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地区

2024-09-19

环渤海经济地区(精选12篇)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1

1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狭义的环渤海地区是指以京津地区为核心, 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区域, 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辽宁、山东、河北3省。起源于总面积达52.2万km2,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49%。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经济区, 在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汇总占有重要地位, 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的第三大引擎区[1]。

1.1自然地理概况

环渤海地区内北起丹东, 南至青岛, 海岸线达5 800 km, 对外通过营口港、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等多个港口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来往;对内成为中国北方内陆、西北、华东三大地区的接合部, 是其走向世界的海上门户。

1.2海洋资源条件

1.2.1 渔业资源

渤海地处暖温带, 水质肥沃, 历来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 有海洋动物和植物共约 170种以上。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 渤海区域2006年和2010年海水养殖面积分别为101万km2和139万km2, 2010年海水养殖面积比2006年增长了37.6%, 其中, 天津的养殖面积有所减少, 其他3省养殖面积都有所增加;2006年渤海区域海水养殖产量约为628.0万t, 2006年达到662.1万t, 比2006年增长了5%。统计数据显示, 随着养殖面积的增长, 养殖产量也同时增长, 但增长幅度趋缓。

1.2.2 矿产资源

环渤海地区辽宁、山东和河北3省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其储量之多与种类之广, 是中国其他沿海地区所没有的。

(1) 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辽宁省矿种比较齐全, 储量占全国第一位的有铁矿石, 储量超过100亿t。菱镁矿占全国总储量的 80%;海城滑石矿的蕴藏量有4 000万t;硼矿占全国储量的 66%。山东省矿藏丰富, 主要有铁矿、铜矿、铝土矿、宝石矿等。河北省矿产资源品种较多, 已查明储量的就达53种。

(2) 煤炭资源。

河北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 炼焦煤储量多。京西煤矿是重要的无烟煤产地。辽宁省煤炭主要分布在抚顺、阜新、本溪、北票等地。抚顺、阜新两地煤炭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露天煤开采基地。山东省煤炭资源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的北部和西部山麓地带。

1.2.3 油气资源

渤海石油的探明储量为2.29亿t, 储油面积93.6 km2, 占近海储油面积的49.4%, 可采储量0.37亿t, 占近海可采储量的33.3%;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54亿m3, 占近海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4.2%, 储气面积为21.2 km2, 占近海储气面积的25.7%, 可采储量95.2亿t, 占近海可采储量的13.6%。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逐步形成了胜利、辽河、华北、大港和渤海等海上五大油田。2010年, 渤海地区海洋原油产量超过3 100万t, 占全国海洋原油产量的67%。

1.2.4 港口资源

环渤海共有适宜建港的港湾42个, 其中辽宁20个, 河北3个, 天津1个、山东18个, 占全国适宜建港海湾总数的36%。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 2010年, 环渤海地区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 按货物吞吐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秦皇岛港、营口港、日照港和烟台港[2]。

1.2.5 盐业资源

环渤海区域海湾众多, 海水水深浅, 底质条件好, 沿海宜盐土地面积大。具有利于海盐发展的气候条件:降雨量少、雨量集中、蒸发量大以及相对湿度低都有利于发展海盐业, 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海盐生产条件最好的一个海区。渤海沿岸主要盐区有3个:东北盐区、长芦盐区、山东盐区。2010年, 环渤海地区盐田总面积为38万hm2, 占全国盐田总面积的80%。

1.2.6 滩涂资源

环渤海地区滩涂多集中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环渤海滩涂面积达7 560 km2, 其中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分别占35.5%、11.5%、8.1%和46.9%。环渤海滩涂区是我国沿海滩涂的集中分布区之一。据《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 (1993年) 数据显示, 渤海滩涂面积约占全国滩涂面积的31.3%。

1.2.7 海洋能资源

环渤海地区海洋能资源丰富, 其中500 kW以上潮汐能站址技术可开发量达到60.731万kW, 潮流能蕴藏量达415万kW、有14个水道 (岬) , 波浪能的理论装机容量高达152.92万kW, 盐差能的技术可开发量达到90万kW, 10 m层近海海洋风能蕴藏量约为218万kW、年平均风速约4 m/s、年有效风时超过5 200 h、年有效风功率密度约为150 W/m2。

1.2.8 旅游资源

渤海海岸拥有广阔而平静的海面, 有蔚蓝的海水, 还有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色, 如大连的老虎滩、棒槌岛、金沙滩, 河北的北戴河和昌黎的黄金海岸, 烟台、威海的海滨浴场等, 对旅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不仅如此, 环渤海地区数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延续、交替和积累, 还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古迹, 丰富了人文景观资源, 如辽宁兴城的明代古城、山东烟台的蓬莱仙阁、威海的刘公岛等。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 构成了环渤海地区多姿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

1.3社会发展情况

1.3.1 基础设施情况

环渤海地区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业。目前, 沿海已建成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日照等年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6个大型港口, 丹东、营口、龙口、威海等年吞吐量在百万吨以上的中型港口, 旅顺、新港、蓬莱等重要地方港口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京唐港、黄骅港、滨州港、东营港等, 这些港口担负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60%, 海上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78%。陆路交通有京沪、京广、京九、京沈等10多条铁路干线和包括京津唐、沈大、济青等在内的20多条高速和高级公路, 空中有以北京为中心的10个机场, 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整个环渤海地区通过港口、铁路、航空和正在兴起的管道运输, 已初步形成了相互衔接、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1.3.2 城镇化情况

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自然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环渤海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 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0》资料显示, 2009年, 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总人口 23 806 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12 658万人, 城镇化水平为53.2%, 与全国相比, 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

1.3.3 对外开放情况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外来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 且持续成长。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达7万余家, 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已超过150家落户天津。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8 000家, 是东北地区外商投资最多的城市。

1.4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总量增长迅速, 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6.5%。2010年环渤海三省两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 359.5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3%。

221世纪初期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运行态势

2.1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回顾

2.1.1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运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7.1% , 2010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实现13 869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5%, 对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 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逐渐发展为引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1.2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特征

近年来, 环渤海地区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并呈现出以下四大特征[3]。

(1)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迅速。

“十一五”期间, 环渤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产值锐减, 而第二、第三产业增长迅速, 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这一方面起因于渤海污染加重、环境恶化以及近海生物资源的开发过度;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对海洋油气、化工、空间和旅游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

(2) 优势海洋产业带动作用突出。

2010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达到5 345亿元, 占该区域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 这表明这些产业对该区域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明显的主导和带动作用。

(3) 海洋高新产业增长强劲。

“十一五”期间, 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增加值由2006年14亿元增至2010年56亿元, 一跃成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4) 特色海洋产业地位突出。

海洋盐业是环渤海地区的特色海洋产业, 全国的海洋盐业几乎全部集中于环渤海地区, 2011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盐业增加值占到全国该产业增加值的94%。

2.2 “十二五”期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运行走势分析

2.2.1 海洋经济总量及其特征

近年来, 环渤海地区在中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 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强劲的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带动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迅猛发展。“十二五”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实现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大背景之下,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速将有所减缓, 但海洋经济总量依然会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

2.2.2 海洋经济结构特征

“十二五”期间, 从国家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线就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新形势的要求下, 环渤海地区要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改造升级传统海洋产业, 培育壮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 环渤海经济区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仍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这些传统产业为主, 而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重很小, 未来海洋产业尚在孕育之中[4]。

2.2.3 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特征

“十一五”期间, 环渤海地区的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河北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纷纷获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 进入“十二五”期间, 国家又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河北沿海地区。至此环渤海地区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沿海区域开发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从各个区域发展重点来看, “陆海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十二五”期间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5]。

3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3.1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在环渤海经济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 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应着眼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并用这些战略和规划来引导社会或民间力量参与区域发展;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发展规划时应具有区域视角, 符合区域总体规划的要求。

3.2大力倡导制度创新, 推动国有经济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

加快环渤海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由市场来支配一切资源。赋予国有企业在市场配置下的自主决策权: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 完善加强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引导和扶持手段, 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加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

3.3积极加强市场建设, 促进商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

要素的跨行政区自由流动是产业转移的基本和必要手段。因此, 环渤海经济不仅应加强商品市场的建设, 取消地方保护, 促进商品自由流动, 更应重点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自由流动, 提高生产要素在行政与产业间的配置效率, 实现经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摘要:21世纪以来, 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增长的第三级, 区域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章从环渤海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海洋资源条件、社会发展情况、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介绍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并分析了21世纪初期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运行态势, 提出了该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海洋,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宋秀英.环渤海经济圈崛起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 2007 (15) :9-10.

