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通用12篇)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篇1
1 调研背景
电子商务的快速增加,使民营快递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渐渐成为创业投资的热点行业之一。我国快递行业数目不断增多,外资企业的进驻更是加大了我国快递业的竞争。而泉州市作为一个全国范围民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水平对泉州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18份与快递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快递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并设立每年800万元快递服务发展专项资金。
据泉州市邮政管理局方面透露,力争到2020年,快递业务规模进入全国前十,年业务量突破15亿件。泉州市邮政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快递业已经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黑马”。因此开展对泉州民营快递的调研意义重大。
2 泉州民营快递调研情况
2.1 泉州民营快递的基本情况
2015年3月1日,泉州市政府已向国家邮政局正式递交申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文件。2015年11月30日,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从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手中接过牌匾,自此泉州成为继杭州之后全国第二个荣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递发展,泉州地区的快递业务量逐年递增。以2014年为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和福建这6个省份的快递业务量合计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68.4%,如图1所示。以上6省的快递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国快递业务总收入的70.1%,如图2所示。
如图所示,快递业务量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中,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金华、苏州、东莞、南京、成都、武汉、泉州、温州、宁波和福州,其快递业务量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比重达62%。快递业务收入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苏州、东莞、金华、南京、宁波、成都、武汉、温州、泉州和天津,其快递业务收入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达63.8%。
泉州快递服务业以每年60%以上的增幅井喷式发展。2014全市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约2.6亿件,全省第1,全国第11,人均年快递量逾30件。
2015年,在全国快递业务量排名中,泉州市的快递业务量排名全国第10名,如表1所示。
全市现有快递企业及网点900多家,15个省一级快件分拨中心,从业人员约2万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6亿件。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总量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泉州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为78.2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托鞋业、服装、陶瓷等产业群优势,泉州已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电商网货供应地和电商零售聚集区,全市网购通过快递配送占比80%以上。
2014年,泉州电子商务交易1420亿元,比增33.75%。快递服务是实现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可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的联动发展。为促进快递业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泉州市政府连发20份政策文件,在规划发展、用地保障、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接下来,泉州市政府还将出台相关措施,并加快编制快递业发展规划。重点要建2000个服务驿站,解决服务网点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2014年底开始,泉州市邮政管理局就试点快递服务网点末端建设,目前建成投用的已有10多个。按照发展计划,到2020年,泉州要建设至少2000个综合便民服务驿站。服务网点末端,主要有智能快件箱和快递超市。安置智能快件箱的,快递员将快递直接投放,货主会收到取件通知,凭密码可打开快件箱,取件全程都在监控内。这样既省时又安全。泉州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已达95%,2015年底有望实现100%。到2020年还希望建成泉州快递产业园暨跨境电商快件集散中心等。
2.2 泉州民营快递需求情况
近年来,泉州快递服务业以每年50%以上的增幅持续高速发展,行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亮点。2014年泉州市快递业务量占全省三分之一,2015年1阅至10月泉州市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83亿件,同比增长47.14%,占全省比重41.83%,列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十二位;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5.29亿元,同比增长26.56%,占全省比重32.53%。目前泉州市依托服装、制鞋、茶叶、陶瓷等产业优势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电商零售聚集区和电商网货供应地,全市电商快递配送占比80%以上。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高涨,泉州市民营快递需求也将不断扩大。
3 泉州民营快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快递人才缺乏成为企业发展短板
根据对泉州境内民营快递企业和网点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显示,泉州民营快递企业每年员工流动率整体超过30%,个别网点流动率甚至超过50%。频繁的人员流动导致企业招聘门槛较低,造成员工整体的文化层度、职业素质普遍不高。据统计泉州地区民营快递企业员工的学历,初中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25.73%;高中/中专占43.35%;大专占21.45%;本科仅占9.47%。快递人才的缺乏已然成为泉州民营快递发展的短板。
3.2 主打“价格战”,缺乏核心竞争力
泉州民营快递公司市场竞争手段较为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民营快递企业把低价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以2013年为例,福建省快递业务平均单价持续下降,其中泉州市快递业务平均单价就下降了14.7%。低价格所衍生的低层次服务导致消费者对民营快递服务满意度不高。据对泉州市部分消费者调查显示,有超过40%的消费者对民营快递服务的评价是一般或不满意。因此民营快递企业应该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3.3 民营快递网点分布不健全
泉州民营快递在网点上的分布还是存在局限的。民营快递企业的网络覆盖在经济比较发展的乡镇及其附近的村庄。不健全的网络覆盖,或多或少的减少了泉州民营快递的发展机会。
3.4 民营快递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
泉州民营快递企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比如现在泉州民营快递公司很多才采用人工分拣,人工分拣效率不高,员工再眼明手快也比不上自动分拣系统,会受到如疲劳、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众多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人工分拣的出错率高,漏捡或错捡时有发生,这个也将大大降低顾客的满意度。
3.5 行业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收寄环节,快递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投递时效慢、物品丢损难赔偿、拒绝消费者验货、收件不验视、纠纷难处理等。虽然各级政府也对此出台了多个规范性文件,但由于行业监督管理不能有效执行,处罚力度不足,致使企业违规甚至违法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对快递市场发展来讲,不仅需要政策法规的制约与规范,更需要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
4 泉州民营快递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情况,我们对泉州民营快递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民营快递总体形象
泉州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短板之一是缺乏专业的快递人才,因此民营快递企业想要谋求发展,自然也要先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人才问题可以通过“外引”和“内育”来解决。“外引”即通过招聘的方式,招聘一些经验丰富的快递人才或到相关院校招聘一些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内育”即对公司现有的员工,要通过公司内部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能够胜任岗位的要求。对于表现不好且屡教不改的员工则要严肃处理,该淘汰的淘汰,提升公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民营快递的总体形象。
4.2 提供增值服务,避免低价竞争
价格是民营快递的一大优势,但目前的快递业,无利化、微利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价格越低,价格弹性越小,因此价格再往下降对总收入的提高影响不大,对利润影响却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快递企业若继续进行低价竞争,只会导致企业走下坡路,对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有负面影响,对整个快递行业也不利。而拓展快递服务产品线,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才能走出发展困境。
4.3 加大信息化和自动化设备的投入
泉州民营快递企业信息化和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进行技术改造、加大信息化和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改变由原来的人工操作、半自动化操作到全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显得很有必要。
4.4 发展异地快递和跨境电商业务
泉州有不少民营快递企业,过度和恶性竞争使得同城快递已经发展为薄利行业。因此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民营快递企业应果断跳出泥淖,发展异地快递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一方面,这些异地快递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还处于增长期,快递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异地快递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平均单价较高,利润空间较大。
4.5 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地
泉州政府应为推动快递与电商融合发展、打造全国快递网络区域枢纽、快递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快递“向外”创新发展、快递末端服务网点建设、快递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开拓创新,努力将泉州建设成为发展更好、服务更优、各方认可、独具特色的快递示范城市,为全国快递服务业发展做好标杆示范,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长青.福建快递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统计,2014,(7).
[2]李璐.快递行业无序扩张投诉多盘点国内快递N宗罪[N].新快报,2011,3,16.
[3]蔡环宇,陈玲.浅谈新形势下我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3,(3).
