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精选12篇)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1
一、上海地区产业总值概况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对促进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 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 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并在改革开放, 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上海力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的改善,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 (GDP) 16872.42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2009年增长9.9% (见表)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
“十二五”期间上海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3.3%;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完善, 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2010) ;2011年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信息网
二、上海地区产业结构布局
按照上海整体发展战略要求, 城市功能定位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和国际大都市, 需要形成和发挥 (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 的基本能力。作为国际经济中心, 上海在较长时期中必须具有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的有力支持, 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精深加工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 (见图) ;上海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绝不能在城市漂亮起来的时候过快地削弱制造业, 否则, 有可能会使经济发展缺乏资源的支持, 也会影响支持其他地区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源和设备, 影响全国整体经济实力;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需要引导国外大银行、大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地区性总部, 加强金融业和金融业连接国内外经济活动, 促进城市发展能力, 推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心形成和质量提升;作为国际贸易中心, 上海需要在保持相当规模制造加工能力的同时, 还需具备不断创造品牌价值的能力和相应的网络、展示、设计、广告等商务中介服务的能力, 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研究、设计和开发基地之一,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增强经济的外向性。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发展模式启示
上海的发展, 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可以为沿海经济的繁荣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利用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吸引外资, 融汇内资, 可以促进上海经济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 继而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由此可见,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 而是通过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就说明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先行性,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攻击性 (政府主导型) 的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必然要求, 由政府为主导积极推动的。借鉴国际经验, 采取政府主导推动模式, 有利于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地位, 加快我国主动参与经济金融股全球化的进程和金融业的分工, 提升综合国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要运用政府推动型, 并吸取自然推荐型的优点, 既要发挥上海本身和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 又要抓住机遇,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形成国家支持、地方推动、市场驱动三方面合力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武.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模式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J].山东纺织经济, 2006.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2
一、查帐征收户越来越少的原因
1、所有制结构变化。原来的企业以国有、集体为主,私营企业很少,国有、集体企业基本上为查帐征收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集体企业每况愈下,私营企业却日益壮大,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国有、集体企业越来越少,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就都昌来说,2008都昌地税有管辖权企业所得税纳税户126户,其中私营企业却有100户,占80,处于绝对优势。除了一些国家命脉相关的行业客观需要国家垄断以外,其它现存的国有、集体企业也正在逐渐被私营企业赎买,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私营企业牢牢占居主导地位。而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基本上是小规模、技术含量低、管理模式单一,税务机关对其的管理也趋于简单的核定征收。
2、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是核算水平低。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私营企业大多起点低,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式的,工艺简单、粗糙,技术含量低,缺乏做大、做强、长远发展的可行策略,就免不了存在短期行为,大多财务核算要求很低,无法达到税务机关查帐征收的要求。二是成本因素制约。由于信息的快捷,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按查账征收的一套操作,除增加人员成本外,主要的还是要增加材料等费用的成本,规模小的企业总觉得有点得不偿失。三是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少数高利润行业还担心暴露了行业秘密,如初期的房地产行业,都不愿查帐征收。
3、税务机关的原因。一是核定征收简单易操作,少数税务机关及其人员图省事,不注意引导纳税人规范帐制,健全核算。还存在极个别的为完成收入计划,有意压制的现象。二是税务机关服务存在不到位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而另一方面涉税审批手续麻烦,各种税务检查重叠,企业疲于应付。
二、查帐征收户越来越少的危害。
1、制约了企业的壮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速度。由于绝大多数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建立在查帐征收基础上的,从而许多企业由于是核定征收,造成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享受不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愈发展不起来,就愈不可能提高核算水平,这样势必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制约企业的壮大,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
2、影响了税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大家都知道科学化、精细化是建立在一些财务数据之上的,由于企业没有科学的财务核算,从而使得一些税务管理的财务信息无法采集,这样就更没办法有效地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纳税评估无法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无法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这样只会增大税务人员的量,提高税务管理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税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3、不利于税务管理部门的决策。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核算水平不高或是不能正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税源管理所采集的数据可信度差,税源管理只能停留在粗线条的水平,无法定量,从而税源的分析和预测、税收计划的制订和分解都无法求精,不能为税务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提高企业所得税查帐征收户比例的对策。
1、加强宣传。既要宣传好国家有关鼓励企业查帐征收的一系列政策,又要宣传政策落实的具体办法。税法宣传不能满足于税收政策讲解下去了,而是要考虑纳税人是否知道要如何操作?怎样才能达到查帐征收的几个条件?纳税人是否熟悉其所从事的行业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国家鼓励发展的有哪些产业?哪些产业是国家限制或禁止发展的产业?从而纳税人,能恰当地选择其发展方向和挖潜从何处入手?
2、转变观念,改善服务,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要有税收优惠政策不有效地贯彻也是失职、也是收过头税的观念,在落实中不断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的感染力。对一些行业的企业,国家对其成立之初都有一定期限减免所得税的鼓励措施,税务机关要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思想,主动出击,指导纳税人办好相关减免手续,使之及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改善服务、简化程序。税务部门应坚持把“三个服务”作为税务永恒的主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兑现服务纳税人的各项承诺落到实处,树立和谐诚信的税收理念,优化服务,提升税务服务的水平,除了要强调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外,还应进一步优化服务的流程和简化手续,精简“表、证、单、书”,减少涉税审批手续和环节,提高办税效率。
3、积极引导查帐征收。在中,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纳税
人提高核算水平,对符合查帐条件的,坚决不得搞核定。新成立的企业,可先让企业偿试查帐征收,对原有企业,甚至可以引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那种纳税辅导期的做法,可对具备一定核算条件的企业实施一年的纳税辅导期,由税务机关派员定期对其帐制、核算、纳税申报等情况进行辅导,一年之内达到查帐征收条件的,立即转为正常查帐户。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程度;幼教师资;资金支持;优惠政策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人们往往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提高经济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这样往往就会忽视当地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教育,如果幼儿在初级阶段就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会对孩子的将来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其今后的教育行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研究中,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分布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是农村,这些地区由于地形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因素,经济难以发展,最后在经济落后的影响下,幼儿教育水平也严重滞后。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现状
1.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严重缺乏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待遇不高和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在这里工作,尤其是女教师更加不会选择在这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进行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严重缺乏的现状。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得众多的幼儿难以得到关注和培养,这样就失去了起步的优势。而如果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将会对幼儿教育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所以说师资力量的缺乏将会成为阻碍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
2.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素质不高
由于受到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教师资的专业素质并不是十分的优越,这就导致了教师自身缺乏专业性和经验,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和进步。因为当地经济的限制,使得当地有关教育部门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教师的支持工作,这样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教师的学习和进步,长期下去深受其害的还是当地的幼儿和学生。所以,面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素质不高的问题,必须及时处理,才可以避免更大危害的发生。
3.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缺乏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教师资建设还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因为当地的经济不发达,就不会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援当地的素质教育,从而也就不会给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而且根据对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调查,资金的缺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没有资金的支持任何改革与发展都难以进行,所以说,要想更好地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发展现状,就必须要从教育资金的投入与引入来着手,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问题的有效改观。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发展策略
1.政府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建设的资金支持
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发展问题的解决,首先就要充分依靠政府的力量,因为教育是国家的重要事业,只有国家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目前部分地区因为经济不发达而落后的教育问题。政府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包括改善教师的待遇问题、生活环境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等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的根本性转变。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幼儿在起始阶段接收了一个良好的教育,这样就可以促进当地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良性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改变当地的教育和经济现状。
2.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素质培训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教师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培训机会,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素质培训的支持。首先,当地政府要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减轻当地学校的压力,比如政府提高津贴补助等等;其次,学校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获得当地的一些企业或者是引入型企业的帮助,从而更好地为教师的素质培训服务;再次,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教育人士开展一些公益性的讲座,这样既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增长知识,同时又能节省教育投入。
3.国家制定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从业的优惠政策
面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教师资问题,国家还要给予大量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例如在教师的生活上给予足够的津贴,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基本的生活负担问题;国家还可以帮助学校进行改革建设,提高学校的服务设施,增加一些图书或者是智能开发性器材,这样就可以促进该地区幼儿教育的完善与发展。除了这些,国家还可以培养一批专业的幼儿教师,然后到这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进行支援建设。
总之,本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教师资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希望可以结合实际来更好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教师资问题,促进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湘萍.浅议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教育[J].甘肃教育,2010(9).
