资法人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不公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在费用列支标准税前扣除项目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税负不公的重要因素,总体上,所得税制度大幅向外资企业倾斜。
如:在工资费用的扣除上,内资企业只允许在法定的计税工资标准内(每人每月800元)按实扣除,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分别按照工资总额的14%、2%、1.5%提取。而外资企业只要将其支付标准和所依据的文件、资料报当地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即准予全额扣除,这一方面加重了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内资企业高薪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多年来,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被外资企业招至麾下,在人力资源政策上,内资企业就因此而先天贫血。
内资企业的业务招待费的列支按规定: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1500万元(含)以上的和超1500万元的部分,分别按全年销售净额的0.5%和0.3%内据实扣除。而外资企业的“交际应酬费”的规定较为宽松:(1)按销售净额计算的与内资企业基本相同;(2)全年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下和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分别按全年业务收入总额的1%和0.5%内据实扣除。在交际公关上,由于税法的规定,内资企业又比外资企业在先天上输了一大截。
以下是能反映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主要方面的比较表:
外资企业税率优惠泛滥
1994年税制改革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都是33%,但外资企业所得税中的3%是由地方负责征收的,事实上,为争取外资,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放弃对外资企业的地方税收收入。不同类型的外资企业享受不同的税率优惠,几乎所有的外资企业都可以适用相应的优惠的税率。
企业所得税中的优惠不公
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超国民待遇”,还可以从内外资企业享受优惠的不同内容、形式和条件看出。
1.优惠内容与目标不同。内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体现照顾性质,力图反映我国的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产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政策,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有少数在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鼓励性质,目的在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主要集中在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2.减免期限不同。内资企业减免期限一般从开业之日起计算,而外资企业则从开始获利年度起计算,受优惠程度大大高于内资企业。而且,外资企业开办初期有亏损的,可以逐年结转弥补,以弥补后有利润的纳税年度为开始获利年度。这一规定实际起到了延长减免年限的作用,加剧了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平等。
3.优惠条件不同。对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项目,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免征、减征地方所得税。
这种全面向外资企业倾斜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对吸引外资起到很大作用,然而严重伤害了内资企业,内资企业在业务开展、人才政策、公关政策、社会公益事业等诸多方面,受到这种“歧视”政策的影响,长期以来内资企业的竞争力被严重削弱。我们经常高呼振兴民族产业,可是在自己的国家里,自己的“民族企业”竟然长期受到“二等国民”的待遇,这种畸形税制显然不宜继续存在下去,必须彻底地改变,让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在我们自己的国家率先真正实现。
六、假合资,新“买办”
“买办”一词,通常是指在旧中国投靠外国资本从而牟利的中国商号、企业等。然而在当代中国,却出现了一种新的“买办”现象——国内投资者纷纷投靠外资寻求“保护”。究其原因,还是内外有别的税收制度导致了国内投资者纷纷寻求与外商搞合资,甚至搞有合资之名而无合资之实的“假合资”。这样一来,原企业即可以“合资企业”的身份来享受各种优惠措施,从而减轻税负。还有些内资企业设立“离岸公司”,然后以离岸公司名义回国投资,享受外商投资的“超国民待遇”。
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了全资附属公司“北京燕京啤酒公司”(简称“燕京BVI公司”)。2003年1月17日,上市公司燕京啤酒(000729)与燕京BVI公司合资设立北京燕京饮料有限公司,从而得以享受中外合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对种种“假合资”行为,我们不必过多地指责,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实现内外资待遇平等,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七、“租税天堂”:将避税进行到底
2004年1~10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或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中国香港(169.78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61.91亿美元)、韩国(58.67亿美元)、日本(47.15亿美元)、美国(36.98亿美元)、中国台湾(28.19亿美元)、新加坡(19.03亿美元)、开曼群岛(18.70亿美元)、萨摩亚(10.53亿美元)和德国(9.35亿美元),前十位国家或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5.59%。
图中的维尔京群岛、萨摩亚、开曼群岛,作为国家或地区也许它们名不见经传,可是对华投资却榜上有名,它们难道是暴富的小国吗?其实它们就是被无数精明的投资者青睐的作为“租税天堂”的国际避税地。
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众多国际避税地。避税地,一般指一国或地区的政府为了促进国外资本流入,繁荣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弥补自身的资本不足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或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或本地区技术水平,吸收国际民间投资,在本国或本地区划出一定区域或范围,在这里投资的企业可以享受不纳税或少纳税的优惠待遇。
表3就是常见的国际避税地。
许多跨国公司采取的手段是在国际避税地建立公司,然后通过避税地的公司与其他地方的公司进行商业、财务运作,通过转移定价等方法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利用避税地的优惠税收政策减少税负。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奇怪的现象了。
无独有偶,近年来,合资企业纷纷改为外商独资。在外商谋求独资的背后,除政策产生变化、外商已经熟悉国内情况等多种因素外,能够更加方便、隐蔽地利用“租税天堂”进行避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八、产业税负不均衡,税收杠杆失灵
从产业税负结构来看,不同产业间税负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不同产业之间税负不平衡。有关统计显示,第一产业税负有所上升;第二产业税负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税负下降明显。另外,在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税负也不均衡,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税负上升明显,而加工工业和商品流通行业税负是下降的,不少商业企业出现了零申报或负申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使得外购原材料较少的基础产业的税负重于外购材料较多、扣除率高的一般加工性工业和商业。
这样,作为宏观调控杠杆之一的税收,就基本失去了应有的调控指导资金流向的作用。
九、西高东低,劫贫济富
不同地区间税负差距仍在逐步扩大。东部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占有量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税收负担却相对较低。除去征收管理方面的因素,东部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致使无税增加值上升较快,增加了GDP总量,减少了增值税、消费税“两税”的增长,而西部地区则由于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不准扣除固定资产的投资,加重了采掘企业的税负,所以西部地区尽管矿产资源丰富,所征的资源税却不能完全转嫁给购买和使用资源的部门,反而增加了矿业企业本身的税收负担。
落后地区企业税负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是,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而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弹性波动,且企业少、税源少。这样,税务部门的任务压力就很大,自然将企业盯得很紧,企业想偷税、漏税就很难。
在落后地区,正规的税收可能还不是企业最主要的负担,地方政府为了应付捉襟见肘的财政往往采取“税不够,费来凑”的变通办法。据保守估计,我国预算外收入占预算内收入的70%~80%,并且经济越落后的地区预算外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高。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财政收入大约90%来源于税收。
十、税款大量流失于征管环节
税收征管不力也是中国税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漏洞深深地影响了税负的公正性,不利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一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超越权限,随意改变国家统一的税收政策。如以文件、政府抄告单、会议纪要、电话通知或批示等形式,以搞活地方经济、扶持企业发展生产、解决下岗职工生活困难、招商引资等名义,乱开减免税口子,以缓代免,搞各种扶持性减免或税收优惠。审计中发现某市为了让外省某上市公司兼并效益不佳的本地企业,下文免除兼并后企业一切税收;同时,该市还以政府抄告单的形式,连续三年减免某集贸市场企业所得税。
分税制下,国税与地税关系暧昧导致税收的纵向流失。目前,国税部门未完全断绝与地方政府的经济联系,各级地方政府每年均在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经费给国税部门,有的国税部门为获取部门利益,将属国税系统征管的单位或税种不纳入其征管范围,人为调节税种、混淆入库级次,即将共享税、中央税种变成地方税入库,造成税收的纵向流失。
税务征、管、查相脱节,力度不到位,征税成本过于昂贵,税务干部队伍过于庞大,拥有100万税务干部,本应疏而不漏,然而事实上却是税务稽查力量薄弱,税款严重流失,将属于自身稽查的责任转嫁给中介机构,将负担转嫁给企业。据业内人士估计:国外征收10元税的成本只有0.5元,而我国却要4~5元,这40%~50%的征税成本到底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十一、税法随意性大:人情税、关系税、“说不清”税广泛存在
尽管近年来,依法治税不断加强,税收立法工作日趋严密,然而中国税制的随意性仍然比较大。
大多数税收法规不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等形式存在,如《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这么多的“暂行”,让人情税、关系税、“说不清”税在中国广泛存在。
中国税收政策模糊性较大,弹性较大,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也很大,对企业生杀予夺的空间也很大。这一方面让税务机关拥有了可松可紧的“紧箍咒”,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企业对“寻租”行为的认同甚至追逐。与税务机关“搞好关系”,是企业普遍认同的明智做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进彼此感情,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大幅度节税,小到滞纳金,大到税收优惠等,最起码也可以减少工作中的“麻烦”。