[2]宋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2.

[3]阮国岭, 赵河立, 于开录.一个海水淡化“典型性案例”分析[J].海洋世界, 2006 (8) .

[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于永海, 苗丰民, 张永华, 等.区域海洋产业合理布局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1) .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2

本报讯(记者张雯婧)昨天上午,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就业蓝皮书显示,以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地区。

就业蓝皮书的相关数据显示,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地主要集中在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内蒙古、山西在内的泛渤海湾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在内的泛长江三角洲区域,以及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在内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25.3%、23.1%和20.8%。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区域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23.1%、26.1%和21.1%。

“目前滨海新区已经成为中国继深圳、浦东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同时,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也成为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战略启动点。随着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的相继落户,天津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都对大学毕业生显现出较强的吸引力。”出席发布会的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分析说。

此外,就业蓝皮书显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有9.3%的人处于未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在毕业半年后调查时有约499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有近10万人自主创业,近57万人处于未就业状态。2011届大学毕业生国内外读研的比例较届增加了1.3个百分点,而“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连续两年下降。

作者:张雯婧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3

未来5~7年,我国三大经济圈都将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它们对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贡献将会进一步增大。同时,环渤海经济圈尤其是京津冀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份量将日显重要。从区域投资情况看,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正使资本逐步向我国东北地区转移;从潜在竞争力比较看,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环渤海地区将会有更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建议国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打造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环渤海区域需要一个较完善的战略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结构,并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为其起飞及持续发展提供动源。考虑到环渤海地区面积比较大,以及当前这一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联系较松散的现状,在区域战略上应鼓励京津冀北地区先行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靠若干中心城市的带动。从环渤海区域的城市构成来看,在加快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中,北京和天津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北京与天津可组成双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北京可进一步强化政治、文化、金融、信息、高科技产业基地等功能;天津在保持已经形成的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同时,若能进一步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及其所含港口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京津唐都市带发展,而且还能协调北京市区的部分功能,拉动环渤海经济圈的持续发展。在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战略中,天津滨海新区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区域优势。滨海新区地处东北工地区的中心位置,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是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湾城市带中的重要城市。天津港跻身世界深水大港20强,是我国中西部20个省市自治区国际贸易的海上大通道。滨海国际机场是北方重要的航空货运中心。

二是资源优势。滨海新区拥有大片可开发的土地资源,现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的荒地、盐田、滩涂和非基本农田。环渤海域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天然气1937亿立方米。原盐年生产240多万吨。

三是工业基础优势。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滨海新区形成了15大门类具有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对环渤海及北方地区具有很强的产业传递和带动服务作用。

四是人才优势。天津滨海新区周边的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的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滨海新区相继成立了国家干细胞研究中心、国家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等41家科研机构,摩托罗拉等39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每年开发上百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五是体制创新优势。滨海新区汇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功能经济区,已基本建立起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六是发展势头强劲优势。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1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20.8%的速度快速增长。2003年,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7亿元,外贸出口89亿美元。

大力实施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有利于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南有深圳特区、中有浦东新区、北有滨海新区”的开放格局;有利于使其立足天津,辐射“三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有利于拉动环渤海经济圈乃至我国北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南北经济均衡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把加速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作为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

1.天津滨海新区的农用土地盐渍化严重,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土壤鉴定后,将滨海新区内的相应土地批准作为建设用地。国家发改委尽快编制、完善天津滨海新区整体开发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纳入国家区总体发展规划。

2.按照批准的国家规划,使天津滨海新区在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成为实权机构,实施国有资源管理的决策者、经营者和保护者职能;实施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港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和经济开发等多目标管理。

3.天津是北方最大的综合贸易口岸、首都的门户,发展现代物流业前景广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建议国家在北方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上,优先考虑天津滨海新区。

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新趋势 篇4

天津滨海新区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发展的龙头

多年来,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形成对比的是,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的龙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放在与上海浦东新区等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过去几年, 上海浦东新区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 带动了整个长三角的腾飞。此次强调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 推进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形成, 意味着拥有研发优势的滨海新区将与深圳、浦东一样, 对环渤海地区经济产生深刻影响。“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 新世纪看滨海新区。”前不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实地考察时指出, 要推动全国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 以带动区域发展, 希望滨海新区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新区。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区与海滨之间,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 包括天津市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 天津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天津港都在其中。2008年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 已经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原有开发区域与新建功能区竞相发展, 重大项目与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滨海特色农业多极增长, 创新体系建设与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 市容环境与民计民生显著改善, 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都取得了新进展, 各方面工作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08年, 新区完成生产总值3102.24亿元, 占到天津全市的48.8%,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23.1%,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54亿元, 增长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46.24亿元, 增长23.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48.46亿元, 增长21.4%, 三次产业结构为0.2∶72.4∶27.4;完成工业总产值7616.81亿元, 增长2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0.52亿元, 增长43.2%;利用外资合同金额91.86亿美元, 增长19.8%,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77亿美元, 增长29.4%;内联引资191.54亿元, 增长44.9%;外贸进出口总额541.42亿美元, 增长10.8%, 其中进口279.95亿美元, 增长15.3%, 出口261.47亿美元, 增长6.3%;完成财政收入596.85亿元, 增长24.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75亿元, 增长29.3%。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56亿吨, 增长15.0%, 集装箱吞吐量850.3万标箱, 增长19.7%。, 滨海新区工业为天津市工业的贡献率超过了七成,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5%, 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国家发改委的一份关于滨海新区的调研材料显示:在未来15年这个战略机遇期, 国家要像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一样, 在新世纪开发滨海新区, 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 进而改变中国经济“南快北慢”的局面。“南快北慢”、“东高西低”,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平衡”。环渤海地区恰恰处于这两个不平衡的结合点上。滨海新区既是“京―津―冀”城市带和环渤海湾经济带的交汇点, 也是“东中西”板块与“南中北”板块在环渤海地区的连结点。

京津冀经济整合将形成环渤海区域核心圈

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内蒙古, 也就是“5+2”的经济区域。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 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 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 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北京把“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写进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为京津冀协调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目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这是国家先期启动的两个区域规划之一。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和承德等城市。规划将从宏观、长远和空间的视角, 协调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正以构筑现代化交通体系为突破口顺利进行。2003年, 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 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整合;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建成。京承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速公路复线建设的合作已经开始;115公里的京津城际轨道开工建设, 2008年7月已投入运营, 实现两市半小时互通的目标。第二条京津塘高速路也已经开工。北京到石家庄的城际客运专线也将建设。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北京南部, 以兼顾天津和河北的发展;首都机场和天津滨海机场的客货分流。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 将进一步把京津冀连为一体, 为环渤海区域及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创造条件。

