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径运动现状(共12篇)
中国田径运动现状 篇1
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选手黄珊汕获得了女子蹦床个人铜牌, 实现了我国奥运会史上蹦床零奖牌的突破。在2006年荷兰世界锦标赛上, 中国蹦床队又一举夺得女子团体冠军, 2007年蹦床世锦赛中国蹦床男女队分别获得团体冠军, 男子个人包揽前两名, 女子个人获得银牌, 表明蹦床运动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一个新的金牌增长点。事实也给予了证明,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 陆春龙和何雯娜分别夺得了男子和女子个人蹦床金牌。本文通过对蹦床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分析和概括了当今世界蹦床发展现状最新动态, 为今后蹦床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一发展现状分析
1. 世界的蹦床发展情况
自1964年国际蹦床联合会成立以来, 现已举办了24届世界蹦床锦标赛。蹦床具有高、美、准、难的特点, 技术发展追求着“难、美、稳”的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成套动作的难度值在不断增加, 空翻向多周方向发展, 动作的技术规格与质量不断提高, 运动员以个性化创意为主基调, 在赛台上充分展示个人的演技。从历届世界锦标赛得知, 参加比赛的国家愈来愈多, 动作难度愈来愈大, 具有争夺奖牌实力的国家愈来愈多。从技术水平和实力格局看,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法国、德国等国家的蹦床技术属世界一流水平。在亚洲, 日本开展蹦床运动较早且水平较高, 曾获得世界锦标赛第三名的好成绩。2000年悉尼奥运会将蹦床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从而使蹦床运动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目前, 世界蹦床的实力格局, 表现出男子项目以俄罗斯的综合技术实力最强, 处于领头羊的优势地位, 紧随其后的是白俄罗斯和加拿大, 对俄罗斯有较大的威胁。澳大利亚、法国、丹麦等国的运动员近几年进步也很快, 是一支争取奖牌的新生力量。女子蹦床目前也以俄罗斯为领头羊, 加拿大、乌克兰、白俄罗斯、德国、英国等, 实力相当, 水平接近, 构成第二集团。
2. 蹦床运动规则的变化情况
2005~2008年的奥运新周期, 蹦床新规则在200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变化是在第一套动作中增加了部分动作难度分的计算, 即在第一套动作中明确规定有两个动作计算难度, 计分方法为三个有效技术分之和再加上两个计算难度的动作难度分。并且, 这两个计算难度的动作不允许在第二套动作中出现, 如果出现, 将不计难度。这一变化对蹦床项目技术训练的直接影响是运动员必须掌握更多的难度动作, 否则比赛时在难度上就会先逊人一筹, 并最终有可能因此而败于对手。二是由于第一套动作规则的变化使第一套动作的“规定”性质完全弱化, 表现出了第二套动作“自选”的特征。随着规则的进一步修改, 第一套动作的评分办法完成向第二套“自选”动作的过渡只是个时间问题。根据此前我们对世界蹦床项目的认识、新规则的要求, 以及多次国际比赛表现出的一些技术特点来看, 我国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将面临如下不利形势: (1) 第一套和第二套动作需要重新编排; (2) 我国运动员普遍掌握的动作数量和动作类型有限, 预赛两套动作的难度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给比赛带来了很大的不利; (3) 在当前形势下, 国内运动员必须学习一些新动作或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 高水平的比赛中难度是取胜的基础, 动作的质量是取胜的关键。动作的质量如果上不去, 难度再大也没有意义, 难度、质量、稳定性三者缺一不可。 (4) 我国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还不够全面, 表现为运动员所掌握的动作数量及动作类型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一定差距。从蹦床规则的修改方向来看, 掌握多类型的不同动作是优秀蹦床运动员在未来的世界高水平比赛中必须具备的本领。
二蹦床运动动作发展趋势
自1997年蹦床运动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 蹦床运动发展很快, 开展的国家增多, 运动水平快速提升。现将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归纳为四个方面: (1) 各国蹦床竞争实力重新排序, 旧格局受到挑战; (2) 整套动作的难度值在逐年上升; (3) 规定动作的技术趋于完美, 动作的个性化更为突出; (4) 难度值决定成绩的作用更加明显。
2001年之后, 各国的竞争更加激烈, 格局难以确定;老牌的蹦床强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颗粒无收”, 德国男、女水平上升很快, 中国女子异军突起, 另外, 加拿大、英国的女子也大有超越俄罗斯的趋势。蹦床运动员培养周期缩短的过程应不会持续太久, 蹦床运动员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以在蹦床运动进入奥运会后运动员的培养周期有一个缩短的过程是因为蹦床进入奥运会前, 人们对蹦床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强, 竞争不是特别激烈, 而一旦面临激烈的竞争, 自然会使教练员们加速对运动员的培养, 导致培养周期缩短, 最终, 运动员的培养会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进行。整套动作的难度值目前仍在继续上升, 难度已经从2000年的最高16.2增加到2004年的16.8, 国内运动员已经达到了16.7的难度。此前的规定动作目前在称呼上已经改为第一套动作。在规定动作的比赛中, 难度分能够达到27.5左右, 已经是这类动作的极限, 再提高已经很难。而且, 一般运动员的分数也达到了27分以上, 因此, 可以说规定动作从编排到完成情况, 已经趋于成熟, 没有太多的发展。因而一些运动员为了提高规定动作的层次, 开始在细节上创新, 形成动作个性化特点。
由于规定动作发展的空间有限, 出于创新和提高项目吸引力, 提高整套动作中的变化和提升难度成了近些年蹦床项目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实施新规则后, 中外运动员第一套动作的构成发生了三个主要变化: (1) 两周空翻明显增加, 一周空翻相对减少; (2) 第一套动作出现了三周空翻和多周纵轴转体的高难度动作, 其中转体动作以两周转体540°~720°居多; (3) 空翻动作采用团身和屈体姿势增多, 已成为第一套动作的主体姿势, 而直体姿势明显减少。
三小结
世界竞技蹦床的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 难度不断发展, 竞争日趋激烈, 基本格局发生了改变, 除了欧洲少数国家称雄世界蹦坛外, 中国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新的金牌增长点。我国女子优秀蹦床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已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难度水平、动作质量、稳定性、动作的高度等还需要继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兴.新规则对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9~12
[2]刘兴.竞技蹦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3]国家体育总局.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比赛评分规则 (2001-2004年)
[4]刘兴.对参加北京奥运会蹦床比赛的16名世界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竞技实力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1~3
中国田径运动现状 篇2
随着我国射箭运动员在世界级大赛上展现的风采, 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度放在了射箭运动上,尤其是在 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女子射箭运动员张娟娟获得了女子个人射箭金牌之后, 射箭运动训练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现今射箭运动训练主要是从技术动作的简单化、个性化、协调性和准确性,因此现在的射箭运动训练更倾向于一步到位,当然这就更需要射箭运动员加强训练,才能正中靶心,为我国射箭运动增添风采。
一、我国射箭运动训练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从国家射箭队、 省级射箭队、 市级射箭队共挑选射箭教练员30 名,其中国家级教练员为 9 名、高级教练员为 8 名、中级教练员为 10 名、初级教练员为 3 名;从国家射箭队、省级射箭队、市级射箭队共挑选射箭运动员为 60 名,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为 10 名、运动健将为 45 名、一级运动员为 5 名。
2.调查方法
2.1 教练员访谈。 将 30 名教练员组织起来,根据我国以前射箭运动世界级大赛的表现进行访谈,尤其是以往参加过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的教练员更要对其进行深度访谈。
2.2 运动员访谈。 根据级别的不同,分别访谈射箭运动员,尤其是对于参加了奥运会或者世界大赛的运动员, 需要从访谈中找出运动员临场发挥的要点,对于其他级别的射箭运动员,要注重训练模式的访谈。
2.3 问卷调查。 将问卷调查分为射箭教练员和射箭运动员两种,但都是以射箭日常训练作为调查内容。
二、我国射箭运动训练调查结果与分析
1.技术训练
从访问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射箭运动训练中技术训练负荷量已经有明显的增加,根据统计情况来看,我国射箭运动训练年拉弓量为 5 万次至 16 万次、周拉弓量为 次至 6500 次、日拉弓量为 500 次至 1000 次,这几个数据能充分说明我国射箭运动训练拉弓量已经能够达到世界范围了。
2.训练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的显示, 我国射箭运动训练时间也正逐渐开始上升,这是因为训练负荷量与训练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训练时间往往会因为训练负荷量的上升而上升。
3.负荷强度
射箭本就是一项以技能技巧为核心的运动项目, 其负荷强度主要表现在射箭时的心理原因上, 因此在日常训练当中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射箭运动员的心理状况。 我国射箭运动负荷强度的提升从调查结果中显示, 主要提升在运动员的实战对抗训练加多了,尤其是在队内对抗训练机会增多,运动员的心理强度自然也得到提升。
三、射箭运动的发展和特点
1.箭支数量
在射箭运动经过几次大的改革之后, 比赛箭支数量也开始减少,现今射箭个人淘汰赛比赛的箭支规定为:局胜制每局三支箭,五局为一盘。 这就说明射箭运动员需要更加精确的射箭技术,必须保证每支箭都要射中靶子,并且获得环数越高越好,否则只能离开射箭赛场。
2.比赛时间
射箭比赛时间的缩短,使得运动员们需要一次到位,不仅是动作到位, 更要心理素质到位, 目前奥运会规定个人赛 4 分钟 6 支箭,团体赛 2 分钟 6 支箭,也就是一分钟要射三支箭,且在这一分钟内运动员还需要交换位置,若在比赛场上出现任何一点偏差,都会失去夺冠的机会。
3.没有试射
试射能够让运动员根据风向、 靶心、 站位等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但在奥运会取消试射这一环节之后,运动员需要在比赛开始前就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在没有任何辅助性环节的帮助下,要做到动作到位、正中靶心的要求,这对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稍微恍惚可能就失去机会。
4.战术问题
在奥运会没有团体比赛之前,战术问题一直都被人们所忽视,很多人认为射箭没有任何战术可言, 但在奥运会团体比赛正式落实之后,参与团体比赛的射箭运动员必须轮流上场,这就需要经过细致的讨论,谁先上、谁后上、谁能针对对面选手而上等,都成为了战术问题中最重要的几点。
四、我国射箭运动训练的改进意见
1.对射箭运动的认识
在我国射箭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大多数观点认为射箭是一个训练周期很短的运动项目, 只要掌握基本射箭技术或是选到了好的射箭材料,就能够完成打破世界纪录的目标,但其实并不如此,射箭不仅要求运动员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强硬的心理素质,一些射箭运动员更是从小开始训练, 最终才以国家代表站在世界级的比赛场上。
2.针对性训练的问题
由于奥运会已经没有了试箭环节, 那么就更需要加强运动员一箭必中的`训练, 尤其是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已经习惯 4 分钟 6支箭的节奏了,若参与团体赛是否能够习惯 2 分钟 6 支箭的节奏,另外其他一些与射箭有关的项目也需要集中训练, 甚至团体比赛的战术问题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3.合理运用身体力量
虽然射箭运动确实需要一定的身体力量,如上肢力量、下肢力量、核心力量等,尤其是下肢力量和核心力量能够帮助运动员有更好的平稳性,不会因为拉弓的原因而站立不稳,但是射箭运动员也没有必要一定要针对哪一部分力量进行训练, 只需要合理运用身体力量拉弓、瞄准即可。 因此在日常射箭训练过程中,可以从培养运动员用力感觉入手, 让运动员在射箭训练中养成自己独有的用力感觉,自然而然就能提高肌肉协调力,完成射箭技术动作。
4.实战训练心技合一
实战训练能够帮助射箭运动员提高心技合一训练, 虽然射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十分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好的射箭运动员来说,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技术水平,若心理技术与实战技术训练脱离,那么则会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 使得射箭运动员在实战训练时无法集中训练,根据这一点,教练员可以适当加入静态训练或是放松训练,使运动员的心理技术得到锻炼。
5.加强心理意识训练
射箭比赛都是三分技术、七分心理,如何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何在室外场地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正常射箭等,都是射箭运动员在日常心理训练中应该集中训练的,且要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如模拟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等。
6.训练监控方法问题
在射箭运动训练过程中需要留给射箭运动员一定的自我训练时间,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里,教练员需要利用训练监控方法来掌握运动员自我训练效果,以帮助射箭运动员提高自我射箭水平,因此可以采用影像分析、有机评定、自我评定、身体疲劳检测仪器等进行分析和监测。 另外,射箭运动员疲劳程度过大会影响其接下来的比赛和训练,因此可以用改变训练内容、改变环境、按摩理疗等方法,帮助射箭运动员消除疲劳。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射箭运动训练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从现今射箭比赛的发展和特点能够得知,我国射箭运动训练该从何处进行改善, 首先可以从射箭运动员的基础射箭技能进行加强,其次要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进行提高训练,最后要帮助运动员做到心技合一,才能够在实际比赛场上获得胜利。
参考文献:
[1]郭蓓,姚颂平。我国射箭运动训练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05:108-112.
[2]房晓伟。我国青少年射箭项目基础训练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3]何洋。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脑电特征的研究[D]山西大学,[4]郭显德,石岩。现代射箭运动竞技特征与我国射箭奥运夺金策略的研究[J]体育科学,,01:71-74.
中国田径运动现状 篇3
关键词:龙狮运动;发展现状;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G85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41-03
Current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Dragon and Lion Dancing
ZHANG Ji瞫h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based on a conclusion of the character of Dragon and Lion dancing and of its current condition, on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s, and 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trategies, explored into the long瞭erm strategies of Dragon and Lion dancing, brought forth a ten瞴ear strategy and goal for the event, carefully explained such strategy,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he event.
