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状

2024-10-13

中国经济现状(共12篇)

中国经济现状 篇1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将从内需和社会保障入手分析中国现时段经济问题及经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

1、经济和贸易

2008年的中国经济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先是政府出台政策抑制过热的经济, 到了2008年的后半年, 因为原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进而使沿海地域出口产业大受打击, 出口急剧减少经济增长开始放慢, 进入9月份, 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为了避免出现经济衰退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经济增长计划, 以及出口退税, 贷款利率下调, 减少房地产购置税, 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援政策等, 10项产业振兴政策相继出台。

从发表的经济数据来看, 中国在2008年的第4季度的GDP增长率从第3季度的9%下降到了6.8%, 这一数字是2007年经济增长率13%的一半, 而世界银行2009年3月发布的预测表明2009年的增长率是6.5%, 比我国政府发布的8%的增长率要低1.5个百分点。

2、进出口的急剧减少

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了2.56万亿人民币, 与前年度相比增长了17.8%, 2008年的前半年, 每月的贸易顺差约为170亿美元, 而2008年的后半年出口贸易顺差达到了330亿美元。进入2009年1月的贸易顺差为390亿美元, 与出口的扩大相比进口大幅减少。1月的出口额下降了17.5%, 进口下降了43.1%, 进入2月份出口贸易顺差进一步减少, 2月的出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1.1%。同时进口减少了34.2%。

二、现时点的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1、内需问题

内需顾名思义指的是国民购买力, 2007年国民购买力也就是国民消费占GDP的比率, 美国为72%, 日本为56%, 与之相对我国只占到了35%, 为什么我国的比率如此之低呢?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角度看, 如果劳动收入分配过低的话导致的结果就是消费不足, 从实际的数据来看2006年我国的劳动分配率为41%, 而与之对照、1960年和1998年的美国, 它的分配率分别达到了66%和65%。这种过低的劳动分配率导致内需扩大计划不易实现。

2、储蓄

我国的储蓄率占到了GDP的42.3% (2005年) , 家庭、企业、政府部门的储蓄分别占到了GDP的16.2%、20.4%、5.7%。而家庭储蓄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造成的, 而企业储蓄率高的原因, 是因为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我国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政策, 持有大量流动资金, 这些过剩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 这也是近年房地产市场和购票价格上涨的一个原因。

三、社会保障系统的问题

1、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备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采用低工资高社会福利的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 公共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变得重要起来。从1980年后半年,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始, 国有企业和一部分私有制民企的社会保障是从1990年的后半开始的。城市居民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是从1990年的后半年开始的, 社会保险法的草案时2008年10月发表, 可是相关细节的规定还没有制定, 而各地方的制度又各不相同差别非常大。

2、社会保障的高负担率

如果社会保障体系普及、完备, 为养老和治病所存的钱就可以减少而用于消费, 也就是说内需扩大。但是, 我国现状是社会保障的高负担率压迫个人消费。以北京市服务行业例子来看5种社会保险还有住房公积金, 企业和个人各负担12%。有一部分企业计算下来相当于工资的72%。社会保障的高负担率也制约着个人消费的增长。

四、中国经济的展望

扩大收入分配和内需扩大

伴随着经济成长, 劳动者的收入必须增加。但是到今天我们靠着低工资、低成本, 向海外大量出口廉价商品, 可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更应该重视国内市场, 使劳动者的收入增加, 提升他们的购买力。我国有13亿人口, 接近欧洲的人口总合。如果我们的购买力达到欧洲的水平, 我国的经济就可以摆脱出口的制约而光靠内需也就是国内购买力就可以拉动经济发展。

经济危机虽然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但是我国依然比别的国家维持了高的增长率。有以下3条理由⑴中国经济的成长率不依存外国资金。⑵国内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影响。⑶政府推出有利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 中国经济成长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⑴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来扩大内需。⑵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⑶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如果上述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会一步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自从中国度过了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后, 中国就成为地区性经济大国, 这次中国成功度过世界金融危机后, 将会变成世界性经济大国。今后中国经济不但在世界经济规模的发展上, 而且还会在世界和平和繁荣上都会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河村, 能夫, 《中国经济改革》, 昭和堂。

[2]加藤, 宏之, 《中国经济论》, 苍苍社, 2004年。

[3]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 , 2009年3月。

[4]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7年。

中国经济现状 篇2

8月16日我在《全球经济展望》中分析判断了未来一个月的经济情况,当时表示了深深的忧虑,时至今日,全球经济的事实验证了我的忧虑。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全球证券市场大幅下挫,令股民们蒙受巨大亏损,基于之前早有判断,所以我心里谈定许多,而我也更习惯了这种年头中的涨涨跌跌!现在,全球、中国经济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呢?故,我希望借此梳理一下我的看法,希望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当前经济,而不是局限着眼于证券市场。当然,在宏观层面理清了,更有助于我们对证券市场的分析!

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谈论中国经济时如果不先谈论世界其他经济体及全球经济,那必然是不全面,不深入的。所以我们先看看美国,欧洲及全球整体经济如何:

第一,美国经济

提及美国,这里首先对逝者乔布斯表示深深地悼念!然后我们自然也非常关注“占领华尔街”游行示威活动。已经进行了三周的“占领华尔街”游行示威活动还在不断蔓延中,这必定对美国政治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但我的一个看法是这场活动不会发展为像中东一些国家的暴力反抗活动,因为美国是一个文明程度非常高的国度,活动是在有序的进行中。虽然“占领华尔街”像是一场被利用了的政治秀,但我更关注的是它暴露了美国社会经济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金融体制,分配不公,高失业率,政治体制

等等。

此时爆发的前所未有的游行示威活动也恰恰反映了美国当前经济所面临的窘境,用伯南克的话表示,美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率可能比现在仅有的1%还低。所以对美国未来的经济情况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欧洲经济

不但欧盟的推迟对希腊的援助可能把希腊推向破产的边缘,而且意大利、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的被下调更使得市场信心雪上加霜。如果希腊破产,不管希腊是被踢出欧盟还是希腊主动要求退出欧盟,其结果非常可能导致整个欧盟的瓦解,整个欧元区经济的崩溃。所以目前债务问题依然是欧洲主要面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只是表面的,并非矛盾的根本。如果说债务问题是个别国家无休止举债的恶果,但我更觉得这个是欧盟体制的问题,因为欧盟在剥夺成员货币主权时并未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所以欧洲如果要走出困境,必定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但欧洲目前并没有这样做,或者说虽然有所意识,但还没行动。

美国经济不好,欧洲经济自然也不好,所以,对于欧洲经济,不但面临了内部的问题,也面临了外界环境恶化的影响。第三,全球经济

如果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真正帮助经济走出低谷的话,美国的几轮QE早就帮美国经济复出了,所以推QE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虽然QE对一时的经济有一定刺激,但带来了更多的后

遗症,比如汇率不稳定,大宗商品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通胀严重等。但目前,好像大多国家还在重蹈覆辙,英国前日又推出QE2,美国的QE3也在筹谋中。这势必会加剧新兴经济体的通胀,而如果新兴经济体对经济复出没能做贡献的话,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出也会是缓慢的,这就使全球经济陷进了这样一个怪圈!