[4]姜蓉,张业军.民营快递面对行业整合四大困惑应对有策[N].中国经营报,2013,2,26.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篇2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份量持续加大
200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11.8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2.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7.5亿元、107.1亿元和67.2亿元,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同期的37.6%、57.6%和49.3%调整为今年的41.3%、59.6%和50.4%。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是全市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208.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5%,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贡献率稳步提升
2007年,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增速达19.6%,高于gdp增速4.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9.2%,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3%。泸州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1%。分产业看,民营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7%。
3、民营经济税收所占比重扩大
2007年,私营经济税收收入达5.6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增长60.6%,增幅高于全部税收27.1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比重达11.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个体经济税收收入达3.0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增长4.4%,占全部税收比重达6.4%。民营经济税收已成为泸州财政重要的、稳定的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收入来源。
4、民营企业总量规模快速扩大
2007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户数为8.1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90.7%。其中,私营企业8332户,同比增长7.9%,个体经营户7.2万户,同比下降3.6%。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注册资本金总量达111.4亿元,同比增长21.3%,占全部企业注册资本的40.5%。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97.3亿元,同比增长31.0%。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116.7万元。
5、民营经济成为拓展就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力促进农村部分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007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21.2万人,新增0.7万人,增长3.2%。
6、民间投资增势强劲
2007年,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8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46.6%上升到56.5%,上升了9.9个百分点。
7、民营工业表现突出
2007年,民营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44.1%,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65.9%,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161.4亿元工业增加值中,民营工业完成了94.1亿元,占58.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占比58.4%,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
8、民营商业占据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
2007年,民营商业蓬勃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3.4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6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72.2%。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1、民营企业素质不高,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在: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业主大多学历不高,许多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追求目标短期化,没有干大事业的气魄,影响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部分私营业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建立,也使企业经营起伏波动较大,更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多数企业未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职工整体素质不高,也制约了企业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业主管理水平偏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
机制,用人机制陈旧,企业业主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基本是“有管无理、有战无术、有销无营”状况。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满足于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思进取。特别是有一些改制企业,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拚设备、拚消耗,不愿投资扩大再生产,不愿进行技术改造。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私营企业家开拓意识不强,客
观上造成了私营企业竞争力低下,严重地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尽管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仍然偏小。2007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只有13.8万元。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小,使用的设备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4、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企业融资靠银行贷款很难,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私营业主大部分精力在组织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规模难以扩张,效益无法提高。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有效资产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5、传统行业比重大,科技型企业少。目前我市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行业与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几个领域,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比较少。
6、政策落实困难,经营环境不尽人意。近几年,我市大力整治投资发展软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仍有一些难如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民营企业用地、户口申报、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歧视,民营企业经营的行业限制范围大,在建设用地、银行贷款和税收等方面也多有不如。同时,由于体制、观念上的原因,一些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平等地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无论经济基础还是发展环境都有了较大进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优,发展快,环境差,发展慢,这是经很多地区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尽快清理并取消那些不平等政策,落实民营企业本应享有的待遇,在政策上体现公平、公正和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二要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强化服务意识,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三要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种自强、自律、诚信、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机制,为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成市场正当有序的竞争。
2、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选择一些重点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率先突破,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部,从个体到整体,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波及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民营经济的聚集化过程。要重点发展有传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服务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要选择已成为龙头企业和支柱的大型企业、有发展潜力和填补产业空白的中小企业、外向型和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植。要重点扶持已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目录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高精尖技术产品和本地资源丰富的工业制成品等。
3、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必然选择。要根据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不同条件,科学制定和完善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努力使园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板块。
4、进一步做好招引工作,拓展项目来源
如果按照早期温州那样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话,想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必须实施超常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来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动员优势企业、骨干企业参与招商,使其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基础资料,排出重点项目,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多层次的招商活动,做足做细做实招商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5、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制约瓶颈
对民营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壮大起来。在技改补贴方面,把民营企业的技改补贴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在建设项目方面,除国防以外的建设项目,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建设。在生产经营用地方面,要让民营企业参与竞标。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对民营企业申请对外经营权、开展进出口业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都应大力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支持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兼职和承包技术项目,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除享受该企业的待遇外,国家给予其他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应同样享受。在税收方面,对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的产业,以及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安排下岗职工就业,要给予税收减免。
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要积极建立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服务。政府部门应在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一条渠道,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合作,突破民营企业的资金制约瓶颈,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开拓创新
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重要的是要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经营管理的素质。在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民营企业重视物质资本包括资金、技术等的积累,而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却投入很少。而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转型、提升的加速,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篇3
关键词:公主岭;棚膜经济;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4-1
1 棚膜经济发展情况
公主岭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全市幅员面积40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含4个街道),404个行政村,3142个自然屯,19.2万农户,农业人口72.2万人,农村劳动力35.5万人,耕地面积480万亩。
2009年以来,按照《吉林省2009年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实施意见》和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棚膜蔬菜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把棚膜产业作为经济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高位运作,强力推进对棚室蔬菜园区建设,形成了全市上下把棚膜经济发展作为加快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的新局面,坚持标准,稳妥推进,坚持以“政府推动、镇村主办、部门专管、农民自愿”的原则,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出一条“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棚膜经济为发展方向,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截止到2011年末,全市共发展温室、大棚面积3万亩。新建温室、大棚2.45万栋,在全市24个乡镇街道中,完成新建、扩建有发展规模的园区20个,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83.3%。其中:获得省里百亩以上棚膜园区补贴项目的园区9个,2010年度被四平市评为“十佳园区”的有3个,环岭石人特色棚膜园区靠山生态园在2011年7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示范单位”。全市棚室年产量25万吨,实现年产值7亿元,棚膜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 棚膜经济发展特点
我们公主岭市的棚膜蔬菜园区建设的速度之快,推进的规模之大,效果显著。主要特点是:
(1)在发展定位上:市委、市政府把棚膜经济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背景下谋划,着眼发展未来,举全市之力,建设全省最大的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全力打造东北地区的寿光。
(2)在发展目标上:全市实施 “棚膜蔬菜建设工程”, 结合公主岭市实际,制订了2009年至2015年棚膜蔬菜产业的发展规划。自2009年起到2015年,利用7年时间,温室、大棚建设每年以5000亩,3500栋以上的数量向前推进,全市棚膜蔬菜总面积要发展到5万亩以上,温室、大棚要达到4万栋,年产蔬菜40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以上。
(3)在发展规划上:实施全市“一带两轴”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长春周边的大岭,范家屯、响水等3个乡镇棚膜果蔬经济带;沿102线两侧8个乡镇和长郑线两侧的9个乡镇为主的两轴棚膜果蔬经济带。按照“一乡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思路,总的要求是:每个乡镇每年要建设一个百亩以上的棚膜果蔬园区,以此推动全市棚膜园区的快速发展。
(4)在发展模式上:学习山东寿光、辽宁海城、鞍山、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等地的经验,综合考虑相关产业衔接、百姓经济实力等因素,重点推广3种建设模式。一是砖结构日光温室,一般长度80~100米,跨度7~8米,造价8~10万元,使用年限18~20年以上。具有使用周期长,土地利用率高,投资比较大回收期长等特点。二是半卧式土墙结构的日光温室,下卧0.3~0.5米,长度80~100米,跨度7~8米,造价6~7万元,使用年限15年以上。具有保暖效果好,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回收期短等特点。三是钢架结构塑料大棚,长度80~100米,跨度12~13米,高4.3米,造价4~5万元,使用年限20年以上。具有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少等特点。
(5)在发展措施上:坚持“六个到位”的原则,一是提高认识,思想统一到位;二是领导重视,部门主动到位;三是宣传发动,学习培训到位;四是把握原则,科学规划到位;五是主攻园区,布局建设到位;六是落实政策,惠农强农到位。
3 棚膜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棚膜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农户融资难度大。一般,建一栋高标准日光温室最低需要投入7~8萬元,建一栋大棚需要投入4~5万元,多数群众无能力一次性支付建棚所需的费用。农民融资渠道少,加上现在银行贷款手续繁琐,标准高,款迟迟不能到位甚至根本贷不下来,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棚膜经济的发展。
二是解决棚膜园区建设所需耕地难度大。现在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扬,各地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加上开发建设征用土地费用的上涨,土地流转价格普遍提升,对发展棚膜经济征用土地带来一定难度,使棚膜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难题。
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就整体而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起技术服务体系、技术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对新菜区菜农的培训和跟踪指导服务不能及时到位,菜农对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掌握的少,生产中粗放管理,产品质量差,效益低;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许多农民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很低。这样,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棚膜经济的发展。
我市棚膜经济发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棚膜经济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场环境好,群众积极性高,政府扶持力度大,各种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比较成熟,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信息传递和典型推广力度,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全市棚膜经济建设就会有较大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篇4
