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状

2024-09-08

经济现状(共12篇)

经济现状 篇1

东北地区连续多年经济增长处于国内较后位次, 较大地影响了各层面发展经济的信心。 作为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重型工业基地, 东北的发展为何会一蹶不振, 需要我们开展认真地研究分析。 作者根据东北现状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调查, 为东北振兴提供理论分析, 数据参考和合理建议。

1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作为曾经国家经济的中心, 东北一度在全国占有90%的重工业基地, 建立了著名的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并且试制成功了第一驾喷气式飞机。 但是, 在20 世纪90 年代, 由于生产结构单一, 经济结构不合理, 环境恶化严重, 竞争力下降, 经济水平和东南沿海省份之间差距扩大。 随着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的开放, 延缓了东北先进技术引进、外资的有效运用, 东北长期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基地, 轻工业, 服务业, 商业相对落后。 20 世纪末,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比重增加, 冲击了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东北经济发展。相关资料显示:2014 年东北三省经济普遍未能完成预期增长, 黑龙江、辽宁、吉林的GDP增速在全国位列倒数:黑龙江增长5.6%, 辽宁增长5.8%, 吉林增长6.5%, 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现存的问题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振兴东北要以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改造作为参考, 两者相似点很多, 都在发展中经历了由开采资源而发展, 到资源枯竭技术落后而衰落的过程。 但是作者认为在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下, 我们不应当盲目的学习40 年前鲁尔区的改造方法。 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深层次原因, 除企业负债高、历史包袱沉重外, 区域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影响也十分关键。 这里以作者个人的角度从东北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教育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计划经济形成的历史包袱

从历史方面来看, 尽管东北老工业区的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 但是由于建国初期大跃进的严重失误, 长期把东北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以极低的价格销售给全国各地, 这不仅造成了很多资源型城市生产结构单一, 过度依赖能源开采, 而且当时的粗放型工业也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以生产单一的煤电型城市阜新为例, 阜新取“ 物阜民丰, 焕然一新”之意, 2000 年以前, 阜新市累计生产原煤5.3 亿吨, 然而过度的开采使阜新煤炭资源面临枯竭。2002 年4 月, 曾经是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的海州露天矿因资源枯竭而申请破产, 2006 年也有多家煤矿申请破产。 支柱产业的衰落导致了失业率大幅上升, 矿务局超过20 万人失业。 此外阜新市经常发生地陷, 采空区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的毁坏, 煤灰遮天蔽日, 漫天飞扬。 在这种长期单一资源型经济的历史背景和严峻的社会形势下, 使得阜新市转型举步维艰。 东北的抚顺、 本溪等城市如出一辙, 这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必然会阻碍东北的复兴。

2.2 气候形成的地理文化

在地理方面, 由于东北纬度高, 冬季漫长而寒冷, 农作物一年一熟, 所以在农闲的冬季, 东北人习惯呆在家里, 这种季节性失业使东北人养成了一种懒散的区域性性格特点, 像一种习俗, 融入到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 寒冷使人对家产生一种依赖, 没有了当年闯关东的生活压力, 满足于自给自足, 逐渐淡化了闯关东时候那种不畏严寒、 敢于挑战自然的勇气和信心。 然而, 在南方, 比如华北, 农作物可以达到两年三熟, 可以种植冬小麦, 北回归线以南的海南省甚至可以一年三熟, 全年劳动, 所以他们比东北人更勤劳。 作为经济中心, 上海是中国最忙碌的城市, 没有东北那种季节性懒散, 更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同时东北的低温也造成了很多人对东北的恐惧, 不愿意到东北安家落户, 不利于南方人长期到北方学习、投资及务工, 也影响了东北的复兴。

2.3 观念铸就的经济模式

经济学通常把投资、 消费和出口经作拉动GDP增长的“ 三驾马车”, 东北则以投资为主要手段, 为了拉动经济, 盲目地鼓励开发新城, 依靠房地产业带动GDP增长, 然而房地产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作者去过辽阳市新开发河东新城, 由于缺乏市场、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 新城的入住率非常低, 在晚上, 整个新城除了少数几条主干道外, 几乎没有路灯, 这就像是一座“ 鬼城”, 类似情况在沈阳、营口等地也有发生。 建设每一座“ 鬼城”都要耗费大量的钢铁及煤炭, 而钢铁厂的利润却颇低, 每年还要从国家获取补助, 同时排放烟尘及氮氧化物等排放量严重超标, 附近居民叫苦连天。 这些高耗能低效率重污染的企业在东北随处可见, 这必然会阻碍振兴东北的进程。 所以政府当务之急是改变“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思想, 改造、停用或淘汰老化的企业,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用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净利润来拉动经济, 保持东北持续稳定高效率生产。

2.4 教育形成创新障碍

就教育而言, 东北的现代化教育水平明显落后于长江三角洲一带。 以英语为例, 所有的东北城市初中升高中考试中没有口语测试, 大部分城市没有听力测试, 这种对英语实用性的忽视, 造成学生单纯为考试而学英语, 甚至很多大学生不知道雅思、托福和赛达是何物, 觉得和外国人沟通交流只是一种遥远的梦想。 在外资企业众多的长三角、珠三角, 当地人英语的沟通交流水平远高于东北, 东北的学校大多以应试为纲, 这种应试教育, 不仅仅会产生上述哑巴英语的可悲效果, 同时会使学生高考前学成书呆子, 缺乏动手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 甚至是基本生活能力, 高考后纵情弥补失去的快乐, 热衷于网络游戏、追赶时尚, 相互攀比, 使原本应汲取更多知识的大学时光白白荒废。 去年12 月份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平均分的前30 所大学中没有一所东北的大学, 前50 所中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三所大学。 作者曾到过东北的一所大学, 它的图书馆被评为我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 书籍密度大, 种类齐全, 但是图书馆里仅有极少的同学阅览图书。 在东北很多大学生是在逃课、打游戏和谈恋爱中欢乐的度过的, 大学是传递知识、培养独立思考人才的场所, 如果用这些方式来充实大学时光, 怎么能以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3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对策建议

2015 年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不能再唱“ 工业一柱擎天, 结构单一”的“ 二人转”, 为未来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具体实施方面, 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正视现实, 深入反思, 坚持创新, 推进改革, 用全新的发展理念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对此, 提出以下建议:

3.1 冲破思维定势, 塑造先进区域发展理念

要在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的同时, 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 突破对原有体制的心理依恋。 要重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重视发挥企业员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管理思维、激发产业深层次活力,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3.2 创新区域文化, 形成文化竞争力