[2]许志勇.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1(1).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4
1 现状
1.1 数量
按《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暂行标准》[1]确定乡镇卫生院每千服务人口1.0~1.5人员定标准,该地区在扣除离退休和富余人员后,每千人口实际卫生人员为0.88人(含各级专业人员)。村级卫生人员仅为0.84人,由于待遇低下呈逐年递减趋势。每千人口实际卫生人员低于省颁标准,与比较发达国家每千人口拥有医师2人[2]相比差距更大,卫生人力短缺是制约乡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计划经济和改革初期,乡村卫生离退休人员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离退休和富余人员与在职卫生人员比为1:4.10,费用支出占卫生经费支出的12.51%,这部分支出既消耗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又造成了形式上的资源过剩。
1.2 结构
1.2.1 年龄结构。
合理的年龄结构应为两头小中间大,既有助于发挥不同年龄卫生人员的长处又能保持人力资源的延续和稳定。该地区卫生人员趋向大龄化,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卫生人员占人员总数的46.71%,其中年龄50岁以上的卫生人员占17.32%,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则占22.52%。年龄梯队缺乏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不利于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与稳定。
1.2.2 学历结构。
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拨款少,收入低,吸引不来和留不住高学历人才。学历结构中无学历(师傅传带、在职培训等)和中专学历占81.04%为主要群体,大专学历则占17.10%,本科学历只有1.86%。村卫生室几乎全是中专学历或无学历卫生人员。低学历结构直接影响到乡村卫生服务质量。
1.2.3 专业结构。
卫生系统中不同的专业人才提供服务的侧重点不同,只有各类人才比例适当才能形成优质的卫生服务。该地区卫生人员医学专业占78.01%,中医中药专业占15.30%,药学专业占3.51%,检验专业占2.01%。缺乏公卫、口腔、营养、生物医学工程和卫生管理人才。医疗是财政拨款外的主要收入来源,重医疗轻预防很难抵御传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护士与医生的比例为1:3.50,与国家规定1:1的比例[3]相距甚远。
1.2.4 职称结构。
世界卫生组织对中等发达国家三级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定为1:3:1。卫生部对我国三级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定为1:1.7:1[2]。该地区卫生人员高级职称占1.01%、中级职称占23.05%、初级职称占38.13%,主要由师、士级人员构成,初级占卫生人员1/3强。可见,由于城乡差别吸引不来和留不住人才,乡村卫生服务处于绝对弱势,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的原因之一。
1.3 分布
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不仅在发展中的国家,在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2]。而该地区卫生人员主分布特点是县级较强,乡镇弱,村级更弱,边远贫困山区最弱。处于卫生服务网底的村卫生室普遍存在医疗设施简陋,人员少(1~2人)、诊疗质量差的现状。村卫生人员除了诊治一般常见病外,很难应付危急、危重病人和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在边远贫困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看病更难,资源分布极为不合理。
2 分析与建议
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卫生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受制于经济、体制和培训三因素。
2.1 经济
经济与卫生事业是辨证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为国民健康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健康的国民对经济的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对卫生投入有限,只能依靠医疗收入来维系人员工资,而收入少的工资则无法保证,造成人员加速向外流动。乡村卫生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比城市卫生人员大,但收入却没有城市卫生人员高,导致卫生人员流向城区,以寻求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少数卫生人员在经济收入和医疗风险的双重压力下,则选择放弃医疗职业,而另谋生路。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体制根本留不住人才。由于投入不足,卫生人员的养老缺乏社会保障,严重地挫伤了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国家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应拓宽筹资渠道,提高乡村卫生人员的待遇,健全乡村卫生人员的养老保障机制,稳定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乡村卫生服务事业。
2.2 体制
合作医疗改革一波三折,没有形成稳定的管理体制和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上经济原因,乡村农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乡镇卫生部门体制僵化,存在着管事不管人,无奖惩措施和激励机制,在用人方面存在着领导意愿和行政指令。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改革人事(按需设岗、因岗聘人、竞争上岗)和分配(岗位、绩效工资与考核挂钩)制度。允许长期在乡村工作中专学历的的卫生人员晋升副高职称,对边远山区卫生人员的晋升应放宽对外语和论文的要求[4]。
2.3 培训
通过培训在职卫生人员,特别是长期坚持乡村卫生服务的一线人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有计划的安排到上级卫生医疗部门学习,鼓励年青的卫生人员参加高等医学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加强城市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于乡村并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等措施[5],发展、稳定和提高乡村卫生人员的技术力量,尽可能实现卫生技术人员本土化。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沈金生.湖北省农村卫生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财政与发展,2006,7:7.
[2]胡浩波.卫生事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86-92.
[3]郝如敏,邓书林,孙胜利.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和中等卫生职教发展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6(4):116.