Key words: Dragon and Lion dancing; current condi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龙狮运动已由传统民间活动的无序时代朝着现代化、组织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然而中国的龙狮运动作为一项现代体育项目刚刚起步,在长远发展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合理的战略部署。龙狮运动发展战略研究,是开拓龙狮文化精神内涵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需要,是满足群众文体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使龙狮运动得到科学、规范指导和管理的必经之路和有效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中国龙狮运动发展的现状为实践基础,以战略理论的原理、方法和规律为理论基础,对我国龙狮运动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实施步骤以及战略重点进行探索与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近十年来有关龙狮与龙狮运动方面的文献资料,其中论文50余篇,成书10余本(册),对其主要史料、观点进行了综合研究。
1.2.2专家访谈法调查访问社会学、训练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的专家及体育管理部门人员。
1.2.3观察法对龙狮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亲临各类竞赛现场获得信息。
1.2.4逻辑分析法结合龙狮运动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规律和趋势,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对龙狮运动进行长远规划与对策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国龙狮运动的发展现状
2.1.1中国龙狮运动取得的成就
2.1.1.1竞技龙狮运动一经倡导,发展异常迅速从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集中对该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并于1995年举办了首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后,龙狮运动正式成为正规竞技体育项目。1995年在香港成立了国际龙狮运动协会和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目前已有31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该协会会员,还有9个会友单位。竞赛体制逐步完善,到目前为止已举办过全国性比赛100余次,国际性比赛30余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接受和喜爱。
2.1.1.2各地龙狮表演精彩纷呈龙狮运动作为一项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一种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反映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龙狮表演活动在全国都可以见到,尤其在西部各省区更是流行,而且品种繁多、特色各异、精彩纷呈。在各种大型晚会的开幕式、庆典活动和一些重要的仪式上,龙狮表演常常能成为一系列表演中的亮点和压轴节目。[3]
2.1.1.3学校龙狮运动初见端倪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龙狮运动,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与锻炼,更能增进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目前中国已有十几所院校已开展了龙狮课程的试点教学,一些非体育类院校也设立了龙狮的选修课程,成立了龙狮竞赛表演队,在历届大型龙狮赛事中均有不俗的表现。除高校外,一些龙狮文化传统较为浓厚的地区,如全国有名的“舞龙之乡”上海浦东三林镇的中、小学也开设了龙狮课程。
2.1.2龙狮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2.1竞赛制度不完善从近几年国家举办的龙狮比赛情况来看,参加全国重要的龙狮大赛的队伍并不完全是从全国各省、县层层选拔出来的,代表各省参赛的运动队,基本上是由龙狮运动协会内定的。这种选拔机制不能体现体育运动竞赛公平、公正的原则,也会伤害优秀运动队的积极性,不利于竞赛水平的提高。竞赛制度的不完善,竞赛中男、女项目发展极不平衡和竞赛规则的可操作性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着该项目的竞技活动的开展。
2.1.2.2活动经费来源单一龙狮运动还未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各组织或机构也都还没形成具有独立经营能力的经营实体,还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龙狮活动搞活经济。目前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有限的经费支撑着每年定期举行的五大赛事。龙狮活动所使用的经费大都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包揽,这种大的需求与小的投入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龙狮运动的发展。随着龙狮运动的不断扩大,单一渠道的资金来源已无法满足龙狮运动发展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
2.1.2.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中国的龙狮运动现已具备一定的规模,然而其场面的壮观程度与媒体的宣传力度难成比例。群众了解龙狮的渠道狭窄,还没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宣传工作,因此,协调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工作。
2.1.2.4其他制约因素中国龙狮运动的发展缺乏明、有力的战略目标定位;各级龙狮运动协会的基地、中心的社会影响、知名度和在行业内的示范作用都还没有显现出来;经协会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没有很好发挥他们的作用;传统的舞龙器材存在的规格差异和保存困难等弊端,制约了舞龙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和竞赛工作质量,给普及推广带来了不便。
2.1.3中国龙狮运动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分析得知,龙狮运动目前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 龙狮协会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在指导龙狮工作的开展方面经验较少;2) 拥有定期开展的国家级和国际级赛事,但是相较于同类项目,技术成熟的教练员和专业运动员数量明显不足;3) 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城镇中的开展、普及程度不够,而民间的龙狮运动又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限制其更高层次的发展;4) 在全国部分高校进行了开展,但教学、训练及科研体系不成熟,专门人才匮乏;5) 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经费主要由国家承担,产业化程度不高。
2.2中国龙狮运动的发展战略
2.2.1中国龙狮运动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2.2.1.1政策是战略制订的保证国务院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更广泛的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11]二期工程规划中再次确立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战略地位。“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11]这些方针和政策均为我国体育事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龙狮运动发展战略制订的政策依据和保证。
2.2.1.2功能效应是制定战略的目的竞技性和娱乐性是当代体育发展的营养源,开发、改造竞技性运动项目,发展具有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我国目前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12]龙狮运动的礼仪价值和表演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作为个人余暇时间的健身娱乐功能却发展不全,或者是提倡不力。事实上它不仅易学易掌握,而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教育性,是促进民众身心健康、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最理想的运动项目。最大限度的挖掘龙狮运动的特殊功能,使其更有效的为提高全面素质服务,是其未来发展战略制定的根本目的。
2.2.1.3经验是制定战略方案的基础中国龙狮运动在竞赛、表演、教学、训练、科研及群众体育的开展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从1994年举办第一届龙狮运动的比赛开始,每年都开展各级龙狮比赛,至今已有数十年的竞赛经验。全国参加这项运动的学生在逐年递增,其教学、训练、科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区的群众龙狮运动的开展也已初具规模,这些城市的推广经验为龙狮运动的普及提供了实践基础。
2.2.2中国龙狮运动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技术发展是核心,竞赛是先导,科研发展是保证,产业化是支柱,普及推广是基石。发展战略是一种纲领性、决策性的总体计划,从作用上看,它规定着龙狮运动在较长时间内发展的方向、规模、主要任务和所要达到的效果;从范围上看,它涉及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各地区体育管理部门等诸系统,也决定着总体的管理、控制、协调等诸方面的工作。因此,战略的制定必须从明确遵循以下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持保持特色和不断创新的原则;坚持产业化的原则;坚持民族教育性原则。
2.2.3战略目标及实施步骤
2.2.3.1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在进一步挖掘传统龙狮运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竞技龙狮运动的拉动作用;通过大力宣传龙狮运动的特殊功能效应,推进学校龙狮教育和龙狮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推动群众性龙狮运动的繁荣;以龙狮运动为媒介,团结各民族以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2.2.3.2未来战略阶段目标及实施中国龙狮运动应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在今后10年内按照“三步走”的规划方案进行战略部署。
第一阶段规划(2005-2008年):重点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普及舞龙舞狮运动。努力达到在全国55%的高校内设立龙狮运动选修课或建立专业队;在全国高等体育院校或体育院系中全面开设龙狮运动专修课程,培养高水平人才,为培养新一代龙狮运动人才和扩大龙狮运动人口提供有力的师资保证;挖掘、整理龙狮运动素材,建立、健全理论体系,创办专业刊物;建立健全龙狮运动的竞赛制度和机制,开展各项龙狮社会体育活动,提高竞赛水平和观赏性;充分发挥国家宣传机构和网络媒体的作用,落实龙狮运动的推广与宣传工作;研究和探索龙狮运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工作。
第二阶段规划(2009-2011年):持续、稳步地发展龙狮运动竞赛体制,以高水平竞技龙狮运动为龙头;充分发挥高校培养的优秀龙狮运动人才的主阵地作用,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培养青少年运动人才;通过社区开展的龙狮运动,进一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大力推进龙狮运动的产业化进程,培育健康发展的龙狮产业链和富有生机的龙狮产业市场。
第三阶段规划(2012-2014年):创建国际权威刊物,加强学术和文化交流,实施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的综合体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运用竞赛杠杆,扩展国际影响,加强文化交流,使龙狮运动成为全球华人共享的文化资源和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及具体任务(表1):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龙狮运动折射出了团结奋进、协和友善、锐意进取等民族精神,现代龙狮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艺术,是一项新型健身娱乐项目。
2) 从龙狮协会的组织工作、参与人员数量、运动在社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教学、训练、科研、宣传及产业化程度来看,龙狮运动目前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3) 龙狮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外部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龙狮自身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竞赛规则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4) 龙狮运动亟待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未来发展战略。政策是战略制定的保证,功能效应是制定战略是目的,经验是制定龙狮战略方案的基础。战略的制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坚持保持特色和不断创新原则、坚持民族教育性原则等。
3.2建议1) 继续推动协会制建设;
2) 以农村和社区为群众龙狮运动的发展阵地,扩大龙狮人口;
3) 竞技龙狮运动与传统龙狮运动双管齐下;
4) 加强学校教育工作,培养龙狮运动专门人才;
5) 深入开展龙狮运动的相关科研工作;
6) 完善竞赛组织工作,提高竞技龙狮运动技术水平;
7) 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加快龙狮产业化发展;
8)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龙狮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お
[1] 江百龙.徒手技击术(后记)[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
[2] 雷军蓉.舞龙运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1-2.
[3] 王三.论舞龙舞狮的起源发展与社会功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
[4] 雷军蓉.浅析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特性和价值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
[5] 马行风,葛国政.中国舞狮的社会特性和功能—兼论体育院校开设舞狮课的可行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2.
[6] 张继生,雷军蓉.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9).
[7] 张继生.现代中国舞龙运动之社会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8] 上海浦东网 浦东社会-三林龙头舞渐成浦东文化品牌,2002.6.20.
[9] 吕韶钧.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
[10]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中国田径运动现状 篇4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我国田径运动的水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巨大突破,这一点从竞技体育项目发展规律来分析,是不符合实际的。那么,如何来制定合理有效的奥运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的最大突破,以及我国田径事业的快速发展呢?这正是本课题所要进行研究的重点所在。
众多周知,田径是奥运项目中“金牌大户”,历来就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说法。以雅典奥运会为例,田径共设有46个小项目,男子24项、女子22项,共产生138枚奖牌,占奖牌总数的15.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田径运动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诸如,1993年8月,在德国的斯图加特举行的世界锦标赛,王军霞获得了女子10000m的冠军,从而震惊了世界被世人所认识并记住。1993年七运会中,王军霞又改写了3000m和10000m的世界纪录。同年10月份,王军霞获得了世界杯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同年11月份,又取得了10000m亚洲冠军的头衔。被评选为“年度最佳女运动员”。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权威的田径大奖的中国人、亚洲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王军霞又获得了女子5000m冠军和女子10000m亚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两枚田径金牌,男子110m栏刘翔和10000m邢慧娜。尤其是110m栏的这枚金牌,在短距离项目上打破了欧美运动员一统天下的格局,被誉为“亚洲的骄傲”。2006年7月12日在国际田联大奖赛洛桑站的比赛中,刘翔打破了尘封13年之久的男子110m栏世界纪录,这一成绩不仅令国人振奋,更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含金量如此之高的成绩却仍然不能够改变我国田径运动水平落后的现状,但这一成绩的取得为我国加速发展田径运动,提高竞技水平看到了曙光。雅典奥运会后袁伟民局长的总结是:落后项目和基础项目实现重大历史性突破,令世界刮目相看。田径项目中的刘翔实现了我国田径运动员在奥运会男子短距离跑比赛中的历史性的突破。邢慧娜在一个小时后,以强有力的冲刺超越对手万米跑夺金,媒体称“中国人一小时之内两次笑傲奥运田径场”、“中国田径刮旋风”、“瞬间摧毁旧秩序”。国际田联主席迪亚克评论:“这两枚金牌意义重大,不仅使亚洲田坛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而且将激励更多的亚洲选手在奥运会和世界级的赛事中取得好成绩[1]”。
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发展机遇,如何来抓住这一契机,推动我国田径运动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体育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此,通过对资料整理分析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来探讨我国田径运动现状与实施奥运战略快速发展的对策,以为国家职能机构部门(决策者)在制定田径项目发展策略时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整理有国内外有关田径竞赛、运动员训练、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及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布局现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以及在对田径运动项目教练员、运动员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7位专家对问卷的结构、内容进行了效度检查。然后采用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的方法进行信度检验,重测信度的间隔时间为15天,问卷信度系数为0.8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省、市级重点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把全国划分为六大片区,分别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每片区抽取9所重点体育运动学校,共发放教练员问卷327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为89.6%。依据田麦久的项群训练理论体能主导类亚类项目的划分,对54所重点体育运动学校的3个亚类项目进行整理分析。
2.3 访谈法
在2006年全国田径大奖赛(重庆站)比赛期间,访问了11名重点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干部,3名运动训练学专家,21名高级田径教练,27名田径中级教练和40名田径运动员,通过访问主要了解田径运动训练发展的状况、训练管理的状况、运动员接受教育的状况、教练员对运动员从事训练的现状,以及运动员对从事田径运动的感受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
对奥运会田径项目和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运动员所取得成绩统计表明,我国田径目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行列,田径运动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在“举国体制”下以奥运战略为主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田径运动水平更加迫切的需要提高水平。统计第23~28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共获得5金、3银、5铜,已举办的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我国共获得7金、4银、6铜,仅有第3、4届成绩较好,两届取得了6金、2银、2铜(表1),而第8~10届尚未获得金牌。
赵鲁南(2005年):对1999—2003年我国运动员进入运动成绩世界排名前50位统计显示,我国2001年田径运动员排名进入世界前50名的运动员较1999、2000年多,2001年成绩的提高与我国举办全运会有直接关联[2]。2002-2003年成绩连续两年下滑,只有男子110m栏、女子10000m和女子链球项目成绩较为理想,其余项目较差。2006年国际田联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我国运动员刘翔暂时排名位列第一,这也表明了我国运动员具备问鼎世界短距离田径项目顶峰的能力。
3.2 我国田径运动项目发展思考
田麦久博士的项群训练理论认为:田径隶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分别包含在快速力量性、速度型、耐力性三个亚类之中。 从我国田径运动员进入世界排名50强的区位分析,我国运动员目前在世界上具备优势的亚类项群三者均包括在内,那么依据项群训练理论同类项群内项目的具有相同的训练学特征,因此其竞技能力结构也应具有其相似性,那么,从理论上讲我国运动员应该具备在田径项目同一项群相似项目上取得突破。按照这一逻辑推理,我国女子100m栏、男子10000m、男子链球等项目是最先具备这一条件,实现重大突破的。
因此,对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思考就是一个定位的问题。如何来定为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未来,刘翔的成功已经为我们证明了“我们能行”,那么,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规划好我国田径项目的发展布局和人才培养。在国家体育总局“119工程”实施四年的实践证明了我们在优势项目上能够取得突破,刘翔、邢慧娜、李文秀、顾原、史冬鹏、齐海峰等都已经成为能与世界田径高手一较高低的选手。“举国体制”是我国实施奥运战略的重要基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为我们提供了发展动力和机遇,我们应以此为机,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突破性发展。
3.3 树立全局观念、合理布局、优先发展重点项目
对我国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田径项目竞技人才的分布呈现出区域较为集中的特征。速度性项群项目主要集中于四川、广西、江西广东、江苏、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内,耐力性项群项目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内蒙古、山西等省(市),快速力量性项群项目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辽宁、上海、山东、浙江、河北等省(市)。根据对奥运会和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统计,我国田径优势项目主要是女子投掷、女子中长跑、女子竞走和男子110m栏等项目,根据对54所重点体育运动学校的调查发现,我国在这些项目上具有大量的竞技后备人才,且具备较高的运动水平,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上述项目。
3.4 树立全局观念、打破行业壁垒、建立新的发展机制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业余运动训练机制存在着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高等教育部门的下的一般高水平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水平人才试点学校;第二种是国家体育总局系统的下的国家队、省市运动队、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区县业余体校、体育中学;第三种是清华大学的培养模式,直接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百米冠军胡凯就是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
我国现行的田径运动竞技人才的培养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了一些世界冠军,但是这种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诸如:体育系统的培养模式,后备人才衔接不协调、运动员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不和谐。体育系统的“一条龙”培养体系,是目前我国运动竞技系统培养运动员的根本,在各种利益与荣誉的驱动之下,运动员文化教育基本上能够处于“休息”状态,以致目前出现的运动员退役后很难适应社会,应对再就业的问题。调查显示96.3%的重点体育学校教练员、管理干部都认可运动员智力水平是运动训练的重要保证,能够保证运动员正常文化教育的学校有87.0%,在不能保证正常进行文化学习的原因中有90.7%的学校认为是运动竞赛任务重,以牺牲文化学习换取运动成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运动员屡屡在世界青少年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而到了成年阶段却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
从我国田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考虑,我们在进行2008奥运战略的同时,应着眼于未来,利用这次机遇,合理布局上述重点项目与优势区域后备人才在基层的培养与发展。着眼于当前呼声较高的“体教结合”模式的培养机制,把更多优势项目投放到优势区域的重点体育学校和高校中去,适时地探索体育运动学校与高校合作的新的培养人才机制。
3.5 遵循规律、科学训练、储备后备人才
当今世界体育的竞争不单是依靠一线队员的竞争,后备人才的储备竞争将直接决定各国竞技体育在世界排名的走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奥运金牌的争夺中,都是把竞争的重点放在有些运动后备人的培养上。任何国家要想在世界体坛占据优势地位,并保持长盛不衰,就必须依靠一支优秀的运动员队伍,既包括延长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又包括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梯队建设[3]。