“十一五”期间, 京津冀地区将形成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生态和谐的发展机制, 构建好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区域发展格局, 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 推进该地区的经济规模化、产业高度化、经营国际化、布局合理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 将在基础设施、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建立起合作开发、利益均粘、一荣俱荣、资源共享的机制, 加强京津冀地区共用性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 与京津冀、辽宁半岛相呼应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谋划将在未来的环渤海区域内构建一个既同周围几大经济区和城市群有密切联系, 又相对独立的城市群系统、能源电力网络系统、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运输系统和产业结构体系, 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力。

“十一五”期间, 山东的一个大动作是要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 以带动整个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进而辐射腹地, 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市。在这个大部分由海岸线所围成的区域内, 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重汽、胜利油田、齐鲁石化等国内知名企业, 紧紧地附着在这条城市链上, 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制造产业带。

在环渤海区域中, 山东半岛相对独立、能匹配众多矿产和农业资源, 进行采掘、加工制造、进出口, 物质流、能量流、产品和人流等主要沿着胶济铁路方向进行。近年来, 山东积极参与京津冀和辽东半岛的合作, 包括一些企业与京津在研发和生产基地上的合作, 以及围绕环渤海提供农副产品、输出劳务等等。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主要目的是用区域经济的理念进行整体谋划, 在半岛内发挥不跨省域、便于协调的优势, 着力塑造半岛内的整体优势。等城市群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以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为支撑, 具有国内市场控制力和国际市场影响力的产业体系后, 就会对周边形成越来越大的辐射力。这样既同南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部以京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圈相互促进, 又以越来越大的辐射力影响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辽宁半岛获得环渤海发展和振兴东北的双重动力

辽宁是环渤海经济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辽宁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辽宁的比较优势, 辽宁将重点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产业。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整改造, 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 为辽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进程同环渤海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结束语

区域多极化发展格局下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在深化, 合作的内涵和范围正在扩大, 各省市产业间的“错位”发展进一步增强。以滨海新区为依托的天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极化+扩散”的新阶段, 也面临着拉长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高地的任务。天津应依托滨海开发走“高端极化”路线, 实现经济社会的六大转变, 提升天津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牛文元.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2].葛金田.东亚经济圈视角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戴小江.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比分析看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4].王旭辉.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出路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5

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演化及其对策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随着该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新型产业的崛起,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环渤海地区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环境污染三个角度,对该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演化进行了宏观意义上的分析和预测,并据此提出了解决该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措施.

作 者:李亚宁 华涛 周启星 LI Yaning HUA Tao ZHOU Qixing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刊 名: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ISTIC英文刊名:WORLD SCI-TECH R & D年,卷(期):200628(5)分类号:X5关键词:环渤海地区 环境污染 大气 水 土壤 对策措施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6

[关键词] 港口物流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贸易猛增的大趋势下,这个地区巨大的发展潜力开始显现。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较多,发展港口物流,带动其腹地的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一、港口物流及其竞争力内涵

港口是一个货物的集散地和各种货物运输载体的换装点,是水运货物流动的“服务区”。可以说,它是水路、陆路、铁路等运输的起点和终点。它作为一个从事装卸、搬运、储存以及加工的场所,其生产运作所形成的物流,就成为港口物流。

港口为了吸引更多的物流市场份额,不断地改善港口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拓展物流服务项目、加强管理等,使其在与其他港口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就是港口物流竞争的内涵。

本文中,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港口物流营运条件。包括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班轮密度及航线覆盖面;(2)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如果腹地经济水平及其商业运作能力强,临港工业发展又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港口物流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3)港口物流硬件条件。泊位和航道水深标志着一个港口的承运能力,装卸设备能力和库场容量是港口开展增值服务的基础;(4)港口物流服务水平,主要是港口作业率、物流增值业务发展水平、客户满意度;(5)港口物流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年货物吞吐量的平均增长率和船舶平时在港延时。

二、构建港口物流竞争力指标体系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构建港口物流竞争力指标体系图。并且,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系统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将港口物流竞争力表示为五大状态指标,每一状态指标又分若干要素指标,通过这些指标间的影响,以及指标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港口物流競争力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1 港口物流系统指标体系

三、构建港口物流竞争力综合评价系统

首先邀请专家六名,其中两位是港口物流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有三位来自物流企业的领导层,最后一位为从事港口运输的卡车司机。

运用特尔斐法对一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各位专家在给定的值域内(1-10分)就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则第i位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评分为为专家总数; m为指标总数。第二步,确定专家的资信等级,表示第i位专家的资信等级为。其中表示专家很熟悉被评价的内容(专家学者),表示专家较熟悉被评价的内容(物流企业的领导层),表示专家不太熟悉被评价的内容(卡车司机),且令;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第项指标的综合重要性评分为: ,标准化处理后为:。第三步,采用上述方法确定第二级指标权重。设为j大类指标项下的一个要素指标,则为i专家对j大类l小类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值,则:,标准化处理后为:,指标权重的绝对值为:。

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各层次指标权重

四、对港口物流进行综合评价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港口物流进行评价可以把前面专家评价法所得的权重具体化,得出综合评价的分值。该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港口这样复杂的大系统,且与定性为主的港口物流竞争力指标体系相协调。

(1)确定评价因素集合U,即定性指标体系中的要素指标;(2)确定评价尺度集V。设评价结果为:差、及格、好。所以用代表因素得分的等级,便可得出;(3)确定评判矩阵反映评价因素U和评价尺度V之间的模糊关系。式中:为评价第i个因素得分为的专家数/参与评价的专家人数;m为评价因素数;n为评价等级数;(4)根据特尔斐法的计算结果,得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权重项量A,;(5)计算模糊决策集S。评价方案的综合评价向量是评价因素的权重A和R的合成;(6)计算方案的综合评价得分,。

仍然邀请上述专家,根据港口物流竞争力定性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对环渤海地区各港口进行打分,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港口物流竞争力综合评审表

环渤海地区各港口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如表4:

表4 环渤海地区各港口综合得分及排序

五、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特尔斐专家打分法对环渤海地区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各项因素指标进行了数量分析,但其结果容易受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本文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一定范围克服了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得出环渤海地区各港口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得分,使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通过表4,根据聚类分析法可看出,大连港属于物流竞争力较强的港口,其得分较其余港口高,因此,大连港应该作为环渤海地区重点发展的港口。青岛港和天津港较大连港,物流竞争力稍弱,但比环渤海地区其他港口,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且其物流的竞争能力有向大连港靠拢的潜力,如果建设得当,将会成为环渤海地区的一流港口。秦皇岛港、营口港和烟台港的物流竞争力较弱,但其可以和大连、青岛和天津港合作,随着我国国际贸易不断增加,集装箱化和船舶大型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共同促进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7

环渤海地区是指以京津冀为核心, 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 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 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地区内包括了我国四大工业区中的两大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 地区面积51.8万平方公里, 人口2.3亿, 地区生产总值3.8万亿元, 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而加强对环渤海地区经济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吴壮金、付国普和周兴 (2009) 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条件基础、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运用综合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王良健, 单武 (2009) 通过计算2003、2007年制造业的Hoover指数、Krugman指数、行业平均集中率和行业基尼系数等指标, 分别从地区和行业的角度分析了中部地区制造业分布状况, 发现2003—2007年中部地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其余地区的差异度有所提高, 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同时还基于1998-2007年中部地区制造业的面板数据, 对中部六省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郭晓玲、韩家彬 (2012) 精选18项指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进行了协调发展研究, 得出了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需要进行重新规划的结论。这些论文的发表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的研究内容, 但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欠妥之处, 如:戴宏伟 (2012) 在分析构建“大天津”时并没有充分运用相关的数据, 因而论文中个人的主观臆断性较强。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 第一, 对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量化和测度;第二, 围绕“调结构、保增长、促民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赋予经济发展质量更为一致的内涵, 一定程度上充实了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内涵;第三, 为我国政府官员政绩评价改革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2 评价模型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