[4]陈资全.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7):6-8.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篇5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掀起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高潮,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最近,我对太和镇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的调查。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
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销售收入完成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
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
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
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
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校本研修 小学 农村教师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04-03
在当前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无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师科研能力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最主要还得立足于自身现实状况,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基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无法脱离学校的环境。因此,笔者认为,要以校本研修来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其前提是必须正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现实状况。下面我们试着以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中心小学为例展开分析。
一、制约农村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罗平镇中心小学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21年,前身是诚正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人文环境。
罗平镇中心小学下辖29所完小,幼儿园3所。总的来说各完小具有“点多、线长”的布局特点。“点多”是指全镇小学及幼儿园学生6 694人,分布在29所学校,人数最多的学校有1 100多人,人数最少的有150人;“线长”是指距镇中心500米的学校有2所,距镇中心最远的学校有近20公里,最东边的学校与最西边的学校相距30多公里;全镇小学教职工402人,其中公办教师362人,代课教师40人;男教职工175人,女教职工227人;小学高级教师267人,大专以上学历350人,党员52人,完小校长(园长)共32人,其中女校(园)长5人。这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就读问题的解决,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管理者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但是现实状况仍然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状态和生存情况大体相似,因此罗平镇中心小学在以往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代表着目前农村学校在研修过程中存在的共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
目前,该中心小学学生共6 649人,教学班共187个,师生比例失调,使得一些在岗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地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上岗适应和在职提高。上岗适应对于农村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农村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学生,该校有40%左右的学生都是隔代管带,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一些学生的父母往往外出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有一些还寄住在亲戚或邻居家。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感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需要教师加以关注和帮扶。一些本该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现在却转嫁到学校和教师身上。那些刚从城市大学毕业走向农村的年轻教师往往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这种“上岗适应”。此外,农村教师由于在职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科研能力往往停留在职前教育水平。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研水平低
农村小学的教研活动往往缺乏相应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研指导上,不怎么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教师之间的互动,只是由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教研员说什么,其他人就做什么,而教研员自身水平似乎也不是在这个教研组就真正“高人”一等,因此大家对于存在问题的交流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合作和探讨无从谈起。
(三)农村小学教研氛围差
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单纯为教研而教研,大部分时间讨论的更多的是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增减,至于说课、听课、评课中那些有研修实效的,如对“同课异构”这样的研究主题往往缺乏讨论,因此教师对教研活动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二、校本研修对于提高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意义
校本研修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对于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农村教师不重视自身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由于教师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而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最主要还是源于自身的需要,而非外界的要求。而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又往往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农村教师真正的需求。校本研修则比较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尊重教师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在研修之后能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有很多,但校本教研修仍具有不容忽视的优点。校本教研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打破了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往往采取封闭、单一教研模式的局面,展现的是一种学习型的教研团队的建设,在这个团队中,大家能平等、和谐地交流自身在实践中的知识,分享自身的教学工作心得与体会,从而不断加快自身的专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不再完全由职前培养因素所决定。
(三)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农村学校,部分教师工作态度并不端正,不会认真备课,也不会对教学内容做较为深入的了解,至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们也不愿意去接受,一旦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他们就会对学生进行一些不恰当的惩罚。而这些惩罚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校本研修让教师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这将有利于他们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所持态度
通过以往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的了解并不深,他们大部分人认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应该是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至于教师则应该不是研修的主体。这种观念的形成最主要是跟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有关,周围的研修氛围不够,无法激发他们的教研热情。教龄越长的教师越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补充,这说明目前城市学校对于先进的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已经使得农村教师感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他们希望校本研修的内容能更切合实际,多开展一些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满足他们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如果学校的培训课程需要他们另外支付学费,他们往往会缺乏学习积极性,或者干脆放弃了事。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教师对校本研修有期待,这是积极的信号,但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师待遇低,教研氛围不够,再加上校本研修的内容与他们所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使得他们对于校本研修仍然缺乏积极性。
四、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
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可以进行探索的空间很大,不过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校本研修的实效引起重视。农村学校的突出问题是整体师资水平不高,由于自身财力有限,也无法将教师送到发达地区去培训。因此我们还得从学校实际出发,做到校本研修“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强调专家引领,邀请专家开设教育教学讲座
目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师范类专业,培养的方向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这些高校研究者能为农村学校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而高校研究者也希望一线教师能够把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实践。因此当罗平镇中心小学邀请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时,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表现得非常乐意,中心校与高校之间的这种合作对于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是有益的。
除了重视“请进来”的形式,罗平镇中心小学也坚持“走出去”。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科教师走出农村乡镇,到其他优秀学校去观摩、学习,开阔教师的视野。
(二)重视活动引领,在积极探索中求发展
1.我们可以让这些成片的学校集中在一起备课;其次就是分科进行,不同学科教师在教研组带领下进行,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实行点名制,由备课副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的考勤,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不得无故缺席或请假,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一天向备课组组长请假。将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奖励在校本教研中表现优异的教师。集体备课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成效。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做到“三有”,即有讲稿、有讨论、有记录。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该年级科任教师写初稿—主备人发言—集体讨论—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2.开展“快乐、高效”示范课以及同课异构公开课
罗平镇中心小学在开学预备周,就已经拟定本学期上示范课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自然也会精心备好课,上好优质示范课,共同推进“快乐、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该校还开展同课异构公开课,即让中心校教师与片区小学相同年级、学科教师各上一节内容相同但教法不同的课。课后,学校会分科组织进行“快乐、高效”课堂专题研究。学校重点落实“让100%的学生掌握80%的知识,让80%的学生掌握100%的知识”,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召开学科“快乐、高效”课堂教学讲座,分科开展“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等活动。