要转变旧有观念, 在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树立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 一是摆脱“ 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 积极树立商品经济意识。 二是大力开展民营经济合作, 推进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引入, 给企业注入更大的活力。 三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丢掉向政府要项目、要资金、要政策的“ 拿来主义”, 靠自已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发展, 靠自身的优势去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

3.3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市场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直以来, 东北地区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 市场准入限制过严, 透明度过低, 如电信、银行、保险等, 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 而且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竞争力缺乏。 因此, 应该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 加快铁路运输、电力、有线通讯、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 放宽教育、卫生、文化、中介服务的资格限制, 改革服务业的发展质量。 要进一步规范定价收费和管理体制, 减少政府干预, 完善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则, 创造公平、规范、快捷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 通过充分的竞争来鼓励创新, 为东北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

东北的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 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复苏, 重要的是打破制度上的依赖, 积极引入改革力量, 改变发展模式, 推动产业创新, 相信市场力量, 相信民营力量, 相信中小微力量, 在改革道路上前行更远。 东北是我国向东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愿“ 一带一路”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新的起点, 期待东北新的腾飞。

经济现状 篇2

【摘 要】中国的现代化在国家有效实施行政化管理的前提下,其当务之急首先也应该是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管理一方面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但另一方面又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在此前提高下,经济管理既能调整经济关系,又能够影响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为此,需要政府切实提高行政化管理水平以及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使广大干部能够更好地按经济规律办事,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办事,进而有效提高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

【关键词】经济管理 DEA方法

一、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果。在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相继推出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程,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线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自觉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充分掌握经济管理技能,娴熟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使之更好地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当前的对外开放服务,为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切实提高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法措施。

二、我国经济管理现状

日前,金融业发达与否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已相当成熟,人才供给平衡,而在我国,由于金融业起步较晚,开设金融专业课程的高校数量很少,金融专业毕业生数量不多,再加之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本就供小于求的金融人才供给更显得捉襟见肘。某资深人力资源专家针对当前金融人才紧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随着我国在金融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金融人才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据了解,为加快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速度,保障专业人才的供给,目前除全日制高校承担金融人才培养任务之外,以网络远程教育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弘成学苑与东北财经大学联合开办的金融专业线上课程正是其中的一个成功案例。东北财经大学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财经高校之一,也是我国培养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最多的.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经济管理师的摇篮,金融专业是该校优势学科之一,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就职于政府机关、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构成也将发生巨大转变,传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用人和个人自我提升的需求,新兴教育模式必将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弘成学苑联合国内高校共同开办在线课程不仅为众多社会学员提供了走入名校深造的机会,同时,也为新兴教育模式培养紧缺人才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三、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增长,每年需要增加货币(税外资金)的流通量,来满足经济增长,证物价稳定的基本需求。适当的过量发行货币,造成轻微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目前增加社会流通量的货币税外资金,都投向了何方,绝大部分是有偿投资:象房产,公路,厂矿企业等。通过银行贷款,将这些货币发行到各个行业,劳动者又通过劳动,又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另一个渠道,是通过社会福利发行一定的货币,救济、解困社会上的一些困难群体,以上的对症疗法,确实解决了我国时代的发展问题。但存在一些弊端。和不是长久之计。我国的大部分投资,象房产、运输、厂矿企业等,都是有偿投资,尚若某个行业利润看好,企业发展,银行无限制投入,造成该行业过剩而倒闭。再加上国家经济政策的责任制管理薄弱,即使银行和企业倒闭了,这些管理人员也绝不会跳楼自杀(象电信、联通公司),中国的这种经济管理制度,造成许多企业或工程争相上马,良莠不齐,很难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就按这样的经济政策,把经济搞上去了,跟工农业配套的基础建设跟不上,反过来限制了经济发展。

四、DEA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的经济管理方法和行政管理方法本身有其自身特点,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管理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数据包络分析(即DEA)可以看作是一种统计分析的新方法。它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的。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通常使用统计回归以及其它的一些统计方法,这些方法估计出的生产函数并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前沿面,得出得函数实际上是非有效的。因为这种估计是将有效决策单元与非有效决策单元混为一谈而得出来的。在有效性的评价方面,除了DEA方法以外,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但是那些方法几乎仅限于单输出的情况。相比之下,DEA方法处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的问题的能力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五、结语

中国融入二十一世纪,以经济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管理当率先融入二十一世纪。迈不过这道坎,爬不过这道坡,趟不过这道河,中国的各种改革将因经济管理而“滞后”。所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经济善管理的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贵宁.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新构.全国商情.2007(01).

[2]蔡丽华,姚焕金.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02).

[3]林启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8).

[4]李怡,曹卫东.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

韩国经济现状分析与前景 篇3

【关键词】韩国经济 竞争力 创新 改革

1 韩国经济现状

近来, 有一些专家纷纷指出, 韩国经济有可能步日本的后尘, 处于长期低迷状态。这是因为消费和投资低迷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 处于长期低迷之中。韩国经济在遭受了1 9 9 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之后, 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与改革, 很快成功地克服了金融风暴所造成的打击。

1997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韩国, 当时看上去还相当繁荣的韩国经济被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年月,韩国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来挽救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韩国金大中政府忠实地履行了与协议的责任和义务,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吸引外资、企业调整, 以及制定使公司解雇员工更为容易的法律等。

2 韩国经济存在的不足

第一, 疲软的国内消费需求和设备投资衰退。其中, 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主要是过去两年快速膨胀的家庭负债造成的。截至2 0 0 3 年6 月底, 每户家庭负债总额已由2 0 01 年年底的2 3 0 3 万韩元扩大到2 9 15 万韩元。到2 0 0 3 年9月底, 与信用卡有关的信用不良者人数超过2 2 0.4 万名, 在整体信用不良者中占有的比重超过6 0 %。因此, 这种结构性的消费求疲软现象和投资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善。

第二, 如果“内冷外热”的两极化现象长期发展下去, 就会导致经济出现新的结构性问题。2 0 0 3 年, 韩国国内消费和投资情况为金融危机之后最糟, 但出口却呈现两位数增长, 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出口额首度突破1 8 0 0 亿美元。

第三, 韩国经济出现“三明治” 现象

过去40年, 韩国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加速重工业、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跃成为世界第11大经济体。1997年金融危机后, 韩国通过对各个部门的结构改革, 为进入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打下了基础。

3 解决方案

第一,韩国需要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性, 而采用一种重视国内消费和贸易的更为平衡的发展战略。但如果更重视国内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话, 那么就业市场的状况就能得到改善。而且,如果韩国国内市场扩大的话, 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就能得到控制,政府在应对外部世界影响时, 就能有更多的政策选择。