2.1 主成分分析原理

本文以主成分模型为框架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 重新组合为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 以新的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进行经济分析。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的指标进行线性组合构成新的综合指标。然后选取方差最大的线性组合作为第一主成分, 如果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不足85%, 还需要把方差第二大的线性组合作为第二主成分, 依次类推, 最后再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

2.2 主成分分析模型

其中:Fi表示第i个主成分, a为主成分系数, m≤p。

(1) 每个主成分的系数平方和为1, 即:a2i1+a2i2+…+aip2=1; (2) 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 即:cov (Fi, Fj) =0; (3) 主成分方差依次递减, 即:var (F1) ≥var (F2) ≥…≥var (Fm) 。

3 实证分析

3.1 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以党中央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为目标, 四个一级指标, 并进一步细分为地区生产总值等7个二级指标, 从而得到两级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论文选取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3.3 主成分分析结果

基于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用成分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 然后就可以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如下所示:

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为0.7785F1+0.2215F2=-0.094zx1+0.37zx2+0.39zx3+0.37zx4-0.3zx5+0.0028zx6+0.36zx7

各地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排名如表3。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4.1.1 关于各地发展质量差异的结论

从SPSS处理结果看, 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依次为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河北。以上结果表明区域内除了山东、辽宁两省经济发展质量接近外, 其余省份之间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很大, 这显然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1.2 关于各地差异原因的结论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与第一主成分变量呈极度正相关,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与第一主成分变量呈高度正相关, 也就是说这两个原始变量对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影响最大。正因为这五个省市在这两个指标上的显著差异, 才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的巨大差异。而这两个指标均属于民生质量指标, 由此可见民生质量指标的提高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的重大意义。

4.2 对策

4.2.1 协调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 加大扶弱力度

具体来说, 一是要建立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要素市场体系, 尤其要重视天津的地位, 因为天津的经济地位将逐步超过北京, 并日益成为未来北方的经济中心。二是正确选择沿海地区各省份的支柱产业, 各省份之间形成合理的协作与联系, 努力使环渤海地区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增长极, 进而步入全国最先进地区的行列。三是在建立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产业布局后, 最终实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河北地区的投资力度, 尤其注重对河北地区民生的改善, 从而强力带动河北的经济发展, 提高其经济发展质量, 缩小其与其它地区的差距。

4.2.2 以区域一体化为核心,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区域各省 (市) 应加强经济往来, 逐步形成不可分离的经济体系。同时, 应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引进投资的吸引力, 环渤海地区环境保护的任务仍很艰巨, 最典型的就是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 所以应该继续保持谨慎警惕的态度加强环保建设, 力争把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投资者的理想天堂。

4.2.3 重视民生, 促使民众增收,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 民生质量指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而重视民生, 促使民众增收,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区域内各地政府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要简政放权, 控制投资建设规模, 让利于人民大众, 避免与民争利;二要改善社会保障水平, 努力消灭贫困, 发挥各地的优势, 想方设法促使民众增收;三要减少税收, 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 带动消费, 以消费来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吴壮金, 付国普, 周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1-2.

[2]王良健, 单武.地区专业化、产业聚集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部地区制造业的面板数据[EB/OL].百度文库, 2009:1-2.

[3]郭晓玲, 韩家彬.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EB/OL].豆丁网, 2012.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8

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和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之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对海洋的认识也有了不断的提高和深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出现了超常规发展,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也明显增强[1]。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经济发展数据,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已经从2001年的7233.8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9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8.68%上升到2007年的10.11%。可见,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海洋资源相当丰富,素以三大池(鱼池、盐池、油池)著称于世。同时,海岸线曲折多样,滩涂丰富,占全国滩涂资源总量的1/3;港址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也较突出。总体来看,与我国其他海域相比,海洋优势非常显著。渤海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临海陆地发展经济的强力支持系统,环渤海地区即是通过渤海的联系形成并发展起来的[2]。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和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在区位、资源、政策、科技、人才等诸多优势的合力推动下,环渤海地区现已成为了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区域。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龙头”,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但对该地区四大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的研究报道不多,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省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所以有必要对它们之间发展模式的异同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强大提供科学依据。

2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 海洋经济整体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强劲的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带动了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迅猛发展[3]。自2001年至2007年,该区域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587.35亿元跃增至9542亿元,占该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26%上升至16.29%;占全国海洋生产总产值的比重也从21.94%上升至38.3%。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该地区的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环渤海各省市海洋经济总产值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2007年,辽宁、河北、天津海洋生产总值均跨上了1500亿元以上的新台阶,山东的海洋生产总值更是高达4618亿元。各省区近几年来的海洋经济发展迅猛,2001—2007年环渤海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为33.74%,其中天津为34.65%、河北为48.33%、辽宁为28.51%、山东为32.83%。

2.2 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近几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所展现出的迅速发展趋势毋庸置疑,但是该区各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4]。如图1所示,在环渤海的主要组成省区中,山东省的海洋经济总量已占环渤海总产值的1/2以上;天津市和辽宁省的总产值比较相近,两者合计占30%以上,而河北省所占比重最小。此外,从1997年和2007年环渤海各省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来看,四个省区的比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可见,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近十年来一直没有较大改善。

3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

3.1 分析指标及方法

我国海洋统计体系尚不完整,现有的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涵盖从海洋经济兴起以来所有年份的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情况。本文所要采用1997—2007年的海洋经济数据也无法搜集完整,所以根据论证的需要,采取预测方法将2006年和2007年部分省缺失的数据补充完整,作为进一步处理的数据源数据(下同)。相对于绝对总量的分析而言,人均数量的分析无疑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人均海洋产业产值作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度值,有关人口、土地等的处理均以该地域范围为基准。

在以往的陆域地区差距分析中,由于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测定方法,得出迥异的结论。为了避免采用单一测定方法带来的片面性,本文采用4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为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绝对基尼系数。其中,标准偏差作为衡量绝对差距的指标,后三者作为衡量相对差距的指标[5]。

3.2 分析结果

分别计算1998年、2001年、2004年和2007年环渤海地区人均海洋产业产值的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绝对基尼系数,结果见表1。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海洋经济地区差距的变化特征见表1。从计算结果可见,环渤海地区的绝对地区差在这4年呈现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324.7增加到2007年的4835.4,说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绝对地区差距在逐渐加大。其中,2001—2004年的绝对地区差距加大程度尤为明显。从相对地区差距来看,1998—2007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相对地区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1998—2004年,相对地区差距逐渐加大,变差系数、加权变差系数和绝对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4—2007年,3个指数数值又均有所下降,相对地区差距在缩小,且2007年3个指数均降低至与2004年相当的水平,说明环渤海经济的相对地区差距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增加之后,目前正向着缩小差距的趋势发展。

4 环渤海各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分析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首先在我国沿海地区开始零星出现以海洋资源为生产力的行业,海洋技术不断发展,与海洋有关的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投入海洋行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不断增多,海洋的各个行业开始不断壮大,并出现了产业的地域集聚[6]。本文将通过两种方法来分析我国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的空间差异和集聚程度,即集中化指数和产业结构最小方差图。

4.1 环渤海各省市海洋产业集中化程度

集中化指数是一个描述区域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指数。公式为:式中,A代表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R代表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代表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集中化指数在[0,1]区间上取值。显然,I越大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反之,I越小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低,即越均衡。