(三)建立“3+2”工作模式,使校本研修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所谓“3+2”工作模式,是指中心小学校本部各学科教研小组挂点三所好的学校和两所差的学校,以抓好两间差的学校为重点,同时兼顾促进三所好的学校,尤其对两所差校进行质量“三包”:即包教师成长、包教研工作的有效活动和包教学质量的提高。罗平镇中心小学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中心小学校本部各学科教研小组的帮扶,做到情况明了,对差校的薄弱点要有准确的了解,针对实际情况,拟订好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工作步骤。明确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按计划逐步解决。
2.在帮扶过程中,做好帮扶工作内容记录、工作过程记录、被帮扶教师的成长记录、学生成绩提高记录,并写成工作总结,以作述职汇报。
3.各小组与挂点学校领导做好沟通,召开双方见面会,明确帮扶任务与帮扶方案,共同协作,搞好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4.各小组自定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以成绩为依据进行评价。
5.帮扶成果以期末或学年考试评测来验证,教师成长以抽测听课来验证。
(四)培养名师,形成名师工作成效评价激励机制
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的情况下,要利用校本研修打造本校名师。为此,罗平镇中心小学成立名师工作室,制订名师工作计划。名师开展“师带徒”活动,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听好他们的教学过关课,促使他们改进教学。构建名师工作成效评价激励机制,每次开展活动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金,并在期末综合评价工作成效。
罗平镇中心小学在校本研修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有一批教师已经成为学校名师,他们将来亦有希望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农村教师教育观念上的改变以及对校本研修始终保持积极态度,都需要时间上的积累。竞赛引领、评出奖项、给予奖励只是短暂的效益和利益的驱动,只能算是一项短期的措施,农村教师无疑更需要在被尊重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唯有得到尊重,他们才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热情,继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此,我们将继续探索校本研修这项工作,争取为农村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本文系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研究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以罗定农村小学为例”(编号:2013G12)阶段性成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以罗定农村小学为例”(编号:KY2014A006)阶段性成果。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7
1 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 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 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 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平均水平的1.6倍, 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 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 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众所周之, 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 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 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 快速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 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其他各个地区, 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1.2 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很明显, 我们国家中部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东部而言要弱些, 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2%, 为全国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 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3元, 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1.3 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部而言要弱些, 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3%, 为全国创造了21%的地区生产总值, 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65元, 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仅是平均水平的0.61倍。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100元, 在全国最低。
1.4 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是我国的老的革命根据地, 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4%, 为全国创造了9%的地区生产总值, 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00元,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稍高一些, 在四大板块中排名第二。
2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一直在朝着高速度化的发展模式努力, 由于所处的时代性, 借助着改革开放的热潮, 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上海的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这种发展模式也演变成为了其他国家和城市学习的超越型发展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上海的发展已经区域一种饱和的状态, 如何审时度势, 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化, 上海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也受到了动摇。为了让上海保持和提高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竞争优势, 必须对战略进行调整。在上海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过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外部的延展性, 强调发展框架完整性, 注重基础开发和速度性, 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强调战略目标的创新性, 将发展重点放在城市建设的内涵, 整体功能和提升发展品质上面, 也就是要将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作为战略规划的亮点。
2.1 认真贯彻“两个第一“思想, 推动经济增长
从改革开放至今, 上海一直采用的高速度超越型经济发展模式, 给上海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将上海推动成为链接世界经济发展的枢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上海的世界经济地位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因此, 要想进一步的提高上海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 必须要快速的由初级发展要素导向, 投资战略导向过渡到创新导向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上海的投资增长模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下跌动, 然而却无法改变整个经济发展状态, 当前上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步向创新导向型发展过渡, 因此要牢牢的抓住机遇, 利用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上海的综合经济竞争实力。因此就要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 与此同时要完善和调整经济结合和产业格局, 这就需要认真落实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注重人才培养的思想, 因此, 在上海实行创新式经济发展模式的重点应该加大对制度的完善和调整上面, 而制度的完善主要从加快建设区域化经济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上面。
2.2 认真落实和贯彻五个统筹思想
要想实现创新式经济发展战略, 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五个统筹思想。首先必需准确的处理好五大关系和五大格局。也就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要求, 合理规划好自身经济发展与为全国经济发展服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位全国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不断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速度。尤其要注意的是,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典范城市, 必须要认真自觉地消除行政性区域的发展阻碍, 促进全国各个城市协调快速发展的经济格局。根据统筹发展的观点, 就要求上海在发展城市区域经济和功能优化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好和提高郊区实力, 形成城乡一体化共同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2.3 深化改革, 强调创新
上海要实现和发展好创新式经济发展模式, 必须不断的深入改革, 强调创新。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与时俱进, 不断加快市场化进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更要认真落实和处理好政府机关单位、企业、中间各个组织关系以及市场经济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 形成科学化信息化的的市场经济发展系统。当今上海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由投资战略型转向创新式经济发展模式, 立志巩固上海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枢纽地位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因此必须要把握好机遇, 不断的深入改革, 在精心的部署上, 力争率先成现代化发展模式, 从而带动全国现代化经济产业格局的形成。与此同时要彻底清除经济转变模式过程当中造成的阻碍增长的因素, 最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改革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4 重视教育, 认真贯彻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的上海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注重全市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达成科教兴国的战略共识。根据上海经济的发展特点, 结合实际情况, 在认真贯彻和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的同时, 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鼓励发展好创新式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要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做好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作, 使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平衡, 提高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从而使我国在世界上更好的立足。然而经济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快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显得艰辛而漫长, 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努力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国成.上海城市集体所有制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J].社会科学, 1980, (1) .
[2]陈坤龙, 马修平.向浦东广阔地区发展[J].社会科学, 1980, (5) .
[3]胡乃兵.计划比例与调整[J].教学与研究, 2010, (2) .
[4]梁梁, 吴文谋.城市综合协调发展的PC-AHP决策方法[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1990.
[5]张波, 张学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 2000.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8
一、关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概念
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组合概念, 是“专业技术”与“人才”的结合。
专业泛指各领域所特有的系统性的专门知识;技术泛指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泛指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专业技术”是把专业与技术相结合、相统一的概念, 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 它还有新的质———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专业技术活动、专业技术事业。