第二,进行金融领域的改革,建立稳定的资本市场结构。为防止外汇危机再次发生,政府决策者应确保财政赤字和流动性存款账户赤字不超过可控制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采取谨慎的策略,调整金融市场开放的速度,促进韩国本国金融机构的扩大。韩国至少应通过浮动的汇率制度来保持它经济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吸引投资和扩大服务业市场。应采取新的产业促进政策,重点应放在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民营部门的投资方面,帮助企业掌握先进技术, 迅速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应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 鼓励企业家投资、雇工鼓励国民进行消费。

第四, 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家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大批人才, 以便他们在国内外都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工作机会,韩国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统一的教育标准化的政策应该抛弃, 应该根据各个学技的要求由各校自主决定教育标准,学校教育的效果应该通过各校的竞争来得到提高。

第五,對于市场经济来说, 建立一个“ 规模小而效率高”的政府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它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给企业和市场“ 松绑” , 有必要撤销或合并各种专门委员会、特别工作组、计划部门和政府下属机构。另外,公共企业民营化的规模也应当扩大,企业税应当削减,政府的借款也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确保国家金融的平衡。

4 对韩国经济的展望

4.1 韩国对内经济政策方向

第一, 向适度增长、低物价构造转换。由于人口的增加, 为防止失业,韩国经济应保持不低于年均6% 一7% 的适度增长。稳定的宏观经济运作消除了企业经营的不安感, 使企业能够建立和执行中、长期投资计划, 加强产业竞争力。韩国政府基于上述认识,为在今后2 一3 年内实现3% 一4 %的发达国家型物价结构, 对财政、金融、外汇等宏观经济政策和改善流通结构、进口自由化、促进竞争等多方面的微观经济政策进行了改革。

第二, 向民间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化。韩国政府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通过财政、金融、外汇政策对利率、汇率等市场价格机制进行直接、间接的调控, 对各种产业的投资实行审批制、进口限制等, 对资源的分配加以协调

第三, 扩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 间接资本)。随着世界范围内开放化的市场经济的进程, 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员开始在各国家间自由流动,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非贸易领域的效率性。所以韩国政府一改以前的以供应方为主的教育体制, 按照产业社会的要求, 确定以需求方为主的教育结构, 适应开放大趋势。教育领域内也逐步引入对内、对外的竞争机制。

4.2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方向

第一,对外经济环境展望。21 世纪仅余4 年, 现时期韩国的经济秩序面临着剧变, 经济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交

通、通讯飞跃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进入, 企业活动的世界化,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加深及WT O 体制的出台, 世界经济日趋成为一个地球村经济统一体。

第二,对外经济政策方向。韩国在新的对外经济环境下, 为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应继续促进世界化的政策, 提高企业及民间各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4.3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及加强对华经济合作方案

现代企业经济统计现状 篇4

一、企业经济统计遵循的原则

现代企业经济统计应当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1. 要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 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2. 要迎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 对于产品和服务状况给予描述性统计, 还能够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3. 要能够结合会计核算、业务技术提供企业资金运转的过程;

4. 必须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管理的需要, 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5. 要能够应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 适应企业新的变革要求, 做到与企业发展同步。

二、企业经济统计的职能

1. 基本职能。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职能是要通过对产品、服务的定性定量分析, 资金运行状况的描述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该职能通过编制最终的统计报表和相应的会计报表得以实现。

2. 重要职能。

经济统计作为企业经济决策的基础, 它的职能具有综合性, 从统计数据当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能够更好地给管理层提供咨询的平台, 监督企业、管理企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提出预期。

三、企业经济统计的指标体系

企业经济统计的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1. 生产经营指标。这一类统计是企业经济统计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类指标:

(1) 对劳动者的统计指标。企业劳动者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这类指标主要有职工人数及其工人构成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工资总额、平均工资指标、其中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包括出勤率、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工时利用率、计划内实际工时利用率。

(2) 对劳动对象、生产要素的统计指标。充足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要素是企业能够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这类指标主要有生产设备的数量、构成、变动指标以及利用指标;原材料采购量、消耗量、实际利用率指标;能源的消耗总量、及能源利用效果的指标;

2. 资金管理指标。

现代企业不仅仅从事生产经营, 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投资渠道力求能够使企业资产增值。因此, 为了能够抓住投资机会, 良好的资金管理和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指标。

(1) 反映企业财务方面的指标。企业财务包括收入、成本和利润。收入方面有反映资金、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数量、构成、利用指标;成本方面有生产成本、经营成本、销售成本、总成本等指标;利润方面有营业利润、销售利润总利润指标;并且还有相应的企业资金周转能力、资产流动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方面的分析指标。

(2) 反映企业融资方面的指标。现代企业大部分都需要依靠筹资、借贷的资金来作为生产经营的启动资金。因此企业要明确自身的筹资能力以及筹资成本,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筹资量、构成、筹资成本等。

(3) 反映企业投资方面的指标。企业除去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仍有一部分闲置资金, 可以通过多种投资方式从增值中获取利润外,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投资数量、构成、所占比例以及投资的风险回报评估、投资回收期等。

3. 反映技术水平以及创新的指标

(1) 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指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水平是企业拥有的一项无形资产。反映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技术引进、自身研发、技术更新、技术投入能力以及技术的利用能力指标。

(2) 反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创新投入、创新实际成果、创新成本、创新的收益等指标。

4. 反映市场状况和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市场的需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及时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可以降低信息滞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主要指标有: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指标、市场占有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指标、企业形象、消费者的信赖程度、竞争对手的动向、扩大销售市场的战略等指标。

四、当今企业对经济统计人员的要求

企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 要求企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的同时, 对统计人员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技术应用广泛。

企业经济统计从简单的人工统计转向准确、迅速、高效的电子化统计手段。运用大型的统计软件, 以及数据库的建立, 取代人工统计, 既可以提高速率也可以保证准确性。

2. 知识领域交叉。

作为新企业的统计人员, 光具备统计知识远远不够, 要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 应当适当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编程能力;

3. 用于创新思维。

在掌握得了扎实的统计知识, 和较为丰富的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同时, 能够从宏观角度、企业全局出发, 因地制宜的设计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4. 职业操守。

统计追求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因此统计人员必须持有严谨的态度, 对统计工作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确保统计的真实性。

五、小结

企业经济统计作为一种工具, 广泛的运用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面对经济的日趋全球化, 企业管理要求的逐步提高, 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企业经济统计, 综合了解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统计体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钱伯海主编:《企业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八月