所以我觉得全球经济要复出的话,我们的政治家,精英们应该像当时布雷顿会议一样,找一个美丽的小镇坐下来,对现有的全球经济体制进行商讨、改革,齐心同力把问题解决,而不是相互指责、以邻为壑或者打起贸易战。

中国,不但面临了这样的外部环境影响,更面临了当前尖锐的内部矛盾:

一个多月来,温州频发的老板外逃事件,把温州民间借贷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而引起了全社会对“中国式”金融危机的普遍担忧。从清代胡雪松创的钱庄开始,民间借贷问题就一直存在,但为什么在此时会如此惊心动魄地爆发呢?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说起,对整个问题的出现进行梳理: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陷进快速下行的通道,所以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增长的快速放缓,从而推出了4万亿的刺激政策。这个刺激计划虽然成功地保住了中国8%的年增长率,但却也带来了很多后遗症:房地产,艺术品市场等泡沫被鼓吹起来,国内通胀居高不下(通胀虽然有部分原因是输入性,但从通胀结构看,主要由食品上涨带动,也说明通胀的部分

原因是国内货币超发,物依稀为贵)。然后在这些后遗症显现后,政府就开始调控,回收货币,不断提高准备金率,但实际利率却依旧为负(因为担心热钱流入,所以央行未能大胆加息,从而利率被人为地扭曲了)。因为中国金融的双轨制度,在政府调控后,中小企业的融资就困难了,从而面临了很大的资金压力。而国企依旧能低成本从银行体系拿到贷款。民间资本存量不小,但股市,楼市等被调控后,自然缺少了投资渠道。资金放在银行体系又面临通胀导致亏损的困境,所以银行存款自然大幅减少了。所以此时,一方面中小企业有资金的需求,而国企和民间又有为寻找资金出路的意愿,自然而然就生产了大量的民间借贷(这还关系到中国金融业服务的缺位,中小企业到银行的贷款成本高(虽然比高利贷低),时间久,根本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服务的要求)。大多数中小企业之所以借高利贷,很大部分是期望于调控政策的放宽,而事实是,调控依旧持续,所以此时资金链就断裂了,老板外逃了。

看清了民间借贷问题爆发的演变过程后,我们就很容易找到了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不在于持续的调控,调控是应该这样持续的,不应放松,因为经济泡沫和高居的通胀足以危机到政权和社会的稳定。而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体制:第一,货币体制被绑架,利率不能代表真正的市场利率,人为扭曲。第二,金融双轨制,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而国企能低成本融资。第三,金融监管和服务体制的缺失,使得贷款未能按申请用途使

用,降低资本配置资源的效率;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银行潜规则、腐败滋生。第四,民间投资体制不健全,比如股指期货市场,外汇市场不向普通民众开放,从而使民间缺乏投资渠道。

目前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开始显现,但还没达到调控目标,所以还不能放松。虽然中国通货膨胀开始回落,但依旧居高,所以也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经济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不但要在经济层面进行体制的改革健全,也要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改革,让政治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另外,更需要重视社会民生问题,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民生的!

我觉得乔布斯的逝去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因为他留下的不单是他的成就,更多的是他的精神!故,如果我们能秉承他的精神,进行改革创新,相信我们一样能延续这个时代,甚至开拓出新的时代!

中国法律经济学研究现状分析 篇3

一、中国的法律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及综合分析之后,笔者发现,目前我国法律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现代法律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引进、相关理论的介绍评析、应用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我国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以及对一些经典作家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及分析方法的阐释等几个方面。

1.代表性法律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引进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一部分代表性的法律经济学经典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如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及《正义/司法的经济学》、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的《法和经济学》、罗宾·保罗·麦乐怡的《法与经济学》等。以上著作的引入,一方面为我们全面理解诸如什么是法律经济学、西方学者是如何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法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学者进行法律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学术向导和理论指南。同时,这样一个翻译运动也恰恰说明我国国内对这一理论的内在需求。

2.对法律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介绍、评析及应用

与翻译运动并行的是中国学者对西方法与经济学理论的介绍、借鉴、评析。尽管对西方“法和经济学”理论的介绍、借鉴、移植最终不能代替对中国大陆“法和经济学”理论的建构,但这些研究毕竟为我们了解法律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思想渊源、分析方法、基本内容、基本特征等提供了方便,而且其中也有一些不乏理论价值。

3.对斯密、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关于法律的经济分析的研究

比较而言,国内对斯密、马克思、康芒斯等经典作家是如何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这一问题研究不是很多。在法律经济学发展历史上,斯密、马克思、康芒斯等先驱们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他们究竟是如何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跟以波斯纳为代表的“新”法律经济学比较而言,他们各自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又有何异同?他们彼此之间的经济分析法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关系吗?如果有,这些关系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有关这些问题,国内学者研究得比较少。

二、中国的法律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1.从国内法律经济学的论文来看,理论性的文章居多,真正提出有建设性的、能够为实务人士所用的论文较少。

据对我国法律经济学界已经出版的文献所做的不完全统计:(1)就学术著作而言:中国大陆已出版的法律经济学译著和专著,由法理学专业人士翻译和编写的论述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法理学著作有25部,而由部门法专业人士翻译和编写的论述法律经济学实务应用的部门法著作是8部。(2)就学术论文而言:据对中国学术期刊网1994-2005年(搜索的关键词或篇名是法律经济学;搜索的栏目是法律政治类)论文统计,关于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论文有265篇,关于部门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论文有63篇。可见以实务研究为基本特征的部门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远远滞后于以理论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理学的法律经济学研究。

2.我国法律经济学实务性研究成果稀缺。

在中国,法律经济学至今仍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法律经济学实务性研究成果稀缺。虽然有所谓法律经济学应用的法院案例,但充其量是一种法律经济学的事后注释。两相比较,我国实务界对法律经济学的“忽视”既是我国法律经济学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法律经济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包括理论和实务的深入研究。

3.我国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缺乏“实务应用”的独立呼声。

相对于国外法律经济学在实务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其“实务应用”的独立呼声,即使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相比,也落后甚多。就以关于法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文章来讲,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者已经开始经常就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展开详尽的法经济学分析,而大陆学者往往甚少。

三、中国法律经济学实务研究缺失的原因

1.从法律经济学知识供给的角度来看

(1)注释法学传统的影响。一方面,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法学研究和教育而言,其前20年大致可以看作是树立法学知识专业化形象的时代。出于对之前政法不分状况的担忧,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法律教学与研究,大多数法律教学与研究都主张法学存在其自身的专业性,特别是部门法的研究更是强调部门法学自身的法言法语。这种实务教学与法言法语也与借鉴日本、德国、台湾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言法语著述的法律传统原因有关。因此,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颠覆法学自足性,试图用另外一种学科的语言来取代法学语言的学术尝试,虽然其在法理学界作为一种思潮和方法尚可以被容忍,但要将其引入部门法实务问题的研究,对于那些掌握部门法理论和实践话语权且热衷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特别是对于仅有法学专业知识而基本不具备其他社会科学知识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社会盛行“潜规则”和法律实务中对成文法律的“变通适用”,但是在法学研究中,因为受注释法学传统束缚,国内法学界更加注重法律条文的文字和规范解释,而忽视法外之法(如各种法律的“潜规则”)的研究,而且这种注释法学传统又从所谓“司法独立”、“法官非行政化”的现代法治理念中找到了依据。于是,侧重法律条文以外因素研究的法律经济学研究,被视为一种与实务关系不大的法理学研究,其虽然有学术价值,但不能直接解决实务问题。而且,受注释法学传统的影响所导致的一种学术研究思维惯性,使得我国对国外法律经济学论文和书籍的介绍中,往往是侧重规范性、理论建构的文献,对于从实务角度出发的、不那么“诱人”的文献则介绍不多。

(2)法律经济学研究自身在实务应用上也存在不小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抛开规范意义上的正当性问题不论,法律经济学在具体实务研究时也存在“操作化”困境。特别是不少主流法律经济学论文(主要由具有经济学教育和学术背景的学者撰写)过于看重理论化的经济学模型,过于重视经济学自身的逻辑性,在对法律现实的提炼上走得有些过头,显得过于理论化和模型化。而一门学科如果过于理论化,人们就会只是就其他理论家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而不是试图为理解真实世界而提出的疑问提供解答。另外,现代主流经济学中形式化和数学化的风气常常也不当地影响了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导致不少法律经济学研究在“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同时,却“偏离了所要分析的基本目标,无助于对法律制度进行精确解释,其结果无非是将语言的模糊(传统法学最为人诟病的地方),转换成了数学公式中的‘变量’。”(参见郭振杰、刘洪波:《经济分析法学方法论的贡献及局限》,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当然,更为具体现实的一个原因是,绝大多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法律专业教育背景,是他们运用经济学的一个知识和语境障碍。虽然越来越多的民商事审判需要法官掌握愈来愈多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但一个流行的观点是,专家型法官不等于专家,所以解决实践中有关经济专业问题所需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主要应依靠经济学专家,而不应依靠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法官,否则民商事审判就成为“经济学研讨会”了。