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是在国家体育部门宏观调控下,动员优势区域体育部门、高等院校,根据田径项目的发展需要,在符合运动训练规律的前提下,科学组织训练,集中优势力量(教练员和运动员),全面推广、重点发展,促进田径项目后备竞技人才的储备。经过多年训练,在若干个单项中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运动员。
黄建军(2003年)对优秀田径运动员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当前田径优秀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29岁(49.91%)和30岁以上(23.11%),而25岁以下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所获得奖牌的比例为26.98%[4]。这充分说明了田径运动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使高水平的运动寿命延长,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年龄后移,因此,不可拔苗助长,同时要避免年轻运动员过早退役,造成后备人才储备的减少和多年训练成果的无畏损失。
3.6 加强教练员素质、完善训练体系、推进训练——科研一体化进程
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田径项目重点体育学校教练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8%,从学历结构看,有了一定的提高(周志雄2003年统计显示我国二线教练员大专以上学历约为80%),但是对教练员的培训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教练员认识不到位,培训走过场,没有认识到对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的不到培训的机会,想提高却无法实行外出培训,只有依靠比赛期间与其它教练简单交流;(3)学校内部业务交流较少,帮派隔阂阻碍业务交流;(4)培训内容与实际操作有一定的距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5)一次培训人数较少,无法满足众多项目教练员的需要;(6)部分教练员培训不做思考,实用主义色彩鲜明,只想获得直接拿来使用的训练手段、方法或者是训练方案,而不是学习一种训练思路,根据自己队员情况安排。
从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中,一流的竞技主体是最为核心的要素,而竞技主体的组成部分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因此不难发现运动员和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和核心[5]。主体系统是竞技体育高水平竞技能力的生产者,竞技主体中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主体系统中教练员的执行情况[6]。我国田径项目目前正缺乏诸如马俊仁、孙海平这样的优秀教练员,此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国田径界许多年,对教练员队伍培养不够,使出现目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因此我国田径运动要实现奥运战略重大突破,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教练员素质的培养,提高科学训练的水平。
梁建平(2006年)的研究指出:先进的竞技科研是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现如今高科技运用运动训练领域是越来越广泛,要想在高水平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先进的科研水平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加强教练员素质、完善训练体系的同时,注重体育科学研究与运动训练的有机结合,推进训练——科研一体化的进程。
3.7 建立有效的青少年竞赛机制、促进青少年田径运动的发展
调查的54重点体育学校有58.7%教练员对我国青少年运动竞赛项目设置和竞赛办法表示不满意;有70.6%的教练员认为虚报年龄“以大打小”现象严重;有74.4%的教练员在 “以大打小”问题时选择愿意这样做;有21.5%的教练员认为青少年比赛中使用兴奋剂现象严重;有35.2%的教练员认为青少年田径项目比赛安排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有19.1%的教练员认为在个别项目比赛中裁判员控制比赛(如竞走)。
当前我国青少年田径项目中出现了众多负面影响的因素,如“滥用兴奋剂”事件——辽宁鞍山体育学校,虚报年龄“以大打小”、裁判执法不公等问题。诸多不公正、不公平竞赛因素的出现既有利益驱动的影响,也有竞赛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弊端。针对,实施奥运战略,保护青少年运动发展的思路,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竞赛制度来制约不公正、不公平竞赛因素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基于此,青少年比赛应该重在培养意识,专向化程度应适当降低,应以全面锻炼新人、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淡化金牌,淡化名次,重在观察和选拔有潜力的好苗子,检查训练的效果,积累比赛经验。完全是按照“以赛代训”的原则,无须专门准备,切实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自身利益得到保护(不能因有比赛任务而忽视文化学习和素质教育)。
4 总结
1.我国田径运动水平较低,个别项目突出并不能掩盖整体落后的局势,因此认清形势、合理定位,以北京奥运为契机,以奥运战略为蓝图,合理规划发展我国田径运动事业是当前田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以全局为重,保持现有优势项目的同时,力争多点开花,促进同项群相似项目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力促“体教结合”的培养机制为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3.依据田径运动员成长规律,科学、合理的选拔和训练运动员,不断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加强科技训练的含量,推进科研——训练的一体化的进程。
4.建立合理、公平、公正、有效的青少年竞赛制度,促进青少年田径运动的发展,培养、储备优秀后备竞技人才,为实施奥运战略,加快我国田径运动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证。
参考文献
[1]袁伟民.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再创体育辉煌(在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体育报,2004-09-03.
[2]赵鲁南,孙晋海.2008年奥运会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3]周志雄,王保成.奥运战略与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1).
[4]黄建军.优秀田径运动员年龄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3,(6).
运动心理学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5
一、前言
运动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心理学与体育学交叉融合的重要成果。从目前体育教学来看,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能够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对运动心理学的概念有正确理解,应从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全面推动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正确利用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把握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原则,使运动心理学成为促进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手段。
二、运动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近年来,心理科学的分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体育教学是一种向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有很多方面都要涉及心理学,例如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借助心理科学的研究,可以保证体育教学论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坚实性。心理学作为体育教学论的科学基础,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它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的研究成果上。
1923年,被称为美国体育运动心理学之父的格里夫斯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门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体育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系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运动心理学实验,这一事件在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历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有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能操作以及体育运动中的个性问题。1926年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体育运动心理学教科书《教练心理学》;1928年,又出版了《运动心理学》。在20世纪20——30年代。前苏联的体育运动心理学也处于萌芽和初创阶段。莫斯科体育学院和列宁格勒体育学院的心理学教研组研究了训练过程中技能形成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运动心理学已经成为体育学中的一门重要理论,对体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效果,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为此,我们应对运动心理学的概念和内容有正确理解,加深对运动心理学的认识。
三、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考虑到运动心理学的内容和特点,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从目前体育教学的开展来看,运动心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心理学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由于运动心理学将运动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对运动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运动员心理的研究深度,满足了体育教学的需要,对体育教学形成了积极的促进,提升了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质量。因此,我们应认识到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运动心理学解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为了更好的研究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提高运动研究效果,应积极开展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从目前体育教学的开展来看,运动心理学解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运动心理学对解决体育教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3、运动心理学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指导。由于运动心理学融合了运动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因而运动心理学能够为体育教学提供有力指导,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成果。为此,我们应对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体育教学中做好运动心理学教学工作。
4、运动心理学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需要。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来看,对运动的心理进行了深刻剖析,对运动过程进行了全面解析,有助于体育教学研究的开展,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好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提高运动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四、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考虑到运动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应用运动心理学知识,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目前来看,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心理学改变了体育教学模式。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对训练方法的研究,对运动员的心理研究比较欠缺,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是以训练为主,对运动员心理缺乏足够的关注。应用了运动心理学之后,体育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体育教学从单纯训练向心理研究与训练并重的方向发展,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了体育教学发展,对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2、运动心理学优化了体育教学方法。运动心理学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体育教学模式,还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优化,提高了体育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应用了运动心理学以后,体育教学方法更注重实效性,根据学生的心理制定了具体的训练计划,提高了体育训练效果,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由此可知,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方法上得到了重要应用,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创新。运动心理学的应用,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实现了全面创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促进。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应用,积极推进运动心理学的应用,促进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提高运动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对体育教学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应积极应用运动心理学知识,提升运动心理学的应用效果,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对运动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2篇: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科学,是由竞技运动领域、体育教育领域及大众健身领域这三大领域组成,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以竞技运动领域作为我国运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虽然迄今建树颇多,且对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较好影响力,但是却使得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不能完全符合当前我国普遍开展的全民健身及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甚至出现了畸形发展、割裂发展模式。因此,对我国运动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发展进行重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重新预测与定位,使其与当前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思想相吻合,对于我国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将起到较好的参考价值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运动心理学目前发展现状
2.1研究重心长期囿于竞技体育运动,造成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不平衡
运动心理学的产生是与体育运动学科的发展及需求是分不开的。体育运动不仅包含民众所熟知的竞技体育运动领域,更包括体育教育领域和大众健身领域,是一个多领域、综合性的科学,因此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不能脱离这三大领域的平衡发展,而偏重于某一领域的发展。由于我国在建国之初经济建设任务与竞技体育强国任务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竞技体育运动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头戏,人民对经济建设的需求与认知也大大压抑了对自身健身需求的正确认识,因此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科无论在研究重心还是在学科发展定位上都长期囿于竞技体育运动,从总体上讲,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动机、运动情绪、心理技能、运动员自我运动认知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研究与理论探讨,并将运动员心理实验干预、心理指导作为运动心理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来进行,造成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竞技运动领域的研究是主流,体育教育和大众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关注度过低,甚至被长期边缘化,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体育锻炼的心理学问题等社会体育健身需求等方面的心理研究虽有涉及,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落后。运动员个性特征、心理选材、心理技能训练等是中国运动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2.2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整体研究实验科学验证,影响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
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在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三个权威性学术杂志——《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运动心理学家》和《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所发表的近几年的论文,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实验法仍然是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当前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更注重实验操作与情境的结合,注重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但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上升趋势,实验法和测量法占居主导地位,仍然停留在实验描述阶段,且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分散状发展,缺乏统一的、系统性的研究定向。尽管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及研究员在心理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性成果,但由于大多数研究成果尚属于经验的论证而缺乏科学的实验,使得我国的运动心理学无论就研究层次还是学科发展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体育教育实践及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3.1积极摆脱单方向畸形发展模式,寻求三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强系统化、整体性平衡发展
虽然我国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引进时间和起步时间较晚,仍然有可圈可点的优点。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必须要依存于本国的研究力量积极从内部寻求发展突破,因此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势必首先要突破目前竞技体育领域单方向畸形发展模式,寻求三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强系统化、整体性平衡发展。就我国当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现状来看,竞技运动心理学已经不能完全涵盖体育教育心理学和大众健身心理学,三大领域的研究要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针对性越来越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日趋明朗化,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及“终身体育”体育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入,群众健身意识及保健意识原来越强,对自身的运动心理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社区体育健身必须要加强群众健身时的体育锻炼方法与心态的指导,帮助群众建立并培养正确的健身兴趣与健身习惯,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体育教育和大众健身两个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们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我国在这三个研究方向上仍然没有形成适合本国发展情况的完整的、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未将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群众健身体育三个方向做完整区分,交叉重叠较为明显,但由于三个研究方向各自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需要各有特色、各有侧重,明确各自的研究方向、目的和任务,满足各自的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不同需要,因此,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三个领域系统化、独立化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
3.2多元化、科学化当前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实现国际研究对接
由于我国的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建设与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前几乎无对外交流,因此在研究方法上长期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科学化研究手段,但随着我国国际低位的提高及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的增多,我国的运动心理学学科有望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短板,目前的紧迫任务是多元化、科学化当前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实现国际研究对接无疑是一条捷径。目前,我国与日本等国在实证研究技术方法上的差距并不是很难消除,科学研究技术设备条件的先进固然是其研究进展快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只要我们继续加强科技发展和对外交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积极创造物质条件,不断地引进和采用现代化研究手段,加大吸收和消化的力度,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通过尽量逼真的自然条件的安排,多进行更为科学的实验实证,在短时间内实现与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领域的差距,在本世纪中叶跨入国际先进研究水平的行列并不是无法企及的。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第3篇:运动心理学实践应用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逐渐为我国民众所认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相关部门还设立了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实践与理论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脚步。体育运动拥有极强的专业性,从专业性层面来看,对体育运动心理学实践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升运动心理学应用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促使体育运动心理学与体育竞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运动心理学实践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一)跨文化与本土化问题
随着政治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体育理论的交流也愈加密切[1]。我国当下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的体育训练理论大多为西方移植的运动心理理论,一方面这些跨文化的理论存在着其先进性,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就实践应用工作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移植的西方理论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化差异问题,由于身体素质与体育文化理念的不同,西方先进的运用心理学理论无法完全适用于我国运动心理技能训练。