通过对环渤海四省市六大主要海洋产业(海洋水产、油气、海洋盐业、海洋造船、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1997—2007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计算出环渤海地区各省市11年的海洋产业集中化指数,见图2。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各省市的产业集中化指数从1997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数值,并且大部分数据都处在0.5以上,说明环渤海各省市的产业集中程度比较高。其中,山东省为历年来海洋产业集中化指数最高的省份,其值均在0.7以上;河北省为历年来海洋产业集中化指数最低的省份;而辽宁省在2003年以前集中化指数较高,几乎与山东省不相上下,而2003年以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天津市历年的集中化指数数值保持较平稳的走势。

4.2 环渤海各省市的主导产业

把美国地理学者John C Weaver利用方差将多种农作物进行分区的方法扩展运用到海洋产业分类中,可确定某一地区的海洋产业是以单一产业为主还是以多元产业为主,同时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最小方差是产业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之间偏差最小的数[7],方差公式为:式中,xi为实际值,为理论值。若方差最小,说明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最接近,用理论分布来近似实际观测分布最确切。因为当实际观测的百分比完全一致时,它们之间的差平方和为0。实际上,只要使差的平方和非常接近于0,就是最佳拟合。本文将环渤海四省市2000年和2007年六大海洋产业的产值经过整理、计算,得到产业结构的最小方差图见图3。

由图3可知,天津市2000年和2007年的产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均为三种产业区,且主导产业均为油气、旅游和运输,唯一不同的是2007年旅游业的比重超过运输业成为了第二主导产业。原因是天津市在近几年加大了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尤其注重旅游产业的开发,不断扩充旅游产品种类。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而且优化了海洋产业结构,有利于推进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在海洋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00年河北省为两种产业区,主导产业为水产和运输业,而2007年转变为4种产业区,主导产业为旅游、运输、水产和造船业。其中,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得益于河北省结合自身优势,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开拓出更大的空间。辽宁省近几年也注重了海洋产业多元化的发展。2000年,辽宁省是以水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单一产业区,而2007年发展成为以水产、旅游和造船业为主导产业的3种产业区。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资源性产业,海洋产业较为单一。2000年山东省是以水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单一经济区,2007年发展成为以水产和旅游业为主的两种产业区。由此可见,山东省在推进海洋强省的战略中注重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但是目前来说仍然无法摆脱主要依靠资源的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山东省应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山东省和辽宁省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盐业等传统产业以及滨海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走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8];天津市依靠港口优势和人才优势等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河北省虽然近年来海洋各产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其海洋资源较少,传统海洋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同时,由于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影响了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9]。综合来说,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地区差异显著、过分依托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强。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缩小海洋经济的地区发展差距。通过对图1和表1的分析可知,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虽然在近几年有所下降,但较大的绝对差异仍不容忽视。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河北省就相对薄弱。河北省应加大海洋经济投资力度,加快沿海交通、港口码头、海岸滩涂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国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大力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外部环境,快速提升河北省海洋经济规模[9]。同时,环渤海各省区应不断突破海洋经济以往的发展模式,在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同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从而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2)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建议环渤海经济区各省市加强地区间的合作,站在环渤海整体发展的高度进行产业规划和调整,促进海洋产业的集聚,降低产业生产成本。如山东省与辽宁省目前拥有类似的海洋发展模式,均依托海洋资源发展传统型海洋产业,水产业在这两个省份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这两个省份可以以烟台、大连航运为联系,积极促进水产业的产业融合,探索出合适的产业合作模式,创造环渤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新途径。(3)摆脱资源窘境,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从海洋资源丰富的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强盛,而海洋资源相对匮乏的河北省相对薄弱这一现状可以看出,环渤海经济区一直沿续着“渔盐之利”的开发路线,并没有摆脱主要依赖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模式。但是,依赖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撑经济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如果仍拘泥于在传统框架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愈来愈强的资源约束[10],因此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成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必然选择。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开采、深海采矿、海洋生物制药、新型盐化工、海洋工程等。环渤海经济区应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尽快实现产业结构根本转变和升级换代。(4)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环渤海经济区各省市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海洋经济建设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依法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特殊海洋生态功能、重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战略,最终实现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

参考文献

[1]陈可文.中国海洋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2]栾维新.海洋经济——环渤海经济区经济联系的纽带[J].海洋开发与管理,1989,(1)∶11-14.

[3]张燕歌.环渤海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预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3)∶109-113.

[4]刘容子,吴姗姗.环渤海临海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忧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55-59.

[5]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3)∶289-296.

[6]张耀光,刘锴,王圣云.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47-56.

[7]刘洪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丛,2003,24(1)∶37-40.

[8]张耀光,魏东岚,王国力,肇博,宋欣茹,王圣云.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分析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研究[J].地理研究,2005,(1)∶46-56.

[9]朱勇生,张世英.河北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2004,33(5)∶15-18.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9

1 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就大大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间分工与协作关系

从产业结构看, 三省二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比, 仅仅北京呈现为三、二、一结构, 其余省市均为二、三、一结构 (表1) 。这说明, 各省市 (北京除外) 产业结构相似, 优化程度不高。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从主导产业看, 三省二市也具有同构现象。主导产业基本集中于装备制造、冶金、石油化工和生物制药等产业。产业间没有基本的分工与协作, 差异性和互补性不明显。

1.2 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相对较弱

2007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 992.1亿元,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 078.7亿元, 比例高达54.1%[1];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 625.6亿元,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 979.1亿元, 比例为42.8%[2];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 047.00亿元,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 053.17亿元, 比例为40.7%[3]。而同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 028亿元,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1 072亿元, 比例仅为15.3%[4]。这说明与东南沿海相比, 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明显过大, 意味着政府仍对企业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能力, 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机制不灵活。

1.3 竞争大于合作

环渤海地区空间跨度较大, 事实上形成了辽东半岛、京津冀和山东半岛三大都市圈, 沿渤海岸线呈分散状排列,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更是相隔渤海海峡。3个都市圈有各自的经济特点、产业布局, 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和经济腹地, 各自内部具有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 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远远超过3个都市圈之间的联系。三大都市圈依靠各自优势, 在竞争格局下发展。因此, 现在不能说环渤海地区是一个“经济区”, 而是包含竞争大于合作的3个都市圈。

1.4 资源不能有效配置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及服务市场一体化的过程, 实现了整个区域内不同地区间产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 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存在阻碍和制约, 信息不能完全共享, 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 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难于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城市的规模经济, 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即使在京津冀都市圈内, 区域一体化总体上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 难以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进入深层次的分工协作。

2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 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5]。

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 这其中就包括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等竞争的条件, 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必然需要不断地向外扩张。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使行政机制逐渐让位于市场机制, 成长起来的企业通过跨地域的横向经济联合、兼并来实现集团化发展, 实现规模经济。

3 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稳步推动环渤海一体化进程

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仍得把人性假设的基调定为经济人, 对于国家而言, 各地区、各企业是经济人;对于企业而言, 员工是经济人。经济人在市场活动中遵循的是自由选择、自愿交易和契约合意的原则, 这样就可以在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个更现代的表述是, 在一定的条件下, 市场的自发调节使经济实现了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经济人”思想有利于规范市场、完善各项制度。有竞争是好事, 竞争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管是政府间还是企业间, 有竞争才能发挥出积极性, 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要立足自己的优势, 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目前, 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还很低, 尚未形成一个经济区, 辽东半岛、京津冀、山东半岛三大都市圈的产业分布同构性很强, 竞争大于合作。说明经济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程度, 一体化的需求不强烈。随着3个经济圈的发展, 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动密度会不断加大, 那时相互融合的需要会更强烈。

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

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4.1 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这一概念当初是由日本传入我国的, 泛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及限制等方面的含义。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 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 增强适应能力。