经济现状 篇5

一、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中心城区距省会贵阳市144公里、距重庆市239公里。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辖14个县(市、区),总人口765.5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0万人,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遵义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全国四大优质烟区、全国七大毛竹产区之一。已探明矿产60多种,其中锰、硫铁矿、硅石、镍、钼钡为优势矿产,储量居全省或全国前列。煤炭资源总贮藏量在260亿吨以上,已探明储量66亿吨。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06.82万千瓦,可开发量428万千瓦。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655.73亿元,同比增长11.6%。财政总收入102.67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27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5元,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增长8.2%。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投资大,工业经济发展快。近年来,该市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循环经济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结构战略性优化升级,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据资料显示,在该市5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产业投资额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增长速度,2008年产业投资达到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工业投资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6%。2008年,该市在遭受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影响下,完成了第二产业增加值3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规模工业企业达4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1.5亿元,增长21.5%,形成了以能源、烟酒、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加工为主要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而且随着今年务正道煤电铝一体化项目、构皮滩水电站、绥阳重化工生态工业基地、桐梓电厂、80万吨/年氧化铝、桐梓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黔北竹浆林纸一体化等10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以及34个投资额在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在建、续建产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工或即将建成投产,遵义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将明显增强,遵义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全国旅游资源分8个主类、31个亚类,共155个基本类型,该市旅游资源涵盖了8个主类(100%)、21个亚类(67.7%)、52个基本类型(34.2%),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历史景观遗址 3处,国家级古墓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还有多个省级旅游景区。该市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共有6大项目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近年来,随着该市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得到迅猛发展,08年旅游综合收入81.5亿元,增长48.1%。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近年来,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连续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据资料显示,该市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41.1亿元,2008年其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315.96亿元,比上年净增56.16亿元,是历史上净增数额最多的年份,比2004年增长了2.24倍。特别是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后,该市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加大了资金争取力度,截止今年5月,该市共争取到三批次新增中央投资共9.89亿元。目前该市正在实施遵义机场改扩建、黔渝快速铁路、茅台高速公路、习水至新站等5条二级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遵毕段、城区污水管道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将极大地改善该市基础设施条件。而且该市习水经正安、务川至德江高速公路、遵义至绥阳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余庆高速公路等也都进入了省高速公路规划网,也即将开工建设。

二、发展面临的问题

全面分析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其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经济总量小,人均差距大。这既是遵义过去存在的问题,也是今天仍然面临的矛盾。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尽管达65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2亿,人均生产总值8600多元,但无论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即使与省会贵阳比,其生产总值不及贵阳的81%,财政收入不及贵阳50%,而人均值只有贵阳市的37%和全国水平的38.7%。

2、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2007年遵义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1%、43.9%和34.0%。由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工业经济中“两高一资”产品比重大,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制约企业和地区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的提高。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平均水平悬殊。以北部务川、正安、道真3县为例,2007年其国土面积占全市27%,人口18.4%,但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7%左右,人均生产总值2800多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8%,比两城区低18517元,比中部遵、绥、桐三县低3150元,比西部仁、赤、习三县低5748元。北部三县不论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都与全市有较大的差距。

4、城镇化水平低,农民人均收入少。2007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仅为33%,全市生活和劳动在农村的人口仍有67%以上,低于省会贵阳市的47%,低于全国45.7%的水平。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大多数农民只能依靠传统种养植业维持生计,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城市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2005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5:1,2008年差距扩大到3.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5元),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8.7%和41.4%,城乡差距更加扩大。

5、富余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遵义是人口大市,2008年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44.02万人。农业人口数 628.57,非农业人口数 115.45。其中18—35岁 219.09,占总人口29.4,35-60岁242.96 占总人口的32.7。两项合计占总人口的62%以上。不论是总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和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在贵州都首屈一指,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待业人员都高居贵州省首位,劳动就业压力非常突出。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工

需求下降,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流,造成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6、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遵义无论工业或者是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水平普遍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技术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劳动生产率低。加上许多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观念落后,大量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

除此之外,在征地拆迁、安全生产、商品房销售、环境污染、移民搬迁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这一切都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加了难度。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必须立足遵义市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构建特色经济产业集群。遵义既是自然资源宝库,又是矿产资源富集地。丰富的资源为遵义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遵义市委和政府提出的,集中力量建成以构皮滩电站为代表的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以铝钛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基地、以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为代表的化工基地、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食品加工基地、以江南航天集团为代表的机电制造业基地和以忠庄药业园区为代表的药业基地等“六大基地”建设是符合遵义实际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形成产业配套完善,技术领先、质量一流的富有遵义特色的产业集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以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业既是无烟工业,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遵义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地区,具有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当前必须围绕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目标,紧紧抓住2009年全省旅发大会和中国(遵义)茶博会、酒博会等系列活动在遵义举行的契机,加快高星级酒店、会展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建设遵义会议会址景区、赤水风景名胜区、海龙屯保护与开发等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力争把遵义建成旅游产品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服务设施配套,人民热情好客,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集革命传统教育,娱乐休闲度假,品尝山水园林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3、以打造“六大”环境为目标,塑造全新遵义形象。丰富的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固然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八方游客的必要条件,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条件。能够真正吸引投资者和游客的因素还必须包括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诚信友好的人文环境。过去遵义在这些方面重视不够,失掉了许多发展机会。总结经验教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六大”环境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认真落实好这些目标,不仅能全面改善遵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且能塑造全新的遵义形象,极大提升遵义知名度,对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业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4、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要以“一建双创”为载体,开发建设新区,实施旧城

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推进强县强镇建设,抓好以县城、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率;通过加大城市交通疏解、供水、电网、污水处理和学校、社区卫生、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通过加快城乡市场规划建设,加大工业集聚区、物流园区、金融街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园区配套建设,搭建城市经济发展平台,积极推动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

5、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推动共同发展。遵义地处通江达海要冲,川渝南下两广咽喉,北距重庆308公里,南下贵阳153公里,有黔渝高速,川黔铁路和国道210,326纵横全境,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主动与四川、重庆和省内贵阳、毕节、铜仁和安顺等省市开展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遵义的物资和商品,通江达海,扬帆远航。

6、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条件。当前要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配套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积极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切实做好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工作,大力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就业,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服务活动。要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推动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民选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提高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要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和加快保障性廉租住房建设,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继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户补助和五保户供养水平。

7、加强区域协调,继续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实施非均衡推进战略,是符合今天遵义发展实际的有效措施。要按照“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的思路,强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区域合作。既要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区别对待,促进四大区域各展所长;又要坚持全市“一盘棋”,按照明确的目标和发展重点,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推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大对工农业生产、重点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着力解决煤电油运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遵义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只有全面认识遵义经济社会面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遵义实际的对策,才能推动遵义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遵义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我国畜牧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6

摘 要 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畜牧经济的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畜牧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75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保障农牧食品安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畜牧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传统畜业基础上,我国的畜牧业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科技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运用现代畜牧科学技术和装备建设现代化畜牧经济,逐步走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高产高效畜牧经济的路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1]。