关于人才的概念, 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提出人才概念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三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由此, “专业技术人才”可界定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在为专门领域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专业技术人才在一个国家、地区、组织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才战略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 要实现经济上的飞速发展, 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因此,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各个地区、组织的重要任务。现以贵州省为例, 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阐述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二、贵州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2010年贵州省统计年鉴统计, 至2009年, 贵州省事业、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58.82万人。按专业分, 工程技术人员6.23万人, 农业技术人员2.6万人, 卫生技术人员7.45万人, 科学研究人员0.15万人, 教学人员37.11万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 高级技术职称3.37万人, 中级技术职称17.29万人, 初级技术职称34.00万人。按学历分, 大学本科以上14.95万人, 大学专科27.37万人, 中专以下16.32万人。
从总体上看, 贵州省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观初步确立, 专业技术人才政策不断完善, 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素质明显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环境改善, 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但贵州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全国还有较大差距, 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三、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特点及问题
贵州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较小, 整体素质不高, 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 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结构上的分布不均衡。
从人员素质分布看:到2009年, 按职业技术职称高、中、低来分, 其比例分别为6∶32∶62, 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1038∶52相比, 相差-4∶-6∶10, 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急需提高。
(二) 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上的分布不均衡。
从地区分布看: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越好的区域专业技术人才越多, 反之越少。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在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 而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三) 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上的分布不均衡。
传统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均拥有较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则较少。
(四) 专业技术人才在学科上的分布不均衡。
从学科分布看, 科研机构重点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其次是农业科学, 只有很少的科研机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发活动。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按学科分布的情况有所不同, 其中第一仍是工程技术领域, 第二则是人文社会科学, 再次是医学。理工科领域人才占主体, 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相对不足。
(五) 专业技术人才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不完善, 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和使用的行政化尚未完全消除, 专业技术人才自由流动和自主就业创业能力较弱。少数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率偏低, 专业技术人才价格与专业技术人才价值背离问题还较为普遍。阻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六) 专业技术人才载体在承载吸纳人才上功能较弱。
贵州省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且分散, 产业集聚度不高, 产业链不长。非公有制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竞争中出于劣势地位。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层次不高, 在全国的知名度偏低等, 客观上造成了贵州对专业技术人才, 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造成专业技术人才载体承载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
四、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策与措施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不对称, 是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也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面对未来, 我们只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 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 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特定的产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 是由相关社会主体如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 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 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为载体, 加快专业技术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建立在依靠专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及人才资本的基础之上, 并由此建立专业技术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机制, 让专业技术在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 实现包括人才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的共同增值。
(二) 加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 优化创新专业技术队伍
1、“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用“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观念, 打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制定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 给予用人单位引才的主动权, “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造就领军专业技术人才, 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寻求突破。
要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需要, 区分不同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在选拔评价、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 鼓励支持促进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
3、开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 特别是开发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
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探索建立公共实训平台, 可按照“企业+学校”的培养模式, 按照“政府引导、行业协同、市场运作、社会力量主办”的路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提高人员的技能化水平, 培养掌握“新、特、绝”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
4、引进急需专业技术人才, 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按照引才和引智并举, 重在引智的原则, 吸引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创业和就业。可以专业技术人才租赁为依据的“委托派遣”、以知识技能互补为依托的“顾问兼职”等多种引智方式, 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三) 加强教育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统一, 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
1、狠抓高等教育质量, 培养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的后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教育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高等教育是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输送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进一步转变高职高校的办学思想, 调整专业结构, 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考核体系与相关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结合起来, 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结合起来。
2、建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紧密协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联合, 共同组建队伍, 实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社会共享与优化配置。科研机构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直接参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 联合培养学生, 高校教授可参与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充分利用研究机构的专业技术资源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3、发挥高校作用, 加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 培养所需专业技术人才。
各企业可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 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协议, 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即高校依据企业提出的用人标准以“准就业”的方式培养实用专业技术人才。这样不仅解决了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问题, 也解决了企业找不到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适用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
(四) 加强制度创新, 营造良好环境, 用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1、改革专业技术人事制度, 保证用人单位自主权和专业技术人才自主择业权。
建立体现“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宏观指导”特点的新型专业技术人事各类制度, 用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形成专业技术人员能进能出, 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升能降, 人尽其才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专业技术人员勇于创新创业的管理制度。
2、建立和完善向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
根据按岗位定薪、按任务定酬和按业绩定酬的原则, 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基金效益直接挂钩。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 向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 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
3、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评聘办法,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评审模式。