许多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法时经常与立法精神相违背。许多规范制度都是口头无纸化规定,由此增加了纳税人纳税难度,经常让纳税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明知税务机关做法不合理,但也是无能为力。税务机关税法政策把握不严,随意放开口径,随意更改或制订征收方法,私设各种优惠政策,随意变通政策违规批准减免税等。虽然新的《税收征管法》有利于对这一现象进行遏制,但仍然无法彻底杜绝。例如,一位在天津市非上市企业工作的知情人士透露,非上市的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是按所谓“核定利润”计算,所谓“核定利润”是指按税务机关批准的一个百分比(如10%或15%)乘以销售额,然后再将其乘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率,根本不考虑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以及由此而计算出来的真实利润。
十二、税收筹划风险大:来自古井贡的教训
根据财政部调查的初步结果:古井贡三年偷逃税款1.5亿元。通过违规汇总纳税,2002~2003年两年,古井贡偷逃税款9921.83万元。而根据古井贡2005年4月12日的公告,其2004年度“需要补提”所得税5433.6万元。这样算起来,2002~2004年三年间,古井贡偷逃企业所得税款超过了1.5亿元。
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对外解释,自1994年1月1日国家推行新税法,开征流转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之后,白酒企业都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销售公司,其目的是为了避消费税。因为按照当年颁布的《消费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是在生产环节由制造商缴纳。这样一来,“白酒生产厂商只要把产品卖给经销商、批发商或零售商,就要缴税,而不管经销商卖掉还是卖不掉”,“这加重了生产制造商的负担”。由于在流通环节不缴纳消费税,白酒生产商们都纷纷成立了销售公司,以较低的价格,把产品卖给了自己的销售公司,缴纳较少的消费税,但销售公司再向市场流通时,就不用再缴纳消费税。由于生产商与销售公司在发生业务关系时,可以调控产品价格,生产商“不赚钱,甚至亏损”,销售公司赚钱后,就与总公司(生产商)按盈亏相抵后的利润合并纳税(所得税)。从而又达到了“节税”的目的。
古井集团的“问题”在于:合并纳税并未得到国家税务总局的批准。王效金还表示,以往,由于所得税是地方政府独享税,让不让企业缴纳是地方政府的事,所以税务机关也懒得过问。“对于合并纳税问题,没有人说是个错误,也没有人说不能这样做。”但2002年以后,所得税变成了分享税,即国家与地方各分享60%和40%后,税务机关才开始纠正企业合并纳税的做法。这才引出“古井事件”。从中我们看出,虽然古井集团的做法确实有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一面,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应慎之又慎,绝对不要触碰法律红线。但是,税务机关在征查的过程中随意性“过宽”,多年被默认的做法,在一朝之内可以变成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案件。我们期待税法和税务机关的态度进一步明确,给企业一个可以放心遵从的规则。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历史的继承和环境的飞速变化,我国税务存在种种不合理的怪现状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1953年、1963年、1973年、1983~1984年、1994年……在中国,过去大约每经过10年,税制就要经历一次大调整。纵观整个中国税制改革的历史,每一次调整,都让我们距离法制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税制更近一步。
中国企业公民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企业公民,公益,利益相关者,道德
“公民”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 较早、比较完整的“公民”概念是由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的。一般意义上讲, 公民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国籍, 以国籍为依托, 然后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业发展过程中, 企业家由于过度追求利润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学者们借此呼吁企业以公民的伦理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0世纪70年代, 英国“公民会社”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 将企业看做是一个不仅要创造利润, 还要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的社会公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开始采用“企业公民”这个概念。事实上, 企业公民不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新的说法。它不仅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合的产物, 更是将企业放在社会生态大环境下进行考察, 将它和利益相关者一同视为社会的组织单元, 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并将企业社会责任从一种自愿行为扩展为公民观下对社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随着企业公民这一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 企业公民的定义也各有各的说法。美国波士顿学院给出的企业公民定义为:“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一个企业公民认为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 因此, 它会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 包括雇员、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环境。”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 “企业应该被视为社会公民的一种, 即所谓企业公民;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公民一样, 都对社会负有伦理道德义务, 可以并且应该帮助社会和社会上的特殊群体。”总之, 企业公民是在社会意义上对企业身份归属的一种认定。企业不仅是属于股东, 而是社区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企业公民行为意味着企业的商业经营能够同时满足善待员工、善待股东、善待客户、善待环境与资源、善待合作伙伴、善待社会的要求。企业公民行为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并最终与企业和社会的生存紧密相关。
一、中国的企业公民现状
2003年, 21世纪报系开始在中国传播企业公民理念。在短短的几年间, 企业公民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获得了政府、学界、企业和公众的普遍认同。21世纪商业评论、21世纪经济报道每年还举办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评选, 寻找一系列具有榜样意义的企业最佳实践, 鼓励本土企业公民行为。
企业公民作为一种商业伦理, 想要成为中国商业界的普遍共识, 一定不能靠外在的规范来提倡。道德说教容易导致伪善和对道德的抵触。只有让企业家自身感觉到企业公民行为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某种内在的相互关联时, 企业公民才能成为企业家的共识。
企业公民这个舶来品, 从2003年引进至今, 已从概念阶段进入到实践阶段。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 这场突发的自然灾难引发了富人对责任、道德和生命的思考。在地震后的第三天, 由江苏黄浦再生资源利用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率领的国内首支自发抗震救灾队伍———一支由60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抢险突击队, 就抵达了灾情最严重的绵阳、北川一带, 并全面展开大规模救灾行动。这支队伍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灾区, 成为自发抗灾抵达灾区的首支队伍。2010年9月5日, “中国首善”陈光标在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信中, 指出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十年来, 陈光标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 也是中国裸捐第一人。尽管陈光标高调做慈善, 但还是会有部分人从中受益, 对其他的企业家会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说陈光标的捐款捐物是传统的“支票簿”式公益, 那么联想的“公益创投”就是企业公民的实践层次的行为。“公益创投”最早是由加文·戴维斯提出并实践的, 使得公益项目的组织方式, 由过去的公益组织找企业要钱, 转变为企业寻找最优秀的公益项目。2007年12月18日, 联想正式启动“公益创投”, 以“让爱心更有力量”为活动宗旨, 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公益组织, 为其提供创业资金、能力建设和志愿者服务。联想的这种慈善行为模式, 将自身的管理、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逐步嫁接到公益组织, 支持帮助公益组织逐步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效率的机构, 提升公益组织的社会效益。由一个人的行善, 变为带动并影响更多的人行善, 这是一种进步, 也正是当前企业公民需要做的。
以上只是列举了两个典型的企业案例, 从2007年之后,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布了企业公民报告。发布企业公民报告的企业不仅仅有国有企业 (包括央企和非央企) , 还有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涉及到的行业范围也比较广, 包括房地产、金融、食品、电力、能源、化工、家庭耐用消费品等。在地域范围上, 也由发达地区扩大到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虽然西部企业公民报告较少, 但毕竟是有, 本身这就是一种进步。
企业公民报告的发布, 并不代表的是企业公民的行为, 这只是思想上认识到企业对社会的一些权利与义务。要更多的企业融入这些思想和文化, 是需要过程的, 同时发布的公民企业报告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都需要改进。发展的道路上, 总会有一些坎坷, 但阻止不了中国企业公民前进的步伐。
二、提升企业公民理念
企业公民理念并不是靠宣传就可以让全部的企业接受, 只有让企业经营者自身认识并接受, 才是企业公民真正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如何提升企业公民理念?如何践行企业公民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加强企业伦理调节。企业伦理是企业 (经营者) 履行与利益相关者长期隐形契约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影响企业经营者与各利益相关者打交道时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 儒家伦理思想应成为调节企业伦理的重要杠杆。儒家文化以和谐为本、伦理为重的思想, 追求社会和谐人生安宁的文化特性, 追求道德自觉和伦理约束, 重教育的文化特质以及明君、德治、仁者治人的思想, 和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越发吻合, 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企业经营者可以从中构筑自己的伦理精神和企业文化, 以此来协调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使彼此的关系达到和谐平衡。
二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亦或是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 是要付出成本的。没有一定的激励, 企业经营者主动采取高企业社会责任度行为, 有些不现实。也就是说, 只有企业被贴上“优等生”的标签时, 企业公民才会被视为一种竞争方式而广泛流传, 被各企业所接受。这种“优等生”的标志可能使消费者选择, 也可能使投资方和合作伙伴选择。近几年的最佳企业公民评选活动, 无疑是对最佳企业公民企业的最好宣传, 同时也激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这项活动。只要存在市场经济, 就不可避免存在竞争, 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 企业经营者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就会在无形中遵循某些社会隐形规则 (如企业公民) 。
总之, 企业公民在中国的发展, 不仅要靠企业经营者来践行, 媒体和一些政府部门以及一些公益组织也应该参与进来, 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完成。媒体的舆论宣传, 政府部门的支持鼓励, 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 企业公民在中国将是一个呈扩大趋势的到来时代。
参考文献
[1]吴伯凡, 阳光.企业公民从责任到能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4.