1 安达市市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 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绥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安达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市域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末, 全市GDP实现78亿元, 比2003年增长66.1%, 年均递增18.4%;财政总收入实现7.8亿元, 比2003年增长122.7%, 年均递增30.6%。综合实力、财政收入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前列。截止2007年6月末, 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 150万元, 同比增长16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7亿元, 同比增长21.7%。1~6月份,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0亿元, 增长15.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7亿元, 增长45.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1亿元, 增长20.5%。
1.1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2004年以来, 全市共引进到位资金22.3亿元。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08个, 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7个, 超5 000万元项目11个, 超千万元项目69个。建成项目238个, 年可实现产值21亿元, 实现税金5 800万元。仅2007年上半年, 安达市就引进合同资金14.75亿元, 其中到位资金8.84亿元, 同比增长103%。从引进项目规模和数量上看, 共引进项目62项, 同比增长6%, 其中超3 000万元的大项目11个, 同比增长40%, 100万~3 000万元的项目51个, 同比增长6%。从项目类别上看, 生产加工型45项, 占73%, 商服型4项, 占6%, 流通型13项, 占21%。已经签定合同投资超亿元的项目2个。2006年结转的贝因美乳业二期、劳力食品机械、豪运精细化工等30个投资超2 000万元的大项目已有24个开工建设。
1.1.1 营造招商工作政策和服务的超前性
制定出台了《安达市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等政策, 为外来投资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着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规范、清理和精减。
1.1.2 突出招商工作的实效性
进一步完善、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 改进、完善项目考核办法, 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 确保项目成功率、成活率和资金到位率。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产加工型项目为主, 加大了项目的引进和扶持力度, 杭州贝因美10万t配方奶粉、伊利保鲜奶、迪龙三期、劳力食品机械、彤瑞兽药、5万吨沥青储运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安达市, 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1.3 增强招商对象的针对性
加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招商工作。抓住安达融入大庆经济区的有利时机, 搞好项目对接, 实现借势发展。
1.1.4 注重招商方式的灵活性
在活化招商手段上下功夫[1]。实行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亲缘招商等招商方式的同时, 积极推动招商活动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自主型转变, 由大规模组团招商向小规模专业招商转变。
1.1.5 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性
加强外出人员的职业和技能培训, 鼓励城乡富余人员外出就业, 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
1.1.6 加强招商工作的专业性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机构队伍建设, 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精心做好项目源和信息库建设, 为内外客商及时提供可靠的项目载体和丰富资料。
1.2 以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为载体,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加大走廊内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增强园区的集聚功能, 集中摆放工业项目。目前, 已入驻企业101户,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其中食品类项目5个, 建材类项目7个, 医药类项目4个, 机械类项目3个, 物流项目3个, 其它项目6个。28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 全部达产后, 年实现产值30亿元, 税金2.6亿元。目前, 28个入区项目中, 25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开工率达90%。
1.3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推进农业产业化
1.3.1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
突出县域特色, 打造特色经济, 积聚资源优势, 推进农业规模化[2]。安达市棚室蔬菜及优质草原为本区的特色经济, 2007年,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1.37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50 万 hm2, 经济作物面积1.43万hm2, 其它作物面积0.43万hm2。全市A级绿色食品蔬菜种植达1 333.33 hm2、产品数量达到6个。在全市重点构筑了安达镇胜利棚室番茄, 安达市立志甘蓝、羊草镇青龙山油豆角, 羊草镇南来大白菜, 羊草镇新升黄瓜, 青肯泡乡农义青椒, 卧里屯乡龙华甜瓜, 卧里屯乡东青晚茄子, 老虎岗本利大葱, 吉星岗吉星马铃薯10个蔬菜专业一品村。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93万hm2, 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1.53万hm2, 产品认证数量50个。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开发绿色粮食生产, 引导农民按绿色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 全市绿色粮食面积1.80万hm2。在畜牧业上, 制定出台了《安达市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优惠政策》, 突出发展“两牛”等产业。继续实施“万、千、百、十”养殖工程, 扩大奶牛普养面, 提高奶牛饲养和单产水平, 切实加快奶牛生产基础建设, 量化任务指标、强化推进措施, 促进了畜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截止2007年6月末, 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2.42万头, 同比增长1.1%, 鲜奶总产达到16.2万t, 同比增长15%。全市奶牛万头乡达到3个, 千头村新增2个, 发展到32个, 百头场新增3个, 发展到54个, 十头户新增180户, 发展到3 200户, 奶牛养殖户发展到2.1万户。先源乡、青肯泡乡等五个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存栏达到6000头。全市青贮面积达到1.13万hm2。
1.3.2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打造链式经济结构, 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以优势企事业带出合成氨产业,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 并且使之环环相扣, 优势互补, 良性循环[3]。安达市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5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县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
1.3.3 做好科技兴农工作,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目前全市种植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2%以上, 畜禽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大对农民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 2006年培训农民6万人次。加强农业科研攻关, 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5项。
1.3.4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是破解现代农业建设诸多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 我国农村的中介组织发育迟缓, 制度不健全, 组织运转形式不够规范, 稳定性较差, 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切实措施, 加快农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4]。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质速并重、稳步推进”的原则, 突出规范发展重点, 截止2007年6月末, 新发展农民股份公司40家, 专业协会8家, 专业合作社8家, 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44家, 其中规范化的农民股份公司达到356家, 股东总人数达到8 900人, 总股本9 011万元, 集中经营土地3 266.67 hm2, 内容涉及种、养、加、销等多个领域。农合组织体现了效益带动农户参与的热情, 升平镇丰桥农机合作社集中经营土地553.33 hm2, 在去年经营种植200.00 hm2万寿菊的基础上, 2007年又吸引农户种植万寿菊133.33 hm2, 使入股农户达到了347户。同时还引进了万寿菊加工企业, 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 增加了农民收入。
1.4 以全民创业为手段,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完善加快民营经济的政策规定, 落实优惠扶持措施[5]。鼓励安达籍在外事业有成人员返乡上项目、办企业, 引导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 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007年上半年,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17.3亿元, 同比增长10.5%, 占年计划的43%;增加值5.41亿元, 同比增长4.4%, 占年计划的42%;税金5 110万元, 同比增长10%。
1.5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007年, 全市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266.67 hm2, 荒山荒地造林完成333.33 hm2, 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 466.67 hm2, 四旁绿化工程完成66.67 hm2。
1.6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2006年, 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修编。积极盘活土地资源, 对48万m2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挂牌出让, 获取土地出让金1.3亿元。对城区内主要街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2.7亿元, 完成了2 km2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铺装市区道路40.5 km, 改建扩建给排水管线42.5 km;铺装、维修人行路11万m2;高标准新建改造4处铁路跨线桥和公园休闲广场、站前广场;立体化推进城区绿化, 城区人均绿地达到5.6 m2。实施“村村通路”工程, 2006年以来, 新修通村红砖路192.6 km, 通乡黑色路面11.8 km, 新打人畜饮水井14眼, 新挖自来水管线沟5.8万m。任民镇、中本镇等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实力不强
虽然安达市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78亿元, GDP连续三年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 在全省处于中上游水平。
2.2 工业化水平低, 运行质量不高
企业数量少而且规模偏小, 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 支柱企业发展缓慢, 产品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效益, 对市域经济的拉动力较弱。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民增收缓慢
如:种养业虽初具规模, 但产业化程度不高, 规模效益不突出;企业加工、销售带动能力不强, 产业链不长, 产品的附加值低;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思想不够解放, 商品观念不强。
3 加快安达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3.1 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建设
严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 对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协调员, 定期召开项目分析会和协调调度会, 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确保在建项目按期竣工、投产达效。根据新的城市修编方案, 超前搞好城东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好项目承接平台, 对入区项目从手续跑办, 到开工建设、投产管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增强对外来项目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南资北移等机遇, 重点围绕发展壮大食品、医药、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 谋划引进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高效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探索创新招商方式, 抓好委托代理招商、媒体网络招商、产业招商, 拓宽招商视野, 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考核激励机制, 加大奖惩力度, 调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引资金、上项目的积极性。
3.2 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围绕壮大“食品、医药、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 一是大力推进石化产业升级。围绕大庆石化产业梯度转移、规模扩张、链条延伸, 积极抢上承接配套项目, 加快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 壮大石化产业集群。大力开发粮食化工项目, 实现粮食资源深度开发和转化增值。到2011年, 石化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25%;税金达到6 000万元, 占工业税收的17.2%。二是大力推进食品产业升级。围绕乳、肉、菜、粮等资源, 强化科技投入, 深化产品系列开发, 实现梯次增值,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到2011年, 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37.5%, 税金达到1亿元, 占工业税收的28.6%。三是大力推进医药产业升级。依托资源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 发展壮大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中成药和兽药加工业, 稳步提升产业规模与层次, 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到2011年, 医药产业产值达到4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10%;税金达到3 000万元, 占工业税收的8.6%。
3.3 必须以一贯之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外资、企业间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 实现二次创业。通过扶大扶强规模型民营企业, 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四个转变”, 即由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从粗放分散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变, 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结合转变, 从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发展转变。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帮带、政策扶持等措施, 鼓励支持更多的工商户, 发挥优势, 围绕本地特色产业, 办厂经商, 务工经商, 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促其健康快速发展。
3.4 必须始终如一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坚持规模扩张和内涵挖潜相结合, 突出发展以“两牛”为主的畜牧经济。力争到2011年, 奶牛存栏16.1万头, 奶牛万头乡发展到6个, 千头村50个, 普养户2.2万户;鲜奶总产达到57万t;肉类总产达到7万t;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牧业人均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0%和61%。
坚持以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为主体, 因地制宜、规范运作、注重实效, 全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到2011年, 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950家, 其中农民股份合作公司发展到510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运营公司和培训基地职能作用,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到2011年, 全市劳务收入累计实现17亿元。依托寒地黑土品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水利设施优势, 大力推进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经营, 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到2011年, 全市绿色开发面积达到6 666.67 hm2, 认证品种达到110个, 专业村、专业屯分别达到60个和180个。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新建公路456.1 km, 实现村村通车。新打农田机电井500眼, 人畜饮水井100眼, 新通自来水自然屯100个, 新建沼气池3 000个, 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85%。
3.5 必须持之以恒地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以路、电、水、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综合服务水平, 为企业发展、人民生活创造舒适便捷的条件。按照“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原则,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降低行政成本, 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沟通、协调, 大力解决好企业的用地、融资等问题, 为企业当好“红娘”和“后盾”。深入开展阳光政务、民主评议行风、阳光投诉等活动, 加强对各职能部门行风建设的监督检查,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三乱”、“中梗阻”、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 依纪依法严肃惩处, 努力营造亲商富商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优化宽松的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地域吸引力。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着力解决“中梗阻”问题, 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以政府关联事项信息公开和企业资信收集工作为切入点, 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档案, 着力培育企业信用, 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摘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是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牵动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现实需要。为此, 对安达市的市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结合安达市市域经济发展状况, 对如何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提出了见解: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必须以一贯之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如一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必须持之以恒地优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农村经济,优化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培吉.大力实施四化战略争做县域经济强市[J].中国市长, 2003 (1) :38.