(二)运动心理学学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运动心理学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运动员群体,进行科学性的心理训练与心理辅导,旨在提升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素质与体育运动适应性。随着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心理学涉及的学科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然而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在进行运动心理技能训练过程中存在单一性,仅仅利用心理学理论,没有结合社会学、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理论制定适合运动员实际运动状况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这种主观性的研究设计与技能训练,导致实践应用成果难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育运动适应性。
(三)运动心理技能训练存在功利性
在运动心理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与教练员往往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在训练过程中盲目地要求运动心理技能训练快速地完成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运动心理训练的过程性与客观性。这种功利性的心态导致运动心理技能训练难以达到预想的实践应用效果,难以满足运动员赛前心理辅导的需要,这直接导致运动员与教练员对运动心理学理论的怀疑与漠视,为运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带来了困难。
二、运动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策略
(一)进行本土化运动心理学研究
鉴于西方运动心理学理论同我国国民身体素质与训练实际状况存在差异性,无法有效的适用于我国运动心理技能训练[2]。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运动心理机能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对西方运动心理理论的“求同存异”,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立足于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与训练实际状况,对国外现有的运动心理学理论进行消化与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本土化运动心理学研究,运用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实践方法与训练手段帮助运动员提升运动心理素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运动心理学学者的综合素质
作为运动心理学的专业研究人员,运动心理学学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发展性的目光看待运动心理学这一体育科学领域。在实践应用运动心理学的过程中,除了运动心理学相关知识,也应该有机地结合相关学科,建立健全的运动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深入体育运动现场,积极同运动员与教练员交流体育项目的运动特征,使运动心理学理论结合运动项目实际,提高运动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使运动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服务于运动实践对象。
(三)培养运动实践人员量效性意识
运动心理学理论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但可以有效地帮助运动员掌握相关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运动潜能,而且可以培养运动员的挑战意识,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这种运动心理训练同运动生理训练一样,同样需要阶段性的训练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进行提高,这就需要运动员与教练员培养自身的量效性意识,纠正运动心理技能训练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心理,积极配合运动心理学学者完成系统性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从而科学合理地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与体育运动适应性[3]。
(四)进行系统性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
科学的运动心理学实践应用,应当进行系统性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在运动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综合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升程度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升程度,进行客观性的运动心理指标评测,改善运动员的运动心理状况。在提高比赛成绩和改进竞赛行为方式的过程中,科学地辅以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建立健全的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
第4篇: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建设探析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体育专业研究生必修课之一。目前,体育专业研究生的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内容庞杂,缺乏针对性,没有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材体系,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笔者在此拟从体育专业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出发,对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课程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存在问题
1.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建设有待加强。目前,体育专业研究生的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绝大多数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没有固定的教材。任课教师需要自编教学大纲和教材,导致教师在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讲授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些院校甚至没有与本科教材区分开来,其深度和难度也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近二十年来,虽然我国正式出版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和运动心理学教材有十余部,但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仅有一部,即张力为编于2007年的《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可供研究生教学参考。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固定的教材,一般都是从几个教材中选出几个专题。这导致教材的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不能围绕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组合。无论体育心理学还是运动心理学,都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科学地预见、推测体育行为,并运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技术,按照规律干预、控制体育运动行为。目前,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讲授多是强调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理论模型的建立、陈述性知识的深入评价,缺少贯穿整个学科的主线,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强。而且,可供借鉴的参考书侧重不同,各有千秋。应注意吸收国外一些新的理论方法,研究生的教学尤其需要了解世界最前沿的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动态。国内编著的参考书,由于出版时限的原因,不能满足研究生获得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的最新信息的需要。适当引进原版教材,对研究生的教学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2.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设计缺乏合理的知识框架。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递进性。课程设计中缺少应用性课程作为补充,难以适应体育专业研究生多元化就业的要求。由于缺少案例分析,忽视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或是社会体育指导时,不会利用所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解决教学、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任课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
3.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在授课方式上,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大部分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做法,辅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原因是,近几年来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扩招,导致研究生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多。教室资源是有限的,有的院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原因,连讨论都取消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很难实现,现场的个案分析就更加不切实际了。
4.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评价方式缺乏创新。课程评价不仅可以确定课程的效果,而且可以发现课程实施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以评促建,提高质量的目的。期末考试是传统评价手段的核心,平时作业是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系统掌握程度的手段之一。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展研究生教学评估,教学环节不够完善。体育运动心理学也是其中之一,其评估指标的确立和相互配套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对策
1.以母学科为基础,优化课程设计。体育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要提高现有课程的深度,反映国内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以及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内容要求新颖,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方法、新观点”,以使研究生尽早获得第一手学术信息,形成与本科生有区别的高层次培养模式。要重视现场个案分析,突出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特色。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根据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生课程要由以讲授性教学为主向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为主的方向转变。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启发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生的自学能力。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讲座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到体育教学或运动比赛现场进行开放式教学,或充分利用网络开放、快捷的特点,结合比赛现场进行同步教学,积极探索适合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授课模式。
3.加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教材建设。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关心学生的原则,研究生的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编写应力求全面、创新,因此各章可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案例分析、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对于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尤其应精挑细选,列出与本章有关的有影响的中外图书及文章,以满足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深入研究的愿望。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突出科学性与时代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反映国内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同时,注重基础性与创新性,以反映当代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以学校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内容为主线,构建新的教材结构体系。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建设要适应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需要,积极编制精品课件,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与手段,形成包括基本教材、教师参考书、学生指导书、电子教材、案例分析教材的完整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4.完善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评价机制,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监督作用。课程评价不仅可以确定课程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促进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多层次的评估体系包括任课教师自评、研究生评价和校方评估。任课教师自评主要是对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设计、教学体会、教学方法等进行反馈性评估。研究生评价指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估,充分了解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的结构体系、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教师授课的,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设计,合理安排基础理论与现场案例分析的比例。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促进体育运动心理学知识的掌握。
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加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任课教师的培训与监督。任何一门研究生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水平。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而且要拥有丰富的体育运动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体育运动心理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接近体育运动实际。同时,教师对国内外前沿研究一定要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外语及查阅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此外,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策略,鼓励年轻教师去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较好的国家去交流或攻读博士学位。聘请国内外的一些名师为客座教授,把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带进来。
三、结论与建议
1.体育运动心理学作为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体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正确把握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方向,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材结构,突出科学性与时代性特点,网络教材与电子书相结合,形成教材的立体化。
3.在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引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高水平的导师团队。
4.完善评价体制,发挥监督作用,力争把体育运动心理学建设成为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精品学位课程。
第5篇:浅析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问题
一、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中更好的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实现运动水平的超长发挥,同时还能够不断的完善运动员的个人运动人格发展,让运动员在实际的运动生涯中更好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因此相关理论是针对西方运动员的,因此,面对不同的中国文化发展背景,运动员能否完全的适应西方社会发展的心理学理论,需要我国运动心理学学家们不断的进行深思。由于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发展倾向性等方面都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别,由于这些方面存在着的差别会影响到体育运动实际参与者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以及行为实践。从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来看,存在着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化背景的跨越与运动心理学本土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这也是运动员体育技能训练中心理技能发展中无法躲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运动员心理学技能方面的训练理论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西方社会,从西方直接移植过来的理论在中国运动员心理技能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存在着消化、吸收存在着困难的问题。相关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坚持“求同存异”的发展原则,在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特点以及运动员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运动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加深实际的运动心理学研究理论深度。
二、运动心理学与运动项目结合度不高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在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们不懈努力之下,运动心理学领域方面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运动员内容选材、竞赛指导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整个运动心理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层面,也就是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性并不强,实践性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多集中在运动员身上,因此研究对象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研究工作人员大多是通过心理咨询与训练来提升运动员实际的运动水平以及运动适应能力。实际上,运动心理学理论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也就是说使用范围更广。由于理论发展、理论科研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运动心理学研究中涉及到学科越来越广,单单凭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足的,研究者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其他学科的内容,诸如,解剖学、社会学,等等。从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理论研究来看,研究工作人员更多的集中在于本学科之内的研究,缺乏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研究工作人员大多是利用假想和现象来进行研究,实现的研究成果与运动员实际情况存在着错位的现象。因此,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深入到运动的现场实践之中,通过与运动员教练员、实践运动员之间的不断交流来了解体育项目的实际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实现运动心理学理论研究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认识到问题研究的中心问题,考虑到整个研究内容实施的可行性问题,坚持研究方式上的适用性,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让研究的理论更好为研究对象而服务,提升运动心理学的实际使用性,展现其巨大的威力。
三、运动员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方面存在着需求差异性
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是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咨询、训练,让运动员在运动项目中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运动水平,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运动员人格方面的特点,让运动员能够更好的面对运动生涯中的挑战。实际上,运动心理技能、运动员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把握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这三种都需要借助运动员的努力来获得。由于运动员对心理技能方面的掌握与运动员其他能力的掌握存在着趋同性,加上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在实际的运动训练中存在着功利性发展心态,忽视了心理方面的训练工作,只是希望能够凭借心理训练获得显著的效果。在进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运动心理学指导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不适应的问题;心理咨询、训练与比赛心理存在出入;[3]91运动心理学研究缺乏合作与支持,对整个研究不进行配合;运动心理研究工作人员与运动员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运动员无法表达自身内心感受,双方合作并不默契等等。
四、研究方式上的问题
在进行运动员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过程中,训练工作人员需要坚持训练技能方面的规律性特点,也就是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坚持长期性以及系统性的特点,同时还需要保证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与实际的操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通过不断的训练操作以及具体情境来实现。在进行运动员心理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够与实际的运动情境想脱离。[4]73例如,在进行注意力方面的训练过程中,需要保证运动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意力的完全集中,提升实际的训练品质,让运动员在实际的情境之中完成相关的任务,提升整个训练工作的针对性。总而言之,在进行运动心理学实际的研究以及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创设的训练情境与运动员真实的运动情景二者之间非常的接近,提升整个实验效果的实际意义,提升运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有效性。
五、运动心理学技能方面的训练效果实际评定
从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来看,对于实际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评价体系,使得整个学科的研究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在实际的运动训练过程之中,大多数的运动员教练员是借助运动员实际的竞赛成绩来进行运动员心理评估,旨在于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改善实际的训练效果。通过运动成绩来进行实际的评定工作更加的具有客观性的特点,测量更加的便利。在非比赛季度或者是比赛之前对运动员进行阶段性的心理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获得理想运动成绩非常的困难,这就需要在进行心理状态评级过程中考虑到效度方面的问题,转变运动成绩这唯一性的衡量指标。在进行运动员心理咨询、训练效果分析中,需要从运动员心理状态方面的改善、竞赛中的成绩转变以及运动行为方式方面入手,参考运动员的相关成果报告以及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标准来进行训练效果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旨在于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反映运动员在心理技能方面的指标,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心理训练的评价体系。