[2]陈荣耀.企业伦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
[3]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4]陈宏辉, 贾生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伦理管理的新发展[J].社会科学, 2002, (6) .
原创 中国企业现状及思考 篇5
李迪09人资三班
中国中小企业和大型垄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占公司总数量的99%,但其中每分钟就有9家公司倒闭,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不足10%。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企业总数60%的利税,解决了75%的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中小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质量上占优势,他们对水,电,石油等垄断行业乃至国家的发展与稳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增强中国企业的生存能力,使其拥有核心的竞争能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中存有一方立锥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要先了解中国企业发展的现状着手。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都是垄断性行业,垄断一方面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生产,没有重复建设和相对过剩造成的浪费,经济效益高,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稳定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垄断厂商因为没有竞争,所以高枕无忧,不必担心市场被抢,业绩下滑。因为高利润,所以大家工资都很高。所以管理层、员工都轻松。严重损害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据媒体披露,2005169家中央企业共获利6276.5亿元,其中排名前12的每家企业年利润超过100亿元,囊括了央企总利润的78.8%,国企垄断的暴利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焦点;而媒体陆续披露的电力系统1抄表工人年薪超过10万元,杭州烟草公司1中层干部年收入30万元。行政限制所造成的行业垄断,其最大危害是从根本上伤害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窒息了民族经济的成长空间。
而中国中小型企业主要依托交通便利、劳动力密集的中等发达城市,集中在一些传统的,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食品、防止、加工制作等,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已大量涉及到高科技领域,几十载传统领域也大量涉及,而我国大多数采用老技术,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创业资本和营运资本不足,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更新缓慢,科研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档次低,花色品种少。因此重复建设严重,模式雷同。淘汰率太高,与大企业之间协调配套能力差。
中小企业往往只为既得利益招聘员工,势必造成产品的质量低下,包装粗糙,产品不合格和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现今许多员工对薪酬现状不满,主要表现在:薪酬分配上不公平现象严重;缺乏相应的福利制度,使员工没有安全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把人力仅仅视为一种资源, 这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不承认人力资本的贡献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使得企业内部失信状况严重;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得不到承认,就必然引起非理性的反抗。此外,忽略了员工需要的多层次性,以物质代替一切,忽略高层次人才对精神激励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导致能人留不住。
缺乏协作能力。中小企业应与大企业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大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资金的支持,使其逐步成长,壮大,变为大企业,我国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由于处于分散,单干,封闭状态,导致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严重缺乏,造成资源浪费。
中国企业竞争方式存在问题。中国企业缺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主要凭
借劳动力和价格便宜,交通便利,成本低等优势来竞争。有些地区存在不正当竞争,如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虚假广告、倾销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弱。某些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重,为了保护地方局部经济政治利益,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利用行政权力干涉、操纵市场,设置市场障碍,破坏市场机制,限制非本地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公平竞争的行为。
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战略层面的竞争力培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也要坚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另外,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同样对建设企业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争取与优秀的企业合作,努力实现与合作伙伴的文化融合,推动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必须根据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的要求,努力用“文化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创现代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的新局面。从世界范围看,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一种是欧美型企业文化,一种是日本型企业文化,再一种是借鉴型企业文化。欧美型企业文化,所表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日本型的企业文化,追求“人和”、“至善”,“上下同欲者胜”的群体共同意识;以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企业为代表的借鉴型企业文化,融汇吸收了东西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特点,具有较强的“亲和性”。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品牌效应不够强大。中华民族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民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学到国外的技术来提高产品的品质,从而达到同国际企业竞争的核心力,但是却怎么也卖不了同国际品牌同等的价值。而只能获取低于外国企业30%-50%的价值利润。由此中国企业家们是不是应该深思?
再举个例子,目前在国内买的所有运动品牌,目前排在最前的耐克,阿迪,还有居多国内品牌,包括李宁、安踏、361、特步、匹克等等。大家应该知道目前卖得最好的最贵的仍然是耐克、阿迪。他们占据着整个高中端市场;而中国的品牌包括李宁等虽然满街都是,但只能占据着中低端市场。而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大多都是靠OEM加工生产,那就是他们有可以同一个地方生产,甚至出自同一个工厂,同一种生产原材料,当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放在各自的橱窗其结果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东西贴上不同的LOGO,却卖出价值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不得不让中国的本土品牌的企业家们深思。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为什么当我们很努力,很艰辛的把它们做强做大时国内品牌不符合未来的发展呢?因为他们缺乏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当中国企业做到一定程度时,很难再继续发展,因为他们受时代与历史环境的影响限制,所以他们没办法去做长远的战略规划,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中国已不再是过去的产品和营销时代,已进入品牌时代。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在开始就为品牌规划符合品牌发展的一条长远之路,把企业品牌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这样才不至于让企业走到一半才发现品牌定位错误,而失去前期所有的品牌积累。当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才可能做有希望做到百年基业。我们来看看国际品牌,他们在不断的进入到中国市场,占据着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年11月,迪士尼落户上海已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国外品牌真正做到了从吃、喝、玩、穿渗透了中国人的生活中。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迪士尼;耐克,阿迪等,他们不但是进入到中国而且几乎垄断着市场。而中国的本土品牌呢?不要说走出国际市场,做到百年老店,就算是在国内市场,真正能走过十年不倒的也真正不多。让我们来看看家户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1.1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调查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据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对中外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及实践情况开展的首次大型调查,取得了一定的调查结果。调查显示,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有如下的特点:
1.1.1企业与公众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存在显著偏差。总体上,当前中国企业对社会公益责任认知度最高,其次是经济责任,但在法律责任、环境责任以及企业文化责任上认知偏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履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公众的需求。而在对普通社会公众进行的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集中在环保、员工权益保护、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公众最为关注的员工权益保护和环保问题恰恰被企业有意无意地回避或忽略,没有将“以人为本”的原则放在首位,这样就无法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真正目的。
1.1.2各类企业指标体系的雷同性明显。中小型企业在社会责任指标表现上与大型企业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内资企业的指标表现不逊于外资企业。中小型企业的表现都不逊于大型企业。而且,在促进就业和企业经营绩效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同样地,国有、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表现并不逊于外资企业j甚至总体表现还优于后者。
1.1.3企业自身的组织保障和内部制度建设是影响社会责任履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外资企业普遍给予高度的组织保障,并在战略规划上提到相当明确的位置。在社会责任管理措施的组织保障方面,外资企业普遍表现更为正规化、日常化、专门化,更重视活动的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组织保障的到位,使得活动的追踪落实以及后续的服务工作都有更为成熟和系统的管理方法,因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为广泛和显著。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有较大的欠缺。
1.1.4社会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法律规范与社会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推动力。很多企业特别是国企和外企都认识到法律、法规和政府各项规定、与社区居民(包括农民)维持和谐的关系以获得支持,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源动力。
1.1.5公众对企业损害员工权益和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最为反感。
1.2当前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据《经济界》对4,586位企业经营者参与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专题调查报告一“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调查,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与认识:①企业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③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及认同程度:④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的发展。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企业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公益四个方面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其中,对经济责任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伦理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对股东、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
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还有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顾及的亭。不少企业经营者将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
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主要是“污染环境”、“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拖欠货款”、“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商业贿赂”等。
调查发现,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和方法缺乏了解、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社会相关部门责任履行不到位,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好的主要原因。
1.3部分地区行业实施社会责任考评的一些做法企业社会责任近年来已经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地方和行业开始着手指定相应的标准,并实施考核。2007年12月,浦东企业社会责任试评估机制正式启动。浦东评选出第一批履行社会责任“达标”企业,完成对100家区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估报告。目前的评估操作方案包括基本指标、进步指标、个性指标、负向指标和绝对否决指标5类。
2008年4月2日,《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正式公布,标志着中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指南》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涵了:一、社会责任体系:①企业社会责任体系②工业协会社会责任体系;二、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报告:①公开陈述;②科学发展;③保护环境;④节约资源;⑤安全保障;⑥以人为本;⑦相关利益;⑧社会公益;三、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报告:①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②履行协会自身社会责任;⑨自律和信用;④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中规定的社会责任行为准则,提出的社会责任目标和指标,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和我国工业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相结合的。