再从我国法律经济学的发展路径来看。虽然国外的法律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基本定型,但我国的法学界在当时除了有一些很简略的介绍之外,如郭振杰、刘洪波:《经济分析法学方法论的贡献及局限》。法律经济学的介绍与推广主要由经济学家来完成,而法学界在法律经济学问题上至少在90年代中期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由此,可以想象的是,以经济学家的立场出发,他们对法律经济学的介绍所戴的经济学“眼镜”必然不会有太多的“法言法语”,关注的问题自然也是经济学味道很重,缺乏法学语境,难以得到法学界的回应。而我国的法律经济学发展也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由于语言的限制,我国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在近10年不得不大量依靠经济学家选择、翻译和介绍的国外文献,不能从法学家的视角去选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从而也就导致了中国法律经济学研究中“重经济学理论,轻法律实务研究”的特点。

2.从法律经济学知识的实务需求的角度来看

法律经济学知识在实务界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立法者、执法者与司法机构。但是,在我国,这三者对法律经济学知识的需求都不太旺盛,所以,对法律经济学知识的实务需求不足也是我国法律经济学缺少实务研究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就立法而言,我国的立法机构还远没有实现专业化,立法过程还不够透明,立法机构进行立法通常是闭门造车,加之我国在法治建设初级阶段的立法也是更多“借鉴”而少原创性思考,这样,作为对法律条文背后人们行为更加深入思考的法律经济学知识对于立法过程来说自然就可有可无。

另一方面,从与法律人联系最为密切的司法界和律师界的需求来看,我国司法界和律师界对法律经济学的需求也同样不强。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法学教育继受的是大陆法系的传统,大学法学教育呈现出不恰当的法学“专业化”,缺少对法科学生其他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就使得主要由法科学生组成的司法界和律师界将法律视为一门纯粹的技术工具,认为法条背后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可有可无;二是我国司法界和律师界更多地关注“纠纷解决”而非“规则之治”,更多地关注“合法”而非“合理”这一消极、被动的法律适用传统,特别是我国法院审判活动不是如英美法系审判活动所表现的“造法”活动,所以我国法官无需像英美法系法官那样引经据典为自己的判决“造法”的观点辩护,并将法律经济学这类“法外之法”知识写进判决书中。也正是由于法官将法律经济学作为一种与法律适用无关的“题外话”,相应地律师也就很少将法律经济学这种“法外之法”写进自己的代理词或辩护词中了。

中国煤炭经济现状浅释 篇4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社会得以繁荣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资源。中国能源资源的国情是“缺油、少气、富煤”, 能源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煤炭是主要能源。长期以来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均占2/3以上, 煤炭资源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市场的供需矛盾会严重妨碍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给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煤炭资源供需平衡的实现将越来越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但同时又离不开国家对煤炭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前我国虽然有技术精良、安全完全有保障、年生产规模每1万t (甚至10万t) 用1个人的现代化企业, 但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下、安全得不到保障、年生产规模每1万t用50人的企业.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煤炭供不应求, 价格回升.企业经济情况有一定好转, 其中得益最多的是资源回收率、安全与环境得不到保障的乡镇煤矿.但整个煤炭行业距离经济有竞争力、充分考虑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事实上若以一定科学发展标准要求, 煤炭行业是在超能力生产.煤炭市场的运行特征有这样几个, 第一, 产需量同比增幅回落, 铁路运煤量的增幅是比较高的。运行特征第二, 煤炭库存现在是比较快的增加。目前已经明显地超过了正常水平。我们有一个指标是库存正常度, 当库存正常的时候反应供求关系基本是平衡的, 库存偏多的时候市场和供应是面临了过剩的压力。煤炭市场的第三个运行的特征, 煤炭价格同比有上涨, 近期是大幅度回调。煤炭市场运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特征, 第一从需求上来看, 拉动煤炭需求的动力确实是明显减弱了。拉动煤炭需求, 主要是我们搞投资建设, 搞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等, 这些东西是高耗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骤然减速, 重工业投资增速放缓, 高耗能产品出口下降。深究我们能源、重工业及能源整个产业链的变化, 跟美国的次贷危机有一定关系。另外高耗能产业的出口, 这是重工业兴旺的原因。影响因素二, 耗煤产品产量增长出现大幅度下降。影响因素三, 节能降耗、工艺结构的优化, 造成了煤耗、油耗指标下降。尤其是在重工业产业链发展低迷的时候, 落后的生产链停下来了, 再生产的都是先进的大型的这些是煤耗指标、能耗指标都是非常低的。

二、煤炭行业市场预测及措施建议

1. 煤炭市场预测

目前来看, 我国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金融业稳健运行,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近期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从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煤炭行业自2003年实现整体盈利以来,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 需求总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预计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将达到30亿吨。

2. 政策措施建议

(1) 加强煤炭总量调控。密切关注世界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关注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势, 关注主要用煤行业发展变化, 关注煤炭市场走向及变化。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 做好总量调控, 保持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煤炭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组织生产;要加强与主要用煤行业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 重合同、守信用,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要共同维护和稳定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煤炭市场秩序。

(2) 大力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抓住当前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 加快大基地、大集团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和违规行为, 建立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3) 推进煤炭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煤炭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煤炭市场体系, 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将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合理地配置到煤炭产业中来, 实现煤炭产品的正常流通和煤炭价值的公平流转。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市场价格机制本身的缺陷会造成市场失灵, 因而需要政府进行必要干预。但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以不损害市场机制为原则, 以创造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条件和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为目的。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政府就不要干预, 只有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调节的, 政府才应干预。政府干预要尽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 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社会总供给或者总需求。当前, 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迅速提高煤炭产能和产业集中度, 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针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大, 浪费严重实际, 加强煤炭需求侧管理, 把节约能源特别是煤炭资源放在重要位置。继续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 完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 防止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淘汰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 降低消耗, 节约能源。

(4) 资源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模式。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讲, 除煤炭外在矿区范围内的地下水, 煤层内所涵的瓦斯, 土地以至于煤层以及在煤层附近的其他矿床都应该是经营这个矿区的开发对象 (视为资源) 而加以利用.我国绝大多数煤矿生产是在生产成本不完全, 环境治理相关费用支付不全 (如矿产资源费以及植被恢复, 地面塌陷与水损失污染治理等) 的情况下进行的.基于对绿色GDP的考虑, 必须正视资源环境成本, 有的地区已经提出要求对资源与环境损失进行补偿.因此要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 其技术途径有通常有:1) 实施保水开采技术进行水资源保护;2) 实施充填与条带开采技术 (塌陷区治理-土地复垦) 保护地表建筑物;3) 实施少出矸石技术 (煤层巷道支护, 矸石井下充填) , 或者研石地面利用 (制砖, 作复垦材料等) ;4) 全面实施瓦斯抽放—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技术;5) 地下气化技术。

(5) 实现安全生产与健康发展。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多年来积累沉淀的大量安全问题, 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统筹规划, 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做到未雨绸缪, 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现阶段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1)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提高安全意识。2) 加大煤矿成本投入。3) 防止超安全保障能力生产。

三、小结

通过上文对国内煤炭经济现状的预测分析及其建议以上分析得出, 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个行业是中国煤炭消费最集中的行业, 四大行业的增长速度变化对煤炭需求量变化影响很大。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及能源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将有力地缓解我国煤炭供需矛盾, 实现煤炭供需新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马超群储慧斌李科: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 2004 (10) .

[2]张政伟吕子安张英:能源与中国经济增长[J].工业技术经济, 200 (1) .