1 我国畜牧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畜牧业等领域的关注,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国家,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一直以来,作为畜牧经济大省的四川、内蒙、新疆等畜牧总产值占农业已接近50%,而作为畜牧业中支柱的养殖业一直占据着重大比例,饲料加工业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的发展速度迅猛发展。

1.1 畜牧生产模式大为改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生态循环发展成了继续解决的问题。我国畜牧业经历了由粗放型的生产经营到集约型的生产经营再到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型生产经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畜牧业由起初的传统家庭散户饲养模式、种养结合模式、渔牧结合模式等,到养殖专业户(专业化、集约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开端),到如今的畜牧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和运用,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营模式的根本革命,奠定了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生产持续发展,效益稳定增长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畜牧业在传统的农业中的优势得到大力体现,畜产品优势区域集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全国肉类、蛋类、奶类产量得到逐年提高,分别以年增长5.0%、7.4%、25.7%的速度增长,畜牧产品利润也在累创新高,提高了农牧民的人均收入,畜牧经济的发展为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1.3 饲料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饲料工业在畜牧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畜牧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饲料产量、品质及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和标准,饲料合格率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结构得到大力优化,畜牧产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随着饲料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型饲料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份额的争夺战中一批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了向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步伐,逐步走向了集团化、联合化经营,增强了经济效益。

1.4 畜牧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我国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中主要以传统的养猪业为主,其所占畜牧业比重过大,但有下降趋势,耗粮型畜牧经济结构明显,这样使草食家畜比重逐渐增加,节粮型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

2 制约我国畜牧经济发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缺乏,自然资源过渡开发利用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逐渐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水资源、人均深林面积、人均草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2]。淡水资源、土地资源被严重污染,而自然灾害正在逐渐加剧,水土资源正在被严重破坏。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导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与畜牧业每年快速发展形成极大反差,使畜牧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畜牧经济发展的制约

畜牧产品安全严重地影响了畜牧经济的发展,随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标准逐渐提高,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众多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打着“绿色安全”的旗号纷纷对出口国的畜产品的进口进行严格限制,制约着畜牧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一些不法生产商为提高生产速度、降低饲养成本违法使用一些违禁药品,致使畜产品存在药物残留和因疫病防治失效而病菌传递到人体,这些都会导致不安全畜牧产品流向市场,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为整个畜产品市场埋下了严重的祸患。

2.3 畜牧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使畜牧业在科技上的革命难以进行

技术创新是我国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科学技术革新相对较晚,我国畜牧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还很少,技术创新缺乏后劲,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很多创新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畜牧科研投入力度不足,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致使科技创新难度大,使畜牧经济发展缺乏有力保障。

2.4 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畜牧业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规模的扩大,畜牧经济发展的核心日益体现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上,而技术、管理要素的主要载体是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价值来源,在我国从事农牧业的人员主要是农民和农牧科技人员,而他们大多是从日常经营积累经验而不具有专业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与我国快速发展畜牧经济极不适应。

3 实现我国畜牧经济高效发展的對策分析

3.1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畜牧生态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原先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实现畜牧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积极运用畜牧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发展节约型畜牧业。

3.2 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督机制,发展安全型畜牧业

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法制化建设,完善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安全效率,确保食品的真正的安全。建设适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立法,打破其他各国的贸易垄断和贸易壁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疫监管机制,发展适合国际合理标准的畜牧经济。

3.3 加大畜牧科技投入,倡导科技兴牧

针对我国畜牧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创新能力低下、科研投入不足的现状,发展畜牧科技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开发一批能真正发展畜牧经济,壮大我国畜牧科技实力的先进科学技术。

3.4 加强我国畜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农村农业科技教育的投资力度,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比重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吸纳科技人才,建立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敏.严冰等杭州市发展畜牧生态循环经济的启示[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8.

[2]罗文华.我国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5.

中国经济的现状分析 篇7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

1、经济和贸易

2008年的中国经济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先是政府出台政策抑制过热的经济, 到了2008年的后半年, 因为原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进而使沿海地域出口产业大受打击, 出口急剧减少经济增长开始放慢, 进入9月份, 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为了避免出现经济衰退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经济增长计划, 以及出口退税, 贷款利率下调, 减少房地产购置税, 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援政策等, 10项产业振兴政策相继出台。

从发表的经济数据来看, 中国在2008年的第4季度的GDP增长率从第3季度的9%下降到了6.8%, 这一数字是2007年经济增长率13%的一半, 而世界银行2009年3月发布的预测表明2009年的增长率是6.5%, 比我国政府发布的8%的增长率要低1.5个百分点。

2、进出口的急剧减少

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了2.56万亿人民币, 与前年度相比增长了17.8%, 2008年的前半年, 每月的贸易顺差约为170亿美元, 而2008年的后半年出口贸易顺差达到了330亿美元。进入2009年1月的贸易顺差为390亿美元, 与出口的扩大相比进口大幅减少。1月的出口额下降了17.5%, 进口下降了43.1%, 进入2月份出口贸易顺差进一步减少, 2月的出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1.1%。同时进口减少了34.2%。

二、现时点的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1、内需问题

内需顾名思义指的是国民购买力, 2007年国民购买力也就是国民消费占GDP的比率, 美国为72%, 日本为56%, 与之相对我国只占到了35%, 为什么我国的比率如此之低呢?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角度看, 如果劳动收入分配过低的话导致的结果就是消费不足, 从实际的数据来看2006年我国的劳动分配率为41%, 而与之对照、1960年和1998年的美国, 它的分配率分别达到了66%和65%。这种过低的劳动分配率导致内需扩大计划不易实现。

2、储蓄

我国的储蓄率占到了GDP的42.3% (2005年) , 家庭、企业、政府部门的储蓄分别占到了GDP的16.2%、20.4%、5.7%。而家庭储蓄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造成的, 而企业储蓄率高的原因, 是因为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我国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政策, 持有大量流动资金, 这些过剩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 这也是近年房地产市场和购票价格上涨的一个原因。

三、社会保障系统的问题

1、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备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采用低工资高社会福利的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 公共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变得重要起来。从1980年后半年,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始, 国有企业和一部分私有制民企的社会保障是从1990年的后半开始的。城市居民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是从1990年的后半年开始的, 社会保险法的草案时2008年10月发表, 可是相关细节的规定还没有制定, 而各地方的制度又各不相同差别非常大。

2、社会保障的高负担率

如果社会保障体系普及、完备, 为养老和治病所存的钱就可以减少而用于消费, 也就是说内需扩大。但是, 我国现状是社会保障的高负担率压迫个人消费。以北京市服务行业例子来看5种社会保险还有住房公积金, 企业和个人各负担12%。有一部分企业计算下来相当于工资的72%。社会保障的高负担率也制约着个人消费的增长。