2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评价标准
2.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表现和必然趋势。社会发展进步以人为尺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与理想,“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由众多合力推动的结果,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2.2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关系、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的和谐,可以大致判断一个企业的经营状态。企业经营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企业又是要满足公众需要服务并经公众的同意而存在的。只有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满意时,达到企业内在的和谐、企业与外部环境,如国家、社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和谐,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内与外部的和谐显然可作为评价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一个指标。
2.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科技、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概念,它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是中国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境的唯一正确选择。从这一意义来说,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明显可以用来评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主要从总体上、地域上和企业角度三个方面对我国企业责任的
现状进行分析。
3.1现状的总体性分析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实状况中,最主要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违反劳动、环保和食品安全法规,它所导致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破坏生态环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等问题频频发生。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统计数据,深圳市2003年上半年劳动仲裁案件共798宗。其中,劳动合同类案件380宗,占立案总数的47.62%,与2002年同期相比,上升31.77个百分比。有企业习惯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快速增长,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定位认识不清,漠视企业社会责任等。
3.2现状的地域性分析。从分布上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影响最大的集中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尽管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但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效果来看,虽然通过劳工标准检查,使得劳工标准和劳工权益保护在企业和社会的范围内,获得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社会认知程度,特别是对于提高劳动者和雇主双方的权利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但这一运动在实践当中对于提高劳工标准和保护劳工权益的作用是有限的。
3.3现状的企业角度分析。处于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国外向型企业,首先遭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发难”。目前,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在其生产供应链上推行,所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影响最大的是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特别是港澳台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涉及到电子、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工艺品这六大行业。因为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员工的职业健康和权益保障方面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生产安全事故、职业中毒、员工权益受侵害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些企业。从企业规模来看,知名的大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和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大企业明显在企业公民的意识、理念以及到参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强于中小企业,走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的前方。我国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尚处于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小企业甚至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4我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尽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非常之必要,但从人们经济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与企业责任问题有关的事件来看,我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职工合法权益被侵害的问题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拖欠工资现象严重,去年仅在已建工会组织的国有、集体企业中,拖欠职工工资总额就达400多亿元,而且企业前清后欠问题非常突出。二是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劳动时间长,超时加班严重。三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劳动强度大,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四是社会保险覆盖面窄,保险费收缴难,留下较大社会隐患。五是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等。
4.2企业对顾客缺乏诚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惟利是图,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顾客争利或欺骗顾客。
4.3对投资者存在欺骗行为。盲目追求短期利益,使企业成为“短命企业”。这种现象不仅在私营企业大量存在,在国有企业中也屡见不鲜。
4.4漠视社区的整体利益。许多企业一心追求短期利益,造成劳资关系紧张,引发工人罢工、游行,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社区公民的生命安全,影响国家和本地区的社会稳定。
4.5逃避政府监督管理。不少企业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较少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企业支持政府的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慈善事业、服务社会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4.6环境保护意识缺失。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企业导致的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直接损失至少有5000亿,间接损失无法估计。当前,环境的污染、土壤的沙化、奇缺物种的减少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心和重视,环境保护成为人类面临的迫切而严峻的问题。企业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因而,企业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5出现当前企业责任诸多问题的原因
中国企业股市融资现状浅析 篇7
一个国家的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该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实力。同时也决定着该国家的综合国力, 因为国民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 社会各界都应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政府更有责任关心、帮助、扶持和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设立、成长、发展和壮大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需要具备许多相关要素的, 并要求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相关要素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和整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到生存和不断发展壮大。我认为企业必备条件概况起来有如下几点:
(1) 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设备———“物”;
(2) 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财”;
(3) 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土地” (车间和厂房) ;
(4) 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工人和管理者———“人”;
(5) 拥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技术”;
(6) 拥有所从事的社会商品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产品”;
(7) 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依法成立-“法人资格”。
在以上诸条件中资金是企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先决条件。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所具备的其他各要素有机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是企业各项资源有效配置的润滑剂。同时, 企业所拥有的资金数量和质量是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主要标志。
资金所具有的重要性决定了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就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优质资金。而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归纳起来有两个: (1) 自有投资。 (2) 融资。
自有投资资金是企业自主拥有并投入企业经营运作的资金。自有投资资金对企业设立和发展十分重要。然而, 企业要在短时间内得到迅猛发展和壮大就必须依赖融资获得足够的资金。实践证明, 企业的规模性扩张和发展都离不开融资的支持和帮助。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在此不一一列举。
何为融资?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 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 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 采用一定的方式, 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 组织资金的供应, 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需要的理财行为。
那么企业的融资方式如何呢?融资方式, 即企业融资的渠道。它可以分为两类: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前者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 后者主要指股票融资。债务性融资构成负债, 企业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 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对资金的运用也没有决策权。权益性融资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 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有权获得企业的红利, 但无权撤退资金。股票融资就是典型的权益性融资。股票筹资中的股票具有永久性, 无到期日, 不需归还, 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等特点, 因而股票筹资风险较小。股票筹资的场所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不但帮助企业融资而且还具有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功能。股票市场使得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此外, 股票市场为企业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企业通过股市运作可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股市融资所具有的融资直接性、筹措资金风险小、股票交易方便和股权转移灵活等诸多特点, 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渠道。
严格意义上来讲, 企业与股市之间的协调关系应该表现为:企业获得上市资格通过股市发行股票, 在证券市场上获得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优越的条件。证券市场为企业服务, 帮助企业实现融资, 发挥自身所具有的金融功能。从而引导、监督和支持企业规范发展。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融资后要充分用运好股东的投资, 选好项目、找准市场、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来回报投资者, 回报证券市场, 回报社会。肩负起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 完成繁荣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这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良性循环条件下企业与股市之间正常的经济关系。企业与证券市场之间的辨证发展关系应该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企业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严格审核准入企业, 扶持优秀企业、淘汰劣质企业。通过全面、系统、严密、规范的经济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去伪存真, 繁荣市场, 发展经济。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9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1年7月3日。中国股市虽然经历的时间较短, 但它也具有上述股市共有的特点和其所具有的强大的融资功能。目前中国股市所具有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中国股市成立时间较晚、管理者的管理经验不足、规范股市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公司上市审核程序不严密等情况的存在。这些特点更加加大了中国股市对公司的吸引力。凡是有可能性的中国企业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争取上市, 梦想一日上市一夜暴富。企业普遍存在着进入股市“圈钱”动因。
中国股市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国的股市成立时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转轨变型时期, 企业处于经营模式转制过程。由公有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制而成的企业股权结构不科学合理。股权行使监督机制不健全。同时转制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还存在“责、权、利”三者之间划分不明确、关系不对称现象。此外转制企业在转制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多少带有“感冒”、“发烧”等不健康症状。这就客观存在着公司上市的动因是为了治病呢?还是为了发展壮大?