中国经济现状 篇5

2012年,受发达国家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复苏、低速增长走势,国内外因素要求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我国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将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2012年,预计GDP增长8.5%左右,CPI上涨3.5%左右。

一、国内外形势最终决定发展方向和定位

什么样的形势决定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金融危机前30年,在全球经济分工合作形势下,让中国选择了“国际代工”的发展道路,并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各国都在寻求救命稻草,连美国、欧洲这样的发达经济体都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公认的经济理论,并试图摸索新的经济模式,中国同样也面临激烈的调整。

二、国际形势——国际制裁将长期存在,国外市场大幅萎缩,国际资本跃跃欲试抄底中国

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加剧,加速了虚拟经济衰退和实体经济的下滑,迫使欧美发达经济体就业和民生遭遇冷冬,也让欧美各国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完整经济体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同步发展的经济体系)的重要性。从08年至今,美国和欧洲通过采取干预汇率、反倾销制裁、运作热钱、限制技术出口、军事威胁、等手段直接或间接抵制和打击中国出口,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为欧美的民族制造业振兴减少竞争。二是逼中国经济创造发展环境,争取宝贵时间和民生下滑,逼迫中国开放国内市场。

三、国内形势——发展不均衡动摇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的两难问题凸显,资金和技术成为重大发展瓶颈

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危机:

一是多年的单一出口导向,已使中国大部分产业过分集中于高耗能、高耗材的低端出口加工贸易中。

二是以往旺盛的出口顺差,加剧外汇储备膨胀及人民币流动,疯狂产能透支又诱发能源、原材料、劳务费价格上涨,再加之房地产的畸形炒作、输入性通胀和行政监管缺失,最终导致全国物价飞涨,投机行为泛滥,危害社会稳定。

四、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内生经济和外资大举并购将成为两大主流内容。

(一)内生经济将是救命稻草,均衡发展将成为发展主题

中国正处于产能过剩、产能成本高与产能消化市场萎缩的矛盾境遇中,资金和技术缺口严重。中国既不能马上扩大市场,也不能立刻创新升级,所以按照当前形势变化判断,未来5~10年,中国只能也不得不依赖内生经济,转身定位国内市场,激活并释放国内消费潜能,同时借助有条件放开国内市场的契机,壮大国内实力同时逐步扩张国外市场,最终实现解套和突围。

(二)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大举并购中国企业

由于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诱惑、中国对资金和技术的极度渴求、外资经济入侵中国的战略策划,从明年或后年开始,外资将全面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领域,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参与、主导、控制程度。当前,所有外资都在观望和等待中国经济的恶化和探底,如果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出现长期恶化苗头,外资将倾巢而动。正所谓“福祸相依”,危险也是机遇,外资进入能带来资金和技术,也能逼迫国内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物价也能得到有效降低,中国正确利用好本次机遇将对中国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中国肿瘤现状调查 篇6

在农村人眼里,癌症就是绝症。

河南、浙江等在网络上被称为“癌症村”的几个村庄,村民熟悉而又害怕听到“癌症”二字。其中一个村的医务人员表示,村民“患癌”有年轻化趋势,四五十岁年龄段的人数在增多。

病人增多,知名肿瘤医院一床难求。北京、上海、浙江、甘肃、河南这些地区的肿瘤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病人往往需要排队等手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为床位原因,每周有700人等待入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从事甲状腺癌治疗,他明显感到甲状腺癌上升幅度太快了,“原先甲状腺外科医生地位不高,一年就几个病人,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了甲状腺科室”。

从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及东、中、西部医疗专家了解到的情况和部分临床统计看,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当前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呈持续增长趋势。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势头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国家癌症中心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员代敏介绍,今后20年,我国癌症的发病数和死亡数还将持续上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癌症发病数和死亡数到2020年将上升至400万人和300万人;2030年将上升至500万人和350万人。

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

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说,这首先有人种和癌谱等客观原因。欧美白种人最常见的是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生存率超过80%以上的癌症,而我们国家常见的是肺癌、肝癌、消化道癌症这些生存率不到30%的癌症。

肿瘤防治专家认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癌症发现较多处于中晚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程书钧说,美国近些年来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大约在60%-70%,而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大约在30%左右。

“美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高,因为他们早期癌症患者的比例较多。”程书钧说,我国肿瘤治疗的病人中晚期患者居多,早期病人比例较少,治疗效果当然就差。例如肺癌,北京市确诊的肺癌80%以上都是中晚期,预后很不理想,而欧美早期肺癌患者约占一半。

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时玉舫说,我国对肿瘤缺乏快速、特异早诊手段。目前癌症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免疫学酶学检测、影像学检测等,有些检查费用昂贵,在一般健康体检过程中无法普及。

“穷癌”“富癌”并存

生活条件改善了,为何癌症发病不减反增?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陈万青说,与国外比,我国现在属于癌谱的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穷癌”依然高发,但逐渐往发达国家的“富癌”谱转变。“我国出现发展中国家癌谱和发达国家癌谱并存的局面。”

所谓“穷癌”,是过去一些贫穷地区的居民由于饮食、生活条件差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而现在由于高脂蛋白饮食、缺少运动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被称为“富癌”。

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死亡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癌症高发,增加的不仅仅是患者的伤痛,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相关资料估计,每年全国因肿瘤造成的门诊和住院花费数百亿元,远高于其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是卫生总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发的肺癌 被“气”出来的病

2006年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年来,乳腺癌死亡率上升了96%,而肺癌死亡率更是狂飙465%。目前肺癌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2.7%,已成为我国癌症死亡第一杀手。

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一科123张病床收治的都是肺癌患者。病人中甚至有21岁刚毕业的大学生。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徐丽艳从事肺癌的诊断和治疗20多年了,她说:“在病房里经常能看得到30多岁到40岁的肺癌患者。”

“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35岁开始人群肺癌发病率上升加速。”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王宁说,10年间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约增长了43%。

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统计,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肺癌新发病例8220例,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0.39%,其中男性5043例,发病率为77.94/10万;女性3177例,发病率为49.59/10万;男女比例159:100。

杨功焕说,肺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成了我国第一位的癌症。现在肺癌死亡率我国是以每年4.45%的速度在上升。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非常注重肺癌的健康知识宣传。他形象地比喻肺癌为:被烟气、大气、油气、生气等“气”出来的病。

向癌症宣战

40多年前美国向癌症宣战。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国家癌症法》,医疗界认为是吹响了向癌症宣战的号角。当前,美国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

季加孚说,我国对癌“宣战”的时刻到了。

“中国正面临一场应对癌症的战争。”谈及我国癌症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不久前表示。

季加孚、王明荣等建议,癌症防治工作国家应下定决心、加大力度、集中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工作。需要树立“大卫生”观念,群策群力推行癌症綜合防控策略。各级政府应建立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导、多部门协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癌症预防控制工作体制。

针对“家底不清”的状况,专家建议,应尽快健全肿瘤登记系统,扩大覆盖面,提高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可利用性,为制定与调整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依据。

针对当前癌症患者看病贵问题,肿瘤防控专家建议,将更多抗肿瘤药物纳入医保,与患者共担药品费用;引导慈善机构进入肿瘤防治领域,开展慈善赠药、设立专项救助基金援助困难患者等活动;加强国产药物研发,与进口药开展良性竞争,降低药品价格。

开展早诊早治也是专家们的共同建议。支修益说,在肺癌高发地区锁定肺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胸部CT筛查可以发现许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而早期肺癌通过微创外科手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经济现状 篇7

一、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电线电缆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 当时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规模还比较小,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以后,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早在2005年电线电缆的生产制造产量就占据了全球重量的1/7, 仅次于美国, 次年之后, 据我国电气行业调查统计发现, 我国生产制造的电力电缆大于1300万千米, 钢芯铝绞线重量大于93万吨。而近些年来,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速度更是飞快, 目前我国电线电缆产品种类齐全, 电线电缆行业的生产量基本能够满足市场所需, 甚至其生产产能已经超过市场需求量, 这都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其他行业高速发展, 用电量持续增长, 相关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带动电线电缆的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结果。现在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总体规模、总体产能以及其增长速度已经跃居全球第一, 对世界的电线电缆的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及作用。