四、中国经济的展望

扩大收入分配和内需扩大

伴随着经济成长, 劳动者的收入必须增加。但是到今天我们靠着低工资、低成本, 向海外大量出口廉价商品, 可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更应该重视国内市场, 使劳动者的收入增加, 提升他们的购买力。我国有13亿人口, 接近欧洲的人口总合。如果我们的购买力达到欧洲的水平, 我国的经济就可以摆脱出口的制约而光靠内需也就是国内购买力就可以拉动经济发展。

经济危机虽然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但是我国依然比别的国家维持了高的增长率。有以下3条理由⑴中国经济的成长率不依存外国资金。⑵国内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影响。⑶政府推出有利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 中国经济成长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⑴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来扩大内需。⑵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⑶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如果上述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会一步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自从中国度过了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后, 中国就成为地区性经济大国, 这次中国成功度过世界金融危机后, 将会变成世界性经济大国。今后中国经济不但在世界经济规模的发展上, 而且还会在世界和平和繁荣上都会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河村, 能夫, 《中国经济改革》, 昭和堂。

[2]加藤, 宏之, 《中国经济论》, 苍苍社, 2004年。

[3]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 , 2009年3月。

中国煤炭经济现状浅释 篇8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社会得以繁荣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资源。中国能源资源的国情是“缺油、少气、富煤”, 能源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煤炭是主要能源。长期以来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均占2/3以上, 煤炭资源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市场的供需矛盾会严重妨碍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给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煤炭资源供需平衡的实现将越来越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但同时又离不开国家对煤炭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前我国虽然有技术精良、安全完全有保障、年生产规模每1万t (甚至10万t) 用1个人的现代化企业, 但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下、安全得不到保障、年生产规模每1万t用50人的企业.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煤炭供不应求, 价格回升.企业经济情况有一定好转, 其中得益最多的是资源回收率、安全与环境得不到保障的乡镇煤矿.但整个煤炭行业距离经济有竞争力、充分考虑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事实上若以一定科学发展标准要求, 煤炭行业是在超能力生产.煤炭市场的运行特征有这样几个, 第一, 产需量同比增幅回落, 铁路运煤量的增幅是比较高的。运行特征第二, 煤炭库存现在是比较快的增加。目前已经明显地超过了正常水平。我们有一个指标是库存正常度, 当库存正常的时候反应供求关系基本是平衡的, 库存偏多的时候市场和供应是面临了过剩的压力。煤炭市场的第三个运行的特征, 煤炭价格同比有上涨, 近期是大幅度回调。煤炭市场运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特征, 第一从需求上来看, 拉动煤炭需求的动力确实是明显减弱了。拉动煤炭需求, 主要是我们搞投资建设, 搞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等, 这些东西是高耗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骤然减速, 重工业投资增速放缓, 高耗能产品出口下降。深究我们能源、重工业及能源整个产业链的变化, 跟美国的次贷危机有一定关系。另外高耗能产业的出口, 这是重工业兴旺的原因。影响因素二, 耗煤产品产量增长出现大幅度下降。影响因素三, 节能降耗、工艺结构的优化, 造成了煤耗、油耗指标下降。尤其是在重工业产业链发展低迷的时候, 落后的生产链停下来了, 再生产的都是先进的大型的这些是煤耗指标、能耗指标都是非常低的。

二、煤炭行业市场预测及措施建议

1. 煤炭市场预测

目前来看, 我国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金融业稳健运行,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近期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从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煤炭行业自2003年实现整体盈利以来,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 需求总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预计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将达到30亿吨。

2. 政策措施建议

(1) 加强煤炭总量调控。密切关注世界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关注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势, 关注主要用煤行业发展变化, 关注煤炭市场走向及变化。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 做好总量调控, 保持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煤炭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组织生产;要加强与主要用煤行业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 重合同、守信用,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要共同维护和稳定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煤炭市场秩序。

(2) 大力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抓住当前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 加快大基地、大集团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和违规行为, 建立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3) 推进煤炭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煤炭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煤炭市场体系, 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将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合理地配置到煤炭产业中来, 实现煤炭产品的正常流通和煤炭价值的公平流转。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市场价格机制本身的缺陷会造成市场失灵, 因而需要政府进行必要干预。但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以不损害市场机制为原则, 以创造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条件和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为目的。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政府就不要干预, 只有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调节的, 政府才应干预。政府干预要尽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 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社会总供给或者总需求。当前, 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迅速提高煤炭产能和产业集中度, 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针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大, 浪费严重实际, 加强煤炭需求侧管理, 把节约能源特别是煤炭资源放在重要位置。继续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 完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 防止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淘汰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 降低消耗, 节约能源。

(4) 资源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模式。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讲, 除煤炭外在矿区范围内的地下水, 煤层内所涵的瓦斯, 土地以至于煤层以及在煤层附近的其他矿床都应该是经营这个矿区的开发对象 (视为资源) 而加以利用.我国绝大多数煤矿生产是在生产成本不完全, 环境治理相关费用支付不全 (如矿产资源费以及植被恢复, 地面塌陷与水损失污染治理等) 的情况下进行的.基于对绿色GDP的考虑, 必须正视资源环境成本, 有的地区已经提出要求对资源与环境损失进行补偿.因此要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 其技术途径有通常有:1) 实施保水开采技术进行水资源保护;2) 实施充填与条带开采技术 (塌陷区治理-土地复垦) 保护地表建筑物;3) 实施少出矸石技术 (煤层巷道支护, 矸石井下充填) , 或者研石地面利用 (制砖, 作复垦材料等) ;4) 全面实施瓦斯抽放—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技术;5) 地下气化技术。

(5) 实现安全生产与健康发展。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多年来积累沉淀的大量安全问题, 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统筹规划, 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做到未雨绸缪, 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现阶段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1)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提高安全意识。2) 加大煤矿成本投入。3) 防止超安全保障能力生产。

三、小结

通过上文对国内煤炭经济现状的预测分析及其建议以上分析得出, 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个行业是中国煤炭消费最集中的行业, 四大行业的增长速度变化对煤炭需求量变化影响很大。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及能源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将有力地缓解我国煤炭供需矛盾, 实现煤炭供需新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马超群储慧斌李科: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 2004 (10) .

[2]张政伟吕子安张英:能源与中国经济增长[J].工业技术经济, 200 (1) .