从我国股市发展过程来看, 我国的上市公司上市后治病的多于强身发展壮大的。这点从企业上市之后的表现足以证明。
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股市发行股票, 融到了足够多的发展资金, 按道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用好资金、发展企业, 为投资者负责、为投资者创利, 回报广大的爱心的投资者。然而我们的上市公司是怎么做的呢?第一年上市业绩优良, 分红少送股多。第二年业绩中, 不分红送股少。第三年业绩差, 不分红不送股。第四年业绩亏, 不分红不送股, 戴着特别处理的帽子、冒着退市的风险过日子。中国的投资者通过股市投资获得的分红回报几乎没有, 他们怀揣股票整天提心吊胆, 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投机发财。
企业经营管理的短期行为、股票市场的政策行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 必然导致中国企业进入股市融资的动因是“圈钱”。也造就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必然是盲目扩张再“圈钱”, 盲目投资乱花钱。
中国股市还需要成熟。中国的企业还需要发展, 我们不可否认我国的企业走的都很艰难。近20年来我国的股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世人瞩目的, 是不可磨灭的。希望我们的股市将来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我们的企业进入股市融资的动因会逐步科学严谨, 我们的企业管理会更加科学规范, 这必将带来中国国民经济真正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燕平.国际融资学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1, 1.
[2]张昌彩.中国融资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7.
浅析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篇8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 他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 下有成千上万的个体工商业者。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 这正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但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它生存和发展的艰难。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明显增多, 技术创新进步大, 经济增长快速, 规模小而精且经营灵活, 市场适应能力强, 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第一, 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科研创新能力弱, 产品同质化严重, 淘汰率高。第二, 资金缺乏, 融资苦难。第三, 中小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 导致产品不合格率高。第四, 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 农业挖掘业, 建筑业, 运输业等, 没有一个成型的工业聚集区, 导致恶性竞争。第五, 缺乏协作能力。中小企业由于处于分散, 单干, 封闭状态, 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严重缺乏, 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 助推科学技术的推广;为大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证;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故此, 剖析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一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较差。市场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市场秩序混乱, 恶性竞争、知识产权受侵犯等现象仍十分严重。二是融资能力弱, 这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也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三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保护的力度不够。中小企业税赋过重, 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四是消费水平普增, 人工成本水涨船高。《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企业影响很大, 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五是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给中小企业带来危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真正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 即内部原因包括:第一, 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当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为:总量偏低, 人才储备明显不足;结构不合理, 综合素质低, 经营管理类人才缺少;人才流失严重, 造成中小企业发展不稳定。第二, 企业产品缺少核心技术, 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产品研发能力弱, 产品升级换代慢, 产品技术含量低。第三, 规模偏小, 产业链短, 产品层次偏低, 最终导致“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第四, 品牌意识、风险意识淡薄, 抵御危机能力弱。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外部宏观政策和内部微观政策。外部对策主要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这也是最重要的措施。政府政策对中小企业生死存亡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从市场供给和需求, 资金技术和效益等方面来影响中小企业。主要包括: (1) 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 从资金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 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赋负担, 将企业所创利润最大程度上用于再生产。 (3)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 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 积极调整中小企业产业结构, 引导中小企业尽可能地与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专业化配套和协作。
中小企业内部策略主要包括: (1) 经营者要切实转换思想, 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集中优势创造特色, 使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目标上。 (2) 中小企业应该多探索网络层次的营销, 降低企业内部沟通成本。 (3) 深入、做实、做详市场调查, 根据市场调查结果, 做出正确的经营判断。 (4) 转变经营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手段。集约经营, 联手协作。 (5) 吸收高素质人才, 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6) 打品牌战略战, 助推企业轻易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 掌握市场主动权。 (7) 树立有企业特色的文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调动职工生产的积极性, 凝心聚力, 使每个职工自愿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这也是中小企业成败的关键。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 但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中小企业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 积极调整发展结构, 进行科技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同时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就一定会在新形势下飞速进步和发展, 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 在大多数的市场经济国家中, 中小企业都已成为企业的主体。目前, 中小企业在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已然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发展的黄金时代, 但前进的过程也道路曲折。其中很大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少差异化的驱动力力。从总体上看, 长远来说, 实施差异化战略, 必然是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中国中小企业手册[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现状及建议 篇9
一、品牌概述
1、品牌的涵义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er”,它的中文意思是“烙印”,因此品牌最初的含义首先是通过特定的口号在人们心中留下烙印。品牌就是用以识别公司产品的一个名称、一个词语、一个符号或者产品的其他与众不同的因素。它可以使你识别出某家公司的产品,帮助你把该产品与其他竞争的产品区分开。例如。消费者可以识别出可口可乐的标识:盒子角上有一个红色三角形的Nabisco;也可以识别出雀巢咖啡的标识:一个鸟巢。品牌不仅仅代表一种产品,优秀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能形成一种情感连接。强大的品牌不仅满足理性的需求,还会产生情感反应。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在纽约宣布更改其行销了99年的饮料配方,并由此引发了消费者的抵触情绪,美国上下一片沸腾,因为消费者认为他们一直推崇的“可口可乐”将要消失。
2、品牌的作用
当品牌发挥作用,那么这笔投资就产生了品牌权益(品牌权益指的是具有特定商标名称的产品的价值),这意味着一种品牌具有了可领悟的品质,并享有消费者的忠诚。一提到“海尔”,消费者就马上将它与“真诚”联系起来,而同时海尔的星级服务、产品研发都是对“真诚”的诠释和延伸。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拥有了品牌权益就具备了竞争的优势,因为它使得该品牌有能力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并以有较大利润的价格进行销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料来自外国的金利来领带却在香港大百货公司无销路,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自己的品牌。
3、中国企业建立品牌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1)品牌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在国际品牌的推波助澜下,当今市场竞争已转化为两个层面:一是产品的竞争。在这一层面成千上万的产品挤在一起争夺那有限的市场空间,为了生存一些产品不得不采用价格战,到头来却是两败俱伤;另一层面是品牌的竞争,它是良性的、健康的竞争。品牌不同于产品,产品可以很快地被竞争对方模仿、超越,但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强势的品牌。
(2)品牌虚拟经营使品牌的重要性更突出。品牌经营可以与生产分离,耐克品牌拥有一个设计总部,其委托他人加工一双鞋子只需几十元,但贴上耐克的标签则身价数百,而且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未来市场的趋势是,那些没有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的贴牌加工厂,而强势品牌则成为这些贴牌加工厂的指挥中心。因此,创建及壮大自己的品牌才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唯一途径。
(3)品牌已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又是企业与企业、品牌与品牌的竞争。美国为什么能自诩为“世界警察”?因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拥有众多称霸世界的超级强势品牌。
中国作为后起的经济腾飞的国家,不能再以“世界加工厂”为豪,要真正地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建立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强势品牌,这样才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长久之道。
二、中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中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95%以上的企业只有产品没有品牌,即使在中国市场化程度最深的行业,品牌价值管理能力仍旧欠缺。全球著名品牌价值评估机构Interbrand公司最新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理解过于泛化。大多数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源自于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状况的直接反应和营销手段的思考惯性,对系统的品牌化运作的概念和精细的品牌运作方法仍然较陌生。也就是说,过了改革开放的20年,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的实践上仍旧缺乏明确的方向,具有良好价值的品牌屈指可数。中国企业的品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国内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
多数中国企业仍认为品牌是次要的,帮助不了近期的销售业绩,品牌规划、品牌价值的确立在目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其结果是,对内人才流失、企业老化、激情减退、机制僵化;对外则无法建立消费者的长久信任,价格战成为唯一出路。
2、价值内涵的缺失使许多中国品牌日趋表面化和虚浮化。
国内很多企业、专家将名牌和品牌混为一谈,甚至将名牌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完全陷入了片面追求知名度的误区。国内许多大企业尤其是保健品行业,只片面追求知名度,而忽视产品品质等一系列完整的建设,往往不堪一击。
3、缺少严谨的品牌规划是中国企业的普遍盲点。
中国企业做品牌往往东一枪西一炮,没有好的步骤,无法形成连续性。三九集团以999胃泰起家,提起999消费者首先想到999胃泰这种药,后来999延伸到啤酒,一些消费者在喝999冰啤的时候总是感觉有药的味道。
4、尚未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建立品牌,尚处在营销层面。
比如有些企业搞经常性的促销、价格打折和降价,让品牌形象也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人们等着促销时再去买,没促销时买了产品的觉得受到了欺骗,这样的企业如何谈品牌?