经济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它是一种内生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进程的, 由区域内部各次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动密度不断加大而产生的区域整体化趋势增强的过程和状态。因此, 对政府部门来说, 要科学地去进行“统一发展政策, 统一规划布局, 统一资源整合”, 同时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尤其是产业布局, 起主导作用的更是市场而不是政府的规划[6]。只有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 政府确立尊重市场的管理理念, 产业政策才可能起到补充市场不足的作用。

4.2 统一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的协调管理作用, 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一个大的交通网络, 将各大城市之间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海底隧道串起来, 缩短环渤海地区的时空距离, 扩大“1小时都市圈”和“3小时都市经济圈”的覆盖范围, 最终使3个都市圈相互融合。加强信息化建设, 搭建现代市场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使企业实现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提高管理和经营效率, 以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4.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必须解决环渤海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华北平原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 工农业用水长期靠过量抽采地下水维系。河北深层地下水超采面积已逾4万km2, 分布着21个大小不等的漏斗。北京东郊、天津、沧州、冀枣衡和德州等地漏斗已连成一片, 造成了北京、天津和沧州等城市地面沉降。再不采取措施, 地下水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根本无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渤海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打破行政界限, 按一个生态整体加以宏观治理, 以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其次必须解决渤海环境的日益恶化问题。2007年渤海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km2, 约占渤海总面积的31%。监测的渤海沿岸100个排污口中, 超标排放的比例达91.0%。渤海依然处在“边投资、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之中, 有变成“死海”的可能。然而, 环渤海有13个地级以上城市, 都在排放污染物, 位于上游的一些省市也在间接向渤海排放。对渤海环境负有管理责任的部门至少有5个。所以要治理渤海污染, 中央政府要加大力度。

5 结束语

2009年, 中国经济经受住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在全球率先实现企稳回升, 但还未实现根本好转。2010年又将是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 也是我们谋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为关键的一年。在这种经济背景下, 环渤海地区理应承担起“第三增长极”的责任, 带动北方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8.

[2]河北省统计局.2007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8.

[3]辽宁省统计局.2007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8.

[4]浙江省统计局.200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8.

[5]赵杰.服务型政府的新定位[J].电子政务, 2004 (4) :256-257.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环渤海已经形成发达便捷的交通、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丰富的自然资源、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这些集中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据统计资料显示, 其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45.3%, 比珠三角经济圈低10%。

面对环渤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崛起, 作为内环京津、外环渤海、上接辽东半岛、下连胶东半岛的河北省, 无疑面临巨大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找准定位, 加快发展

河北省与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经济发展水平低, 发展速度较慢, 如何发挥比较优势, 才能尽快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化, 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省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 这是一个完整、均衡、科学、符合河北最终利益的描述, 它包含了区位优势、经济目标、和谐社会等诸多因素, 每一层都针对以往河北区位优势发挥不明显, 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的不明晰。既与中央科学发展观高度一致, 又带有鲜明的河北特色。

“沿海”一词, 改革开放以来, 素与经济活跃联系在一起。河北虽是沿海省份, 但沿海经济特色和产业拉动效应却一直不突出, 以至于许多人在“中部崛起”六个省份中, 去寻找河北的影子。长时间以来, 河北4 8 7公里的环渤海海岸线却默默无闻。近年来曹妃甸、黄骅港口效应日益明显, 沿海经济隆起带日益成为共识, 已经将河北带到了“沿海”的身份标牌前。河北的沿海地理事实, 正渐渐转化为河北的沿海经济优势。

社会发展, 不仅指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 更是人民幸福感增强。“幸福指数”, 虽不同于经济指标一般可以量化, 却是一切发展最终目的。如果“发展”只是简单的经济发展, 就会埋伏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诸多矛盾, 如收入分配、教育、民主、等问题。因此, “人民更多享有发展成果”, 顺应了人民现阶段的内在需求, 是河北未来几年发展的合理性。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对于怀有强省梦想的河北来说, 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强”者, 惟有硬指标和软指标同步发展, 才堪称强省。

沿海省份不等于沿海经济省份、沿海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将沿海区位要素转化为经济优势, 并以此同步带动社会综合指数, 最终走向强省之路。正如省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所言, “树立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的强烈意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是越来越清晰的河北之路。

二、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目前, 河北省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 随着国家把天津确定为“北方经济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鼓励政策的落实, 给了天津一个广泛的创新空间, 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更快地向天津、向滨海新区聚集, 这对河北省对外扩大开放, 吸引国内外投资产生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起步迅猛, 急需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及聚集, 由于地理位置与天津唇齿相依, 在产业上存在着同构现象, 在收入上差距较大, 未来5年~1 0年或更长时间天津对河北生产要素的空吸强度将有可能超过北京。特别是在人才上, 由于天津着力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中心, 河北省的高端人才在流向北京的同时, 会更多地流向天津。天津依托世界十大港口之一的天津港, 强力打造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而河北省的重点建设 (如秦皇岛港、唐山港、沧州港等) 与天津港较近, 腹地重叠, 二者之间结构矛盾日益显著, 竞争再所难免。可见, 环渤海地区、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将使河北省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之路上面临巨大挑战。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 河北省属于资源型区域, 是北京天津重化工业及原材料、能源供应、生产配套、科研成果转化、现代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渡假区, 与京津工业内部相似系数低、互补性强, 产业合作前景广阔。应该说, 环渤海的崛起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使河北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三、依托区位优势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思路

1. 加强产业联合。

河北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 要加强与京津两地的产业联合,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工与协作, 避免出现新的产业结构趋同和失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要积极发挥土地、资源、劳动力等优势, 主动接纳京津的企业搬迁、产品转移和技术辐射, 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方便条件, 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 组建跨地区的企业集团, 以推动彼此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 大力发展加工企业。

河北省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特产品种繁多、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 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利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 形成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多种形式的销售网络。

3. 加快农业开发建设。

河北省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 利用京津等地的农业科技, 沿京津周边建立以特、优蔬菜和错季蔬菜为主的“菜篮子工程”基地, 以猪、牛、羊为主的肉类生产供应基地, 从而形成无污染食品的“绿色产业带”、棚栽蔬菜的“白色产业带”和海鲜食品的“蓝色产业带”, 以此带动经济繁荣。

4. 重点发展制药产业。

要利用医药业在全国的优势及拥有丰富制药原料的条件, 大力发展制药产业, 特别是省会石家庄市, 要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的“药都”和医药产品重要出口基地。

5. 加强港口间合作。

环渤海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港密集区, 目前各个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争相扩大投资和建设规模, 从而造成货源和港口发展不成比例的问题。这就要求各个港口抓住发展契机, 更好地整合区域资源, 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避免无序竞争。同时, 港口间的合作可与区域内其他合作互相促进, 使各类港口在依托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6.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11

16.4%,这个增长速度只不过是天津市过去五年来的一个平均速度,但仍足以让天津拿下全国经济增速并列第一的桂冠。

就在外界好奇天津的“第一”到底能坚持多久时,天津市长黄兴国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天津市2012年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尽管主动调低预期,但之前五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天津每年都会超出预期目标。

在京津冀一体化被屡屡提及的时候,前五年位置尴尬的是天津,而现在则轮到了北京。此外,河北经济总量2011年跨入“2万亿行列”,而增长风头正劲的天津也迈入“1万亿行列”,正在向北京经济总量逼近。

京津冀三地的位置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而京津冀一体化的蓝图仍有名无实。2011年底,国家发改副主任杜鹰表示:“现在看来,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接下来还要进一步研究首都经济圈的问题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这一变化的根源不仅在于行政阻割及利益博弈,更直接的选择则出于战略考虑。2006年滨海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综合配套改革實验区”政策支持后,天津一发而不可收,以火箭般的速度在五年之内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壮举。环渤海地区都把目光转向海洋,2011年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炉,2011年末,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目标都指向了海洋,环渤海地区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百舸争流,多元竞合的时代。