河南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篇9

一、取得的主要进展

(一)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1. 三次产业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通过提高产业机构升级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河南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了优化。

根据我国和河南省2008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两者2007年人均GDP分别为2490、2106美元, 根据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标准, 我国与河南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且全国比河南省的工业化程度要高。该阶段第一产所占比重逐渐降低, 二、三产业逐渐提高。在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上表现为:两者的第一产业都呈下降趋势, 河南下降幅度比全国要高;第二产业都应呈现上升趋势, 由于河南的工业化程度比全国要低, 通过工业化释放的产能增加比较大, 所以河南的幅度比全国的要高;第三产业两者也都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且由于工业化所处阶段不同, 河南的三产增加幅度要低于全国水平。这是根据钱纳里“标准结构”所得出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经济主体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表1列出了主要年份河南与全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

从表1可以看出, 河南省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走势基本与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所蕴含的走势一致, 因此, 我们可以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2. 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还可以由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的比重的变化来表示, 该比值越大, 说明产业结构越趋于合理。下表列出了河南和全国部分年份制造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具体请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所占第二产比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河南省的该数值由2004年小于全国数值逐渐到2006年超过全国值, 因此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于全国。

3.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呈现下降趋势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 衡量的是GDP每变动1%, 能源生产总量相应变动的百分比, 代表的是产业结构中能源部分的相对变化。该数值越小证明GDP每变动1%, 能源生产相应变动的百分比就小, 从相对角度来说, 产业结构越不依赖能源, 经济系统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上图看出, 1998年以前河南与全国的走势呈现不规则变动;1998年以后全国高于河南;而在2001-2004年间, 该数值全国低于河南;2005年之后全国又高于河南, 且在这一阶段全国和河南的走势都呈现下降趋势, 但河南下降的幅度比全国要大, 说明了该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河南经过这几年的努力,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有了质的变化, 相对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提升。

(二) 土地“三项整治”、矿产资源整合等方面河南省走在了全国前列

1. 土地“三项整治”

从2004年起, 河南省率先开展了以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为内容的“三项整治”工作, 计划用5年时间整治出土地150万亩, 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用地或重新恢复为耕地。当前, 河南省土地利用正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全省人均耕地只有1.23亩, 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全省经济全面提速, 建设用地需求量增长迅猛;三是国家紧缩“地根”, 严把土地供用闸门。要处理好这些矛盾, 必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挖掘用地潜力, 走集约用地之路。目光瞄准了历年已批未供、已供未用的建设用地、长期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破产倒闭企业闲置的土地和厂房、企业非生产性占地和其他可利用的土地。而在全省, “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惊人。2004年和2005年, 全省共使用建设用地83.2万亩, 而这两年国家分配给河南省的用地指标只有32万亩, 其余土地都是通过“三项整治”和盘活城镇存量土地解决的。截至2005年底, 全省共整治出土地70万亩, 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 矿产资源整合

由于对矿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 河南省一些地方矿业秩序一度较为混乱。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继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工作之后, 2007年河南省又启动了新一轮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要求各省辖市自选1-2个优势矿产开展资源整合。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 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7年11月, 河南省小煤矿由1569个减少到533个, 减少了65%;小铝土矿由144个减少到52个, 减少了64%。

据统计, 在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期间, 全省共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19起, 非法转让采矿权34起, 以采代探59起, 越层越界151起, 关闭整改不合格矿山395家, 罚没款2102.2万元, 没收矿产品18.2万吨。目前, 7大煤业集团与4大氧化铝企业集团占有资源分别达到70%与90%, 采区回采率指标达到80%与75%, 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安全生产条件差等突出矛盾正在逐步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 自主创新能力低

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 科技进步与创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2005年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48%,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每万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为15人, 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200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17位;2005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为52.4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5%, 远远低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数量少, 2005年全省申请专利8981件, 占全国申请专利47.6万件的1.89%, 而且90%以上的科研院所 (省属以上) 和高等院校属于“零”专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发挥不足, 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体制改革滞后, 科技管理条块分割, 科技资源分散, 使用效率低下, 科学研究质量不高;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 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

(二) 体制机制障碍多

目前存在的各级政府职责不清、事权财权不匹配, 政绩考核过重看待经济增长速度, 新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市场竞争与社会评价机制作用不充分等体制弊病, 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并因此而盲目投资、搞重复建设、实施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在政绩和利润的驱使下, 政企不分的政府行政体制, 产权不清晰、责任主体不明确的国有企业制度, 不完善市场制度下的非公有经济下的发展, 也都成为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 不惜以牺牲长远发展来换取一时繁荣行为发生的体制依据。而精力和财力集中到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方面, 社会事业的发展就受到抑制,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 要转变增长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 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必须深化改革, 排除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为经济增长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与效率。与此同时, 经济生活中一些不健康、不稳定、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改革不完善、市场机制固有缺陷有关。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才能使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摘要: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 河南需要把握机遇, 大力发展经济。这就需要发扬长处, 并且找出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为以后能够更快、更好发展铺平道路。河南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三项整治”、矿产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已经取得进展, 但同时也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低和体制机制障碍多的问题与困境。

关键词:中部崛起,经济发展,河南

参考文献

[1]刘俊英.河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前沿, 2006 (5) .

[2]顾俊杰.河南经济崛起背景下环境污染转嫁问题的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 2007 (3) .

[3]李熙.我国产业集中度影响产业工资水平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2) .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10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对促进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 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 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并在改革开放, 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上海力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的改善,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 (GDP) 16872.42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2009年增长9.9% (见表)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

“十二五”期间上海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3.3%;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完善, 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2010) ;2011年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信息网

二、上海地区产业结构布局

按照上海整体发展战略要求, 城市功能定位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和国际大都市, 需要形成和发挥 (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 的基本能力。作为国际经济中心, 上海在较长时期中必须具有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的有力支持, 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精深加工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 (见图) ;上海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绝不能在城市漂亮起来的时候过快地削弱制造业, 否则, 有可能会使经济发展缺乏资源的支持, 也会影响支持其他地区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源和设备, 影响全国整体经济实力;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需要引导国外大银行、大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地区性总部, 加强金融业和金融业连接国内外经济活动, 促进城市发展能力, 推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心形成和质量提升;作为国际贸易中心, 上海需要在保持相当规模制造加工能力的同时, 还需具备不断创造品牌价值的能力和相应的网络、展示、设计、广告等商务中介服务的能力, 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研究、设计和开发基地之一,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增强经济的外向性。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发展模式启示