三、对中国企业开展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1、企业应强化品牌建设的意识,树立打造品牌的决心。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深化,并倾向于购买有品牌的产品,只有拥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品牌,企业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企业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而且建设道路上充满了各种风险,企业必须有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毅力,这样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2、企业应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品牌的感召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多国际知名品牌都非常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中国企业只有关注自己的创造能力而非仿造能力,才能走出“中国制造”的困局,摆脱“贴牌加工厂”、“有品无牌”的窘境。
3、品牌建设应有一套长期的切实可行的品牌规划。
首先,品牌建设必须与企业整体战略相一致,这包括产品开发、定价、渠道、服务等各个方面必须同声相应;再者,建立品牌核心价值,使其区别于其他品牌,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搞所谓的“该年营销”;第三,赋予品牌以文化,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特定的品牌形象,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四,做好品牌维护工作。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品牌形象维护的重要性,建立完备的预警及应急体制,学会处理突发时间及恶性事件,并运用法律来保护品牌。
4、政府应为企业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应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品牌及理论的研究,研究国外品牌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国实际为我国企业提供参考;政府应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更多政策支持,2006年国家拿出了7亿元专项资金,优先向品牌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和使用国家技术中心等方面的支持;完善知识产权法,建立知识产权举报制度,加大对企业商标、专利及核心技术的保护。
四、结束语
若把国际品牌比喻成“大树”,那么中国品牌就是“幼苗”。“幼苗”品牌的发展势必艰辛,但为了企业的生存,国家实力的增强,企业必须拿起品牌武器与国际品牌在世界市场上争锋。
摘要: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从品牌的概念出发, 阐述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在分析中国品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品牌,现状,建设
参考文献
[1]何伟祥, 熊荣生.市场营销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曾朝晖.中国式品牌——管理篇[M].东方出版社, 2005.
[3]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十大品牌战国策[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6.
[4]2007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N].商业周刊, 2007, (8) .
[5]年小山.品牌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6]史豪慧.中小企业建设的模式及选择[J].市场论坛, 2007, (3) .
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冲击, 商家和客户之间的互动越来越不再依赖面对面的交流和实物商品的展示, 这一趋势体现在近两年以来大型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参会人数有所下降, 企业的产品定位逐步从规模化向差异化转变。从表面上看, 外贸企业发展低迷, 实际上是客户要求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不断增加。我国的外贸企业近年来在发展中呈现以下特点:
(一) 利用低成本战略。
在外贸企业的早期发展中, 很大程度依托了国内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 很多企业的起步是通过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来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用人成本越来越高, 中国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减小。部分企业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地区、周边发展中国家扩张, 既享受到了当时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 又充分利用了这些地区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为企业积累了较多收益。
(二) 机械化程度提高。
催生这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还在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用人成本快速增加, 逐渐成为企业向前迈进的一大负担, 这就逼迫管理者们改变过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压缩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三) 提升价值链。
我国原来的外贸企业大部分扎根沿海开放城市, 深耕多年,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市场的变化还是让企业老板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把价值链条细化分解开来:一是销售部门或者实体店面依然保留在沿海城市, 主要是这里客户数量庞大, 分销渠道广阔, 且企业已经有多年的当地市场经验, 能够保持在行业中一定的竞争优势;二是将核心产品的研发中心设立在销售市场的周边, 因为这里不但有行业内的全部产业链和供应商, 而且靠近主要城市, 便于客户参观互访, 同样使研发和销售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提升两者的协同作用以及整个价值链条中的经济价值;三是将生产工厂搬迁到内地, 内地相对低廉的用工成本吸引外贸企业投资建厂, 不仅能带动一方经济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
(四) 子公司战略。
我国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向国外进军, 抢占境外消费者市场, 向下游的营销渠道渗透。他们主要采取的是设置子公司、办事处的企业战略。
二、中国外贸企业优劣势
中国的外贸企业的不足之处是廉价劳动力优势在不断丧失, 不过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仍能保持并可以发展这一优势, 即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众所周知, 中国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甚至成了国家的名片, 成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市场上兜售的金字招牌。首先, 中国的公路、铁路提高了企业周转的效率, 帮助外贸企业加速发展, 减少了库存成本, 使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这是其他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我们过多关注了出厂价这一因素, 其实中国外贸企业产品的整体费用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其次, 中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仍具有竞争力。我们的外贸企业已逐步摒弃往日粗加工、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 将自身产品定位于工艺精细、质量上乘,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者接受“MADE IN CHINA”的主要原因;再次, 中国外贸企业产业链具有集群效益。比如服装加工虽然大批外移, 可是加工服装用的面料、纽扣、布料等, 依然大量保留在中国生产。
世界工厂的转变促使外贸企业的供应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中国的外贸企业受到应收账款和经营场所等的困扰, 索性就不参与国内消费市场的竞争。可是, 随着国内零售连锁行业的日趋成熟, 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意识到, 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三、外贸企业发展战略
许多外贸企业的早期发展都依赖低成本和高效率这两大原始动力, 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由单纯代工发展为委托设计就成为外贸企业的一道难题。成功实现这个转型升级, 企业可制定并实施以下战略, 逐渐增强自身竞争力:
(一) 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企业除了应具备成本优势, 还应在管理方面不断提升:运用经验曲线效应, 降低制造成本;通过实施敏捷制造, 使企业能更快满足客户在产品质量、样式等方面要求;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扩大生产规模, 寻求规模经济。例如, 台湾宝成公司原来鞋面用皮加工, 裁断和针车两道工序分别在不同车间进行, 不仅占用较多的库房容积和人工, 而且出货时间较长。为此, 该企业推进流程再造, 把裁断和针车放到同一车间, 使效率提高了10倍, 并减少了1/3的员工和大量库存。再者, 即使是传统产业也可以运用信息科技以及管理技术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这需要企业将资源不断配置到相关技术或部门中。该企业持续导入电子网络化技术, 不仅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时了解每一条生产线的作业情况, 客户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他们下达的订单生产情况。
(二) 推进纵向一体化。
外贸行业的进入壁垒不高, 如何才能具有有效抵御潜在竞争者的能力?企业可采取的战略举措是:纵向整合, 重新构建供应链。在这一战略下, 可通过转投资等方式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 垂直整合其上游的材料供应, 形成一个分布于全球范围的庞大供应链, 扩大产品范围。通过纵向整合, 保证各种原材料及设备按质按量快速供应, 减少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此外, 为了提高物流运营水平, 外贸企业还可与物流企业组建合资公司, 为自身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 利用物流公司在各地的资源和网络, 在货源和物流过程中实现其面向上游供应商的纵向一体化战略。
(三) 互补合作, 互动共赢。
在长期的合作工程中, 作为客户的品牌商往往会与制造商分享他们的设计和专有技术等, 双方存在较紧密的互动过程。比如, 阿迪达斯的每一款产品, 都会首先在宝成公司的研发中心进行模具开发并做出鞋样。鞋样做出后, 先由阿迪达斯高层进行内部审核并提出反馈意见, 经修改后交给关键客户评价, 通过后再计算成本, 设定目标价格等。在此过程中, 有时可能会出现设计虽然很好, 但没办法开模, 或者面板没法展开等问题, 这就需要外贸企业与阿迪达斯的设计人员反复讨论, 共同协商, 确定解决方案。有时, 阿迪达斯还要根据研发中心提出的方案对原设计进行修改。正是这种密切的互动, 提高了国内外贸企业作为专业代工服务商的难以替代性。
(四) 锁定、规避风险, 严格实施多品牌管理。