应打破身份、所有制、地域、岗位、系列等限制, 实行评聘分开, 建立科学的评审模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将申报权交给个人, 评审权赋予社会, 聘任权还给单位, 取消专业技术职务的指标控制, 由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 按国家确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 自主设置岗位。
4、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
建立协调、多元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体系, 广泛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5、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大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
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拓宽公共服务内容, 创新公共服务方式, 增强公共服务职能, 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 大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宽松、和谐环境, 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全部才华、努力创新创业。
总之, 面对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社会新特点, 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能获得发展, 只能走发展知识经济这条路。要发展知识经济, 就必须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先导。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树立正确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新理念,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营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才能推进落后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徐筑燕, 唐正繁, 单晓娅.工业强省战略知识读本[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2.3.
[2]王兴骥.贵州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10.
[3]胡君辰, 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7.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鲁东大学、烟台大学、烟台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工商学院、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分校等8所高校在校学习的大学生800人。其中男428名, 女372名。
2. 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 数据经计算机的常规统计处理。发放《胶东沿海发达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共800份, 回收800份, 有效回收率100%。剔除异常问卷15份, 有效问卷785份, 其中男生415份, 女生370份, 有效率98.12%。
二、胶东沿海区域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
据表1显示, 高校大学生总体上对体育消费的态度是积极的, 体育消费已普遍被大学生所接受。对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认识比较全面, 认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丰富业余生活、缓解精神与学习的压力, 还能防止疾病、增强体质、获得身体健康。他们对“花钱买健康”这一观念的认可度较高。认为体育消费非常有必要占48.92%, 一般占42.42%, 没有必要占8.66%。
2.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调查显示, 强身健体是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首要动机, 男、女之间体育消费的动机没有明显的差异, 主要集中在强身健体、减肥塑身、兴趣爱好这三个方面,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96.31%、81.02%、57.32%, 结果见表2。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功能给予了积极地肯定。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仅仅是为了身心健康, 同时也是为了能有一技之长和多掌握一些体育知识、体育技能, 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 为自己将来能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这一动机占10.45%。另外27.77%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交往”这一动机, 说明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追求时尚、社会交往是体育消费的高层次动机。
3.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
由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仍然以物质型消费为主。运动服装、鞋、帽占99.36%;运动饮料、保健品占98.72%;体育报刊、杂志占96.30%。从体育消费结构上看, 低年级学生偏重于实用, 主要用于购买运动服装、运动鞋, 这与体育教学中对服装的要求有关, 而高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层次有所提升, 用于购买体育器材、报刊、图书、音像, 参加体育技能培训班和观看体育比赛等比例明显增加。在走访调查中得知, 学生对社会经营性体育场 (馆) 及观看高水平比赛都较有兴趣, 但由于收费较高, 自身经济能力有限, 大部分学生满足不了这些消费意愿。
4. 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形式
调查显示, 目前胶东沿海区域高校大学生参加健身活动项目呈多样化, 体育活动内容比较广泛, 排序依次为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跑步、健美操、街舞、跆拳道、武术套路及武术散打。最受欢迎的是街舞占总调查人数的59.10%, 男生比较喜欢的项目有篮球、跆拳道、武术散打, 分别占88.67%;83.13%;78.07%。女生比较喜欢的项目有健美操、羽毛球、街舞, 分别占94.59%、94.05%;94.05%。这表明,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活动项目选择上具有性别特征。男生仍喜爱对抗性、竞技性强的项目, 女生则喜爱没有对抗性且运动量小, 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的项目, 详见表4。
三、制约胶东沿海区域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1. 学生的可支配费用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由表5可以看出, 胶东沿海区域的高校大学生每月支付的生活费用大部分在300元~600元之间。由于学生空余时间不充分、社会经验不丰富, 勤工俭学的学生相对较少, 而且所得的收入偏低, 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沿海城市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 受自身消费水平的制约有91.08%的学生表示经济能力有限, 见表5。
2. 体育设施提供服务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由于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 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 从而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 有58.98%的学生认为体育场馆、设施的缺乏是制约其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体育场馆、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 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 调查中有86.62%的学生认为场馆、设施收费过高见表6。
3.学习压力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本科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看到自己的师兄、师姐们穿插在就业的狂潮里, 由于学历达不到屡屡碰壁。他们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就业和生存的压力, 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 占被调查人数的72.73%, 见表6。
四、结论及建议
“健康第一”的思想已逐步深入人心, 大学生对“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持以积极的态度, 体育消费已普遍被大学生所接受。
强身健体、娱乐休闲是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 追求时尚、社会交往是次要动机。
经济条件是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政府部门应相应地出台一些相关政策, 以保证观看体育赛事时各场馆的门票对学生可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学校的场馆应尽可能地低收费, 以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负担消费的良好的健身环境。
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仍然以物质型消费为主, 学校应加强其社会教育中消费观的教育和消费行为的引导。
加强对高校各级领导的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利用社会投资, 大力兴建体育场馆, 通过相关政策使体育活动有偿化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华王进:珠江三角洲居民体育消费的阶层分析[J].体育学刊2007, 14 (8) :43~46
[2]黄允政: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1 (3) :39~47
[3]曹兴国: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调查与分析———以沈阳市高校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7 (6) :64~66
[4]宋亨国王亮:广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2) :23~31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 篇10
黑龙江省共有国家一类口岸25个, 其中对俄边境口岸15个。近几年来, 黑龙江省对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达2400多个品种, 注册对俄边贸企业3276家。“十一五”期间, 经国家批准全省在俄注册企业累计达264家, 总投资额24.45亿美元。全省共实施对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项目195个, 合同金额8.02亿美元, 实际外派劳务人员2.34万人。全省口岸累计完成过货5619万吨, 出入境人员2924万人次。
目前, 黑龙江省初步建设了以俄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境内产业园区和以对俄出口为重点的工业生产加工基地产业基地。建成了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互市贸易、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等跨境园区。建成境外能源、原材料、境外农产品等产业基地和乌苏里斯克康吉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 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已有来自浙江、福建、黑龙江省的近20家企业进入合作区开展生产经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各项建设已全面展开, 已有20多家境内外企业确定入区投资。成为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沿边开放的示范区。
据哈尔滨海关统计, 2011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对俄服装及其配饰出口总额为12.6亿美元, 占其服装及其配饰出口总额的46.9%。俄罗斯目前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大服装出口市场。
二、黑龙江省与俄远东经济技术联动发展
随着俄罗斯发布新的远东开发战略及与中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表明俄罗斯的发展战略在向东转移。俄罗斯总统普京说, “俄罗斯的未来取决于亚洲”。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东北的一部分, 其与俄罗斯尤其是其远东地区的经济技术联动发展,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0年黑龙江省与萨哈 (雅库特) 共和国签订合作备忘录, 约定在2012——2013年中俄旅游年期间, 双方将进一步发展旅游合作, 加大对两地旅游产品的推广力度。
2010年8月, 黑龙江省电力公司220千伏中俄原油管道供电工程启动验收。2011年1月1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预计20年合同期内将向中国供油3亿吨。这条支线起自俄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 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 止于大庆末站。
2012年2月, 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投资、“亚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管理、黑龙江省火电第三工程公司承建的亚美尼亚拉兹丹火电站5号机组投入试运行, 发电能力将逐步达到480兆瓦设计功率。
2012年12月20日, 俄罗斯联邦犹太自治州政府对外经济联络局副局长乌曼斯基在长春召开的中俄边境和地方经贸合作协调委员会第十三届会议上透露, 东北亚地区中俄跨界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大桥俄方用于口岸桥梁建设开工临近。这意味着, 新的亚欧联运大通道将要构建形成。