虽然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地位较高, 但其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状况还是有些不尽人意, 尤其是一段时期内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结构升级的矛盾还持续存在, 我国生产的电线电缆的综合质量也不高, 其产品质量抽检的合格率在全球排名较低, 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电线电缆企业的质量抽检情况令人担忧, 波动较强, 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存在偷工减料、造假现象, 给我国企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整体形象。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产能过剩, 造成大部分的电线电缆的利用率偏低, 我国电线电缆企业的生产不够集中, 其发展已经处于后劲不足的状态, 产品创新意识不强, 大多数企业生产的都是中低端产品, 市场竞争体系也不够健全, 这些都使得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速度变慢, 其产业经营利益也有所降低。根据调查显示, 我国现在电线电缆行业的利润只有4%左右, 已经低于我国电工行业的平均经营利润, 虽然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产业效益已经多达一万亿, 是全球的1/4, 但是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还是处于大而不强, 高端产品不足, 低端产品太多的状况, 我国有7/10的产品需要提高其质量和档次, 因此,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目前迫切要做的就是加快其中小型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含量, 提高我国电线电缆产品的质量和合格率。

二、我国电线电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上文对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状况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现在电线电缆行业市场对于中高端产品的需求量还很大, 对于低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已经趋于饱和, 而我国电线电缆产品的质量在近些年来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集中提高电线电缆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合格率, 并同时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向着技术化、科学化、集中化的方向转型速度, 并加快向着生产科学技术含量高、性能比较高的高端产品方向发展。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相关研究开发人员也要加强对先进产品的研究进度, 企业也要引进一些优秀的技术型人才, 加大对新产品、高端产品的投资开发力度, 从而全面激发企业的发展潜能。比如, 现在我国高压电缆、高附加值的电缆、电子电缆、特种电缆、光纤电缆、汽车线束电缆以及建筑用电线电缆等等的需求量都比较大。所以, 我国相关企业应当加强其对这些需求量较大、质量要求较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的研究开发, 并提高其产品制造水平和合格率, 促进我国电线电缆行业成为全球电线电缆行业的龙头行业。

三、促进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相关措施和对策

要想做到以上这些, 首先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公司就要在保证其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提高其中高端产品的开发率和产能, 全面提高其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从而促使其经济能够快速、稳步增长, 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的地位。

(一) 健全行业市场管理机制

我国政府要加强对现行电线电缆行业市场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健全, 规范市场的良性竞争机制, 杜绝垄断、违法竞争的不良经营现象, 并加强对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的监督和抽查力度和对产品质量不过关和违法竞争企业的打击力度, 确保其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合格及规范性。与此同时, 国家也要颁布相关政策和规定来促进并鼓励企业之间的合法竞争, 并宏观调控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地, 并鼓励促进我国电线电缆行业按照市场所需的方向发展, 克服其生产制造困难和瓶颈, 提高企业优质产品产能。国家还要规范其市场经营行为, 保证其竞争的公平性及公开性, 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低价倾销行为。

(二) 加强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产业结构优化

电线电缆企业也要加强建立一套健全的产品分类监管制度, 并对产品质量实施责任制, 可以根据产品生产重点来重点监督其生产重要环节, 全面提高其产品的总体质量。与此同时, 企业也可以通过改进其产品工艺来降低产品的报废率和产品原料的消耗率, 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结构的自动化进程。其次, 企业还要加强对生产产品的调整, 优化其产业结构, 通过加强其对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开发和创新来降低企业的人工作业含量, 促使企业向着自动化、技术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转型。

(三) 加强引进优秀技术人才, 并加大对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最后, 企业还要加强引进一些优秀的技术型人才, 加大对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投资研究开发力度, 使得企业能够从大而粗的方向转为精而良的公司, 企业可以通过向其他先进国家先进技术的学习和研究, 并加强企业员工对于这些新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探索, 争取使得企业的产品向着高端化、技术化、环保化、节能化的方向发展, 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度和优势, 从而扩大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范围。国家也可以颁布一些有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刺激并鼓励企业提高其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其他用电行业的发展, 还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就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信息通讯行业、地铁交通行业、汽车制造业、造船行业、化工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市场对电线电缆的需求量也会与日俱增, 而这也会促进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郑滨成.从电缆行业的“三角债”问题看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J].科技资讯, 2011 (27)

[2]何芳方.亨通电缆的时尚价值观——专访江苏亨通高压电缆总经理施伟明[J].装备制造, 2011 (05)

[3]孙欣, 张建耀, 归文武.我国电缆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J].塑料科技, 2009 (01)

[4]何芳方.亨通高压再造高端装备——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海底电缆 (含软接头) 达国际先进水平[J].装备制造, 2012 (07)

[5]戴继勇, 张文秋, 李婷婷, 张丽.电线电缆国内外标准对比[J].品牌与标准化, 2011 (16)

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篇8

一、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1、中国体育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 占当年GDP的0.52%, 从2006年至今, 体育经济每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16%, 逐渐形成了一个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 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等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 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另外, 每年各地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约有300—500次, 营业额约8000万人民币。体育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体育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为国家财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中国体育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

体育产业作为国家第三产业的组成部门, 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008年, 我国体育产业提供了33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及632万个间接就业机会和近100亿人民币的家庭收入。我国体育产业所支撑的经济活动在产业活动方面超过1000亿人民币。

3、体育经济促进了我国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刺激和拉动了内需

《中国统计年鉴》 (2001—2009) 显示, 包括体育在内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一项, 每年的增加值在2.7%~3.0%。2008年, 我国体育服务业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4%。从饱和经济到过剩经济转化过程中, 经常出现消费不足、投资不足, 以体育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支中坚力量。人们对体育娱乐消费意识增强, 有关体脑共享的竞技游戏等逐渐成为公认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消费作为一个庞大的市场, 为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我国体育经济存在的问题

1、体育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体系不成熟, 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体育市场机制是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交换的主要调节器, 然而我国体育市场结构各层面市场均不够完善, 并缺乏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 也无法适应入世的新环境。体育管理体制严重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 运动队制已经显示出对体育事业的阻碍, 而体育实体制又尚未形成, 包括企业实体、事业实体和其他体育经营实体都处在萌芽状态。而且, “以福利性体育为主, 经营性体育为辅”的现状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2、我国体育实体产业竞争力弱, 在世界体育市场的份额极低

目前全世界体育用品业的贸易额为1500多亿美元, 其中欧洲占600亿, 美洲占900亿, 亚非拉体育贸易微不足道。我国体育产品更是因为数量少、质量差、品种单一不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3、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形资产溢出效应逐渐成为负效应

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国自有的无形资产:世界级体育项目和一大批世界级体育明星。但是, 这些我国自己的无形体育资产却不能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用。世界级运动员的无形资产, 频繁流失到国外, 有的远嫁他乡, 有的委身于国外体育, 对我国体育发展造成损失, 造成“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

4、体育文化缺乏, 体育品牌尚处在初级阶段

体育文化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球体育用品贸易中85%属于品牌产品, 而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主要依靠来料加工, 或是贴牌生产, 以大量廉价劳动力赚取加工费。目前我国体育产品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较低的运动衣裤及运动鞋上, 商业化运作水平低, 缺乏品牌生命元素, 体育生产企业缺乏后续发展力和竞争力。国内品牌产品市场情况:李宁50%, 耐克30%, 阿迪达斯10%, 其他10%。尽管在国内市场占有领先地位, 但在国际市场上与耐克、阿迪达斯等这些享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端产品相比, 仍然缺乏强大的竞争优势。

三、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

1、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 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 对体育的发展不能形成强大的经济支撑。不同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 城市化水平低, 城乡差别和东西差距使体育消费严重畸形。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 在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 体育市场发展较快, 群众性的健身、健美中心、体育俱乐部等市场覆盖面广, 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东部12省、市、区体委系统办的体育实体达822个, 中部9省、区体育市场也有较大的发展, 体育实体数和经营收入接近东部地区, 体委系统办的实体有771个。而西部体育市场发展缓慢, 西部9省、区体委系统办实体仅170家。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体育市场发育的差异, 体育资源不能有效地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制约着我国体育大市场的形成。