建立在长期合约基础上的战略性价值链联盟成员之间, 既可获得双赢之利, 又需防范过度依赖对方的风险。为此, 宝成公司先后与耐克等3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商建立了长期代工合作关系。由于合作互动的需要, 代工企业掌握着许多品牌委托商的设计机密和专有技术, 而不同品牌委托商之间基本是竞争关系。如果代工企业不建立起严格、高度诚信的多品牌管理体系, 委托商的商业机密和商业利益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反过来会危害企业的长期发展。在这个问题上, 宝成将不同品牌的生产在厂区、厂房、生产线、管理团队、研发等方面完全分开;制定严格的保密规定, 不同品牌的管理人员不互相讨论客户的计划, 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负责不同品牌的各事业部均是独立的利润中心, 每个人的利益都与利润中心的效益结合, 以保障不同品牌的设计、研发、生产计划、制造过程等能形成必要的信息隔绝。
(五) 积累资源, 实施产业跃迁。
随着不断扩展, 企业盈利逐渐增长, 资金实力日趋雄厚。然而, 管理者应该清醒地看到, 企业以单一产品为主, 风险很大, 一旦消费者偏好出现波动, 可能会对其产生巨大影响。对此, 宝成的管理者看到了一个比现有市场大10倍的市场, 并大胆进入新领域, 一举进入电子制造行业。飞利浦、美格等国际知名品牌厂商成为新的稳定大客户, 企业的运营迈上了新的台阶。
(六) 吸引私募基金。
论需求, 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 融资是困扰它们的长期难题。当前, 中小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发展得好就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机会。论供给, 2014年3月, 私募基金的日益成熟和快速发展渐呈“僧多粥少”的局面, 大项目、快项目逐渐变得稀缺。私募股权基金也逐渐从最初集中在高科技如互联网、新能源领域的投资, 转而更多在传统产业中寻找机会:许多私募基金对企业的渗透已经从大城市转向了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私募股权基金最关注有增值潜能的公司, 行业不限, 关键在于企业在经营理念上能创新, 在行业中能够树立自己的领先地位。一些经过资源整合的外贸企业同样可以获得私募股权基金的青睐。
四、外贸企业发展启示
中国外贸企业的战略要与企业实力相匹配, 应该从经营初期的纯代工制造逐步转型为代工设计制造甚至是经营自有品牌。实现经营自有品牌是众多外贸企业的远大理想, 实际上这往往会导致企业与原来的合作伙伴形成正面竞争关系, 因此大多数企业在较长时间内都难以具备实施这一战略的条件。中国目前很多外贸企业的规模不算小, 收益水平不算低, 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也不弱, 然而到目前为止, 尽管企业尝试进行了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探索, 但主体业务仍没有轻易放弃代工这一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
外贸企业的发展前景基本为以下三种:逐渐成长、保持稳定、陷入衰退, 最终被行业淘汰出局。要争取到前两种前景的关键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不断生产商品、提供服务的同时, 也在不断积累资源和能力, 包括技术、经验、知识等。在一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 不同程度的积累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状况, 于是我们可以将企业的发展与其资源和能力积累的速度挂钩, 速度高于其价值链的平均速度, 就有可能实现业绩的攀升;速度与平均水平相当, 就有可能保持相对稳定;速度还不能达到行业平均数, 那就难以避免被扫地出局。
一个企业要保持长期的发展, 就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资源和能力的积累速度。中国外贸企业只有在劳动密集型时期的基础上持续稳定的规模化经营和收益积累, 在寻求转变的过程中加强成本控制、实施合适战略、注意价值链的整合等, 才可能使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玉荣, 尹柳营.再论低成本领先战略[J].江苏商论, 2005.
[2]俞安平, 张瑾.由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企业经营模式的新变化[J].经济师, 2003.2.
中国企业网现状 篇11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技术整合现状分析
1.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概况
自1997年开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进入了活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邻国,目标集中于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行业。2001年起中国又一次掀起了并购浪潮,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一年,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到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到70亿美元;2005年已经跃升至100亿。从2006年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势头进一步显示出强劲的势头,2006年跨国并购超过210亿美金,2007年达到321亿美元;截止到2008年5月底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已经涉及金额321亿美元,已经超过2007年全年的321亿美元。
回顾这几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程,我们清晰地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程呈现的一些显著的变化:第一,跨国并购的规模逐渐扩大,跨国并购数目与日俱增。2005年中出现了中石油国际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那样的并购金额超过4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第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标地区在扩大,从美国、加拿大、印度以及香港地区扩展到欧洲等地区。华立集团售后美国两家控制技术公司58%和33%的股份,收购飞利浦公司手机核心技术CDMA研发中心等并购事件。第三,跨国并购所集中的行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并购方向。2006年2/3以上的并购金额与能源有关,2007年的焦点则是金融和能矿。第四,跨国并购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倾向,虽然以大型的国有企业和超大型企业为主,例如中海油、中石化、TCL、京东方、中国工商银行等企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从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为零,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占90.6%,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4%。
采矿业是跨国并购在第二产业所涉及的重要领域,其中石油开采业的并购金额在采矿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中海油近几年来的几次大的收购行动基本上都是大手笔,2005年的一次交易竟达到4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第三产业跨国并购案例相对涉及比较少,所涉及的行业有电信、软件开发以及金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阶段我国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根据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 2006相关数据整理,在全球范围内2005年在第三产业的跨国并购金额占67.26%;第二产业占比达到31.45%;第一产业占到1.29%。这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相同。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技术整合情况
通过上述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企业在第二产业中并购案件占跨国并购总数的绝大多数。本文在相关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寻求动因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企业中的技术获取型的并购案例进行了粗略的划分。其中企业以技术寻求为动因的跨国并购占第二产业并购案件总数的82.56%。其中以寻求与企业相关的上、下游技术的跨国并购占技术寻求跨国并购总数的28.67%,而以寻求与企业相关的新技术的跨国并购案件占62.08%。而以寻求与企业不相关的技术跨国并购占11.25%。通过粗略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以技术获取的跨国并购案件居多,同时又以寻求与企业相关的新技术为动因的跨国并购案件居多,其次是寻求与企业相关的上、下游技术的跨国并购。
另外,从对中国企业目前跨国并购的并购整合效果跟踪观察来看,不同行业的并购技术整合效果不同。大多数企业能在技术整合计划的时间期间完成企业对海外企业的先进技术的转移,有的企业甚至已经实现了对所获取的相关技术产品工程化和商业化的大规模定制能力。例如,杭州机床厂对德国abaz&b公司的并购整合,以及上海电气集团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的并购整合情况等等。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技术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国企业在技术甄选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企业在技术甄选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主要把低成本并购作为迅速扩大国际化规模的目标,而忽略了企业自身优势的提升,从而陷入价格陷阱。TCL集团并购的德国施耐德电视机公司、汤姆逊和阿尔卡特都是这样在并购之后就面临着各种难题。其原因是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只是看到了并购的价格而忽略了并购的价值。中国企业在进行并购目标的选择方往往只是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而使企业陷入长期的价格陷阱之中,从而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
第二,中国企业没有相关的跨国并购技术风险保护意识,只寻求并购的成功,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例如,南汽集团之所以能够战胜竞争对手成功竞购罗孚汽车,关键在于南汽与罗孚签订了“无附加条件”的并购合约。南汽“无附加条件”的并购在技术上主要面临着复杂的产权关系和巨额的技术投入。如果南汽要利用并购来的生产线和工厂生产这些车型和发动因,就必须向上汽、宝马购买知识产权,否则就面临着直接重新开发新车的问题。同样,在中国电信企业中这类问题也是存在,例如华立集团并购飞利浦CDMA手机事业部的案例。
第三,中国企业对跨国并购技术寻求的动因认识不明确,致使并购企业对其获取的技术资源整合效率较低。同时还有一些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获取与企业业务不相关的技术,由于企业自身的整合实力和掌控整合过程的驾驭力水平较低,最终导致企业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这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做的比较好。例如,韩国三星采取的方式就是通过巨额资金投入购买不同技术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然后通过技术转移、技术重构转化呈给适合三星公司使用的研发方向,这样以最短的时间缩短与技术领先者的技术差距,然后快速实现商业化;美国思科公司通过并购从外部购买尖端的技术,而且企业并没有R&D环节。
2.中国企业在技术转移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跨国并购技术整合中技术转移是整个并购技术整合的基础环节。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技术转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的技术资源缺乏关联度,并购企业缺乏足够的能力对其目标企业的技术资源进行有效的驾驭。例如华立集团本是一家全球最大的电能表制造生产商,其并购飞利浦CDMA事业部正是其实施“以资本换技术”发展战略的集中表现。华立集团看到一些中国企业“以市场换取技术”战略实施的弊端,想借助韩国通信商业模式即并不制造手机,只为手机制造生产厂商提供专用的芯片和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开辟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DMA核心技术,从而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谋求新的发展。