[2]李建华.力推“五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J].理论前沿, 2005 (14) :43.
[3]李伯平.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引擎[J].求是, 2004 (17) :53.
[4]徐顽强, 蔡昌文.加快农村中介组织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J].求是, 2007 (19) :45.
晴隆县民营经济发展发展调研报告 篇5
晴隆县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同中国所有的民营经济一样,起步于个体经济,成长于私营企业,并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中不断发展壮大。我县的民营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表现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非公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40%以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50%。民营经济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吸收下岗职工和新增社会就业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晴隆县民营经济发展发展现状
晴隆县的民营经济主要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两大块构成。根据县工商联2012年7月开展调研的结果,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如下:
2011年全县注册的民营企业共有208户,注册资金31626万元,从业人员3608人。个体工商户4221户,注册资金8305万元,从业人员7279人。
2011年民营经济完成地方生产总值97991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0.2%;上缴税金5611.5万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51.14%;实现工业总产值161408.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68.87%。
2011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共26户,实现营业收入41216.6万元,上缴税金3709.5万元。其中:盈利企业15
1户,亏损企业11户(主要是技改扩能煤矿),亏损率42.31%。
2011年民营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营业收入38025.6万元,上缴税金1902万元。
二、晴隆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民营经济的中发展不容乐观,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速度慢,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企业数量太少,生产经营规模小,2011年营业额达到500万元的企业仅有26户,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为零。
2.投资领域不宽、行业构成不合理。
根据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私营企业资料。2011年,全县208户民营企业行业构成情况是:
(一)农业企业29户,占企业总数的13.94%;
(二)工业企业132户,占企业总数的63.46%;
(三)商贸、餐饮服务24户,占企业总数的11.54%;
(四)文化、娱乐
业8户,占企业总数的3.85%;(5)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6户,占企业总数的2.85%;
(六)其他行业9户,占企业总数的4.33%。
从上述数据分析,目前我县的民营经济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和商贸流通三个领域,只有少数投资在建筑业、文教体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领域。在金融、旅游、房地产、中介服务等行业还相当薄弱。
3、民营资本多数投资在矿冶业,企业技术含量不高。2011年纳入县统计的21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煤炭行业19户,占全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总数的90.48%,其他行业仅有两户,占9.52%。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砂石、食品加工等领域,行业过于集中,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力弱。
4、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交通。沪昆高速建成通车后,晴隆的对外交通只能说是形象上得到改善,因内部交通建设没有与之相应配套,通乡路、通村路、矿区路的建设等级低,通畅性不好,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电力。因电网建设没有形成双电源、双回路,供电稳定性差,加之行业服务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民营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的生产影响很大;三是供水。晴隆因地处高山峡谷地带,要解决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用水比较困难,供水问题仍然是制约晴隆非公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5、企业创新力弱,品牌意识不强。
本县的民营企业投资领域的科技含量不高,不少企业对以产品自主开发为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计划,对技术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依赖购买设备、建厂房、扩大再生产规模的传统套路上。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都很弱,全县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设有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人才普遍缺乏,要创立自主品牌还很艰难。
6、民营经济的竞争能力普遍较差,诚信度不高。
经过调查发现,本来有少数个体工商户可以在工商部门注册为企业法人单位。因经营者没有长远发展的打算,更没有创立企业形象和品牌的理念,才选择以“个体户”的生产经营形式。由此虽然可以简化很多手续,规避相关的管理费用和减少纳税,但同时又享受不到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补贴、支助和培训,对做大做强企业更为不利,个体经营户的市场竞争力弱,诚信度也不高。
7、监管体制、机制不合理,服务体系不配套。
民营经济的监管部们太多,涉及工商、质监、安监、经贸、乡企、卫生、税务等多个部门,民营企业申请开业的程序和手续繁杂,多头管理,互设前臵条件,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制造了不少障碍,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应当建立起来的信用担保、融资、创业扶持、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体系的建立又很不完善,有的目前是空白。
8、县工商联作为工商界组成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没有发挥好其职能作用。
县工商联是党委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按照《工商联章程》县工商联作为非公经济的代言人,在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工作显得十分薄弱。工商联机关编制不足、人员素质与履行职责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急需改善。
三、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加快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煤炭主产区为重点,加快矿区环线公路建设;以莲城、沙子、大厂、花贡为重点,加快水利、电力建设,切实解决企业生产发展的用水、用电问题。
2、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软环境整治的力度,为非公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将乡企、经贸管理非公经济的职能整合,设立“中小企业局”;将非公经济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纳入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在县工商联设立 “民营企业服务中心”,为民营企业提供维权、培训、融资、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多渠道融资成立“晴隆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民营经济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政府部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取得了新的进展。2011年贵州省委9号文件的出台,对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政策和措施将对我县的民营有制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预示着民营经济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谨慎保生存,改制求发展,信心撑百年”,我县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致力于管理模式、经营方式、产权关系等方面的改革,注重企业发展的长期效益,减少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顺全球化大势而为,通过自我提升,寻找新的增长点。相信凭借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民营经济发展内在的冲动,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晴隆县工商联
民宿经济“热”背后的调研与思考 篇6