三、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合作重点项目发展情况
目前, 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重点项目中, 黑龙江省的33个项目, 目前已启动建设17项, 具体发展情况如下。
1、哈尔滨市宾县中俄元丰木材加工批发大市场项目
2010年, 宾西股份有限公司以与俄罗斯别尔卡钦森工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合作开展对俄森林采伐、木材加工项目协议为依托, 在哈尔滨宾西经济开发区兴建了中俄元丰木材加工批发大市场。市场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 总投资4.17亿元。
2、哈尔滨市年新增13万支浸金属碳滑板、1.5万吨大规格超细颗粒各向同性石墨项目
哈尔滨电碳厂已承揽了此项目, 总投资1494万美元, 其中拟利用外资740万美元, 预计销售收入2083万美元, 利润611万美元, 税金197万美元。该项目将年新增13万支浸金属碳滑板和大规格超细颗粒各向同性石墨15000吨。新建工艺设备生产厂房3000m2, 组建整支浸金属碳滑板生产线, 完善大规格超细颗粒各向同性石墨生产线。
3、牡丹江市年产30万吨芳烃类化工基础原料项目
2009年3月——2010年9月, 牡丹江首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45906万元进行牡丹江首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年芳烃类化工基础原料项目建设。
4、牡丹江市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
2006年12月29日, 由上海工投集团、实业集团、建材集团等共同投资25亿元, 年产3000吨多晶硅的项目, 签约落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5、牡丹江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2010年年底, 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专家考察组对牡丹江市进行实地考察, 对牡丹江市发展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提出了可行性意见。2011年1月黑龙江省相关领导与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进行了友好协商会谈, 后者表示, 只要林地落实了, 就可以签订意向性协议, 该项目的推进获得了新进展。
6、牡丹江市远东国际会展中心项目
2009年9月, 牡丹江市与联华国际地产举行了合作开发江南核心区开发项目签约仪式, 该项目包括建设远东国际会展中心、中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五星级酒店及高档商服和住宅区。
7、牡丹江市东宁县中俄机电产品产业园项目
2008年11月15日, 中俄机电产业园一期“中俄机电产品展览交易中心”落成。一期工程由华信集团建设, 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 分七大交易区, 并设有售后维修服务站, 境外客户服务中心, 国际、国内产品报价服务中心, 交易结算中心和培训中心。该中心已在中俄两国机电商会立项, 并被国家赋予物流保税中心的功能。
8、佳木斯市年产3万吨海绵钛项目
2008年11月, 由中国铝业公司与阿里阔姆公司 (ARICOM) 共同投资建设、我国最大的年产3万吨海绵钛项目在佳木斯破土动工。该项目分为两期建设, 一期工程生产规模为每年1.5万吨, 二期将扩建至3万吨, 项目总投资40亿元, 其中环保工程及措施投资将达到1.6亿元左右。
9、佳木斯市抚远县世贸中心项目
2011年5月8日, 抚远县开发建设大大世贸中心正式纳客。商场面积1.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该商场能容纳1000多位客商、47个门市和1376个商铺。
1 0、大庆市北海道温泉园项目
2012年, 大庆市萨尔图区启动建设了北海道温泉园项目。目前, 该项目已经签订了招商合同, 护堤大坝工程全面完工, 水系治理挖运土方4万立方米, 新打温泉井和水井各1眼。
1 1、伊春市浩良河水泥厂年产300万吨水泥改扩建项目
2010年, 该项目计划扩建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扩建的第一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 计划总投资78508万元, 6月份点火投产。项目投产达产后, 形成年产水泥熟料230万吨、年产水泥360万吨生产能力。
1 2、伊春市嘉荫-萝北界江旅游开发项目
伊春市嘉荫县与萝北县初步开发了嘉荫至名山段界江游。2013年将重点做大做强界江游项目, 合理布局区域内的道路、别墅、餐饮及养殖、垂钓等旅游要素, 分期、分批实施好项目建设工程。
1 3、鹤岗市年产120万吨磷肥项目
2008年, 投资100亿元的中海油公司120万吨磷肥项目, 落实原料基地。2010年, 鹤岗市前期运作推进投资46亿元的龙煤鹤岗分公司120万吨甲醇和投资50亿元的中海油120万吨磷肥等6个项目, 计划投资188.4亿元。
1 4、黑河市年产5000吨多晶硅及配套1 4万吨工业硅项目
2009年9月, 黑河市五秀山俄电加工区, 年产5000吨多晶硅及配套14万吨工业硅项目多晶硅项目上马, 计划分三期建设, 2009年完成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 2011年完成2000吨多晶硅生产线。
1 5、黑河市五大连池年产40万吨矿泉水项目
2012年4月28日, 黑河五大连池年产40万吨矿泉水项目正式启动运营生产。项目一期总投资3亿元, 单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可达到每小时36000瓶, 年产可达20万吨。
16、黑河市中俄民族风情园项目
2012年3月, 黑河市中俄民族风情园项目启动。中俄民族风情园规划面积38公顷, 其中包括鄂伦春、达斡尔、满族、俄罗斯等4个民族村10个景区。风情园影视基地、人工湖工程、鄂伦春民族园、基础设施建设、冬季植树工作等正在顺利推进。
17、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北极村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目前已落实了人员、经费和办公地点, 结合实际, 研究制定了《漠河县北极村旅游名镇建设实施方案》, 明确了各项目建设的具体推进表。北极村及洛古河村综合改造、北方民族风情园、龙岛公路、观音山北灵寺、北极村商服一条街、景区公路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鄂伦春民族博物馆、俄罗斯东正教堂等景点已向游人开放。
参考文献
[1]中俄合作经贸网http://www.crc.mofcom.gov.cn/
[2]振兴东北网http://www.chinaneast.gov.cn/
民族地区新农保实施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农保;现状
一、绪论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普遍,农村家庭劳动力不足、农村家庭收入低等问题接踵而至,农村养老问题面临严重挑战。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等传统方式随着社会转型、城镇化进程等逐步被淘汰,因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运运而生,从2009年在全国各地先后展开试点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农村养老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和以往各个地方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险不同,新农保在集资渠道上主要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補贴的联合方式,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参保率。
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低等原因,新农保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参保意愿不足,农民选择的参保档次偏低,新农保实施面对种种困难,如资金筹措、新农保管理、实施新农保遇到的阻力等等,这些都限制了民族地区新农保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在民族地区有效地开展新农保工作成为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关岭自治县新农保实施现状
(一)关岭自治县新农保实施情况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关岭县)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总面积146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32309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7571人。居住有布依、苗、汉、仡佬、彝等22个民族。2011年7月1日起,关岭县开始实施新农保政策,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新农保试点,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完成新农保政策全覆盖。但是,关岭县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新农保实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关岭自治县实施新农保的情况,笔者针对关岭县的永宁镇、花江镇、顶云乡等乡镇的200名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
(二)关岭自治县新农保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参保意愿不高
据调查发现,33%的农民表示不愿参加新农保,56%的农民愿意参加,11%的农民表示随大流。在针对少数不愿意参加新农保的农民访谈中发现,得出他们不愿参加新农保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三类:26%的农民认为自己离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还很长,担心国家政策变化;47%的农民认为保险养老收入过低,家庭养老、土地养老才是长久之计;27%的农民认为目前生活条件不够宽裕,没有闲钱来缴纳社会保险费。此外,农民参保档次过低。对于八个档次的养老保险费缴纳标准,根据安顺市人保局农保处的统计结果,以关岭县花江镇为例,在总共参加新农保的人数41200人中,有39140人选择了100元的最低缴纳标准,占总人数的95%。对于较高的800、700和600的缴纳标准,选择人数仅为53人,占总人数的0.13%。
2.新农保资金筹措困难
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是新农保的三大资金筹措来源。关岭县目前新农保的资金筹措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在个人缴费方面,关岭县95%以上的农民选择了最低标准的100元缴费。在政府补贴方面,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第37号的规定,地方政府按照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在集体补贴方面,关岭县仅有板贵乡、顶云乡、岗乌镇等乡镇的少部分农民得到了集体补贴。进行集体补贴的总人仅数为854人,占全县总数的0.26%,集体补贴的金额仅为每人50元。
3.缺乏科学管理
关岭县在新农保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在对50名村民的访谈中,有71%的农民对新农保的缴费档次、资金来源和领取养老金的金额等知识不了解,参加新农保只因政府提倡、村干部带动或者随波逐流。在大部分少数民族村寨,民族语言是他们的母语,本地方言的普及率很低,因此新农保宣传就会遇到困难。其次是新农保实施进度缓慢,关岭自治县从2011年7月1日开始,到目前才基本完成新农保全覆盖,在养老保险费缴纳,养老金发放上存在拖延的情况,在文件统计、归档上也相对落后,不能运用快速的信息设备,有的村寨还实行手写登记,管理方式落后。
三、关岭自治县新农保实施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一)采用高效的宣传方式
首先,要结合当地民族风俗特点进行宣传。在宣传人员的选派上,针对不同民族的村落尽量用相同民族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的认同感。在宣传方式上,尽量结合当地风俗进行宣传。在宣传渠道上,要善于和当地村干部和有声望的家族首领沟通,取得一致认识,使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拓宽宣传的思路和渠道。传统的宣传方式如发传单、听广播等已经不太适应。应该结合家庭彩电、手机网络等现代化方式进行宣传。宣传人员往少数民族村寨挨家挨户地进行耐心讲解,利用实例辅助说明,使少数民族农民深刻理解新农保,自愿、积极地参加新农保。此外,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政策宣传小组,利用新农保主题电影下乡、主题晚会等方式进行宣传。
(二)增加新农保资金投入
国家和政府作为新农保的强大后盾,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直接关系到新农保实施的好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能够激发农民对新农保的热情和信心,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第37号规定,对参保人每年按3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由此可见,贵州省在各个地区的新农保政府补贴上都是一个标准,没有单独针对较为贫困的民族地区进行扶持。但是从贵州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民缴纳医疗保险费存在实际困难,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实施。针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新农保实施,给予更大的财政支持,或者采取政策适当倾斜,对于农村符合相关条件的低保户、贫困家庭应该给予一定的费用支持,减免等。
(三)对新农保进行科学管理
首先要建立新农保的基层管理机构。建立“县—镇(乡)—村”三级联动的管理机制和系统,能对新农保各种问题及时处理,利用网络电子技术,建立起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节约管理时间和管理成本。增加相应的人员编制,使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相适应,提高新农保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体现国家对新农保工作的重视,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自愿参加新农保,引导新农保健康快速地发展。对新农保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让新农保工作人员真正了解农村农民需求,以便高效地开展工作。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新农保监督机制,保证资金安全。对新农保的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对收取养老保险费、发放养老金等详细信息进行公开。新农保是一项长期的惠民政策,不能用“搞运动”的形式开展工作,要把新农保纳入各级政府的常规性工作来开展。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洪涵.民族地区实施“新农保”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战线,2011(03).