上海的发展, 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可以为沿海经济的繁荣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利用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吸引外资, 融汇内资, 可以促进上海经济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 继而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由此可见,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 而是通过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就说明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先行性,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攻击性 (政府主导型) 的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必然要求, 由政府为主导积极推动的。借鉴国际经验, 采取政府主导推动模式, 有利于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地位, 加快我国主动参与经济金融股全球化的进程和金融业的分工, 提升综合国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要运用政府推动型, 并吸取自然推荐型的优点, 既要发挥上海本身和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 又要抓住机遇,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形成国家支持、地方推动、市场驱动三方面合力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现状 篇11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果。在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相继推出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程,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线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自觉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充分掌握经济管理技能,娴熟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使之更好地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当前的对外开放服务,为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切实提高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法措施。

关键词 经济管理 现状 DEA

中国的现代化,在国家有效实施行政化管理的前提下,其当务之急首先也应该是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管理一方面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但另一方面又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在此前提高下,经济管理既能调整经济关系,又能够影响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为此,需要政府切实提高行政化管理水平以及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使广大干部能够更好地按经济规律办事,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办事,进而有效提高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一、我国经济管理现状

日前,金融业发达与否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已相当成熟,人才供给平衡,而在我国,由于金融业起步较晚,开设金融专业课程的高校数量很少,金融专业毕业生数量不多,再加之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本就供小于求的金融人才供给更显得捉襟见肘。某资深人力资源专家针对当前金融人才紧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随着我国在金融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金融人才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据了解,为加快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速度,保障专业人才的供给,目前除全日制高校承担金融人才培养任务之外,以网络远程教育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弘成学苑与东北财经大学联合开办的金融专业线上课程正是其中的一个成功案例。东北财经大学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财经高校之一,也是我国培养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最多的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经济管理师的摇篮,金融专业是该校优势学科之一,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就职于政府机关、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构成也将发生巨大转变,传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用人和个人自我提升的需求,新兴教育模式必将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弘成学苑联合国内高校共同开办在线课程不仅为众多社会学员提供了走入名校深造的机会,同时,也为新兴教育模式培养紧缺人才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增长,每年需要增加货币(税外资金)的流通量,来满足经济增长—保证物价稳定的基本需求。适当的过量发行货币,造成轻微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目前增加社会流通量的货币税外资金,都投向了何方,绝大部分是有偿投资:象房产,公路,厂矿企业等。通过银行贷款,将这些货币发行到各个行业,劳动者又通过劳动,又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另一个渠道,是通过社会福利发行一定的货币,救济、解困社会上的一些困难群体,以上的对症疗法,确实解决了我国时代的发展问题。但存在一些弊端。和不是长久之计。我国的大部分投资,象房产、运输、厂矿企业等,都是有偿投资,尚若某个行业利润看好,企业发展,银行无限制投入,造成该行业过剩而倒闭。再加上国家经济政策的责任制管理薄弱,即使银行和企业倒闭了,这些管理人员也绝不会跳楼自杀(象电信、联通公司),中国的这种经济管理制度,造成许多企业或工程争相上马,良莠不齐,很难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就按这样的经济政策,把经济搞上去了,跟工农业配套的基础建设跟不上,反过来限制了经济发展。

三、DEA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的经济管理方法和行政管理方法本身有其自身特点,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管理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DEA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pareto有效解(或非支配解)是等價的。数据包络分析(即DEA)可以看作是一种统计分析的新方法.它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的。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通常使用统计回归以及其它的一些统计方法,这些方法估计出的生产函数并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前沿面,得出得函数实际上是非有效的.因为这种估计是将有效决策单元与非有效决策单元混为一谈而得出来的.在有效性的评价方面,除了DEA方法以外,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但是那些方法几乎仅限于单输出的情况。相比之下,DEA方法处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的问题的能力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并且,DEA方法不仅可以用线性规划来判断决策单元对应的点是否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同时又可获得许多有用的管理信息。因此,它比其它的一些方法(包括采用统计的方法)优越,用处也更广泛。

四、结语

中国融入二十一世纪,以经济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管理当率先融入二十一世纪。迈不过这道坎,爬不过这道坡,趟不过这道河,中国的各种改革将因经济管理而“滞后”。所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经济善管理的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贵宁.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新构.全国商情.2007(01).

经济现状 篇12

1. 落后的管理理念。

目前, 我国存在的最大企业经济管理问题是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就是在企业所涉及到的范围内来管理相关工作, 以获得更高价值的管理方式。财物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独立出来, 但又结合各种程序, 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形式。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则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创新意识的提出, 更使经济管理的实施迫在眉梢。在此, 我们要重视危机管理意识和战略管理理念的形成。因为理念能够指导管理者作各项合理正确的决定, 又是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落后, 尤其是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理念常常被运用到会议等形式工作上, 而忽视其实践意义。

2. 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经济制度的确定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依据, 但是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却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我国存在的主要管理制度问题有:经济管理制度与制度监督工作不协调、制度的制定与企业发展不同步等。我国虽然设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选出一定水平的管理人员, 但是在制度实行过程中存在监督力度的严重空乏问题。另外, 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是比企业的发展速度慢, 就是制定的制度过于先进, 制约企业的发展。

3. 空缺的管理部门。

我国的经济管理处于理想化的状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管理理念的落后, 尤其是企业的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意识。在这种情况下, 使全面的经济管理存在种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部门的严重空位, 各项工作管理项目由总部发出, 由企业总部完成, 财务管理上没有相应的管理权, 使其不能控制整个局面。监督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使企业不能良好地运行, 并可能存在经济泄露的发生。所以, 管理控制权的施行以及监督工作的加强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是有待改进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 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管理理念, 因为以人为本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只有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 才会深得人心, 进而得到正向的发展趋势。所以企业首先要把情感因素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 尊重、了解、关心每一位员工,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但是, 在此基础上不可忽视的是, 感性管理的同时要对企业中所有员工进行管理约束, 使员工依照管理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各种工作, 既体现企业的人性化又体现企业的规范化。另外, 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工作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另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先进的文化引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不仅使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得到提升, 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经济管理氛围, 有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气氛,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所以, 以人为本和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有效进行的首要选择, 在团结和谐的气氛中, 才会使企业绩效得到提升, 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 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制度的

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 这才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 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 改革各项管理体系, 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 不难发现, 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 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 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 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 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 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 才会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

3. 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

(1) 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所以, 相应地, 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 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

(2) 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 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 实行内控机制, 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

4.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 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 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 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 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 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 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 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 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 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 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三、总结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各个企业部门的要求, 只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才会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 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创新的管理体制又是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做出的新的要求。只有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 才会适应发展迅速的经济社会, 谋求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变动,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所有的经济管理现状, 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且根据所涉及到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创新管理措施, 为经济领域提供可行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创新制度

参考文献

[1]范爱琴.加强经济效能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范爱琴.加强经济效能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孙晓雯.关于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论创新的思考[2]孙晓雯.关于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论创新的思考

上一篇:华北石油局下一篇:互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