总之,由于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运动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理论本土化的重要作用,通过运动心理学理论与运动项目的有机结合来提高实际的研究效率。在进行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只有在心理上实现了转化才能够提高实际的训练效率,缩小心理上的距离。作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为大众提供服务,提升运动心理学实际的价值以及社会发展效应,实现相关理论更好的发展。
第6篇: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较为年轻的分支学科,当代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其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运动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只是将心理学的原理简单应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中。实际上,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向运动心理学提出新的要求,影响着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乃至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母学科——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研究和认识运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运动心理学的学科形成及发展现状
(一)学科形成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这标志着这个学科进人了科学的行列。1920—1940年,苏联、德国、美国等国都对运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930年,莫斯科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部,开始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进行综合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日体育界对这门学科日益重视,参加研究的人数迅速增加,许多国家先后成立运动心理学组织,召开专业会议,相关的论文、书籍大量出版。到了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学会宣告成立。1979年中国心理学学会下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运动心理学现代发展的开始。
(二)研究对象
运动心理学(Sport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体育运动领域也从传统的狭义的竞技运动与体育教育领域发展到如今广义的竞技运动、体育和锻炼三个主要领域。目前,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尚未成熟,但传统意义的运动心理学细化为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门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学科趋势日益明显。
(三)研究现状
1.竞技运动心理学。二十多年来,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主要侧重于以高水平运动员为中心的竞技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着眼点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之达到最佳表现水平,工作重点是紧紧围绕运动员的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两方面工作展开的,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非常突出。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运动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运动员人格、运动心理能力的测评、运动技能学习心理、运动与唤醒和焦虑、心理生理学指标的测评、自信心和运动动机、注意及竞赛情绪等内容。在心理训练和咨询中主要常用的方法技术及实施方式是个别指导与集体授课相结合,系统运用放松训练、表象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和思维训练等心理技术和方法。从近几年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来看,上述研究仍占有最大比重。
总的来说,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有三个:运动员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在第一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发现了运动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但在运动员人格特征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大。在第二个问题上,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视,但进展并不迅速。在第三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
2.体育心理学。在我国,体育心理学与竞技运动心理学有相同的研究历史,但由于竞技运动在体育运动中重要的灵魂作用,其心理学研究更为活跃,从数量和质量上相比,体育心理学研究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学校体育心理学研究受到运动心理学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成果逐渐增多。在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反映的是体育实践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主要围绕通过学校体育课来教育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心理学问题展开的。目前,体育心理学研究主题有: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方法、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体育教育与心理发展、体育学习指导心理、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育与心理训练、体育与心理健康、学校体育团体心理等等。
3.锻炼心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身体锻炼,特别是对锻炼作为心理健康促进手段的科学研究掀起了高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的研究涌现在运动心理学界。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初成规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内容涉及三个方面问题:影响身体锻炼行为的心理因素、身体锻炼期间的心理过程和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主题有人口统计学指标与身体锻炼的动机、态度和动机与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与心境、身体锻炼与自尊、身体锻炼与认知功能等等。
总的来说,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似乎更多地体现在情绪调节方面。研究表明,短期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包括心境状态的改善、焦虑水平的下降以及应激和紧张的减少。长期身体锻炼除具有短期身体活动的效益之外,还有以下特点:与人的健康幸福感有关;对焦虑、抑郁具有治疗作用;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较短期身体活动维持时间更长。身体活动(尤其是长期身体锻炼)还能使人产生诸如“最佳表现”、“流畅”、“跑步者(或锻炼)高潮”和“高峰体验”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同时,身体锻炼对于中老年人保持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人格的完善、认知功能的提高甚至减缓艾滋病病毒在体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目的不同,研究主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目的是考察如何通过心理训练和咨询来提高竞技水平,因此,多采用原因研究模式;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通过身体锻炼而达到的心理健康效益,故多采用的是结果研究模式。
二、运动心理学研究展望
1.心理训练方面。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始终是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理论和应用探索的主要领域。这一领域中出现过众多相关理论,例如倒U型假说、内驱力理论、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突变模型、多维焦虑理论、方向频率理论等,这些理论构想仍然需要更多的实证检验。同时,一些新的理论构想,例如心理建设综合系统模式和逆境应对训练模式,一些新的研究热点,例如Choking,不断展现出新的魅力。但我们也同样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对这些构想进行检验。从当前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领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有如下几点重要提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计划、实施及评价与专项运动特征更加紧密结合;因人而异的个人化心理训练是必要的;同时,竞技运动的特点使追寻特殊规律的研究范式独具魅力。
2.生理指标的运用。各种生理指标在监测与评价运动员心理状态或心理机能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仍是有待探索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这些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相关性如何?(2)这些生理指标与运动员和教练员心理状态的主诉的相关性如何?生理指标的特点是量化程度高,客观性强,但我们对心理状态的评价和监测似乎还不能忽视主诉。(3)采用生理指标进行心理机能长期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效果如何?目前,采用脑电技术(如EEG、ERP、脑波涨落等技术)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虽然难度较大,但似乎受到更多重视,也极具潜力。
3.运动认知的研究。运动员的运动认知仍将是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重点课题。采用传统的专家—新手对比的研究范式,利用在空间定位上极具优势的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和在时间定位上极具优势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及其组合,探索优秀运动员在知觉、注意特别是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特征,既有理论价值,亦有应用价值。但无论采用何种先进技术,针对研究目的构想的实验设计(包括自变量、因变量的选取、刺激呈现的顺序与间隔、控制变量的安排等)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质量和成败。
4.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关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也遗留下许多疑问,例如:为什么一些跟踪调查和跟踪实验的结果不相一致?身体锻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治疗人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癌症、胃溃疡)?身体锻炼有哪些心理建设功能?身体锻炼对正常人和患者的心理建设功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类问题中,有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即(1)什么类型、多长时间的身体锻炼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涉及到作为预防方案和治疗方案的身体锻炼,其防病治病的剂量效应如何?显然,此类研究要想探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剂量效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哪些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有助于解释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第三变量的研究或者交互作用的研究,总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两变量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关系。
三、结语
运动心理学——体育学科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将会在竞技运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大众而言,接受运动心理学的训练计划,将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竞争。
第7篇: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精神水平也会相对应的发生变化,对身体健康的问题更是注意。目前,在我国教育蒸蒸日上的同时,如何提高当代学生身体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国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问题。运动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合理的锻炼身体,对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对学校的体育发展和改革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运动心理学的概念,其研究领域及拓展领域
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运动情境中的一门科学。运动心理学主要包含竞技体育、校园体育及锻炼身体等三个方面。在运动心理学中,主要以研究心理因素如何会对人的运动表现做出影响及体育活动如何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运动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对象只专注于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目前,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经不断扩大,并且可以通过学校的体育课程对学生在体育课上课过程中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运动心理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现如今,运动心理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众健身领域,特别是对社会心里和体育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大力的推广。从而使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并且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1]。运动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做法,系统的对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心里活动进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对体育科学和心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运动心理学研究在体育领域中的重要性
现如今,在许多的世界比赛中,运动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对于胜方来说,其取胜的秘诀就是在比赛过程中,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比对手强,能够战胜自我,超常发挥,用强大的心理去战胜对手。因此,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比较重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使运动员能够在竞技比赛时保持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拥有良好的心里状态,从而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体育运动素质一个全新的重要因素。例如,心理因素可以对运动员的体育素质进行鉴别,并且可以决定一场比赛的成败。杰出的运动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心理的兴奋性是一场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新西兰生理学博士PeterSnell指出,在许多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的生理能力及技能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心理状态,心里因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2]。
三、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离不开运动。因此,在培养人们运动能力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进行体育教育。无论是谁,体育天赋如何惊人,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都要对其进行体育教学,只有从体育教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人们才能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体育运动的奥秘所在,懂得体育运动的真谛,使人们受益终生。
(一)内心活动作用
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知道,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体育运动的影响,将自身置于体育情境中,并能够产生丰富且复杂多样的心理状态。然而这些心理活动的出现既会对其心理上产生影响,由于体育运作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活动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3]。
(二)负面心理特征的转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界的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和主要方式。在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其提高相应的培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力。素质教学是现代教学领域里一项全新的教学方式,并且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体育教育中,教学质量是导致学生心理状态收到影响的关键性问题,并且还会对学生的记忆力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心里教育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
(三)知识技能掌握
在现代体育教育中,主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并且在严格、科学、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且在体育运动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运动成绩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要求。
四、结论
在现代体育教育中,有许多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心里学知识,由于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运动心里学起到关键性作用。运动心理学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可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心里特征和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总结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案及体育活动项目,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8篇:运动心理学在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强调教师拥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的综合性。
评估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了解该学科并非只是一门完全心理放松,形式自由的辅助学科,其同样是一种向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兴趣培养的有很多方面都要涉及心理学。例如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1利用心理学创造有效性的首要层次——提高运动兴趣
90后的学生对于体育兴趣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有数据表明2/3的中学生离开校园后就中断了体育活动;而在离开中学后10年,中断体育活动的人更高达90%,在现实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揭示了同样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完成对学生体育兴趣有效性的培养,导致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成为泡影。体育教师是否能做好一个导游,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时效性呢?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体育课上经常补充一些和所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补充一些学生想掌握但课本上没有的、都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注意教法手段的多样化,减少单一刺激所引发的超限抑制,利用青少年大都具有好胜、上进以及荣誉感强的心理特征,在练习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2利用心理学创造有效性的第二个层次——获得成功,体验自信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愿望”,合理设置目标,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处处充溢这成功,体育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体育学习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主要不是要求他们要达到什么标准,而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笔者曾经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学生性格内向,对于常规的体育运动总也提不起兴趣,经常借故请假,逃避体育课。在各项常规考核中成绩普遍较差,自信心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该生在雨天室内进行的体育课中,扑克打得很好,经过有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该生非常适合“慢运动”,所谓慢运动是与竞技体育有所区别的一种运动,以健身、娱乐、修身养性为目的,以低强度,持续性为特征,衡量的标准不仅是更健康,而且包括更快乐,果不其然,在该生参加了瑜伽和台球第二课堂的学习后,果然取得了非常好的兴趣效果和锻炼成果,身体素质得到了加强,而且心理方面也获得了缓解,性格开朗了许多。
3利用运动心理学创造有效性的最高层次——增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中学女生对于中长跑的练习和考试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良的心态已演变成了异化心态。由于项目的特点,跑者在跑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极点”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心跳加快,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知觉下降,想退出运动的心理倾向明显。这种状态一定需要跑者有充足的心理能量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困难,靠顽强的抑制品质坚持下去。
从心理途径分析,除了加强认知水平和平时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方面外,必须从心理上要求控制焦虑,在竞技体育中,教给运动员在比赛情景中控制焦虑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很容易理解,如果个体对自己的焦虑进行积极解释时,可以促进运动成绩的发挥。掌握心理放松能力的心理训练需要成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被普及的一种深层次技能。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缺乏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和客服困难的毅力。
这种现状促使我们体育教师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练习内容方面下一番功夫,比如让学生从单调、枯燥的跑道中解脱出来,获得愉快的心理和轻松环境。同样有氧,但学生获得得是心理上的认可,获得得是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得是新鲜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训练,同时消除了畏惧心理。
4结论
中国田径运动现状 篇6
关键字:中学;田径教学;策略
G633.96
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体系中,体育的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开设的,也是中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改革,中学田径运动教学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在目前很多的学校中,中学的田径教学过程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在坚持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田径教学的特点,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对中学田径教学现象的改善。
一、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