2、体育消费的不均衡和体育观念的差异, 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爱好的体育需求差异很大, 而且多集中在城市, 不能充分发展体育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以推动全国性体育的发展。如乒乓球界对乒乓球市场在体育市场中所占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及其开发前景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3、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制度方面, 缺乏管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宏观部门, 市场管理不统一, 管理权限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完整的法制配套体系。

4、体育人才的缺乏

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和运动体育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我国体育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生产企业缺乏高层次的现代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运动体育缺乏足够的专业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高层次裁判员。

四、快速发展我国体育经济的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

促进运动协会实体化和群众体育社会化, 加强体育生产型企业的管理和领导, 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品的生产能力, 增强体育发展后劲。同时, 加强运动体育的训练改革、构建有序的竞赛体育的管理体制, 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保障体育市场顺利发展。

2、制定、完善体育法规, 使体育市场有法可依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 必须首先建立健全体育法规。建立权威的体育市场执法和监督机构, 使体育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培育体育商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中介、产权、无形资产交易等各种市场, 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竞争秩序, 形成与世界接轨的大市场。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准则的法规, 明晰体育市场的主体地位;健全体育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法, 保障体育市场有序运行;建设体育主管部门市场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规范, 明确政府的宏观调控地位和职责。

3、培育和建设我国体育大市场

(1) 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强大作用, 快速培育体育市场。目前, 中国的电视媒体和体育产业之间互动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通过体育电视与中国体育产业之间合作, 体育电视将会成为体育产业收入重要保障, 使电视转播价值增值。

(2) 培养体育市场经营主体。加速构建体育经营主体的经营环境, 包括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条块分割的打破、市场准入门槛的弱化、各子项目市场的培育等。国家通过政策倾斜, 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 让他们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带头作用, 逐渐带动一大批体育企业的产生。

(3) 积极打造体育运动第五媒体。体育主管部门借住国家主办大型世界级体育赛事, 快速吸引各方对体育产业发展投资活动, 借助社会资本及体育彩票发售等方式筹措资金, 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 修建一批大型体育场馆, 既能适应世界性体育比赛又具有休闲娱乐等功能的, 扩大社会开放, 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4) 积极培育体育中间产业, 发挥体育赞助业和体育广告业、体育经纪人业的作用。体育中间产业包括赞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经纪人业, 在很大程度上, 体育中间产业是一国体育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但是针对整个中国市场来讲, 体育中间产业还没完全形成, 必须加大力度培育中间产业, 以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5) 构建体育经济产业链, 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链的乘数效应。中国体育产业链乘数效应轨迹:投资——爆发优势——产业膨胀——全面提升。体育产业链首先必须是资本投入, 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投入, 形成一大批体育主体, 然后充分发挥爆发优势, 诸如劳动力优势、产业链优势、规模化优势、生产专业化优势等, 使体育经济逐渐膨胀起来,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形成中国强大的体育实体经济。战略型的中高端企业集中资金投资于单项优势工艺的改进, 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 提高劳动生产率, 最终成为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者。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依赖度的加深, 体育资金、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物质产品、体育运动和赛事都将纳入全球化资源配置, 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与竞争, 与国际市场接轨, 推动我国的体育产业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因此, 必须广泛开发体育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体育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增强中国体育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体育产业以其强大的公众吸引力、跨越国界的资源整合力, 对国民经济起着巨大的拉动效应。本文阐述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分析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提出了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市场,体育产业链,体育中间产业

参考文献

[1]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石岩、舒宗礼、刘华冰: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体育学刊, 14 (5) .

[3]郑志强:论职业体育的市场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5 (6) .

中国现状与市场经济发展探究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资本运作

1 中国国情的根源与问题的本质

中国国情根源于资本, 资本国情根源于WTO。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国情大部分基于中国加入WTO时所作的让步, 当时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定性与市场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中国在 WTO 的议定书中被明确定义成有一定条件的非市场经济国家,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15年) 。事实上, WTO的成员国都是实行的市场经济。而加入了WTO其本身即表示着成员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被世界所承认。但是中国在协定上作了重大让步后面临的却是目前争论已有的倾销与反倾销问题和严重的资本掠夺问题。

2 国际化的资本主义与其在中国变革的探讨

由于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内变动, 资本逐利的本质要求资本也随生产与消费进行广范围移动, 故笔者认为旧有的资本主义认识与资本主义分析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各社会形态的冲击, 已不再适应当下国际化的资本主义。

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 股票由最高点6124.04 (2007年10月16日) 直落目前的点位并不断震荡, 资本卷款携财富而退, 甚至有人惊呼股市回归10年前, 不由得我们不深思, 这是一种对我国经济增长丰硕果实赤裸裸的掠夺行为, 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转移风险的手段分析其本质, 我们可以并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的探讨:

(1) 在社会中, 由于生产者越多, 产品即会越多样化, 但没有突破其可以替代价值的产品所产生的实际价值并不大, 在流通的过程中, 产品越多还会导致滞涨, 随着中国外资交易的逐渐开放与市场化呼声的不断扩大, 中国势必面对更加严重的国际资本冲击。

(2) “购买与输入相当量的外国产品绝不至于损害国内产业、生产和利益”。每个国家的资源保有量与开采水平有限, 出口并进而换取国外产品的行为有助于控制经济的稳定, 生产是具有主动性又有被动型这样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的, 只有适应需求的产品才有出路, 其固有主动创造销路的一面, 也有对社会现实需求深深的依赖。

(3) 资本主义的国际化过程中由于各个社会形态对其的影响, 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主要体现在其意识的改变 (资本奴役方式上) ,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逐利的本质, 只有把握住本质, 与具体事实结合, 才能适应并利用资本达到自身的发展。

3 市场经济行为的引导方向和发展方向

首先目前的经济学发展速度已远不及金融衍生品与金融附加值的发展速度, 人们观念虽然有所调整, 但目前我们大部分仍然处于一种贫穷观念 (即悲观情绪引导下的保守认知) , 笔者认为提出内需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不在于消费, 而是在于是否有适合消费的模式与方法。

其次在评价标准方面传统贫穷与富裕的界定标准已不能跟随上目前社会的急剧变化, 而有闲阶级论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一个新标准的研究方向, 尤其大资本家, 国际资本家在运作时我们更能体会这一准则的深意, 其本质上可将为了生存是否被迫事于工作作为一个评价标准, 即是否劳动以获取其所得评判为富裕与穷苦的标准, 至少是考虑一个因素之一。

其实由目前的情况来看, 国外的反华情绪与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出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根本影响, 长远来看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目前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 相互贸易往来的友好化必将成为大趋势, 倾销本质上为本国生产力的过剩, 导致消费与结构生产性的不平衡, 进而使产品进入低价化跨地域交易, 在替代作用的影响下对他国相似类产品与产品附属的子产业结构造成冲击。但由于生产本身的确会创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间接的带动制造业的生存, 所以在倾销与反倾销的问题上最主要是把握一个度, 把握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随机性, 尽量做到平衡生产消费比例, 均衡其发展。

最后, 社会应能在广域范围内 (目前来看是全球范围内) 达到各种产品生产消费之间的平衡比例关系, 达到物力人力投资与收入回报之间的平衡比例关系, 当我们社会转变到了“死于食物太多的人比死于食物太少的人多”“人们衣服有时会故意穿的破烂一点”时, 社会保障制度才可能真正完全的建立与完善起来, 只有这样才会大范围的产生富人自发性救助穷人的现象, 其基本公共事业与保障制度才可能会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法]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EB/OL].豆瓣读书网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988531/) .

[3][美]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4]周俐军, 何元贵.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非应对反倾销的救命稻草——反倾销与“非市场经济地位”关系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 (7) :16.