摘 要:2015年10月~2016年2月,课题组先后实地走访了绍兴5个主要乡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对乡村民宿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民宿业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四多一增”的特点,即:产权模式多元、经营业态多档、产品类型多种、依托资源多样、扶持力度增强。并找出了七个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发现了在民宿“热”的背后存在着即将到来的不可忽视的危机。最后提出了着力推进现代民宿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民宿;乡村旅游;农家乐;调研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2-0121-02
经过多年的实践,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打造农家乐的“升级版”,各地乡村对民宿经济的发展有了全新认识,开启了美丽乡村旅游新模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新支点,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占接待总量的1/3。从旅游和经济角度来说,民宿是目前比较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是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业态。
1 民宿业发展的现状
绍兴的民宿已经遍布南部山区的各个村落。近年来,民宿走出了众创、众筹、三产联动的道路,开创了“民宿+”新模式。2015年民宿的数量已经是2013年的4倍。3年前,40元一张铺,现在特色民宿已达500元/d,现在,绍兴正以年均20%的速度在增长。
根据《柯桥区南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南部乡村旅游发展以“越之南”为总品牌,以“漫游稽山,行之有道”为宣传口号,将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总体定位为“一廊一道,三心三片,七彩连珠,众星拱月”的战略结构形态。即打造乡村旅游高速走廊和慢行通道,形成南部、中部和西部三大乡村中心景区,建成南部、中部和西部三大乡村旅游集聚片,用七大乡村旅游发展重点镇街串起南部乡村众多旅游村,使众多乡村旅游地如同星星一般与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相互辉映。乡村休闲旅游总人数达121.51万人次,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达5 400余万元,促农增收逾2亿元,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自然优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到2017年,力争创建省级旅游风情(特色)小镇1个,市级旅游风情小镇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6~10个,精品示范农家乐或农林基地20家左右,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道路网络,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产品体系和标准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域的“景区化”。
2 民宿业发展的特点
从调研的结果看,民宿业发展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2.1 经营模式多元
目前,形成了民宿经营管理运行的五种模式:即农户自主经营模式,60%以上的乡村民宿多采用该模式;委托流转经营模式,与“工商资本”达成共赢合作;股份制投资模式,特色、精品民宿中90%以上都采用该模式;还有村+合作社模式和股份制+农户模式等。
2.2 经营业态多档
目前绍兴在新兴产业协同推进下,以民宿业发展为重点,形成了高、中、低档经营业态并存的局面:低端的“农家乐”,在安全、卫生等方面不能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中端的“乡村民宿”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情调和情怀经营;高端的“精品民宿”是一种文化主题特色的经营。未来乡村民宿的经营档次总体提高,将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
2.3 产品类型多种
绍兴民宿因其各自发展的条件、环境以及模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三种不同主题及特色的产品类型。主要有以农家体验为主题的;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等等。同时,还兼顾温泉、艺术、复古等形式。
2.4 依托资源多样
纵观绍兴民宿所依托资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依托乡土风情资源,目前大部分受欢迎的乡村民宿基本都具备这个元素;
二是依托建筑风格资源,体现农本、古典和生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协调;
三是依托装修设计特色资源,对每个房间进行独特的创意布置。
2.5 扶持力度增强
绍兴在乡村民宿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民宿业发展的政策。2014年绍兴市將民宿业作为重点扶持的新型业态之一;2015年起草了《民宿服务规范》标准。2016年起草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等。
3 民宿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绍兴各地一窝蜂地建设,导致民宿过热、过剩,良莠不齐对,存在的危机与问题表示担忧。
3.1 缺乏发展规划
各镇的民宿业发展过快,而且有些乡村不管是否适合民宿业的发展。
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得知,目前,近三年民宿的增长率在20%以上,有些热点地区达到50%。在大发展的同时,“市场的认可与法规的否定”,使多数乡村民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到绍兴各级政府出台有关乡村民宿业发展的规划,来引领乡村民宿业的发展;防止“一哄而上”是目前绍兴民宿业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
3.2 配套资源不完善
因乡村民宿都是坐落于乡村中,基础设施的配置相对薄弱。比如,有些乡村自来水供应不能满足众多游客的需要;夏季来临,用电量大增,用电量负荷难以满足需求;还有山区的通信、无线信号覆盖也时常发生问题;大部分通往乡村的道路指引不到位等;另外,游客大幅增加,也带来了垃圾、污水以及停车难等问题。
3.3 合法经营存在问题
调研中发现,一是大多数新办民宿经营点还处于无营业执照的状态,有的只好将住宿的民宿改为“农家乐”证照尴尬经营,或者干脆无证经营,半数以上属于证件不齐或无证经营状态。
二是没有执照,就意味着消防部门不知道其存在,安全隐患严重。还有就是民宿经营者及员工的消防意识淡薄,没有进行专业的消防演练,正确疏散、逃生、报警、救火等基本常识和技能欠缺。
3.4 专业特色不突出
绍兴乡村中众多低端农家乐经营业主都是年纪偏大、缺乏经营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第一代农民,管理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另外,民宿的主题特色不明显,缺乏将民宿发展与当地文化传承相结合。人才欠缺的问题较为严重,需要见过世面的“农二代”“农三代”参与才有可能大发展。
3.5 营销渠道不畅
目前大多数民宿营销渠道不畅,也只是限于依靠政府的宣传,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店主们的网络营销的意识淡薄,大部分民宿采取坐等上门。而且大部分民宿不知道如何建设、装饰民宿,不知道那些是吸引游客的元素,不知道如何增加“乡土味”。甚至有个别民宿成为“变形”的星级酒店,一天住宿费上千元,已经不能称为“民宿”,实际就是旅馆。
4 发展民宿业的建议
4.1 做好规划布局
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乡村民宿业发展的规划,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原则[1],尽量避免“一哄而上”,充分考虑自然、人文、地理、交通、区位等条件,布局重点发展区域,与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以及乡村规划等有机结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在民宿建设、服务、卫生、安全等方面尽快制定规范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树立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观念。
4.2 创新特色产品
采用“景区+民俗+旅游+民宿”方式,开发特色产品。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连接,把农产品变成礼品,让游客与主人一起参与传统手工活动。融会贯通“春耕、夏种、秋收、冬藏”[2]四篇文章,实现一年四季“民宿”全覆盖。
4.3 融合打造“宿”规模
民宿发展初期靠情怀,后期靠乡村融合,要想把“宿”这一端做到规模,就要充分尊重村庄社区,保持原有村庄的本色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开发。发展符合城市客源主流需求的、价格适中的真民宿。
4.4 注重服务培训
根据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要差异化、特色化、人本化,从服务人员的服饰、服务语言、民俗演艺等多方面,突出民宿特有服务方式的培养和教育,为旅客提供一个轻松、自在、无干扰的服务。
4.5 多媒体宣传推广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需要及时、高效、多样的多媒体宣传营销。一是可以建设“民宿網”,开发APP,让游客可以通过网络、微信进行预订;二是各乡村民宿开发利用自媒体进行推广。三是利用周边资源进行联合推广。
5 结 语
总之,民宿是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民宿经济不是单一的经济形态,而是农村经济完整的产业链[3]。民宿的建造和发展要个性化、多元化、标准化,要有“大服务”概念,并政策性助推民宿经济发展。使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最终体现在对当地GDP和服务业比例的增长上,特别是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上,让民宿经济成为经济的新业态和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廖寿明.发展精品民宿的几点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4-07-04(第012版).
[2] 胡立新.民宿是载体三产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才是目的[EB/OL].http://xue163.com/3457/10381/34578742.html.2016-03-08.