1.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在中学田径教学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坚持贯彻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刻影响,教学所采取的方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以教材内容的使用为中心进行的。因此在中学的田径教学活动中,主导者只是教师,学生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的。在这种和教学状态下,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也大都是教师准备安排好的,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需所学,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就阻碍了田径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教学内容的单一
当前在中学田径教学的活动中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无法发挥出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初中体育的教学是非常简单的,体育教师的职业也是非常轻松的,尤其是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误区。这种错误的思想也就导致了很多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做不到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过程中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活动,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欠缺,单调而且无趣。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功能就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中学田径教学教学的质量更是因此会产生下降。
3.教学方式的落后
当前在中学田径教学的活动中中还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式的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地阻碍了中学田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很多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操场教学模式,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却还没有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体育教师的片面教学理念造成的,认为多媒体教学只对理论学科有效果不适合体育专业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无法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导致了田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的落后,只是仅限于单纯的体能训练,而忽视了技术等先进的理念知识。
二、中学田径运动的教学策略改革
1.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要实现对中学田径教学的有效改革,就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在田径教学活动中,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需要学生先进行自主的练习和学习,然后再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当然这种自主学习是需要依靠教师的指导来完成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锻炼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运动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促进田径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转变教学理念
要实现对中学田径教学的有效改革,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田径教学理念,提高田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始终是田径运动教学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是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理念有效性,转变固有的传统的老旧的教学理念,要将田径教学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来开展,要用趣味性和游戏化代替传统的竞技化和训练化,建立更适合社会发展和教育需要的田径教育新理念,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安排。
3.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要想学生对田径运动产生热爱之情,首先就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就要求了体育教师必须将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的提升,使自身的感召力增强,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且对田径运动未来发展趋势?现状?历史等全面熟悉和掌握,进而实现知识面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和教材开发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个性?生理和心理全面把握,将田径教学的质量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学习爱好和兴趣的培养,进而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进而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成效?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要实现对中学田径教学的有效改革,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要在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注意避免安排难度过大的训练内容,避免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是也不能安排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使其安排的教学内容符合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比如在尊重男女生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在初中田径运动教学中实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不再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要求,更好地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传统的田径教育考核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要改变之前统一的以跑步为主的考核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考量,要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在中学田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就能寻找到有效合理的解决措施实现对中学田径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同时也能加快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虞春山中学田径的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究[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
仁川亚运会中国田径实力现状 篇7
关键词:仁川亚运会,中国田径,实力现状,成绩分析
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之母”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实力强弱是一个国家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本届亚运会田径作为第一大项,如同奥运会一样、设47个单项,是亚洲级别最高的赛事,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员几乎代表了各国田径的最高水平。该研究通过对我国田径运动在仁川亚运会上各国田径成绩,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综合对比分析,了解目前我国田径运动在亚运会上表现出的总体水平,找出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现状分析进行对策研究,旨在为提高中国田径运动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的竞技实力和推动中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各个国家田径成绩。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数理统计法。
(3)逻辑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中国田径项目不同项群在仁川亚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任何分类都必须遵守相应相称(子项之和等于母项)、同一标准以及按一定层次逐级进行这样一些基本规则。这是我们进行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所必须遵守的准则[1]。
在遵循这一准则的前提下,根据田麦久等的《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分类,田径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以体能表现形式作为二级分类标准,可以将田径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目、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2]。
2.1.1 中国田径速度性项群在仁川亚运会上成绩分析
男子方面:男子100米,苏炳添以10秒10的成绩获得一枚银牌, 张培萌10秒18获得了第四。奥古诺德实力最强,以9秒93的成绩打破了卡塔尔名将弗朗西斯在2007年亚锦赛上创造的9秒99的亚洲纪录。
男子110米栏,中国选手谢文骏以13秒36的成绩获得冠军,实现了亚运会该项目中国选手8连冠。
男子4x100米接力的比赛中,陈时伟、谢震业、苏炳添和张培萌出战的中国队以37秒99,破亚洲纪录的成绩夺冠。
女子方面:女子100米决赛,中国选手韦永丽以11秒48夺得金牌。
女子100米栏决赛,中国队包揽冠亚军,吴水娇以12秒72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得金牌,孙雅薇以13秒05的个人赛季最好成绩摘得银牌。
女子4×100米接力,中国队以42秒83秒夺冠,并打破了该项目的亚运会纪录。
2.1.2 中国田径快速力量性项群在仁川亚运会上成绩分析
男子方面:男子三级跳远,中国选手曹硕以17米30的成绩夺冠,董斌最后一跳跳出16米95的成绩,最后时刻摘下银牌。
男子标枪,赵庆刚最后一投投出89米15,打破了日本选手沟口和洋在1989年创造的87米60的亚洲纪录,这一夺冠成绩比伦敦奥运会和去年莫斯科田径世锦赛的冠军成绩还好。
男子跳远,李金哲以8米01获得男子跳远冠军。
女子方面:女子标枪,张莉以65.47米的成绩夺取金牌,并打破了亚运会记录,李玲蔚则以61.43米的成绩获得了银牌。
李玲以4米35获得女子撑杆跳冠军。
女子铅球,中国著名铅球选手巩立姣以19米06成绩完成女子铅球项目的“十连冠”。1995年出生的郭甜茜则表现一般,仅凭借最后一头的17米52,摘得铜牌。
女子链球,中国女子链球名将张文秀投出了77米33的亚运会新纪录夺冠,这个成绩比她的师妹王铮创造的77米的68的亚洲纪录就差0.35米,也是张文秀最近2年的最好成绩。若明年的北京世锦赛,两人能延续如此发挥,链球世锦赛冠军将不是梦想。
2.1.3 中国田径耐力性项群在仁川亚运会上成绩分析
男子20公里竞走,中国选手王镇以1小时19分45秒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了于国辉在98年曼谷亚运会上创造的1小时20分25秒的亚运会纪录。女子吕秀芝获得女子20公里冠军。
在女子万米的争夺中,阿联酋黑马阿里-赛义德以31分51秒86获得冠军,中国小将丁常琴以31分53秒09的自己万米历史最好成绩获得亚军,日本选手萩原步美夺取铜牌。
2 . 2 仁川亚运会我国田径综合实力横向比较
由表1可以知道中国田径代表团获得枚金牌和枚奖牌、远远领先第二名,显示出中国队在亚洲田径的统治力。
2 . 3 仁川亚运会我国田径综合实力纵向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仁川亚运会,中国田径代表队不仅金牌数量全线超过了上两届,奖牌数量更是第一位。该届盛会,中国田径健儿夺得15枚金牌,自1986年第10届亚运会以来连续八次跻身奖牌榜榜首。
由表3可以得知,我国田径在亚运会上的夺金大部分是在快速力量性项目上,占金牌总数的一半以上,为53%,而耐力性项目只有两枚金牌,只占金牌总数的13%。就男女夺金情况来分析,男子金牌数目为7枚,和上届一样,比女子少一枚,女子夺得8枚金牌,比上届亚运会多两枚。
3 结论与建议
(1)仁川亚运会,中国田径队以15枚金牌、39枚奖牌占据了金牌、奖牌数两项第一。自1986年第10届亚运会以来连续八次跻身奖牌榜榜首。
(2)仁川亚运会,中国运动员改写了3项亚洲纪录中的两项,15项亚运会纪录中的8项,位居各队之首,显示出中国队在亚洲田径的统治力。
(3)我国田径的夺金项目比较多的项目是在快速力量性项目上,而以往的传统优势项目耐力性项目已经优势不再。
(4)此次亚运会,中国选手创造的6项成绩可以跻身今年世界十强,这些项目包括男子4项,分别是赵庆刚标枪的89米15(世界第二)、4×100米接力的37秒99(世界第四)、曹硕三级跳远的17米30(世界第七)、王镇20公里竞走的1小时19分45秒(世界第10);女子两项是巩立姣铅球的19米06、张莉标枪的65米47,均排今年世界第八。
中国高校高尔夫运动现状的探讨 篇8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刚刚进入高校不久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它是一项文明, 绅士淑女的运动,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开放和发展, 高尔夫运动在中国以及高校的开展已经越来越普及, 越来越红火。随着各高校的普遍参与, 急需一个能统筹、规划高校开展高尔夫球运动的组织, 使之更加健康, 有规则, 有秩序地进行发展和光大。因此, 有关高校已呼吁成立“中国大学生高夫球运动联盟”以及“大学生高尔夫运动协会”组织。临沂大学华仁高尔夫学院的成立也正是在此环境下建起了自己的球队, 为我国大学生高尔夫运动联盟组织的成立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 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中深入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 活跃学校文体活动, 以体育运动队这个点来带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整个面的发展。
如果说当年的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尔夫运动的起步发展和高尔夫专业教育的起步发展, 那么临沂大学高尔夫学院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高尔夫运动和高校高尔夫教育专业的又一个进步发展和提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当代中国高等院校高尔夫专业设置为研究对象, 通过临沂大学华仁高尔夫学院实地教学实践总结法, 文献资料法, 调查研究, 比较分析等方法, 展开对课题的研究。
3 研究现状
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 作为培养高尔夫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领域——高等学校的高尔夫运动教育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课程建设是教育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近年来, 高尔夫教育市场发展迅速, 不少高校或机构纷纷开办了高尔夫专业教育。高校开办高尔夫专业教育在我国尚不够成熟, 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仍在不断探索中。特别是师资缺乏, 严重制约了高尔夫专业教育的发展。因此,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尔夫专业教师队伍, 是全面提高高尔夫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3.1 我国高校高尔夫教育现状
我们大家都知道高尔夫最初引进中国高校校门的应该算是深圳大学了, 早在1995年深圳大学就率先开办了高尔夫专业课程, 挂的是工商管理的牌子, 内设高尔夫草坪管理和高尔夫俱乐部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是中国大陆内第一家率先开办高尔夫专业的院校, 并且于1997年成立了高尔夫学院, 截至今天近15年的历史了, 可以说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的成立是中国高校高尔夫专业的里程碑。它揭开了中国高尔夫高等教育殿堂崭新的一页。
在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建立的基础上, 全国好多高校也先后设立了有关高尔夫相关的教育课程, 如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 上海复旦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山东的南山高尔夫学院等等都积极地开设了高尔夫专业方向。据朝向白皮书统计, 国内目前大概有92家正规高尔夫专业教育院校, 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学院35家, 大专约30家, 中等院校以及其他高等学历教育院校27家。我国高尔夫高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 基本上形成了从低到中到高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多层次教育结构, 高尔夫运动管理, 俱乐部经营管理到草坪科学管理等专业的多样化学科体系。
3.2 海外高尔夫教育现状
国外最优秀的运动员要么在大学, 要么在职业圈, 而中国最优秀的运动员基本是在各个省市体工队及国家队。单从高尔夫职业和教育相对成熟的国家来说, 我们知道日本高尔夫巡回赛, 是世界上巡回赛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高尔夫竞赛体系。该组织成立于1999年, 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能进入世界高尔夫最高赛事的行列之中, 这一切成功应该归结于日本高尔夫教育培训推广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强于中国。在二战前的日本, 高尔夫还只是一部分上流阶层的消遣运动。战后, 尤其从60年代开始迅猛普及, 现在日本本土的高尔夫人口已达1200万。从1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来看, 实际每13人中就有1人打高尔夫球。狭窄的国土上竟有1400所几乎都由民间经营的高尔夫球场。而个人在各种体育的平均支出中, 高尔夫高达10万日元, 使其他项目望尘莫及。在日本职业高尔夫选手当中, 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受过高等教育, 相当一部分运动选手都有从初高中高尔夫校队到大学高尔夫运动队的经历。如日本的石川辽, 松山英树, 園田峻辅等等优秀选手。日本高尔夫巡回赛之所以立足于世界高尔夫赛事中, 与日本高尔夫巡回赛组织注重培养世界级高尔夫球员, 强化青少年球手的教育培养方针有直接的关系。日本学生高尔夫选手赛也是搞得有声有色, 这一切都应该归结为日本高尔夫协会和日本文部科学省 (相当于中国教育部) 对高尔夫的发展推广以及教育的重视投资分不开的。另单从国家高尔夫人口比较来看, 日本国家遥遥领先, 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据法国高尔夫球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15个发达国家中, 打高尔夫球的人占本国人口的比例分别为:日本10.55%, 美国8.51%, 加拿大6%, 澳大利亚4.49%, 英国2.87%。日本拥有众多的高尔夫球爱好者, 也拥有众多环境优美、服务上乘的高尔夫球场。
3.3 通过资料查阅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设有高尔夫专业的高等院校在高尔夫课程建设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3.1. 教学设施不能充分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通过比较我们充分看到了临沂大学华仁高尔夫学院做到了, 本院拥有面积140公顷的大型高尔夫教学训练基地 (如图1-1) , 已投入使用 (2012年5月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在我校设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大学生高尔夫训练基地”) , 并拥有充足的教学器材设备可以使用, 而且拥有中国高校内唯一建有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场地 (如图1) 供学生上课使用。 (2012年夏季亚洲大学生第二届高尔夫锦标赛和中国大学生高尔夫锦标赛两赛事将在此举行) 。相比临沂大学之下, 其他部分高校没有建设正规的高尔夫练习场, 只是在学校体育场地设置一定数量的高尔夫练习打击网和笼等的教学设施场地, 相关的教学设施不完善, 不利于大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高尔夫这项运动技术。调查还发现, 好多学校根本没有机会让学生下场地练习高尔夫球的机会,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高校内普遍存在。据朝向白皮书统计对于高尔夫专业院校硬件设施情况统计:仅有练习场的占23%, 拥有练习场和球场的占15%, 而两者均无的高达61.6%。由于场地, 器材及指导老师缺少导致大学生训练及课外活动不能开展, 由此而带来的相关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真正高尔夫运动的积极性, 同时也失去了学习高尔夫课程的真正的意义。
3.3.2 高尔夫专业教师短缺, 影响了高尔夫课程的质量
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几所高校和广州、深圳大学以及临沂大学华仁高尔夫学院等几所高校有专业的高尔夫教师外, 绝大部分高校的高尔夫专业教师多是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半路出家转行到高尔夫教师的行列中, 由于缺乏时间经验, 没有系统学习, 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 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 致使部分高校只能开始高尔夫理论课或者简单的技能方面的教学, 得不到系统完整的高尔夫教学, 让学生体验不到这项体育运动的高尚性和兴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高校高尔夫教育课程的良性发展。
3.3.3 高尔夫课程体系不完善
与高尔夫课程建设相匹配的高尔夫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学方案和进度等支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调查比较发现, 我国高等院校的高尔夫课程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使用的教学大纲及教案无非是参照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改梁换柱稍微加以修改, 缺乏科学依据和可行性。课程重点建设不突出, 而且比较缓慢, 这一现象已经制约了高尔夫课程建设的正常发展, 衷心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引起重视, 研究制定出相应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3.4 课外活动及业余训练和专业的高尔夫运动队建设不完善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 我国高校高尔夫课外活动以及业余训练和专业训练队建设情况根本不乐观, 只有少部分学校成立了大学生俱乐部和高尔夫运动训练队, 如我们临沂大学, 深圳大学, 北京大学等有条件的一少部分院校做得相对比较好。总体状况来看, 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相关的高尔夫组织。大学高尔夫组织的建设可以充分丰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文化生活, 形成高校体育文化氛围。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 高校的高尔夫相关的活动开展情况非常不乐观, 这需要引起各个高校的重视, 积极调动大学生对高尔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关于加强高等院校高尔夫课程几点建设意见
4.1 积极加强吸引外资或者投资, 可以加强校企合资办学
高尔夫运动是一个高消费高投入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的教学场地设施的建设需要很大财力和物力, 如果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话, 可以大大地减轻财政的负担, 而且有利于这项运动的正常运转, 合理的发展。有条件的话, 高校可以积极地吸引有名企业的投资或者国外投资合资办学, 达到共同出资共建教学设施场地, 达到资源共同享用, 例如我们临沂大学华仁高尔夫学院在这面就做到了, 而且做的比较到位。没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租用借用其他学校或者企业的相关设施场地, 科学地利用相关资源。
4.2 走出去, 学回来, 请进来, 强起来, 建设高素质师资力量
为了提高高校高尔夫课程教学的质量和课程的建设, 应该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技能水平, 通过走出去, 学习一下人家的先进高尔夫教学经验, 回来后提高自己的水准。或者请进来聘用职业高尔夫教练和教授, 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校要积极鼓励相关的教师多参加高尔夫相关的培训学习, 积极鼓励参加中外高尔夫协会组织主办的高尔夫教练裁判的培训和学习。学校还要积极支持教师学生多参与高尔夫相关的赛事活动, 提高业务和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给本校起到做好宣传和推动更好发展的作用。
4.3 多办高尔夫相关的活动和赛事, 加强高尔夫文化的建设
为了促进大学生对高尔夫的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组织有效的高尔夫俱乐部活动或者建立大学生高尔夫运动训练队。具体实施办法可以从多渠道出发, 可以与企业共同组建高尔夫社团组织, 还可以经常组织不同类型的高尔夫竞赛, 壮大大学生高尔夫运动队伍, 促进高尔夫文化的发展, 更好发扬高尔夫的精神。我们临沂大学华仁高尔夫学院在这方面已经做到了, 我想其他已经开设高尔夫课程的兄弟姊妹院校们, 也应该积极向这方面靠拢, 同心协力, 共同发展壮大我国高校高尔夫运动的队伍, 争取利用高尔夫这个特色教育平台打造出中国特色的高等高尔夫教育事业来。
5 结语
综合我国高等院校高尔夫运动开设的现状和中国高尔夫运动职业发展现状, 不难看出我国高尔夫综合实力还比较薄弱, 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国家。我国高尔夫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 教学经验、指导方针等方面还不够明确, 还存在欠缺, 有待更快提高, 高尔夫软硬件的建设还需要加强。高尔夫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高尔夫高等教育的培训和教学, 高尔夫场地设施的数量也远远达不到中国高尔夫人口的分配问题。另中国需要承办更多更高水平的高尔夫赛事, 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少年选手的球技,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公众对此项运动的兴趣。还要积极争取完善引进海外高水平运动选手及教练员的聘任制度, 带动中国高尔夫更好发展和推广。最后希望政府机构和管理部门能够根据现有的高尔夫教育培训机构环境需要, 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高尔夫管理制度以及扶持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政策方针。
参考文献
[1]吴亚初.高尔夫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9.