中国经济型酒店的现状研究 篇10

一、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现状

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一直存在区域不平衡的局面, 主要集中在长三角, 珠三角和京津唐区域。目前经济型酒店在沿海及一线城市市场的发展处于较饱和状态, 开始转向中西部、二线城市的市场。如家近期宣布, 未来将继续扩大在西北地区的投资力度, 争取在整个西北地区拥有的酒店数量超过100家。

目前, 我国经济型酒店在市场结构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正在形成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 退出壁垒不高;在市场行为方面, 价格行为并非有效的竞争手段, 差异化竞争在各品牌之间展开;市场绩效不断提升。但同时, 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仍面临众多问题, 诸如物业租金成本提高、市场秩序不规范、基层员工招工难等等。

从外部来看, 一方面经济型酒店面临着成本模型的考验, 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市场规范的考验。经济型酒店的相对低价格来自于良好的成本控制。可以说, 对经济型酒店最大的挑战就是控制成本。只有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才能实现“经济”这个定位。在市场规范方面, 经济型酒店要真正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经济型酒店要把自己的定位明确锁定在一点上——住宿。目前市场有一些经济型酒店的价格已经超过了经济型酒店价格区间和范围, 所以对于先期介入并有领先优势的经济型酒店企业而言, 抓住创建行业标准的机会, 对其发展将是一个莫大的助推。

从内部来看, 经济型酒店将面临着人力资源、标准化服务的挑战。中国培养的大部分酒店经理人都是为大酒店“订做”的, 而在专业的中小酒店管理方面, 连教材都很少, 尤其是近几年快速的发展, 更是增加了对经济型酒店人才需求, 而人才供给却相对有限, 造成了相当大的人才缺口。标准化服务对于很多经济型连锁酒店来说夜是一个巨大挑战, 服务只有标准化了, 服务的质量才能统一。

受文化、管理成本、市场环境等条件影响, 目前国外经济型酒店品牌还没有大规模进入国内。但肯定会进入的, 而且必将对国内经济型酒店市场造成冲击, 将来可能会出现国内经济型酒店重新洗牌、重新进行利益分配的格局。

二、促进中国经济型酒店产业发展的建议

商务旅客和休闲度假旅游者是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最主要的客源。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经济型酒店整体供给的相对紧缺造成供求的失衡状态, 因此, 经济型酒店的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所以在国内, 无论从学术界、企业本身还是国家都应该积极响应中国经济型酒店产业的发展, 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一, 经济型连锁酒店未来发展应注重品牌建设。品牌的本质就是消除消费者的防御心理, 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在未来竞争中胜出的将是注重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连锁品牌。其中, 持续保持的产品与服务质量、预订系统与营销网络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而这两项竞争力正是连锁经济型酒店品牌的最突出优势。大量单体经济型酒店将加入到具有品牌服务、预订系统与营销网络优势的连锁品牌中, 从而使市场结构由分散化向集中化发展。

第二, 通过兼并重组迅速建立酒店连锁集团, 形成规模经济, 取得成本优势。在布局方面, 经济型酒店要有突破区域限制、进行全国布局的意识, 形成全国一盘旗。对于连锁企业来说,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个连锁店的软硬件要一致化、服务要一致、产品要一致。连锁化经营是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分散走向集中, 进行集团连锁化经营管理也是我国酒店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第三, 对于连锁企业来说, 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是永远的真理。经济型酒店必须进一步展开差异化竞争, 提升各自的服务质量。伴随休闲度假旅游的多样化发展, 经济型酒店在类型上做一些改进, 除了商务经济型酒店以外, 可以增加以旅游为基点的旅游经济型酒店。

第四, 规范经济型酒店服务的市场环境。通过这些努力, 在向行业领头学习的同时, 积极创新, 借助国际资本和上市融资的方式, 在新的领域通过品牌联合和区域联合来达到规模扩张, 同时也可以使消费者增多, 最终使我国经济型酒店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摘要:经济型酒店之所以能够迅速在国内崛起, 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大众化旅游和商务活动的高速发展, 国际旅游者不断涌入我国, 酒店业寻求创新, 以低价、简洁服务于大众。经济型酒店真正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 是在“非典”时期。当时, 各家星级酒店面临关门, 旅游、餐饮也萧条, 而经济型酒店的入住率却仍维持在60%左右, 几乎成为奇迹。现在, 经济型酒店的入住率几乎是100%。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趋势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经济型酒店行业结构、行业外部和行业内部等现状分析, 提出了中国经济型酒店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现状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2008年中国经济型酒店调查报告2、2008年中国经济型酒店调查报告

中国养老服务现状 篇11

衡量一个国家的养老能力。标准有很多,床位、配套服务、人才等都是重要因素。我国的现状如何呢?

养老床位缺了一半,部分利用率低。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养老机构,养老床位为四五百万张。但据预测,未来20年,实际需要床位约1000万张,还差近一半。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介绍,中国的养老床位除了缺之外,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很多民营养老机构因价格高、服务不完善等原因,入住率仅为60%~70%,或更低。

配套设施不够,老人生活很不便。老人生理机能下降,生活越不方便就意味着风险越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规定,新建小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但目前仍难以实现。社区缺少医疗康复机构、娱乐场地不足、无障碍设施不够等,都说明我国养老配套设施不够。

专业人才仅有3%,极度短缺。如果说养老床位等是硬件设施,那人才和理念则是最重要的“软设施”。“从两个数据,我们能看出中国的养老人才短缺问题有多严重。”乌丹星说,一是目前在养老产业一线从事服务工作的仅30万人,而全国约有2亿老人,按照1人照顾5名老人的比例保守估计,实际需要养老产业服务人员为1000万人,缺口极大;二是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仅一两千人,而且约有一半选择转岗到其他行业。全国有约30所院校设有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但是一年能招到一两百名学生的非常少,有的招生人数甚至是零。在国人的观念中,从事养老事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又辛苦,但在国外,所有毕业生中约有20%~30%愿意选择从事养老工作。

服务理念没跟上,老人不会快乐。“很多养老机构认为,我让老人在这住得好,吃得好,生病了能及时看医生就可以了,但养老绝对不是给老人一张床,一碗饭这么简单。”乌丹星说,她在国外考察发现,养老服务做得好的国家,不管是在养老院还是社区,“让老人快乐”是他们的服务理念,养老服务人员会为老人设计各种活动,老人们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反观国内,即便有相应的养老设施,也很少有人组织老人活动,老人生活单调。每天就是看电视、晒太阳等,他们寻求快乐、融入社会等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克服融资难、用地难、护理人员队伍招聘难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坦言,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难题:一是融资难,二是用地难,三是护理人员队伍招聘难,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专注养老事业的爱晚集团总裁孙继惠对此深有体会。他解释道:“土地是城市的稀缺资源,很多地方的养老用地没有明确规划,而养老产业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回报速度较慢,投身养老事业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在用地、税收等方面,国家现已有针对性的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为解决中国养老产业专业人才短缺这一社会问题,他们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用以培养包括介护师在内的多种专业护理型人才和产业管理方面的高、精、尖综合管理型人才。

事实上,我国的养老服务业还处于早期阶段,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急需政策引导。乌丹星说,养老是一项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仍将盈利作为出发点,而不是满足老人的真正需求。养老院或养老社区建起来了,售价很高,硬件看上去很了不得,但医疗护理能否跟上、能否让老人住着快乐却是个问号,导致一些打着养老概念的楼盘成了一座空城。本质上讲,养老服务机构不是养老院,不是一座只住着老人、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围城,而是活动的社交中心、生活中心。老人在里面,应该是热闹的、快乐的。

养老设施建设没有统一标准也是个大问题。爱晚集团总裁孙继惠说,目前的养老设施缺乏统一标准,质量有高有低,提供的服务不一定都能满足老人的需求。他说,由他们负责实施的“爱晚工程”,将在全国20个中心城市建立“爱晚中心”,结合中国实际,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实现居家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期待给国内的养老设施标准提供一个样本。