金坛市黄金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 篇7
金坛市朱林镇黄金村地处茅山老区, 1998年前该村还是一个抛荒田多、贫困户多、干群矛盾多、上访问题多, 路难走、船难行、地难种、钱难挣的省级贫困村, 全村集体负债高达70多万元。1999年初, 黄金村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建桥修渠造路, 打通脱贫致富的通道;发展高效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改造低洼地和低产田, 开展土地连片整治;动员农民流转家庭承包土地, 建立有机稻米栽培基地、优质粮基地;组建农机服务组织, 创办工厂化育供秧基地, 实现农业收、种、管、加工、包装一条龙服务;创办民营企业7家、合作社4家, 吸纳农民务工就业;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填埋污 (臭) 沟塘, 清淤河塘, 新建污水处理站、猪场沼气池;建起了960 m2的便民服务中心。目前, 该村集体固定资产780万元, 年收入达1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12年可望实现1.4万元。
2 主要做法
2.1 盘活土地资源, 实行股份合作
为解决农民家庭承包土地零散、留守老人田难种、外出务工人员心难安、农田机械难作业、农田效益难增长、土地自发流转难规范的状况, 该村领导班子解放思想, 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文件, 村两委主动加压, 把土地流转工作提升到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高度去认识。在宣传发动中与农户算好四本账:一算经济账, 给农户保底收益加分红, 让农民包赢不输;二算风险账, 让农民不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 保障农民口粮;三算收入账, 让农民无忧无虑地离开田间进车间, 劳务创收不心烦;四算和谐账, 让农户放心, 自愿将承包地流转出来。土地的有序流转为股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抓好关键环节, 规范合作机制
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户承包土地流转模式,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保护农民长远利益。一是认真拟定章程。合作社采用土地资源、设备资产、技术、信息入股经营的方式, 实行多形式投资、多元化参股, 收益保底, 公平分配。二是实施土地评估。土地评估是股份合作的基础, 体现着每个成员的利益。评估小组由村民代表、农户代表和土地流转服务站工作人员组成, 根据流转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交通、水利、产粮水平以及土地可经营的承载能力实行综合评估。以政府绿色通道租地价作参考, 农民自报为基础, 区域性市场价格为指导, 打分计价。土地评估等级确定后上墙公示。三是实行保底分配。在土地流转中, 以参股土地保底分配与效益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让农民得益。保低收益金的支付有两种方式:现金支付的, 先给钱后用地;粮食兑付的, 土地产粮后付新粮。土地流出方按每个年度的稻谷时价, 可选择现金或稻谷 (就高不就低) 享受收益金分配。土地入股按流转协议保底分配后, 剩余部分的90%用于资产及其他入股的保底分配, 其余10%中拿出六成进行二次按股分红, 四成用作公积金或公益金。
2.3 创新合作手段, 增强发展活力
为提高土地合作经营效益,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合作社成立后, 将流入的土地拉框格方, 实施路、田、沟渠、水、田园绿化综合治理。争取项目资金, 建设优质粮和有机稻米种植基地。与省农科院、中国彩色稻米协会和安徽大学合作开发并建立了有机软米和彩色稻米育种基地, 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机+科技+加工+营销”的开发模式, 做到“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栽插、统一肥药、统一植保、统一质检、统一收储、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所产“黄金村”牌有机软米和彩色稻米, 生产过程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 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礼盒包装的有机软米和彩色米市场价卖到了40~50元/kg, 其效益是常规稻米的8~10倍。被评为中国海峡两岸农产品重点推介品牌, 江苏省、常州市名优农产品和消费者放心产品。
3 取得的成效
3.1 推进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
该村原有土地零星分散, 不连片成方, 并夹有荒沟, 不能适应机械化操作、规模化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 争取项目资金投入65万元, 对土地实行统一整理, 填塘塞沟, 增加土地面积1.73 hm2;为实施高效农业,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新建了小农灌站、机耕道和防渗渠道。经土地流转整治, 荒塘废沟变成田, 格田成方路成道。在此基础上, 建成独特区位的优质粮 (有机) 种植基地。合作社通过种植优质粮和有机软米, 亩产效益达2 238元, 比常规种植水稻亩均增收500元。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村投股领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收割机、中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植保机、烘干机、捆草机、秸秆制粒机等76台 (套) 设备, 与土地股份合作社联合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真正实现了“农民种田不弯腰, 运输不用肩膀挑”。
3.2 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黄金村通过组建土地合作社为壮大集体经济找到了新路子。村集体通过资金、机械、技术等参股, 2009年收益11万元, 2010年收益35万元, 2011年收益近60万元。
3.3 增加了农民收入
增收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核心。实行土地股份合作, 真正使土地变资产, 农民变股东。一是通过分红增收。农户在保底分配的同时, 还享受到二次分配。二是吸纳劳力务工增收。合作社成立以来, 支付劳务工资约1 1 0万元。三是劳动力转移增收。土地入股后, 劳动力得到充分释放。土地流转入股户中多数人外出务工, 创业就业。在家的农民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 发展家禽养殖。农民袋中有钱, 仓中有粮, 不种田的人也吃优质粮, 外出挣钱安心, 在家谋业称心。
3.4 增进了社会和谐
村两委成员经过合作社成员民选, 大多成为理、监事会成员, 他们了解党在基层的相关方针政策, 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有较好的发展思路。生产时节, 他们带头操作农机在田间干活;收获季节, 他们主动闯市场、跑销售, 做产品经纪人。他们将村两委工作与合作社工作同步研究、同步推进, 互有补益、相得益彰, 起到了农村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卖、保证群众有钱赚”的作用。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得到了增强, 村两委班子成员连续三届在海选中均高票当选。
3.5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在农民逐渐富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基础上, 黄金村通过多方筹资, 多元投入, 初步建成了自然生态优美、公共娱乐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的新农村。实现了“轿车开到家门口、农业机械到田头”的美好愿望, 做到了“种田不弯腰, 挖沟不用锹、粮草不用挑、吃水不用吊、做饭不烧草”。村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 享受着绿色的生态环境, 极大地提升了幸福指数。
4 经验与启示
4.1 加强组织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保障
黄金村的脱贫致富离不开一个好的“领头雁”和一支清正廉洁、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党员干部队伍。他们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 善于从本地实际出发, 把握农机化发展的机遇;他们会创业、懂经营、善管理, 能够把越来越多的群众领上了小康之路;他们是心系百姓的贴心人, 把改变落后面貌、群众满意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他们是村民信赖的当家人, 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
4.2 实事求是是建设新农村的法宝
改变农村贫困面貌, 困难重重。既要有高度的发展热情, 埋头苦干;又要坚持实事求是, 从本地实际出发, 用心巧干。黄金村人在谋划发展思路时, 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冷静, 不跟风, 不盲目, 从本村实际出发, 遵循市场规律, 维护百姓利益, 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
4.3 壮大村级经济实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正是随着黄金村集体财富的增加, 才使村民有了持续增加收入的稳定来源;正是依靠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 才使村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正是有了村域经济的扎实基础, 才使得村民自觉地把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之中, 衷心拥护村两委, 发自内心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 只有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 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4.4 建设新农村要以人为本
黄金村把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共同富裕转化为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创业富民、社保安民、文化育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当地百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
5 发展的困惑与建议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篇8
10月17日至18日, 江苏如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晓泉,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督导员张秀良带领调研组, 深入如城、郭园、吴窑、丁堰、雪岸等镇 (区、园) , 实地调研该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 该市各镇 (区、园) 将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扎实举措, 强势推进, 取得了显著成效。实地调研中, 调研组详细了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有效做法, 并针对发展中呈现的不平衡性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邵晓泉要求相关部门深入基层, 明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对症下药”;有效提升水面、土地、农产品、劳动力等资源的利用率, 镇与镇、村与村加强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借鉴, 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增强村级组织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篇9
1 泗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情况
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县各地日渐发展起来
全县共发展各类合作组织84家,其中:合作社45家,入社人数13800多人;协会39家,入会会员10300多人。按发起人划分,能人、大户带动型有38个,占总数的46%;农民服务部门带动型有23个,占总数的27%;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有12个,占总数的14%,乡村干部带动型11个,占总数的13%。年农产品交易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八集花生合作社、三庄华富蔬菜合作社、王集乐口福食用菌合作社等。
1.2 合作组织的发展由自发、无序性向规范性过渡
全县现有经工商部门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69个,该县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关于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管理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理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管理的问题,为其发展创造了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1.3 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逐步得到完善
互助互利的利益机制和民主管理的制度逐步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日趋紧密。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比较规范的章程和组织管理制度,“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得到较好体现。全县共有省级“四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家,市级“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家。
1.4 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并逐步向农资供应、科技成果广泛运用、农产品加工运销一体化方向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在服务内容中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33家,拥有注册商标12个。专业合作组织共计带动农户9.8万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30%。农民通过专业合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还通过盈余分配、股金分红、二次返利等,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不入社的农民增收20%左右。
2 泗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基层干部在研究“三农“问题,推动农民增收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侧重于招商引资,对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号召多,组织领导和政策措施不够具体、不够到位。有的乡镇干部认为兴办合作组织是农民自己的事,当旁观者的人比较多。
2.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区域不平衡
由于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各乡镇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快慢不一,强弱不均,有不少村仍为空白。农业产业化经济相对发达的众兴、八集、王集、高渡等乡镇,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而穿城、南刘集等乡镇则发展缓慢、数量较少。
2.3 经营性专业合作社少,中介性专业协会多
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个产业,而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级”,以松散型为主,对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有限。
2.4 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规范,活力不足,作用不明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专业、及时、有效的辅导和培训。基层干部不知道怎样创办新形势下的农民合作组织,现有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加之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