[2]王鹏飞.我国高校高尔夫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研究, 2010.4.8.
[3]陶轶研.中国大学生高尔夫运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2012.6.
[4]李康.上海高校大学生高尔夫球运动发展模式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7.
[5]吴亚初.中国高尔夫教育现状.新浪体育, 2008-7-11.
[6]新浪体育.南山学院倡议:成立中国大学生高尔夫球联盟, 2008-7-19.
[7]吴亚初, 李康.上海高校高尔夫课程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 2012.5.
中国田径运动现状 篇9
1989年国际足联 (FIFA)在荷兰正式举办了第一界世界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现在,国际足联拟将五人制足球作为 2008 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我国从1995年开始有了第一界五人制职业足球联赛,五人制足球因其场地小、时间短,易组织的特点,所以很快受到了大家的喜爱。近几年大学生联合体育会推出了“大学生五人制联赛”,大学生们积极的参与也极大的推动了这项赛事的发展。正如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杨立国副主席所说:“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自举办以来,一直深受大学生喜爱,现已成为中国学校的品牌赛事之一,极大的推动中国学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中国目前为止很少人在五人制足球方面有过研究,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运动水平。所以,我们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找出现阶段阻碍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发展问题,为提高整个高校的五人制足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6-2007年“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南区)决赛8支球队他们分别是:湖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湖南大学、广东嘉应学院、厦门集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期国内足球有关文献资料、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有关的文献资料。
1.2.2 数据统计法
采用体育统计法对参赛的8支球队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的处理。
1.2.3 调查访问法
2007年4月6日~11日,向参赛队员发放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02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91.1%,其中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率为88.2%;符合体育科研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基本情况
2.1.1 入学的形式
运动员来源是指高校的足球运动员有哪些方式入学,是普通高考还是足球特招……,它是高校足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由表1可以看到入学的形式比较多,有足球特招、降分录取等等;足球特招61人在高校各种入学形式中所占比重最大,为67.8%,普通高考占了入学人数的15.6%,为14人;降分录取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11 %,足球保送生只有5人,占5.6%。说明教育部的招生制度不断完善,体教结合的模式就是为了加强后备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招生形式使得各高校的足球水平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优秀足球青少年进入大学就读。
2.1.2 所参加过的最高级别比赛
从下面的表2看到,参加这次比赛的队员水平是比较高的。参加过最高级别赛事职业联赛的2人,占2.2%;这部分队员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比赛经验丰富,在比赛中能起到带头和核心的作用;参加过全国大学生联赛的有31人,占34.4%,有19名学生参加过全国性青少年比赛,其中15.6%的学生踢过全国少年比赛,另有5.6%的学生参加过全国青年比赛。参加过省级比赛的运动员有38人,占42.2%。从参加最高级别的比赛可看出,参赛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参差不齐,省级比赛和全国大学生联赛的队员占得比较多。
2.1.3 入学前训练形式
从这次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可以从表3看到,利用学习课余时间训练(业余训练)的人数较多,入学前中学训练和运动学校这两种训练形式的有41人和18人,分别占了44.6%和20 %,这类学生的起点较低、发展空间较大。而业余俱乐部训练和业余体校的也有8人和10人分别占8.9%和11.1%。这类运动员基础好,参加比赛较多。曾参加过职业训练的球员有10人,占总人数的11.11%,这些球员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的技术水平都相当高,比赛经验也比较丰富。队员入学前的训练形式可以归纳为三级水平:既最高层次的职业训练(俱乐部)、中级的业余体校(足球学校)和最基础的中学训练。
2.1.4 训练年限方面
从表4中得知,训练年限在5年以上的运动员有88人,占97.8%;训练年限在7年以上的有65人,占73.4%;训练年限在9年以上的有12人,占13.4%。也就是说,大部分运动员从初中、有些甚至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从事足球训练,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本次比赛球员的基本功应该是相当扎实的,希望以后政府能够抓足球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进行系统训练和比赛。比如巴西和日本的青少年,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有自己的联赛,也有当地的少年联赛,这对发现好的苗子是非常重要的。
2.1.5 现阶段训练状况
由表5显示,每周的训练次数基本在10次以下,大部分是一周4~6次,运动训练学表明一天两练是比较合理的,是提高运动成绩不可或缺的手段。教练员可根据队员的思想、作风、身体、战术基础、心理特征电等基本情况来展开训练计划。所以,制订好训练计划,合理安排好训练时间,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球队的比赛成绩是相当关键。经过本次调查,大部分学校每周的训练次数都是4—6次,所以每周训练 4—6次的有64人,占了71.1%,每周训练在1—3次的运动员有12人,占13.3%;7—10次有13人,14.5%。而每周训练11—12次以上的总共才1人,占1.1%;没有学校的训练次数在 1 2次以上。由此可看出,大部分学校安排训练的时间是每天一次,只有少部分学校安排星期六、日的时间进行一天两练。训练次数少;如何科学长期系统训练是目前各高校教练急需解决的问题。
2.1.6 每周的训练次数
由表6可见,长期参加训练的人有45人,占总人数的50%;简断训练和学期训练的人数分别是12和27占13.3%和30%,有比赛才训练的占总人数的6.7%,只有6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进入大学后的训练情况并不是很好,参加长期训练的人不到一半,训练时间的不足肯定给训练水平和竞技状态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足球运动中,运动员靠某一特定竞技能力取得胜利的现象很少,所以,比赛良好的状态是靠长期的技战术水平、体能、身体素质等训练中形成的,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科学和刻苦的训练、比赛才能获得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2.1.7 每天训练时间段和每次训练时间
据本次调查发现,从表7可以看出,每次训练时间在一小时三十分左右的共有71 人,同样占78.9%。训练时间在一小时左右的有11人,占12.2%;训练时间在2小时左右的有8人,占8.9%;而训练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则没有。综合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训练在早上和下午课余时间,训练时间一小时三十分;远远达不到五人制足球的比赛要求。足球运动员通过训练而获得的竞技能力可以包括技能、体能、心理能等三大方面,所以,如何增加训练时间,保证比赛的需要是我国高校教练和大学生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学生上午和下午的时间都要上课,大部分学校只能利用下午课余时间来进行训练,从表8中看到在下午课余时间进行训练的有71人,占78.9%,选择早上训练的只有3人,占3.3%,而选择全天训练、利用双休日训练的运动员各占5人和3人,有5.6%和3.3%;利用其他时间训练的有8.9%。这说明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只能选择不会和上课时间冲突的(课余时间)也就是下午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2.2 提高五人制足球水平的主要条件
根据调查表9显示,大部分运动员认为多参加比赛或者政府和学校重视是提高五人制足球水平的主要条件,分别有44人和31人选择这些条件,占48.9%和34.4%。没有政府和学校的支持水平是不能提高的,连参加比赛的机会都会没有,多比赛可以检验训练成果,提高比赛经验和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而另外有11.1%人认为教练水平将影响五人制足球水平的发展。5名运动员认为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是提高五人制足球水平的关键,比如场地建设、资金问题、平时的身体训练等等。身体训练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身体练习方法,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形态、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创造运动成绩所具备的能力,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综合。所以,目前我国高校五人制足球训练阶段性不够系统,每周和每天的训练时间不足。
2.各高校教练的综合素质水平还不够高。大部分是11人制的足球教练,对五人制足球缺乏,教练员必须对构成运动员个人的诸多因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他才有能力对整个训练过程合理规划,从而提高运动队的综合竞技水平。
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不够重视五人制足球比赛这项运动,对五人制足球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都还比较少。
4.招生制度虽有所改善在教育部的宏观调控之下虽有所改善,但还不够完善。
5.五人制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大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还相当缺乏。特别是在学校基层中的比赛。
3.2 建议
1.各高校应加强训练的系统性,定好训练计划,系统地进行周期性训练。
2.多种方式提高教练水平,现阶段高校教练对五人制足球还不熟悉,办一些教练五人足球培训班。 使各高校教练对五人制足球更多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带队水平。提高运动队综合水平。
3.加大经费投入,各地区、高校,抽出更多的经费发展五人制足球,包括场地、器材、聘请高级教练等。
4.改革招生体制,完善招生制度。目前,很多优秀的青年球员因为各省市的招生制度不完善而念不了大学。给双方都带来损失。所以,应该在教育部的宏观调空下统一招生体制,给予招生学校更大的自主权。
5.健全竞赛制度,增加比赛场次。竞赛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有比赛才有目标,有目标自然训练水平会提高。增加比赛场次,能更好地检阅高校的水平,刺激运动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法笛.五人制足球前景广阔[J].足球世界,1996,(2).
[2]丛湖平.体育统计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刘兵.现阶段我国学校足球业余训练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报,2002,(6).