政策支持、吸引人才,为老人设计“生活菜单”

快乐、健康是孙继惠的理想晚年生活,这无疑也是全国约2亿名老人的共同心声。刚刚起步的中国养老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专家们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系统性的政策支持需尽快落地。孙继惠说,国家对养老事业确实是越来越重视了,陆续出台了不少有利政策,他希望在用地、税收、配套服务等方面,政府的优惠政策能更细化,并以更快的速度落到实处,吸引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投身养老事业。

提高待遇吸引专业人才。乌丹星认为,可以通过减免学费、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一些有爱心、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的人从事养老事业,将人才的流向引导好。从国家层面讲,需要有养老产业的人才战略,比如教育部负责学历教育体系,民政部负责在职培训体系,人保部负责职业资格认证,卫生部负责医疗护理康复划分等。而养老企业也应储备自己的人才库,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研究现状 篇12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大众旅游的发展,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规模也从小到大,行业发展的配角成为主角之一。近年来,经济型酒店在中国迅速扩张。国内既有品牌如“锦江之星”、“如家快捷”等以自建、连锁、管理输出等方式进行的快速扩张,多家外资经济型酒店品牌,如万豪、希尔顿、雅高也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经济型酒店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并有一些研究成果问世。这些研究成果对经济型酒店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经济型酒店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经济型酒店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1 研究总体现状

总体来看,国外关于经济型酒店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国内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翻译与照搬层面,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经济型酒店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回顾,整理相关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领域,分析当前国内有关经济型酒店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广大学者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本文检索数据库为“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79年到2010年6月。以“经济型酒店”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548篇,其中期刊论文471篇,占85.95%;博士论文1篇,占0.18%;硕士论文73篇,占13.32%;会议论文3篇,占5.47%。(见表1、图1)。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1.2 研究变化趋势

笔者在中国知网查询到中国各年度有关经济型酒店研究的文献变化趋势(见图2),代表了国内有关经济型酒店文献的研究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经济型酒店进入中国较晚,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开展也相对较晚。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文献检索来看,早期国内的有关经济型酒店的研究出现于新世纪初,从2002年中国入世,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这一时期,国内酒店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对于住宿的多样化需求,国外经济型酒店开始快速抢占国内市场,中国本土经济型酒店也开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国内最早开始对经济型酒店进行探讨的文章出现于2001年,仲尚在《沪上经济型酒店前景看好》[1]一文中分析了经济型酒店的定义和在上海的发展情况,探讨了经济型酒店对上海城市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2003年起,有关经济型酒店的研究开始出现并迅速增加。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对经济型酒店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研究涉及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分析、发展经济型酒店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对策分析等方面。

经过第一个研究周期,到2006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出现第二次大幅增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机遇。这一年,经济型酒店的研究文献数量也达到了顶峰。此时的研究摆脱了对于经济型酒店概念与特征等表象的研究,面对国内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者们开始了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融资渠道、连锁化经营以及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等方面。

2 我国经济型酒店相关研究

2.1 经济型酒店概念界定、特征研究

经济型酒店一般定位于普通消费大众,价格适中,主要把客房作为经营的重点项目。酒店基本设施齐全,主要硬件条件及产品相当于三星级酒店。由于经济型酒店略去一些大型配套服务设施,所以大幅度降低整体费用,从而使房价达到经济合理的水平。

对于经济型酒店的定义,国内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经济型酒店一般是指以大众可以支付的价格为顾客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酒店。张润钢(2004)认为,经济型饭店还缺乏一个权威的定义,“经济型”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的意识。他认为,规范的经济型饭店需要做到饭店建造的低投入、开业后维持运转的低成本和低费用、客人入住饭店的低价格,同时,维持饭店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化水平[2]。吴苏云(2006)[3]把经济型酒店定义归纳为:一般是指压缩或取消餐饮,会议,娱乐等功能,只提供饭店业的核心消费住宿服务,以中小型客户为主营对象,实行标准化管理,客房价格在100-200元中小规模饭店。

有关经济型酒店的特征研究。李伟认为,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应具有如下特征[4]:第一,定位于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第二,提供的是相对于中高档酒店的全套服务中的有限服务,主要体现在以提供住宿服务为主;第三,人员配置精简;第四,经营活动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突出核心业务。周莉(2006)[5]通过与欧美国家酒店业的对比,总结了中国经济型酒店的主要特点:与星级饭店相比,经济型酒店的投资成本明显要少许多,房间性价比高,服务和软硬件标准达到或接近三星级酒店。

2.2 经济型酒店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型酒店这种新型住宿业态形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带动了国内一大批学者对经济型酒店的研究,有关经济型酒店的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入。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论在发展水平,发展规模还是管理规范、经营水平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面临外资经济型酒店的激烈竞争,我国经济型酒店普遍存在着专业化人才短缺,产权不明晰,市场行为不规范,分散经营,竞争力弱,缺乏规范管理等[6]。对此,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根据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应走连锁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国际主流经营模式包括了如特许经营、单体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管理和战略联盟等经营模式,中国经济型酒店在借鉴国际酒店管理模式的同时,应结合我国实际,寻求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7](邹益民,2003)。李伟(2004)[8]认为应借鉴国外发展经济型酒店的先进、适用模式,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整合相关资源,通过集团发展的优势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将经济型酒店集团的发展分为市场开发与产品发展战略阶段、市场成长阶段和市场成熟阶段。柳春锋(2004)[9]通过对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模式的研究,总结出经济型饭店的连锁扩张效益以及发展上的优势。

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型酒店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我国国内旅游规模的扩大、旅游收入的提高以及特有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0]。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做好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韩军(2005)[11]在文章中阐述了经济型酒店的产品策略,包括单一化产品策略,中低档产品策略,标准化产品策略与差异化产品策略,以及应注重产品质量和功能的设计。许艳萍(2006)[12]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我国经济型酒店竞争战略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最优成本战略等。

另外,经济型酒店发展的不断创新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旅游报发表的《经济型酒店管理中的创新思维》指出经济型酒店管理的创新思路为硬件产品和功能配置的创新、机构岗位设置的创新、酒店企业文化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和管理创新。周亚庆(2006)[13]在总结饭店企业服务模式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指出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为兼顾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模式,分析了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模式创新的战略逻辑,从不同方面提了服务创新支撑体系。蒋才芳、易必武(2006)[14]将价值创新引入到服务行业,并提出其动态研究模型。

3 现有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

3.1 现有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研究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许多有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文献的数量增长较快。研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入。

从最初对经济型酒店的概念、特点的研究,到后来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经济型酒店发展自身特点,探讨中国经济型酒店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对国内外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模式进行比较,明确经济型酒店发展现存的优势、劣势及发展障碍,进而提出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策略,多是侧重于提高服务质量、品牌建设和集团化发展。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又加强了对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市场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3.2 研究存在不足

第一,研究文献总量相对较少。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从1979年-2010年6月国内以“经济型酒店”为标题进行研究的各类文献共计只有548篇,包括了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研究数量在总体上偏少。从各年度研究总量来看,2000年初是经济型酒店研究的初始阶段,到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篇的研究数量。至2008年研究最高峰,也不过143篇。这与经济型酒店近年来快速发展相比,研究相对较少。

第二,深层次研究文献少。各类文献中以期刊论文为主。548篇文献研究,其中期刊论文471篇,达到85.95%。而博士论文只有1篇;硕士论文73篇。可见目前国内的研究缺乏深层次研究成果。

第三,系统性研究文献少。大多数对于经济型酒店的研究文献是从宏观酒店发展形式出发,对中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制度上的不足进行一般性的总结;对区域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进行实证调研的文献较少,对经济型酒店发展从战略、风险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相对则更少。缺乏具体而深入的案例研究,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即使有一些针对具体酒店的发展研究,也流于形式,研究深度和系统性不够。

第四,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目前国内有关经济型酒店的研究多数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实证性的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少量化分析。这也将是我国经济型酒店在未来研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难点。

上一篇:现代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下一篇:高层住宅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