3 加快发展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3.1 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合作经济组织的思想认识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目前农村的小生产方式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竞争,已在多方面显现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仅从农民的角度讲,家庭制的分散经营,农产量小,商品化率低,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于自我消费;同时,农户生产条块分割,生产成本高,资源浪费与农业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即使农户有务农积极性,具备一定规模经营之条件,但又因信息闭塞,市场不明,出现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农业低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缺乏组织的小生产,农村经济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离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甚远。正缘如此,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三农”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2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如何保护影响面广且关系到广大农村稳定的弱势农业,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颗。政府应把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是出台更加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和实施方案。建议政府组织农、林、水、工商、税务等部门工作者,同县内外专家一起,探讨适合县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市场准入、组织形式、股金制度、金融政策、奖励制度等问题,形成共识,并最终转化为政府行为;二是政府扶持不宜“一刀切”。“扶大、扶优、扶强”是当今各行各业的一种普遍的政府行为,它容易“扶出”成效,但它忽略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当前泗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运南发展较快,而运北发展较慢。为此,在制订全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政策时,几个发展落后乡镇的扶持条件应同其他乡镇有别,适当降低标准。
3.3 重点抓好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和生产基地四要素建设
主导产业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柱,龙头企业是火车头,拳头产品是生命线,生产基地是依托。加强这四要素的建设,对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至关重要。一是对主导产业的建设应根据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本着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原则,加以精心选择。根据泗阳区域实际情况,可在特色蔬菜、食用菌、花生、水产、蚕桑等方面选择主导产业;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可以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也使“龙头企业+农户”这一组织形式得到升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三是合作组织要建立自己的拳头产品;四是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生产基地是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依托,生产基地建设要与主导产业的形成与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3.4 内外兼顾,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篇10
一、全市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 我市城镇集体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八大产业, 建设四大基地”的总体目标, 大力提升传统产业, 致力发展新型产业, 努力拓展第三产业,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1) 经济指标实现翻番。截止2010年底,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23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3.2倍, 年均增长26.5%;实现利税13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2.72倍, 年均增长22.2%;实现利润8.4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2.7倍, 年均增长22%。 (2) 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 以牛山煤矿年产120万吨扩能改造、坤达磁材有限公司1万吨四氧化三锰、城区植保厂工贸大厦为代表的矿井扩能改造、转型和三产项目共实施61项, 累计完成投资额17.8亿元, 对“十一五”实现翻番的贡献率达40%, 大大增强了我市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3) 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末, 我系统共有城镇集体企业95户, 其中规模企业24户, 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10户, 较“十五”末增加6户, 基本形成了以煤炭产业为支撑, 机械加工制造、新型建材、玻璃制品、啤酒饮料、电线电缆等行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4) 资源企业优势突出。“十一五”期间借助政策与市场机遇, 资源性企业的安全、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观, 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虽然只占企业总数的1 7.6%, 但贡献率却占到90%以上,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5) 营造环境应对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 于2005年9月和2009年5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 为改善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推动改革,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 全市城镇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属于粗放型增长, 各种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1、转型发展投资主体缺位。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理当成为转型发展的主体。各级城联社承担着系统协调管理职能, 无法承担转型主体责任;多数有投资实力的煤炭企业出于生产、建设、安全压力以及项目选择、人才储备等因素, 没有“精力”实现转型;地面企业大多处境艰难, 没有“能力”完成转型, 从而形成事实上的转型投资主体缺位。
2、资金项目对接困难。
调查发现, 有些企业有项目无资金支持, 有些企业有资金找不到项目转型, 有些企业有土地却苦于无资金和落地项目, 资金、资产与项目在对接中存在很大障碍, 直接影响了城镇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
3、转型发展步履艰难。
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 一些煤炭企业发挥资金优势, 积极进行地下转地上、一矿办一厂的尝试, 但遇到管理、技术、人才和营销等诸多困难问题, 转型效果不够明显。
4、体制机制运转不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镇集体企业在管理体制、产权关系、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突显, 各级联社集中财力上项目、统筹协调谋发展的传统优势受到严重制约, 亟待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转型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及发展思路分析
从国际国内和全省全市发展趋势看,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大环境总体十分有利。从外部条件看, 世界经济历经危机之后逐渐回暖复苏, 进入了新的增长阶段,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省最近又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标志着实现转型发展拥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市提出“十二五”期间“突出一个主题, 加快两大转型, 明确三个定位, 实现五个跨越”的总体思路, 将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扶持力度。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为我们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自身条件看, 经过多年发展, 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奋发努力, 全系统具备了实现转型跨越的实力、活力和动力。从实力上讲, 全系统“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长了一倍多, 发展水平多年位居全省各地市前茅, 许多煤炭企业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实力和企业管理经验;从活力上讲, 城镇集体企业通过深化改革, 积极理顺产权关系, 转换经营机制, 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从动力上讲, 全系统认真贯彻省市争先转型跨越发展精神, 人心思进, 人心向上, 形成了一心一意谋转型, 奋力拼搏求跨越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充分认识系统情况, 深入研究比较优势, 我们提出全市城镇集体经济“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突出一个主题—争先、转型、跨越发展;加快三个转型—体制机制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联社职能转型;实现五个跨越—从传统的集体经济向新型集体经济的跨越, 从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并举的跨越, 从小项目为主向大项目带动的跨越, 从招商引资向自主创新的跨越, 从管理型联社向服务型联社的跨越。努力实现“一个领先”、“两个翻番”的总体目标—继续领跑全省各地市城镇集体经济, 经济总量和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五年再造一个“新城联”的新格局。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l、确立实现转型发展的投资主体
面对全市城联系统的实际情况, 兼顾转型与发展是单个企业很难完成的, 要解决煤炭企业“没精力”, 地面企业“没能力”的问题, 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 确立转型发展投资主体。建议各级城联社设立联社—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层架构的转型发展投资体制, 城联社将联社经营性集体资产授权资产经营公司经营, 并对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及重大投资项目进行核准;资产经营公司对城联社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自主开展资产营运和对外投资, 重点对转型发展起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好项目进行投资, 同时整合系统内企业土地、区位、资源等生产要素, 按市场规则实现资本运作, 对系统内企业转型发展项目以相互平等的独立民事主体身份进行股权投资, 借款等;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 以好项目吸引资产经营公司投资, 力求双赢。建立这样的新体制,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制约我市城镇集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存在的转型发展投资主体缺位的突出问题, 从而推进我市集体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2、做好项目和人才储备
前些年我系统提出煤炭企业地下转地上, 一矿办一厂的思路, 一些煤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如城区七岭煤矿投资创办诺克制药有限公司, 泽州县天户煤矿投资坤达磁材有限公司, 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但转型的效果不够明显。究其原因, 缺少好项目和科技人才是突出的因素。建议市县两级联社筹建项目和人才库, 并与市项目库和人才库实现对接, 一方面为企业解决现有转型项目存在的人才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储备项目和人才资源, 为新上项目做好前期准备。
3、实现资本与项目对接创新
总体来看, 我系统科技生产力水平不高,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必须引进吸收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议: (1) 构建项目信息平台即网络信息平台, 沟通信息渠道, 优化吸纳环境, 减少资金项目信息传递障碍, 通过信息平台对科技成果转让、招商引资、技术推广、项目招标、企业及产品介绍等信息发布宣传, 努力实现项目对接。 (2) 协调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协调好项目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二者的关系, 主动与科研单位、高校、创投机构、大型国企等项目单位建立协调联络机制, 分类指导需方企业项目对接工作。二是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的关系。在大力引进、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的同时, 积极建立研发机构, 实现从招商引智向自主创新的跨越。
4、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煤炭产业转型
作为支柱的煤炭产业, 产业基础较好, 在实现转型发展中, 仍然要在煤上做文章, 继续发挥和依托煤炭资源优势, 以煤为基, 以煤兴产, 以煤兴业, 以煤促稳, 多元发展, 把煤炭资源优势变成创新发展优势。一是提升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水平, 力争“十二五”时期煤炭产能再翻一番, 做大做强煤炭产业, 发挥核心增长极的辐射作用, 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二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龙顶山、屯城等煤炭企业投资建设洗煤厂, 迈出了拉长煤炭产业链的第一步, 以此为基础, 全力推进煤化工产业向纵深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 精细煤化工;三是以防爆电机壳、煤炭掘进机、硬质合金刀具等加工制造为突破口, 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积极寻找适宜的新兴产业项目, 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从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并举的跨越。
5、优势互补, 非煤企业“退二进三”
全系统非煤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结构松散,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愈发显得势单力薄。有的企业有资金找不上好项目, 有的企业有项目没有发展空间 (土地) , 很多地面企业有大量闲置土地, 但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少数企业利用区位优势, 盘活资产, 发展第三产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这些新的探索, 为寻找形式多样化的转型途径提供了实践经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土地越来越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基本要素, 很多企业位于区域黄金地带, 区位优势明显, 要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 通过系统内外招商引资、兼并重组、联合、参股等方式。实现向服务业的转型, 重点发展以楼宇经济、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旅游、以及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 还可利用废弃矿井或停产企业厂房设施等, 开发工业景观旅游, 工业遗产博物馆等。这样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又能盘活资产, 保证原有职工分流后再就业, 使企业走上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
6、实现联社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篇1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73-02
一、经济新常态的由来