海洋时代的“竞争”

在执掌西藏五年后,2011年8月,张庆黎出任河北省委书记。与他搭班子的是一位“60后”干部,51岁的张庆伟从事了20多年航天工作后,首度执掌地方,出任河北省省长。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他们会给河北带去什么样的变化。

2011年末,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行政区域,拥有487.3公里海岸线,处于环渤海核心地带,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去整个河北的37.3%。此前,无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中,还是环渤海区域的战略发展中,河北一直充当着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第三人角色,以环绕、依托京津两地的经济、战略位置而发展。但是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则使河北得以将重心前移至渤海湾地区,一跃而成为整个环渤海湾的枢纽之地。

2月21日,张庆黎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完整地阐述了对于河北未来发展的构想。张庆黎将河北的优势、机遇与挑战概括为:一个全国独有,一个前所未有,两个同时并存。

“一个全国独有,就是环京津、沿渤海的区位,在扩大对外开放、接受京津产业转移和先进生产要素辐射方面,有着得天独厚、近水楼台的优势。一个前所未有,就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百家央企走进河北,这些都是千载难逢的大机遇。两个同时并存,就是部分现代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量的传统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并存;东部沿海较为发达地区与张承坝上、燕山—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等欠发达地区同时并存,这反映出河北发展的不平衡性、艰巨性、繁重性异常特殊。”

这位新任河北省委书记显然对河北面临的处境分析得相当精准,他期望在自己任内能够带领河北有所突破,因此在文章中相当急切地鼓励其下属在工作中要“善于抄近道、迈大步,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实现“三级跳”。”

对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来说,忧虑的不是发展速度,而是结构调整。山东省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幅定格在9.5%,这是近年来首次下调。2月19日下午,姜异康在与山东省人大代表交流时解释称,下调GDP增幅,是为了给转方式、调结构留空间。

2008年,姜异康由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任上调任山东省委书记,与他搭档的是同样有中央部门工作经历的姜大明。在两人携手合作期间,山东省2011年GDP跨过4万亿元大关,紧随广东、江苏之后,其经济转型重心则转向了有3345公里海岸线的蓝色海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强调称,2012年的重点工作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蓝黄”两大战略为重要引擎,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坐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山东的目标已经不再限于渤海环的城市群了,其蓝色经济区的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半小时圈内的“京津”各有打算

京津之间的高铁将两个超大城市置于“半小时交通圈”之中,覆盖的城市人群超过3000多万。但是两地的发展趋势却大相径庭,北京为解决交通拥堵、用水紧缺、空气污染等诸多大城市病头痛不已,而天津仍在不断扩大发展之中。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面临的挑战很多,在2010年,北京提出要打造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相媲美的世界级城市,与此相关的区划调整一度引来相当多的争议(《小康》杂志曾在2011年以“大北京与老北京争议再现”对此进行报道)。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原本规划到2020年能承载的人口规模1800万,却在2010年就被提前打破。人口暴增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等问题接踵而至。

2月4日,在植树节远未到来之时,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就在通州召开现场会,宣布全民动员,开造20万亩平原林。这是北京市今年治理PM2.5的八项措施之一,在去年PM2.5引发公众热议后,北京市政府今年将防治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刘淇承诺,北京会让森林走进城市。

积极准备推出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加大缓解交通拥堵力度,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列入了今年要做的实事当中。这或许是北京市一个新的开端,尽管降低了经济发展的增速,但一个关注公众健康、关注自然环境的城市,或许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城市。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在2012年北京“两会”期间透露,在首都第二机场建设的推动下,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将于年内正式全面启动。为了真正实现以业带城,避免出现“睡城”的现象,北京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对接将先于人口疏散进行。

但是仅以人口与产业的转移来吸引津、冀两地的热情参与,显然远远不够。

2012年,天津市大幅度调低了发展增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此外,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还明确提出,天津要加快经济转型,注重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这是经济工作必须切实抓好的战略任务,关系到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

2007年3月25日,也就是在国家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到一年的时候,张高丽从山东省省委书记调任天津市委书记。此后的2008年1月,曾任宁波市委书记的黄兴国在戴相龙卸任之后,正式出任天津市市长。

此后两人搭档执掌的天津市迅速发展,以平均每年16%的经济增速使天津实现弯道超越。“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是天津市为2012年确定的基调,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称,天津将据此推出新一批重大项目共160项,总投资2121亿元。在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2012年八项重点工作中,前三项为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壮大区县经济。

nlc202309030811

“快”字依然是最重要的追求,即便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天津也特别强调要抓“大项目”与“小巨人”。

东部四省主政官员简介

北京市

刘淇(市委书记)

1942年11月生,江苏武进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炼铁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8年,26岁的刘淇研究生毕业,在武钢当炉前工。1978年,刘淇从工长岗位调任技术员。此后历任湖北武汉钢铁公司炼铁厂副厂长、生产部部长、党委常委、第一副经理、经理,在武钢,刘淇积极参加劳动并且进行研究,是厂里的劳动模范,历经22年成为武钢的总经理。1993年,刘淇到冶金工业部任部长、党组书记,在他的任期内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一亿吨大关。

1998年,刘淇调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政府副市长、此后历任常务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市长、北京卫戍区党委第一书记。任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刘淇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郭金龙(市长)

1947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郭金龙从基层起步,曾先后在四川、西藏、安徽等地担任党政要职,有着丰富的地方执政经验。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四川忠县水电局,任技术员。从工厂起步,郭金龙先后担任过体委的教练,宣传部的理论教员,此后则担任县长、市委书记,直至1992进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领导层,在四川工作长达23年。

1993年12月郭金龙调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并于2000年10月接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2004年,郭金龙调任安徽省委书记;后又兼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年出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代市长,并于2008年正式当选北京市市长,接手之后顺利完成奥运大考,被媒体称为“奥运市长”。

郭金龙现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

天津市

张高丽(市委书记)

1946年11月生,福建晋江人,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张高丽1970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此后在石油部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当工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率地称,自己是起重搬运工起家。1980年张高丽成为炼油厂的党委书记。此后历任石油部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党委常委、计划处处长,副经理,广东省茂名市委副书记、中国石化总公司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经理,广东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广东省副省长。

1998年至2001年,张高丽出任深圳市委书记。带领深圳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继续保持了相当快的经济增长。2001年张高丽调任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并于2002年出任山东省委书记,在山东任职五年后,于2007年调任天津市委书记。

张高丽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

黄兴国(市长)

1954年10月出生,浙江象山人,浙江省委党校干部专修科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专业大学专科毕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

黄兴国被认为是一位从基层一步步做起,作风务实的政府官员,曾先后担任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晓塘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象山县团委副书记、金星公社党委书记,象山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1987年7月,33岁时出任浙江省台州市地委副书记,先后担任台州市地委书记,台州市委书记。调入杭州后,担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1998年1月,出任浙江省副省长,浙江省省委常委,之后曾担任宁波市委书记。

2003年11月,黄兴国调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并担任天津市常务副市长。此后于2008年当选天津市市长。

河北省

张庆黎(省委书记)

1951年1月生,山东东平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省部级干部在職研究生班政治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

张庆黎20岁参加工作,25岁开始从政之路;6个月后,升任中共东平县委副书记。

1978年,张庆黎被借调共青团中央工作,曾历任团中央工农青年部副处长、处长,工农青年部副部长。在共青团中央工作近十年之后,张庆黎重回山东,历任东营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兼市长,中共泰安市委书记,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山东省委常务副秘书长。1998年后历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1999年调新疆自治区工作,先后担任自治区党委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政府副主席。2005年调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代理书记,2006年任自治区党委书记。