[4]贻刚,等.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
[5]徐金山,徐国平.日本足球迅速提高的原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
[6]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杨永奇.关于武汉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现状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
中国田径运动现状 篇10
田径乃运动之母, 是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金牌大户”, 也是历来各国争夺的重点, 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在刚刚闭幕的广州亚运会上我国田径项目共有83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其中38男45女, 收获了15金13银11铜的好成绩, 虽个别项目有亮点, 但整体竞争力仍不高的现状没有丝毫改变。我们国人不禁要问———“中国田径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本文通过对仁川亚运会我国田径运动的表现进行分析, 力求找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并制定对策, 为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献策献计。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014年仁川亚运会田径比赛取得的成绩和我国田径项目现实状况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调研法、数理统计法、归纳分析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仁川亚运会我国田径获得金牌项目与世界纪录之间的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田径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在世界大赛上缺少争金夺银的绝对实力, 应该在短跨、中长跑、投掷等优势项目上进一步发展潜力, 提升水平。在重点发展优势项目的基础上, 要加强薄弱环节的突破, 也就是进一步加大劣势项目的突破, 实现项目的全面发展, 逐步迈向田径强国。
3.2 中国田径项目的现状
3.2.1 传统优势项目没能缩小与世界竞技水平的差距
所谓的传统优势项目, 是指我们在这个项目中曾经取得过优异成绩, 是我们比在其他项目中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的项目。例如我国运动员陈定在男子20公里竞走项目上具有较强的实力并取得过奥运冠军;女子竞走、女子中长跑、女子投掷项目上也有较强的实力。
注:数据来源http://sports.sina.com.cn/z/yayun2014/sina-fr=360.ala.ya-yun.jpb&dpc=1[9]。
表2所示我国此次比赛虽然取得了15金13银11铜的好成绩, 但是这毕竟是亚运会, 和奥运会还是有所差别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还有待提高, 与世界顶级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谢文骏在110米栏项目上以13.36秒获得冠军, 但与该项目世界顶级运动员竞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注:数据来源http://sports.sina.com.cn/z/yayun2014/sina-fr=360.ala.ya-yun.jpb&dpc=1[9]。
3.2.2 部分劣势项目取得了突破
劣势项目主要是指我们在这个项目上取得名次不是很理想的项目, 例如全能、中距离跑项目。本届亚运会中国军团在全能项目和中距离项目中都获得了奖牌, 与上届亚运会颗粒无收相比, 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点突破:男子标枪运动员赵庆刚以89.15米的成绩打破了封存25年之久的亚洲纪录;男子4×100m接力比赛中, 我国田径队以37.99秒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中距离跑项目比赛中, 女子200m获得银牌、男子800m获得银牌、女子800m获得铜牌;女子100m以及100m栏项目中均获得了金牌。这些对中国田径来说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突破。总而言之, 此次亚运会中国田径队在劣势项目上有所提高, 但并没有缩小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
3.2.3“阴盛阳衰”现象仍没有改善
注:数据来源http://sports.sina.com.cn/z/yayun2014/sina-fr=360.ala.ya-yun.jpb&dpc=1[9]。
注:数据来源http://www.jx918.net/Medal/Show Article.asp Article ID=1519[10]。
注:数据来源http://yayun2006.sina.com.cn/medals/at/index.shtml[11]。
众所周知, 在中国田径历史上, 女子项目所取得的成就远比男子辉煌。如表3所示, 此次仁川亚运会我们田径项目依然出现了女子获奖牌数多于男子的现象。在近几届的奥运会, 亚运会中, 我国田径项目一直是女队好于男队,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田径项目只有女子马拉松、链球两枚铜牌。如表4、表5可知, 2010年广州亚运会我国获得13金15银8铜的好成绩, 其中男队只获得了其中7金5银3铜15枚奖牌;2006年多哈亚运会我国获得14金9银8铜的好成绩, 但在这其中男队只获得了其中3金3银4铜10枚奖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田径“阴盛阳衰”的现象仍在继续, 中国田径要想成为世界上的田径大国, 仅靠女子项目来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3.3 限制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
3.3.1 群众基础薄弱, 后备人才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项目的成绩水平都还很低, 即使是目前的优势项目, 大多也是势单力薄, 只有一两名尖子运动员可以达到世界级水平, 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和群体优势。优势项目的长期保持需要群体水平的提高, 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群体支撑, 只靠一两个明星难以保证在竞技赛场上获胜。
3.3.2 教练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什么体育项目, 技能是一个教师、教练的立身之本。教师是教授学生学习动作技能, 从而使学生掌握一门运动技术, 而我们教练则是要使运动员在原本的技能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从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国部分基层教练员个人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 他们本人大多数缺乏高水平的专项训练实践和长时期指导高水平训练的工作经历, 缺乏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也有部分教练, 他们虽然具有良好的理论素质, 但是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使他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训练, 因此影响了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1.保持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仁川亚运会田径共有35个大项, 跑、跳、投样样俱全, 所需要的身体条件、专项素质及技术结构又各有不同, 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在35个项目中全面开花的。世界田径强国之所以能在世界田坛发展过程中确立自己的领先地位, 关键原因之一是具有各自的优势项目。而对于我国而言要想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就必须在竞走、男子跳高、跨栏、女子铅球、中长跑等项目发挥我们的优势, 而作为田径项目的领导者更应该大力发展这些项目, 从而保持或优先恢复这些项目的国际地位, 最终实现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重点发展女子项目的同时, 逐步挖掘男子项目的潜力
开展女子项目, 主要有中长跑、竞走、跳高、三级跳远、铅球、标枪、铁饼、链球等项目。重点发展女子项目的同时, 也应逐步挖掘男子项目的潜力, 如男子跨栏、竞走、跳远、三级跳远和十项全能等项目争取改变中国田径多年来“阴盛阳衰”的现象, 使更多的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创造中国田径的辉煌。
3.加大培养后备人才的力度
世界体育强国之所以长盛不衰, 共同的一点是极为重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目前, 我国田径后备人才明显不足。而我国田径运动训练有着较为完备的体制, 但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训练水平之间的衔接机制尚不完善, 彼此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选拔一些有发展潜力的苗子, 建立田径后备人才库, 构建一个扎实的后备人才平台, 对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加强监督, 优化田径结构, 形成合理的人才成长梯队。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件投资大、见效慢的事情, 所以一定要有长远打算, 避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行为, 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竞技田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教练员理论和实践学习,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练员是个一项特殊, 光辉的职业, 在决定训练过程成功与否的诸多因素中, 教练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起着不可或缺、甚至是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运动员获得成绩的背后有着我们教练员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因此, 中国田径要想把整体水平尽快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就必须培养和建立一支素质高、事业心强的教练员队伍。为此, 国家可每年举办教练员研讨会、国内外的论文报告会, 使教练员有机会获得新的信息、知识, 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总之, 迅速提高教练员的水平和能力, 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备战2016年伦敦奥运会工作和保证中国田径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鹏.从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看中国田径的发展[J].科技信息, 2010, (1) .
[2]郭素艳, 时金钟.从奥运会看我国田径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 (8) .
[3]张春辉, 李培园.从北京奥运会看世界田径发展新格局[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 (10) .
[4]张丽亚.从北京奥运会探析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方向[J].科技信息, 2005, (3) .
[5]僧信刚.从亚运会田径奖牌分布分析亚洲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2010, (2) .
[6]李春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田径目标定位、对策及可持续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 2007, (4) .
[7]周建梅, 陈永英, 张志华, 刘海永, 刘磊磊.从近几届奥运会看我国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5) .
[8]成亮, 郭玉江.从世界田径强国成功经验探讨我国田径发展的对策[J].体育科技, 2010, (2) .
[10]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田径奖牌榜[EB/OL].http://www.jx918.net/Medal/Show Article.asp Article ID=1519.
浅析我校田径教学的现状 篇11
一、我校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部分学生体能指标已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从每个学期期末考试可以看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的降低, 800米和1000米考试,很多同学都跑不完,另外从学校的升旗或集会来看,每次的升旗或集会都有好几个学生晕倒;每次的体育课,如果涉及到跑步的项目,能认认真真跑完的没有几个同学。课间操好久不做了,课外活动课也没有了,各年级的体育课程也不开满课时;学校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也没有了,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年级球赛;教工运动会等等都不举行了,种种的原因,一切的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很多班的体育课在应付学生,上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课,教师责任心不强,学生不认真练,所以根本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另外体育锻炼场地不足、师资和器械落后;体育课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学生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加上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等因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对体育课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深,对体育课的概念不理解,目的不明确,特别是田径,更加不知道是什么?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思想上根本不重视,不知道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不注重参加体育运动。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体育观念淡薄,不积极参加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认为体育课就是体育活动课。特别是女生,绝大部分女生不想运动,怕出汗、怕辛苦、怕晒太阳。不愿老师去管、去指导,主要老师给时间自己掌握就可以了,存在着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观点,有些年级,特别是初一年级,因为刚上到中学,很多学生都不适应,刚开始还可以,过了几周,有的学生慢慢显露本性了,无心向学,得过且过。老师怎样讲都不听,很大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田径知识面差,田径技术、理论知识薄弱,基础差,不扎实
二、学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存在着教学和管理失调的现象。其一、高三年级不开设体育课,初三、高一、高二年级一周才一节体育课。田径运动就更不用说了,其结果就是知识层次越高,接受体育教育、进行体育锻炼越少;其二,体育教学时数任意删减,体育教学内容随意性大,体育课在内容安排上,取决于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和任课教师的特长及兴趣,而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趣味性。还有,有什么活动,很多都是利用体育课的学生去参加;班主任有什么活要做,都是首先考虑体育课等等。
2、体育锻炼场地不足,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我校没有自己的田径场,一直都是借体育局的田径场上课,场地在校外,给我校上体育课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有些教师一直都没有上过田径课。老师不愿意出去,学生更加不想出去上田径课。再者学校校圆面积小,加上学校领导也不大重视体育课,开学都是把其它的课程安排完后才安体育课课程,一节课有很多班级在上课。另外缺乏田径专业体育老师,我校专职的体育教师有7人,田径专业的只有2人,所以给田径课的开设也带来一定的困难。学校每年投入的体育经费少之又少,放到田径方面的经费根本没有;学校又忽视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外出培训、听课观摩基本没有。
3、家长、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短期行为,影响了学校田径教学的开展。一所学校如果篮球、排球、足球突出,那么在社会上的反响就很大。田径运动枯燥,领导不重视,学生兴趣不大,很多家长都不支持,学校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又非常少,又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对于田径课的教学,体育老师平时很少上,如果有比赛才临时找几个出来训练,比完赛就完事了,没有不间断的进行田径的教学,所以就造成田径运动的发展。如:我校曾经有好几个运动员成绩很好,一个男同学400米成绩48秒;一个男生100米10秒6;一个推铅球7.26公斤成绩13.70米;一个100米女子跨栏成绩16.30,等等。他们的成绩很拔尖,但社会很少人知道。田径教学所需场地、器材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形成家长、领导、学校三者的阻力,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影响田径运动的开展。
4、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其一,受新兴项目的冲击。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育、休闲、娱乐的品味要求越来越高,田径运动的走、跑、跳、投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追求新兴、时髦、轻松的体育运动项目,对田径运动易产生抵触情绪;二,教材内容缺乏新颖性。田径项目受自身特点的制约,大多属于周期性运动项目,讲究爆发力,必须重复练习,体力消耗大,易疲劳。其三教学方法缺乏应变性。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田径运动技术动作难,心理负担重,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体育老师从职效工资,外出参观学习等等,学校领导很少考虑体育老师的。加上现在的学生很难教,所以就造成有些体育老师得过且过,无心从教,都是忙着自己的事多,没有把心思放在教学上。
中国田径运动现状 篇12
1 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化经营符合我国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体育运动发展的四个层次分别是玩耍、游戏、竞技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当一项游戏具有很高的竞技性、广泛性、高度参与性时, 就可以升级为竞技运动了。无疑, 电子竞技具有这些特点。
2 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化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2.1 加入WTO给我国电子竞技运动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加入WTO, 有利于国外资金、先进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的进入, 改善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资本结构, 提高我国电子竞技的商业化运作水平。中国的电子竞技市场相对其它体育项目来说, 仍是一片处女地, 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2.1.1 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化经营已现雏形
2002年4月, 由中国游戏中心组织的首届时中国电子竞技大会 (CIG) , 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32个省市、自治区在内的30多万电脑游戏爱好者参加。CIG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 可以称之为现实意义上的中国电子竞技“城运会”。而于2004年第一季度举办的CEG则是国家认可的, 名正言顺的“城运会”, 它的体育色彩更浓, 在比赛方式、赛制、规则、摄像上有更规范的要求, 走的是一条创新的道路,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IT业和网络运营商的支持与参与, 已呈现出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化的雏形, 起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2.1.2 北美、韩国等国家成熟的电子竞技商业化运作为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参考
在国外, 电子竞技作为体育概念的延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北美和韩国等电子竞技运动发达地区。电子竞技在韩国不仅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并且成为韩国的国技, 并列韩国三项最大体育竞技之一 (足球、围棋、“电子竞技”) 。日本的电子竞技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 产值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体产值。并带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IT产业和电信网络产业的发展。国外电子竞技产业化的经营与管理的成功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
2.2 电子竞技的产业化符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与要求
电子竞技运动的兴起是中国人生产方式由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 由劳动型生活方式转向休闲型生活方式的必然, 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直接体现;电子竞技与电信业、IT业、广告业多位一体, 有着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电子竞技的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 同时, 电子竞技又节约能耗, 保护环境,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3 电子竞技的特点, 适合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快乐体育, 终身体育的思想走进了课堂。一些游戏性、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走进体育课堂成为必然。
3 影响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因素
3.1 主观意识的滞后
国内电子竞技的雏形成始于1999年, 媒体大肆报道电子游戏在社会产生的负面效果, 电子竞技选手被视为“玩物丧志”, “不务正业”的代名词。使其发展显得格外低调, 家长、学校也多有反对。
3.2 缺乏规范化, 制约着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开发
电子竞技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 但目前参与运营与开发的网站超过一百家, 而且参与的人数呈几何级的增长。电子竞技比赛层出不穷, 然而无论从赛事的概念、内涵的发掘上还是组织的周密性和产业背景上都有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比赛项目的设置, 规则的制定上都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地方性, 公平性难以掌握, 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竞技的竞技化, 从而影响了它的产业化进程。
3.3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竞技产品
目前, 市场上主流的电子竞技产品几乎全是北美、日、韩的软件, 并正在加速向我国扩展, 渗透。若不及时开发以中华文化为内涵, 具有高科技含量的,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竞技产品, 那么, 电子竞技的产业化经营将是残缺的和没有生命力的。
4 培育和发展我国电子竞技市场的对策
4.1 搞好推广, 宣传工作, 培育电子竞技市场
通过一些专门的推广公司或赛事代理商, 全权负责电子竞技联赛的宣传, 策划和推广工作, 他们在经营和业务网络方面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为提高比赛质量和观赏性奠定基础, 并尽而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实践和经验表明, 媒体的参与是体育产业化经营不可或缺的市场合作伙伴。有了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炒作, 赛事才广为人知, 于是观战和广告的市场需求增加, 使竞赛的无形资产增值, 市场与媒体互惠互利。因此通过中央电视台, 中国体育报等全国性媒体宣传电子竞技运动, 将它介绍给广大群众, 并可增加一些竞技的战略战术的讲评。
4.2 教育工作
联合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 利用它的权威和影响, 创立全国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电子竞技联赛, 把电子竞技推广到大、中、小学生, 形成一条龙的业余训练体制, 大力扶持高校、中小学的比赛, 举行各类比赛, 使比赛简单化、淡化其竞技的意义, 志在参与, 让学生得到其中的兴趣, 既可以为职业联赛提供优秀的后备人才, 又为电子竞技产业化经营培养更多的消费者。
4.3 规范、改善电子竞技市场秩序
电子竞技要走向产业化, 首先必须实现市场化, 而市场化的载体就是它的竞技化。因此, 必须创建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与国际接轨的电子竞技大赛规则、规程和记分方法, 以统一和规范中国电子竞技运动, 除举办国家级的比赛外, 鼓励企业厂商的广泛参与。成立电子竞技协会, 建立一套完整、公正、权威的电子竞技选手官方排名制度。规范, 意味着正规的管理机构, 意味着统一的比赛规则, 意味着严整的赛事体系, 意味着有序的市场开发, 意味着与国际的顺利接轨, 意味着有组织的梯次训练体制。
4.4 整合资源,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竞技联赛
我国已把以电子竞技为主体的游戏产业纳入863计划, 前景光明。以国际类、休闲类、对战类等三类国内主流的电子竞技项目做为联赛的内容, 接受个人、团体报名, 并鼓励发展地区代表队。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电子竞技联赛,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格局, 促进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普及与产业化, 向着健康、积极、可持续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健仁.第三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卢元镇.关于体育产业的几个理论问题[J].体育科研, 2001 (1) .
[3]张发强.对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战略思考[J].体育文史, 1997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