第二,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技术人员在并购过程中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同时企业不具备充足的国际化人才,导致技术转移阶段困难重重,使得高价并购而来的技术资源不能够充分的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例如,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的过程中,“人”的问题是最为棘手。上汽接受双龙后几乎保留全部的原管理层,同时蒋志伟与苏镇琯一起被任命为代表理事,形成双总裁制度。但是经历了2005
年上半年的短暂辉煌后,年底双龙累计亏损达501亿韩元。此外,上汽在并购韩国双龙的过程中频频出现韩国工会集体罢工的事件,韩国双龙的员工一方面通过罢工来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他们通过罢工的举措来释放他们对上汽会将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的担心。
第三,中国文化与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存在着的很大的差异,造成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吸收上存在着技术吸收不良的问题。例如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并购案例中,在整个并购整合的阶段TCL并没有注意到中方倾向于远离权利中心,而发达国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在并购整合的决策时往往倾向于最高领导层次的意向,中间领导层的管理人员只是简单起到传达信息,并没有将其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3.中国企业在技术重构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并购企业对自身组织结构缺乏全球化的驾驭能力,或者并购企业的供应链整体缺乏全球竞争力,从而导致并购企业在并购技术整合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目标企业的技术掌控能力降低。中国移动作为当时全球竞购国际移动运营商(Millicom)最有实力的竞购对象,最终做出退出竞购过程的决定,主要是因为中国移动准确地预测到了其在被并购技术整合过程中的组织构架和供应链上存在不足,这些缺陷将导致并购技术整合困难重重。
第二,并购企业其自身实际信息资源整合的操作流程过于清晰,从而难以适应动态化的信息整合要求。从目前的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推进实践来看,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由战略层、组织层、技术层逐层推进。这种信息整合模型所面临的缺乏柔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并购企业信息整合模式不能满足并购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三层战略推进的需求。(2)并购企业这种信息整合模式容易导致三个推进层次实施不均衡。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技术整合策略
1.寻求相关上、下游技术动因的技术整合策略通常并购与企业核心技术相关的上、下游的并购行为属于纵向并购。上、下游技术的获取有利于企业产品生产的价值链的稳定,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制技术资源并更好地进行一体化的国际生产。由于并购所获的技术与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处于上、下游的位置,技术整合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并购双方的技术拼接程度。因此,本文将对于此动因条件下的并购技术整合策略称之为技术拼接整合模式。
2.寻求相关新技术动因的技术整合策略
浅析中国种子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12
一、我国种子企业现状
1. 中小企业居多, 缺乏竞争力。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仍以分散的、小规模区域自给性经营为主, 全国持证的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 然而前十强的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全国没有净资产超过10亿元或种子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公司。小规模的种子企业由于经济科技投入少, 经济效益低, 缺乏竞争力。加入WTO后, 许多跨国的种子公司进入我国市场, 这些公司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 资金雄厚, 营销经验丰富, 运行机制灵活, 不可避免地对国内种子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 种子科研与经营相脱节。
品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了优良品种, 企业就有了竞争力。长期以来, 我国的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主要集中在科研育种单位和高等院校, 而种子的生产、推广和销售主要由种子公司负责。种子选育和生产经营严重脱节, 目前99%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大多数种子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 自主研发能力低, 而种子科研机构对新品种的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关心较少, 结果导致科研单位的育种者不是根据市场要求确定育种目标, 而是以完成课题为主, 育种目标的市场针对性不强, 而且由于缺乏基地和经费不足, 育种成果转化率低, 转化速度慢。这样使得种子企业没有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和主导产品, 发展后劲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从事种业的科技人员与经营公司均难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既挫伤了科技开发的热情, 又制约了大型种业公司的形成。
3. 管理体制落后, 企业市场化程度低。
种子法贯彻实施后, 一些地方政府的种子管理与经营机构, 形式上已经分设, 但未彻底脱钩, 并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种子公司进行彻底改制, 出现了人员冗重, 产权不明晰, 职责不明确, 权利和义务不统一。政企之间藕断丝连的状况, 使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对种子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发展规划难以落实。由于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不能及时奏效, 种子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不健全, 检测手段落后等原因, 使得种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品种杂乱, 假冒伪劣种子横行。
目前全国的种子市场已日渐成熟, 然而许多小的种子企业, 科研人才缺乏, 没有健全的营销体制, 也没有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 只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 以县境为界限, 限制其他单位种子在本地销售, 从而抬高价格, 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样的企业尤如井底之蛙, 削弱了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对策
1. 树立品牌形象, 建立大规模企业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具有专业性、长期性。在国际竞争日益国内化的市场条件下, 国内中小型种子企业结合自身实际, 提高知名度, 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势在必行。依托先进的科技, 选育优良品种, 创立企业自主品牌, 相应提出“高质量、高价值、讲诚信”的品牌理念, 以优良的种子质量, 为终端经销商和广大农民提供最大价值, 达到双蠃。既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也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最大化。
我国种子企业要获取经济效益,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就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首先要有效扩大生产规模, 并确保种子的质量, 以质量取胜,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取得规模效益。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 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再次要强化服务意识, 要搞好前期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 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 要以此来占领市场, 赢得客户。
同时还增强联合意识, 在企业双方优势互补的基础上, 实行强强联合, 兼并重组。合作战略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种子企业要求得生存发展, 必须走联合的道路, 建立一个有较强竞争力的种业集团, 加强横向联合, 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与一体, 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 共同开发种业市场。
2. 重视科技创新, 加大品种研发
增强种子产业的竞争力, 主体是企业, 核心是品种, 关键是创新。良种成为农业竞争的焦点, 种子科技含量的提高能够带动农业的飞跃。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的阶段。跨国种业公司, 如美国的先锋种业公司, 设有专业的科研育种和开发机构, 在美国拥有1985公顷的科研基地, 在全世界拥有140多个研究和试验中心, 地区性育种基地1000多个, 5个大型质检中心, 每年科研和开发投入占销售总额的10%。我国的种子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 加大投入品种研发的力度。首先要注重种子科研基地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 而且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来开展种子研究与开发活动。其次要注重优秀人才引进。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将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 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的人才的竞争, 种子企业也不例外。种子企业在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同时, 也应注重企业内部人才培养, 在重视育种人才的同时, 也应注重企业管理人才和市场经营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3. 创新经营方式, 不断拓宽市场
【中国企业网现状】推荐阅读:
中国化工企业现状分析05-25
中国纺织企业现状分析05-10
中国企业文化现状研究06-30
中国企业公民现状分析09-25
中国企业研究院现状10-27
中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08-10
中国煤炭企业企业文化比较11-06
中国新兴企业10-14
中国外贸企业10-16
中国跨国企业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