在执掌西藏五年后,2011年8月,张庆黎出任河北省委书记。

张庆伟(省长)

1961年11月生,祖籍河北乐亭县,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27岁时,张庆伟与中国航天结缘,31岁成为当时航空航天工业部里最年轻的副总工程师;2001年,张庆伟出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成为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总经理;并于次年兼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2004年2月兼任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2007年10月兼任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组长。

2007年,46岁的张庆伟被任命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是当时国家部委中最年轻的部长。次年,张庆伟改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2011年8月24日,出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12年1月10日,张庆伟当选河北省省长。

山东省

姜异康(省委书记)

1953年1月出生,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干部专修科中文专业毕业,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硕士。

姜异康军人出身,1974年复员后,被分配到山东电影机械厂当工人。1975年调入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之后历任济南市委研究室干事、市委办公室科长、副县级秘书。1985年,姜异康调入中共中央办公厅,期间历经乔石、王兆国、温家宝、曾庆红四位中央办公厅主任;先后担任秘书局文电处、收发处干部,副处长,秘书局副局长,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局长;1995年7月,升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直机关管理局局长。

2002年10月,在中共央办公厅工作17年后,姜异康出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兼市委党校校长。2006年6月,姜异康调任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8年3月,姜异康接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2009年,当选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大明(省长)

1953年3月出生,山东省荣成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哲学学士。

姜大明1969年作为知青下放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由战士、班长、副排长、团政治处新闻报道员直至升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团政治处书记,属于1978届“老三届”大学毕业生,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进入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历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干事、处长、部长,1993年,升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98年当选全国青联副主席,并于同年调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

2004年,姜大明以省委副书记身份兼任山东首府济南市委书记,并于2007年6月出任山东省代省长,之后于2008年正式当选山东省省长,连任至今。

环渤海经济地区 篇12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之后,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片面单一的经济发展观已落伍, 如何协调发展及处理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成为能否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目前, 国内研究成果以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定量分析为主, 如杨士弘以广州为例, 对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研究[1], 吴跃明等的研究成果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 建立了环境和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2], 冯玉广等的研究成果为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差别模型, 定量分析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标准[3], 张晓东等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4], 尹海伟, 孔繁花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 对其1994—2001年期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纵向评价[5], 仇方道、顾云海对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作用机制的分析[6]。另外, 国外学者也从经济学[7]、社会学[8]等学科, 以不同视角和切入点对区域经济环境发展状况进行探究。

目前, 对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内陆城市, 很少有关沿海地区经济与水环境发展协调性方面的研究。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应用协调度评价模型, 对辽宁省环渤海地区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现状进行量化评价, 分析不同城市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度的类型, 为正确认识辽宁省环渤海地区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对辽宁省环渤海地区水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2 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系统。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协调发展状况, 应该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等原则,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择

基于辽宁省环渤海地区的自身发展特点,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 结合生态城市建设等要求, 从经济实力、生活水平、水环境建设等方面选取10项指标, 建立辽宁省环渤海城市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的指标体系 (见表1) 。

其中社会经济指标由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财政收入、第三产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GDP年增长率5项指标组成;水环境生态指标由万元GDPCOD排放强度、万元GDP氨氮放强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5项指标组成。

数据主要来源于辽宁省环境污染普查、《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等。

2.2 评价标准

采用辽宁省环渤海5市的平均发展水平及生态市建设相应指标作为经济发展评价标准;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 (试行) ”的相应值等作为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

2.3 数据处理

为使指标具有可比性, 需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对于正效指标, 标准化公式为 (1) ;对于负效指标标准化公式为 (2) 。

2.4 权重确定

在所列举出的各项指标中, 各要素对该地区的协调发展贡献程度不尽相同, 所以必须确定各项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 即权重。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多种, 本此研究选取的是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值 (见表1) 。

3 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3.1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

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是定量地描述区域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程度[9]。根据定义, 设x1、x2、xm为m个描述区域经济的指标, 设y1、y2、yn为n个描述生态环境的指标, 因而建立社会经济发展f (x) 和生态环境发展g (y) 质量指数:

其中:和分别为经济系统、环境系统中各指标的权重值, Xij和Yij分别为该区域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的标准化值。显然,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f (x) 与g (y) 的离差, 两者离差越小, 表示两者越协调, 反之则越不协调。

由此, 得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模型 (K为调节系数, 取K=2) :

但是, 协调度只能反映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程度, 不能反映出区域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整体水平。所以, 引入协调发展度D, 度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

其中, T为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α、β为待定系数, 鉴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等重要, 所以取α、β权重相等, 各为0.5。

3.2 协调发展度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

依据协调发展度的大小, 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分为协调发展类、过渡类、失调类三类7个层次, 再按照经济和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f (x) 与g (y) 的关系分为21种基本类型。

4 辽宁省环渤海地区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按照公式 (1) 、 (2) , 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不同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然后按照公式 (3) 、 (4) 分别计算出辽宁省环渤海5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指数f (x) 值和水生态环境发展质量指数g (y) 值, 再根据公式 (5) 计算出辽宁省环渤海5市的经济环境协调度C, 最终根据公式 (6) 、 (7) 计算出各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指数D的指标值见表3。

依据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等级标准 (表2) 及辽宁省环渤海各市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数值 (表3) , 确定辽宁省环渤海

5 市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基本类型 (表4) 。

从表4可以看出, 大连以0.9945分排名首位, 为优质协调发展类, 且其社会经济发展指数为0.9882, 生态环境发展指数为0.9901, 可见大连的经济水平提高的速度略滞后于水生态环境发展, 需加快发展经济;盘锦和营口以0.9649分和0.9574分名列二、三名, 同为优质协调发展类, 且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略高于生态环境发展指数, 可见相对于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而言, 水生态环境保护略微滞后;锦州市协调发展度得分为0.8924分, 为良好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 整体上经济与水环境发展良好, 但仍需发展经济;排名最后一名的葫芦岛市协调发展度得分为0.7783分, 为中等协调发展类, 经济与水环境发展协调, 相对于经济发展, 需狠抓水生态环境保护。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辽宁省环渤海5市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度, 从整体上看,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研究结果表明, 5个城市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度均属于协调发展类, 并且5个城市发展度都在“中等协调”以上。

虽然5个城市协调发展度的值变化不大, 但涵盖了中等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3个级别, 其中, “优质协调”城市大连、营口、盘锦分布在辽东湾的东部地区, “良好协调”城市锦州和“中等协调”城市葫芦岛则分布在辽东湾的西部地区。

5.2 建议

尽管目前, 辽宁省环渤海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态势良好, 但一些具体的环境指标值还是远远达不到标准值, 如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万元GDPCOD排放强度等。而且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水生态环境受到的胁迫和压力会越来越大, 所以更需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变粗放型、数量扩张型增长为能源资源节约型、技术知识内涵型的发展。 (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建设好高科技工业园和生态工业园。 (3)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4) 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和实施好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杨士弘.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 1994 (2) :136-143.

[2]吴跃明, 郎东锋.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 (2) :47-50.

[3]冯玉广, 王华东.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1997 (5) :402-405.

[4]张晓东, 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 2001, 20 (4) :506-515.

[5]尹海伟, 孔繁花.山东省各市经济环境协调度分析[J].人文地理, 2005 (2) :31-33.

[6]仇方道, 顾云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以徐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06, 26 (6) :1022-1025.

[7]SMITH.Markets and environment:a critical appraisal[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995, 13 (1) :62-73.

[8]DALY H E.Steady-state ecinimics[M].Washington:Island Press, 1990.

上一篇:德育内化下一篇:肿瘤性因素论文