“新常态”一词于2001年由美国学者首次提出,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又给“新常态”划定了几个特征: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公共财政面临挑战等。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强劲态势,依靠基础投资建设、人口红利和出口加工拉动等积极因素,国内经济高位增长;到了2010年前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硬,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动力都在下降,但我国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发展。面对人口红利下降、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生态破坏、分配不均,以及国内外错综复杂、多重矛盾的严峻形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经济新常态的观点。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和全面改革等做了重要论述。归结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一是增速放缓,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平衡;三是政策新常态化,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情况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非常深远。大学应届毕业生应该审时度势,看清国民经济走势的风向标,做好就业准备。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公告称:2005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提供70万~80万个就业岗位;2013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提供15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这个比例,解决2016年将近780万个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要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并且鼓励青年学子践行李克强总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择业理念,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是艰巨的任务。
要做好“90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我们首先要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择业观,而后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才能得心应手。我们在四川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工医学科交叉型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2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将近八成学生不了解何谓“经济新常态”,也有65%的学生不清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GDP预计增速。因此,不难发现当今大学生大部分对宏观经济政策和走势是不甚了解的。然而,有高达86.3%的学生却又坚持肯定GDP的增速对大学生就业有莫大的关系,学生们认为经济运行与就业有影响,但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最向往的就业单位类型”的调查:近15%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70后”、“80后”大学毕业生择业截然不同,选择留在体制之内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是“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新动向;而选择“国有企业”的学生占31.5%,再加上15%“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学生,不难发现在经济新常态下,近半的毕业生会选择较为稳定的工作,“稳中有进”是新的动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总数的15%,较之以往5%的“自主创业”意向有大幅提高,这也源于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导向及国家创业政策、资金的帮扶,同时,笔者认为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启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挖掘学生潜能,“90”后大学生仍有强劲的创业动力。在“假设选择创业”的学生中,40%的学生首要考虑“资金”问题,35%的学生则在意“创意”问题,19%的学生首要担心“技术”层面的问题,个别学生认为需要首先考虑“经历”、“市场”、“人脉”等因素。由此可见,鼓励大学生创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而后要通过教育引导来挖掘他们的“创意”,最后在专业层面调动学校的有限资源来进行“技术”指导。
影响“90后”大学生择业的因素非常多,经过调查发现:“工资薪酬”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他们的期望起薪往往较高,忽略了企业薪资与雇佣员工能力之间的重要联系。其次,企业的“地域因素”也是大学毕业生较为在意的,毕业生会主要考虑与父母的远近、恋人的所在城市及北上广大都市等因素,往往更多是从情感的角度选择工作地域,却忽视了就业所在地的物价、房价、生活质量等现实因素,这也是学生刚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的常态化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提及现实的“生活成本”因素,这样毕业生才会全面、综合地去选择就业地域。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家庭因素和父母观点”,家庭、父母的观点强烈地左右着毕业生的就业观,这让笔者觉得很诧异。原因在于“90后”大学生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独立自主的意识较差;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更多心血的同时,也替孩子做了更多的决定。这三点重要因素左右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而对于是否选择一个企业,将近60%的学生最看重的还是“发展前景”,从宏观上来讲,学生还是更看重“前景”而不单单是“钱景”。
三、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复杂的经济态势和“90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新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指导工作要日益创新。
首先,在大学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尤其针对非文科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要让其全面学习宏观经济的基本常识,作为就业知识储备,使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形势、关注形势,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发展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经济社会的变革,对行业的前景要有清楚的认识,要知道宏观经济微小的调整,都会影响许多企业乃至于整个行业发展。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准备就业的学生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例如: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企业,在过去是井喷式发展,看似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政策导向稍稍转向,很多粗放式企业就面临升级或者淘汰的局面。如果大学生不审时度势、只顾眼前利益进入这些行业,那么有可能就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局面。
其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丰富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追求自己向往企业的同时,要给学生全面、综合地分析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等现实客观因素,不能让学生的就业观过于“理想化”。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天之骄子们一定要在“理想”和“现实”的综合考虑下,追逐梦想、开拓人生。
再次,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创新创业领域,在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要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尝试创新创业。同时,高校自身应尽可能地开放自己的专业课题,让大学生在其中寻找创新创业的突破点,集中高校有限的资源,从技术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使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最后,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以薪酬的高低来评判工作的好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一样能够绽放绚丽的光彩!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今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为应届毕业生灌输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动向,全面、综合地分析就业环境,理清毕业生的就业思路,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同时,探索、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最后,挖掘学生潜力,有条不紊地推进大学毕业生创业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淼,李云路,刘斐.“新常态”来源考[EB / OL].http://news.xinhuanet.com / fortune / 2014-05 / 28 / c_1110905132.htm.2014-05-28.
[2] 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7-17.
[3] 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4] 吴敬琏.努力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周刊,2015(4):18-23.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篇12
绥滨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地处三江平原下游黑松两江冲积平原地带。区域面积3, 335 平方公里, 下辖3 镇6 乡, 109 个行政村, 167 个自然屯, 全县总人口18. 8万人, 县属人口13. 34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9. 3 万人。县境内有绥滨、二九○、普阳三个国营农场。总耕地面积1, 302, 371 亩, 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绥滨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是黑龙江省36 个产粮大县之一, 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本地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 龙头企业“小、少、弱”, 产业链条“细、短、松”, 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 致使农产品长期处于卖原料的状况, 对农民增收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但受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影响, 引进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 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格局。
二是农户生产经营粗放,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 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 先进实用技术转化慢, 许多新科技停留在示范阶段, 农民掌握还很少。三是管理粗放, 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 造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
三农民自身素质偏低,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 大部分农民养成了离不开土地的习惯, 思温饱的多, 思致富的少, 比较安于现状。由于文化素质偏低, 又不懂技术, 外出务工找不到岗位, 在家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只能选择人人都会的、效益不高的品种, 市场意识的淡薄束缚了农民创业和渠道。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 不少原有设备也早已老化,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目标, 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五是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薄弱,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我县村级债务包袱沉重, 债务高达9900 多万元, 其中有一部分是欠个人的, 由于这些债务无法偿还, 既对债权人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也使村集体没有资金可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3 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3.1应争取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和加大补贴力度
建议国家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增加“三农”支出, 遏制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 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 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 提高补贴标准, 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 完善粮食流通供销体制, 加快农业保险业发展步伐。
3. 2 应重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要解决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一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要认真分析农产品价格形势和市场需求, 继续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转化增值、提高效益为重点,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继续引导农民增加水稻、玉米和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 同时, 积极发展烤烟、蔬菜、瓜果及小杂粮等经济作物种植。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 绥滨县的农业标准化程度还很低, 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 今后要严格执行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 确保标准化生产的顺利实施。积极组织申报农业标准示范县项目, 大力建设标准粮田。积极申报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和标识, 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发展。继续加大林区禁牧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两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 3 应加快畜牧业发展
继续做大做强畜牧主导产业, 突出发展奶牛和生猪, 大力发展肉鹅, 加快发展绵羊。按照“小规模、大群体, 规模经营抓大户”的经营思路, 实现畜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重点实施畜禽品种改良, 标准化饲养, 科学防疫, 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 4 应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继续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和扶贫开发转移培训, 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宣传好发展打工经济的典型, 采取长期转移、短期转移、季节性转移、县内外转移和国内外转移等不同方式、不同地域的转移, 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大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联网建设步伐, 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务信息网, 搞好劳务对接, 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
3. 5 应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推荐阅读:
某区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5-23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1-14
关于民营经济工作的调研报告07-16
发展民营经济建议12-07
民营经济发展研究10-20
乡镇民营经济发展07-14
民营经济发展探讨10-15
民营经济发展分析10-17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1-27
推动民营经济突破发展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