[2] 程令国,张晔,刘志彪.“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08).
山东省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篇12
一、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北、东、南三个地区。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较突出的特点, 为客观地反映这种失衡, 现将山东省北、东、南部三个地区各自抽象为一个个体, 采用库兹涅茨比率法将三地区的经济收入与人口分布联系起来, 以经济的相对比重与人口的相对比重差别为基准, 考察山东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库兹涅茨比率的计算公式:。其中, K表示库兹涅茨比率, pi表示i地区人口比率, qi表示i地区生产总值比率。表1为山东省北、东、南部地区库兹涅茨比率。
(数据来源:《2009年山东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及《2009年山东统计年鉴》。)
山东省各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库兹涅茨比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2年到2008年间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库兹涅茨比率由0.1338下降到0.10569, 下降了126%。这表明山东省三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在缩小,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和。但是, 从2006年开始, 库兹涅茨比率一直维持在0.108左右, 下降幅度很小, 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比率上, 制约了山东省经济整体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 如何更快地缩小三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来看, 山东省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而其落后的主要原因, 不是没有发展优势, 而是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山东省北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外贸结构不合理。
加工贸易占据山东省北部地区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但在技术结构上, 北部地区的加工贸易是以粗加工为主, 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类型, 附加值、科技含量不高。同时, 北部地区产业集中度低, 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 贴牌出口商品较多, 自有品牌非常少, 因此自主品牌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应不够明显。
2、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山东省北部地区在制定经济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 并没有考虑和经济一体化相互结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不太重视和周边城市或经济发展相近城市的紧密结合及连动;不重视借助对全市经济发展有利地区的力量;对山东省建设“海上山东”所发挥出的带动效应利用不够。地方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是当前, 也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北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3、生态环境脆弱。
一方面, 山东省北部地区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 现有防潮堤标准低, 风暴潮威胁较大, 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 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 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 地质、地震构造背景复杂, 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 虽然其地下卤水资源丰富,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短缺。北部地区人均303立方米, 比全省人均水平还低41立方米, 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这些都是长期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4、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
从投资行业来看, 山东省北部地区外商投资高端制造业的比重低, 现代服务业大项目较少, 导致外商投资企业盈利率偏低, 当地政府对招商引资热情降低;从投资来源来看, 欧美日韩投资比重偏低, 港澳台地区所占比例过高。过于集中的投资来源使该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度波动性较大, 不利于该地区开放型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5、重大交通设施滞后。
山东省北部地区港口规模小, 吞吐量低, 配套支撑能力不强, 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 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到2009年, 山东省北部地区港口吞吐量1600万吨, 仅占全省的3.2%, 铁路通车里程292公里, 仅占全省的9.7%。交通滞后极大的影响了该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 也是长期制约该区域潜在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
6、缺乏对旅游资源的开发。
山东省北部地区开放对外旅游历史较短, 基础设施落后, 旅游形式单一, 服务项目较少, 相比起经济较发达的其他省内地区, 北部地区的旅游业盈利率也较低。2001年到2009年, 山东省北部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比重的平均值为0.7%, 这一比例与该地区GDP占全省GDP比重的平均值9.12%相比, 更加凸显出该地区旅游业规模的不足。
三、促进山东省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1、优化外贸结构。
应实施加工贸易升级战略, 要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为重点, 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 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绝对主导逐步向劳动密集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 逐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 培育技术先进的优势项目, 加快促进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
2、加强对经济国际化的认识。
经济国际化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经济国际化的发展。事实表明, 几乎所有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或地区又都无一例外地实行对外开放, 都要进入其他区域, 走向世界, 进而实现经济国际化。因此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一体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3、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发展经济却牺牲环境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山东省北部地区的东营市, 该市的广饶县就曾因外商投资的造纸厂排污, 严重影响了周遭居民的正常生活, 成为了山东省北部地区招商引资的反面教材。当地政府应通过加强企业和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美化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 让更多的外贸企业能在当地健康、长久、稳定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展当地的对外贸易事业。
4、建立健康的招商引资观念。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招商选资, 不简单地以谁引资引得多, 引得快为标准评价招商引资部门。积极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 更多的引进高端产业、终端产品、环保型项目, 严格控制低水平、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落地生根非常重要。另外, 由于山东省北部地区在外资实际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时滞问题, 许多外商在短期内看不到收益, 对投资项目丧失了信心, 地方政府应设置专人负责专款, 专人听取外资利用汇报, 专人跟踪外资取得途径, 专人评估外资使用情况, 关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实事求是地评价外商投资项目。
5、加快交通网建设。
黄河三角洲地区面临海洋, 具备建设发展大通道的有利条件。加快以东营、滨州、潍坊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港口群建设, 以港口为依托, 加快临港工业和港口经济发展, 使黄河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区位, 方便外贸企业的进出口。同时, 加快北部地区铁路与山东省铁路网, 乃至全国铁路网的融合, 使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
6、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
旅游业作为城市的“无烟工业”, 能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山东省北部地区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城市的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新颖的项目, 如设置国际游客购物专区, 开设国际游客语音导游等, 方便游客的同时, 提升本地区国际旅游的盈利率。同时, 应加大对山东省北部地区旅游文化的宣传, 形成地区旅游特色, 如滨州沾化国际冬枣节等, 丰富地区旅游文化内涵。增派海外旅游考察团, 加强对外交流, 让中国了解山东省北部地区, 让世界知道山东省北部地区。
参考文献
[1]任启平: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区域调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1.
【上海地区经济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地区经济现状11-15
上海地区考研英语阅卷体会10-20
上海地区高考作文题为“必须跨过这道坎”08-18
敦煌地区生态现状10-09
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08-16
地区经济开发08-05
民族地区经济08-24
地区经济增长11-03
东北地区经济07-16
民族地区民族经济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